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狂人日记读后感

2024-05-12

小学生狂人日记读后感(精选7篇)

小学生狂人日记读后感 第1篇

《狂人日记》这本小说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其中鲁迅借以对迫害妄想症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反映了封建礼教“吃人”的现象,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性、普遍性,表现了现代人开始觉醒的意识,也表现了作者倡导人的文学和启蒙主义。

小学生狂人日记读后感 第2篇

今天我读了狂人日记,我的第一感受就是,社会太黑暗了。那里还吃人,有几个人把一个大恶人打死了,居然把那个大恶人的心肝挖出来吃了,说是能壮胆。有的人还把馒头蘸血吃了,咦!太恶心了!还说人肉可以煎肉饼,没人敢说自己没吃过人。狂人日记里还说,鲁迅四五岁时,坐在堂前乘凉,大哥说爷娘生病,做儿子的须割下一片肉来,煮熟了请他吃,才算好人,啊!在以前做儿子真痛苦。母亲也没有说不行。啊!母亲好绝情啊!以前的社会太黑暗,非常黑暗。比起现在,我们真幸福啊。

鲁迅最后说道,有没有吃过人的孩子,请救救他!

小学生狂人日记读后感 第3篇

文中叙述了“我”中学时的一位好友, 早些时候患了“语颇错杂无伦次, 只多荒唐之贫”的疯病, 成了所谓的“狂人”。“我”从他留下的两卷日记中了解到, “狂人”看见什么人都以为是要吃他:他看见邻居交头接耳地议论, 就觉得是在密谋害他;医生给他诊脉, 他也觉得那人不过是刽子手假扮, 是来“揣一揣肥瘠”的, 好分他一片肉吃;大哥安慰他, 让他静养着, 他却怀疑是想养肥他, 好多吃些肉;“狂人”"还听说邻村狼子村有个“大恶人”, 被佃户打死, 连心肝也被挖出炒了吃, 又联想起小时候大哥讲书时说的“易子而食”、“食肉寝皮”的事, 就越发相信了自己的判断。最后他终于鼓足勇气, 发出:“你们可以改了, 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 活在世上”的愤怒的呐喊。这“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 活在世上”正是时代的呐喊。作品通过对狂人变态心理的描写, 以象征、暗示等手法, “暴露礼教和家族制度的弊害”。小说写着:“我翻开历史一查, 这历史备有年代, 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 仔细看了半夜, 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小说揭露吃人者的“狮子似的凶心, 兔子的怯弱, 狐狸的狡猾”。在吃人者中, 不仅有作为封建家族制度象征的大哥, 还有作为民族和社会的希望的青年、小孩;有封建制度、礼教残害对象的妇女及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人民, 所有的人都露着又怕又凶的吃人的颜色, 都信奉着吃人的道理。小说描写了一个“黑漆漆的, 不知是日是夜”的吃人社会, 一个从几千年前开始吃人, 一直延续到现在, 不以为非, 反以为是, 不知何时才能结束的食人民族, 从而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思想毒害之严重, 倾注了作者对我们民族的极度忧愤的感情。小说塑造的狂人形象, 是一个对被奴役民众进行启蒙带有悲剧色彩遭受迫害的反封建专制的先驱者, 他以前瞻性的视角, 发现了当时社会深隐的弊病。朱彤说:“‘狂人’分明是一个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战士。”徐中玉指出, 狂人“是反封建的英勇战士”, “他是因为不相信了从来如此的道理……被诬为狂人, 迫使他有了一些狂的外表的。事实上, 他是比谁都明白……岂止并非狂人, 倒真是一个革命的先知先觉。”两位学者都认为狂人是一个反封建战士, 有先知先觉品性。陆耀东认为“狂人的确是狂人, 他的发狂不是假的……他是一个战士被折磨发了狂, 是发了狂还没有停止战斗的战士”。作品的主人公虽然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狂人”, 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写下层劳动人民所受到的迫害, 更不是一个精神病人的“纪实文学”, 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露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狂人的感觉世界的主要成分是怀疑和恐惧, 突出一个怀疑被吃的怕字, 狂人感到的是肉体将被吞噬的恐惧.“历史上多少反抗旧传统的、离经叛道的人, 曾经被视为疯子。从世俗的眼光看去他是疯子;站在革命的立场看他是先知先觉。同一个人、同一个思想却在社会上有截然对立的两种看法和评价, 这也是变革时代的社会矛盾的反映。鲁迅塑造这具有狂与不狂两重性的形象, 就是对社会矛盾的一种揭示。这也是狂个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深刻含义”。掌握狂人形象的关键, 就在于对狂人是真狂还是假狂的理解。狂人的“狂”, 一方面是由于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某些特征, 更重要的一方面却是他对传统和世俗的反抗;狂人的“不狂”, 则在于他“超前”的思想认识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并且被历史所证明是正确的, 只是他说出了当时的人们不敢说或者是还没有说出的骇人听闻的话。鲁迅曾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过:当时“大约所仰仗的全是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知识”。从作品中狂人的言行来看, 他的确是一个“迫害狂”患者, 具有恐惧、多疑、知觉障碍和逻辑思维不健全等特征, 属于精神病学的“迫害妄想型”精神病患者。如作品所写:“早上小心出门, 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还有七八个人, 交头接耳的议论我, 又怕我看见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在文中他以为人人都要害他、要吃他的心理, 处处可见。如果只看到这一方面, 那就很容易认为狂人是真狂了。其实狂人的评议和心理有许多错乱和偏执的地方, 却又表现出清醒的认识、深刻的思想和发言人的洞察力。在这方面, 最为突出的就是前面提到的他从写满“仁义道德”几字的历史字缝里所发现的吃人的本质。这段话揭开了几千年中国封建礼教的面纱, 揭露了封建礼教在精神上对人民的残害, 揭示了封建制奴役压迫人民的罪恶。几千年来, 敢于站出来说出这个本质的人难道不就是被世人看作是“狂人”的人吗?

联系作品的背景文章写于1918年, 尽管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腐朽封建王朝, 给民族新生带来了巨大希望, 科举考试废除也有十几年了, 但封建统治者, 用以维护其统治权威专制文化却依然存在, 广大的中华大地还笼罩在封建主义令人窒息的乌烟瘴气之中, 封建礼教还是像枷锁一样套在人们的脖子上。几千年来被奉为行为规范和准则的封建道德, 和吃人联结了起来;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是封建统治者以仁义道德吃人的历史, 这是对封建礼教道德最深刻最本质的揭露, 是作者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长期研究后的重大发现。在鲁迅看来, 人民生活的拮据困苦还在其次, 真正可怕的是人们心灵的麻木和思想的愚昧, 正所谓“凡是愚弱的国民, 即使体格如何健全, 如何茁壮, 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鲁迅《<呐喊>自序》) 。正是在这种认识下, 从《狂人日记》开始, 鲁迅连做了15篇短篇小说, 并将其结集出版, 是为《呐喊》。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回顾了他和朋友金心异的谈话。他沉痛地说道:“假如一间铁屋子, 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 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 不久都要闷死了, 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 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 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 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挽救的临终的苦楚, 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金心异回答:“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 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就是这个“希望”, 把鲁迅从绝望的悬崖边上唤了回来, 他认识到:……说到希望, 却是不能抹杀的, 因为希望见在于将来, 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 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 于是我终答应他也做文章了 (《呐喊》自序) 于是在希望中的鲁迅作别了在绍兴会馆抄古碑的寂寥的岁月, 拿起了他战斗的笔。从那时起, 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位斗士, 他以文章为匕首, 为投枪, 把它们掷向敌人的心脏。这第一支匕首便是《狂人日记》。你莫笑“狂人”的疯傻怪诞, 他在疯狂中却有着时人中难得的清醒。兄弟邻居固然不会吃他, 然而封建礼教却能杀人于无形。礼教杀人不是以人的生理功能的衰竭为表现, 而是以人性被扼杀, 人“或为奴隶, 或为奴隶而不得”, 人不成其为人为标志。

围绕狂人形象性格, 对《狂人日记》文本分析到这里, 归结一下小说主题, 鲁迅曾说:“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更具体来说, 文本在启蒙与新生大主题统一下有三大旨归:对反抗专制先驱者积极肯定和热情讴歌, 小说中有的是对狂人行为赞颂和肯定, 鲁迅就曾说过他作文, 是遵从先驱者将令结果, 去慰藉“寂寞中奔驰的猛士, 使他们不惮于前驱”;对实施专制的统治者和残暴愚民害人各种专制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揭露与鞭挞, 小说借狂人之口, 激烈抨击了封建专制统治的意识形态;对具有健全人格的理想新人的启蒙与呼唤, 鲁迅写文是为了达到立人目的, 完成自己作为“背着因袭的重担, 肩住了黑暗的闸门”历史中间物, 去“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 合理的做人”的任务。

这里还需强调一点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气吞山河浪潮冲击下, 基于封建伦理道德仁义道德礼教传统弊端对于人性的压抑、束缚和摧残, 鲁迅从西方寻得新的文明, 实现其立人目的, 对理性进行同样呼唤的同时, 更侧重于人自由精神的追求, 将人从传统伦理中的人、社会的人、被他者束缚的人解放出来, 还原转化为一个自己的人、独立的人、个性张扬的人, 从精神上改造国民素质, 从立人而实现立国目的。

鲁迅的《狂人日记》通过狂人这一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社会叛逆者的形象, 一个清醒的启蒙主义者的形象达到了充分挖掘中国国民劣根性以及批判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害人的目的, 正是基于狂人形象这样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以及他深广的社会意义, 才使他成为文学长廊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才使他具有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而成为古今中外独特的“这一个”。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版。[1]鲁迅:《鲁迅全集》,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版。

[2]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7月版。[2]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7月版。

[3]徐中玉:《鲁迅生平思想及其代表作研究》, (上海) 自由出版, 1954年2月版。[3]徐中玉:《鲁迅生平思想及其代表作研究》, (上海) 自由出版, 1954年2月版。

[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鲁迅研究室编:《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 中国文联出版社, 1985, 1986, 1987, 1990。[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鲁迅研究室编:《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 中国文联出版社, 1985, 1986, 1987, 1990。

[5]童庆炳、程正民主编:《文艺心理学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4月第三版。[5]童庆炳、程正民主编:《文艺心理学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4月第三版。

小学生狂人日记读后感 第4篇

一、《狂人日记》的“忧愤深广”

《狂人日记》的发表,恰好是十月革命胜利半年之后,五四运动爆发一年之前,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五四革命精神,在这篇作品里体现得非常充分。毛泽东说过:“五四运动所进行的文化革命则是彻底的反封建文化的运动,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狂人日记》就为这场文化革命吹响了号角,它是在五四前夕向封建主义宣战的檄文。作者说它“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他一语道出了小说的矛头指向:不仅指向封建制度,而且要求推翻整个封建制度的根基——封建宗法制度。作者通过狂人之口,喊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响亮的战斗的声音: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是个吃人的制度,必须彻底摧毁!这是五四前夕的第一声春雷!

鲁迅自己说这篇《狂人日记》比果戈理的《狂人日记》要“忧愤深广”。鲁迅的作品在反封建方面要坚决彻底得多,他提出的不是任何个人遭遇的问题,而是要改变整个社会的问题。它触及的不是封建制度的枝枝节节,而是从根本上要求改变这个制度。如果说果戈理代表的是正在成长壮大但还有软弱性的俄国资产阶级的要求,那么鲁迅代表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的革命时代的中国人民大众的要求。鲁迅的《狂人日记》“忧愤深广”,是因为这里融入了鲁迅对中国几千年历史的真知灼见和对封建制度烈火般仇恨的感情。这是鲁迅作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最深刻也是最敏锐的地方。

鲁迅的《狂人日记》之所以“忧愤深广”,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深刻的思想意义,还在于鲁迅从第一篇新小说,就提出了怎样启发农民群众的觉悟和防止下一代孩子们再受封建主义毒害的问题。《狂人日记》可以说是《呐喊》以至整个鲁迅小说创作的一篇“序言”。小说里说:“他们(即‘村人,农民)也有给知县打过枷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给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侯的脸色,全没有昨天那么可怕,也没有这么凶。”这些被压迫农民在狂人面前脸色的“可怕”和“凶”,当然有着狂人自己的错觉,但这里显然表现了前期鲁迅作为一个启蒙思想家对被压迫者的基本态度,即“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对农民群众麻木不觉悟感到悲痛,希望被压迫农民起来斗争。对于孩子中毒的问题,鲁迅也借狂人之口提出来了,日记写到:“前面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议论我:眼色也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都铁青。我想我同孩子有什么仇,他也这样。”并回答说:这是“他娘老子教的”,作品最后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鲁迅在《狂人日记》通过狂人直言无忌的性格,对反对封建统治者的丑恶嘴脸进行深刻的揭露,表现了强烈的战斗锋芒。作品揭露封建统治者伪善、耍两面派,“话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他们“讲道理的时候,不但唇边还抹着人油,而且心里装满吃人的意思”,他们“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子遮掩”,以便“没有杀人的罪名,又偿到了心愿”。作品揭露他们颠倒是非,混淆黑白,他们“做论”的手段是:见好人即骂,骂翻了再说:见坏人反而要“原谅几句”,这就是他们所谓的“翻天妙手,与众不同”。他们把起来造反的农民或者封建阶级中的叛逆者,说成“大恶人”,打死以后还“挖出他的心肝来,用油煎炒了吃”,给他们自己“壮壮胆子”。他们“狮子似的凶心,兔子似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所有这些象征性深刻尖锐的揭露,对于反动封建势力,都有真切的概括意义。

鲁迅在《狂人日记》里,提出了“将来容不得人吃人”这个新的社会理想,为中国和人类前途发出了热情的呼吁。这意味着作者憧憬的未来社会是彻底消灭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制度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尽管当时还有点朦胧,带点空想的色彩,它却是中国革命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阶段跨越到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阶段在鲁迅作品中留下的一个鲜明的印记。

二、《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

《狂人日记》这种深刻的思想性,是通过狂人的形象,通过狂人写日记的方式来得到成功的艺术体现的。因此,怎样理解狂人的形象,就成为了解作品思想风格的一个重要问题。狂人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是真狂人,还是假狂人?是普普通通的狂人,还是发了狂的战士?这关系到对作品中许多内容的正确理解。这篇小说开头,作者故意用文言文以第一人称写了一个小序,交代日记的来历,据小序中“余”的介绍,书名所以叫做《狂人日记》,是病者“本人愈后所题”。可见,作者确实将自己的主人公作为真的狂人来设计的。小序还说,“余”读病者日记,“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这就进一步表明,鲁迅心目中的主人公,不但是个狂人,而且连患哪一种病症都非常明确具体。如果按照上述第一种意见,说狂并不真狂,只是别人误解了他,他本人完全是个清醒的战士的话,那么,这篇小说首先得改个名称,应该叫做《战士日记》,至少改做打着引号的《“狂人”日记》才行。狂人明明发了狂,狂人的心理活动,他的过敏、多疑、惊恐奇怪的联想,不正常的推理和错觉,这些不都十分符合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点吗?比如:“没有月亮”,就认为“不妙”;看见别人张嘴朝他“一笑”,就认为不怀好意要吃他;街上妇女打自己的孩子说“咬你几口才出气”,他也大吃一惊,认为是针对他的;医生把脉,他理解为“揣一揣肥瘠”,认为医生是“刽子手扮的”,甚至连“赵家的狗看我两眼”也认为就是图谋“害我”……所有这些,能是一个正常人的思维活动吗?如果否认作品主人公是狂人,那就会连鲁迅煞费苦心,把疯子写得惟妙惟肖的地方都看不到了。鲁迅学过医,他懂得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因此是采用了严格的现实主义手法来描写这个狂人的,为了把小说主人公写成一个活生生的疯子形象,鲁迅特地在狂人的日记中故意写错一些字,记错一些事,以显示出狂人“语误”颇多。例如把徐锡麟写成“徐锡林”,把记载人肉可以治病的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错写成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等,鲁迅自己说过:“写《狂人日记》,所仰仗的全是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生上的知识”。可见认为狂人并不真狂,是完全不符作者的本意和作品的客观实际的!

有人分析《狂人日记》,把狂人看作是个完全清醒的无病的革命战士,将他的每句话都看作反映生活实际的真理。有人因为完全跟着狂人思考问题,就认为作品中除了狂人一人外,其他都是坏蛋。这种理解,表面上似乎强调狂人的反封建意义,实际上却贬低了作品的意义。因为,作者原意并不在于仅仅鞭挞几个人,而是要反对、攻击整个封建制度。所以作者写狂人对周围某些具体人是采取“劝转”的态度,而对吃人的制度是坚决否定的。明确了狂人确实是真狂而不是施加的诬称以后,我们可以进一步讨论他究竟是“普普通通的狂人”还是“发了狂的战士”,认为狂人就是一个普普

通通的狂人,主观上毫无反封建的思想。而且这种看法也是不符合作品实际的。按照作品所写,狂人对五四之前中国的黑暗现实是不满的、揭露的,对他大哥的为人态度是批评的。如日记中有这样一段:“他们一翻脸,.便说打上几圈:原谅坏人几句,他便说‘翻天妙手,与众不同。我哪里猜得到他们的心思……”可见狂人对他大哥的为人态度是批判的,对五四之前中国的黑暗现实是不满的、揭露的。在日记中,狂人还提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这个对旧传统大胆表示怀疑的重大问题。可见,狂人本身的思想就有一定的反封建色彩。作者借狂人的话有所寓意,也必须有一定的条件,即狂人本身确有某种哪怕是极为微弱的进步思想。如果狂人毫无反封建的思想,作者想要有所寓意也很困难。再有,狂人既是狂人,就不可能只看他是哪一种精神病患者,还要看患者处于发病较重还是发病较轻的时候。从医学上说,“迫害狂”病人是有某种思维能力的,他有感觉,能思考,只是有妄想和幻觉,判断、推理不正常。因此,不能完全排除在他发狂以后,原先的若干进步思想还可能以曲折的方式继续起某种作用。要是狂人不能有丝毫清楚的思维,那就连他写日记也该受到怀疑,整个作品的真实性就会被否定了。认为狂人是一个战士被折磨得发了狂,发了狂仍没有停止战斗,这个评价是否稍高了些?因为从作品的实际来看,我们可以感觉到狂人在发狂前有点民主主义思想,有反传统的倾向,可以说他是初步觉醒的封建家庭的叛逆者,但究竟有哪些行为证明他够得上是个战士呢?似乎不多。至于发疯后的许多言行,常常具有双关的性质,在疯子来说是疯言疯语,在读者来说又分明感觉到作者深刻的战斗寓意。如果完全把作者的寓意看成狂人在正常的神态下所具有的认识,那就容易把作者同狂人等同起来。

三、《狂人日记》的思想风格

这篇小说以狂人为主人公,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精心设计、精心构思的。用短篇的篇幅把主题表现得如此重大,内容如此深广,年代又如此久远,实在是太不容易了。鲁迅匠心独运,选择一个在半封建社会中因受迫害而致精神失常的病人来做主人公,从独特的角度,揭露中国的封建社会。借助狂人那种奇特的跳跃式思维活动,只用了大约七千字的篇幅,就凝练而出色地完成了几乎一个中篇都很难完成的任务,实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迫害狂”患者常有受人迫害的幻觉,这就便于作者通过狂人的感觉,有力地揭露千百年来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罪行。作品中狂人的心理状态与独特思路,被刻画得极为细致真切,惟妙惟肖。譬如,狂人从“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感到凶险和惊恐;从街上的女人“咬你几口”的话和狼子村遭荒吃人的消息,想到“他们的牙齿,全是白厉厉的排着,这就是吃人的家伙”:从现实中吃人的现象又联想到要翻阅历史,于是发现史书中的字缝里满是写着“吃人”二字……这样一条条奇特跳跃式的思路,对正常人来说是荒诞不经的,然而在这个特定的“迫害狂”病人身上,又是入情入理的。作者以病人原有的进步思想为根据,并使用许多含意双关的语言,寄寓了丰富深刻的战斗内容,如日记中“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这句话,本是狂人这天晚上看到“很好的月光”之后悟出的感想,虽然是一句疯话,但又真切地表现了新时代初步觉醒者兴奋的心情,因而能激起五四时代许多青年的极大共鸣。

这篇作品是采取日记的体裁,全篇只是狂人的十几则日记,用狂人自白的口吻来写的。采取这种艺术形式,同作者设计有关。日记体裁,正好便于狂人尽情地倾吐自己的内心感受,也是作品愤怒控诉封建制度和礼教的主题需要得到的最适应、最大程度的满足。作品中使用的一些比喻和象征性的语言很有特色,概括了作者长期研究社会历史所得到的精辟见解,含义丰富,耐人思索。体现了鲁迅作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独特深沉的思想风格。

鲁迅狂人日记优秀学生读后感 第5篇

“狂人”的第一则日记就吸引了我。虽然,语言没有太多的修饰,只是平凡普通的五句话。但这平凡与普通却又与别处不一样,平凡得出奇,普通得入胜。简单的“我怕得有理”这句话,就让我的心开始猜测:下面会写些?

在那位“狂人”眼里,他不仅想保护自己,又想保护那些千千万万人当中又要被“吃”的孩子。

这篇小说是描写一个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动,把他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觉柔和一体,用人物自叙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小学生狂人日记读后感 第6篇

读了鲁迅的《狂人日记》,很受感动。作品不是很长很长,用日记体写,从这个“狂人”的日记中,我们看出了一个人吃人的社会,所有人都想着如何去吃人,就连自己的亲人都要吃自己,每天都是惊险的一天,都有人惦记着要吃你,描写出了一个可怕无情的人吃人的社会,黑暗恐怖让人害怕的一群人,读来让人胆战心惊。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之中的人除了受折磨就是站起反抗,可是国人的心早已沉睡,鲁迅先生就是用这样的文章来唤醒国人的心,使中华民族站起来,奋起发抗。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我仿佛又回到了那旧社会,了解了那时的社会。同时,我对鲁迅先生这个人也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小学生狂人日记读后感400字 第7篇

这位狂人生动的描绘出了一个人吃人的社会,而也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可以说,狂人是被当时的非人道主义所逼疯的。那些封建的想法,如:吃恶人心肝可以壮胆,都在记中表现了出来。狂人痛恨那些封建礼教假借道德的名义,宣扬残忍和暴力。日记最后,狂人喊着:“救救孩子”,这是对旧社会的反抗和对新一代的担忧。

最令我感动的是这样一句话:“自己晓得这笑声里面,有的是正义和勇气;老头子和大哥都失了色,被我的勇气正气镇压住了。”狂人所说的这一句话,让我懂得,只要我们有勇气,只要正义是站在我们这边的,任何歪风邪气、封建迷信都会迎刃而解。

狂人虽然是个丧心病狂的疯子,但他并不傻,他懂得什么是人性,什么是真善美,他也知道:应该去追求一个真正美好的社会。也许更多像狂人的人出现,社会才会更有朝气吧。

其实,回过头来再想“狂人”的“狂”,在那个变态的社会中,反而是真正的不“狂”。鲁迅先生只不过想借“狂人”的“狂”来唤醒沉睡的人来那个充满血腥味的社会而已。

最后,借用一下某教材书上的话来作为我的结尾,“犀利的思想与凝炼老辣的语言融为一体,撕开其潜意识里面的自私,冷漠,懦弱等变态性的劣根心理,使他们在惶惶不安之中受到灵魂的折磨。”

上一篇:2018年小学暑期消防安全家庭作业下一篇:基层工会加强建设发挥作用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