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作文250字

2024-05-12

在路上作文250字(精选14篇)

在路上作文250字 第1篇

,只剩下两个月,又要迎接新一年

最后两个月,抓住尾巴,努力去奋斗

别让未来的你讨厌现在不努力的自己

时间是最公平的证明,每个人都是24小时

有的人懂得珍惜,有的人只会浪费

人从一生下来,生命就在倒计时

别让那些凡人琐事耗费你宝贵的生命

请行动起来,让自己时刻保持在路上

这个世界没有谁是天生的聪明

只是他在路上,每天比你多走了一小步

你也可以很成功,只要你愿意让自己在路上

在路上,才能清醒的认识自己

活在每一个今天,而不是等待每一个明天

第2篇

在路上作文250字 第2篇

在回家的路上10月1日到了,妈妈和舅舅带着我回老家 。

在高速公路上,我透过窗子,看见了美 丽的风景高速公路两旁是工厂和巍巍的群山。

那连绵起伏高山,好像漂浮乳白色的浮 云当中。它那陡峭山岩高耸在遥远的天际,乳 白色的浮云在山的边上飘浮纵深的峡谷倾泻着 一望无际的原始山川,巍峨山岭上覆盖着绿油 油的树林,山连山,山抱山,山套山,真可谓 是千山万岭,峰峦叠嶂,如在飞机上俯瞰,纵 横交错的群山,真像起伏的`海涛一样壮观。

在高速公路上,看见了一辆辆豪华的汽 车在公路上飞驰,穿梭似的来来往往。真像一 群群骏马在公路上飞驰。

好作文走在评改的路上 第3篇

评改作文可有助于学生建立写作主体意识。情志是文章的核心, 而在作文写作中, 一些言而无序、言不达意的作文是写作中主体意识缺失的产物。如何改变?近几年新诞生的被称之为世界上最有用的心理学———“反省心理学”则明确将以“反省”作为主要研究方法。而评改作文则是一个令写作者对写作要求、作文题旨、作文结构、语言等等方面反省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传统作文教学中, 教师的写前指导, 写后评改可谓是尽心尽力, 但是却使学生失去写作主体意识建立的机会。把作文评改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评改中反省自己的审题过程, 写作过程, 从而明确得失, 唤醒学生的主体写作意识, 恢复“我手写我心”的能力。

大诗人陆游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与其直接将高考的作文评分依据告知学生, 还不如让学生自己发现好作文的特点。这里介绍一种笔者在作文训练中比较有效的方法———比较阅读法。

名家名篇、高考的满分作文都是教师可以拿来作示范的文章, 而学生习作中不如意的作文则可以拿过来做反鉴。教师选定两篇优劣有别的作文让学生自己去比较阅读, 并让学生说出给分依据。人的认知是循序渐进的, 是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一旦学生认识到立意、内容、结构、语言对于一篇文章的重要性的时候, 也是好作文概念形成的时候。

科学的引导促使学生强化发现的评定依据。知道好作文的要求是什么, 即可依据这些要求, 通过亲身评改来强化对这些佳作的评定依据。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关心自己身边同学写作情况的心理, 让学生去改自己的作文, 去改自己同学的作文;同时教师要有科学的好方法来帮助学生牢牢地掌握住评分依据。这里介绍笔者试用过的教师评改和学生评改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 将作文先编号, 教师评改分数和评语另处做记录, 不出现在卷面上;然后, 让学生依据好作文的评分依据对作文进行评改;最后, 两种评论见面。这个会面, 可能有不谋而合的评论, 而更可能的是截然不同的评论。这个环节, 能不能制造并抓住分歧是决定评改依据有无落实的重要保证。

A例:某生作文的结尾段落:所以, 在决定之前, 仔细地审察自己, 选择最适合你的方式, 然后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学生的评论:有收束全文的作用, 重申主旨, 使文章的中心更明确。

教师的评论:“最合适的方式”是什么呢?前文并无交代, 暴露出作文内容的空乏, 也体现行文缺少照应, 不够严谨。

师生褒贬不一, 提请全班同学讨论, 并重申好作文的评分依定, 最后大家认为:此结尾有意识地收束全文, 有全文意识, 但在写作时中心不够明确, 虽看起来像是一篇完整的作文, 但实际上没能给读者提供一个明确的中心。

分歧, 可以暴露学生在写作上某些方面的不足或错误, 教师可以此为抓手, 一方面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 另一方面要对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所以, 教师一定要重视这个分歧, 碰撞的强度越大, 越能起到一个很好的教育效果, 在碰撞中, 让学生的写作意识由模糊而逐渐变得清晰, 由从众而变得独立。

B例:某学生对作为寒假阅读作业的《语文报·主题读写大讲堂》中“苦难主题”中所收录的安徽巢湖中学的一、二、三类三篇文章作评改, 并由此自成一文。下面是其中的精华段落:

苦难这个话题必须辩证地来写。辩证方能深刻。这一专题中的文章无一例外地写出了苦难积极的一面, 即苦难能磨砺人能激励人。

以某一话题展开讨论必须要阐述清这个话题的内涵。而这一专题中明确给“苦难”下定义的唯有周国平的《面对苦难》:“所谓苦难, 是指那种造成巨大痛苦的事件和境遇。”

这些作文片段, 不难看到的是学生清晰的写作意识。具备这种写作主体意识的学生是不会写出不合格作文的。

携着评分依据出发将作文评改进行到底。唯有不满足, 方能进步。改作文的终极不是评定好坏, 而是在评论中写出更优秀的作文。

修改对象:学生习作一

妈妈还在客厅里唠叨着, 我不想再听了, 于是走进房间, 顺手将门用劲甩上。不想再听到她的声音。门板的作用很大, 妈妈的声音听不真切了, 而我的心却不知为什么忽然空落了下来。

学生已作评:这是一段平铺直叙的段落,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述:

学生再创造佳例一:

这唠叨似一只张狂的蟹钳死死地咬住我的耳朵, 又像是一只飞进我耳朵里的蚊虫, “轰轰”巨响, 我一时半刻也不能容忍。

在我的怒气的命令下, 那门也非常配合, 发出山谷炸雷般的声响, 我被它吓住了。

夸张和比喻, 把“我”在听到妈妈唠叨时的烦躁形象地表现出来。

学生再创造佳例二:

房间内的空气凝滞住了, 屋外也悄无声息, 妈妈在做什么?愤怒?流泪?还是也和我一样被这门声吓住了?

我的心慢慢地往下沉, 拉也拉不住, 只能无奈地等待那坠地时“轰”的声响。母亲眼角的皱纹如丝丝蔓藤爬上我的心头, 扭结在一起。

“细言慢语”可以让作文更有血肉。文学的根本是人学, 作文的根本是情志, 这样改动后, 学生自然明白作文的真谛。

修改对象:学生习作二

作文题: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中对于国人面对规则时的漠然定位为国人的一种散漫的心态:唯我例外;同时也对外国人普遍遵守规则的行为定位为良好自我约束的意识:我不例外。试着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习作 (一)

柏杨先生认为, 中国人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 “唯我例外”, 从而导致社会不文明现象的屡禁不止。对此他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在我看来, 这些观点是有些偏激的, 难道唯我例外真的是一无是处吗?我看不见得。

师生评定:

就在违反规则面前, 这种“唯我例外”的错误意识是毋庸置疑的, 对于一个界定很清楚的错误进行辩解, 将会把自己的论证引向错误, 议论文首要要求是观点准确, 而观点的准确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立场的正确。

同学的修改:

柏杨先生认为, 中国人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 “唯我例外”, 从而导致社会不文明现象的屡禁不止。对此他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就彼时彼地来说这个违规行为的是源于“唯我例外”的散漫自由的想法, 是错误的, 是应该否定的。但离开彼时彼地, 换个角度来看, “唯我例外”其实也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一种意识。

总结:找好切入点是好议论文的首要任务, 靶不正, 难瞄准。

学生习作 (二)

柏杨先生的“唯我例外论”着实新鲜, 这顶带有个人英雄主义的帽子没有被安在蝙蝠侠、超人横行的美国, 反而在津津乐道于“三个和尚”的中国头上, 这是个绝对异常的声音。毫无保留地说, 中国社会问题的症结, 并非是由违反规则这种个人英雄式的行为导致的, 而是公民对于错误价值观的追求, 可见“唯我例外”这种论调是站不住脚的。

师生评定:

这是精彩的论证, 精彩在于他的思想, 思想的深度决定议论文的深度。

在路上作文250字 第4篇

一、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差的原因

1、学生阅读面窄。“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那么阅读则是写作的基础。”《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黛玉教香菱写诗给我们不少启示,她要香菱把我国古代十多位大诗人的诗文各记一百多篇,“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香菱遵此而行,果然诗艺大进。反观当前的小学生,尤其是农村小学生,他们上课必须两耳只“听一人说”,一心仅读“一本书”,而课外读物,几乎是清一色的作文书籍。这类书无论怎样“优秀”、“经典”,也无法摆脱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文学素养等方面的限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应在100万字以上。但是根据调查,农村小学的学生远远达不到这个阅读量。

2、教师作文教学采取满堂灌。我们部分乡村教师有两点没处理好:一是给学生“说”的机会太少。作文课基本上以教师讲解为主,不让学生说,硬要把生动的作文课复杂化,无意间传达出一些作文深奥而神秘的信息。二是教师在规范学生口头语言上做得不够,表现为很多学生口头怎么说,作文上就怎么写,表述很不规范,加上地方土语多,闹了很多笑话。三是也有教师不顾乡村实际,硬要讲一些远离生活的范文,搞得学生云里雾里。老师讲归讲,学生练归练,讲练没有有机结合,最终导致了学生不能作文。

3、学生生活阅历不丰富。农村学生生活范围狭窄,年龄又小,对文化、对生活理解不多。早上很早就到校,下午很晚才回家,每天都是过着“两点一线”式的生活。平时学校很少开展活动,回到家里也是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学习,使他们失去了本该有的童真童趣。其次,现在农村学生不少家长未与学生生活在一起。绝大多数小学生是跟着他们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过,这些学生只能通过寄回来的钱物和电话感受到一点点父爱母爱,他们对父亲、母亲的印象是模糊的。没有亲身实践与体验,学生的作文从哪来真情实感呢?

二、提高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的对策

1、扩大阅读面,加强语言积累。阅读健康的课外书籍是学生提高作文水平的良好途径。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2、开阔思路,自由表达。为了给学生传递一个重要的写作信息——孩子,写作是心灵的放飞,是情感的释放,提起你的笔,写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吧,我是从以下几点去做的:①每日一练。我的学生都备有一个本子,叫“点滴”本,每日学生用三五句话,记一个生活故事。不求高尚,不求伟大,只求有自己真实的喜怒哀乐,哭的,笑的,怒的,恼的,哭笑不得的,都好。记前,画上心情脸谱,强化学生对故事的真实的情绪体验。隔三差五的,我让学生用上几个我指定的词语,写一段意思连贯的话。②每周一记。我的学生还有一个本子,叫“周记”本,每周让学生自主作文一篇。学生可以写身边的人,身边的景,身边的物,学生自主选材,自主拟定题目,写自己所想。③每月一展。我每月评出学生“点滴”本中好的句子和“周记”本中优秀的作文,“奖励”学生自己在我的电脑上打,(这样学生可以发现文中的错别字和错误的语法并及时修改。)打完后,老师和学生再一同修改作文并给作文插入一些优美的图案,最后才打印出来,张贴在教室里的《作文每月一展》栏里。由于农村孩子对电脑接触比较少,对电脑非常感兴趣,因此,学生都想把自己的作文展出来。

3、精心设计随文练笔,训练学生想象、联想。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抓住各种契机,采取各种手段,引导学生对文章空白进行大胆想象、联想。如上完《穷人》后,我就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续写“桑那和渔夫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后……”;在上《天净沙-秋》时,我就让学生对“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所描绘的意境作再造想象,使之具体化。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

4、拓展口语交际课,为学生的作文打基础。现行教材在每个单元都编有一节口语交际课,凸显了语文的实用价值,体现了大语文观。但我除了上好语文课本上的几次口语交际课,还把它拓展到我平时的教学和生活中。如:在教学《草丛的村落》中的“蜥蜴面前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这句时,我就让学生想象它们在交流什么并分小组演一演这个场面,表演时,相机引导学生的表情和动作,并让其他学生用书面语言来形容这些表情和动作;演完后让学生在本子上记下刚才的对话,并提示学生在对话的提示语中恰当地加上这些动作或表情。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人类离不开说话,而口语交際课呈现的就是一个小小的生活情境,只是需要我们用语文知识去解决它,把口头语言书面化、规范化,其实这就是一个作文的过程。

5、挖掘生活源泉,激发写作兴趣。在作文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乡村的优势,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择农村自然景物或人和事,有意使学生留心观察,以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敏锐的感知力,逐步形成勤于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多看看,多听听,多想想,然后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写下来。如:到果园里、山野上、田地间观察、熟悉“鸟语花香”“生机勃勃”“蜂飞蝶舞”和“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自然风光;到池塘边、田野中、小溪旁去赏荷花、听蛙唱、看鱼游,感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艺术底蕴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劳动的艰辛以及“无忧无虑”意境;……学生通过观察体验,领悟大自然美的风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活跃的气氛中接受知识信息,表达对事物的感想,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总之,作文教学教无定法。我们语文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体现作文本身的规律相融合为结合点,开动脑筋,针对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诱发学生主动作文的兴趣,强调在生活中习作,用习作反映生活,在习作中自由表达,倾吐情感。我相信,只要我们有心,就能找到一条提高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之路,让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展示出新的生命力,让农村的小学生用大山一样宽厚的胸怀,用充满泥土气息的质朴语言,在广阔的作文天地里拥有自己的一片灿烂天空。

在路上作文250字 第5篇

今天早上,妈妈送我去学校。在路上,我看见美食街上有好多警察。警察有几十个、几百个、甚至有几千个!淄博商厦门前全是警车!

我问妈妈:“妈妈,为什么这里这么多警察?”

妈妈很神秘的告诉我:“在搞一个重大案件!”最后,我们才知道他们是在拆一些违章建筑。

下午,妈妈带我回家。在回家的路上,我又看见美食街上尘土四溅,好像沙尘暴!

我祝他们尽早成功!

成长的路上250字作文 第6篇

上学一个星期了,我发现上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老师教会我们很多知识,我感觉我成长了。

譬如说,在语文课上我感受到了知识的快乐;英语课上我认识了很多单词,将来学会英语以后可以到美国去旅游,去欣赏国外的风景;上数学课我感觉很快乐,因为数字给我带来很多欢乐,数字不停地加、不停地减,我感觉特别好玩;并且,上数学课时,老师提问的时候我们大家老都去抢答,感觉很激动也很有意思。此外,我也很喜欢上体育课,因为运动量增大以后,我感觉自己吃饭棒多了,不再挑食了。爸爸妈妈很高兴,我也很高兴!

关于上学第一周的心里话就说到这里,下期节目再见!

成长的路上250字作文 第7篇

我读过非常非常多的书,每到晚上 ,我就要和爸爸一起读书了。我们会读《昆虫记》,去探索昆虫世界的奥妙;也会读《弟子规》,从中学到许多的人生哲理:我们还会读《成语故事》,读完以后,要会在生活中加以应用。我最爱读的还是法国作家法布尔写的《昆虫记》了,那一个个小昆虫在法布尔先生的笔下描绘得栩栩如生,把小昆虫都当作人来写,体现出它们的可爱活泼,让我读了,就感觉真的走进了奇妙的昆虫世界!

读书可以让我们学到许多的知识,让我们一起读书吧!

在路上作文250字 第8篇

一日, 学生来问周末作文题目, 本人有感于课上学生对屈原项羽等历史人物和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关于生死观的不同取舍的争论, 略一沉吟, 在纸上写下了四个字:《路在脚下》, 文体不限!

等到学生一交, 我不禁一愣, 继而一惊, 最终一喜。这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一字之错, 却无意中帮助我发现了如何帮学生找到文体转型办法的切入点。原来, 一个班的作文题目因为课代表的大意竟被写成了《路上脚下》!

按照习惯思维, 路能分为两种。一种是抽象的:心理和身体成长的路, 人生百态事业感情的路。而另一种具体的路则指实实在在走的一段路, 比如家乡路的实际变化, 或者在走路的过程中遇到的事和人。前者在立意上较模糊, 除非学生有以小见大驾驭生活素材的能力, 方能写出精致有物的记叙文。所以大多数学生写成的议论文要么文章结构过于松散, 要么主题不够明确, 更有学生犯了面面俱到的大忌, 什么都想提到什么都不敢遗漏, 文章反而成了大杂烩。就这个题目看, 记叙文写成功的多, 议论文好的少。

从学生的写作情况看, 写前者的多, 而后者的少, 这就告诉我们:目标要明确, 人在走任何路的时候都要先找准方向, 看清楚路的可行性。其次, 这“脚”往往是要写的这个人自己的脚, 这也强调路要靠自己的摸爬滚打去走, 亲自用自己的脚丫子丈量过的路才能走得踏实稳当, 即使摔倒也能摔得真切, 摔得笃定。另外, 题目还蕴含着另外一层深意:如果有现成的路, 那么我们只要做好前面两点, 找准方向, 脚踏实地。但要是脚下没路, 那怎么办呢?所以第三点要提示的是“路”就在你的脚下, 只要勇敢探索, 坚持自己的理想, 那么路到处都是。

结合以上的分析, 我们不妨确定为, 此题目如果写成记叙文, 只要能完整的叙写自己在成长或学习的道路上的一段经历, 从中能表现出自己最终脚踏实地勇往无前的态度就可以了。如果写成议论文, 只要能遵守一般议论文的格式, 主旨明确, 材料丰富适当, 集中论证不管什么路, 贵在坚持不懈的实践和敢于开拓创新。这样的文章都基本合格了。

举例如下:甲生写亲情, 记叙文。抓住小时候租住在公家屋子的往事:每次出门都要妈妈抱, 惹来大家善意的哄笑;过年的时候妈妈用谜语诳我下雪, 逗我出门买鞭炮;小时候自己对妈妈许下的种种承诺……忽然发现自己长大了, 妈妈抱不动自己了, 过年不喜欢放烟火了, 开始顶嘴了, 开始遗忘自己小时候凑在妈妈耳边说的悄悄话了……妈妈的皱纹多了, 头发掉了, 开始变白了……看到这, 那苦涩往事里夹杂的曾经的温馨和幸福渐渐漫上了每个人的心。朴实的回忆, 一条艰辛的路, 承载着沉沉的母爱, 当越走越踏实稳健。

这是写抽象的路, 而乙生写了具体的路, 却别有一番深味。“我的路, 只有我亲自去走, 走出我想要的生活, 走出属于我的春暖花开。我的青春, 也该在超越了晨昏的分界线后再次启程……”此生巧妙地用自己的一次真实行走切入文题, 从眼前偶拾的现象和潜意识里的思考中去挖掘在路上行走的意义和价值。

再来看第二个题目《路上脚下》, 很明显另一个班的学生就写得力不从心了。一个字的改动, 却大大提高了写作的难度, 关键就在文体的选择和内容的把握上会让学生有些无所适从。这是个并列的短语, “路上”表明人在旅途, 首先会遇到怎样的风景, 会有怎样的感悟, 这是要表达出来的, 另外, 既然在路上那要怎么走呢?有人埋头前行, 有人骑马观花, 有人闲云野鹤气定神闲, 有人彷徨踟蹰步履维艰。不管何种方式, 路在前方, 所以必须前行, 必须不断督促和鼓励自己, 换个时髦的词就是仰望星空———人要有高远的目标和理想, 要放眼前方。而“脚下”则是延续了前面一个题目所有的内涵, 但一旦“路上脚下”组合在一起, 这个题目就形成了带有辩证色彩的一组关系:既要仰望星空, 又要脚踏实地。竟在无意中暗合了北京高考卷的作文, 真是个美丽的错误啊。我们的学生面对一个简单的议论文题目都无从下手, 更不用说辩证关系的组合了。

通过这次作文, 我有了一些感悟。

首先, 学生掌握的素材包括人物和新闻事件很是缺乏, 这就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继续从各种渠道收集写作素材, 做好摘抄和业余的自我整理工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事物的特征, 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其次, 在现有的写作基础上, 要引导学生运用好手里现成的例子。虽然议论的焦点、表现的主旨是一致的, 但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和环境都是不一样的, 只要多观察身边的事物, 多积累身边的事例, 就能有话说, 有事写, 有情抒。老师要教会学生在表现同一主题的情况下更多地表现自我的感情, 真实的体会。

然后, 要明确记叙文和议论文两种文体不同的写作要求和写作格式, 让学生分别了解这两种文体必须“出彩”的地方并加以实际练习, 渐渐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文体和表达方式, 这是高二必须完成的一个步骤。扬长避短, 因人而异, 方能拒绝平庸, 在共性中凸显个性。

最后, 要加强对文章题目的理解能力, 增强不同文体的表达能力。不管是什么文体, 要知道自己写的重点是什么, 都要有的放矢, 做到段段合题, 首尾切题, 叙中有题, 议更点题。要让学生明白文体只是方式, 只是工具, 议论文也好, 记叙文也好, 始终能不离不弃表现一个主题的文章, 就是好文章。

潮东:在路上,在正确的路上 第9篇

一名工程师的人生巨变

潮东,1968年生人,大名高潮东,起名的时候是“朝东”,即一心向着毛泽东。但后来因为登记的失误,身份证上就成了“潮东”——这个更有意境的名字。或许这样的失误,为他误打误撞却柳暗花明的人生埋下了伏笔。

在北京农村长大的潮东,自小调皮,却在玩闹之间体会到了百姓生活中的乐趣与艰辛。长大后,潮东考上了位于西安的西北纺织学院,因为普通话京味儿重、不标准,被学校广播站拒之门外。1990年,他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北京雪莲羊绒有限公司,正赶上厂里人员下岗,大学生分配到那里,一律到生产第一线当工人。潮东成了一名活儿最脏最累的刮车工。每天干完活儿,脸色跟矿工一样,而他一千就是三年。还好,雪莲羊绒厂的广播站向他敞开了大门。牛刀小试后,大家都喜欢上了他朴素而亲切的风格,也让他有了日后到北京交通广播应聘的勇气。

1995年,随着“雪莲”的衰颓,心有不甘的潮东开始寻找出路。国际羊毛局、中央电视台……可谓屡战屡败。四处碰壁之际,潮东的妻子无意间看到《北京广播电视报》刊登有北京交通广播电台的招聘启事,便鼓励他试试。“酒壮(尸从)人胆”,应聘那天正逢小姨子的婚礼,喜宴上潮东故意多喝了几杯,然后就去了交通台。结果潮东超水平发挥,在乌压压的应聘者中获得了唯一的录取名额。

北京交通广播电台录取他的这一天,他拿到了工程师证书。只是,曾经的工厂生涯被命运的大手永远地翻过去了。

广播:永不消逝的电波

用他去意已决,而听众恋恋不舍来总结潮东的广播时代可谓再恰当不过了。北京交通广播台建台的第二年,潮东即加入其中,一干就是10年。“绿色旋律”“成名金曲”“金曲派送”“1039交通服务热线”等节目涵盖了足球、音乐、汽车等领域。每次转型,他都能做得得心应手,收听率居高不下。每次他离开一个节目,都会让一批老听众伤心。2006年底,潮东正式离开北京交通广播台,伤心的听众更是把挽留的帖子发到了所有与他有关的BBS里。

作为一名非播音主持专业出身的主持人,潮东认为自己的优势就是什么都不懂。敢想敢干,敢闯敢撞。同时,他也承认,在说话的方式上,台湾歌星、主持人黄安曾经给他开过窍。

当时,潮东还在交通台做音乐节目,正处于瓶颈期,苦干没有自己的风格,还时常词不达意。有一次采访了黄安,突然就知道该怎么说话了。黄安是一位很有争议的明星,但是他的过人之处在于敢说真话、心里话,话语的状态和用词都是自己的。“就如一个破锣嗓子的人是摇滚明星一样,这不是把短处用成长处了么?”潮东猛地找到了感觉。

紧接着,北京遭遇了“非典”,更多的人成为有车族,北京迎来了汽车时代。他和王为的名气随着交通台的收听率节节攀升。在此基础上,两人推出了“1039交通服务热线”,开创先河的“服务节目娱乐化”等种种尝试掀起了收听的热潮。潮东的魅力更是令听众无法抗拒。以至于潮东离去后,有人评价“潮东之去,1039就不再是以前的1039。因为在交通台,甚至整个北京广播电台,潮东的语言、声音和他的气质与抱负都是独一无二的。” 潮东用“来得凑巧,走得愉快”来概括他与交通广播的缘分。实际上,临别时他的心疼得“一抽一抽的”。直到现在,潮东也坚持每天收听广播,在各种网络信号拥挤的空中,寻找那默默地流动着的人类喧响的精华。

潮东特意为(《北京纪事》的读者推荐了几档广播节目:

90.5MHz,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广播的整点时政新闻。有实力,有责任心。

88.7MHz,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北京的音乐频道,音乐比较前卫时尚。

87.6MHz,北京广播电台的娱乐调频,下午5点的“开心茶馆”有不错的相声。

103.9MHz,北京交通台的交通新闻。

107.3MHz,北京城市广播早晨7~8点的“城市零距离”,是沟通市民与政府的桥梁。

电视:从陌生到热爱

最初,潮东的电视征程并不平坦。进入广播界之前,潮东曾经和黄健翔一起报考过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结果要了黄健翔。1997年,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生活”栏目由于主持人文清调到文艺部,面临改版。他们便找到了潮东和李咏,同赵琳搭档。当时,潮东刚到交通台两年,广播还没玩得特别转呢,遑论电视。30分钟的节目,硬是录了4个小时。所有人都被他打败了,摄像师更是烦不胜烦。潮东感觉挺伤自尊也挺歉疚的。一星期后,就哪儿来哪儿去了。2002年,潮东在一家节目公司主持了一档专访体育名人的节目“体育星风暴”。虽然对电视不熟,但是他了解体育,访谈能力好,两强遮一丑,迎来了事业新的转机。

电视节目主持是一份让人无暇慵懒的职业。目前,潮东在北京电视台拥有5档节目。其中,以5套财经频道“首都经济报道”和“城市”为重,还有部分“上班这点事儿”“北京议事厅”,和7套生活频道的“我爱我车”。加上,担任各种节目的嘉宾,出席各种活动,潮东春节前近两个月没有一天休息。这样高强度的工作量也表明了潮东的人气和能力。

为了全身心地投入到“首都经济报道”的节目主持中,2005、2006年,潮东先后离开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财富故事会”和北京交通广播电台。毕竟,潮东对“首都经济报道”有着特殊的感情,可以说他们是彼此成全,相辅相依。 2004年,改版前的“首都经济报道”收视率只有0.5%。节目组抱着死驴当作活马医的心态找到了开始活跃在电视荧屏上的潮东。

直播脱稿、男男搭档、幽默主持、“麻辣京腔”、短信平台、热点话题、丰厚奖品,聪明而有判断力的节目组把潮东在广播台的成功经验与电视的强项结合在一起,令观众耳目一新。“首都经济报道”定位于真正有品味的财经节目,在主持人方面更是实现了理念上的突破。长达50分钟的新闻节目,却并不流于主播式照本宣科的表面的流畅,直播脱稿且没有提示器,有一些脱口秀的因素,还有些娱乐的因素,很亲民,很有个人色彩和风范,这些对电视发展方向而言都是具有革命性意义的。

潮东和长盛棋逢对手的绝佳搭档,往往能超出同事们的常态

预期。他们机敏、睿智,有人文气质,幽默中还带点泼辣;不矫情、不逢迎、不说教,敢担当;贴近生活,替百姓说话,也能替职能部门喊冤,为政府献言献策。同时,他们有着过硬的业务水平,杰出的控场技巧,你变幻多端地抛出问题,我游刃有余地跟上题锋,你抖一个机灵,我甩一个包袱,即兴发挥至酣畅淋漓,观众看得是不亦乐乎。但凡有别的嘉宾主持,观众都觉得不得劲’儿。或许,有这样台面上智力交锋、私底下惺惺相惜的搭档,彼此都感觉“幸甚之至”吧。

他俩耍起嘴皮子来,听着就像邻居大妈家的儿子,令人忍俊不禁——

长盛:可是在金融

街这样的没地停车或停

车太贵怎么办啊!

潮东:请几个国家

举重队的,把车给您举

起来,就不算违章停车

了。您办事快着点,要不

就撑不住了。

他俩损起来,听着可乐,却很解气——

长盛根据检验,国

内90%的新车的内饰都

含有过量的对人体有害

的化学成分。

潮东:还有10%的

车是合格的,他们就是

敞篷车!

可是观众也很有才——

长盛:有热心观众

给我们发短信说,潮东

的儿子吃饭,常剩;长盛

的儿子罚站,朝东。

潮东:……

更让观众感动的是,2006年底席卷全国的打狗风潮中,“首都经济报道”是唯一站在人性角度上做节目的媒体。当时,他俩出示了几张打狗的照片,沉重地说:

“本来不想再说什么了,可是忍不住还想说点什么,狗是我们的朋友。我也不说这是哪儿的照片了,看上去那么血腥、残忍。…‘毕竟这个世界不是我们人类独有的。”

观众反响热烈,很长一段时间,节目收视率飙升,短信和博客留言纷至沓来,拥护者众。也有反对养狗的人士给潮东取了个“狗潮东”的诨名,但是潮东觉得他并没有懂得自己的语意,也不屑向他解释。

如今,“首都经济报道”单周的收视率能到4%。对50分钟的节目而言,这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令潮东自豪的是,2008年,节目播出时间调整为每晚7点,几乎所有的强势栏目、王牌节目都在这时播,但是“首都经济报道”的收视率不降反升。调查证明,“首都经济报道”的固定观众为25~50岁之间的男性人群,他们的文化层次较高,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拥有话语权,消费能力也是最强的,对广告商而言,节目的含金量非常高,为最有意义的绿色收视。

信心满满的潮东爱上了电视,他希望将这可爱的事业进行到60岁。

真我的风采

十几年前,潮东月入600的理想被岳母认为很有出息。如今,现实竟将理想远远地甩在了身后。职业声誉带来了社会地位和报酬大的提升。而潮东却没有为名利所累,他明白自己是怎样的人,他明白怎样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在。很简单,继续做真实的自己、本色的潮东。

潮东回想当初,不由得连连感慨,正逢广播改革、电视改版的紧要时分,媒体的大门向他这个门外汉奇迹般地敞开了。他总结道:只有在弱项上才能获得重大的机会,实现重大的突破。而无论境遇顺逆与否,他都埋头将自己武装成一个在工作所需的各领域有深度有厚度的人,直到有了非常适合自己的“1039交通服务热线”和“首都经济报道”。而在广播界历练过的主持人,都有很好的直播功底和应变能力,往往能在电视界有所作为,潮东之外,柴静、赵川也是代表。当然,“看问题很准,而且能代表多数人的利益,才是主持人最必要的素质。”潮东正是发挥着这样的特质,在众多科班出身的主持人中脱颖而出。

拥有极好的人缘,潮东的亲和力有目共睹。流传的一个段子是,2006年9月,潮东在朝阳公园作现场直播。有一位现场的观众想让他把帽子摘下来拍张照片,潮东表示等插播广告的时候就摘下来让他拍。结果播广告的时候,导播忘记把潮东的话筒切断了,就听见潮东说:“哎,那哥们儿呢,来拍吧。我摘了啊,摘了啊,3,2,1,走……”

“下面是2分20秒的广告,有点长……”,“这次节目是录播,请千万别发短信”。这些小细节,更显露了潮东的职业素质和纯朴实在。这也是北京观众格外待见他的重要原因。但潮东对所谓“实在”有自己的见解:实在是一个人的本质。但是说话做事还是要有技巧的。圆滑不是贬义词,实在的人也有圆滑的一面,遇到不同的事要会处理,要讲究。

潮东甚至直言不讳地畅谈了一番他对“朋友”的理解:“朋友分很多种,有些朋友是可以互相利用的。什么叫生产力?人际关系也是生产力。社会上如果没有人替你办事,或你没有替别人办事,那是很可怕的一件事,说明你能力不够……还有一种是没有任何利益来往的,只是脾气相投的酒肉朋友。和这样的朋友在一起喝酒的时候高兴着呢,彼此都是那样地放松。这是一种快乐啊!”

不装,是潮东人前人后的一贯作风。“自己就是老百姓,装什么呀?”

正是以老百姓的立场来看问题,代表着公众的基本情感和价值观,潮东曾因一起事主有交强险却在车祸后得不到赔付的案例,怒斥过交通事故救助基金的建立不到位;放言“现在国内没有一款性价比好的车。不过,不出三五年,情况就会改观。毕竟市场是梳理一切的梳子”;他很佩服的经济学家是茅于轼,因为他有社会责任感,有知识分子的良心,他将道德和哲学结合在了经济学中。“以一般经济学家的眼光,适度的通货膨胀对国家是好事。但他认为这种‘不入户的抢劫’,会造成百姓生活窘迫,进而仇恨社会,丧失道德,非常可怕。而且,他强调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我觉得他很勇敢,也很真实。”

从工程师到主持人,节目从足球、音乐、汽车跨到财经,潮东的人生足够精彩。而潮东最终迷上了财经类节目,因为它最高端、最有提升空间,因为它很好玩,更因为经济能教会人做人。

对“粉丝”说不

潮东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妻子在养花和手工方面都是行家里手。潮东经常开着心爱的切诺基越野车把美丽的花儿们搬回家,交给妻子养护,然后在一旁怡然自得地欣赏。妻子最近刚从日本参观拼布展归来,他俩对拼布工艺品在北京的市场前景相当看好。儿子12岁,有着自信不羁的名字——高胜寒,和潮东一样痴迷于体育和汽车。此外,家里还养了两只流浪猫和一只宠物狗,“六口之家”可谓其乐融融。

潮东在感情方面很传统,他热爱自己的家庭,珍惜自己的形象,有意识地做“绯闻绝缘体”。

占据荧屏的人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都会被放大许多倍,作为电视名嘴,没有一点负面消息的潮东,自然有着令很多观众难以抵挡的魅力。面对追捧与崇拜,潮东很清醒:“我是不愿意跟‘粉丝’接触的人,除非出席什么活动,签名、合影,我都可以坚持到最后。但平时跟粉丝怎么能保持密切关系呢?我觉得这没有任何必要。”说这话时,潮东的神色格外冷峻。

因为,在潮东的理解中,和观众应该是平等交流的朋友关系,彼此有自己的空间。很多观众一直以来都是很好的朋友,但很难被定义为“粉丝”。被借主持人作为偶像来寄寓自己的情趣、向往和愿望的“粉丝”追逐,则是一件再难受不过的事儿了,尤其来自异性更容易节外生枝、招惹麻烦,因为“我不喜欢有人追着我”,“我是一个有家室的人”。

他也不乐意包装自己,不屑干炒作自己,他甚至不希望大红大紫,他只想踏踏实实地干好自己的工作,“说点有用的话,做点有用的事儿,对自己好、对大家好就行了。”

不过,即便潮东对待“粉丝”的态度毫不含糊,还是有顽固的女“粉丝”梦想着嫁给潮东这样的男人。更有语出惊人者,开始“琢磨”着要嫁给潮东的儿子了。 可见,防“粉丝”之路,潮东还任重而道远呢。

在路上作文250字 第10篇

今天,我骑着自行车到学校去参加兴趣小组活动。可是走到半路,不幸的事发生了:我骑着骑着,对面开来了一辆大卡车。这没什么,可是当大卡车开过后,又有很多人并排着骑着自行车过来了。当他们和我并排时,我慌了,车笼头一拐,连人带车跌入了路旁的水沟里。还好,水沟里没有水,不然我就成落汤鸡了。

我费力地从水沟里爬了起来,望着沟里的自行车不知怎么办?我心里想:这车怎么办呢?我的力气太小,肯定扶不起来。难道让它就这样呆在水沟里吗?

上学快迟到了,怎么办呢?正在我又难过又着急时,走过来一位素不相识的大姐姐。她问我:“小朋友,你怎么跌到水沟里去了?”我正要回答,突然想到她会不会是坏人呢?于是,我没有回答她。过了一会儿,她见我不回答,就帮我把自行车给扶了起来,并拎到了路上。我还没来得及说声谢谢,她就走了。望着她远去的背影,我心里升起一股敬佩之情。

在路上作文250字 第11篇

今天的时间过得真快呀!出了校门就好像进入了炎热的夏天,最近天气很反常,一下子温暖的春天就好像变成了热哄哄的夏天。

走着走着,这时我听到了叽叽喳喳的 吧鸟叫声;还有布谷、布谷……・的声音,“我猜可能是小鸟和布谷鸟在叫吧!我带着好奇心,抬头一看,果真是和我想的一样。我一边走一边好奇四处观看,突然看见路边蹲着一条大黑狗,它把长长舌头从嘴里吐了下来,还发出嘿嘿的声音,样子很可怕,我知道天气炎热狗吐出舌头在为自己散热,人身边的动物可以给人带来很多信号。哎呀!我怎么开始流汗了,我快步走进大榕树,这时大榕树变成了一把大大的太阳伞,春风阿姨变成了一把风扇,可凉爽了,好像到了凉爽秋天。

离开凉爽太阳伞,我看到路边有一家冰激凌小店,我用了一星期的零花钱,买了一大盒雪糕,里面有草莓味的香草味的牛奶味巧克力味的。我把每一种味的都吃了一遍,这盒冰激凌实在是太好吃了,好吃的不知道怎样形容。我一边走回家一边吃我那盒冰激凌,这时就像是掉进了寒冷的冬天。

《路上父子》读后感250字 第12篇

终于忍不住,周一在京东商城网购了一本,让直接寄公司,盘算着昨天晚些时候就应该到了,今儿一早去公司邮件箱一看,果真到了。

迫不及待拆开包装,书的尺寸厚薄就跟90年代早期的小学语文课本一样,连封皮都那么像,翻开大概瞄了几眼,排版是我喜欢的风格,不错。

每次看完睿哥的书总是喜欢发发牢骚,其实这也是某种程度上对作者的认可,证明该书确实激起了读者的共鸣。以前也喜欢韩寒写的东西,但是随着年龄增长,感觉这哥们写的东西越来越看不懂了。所谓的看不懂包含了好几层意思:一、愤青是青春时代特有的产物,但是一个男人三十而立了还在愤青,那真不如去亲粪了;二、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必定是亲民的,大众化的,典型的表现就是简单易懂,很多看过韩寒近几年作品的人都给出三个字的精辟评价:看不懂;三、江郎才尽了么?没事把博客里的.文章摘录整理集结成册就是一本书,好比一锅大锅菜,啥都有,充其量填肚子,但是绝对算不上美食;四、最关键的,感受不到作者通过文字表现出来的成长以及成熟过程。

在路上,我们在行动 第13篇

一、三个创新

1.观念创新, 树立校本研修意识。

(1) 开展“书香进校园”活动。要求老师读好三种书:饭碗书、继续教育用书、营养书, 每月制作一期资源包;每学期制作20张读书卡, 写一篇读书感悟或读书心得;每年结合4月29日国际读书日, 开展教师演讲比赛或教师“读书论坛”活动。

(2) 开展教师反思活动。有一位专家曾说过:“一个教师备十年课, 仍然是一名普通教师, 如果做三年的教学反思, 就有可能成为一名教育家。”教学反思分为个体反思和群体反思。

(3) 挖掘资源, 着力培养“教育艺术型、教育质量型、教育科研型”老师, 让每个老师心中有梦想。

(4) 开展“走出去, 请进来”活动。

2.方式创新,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而不研则浅, 研而不教则空, 学校的教研活动主要提倡“参与式”、“互动式”、“交流式”的教研活动。主要活动如下。

(1) 开展“集体备课, 同步研讨”活动。教师先在“自备”形成教学个案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 形成通用教案, 然后采用“一课多用”的形式进行上课, 别人的优点可以为我所用, 别人的缺点我为弥补, 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

(2) 问题式教研。以问题为切入点, 开展教研活动。

(3) 专题式教研。在教研活动前, 先抛出一个专题, 老师们围绕这个专题进行充分的准备, 在教研活动时, 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最后达成共识, 形成对策, 从而以之指导教学。

(4) 联合式教研。同一学科不同学段的老师坐在一起进行教研, 目的是让老师们相互了解教材之间的衔接、过渡以及教学中共性的问题。

(5) 视频教研。主要是录像课回放, 学习名师优秀的教学方法, 博众家之长为我们所用。另一种把我校教师的课录制下来, 进行播放, 采用解剖“麻雀”的方法, 让老师进行自我诊断或集体诊断, 使教师发现自己的长处, 改进不良的教学行为习惯, 提高专业水平。

(6) 诊断式教研。现场做课、评课, 发现问题及时指出, 及时改正, 再进行教学设计, 再上课, 再教研。

(7) 网络教研。以年级或学科为单位, 注册教师博客群, 借助网络, 足不出户享受专家零距离的指点。

(8) 开展校际交流研讨活动。

一是聚焦课堂, 展示课例, 交流互动, 激发思考。

首先, 我们加大课堂教学研究力度, 开展“十课”活动, 即推门课、示范课、评优课、精品课、研究课、开放课、全日跟踪听课、复习课、送教下校课、个人风格课。其次, 我们还开展了“青蓝工程”和“青年教师”培养工程。

二是开展课题研究, 使之成为学校腾飞的翅膀。

(1) “科研兴校, 质量立校”这是我们办学永恒的主题。要求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必须落实六个研究行为:学习理论、调查现状、设计行为、落实设计、反思行为、总结提炼。对研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留下相应的数据和文字痕迹, 从而规范课题研究档案。

(2) 开展微型课题的研究。它的选题源于教师教学中最细小的问题, 研究的周期短, 只要能解决问题就行, 而且它的研究成果不需要轰轰烈烈的科研论文, 也不需要上万字的研究报告, 只注重它具有的实践意义。目前, 老师们研究的微型课题有40多个。

三是开展教师成长档案的管理工作。

四是每周一次领导的专题讲座, 让老师们开阔视野。

3.角色创新, 专业引领与发展。

管理者也是校本研修的参与者、合作者、学习者、引领者, 因此, 校长要求领导班子成员要做到“四跟”:跟训、跟学、跟思、跟研。

二、三个“制保评”

健全的教师考核制度, 校长是第一责任人, 教导主任、中心教研组长、年级组长负责具体实施。

1.经费保障。

经费保障是学校腾飞的另一只翅膀, 学校每年拿出专项资金, 全部用来解决教师的培训费、资料费、奖励经费、教学设备等, 切实保障校本培训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2.科学合理的评价。

学校制定了一套深受教师欢迎的、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案, 就像是游戏中的升级一样, 大大调动了教师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

3.硕果累累。

我校荣获重庆市先进教研组、综合工作考核获万州区一等奖、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教研示范学校”、“教研先进集体”、“先进党支部”、国家级二等奖学校网站等嘉奖。胡奇星主任获重庆市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的光荣称号, 他制作的《教师博客》获全国一等奖;2006年万州电视台在《周末聚焦》栏目专题报道了我校成功的办学之举。

《在路上》在中国 第14篇

1998年10月,我终于在西安全国书展上看到了《在路上》中文译本,应该说我还是满意的:大32开,纸张上乘,印刷精良,墨迹清晰,我提供的近二十幅黑白照片以及序言若干附录更增加了此书的文献/研究价值,或许这正是此书获得1999年第四届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的一个原因吧不过,如果说要挑剔的话,封面格调同《在路上》国外版本相比过于“通俗化”了,虽然以美国国旗为背景很美国味上海一位学习艺术专业的年轻读者在给我的来信中谈到封面说,“此书最让人遗憾万分的是封面设计的太难看太太难看了,简直就像一部恶俗的西方艳情小说……一回家我就把封面撕下扔了,自己重做了一个”我理解他的过激之辞艺术鉴赏力因人而异,使我欣喜的是这位酷爱《在路上》的年轻读者对BG的看法,他之所以不喜欢这个封面,是因为他认为,封面上的几个我们通常在美国/西方电影画报上看到的那种放荡男女,并不能代表集体意义上的BG形象——简言之,他不认为如我国批评界长期以来所形容的那样,BG是“垮掉”了我决不是指责这个封面的设计者,如此设计未尝不可相反,如果把BG视为嬉皮运动的先驱,封面上的几个男女的嬉皮味还远远不够,许多读者都同我谈到这一点国外的BG作品收藏者学者在收到我赠送的这本书后的一致反响是“Not bad!”也就是认可吧。

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再版时的封面能给读者另一种新的视觉和心理体验。漓江出版社再版《在路上》,改换了封面,新封面基调简洁,构思不乏新意位于下方的美国五十年代公路上标有“东部”East的路标很有时代特征,而老式汽车驾驶室里的克鲁亚克向外望的面容以及封面大部的空白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除了中文书名,还有英文书名及克鲁亚克英文名也颇必要,并不是增加了什么“洋味”而是很有亲切感。

有同行告诉我,国人对BG的兴趣正在升温,媒体上有关BG的报道,讨论专版逐渐增多,研究生以BG为论文选题者更大有人在,并说这与我多年来专注于BG研究与译介——出版了《在路上》全译本《金斯伯格诗选》,发表了若干论文文章不无关系;这自然是溢美之词,更多是对我的努力的肯定与鼓励吧众所周知,由于诸多历史因素,BG在中国从六十年代被译为“垮掉一代”开始可以说就声名狼藉,这种误读或误解不能不说与缺乏可堪信任的译本以及认真的研究有关;不懂原文的广大读者、研究者往往借助译本来了解域外文化、文学。我一直主张翻译与研究相结合,就此而言,还有许多事可做。

研究外国文学作品在异国的接受可以揭示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曾经有过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节译本《在路上》石荣等译,1962,12这个译本我始终没有见过,属于“文革”前的“内部参考”书,供一定级别的干部批判阅读这批因封面多为灰色或黄色而被称为黄皮书灰皮书的外国文学作品,通过各种方式被“偷运”出来在青年读者(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社会各阶层青年学生)中流传阅读,影响不小就《在路上》而言,作品中BG伙伴对美国现存体制传统道德信仰的怀疑悲观绝望和反叛,在经历过“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的青年中唤起共鸣是很可以理解的更大的震撼是《在路上》BG伙伴追求自由欢乐性爱的极端生活方式,在当时中国特定社会背景下,对于一直接受正统教育的青年,反响极具矛盾性拒绝与向往因人而异美国批评家喜欢把六十年代中国在“革命大串联”路途上奔波的红卫兵和美国奉行“背包革命”(rucksack revolution )实践的嬉皮士——他们是BG,亦即嬉普士(hipster)的继承者——进行比较撇开中美两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不谈,我们的确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点:都是反叛的一代——红卫兵要破坏打倒的是一切封资修的东西,不管是老祖宗的还是洋人的;嬉普士和嬉皮士憎恨美国资本主义工业——军事一体化,与构成“美国梦”极端的物质主义格格不入在六十年代动荡的世界情势下(法国学生运动英国的“愤怒的青年”中国“文化大革命”美国BG/嬉皮士运动新左派等),BG在精神层面上则融合了西方超验主义浪漫主义存在主义和东方宗教理念,因而更要复杂得多美国是一个“在车轮上”的国家,BG可以自由自在地自己开车或搭车浪迹天涯,很大程度上是个人化的行为;而中国反叛的一代则是集体行为,最后被下乡浪潮所消解,可正是在这种体验自由甚至饱尝痛苦磨难的经历使他们日渐成熟,感受到与BG相同的心境,进而在思想上同BG接近起来,这可以从“文革”时期和其后的地下先锋文学所反映的情绪中找到印证——须知,BG文学文化在很长一段时期也是处于民间边缘,一直“在地下”(Beneath the underground)一篇谈及中国新诗潮的文章有以下一段话:“1972年彭刚和芒克曾经两个人组织了一个先锋派,准备去流浪,‘随便翻墙进北京站赶火车就走了,身上只带了两块钱,心中充满了反叛的劲,对家庭,对社会美国有本书叫《在路上》,我们也是走到路上再说’”这可以被认为是受到《在路上》译本影响的结果

1984年,《外国现代派作品选》第三册(上海文艺出版社)收入了《在路上》第一部第一章,第二部第四、五、八章片断黄雨石、施咸荣译,当时正值我国介绍西方文学、文化作品热潮,读过这一译文的人一定不少。

1990年底,漓江出版社出版了《在路上》(陶跃庆何晓丽译),有译者写的序言,很畅销,但严格说并非全译,好些段落没译,而且错译误译较多尽管如此,这一译本让更多读者了解到克鲁亚克其人其书,功不可没我受漓江出版社之约的《在路上》全译本于1998年出版,但译事在我1997年赴美前已完成,其中来由我在“译后记”已谈及。

我曾经沿着克鲁亚克及其伙伴当年“在路上”的足迹从美国东海岸乘坐灰狗巴士最后到达西海岸的旧金山,一路上我自然特别留意《在路上》提到过的地方,更特意在丹佛、洛杉矶、旧金山等地停留,寻访小说中当年迪安、萨尔等人所在之地,比如丹佛的拉马里街,旧金山迪安与萨尔相逢的房屋等。如《在路上》所描写,五十年代的美国公路已很畅通发达,但当时的单行道one way road现在几乎已全被多行道的高速公路所代替。行驰在这种公路上,但见往来车辆川流不息,尤其是在晚上,目力所及,前面的车辆灯光闪烁,一直延伸到远方,往往使我联想到小说中迪安、萨尔等人疯狂驱车行驶在公路上的惊险情景。小说所写的路边小旅馆、饭店现在已很难看见,代之以汽车旅馆或小餐馆。现在,要想如《在路上》上所写的那样在路边挥手搭车的情况肯定很少了。美国朋友告诉我,比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路上》提到的那种人与人之间在路途上认识并且由此产生的一些非凡奇遇的机会也大大减少;但好些美国年轻人在旅途中仍喜欢带上《在路上》,并不是为了寻求奇遇之类的刺激,而是要体验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这正是BG所留下的精神遗产之一,也是《在路上》至今在世界各地仍有如此感召力的一个原因吧不妨摘引一段我前面提到的那位上海青年1999年给我的来信,“感谢你把这本书译成这么激动人心的文字把它带到我们中间,你是否知道在现在中国,有一大群地下青年,操着电琴,在笨嘴拙舌但又无比努力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和失望……”信上所提到的“地下青年”实际上是“民间青年”的代用语,也是BG用语。指那些远离主流文学/文化的“边缘人”亦即嬉普士,克鲁亚克的一本小说便取名为《地下人》The Subterraneans,1958。“地下”在这儿当然没有“反动”、“秘密”之类的政治含义,更不是同政府、体制对立,它指的是自发性,区别于我们通常习惯的那种集体性和组织化的行为。什么是这些青年的“理想和失望”呢?社会学家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一直很热烈。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目前并非事事完美,青年人天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敏感,容易激动也容易失望去寻求心理学意义上的“情感释放”。这位读者接着写道:“也许他们只能处于地下也许哪天他们浮出水面时却不知觉地变了味道也许他们像西方的嬉皮、朋克、迷惘的、垮掉的一样张开嗓子,说出自己的主张,谁知道呢﹖”不同于充满艰涩抽象术语的那种专业文学评论这位读者对《在路上》的阅读感受何等真挚。

值得一提的BG与爵士摇滚音乐,包括朋克黑人布鲁斯的关系克鲁亚克在其《现代散文理念与技巧》(BELIEF & TECHNIQUE FOR MODERN PROSE)中有若干条与爵士摇滚音乐直接有关:顺从一切,开放倾听(Submissive to everything,open,listening);你所感受到的自会找到它自己的形式(Something that you feel will find its own form);写出你的内心里不断感受到的一切(Write what you want bottomless from bottom of the mind);写出狂乱的无序的纯粹的内心深处的东西,越疯狂越好(Composing wild,undisciplined,pure,coming in from under,crazier the better)金斯伯格也一向主张“最初的思绪,最好的思绪”(First thought,best thought)显然,这些正是视自发性、即兴性为第一要素的爵士摇滚音乐所认同的创作原则。当今中国,名目繁多的民间、地下爵士摇滚音乐乐队一直很火,活跃于都市酒吧、音乐厅,已形成一大文化景观。在一个物质、享乐主义至上的社会,中国这些青年人同BG,美国及西方爵士摇滚音乐的联接点,或者说默契在于共同的精神追求和探索,自由表达情感的欲望,而这正是《在路上》所要奉献给读者的。

谈谈《在路上》手稿应该不算是题外话。众所周知,《在路上》是克鲁亚克“自发性写作”(spontaneous writing)的典范,其写作过程早已成为文坛佳话;手稿本身是世界文学史上罕见文本早在3月23日《纽约时报》就向读者展示了《在路上》被圈成长卷的手稿照片:9英寸宽,119英尺8英寸长,是克鲁亚克用二十天功夫在类似电报纸,也许是建筑用绘图纸上打字而成从长卷手稿看来,纸缝是他后来用胶布粘贴上的;沿着纸的右侧有一铅笔划过的淡淡的线,表明他把纸裁剪过以便放入打字机岁月的流逝已使纸张颜色变暗,开始部分也已破损克鲁亚克喜欢把长卷像一条大道似的展开让朋友们看长卷(手稿)的最后一段已不见踪影,克鲁亚克说是被BG伙伴卢辛·卡尔(Lucien Carr)的狗咬掉的1957年《在路上》几经周折终于出版六十年代中期手稿由克鲁亚克的经纪人斯特林·洛德(Sterling Lord)保存在其格林威治村的办公室内克鲁亚克1967年逝世后,曾经在1993年手稿送交纽约公共图书馆伯格珍藏《在路上》手稿所有权属于克鲁亚克居住在克鲁亚克故乡马萨诸塞州洛威尔市的第三任妻子斯特拉·萨帕斯(Stella Sampas)1990年斯特拉去世把手稿留给其弟安索尼·萨帕塔卡库斯1999年萨帕塔卡库斯去世后其侄子托尼被指定为遗产执行人,与他的叔叔约翰·萨帕斯以及萨帕塔卡库斯的女友南茜共同拥有手稿。

谈到拍卖手稿的原因,托尼说拍卖不是为了谋取高利,因为他很清楚手稿是一件稀世珍宝,可他得交付自从接手遗产后沉重的税收。拍卖前,据行家估计价值达可达一百万到一百五十万美元之巨,同卡夫卡、乔伊斯和普鲁斯特的手稿属于一个档次。消息传出后,尽管抗议者有之,但仍按原计划如期拍卖,以二百二十万美元敲定,落入印地安娜州波里斯市的可尔兹(Kolts)足球队老板吉姆·艾塞(jim Irsay)之手,打破了1989年卡夫卡的未完成长篇小说《审判》(The Trial)以一百万英磅,即一百九十万美元名列文学作品拍卖榜首的记录,再一次体现了《在路上》不可代替的文学价值艾塞打算如何处置手稿是世界上所有BG学者及热爱克鲁亚克作品的人最关注的问题艾塞说他将会先在印地安娜州展出《在路上》手稿,然后沿着克鲁亚克及其伙伴们当年横跨美国大陆的足迹进行一次“在路上”巡回展,并最终将手稿放在印地安那大学,供研究者使用同时,《在路上》手稿拍卖引起的空前轰动之时还传出了有关许多消息,经过多年挫折《在路上》的电影脚本多次易人不久前己由腊塞尔·班克斯(Russell Banks)完成,大导演科波拉已认可全世界的BG迷有望在荧幕上看到神往已久的BG伙伴“在路上”了此外,一部克鲁亚克传记片《BG天使》(Beat Angel)也已完成。

虽然《在路上》出版已将近半个世纪,可联系到美国及西方最近以及即将出版的诸多有关克鲁亚克、金斯伯格、卡塞迪、科索等的评论、传记性新书,有声书籍、光盘,谁还能怀疑BG热不会持续下去呢﹖出版过金斯伯格《嚎叫》的旧金山“城市之光”书店(City Lights Book Store)老板诗人弗林格蒂多年前就说过,“干吗说什么BG的复兴?他们压根儿就没离开过”BG作家反抗束缚,蔑视物质至上主义,追求精神灵魂意义上自由充实,虽说他们反叛现实的那种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未必值得效仿,可是这种BG理念也不能简单否定,因为,在当今美国和西方同BG发端时的五十年代比较,精神迷惘,信念丧失并没有缓解,更不必说消亡在这种情势下,经历过沉默的五十年代,动荡的六十年代的年长者怀念BG,在战后经济繁荣时出生长大的“baby一代”以及在中学大学的课程上读过早已进入主流的BG作家作品的更为年轻的一代,对BG作品及BG理念产生如此共鸣并不奇怪,这也正是克鲁亚克、金斯伯格等其他BG作家作品一直被广泛阅读,还有后BG文学目前势头正猛的原因吧。

上一篇:何文博在全省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会议上的讲话下一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_教学设计_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