《念奴娇》苏轼教学课件

2024-05-11

《念奴娇》苏轼教学课件(精选14篇)

《念奴娇》苏轼教学课件 第1篇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3.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教学重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借景抒情,怀古伤今;

2.诵读本词,感受诗词意境,了解苏轼的写作动因。

教学难点: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是指谁?

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一首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看看是否体现出他的豪放风格。

二、生平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四川眉山人。北宋成就的文学家,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词的豪迈之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三、写作背景

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情绪,但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那种追求功业的豪迈心情,仍然是掩盖不住的。作者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

四、解题

念奴娇,词牌名。赤壁怀古,是词要咏怀的内容。

五、诵读词作

1.听录音朗读,注意语调、停顿以及生字。

2.提问:整首诗给大家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豪放、有气势、雄壮

3.诵读提示:这首词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

4.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要有气势。)

六、结合翻译,整体把握全词。

思考:这首词上下两阕分别是以什么为主体的?有什么联系?

(景)上片:着力描绘赤壁雄奇之景借景抒情

借抒

景情

(情)下片:写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个人感慨

七、重点语句分析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两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是传颂千古的名句,为什么呢?好在哪里呢?

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在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请找出最关键的几个字来分析这三句所描写的赤壁之景?

4.长江有汹涌之景,也有平静之景,而词中所描写的是长江汹涌澎湃的一面,为什么不描写其平静的一面呢?

5.“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

6.“一时多少豪杰”,在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到底又有哪些呢?

7.“一时多少豪杰”,为什么只写周瑜?

(提示:从哪几个角度写周瑜)

a.下片着力塑造周瑜,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b.“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绘周瑜什么形象?

八、总结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苏轼才华出众,又有志为了国家而建功立业,但却遭人陷害,被贬黄州。幸而他为人心胸豁达,所以没有消沉下去,在畅游长江时写下了这篇千古名作。上阕写景,描绘了长江赤壁壮美的景象;下阕怀古,追忆了功业非凡的英俊豪杰,抒发了羡慕古代英雄、感慨自己未能建立功业的思想感情。

九、板书设计

《念奴娇》苏轼教学课件 第2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诗人苏轼的豪放派的诗作,感慨心中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诗人苏轼甚感遗憾。

念奴娇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译文: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伤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注释:

1.纶巾:以青丝做成的头巾。?

2.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以酒洒地,是向鬼神敬酒的方式。

3.遥想:远想。

4.小乔:乔玄的小女儿,嫁给了周瑜为妻。

5.羽扇纶巾: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

6.樯橹:船上的桅杆和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强大的敌人,又作“强虏”“狂虏”。

7.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指古战场。

8.华发:花白的头发。

9.尊:通“樽” ,酒杯。

10.大江:长江。

11.淘:冲洗。

12.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推测可能是古战场的陈迹。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13.周郎:周瑜,字公瑾,为吴建威中郎将,时年24岁,吴中皆呼为“周郎”。

14.雪:比喻浪花 。

15.穿空:插入天空,又作“崩云”。

16.英发:英俊勃发。

赏析:

浅析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第3篇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词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贬谪黄州游黄冈赤壁矶时写下的。词中赞美了江山之胜, 缅怀了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 并抒发了作者的人生感慨。

词的上阕着重写赤壁雄奇景象。开篇三句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 写出了长江浩浩荡荡, 一泻千里的气势, 从这无穷无尽的滚滚波涛中, 不禁使人想起千百年来多少英雄豪杰, 就像东流的长江, 一去不复返了。此处把江山和人物合写, 不仅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 而且中含暗示, 点出本词“怀古”的旨意。“故垒西边”两句点明怀古的具体年代, “人道是”又表明这里并非当年赤壁大战的故址, 作者不过是故意托假当真, 借此引入对赤壁大战的历史回顾。以“周郎”冠于赤壁之前, 是暗赞周瑜的英名与千古赤壁共存, 为下阕周郎登场作好准备。“乱石穿空”三句用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 极写赤壁之壮美, 生动地勾画出了一幅壮美无比的图画, 让人看到了龙争虎斗的古战场雄奇壮阔的景色, 面对如此长江胜景, 词人脱口赞道:“江山如画!”由对江山的赞美, 联想到当年鏖战于此的众多英雄, 而今江山依旧, 人事皆非了, 于是感慨道:“一时多少豪杰!”抒发了对历史人物的追慕之情。

下阕主要写对周郎英雄业绩的缅怀及自己的感叹。在赤壁之战众多的英雄人物中, 词人尤其赞美那智破强敌的周瑜。作者塑造了年轻有为, 英气不凡的周郎形象。同时也暗示了周瑜青春年少和政治上的得意, 对这场战争的指挥。于谈笑间, 便使不可一世强敌的万艘战舰顿时化为灰烬, 这是何等的气势。赤壁之战就其规模而言是波澜壮阔, 旷世少有;就其场面来说是惊天动地, 神泣鬼号, 而在词人的笔下, 写战争一点也不渲染士马金鼓的战场气氛, 而是着笔于主帅的从容潇洒, 指挥若定, 这就愈能突出周瑜卓越超群的将才。作为期待建功立业的词人来说, 显然十分仰慕这种风采和才能, 神往其所创立的伟业, 因而在描写上加进了词人的理想成分。从“故国神游”一句开始, 收回遐想的神思。一方面, 面对壮丽的河山, 缅怀英雄人物, 激起了他豪迈奋发的感情;另一方面, 也加深了他思想上的矛盾和苦闷。虽“早生华发”, 非但未创立功业, 反而被贬黄州, 报国之志难以实现, 不免自笑多情善感, 所以只能自叹“人生如梦”, 光阴虚度, 举杯同江上的清风, 山间的明月一醉消愁了, 可见在他“人生如梦”的感叹中, 既有想为国立功的积极因素, 也有无可奈何的消极悲观成分, 是词人的理想与现实矛盾冲突在词中的反映。这里对周瑜的怀念, 说明当年英雄辈出, 表达了对英雄人物及业绩的神往, 同时由“早生华发”叹“人生如梦”, 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思索。貌似超脱, 实是对现实无可奈何的感叹。

这首词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气势奔放。即是作者对当时词风的一种创新, 在词的领域中完成了一场自觉而巨大的革新。作者的这类豪放词, 突破了婉约词独霸天下的一统局面, 起到了对婉约词禁区的首战告捷的奠基作用, 从而使词产生带方向性转变的趋势, 确定了豪放词在我国词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

苏轼的这种雄奇高旷的词风, 开创了词的领域的新成果;创造了婉约文人词从未有过的英雄形象, 周瑜即是作者塑造的一位在激烈悲壮的鏖战中以弱胜强的胜利者的形象。同时, 作者在词中还创造和刻划了多种“气象恢弘”, 雄浑博大场面和意境。正因为这样, 使他与纤弱柔靡词风形成鲜明对照。令人仿佛从一阵清风吹指中嗅到了万物复苏、朝气蓬勃的春光气息, 正如在此词中描绘的场面, 使人惊心动魄, 开阔胸襟。触景生情, 囊括万里江山, 从而抒发作者豪迈无际的遐思, 这是他创造博大意境的特色, 同时作者也用种种神奇想象, 大胆夸张的手法开拓了词的艺术风格。

苏轼此词以恢宏阔大的艺术境界和英气勃勃的人物形象显示出雄伟豪放的风格, 也为用词这一体裁表现重大社会题材, 开拓了新的道路, 产生了重大影响, 因而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

摘要:在宋代词坛上, 人称“苏辛”之一的苏轼。他改变了词生来就有的婉约词风, 以豪迈奔放的感情, 坦率开朗的胸襟, 展示其浪漫主义基调, 意境开放, 创制了豪放词。他开豪放词之先河, 可谓豪放第一家, 是我国词史上一块光彩夺目的明珠。本文拟从他的代表作之一《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文本出发, 浅谈作者的豪放风格。

关键词:苏轼,豪放词,雄奇高旷

参考文献

[1]朱儒楚, 主编.美育与艺术欣赏[M].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9.[1]朱儒楚, 主编.美育与艺术欣赏[M].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9.

[2]李国炯, 主编.简明文化文学常识[M].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1.[2]李国炯, 主编.简明文化文学常识[M].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1.

《念奴娇》苏轼教学课件 第4篇

摘 要:本文通过对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品析鉴赏,总结了苏轼刚正不阿、积极入世同时又超越世俗、旷远宏达的士大夫精神及其在题材、风格、语言等方面对词所做的不朽贡献。

关键词: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士大夫精神 历史贡献

在我国丰富珍贵的文学艺术宝库中,古典词是其中一只独放异彩的金匣。不太过分地说,如果宋词是金匣里最耀眼的皇冠,苏轼的词也许就堪称这顶皇冠里最璀璨的明珠。

诗僧参寥在《东坡先生挽词》中写到:“峨冠正笏立谈丛,凛凛群惊国士风。却戴葛巾从杖履,直将和气接儿童。”寥寥数笔,却精确地概括了苏轼一生的人格精神。一方面,作为承担兴天下之重任的士大夫成员,苏轼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刚正不阿,独立不屈,积极入世,恪守信念;另一方面,士大夫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与心灵境界的人格理想同时也在苏轼心中得以完美保存。而苏轼之所以被后来那些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权利倾轧中走得孤独艰辛的文人所尊为典范,是因为苏轼面对这相对而立的精神追求,却能够将其巧妙融为一体,成功解决进取与退隐、入世与出世、社会与个人这些历来在士大夫心中纠结不清的矛盾。毫无疑问,这种情怀对苏轼的文学作品亦有着深刻的影响。

苏轼在诗歌、散文、词创作等领域都有非凡的成就。就词而言,苏轼在整个词史上都有着特殊的地位。晚唐五代到北宋中叶,词始终被视为一种风流小曲、末道小技,写的不过是些儿女情长、悲愁离合,风格也只是单调的纤巧柔媚、缠绵悱恻。自苏轼始,词的题材、风格,到意境、表现手法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正如王灼在《碧鸡漫志》中写到的:词到了苏轼,才“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从题材来看,苏轼的词既有传统的内容,又有通常只在诗里出现的题材。而最能反映苏轼在词题材上的开拓成就的有两类:一是抒写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慷慨激昂、豪迈进取,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二是抒发自己在面对自然、感怀今昔时所得到的富于哲理的人生感受,高逸旷达、洒脱不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从风格上看,苏轼词的风格与其词的题材一样都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但需要特别一提的是,苏轼有意识地去追求并开创了一种与诗相通的、雄壮豪迈又开阔高朗的艺术风格。从语言上看,苏轼“以诗为词”,为词的表现争取了更大的自由,将诗语、文语、口语都熔铸在词的体式中,具有摇曳变化、舒卷伸缩的新颖效果。以上所说的苏轼在词的整个发展历史中的特殊贡献,都可以在其豪放词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略见一斑。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于神宗元封五年即一零八二年七月。由于受到“乌台诗案”的压迫,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尽管生命得以保全,精神却因这场卑鄙的文字狱受到严重打击。被贬期间,苏轼自号东坡居士,彷徨于山水,在老庄及佛禅中寻求解脱,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正是作于苏轼游于黄风城外的赤壁矶。

《念奴娇·赤壁怀古》全文如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全词分为上下两阙,从谋篇布局上来看,作者采用的是一种较常用的先景后情,先虚后实的方法。自起笔始,作家便气度不凡。时间上跨越古今,空间上地跨千里,把奔腾万里、气势磅礴的大江之水和卓而不凡的历史名人联系起来,营造了一个广阔悠远的背景画面。接下来“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点出作家所处的位置以及在这里遥想到的主人公——时代俊杰周瑜。“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集中描写了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象: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江岸,滔滔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从不同角度不同感觉浓墨重彩的刻画描写,营造一个有似万马奔腾、电闪雷鸣的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上阕气势突兀、雄风乍起,内蕴慷慨纵横之气,用广阔的空间和无垠的时间以及历历如绘的生动描写,渲染出一种豪壮、奔腾的艺术氛围,开拓了宏大的艺术境界,声色俱厉,动人心魄,似有千钧之力。

下阕以“遥想”二字自然转承。作者睹物怀人,集中笔力刻画了风流倜傥又有着大将之风的英雄人物周瑜。史载当曹操北平袁绍,南卷荆襄,欲投鞭断江,会猎东吴之不可一世之际,年仅二十有余的周瑜,力克降议,率孙刘联军,迎战赤壁,借火攻以寡胜众,一战而三国鼎足势成。从此英雄豪杰,路人皆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一句常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有两处:一是此处语序实际应为“遥想公瑾当年,雄姿英发,小乔初嫁了。”二为小乔嫁给周瑜十年之后,赤壁之战才进行。而这两点却正是作家的生花妙笔。自古美人配英雄,“小乔”看似突兀的出场,却恰如其分地烘托出周瑜的年轻有为、意气丰发。除了韵律上的需要以外,语序的安排更重要的原因即在于此。同时,这一句也体现出以上所说的苏轼在词的语言上所作出的贡献。在好发议论、道学味浓重的宋代,苏轼却唱出“小乔出嫁了”这样新鲜活泼的口语词,表现出不一样的新意。“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句不禁让人拍案叫绝。作家寥寥十三个字,将一场惊天动地、血肉横飞的恶战婉转轻松道出,不着痕迹,却同时以此为衬,把周瑜在这次战事中的胸有成竹、指挥若定、雄才韬略的大将风度刻画得淋漓尽致。下阕四句,两句怀古,两句伤今。伤今之笔,又不同于其他伤今之——或悲愤激昂,或沮丧灰暗,而是一种从宏大的时空意识中寻求超越的博大情怀。“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反躬自嘲的概叹,内心却蕴涵壮心不已的豪气,纵使深沉,纵使痛切,却并没有心酸。“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一句“人生如梦”,体现出苏轼受佛禅影响的人生感受。李泽厚指出:“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的确如此,苏轼从老庄哲学、佛禅玄理中追求对于人生痛苦和无奈的超越和解脱,他把老庄哲学从无限时间与空间的立场看待人生的苦难与欢乐及世间是非的观照方法,与禅宗“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顺乎自然的生活态度结合起来,寻求个人心灵的平静,但这种心理事实上却又蕴藏这比一般悲哀更深沉的情感。然而无论如何,它都表现出在更为高远的立场观照社会与人生、处理个人不幸遭遇的旷远和宏达的情怀。这一首词中,士大夫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在对英雄豪杰的深切缅怀里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而最后两句作家离开自己意想中的古代战场,回到现实生活,观照自身的时候,又表现出一种出世、超越的情怀。

总之,从苏轼这首千古传唱的历史名作里,我们可以窥探到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留给世人的无穷的精神财富以及他为词的发展以至整个文学史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这也造就了他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

参考文献:

[1]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2]段永强.佛禅意趣与苏轼词风[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2).

[3]单长江.苏词艺术风格的多样化[J].咸宁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第5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词中联想与想象的思路

3、认识本词的豪放特色

重点难点:

1、理解词中联想与想象的思路

2、认识本词的豪放特色

3、对作者感情的认识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南阳武侯祠有这样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须辩襄阳南阳。”是为名人诸葛亮籍贯之辩。同样,诸葛亮说孙权,联吴蜀,借东风,捉放曹的赤壁大战古战场究竟在于何方?也有过类似的争辩。有人据《水经注》,断定在今湖北省武昌县内,有人据《元和郡县志》,确认在蒲圻县西的乌林对岸。而更多的文人骚客却在黄冈赤壁发思古之幽情,直至近年来的出土文物才证实在蒲圻的乌林赤壁。

有趣的是蒲圻赤壁虽江山不改,但很少引人注目,而黄冈赤壁却游人如堵,名闻遐迩,甚至误把黄冈赤壁当成三国赤壁大战的古战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苏轼的出现。

(二)作者简介。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蛾眉共比高。”

诗中“三父子”即文学史上著名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21岁时与其弟苏辙同榜进士,历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1079年6月被指控“讥刺朝政,包藏祸心”,遭到逮捕、审讯,史称“乌台诗案”,后贬谪黄州,精心著述。1084年旧党司马光执政,平步青云,后同旧党发生分歧,又遭诬告,被贬出京城,流放南方。苏轼才情奔放,诗词文均有独到成就,有“苏黄、欧苏、苏辛”之说。

被贬黄州期间(1080——1084),生活困难,极度苦闷,却又是他创作丰富、成就突出的时期,尤以两赋(前后《赤壁赋》)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著名。

(三)关于词牌、题目。

(提问:诗与词的区别,引出词的别称)

词又称长短句、乐府、曲子词、诗余等。

词牌只管格式(规定字数、句数、押韵、平仄、单双调等),题目表明内容或范围。

“念奴娇”,一百字,又叫“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

(四)放朗诵录音或范读。

要求发挥想象与联想,思考上下片的内容。

(五)描述上下片的内容并归纳。

1、学生描述词的意境。

2、讨论归纳。

上片:咏赤壁,重在写景。

1——3,笼罩全篇。

4——11,面对江山,先总写江山,再总提人物。

下片:

1———6,回忆历史。

7———9,抒写己怀。

10——11,自我排遣。

(六)理解豪放的特点。

我们知道宋词分为两大流派:婉约派、豪放派,那么,什么是豪放呢?

豪:雄壮的笔调。放:奔放不受拘束。

豪放词,气象阔大,境界雄浑,豪情壮志,奔放驰骋,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感情旷达而不哀伤。

本词哪些地方体现了豪放的特征呢?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1、背景壮阔,气势磅礴,纵横开合。

大江——————赤壁

千古——————三国

人物——————周郎

我们可以想见在滚滚长江之上一位昂然独立,思接千载,俯首沉思,聚焦周郎的诗人形象。

2、江山如画,充满阳刚之美。

(1)富有特色,是赤壁之景

“乱石”两句对偶,一仰视一俯视,一写山一写江。写山突出其奇峭高峻,写江突出其汹涌澎湃,给人不同寻常的雄奇之感。

“卷”句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大江东去的宏伟气势,展现了赤壁江山的生动画面,可从而想见当年赤壁大战的壮观激烈。

(2)富有动感,切怀古之情

“乱、穿、卷”写形,“惊、拍”写声,“雪”写色。这些景物写得有形有声有色,雄壮奇伟;更重要的是,这种写景与咏史、怀古与抒情之间,映衬烘托,给读者提供了一种十分壮美的意境。这壮丽辉煌的历史,叱咤风云的英雄(周瑜),悲壮激愤的情怀(诗人自己壮志难酬),只有配上这雄壮奇伟的景致才相得益彰,人事与环境才显得和谐统一。

3、人物奋发有为。

“小乔”句写婚姻,更显年少英俊,奋发有为。

“羽扇”句写服饰,显其风度闲雅,从容不迫。

“谈笑”句写神态,显其韬略和战功,胸有成竹,指挥若定。

4、抒情化悲愤为旷达。

生读后五句,评述大意。注意理解苏轼的旷达之情。

“多情”:对建功立业的向往,对壮志难酬的感叹。

“人生如梦”虽不免消极,也只是一闪而过(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精神),下面的转语“一尊还酹江月”便冲破这种情绪,表现了一种豁达的胸襟和对于生活的热爱。正如《前赤壁赋》所说:“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对人生宇宙的朴素辨证思想,使作者得以自我排遣。

另外,就同一时期的作品来看,苏轼又何尝完全消沉过呢?举《东坡》诗和《浣溪沙》词为例。

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东坡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浣溪沙(苏轼1082)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静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荦确:山石突兀嶙峋的样子。)

分明是一个屡险如夷,以险为乐,不甘平庸,不甘寂寞的形象,哪有悲凉消沉的影子?

定**(1082)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蓑烟雨任平生”“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展示了履险如夷、泰然自若、任天而动的诗人形象,体现了作者广阔的胸襟和倔强的性格。

(七)延伸比较。

古人今人都常有以梦入诗文的,怎样理解这种现象呢?我们要根据具体的作品来具体分析,更要根据作家的人生道路和思想境界来作出切合实际的客观公正的评价。提供如下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作比较分析。

1、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

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

4、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白居易)

(八)作业: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阅读答案 第6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1.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c.“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2.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大江东去”三句,先写景,为英雄人物出场作铺垫,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时空背景。

c.“江山如画”二句,总写于当时出现的三国英雄。

答案:d;d解析: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阅读答案 第7篇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参考答案

1.B(颔联不是写诸葛亮,而是周瑜)

2.A

3. 同:都由眼前赤壁的景象联想到了赤壁之战中周瑜的雄姿英发、英雄事迹,表达了对他的称颂和仰慕。(2分)

《念奴娇》苏轼教学课件 第8篇

苏轼为官关心政治, 但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 王安石推行新法, 他极力反对, 被调往杭州等处担任地方官。元丰二年即公元1079年在湖州太守任上又因作诗讽刺新法, 遭到御史弹劾、论罪, 被捕入狱。《念奴娇·赤壁怀古》正是苏轼谪居黄州于元丰五年游赏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时所作。这首词历来被视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略)

此词上阕歌咏故垒赤壁, 下阕感怀少年周瑜, 结尾以感慨自我作结。开篇“大江东去”三句, 气象磅礴, 足与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相媲美, 而且意境壮阔, 在时空上都得到极度拓展, 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 引发作者心中的怀古思绪。接着借“人道是”的考古疑似之言, 把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乱石穿空”三句正面写赤壁惊心动魄的景色, 词中把眼前的“乱石”、“惊涛”写得雄奇险峻, 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 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奇险境界。下阕作者特别赞赏周瑜的功名, “小乔初嫁”看似闲笔 (小乔初嫁周瑜远在赤壁之战前十年) , 特意插入“初嫁”, 更显出周瑜的年轻有为、春风得意。“羽扇纶巾”三句特别写周瑜的建功立业:周瑜身为都督却非兵戎相见, 而是执羽扇戴纶巾, 谈笑风生, 火攻水战, 大败曹军。写战争一点不渲染金戈铁马的战争硝烟, 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 指挥若定, 作者的用意就是为了更好地突出周瑜的风采与才华。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 已经“早生华发”, 待罪在黄州, 同周瑜相比, 不禁深感惭愧。壮丽江山, 英雄业绩, 激起苏轼豪迈奋发的感情, 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所以他从怀古归到伤己, 自叹“人生如梦”, 无奈举杯同江上的清风明月一醉销愁了。

这首词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 但感伤色彩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派。儒家入世的学说和道家出世的观点都能从他的词中体现出来。

一方面, 苏轼是一个以天下忧乐为忧乐、锐意进取、乐观旷达的人。尽管他政治上失意, 却从未对理想、对生活失去信心。当他亲临古战场时, 触景生情, 生发了对古代英雄的向往与仰慕。词中着力刻画了周郎“雄姿英发”的豪杰姿态和英雄形象。作者这样赞颂英雄, 不就是表明他渴望能像周瑜一样为国家建立丰功伟业吗?不正是他内心时刻梦想叱咤风云、兼济天下的写照吗?

另一方面, 苏轼又在此借咏史怀古、抒发壮志未酬的郁闷心情。面对自己被派往黄州担任团练副使, 实际上要受到官员监督管制的现实, “早生华发”本来足以使人生悲, 现实更使苏轼感到年岁渐老、功业无成, 因而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自笑多情、光阴虚掷的叹惋。真是“人生如梦”!只好“一樽还酹江月”了。此中又流露出随缘任运、超然通达、独善其身的自慰之词。

如同中国历史上无数有为的知识分子一样, 苏轼从小接受了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 他既仰慕屈原、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 希望忠君忧国, 渴望建功立业;又追慕老庄, 酷爱陶潜, 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还精通禅学, 时常跟佛家弟子亲密往来。儒、道、佛三家思想, 本来是有其矛盾的一面, 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 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 把它们统一起来, 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含有积极进取的精神, 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 从而树立了“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观、价值观。

《念奴娇》苏轼教学课件 第9篇

关键词:公开课 诗词教学 方法

按照学校惯例,每个教研组每年都要进行听评课教研活动,教研组内每位成员都要展示一堂公开课。今年我选的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六课《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上完之后引发了我对诗词教学的很多思考。

对于这堂课,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理解作者情感,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所以上课时紧扣字词,主要运用诵读和总结来讲解课文。之后主要通过讨论来总结词人的情感和作品所表达的意境,通过提炼词句来体现作品铺呈的壮阔或从容的场面。

课堂上除了诵读,教学活动主要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比如“谈谈词人在赤壁的所见所想”;“《念奴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怎样的?”;“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几句的主语是谁?”;“如何理解《定风波》所抒发的感情?”……。这些或具体或抽象的问题的设计在于让学生对全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第二是,对文章作内容的分析和语言的品味,感知作者的叙事方法,了解作者创作上的特点,学习一些写作的方法。整体而言,这堂教学活动是成功的,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我没有经过试讲而是直接进入听课班级去听课的。开始的时候很顺利,一切按我原来的估计进行。对一些具体问题学生能够较快的解决,但是对于像“《念奴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怎样的?”,“如何理解《定风波》所抒发的感情?”这类问题学生很难给出恰当的表达,总是词不达意,而学生对我的点拨也是启而不发,因此纠缠时间较多。也正是这一点激发我的思考,诗词教学不能只让学生会读会背诵,如何让学生在理解诗词的基础上能够准确表达出诗词的意蕴应该更重要,语文高考中往往要考到的也正是这些点。这是我在上课前备课时没有考虑进去的一点。学生的表达能力远低于理解能力,尤其是对古文古诗词,很多同学可以想象或理解其意境却很难总结或表述其特点和意蕴,往往都只是老师按照参考书上所说讲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有些同学可能会记忆、模仿,而更多的学生是听过就丢过,因此考试时就答非所问。这在高一阶段表现得更明显。

课后,和几位同事一起探讨,大家对我提出的这个问题也是深有感触,但是却提不出什么好的解决方法,把问题都归咎在学生不学上。我认为这是不合适的,老师应该在这方面能发挥更好的作用。因此,这里我提出几点想法,以期和各位同仁商讨共鉴。

第一,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多读人物传记,因为大家知道古诗词最大的特征是言志抒情,很多诗都是和作者人生经历相关的,以景衬人,以他人衬自己等等,都是通过景或事来比喻作者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态度。

第二,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比如让学生仿读、教师范读或作节奏指导,或者抽两个学生分别朗读一遍,由同学评价,若认为自己朗读得更好的,可以向他们挑战等等。通过读让学生对诗词感兴趣,让她们体会字词沉降所渗透的个人感情,才能做到有感而发。

第三,多做些练习,归纳和规范一下表达方法。并多找些类似诗词进行比较练习,让学生参与模仿,自主表达,或鼓励她们找出更贴切的词语来表述。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惯性,看到相关题目就能展开联想,知道如何去做。这才是我们教诗词所应该达到的效果。能诵读,能体会情感,能表达涵义,甚至可以仿写……,如能至此,此教成已。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后感 第10篇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月光下的江水似乎愤怒了,这滔滔江水击打的何只是水中乱石,何只是绵延江岸;卷起的又何只是层层江浪,阵阵**?遥想三国赤壁之战,决战决胜的少帅周瑜,何等潇洒、何等睿智、何等意气风发!再想今日的自己,空有一腔报国热血,却壮志难酬。于是这奔流不息的江水卷起的是心中难平的心绪,拍打的是仰慕英雄却悲叹一事无成的心灵,穿空的是此时慨叹人生失意的精魂!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就是苏轼:一个永远屹立不倒的人,终将心绪抚平,笑看世间潮起潮落。一杯酒祭奠英雄豪杰,仍不便愿与英雄豪杰为伍的壮志雄心,也祭奠自己逝去的年华,实现这未殆尽雄心壮志。

苏轼这个一生沉浮在进退荣辱,悲欢离合的人,自然会慨叹“人生如梦”。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是啊,古今如同一梦,而许多人未能从梦中醒来,却在旧欢新怨的怪圈中轮回、反复。这才是人生的最大悲哀。但苏轼依旧清醒,因为,人生的痛楚,摔打炼就了这样一个敢爱敢恨,豁达超然的一代词宗。

说他敢爱敢恨,是因为“一曲阳关情几许”,送别友人他恳切真诚;“明朝酒醒何处,肠断紫玉箫”,离别之时他肝肠寸断;“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掉念亡妻他欲哭无泪。他主张改革而又不赞成王安石的变法,司马光尽废新法时,又骂他是“司马牛”。正是他的敢爱敢恨,直言不讳地指点时政,使他这个“多情者”早生华发,他也因此屡遭贬谪而一生坎坷。

“酒酣胸袒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在开朗之时不忘为国效力,一如王勃“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的慨问。“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便是苏轼的气魄,即便是憧憬,也奔放豪迈。又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如杜甫“荡胸生层云”的旷达胸襟与气魄。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又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蓑烟雨任平生”,一生的风雨换来苏轼泰然自若的一笑。没有人比他更超然物外,更兀傲伟岸,更刚烈坦荡的了。就是这样一个傲岸的人,虽然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写就的诗词却依旧雄健奔放,挥洒自如,仍旧志不灭,心不死。“风雨”不怕“斜照”、“相迎”不喜,无可不可,便是参透后的一种超然物外的至高境界。

苏轼一生虽未能“定**”,却未随波逐流,泯然众人,终是一生坦荡,无怨无悔。“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念奴娇》苏轼教学课件 第11篇

苏东坡黄州《赤壁怀古》词,表达以下几重寓意:

缅怀英雄,“一时多少豪杰”;感叹贤达,“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凭吊古战场,“三国周郎赤壁”;赞美风光,“江山如画”;歌颂周郎,“雄姿英发”;叹惜自己,“早生华发”。总之,通过缅怀东汉三国的历史,联想北宋三国时局,抒发报国怀民之心。

苏东坡在此之前,连任三州太守,正是得意之时。却因“乌台诗案”,被囚禁、拷问、诟辱,命如悬丝。在狱中,给妻子发了“诀别信”:“吾死之后,惟求贤妻节哀保重,早日带家返回眉山。”多么绝望!给弟弟苏辙写了“诀别诗”:“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宋神宗结案圣谕:“苏轼以讥讽朝廷新政,责授检校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佥书公事”。

出狱时写诗:“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一到贬地,就写《到黄州谢表》:“仁圣矜怜,特从轻典。赦其必死,许以自新。”还给友人章淳写信:“轼自得罪以来,不敢复与人事”,“唯佛经以遣日,不复近笔砚矣。”表现得多么谨慎!他不仅自觉要谨慎,天时也逼得他要小心。对此,他《初到黄州》诗自省道:“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然而,这位大才、全才、史才、文才、诗才、词才、佛才、哲才、政才、书才、画才、饮食才、养生才、修身才……,能削志、缄默和沉沦吗?当然不能。特别是黄州的地利人和条件使他创造出千古不朽的文学艺术辉煌。谪居黄州三年以后,他那奔腾的思绪,似“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激情的创意,宛如沉潭出水的蛟龙,升腾为“大江东去”的雄伟词章。

词中,他两处赞赏 “周郎”。随之,词峰一转,“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周郎与苏郎,对比明显。周郎,被吴侯封为元帅,为国立功,成为千年“豪杰”。苏郎,虽然为大才、能人、贤官,却如今被贬;虽然向朝廷不断上书建言,却是自作“多情”,还被当成了罪状。周郎,因为“小乔初嫁了”,成了吴侯的“皇亲”,得到恩宠;苏郎,虽然满腹经纶,却被朝廷疏远,不能为之效力,只能感叹“人生如梦”。

于是,他驰骋神思,跨越古今,词写“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不是在倡导青年学习周瑜,争当“豪杰”吗?词赞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这不是在宣扬“以弱胜强”的战例吗?词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不是在教人们争做当代风流人物吗?词用“雄姿英发”对比“早生华发”,这不是在鼓励少壮早日建功业吗?词的结尾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从全文看,他在此借酒“三祭”:

祭“故国”,他确信“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祭“豪杰”,他“遥想” 东汉三国年轻的周瑜、孙权、诸葛亮等豪杰们,齐心协力,盼望当今能有一批年轻的新英才,报国安民。

《念奴娇》苏轼教学课件 第12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①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③,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④。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⑤。故国神游⑥,多情应笑我⑦,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⑧。

[注释]

①赤壁:指黄州西赤鼻矶。三国时周瑜败曹的“火烧赤壁”之赤壁传说有五处。但以黄州赤鼻矶为古战场。

②故垒:古时的军营四周所筑的墙壁。人道是:人们传说是。周郎:周瑜,字公瑾,庐江(今安徽庐州)人。建安三年,自居巢还吴,孙策授其建威中郎将,逾时年二十四岁,吴中皆呼为周郎。穿空:形容峭壁耸立,好像要刺破了天空似的。千堆雪:形容很多白色的浪花。

③当年:当时,或解作盛壮之年。

④小乔:周瑜之妻。时在建安三年或四年,周瑜二十四五岁,赤壁之战在建安十三年,周瑜三十四岁,结婚已十年。言“初嫁”是突出其风流倜傥,少年得志。雄姿英发:周瑜有姿貌。英发:指谈吐不凡,卓有见识。

⑤羽扇纶巾:魏、晋时儒雅之士的装束。羽扇:白羽做成,可用作督战指挥的标帜。纶(guān)巾:用丝带做的便巾。灰飞烟灭:形容火烧赤壁时曹军的惨败及周瑜的事功。

⑥故国神游:神游故国。此“故国”指旧地、古战场。

⑦多情应笑我:应笑我多情的倒装。

⑧尊:酒器。酹(lèi):把酒浇在地上祭奠。

(8)英发:英俊勃发。

(9)羽扇纶巾:手摇动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诸葛亮从容娴雅。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10)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11)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指古战场。

(12)华发:花白的头发。 华:《现代汉语词典》这个字读huā(一声),花白义

(13)人生:现有版本作人间。

(14)尊:同“樽”,酒杯。

(15)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译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祖国的江山美妙如画,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诸葛亮)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应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于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苏轼所作,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念奴娇》苏轼教学课件 第13篇

关键词: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内容赏析,风格,影响

苏轼是人们熟悉的作家, 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 千百年来成为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词堪称他的代表作, 气势豪迈奔放, 感情激昂旷达, 正如胡寅所说的, 能使人“登高望远, 举手高歌, 而逸怀浩气, 超然乎尘垢之外” (《酒边词序》) 。那作者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 怀着什么样的情感演绎出这首千古名篇的?

一、《念奴娇·赤壁怀古》创作的时代背景

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二年 (公元1079年) 因有名的“乌台 (御史府) 诗案”被捕下狱。谏官李定、舒亶、何正臣三人, 摘出他的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 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加以弹劾。苏轼几罹死难, 经多方周折, 方许释放,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他政治生涯的重大逆转。人生命运的遽然变化使他更加真切而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艰难和命运的变幻, 他不止一次地浩叹“人生如梦”, 自然思想也就发生了改变。苏轼虽然心志未灰, 对世事未能忘情, 但佛老思想愈益占据了他世界观的主导地位, 成为其精神避难所。佛老思想固然能使他在超然的外壳下洞明世事, 练达人生, 追求美好的境界, 但也使其世界观散发出浓重的虚无主义气息。一个文学家的创作是受环境影响、世界观支配的, 因而, “顾及作者所处的社会状态”, 是认识和理解这首词的重要指导思想。只有这样, 才能寻绎出此词的意脉。

明确了上述的背景后, 我们可以进入对这首词的具体分析了。

这首词是作者在宋神宗元丰五年 (公元1082年) 贬谪黄州游黄冈赤壁 (今湖北黄冈县内) 时所作。作者通过《赤壁怀古》一词, 赞美了江山之胜, 缅怀了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 并抒发了自己“四十五十而无闻焉”的感慨。

二、《念奴娇·赤壁怀古》内容赏析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

(一) 雄浑豪放、旷远深沉的意境。

起句“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是作者凭高远眺, 所见所感。浩荡的长江, 浪涛滚滚, 日夜奔流, 无止无休, 不禁使人想起千百年来多少英雄豪杰, 就像东流的江水, 一去不复返了。这里所勾画的艺术形象是飞动的、雄浑的;气势是奔放的、豪迈的。此处把江山人物合写, 不仅创造了一种旷远、深沉的意境, 而且中含暗示, 点出了本词的“怀古”旨意。“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一句, “俯仰今昔, 鸟瞰悠悠历史;高屋建瓴, 数说万千英雄。这里的借景发端是为着渲染烘托, “大江”是“赤壁”的衬景, “浪淘”句是“怀古”的点题。这样, 就以大江的景语和包含的情语起兴, 渐入“赤壁怀古”的题旨。壮阔的背景描绘, 为下文对历史人物的评说蓄积了足够的气势, 染上了浓重的色彩;雄奇的议论, 为下面的说古道今述怀奠定了基调。

既然来到“赤壁”, 何能不想到八百年前的历史烽烟, 又何能不想到那运筹帷幄、江面奏凯的周郎, 于是词人面对浩浩江水、历史陈迹不觉心神交飞, 身着彩翼, 联想到“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作者明知眼前赤壁并非“赤壁之战”故址, 而却在词中写道“三国周郎赤壁”, 这是因为作者已在怀古抒情, 并非为考证。为了避免混淆真假, 故又用“人道是”这种疑似之词, 表明是“人云亦云”而已。至此, 所要写的时间、地点、人物便和盘托出, 作者这样写, 是通过联想自然而巧妙地把读者引到这段历史的回顾中去了。“周郎赤壁”, 既是拍合词题, 又是为下片缅怀公瑾预伏一笔。接着, 就极力渲染江山胜景:“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一连三句, 一气入注, 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 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 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穿空”盛夸山崖气势, “拍岸”极言浪涛威猛, “雪”字渲染光彩气象。寥寥十三字, 抓住最有表现力的动词, 捕捉最有感染力的形象, 把读者带进一种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 使读者如见其景, 雪浪接于眼目;如履其境;浪花溅发身旁;如闻其声;巨鸣震耳欲聋, 这是何等壮观。作者以如椽大笔, 只用十三个字, 便从形、声、色几方面生动地勾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长江胜境图”。这画面怎不使作者脱口赞道:“江山如画!”字韵浏亮, 比喻精当, 把放开去的笔墨绾拢过来。由对赤壁江山的赞美, 联想到当年在此鏖战的众多英雄豪杰, 现在是江山依旧, 人事皆非了, 于是感慨道:“一时多少豪杰!”这豪杰既包括孙权、曹操、刘备, 当然更包括少年英俊的周瑜。他们一时竞起, 逐鹿中原, 谁不想做江山的主宰者?上片结句与开首两句一样, 将江山人物合写, 不过把“千古”风流人物, 缩小到“一时”多少豪杰罢了。上片由地及人、由远及近、由虚到实、由概括到具体, 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江山的感情, 为下片歌咏周瑜作了极好的铺垫和蓄势。

(二) 高亢豪壮、撼魂荡魄的场面。

上片重在写景, 将时间与空间紧缩集中到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身上。下片作者就集中描绘他理想中的人物周瑜了。换片后的前五句, 作者以特写的笔法, 着力描绘周瑜, 写他年轻有为、雄姿英发;写他指挥若定、风度潇洒。作者以赞许之笔写周瑜, 不仅仅因为他是赢得“赤壁”大捷的孙吴主帅, 更欣赏他少年英俊, 才智出众。他统率精兵三万, 一举击败老谋深算、转战中原向无敌手的号称率八十三万众的曹操, 使“周郎”少年英名与赤壁千古并存。“遥想公谨当年”总领下文。岁月悠悠, “当年”自是“遥”, “想”再扣题目的“怀”, 进入直接怀古。“小乔初嫁了”, 暗用唐人杜牧的《赤壁》诗:“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的意思是, 假如不是“借东风”, 说不定周郎会“赔了夫人又折兵”, 大小二乔给曹操当猎获品虏到铜雀台去。作者楔入此句, 是直接写当年小乔初嫁时, 周瑜雄姿英发, 更好地表现周瑜的少年英俊, 又勾起读者对“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联想。同时又引起读者对赤壁大战意义的认识。“雄姿英发”一句不仅写周瑜英姿勃勃, 风度潇洒, 而且写他言谈见解卓越不凡。周瑜能以少胜多, 才略上有过人之处:战前, 他对敌我双方优势虚实作了精辟透彻的分析。战中, 他采纳黄盖“火攻”之计, 所以赤壁一战一举得胜。“羽扇纶巾”写周瑜的服饰, 他虽身为主帅, 遭遇大敌, 却羽扇便服, 不着戎装, 风度闲雅, 这里又从服饰的描写上突出了周瑜的超人风度。正因为如此, 所以在“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周郎善择战机, 使曹操的舳舻千里、旌旗蔽空的强大舰队顿时灰飞烟灭, 可见周瑜韬略过人、战功显赫。上几句, 有对照, 谈笑间的雍容, 对照出强敌的崩散;有气氛, 形若见到金戎铁马、浴血奋战的激壮场面。于是在管弦般的词的旋律中, 仿佛有奔腾激越的声浪在卷面翻滚。当词篇银瓶乍破、铁骑突进般推进时,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一句, 幽咽低呜, 情绪陡然跌落下来。从历史回到现实, 从怀古转到自抒怀抱。“故国神游”是神游故国的倒文。作者临“故国”思“豪杰”, 精神进入了想象中的境界, 同时也自然地引起联想。面对大好河山缅怀周瑜少年得志, 又深受孙权信赖, 年轻时即建如此显赫功业, 留名千古。而自己呢?一腔热忱, 虽有抱负, 但有志难伸, 年近花甲, 贬居边地, 无所建树。相比之下, 无限感慨, 情不自禁地发出自笑多情、光阴虚掷的叹惋了, 心情由激昂奋发转入消极苦闷。“多情应笑我”是“应笑我多情”的倒文, 点出自己虽然相忘情世事, 然而终不能够, 以至“早生花发”。词中两次提到“故”, 前“故”是拓开怀古, 后“故”是引起伤今;两次出现“笑”, 前“笑”是突现周郎风姿, 后者是聊作自我解嘲, 从而形成了感情的波澜起伏, 张驰跌宕。

壮丽的河山, 英雄的壮举, 激起作者豪迈奋发的感情, 但也加深了他思想上的矛盾, 于是又产生江山依旧、人事皆非之慨, 不由叹道:“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人生如梦, 世事沧桑, 面对滔滔东流的江水, 作者只有举杯对月, 自浇心中愁绪。全词也就以衰飒的意趣收煞结韵, 笼罩着一层浓重虚无主义的色彩和黯然情调。苏轼在词中交织着称颂和伤感、热烈和悲愤。当他的笔毫一触及古代豪杰, 就情绪昂奋, 勃然而生敬慕之情, 字里行间洋溢着热烈的气氛及不失追求功业的豪迈心情。但是, 当他回到现实中来时, 就不禁喟然长叹, 字字呜咽。苏轼因“乌台诗案”, 处境困厄, 加之北宋边患日殷, 国事不堪, 他是多么希望像勇破曹军的周公瑾那样的英雄豪杰再世, 引兵西征, 克寇制胜。但是, 古人已逝, 当今朝中又尽是“高第良将怯如鸡”。作者怀古刺今, 悲愤但不颓废, 沮丧但不灰暗, 而是从宏大的时空意识中寻求理想的超脱, 面对不舍昼夜的江水, 又怎能不触景伤怀, 叹息“人生如梦”呢?这和与之先后的《赤壁赋》中的“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不是同一支洞箫中吹出的凄凉哀歌吗?

三、《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风格及影响

(一) 俊逸洒脱, 慷慨奔放。

苏轼是北宋时期兼擅诗词散文的杰出作家。他在词的创作上显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向来被公认为北宋豪放派词人的领袖。他的词向以豪放俊逸著称。这首《念奴娇》也是如此。愈文豹《吹箭录》中记载, 东坡在翰林院问一幕士:“我词比柳词何如?”慕士说:“柳郎中词, 袛如十七八女孩儿, 执红牙拍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 (按指苏轼) 词须关西大汉, 铜琵琶, 铁绰板, 唱‘大江东去’。”从这段趣事可看出苏轼这首词的词风, 与柳永词风截然不同, 柳词多写离愁别绪, 风格婉约;苏词胜意迭出, 词风豪放。这首词通篇大笔挥洒, 气势磅礴, 格调雄浑, 高唱入云, 其境界之宏大, 是前所未有的。

(二) 咏史怀古, 壮怀激烈。

词在五代和北宋初年只不过系于“艳科”之列, 到苏轼便一开生面, 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词的内容走向了新的表现天地, 开拓了词境, 光大了词体, 建立起清雄激壮的豪放派, 使之激荡在社会生活的空域之中, 凡记事、抒情、说理而为诗文之所能写得, 都可以用词体来发表了。这首《念奴娇》以磅礴的气势、豪宕的诗情, 从当前景色入手, 引出了历史人物, 发抒了个人感慨。随着作者感情的直起直落, 构思上大开大阖, 当前景色、历史人物、个人感慨, 三者贯串一气, 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作者以纵横之笔将写景、怀古、咏史、抒情熔铸一体, 纵论古今, 横览江山, 发有志报国、壮怀难酬之感慨, 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感染力。以词表达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 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 成为豪放派词风的一个重要特色。

此外, 《念奴娇》一词语言刚健清新, 奔放流畅。文章写得极有气势, 浩荡长江, 滚滚滔滔, 无止无休, 历史人物, 风云聚集, 在我们面前打开了一个辽阔纵横的艺术天地。景物描绘更是雄奇险峻, 有声响, 有色彩, 声响宏大, 色彩壮伟;以白描手法, 几笔就勾勒出了一幅“长江胜景图”。写人更是生动传神, 画龙点睛, 采取理想和现实结合、夸张与写实并用的手法, 使人物典型化、理想化, 为读者刻画了一个活生生的英雄形象。

历代文人词家都对这首词交口称赞, 此词被胡仔叹为“古今绝唱”, 被王世贞叹为“感慨千古”。时至今日, 这首词中的语言材料还被人们时常沿用。后人以“大江东去”、“酹江月”作为“念奴娇”词牌的代名;“大浪淘沙”还被用作电影片名, 由此可见, 此词影响之大。

参考文献

《念奴娇》苏轼教学课件 第14篇

niàn nú jiāo chì bì huái gǔ

念奴娇赤壁怀古

sòng sū shì

宋 苏轼

dà jiāng dōng qù , làng táo jìn 。

大江东去,浪淘尽。

qiān gǔ fēng liú rén wù 。

千古风流人物。

gù lěi xī biān , rén dào shì , sān guó zhōu láng chì bì 。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luàn shí bēng yún , jīng tāo pāi àn , juàn qǐ qiān duī xuě 。

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jiāng shān rú huà , yī shí duō shǎo háo jié !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yáo xiǎng gōng jǐn dāng nián , xiǎo qiáo chū jià liǎo , xióng zī yīng fā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yǔ shàn lún jīn , tán xiào jiān , qiáng lǔ huī fēi yān miè 。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gù guó shén yóu , duō qíng yīng xiào wǒ , zǎo shēng huá fā 。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rén jiān rú mèng , yī zūn huán lèi jiāng yuè 。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2、原文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3、古诗翻译

上一篇:简短的城管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给自己的经典祝福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