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教研心得体会

2024-05-11

高一历史教研心得体会(精选13篇)

高一历史教研心得体会 第1篇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这学期即将结束,在这学期里我是担任高一(7)班至(12)班的历史老师,这是我初次执教。在这学期里让我觉得老师并不是那么容易当的,不像父辈们所想的那样轻松。以下是我这学期的一些工作总结:

一、学情

平山中学是二级达标校,在校学生相对一些学校而言,平山学生是向学的,素质也不错。不过,还是有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初中历史考试是开卷考,所以有些学生就不是很重视历史,认为平时听听就行了,不做复习工作,结果期中考虽然考得不错,但总体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长期下去,势必不利。另外,由于开卷考,所以有时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初中知识时,有些学生就很茫然。故在教学中,须注意这点,得问清,不然,自以为这些知识学生初中有学,可以不讲,结果有的学生就会听不懂。最后,就是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几次考试,发现学生在这一方面很薄弱,故平时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二、教学收获

1. 备课。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发现备课并非那么容易,要备好一堂课,不仅要备好教材,而且要备好学生。在备学生这一块,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差异,知识掌握程度,以及要事先备好学生可能提出的一些问题。如果一名教师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总是不会解答,这样容易使学生对教师失去信心,进而难以学好,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有充分的课外知识储备。

2. 授课。在授课过程中,才发现实际教学与自己所设好的课总有些出入。因为,不同班级各有特色,有的沉闷,有的活跃,而且,班级中的学生各有差异,所以,在教学中,教学过程要有所改变,对于沉闷的班级,在教学中有时就穿插一些趣事,而对于活跃的班级,要适可而止,免得课堂秩序失控而影响教学。在授课过程中,要随时应变突发情况,从而使教学顺利进行。虽然教学中总是与事先有出入,但从中也学到不少,这就是教学相长。

3. 听课。这学期共完成了20节听课记录,除了听历史科外,还听了其他学科的课。在听课过程中,多少有点收获,从中学了一些教学方法以补足自己,同时也见识到同一问题的不同教学。

4. 参加教研。在教研中,交流备课、授课、评课等发面的问题,从中受益。

三、教学反思

在学情这一块,已经分析了学生存在的问题,所以,在下次教学中,应多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有学生反映高一 一节课的内容比初中的多,接受不了,所以要求我上课放慢速度。因初次执教,难免在教学中速度有些快,自身除了放慢速度外,当然得让学生适应自己的教学速度,否则,课是上不完的。另外,因初次执教,所以教学经验不足,这须多加锻炼。

高一历史教研心得体会 第2篇

以发展教育的理念为指引,以学校教学工作实施方案为指南,努力推进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构建有科组特色的新课程体系,改变原有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乐于合作的精神,使历史教学科研上一个新台阶。

二、具体工作

(一)务实创新,进行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为引导,结合科组实际,进行教学改革。

高一备课组为实施新课标要求主要做以下几方面工作:

1、学习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新课程的具体要求,利用备课组活动时间,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探讨,交流教学方法。

2、利用备课组活动时间,开展新课程教学研讨。

(二)坚持不懈做好常规教学,责任落实到人。

1、贯彻教学常规,加强备课组职能,充分发挥备课组在年级教学的核心作用,提高备课效率。

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优势,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更新教学手段,进行一步完善高一课件库建设,积极开发新教材所适应的课件,并作到资源共享。

3、进一步加强备课组教师的团结协作精神,每课的重点,难点,对课标的理解,把握,都要进行交流,明确。

(三)深入开展教学科研:

每位老师在本学期要计划读一本史书,书目如《全球通史》,《文明史纲》等,为讲好专题史作好知识准备。

(四)备课组定期进行集体备课。

高一历史教研心得体会 第3篇

首先, 谈一谈“非学术”的问题, 它指的是学科研究中的理论性不够、不真实、不准确、不客观、不严谨等方面的现象和问题。我们来看一下平时出现的“非学术”的一些例子, 主要是看反映在教学研究中, 是主观臆断性多一点还是客观科学性多一点的, 是准确性多一点还是模糊性多一点的, 是严谨性多一点还是随意性多一点的, 是专业性多一点还是庸俗性多一点的问题。通过以下几个事例可以对这些问题有所认识。

例一:某教师在听了一堂高考复习课《罗斯福新政》之后, 觉得上课教师在经济危机方面讲述得比较多, 用的一些新材料和新观点———或许是上课教师引用不同版本而没见过, 觉得比较陌生, 有不适应的感觉而直接提出“‘经济危机’不宜讲述过多, 应该放到罗斯福新政的背景里讲述”及“教学过程不宜‘信马由缰’”的说法和“要依据考点复习”的建议。对于这样的评价, 认真研究便会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些“非学术”的观念和行为。其实高考复习的关键就是要紧扣高考的要求即《考试说明》, 在这一课的《考试说明》 (福建省2011版) 的知识点安排里, 一级目是“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而二级目是“ (1)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 罗斯福新政”“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也就是说这三目的地位是相等的, 与课标要求把“经济危机”作为“罗斯福新政的背景”相比, 已经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 这也反映了时政热点和历史高考教学的契合, 体现了历史教学的时代性和现实性的教育功能。事实上, 这也是近年来高考考查的独立重点 (如2011年福建高考文综第22题) 。因此可以肯定, 负责评价的教师没有认真研究《考试说明》, 而直接下评议。何况高考复习中对知识的拓展相当关键, 而不同版本的教材的观点的引进也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复习的思路, 是有必要的。当然有时也会因为“新”而引起一定的不适。这需要教师改进教法加以引导以增强教学效果, 而不宜有“信马由缰”这样的评价。因为这样的评价指向不清楚, 使人一头雾水, 而且会打击任课教师的积极性, 也不利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其实据了解, 任课教师已经事先准备了根据《考试说明》的考点并结合不同版本的共同性和区别编写的提纲, 学生人手一份, 而评价者没有做一定的调查或者因为对教学体系及高考《考试说明》本身不熟悉而做这样的评价, 就是“以其昏昏, 使人昭昭”的“非学术”的表现。这样的教研效果就比较差, 不利于任课教师真正发现问题和提高教学水平。

例二:在一堂“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的公开课上, 任课教师在介绍“官僚资本”的概念时, 多次强调“官僚资本是出现在民国时期1936年的国民政府实行的‘国民经济运动’中”。笔者课后细细查阅资料, 发现“官僚资本”的说法, 在有关清代经济研究中已经出现, 任课教师显然是受了旧的人教版教材中关于“官僚资本主义”的相关阐述的影响。其实现行岳麓版教材讲的是“抗战爆发前, 中国已经形成了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 而教师却把概念给搞混了, 可见该教师没有与时俱进, 观点和史识陈旧, 也反映了该教师在备课教研中准备不充分, 以至于出现如此明显的错误, 这也是一种“非学术”的表现。

例三:某名师在上《戊戌变法》一课时, 先是简单依次常规地介绍了“变法产生的历史背景、政治、文化、经济条件”“康梁主张及其内容特点”“变法内容的评价”“失败及评价和意义”, 然后引入练习。该课实为常规教学, 设计中缺乏引起教学高潮的亮点和新意, 学生的回答也平淡无奇, 且在分析“康梁维新思想”中, 教师不知是何原因, 居然把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当做所有维新思想包括梁启超等人的维新思想的总特点“一言以蔽之”, 把教学中的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一个问题给忽略了。其实在教学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本不足怪, 也许是准备不充分或是一时紧张, 但如果在接下来的评课教研活动中, 同组教师能及时指出, 让该教师加以改正和弥补, 教研就达到效果了。然而, 在接下来的评议中, 多数人不愿涉及关键的问题, 有的是没有发现, 有的是“知而不言”, 一味给予好评。这样的教研培养了附和的风气, 违背了教研的根本精神, 对于教学中出现的“硬伤”不敢指出, 同时也养成避重就轻, 不讲真话, 怕得罪人, 不客观也不公正, 最终也无益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这也是一种非常“非学术”的教研的典型表现。

以上各例, 凡此种种, 不一而足, 管中窥豹, 反映了在现实教研中的各种不科学、不理性、不客观、不认真的“非学术”的历史教学教研观念和行为, 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甚至是误导学生。可见, 在教研中, 坚持“学术性”的原则至关重要。那么,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确立开明开放的学术精神。马卡连柯说过, “应该有这样的教师集体:有共同的见解, 有共同的信念, 彼此间相互帮助, 彼此间没有猜忌”。

教研是一个集体性相得益彰的探究过程, 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只有开明开放、兼收并蓄的精神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如陶行知所言:“我们做教师的, 必须天天学习, 天天进行再教育, 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自己在民主作风上精进不已, 才能以身作则, 宏收教化流行之效。”因此, 就要在教研的过程中去掉狭隘的心胸, 听得进不同的看法和意见, 放弃在教学中的“成见”, 本着“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的精神, 追求真理和科学。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在教研中出现泛泛而谈、偏离主题、避重就轻或“闻过则忧”等无效性的问题, 实现教研的有效性, 这一切是实现学术性教研的前提和基础。

二是强化个人的专业素养。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 教师必须要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才有进行“学术性”教研的可能。上面举的一些“非学术”的例子中, 许多就是专业知识出了问题。有的教师忙于应付功课, 围绕着“一本书”“一本教参”“一支粉笔”忙得不亦乐乎, 教书十几年, 没读几本书, 没增加多少知识, 十几年如一日, 一成不变。就笔者所教的历史学科而言, 近十年来的史观、史识、历史研究方法等都有重大的调整和变化。这一切直接体现在新课程的理念中, 如要求历史教学要具有时效性等, 也体现在高考的命题考查中不断出现的新概念新情境题、文史知识题、新史观题、推理题、探究题、跨学科知识综合题等, 教师不能忽视这种变化。有的教师不关心学科研究的新方向, 不关心时政, 不关心现实, 从而导致视野狭窄, 境界低下, 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可想而知。也导致教学中出现“唯答案”论的可笑之事, 甚至于有的为维护自己所谓的面子, 在学生质疑时强行把错的说成对的这样的现象。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好, 学术性教研也将无从谈起。

三是养成严谨的思辨习惯。苏霍姆林斯基在《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中指出, 一个教师只要善于深入思考事实的本质, 思考事实之间的因果联系, 他就能预防许多困难和挫折, 避免一种对于教育过程来说很有代表性的而又非常严重的缺点。

严谨的思辨能力是历史教学工作者必备的基本素质, 是从事学术性教研的关键。历史学科是一门社会科学, 涉及各种各样的社会历史概念、历史逻辑及结论, 各种真假难辨的历史资料, 这一切都可能是学生的困惑, 都必须在传授的过程中一一厘清。只有这样, 才能给学生以清晰的历史, 更重要的是, 也才能培养学生清晰的历史思辨力, 达到教育的目的。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唯上”“唯本”, 迷信盲从权威和领导及一两本教材的一家之言, 不分青红皂白一概加以吸收。学生若有困难疑惑, 则生搬硬套地加以所谓的解释, 结果学生只能是一知半解。如果在教研中出现这样的倾向, 就会出现学术上的不平等、“一言堂”或者“教条主义”。教师要在教研中提倡严谨性的论辩精神, “真理越辩越明”, 它可以使一些个人的思考得以成熟完善, 也可以发现个人的错误认识并加以纠正。长期如此, 个人与集体的教研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升, 则教研过程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这才是真正的有“学术性”的有效教研。

四是努力拓展教研的渠道。“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闭门造车”只会禁锢自己的头脑, “兼收并蓄”才会扩展自己的视野。当今是信息时代, 网络历史教研资源非常丰富, 教师可以利用百度百科、网上公开课、教师Q群、网上电子书、微博等形式在教研上“另辟蹊径”, 进行个体独立的和群体合作性的网上教研;可以利用各种社会资源, 比如进行社区调查、参观学习等, 实现个人与社会的交流;可以通过调查表的形式, 以及个别和小组交流谈话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拜访专家、名师的方式开展学习式教研。总之, “海纳百川”, 教师通过不同形式、多种渠道的教研学习, 业务会更加精进, 其学术性会更加明显。

五是不断地反思总结。“吾日三省吾身”, 讲的是要善于反省, 把它用之于教研也应该同样行得通。近代以来的教育学理论都普遍强调教育反思, 新时期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更强调教育反思, 形式多样且有精细化的趋势。“读史使人明智”, 历史教研要善于反思, 反思自己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思想的对和错,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跌宕起伏”, 反思师生之间的“愤”“悱”“启”“发”, 点点滴滴皆有感悟, 从中得到启发, 精益求精。

高一历史教学创新 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教学;新问题;新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4-098-01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文章就教学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及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的新对策,谈一些看法。

一、新课改下历史教学中存在新问题

1、学生思想的不重视

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认为历史是副课,所以学生包括家长、甚至部分教師在思想上极不重视,导致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给高一新课改的实行带来消极影响。

2、历史专业基础薄弱

初中社会课是按照国家标准开设,几乎所有乡镇中学从未重视过历史课,忽视了历史课的正常教学,所以,学生的基础相对来说比较薄弱。给新课程的教学进度带来影响,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3、专题学习带来的困惑

历史新课程在结构上,采取了“模块+专题”的形式。在初中较为系统学习的基础上,高中以历史专题的方式,把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内容加以整合,体现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和线索性,这样既可以避免与初中历史学习内容重复,又可以变换认识问题的角度,适当地提高历史学习的难度,并使抽象的理论与丰富的史实结合起来。但是,这种理想严重地脱离了现实情况,对师生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首先,专题讲授要求教师自身丰富的业务知识作为支撑;其次是要求学生在系统学习了初中通史的知识基础之上开设专题。在绝大部分地区目前还没有达到这种水平,教材忽视了初高中历史学习衔接的现状,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很大问题。

4、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时间十分有限

新课程历史教学强调的是学生资料收集能力、史料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学生的数、外、物、化占用了几乎所有的时间,学生课余根本没有时间去预习、复习乃至收集资料等等,从而导致教学时间严重不足。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二、解决新问题的新对策

1、改革师生互动方式,营造和谐融洽氛围

教学活动必须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为载体。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着力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更要着力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激活学生善于自主学习的内驱动力,从而形成情感丰富高尚、人格健康和谐,具有坚强意志和锐意创新的素质。

2、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光立足于“教”, 而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不能仅满足学生“学会”,要引导学生“会学”,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

3、改变教师教学理念,提高教育教学素质

新的课程改革的标准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课标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就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教学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而教师应为学生获取、分析、讨论、利用信息和发现、提出、解决问题创造机会和条件,这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也是搞好“课改”的关键。

4、灵活运用课程资源和多样化、现代化的教育技术

在高一历史教学中,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时间十分有限,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讲求课堂效益,要灵活运用课程资源,较好地实现课程目标要求。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读书。第一步,由教师根据书本知识结构,提出本节课必须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第二步,要求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看书、做记号、找答案;第三步,组织讨论,让学生回答,师生评判小结,得出正确答案。

密山一中高一历史教研组工作总结 第5篇

刘晓明2012.10.18

青蓝工程:

1、青年教师进步非常大,指导教师在各个方面给予青年教师多方面的帮助

与指导,但也害怕自己的教学模式影响了青年教师教学的创新型,会使

得青年教师难以形成自己的讲课风格和教学模式。

2书本,相互之间进行阅读;

3资源。

4固定网页上发表教学日志和课后反思

集体备课:1

3养

教研教学:

1、配课问题-老师们只能利用晚自习的时间专门来听课。

2、-线较长,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连贯性

3、-组内老师听课次数都非常多,每次学校的教研活动都能全部参

加。并且所听科目不仅仅局限于历史学科,能多方位学习

4、-每位教师出课后,组内教师都会就其优缺点进行分析并学习。

尤其是组内青年教师出课后,整个历史组的老师都会全方位对

其进行评课,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更大进步。

5、月考命题-能集组内教师全体智慧及教学成果,集思广益进行资源的优化

与重组,每位教师都进行命题,采用“优中择优”,增强试题的科学性和创新型,让试题既适合高一学生,又贴近高考试题

学生教学:

1、学习方法-由于学生初中学习习惯不好,基础差,自学能力差,如果监督

力度不够,导学的模式很难推进。因此组内老师专门归纳了学习方法,例如记忆方面,采用了关键词记忆法,轮回记忆法等,带领学生去记忆。复习方法上由于学生现多为“任务型学习”,对课节知识的联系不强,因此组内教师采用作业的形式让学生

归纳体系,加强单元间、课节间的联系。

2、作业方面-由于组内老师所带班级多,学生多,老师在作业批改方面就会

影响到效率,学生本着“老师不收,就不做作业”的态度,不

利于学生学习。但组内的教师还是定期收取学生的作业并进行

提问式考试

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落实有效教学

异构”

二、加强分工与合作

历史教研心得体会 第6篇

双池中学 金婷

自2012年9月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这是第一次参加这么大规模的教研活动,各乡镇的一线历史教师于4月10日齐聚我校,大家一起听了康中贾涛老师的《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和回中任丽红老师的《伟大的历史转折》这两节课,并且随后进行了评课活动,评课的过程中大家各抒己见,虔心交流,谈教学中的亮点,诉工作中的困惑,论学生的学情,议当今的社会,你一言我一语。这样难得的齐聚,这样生动的交流,让我这个从教不足三年的历史老师必须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摸索今后努力的方向。

首先,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释放学生自我创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我经常被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所左右,往往把学生看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即使教学设计尽可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一但付诸到实际的课堂上,总是“思维求同”,生怕有不同声音,难以操控,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这种因循守旧造成的最直接的后果是学生死记,死学,缺乏理解,缺乏思考,硬是让本来就有距离感的历史变得枯燥无味。刘雪梅老师的一句话:“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就输了将来。”让我内心触动很大。我想,纵然我能力有限,我也要使尽浑身解数,去努力培养孩子们的历史学习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必须打倒自己的心魔,从“主演”变为“导演”。

其次,讲究备课思路,狠抓课堂效率。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向有限的课堂时间要质量,这是我们每位老师都在努力的方向。康中贾涛老师的课多媒体资料的选取,图片的设计都可以看出之前她为这堂课所做的努力。不仅如此,猜谜环节朱元璋的名片都是出自《明朝那些事儿》,她能从历史专著,论文等多种途径寻找辅助教学的材料,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提供多角度的视角。这一点正是我所忽视的。往往把自己的备课资源局限在课本、练习册、教学用书上,因此在钻研教材上就显得不足,只有对教材熟练的把握,才能在教学设计上游刃有余;只有对学生学情充分的了解,才能在教学活动中事半功倍。今后,一定要多读书,多看书,用心备课,精心备课,设计出一些难度适中并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的问题。

最后,要善待学生,实施赏识教育。任丽红老师在课堂上一直用鼓励性教学,对每位参与到教育过程中的学生都能给予及时鼓励,表扬,并且方式是多样的。“很好,你很棒!”“这位同学表现非常好,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一下就缩短了异地教学师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极大刺激了学生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我带初一204,206两个平行班,204班学生课堂气氛沉闷,分数也是年级倒一,从上学期,我在这个班,每当有学生回答对问题,按时完成作业,或者课堂上有精彩表现时,我给予肯定评价,并且时常在班里夸他,效果明显要好。如张钰垚同学,开学不久就表现出各种不入流:上课睡觉,不做笔记,早读不背,批评教育他是满不在乎甚至还大义凛然,公然顶嘴。经过几个月的“特别关注”后,他成绩有了大幅度提升,对我,对历史的“无所谓”不见了。这不,今天下午还主动跑过来问我这次月考自己的成绩呢。从他身上我尝到了教育的“甜头”,今后也会更加努力去发现很多个“张钰垚”。

要搞好历史教学,光做到以上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如何为历史教学增添盎然生机,展示历史的独特魅力,是我们每位历史教师的“事业梦”,希望自己在历史教学中尽快成长,成熟起来,努力打拼自己的“事业梦”。

历史教研心得 第7篇

宋红梅

长海八中

2012.9.26

本月中旬,县教师进修学校来我校进行学科教学指导,通过交流与学习,我受到很多启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也会得到很大提高。

一、课堂导入利用的内容要有意义。

比如:初二历史上册第六课《近代工业的兴起》,由提问洋务运动的口号是什么而导入新课,它的意义就不大。应该明确口号的提出和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之间的关系,这样导入就非常能说明实质问题。即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认识到军事落后,国家的国防力量薄弱,为了加强军事和国防而向西方学习军事,掀起了洋务运动。但是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再次失败,有志之士认识到是中国的制度落后,因此要通过改变中国的制度,来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因此,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活动,以此导入新课。交代清楚事件的因果关系,可以培养学生的横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要渗透学科间的直接和间接的关系。

1、初三历史上册第二课《探险者的梦想》一课中,新航路的开辟在当时环境下并不是以积极因素带给世界众多的影响,它的开辟最早是由于经济的发展,黄金的诱惑而引发人们去东方,希望能获得财富。它间接的产生了众多积极的影响,如加强了世界各地区的联系,使世界成为一个整体,使人类的交往扩大了空间。直接的影响却是消极方面,即新航路开辟之后,充斥了血与火的掠夺,开始了一场长达几百年的殖民扩张活动。

2、在复习初一上册第八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一课中,造成“千耦其耘”的间接现象是奴隶制度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工

具已经得到改进,牛耕技术也已经广泛推广,但是生产效率还是不高,直接的原因是在于奴隶们消极怠工,甚至是搞破坏,导致生产力低下,生产效率不高,有的贵族为了改变这种社会现象,就把部分土地分给了奴隶租种,以收取收获物为租金,以此来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最终出现了“分地则速”的现象,使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由奴隶制度向封建社会过渡。

3、秦国的商鞅变法最终使秦国富强起来,为最终兼并六国打下基础。为什么变法就能使秦国富强呢?其中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变法中有一条“承认土地私有”,它不仅使那些得到土地的老百姓更加辛勤努力的耕耘劳作,更重要的是有很多人可以去开垦荒地,使秦国的土地面积大量增加,国家的经济收入大幅度提高,因此国家强盛起来。

作为教师要将课本的知识完整详细的传授,在备课的时候,既要将课本内容详细准备,同时,也应该满足部分优等生的需要,在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学科间的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在课堂中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参为依托,以教材为主要内容,认识到要探索教学规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必须转变“中学教师只要把书教好就行了”的传统观念,不能只满足已有的教学经验,不能只做教书匠。时代越来越需要研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要把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经验加以科学地总结,上升为教学理论,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真正让人体会到:

历史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第8篇

间:二〇一四年五月十九日

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教科研活动心得体会

——3333333333333莅临我校开展教科研活动学习心得

教研组:历史

教师:¥¥¥¥¥¥

本学期五月¥¥¥¥¥¥教育代表团来到我校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教科研活动。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有幸聆听了几位专家的教学课,受益匪浅,感触颇深。

一、诠释教育观念,引领教学创新

发现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释放学生自我创造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我们强调的素质教学关键是教育观念的创新,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教法,教法决定成效。我经常被传统教育观念所左右,比如说:以教师为中心整节课都坚持“填鸭”,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这些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造成学生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思维求同,不仅教学效果肯定不好,而且还扼杀了学生创造的内在动机。让趣味无穷的历史变成一个枯燥无味的数字,通过聆听专家一堂课,让我认识到必须从自己的内心打破它,改变它,从“主演”变为“导演”。

二、讲究备课思路,落实课堂效率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向40分钟要质量,这是每个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通过与%%%教育专家¥¥¥¥老师的交流,认识到备课这一环节尤为重要,可以说是基础,是关键。¥¥¥¥¥¥老师以他的一堂高三历史复习课为例,讲授了他的备课经验,他讲到作为一名教师要多看历史专著、论文,寻找辅助教学的材料,为学生提供历史研究视角。这一点正是我所缺乏的,往往把自己的备课资料局限在课本、练习册、教学用书上,因此在钻研教材上就显得不足,只有对教材熟练把握,才能在教学设计上游刃有余,合作探究让学生自主学习,愉快学习,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三、注重方法教学,理清课堂思路

通过聆听###涛老师的历史课及课后交流%%%%学校历史课堂的教学理念,让我认识到教师已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了,教师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可见,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大力推动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应该把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同时教师还应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多接触社会,采集社会上的一些信息,增强对社会的了解,对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

四、深入环境教学,讲求合作探究

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科知识,还要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与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大胆发问。这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学贵知疑,教贵设疑”,“问题”是发现的钥匙,是探究的动力。¥¥¥¥老师提到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教育特强的学科,它所涉及的知识和内容包罗万象,具有广泛性、综合性的特点和功能,这无疑为历史教师开展探究性教学指导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历史教师应抓住这些有利条件,日常工作中多读书、多看书。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提出或精心设计一些难易适度并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的问题进行启发诱导,便于让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把握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通过本次教科研活动,让我认识到学无止境,学贵有恒!

历史教研活动心得 第9篇

教研活动是教育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没有教研活动的开展一个老师的教学水平是不会很高的。集体备课可以使几个老师在一起讨论这节课的重难点,对有争议的知识点进行讨论,最后达到共识,通过集体备课结合其他教师的意见,更能透彻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这样上课效果会比自己单独备课要好。

听、评课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交流、对比的过程,听别人的课,可以学到别人的优点,可对比同一个问题别人是怎样讲的,而自己又是怎样讲的,对别人的优点可以借鉴和学习,对别人出现的问题,可以引起自己的注意,看自己在讲这节课时是不是会犯同样的错误,评课是教研活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光听课,不讲课实际上等于白搭,通过评课,其他的老师可以提出自己这节课的优缺点,并提出自己的建议,这可以使本人能发现自己教学的缺点,并在今后的教学中在这些方面多加努力、提高,讲课对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

听了几堂精彩的历史课堂现场教学,深有感触。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教与学必须有一个和谐课堂步骤,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步骤来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达到有效教学,创设情境,形成问题,使学生愿学。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不但能对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学生因情境的巧妙刺激,学习热情激发起来,萌芽学习兴趣,认知系统开始运转。

我觉得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切实作到有效两个字应该至少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为本。做到以学生学习为主,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认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是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立足点。除了教学的重点,难点的把握,教师还应该考虑到教材的重组与延伸。备课不仅是备教材还应该是备学生,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而启智学生就要提醒我们这些教师要注意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3、仔细推敲教学方法。随着网络的的普及,教师可以利用的资源是越来越多了,教师交流教学方法的渠道也是越来越广,我们可以发现相同的教学内容往往有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班级学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4、有针对性的设计课堂练习。学生吸收知识第一印象往往十分重要,而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听说读写各式练习情况往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后练习的正确率。

5、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鼓励者。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准备好充足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发挥主观

历史教研活动体会 第10篇

————《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

我们进行了听评课活动,针对老师们的上课情况,简要评析如下:

一、创设探究空间,激发探究兴趣

历史课教学是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从积累历史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学生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如谢文秀老师、徐建英老师通过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判断,从而增进了思考力,发展了历史思维,这也是目前考试形式下一种好的历史教学方法,值得历史教师借鉴。

二、营造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那个分组学习,充分发挥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组织者和设计者的角色,创设了合理有效的学习情景,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主要表现在把空间留给了学生,把机会留给了学生,把时间留给了学生,把思考留给了学生,学习中每一个环节都是教师设置问题情景,由学生归纳、总结、教师提升,值得借鉴。

三、新课改后的历史教材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主题式,打破了王朝体系,所以有必要对历史的大背景做一介绍,两位老师此点体现得很好。

四,时政结合,读史明理。

老师结合我国当今时政,国家的一些列惠农政的实施,前后对比,学生易于理解。并且真切的感受到当对人民的关心支持与帮助,树立牢固的爱国观念。

五、紧扣主题,设计精巧,条理清楚,注重实效。基本功扎实,分析调理透彻,彰显教师扎实的基本功。

此课在教学中值得探讨的有以下几点:

一、探究新方法,讲活历史课。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现在看来有些知识从时间和空间都会很陌生,因而在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上要避免单

一、重复,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创设多样的教学形式,凸现历史课的魅力。

二、零碎语言应妙用。课堂主题是教学语言,所以应关注课堂语言的设计和运用,如导入语言要生动,过渡语言要简洁,提示语言要自然,总结语言要精辟,充分发挥教学语言在课堂中的调控作用。

高一历史教学心得 第11篇

二、存在的问题

1. 新教材没有体系,史实不清,学生很难把握。目前高一历史课本分必修一.二.三,分别讲授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但是由于分专题展开,且不少内容没有讲清基本的历史史实,使学生无从掌握。教师如果加以补充说明,时间不允许;如果不补充,学生疑问多,很难真正理解教材,提升能力就更难了。

2. 课文中的标题企图体现文学色彩,淡化甚至消除了历史学科特色。如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中 “从 ‘刀耕火种’到以 ‘以牛耕’”,不如直接改为 “古代中国农耕技术的演进”;再如 “大禹和他的继承人”改为 “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等等。这样既简单明了,使学生能很快抓住中心,无需教师再重新 “翻译”,又具有鲜明的历史学科特色。

3. 有些课容量太大,无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仍以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为例,该课正文含5目,此外还有 “课前提示”1则,“学习思考”3题,“资料卡片”2则,“知识链接”1则。这样,一堂课不可能完成基本任务;至于 “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以及 “常规训练”根本无法在课堂上涉及,而目前高一学生又没有能力独立完成。为了给学生讲解一些必需讲解的知识和试题,不得不多用课时,而学校只能按教学大纲给我们分配课时,最终就实现不了教学计划。

三、相应对策 虽然新教材存在一定问题,但我们无法回避,更不可能开 “历史倒车”。为此必须有相应对策,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1. 紧扣 “会考标准”。教师应熟悉会考标准中的 “知识条目.考试要求”,在授课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2. 依据大纲精心备课,对教材进行重组,做到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

3. 动员学生做好预习工作。比如,“常规训练” “知识整理”栏中的填空题就可以要求学生提前完成,教师正式上课前进行检查督促。这一过程可使学生了解课文梗概,有助于提升教学进度。

4. 在预习基础上,一些简单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敢于 “下放权力”,指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样既可节约时间,又可培养学生能力,还可养成不依赖老师的良好习惯。

虽然采取一些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请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高一历史教学心得(2):

历史课程的专题式教学确实是我们感觉到新课改小新教材的难度,如何降低这种难度,体会如下:

第一,每一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跨度比较大,原有的历史教学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强,新课程则打破了原有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虽然其体系上表现比较贯通,立体感比较强,但接受能力可能要降低,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做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整合、构建某历史阶段的框架体系。

高一历史课改教学心得体会 第12篇

学校教育要成为“活的教育”,成为真正培养人的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对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教育。所以,面对新课改、面对新教材,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是当务之急。如果还是一味地认为学习历史就是为了考试,那就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如今,历史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已不仅仅停留在考试的层次上,更多地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历史,分析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的某些事件的前因后果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不再是培养只会考试的“书呆子”了。

2、更新备课方式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历史新教材的特点,我们在备课时充分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素材进行备课,这些素材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参和辅导资料了,更多的是利用网络资源,因为网络上的素材非常丰富。同时,教师的备课还可以备一些学生的活动,某些课中,可以调动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来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高一历史集备组曾用过如下方法进行备课,(一)课前调查学生在本节课上希望学到什么知识,他们对本节课的哪些内容特别感兴趣。(二)利用互联网络,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三)改变以往手抄式备课为电子备课,这样不但提高了备课效率,也提高了备课质量。(四)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备课组全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如:教学目标该如何制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本课重点是什么,如何突破;难点是什么,如何排除;本课怎样导入效果较好,一开始就能激起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该怎样教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课后检测应怎样编写,编写哪些类型的题;在本课中,该给学生制定怎样的活动方案,等等。通过集体备课,得出本节课的施教框架,然后教师再根据个人和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集体备课基础上的二次备课。这样,备出来的一节课,既充分实现了教学目标,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活”字。

3、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对课堂教学方法极为重视,明确提出要教师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了,教师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填鸭式”的课堂上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当今的教师应该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和在课堂教学中假设活动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也是我们目前使用过的两种较好的方法。

①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

教师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集图像和声音于一体,模拟展示当时的历史情景。这样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由感而发,认识历史、感受历史和分析历史,从而记住历史。这就是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使课堂变得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②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活动情境

常用的课堂活动形式,如:分组讨论、分组辩论、小组搜集资料竞赛、课堂表演及其它课堂活动形式。有时,还可以把几种活动形式结合起来使用,那样效果更佳。例如:在教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专题一的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时,就设计了一个活动内容。一场对是采用郡县制还是分封制的朝议的模拟表演。通过活动,不但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并作出分析、判断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改变了学生对历史课枯燥无味的看法,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4、更新教学评价机制

高一历史教学工作心得体会范例 第13篇

近年来,我省全面展开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新课程改革。就历史学科而言,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教师要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教学理念,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受到了学生学习不主动、教学资源匮乏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极大地影响了课程改革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积极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方法,解决新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 历史教学 新问题

2009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最后阶段,随即我省开始全面实施新课程。我作为一名高一的历史课教师,经过近一个学期的探索,结合自身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现就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及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的新对策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1.历史专业知识基础薄弱。在我们x地区,初中社会课按照国家标准开设,但由于中考时开卷考试,而且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式,认为历史是副科,所占分数又没有数学、语文、英语等科目那么多,这就造成大多数的乡镇中学平时从未重视过历史课,从而忽视了历史课的正常教学,历史只作为副科而存在。所以,学生的基础相对来说比较薄弱。给新课程的教学进度带来影响,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2.专题学习带来的困惑。在课程结构上,新课改采取了“模块+专题”的形式。应该说在初中有了较为系统的学习的基础上,高中再以历史专题的方式,把历史内容加以整合,探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线索性和规律性,这样既可以避免历史基础的重复学习,还能转换认识问题的角度,适当地提高历史学习的难度,培养学生史实结合的能力,从而实现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但是,这种假设严重地脱离了初中学生不重视历史甚至不学历史的现实情况,使初高中历史衔接出现断层,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很大问题,也带来很多的困惑。

3.在思想上,学生对历史学习极不重视。长期以来,历史作为副科没有得到学生的重视,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学习历史毫无用处,历史讲述的是已经过去的、无法精确验证的历史现象,它既不能创造社会价值,也不能带来社会价值,忽视了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这些习惯和看法影响到学生,就使学生在思想上对历史学习极不重视。

4.学生无法获得有效的信息。现在,在高考指挥棒下,我省多数学校都实行封闭式教学。学生缺乏获得信息的途径,网吧不能进,学校图书馆的资料有限;物理、化学、生物、数学、语文、英语又挤占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学生课余根本没有时间去预习、复习乃至收集资料等等,从而导致教学时间严重不足,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经过近半年的不断学习,不断尝试,注重改进新课改、新特点下的教学方式,摸索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新对策。

1.改变授课方式,以互动方式为主,营造和谐融洽课堂氛围。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水平。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确保课程教材改革顺利进行,就必须改变广大教师习以为常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等途径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使学生逐渐形成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和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灵活运用课程资源和多样化、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探索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探索多种课堂学习方式。如情景教学法,以多媒体展示情景资料、图片或播放视频让学生融入到历史情景中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实现教学目的。上课时运用探究式教学法,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材料,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自主质疑,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寻求新的发现,获得新的认识。通过不断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逐渐养成自主质疑的思维品质,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以提高学生的素质。

3.要善于运用教材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阵地和途径,钻研教材、优化教学方案则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引导学生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形成科学的有层次的符合教学要求的历史知识网络,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

4.改变教师教学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新课改下教学不再是教师对学生单项的“培养”,教师也由以前课堂上的“主演”转变为“导演”,组织引导学生的课堂活动。这就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必须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使学生学会学习,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教师应为学生获取、分析、信息和发现、解决问题创造机会和条件。这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也是搞好课改的关键。

总之,高中历史课改已如火如荼展开,历史课改对每一位高中历史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新课改成功与否与每一位教师关系密切。我们唯有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在教学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勇于面对新课改的潮流,才能使历史课焕发新活力,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

高一历史教学工作心得体会范例五篇【二】

一、新教材的优势。

紧扣时代脉搏,增加经济文化比重,介绍了不同的学术观点,设置了“学习探究课程”,“课前提示”,“学习思考”,“资料卡片”,“知识链接”,图片资料增多;内容丰富多彩,引导方式多样。既可使学生紧跟时代步伐,又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兴趣,还能够让他们适当接触不同的史学观点,多角度地认识问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不少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1.新教材没有体系,史实不清,学生很难把握。目前高一历史课本分必修一.二.三,分别讲授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但是由于分专题展开,且不少内容没有讲清基本的历史史实,使学生无从掌握。教师如果加以补充说明,时间不允许;如果不补充,学生疑问多,很难真正理解教材,提升能力就更难了。

2.课文中的标题企图体现文学色彩,淡化甚至消除了历史学科特色。如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中“从‘刀耕火种’到以‘以牛耕’”,不如直接改为“古代中国农耕技术的演进”;再如“大禹和他的继承人”改为“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等等。这样既简单明了,使学生能很快抓住中心,无需教师再重新“翻译”,又具有鲜明的历史学科特色。

3.有些课容量太大,无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仍以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为例,该课正文含5目,此外还有“课前

提示”1则,“学习思考”3题,“资料卡片”2则,“知识链接”1则。这样,一堂课不可能完成基本任务;至于“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以及“常规训练”根本无法在课堂上涉及,而目前高一学生又没有能力独立完成。为了给学生讲解一些必需讲解的知识和试题,不得不多用课时,而学校只能按教学大纲给我们分配课时,最终就实现不了教学计划。

三、相应对策

虽然新教材存在一定问题,但我们无法回避,更不可能开“历史倒车”。为此必须有相应对策,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1.紧扣“会考标准”。教师应熟悉会考标准中的“知识条目.考试要求”,在授课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2.依据大纲精心备课,对教材进行重组,做到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

3.动员学生做好预习工作。比如,“常规训练”“知识整理”栏中的填空题就可以要求学生提前完成,教师正式上课前进行检查督促。这一过程可使学生了解课文梗概,有助于提升教学进度。

4.在预习基础上,一些简单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敢于“下放权力”,指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样既可节约时间,又可培养学生能力,还可养成不依赖老师的良好习惯。

虽然采取一些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请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高一历史教学工作心得体会范例五篇【三】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学校教育要成为“活的教育”,成为真正培养人的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对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教育。所以,面对新课改、面对新教材,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是当务之急。如果还是一味地认为学习历史就是为了考试,那就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如今,历史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已不仅仅停留在考试的层次上,更多地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历史,分析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的某些事件的前因后果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不再是培养只会考试的“书呆子”了。

2、更新备课方式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历史新教材的特点,我们在备课时充分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素材进行备课,这些素材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参和辅导资料了,更多的是利用网络资源,因为网络上的素材非常丰富。同时,教师的备课还可以备一些学生的活动,某些课中,可以调动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来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高一历史集备组曾用过如下方法进行备课,(一)课前调查学生在本节课上希望学到什么知识,他们对本节课的哪些内容特别感兴趣。(二)利用互联网络,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三)改变以往手抄式备课为电子备课,这样不但提高了备课效率,也提高了备课质量。(四)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备课组全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如:教学目标该如何制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本课重点是什么,如何突破;难点是什么,如何排除;本课怎样导入效果较好,一开始就能激起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该怎样教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课后检测应怎样编写,编写哪些类型的题;在本课中,该给学生制定怎样的活动方案,等等。通过集体备课,得出本节课的施教框架,然后教师再根据个人和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集体备课基础上的二次备课。这样,备出来的一节课,既充分实现了教学目标,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活”字。

3、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对课堂教学方法极为重视,明确提出要教师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了,教师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填鸭式”的课堂上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当今的教师应该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和在课堂教学中假设活动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也是我们目前使用过的两种较好的方法。

①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

教师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集图像和声音于一体,模拟展示当时的历史情景。这样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由感而发,认识历史、感受历史和分析历史,从而记住历史。这就是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使课堂变得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②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活动情境

常用的课堂活动形式,如:分组讨论、分组辩论、小组搜集资料竞赛、课堂表演及其它课堂活动形式。有时,还可以把几种活动形式结合起来使用,那样效果更佳。例如:在教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专题一的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时,就设计了一个活动内容。一场对是采用郡县制还是分封制的朝议的模拟表演。通过活动,不但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并作出分析、判断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改变了学生对历史课枯燥无味的看法,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4、更新教学评价机制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当前形势下,我们正在更新教学评价机制,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我们更加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在评价标准上,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学业成绩,更多的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评价方法上,既注重量的评价,又注重质的评价。通过全方位、深层次地评价,使得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得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激发,从而使得新教材的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高一历史教学工作心得体会范例五篇【四】

历史课程的专题式教学确实是我们感觉到新课改小新教材的难度,如何降低这种难度,体会如下:

第一,每一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跨度比较大,原有的历史教学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强,新课程则打破了原有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虽然其体系上表现比较贯通,立体感比较强,但接受能力可能要降低,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做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整合、构建某历史阶段的框架体系。

第二,新教材内容更简练,材料更丰富,能力培养更明显、更具体,如何通过高中的历史教学,增强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评价等能力,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就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的历史知识和较深的理论素质。

首先,打铁先需自身硬。我们也要首先更新我们的教学理念、模式。我们教师只有练好了自己的内功,才能在教学中运用自如,满足学生的需要。

其次,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凸出一个核心,围绕这一核心主题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以增强专题教学的有效性。

其三,不能割裂各专题之间的联系,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打通中外历史的关节,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的点---线――面。同时,教师还要把历史知识和现实中的社会热点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课堂的教学引发现实的思考,促成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其四,引领学生对相关历史进行规律性的总结,让学生学会主动地去探究他们内在的规律性的东西。

高一历史教学工作心得体会范例五篇【五】

高中是一个对于我们的基础知识体系进一步细化的阶段,同时也是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深刻的意识的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激发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高中我们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将素质教育和高考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才,作为一名高中的历史老师,我将自己的一些教学心得和大家分享:

一、改变教育理念,学习教学创新

过去的教学大都是没有工具,也没有教学的方法,所以教师在课堂上都是以自己为中心,每一节课都是完成教学的进度为主,照着课本进行填鸭式教学,对学生的问题不予理睬,坚持自己是对的。这样的教学方式渐渐禁锢了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让学生觉得课堂是枯燥无味的,也使学生对历史失去兴趣,不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

因此我们作为教师要主动改变我们的观念,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将其运用到教学当中。比如讲多媒体的教学应用在课堂上,播放一些历史记录片,当文字变成生动的画面时,学生的记忆就会更加的深刻,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的快速,同时不再是将书本上的内容一股脑的灌输到学生的脑子里,而是引导学生去思考,老师去提点和进行补充,让课堂变得有趣。

二、向课堂要质量,备课有方法

如何在短短的45分钟内将教学变得更加有质量,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更加的快。课本使我们必须要熟知的,利用每一个素材制作好资料,使学生对课堂上的知识吸收进,而不是在课后就还给老师了。

写好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记录下来,怎么将刻板的文字讲的生动有趣,就要在准备工作上多下功夫。

三、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上一篇:三查三看三比问题梳理和整改措施下一篇:学前资助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