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析语文教学提高语文素养的形式论文

2024-05-12

小析语文教学提高语文素养的形式论文(精选9篇)

小析语文教学提高语文素养的形式论文 第1篇

小析语文教学提高语文素养的形式论文

一、如何优化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重视课堂朗读当前,国内大部分学校都坚持开设早读课,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进行大声的课文或段落朗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作用是加强学生语文语感和提高其人文素养。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朗读不应仅仅只是将字词吼出来,还应注重声情并茂。且在朗读时,教师要采取有效办法,尽可能的调动起学生的想象力,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优化朗读训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教师带感情的示范语文阅读教学时,为了增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加深课文印象,有条件的教师可选择范读教学。尽管当前的语文教学可借助录音和多媒体,但录音里传出来的声音会让学生觉得疏远,有一种遥不可及的感觉,无法真正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这个时候,如果老师关掉录音,在课堂上进行了情并茂的范读之后,学生心理上的遥不可及之感便会立即消除,主动跟随老师的思路展开联想,并在无形之中不由自主的被文章中的`优美语句吸引,进而产生共鸣。

(2.教师要有目的的指导学生朗读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的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来领会和感受文章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指导朗读时,教师要利用其所积累的丰富的材料、强大的剖析能力以及极具感染力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比如在讲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边朗读课文,一边展开合理的想象,在脑海中将鲁提辖与镇关西的精神风貌展现出来,并提醒学生哪些字词要重读,哪些字段语速要加快,使其能够朗读出气势和感情,让学生深刻感受到鲁智深疾恶如仇、勇猛刚强的光辉形象。

(3.教师创设情境,提倡多种形式朗读在朗读教学时恰当的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就能快速唤起学生的情感,为他们的个性化的朗读增加色彩。灵活多样的朗读形式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表现欲。如采取自由朗读,不同的分组方式朗读,配乐朗读,接力朗读等等。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处理好教师的指导和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朗读之间的统一,对学生的朗读都要作出鼓励性的评价,要让人人都乐意去读,让朗读真正成为学生展现自我,抒发感情的舞台。如在教学诗歌时,就安排诗歌朗诵比赛,这样,学生就能更好领悟诗的感情。

2.让说话闪亮登场叶圣陶先生说:“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说话教学。如果在语文课堂的各个环节中,能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创造学生说的机会,给学生说话的空间,让说话在语文课堂中闪亮登场,那么,学生的说话能力就会大有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更上一层楼,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了。那么,应该怎样将说话贯穿在课堂教学中呢?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说话在初读课文的时候,我根据文本的需要精心设计一个或两个问题,在学生朗读之后,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对文章的见解和看法,尽量让学生多说,让多个学生说,并让学生评议。这样的回答,既能使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的理解,又能大大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对语文素养的提高有一定的效果。

(2.探讨问题,对话交流阅读教学中,可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问题探讨和情感表达,增加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通过小组探讨、合作的方式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交流中各抒己见,从而达到加深课文理解,交换观念想法,领悟文章作者思想的目的。

3.加强写作训练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极为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实施时,要充分理解并挖掘教材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来加强学生“写”的训练。比如多给学生安排一些作文训练,句型改编、句型仿写、文章续写和读后感写作等等。通过这些写作练习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既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又可端正其思想,对其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

二、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朗读,提倡说话,加强写作训练,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析语文教学提高语文素养的形式论文 第2篇

摘要: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情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而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教师只有利用自身这个重要的课程资源去演绎百家争鸣、万花齐放的课堂,才能迎来语文教学中课程开发的一个又一个春天。

关键词: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从课堂教学到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情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而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

长期以来,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由于多种原因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堂资源。教师们为了提高升学率把教材上罗列的知识点要求学生不断重复地进行枯燥、繁琐、机械的训练,严重扼杀了农村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阻碍了农村中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发展,甚至导致产生厌学情绪。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的发展。”如何使农村中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呢?笔者认为,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摒弃教材专制是关键。所以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就成为每一个农村中学语文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

在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且居主导地位并对课程资源结构功能的发挥起决定意义的作用。教师们若能充分利用校内外现有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学习和探索,将会收到无与伦比的效果。

语文教学活动是农村语文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其活动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在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笔者之见:

一、遵循语文规律,利用身边资源,加强听说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课的首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说就叫语文。”笔者认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方面,教师的任务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施,加强学生的听说训练,给学生创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例如,我们可以把学生每日从早到晚在校时间作一定的安排。早餐半小时可用录音机在班上播放名著名篇的录音;课间活动和午休时间播放一些有趣的故事、经典诗文的朗诵、富有哲理的童话和寓言,使学生在听中受到文学的熏陶并提高学习语文兴趣;坚持每次上语文课时要求学生不拘形式和内容用三、五分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口头说话训练,学生们可以评议时事、描绘现象、讲自己的童年、道家庭亲情、诵优美诗文、说有趣的笑话;为了引起全体学生的重视,还可对学生的口头说话进行评定打分,并作为单元测试分数的组成部分予以记录;在学生晚餐的时候,我们可在食堂餐厅放一台电视机给学生播放小说朗诵、评书精段、一首诗词的精美讲评,一篇散文的欣赏品读。

这些对教师来说是举手之劳的小事,却给农村中学学生创造了浓郁的语文听说训练的学习氛围。无形之中语文知识在学生身上得到潜移默化,周而复始,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文听说经验,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词汇和内容,定将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把握课程特点,倡导广泛阅读,培养良好习惯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一切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与丑陋一起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的美读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农村图书匮乏的情况下,教师要想方设法尽可能组织学生广泛阅读,使学生在广泛阅读文本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提取信息,并将自己对语言的感悟、体验内化为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过程。广泛阅读可以使学生从中认识历史和人生,提高观察判断理解生活的能力。

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根据需要每周组织一次读书会。图书资料缺乏,我们可以号召学生从家里拿来各自的藏书,在教室里建立图书角。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读书心得,教师适时组织讨论,指导学生多角度阅读,培养阅读和欣赏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倡学生读中要疑。

例如,在阅读《变色龙》时,我们可让学生从标题入手,质疑问难:“变色龙”指谁?有何明显的特征?为什么称“变色龙”?抓住标题不放松,根据这一疑问仔细读过全文,许多同学一定会明白“变色龙”真正蕴含的意义。

又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小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时,要组织学生讨论:“美国那么发达,曼哈顿街头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伸手乞讨的人?”对此教师要从社会保障体系、家庭经济情况、赡养老人、遗弃弱者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原因,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从而激发学生看书阅读质疑的兴趣,通过讨论把他们的视角从文本引向社会。

教师还可以通过举办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多读书。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并可以对共性的看法或结合提出质疑,得到自己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达到丰富语文课程资源的目的。

三、发挥资源优势,鼓励自主探究,进行综合学习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把阅读和口语交际定位于提高、充实、丰富学生整体语文知识之上,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语文的实践能力。

笔者认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墙报、黑板报,学习专栏这些优势资源,把学生写得好的、哪怕只是有进步的文章或言论在学校或班级展示;成立中学生文学社、自办小报和社刊、鼓励学生积极投稿;招聘小记者,积极引导学生把校园中的新面貌、学生中的新事物诉诸笔端,登在专栏板报上;指导学生参加校、市、省、国家级作文竞赛;开展作文写作评优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重视激发学生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指导学生向报刊投稿。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搭建一个开放、自主的独具农村特色的课程资源平台。促使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和协调发展,培养农村中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能力。

教师还可以利用身边的自然和人文的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民情,民间文化,使他们的语文素质拥有自身特点,打上时代烙印。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既不脱离语文教材又不是为生硬地学习课本知识而学习课本知识。

例如,农村中学在教学《挖荠菜》一文后,可让学生去更多地了解一下我们的祖辈曾用哪些野菜来做“保命粮”的,调查一下我们的家乡有哪些可食用野菜?它们的生长状况如何?要求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且认真作好记录,并绘出植物的草图,用相机拍下野生可食用植物照片供大家认识和了解,写出调查报告。这样既发挥资源优势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拓宽了农村中学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自主学习的语文实践能力。

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下,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不能紧紧抓住语文教科书并把它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而放弃广博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这是有悖于新课标下语文教学要求的,这样的语文教学一定不会获得成功!

广大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师要真正认识到教材是魔杖,而不是缰绳;要积极投身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实践中去,合理利用,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农村中学教师只有利用自身这个重要的课程资源去演绎百家争鸣、万花齐放的课堂,才能迎来农村中学语文课程开发的一个又一个春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解读[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Abstract: Classroom teaching, social life, cultural knowledge and natural scenes could become Chinese curriculum resources and be made use of in education. Only when teachers utilize their curriculum resources to present a colorful classroom teaching can they usher in Spring of developing Chinese curriculum resources.

小析语文教学提高语文素养的形式论文 第3篇

一、音乐教学中,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开学的第一堂音乐课, 我就对学生一再强调音乐课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并提出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音乐知识, 陶冶了我们的情操, 同时一节愉悦的音乐课可以让我们紧张的大脑得到放松, 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 提高学习效率。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上每堂音乐课时, 我首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让音乐课内容充实, 形式活泼生动。比如, 在课上, 让学生欣赏各地民歌时我会说:“同学们, 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全国各地去做一次音乐旅行, 你们可千万别错过机会哦。”这样一说, 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他们急切地想知道我们会去哪儿, 这地方有什么特色音乐。它的音乐特点又是如何。又比如, 在欣赏《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这首曲子时, 我先告诉学生该词曲根据歌曲《美丽的塔什库尔干》及新疆塔吉克族音乐素材创作的。那么, 请同学说一说新疆有哪些特产?对新疆有哪些了解?当学生们说了一大堆新疆的特色后, 我们再一起来听听新疆的音乐有哪些特点。这时, 再欣赏这首曲子时,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色彩斑斓的音画。在画中, 我们仿佛看到了无垠的塔什库尔干大草原, 仿佛看到了大草原上伴随着“东不拉”优美的乐曲声, 马队由近及远悠然驰去, 仿佛看到了新疆塔吉克人欢腾的舞蹈场面。这样, 我精心设计的教学情景, 使学生带着好奇与问题进行了一次音乐之旅, 并在旅行中获得了许多的音乐知识, 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二、在优美的旋律和歌词中渗透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高尚品德

音乐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其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 均可以使中职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 心灵得以净化, 道德情操得以升华。例如, 在1999年澳门回归之际, 音乐课上的一首《七子之歌》呼唤起了学生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对游子回归祖国的牵挂。歌中唱到“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 母亲, “但是, 他们掠起的是我的肉体, 我依然……”。当唱起这首歌, 学生们的民族责任感油然而生, 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命运、荣辱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当唱到“母亲啊母亲, 我要回来”, 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澳门特别行政区高高飘扬时, 大家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不少学生都留下了激动的热泪, 场面非常感人。在音乐教学中, 我经常挑选一些激昂的爱国主义歌曲教学生学唱。在学唱的过程中, 音乐的内涵渗透了思想教育, 使学生唱一首歌, 接受一次感染。

三、采用音乐欣赏, 引导培养学生真善美

音乐审美体验的积淀, 使教育更深入人心。在音乐课上, 我时不时会让学生多欣赏一些优美感人的音乐作品。从而让学生从不同类型、不同旋律的音乐作品审美体验中懂得了真、善、美。例如,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我们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中国优秀的音乐作品, 它是以故事情节为线索, 描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俩人的真挚爱情, 从而引起人们对封建礼教的愤怒控诉与鞭笞, 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当欣赏到“长亭惜别”、“楼台会”二段时, 学生被大提琴与小提琴动人的旋律所倾倒, 被主人公真挚的感情所感动——真;“呈示部主部主题’柔美、深情, “副部主题’旋律清新、活跃, 使学生体会一种纯真、善良———善;, 学生又体会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总之, 通过这种注重感情的体验, 在音乐中获得了真善美的欣赏课颇受学生欢迎。特别是这些真善美的感受, 在当前浮躁的现实面前是一次心灵的净化, 是一次完善人格的洗涤。

四、运用多种形式, 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在音乐课教学中, 我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积极参与。例如, 我在上“音乐表情术语”这一教学内容时, 首先充分发挥音乐听觉艺术的特点, 始终注意感性入手, 欣赏领先, 将学生了解掌握音乐知识“常用音乐表情术语”, 看作是学生感受音乐、分析旋律的必然结果。因此, 在这节音乐教学课上, 我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受音乐, 体验音乐情感内。在教学中, 我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分析音乐, 并对每首作品作出总体感情特征的评价。如:欣赏《四小天鹅》时, 就让学生说出它的音乐情绪是欢快, 活泼的, 欣赏《山村新歌》时, 要求学生归纳出它的音乐情绪是抒发, 优美的。学生的这些口头反映就是音乐表情术语的教学反馈。教学中, 我主要以指导学生活动为主, 教师讲解为辅, 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给他们的第一印象。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在学生了解音乐表情术语后, 再让学生亲自唱一唱, 练一练,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除此以外, 我还着意安排学生通过演唱《国歌》、《歌声与微笑》等不同风格的歌曲, 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 更好地把握音乐情绪表现。当学生欣赏音乐作品、演唱作品之后, 我又让学生寻找一些他们喜爱的文学作品, 然后配上与之感情相吻合的音乐作品进行配乐朗诵。让学生有一个感受音乐作品, 理解音乐作品, 到真正运用音乐作品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丰富多彩的, 是引导学生由此及彼, 达到发散思维的目的。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 引导了学生的想象思维, 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学生积累了音乐知识, 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达到了音乐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易山, 张路路.音乐多媒体课件制作[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4.

[2]陈洁.万般风情弄清影[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3]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2.

小析语文教学提高语文素养的形式论文 第4篇

一、重诵读,让校园书声朗朗

诵读是语文课上用得最广的阅读方式。诵读能够训练学生的语感,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让学生在读的同时获得审美体验和情感陶冶,当然诵读还有助于学生储存知识,进而提高写作水平。诵读,细致分来,大体可分为朗读、朗诵、吟诵三种。

1.朗读。

《新课程标准》对朗读的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

首先,指导学生把握好课文基调。文章是作者情感的表达,读出感情要先能把握好感情。例如:《永久的悔》一文表达了季羡林老先生对母亲的追忆和怀念,读时要用舒缓的语气讀出忏悔和痛心。《白杨礼赞》表达的是茅盾对抗日军民的由衷赞颂,读时要用高昂的语气读出赞美之意。其次,指导学生处理好停顿。句与句之间要有小的停顿,段与段之间要有较长的停顿。再次,指导学生区分出重音。如:“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中“今朝”一词就需重读,这样才能体现出毛泽东要有所作为的豪情壮志。

2.朗诵。

朗诵侧重诵,它多是高声而诵,略带表演性,意在感染听众。朗诵者把书面语言变成了有声言语。可以让听众感受到声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初中语文教材中适合学生诵读的篇目很多。尤其是一些古代诗歌以及现代诗歌中的名篇,这些都是很适合学生诵读的。教师要多培养学生带感情的诵读。也可适当加以手势的指导,这样则更有感染力。如果我们的学生有许多朗诵的高手,那么我们的课堂必将生发出许多精彩。

3.吟诵。

吟诵更多的是强调自我陶醉。近来,也有人称为“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这是叶老特别推崇的一种读书的方法。这里的“美读 ”,既是“读”的训练方法,又是“读”的理想境界。教师要多引导学生美读,让学生深入进去,陶醉进去。

二、重默读,让学生走进文本

默读是朗读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默读不出声,省去了发音的动作,所以速度快,不互相影响,保证环境的安静,便于更集中地思考、理解读物的内容,并且不易疲劳,易于持久。默读时,我们要注意做到:眼到、心到。眼到,就是要认清每一个字,不能一目十行,以免养成不求甚解的不良习惯。心到,就是集中注意力,一边读一边想,理解词句的意思和内在联系。默读时不能把注意力放在词字上,而要放在对内容的理解上。这样能更好地提高默读的速度。读得快而又理解得深,才是高水平的默读。

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认为只有大声朗读才是读,才能显出课堂的热闹。很多教师不愿意让课堂沉闷,所以忽视了默读。其实,有的课文只有默读才更有利于品味文章情感。如:现代作家刘亚洲的《给儿子的一封信》就很适合默读。如果教师再配以舒缓深情的音乐加以课堂氛围的渲染,那么,刘亚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也就很自然地化作涓涓细流流入了每个学生的心田。另外,默读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学生广博地阅览更多课外的文学作品。

三、重品读,让学生走进文本

“品读”就是精读,深读,就是对文章的赏析、体味。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或选点,或铺面,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品出文中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

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是落实课标要求的一种方法,也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陆游的“万卷虽多当具眼”说明读书使人受益无穷,但必须在“具眼”上下功夫。所以,语文课堂上一定要重视“品读”,充分发挥阅读的理解、体会、感悟功能,让学生读懂、读活、读美。

教无定法,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时,应注意①品读教学要与课程改革的“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读议结合,以议促读,以读促悟,以悟导读。②品读教学不要离开语言文字的训练,只有体悟语言,才能增强语感,提高语文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要善于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角度让学生进行品读。例如:我在教学《小巷深处》时,除了抓住大部分老师都会关注的文中养母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进行品读外,还引导学生对那只“又光又亮的竹棒”进行品读。结果,从这个切入点学生更好地把握了文章所赞颂的深深母爱。③品读教学要有一定的目标性,品了读了要有一定的效果,不能流于形式。

四、重延读,让学生开阔视野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就会连教科书也读不好。”这句话启发我们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让书籍从沉睡的巨人变为学生青年时代的挚友。那如何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呢?我认为以下几种途径不妨一试。

首先,由课文向相似文章的拓展。学了一篇文章,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主题相似的文章。例如:学了《桃花源记》,可以引领学生读一读《五柳先生传》;学了刘亚洲《给儿子的一封信》,可以引领学生读一读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和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这样的拓展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其次,引导学生阅读课外名著。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需求。

再次,利用网络进行网上阅读。这样,就可以极大地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享受审美乐趣,获得思想启迪。

另外,学校也可编辑校本课程,把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文章汇编成册。这样,也可一定程度的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

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论文 第5篇

语文教育是国家基础教育和民族素质教育的基石,同时也是每一个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师,只有通过持续地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理念、人格魅力、科研意识、情感艺术、风格特色等专业素养,才能出色完成所担负的语文教育使命。

关键词:提升;语文教师;专业素养

语文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和延续民族精神文化的桥梁,因而语文教育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性,它不仅是国家基础教育的基石,也是民族素质教育的基石,同时还是每一个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教育的成效,关键在于语文教师。作为语文教师,其工作成果无疑贯穿于学生的一生,并在家庭、学校、社会各个领域都有所反映。正因如此,语文教师是一个特别需要学习的职业,要通过持续地学习,有意识地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理念、人格魅力、科研意识、情感艺术、风格特色等专业素养,这样才能出色完成肩负的教育使命。

一、通过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来提升专业素养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以及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科学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确立正确、科学、面向未来的教育理念是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也是提高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起点。语文教师只有用新的教学理念诠释新课程,才不会yan割课程改革的灵魂。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深刻把握语文教育的实质,确立明确的专业理想,并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在终身学习中提升自我。

诚如庄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坚持学习让人始终处于不败之地。没有知识的补充和积累,就会落后于时代。选择了教师,也就选择了终身学习的任务。“从现代教师论的发展看,当今国际教育界的共同认识是:其一,强调教师同医师、律师一样,也是一种专门职业,一种必须经过严格的、持续不断的专业训练而获得专门知识和专门技术的、他者无可替代的职业。其二,强调教师就职前的教育与就职后进修的连贯性。尤其强调在职进修比就职前教育更为

重要。其三,强调大学阶段的教育不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完成教育,而是旨在为日后的在职进修,提供的基础教育。”[1] 当今社会的发展,新知识、新理念、新理论层出不穷,教师几乎天天都面临着一个新的世界,尤其是二十一世纪的教师角色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由传统的知识传授型转向研究探求型,由道德的灌输者变为人格完善者和心理保健者,由对学生的塑造者转向引导者,由教育教学工艺的操作者变为教育科学成果的创作者和开发者。因而,作为新一代教师,肩上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是:民族素质的奠基者,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民主法制建设的促进者,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更新技能,从而完全胜任这样一个全新的角色。

二、通过不断增强科研意识来发展专业素养

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理由很明显,从宏观上说,它可以使教师原有的旧观念、旧方法、旧技术得到更新,进而使教师开阔视野,激发思路,增长见识,提高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首先,对语文教材的研究是语文教师教学科研的基本功。在教学实践中,有些语文教师轻视对教材的研究,认为这方面的文章无异于写一般的教案。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好的教材方面的研究文章,应该是源于对教材准确无误地把握和理解,就其精彩内容、精深思想、高超的写作技巧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这其中不仅表现出作者对教材的感悟能力和知识结构,更渗透了作者处理教材的知识水平和创造能力。其中内容往往涉及文学、史学、哲学、美学、心理学、文艺理论、伦理学甚至自然科学方面的相关知识,可以说,写作教材研究方面的文章是一个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是进行科研的重要基础。没有这个过硬的研究教材的基本功,就不能成为一个研究性的语文教师。

其次,对语文教学思想和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是语文教师进行科研的起点,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提升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只有走向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道路,才能使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到一个新境界。正所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再次,对语文教学进行专题研究是研究性教师取得成绩的关键。语文教师必须始终不渝地投身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对语文教学的研究,包括教育思想、语文教学思想、语文教材建设、语文课程设置、教材教法、作文教学、语法、修辞、逻辑等方面的内容。没有对这些方面厚实的基础研究,很难有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这个基础上再作一些专题性研究,是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应该说,基础研究和专题性研究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三、通过不断强化人格力度来提高专业素养

教师在认知方面的能力,主要决定着他能否有效地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而教师的人格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促进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因此,强化语文教师的人格力度就成为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国内外对于好教师的个性修养,都做过很多的研究和统计分析。譬如,上海师范大学卢家楣等人通过调查,认为优秀教师的性格特点是:在事业上有强烈的成就欲,希望自己在教育方面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坚信自己工作的收获和价值;非常热爱教育事业;非常喜爱自己所教的学科;对学生满怀一片爱心;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同时又能够虚心求教,精益求精;教育教学工作认真负责,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自觉性;能沉着果断地妥善处理教育教学中的意外情况;能自始自终地认真执行已经指定的教育教学计划;在教学中有独立见解,不会轻易受别人的暗示而改变自己的观点,且具有自我调节、应付挫折的能力,注意从知识、兴趣和个性方面不断提高自己。

完善教师人格修养的主渠道是教育教学实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养成理解别人,与别人和谐相处,且能够了解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良好心理品质。要理解别人,就需要有豁达的心胸。这就要求能够不报任何偏见地容纳同行与自己不同的见解、思想和情绪,以及价值观念;能够关切身体、智力、社交和家庭背景各不相同的学生;能够敏锐地观察、深刻地理解和积极地同情学生的需要、情绪反映、情感冲突和各种困难。要与他人和谐相处,就需要待人以诚,不以个人的权威和职业地位对待学生,同时也不伪饰自己的弱点。了解自己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要了解自己的优点、长处与短处、缺点,要充分注意扬长避短;要不断地增强自信,积极进取,体验成功。应该指出的是,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语文教师的人格修养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和提高修养的更为广阔的天地。因为,语文教师的职业范围内有更多机会和先贤大师对话,语言直接将其引领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去,文学又给其打开了一个具有心理时空的情绪化的艺术世界。在这样一些独特的领域中遨游,语文教师就有可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理解他人,就会有更多机会获得来自古今中外的丰厚的精神营养,用以完善自己的人格。

总之,在当今教育现代化、教育民主化、教育个性化、教育终身化、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背景下,对现代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的人格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语文教师具备崇高的献身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真诚的民主意识、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严格的依法执教意识。事实上,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不断地教育自己,教师在不断付出爱的过程中也不断得到爱的回报。“最有成效的教师是那些不仅增长了他所教学科的知识的人,也是增长了对课堂内外的生活了解的人,对于有些教师来说,课堂是一个车辙,年复一年地腐蚀越来越深;但对另外一些教师来说,课堂是一个迷人的生活实验室,在其中他们对所教的学科、他们的.儿童和他们如何

学习,以及关于他们自己,无论是作为教师和个人,都增长了更多的理解能力。”

四、通过不断培养情感艺术来强化专业素养

“文以载情”,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包含作者浓烈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师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欣赏,与作品相沟通,深刻地理解作家的情感。要达到学生与文本情路的通畅,教师要能投入和驾驭自己的情感,用充满美感和激情的信息流,导引学生情感的迸发。这样的学习就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进行心灵的接触。情感淡漠的语文教师是不完全称职的教师。

对于语文教师情感艺术的培养,一般来说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是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即热爱教育事业,把教书育人看成神圣的职责。有了这种爱,自然就有钻研业务的热情、探索教学方法的热情,就会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中去。教师的热情必然感染学生,从而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课堂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情感交流必然顺畅。其次,教师要锻炼自己过硬的“说、读”能力。语文教师必须有好的口才,能说会道。而能够做到“口若悬河”的前提则是知识渊博、思维敏捷,用词准确,幽默风趣。语文教师要擅长朗读和抒情,读的功夫不过关,情感就不能充分释放,学生又怎么能受到感动,情感交流的渠道自然受阻。从一定程度上说,语文教师情感艺术发挥的水平是语文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通过不断打造风格特色来加强专业素养

教师的风格品牌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艰苦打造的过程。打造风格品牌,就是有目标的追求、有步骤的实践、有标准的锤炼、有规范的量度,这些就是风格品牌形成的要素。

要形成自己的风格乃至品牌,教师要对自己既往的教学经历、发展水平、教学方式、认知特点等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有意识地积累和提炼自己的教学特点,注意典型事例的积累,如对教材的新认识、启发学生的新手段、教学环节的新链接。然后,按照自己理想的风格形态对自己教学活动进行分析和比对,进而进行有辨别力的调整,这样的教学活动就变成了一种有目标的追求。

形成风格的重要步骤是进行理论概括,要通过经常性的概括使经验的操作逐步上升为理论的阐说,也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把它分类、归纳,总结出自己独特的东西,从而使自己的实践活动变得系统化、理论化。这样,自己的教学活动自然就有了风格的影子,经过长期的、持续不断的努力,就会形成自己的风格乃至品牌。

在形成风格品牌的过程中,对教师创新潜质的挖掘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教师的劳动天然地带有创造性,一个教师完全有可能,也完全应该在这种创造性的劳动中创造出具有个人风格的教学方法。事实上,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的研究成果,已经说明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创造新知识的人。树立创新意识,要敢字当头,敢想、敢说、敢试验,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解放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呼吁广大教师,为了教育的今天和明天,语文教师应该向轻车熟路告别,踏上新的征途。这种“告别”就是创新。语文教育改革的今天和明天,需要更多的教师具有接受新观念的敏感性和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努力发现并发展自己的创造力,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这是素质教育赋予语文教师的历史重任。当然,光有敢字还是不行的,还要善于学习、巧于实践。一位哲人说:“空无一物的袋子是难以站得笔直的”。

语文教师没有渊博的知识,不注意补充新知,创新就是一句空话。当今社会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各学科的横向交叉、渗透和融合日益明显,这必然反映到语文教学内容上来。语文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要不停地把时代新信息反馈到语文课堂活动中。因此,教师的充电就不仅为教学提供原材料,而且能够启发教师创造的灵感,使课堂教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当前全球掀起的“学习革命”,给我们打开一个崭新的世界,“用生命学习”、“每时每刻都处于学习状态”、“学习空间无限拓展了”,这些新颖的学习理论对肩负工具学科教学的语文教师具有特别的意义。

当前进行的继续教育,正是让广大教师了解最新教育动态、充实自我的一个好形式。语文教师更应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优化知识结构,做到闻道在先,术业精湛。“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作为语文教师,只有不断进行创造性学习,才能拥有高品质的文化素质,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才能与现代教育接轨,才能真正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教师,才能掌握开启创造之门的钥匙。

总之,语文教师的工作是一种复杂而繁重的创造性劳动。学生知识的获得、语文能力的培养、道德品质的形成,以及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建立,都离不开语文教师的辛勤培育。从事这样一种艰巨的工作,若不注重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是难以胜任的。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2] 刘杰.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论文 第6篇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也就是说,素质教育下的初中语文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之外,还要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获得全面的提高,以促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价值,鼓励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初中语文;审美情趣;知识视野

语文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何让学生在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就成为新时期语文教师所面临的新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所以,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简单介绍,以期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初中阶段的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的积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等方面。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价值,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获得健全的`发展。

一、借助语文阅读,培养学生语感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优美诗文的诵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对帮助学生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阅读的价值,要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培养一定的语感。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感,也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授课的时候,我改变了让学生单纯的阅读文本的教学方法,采取了情境表演的方法,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如,在教学《杨修之死》时,我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将文本改变成对话的形式,之后,让小组进行自主练习,使学生在分角色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自主的语感,进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审美情趣

所谓的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通过一定的途径创设出有效的探究情境,它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而且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立足于语文教材,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欣赏文本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以促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下获得更好的发展。

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全文以作者热爱春、赞美春的感情作为线索,描绘出了一幅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景图。所以,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技巧,而且也为了充分发挥语文的价值,使学生获得美的熏陶。在授课的时候,我采取了问题情境创设法,首先,我引导学生带着以下几个问题对文本进行阅读: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说这里的“钻”字用得好,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春风本是无形、无味、无色的,作者却将它写的有形、有味、有色,你知道作者怎样表现出来的吗?

(3)“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这组排比句突出了春天景象的什么特点?引导学生结合上述的问题对文本中所蕴含的那份热爱大自然的美进行体会,进而使学生的审美情趣获得大幅度提高。

三、鼓励自主学习,拓展知识视野

以生为本,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而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由此不难看出,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对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展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进而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例如,我会鼓励学生在寒暑假的过程中阅读2――3本课外书,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鲁滨逊漂流记》《上下五千年》《牛虻》《哈佛女孩》《我的自传》等优秀书籍,为了确保能够真正自主学习,也为了确保学生能够认真的完成任务,也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地走进文本,体会作者在其中寄托的情感,我要求每个学生对自己阅读的书籍写读后感,或者是书中的精彩片段写出自己理解等等,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又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进而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除上述几点之外,我们还可以借助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等,在此不再一一进行介绍。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价值,以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小析语文教学提高语文素养的形式论文 第7篇

摘要: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最便捷的方法之一就是赏识教育。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抓准有利时机,对学生给予适度的赞赏,激发学生自信心及主动学习的兴趣,就能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学习兴趣;语文素养;赏识教育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斯曾说过:“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教师对学生给予适度的赞赏,并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奖励他们,激发学生自信心及主动学习的兴趣,能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这学期笔者教七年级,本以为学生们进入中学会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会加倍努力自觉学习。没想到半学期过去,学生依然没有改掉小学时贪玩的习惯。班上不少学生迷上了打乒乓球,早晨到校、课间十分钟、中午、下午放学后都忙着去打乒乓,有的学生甚至天黑了也舍不得回家,真可谓争分夺秒,学习的事早被他们抛到九霄云外。尽管笔者下了禁令却依然屡禁不止。语文期中成绩出来了,笔者傻眼了:不少学生成绩下降,上九十分的学生人数居然比一班少了整整十个!光凭讲道理、板着脸教训或叫学生们互相监督,能扭转这个局面吗?怎么办?怎么办?笔者心急如焚!

绞尽脑汁思索良久,忽记起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自信心对于事业简直就是一种奇迹,有了它,你的才干便可以取之不竭,用之不尽;一个没有自信心的人,无论他有多大的才能,也不会抓住一个机会。”笔者豁然开朗:作为教师,笔者不应当只是一味批评学生,应当多给学生一点赞赏,学会赞赏,习惯去赞赏,用赞赏在他们内心播撒自信的种子!

于是,笔者决定采取“发奖励卡”的形式对学生们各个方面的闪光点及时奖励。奖励卡上有笔者的印章,是不可以伪造的。学生们把奖励卡粘贴到笔记本上,不仅可以记录自己的成长足迹,而且如同照片一样具有很大的收藏价值。笔者想用这种奖励的.形式试试是否能把学生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及学习热情,从而喜欢语文、学好语文,提高学习成绩。

第二天早上,笔者微笑着走进教室,和学生们谈论了这个想法,他们兴高采烈,立即表示赞同。于是笔者和他们一起热烈讨论,共同制定了《奖励细则》:

一、奖励卡

1.课堂上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回答问题精彩、创新。

2.及时(有一定速度),认真完成课堂作业或家庭作业,书写工整、正确、卷面整洁或书写比以前有进步。

3.学生们自愿一对一结成“师徒对子”(效果不明显的及时调整),学习好的同学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受到帮助的一方有明显进步,体现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双方都可获得一张奖励卡。

4.单元测试、单元、期末考试成绩优秀(90分以上)或比以前有进步。

5.喜欢看课外书,每天认真阅读课外书一小时以上。

6.作文中心明确,内容具体,表述清楚,好词佳句多,书写工整。

7.听写、默写100分。

8.在规定时间内及时背诵要求背诵的内容。

9.奖励卡上设有一些语文问题。如:谜语、趣题、故事、名人名言等,如果学生独立或经他人帮助解决了卡上的问题,最早告诉老师的,能再获得一张奖励卡。

10.在实践过程中及时补充、完善《奖励细则》。

二、喜报

凑满5张《奖励卡》可以获得一张《喜报》,建议家长奖励1元。 三、奖状

凑满3张《喜报》可以获得一张《小奖状》,建议家长奖励2~5元;凑满3张《小奖状》获得一张《中奖状》,建议家长奖励6~10元;凑满3张《中奖状》获得一张《大奖状》,建议家长奖励11~20元。奖励的钱,老师会协助家长指导学生怎样合理消费。

笔者随即召开了家长座谈会,向家长们谈了自己的构思及具体操作方法,他们非常高兴,纷纷表示一定全力配合、积极支持。这下,笔者更信心十足了。

“老师,我背了《紫藤萝瀑布》,给笔者一张奖励卡。”“老师,我默写得100分。”“老师,我的家作一颗星。”“老师,我的回答精彩。”……几乎每节课后,都有学生围在笔者身边让笔者给《奖励卡》,笔者总是乐此不疲,微笑着鼓励他们:“真不错,老师真为你高兴,继续努力哦!”学生们总是喜笑颜开,信心百倍地说自己会做得更好,一定会拿更多的卡。

为了燃起学生更强烈的成功欲望,在他们为获得成功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时,笔者又常给他们一点点挫折感。批改习作时,笔者这样写评语:“文章构思新颖、内容具体,生病时妈妈怎样悉心照顾自己的过程写得很清楚,用上了不上好词佳句,老师很开心!如果细心检查,改正错别字就更好了。”当他们达到更高要求时,笔者又对他们发给《奖励卡》大加赞赏,使他们内心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笔者以微笑和赞赏的目光激励他们,常使他们展开自信的笑容。

在《奖励卡》的实施过程中,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们每天不断演绎着新的精彩:胆小的学生敢举手了,作业出错率降低了,爱看课外书的学生多了,习作字数增多、好词佳句频率高了,书写越来越工整,连赵宇、罗新建这些听写总是错很多字的学生也能听写得100分了,单元考试成绩也有很大提高!每一次听写、默写,每一次提问,每一次家作、课堂作业,每一次要求背诵,甚至每一次作文……这些学生们以前头疼的问题,现在已经成了学生们最受欢迎的任务--在他们眼里,每一次任务,现在都成了《奖励卡》的代名词!“老师,你不要走嘛,下节课继续给我们上课,好吗?”“老师,我们好喜欢你!”学生们越来越可爱,越来越自信,笔者也越来越开心。

学生们在《笔者与奖励卡》的习作中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陈力华很纳闷:“奖励卡实在太有魔力了,它让我们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调皮的同学、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同学、龙飞凤舞的同学……自从实施了奖励卡这条妙计后,他们不知怎么的,一下子全变了,变得听老师的话了。”李春艳感慨万分:“现在我每得到一张奖励卡都好激动,毕竟这是我经过千辛万苦得到的劳动成果啊!我要好好珍惜它。我每得到一张奖励卡都会将它小心翼翼地粘到笔记本里,在旁边写出得到这张卡的日期和原因,它会是我最美好的光荣与回忆。”在王玲心目中:“奖励卡就像船桨拨动水面,让我们更快驶向成功的彼岸;奖励卡就像春天的绵绵细雨,滋润着我们茁壮成长”……学生们都对《奖励卡》有着莫大的兴趣,都在为最终得到《大奖状》努力着、奋斗着。

给学生实施《奖励卡细则》,实则就是在不断赞赏中培养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每个学生都渴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着肯定、收获与赞誉。笔者坚持每天寻找学生的进步,寻找闪光点,及时用《奖励卡》嘉奖每一个学生。当学生体验到进步与成功的愉悦时,也就体验到了自信,更体验到了做人的尊严。

赞赏在教育实践中起着激励的作用,正如林肯所说:“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赞美。”的确,获得他人的肯定与赞美,是人在基本生活需求满足后精神上的高级需求,这种需求贯穿于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亲爱的同仁们,愿笔者们时刻记住这句话,关爱学生,赏识学生,让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孙钰.把孩子培养成财富:做最成功的父母[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小析语文教学提高语文素养的形式论文 第8篇

关键词:音乐;兴趣;渗透;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19-02

在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上好每一堂音乐课,让学生在音乐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是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所共同追求的目标和为之努力的方向。在职业中学教学中,我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许多学生只重视语、数、外及相关专业课程,对音乐课无所谓,认为音乐课可上可不上,或者认为这只是一门高兴时动动嘴唱几下,不高兴时在底下玩玩讲讲话就可以混过去的课。因此,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有责任和义务扭转学生的这种糊涂观念,在教学中循循善诱,让学生真正重视和喜欢这门课。音乐本身具有感人肺腑、震撼人心的力量,而音乐教育正是通过这一艺术特点,将思想品德教育、情感教育等融入其中,产生强烈生动的艺术感染力,以达到教育目的。在中等职业学校音乐课教学中,为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识、理解、鉴赏能力,教师常会让学生以歌唱、奏乐、欣赏等方式表达自己。通过这样一系的活动和方式所获得的音乐教育效果远比任何一种说教式方式显得自然而真实。在此不妨借用音乐大师贝多芬说过的一句话:“音乐使人心灵爆发出火花。”因此,我也可以这样说,中职音乐教师也是培养“爱乐人”的摇篮。当然在中职校各专业中,艺术类音乐专业也是对口单招的一个门类,可见其重要性并不比其他学科差。几年来,笔者尝试着各种方法来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取得了一些感受,现简述如下。

一、音乐教学中,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开学的第一堂音乐课,我就对学生一再强调音乐课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提出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音乐知识,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同时一节愉悦的音乐课可以让我们紧张的大脑得到放松,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提高学习效率。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上每堂音乐课时,我首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让音乐课内容充实,形式活泼生动。比如,在课上,让学生欣赏各地民歌时我会说:“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全国各地去做一次音乐旅行,你们可千万别错过机会哦。”这样一说,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他们急切地想知道我们会去哪儿,这地方有什么特色音乐。它的音乐特点又是如何。又比如,在欣赏《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这首曲子时,我先告诉学生该词曲根据歌曲《美丽的塔什库尔干》及新疆塔吉克族音乐素材创作的。那么,请同学说一说新疆有哪些特产?对新疆有哪些了解?当学生们说了一大堆新疆的特色后,我们再一起来听听新疆的音乐有哪些特点。这时,再欣赏这首曲子时,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色彩斑斓的音画。在画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无垠的塔什库尔干大草原,仿佛看到了大草原上伴随着“东不拉”优美的乐曲声,马队由近及远悠然驰去,仿佛看到了新疆塔吉克人欢腾的舞蹈场面。这样,我精心设计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带着好奇与问题进行了一次音乐之旅,并在旅行中获得了许多的音乐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二、在优美的旋律和歌词中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高尚品德

音乐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其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可以使中职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例如,在1999年澳门回归之际,音乐课上的一首《七子之歌》呼唤起了学生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游子回归祖国的牵挂。歌中唱到“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掠起的是我的肉体,我依然……”。当唱起这首歌,学生们的民族责任感油然而生,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命运、荣辱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当唱到“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澳门特别行政区高高飘扬时,大家爱国之情油然而生,不少学生都留下了激动的热泪,场面非常感人。在音乐教学中,我经常挑选一些激昂的爱国主义歌曲教学生学唱。在学唱的过程中,音乐的内涵渗透了思想教育,使学生唱一首歌,接受一次感染。

三、采用音乐欣赏,引导培养学生真善美

音乐审美体验的积淀,使教育更深入人心。在音乐课上,我时不时会让学生多欣赏一些优美感人的音乐作品。从而让学生从不同类型、不同旋律的音乐作品审美体验中懂得了真、善、美。例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我们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中国优秀的音乐作品,它是以故事情节为线索,描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俩人的真挚爱情,从而引起人们对封建礼教的愤怒控诉与鞭笞,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当欣赏到“长亭惜别”、“楼台会”二段时,学生被大提琴与小提琴动人的旋律所倾倒,被主人公真挚的感情所感动——真;“呈示部主部主题’柔美、深情,“副部主题’旋律清新、活跃,使学生体会一种纯真、善良——善;,学生又体会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总之,通过这种注重感情的体验,在音乐中获得了真善美的欣赏课颇受学生欢迎。特别是这些真善美的感受,在当前浮躁的现实面前是一次心灵的净化,是一次完善人格的洗涤。

四、运用多种形式,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在音乐课教学中,我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例如,我在上“音乐表情术语”这一教学内容时,首先充分发挥音乐听觉艺术的特点,始终注意感性入手,欣赏领先,将学生了解掌握音乐知识“常用音乐表情术语”,看作是学生感受音乐、分析旋律的必然结果。因此,在这节音乐教学课上,我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情感内。在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分析音乐,并对每首作品作出总体感情特征的评价。如:欣赏《四小天鹅》时,就让学生说出它的音乐情绪是欢快,活泼的,欣赏《山村新歌》时,要求学生归纳出它的音乐情绪是抒发,优美的。学生的这些口头反映就是音乐表情术语的教学反馈。教学中,我主要以指导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解为辅,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给他们的第一印象。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在学生了解音乐表情术语后,再让学生亲自唱一唱,练一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除此以外,我还着意安排学生通过演唱《国歌》、《歌声与微笑》等不同风格的歌曲,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更好地把握音乐情绪表现。当学生欣赏音乐作品、演唱作品之后,我又让学生寻找一些他们喜爱的文学作品,然后配上与之感情相吻合的音乐作品进行配乐朗诵。让学生有一个感受音乐作品,理解音乐作品,到真正运用音乐作品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丰富多彩的,是引导学生由此及彼,达到发散思维的目的。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引导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学生积累了音乐知识,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达到了音乐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易山,张路路.音乐多媒体课件制作[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2]陈洁.万般风情弄清影[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浅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论文 第9篇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我们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目标。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仍是我们当前经常思考和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我认为这其中最值得和必须强调是阅读,阅读教学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善于读书,通过读书必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所提高,且将终身受益。

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阅读动机的稳定性与深刻性。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正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从我们现用的阅读课程来看,为学生提供了许多旨在为了愉悦、为了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阅读机会。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设定的目标充分顾及了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阅读课程,按照设定的目标,在阅读教学中使学生身心愉悦,让他们自我发现、自我充实。

目前,《语文课程标准》在我国已全面实施,广大语文工作者对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究并付诸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获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创出了一条条有效的路径。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因而,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阅读课程,严格按照设定的目标进行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充分利用各种心理因素加以培养,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心力”,在“相机诱导”下,“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相融了”,这样,学生以一种愉悦的心情去阅读,自然会充满热情,增强读的欲望,从而增强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并进而去自我发现、自我充实。而在阅读中不断感受愉悦,不断自我发现,自我充实,必将对阅读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久而久之,便可以形成一种“稳定兴趣”,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并为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阅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里“语文能力”即“语文素养”中所说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阅读教学首先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中可让学生感悟并学会运用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顺序,了解不同文体的特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等。让学生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拓展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使学生的阅读行为充满自主性,并在强化个性体验和感受性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简言之,就是引领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最终的目的是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学生能“自由读书、有目的地读书”;其次,阅读教学中也渗透了对其他语文能力的培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象地表达了阅读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的知识,得到的体验感受,产生的看法、联想,作出的评价等均可直接作用于写作,阅读美文中生动精练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曲折的情节,鲜活的人物,高尚的情操等等的熏陶感染无疑也会对写作产生重要的影响,无疑可以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何况,现在的阅读教学普遍都重视“读”与“练”结合,因此,写作能力的.提高与阅读是密切相关的。

另外,阅读教学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提高同样起重要作用。一方面,阅读中获取的知识、信息可以丰富说话的内容,增大说话的厚度;另一方面,所阅读的人物说话技巧、语言逻辑,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与人交谈,有条有理,大方得体;而阅读在朗读本身就是一种口语能力的训练。还有,阅读教学也包含了一定的识字、写字能力的训练。如在阅读中对生字的识记,形似字的辨别,字的笔顺笔画的掌握等,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和提高识字和写字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阅读教学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

阅读教学是一种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活动过程。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学生从阅读课程中积累字词句篇,获得一定的语感,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得到一定的培养和提高,但更多的愉悦、自我发现、自我充实在课外等待着他们,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文笔精华,犹如浩瀚的海洋无边无际,让他们尽情地去遨游吧!那是一座无比巨大的宝藏,如果说阅读课程已经引领学生来到了宝藏的大门前,阅读教学又交给了他们一把开启这大门的钥匙,那就让他们立即扑进去,尽情地获取吧!多读书,读好书,开卷有益,这无疑会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宽阔,也会让学生觉得自己的营养还不足,亟需不断地通过阅读吸取营养来补充自己,从而更加主动地投入阅读。而大量的、经常性的课外阅读,又对课程的阅读予以补充,形成帮助,促进对课程的阅读。

这样的互相渗透,互相作用,循环往复的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积累起深厚的文化底蕴,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而且还能使学生培养并建立起稳固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阅读等语文能力,并可以使学生的审美情趣不断得到培养和提高,熏陶出高尚的情操,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显然,这种阅读必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叶圣陶先生说过:“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先生一语中的,为我们今天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点明了突破重点的方向。让我们去努力实践吧!

参考资料

1、叶圣陶教育论文集

上一篇:处暑时节祝福短信下一篇:现实的语录9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