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证明困难证明

2024-05-10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证明困难证明(精选14篇)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证明困难证明 第1篇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证明

西北工业大学:

贵校学院专 业同学因人,人均月收入监督其履行贷款协议,按时还款。否则,父母或监护人愿为其承担一切违约责任。

学生家长(监护人)姓名 :身份证号:家长工作单位:单位联系地址: 单位邮编:单位联系电话:家庭住址:邮编:家庭联系电话:所在村委会(或居委会)联系电话:上述情况属实,特此证明。

学生家长(或监护人)签字:指印:

父亲签字:指印:母亲签字:指印:

所在村委会(或居委会)乡、镇、街道县级民政部门

(公章)(公章)(公章)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证明困难证明 第2篇

村委会(街道委员会)

证明人:

公 章

年 月 日

盖章单位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

乡、镇(含)或街道以上民政部门

证明人: 公 章

年 月 日

盖章单位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证明困难证明 第3篇

一、民族地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主要表现

(一) 被遗失的父母养育之恩

“百善孝为先”,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更是一个人为人处世最起码的道德规范。但是在当今社会, 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脱离了父母的视线和约束, 把父母的含辛茹苦抛之脑后, 追求享受, 放纵消费, 无休止地向父母索要金钱, 把父母给的学费用于上网, 购买高档手机等高消费商品, 大肆挥霍。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了多向家人要钱物, 不惜虚报或是挪用学费, 还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思想不求上进, 学习不求进取, 在生活中却盲目攀比, 超前消费, 不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条件, 反而抱怨父母家人没有给他们创造条件, 从而淡漠甚至仇视家人, 忘却了父母的养育之恩。

(二) 被淡化的学校教导之恩

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成才, 高校教师付出了辛勤劳动, 可还是有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却不理解老师们的良苦用心, 反而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表示出反感、厌烦的情绪。他们不仅不尊重老师的劳动, 有的人反而还辱骂老师。调查显示, 不少有疾瘴或心理有问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旦受到外界的侵犯, 就把老师作为仇视的对象进行报复, 完全忘记了老师的教导之情。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把自己的成功完全归结为个人因素, 对学校老师的工作不能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甚至恶意拖欠学费, 毕业后不能用实际行动为母校争光, 彻底忘记了“今天我以母校为荣, 明天母校以我为荣”的铮铮誓言, 淡化了学校的教导之恩。

(三) 被冷落的社会关爱之恩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 每个人都生活在他人的关爱之中, 都应当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前行。可是, 个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冷漠、自私、世故, 社会责任感淡化, 在受到社会或慈善机构的资助后, 从来不主动给资助者打电话、写信, 汇报自己的近况, 对其资助表示感谢;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自己获得国家或是学校的奖助学金是理所应当的, 并以自身贫困为由, 恨不能独得所有的资助项目, 以致参加活动, 也是以利益为出发点, 对自己有利的, 就跟同学争抢, 而对自己无利的事情, 从不愿参加。有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当获得资助时毫不感激, 还因受助名额的有限而“争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也有的嫌资助金额太少而怨声载道, 却从不曾想到国家、社会、学校为了给予他们补助需要做多少的工作, 花多少的心血。还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甚至恶意拖欠国家贷款, 影响了国家助学贷款顺利进行, 诚信意识和感恩意识严重缺失, 冷落了社会的关爱之恩。

二、民族地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主要原因

(一) 有所偏失的家庭教育

中国的传统意识认为父母为儿女付出是应当的, 认为只要孩子成绩好, 其他的都不重要, 从而没有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而另一部分父母更是常年在外, 忙于生计, 根本就无暇顾及子女的成长。因此, 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某些资助只是富人彰显自己能力、炫富而已, 认为富人占有了大量的社会财富, 拿小部分出来捐赠、资助等是理所应当的;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贫困是一种耻辱, 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接受这种纯金钱上的资助也是一种“耻辱”;还有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自己贫困, 学校、社会就应该关心照顾, 而一旦觉得自己得到的关心和照顾没有别人多时, 或是因自身的贫困没有得到符合自己心中合理的待遇时, 心理便产生极大的落差, 这种不平衡的内心很难产生感恩回报的想法。

(二) 有所脱节的学校教育

当前, 学校教育多是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 关心最多的是学生升学、就业问题, 而感恩教育经常被忽略。高校的资助制度不太健全, 学生获得了一部分的经济资助, 但精神上、生活上却没有得到合理的、科学的指导, 这些都不利于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三) 有所弱化的社会教育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急剧转型, 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而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尤其是对金钱的追求观念, 严重影响了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方面, 使他们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也变得势利和冷漠, 从而导致感恩意识的弱化与缺失。

(四) 有所缺失的自我教育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主意识、权力意识强烈, 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能力较差。一些学生自立意识、责任观念淡薄, 依赖思想、享乐思想严重。他们认为父母、朋友和社会所给予他们的都是理所当然的, 不需要报答。总是要求别人做这做那, 对自己要求却不严格, 遇到一点不顺, 就满腹牢骚, 抱怨社会对他们的不公正。相反很少反思自己应该做些什么, 自身存在什么问题, 当然也就很难弄清楚自己的社会角色, 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三、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教育的主要路径

作为地处民族地区的湖南省属综合性大学, 吉首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多、贫困程度深, 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49.76%, 学校从实际出发, 在积极筹措资金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多渠道、多元化经济资助的基础上, 把感恩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 分不同阶段层层递进, 使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保持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一) 在资助工作中强化感恩教育

学校以资助为平台, 积极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宣讲国家的助学政策, 让学生了解不同资助的不同教育意义, 以及国家和社会各界人士为此付出的努力, 让他们感受到国家和社会的无限关爱, 并在资助过程中进行感恩教育。如宋祖英基金、香港精进基金等资助项目, 学校在拟定资助项目的申请条件时, 在政策上就体现了感恩导向, 申请者在提出资助申请时, 就有爱心宣言、个人感言等栏目, 需要申请者填写, 并将该栏目作为资助的重要参考, 在获得资助后, 还要求学生每一学年总结反馈, 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当出现不良记录时, 将会影响他们的所受资助。学校还以香港精进基金资助获得者为主体, 成立了精进基金爱心社, 广泛吸纳其他学生, 组织支教、募捐、义务献血等公益活动, 让受资助的学生充分认识到他们是在社会和他人的关爱下成长的, 要将爱心积极传递下去。学校明确“经济资助, 精神推进”的思路, 在认真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基础上, 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加勤工助学, 同时通过开展网上感恩与诚信论坛、举办感恩诚信教育讲座、播放诚信教育纪录片、完成“感恩家庭作业”等方式, 引导学生自立自强, 用实际行动回报家庭、国家和社会。

(二) 大力营造浓郁的感恩环境

当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 学校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进行了理性的研究和思考, 结合地方高校的历史使命, 提出了“平民大学”的办学理念, 即把吉首大学办成一所“贴近普通民众, 造福平民百姓, 直接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大学”。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 学校积极借环境进行宣传教育, 让社会和校园里处处洋溢着浓浓的感恩之情, 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三管齐下, 营造浓郁的感恩氛围, 真正把感恩教育植入学生心中, 变为有效的行动。

1.回报父母养育之恩, 感恩父母。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 给予爱最多的便是父母, 父爱如山, 母爱似海。学校大力开展以“孝”为主题的传统感恩教育, 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懂得父母承担家庭重担, 省吃俭用地供他们上学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同时, 广大教师用言传身教感染学生, 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确地看待自身环境及周围环境, 培养学生爱党、爱祖国、爱家乡、爱家的情怀, 培养坚毅、独立、乐观的性格, 真正做到身心健康。如精进基金爱心社在父亲节举办了“父亲, 我想对你说……”征文比赛, 在母亲节等开展主题班会、主题团日等活动, 同时学校还邀请家长到校参加座谈会、毕业典礼等, 见证学生的成长。很多学生通过活动都认识到:远方的父母不需要锦衣玉食的生活, 不需要豪言壮语的承诺, 需要的只是作为子女的一颗感恩的心、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一声问候。

2.积极投身学习实践, 感恩老师。在学生的成长中, 凝结着教师的辛勤劳动。尊敬教师已成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的重要表现。每逢三八节、教师节等节日, 全校学生都会掀起尊师、谢师的高潮。给老师发个短信, 送束鲜花, 问候一声, 给上课的老师送上一杯水, 等等, 都承载着学生们对老师辛勤工作的感谢。学生们还经常深入到教职工住宅区, 帮老师们打扫卫生、修理家用电器。校学生会还与老教师们建立了“一帮一”互助小组, 同老教师们聊天互动, 现已成为校园社区的一大亮点。

3.弘扬互助友爱精神, 感恩同学。同学是一生宝贵的财富, 感恩同学更显情真意浓。同学的热情, 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同学的患难与共, 帮自己跨过人生的重重困难。学校根据学生思想实际, 不讲空话讲实话, 讲人生设计的基本原理, 讲自己和身边人物的成长奋斗历程, 用现身说法的办学教育启迪学生。学校2006年度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张宝娣以《挑战贫困·立志成才》为主题, 就如何树立远大理想、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逐步取得成功的事传经授宝, 使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震动和共鸣, 全国28所高校先后邀请她去演讲。学校主动挖掘品学兼优的寒门学子的感人事迹, 并将其艺术升华, 排演成小品《两根稻草》、戏剧《走马京城》等文艺节目, 对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启迪教育。

4.回报党和政府关心, 感恩社会。党和政府非常关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近些年来每年都安排了相当数量的奖学金、助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 社会各界对大学生也给予了多种形式的资助。学校先后组织开展了“感恩成才”演讲比赛、文艺演出、摄影比赛等活动, 进一步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学生们自发组织了赴特殊教育学校、敬老院、乡村小学等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三) 利用实践内化学生感恩品质

学校将感恩教育真正渗入学生的心灵, 大力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其形成感恩品质。社会实践是磨炼个性和锻造人格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学校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 为大学生与现实生活的直接对接找到突破口, 为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与升华提供新的平台, 让感恩意识进他们的耳, 入他们的心, 产生情感体验, 转化为他们的内在品质。坚持“实事求是、创新 (内容、机制) 、可持续、易推广、参与式”的原则和“制度创新、资源整合及能力提高”的目标, 积极开展参与式培训和实践活动, 着力提高困难学生的基本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积极组织和引导困难学生参加各种特色活动, 让困难学生在活动中走向自尊、自爱、自立、自强, 在活动和工作中学会知恩、感恩和报恩。通过社区服务活动, 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会到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帮助与施恩, 不但锻炼了实际动手能力, 而且升华了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只有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才能使大学生对感恩教育的认识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高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道德准则, 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追求, 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 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 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摘要:感恩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对于健全大学生人格、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进行感恩教育, 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其感恩意识, 激发其感恩之心, 并使之外化为感恩之举, 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教育

参考文献

[1]尚道文.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式创新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8.8.

[2]唐喆.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探究[J].山西教育教师教学, 2009.8.

[3]戴世琴, 蒙平川.和谐社会视野下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思考[J].今日南国, 2008.03.

[4]刘宇杰.关于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心理研究,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25.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证明困难证明 第4篇

相关部门在近几年不断增强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支持与帮助,以实现他们的大学梦。随着社会经济体制不断地发展与完善,新的资助体系也得到一定的改进,为了确保整个工作流程客观公正,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我国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当前尚未形成一套较为健全成熟的认定管理方案,诸多高校在对此项工作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欠缺,且遭遇一定的困扰。某院作为一个超过本三分数线的高职院校,也存在很多需要资助的学生,同样认定工作中也有诸多疑问。

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现状

1.1 诚信意识淡薄。

《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是认定工作的关键资料。在整个工作实施中,难以有效利用调查表进行贫困生的确认。主要表现在:①部分学生填写申报信息时未提供真实的数据;②部分管理部门未能端正自身的工作态度与行为,开虚假的证明材料。近来高校普遍存在,这是一种基本原则的欠缺,也反映当前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

1.2 认定程序不规范。

自新的贫困生认定规定实施以来,将经济困难学生按其家庭条件划分贫困生和特困生。对此项工作的认定,相关管理部门至今未能形成一套全面、科学的规定。比如说,学生或其家庭成员出现意外变故致家庭经济造成严重损失, 来认定是否为贫困或特困生。这些方法是合理的, 且易于实现,但容易造成一刀切。事实上贫困和特困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造成经济困难的因素有许多。因此,对贫困与特困两个层级进行确定时,需对具体问题、具体方面进行综合的分析与思考。

1.3 认定方法不科学,过程监督不足。

当前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过程,主要是针对学生家庭人均收入的对比,将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学生划分为特困生、贫困生和一般困难学生。在此基础上,依照25%~30%的比例对贫困生人数进行认定。然而,高校中诸多院系为了降低冲突与矛盾,将指标分到每个年级每个班。这种平均分配名额的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一,每个地区的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差异性,进而导致不同地区家庭人均收入方面存在巨大的差距,以人均收入为基本判定条件,欠缺一定的科学性;其二,各个高校中不同专业在其学费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且每一个班级的总人数不同,有效学院存在名额少,贫困生较多的现状,这样难以有效的对真正贫困生进行认定。

2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对策

2.1 制定嚴格政策,可行认定程序。

一是制定标准化、现代化、信息化的工作程序。通过专业的管理方案进行整个贫困生认定工作。该方案主要是对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进行调查的同时,通过科学化的管理标准,将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通过有效的数据信息作为此次认定工作的评价标准,进而全面有效的对困难学生进行帮助。二是注重推荐。高校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时,需要学生本人填写基本的申请资料,很少采取他人推荐的方式。主要是贫困生具有强烈的上进和自尊心,通常不愿意被他人知道自身的情况。因此,身边的老师和同学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关注与重视。三是,注重相关信息的真实性。经济困难是各方面因素综合而成。正常来说,单亲比双亲家庭贫困,下岗职工比在岗职工家庭贫困,有疾病成员比无疾病家庭贫困。一个家庭有收入也有支出。如果有高收入家庭成员患病需要大量医药费或家中有许多孩子等情况,会使他们的家庭支出大于收入,成为贫困,这样的学生可以算是经济困难学生。

2.2 规范贫困标准,建立中心数据库。

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须综合多方面标准来认定。按照当地最低生活标准进行不同等级的划分,对于此项工作的实施,政府相关部门需给予大力的支持,进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高校贫困生量化标准。根据上述认定工作的管理标准,当地政府需将符合条件的学生信息输入到数据库管理系统中,便于日后对此项工作的深入分析与执行。数据库要实行动态管理,从而保证数据的真实有效性。

2.3 建立原籍认定,加强监督机制。

通常情况下,高校在进行贫困生认定的过程中,主要针对学生生源地的经济状况进行相关的调查,虽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事先学校与生源地未能全面交流,生源地政府认为自己开具的证明没有责任力和约束力,导致产生虚假的贫困证明。基于这种情况,需由政府及相关的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相互配合,创建合理有效的贫困生认定管理方案。并由贫困生生源地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三方进行此次认定工作的确认,避免其中存在虚假信息。这种方式需要相应的政策法规来保障。除此之外,学校应该明确规定凡是弄虚作假的学生一律取消入学资格,相关的教师也要受到处理。

2.4 全面增强诚信教育,树立良好的个人品格。

高校对于贫困生的自主,其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大学梦,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因此,学生在物质和精神上得到资助的同时,要存着一份感恩之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效学校、回馈社会。因此,高校需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诚信感恩教育,比如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使学生在大一开始就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不定期组织诚信感恩为主题的班会,通过资助政策宣传、资助基本知识、资助政策演讲、资助征文等各种比赛,强化在校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3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保障机制

3.1 成立相关帮扶机构和组织。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份的认定是高校教育的第一个环节。有效了解与掌握高校贫困生的基本情况是政府、教育部以及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对于此项工作顺利执行的前提保障。并且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出科学的贫困生量化标准,可以将符合条件的学生信息存入到相关的数据库中,便于日后对此项工作的深入分析与执行,根据具体的指标,信息系统会根据学生的相关条件,将其贫困等级进行科学的划分。此外,需对贫困生相关方面进行了解,有效的给予实质性的帮助,某院先后四次修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与资助办法》。在这个过程中,学院一直都重视调查研究,每个学年初都要组织两次座谈会: 一是组织学生座谈会并进行问卷调查,为此次认定工作提供科学可行的参考标准;二是召开助困工作辅导员座谈会,帮助了解认定办法的实际操作可行性。到目前为止,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基本执行标准与管理方案已经有效的形成。

3.2 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

社会是由人组合而成的, 每个人在社会中能够有效的展现出其自身的基本特征,高校贫困生也是如此。這些本质的东西只有他们周围的学生或熟悉的人所知道。因此,有必要设立一个专门发布贷(助学贷款)、奖(奖学金)、助(助学金)、补(困难补助)、减(减免学费)以及勤(勤工助学岗位)等信息的发布渠道。每一次的信息应及时公布,并提前公布确定的贷款、奖学金、助学金等名单,让学生来识别和评价。

3.3 建立动态的信息搜集机制。

经济困难学生的数据档案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并非一成不变。例如,因为父母下岗没法支付学费,一个城市里的孩子在刚进校时成为其所在学校的特困生。一年以后,孩子读大二了,父母有了新的工作并有一定的经济能力,那么孩子将不再是特困生。而有的学生由于突如其来的疾病或自然灾害等情况变成经济困难学生。因此,我们应及时去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能够相应的调整助学的措施以及资助的等级。除此之外,对该项工作的相关动态信息进行全面有效的掌握,进而给予经济困难学生一定的精神支柱。还可以针对实际情况,将其初始阶段中不精准的信息从其档案中去除。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家庭富裕的学生,是无法真实的乔装贫困生其内在的根本品质,通过与该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的接触与了解,从其言行举止中能够判断出其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在发现上述情况后, 应及时调整已建的档案, 并且改变资助对象或资助力度。

因此,科学有效的执行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需要全面加强整个工作实施过程中是否客观公正、资源分配是否合理可行。近几年,政府相关部门对于高校贫困生相关的管理工作给予大力的支持与配合,创建相关的管理体系与执行方案,针对贫困生的具体需要,还建立基金管理机构。高校针对贫困生的具体情况,也给予一定的鼓励与帮助。高校在经费许可的情况下,可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以及出差的机会,组织老师以及学生进行实地走访,尤其要对存在异议的贫困生家庭条件进行精准的调查与分析。在整个工作执行过程中,若发现相关信息存在不真实的情况,需将其资格进行取消处理。在此基础上,高校管理部门需要对贫困生资助信息进行全面的审查与再次认定,避免虚假信息存在,进一步加强该项工作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谢云锋.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丽水学院学报,2009(31).

[2]叶辉,周峰.中国创业教育的破冰之旅[N].光明日报,2008-1-8.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证明困难证明 第5篇

情况证明

兹证明 系我村村民,共有 名子女,其子女 就读于,该家庭经济来源为: 人均月收入:

影响家庭经济状况有关信息(若无,写无):

父母(或实际抚养人、家庭成员)身体患病情况:

家庭需要赡养老人情况:

抚养孩子读书情况:

家庭遭受自然灾害情况: 家庭近期遭遇突发事件情况: 其他需要特别说明的情况:(如单亲、离异、孤儿等)

上述情况属实,特此证明

村委会(公章)乡镇民政(公章)经办人: 经办人: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证明1 第6篇

现有我村(社区)村(居)民,男(女),族,年月出生,家庭人口人,其中劳动力人。家庭劳动力主要从事工作。其家庭因 __________________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属于家庭,无力负担儿女读大学的费用。

特此证明。

单位(盖章):

2012年月日

经办人姓名:

经办人固定电话:手机号码:

借款人家庭电话:qq 号:

借款人亲戚联系电话:

1、;

2、;

3、;

4、;

中职学校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证明 第7篇

___________同学是_________市_____________(县、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人,_______年升入_____________学校,其家庭因(以下填写申请人家庭经济困难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致使家庭经济困难,请学校给予相应资助。

特此证明。

经办人:

县区级民政部门或乡镇(街道)(公章)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证明困难证明 第8篇

关键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

近几年, 国家加大了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 帮助了很多因为经济困难而上不起学的青年学子圆了大学梦。2007年秋季起, 新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开始实行, 为了确保资助资源被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 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为做好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首要任务。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到资助工作的效益与效率, 影响到高等教育机会的均等与公平性。

一、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现状与认定

根据教财【2007】8号文的解释,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国家招收的本专科学生中, 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 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学生高等教育费用由国家负担的时代已经成为了历史。1999年扩招之后, 高校学费提高,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断增加。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日益成为高校和社会关注的对象。中国扶贫基金会的调查表明:当前, 中国高校在校生约有1300万人, 其中贫困生的比例约为20%, 在农、林、师范类大学贫困生的比例超过了30%, 特困生超过了15%。因为经济困难, 这些学生在学习、生活乃至心理上承受着较大的压力, 在求学过程中付出了比别人多的艰辛。在对广东55所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调查中发现, 六成以上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心理障碍, 其中63.45%的学生沉默寡言, 不主动与人交流, 54.38%的学生自卑感强烈, 极度敏感, 16.63%的学生学习成绩差却不愿向别人请教。现象表明这些学生已经成为高校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

如何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上得起大学, 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07年5月13日, 我国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 加大了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目前, 我国高校已经形成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等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政策体系。在资助力度上, 国家除新设了5000元的国家励志奖学金外, 还增加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的额度和受益人数。这一系列的举措, 无疑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求学道路减少了阻碍。为了确保资助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 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成为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目前, 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根据政府的文件制定了本校的认定方案, 并依此来确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各地区、各高校的具体做法不尽相同, 但是基本上模式仍然是“学生申请--教师认定--学校审批”。即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需如实填写《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 并持该表到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 如符合条件, 可提交《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在认定过程中, 根据国家的文件及各学校实施方案, 组成由辅导员与班级学生参加的评议小组对其材料进行评议。评议的结果交由院 (系) 认定工作组审核通过, 方能初步确定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身份。在公示最少五日无异议之后, 正式认定申请人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份。然而, 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的实际操作中, 出现了很多的难题, 假冒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学生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规则、过程以及结果的质疑, 迫使高校必须审视、检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的问题。

二、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中存在问题

1、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方式缺乏严密性

在对广东55所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调查中显示, 被调查者认为评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标准排在首位的是其家庭经济情况, 其次是特殊家庭, 再次是家庭发生重大变故, 而贫困证明材料是否充分只排在了第四位。然而《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重要依据, 确保《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的真实性是认定学生家庭状况的关键。一直以来, 由于一些地方基层政府管理不严格, 许多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非正常渠道获得了困难证明, 从而导致识别真假贫困生工作的难度增加。由于各方面原因, 学校不可能去走访调查数量如此之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 只有相信学生开来的证明。学校认定的模式是“学生申请--教师认定--学校审批”, 在认定过程中, 根据国家文件及学校的相关规定, 组成由辅导员与班级学生参加的评议小组对其材料进行评议。评议结果交由系认定工作组审核, 报学校认定领导小组审核通过, 方能初步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选。在公示五个工作日无异议后, 才能正式认定申请人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份。

2、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缺乏操作性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财政部门参照本行政区域内各地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确定了各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 设置了一般困难、困难和特殊困难三个等级。目前, 在认定过程中, 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开进行:一是家庭人均年收入。这一指标虽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家庭总体经济情况, 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 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消费水平差异较大, 因此不具有横向的可比性。二是学生在校消费水平。这主要是通过调查了解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消费情况和是否具有高消费现象两方面来认定。一方面, 学生日常消费情况主要通过其同学来了解。最了解经济困难学生情况、最有发言权的当然是同宿舍、同班级的同学, 然而很多学生碍于同学情谊不愿给老师提供真实信息, 因此准确性不高;另一方面, 一些家庭经济学生往往将拥有的高档通讯工具 (手机) 、电脑、MP4等高消费物品归为亲戚朋友凑钱赠送, 难以考证;三是家庭情况,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大致有下几类:第一, 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学生, 也就是通常说的“老、少、边、山、穷”地区的农村。第二, 来自不景气行业家庭的学生。目前, 全国各行业因技术含量、发展程度、企业改制等原因, 其经济效益差别明显, 来自经济效益较差行业的家庭, 下岗工人较多。第三, 家庭有重大变故的学生。比如父母离异、家庭成员发生重大疾病或者死亡、家庭所在地区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等情况。第四, 农村多子女家庭的学生。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 中国农村多子女现象普遍, 而农村的经济收入状况, 不能支付所有子女的教育费用。这些也都只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家庭经济情况。

学校对困难和特殊困难的标准做了一定的规定, 但在实际操作中, 很难对应起来。首先, 学生评议小组的学生成员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认识差异很大, 来自不同地区、家庭的学生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认识有很大的不同,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感受差异也很大, 所作出的评议结果差异也很大。其次, 困难等级依据的资料无法查证。目前, 大多数学校所依据的认定资料是由学生填写的。很多学生甚至不是很清楚家庭具体的收入, 在填写家庭人均收入等栏目时, 出于不同的心态, 填写的收入数目差异很大, 水分也很大。

3、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方法缺乏科学性

当前,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通常采用直接认定法、消费水平认定法、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对比认定法、班组评议认定法和辅导员观察分析法。

(1) 直接认定法是根据学生家庭 (人均) 年收入情况为主进行认定的方法。这种方法无法动态反映学生家庭收入变化、家庭消费水平和结构, 且不具有地区间的可比性。

(2) 消费水平认定法主要过学生消费支出与在校生平均消费水平的比较。该方法操作准确性不高, 学生平均消费水平往往难以准确确定, 隐性消费等一些消费行为亦无法统计在内。

(3)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对比认定法主要是对在校学生的学习、生活消费水平进行调查摸底, 并将学生消费水平与学校所在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进行对比。由于学校所在地与学生家庭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水平等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别, 认定亦较难。

(4) 班组评议认定法是选定一定比例的同学组成班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议认定小组, 由班评小组推选认定班级里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班级同学在一起生活时间长, 互相之间相对比较了解。班评小组能在更大程度上反映“民情民意”, 加之班评小组由全班同学选出, 有利于公平公正, 减少经验主义, 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这种方法常被采用。但由于是由班评小组来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实际工作中往往产生“人缘好”的同学易被认定的现象。有些因为与同学交流少、性格内向、或是不愿将家里的情况告诉别人的同学, 会不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生。同时在认定过程中也可能会产生班评小组和同学之间的矛盾。

(5) 辅导员观察分析法主要在平时工作中, 利用和学生接触的机会, 初步掌握学生的经济情况。但由于辅导员的工作比较繁忙, 没有时间去和每一个学生单独谈心, 也不一定能够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表现。

总之, 上述认定方法存在各种缺点, 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较弱。

三、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有效途径

1、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 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的动态管理

要全面掌握和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状况、主要特点和困难程度, 每学年根据认定情况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通过查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招档案, 了解其基本信息 (这会比“证明”准确) ;通过查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 了解其家庭经济状况;通过辅导员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广泛接触, 从平时生活等方面即消费水平进行观察并加以对比记录。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非困难学生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会有很大的区别。真正了解学生实际经济状况、日常消费的应该是同学, 特别是朝夕相处的同班同学和同寝室同学, 他们一起上课、就餐、生活, 最有权利和能力评价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情况和消费是否合理。但由于各种原因, 同学提供的材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也不能够完全准确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的家庭经济困难。所以学校可以通过同学了解日常生活情况作为参照, 同时还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一卡通资源进行消费查看, 根据学生在食堂就餐或小卖部消费时的划卡记录计算月平均伙食或消费开支, 从校园消费和校外消费量方面进行观察, 可以了解到相对可靠的情况。

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比较全面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 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困的基本要求, 也是认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所以必须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变化和个人的表现进行年度评估, 进行动态管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要反映出其所属的贫困层次 (一般困难、困难和特殊困难) , 每次有资助项目时以此档案为准, 未进档案的原则上不予资助。档案一旦稳定下来, 对再申请入档案的一定要严格认定, 同时对脱困的学生给予及时排除。

2、加大政策宣传与诚信教育的力度

有很多家庭很困难的学生, 往往因为不了解国家政策,

一、高等数学教育的特点及其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活动的进步, 数学已经深入到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 使许多定性的问题逐步定量化、精确化, 使许多实际问题的解决更加科学合理。高等数学作为高等院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 在培养学生数学素质与创新能力上有着重要作用。但在现行的高等数学教育中, 普遍仍以传授学生单纯的数学知识为主, 从定义、公理到定理、

由于心理方面的原因, 不愿同学、老师交流, 导致其抓不住资助的机会。而我们目前基本上是采取的学生说, 老师审批的方式, 学生不说, 基本上就关注不到。所以, 加强对学生资助政策的宣传十分重要, 一方面能够让所有学生全面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程序、方法、方式和标准, 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定与监督的行列之中, 提高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效益与效率。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准则, 又是一个人道德水平的标志, 诚实守信是大学生必备的道德素质。在目前社会诚信意识淡薄的情况下,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 要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诚信品质, 把诚信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来完成。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切实做到德育优先, 以学校的诚信、教师的诚信来影响学生, 不断加强对诚信的宣传力度。从新生入学开始, 就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诚信教育, 在学生中形成诚信的共识。通过诚信教育使那些“假贫困生”增推论得到一系列看来天衣无缝的体系, 丰富的数学知识, 抽象的数学概念, 严谨的推导, 精确的计算, 使许多学生疲于其中, 很多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再等到高年级学习专业课的时候, 遇到相关的数学知识, 却又无法联系, 更谈不上融会贯通, 利用相关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了。李大潜院士就指出:“过去的数学教学暴露出根本的缺陷, 过于追求体系的天衣无缝, 过于追求理论的完美和逻辑的严谨, 忘记了数学从何处来又向何处去这个大问题, 把数学构建成一

强诚实守信的意识, 从而降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成本, 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效益。

3、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救”

俗话说, 与之以鱼不如予之以渔。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 仅仅靠国家政策性扶贫和社会资助是远远不够的, 应引导他们转变思想进行积极的自救, 才是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救”归根结底就是经济自救, 要让他们自觉产生自救的行为。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证明困难证明 第9篇

关键词 经济困难学生 经济困难学生认定 资助 诚信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重要性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高校助困工作,以“不让一名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为目标,加大了对高校经济困难生的资助额度。据我校学生处资助中心统计,从2006-2007学年到2008-2009学年三年间,经济困难生由692人增加到1562人,我校一学年资助总额从4231056元增加到7493934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高等教育改革和学生群体的变化,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情况越来越复杂。经济困难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越来越多,困难学生经济情况分布出现了新的变化。

自2007年以来,我校制定并完善了《南京审计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暂行办法》,实行经济困难学生分级管理,根据家庭情况认定等级分为三种:特别困难,比较困难,一般困难,校内外资助金额分别对应5000元、3000元和1000元(不包括各种奖学金)。这就意味着,认定结果将决定接受资助的多少。

2 我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现状及不足

(1)认定的依据不够真实可靠。认定需经过个人申请—民主评议—院系审核三个步骤。个人申请是需提交《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以下简称家庭情况调查表)或者贫困证明(均需乡镇/街道民政部门盖章);这个材料是认定的主要依据。调查表中家庭成员,人均收入情况等为学生自己填写,有的同学为了能通过认定,故意虚报家庭收入及成员情况。部分地方民政部门不经任何调查,甚至内容都不看的情况下顺手盖章,不按要求填写联系电话,无法回访,所以,这个依据存在一定“水分”。

(2)认定变化增多减少,升级多降级少。学生的家庭情况在他就读的四年间会有变化,我校每学年初都会启动变更认定的工作,紧急情况随时变更认定。但从结果来看,每年都有增加的经济困难学生和升困难等级的学生,降低等级甚至取消资格的较少。为了能及时跟踪经济困难学生的情况,我们要求辅导员为每位学生建立档案。

(3)班级评议和监督不够客观,不够充分。班级评议小组成员分布不均衡,不能如实了解相关同学的消费情况,而且学生的社会经验缺乏,无力作出科学合理的判断。班级同学疏于关心经济困难生的情况,评议结束后,不再关注他们,或者只看到片面的情况就急于下结论。

3 我校完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新举措

3.1 围绕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开展系列教育

(1)开展诚信教育,纳入学生诚信记录管理,防止认定材料作假。诚信是我校的校训之一,新生入学教育需重点讲述,防止认定材料造假。有个现象很普遍:每到大二大三开学,就会有一部分同学拿着《家庭情况调查表》来找辅导员,申请认定。大一开学时他们并没有申请,但过了一年两年,虽然家里经济情况无变化,但他们发现班级的经济困难学生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资助,于是他们就虚报家庭收入,并想办法在表上盖章。所以,我们要对全体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诚信致公的品质。对于弄虚作假的同学,一经发现,即刻记入学生诚信档案,与以后的评奖评优挂钩。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防止过度消费。在认定中,还有一种现象难以界定。有的孤残、家庭成员重病等需要着重考虑的同学,在消费中却存在较高消费的问题,不容易确定等级。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都处于定型期,极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在“两课”教学和入学教育中,要大力倡导健康的消费观念。强调适度消费,反对无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强调勤俭节约这一传统消费美德,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经济能力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消费与节俭的关系、个人、社会、家庭的关系等,使他们作为消费者,在消费行为中能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学会科学消费、理性消费,提高自身消费的合理性。

(4)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贫困,营造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经济困难学生背负着家庭脱贫的希望,承担着经济上的压力,极容易产生自卑,抑郁、孤僻等心理问题。我校地处江浙沪地区,经济条件相对优越。2012级新生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100多人,认定的十几个经济困难学生都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省份。引导学生看到产生贫困的原因,贫困的两面性等,一方面激励经济困难学生奋发图强;另一方面,改变其他同学偏见,营造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

(5)权利和义务教育,引导学生乐意接受监督,正确行使监督权。有些学生会抱怨评议和监督会泄露个人隐私,不能接受。“经济困难学生在得到来自社会、国家和他人的资助,获得了一些利益,从而满足了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按照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原则,理当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①评议和监督是保证认定工作公平公正的必须条件,接受评议和监督是应尽的责任。同学们在行使监督权时,要正确地认识合理消费,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买一台普通的电脑,买一部普通的手机都是合理消费,应该予以支持。

3.2 注重调查分析,寻找认定的客观依据

首先,《家庭情况调查表》信息填写完整,根据民政部门留下的电话回访,了解该生所在地区的经济情况和该生家庭的经济情况。致电该生家长,核对家庭成员及收入情况。其次,在该生的老乡中展开调查,了解所在地区的经济收入以及人文环境等情况;再次,对校园一卡通和手机卡消费的情况跟踪调查,在全体同学一卡通数据库中取样,计算出月平均消费额,进行比对。

3.3 建立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实行动态管理

为每一位经济困难学生建立档案,基本信息和资助情况需及时更新。把学院的勤工助学部纳入到资助工作的管理中来,协助辅导员做好信息的维护和管理。辅导员每学期都要查看学生的基本情况和资助记录,结合谈话等形式,及时调整认定结果和后期资助。及时关注其他家庭成员的情况,如出现对家庭情况影响大的变动,要及时调整认定等级。例如,对于多子女家庭,要关注该同学家长子女的学业工作情况,如出现毕业后就业的情况,应及时提出降低该同学等级的建议。对因灾致贫,因病致贫的情况,也要及时发现及时认定,帮助他们克服经济上的困难。

注释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证明困难证明 第10篇

2、以上信息均为必填信息。

说明: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填写此表,入学后将此证明材料交至录取学院,将作为助学金等资助的评选证明材料。

3、填写时必须用黑色钢笔或黑色签字笔 ;签字必须为父母(监护人)亲笔签字。

4、姓名等信息必须与身份证一致;家庭住址必须到最小单位:农村到组到户,城镇到街道门牌号栋号单元号。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证明困难证明 第11篇

学部(院):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专业:化工与制药

※ 请注意后页的《承诺书》,此两页必须同时打印上交,《承诺书》上申请学生签字后,此证明表方有效。

承诺书

本人申请成为大连理工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并做出以下承诺:

1、本人在《大连理工大学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证明表》中所填写各项内容均系真实有效;

2、本人将努力学习,积极要求进步;

3、本人不购买或使用高端手机、高端电脑等物品,不发生高档消费现象;

4、本人将按照学校要求认真完成“励志成才2+4计划”,并积极参加各类公益活动回报社会。

承诺人签字:

年月日

学校将对学生申请资料进行抽查,若学生申请材料与事实不符,学校有权做以下处置:

1、追回学生所受的资助款项;

2、按照《大连理工大学学生违纪处分规定》相关条款给与学生警告以上处

分;

3、取消学生在校期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评资格。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证明困难证明 第12篇

附件1:

国家助学贷款申请表

国家助学贷款申请书

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说明

一、国家助学贷款简介

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人才培养,支持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生完成学业,促进全民素质的提高,现就中国建设银行办理国家贷款的相关规定介绍如下:

贷款对象:国家助学贷款的贷款对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不含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高等学校中经济确定困难的全日制本、专科生(含高职生)、研究生和第二学士学位学士。

贷款条件: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有同班同学和老师共两名见证人负责对借款人身份提供证明;年龄未满18周岁的应取得其监护人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同意材料;身体健康学习刻苦能够完成学业;品德优良遵纪守法无违法违纪行为;在建设银行开立活期储蓄帐户;建设银行规定的其他条件。

贷款额度:国家助学贷款的额度按照每人每学年最高不超过6000元。贷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0年,研究生最长不得超过9年,毕业后6年还清贷款。

贷款利率:国家助学贷款执行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限贷款基准利率(目前五年以上的基准利率为6.12%),不上浮。

还款方式:借款人因毕业、结业、肄业、退学、转学、出国、被取消学籍等原因离校,应在离校前与贷款行签订《国家助学贷款还款补充协议》,借款人应按借款合同和《国家助学贷款补充协议》的规定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

二、借款人所需材料清单

1、借款人有效身份证件、学生证和复印件各1份,一寸照片1张,借款人对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说明。

2、见证同学的身份证、学生证原件和复印件,见证教师的身份证、工作证原件和复印件。

3、填写完整的《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国家助学贷款申请表》。

三、入学前的必要准备及要求

1、同学应利用入学前的假期时间重点办理《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证明》的完整手续和《国家助学贷款申请表》内的法定监护人签字,其他项目待开学启动申请程序后按有关单位要求补充完整。

2、所需材料各项内容要完整准确,字迹工整,不得漏填信息,不能漏盖公章。

注:上述事宜仅供参考,以正式文件为准;表格请用A4纸打印。研 究 生 学 院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证明困难证明 第13篇

一、目前高等学校资助体系存在问题

(一) 贫困生资格认定缺乏合理机制。

高校贫困生认定作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 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到贫困生资助的效益与效率, 影响到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与均等, 甚至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然而现实中我国高校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贫困生认定体系与办法, 对贫困生认定也大多局限在对“贫困生”概念的定性描述上, 对贫困生认定没有宏观的把握和认识, 没有多维度、多层面和多方位的配套措施与制度, 无规范的操作流程, 无量化的贫困生认定指标体系, 往往只凭某一单方面的标准或办法 (如学生困难情况调查表、学生生源地贫困证明或学生贫困申请等) 进行评定, 没有收入申报制度和收入监控机制, 没有连续多环节的班级评议、公示审批、跟踪调查违规惩罚和动态管理监控制度等等, 这使高校贫困生资格认定缺乏科学性、针对性。

(二) 忽略受助学生主体性培养, 与教育育人相分离。

过分注重物质解困, 忽略了精神解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仅面对生活的压力, 而且面对学习的压力和心理的压力。目前我国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更多的是从解决学生经济困难的角度来考虑,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人格等各方面状况的密切关注以及相关的心理援助极其缺乏。忽略受助学生的主体性培养, 只有有了主体意识, 大学生才能有效地享有权利、承担义务, 才能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自我的发展。而在我国现行的资助体系中, 校方始终是实施体系的主体, 而不是由学生根据个人特点自主选择某项帮困助学措施, 并结合学校总体状况制定自己的帮困助学计划, 造成了受助学生遗漏或者“吃补助、高消费”等现象的发生。“权利、义务统一”的意识没有得到充分贯彻, 这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互相攀比并滋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理当获得助学金”的依赖心理,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强、自立意识培养艰难, 饮水思源、回报社会的精神更无从谈起。

(三) 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滞后, 且出现诚信问题。

实行国家助学贷款是近年来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一项新举措。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上学困难问题。但在实施过程中, 仍然存在诚信问题。目前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尚未完善、全社会呼唤诚信意识的背景下, 加上现在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贷款偿还模式还有待完善, 居高不下的违约率成了国家助学贷款持续发展的瓶颈, 不仅严重的损坏了大学生的形像而且也导致了银行对风险估计过高, 发放谨慎、程序繁琐。

二、健全高校资助工作体系, 落实政府资助政策

(一) 按照“深入调查, 严格把关, 即时更新”原则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档管理。 准确掌握谁是最需要资助的学生是做好资助工作的基础, 所以应该完善认定机制, 建立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体系, 提高资助资金的效益与效率。 “深入调查”即在传统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法”基础上, 总结出一套操作性强、准确性较高的“调查摸底动态建档法”。即新生入学后, 首先根据学生本人申请, 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原则进行调查。其具体调查指标设计如下:经济资源指标 (家庭年均收入与支出情况、家庭资产及负债情况) 、人力资源指标 (供养人员情况、家庭健康及教育支出情况、家庭成员劳动能力情况) 、自然源指标 (家庭所在地及所在地主要产业) 、社会资源指标 (家庭亲戚及其状况、家庭的社会关系网及其状况) 、特殊性指标 (有无特殊性重大事件如事故、灾害) 、学生个人综合指标 (学生拥有电脑、手机等高档物品情况、饮食及娱乐消费水平、学生德育综合评定等) 。结合辅导员老师所初步了解的其他各方面情况, 全面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 “严格把关”即严格遵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各项制度与程序, 克服认定工作的简单化与随意性, 并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监督与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消费信息调查和公示制度等。 “及时更新”即每年九月对二、三、四年级特困生进行遴选。采取由班级学生、辅导员对在档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生食堂消费、日常生活消费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 全面分析每位家庭经济特困生一年来的消费情况, 较准确的掌握全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的情况, 重新确定“三级特困生”名单, 对于家里出现临时重大变故的学生可以即时入档。

(二) 按照“统一规划, 个性资助, 确保三公”原则确定资助项目类别和结构。 “统一规划”, 即把各项补助与贷款相结合, 实施一揽子资助计划, 合理规划全年资助额度, 在每学年伊始一次性划拨到学院, 以便学生即时知情、学院合理统筹。 “个性资助”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经济情况、个人能力、日常表现等因素, 为其量身设计资助项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一个复杂的特殊群体, 其因贫困原因的不同而使其类型多样, 应用“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对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家庭经济困难生实行不同层次的资助, 如对单一困难生可开展有针对性的经济帮困, 而对双重、多重困难生可进行教育、经济、心理等的综合救济。在此基础上, 应重点关注四类学生, 即新生、毕业生、特困生、优困生, 增设个性化资助项目, 如学院临时补助、毕业生就业火车票补助、毕业生档案托管补助等。 这样不仅可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具有实效性与针对性, 而且对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的健康环境、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确保三公”, 即公开、公平、公正。即在发放国家、学校和社会的各种奖助学金时, 切实做好宣讲、公示, 确保公开;认真履行评审程序, 严格执行评审条件, 确保公平;不徇私情, 确保公正。

(三) 以“确保底线, 鼓励自强, 提升自助”为原则确定资助项目实施次序和强化学生能力提升。 “确保底线”就是学校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 测算学生最基本的学习、生活需求标准, 确保每一个困难学生在校期间的“经济所得”不低于这个底线。 在每学年伊始, 学校在评定助学奖学金同时, 办理学生勤工助学和贷款申请。在审核申请时, 综合考虑学生经济所得及个人能力和学习生活表现。最后, 学校给予那些通过以上措施仍无法达到资助底线的学生一定程度无偿补助。此外, 学校要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得资助款实行“额度封顶”, 以免资助款向少数人集中。 “鼓励自强”就是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视“物质的困难”, 认识到暂时的物质贫困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在困难面前产生的自卑和消极情绪, 改变一味“等、靠、要”的错误想法, 不断增强自强、自立意识, 增强直面人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解困的重点在解心, 扶助的目的在于成才, 因此励志、自强教育也是学校资助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关心隐于行动之中, 把教育寓于活动之中, 从物质上、思想上、心理上全方位帮助学生。 “提升自助”就是要大力突出困难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 实现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重点帮助困难学生提高整体能力。在机会、空间和资源方面, 进一步向困难生倾斜。

(四) 坚持“实事求是、创新、可持续、易推广、参与式”原则和“制度创新、资源整合及能力提高”的目标。积极开展参与式培训和实践活动, 着力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积极组织和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各种特色活动, 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活动中走向自尊、自爱、自立、自强。

(五) 积极开展勤工助学活动, 坚定学生自力更生的信念。勤工助学是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有效措施, 这也是学生社会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参加适当的劳动来改善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从而起到助学和育人的作用。为此, 学校应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勤工助学岗位, 优先安排特困生, 充分利用高校自己已有的市场, 后勤集团公司有大量非特别技术的岗位, 这些岗位可以更多地拿来解决贫困学生的勤工助学问题。另外, 学校还可以利用与校外的广泛联系, 帮助学生寻找需要临时用工的单位, 帮助学生联系科技研究的转化推广, 帮助联系家教及其他临时工作, 使每一个确需资助的学生都能有一份助学工作, 这样既能拓宽学校勤工助学岗位, 也能让学生有接触了解社会的机会, 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处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 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未来的就业奠定基础。

总之,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日益突出, 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当前,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处于初期阶段, 相关理论和政策还不成熟, 我们必须正视现实、积极进取, 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深入研究, 结合我国国情和高校面临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与思路, 并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从而完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制, 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培养和输送更多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摘要:高等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对于解决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资助实践的经验为依据, 分析了现今资助政策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然后提出了进一步改善和健全的建议。

关键词: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参考文献

[1].卢小广.国家助学贷款的制度重构[J].中州学刊, 2005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证明困难证明 第14篇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心理脱贫 资助育人 自我认知

近年来,国家和高校高度重视资助育人工作,从落实最基础的“奖、助、勤、免、贷”工作到不断创新资助形式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解决经济问题,从经济上保证了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求知权,但不容忽视的是,16.54%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都有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甚至一些学生会因心理问题而休学、退学、犯罪、轻生等,因此,在帮助学生经济脱贫的同时,帮助学生心理脱贫刻不容缓。只有经济、心理双管齐下,才能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高校得到全方位发展。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贫困的成因

1.外部环境变化

高校中,异地求学的现象较为普遍,学生们大都离开了自己较熟悉的生活环境,异地差异会使部分学生短时间内难以适应。通过调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入大学的心理过渡期要比普通家庭的孩子要长,主要因为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自农村或偏远山区的比例高达90%以上,城乡差异过大使得学生不能在短时间内转变,倘若长时间适应不了,这些学生就会产生心理问题。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他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习环境变化。由于教育水平的不均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开始学生在心理上或多或少都会有不适应,但由这种不适应带来的自卑心理都是短暂的。通过一段时间,他们中的大多数能积极适应,可其中长期不能适应的,就会心理自卑。而且大学比中小学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再加上大学校园中浓厚的校园文化和丰富的生活色彩,从小只注重学习成绩的学生如若不能很好地适应学习环境上的变化,极易形成自卑、自贱等心理,影响学生接收新的知识、学习新的技能。

(2)生活环境的变化。高校中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较中小学有明显的优劣之分。由于经济有限,一些嫉妒心强却囊中羞涩的学生看见其他同学花钱大方,过着奢侈享乐的生活就会略感落魄,影响他们心理情绪稳定。外部环境的变化会使这些学生走进高等学府后,逐渐发现自身的缺陷,如实践能力较弱、普通话不过关等等,倘若这些学生再嫌弃自己带着口音的普通话,不愿与人交流,那么,长期处于上述状态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极有可能心理压力过重,形成心理问题隐患,严重者会产生自闭等心理问题。

2. 学生自我认知偏差

事实显示,并非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存在心理问题,所以,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只能是学生心理贫困诱因之一,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如果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能正确、积极地看待自己、看待贫困,贫困就会束缚他们。如与异性交往时,贫困生会因为过分自卑,而不能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得他们陷于单相思之中而不能自拔。更有甚者为了在名义上摆脱贫困的束缚,不愿承认自身经济状况不好的事实,不仅得不到社会、学校的正常资助,还会使得原本就不太乐观的经济更加雪上加霜。他们将自己表现得很自强,甚至很自负,但内心却很自卑。在较强自尊心和脆弱承受力的双重作用下,无法自我调节的家庭经济困难生会由自尊转向自卑、自闭,甚至自弃。因此,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其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心理脱贫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通过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贫困成因,可知,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刻不容缓,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脱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方面

开展特定时期的专题讲座和座谈。面对当前大学生日益凸显的心理问题,高校中仅仅通过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远远不够,各高校应该因地制宜,选择时机举办专题讲座,满足学生不同时期的不同心理需求,如每年九月可以给高校新生举办“如何适应大学生活”等专题讲座,注重新生入学后的心理调适,帮助他们度过心理失衡期;毕业生找工作前,给学生分享一下往届毕业生寻找工作的曲折经历,让学生知道不只是自己找工作困难。这种针对性强的讲座会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增强自我调适能力,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除了开展特定时期的专题讲座,还可以不定时地开展贫困生座谈,让学生感觉到学校对他们的关心,他们就会一定程度上减轻因经济原因带给他们自身的经济压力。

培养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队伍。目前,各高校都会对新生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排查问题学生,并针对学生开展“疏导”工作。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是:高校的心理咨询师在人员配备上明显不足,假若在校的心理咨询师能够对校内直接面对学生工作的老师、班级负责人进行一定的专业培训,那么接受过培训的老师就会更懂得与学生沟通的正确方法,便于更有效地为学生服务,也会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家一般的温暖。当然,对于特别需要关注的贫困生群体,就一定要及时安排专业心理辅导教师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分析其心理特点,把握其心理需求,适时加以干预和疏导。

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勤俭节约是传统美德,在高校中也要积极提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对于因其不正确产生自卑心理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面地引导将会使学生对自身经济上的困难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使人心旷神怡,精神愉悦,减少心理冲突。

2.学生自身

(1)多参加集体活动、拓展自身兴趣爱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愿在生活中过多地与身边同学进行交流,学校应该提供一些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主体的集体活动(勤工助学等),或是能够充分发挥他们能动力的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加,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样,他们不仅能够与更多地人交流,还可以缓解自身紧张、振奋精神;而且还能帮助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找回自信,增强归属感,获得尊重,让他们更有信心参加到大众活动中,帮助学生有效地避免或减少自卑。鼓励贫困学生拥有兴趣爱好,具备一定兴趣爱好的学生,不仅能使他们不断地扩展视野,陶冶情操,有时还会因为兴趣爱好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一起聊聊共同话题,参加一下集体活动,借此可以倾诉内心的一些想法,缓解自己学习与生活上的部分压力。

(2)树立短期易于实现的目标。大部分人在获得满足后都会引起积极的情绪体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也不例外。但是,很多人会高估自己的能力,盲目地设立一些遥不可及的目标,使个体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设立的目标也不能实现,就会给他们一种挫败感。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提出过一个经典公式: 自尊=成功/抱负

根据公式可知,自尊取决于成功,还取决于获得成功对个体的意义。增大成功或是减小抱负都可以获得高的自尊。抱负水平偏高而挫折容忍力偏低,容易造成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严重挫折心理的形成。成功或许有许多制约因素,有时不是很容易做到,但可以通过适当地降低期望值,这样一个个小的成功就会让学生树立起自尊。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树立符合自身能力的短期易于实现的理想是使学生获得健康乐观的情绪的方法之一,在短时间内获得一定成就后,他们会更有自信面对大学生活中的短暂难题。

各高校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应该积极采取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方式、方法,及时帮助他们摆脱心理贫困,在高校期间建立起自强、自信、自尊,在毕业后通过自身努力战胜经济贫困,为社会面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干. 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现象及“心理扶贫”对策浅谈[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3(29):(39-42).

[2]郑坚彪. 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探究[J]. 企业导报,2012(06):218.

[3]成云.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作者简介】

上一篇:企业党员个人总结范文下一篇:音乐游戏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