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研究课题申报表

2024-05-11

社科研究课题申报表(精选9篇)

社科研究课题申报表 第1篇

冀中职业学院

关于申报2014保定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的通知

各系部、处室:

2014保定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指南已经发布,即日起我院科研处开始接收课题立项申请,希望各部门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认真组织,踊跃申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选题要求

课题指南侧重应用性、对策性研究,申报人可按照指南条目进行课题设计,也可结合保定发展实际和学科建设需要自行拟定研究题目,并注重课题研究的现实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请参考《2014保定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指南》(附件1)

二、申报要求

1、申报材料:《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申请书》(附件2)两份;《课题论证》活页(附件3)四份。用A3纸双面印制、中缝装订。同时将电子版发至教务处邮箱(jzjiaowuchu@126.com)。

2、申请书填写要求:按照《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申请书》要求填写,并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弄虚作假者一经发现查实,取消申报资格。

三、注意事项

1、课题负责人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正科级以上行政职务;申报立项项目要有比较充分的前期研究成果。

2、正在承担市级研究课题未结项的,项目负责人不得申报本项目。

3、申报课题的负责人同只能申报一项课题,同时不能作为主研人参与其他课题负责人申报课题。

4、各部门统一组织申报,请按要求将本部门初评选出的申报材料一并报送科研处。

5、受理申报时间自通知发布之日起至4月1日止,逾期不再受理。

联系电话:2581565

联 系 人: 闫丽丽

科研处

2014年3月8日

附件1:2014保定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指南

附件2: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申请书

附件3:课题论证活页

社科研究课题申报表 第2篇

《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申报系统》是专为申报省社科联调研课题而设计的一个软件,界面简洁,操作方便。

一、系统的安装

将《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申报系统》文件拷贝到电脑某一硬盘指定的文件夹中。双击该文件,系统即可运行。未安装Access2000的用户,请通过更新Office2000来增添Access组件。

二、录入校对

系统运行后出现的主界面是“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录入”窗体,用于录入和校对相关课题内容。

1.录入时请使用Tab键移动光标(也可使用鼠标)。点“添加新课题”,进入一个空白界面,可以录入新课题的材料。如果某课题有重复或者是多余的,可以直接点“删除本课题”,删除的只是界面上显示的课题,不会影响到其他课题。

2.“编号”系指课题《指南》中的题目序号。自选课题也必须录入一个编号。确定编号的方法为:在《指南》中找一个和自选课题最接近的题目,定该题目的编号为自选课题的编号。

3.“类别”分两类,如果是指南课题录1,如果是自选课题则录2。4.“学科分类”也分两类,人文类课题录1,经济类课题录2。5.“工作单位”只录单位名称,不录该单位之下的二级单位,如“郑州大学化学系”录为“郑州大学”。

6.“参加者”限4人以内,要求从左至右,从上到下依次录入4个空格中。

7.其他项目据实录入。

8.浏览或校对录入的课题时,点击界面底端“记录”后面的左、右箭头可以快速找到录入的课题内容

9.点“打印校对表”可以预览和打印已录入课题的主要数据,请认真核对,确保无误。如果该表显示不完整时,请从“文件”菜单中,选“页面设置”,将“页”调整为横向。

10.点“打印汇总表”可以预览和打印本单位申报课题项目汇总表,请加盖公章后上报。如果该表显示不完整时,请从“文件”菜单中,选“页面设置”,将“页”调整为横向。

三、数据上报

将硬盘中已录入数据的《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申报系统》文件拷入软盘即形成上报盘。

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会处

高校社科研究成果的分类评价 第3篇

一、高校社科研究的三大类别

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如何分类,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科研管理中的实践操作问题。在学术界,在论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分类及其评价标准时,人们大多认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按其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类,其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表现形式和侧重点都有所不同,不能笼统地用某种评价标准去评价不同的研究成果。”。这一分类方法在评价高校社科研究与地方政策研究部门或单位的研究时,具有很强的适用性。但是,在评价高校内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时,这一分类方法不能完全反映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实际,特别是它不能涵盖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所有成果,在科研管理中可操作性不强。

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能仅从教师个人兴趣爱好的角度认识它,也不能单纯从科研本身论科研,而应该从高校的四大基本职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相互联系的视角予以观察。在高校,人才培养是中心和根本任务,包括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内的科学研究是其重要职能之一,但科学研究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在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职能体系中与其他职能相辅相成、互为促进中发挥作用的。也就是说,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既服务于人才培养,又服务于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并在这些服务过程中进一步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由此可见,与地方党政研究部门、党校、社科院等单位所进行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相比较,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鲜明的特点,即科学研究的指向具有多样性,服务于党委政府或企事业单位的决策,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根据高校社科研究的实践,可以将科学研究分为以下三大类别:

第一类,是以人才培养为指向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这一类研究主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目的,以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机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等成果为研究目标。这一类研究在高校的参与面很广,不仅教育科学专职研究人员从事这项研究,而且几乎所有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都是研究力量。在高校,这一类研究通常被纳入教育教学研究的系列。

第二类,是以学科建设为指向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这一类研究以促进学科自身发展和提升学科竞争力为目的,同时结合学科自身的发展实际,凝聚研究队伍,聚练特色研究领域和主要研究方向,按照科学问题自身的内在逻辑,以产出新理论、新概念、新方法、新证据、新作品等原创性成果为目标,以科学性、创新性被学术界认同和同行公认为主要的价值表现形式。第二类研究既包括文史哲等基础学科中的基础研究,也包括经管法等应用学科中的基础研究。此类研究通常由学校(院)组织发动,学科带头人谋划,学术骨干和有关研究人员负责实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专门性。这一类研究在很多情况下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具有间接性,但多数情况下对文化传承创新却具有直接性。在很多高校都明确提出了要提高科学研究对学科的贡献率。因此,这一类研究通常是最受重视的,而且,有些高校在评价和奖励科研时,只将第二类成果纳入评价和奖励的范围。很显然,这是不合适的。

第三类,是以问题为指向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这一类研究以国家、地方或高校内部亟须研究和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能够提出独创性的见解或可操作性的建议为目标,以研究成果被采纳并产生很好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为主要的价值表现形式。第三类研究,既包括围绕国家或地方重大需求所开展的研究,又包括对高校内部重大问题开展的专门研究。前者主要由专业教师或研究人员发挥作用,而后者则是由高校管理人员或研究人员完成的。第三类研究,是高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需要,也是促进高校治理现代化的需要。

二、社科研究成果的分类评价

无论是自然科学研究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科研成果评价最核心的是质量评价。保证科研成果质量的前提是科学研究的规范性、科学性,而科研成果质量的关键是创新性及其价值。这里的价值包括学术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由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存在不同的类别,每一类别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或目标、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又都不尽相同,所以,对于不同类别的科学研究,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必须进行分类评价。

(一)以人才培养为指向的研究成果

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咨询建议、研究报告,以及论文、论著。这一类成果大多可以直接运用于人才培养过程中或教育管理实践,受益者主要是学生。从理论上讲,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这一类成果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而评价的主体应该是用人单位。然而,这一类成果的效益通常需要较长时期才能表现出来,相当一部分成果源于人才培养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评价这一类成果,不能简单地以论文(著)发表(出版)刊物的影响因子、引用情况作为评价标准,重点是要将同行专家评价、学校及其行政主管部门评价与受益者———学生评价、用人单位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二)以学科为指向的研究成果

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论文、论著、译著和资料工具书等。对于这一类成果质量高低的评价,最主要的是要评价通过科学研究所揭示的范畴、理论、方法、证据的原创性及其对思想理论的开拓性、传承文明的贡献度和学科建设的推动性。关于此类成果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学术界提出了超越观点、创新观点、计量观点、管理操作观点和综合观点等。其中,管理操作观点在高校科研管理实践中运用最广,其他则属于专业化程度高但尚未全面实施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从我校科研管理的实践来看,科研成果评价的关键是要根据评价目的,积极专业化评价标准和方法中的合理成分,不断完善管理操作观点。由于这些科研成果的社会效应或经济效应大多属于隐性的、间接的。因此,评价的核心是原创性成果的创新性和科学性。根据哲学社会科学的特点,职称晋升中的科研成果评价,则要更加注重同行评价、社会评价(所发表刊物的影响因子、成果转载或引用、成果获奖等情况);教师年度科研业绩考核中的科研成果评价,需要将成果数量与质量有机统一起来,由于科研成果的影响具有时滞效应,因此,这里的科研成果评价关键是评价科研成果对学科建设的推动性,以及科研成果出版物自身的影响因子;科研成果奖评定中的科研成果评价,是对科研成果原创性、科学性的评价,专业性极高,因此,吸收专业化评价机制,主要发挥同行专家的作用,同时参考社会评价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三)以问题为指向的研究成果

其成果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咨询报告、对策建议、发展规划或研究报告,还有一些是论文、论著等。此类研究通常是按照社会现实的要求设定,以问题本身的需要来组织不同学科的学者开展研究。所以,政府、社会组织、公众等成果受益者评价,此类研究并非发表一两篇文章,或者是申请到一个国家级课题就算是完成了创新,创新必须要有学术影响,或有社会经济效益。研究报告被委托单位采纳,引起社会反响,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中国如果真正想要成为创新型的国家,必须一开始就要为自己树立一个高标准,而创新的标准不仅是论文的标准,也不仅是经济的标准,还包括社会的标准。

三、分类评价实施中相关问题的处置

社科研究成果的评价涉及高校许多教师的切身利益,对教师从事社会科学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在分类评价标准的实施过程中,必须结合高校实际、教师实际和科研成果本身的情况,妥善处理好相关问题,主要有:

(一)不同类型的高校社科成果评价的重点要有所差别

以江苏为例,目前131所高校中,“985大学”有3所,“211工程”的高校有11所,这一类高校都属于研究型大学,社科研究成果评价的重点更加注重学科导向,更加体现问题导向,即科学研究在解决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中所起的作用。在江苏的49所本科院校中,除了上述11所研究型大学外,其余38所高校基本上都属于教学科研型大学,社科成果的评价既要注重学科导向,更要注重科学研究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即通过科学研究,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和市场的需求,同时还需要提升科研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江苏的另外82所高校都是高职高专,属于教学型大学,社科研究评价的侧重点应该是强化科学研究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更加重视社会科学应用学科领域的研究。

(二)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分类规划和引导

目前,政府对高校的管理主要是通过科研基地、科研项目、科研团队和科研评奖等抓手来推进,对高校社科研究的方向、队伍建设、能力建设具有很大的调控作用。因此,要使分类评价有效推进,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必须根据高校的不同类型,加强分类规划,制订差异化的激励政策体系。例如,科研基地的建设,如,分类推进人才培养研究基地、基础学科研究基地、应用研究基地和智库建设;在科研团队建设上,要根据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特色学科分类给予支持与建设;在科研项目上,国家级、部省级项目和厅局级项目要有一定的区分度,要对不同类型的高校确立不同的支持途径;在社科成果评奖方面,根据成果的不同类型设立不同的评奖渠道,以调动各方面研究力量的积极性。

(三)按照国家对高等教育“管办评”分离的要求,对高校社科研究成果的评价要逐步实现由政府评价向社会第三方评价为主、学校自我评价与政府评价为辅的过渡

目前,对高校总体社科研究实力的评价存在着政府评价为主,对高校教师社科研究能力的评价存在着学校评价(由科研管理部门提出评价标准)为主的格局。这种评价办法在一定时期内是必要的,但是也存在着主观性强、人为因素影响大的缺点。随着社会评价机构的成长和评价机制的不断完善,在学科评估、科研成果评奖、教师职称晋升过程中有关研究水平评定方面,应当逐步引入社会第三方评价并逐步扩大其权重,从而形成由社会第三方评价、同行评价、政府评价、学校评价与自我评价有机结合的社科成果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邱均平,任全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研究进展[J].情报资料工作,2006(4):10-15.

[2]陈姿屹.以质量为导向构建高校社科成果评价框架[J].高等建筑教育,2012(11):158.

高校社科学报研究热点分析 第4篇

关键词:社科学报;研究热点;被引频次

2000年以来,各界对社科学报的批评日渐增多,社科学报研究逐渐成为编辑出版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根据文献计量学观点,在特定研究领域的大量研究论文中,被引频次高的论文具有一定的研究热度和影响力,这些论文研究的问题构成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量化方法对社科学报研究的热点进行探讨。

一、研究方法和高被引论文筛选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是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数据检索日期为2012年4月4日。以“主题”检索“学报”并含“社科”,或者以“主题”检索“学报”并含“文科”,在出版、新闻与传媒、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等三个学科进行“高级检索”,共获得有效文献2725条,共有482篇文献被引,经过两轮被引次数的平均值线上遴选,获得高被引论文共有33篇,共被引476次,如表1所示。从这33篇高被引论文中,可以发现我国社科学报研究热点。

从上述文献的时间分布可以看出,2004年后社科学报研究文献猛增。2004~2007年,每年的社科学报研究高被引论文都超过5篇。这是因为2004年教育部开始实施的名刊工程在各界持续产生较大影响。2008年以来,统计所得高被引论文不多,主要是由于出版学论文半衰期较长,2008年以后高被引论文仍处于攀升期。

二、高被引论文研究的热点问题

33篇高被引论文反映了社科学报研究的7个热点问题:学报现状与改革方向、学报栏目特色、学报学术规范、学报编辑素质、学报编排规范、学报审稿、学报评价。对学报现状和改革方向进行判断是学报研究中不易绕开的问题,被引用次数最多。

1研究热点问题第一梯队集中在社科学报发展现状与改革方向层面

(1)社科学报面临的问题

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章是《新世纪新阶段高校社科学报的形势和任务——在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袁贵仁认为总体上处于“全、散、小、弱”状态的高校社科学报,与中央要求做大做强的目标相差甚远。从此,“全、散、小、弱”成为对高校社科学报现状的一个基本判断。

《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现状与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文把社科类学术期刊面临的困境可归纳为:发行量小、经费短缺、学术期刊的行政化、“趋同化”现象、学术腐败。

《徘徊于十字路口:社科期刊的十个两难选择》一文把社科学报面临的难题概括为综合性还是专业性、全面出击还是有所取合、开门办刊还是自我封闭、依靠专家还是编辑办刊、重选题策划还是重文字编校、匿名审稿还是编辑审稿、执行编排规范还是执行评价规范、重评价指标还是重独立风格、纸质版还是电子版、面向市场还是拒绝经营等十个两难选择。上述判断社科学报问题的3篇文章分别列被引排行榜的第1、第2、第4位,共被引158次,是核心作者的核心文献。

(2)社科学报的发展方向

研究者从社会转型、学术转型、学术期刊转型的背景下判断学报发展方向,认为社科学报应向市场化、特色化和类群化方向发展。

《关于高校社科期刊发展问题的思考》认为高校期刊的发展必须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和改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打破计划经济的运行模式,引入市场经济模式。高校期刊的发展趋势是专业化、品牌化、网络化、产业化、规模化。

《对高校文科学报发展战略的探讨》提出高校学报必须对外开放,通过设立特色栏目来创立自己的学术特色,树立自己的学术品牌,还提出了建立学术特色及特色栏目具体的建议。

《论高校文科学报大读者群的形成》认为评价编辑出版工作及其刊物的标志,归结到一点就是看刊物读者的拥有量及其对读者产生的效益。读者群形成的关键在于刊物编排的内容和形式、在于编辑出版工作者的素质、在于他们的思想和视野及其开拓精神。

2004年教育部开始实施名刊工程。李频、林桂芝、魏琳等对名刊工程的创新价值与引导意义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名刊工程”以对期刊类群的理性认同为基础实施分类指导,匡正高校学报的发展观念,突出和激励“名栏”建设,为我国高校社科学报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机遇,指明了方向。

2研究热点第二梯队分散在学报编辑出版实务层面

(1)学报栏目特色

较早论述学报特色的论文是《形成高校文科学报特色三要素析》,这篇文章指出,学科优势、地域文化、编辑主体是形成高校文科学报特色的三要素。教育部实施“名刊工程”后,学报特色栏目建设受到很大关注,相关研究呈现出井喷态势。2004~2007年间共发表了九篇高被引论文:《高校文科学报的栏目创新:意义、功能与方法》《高校社科学报特色栏目建设的重要意义》《彰显个性特色打造品牌栏目——高校社科学报品牌栏目建设浅论》《对高校社科学报创建特色栏目的思考》《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的学术局限与栏目特色》《论高校社科学报特色栏目的策划与建设》《综合类社科学报如何在竞争中谋发展》《论高校文科学报特色栏目的确立与经营》《地方高校社科学报特色栏目的准确定位》。特色栏目建设成为研究人次和被引次数最多的学报编辑出版实务问题。

(2)学报学术规范

研究这一问题的两篇文章的作者都来自学界。《学术期刊与学术规范》一文指出,在推进学术规范方面,学术期刊负有重要责任。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论文集模式”一统天下,缺乏学术批评和学科评论,高校系统刊物存在着严重“自留地化”现象,被强令推行的现行高校文科学报系统的注释模式很不合理,非学术化因素对学术期刊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了普遍的压力。《高校人文社科综合性学报学术规范评价指标前100名统计分析》一文经过实证研究,发现高校人文社科综合性学报在有机构论文比指标上表现突出,远高于人文社科类其他专业期刊,位居首位。

nlc202309032050

(3)学报编辑素质

在提倡编辑学者化方面最有影响的论文发表于1995年,随后,学报编辑被要求具备新的素质。《论学报编辑学者化的必要和可能》《关注策划:近年间我国高校社科学报发展的新动向》《学术特色的缔造者——论新时期高校社会科学学报编辑的素质》《社科学报编辑应确立新的学术理念》等4篇文章认为学报编辑应具备以下素质:学者化、关注策划、缔造学术特色、确立新的学术理念。

(4)学报编排规范

在高被引论文中,有《学报编校合一的利弊与对策》、《颠倒关系的再颠倒——学术期刊编排规范与‘评价权力’关系辨析》《一刊两制: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文献引证体例的最佳选择》《期刊在编排中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以河北省高校文科学报为例》4篇专门讨论这个问题。这4篇文章分别从编校合一、评价权利、引证体例、编排问题等角度对编排规范进行了研究。

(5)学报审稿

审稿是编辑出版工作的关键环节。《关于文科学术论文的鉴审问题》《关于学报编辑审稿的几点思考》《同行专家的双向匿名审稿制度辨析》等3篇文章分别介绍了鉴审学术论文的主要方法、审稿工作的性质及需要处理的几对关系、同行专家的双向匿名审稿制度的优势与不足等审稿方法、原则与制度层面的问题。学报审稿的3篇文章发表跨度达20年,显示了学报审稿研究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研究热点第三梯队是学报评价问题

《核心期刊的评选与高校文科学报中的核心期刊》是进入社科学报研究高被引论文阵营的唯一一篇学报评价研究文章。这篇文章与信息管理学科的实证分析方法不同,是一篇介绍核心期刊评选知识的文章。

三、研究局限与展望

学报高被引论文的作者绝大多数是管理者或学报编辑人员,只有少量来自学界。论文绝大多数发表在社科学报上,只有少部分发表在专业期刊上。《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编辑之友》是社科学报研究高被引论文发表的两个主要阵地。这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学报研究的封闭性和重工作指导轻理论研究的传统。高校社科学报研究只有与知识传播体系研究相联系,进而与知识生产方式研究相联系,最终与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型研究相联系,才能跳出学报看学报的老路,找到学报发展的正确方向,这应该成为转型期高校社科学报研究的基本思路。为此,亟须研究者对高校社科学报与社会发展关系、高校社科学报与主管主办单位关系、高校社科学报与学科的关系等理论问题做出解答。

社科研究课题申报表 第5篇

教育部2007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申报工作已经开始,科技处已于2007年6月7日和6月19日分别转发了教育部社科司的相关文件(科技处网站可查阅)。为便于我校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位教师申报,特印发此申报指导书,供大家申报时参考。

一、建议大家踊跃申报

教育部近年来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投入逐年加大,目前已超过1个亿,到2010年计划达到2个亿。因此,我校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老师应高度重视教育部的人文社科项目,把它作为申报课题的重要来源。

200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分为“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后期资助项目”和“一般项目”四类。前两者对申报者资格要求较高,需正高职称的教师才可以申报;后期资助项目对成果的完成情况要求较高,须已完成研究任务的70%以上;一般项目申报人资格要求相对较低,具有副高职称的教师即可申报一般项目中的“规划基金项目”,具有博士学位或中级职称、年龄不超过40岁的老师均可申报一般项目中的“青年基金项目”,“专项任务项目”则对申报者的年龄、学历、职称均未作限制。正因为基地重大项目和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对申报人资格要求较高,后期资助项目对成果的完成情况要求较高,每年申报者较少,其立项率大大高于一般项目。从以往立项的情况看,正教授申报一般项目获准立项的优势并不明显,因此建议有资格申报基地重大项目和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的教师积极申报这两类项目。符合后期资助的老师,要抓住这次获得资金支持的机遇,申报后期资助。符合一般项目申报条件的教师也应踊跃申报,虽然其立项率不高(去年仅为9%多一点),但还是大大高于江苏省社科基金 1 的基础研究项目的立项率(去年不足5%)。即使申报不成功,申报过程也是对自己研究方向的一次全面的思考,有助于今后本人的研究工作。

二、选题注意事项

基地重大项目和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都有明确的招标课题,申报者没有自主拟定题目的权利,仅可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专长,选择投标。后期资助项目实际研究已过半,不存在选题问题。

由于一般项目不设课题指南,因此申报者选择余地很大,在确定研究题目时须格外注意:

1.紧跟学科前沿,服务社会需求

基础研究项目的选题必须紧追学术前沿,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能够对现有理论有所发展,并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吸引专家眼球,引起同行的关注。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学术前沿领域的研究动态,特别是要熟知目前国际国内在该学术领域的著名学者以及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并能够对他们的学术观点作出客观的评价,从而为自己的课题研究作一个铺垫。

应用研究项目的选题应切合社会现实,紧紧围绕国家和社会需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可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查询网站:http://)

2.扬长避短,突出优势

申报时,一定要考虑个人的专长和熟知的领域来确定选题,最好能够突出学校的特色和优势,使评审专家对你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氛围给以充分的信任。

3、准确判断,避免雷同

在确定选题时,申报者还需要准确判断和估计各高校同行在自己申报课题领域的研究情况以及往年的立项情况,尽量避免“扎堆”和“撞车”。教育部近几年的立项名单在如下网站可以查到:www.sinoss.net。

三、课题组成员的选择

课题研究是集体项目,靠一个人单打独斗很难完成。课题组成员水平的高低是能否完成该课题研究的关键,也是评审专家特别关注的内容。课题组的组成要体现学科融合的优势和特色,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等方面体现出该课题研究的基本实力。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题最好邀请政府、企事业单位的专家联合申报,学术性和理论性较强、难度较高的课题可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一起参与申报。根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第二章第八条的规定,“鼓励根据实际需要吸纳境外专家学者加入课题组开展合作研究。对于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区、跨系统组织优势科研力量开展实质性合作研究的课题组予以优先资助”。

根据课题申报的相关要求,每位教师最多只能参加两个课题组,因此,各位申请人邀请别人加入课题组时一定要询问其是否已参加了两个课题组,绝对避免在没有征得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随意挂名,使一位老师同时出现在三个或三个以上课题组的情况,造成申请书形式不合格,影响多个课题的申报。

四、申请书的填写

科技处网站上已挂出了教育部一般项目申请评审书填写指南,从形式到内容都有较详细的说明,请各位老师登陆查阅,并严格按照说明填报。

由于“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和“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仅限于正高职称的教师申报,他们申报课题经验较为丰富,申请书的填写恕不赘述。后期资助项目申报者较少,欢迎个别咨询。

五、项目评审的基本标准

项目评审的基本标准是我们选题和填报申请书的重要参考依据。根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第三章第十条的规定,项目评审的基本标准如下: 1.课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鼓励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课题,鼓励理论联系实际、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回答新问题的理论探索课题。

2.课题具有学术前沿性,预期能产生具有创新性和社会影响的研究成果。鼓励深入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有针对性的应用研究课题,鼓励新兴边缘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的交叉综合研究课题。

3.课题研究方向正确,内容充实,论证充分,拟突破的重点难点明确,研究思路清晰,研究方法科学、可行。

4.课题申请人及课题组成员对申报课题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有相关研究成果和资料准备;有完成研究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时间和条件。

5.申请经费及经费预算安排比较合理。

六、项目申报的受理

我校教师应通过校科技处集中申报,教育部不受理个人申报。科技处原通知受理时间为8月9日,但由于相关人员外出参加培训,因此将受理时间改为8月13日。受理地点为科技处人文社科办公室(南湖校区行政办公楼C312房间),联系电话:83590161。

受理时人文办将对申请书作形式审查,为避免浪费,建议凡对自己的申请书没有把握的老师先递交一份,待通过形式审查后再按原通知的份数(一般项目、基地项目各6份,后期资助项目、重点课题攻关项目各9份)打印、装订、报送。

预祝各位老师度过一个愉快的暑假!

科技处人文社会科学管理办公室

社科研究课题申报表 第6篇

各省级学会、各市县社科联、各高校(高职院校):

2006年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科普及课题申报工作即日起开始。现将课题申报的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为宗旨,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和中共浙江省委《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以及中共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为繁荣和发展我省社科普及事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二、内容及形式

2006年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科普及课题的内容要求为:①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通俗理论读物。②按照科学发展观和营造和谐社会的要求,解读与时俱进的浙江经验和浙江精神,为我省实施“八八战略”和建设“平安浙江”、法治浙江、文化大省、社会主义新农村而服务的,适宜于大众阅读、融纪实描述和学理思考于一体的普及读物。③传播人文精神、人文社科知识,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观念、生活态度、生活方式,雅俗共赏的各类人文社科普及著作创作。④社科普及理论研究。各类科普著作和科普创作读本要坚持“三贴近”原则,理论读物要紧扣主旋律,体现时代性,围绕热点,释疑解惑。科普创作要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和可读性,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够为公众所喜爱。课题最终成果一般为科普著作创作或读本。

一般的学术研究、对策研究、工作研究等方面的题目和自然科学普及读物,请勿申报省社科普及课题。

三、课题类型及经费

2006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科普及课题设重点课题、课题两类。其中重点课题经费资助额度为5000元,课题经费资助额度为3000元。如达到课题立项标准而又自愿筹集经费的,可立为自筹课题。

四、申报方式

课题申报受理时间为2006年4月15日至5月15日,逾期恕不受理。请课题申报人在规定时间内将推荐单位(学会、市县社科联、高等院校)审查合格的《申报表》(一式一份)及活页(一式五份)送交省社科联科普处。愿意申报自筹经费课题的,请另附纸说明,并由推荐单位签章,在课题申报时一并送交。《申报表》可自行从省社科联“浙江社科网”下载并复制,打印、复印一律使用A4纸(网址为:

附:

1、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科普及课题申报表

2、浙江省社科联 社科普及课题内容简介(活页)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006年4月10日

(浙社科联〔2006〕17号)

点击这里下载2006年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科普及课题申报表.doc

社科研究课题申报表 第7篇

普及出版资助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2012年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科普及课题和社科普及出版资助项目申报工作即日启动,现将申报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精神,坚持“三贴近”原则,大力传播社科新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不断提升公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为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服务。

二、申报内容及要求

2012年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科普及课题的内容重点为:①结合浙江省开展的“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活动,总结、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通俗理论读物;②宣传、解读我省“十二五”规划、文化强省建设、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等主题的普及读物;③注重传播最新人文社科知识,提升公众人文素质、精神境界的人文社科普及读物;④认真总结社科普及宣传教育的成功经验,以及关于社科普及宣传渠道、方式、方法创新方面内容的调研报告。

2012年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科普及出版资助申报项目原则上是2008年以来省社科联社科普及立项课题成果,且在本次申报

截止时间之前尚未正式出版的科普著作、读本,专家评定为优秀的非立项课题的科普读物,也可以申报出版资助。

社科普及课题要充分体现主旋律,要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读性,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有哲理、有情趣,能够吸引读者,为公众所喜爱。课题最终成果一般为科普著作或读本。

一般的学术研究、对策研究、工作研究等方面内容和自然科学普及读物,不列入申报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科普及课题和社科普及出版资助项目的范围。

三、申报类型及经费

2012年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科普及课题分三类,即重点课题、课题、立项不资助课题。重点课题经费资助额度为10000元,课题经费资助额度为5000元。如达到课题立项标准而又自愿筹集经费的,可作为立项不资助课题。

2012年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科普及出版资助项目分两类,即全额资助项目和部分资助项目。

1、资助类型及要求:全额资助出版的科普读物经专家评审为优秀的转立为省社科规划一般课题,由省社科联统一组织出版。部分资助出版的科普读物原则上由省社科联科普处统一联系出版社出版,如个别负责人已联系好出版社,在出版时间上有特殊要求的,作者可提出申请,经批准后,在项目立项一年内完成出版(出版数量至少为1000册),否则视为项目负责人自动放弃该项目的立项。部分资助

项目资助额度为15000元,采取出版后一次性拨款的方式。书稿出版后送交省社科联科普处30册样书。

2、申请条件:出版资助项目的申请者必须是著作权所有者。著作权属多人时,由主要撰写人或主编提出申请,并须有全体人员的签名,著作权必须不存在任何争议;申请者已完成全部书稿,在申请出版资助时,必须有所在推荐单位的推荐意见,并保证本单位有配套资金给予支持。

四、申报方式与要求

此次申报的截止时间为2012年6月10日,逾期恕不受理。请各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将推荐单位审查合格的申报表(一式一份)、活页(一式五份)及汇总表(附电子文档)送交省社科联科普处。愿意申报立项不资助课题的,请另附纸说明,并由推荐单位签章,在课题申报时一并送交。申报出版资助项目的同时递交书稿三部。申报材料可自行从省社科联“浙江社科网”(网址为:

附:

1、浙江省社科联社科普及课题申报表

2、浙江省社科联社科普及课题内容简介(活页)

3、浙江省社科联社科普及课题申报汇总表

4、浙江省社会科学普及出版资助项目申报表

5、浙江省社会科学普及出版资助项目内容简介(活页)

6、浙江省社科普及出版资助项目申报汇总表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社科研究课题申报表 第8篇

[论文题目]知识历险与身份转换:社会科学博士生专业社会化过程研究

[作者]边国英 (博士) [指导教师]陈洪捷 (教授)

[论文摘要]随着博士教育成为教育学界关注的热点, 博士生的就读经验也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要提高博士教育质量, 改善博士生的学习研究实践, 深入研究博士生的就读经验是非常必要的。

博士生具有双重的身份, 他们既是学生, 同时又直接参加科研活动。对于多数博士生来说, 博士阶段是从学生到研究者过渡的时期, 博士生的双重身份和过渡阶段的性质, 会给他们带来身份转换的问题。对博士阶段学习任务、个人责任以及教育环境特征的不了解和不适应会导致博士生学业进展缓慢, 甚至无法顺利完成学业, 而这些问题迄今很少被关注。本研究拟从专业社会化的角度对博士生的身份转换过程进行研究。

本研究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某著名重点研究型大学社会学和教育学两个专业的17名博士生的学习研究经验进行了研究, 从研究领域的范式化程度、博士生的知识背景以及教育环境的架构三个维度对博士生的专业社会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社会科学博士生的知识活动具有“历险”的特征, 即博士生在这个阶段的学习需要不断克服学习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从范式调整、学术定位、知识整合以及知识创新几个阶段明显地表现出来, 特别是知识创新过程也就是博士论文研究过程表现得尤为突出。

2.博士生专业社会化存在规训与自我教化两种机制。规训是指博士生的学术研究过程是习得学术规范, 学会更严谨、更规范思考问题的过程;而自我教化是指博士生在不断克服知识活动不确定性中所形成的独立运用理性、批判反思性态度的过程。对于博士生的身份转换来说, 规训是更为基本的部分, 而自我教化是更为核心的部分。

3.博士生专业社会化存在两种模式:安全模式和风险模式。安全模式是指教育环境为博士生的知识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支持、规定和限制, 把博士生放在一定的研究路径上和一定的研究框架之中, 使博士生能够在限定的资源条件下完成符合要求的研究任务;风险模式是指博士生在获得基本的学术训练之后, 自由选题, 自己选择研究方法, 自己获取所需材料, 最后独立得出结论, 环境提供有限的限定和指导。

4.社会科学博士生要实现从学习者向研究者的身份转换, 存在这样一些实践逻辑:

1) 博士生需要认识和适应博士阶段知识活动的特征、博士生个人的责任以及教育环境的特征。博士生的知识活动具有历险的特征, 博士生需要发挥更强的自主性, 同时教育环境相比以前的教育阶段呈现出更为弱架构的特征。

2) 身份转换可以从两个层次来判断, 首先是顺利完成学业, 其次是成为独立研究者。因为在高支持的环境下, 完成研究任务和成为独立研究者之间还是存在比较明显区别的。

研究领域的范式化、教育环境的架构化以及博士生学业的延续性都对博士生顺利完成学业具有积极的影响。也就是安全的模式更有助于博士生获得规训, 顺利完成学业。

如果从博士阶段知识活动的历险性特征以及博士教育的目标, 即培养独立研究者来说, 风险模式则有助于博士生更为完整深入地了解学术研究的实质, 在面对不确定性的挑战中, 进一步增强自我教化的能力, 成为独立研究者。

·北京大学·2010

[论文题目]新手教师在学校实践共同体中的学习

[作者]王红艳 (博士) [指导教师]陈向明 (教授)

[论文摘要]新手阶段的发展对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而言, 具有奠基性意义。对拥有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中国来说, 在教师队伍中, 每年都有大量的新手教师补充进来。他们从“教育专业学习的学生”变身为“学生眼里的教师”, 是一个需要学习的过程, 是一个学着“做老师”的过程。

本研究以情境学习理论和实践共同体理论为基础, 从“参与”隐喻入手透视新手教师的学习。本研究主要运用质性研究方法, 对新手教师在学校实践共同体中的学习进行了深入探究:新手教师在学校实践共同体中通过什么方式学习?又学习到了什么?研究结论的陈述分为两个层次。

1) 研究的基本结论

新手教师的学习是一种发生在实践世界的成人学习,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 (LPP) 是这种学习的生动写照, 它体现出一个有活力的、动态发展的学习过程, 记录了新手教师在学校各种实践共同体中的参与轨迹。他们在实践共同体中的每一种参与都会留有一个轨迹, 随之带来一种身份和意义。这些轨迹会以备课笔记、反思日记、证书等形式固化下来, 为共同体技艺库增添新鲜成分的同时, 也是新手教师本人学习的履历。学习的结果可以表述为三个层次:学习教的知识与技能、理解和领悟教的意义、把握在教的自我。模仿 (follow me) 、镜道 (hall mirrors) 和反身性是分别对应的三种 (典型) 学习路径。

2) 结论的深入讨论

讨论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参与和固化中的知识转换与创新、边缘性参与学习过程的润滑与加速、实践共同体作用于三类学习的方式及相应文化机制。

新手教师在学校实践共同体中的参与和固化既是个体知识的增长过程, 亦是与其他教师知识之间的转换与传递, 更是实践共同体实现知识积累与创新的过程。可以用SECI知识创新螺旋表示之。在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换 (S) 与系统化的显性知识转换为隐性知识 (I) 两个阶段, 参与相对而言更为显著;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 (E) 以及显性知识向更系统的显性知识转换 (C) 阶段, 固化过程则非常重要。

新手教师通过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过程学习到实践共同体创造的或显或隐的“课程”, 某种 (些) 参与框架能够润滑与加速这种学习过程。本研究凸显了师傅这位重要他人在润滑与加速边缘性参与过程中的作用。言传身教、师表榜样是师徒共同体发生作用的典型方式, 也相对更能促进新手教师教的知识与技能、教的意义与价值的学习。其所需文化机制是以一方比另一方更为熟练与内行作为前提的开放、尊重与科学性启导。学校实践共同体的结构因素和文化制约与支持、其他实践共同体如教研组和读书会等, 也都在润滑与加速边缘性参与过程中发挥作用。它们都有自己相对突出的作用方式和利于促进的学习类型。新手教师的准备性与动机、向心性努力则是所有力量发挥作用的内因。他们在这些共同体中穿梭, 既实现了个体知识的转换与更新, 也是逐步弱化其参与之边缘性的过程。

社科学术期刊传播正能量研究 第9篇

[关键词] 社科学术期刊;正能量;社会责任;学术导向

[作者单位] 禤展图,广东肇庆学院学报编辑部。

一、论题提出的学术背景

在2013年8月19-20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要求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以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激发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对此,《人民日报》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题发表社论,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深入阐释了宣传思想工作传播正能量的重大意义。

201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又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高度认识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坚持正确的创作导向,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明确了宣传思想工作和文艺创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要求宣传思想工作和文艺创作都必须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

基于上述背景,作为传播媒介的社科学术期刊,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担负起传播正能量之责,值得学术期刊界同行深思熟虑并努力践行。

二、社科学术期刊传播正能量的必要性

正能量本是一个物理学名词,在物理学中,能量大于真空的物质为正,能量低于真空的物质为负。最早将正能量引入社会层面的是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正能量》(译名)。社会层面的正能量是指在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驱使及熏陶下,反映中华民族精神、主流意识、正确审美观,倡导以人民为价值中心的、深受广大人民欢迎的具有正面价值和积极意义的精神产品的总和[1]。传播正能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一个国家和民族正能量的传递是保持国家政体和社会意识形态健康运转、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2]。 因此,社科学术期刊传播正能量有着强烈的必要性。

1.传播正能量是社科学术期刊应有之责

我国社科学术期刊的办刊定位和办刊宗旨决定其必须担当传播正能量之责。社科学术期刊与科技学术期刊有所不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科学术期刊必须以追求社会效益为宗旨,以传播先进的学术文化为己任。因此,编辑当志存高远,坚守学术文化传播的底线,自觉成为传播正能量的“推手”。尤其是在当今改革新常态下,社会难免遇到复杂多样的矛盾和难题,社科学术期刊必须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国家、民族赋予媒体的重任,弘扬社会主旋律,用全新的理念传播正能量,形成较强的舆论态势和社会影响力,积极疏导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2]。

2.社科学术期刊应成为社会正能量的导航者

当下,由于诸多因素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心理普遍表现为浮躁、焦虑,思想出现偏差,道德行为失范。面对各种媒体传播的信息,许多人因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不强,受到非主流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而容易吸收社会负能量。加上现实中,我们一些媒体在经济效益的驱使下,为追求发行量、收视率、收听率、点击率,热衷于制造轰动效应,往往忽视了自身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社科学术期刊作为刊发学术研究动态进展和发表最新学术成果的载体,其传播的学术信息承载着正能量的文化操守和社会价值观念。我们应强化其社会责任意识,在提升世道人心和精神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多刊发一些正确导向的学术文章,为大众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自觉抵制愚昧、腐朽、落后的价值观,引领先进文化的走向[3]。

3.实现中国梦需要社科学术期刊传播正能量

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核心目标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宏伟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战略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此战略思想的最终实现,需要全国各族人民持之以恒数十年的不懈奋斗;需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凝聚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正能量。社科学术期刊承载着传承文明,启蒙大众,提升国民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因此,传播正能量是实现中国梦赋予社科学术期刊的重大历史使命。

三、如何传播正能量

1.坚持正确的学术导向

社科学术期刊是社会主流媒体,其传播的学术信息具有较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因此,社科学术期刊应坚持正确的学术导向,把握好正确的认识论,利用其核心地位、权威性和影响力引导正能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增强人们对实现“四个全面”宏伟战略布局目标的决心和自信心。当社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想倾向或文化思潮时,社科学术期刊要站在学术前沿,富于远见,旗帜鲜明地传播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学术文化。在媒体形态多样和多元舆论生态的社会转型时期,众声喧哗,一些媒体不加分析地传播含糊不清或似是而非的观点,社科学术期刊要有意识地及时刊发具有正确导向的学术文章。尤其是在一些关乎大是大非、重大原则问题的讨论上,社科学术期刊更要理直气壮地发声表态,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做到释疑解惑、疏导情绪,有效化解分歧,凝聚社会共识[4]。

2.主动介入热点、焦点、重点问题研究

学术期刊虽不可能像新闻媒体那样直接选取先进典型进行重点报道宣传,挖掘正能量,彰显正能量,聚集正能量,但在传播正能量方面,并非无可作为。社科学术期刊传播信息的优势在于其灵活的选题策划和拥有研究力量强大的作者队伍,能视形势需要随时深度介入社会问题研究,开展学术大讨论,从而产生强大的舆论影响力。社科学术期刊应发挥其自身优势,主动出击,组织作者介入社会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具体做法:编辑改变过去那种坐等作者投稿的做法,有针对性地精心策划选题,开辟专题专栏,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作者从学术视角深度切入社会的热点、焦点、重点问题研究。比如,在改革和经济建设新常态下,社科学术期刊可贴近时政,围绕“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开辟专栏或专题,组织作者从学术视角深度解读2015年全国“两会”的热点问题和政府工作报告涉及的问题,尤其要关注、研究网民高度关注的依法反腐、清理“过头”税费、养老金“并轨”、教育改革等问题,开展学术讨论和学术争鸣,阐释公众关心的现实问题和存在的思想困惑,推动正能量传播。

3.增强学术传播的时效性

目前,社科学术期刊出版周期较长,严重影响了学术期刊传播学术信息的时效性。全国现有4700多种学术期刊,其中大多数是双月刊,甚至有的是季刊。作者把论文投到学术期刊后,往往要等候半年以上甚至更长的时间方能发表出来,致使作者投稿某些颇有创新价值的学术观点,因出版时滞影响,没能很好地发挥其传播效果。当下,媒体传播渠道日益多样化,网络、报纸、图书、电视等,特别是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各种新媒体已成为影响巨大的信息传播平台,传统学术期刊传播信息的时效性乃至其核心地位受到极大挑战。因此,出版单位应设法缩短出版时滞,以增强其传播信息的时效性。

缩短出版时滞的具体做法有:(1)缩短出版周期。为满足作者发布成果和读者获取最新信息的需要,社科学术期刊应缩短刊期,提高出版速度,反映学术前沿的最新信息[5]。基于目前我国学术期刊出版周期的现状,应尽可能把较长的出版周期缩短为月刊、半月刊甚至旬刊,解决出版时滞的首要瓶颈。(2) 树立全心全意为作者服务的思想,及时处理作者来稿。(3)高效处理工作流程。编辑要充分运用电子邮件、QQ、投稿处理及管理软件系统、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接收文稿或反馈信息,并尽快做好文稿的编辑加工等,缩短期刊的出版时滞。(4)社科学术期刊出版后,编务人员要及时做好发行工作,使读者第一时间能阅读到新出版的学术期刊。

4.运用数字化手段开展“二次传播”

在当今媒体大融合的背景下,传统媒体要取得更大的信息传播效应,必须做好同一内容的多渠道投送。因此,社科学术期刊在搞好传统纸质期刊出版的同时,应努力拓展学术信息的“二次传播”。所谓“二次传播”,即指媒体传播的信息在以一种传播形态传播后,又以别的传播形态再传播。二次传播的平台是各种数字化新媒体,即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体因传播范围广、互动性强、阅读不受时空等条件限制而拥有广泛受众,从而产生强大的信息影响效果。在信息化时代,社科学术期刊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流媒体作用,信息传播必须在速度、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以新媒体为依托做好“二次传播”。

做好社科学术期刊的数字化“二次传播”,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一是利用第二方平台开展二次传播,提高影响力,即直接把社科学术期刊的电子版交给中国期刊网、龙源期刊网、维普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较有名气的期刊网出版;二是投入资金、人力、物力,自建传播网站或出版手机学术期刊,实现数字化同步出版;三是整合所有学术期刊资源,统一建立社科学术期刊网,供所有社科学术期刊开展学术信息二次传播等。

5.利用多种形式传播正能量

曾几何时,为迎合作者发表职称论文或完成科研工作量,很多社科学术期刊所发表的文稿体裁单一乏味,缺少对学界相关学术活动和研究动态的报道、推介、评价。这种做法的后果是展示学者研究成果的内容多,反映学界最新动态、业界最新需求的报道等方面少,造成期刊信息量较小,影响了社科学术期刊在传播学术信息和服务社会方面作用的发挥[5]。社科学术期刊应改变这种只刊发论文的单一传播形式,通过多种形式传播学术信息,阐明其正能量的学术立场。一是加强学术信息报道功能,培养一批采编兼备的专业记者或编辑报道学界的最新动态和学术主张,或在大学研究院所招聘特约通讯员,及时传播学术信息[5];二是编制卷首语、本刊评论员文章、编者按、编前语、编后语、栏目主持人按语等,并视需要灵活运用这些文体的篇章阐明本刊鲜明的学术立场,增加正能量学术信息的含量。

6.利用名学者的影响力营造正能量的学术生态

在学术领域里,名学者的研究成果具有学科前瞻性、导向性和权威性。因名学者在学界享有崇高威望,其言论容易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并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名学者都有其学术团队或拥有众多学界朋友,这样,名学者可利用其学术资源,约请一些有影响力的作者撰写文章,营造庞大的正能量学术生态,产生强大的舆论影响力。选取名学者要侧重于人品学品俱佳,具有正能量,且尽可能分布在更多的专业领域,以使学术信息得到更广泛的传播。编辑要保持与名学者的密切联系,珍惜宝贵的学术资源,从而赢得其长期对社科学术期刊的大力支持。

7.利用栏目主持人引导正能量

学术期刊的栏目主持人主要由本专业、本领域的专家学者担任。栏目主持人的主要作用是主持相关专题并组织文稿,对学术研究起引导作用。聘请专家学者担任栏目主持人有以下好处:保证学术研究的正确方向;有助于策划高水平的专题,提升栏目质量;作为专家的栏目主持人,在学术圈中有一定的名气和影响力,可以吸引更多的作者、读者关注和支持其主持的学术专栏。选择栏目主持人,同样要兼顾各专业和领域的研究方向,以使其主持的多个栏目形成合力,凝聚舆论的正能量。

8.利用编辑传递正能量

编辑是学术文化的把关者和传播者。归根到底,社科学术期刊传播学术文化的愿景具体均由编辑组织实施。办好社科学术期刊,大力传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正能量,是编辑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学术责任和文化责任。因此,培养一支思想健康向上且兼备优秀学术素养的编辑队伍尤其重要。日常编务中,编辑接触最多的是作者,且在处理文稿中,编辑与作者会有很多的接触和交流,甚至有的编辑与作者成为好朋友,深得作者信赖。优秀编辑可通过自己的学术造诣和人格魅力,给作者传递正能量。大众作者的来稿,虽大多为不成熟之作,但也不乏真知灼见者,编辑应凭其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学术功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筛选优质文稿;对于一些不成熟甚至稚嫩的稿件,编辑应挖掘其“闪光点”,并热情和耐心地指导作者修正谬误,令其文稿最终得以发表。如此日积月累,编辑给作者所传递的正能量不可小觑。

四、结语

正能量是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传播正能量是推动国家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需要,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社科学术期刊应凭其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大力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致力打造出体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特点和具有新常态时代特征的学术文化高地。

[1] 贾产峰. 出版物价值选择根向度:正能量传播及其正外部效益分析[J]. 出版发行研究,2013(4):31-33.

[2] 郭长江. 论传统媒体的正能量传递[J].中国广播,2013(12):58-61.

[3] 任文京. 论图书出版传播正能量[J].河北学刊,2014(1):214-218.

[4] 毛晓刚. 党报评论:在众声喧哗中传播正能量[J]. 军事记者,2014(9):21-22.

上一篇:非常搞笑的作文下一篇:2023年2月学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