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课教学中突破难点策略

2024-05-11

音乐欣赏课教学中突破难点策略(精选10篇)

音乐欣赏课教学中突破难点策略 第1篇

突破拼音教学难点的策略

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小学生识字、学习普通话和查字典的有效工具,是基础中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中明确提出:“学会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等要求。

迈入新世纪的大门,面对五彩缤纷的信息,人们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渴望交流。在这个信息时代,失去交流,就意味着落后。随着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交际越来越广,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素质。因此把拼音教好,让学生读准确、规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件很重要的事。这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笔者从事小学中低年级语文教学,结合彝语及彝语区汉语方言特点,反思当前的汉语拼音教学,发现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难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首先是方言环境的影响。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是:“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由于孩子在入学前在家庭、社会上听到的都是地道的彝语及汉语方言,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生活,天长日久,其听觉神经就会对这种方言比较熟悉和固定。这对学习汉语拼音和普通话势必造成很大的干扰。比如,彝语区汉语方言发音前后鼻韵分不清、声调混乱等不利特点,对学习拼音和普通话的消极影响就很严重。这是彝语区孩子学习汉语拼音最难跨越的一个障碍。

其次是汉语拼音本身的复杂性。汉语拼音是一种抽象的表音符号,它难读、难记、易混淆、易忘却。加上内容多而且枯燥,要在约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学会,要求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又要有一定的速度,对一年级新生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再次是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众所周知,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自制能力弱。他们学习动机受兴趣支配,无意注意相对占优势。孩子们一入小学就要学非常抽象的汉语拼音,对于一年级新生来讲更是枯燥单调乏味。而留给一年级学生集中学习拼音的时间很短,只有一个多月。在这样短时间内掌握汉语拼音,这是件不容易的事。

教师自身普通话水平不高也是固有的不利因素。尽管我们的愿望是小学语文教师都像播音员一般有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但事实是彝语区教师自身普通话水平普遍不高,发音不准,难以形成良好的示范,这必然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加之传统的拼音教学,把拼音教学和语言学习割裂开来,没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得被动,教师教得无奈”,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依据上述实际情况,如何提高彝语区拼音教学的实效?笔者尝试从激发学生的兴趣、授其方法、引导参与、创设氛围等几个方面对汉语拼音教学作了如下一些探索和尝试。

策略

一、注重趣味性,以趣导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一种由于机体需要而产生的稳定、持久的内驱力。由于拼音符号抽象枯燥和一年级学生注意不易集中的心理特点,要求拼音教学要特别注意形象性和趣味性,以多种形式的游戏和有趣的活动来组织汉语拼音的学习,如学习单韵母和声母就可以让学生用手势或肢体语言来进行“手舞足蹈”,让其他同学猜是什么字母。如在学习声调和复韵母时可以组织“找朋友”游戏加以巩固,“拼音宝宝找朋友”把写了字的头饰带给学生,音乐一响,就去找相应的音节朋友,找到后两个站在一起大声读两遍,其他的同学跟读这些游戏使学生的脑、眼、口、手、脚都动起来,深受孩子们的欢迎。在变化多样的游戏活动中,学生始终保持着一种激情,有着强烈的新鲜感和积极性,使抽象、枯燥的汉语拼音学习在游戏中变得轻松和愉快,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

现代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轻松愉快乐观的良好氛围和情绪,不仅能使人产生超强的记忆力,而且能活跃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心理潜力。孔子又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乐学”视为最高境界。方言区学生学拼音有难度,但不能让学生有畏难情绪。因此单教给学生方法是不够的,还要寓教于乐,在学习拼音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参与。例如声母中形近的字母比较多,如“b—d、p—q”等。低年级小学生特别活泼好动,针对这一点,笔者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肢体、手势或课堂上的实物进行演示,充分让他们展示自我,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智慧的火花四溅,在教学“b—d p—q”这两对最容易混淆的形近声母时,没想到学生的小小的脑袋里竟然闪现着那么多智慧的火花,小小的躯体里竟然蕴藏着那么丰富的表现力!他们用食指和大拇指围成一个圆形,与左右手掌配合,根据的圆形的不同位置表示“b-d p-q”。教师要敢于放手,善于引导,孩子们的表现欲就会得到完美的体现,重要的是在实践过程中给了学生展示的机会,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笔者还让学生自己编歌诀来辅助记忆。学了书上的识记方法之后,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于是五花八门、生动有趣的顺口溜就出来了,如:斧子斧子fff,特别特别ttt,白云白云 ün ün ün,月亮月亮 üe üe üe,安家落户ɑn ɑn ɑn”。孩子们把顺口溜写在卡片上,写上自己的姓名,(有的同学还画些花草,有的还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贴在墙上,并欢天喜地地回家告诉家长,自己是个小作家了,有的还邀请家长一定要来学校看看他的作品,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这些活动既使学生大脑从多方面进行分析综合,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使学生学得轻松愉悦,从而提高了拼音教学的效率。

二、针对方言特点,切实突破发音关

在语文教学中,单单教学生学会知识还不够,最主要的还是教学生会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以利于学生终生学习。

彝语区方言常常前鼻韵和后鼻韵不分、第二声、第三声不分,如何高效地学习,突破这两个难点呢?笔者采取观察、比较等方法结合游戏进行教学:

观察法。教师先做发音示范,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师口形、舌位,体会发音方

法,并结合口腔图清晰讲解。让学生依照图解反复尝试体验。如教“an-ang”时,教师告诉学生“an”发音时,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齿龈,软腭下降,关闭口腔通道,打开鼻腔通道,气流振动声带,并从鼻腔冲出成声。舌尖顶上齿龈;口形较闭;音色:尖细清亮;发“ang”时,舌根抵软腭;口形较开;音色浑厚响亮。

比较法。“an-ang”的比较发音,语音示范、手势配合为指导。发“an”时,左手掌平伸,右手顶着左手掌心手指根部,帮助学生形象认识发音器官的位置,发“ang”时,左手掌平伸,右手顶着左手腕部,帮助学生形象认识发音器官的位置。“en-eng”“in-ing”等几组彝语区方言极易混淆的拼音都可采取反复比较区分的方法进行教学。

游戏法。“猜一猜”游戏训练学生,教师发“an、ang”两个拼音,让学生根据唇形的变化猜出是哪一个音。

绕口令。根据训练的要求,让学生练习“安全与昂首”绕口令,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舌头就灵活了,说普通话自然就流畅了。强化学生的发音方法,找准发音器官的位置。

三、创设拼音氛围,勤于练习,反复巩固

汉语拼音教学一直面临着“低年级学,中年级忘,高年级丢精光”的“回生”问题。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通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学习拼音并不能立竿见影,必须反复练习,强化训练,才能掌握好汉语拼音。因为汉语拼音毕竟是抽象的,再加上方言区学生平常一般讲本地话,不经常使用普通话,要防止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回生现象,因而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勤练。很多老师的方法也不错:有的用拼音字母布置教室,孩子们走进教室,就像进入了一个“拼音王国”;有的给可爱的小动物身上贴着拼音,有的在一朵朵小红花里面用拼音写上小朋友的名字,让孩子们上完新课就会争着去找,去读„„

值得注意的是,汉语拼音和识字、阅读的关系极为密切。第一册教材集中学习了汉语拼音的二十三个声母、二十四个韵母、声调和拼音方法,学会十六个整体认读音节,随后会依靠汉语拼音识字,在识字教学中汉语拼音得到巩固。到了二年级汉语拼音又增加了新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学会汉语拼音字母表,认识大写字母,学生就能利用汉语拼音查字典识字,在以后各年级语文教材中,也都注意安排汉语拼音复习巩固,随时纠正不正确的读音,让学生在利用汉语拼音识字、阅读的过程中,使所学的汉语拼音日臻熟练,把汉语拼音的知识及时转化为能力。

彝语区汉语拼音教学有一定的难度,但办法总是比困难多。小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在汉语拼音帮助下是能说好普通话的。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有意识地改进教学,使学生想学--会学—乐学—勤学,那么汉语拼音这种工具,就会成为学生手中的“金钥匙”,帮助学生尽早尽快的叩开语文殿堂的大门。同时,笔者期望广大彝语区语文教师高度重视提高自身普通话水平,勤学苦练,当好良师,为彝家孩子学好汉语拼音和普通话打造一片晴空。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

2.《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

音乐欣赏课教学中突破难点策略 第2篇

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突破难点,解决重点,是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思考的问题,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应该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分发挥引领和指导的作用,让孩子能高效地完成语文学习任务。

一、自学与讲授结合,落实词句基础。要想高效地在二十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实现课标中对学生的发展要求,就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孩子在有序地自学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摸索出一条适合孩子自己学习的方法。这样在学生自学能力逐步提高的前提下,再来进行这些学习内容整理和分享,让学生在“含金量”高的课堂中用20分钟的时间,收获平时40分钟才能完成的三维目标。

二、和交流结合,提高阅读质量。孩子的阅读是必要的,让孩子用心去读,去“感之于外,受之于心”地有效阅读,是必须的,否则,课堂上的10分钟课内阅读,也许会流于形式。组织学生带着宏观的问题和观点,去用心阅读,再与伙伴交流这种阅读的心得和体会,这样孩子会形成深入阅读的习惯,同时也培养学生思考与体悟的能力。

三、情境与习作结合,激发习作兴趣。阅读和习作不能是孤立的,要让孩子在阅读中感悟,进而有写作的欲望,应该,在阅读材料上下功夫,提供学生喜闻乐见的,或者感情元素多的文本资料,让他们在阅读材料中获得启示,作为老师的我们,再借机设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让学生大胆地记录自己真实的想法,真心流露出自己的心路轨迹。我们给予孩子的可以不必是精雕细刻地修改,这种修改是无意义的,这种评语,孩子根本无心去看,那样,我们的工作岂不是劳而无功。所以,我们给予孩子最好的肯定,是放开手脚大胆地写,鼓励他们,鼓动他们自己去修改。也许孩子们的语言稚嫩苍白,也许孩子的内容缺乏推敲,但只要是孩子的真心流露,我们就给他自信,让真正走进自己的写作世界。

四、互评与欣赏结合,树立写作意识。动员孩子们互当评委,提出意见和建议,让孩子们在互相欣赏和互相评价中,享受自己写作的成就感,这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办法。作为老师,要想让孩子写出自己的想法,比较容易,要想把学生写出的内容都进行修改,进行评语,那是对老师的挑战。其实,这种工作意义也挺值得推敲。让学生们在评价和修改中享受自己的二次修改,在过程中掌握修改的方法,养成自己修改的习惯,积累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滴尝试和体会。

音乐欣赏课教学中突破难点策略 第3篇

一、将繁难转化为简易, 突破重点难点

以人教版《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为例, 全球性大气环流是全球范围内的一个复杂的热力环流。它是热力环流一节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同时, 它形成的“六风七带”也是气候形成的理论基础, 在大气环境单元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部分内容用递进推导分析法进行教学, 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单圈环流

假设: (1) 地球表面性质单一 (地表无海陆之分) ; (2) 地球不公转 (太阳直射点不移动为赤道) ; (3) 地球不自转 (无地转偏向力) , 我们已知地球气温最高的是在赤道地区, 气温最低的是在两极地区。这样, 根据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规律, 在赤道和极地之间便形成了一个单圈闭合环流。这是理想状态下的大气环流。

2. 三圈环流

去掉假设 (3) 地球不自转 (无地转偏向力) 。实际上, 赤道与极地间的这种闭合环流是不存在的, 因为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转, 大气一开始运动, 马上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与南半球各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这样, 地表就会形成七个高、低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去掉假设 (2) 地球不公转 (太阳直射点不移动为赤道) 。由于地球的公转运动, 太阳直射点随季节的变化而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因此气压带和风带也随之周期性地产生季节移动, 就北半球来说, 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3. 季风环流

去掉假设 (1) 地球表面性质单一 (地表无海陆之分) 。在地球表面, 海陆分布的不均使大气环流的实际情况变得非常复杂。由于地球表面海陆的分布, 存在着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打破了气压带、风带这种规律性地带状分布, 致使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南半球由于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 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在东亚、南亚地区形成了典型的风向随季节变换的季风环流。

这样, 从理想状态下的大气环流到逐步接近实际状态下的大气环流, 其递进分析思路如图1。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 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知之零散到知之系统的认识过程。我们只要抓住规律, 把学习材料按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相对独立性, 划分成若干小的步骤, 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逐步呈现给学生进行学习, 层层递进, 步步落实, 就一定会突破重点、攻克难点。

二、将文本转化为示图, 突破重点难点

人教版《地理》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中有这样一段文本:

“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我们以北半球为例, 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

“赤道及其两侧接受太阳光热最多, 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如箭头1) , 空气减少, 气压降低。这样在南北纬5°之间的地区, 就形成了一个低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 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 在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 (南风)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南风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 (如箭头2) ;到达北纬30°附近上空时偏转成了西风。这样, 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在这里不断地堆积下沉 (如箭头3) , 使近地面气压升高, 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出的气流, 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气压带 (北风) , 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 北风逐渐右偏成东北风 (如箭头4) , 称为东北信风。东北信风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地区辐合上升。这样, 便在赤道与北纬30°之间形成一个低纬度环流圈。

“在近地面, 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流出的一支气流, 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向右偏成西南风 (如箭头5) , 称为盛行西风。北极及其附近是纬度最高的地区, 接受的太阳光热最少, 终年寒冷, 空气下沉 (如箭头6) , 形成极地高气压带。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出的气流 (北风) , 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逐渐向右偏成东北风 (如箭头7) , 称为极地东风。它与较暖的盛行西风在北纬60°附近相遇, 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 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 (如箭头8) 。上升气流到高空, 又分别流向副热带 (如箭头9) 和副极地上空 (如箭头10) , 从而形成了中纬度与高纬度环流圈。由于副极地上升气流到高空即向南北方向流走, 致使北纬60°附近的近地面气压降低, 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上述这段文本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它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 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 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这部分内容也是历年高考的常考点, 由于形成过程复杂, 考虑的因素较多, 学生对其往往一知半解、似是而非。要突破这个重点难点, 教师就必须把抽象的文字规律转化成直观的图示 (见图2) , 图文结合, 边讲述边画图, 学生才能理解。

三、将内隐转化为外显, 突破重点难点

内隐信息是指试题中那些间接给出的解题信息以及根据某些外显信息经过逻辑推理才能获得的解题信息。任何内隐信息都有其一定的信息载体 (即外显信息) , 如地名、地理数据、地图、经纬线、海陆轮廓等, 深刻分析信息载体是挖掘地理内隐信息的基础。学生能否迅速、准确、全面地挖掘出试题中的内隐信息是能否顺利解题的关键。由于地理试题中的内隐信息往往散布于多个信息载体之中, 一个信息可能为几个问题所使用, 一个问题也可能需要多方面的试题信息, 考生必须在文字、数字、地图等单个信息载体的挖掘基础上, 列出全部信息清单 (包括显性和隐性信息) 。只有细心审读背景材料和题干设问, 明确问题指向、限制条件及考查意图, 寻找并提取有效信息, 尤其是要挖掘其中的内隐信息, 才能顺利突破解题瓶颈。有些试题可能挖掘单一的内隐信息即可顺利解答, 但大多数试题的求解往往需要将多个信息进行信息整合, 从而衍生出更多内隐性解题信息。通过信息重组和有机整合, 把解题所需要的条件与所挖掘的相关内隐信息建立关联, 从中找到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例如, 图3为甲乙两地某日“太阳视运动路线图”, 0为地平圈, 箭头为太阳视运动方向, ∠1=∠2=22°, 据此, 完成1~2题:

1. 甲地的地理纬度

A.23°26′N B.66°34′N

C.22°N D.90°N

2. 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A.22°B.44°C.11°D.68°

此题组内隐信息较多, 应先以列表的方式对内隐信息进行综合挖掘与信息整合, 为求解试题提供分析和整合的重要依据。

结论:

第1题:甲地处于极昼状态, 且一天中太阳高度不变, 只有极点有这种情况, 又根据甲太阳视运动轨迹偏向南方, 为北半球, 故甲地为北极点。

第2题:当直射点位于23°26′时, 北极圈正好出现极昼现象, 其正午太阳高度为2倍的23°26′。此时北极点正午太阳高度为22°, 太阳直射点也为22°, 出现极昼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为2×22°=44°, 此时乙地正好出现极昼现象, 所以正午太阳高度为44°。

四、将陌生转化为熟悉, 突破重点难点

日照图的学习, 历来是“地球运动”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虽然学生对常规的地球光照侧视图与俯视图的学习稍好一些, 但随着高考对地球运动知识考查的加深, 近年关于地球光照变式图不断增加, 其中有些已较抽象, 按常规思维, 学生常常因无从下手而导致丢分。而通过适当的图形转换, 使之成为学生平时熟悉的图像, 则可以大大降低光照变式图试题的难度, 让学生有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收获。

例如, 图4所示区域在北半球。弧线a为纬线, Q、P两点的经度差为90°;弧线b为晨昏线, M点为b线的纬度最高点。回答3~5题。

3. 若此时南极附近是极昼, P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

A.5时B.15时C.9时D.19时

4. 若此时为7月份, 图中M点的纬度数可能为

A.55°N B.65°N C.75°N D.85°N

5. 若Q地的经度为0°, 此时正是北京日出。这个季节

A.洛杉矶地区森林火险等级最高

B.长江下游枫叶正红

C.长城沿线桃红柳绿

D.南极地区科考繁忙

如果只凭现有文字和图4, 没有把它们与太阳光照图中晨昏线、纬线的空间立体关系联系起来想象, 就无从下手, 因为文中的图是局部图、简易图, 让人很难想象和理解。所以, 破题的关键就是进行图图转换, 把题目中原来的文字和图转换成平时我们熟悉的更直观、更有利于我们思考的太阳光照图 (图5) ,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结论:

第3题:先据设问“此时南极附近是极昼”可知北极附近是极夜, 晨昏线b线以南应为昼, b线以北应为夜, 再据M点为b线的纬度最高点, M点所在的经线是所在昼半球的中线, 地方时为正午12时, 最终推算P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15时。

第4题:由题设“此时为7月份”得出北极附近出现极昼, 晨昏线b线以北应为昼, b线以南应为夜, M点纬度变化范围在66°34′N~90°N, 可先排除选项A、B, M点纬度最小值为66°34′N时, 日期是6月22日或12月22日, M点纬度最大值为90°N时, 日期是3月21日或9月23日, 7月份更接近6月22日, 说明M点纬度更接近66°34′N, C选项更有可能。

音乐欣赏课教学中突破难点策略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概念难点

一、概念难点解析

概念指人脑对客观事物属性的反映,数学概念指人脑对相关的数学“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的反映。概念难点,指某些知识对学生来说较难掌握,不能熟练运用学习技巧技能的知识点。因为小学生思维限制,对具概括性、抽象性的数学概念很难掌握,进而成为教学中的难点。重点与难点关系较为模糊,不易区分。难点可以是重点,重点也可能不是难点。学生个体能力差异对难点的理解也不同,同班学生面对相同教学概念,难点也因人而异。学生认识水平与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的梯度差(能力差)是难点出现的根本原因,通过适合的台阶让学生跨过梯度,即为教师应探究的难点突破策略。教学难点突破循序渐进是关键,不可一蹴而就,应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比如,面前即使存在一堵2m高的墙,若缺乏相应的阶梯,攀登相当困难。但是,高1524m的泰山却可被大多数人踩在脚下,其原因在于人们在台阶帮助下完成。无论是攀登,还是教学中的难点突破,循序渐进都是有效进步的关键。

认知理论认为,人们知识结构的组成是伴随新知识的习得并同化,同时重构原有知识的过程。为此,小学生对数学新知识进行加工整理,在现有知识结构中纳入新内容。若对原有行为与思维存在推动,则学习更加容易。另外,学生原有知识与新学习内容必然在冲突中构建,对已有结构的重新改造,必然会出现新兴知识结构的建立困难状态。另因认知结构较为固定,知识构建在定式阻碍下较为困难,进而成为教学概念难点。可见,教材学习内容、教师以及学生是教学难点产生的三大原因,其中内容客观存在,教师可在教学方法突破层面提高学生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概念难点突破策略

1.概念形象化

概念形象化指将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一定的方式变得具体可见,让学生更加贴切的感知。小学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抽象性缺乏,即使成人看起来非常简单的概念,小学生可能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理解透彻。所以,将看不见的概念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觉理论并不遥远,也并不困难,从而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可通过许多方式将概念形象化,比如直观演示、知识联系实际法等。例如,教师在讲授平行线概念时,有关于平行线不相交,同位角、同旁内角与内错角的知识点。若教师仅鼓励学生发挥空间想象力,琢磨平行线的性质,这对学生来说显然难度较大,有可能适得其反,学生感觉到难度,学习热情大减。这时,为对平行线形象感知,教师不妨通过实际存在的事物形象展示。悬挂在教室上的白炽灯、门窗各对边、书本对边、火车铁轨等,以实际可见且联系紧密的事物展示数学概念,学生理解得也更加透彻。再比如讲到路程、时间、速度三者关系时,某些教师仅围绕公式s=vt做讲解,自以为讲的头头是道,可是学生们听得却云里雾里。其实,教师可让学生计算从家到学校的里程关系,围绕操场跑步等实际可见的实例,让概念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

2.概念灵活化

概念灵活化主要指在讲解概念时不应拘泥于传统的直接讲解,而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分解概念,通过层层剥解,让概念不再深奥。条条大路通罗马,通往真理殿堂的道路永远不只一条。灵活性运用多种方法化解概念难点,是每个教师应认真思考的。比如通过新旧概念对比让学生理解新的概念,学生对已经掌握的知识能轻易驾驭,教师在讲授新概念时让学生通过“记忆”建立对新概念的认识,以知识点的联通为锲机进行概念间的比较认同。如在教授乘法计算时,学生一时难以接受,教师可从加法计算中寻找相通点,延伸新问题,比如4乘以2,学生可看做是2个4相加。另外,还可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概念难点,疑问可以说是进步的源泉,没有牛顿对苹果掉地的疑问,发现万有引力还得推后。同样,概念难点讲授前也可通过疑问让学生对知识有大致的了解。比如“面积”概念,教师可要求学生测量家庭房产面积、教室面积等,并提出测量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学生带着问题测量,对面积计算中的注意点也能基本掌握,事半功倍。

3.合作探究,破解概念难点

任何人都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只有相互协作才可能完成艰难之事。嫦娥三号的发射升空,玉兔号的软着陆无疑不是全体航天人的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样,以合作探究方式解决概念难点,不仅提高了学生协同交际能力,也培养了独立精神。通过万众一心,分工协作,数学概念难点自然轻而易举破解。比如,在讲授加减法时,我向学生提出一道问题,小东去买文具盒,一只5.4元,小东付款10元,但营业员找不开,如何是好?然后,我要求学生合作讨论,做好加减法计算。最后,通过学生齐心合力的解答,不仅计算出应找的零钱,还得出许多应对营业员无零钱的办法。学生的认真投入,积极思考,让合作探究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指导是合作讨论必不可少的因素。对学生的疑问要及时解答,学生借机喧闹要严厉禁止。只有这样,概念难点才会引刃而解。

三、结语

小学生思维能力发育决定了其接受知识的困难程度,小学数学作为抽象性思维是要求较高的科目,学生大多对其望而生畏。特别是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概念难点,极大的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阻碍教学计划推进。让学生认识概念、理解概念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应对。本文对概念难点做了简要的分析,并对其产生的原因做了探讨。对此,略谈几点突破概念难点的策略,希望能对教师教学起到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苏双群.小学数概念教学浅议[J].学周刊B版,2013,(12):163-163.

[2] 薛艳.化难为易有新招——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攻克难点[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3,(2):314.

[3] 杨伊生,刘儒德.儿童分数概念发展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1(6):130-134.

[4] 魏元丕.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3,(4):34.

音乐欣赏课教学中突破难点策略 第5篇

光谷二小--------------范新明

前言:

纵观现阶段的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主要呈现出三种现象:一种是走马观花式的教学:一首乐曲让学生从头至尾反复聆听,不分主次,学生被迫式地聆听音乐。一节课下来学生仅仅了解了歌曲的名字、情绪、速度等表面知识课堂没有激情,没有快乐可言。另一种呢就是讲座式的教学:教师把乐曲看成是一个故事,教师是主讲人,学生是会场观众,过程中偶尔会出现一些互动式的问答。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紧张压抑,学生巴不得早些下课,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再一种是游戏式的教学:教师依据乐曲内容,设计一个个音乐活动,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发挥,让他们听到音乐做自己想做的动作,可惜往往一节课下来教师累的口干舌燥,课堂乱成一锅粥,欣赏教学的目标却很难落实到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这句话道出了小学音乐教学的真谛。那就是,我们的音乐教育并非是要培养音乐家或是演奏家,而是要培养能听懂音乐的合格的听众。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教育应该以审美为核心,运用各种音乐手段使学生得到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然而,在实际的音乐欣赏教学中,老师们往往会显得茫然失措,力不从心,这都是因为缺少有效的教学策略的结果。好的教学策略就像是把锋利的开山斧,能让教学困难会迎刃而解。下面就接合我的实际教学经验,归纳以下几种教学策略,供各位同仁参考。

关键词:策略、想象、聆听、演唱、绘画、舞动、策略一:在创设情境中激发想像

古西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想象力是发明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而音乐因其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和抽象性,要求听众要有一颗善于想象的大脑,将音乐的情绪变化、音响效果等要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走入音乐所营造的奇幻世界。小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在音乐的世界里,如能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孩子的心灵插上想象的翅膀,课堂上定能出现更多惊喜。

譬如四川省成都市龙江路小学的武娜老师,在上《维也纳的音乐钟》一课的时候,她穿上魔法师的红色斗篷,戴上尖尖的巫师帽,把自己打扮成了一个神奇的魔法师,手拿着魔法棒施展着各式的小魔法。同时,也用一段有关音乐钟的魔法故事将学生引入到了神秘的魔法传说情境之中,学生因此对课堂产生了更多期待与更大的学习欲望。紧接着,教师沿着“魔法”这一主线对乐曲展开了充分的学习,每一处的知识点都化作是与魔法师有关的一个魔咒,学生为了解开魔咒而积极地聆听与想象,最终我们看到学生在课堂上许多天真的想法:“魔法师变出了乐器宝宝”、“魔法师的魔法就要失灵了”、“魔法师允许你们每人许一个新年愿望”……这正是教师巧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充分想象的结果。反之,如若我们将这样的一首乐曲让学生反复聆听,反复提问,分析情绪,询问结构等等之类的话,无疑将会扼杀学生对欣赏经典音乐的兴趣。

其次,我在给学生欣赏《森林的歌声》一课时,运用了优美的黎明前的森林的视频,还有逼真的鸟鸣声,营造了美妙的意境,在接下来的聆听中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因此,选对教学策略,无疑会让教学柳暗花明,绝处逢生。策略二:在听与唱中深化主题

音乐的主题是乐曲的核心,是乐曲发展的主要素材。帮助学生熟练地歌唱主题,能够让学生更容易对乐曲产生更深刻的第一映像,从而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乐曲。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有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等特点。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儿童自然的嗓音条件,引导他们自然、有表情的歌唱,从而开发其对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

譬如我在给学生上《森林狂想曲》一课时,首先为学生创造了宁静夜晚的美妙意境,随后让学生们闭眼聆听,给学生们带来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感受,同时引起了学生极大地学习兴趣。接着,我提出了聆听第二遍的要求:“你能听出乐曲中出现了哪些动物的声音呢?”这么有趣的活动学生自然是争先恐后、倾耳聆听,学生的回答自然也不会让我失望:“有青蛙、猫头鹰、蛐蛐、乌鸦、”随后,我又做出了让他们更有兴趣的决定:“你能听出青蛙在每一乐句末尾分别叫了几声吗,你能跟着音乐模仿出来吗?”学生在下面出现了一小阵骚动,随后一本正经的坐好等待音乐的再一次响起,从他们认真聆听和模仿的态度中让我再一次认识到,他们是真的对这首音乐产生了兴趣。这时,我板书出了乐曲主题,先范唱,引导学生细细体味,了解乐句中的重复音mi、sol、la的妙用。随后后带领学生用“LU”音模唱,熟悉乐曲的旋律。为了让学生明确相似乐句的变化,我和学生进行了对比唱。接着让学生跟琴声轻声接唱、齐唱,看看谁唱出了轻松愉快地情绪等等,学生逐渐能随口哼唱了,对于主题旋律比较熟悉了,学生就越来越能体会歌曲之中的意境了,理解歌曲就变得轻松多了。接下来我逐步引导学生利用小纸片、塑料袋、手铃、双响筒等乐器为乐曲为自己进行了伴奏,让他们充分体验到了音乐的乐趣。

其次,我们还经常为主题音乐加入歌词进行创作演唱,学生也是兴趣颇高。如在安德森《打字机》一课中,辽宁省大连市的范琼燕老师将主题音乐创做成:“你辛苦了,(你也很辛苦呀)。你辛苦了(你也很辛苦呀),让我们加把油,努力干,把工作做完。”这种把打字机人化之后与打字员进行的对话,可谓是生动活泼,精彩至极,让人听后都不忘。可见,聆听与演唱是欣赏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策略。

策略三:给想象“拍照片”

美妙的音乐往往会给人带来美好的想象,会勾勒出一幅幅美妙的画面,且不同的人欣赏相同的音乐,也会看到不一样的画面,教师们往往在课堂上不停的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象,当然这是不错的方法。因为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得到了审美体验,能得到教师肯定,同学赞扬,可以增进学习兴趣。但是学生的想象主要以形象性思维为主,他们的语言很难做到将脑海中一闪而过的画面描述的清清楚楚,跟别说栩栩如生了。但其实,小学生的另外一项技能是让老师们都刮目相看的,那就是他们的美术功底。许多学生都有专门学习美术的经历,与此同时有着浓厚的绘画的兴趣,他们完全有能力把想到的画面绘于纸上,这种方法能让抽象的音乐完全的形象化;让抽象的表达立刻变得更有说服力。

例如我在上台湾童谣《月亮月光光》这一课时,我在黑板上画出了一间间茅草屋,告诉学生这是一座小村庄,让学生安静下来,闭上眼睛聆听音乐,问:“你看到了小村庄里还有哪些优美的景色?”接下来学生能从歌词中、想象中说出很多景物,如:“月亮、田地、小树、池塘、青蛙、花草……”等等。学生的回答很精彩,但简单的词语对于营造优美意境还是显得苍白无力,于是,我又让学生听第二遍,请学生们分别在黑板上和纸上画出自己想到的 景物,为音乐配上一幅合适的插图。于是学生们积极踊跃的举手,完成了一幅幅精彩的作品,有了这样一个绘画的过程,在接下来的歌唱和理解音乐方面就变得容易多了,正式因为绘画这一策略帮助我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策略四:让音乐“舞动起来”

小学音乐课标中明确指出,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这些思想为我们指明了音乐课学习的最终目标。然而,在现阶段小学音乐课堂中许多教师为了保证课堂的良好的教学秩序,选择让学生安静地聆听,反复地唱谱,或是引导分析提问、这种做法只会让学生更加讨厌音乐课。

在2012年武汉市的一次小学音乐高效课堂研讨会上,我听到了这样一节别开生面的课堂——《调皮的小闹钟》。教师在简要的引导之后,让学生聆听了乐曲的主题,问:“从乐曲中你听出哪些生活中的声音?”学生听完回答:“闹钟、铃声、….”随后,教师就动员学生们分别模仿小闹钟走动的样子,然后再一次聆听音乐,教师在台前带领学生一起模仿小闹钟跳起了“时钟舞”,简单生动而且带有一丝滑稽感的时钟舞引起了学生极大地学习兴趣,学生在第一遍音乐时居然就能完整地跟跳了。此时学生已经发出了愉快地笑声,放松地体验着随着音乐舞动时的愉悦。接下来教师还用自然的方式引出了其他主题,同时做了不同形式的律动,简单而生动的律动不仅方便学生模仿,而且还能直观的表现小闹钟调皮的形象,这样的设计充分的显示出了教师的高深的智慧和精湛的教艺,为课堂的精彩呈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次,在这类带有童话色彩乐曲如《玩具兵进行曲》、《三只小猪》等等,都能结合音乐中的音响来模仿玩具兵走机械步;三只小猪盖房子的生活场景来让学生在音乐中动起来,这种动不光是身体上的,一旦孩子们进入角色,他们的无穷的想象力也会跟着动起来。因此,在活动中体验音乐无疑也是欣赏教学中的一个行之有效的一种策略。总结: 音乐是一门艺术,而音乐教学是帮助学生领略艺术的艺术。在这样一项伟大的活动中,我们必须本着“用心倾听”、“积极表现”、“大胆体验”音乐的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才能带领他们创造出更加精彩奇幻的音乐世界。我坚信,如果每一位音乐教师都能本着这样的原则,积极实践、努力付出,勇于探索、大胆创新,那么我们的学生将会更加怡美!我们高喊多年的素质教育定会看到胜利的曙光!伟大的中华民族也将成为音乐家的摇篮!让我们为着这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参考文献: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

朱泽平

廖英文编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怎样欣赏音乐》艾伦﹒科普兰著

丁少量译

叶琼芳校

音乐欣赏课教学中突破难点策略 第6篇

1、课题名称:突破教育活动中重难点的有效教育策略的研究

2、课题编号:

3、课题研究的基本观点

当前的幼儿教育中,教师已经逐步转变教育观念,从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出发,选择教育内容,制定教育目标,并注重预成与生成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机结合。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执行教育策略的能力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教育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纲要》中强调了教师的角色转变;强调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强调了教师要有效把握教育时机促进幼儿个性发展。在既定的教育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的原有水平都制定了适宜的目标,同时也确定了活动中应该突破的重难点内容,只有解决了重难点才可以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教师运用教育策略的能力,因此制定“突破教育活动中重难点的有效教育策略的研究”这1专题,重点研究教师对教育策略的把握与运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4、研究目的:

(1)、深入研究幼儿年龄特点与实际水平,确定教育活动中适宜的重难点。

(2)、提高教师专业理论水平,理论结合实际有效运用教育策略解决教育活动中的实际问题,突破活动重难点,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3)、在施教过程中提高教师即时调整策略的能力,关注活动中的生成点,有效把握教育时机,促进幼儿的发展。

2、主要研究内容

以情感教育为主线是我园的园本课程,在课程的预成与生成中以幼儿的生活体验为前提条件,将把控预成与生成活动之间的平衡融入于幼儿情感教育中,在实践中探索主题内的预成与生成主题活动,在活动中采取有效教育策略,突破重难点,实现教育的实效性。

1、深入学习、掌握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根据日常观察、记录、家园共育等方式掌握幼儿的实际水平,确定教育活动中适宜的重难点。

2、加强专业理论学习,教师之间相互沟通、交流教育活动中采用的教育策略,以及实施后的效果,共同研究下次活动中应采用的教育策略,提高教师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强化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意识,细致考虑教育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预设教育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突破活动重难点,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3、加强观察方法的研究,多角度多渠道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策略,在施教过程中提高教师即时调整策略的能力,提高生成意识,关注活动中的幼儿的兴趣点、生成点,有效把握教育时机,促进幼儿的发展。

3、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研究方法采用观察法、案例分析以及行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4、实施步骤

1、研究时间:本课题预计到XX年5月份完成。

2、任务:

结合教师行动研究和案例分析进行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结合园所的实际情况,根据园级主课题确立班级子课题的研究方式;坚持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陶冶性原则、层次性和序列性原则、求近和求实原则进行研究。对本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进度如下:

第1阶段:XX年5月——XX年9月 论学习与现状分析

申报课题材料,填写申请书。参阅文献,加强对课程理论的学习,包括对预成与生成课程的含义界定、优势与不足。在开展情感教育的实践工作中,找出问题,分析现实中存在的预成课程与生成课程之间存在的矛盾,以及寻找落脚点有机整合预成与生成课程,使之相互促进。

第2阶段:XX年9月——XX年12月实践研究与反思调整

1、分析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年龄特点与实际水平,根据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设计教育活动,确定重难点内容,采用相应教育策略,以案例开发的形式进行反思、调整,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幼儿的协调发展。

2、在情感教育中,基于幼儿的生活经验,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建构生成课程,针对主题的确定、目标的把握、内容的选择、环境创设等教师组织策略进行研究,把握生成活动中重难点内容的预定,提高教育的随机性,突破重难点内容,促进幼儿发展。

3、将评价体系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在反思、评价过程中,发现存在问题,调整教育策略,有机整合教育,反思实践过程,提升教育价值,提高施教水平。

第3阶段:XX年1月——XX年5月。总结经验与价值推广

针对实践研究阶段的研究效果,将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时效性进行书面总结,将“突破教育活动中重难点的有效教育策略的实施”这1经验进行推广,切实解决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其他领域教育中进行延伸。

5、课题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为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我们将在我园课题研究组带领下积极向教育教学名师、专家请教,获得他们的指导和督导、监控。

1、课题组的师资现状

课题组教师由教学园长直接领导,成员均是幼儿园业务骨干,有多年的合作经验,在教师、家长中有1定的威信,其中区级学科带头人1人,区级优秀教师1人,教师学历均在专科以上,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在教改中大胆实践,突破原有的教育模式,在实践中总结了很多有1定价值的经验,并以论文(国家、市区级)等多种形式进行了成果推广,并著书。

2、物质条件

为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幼儿园为及时上网查询资料和研究资料的积累提供物质保证。幼儿园为课题组提供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征定市级刊物5种、国家级刊物5种、班内各类有关教育教学研究的报纸3份,以便课题组成员查阅。

6、阶段性成果和最终研究成果、1阶段成果:案例开发在课程中的作用(阶段小结)

预计XX年1月完成2阶段成果:主题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阶段小结)

预计XX年7月完成最终研究成果:突破教育活动中重难点的有效教育策略的实施(论文)

音乐欣赏课教学中突破难点策略 第7篇

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的而展开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是为了进一 步明确教学目的,以便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因此,确定教学重难点首先要吃透新课标。只有明确了这节课的完全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的,并把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师参考书整合起来,才能 科学确定静态的教学重点难点。

其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巧的状况;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作出预见,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时的困难、发生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避免教学中的主观主义和盲目性,切实做好理论接洽实际。从而确定好自己的课堂教学科学切合实际的静态和动态重点难点。例如,当原来确定的难点绝大多数学生并不感到难以理解时,教师就不必再在这个问题上花过多时间和精力。再如,当学生提出教师事先未估量到的疑难问题,教师要精确看待,不要带有应付性的态度去应付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音乐欣赏课教学中突破难点策略 第8篇

(一) 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能力跨度大

通过对比可知, 初中的物理知识与高中物理知识的难度差距很大。对于初中生而言, 物理是一门崭新的学科, 所以在初中三年的物理教学任务中, 带领学生如何正确看待物理、了解物理的基本知识是最主要的, 从而在初中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大纲对于高中生的要求则高了许多, 除了对课本知识的掌握之外, 还要求学生对课外知识有所了解, 通过教材上基本的规律与公式的应用, 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知识框架从简单到复杂, 研究的问题从具体到抽象, 解决问题的方法从简单的运算到复杂的公式运用, 等等。[1]从此看出, 无论是对课本知识的掌握, 还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都决定了初中到高中之间巨大的难度跨度。

(二)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较差

高中物理中大部分知识都是抽象的, 不像初中那些知识比较具体化, 这就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了很高的要求。有些同学只擅长于通过实质性的东西去分析问题, 而对于那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完全没有方法理解, 例如高中课本中对磁场的讲解。

(三) 学习方法不当

对于学习任务繁重的高中生来讲, 如何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十分重要, 尤其是对于像物理这样难度系数较大的学科。高中物理不像初中物理一样, 简单的记忆与理解就可以解决问题, 高中物理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很高, 若学生只是采取初中的学习方法, 那物理成绩就无法提高。

(四) 公式的数学化造成的计算难点

与初中简单的公式相比, 高中的公式变得更加繁多, 且在计算过程之中也变得十分困难。数学是学习物理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工具, 如何正确运用数学公式与计算方法是考查物理中较为关键的一部分, 一些同学由于对数学的兴趣较低, 数学知识也不够扎实, 造成在物理计算过程中无法使用最有效的计算方法, 这就无法得出正确的答案。[2]

二、突破高中物理难点的策略

(一) 降低教学要求

要针对学生当前的理解能力与学习能力, 降低大纲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要求, 减少考试习题的难度, 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除此之外, 教师要做好初中与高中物理难度的自然衔接, 做好铺垫, 在课前认真准备, 要学会与学生换位思考, 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这些问题是否可以听懂, 讲课内容尽量要简单化, 将课本中较为困难的知识转化为较为简单易于理解的内容来讲给学生们听。[3]切忌盲目的“一步到位”的教学方式, 要懂得内容与思考的循序渐进, 不要急于求成, 这样的结果只会让学生学习的难度加大。

(二) 注重采用合适的方法教学

在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过程中, 方法十分重要, 教师要学会利用有效实际的方法带领学生透彻的理解知识。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研究每一个物理问题的一般步骤可以归纳为以下六点: (1) 选取研究对象。 (2) 分析研究的背景。 (3) 明确研究对象的物理状态。 (4) 分析整个物理过程。 (5) 明确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6) 运用公式等方法进行运算、求解。下面就以一个具体事例进行分析。

例:如图1所示, 在x轴上方有垂直于XY平面向里的匀强磁场, 磁感应强度为B, 在X轴下方有沿Y轴负方向的的匀强磁场, 场强为E。一质量为m, 电量为-q的粒子从坐标原点O沿着Y轴正方向射出, 射出之后, 第三次达到X轴时, 它与O点的距离为L。求此粒子射出时的速度V与运动的总路程S。

解题分析: (1) 研究对象:一质量为m, 电量为-q的粒子。 (2) 背景:粒子在匀强磁场与电场中的运动, (3) 物理状态:粒子运动的初速度未知, 但方向未知, 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 在匀强电场中做平抛运动。 (4) 物理过程:如图2所示。 (5) 物理量关系:根据圆周运动的基本公式可得出运算公式。 (6) 计算:运用基本的数学公式可得出计算结果。

(三) 创造教学情境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合理地创造一些物理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与情趣。创造的情境有利于将物理问题实质化, 更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例如可以通过实验、讲故事等方式。除此之外, 还要善于与学生交流, 充分了解学生眼中的“难点”, 对此进行充分地讲解。

(四) 善于探索, 及时巩固

探索与研究的能力在物理学科中尤为重要。学生在面对自己不懂的知识时, 不能退缩, 要在弄清不懂的根源, 积极与老师交流, 或是探索其中的奥妙, 只有自己真正的做过了, 才会达到理想的理解效果。相关研究表明, 在学习了新知识之后的遗忘速度是非常快的, 如果学生不及时对此进行巩固, 很久才开始复习, 那么就相当于又重新学习了一遍, 这就在潜意识里浪费了时间与精力。在老师讲完课后, 学生要对新知识进行及时的消化与规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遍又一遍的巩固会有利于学生对问题更深一层的理解。

结论

尽管在高中物理中的难点有许多, 但一些问题如果学生与教师共同努力克服的话, 是完全可以解决的。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 要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 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综合素养, 将难点视为挑战, 要勇于战胜挑战, 在不断摸索中, 培养出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学新.高中物理难点成因与突破的探讨[N].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0-12-30.

[2]陈琪琪.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2-03-20.

音乐欣赏课教学中突破难点策略 第9篇

随着多媒体走进课堂,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能给学生一个与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同的新感受,使学生感受到现代化的魅力,教师在备课时就精心排版和反复演示好的多媒体课件,能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个耳目一新的视听感受,数学的枯燥远离了学生,许多抽象的数学原理、概念、客观实际能生动有机的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到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多年的实践中,我获得了几个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平面几何中难点的几个策略。

一、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化抽象为形象

传统的教学模式,多以语言直观为主。无论授课内容是易是难,教师在讲授时,极尽语言之能事,千方百计想通过语言来开通学生的思路。然而,语言毕竟受时空的限制,言不达意之感有时还颇深。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像投影仪、电视机、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走进课堂,其视听结合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水平和思维的灵敏度。在抽象的逻辑性学习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接受信息,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开拓发散思维,从而进入问题的情境之中,化抽象为形象。

二、利用多媒体的动感特征,化静为动

传统的教学观点常讲:知识是死的,人是活的。这里的“死”可以理解为两个方面:一是知识自身内涵与外延的固定性,另一方面是知识的教与学形式呆板。这无疑给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局限性。无论人(包括教师、学生)怎样“活”都无法取得最佳效果。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量和知识量激增,知识更新更是一日千里。因此一位好的教师应善于通过种种手段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独立性,使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思维能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多媒体教学通过化静态为动态拓展知识空间,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及其联系转化的内在规律,揭示知识发展的动态网络,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及在求异中求同的能力。

如在讲授《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节,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课件:微机屏幕上出现一个动点,一个定圆。教師提醒学生观察,随着点由圆外——圆上——圆内的移动,每移动一个位置都暂停一次,屏幕上的动点到圆心的距离及圆的半径等线段都变色闪烁,此时引导学生复习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系列知识。以同样的方法再引导学生复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系列知识。然后继续演示,屏幕上出现一大一小两个圆,其中小圆在不停地移动,小圆每移动一个特殊位置时,两圆圆心的距离及两圆半径都变色闪烁,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此时教师加以简单的提示,让学生利用前面刚复习过的知识来判断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并做出总结。通过实验证明,应用此课件讲授本课内容效果极佳,不仅使复杂的知识记忆科学化,而且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不仅使学生领略到数学思辨的魅力,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且也锻炼了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也得到很好的体现。

三、用多媒体的实效性,化繁为简

所谓繁点,也就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均感费时、费力的部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较好地突破难点,简化繁点,优化教学结构。如在讲平面镶嵌一节中,这一探究性活动,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探究两类问题:一类是限于用一种正多边形镶嵌,哪几种正多边形能镶嵌成一个平面;另一类是用几种多边形结合起来镶嵌,其中重点是以边长相等的两种正多边形进行镶嵌,类型多,较复杂,学生虽然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知道平面镶嵌的关键是在一个顶点周围的正多边形所有角的和应为3600,但对第二类的推导很茫然。为了突破这一难点,首先引导学生大胆地去尝试,列举出可能进行镶嵌的类型,如正三角形与正方形、正三角形与正六边形、正三角形与正十二边形、正四边形与正八边形……,让学生利用公式,根据一元二次方程求整数解的方法确定它的可能性,但学生掌握的情况不太理想,于是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实效性,从素材库中找出多种正多边形,利用多媒体把图形进行实际镶嵌,既可化繁为简,又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给学生准确真实的信息,加深学生对繁杂知识的理解,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饶有趣味地去进行课下的探究活动,从而形成想学——乐学——学会——会学的良好循环轨道。教与学同时进行,化繁为简,增加了课堂的容量,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素质。

小学音乐教学重难点策略 第10篇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

一、依据原则

小学生感知事物较笼统,往往只注意表面现象和个别特征,时空特性的知觉也不完善,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明显发展。这个时期,无意注意起重要作用,但有意注意迅速发展,并且逐渐在学习和从事其他活动中占主导地位。

1、兴趣性原则

小学音乐课的教学设计要注意儿童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向学生展露新奇、有趣的音乐、律动,能使学生产生很大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产生积极了解音乐和感受音乐的需要与动力。

2、需要性原则

三~五年级学生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他们认知能力,感知、理解、表现和创造音乐的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不满足于唱游教学浅显的表现方式,因此,中、高年级的音乐教学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着重从听觉入手,融知识技能与音乐形象于一体,强调感性知识和技能技巧运用,以满足学生高层次的需求。

3、实践性原则

音乐教学的原则是要一切学生必须通过自己实际唱奏甚至作曲来体验音乐,培养学生自身的乐感,以此提高其音乐素养。

4、创造性原则

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创造性人格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二、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在进行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由主要教育因素组成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步骤、环节与流程。它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中介与桥梁。不同的教学实践、不同的理念、不同的学科所构建的教学模式也不同。笔者在探索与实践中提炼总结出来的适于小学三―五年级学生的音乐课教学模式。其宗旨在于使孩子们对音乐发生兴趣,具有一定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并在大面积全过程的参与活动中发展小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音乐新教材的课程标准在具体实施中把小学音乐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即一、二年级为唱游课,三、四、五年级为音乐课,分别编成两套教材。对于唱游教学模式基本定格为游戏为主的教学模式,这里要建立的是三、四、五年级音乐课的模式。其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分为热身、主题及结束活动三段,其中主题活动又包括“唱、想、做、评”四个步骤。

1、热身活动

目的是引起学习动机的准备活动。比如一个小小的游戏、猜谜或是师生问好歌等等这样的方式可以创设一种音乐氛围,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使教学气氛更加活泼生动,从而产生有意义的学习。

2、主题活动

这是教学的主要活动,包括“唱、想、做、评”四个主要步骤。

(1)唱。

唱就是演唱歌曲或音乐,通过学生、老师的演唱,构建师生互动的情境和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通过多种表现形式的演唱,感受歌曲、理解歌曲、表现歌曲,为歌曲创作做了较好的铺垫。

(2)想。

“想”就是提出问题之后,教师要留给学生思维的时间,鼓励学生思维的联想与发散、引导自由想象,以寻求创意。

(3)做。

“做”就是引导学生实践与创作,利用各种活动方式,促使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想、做中创,通过唱、想的体验,把亲身感受表达创作出来,成为个性化的作品,同时把自己的作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使之成为一部完整的音乐作品。在这一阶段中,不同的活动方式,是指写、说、演、唱等实际操作活动。

(4)评。

“评”主要是师生共同评估儿童作品,共同评鉴,相互欣赏,充分开发学生资源,促使创造性思维由个体萌芽而进入整体发展的阶段。在此阶段,强调的是师生相互的尊重与反馈,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延缓判断”原则的具体表现。

3、结束活动

结束活动主要就是对本课的一个总结。

上一篇:西南大学钢筋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下一篇:企业协会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