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屋建瓴的近义词

2024-05-10

高屋建瓴的近义词(精选9篇)

高屋建瓴的近义词 第1篇

高屋建瓴(gāo wū jiàn líng)

【解释】: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的形势。现指对事物把握全面,了解透彻。

【例句】:做人要高屋建瓴。

【故事】:《史记·高祖本纪》:“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

高屋建瓴的近义词:居高临下

居高临下(jū gāo lín xià)

【解释】居高临下意指: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多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

【例句】1.敌居高临下,我战地不利。(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宋纪高宗绍兴十一年》)

2.他们占据了有利地形,对敌人形成了居高临下的态势

【故事】1、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登高临下,无失所秉,履危行险,无忘玄伏。”

2、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宋纪高宗绍兴十一年》:“敌居高临下,我战地不利,宜少就平旷以致其师,宜可胜。”

3、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一回:“虽土多硗薄,无著各部落,然高原绵亘,有居高临下之势。”

4、郭沫若《南京印象·谒陵》:“步出陵堂,居高临下,眼前一望的晴明,大自然正在浓绿季中。”

5、鲁迅《两地书¨一二五》:“绍平的信,吞吞吐吐,初看颇难解,仔细一看,就知道那意思是想将他的译稿,由我为之设法出售,或给‘北新’,或登《奔流》,而又要居高临下,不肯自己开口,于是就写成了那样子。”

6、朱自清《民众文学的讨论》:“‘为民众’底‘为’字,只是‘为朋友帮忙’一类意义,并非慈善家居高临下,慨施乐助的口吻。”

7、北齐·魏收《魏书·财安王》:“缴山立栅,分为数处,居高临下,隔水为营。”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状语;

【英文】:Commanding height

高屋建瓴的近义词 第2篇

高高在上 居高临下

为更好地掌握这个词语,以下是高屋建瓴造句:

1, 将军的意见如高屋建瓴,不同于流俗。

2, 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非要有高屋建瓴、势如破竹的气势不可!

3, 王立群到河大附中讲学可谓高屋建瓴深入浅出,演讲不时搏得同学们雷鸣般的掌声。

4, 本文采用了逻辑分析判断等高屋建瓴的方法,而非实证方法,对技术分析各种预测方法从源头上进行了分析。

高屋建瓴

5, 他讲话可谓高屋建瓴深入浅出,他的演讲不时搏得听众雷鸣般的掌声。

6, 基督真正被质疑的不在于高屋建瓴,而在于十字架。

7, 邓小平法治思想从全局着眼,高屋建瓴,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

8, 进行高屋建瓴式的战略思考,进而据以进行竞争战略制定和实施。

9, 整个采访的过程中彼得外长就中西关系的发展做了高屋建瓴的阐释。

10, 高屋建瓴地描述市场的需求以及本企业的产品满足这种需求的能力。

11, 走进街区,一片繁华,到处高屋建瓴!

高屋建瓴的哲学睿语 第3篇

本书的作者沃尔夫冈·马斯特纳克先生是奥地利人。身为欧洲科学院院士、纽约科学院院士的他学贯中西,文理兼修,精通英语、德语、法语、捷克语,粗通日语、汉语。著者在其所积淀深厚的日尔曼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继而又接受了美国、中国、土耳其、德国等多个国家的音乐文化熏陶。他所具备的良好文化素养及其渊博的知识是该书能突破单一传统文化藩篱的重要条件。

这一装祯质朴、内容精炼、译文流畅的文本以高屋建瓴之势,俯瞰了世界音乐教育领域中各专业方向发展特点,并分析了其发展趋势。书中如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反映了作者深刻哲思,而曾游笈美、德、奥等国的译者余丹红与张礼引对作者创作本意的透彻解析与睿智表述更使读者们能正确、深刻地领悟该书的创作精髓。

全书一共由三个部分组成,各个部分之间为递进关系。第一部分立足于整个人类的精神世界高度,为第二、三部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着眼于音乐教育学领域,为第三部分提供了音乐学与教育学的学术理论基础。而第三部分则涉足于具体的音乐教育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并就此引荐了诸多具有典型性意义的教育实践案例。

第一部分分别论述了音乐教育与人类学、教育学、医学和心理学等四个方面的关系。论述之始,作者以人类学、生物学、医学等多个领域的案例为论据,提出音乐在最大范围内满足了人类性情的需要,既有调节身心的作用,也是情感、社会和精神领域之间的桥梁,强调了音乐教育在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紧接着,作者锁定音乐教育的目标、课程、学习和方法等实质性问题,并就此展开论述。他认为,音乐教育最重要的价值是:“教育干预不仅仅影响音乐能力,而且影响到整个人格、生活哲学以及一般生活态度”。针对音乐教育的这一极其重要的,容易为人们所忽略的功能,人们有必要对此以严肃认真的态度进行讨论和研究。由于音乐教育这一学科的特殊性,在音乐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无论是音乐教育实践活动,还是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工作都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心理学与医学等相关领域,并需要借助于这两个领域内的研究成果的支持。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全面、详尽的概述。

第二部分由“以音乐活动为主导的音乐教育”、“听力、感知与演绎”、“多元审美教育”、“奥尔夫”、“科达伊”、“新趋势:音乐、整体观和有效利用”等五个小节组成。其中第一节为之后四个小节的论断定下了根本基调。作者在第一节中强调了音乐体验活动的重要性,认为这一活动是音乐教育过程中学生与音乐建立联系的关键点,更是学生理解和运用音乐的基本环节。作者由此而得出了“以音乐活动为主导的音乐教育”的观点。在之后的几个小节中,作者分别论述了音乐教育中的听力、感知与演绎的重要性,较深刻地分析了音乐教育中多元审美教育理念的价值,介绍了在音乐教育领域中影响深远的奥尔夫、科达伊教育体系,并对音乐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进行了预测。

第三部分共九小节。其中第一小节结合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成果阐述了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特点。此后的八个小节是作者选取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课堂音乐课教案,结合音乐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文化史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一一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

与我国已出版的其他音乐教育类论著相比,该书表现出如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比较教育理论和研究方法贯穿于本书始末

本书的最大特点是著者基于对比较教育的研究成果的理解,详细分析了国际化视野中的音乐教育学科的发展

现状,分别就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音乐教育体系进行了横向比较、分析。它面向全球教育发展,站在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最前沿,聚焦全球化时代中的音乐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力求结合音乐教育实践来传播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以促进音乐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提升音乐教育学科的理论品位。

与此同时,著者还对音乐教育与教育学、心理学、医学、哲学、人类学等其他学科进行了纵向比较、分析。书中既囊括了对国外的音乐教育理论、音乐教育理念的引荐,对国外音乐教育手段、音乐教学实践的介绍,又兼顾了对国内外教育体系的分析比较研究成果,推出了堪与国际教育理论界对话的学术成果。比较教育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被著者灵活自如地运用于创作始末,这一研创方式成为该书最大亮点。

就我国的音乐教育领域而言,目前投放市场的音乐教育学论著绝大多数作品都以单一国家、单一地区的音乐教育体系为研究对象。论著中所采用的研究手段也仍然是以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文献研究法等传统的研究方法为主。而如本书一样采用纵、横交错的比较研究手法的论著却寥若晨星。因此,该书的这一研创思路和对比较研究手段的灵活且广泛的运用无疑将对音乐教育学科的学习者起到良好的导向性作用,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我国音乐教育研究进程中新旧知识碰撞力度不够、研究思路受束、研究手段单一的局面。

二、斗量筲计的多学科信息

拥有数学、音乐教育和心理学等三个学科的博士学位的沃尔夫冈·马斯特纳克先生其研究领域兼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三个学科领域,其广博的知识使得著者能游刃有余地将多个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于音乐教育的研究工作之中。著者敏锐地把握了国际教育、音乐学、心理学、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中的理论发展的最新趋势,并将此运用到应用型的交叉学科的研究工作之中。因此,该书的写作思路并没有拘泥于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家庭音乐教育的单一范畴之内,而是将研究对象置于整个人类学的研究背景下,对其开展“拉网式”的研究工作,大大拓宽了音乐教育学科发展领域,增强了这一学科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融与互动。

事实上,在我国音乐教育领域中还普遍存在着教师将音乐领域内的知识、技能作为唯一关注的对象,而对整个教育理论体系和对个体综合素质的提高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的现象。鉴于此状,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博士生导师王斌华教授提出,要实现有效教学目的,首先就要求教师必须拓宽视野,不仅要不断增长个人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系统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文学、哲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中的基本理论,以此来全面提高教学技能水平,提升教育品位。而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更是大力倡导教师增大阅读量,了解各种学习的理论,开阔个人视野。他提出,衡量教育有效性标准的关键就在于教师自身素质和知识量。最新提出的教学观认为,学生的知识不靠传授,而靠感悟和默化。由此可见,只有教师拥有广博的知识面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三尺讲台下的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所提出的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三、音乐文献翻译工作态度难能可贵

本书所采用的中英文版本并存于同一体的出版形式在我国音乐教育领域中十分鲜见。而这一出版的形式恰恰反映了该书翻译者余丹红与张礼引对音乐文献翻译工作严肃谨慎,对读者负责以及充分尊重原著的态度。

音乐文献翻译研究工作涉及音乐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是一项有着特殊意义的工作。翻译者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外文理解能力、汉语表述能力、音乐修养、文学知识,还必须具有高水平的本专业的学术研究的能力。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要应原著需求在进行思想转型后,重塑思考习惯,并在此基础上着手二次创作。由于译者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思维模式等多方面原因不尽相同,因此,对待同一著作不同的译者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以致在翻译过程中出现表述上的差异性,直接影响到读者对原著内涵的领悟程度。而本书翻译者所采用的这一形式恰恰避免了这一差异性的出现,有利于读者更好地领悟和挖掘外文原著的内在价值。这一举措也为我国音乐文献翻译工作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值得探寻的新思路,将音乐翻译界所倡导的“尊重原著”的指导思想落到了实处。

品书如品茗,茗香耐人寻。《音乐教育学导论》在一定程度上对音乐教育工作起到了引领作用,其睿智语句中所蕴藏的魅力如同留于唇齿之间的茗香,令人回味无穷。

李佳烜 上海音乐学院07级音乐教育系研究生,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艺术教育研究所教师

高屋建瓴的近义词 第4篇

高屋建瓴

gāo wū jiàn líng

【反义词】

蚍蜉撼树、螳臂当车

【近义词】

高高在上、

高层建瓴、

建瓴高屋、

居高临下、

瓴高屋

【词语释义】

高屋建瓴,建:倾倒;瓴:水瓶。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的形势。现指对事物把握全面,了解透彻。

【出处】

《史记・高祖本纪》:“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成语典故】

楚汉相争时,汉王刘邦的大将韩信东征西讨,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居功自傲,有点飘飘然起来。平定齐地后,他写信给刘邦,要求把自己封为“假(代理)齐王”。刘邦得知后,非常恼怒,骂韩信是白日做梦!他的属下张良看完信,劝道:“目前,我方不利,楚军尚强,韩信又掌握着很大一部分兵权,大王不如顺水推舟,答应他的要求。”刘邦心领神会,派张良为特使,带了王印,去封韩信为齐王。韩信非常高兴,答应迅速发兵攻打楚霸王。

汉军在垓下设下埋伏,韩信担任三军统帅,并请刘邦守住大营。韩信有勇有谋,楚霸王战败,拔剑自刎。刘邦担心韩信位高权重,就收了他的兵权,夺了齐地,改封他为楚王。

公元前2,刘邦做了皇帝,即汉高祖。不久,有人告发说,韩信把项羽的大将钟离昧窝藏在家里,看来是想造反。此事传到韩信那里,有人劝道:“大王何不杀了钟离昧,表明心迹,使皇上高兴呐?”韩信说:“钟离昧素来与我有交情。我在楚营时,霸王曾经要杀我,多亏钟离昧救了我。现在他走投无路,我怎忍心杀他?”尽管嘴上这么说,韩信最后还是当面跟钟离昧谈了。钟离昧看透了他的心思,大骂他无情无义,自刎了。

随后,韩信向刘邦献上了钟离昧的人头。刘邦仍怀疑韩信不是真心,并命武士将他绑了起来。大夫田肯知道后,就拜见刘邦,说:“有几件事,值得向陛下祝贺。一是韩信的束手就擒;二是陛下牢牢地控制着三秦(关中),陛下利用这雄险的地势,来控制、驾御诸侯,就如从高高的屋脊上把水从瓶子里倒下去。”田肯又说,“齐地两千多里,七十余城,非常重要,控制着这里,便可以一当十。如此重要的地方,非亲子弟是不能封他做齐王的。”

刘邦听出了田肯婉转地为韩信求情的意思。因为定三秦、平齐地,主要是韩信的功劳。于是,刘邦赦免了韩信,只是将他降为淮阴侯。

【词语造句】

1、《讲话》高屋建瓴、气势磅礴,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实践性、指导性,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是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2、最高人民法院审时度势,高屋建瓴,双管齐下,一手树立和表彰新时期能动司法先进模范,一手及时颁布一系列与大局、与发展、与民生紧密切合的司法解释和司法文件,推动能动司法步步深入。

3、王立群到河大附中讲学可谓高屋建瓴深入浅出,演讲不时搏得同学们雷鸣般的掌声。

4、专家学者型教师,有自己的教学理念,有成熟的教学艺术,有独特的教学风格,能够高屋建瓴、深入浅出,确实是教师成长的方向。不过,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还应成为一名作家型教师。

5、结合“一般拓扑学”的教学实践活动,介绍了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常用的高屋建瓴法、巧举实例法、几何直观法和触类旁通法4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6、领导的发言高屋建瓴又玄机暗藏,使小王一时琢磨不透,心里就像揣了几十只小兔子一样。

7、邓XX讲话可谓高屋建瓴深入浅出,他的演讲不时搏得听众雷鸣般的掌声。

8、革命的豪情和革命的气魄,使郭沫若的史剧气势恢阔,振摆超腾,高屋建瓴,雄浑奔放。

9、不过很少有人相信东盟经济共同体这一高屋建瓴地的目标会得以实现。

10、也就是说,品牌传播要高屋建瓴,要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话,必须搭建起一个品牌传播的大厦,只要能够建起这个大厦,这个传播就是一个很OK的创意工程了。

11、因为他并不需要靠打球谋生,所以他才能高屋建瓴地这么说。

12、特别是以中国艺术家联盟主席、着名书法家、艺术评论家张胜利所倡导的:中国书画应“尚势”“尚趣”更是高屋建瓴。

13、执教风格:治学严谨,自成体系;激情四射,不拘一格;信息量大,旁征博引;高屋建瓴,挥洒自如;极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又不失形象诙谐和幽默风趣。

14、令国人瞠目结舌的高屋建瓴,总喜追求高入云端的外部形象吗,却忽视脚踏实地的务实。

15、整个采访的过程中彼得外长就中西关系的发展做了高屋建瓴的阐释。

16、这不过是略微展现了一下“高屋建瓴”的达沃斯论坛时常会做出的空中画饼姿态?

17、他们认为,张茂才同志的报告统揽全局,高屋建瓴,重点突出,目标明确,措施得力,富有激情,充满感召力,是指导全市今后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18、你的回答听起来越“高屋建瓴”越好。

19、吸取世界各地管理者的经验,我们总结出六项原则,供领导者带领员工完成适应性任务时使用:“高屋建瓴”,明确适应性挑战的内容,调整紧张情绪,保持高度注意力,还政于民,保护下层员工的表达能力和领导能力。

高屋建瓴的精彩演讲 第5篇

暨2008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介绍

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成为了第一资源,人才成为了国家繁荣与昌盛的中流砥柱,人力资源开发成为了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驱动力。

为了聚集全世界热心于人力资源事业的中华英才,共商人力资源事业大计,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与无锡市人事局联合发起了两岸三地人才高峰论坛暨2008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大会由北京大学、无锡市人民政府、江苏省人事厅、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联合主办,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无锡市人事局和共青团无锡市委承办。2008年8月2日-7日分别在无锡和澳门举行。“两岸三地人才高峰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年会”。来自香港、澳门与台湾,来自美洲、澳洲与亚洲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企业的华人高层代表近300余人参加了这次盛会。

大会总共收到海内外论文120多篇,论文作者分别来自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港澳台地区与中国大陆。其中的嘉宾既有来自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与各省市人事厅、组织部门的领导,也有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科院等国内著名高校的人力资源知名学者,更有来自世界500强与中央大型企业中领导。既有60岁以上德高望重的学者又有年富力强的中年学者,还有非常有潜力的学生。这次大会的代表,年龄最大的近70岁,最小的只有21岁。其中企业界40人,海外22人,政府50人,研究机构5人,高校130多人。

8月3日上午,“两岸三地人才高峰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在无锡湖滨饭店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出席开幕式并作了开场主题演讲,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岳素兰,江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事厅厅长赵永贤出席开幕式并致贺词,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余焯和,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程郁缀,无锡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陈振一,副市长方伟,市政府秘书长吴峰枫出席了开幕式。本次论坛的主题为“新经济社会条件下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内容涉及公共部门、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多个方面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大会设立1个主论坛和8个分论坛,围绕“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新人才指导观下的人力资源开发、高端人才管理与开发”等专题展开前沿探讨与巅峰互动,力求多角度研究和解决企事业单位、政府组织、高校与其它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会代表还针对无锡市与澳门地区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具体情况,进行了相应的人力资源开发专题研究与讨论。

在主论坛上,一共有17位人力资源方面的著名学者做了大会发言。他们分别是: 杨卫泽(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赵永贤(江苏省人事厅长)

王通讯(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萧鸣政(北京大学教授,主任,博导)周巧笑(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博导)顾家栋(上海对外服务公司总经理)张文贤(复旦大学教授,博导)石金涛(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导)肖扬辉(澳门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林文政(台湾中央大学人力资源研究所)赵永乐(河海大学教授,博导)

孙佳钧(中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合会副会长、无锡市台资协会会长)桂昭明(原武汉工程大学副校长,教授)郑日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佘日新(台湾暨南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段兴民(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姜勉(韩国海力士-意法半导体无锡分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各位专家和知名学者围绕“新经济社会条件下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这一论坛主题进行了精彩的演讲,各位学者各抒己见,展开了深入而广泛的讨论,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展开讨论并达成共识:

1、区域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王通讯研究员的“论区域人才资源开发”从五个区域经济理论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地提出区域人才资源开发的理念和人做法,桂昭明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我国区域人才流动的效益研究,与会代表讨论比较热烈的是区域发展中的虚拟人力资源开发问题,什么是虚拟人才?如何使用虚拟人才?

2、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问题。赵永乐教授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是中国的唯一选择;

3、人才评价问题。萧鸣政教授指出了人才评价对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提出“人才评价价值与市场价值相互转化,市场需求与战略目标相互转化,科学性与效率性相互协调是建立人才评价机制要解决的问题”的观点,郑日昌阐述了干部选拔的心理学思想;

4、高端人才管理与开发问题。谁是高端员工?高端员工有什么特点?如何界定成为讨论的焦点,也成为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5、对策与经验分析。孙佳均指出“从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角度来讲,企业对人才需求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变?”西部和欠发达地区的的人力资源问题如何解决?段兴民教授提出了区域发展的两个轮子均衡发展理念

6、人力资源的发展趋势与变革。台湾中央大学林文政博士根据企业发展的实践提出了人力资源阶段到人才资源负案例阶段的转变过程,并提出人力资源进行区隔化管理的理念和具体做法;

7、新人才观下的人力资源开发。台湾暨南大学佘日新教授提出了创意人才的管理

8、上海复旦大学张文贤教授就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八大博弈问题发表了独到见解。

各位嘉宾代表都做出了高屋建瓴的精彩演讲。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市委书记杨卫泽作了题为“构筑具有持久竞争力的人才新优势”的主题演讲。他说,近年来,无锡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全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力推进“530”计划,不断深化“7+1”政产学研合作交流,加快实现由吸纳简单劳动力为主向集聚高层次人才为主的社会大跨越,取得了显著成效。去年,仅无锡市区就引进各类人才3.5万人左右。目前,全市已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副高以上职称的高层次人才5.5万人,海外归国高层次人才2500人。展望未来,无锡将继续围绕建设“人才特区”、打造“人才之都”的目标,继续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弘扬“四尊四创”精神,立足高起点培养人才,高层次引进人才,加快形成人才辈出、人才荟萃的生动局面,加快构筑具有持久竞争力的人才新优势。

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导萧鸣政教授以“关于人才价值评价问题”为题,作了精彩演讲。他就人才价值评价问题围绕什么是人才评价,为什么要进行人才评价,怎么进行人才评价三个方面展开。他说,人才评价实际上就是对人才的素质、工作业绩和贡献进行一个价值性的衡量,从人才内在的规律来说,人才评价主要是对素质和业绩的评价!素质意味着发展的潜力能力与实力,业绩意味着成果、价值与贡献,因此,我们说,人才评价包括人才工作的潜力评价、工作实力的评价,工作过程的评价,工作业绩的评价等等。人才的素质具有内在性,人才工作具有表面性,人才的价值具有模糊性,人才的业绩具有多面性,人才的贡献具有争议性,所以我们需要通过评价对人才进行分析,通过评价对人才价值进行标度,通过评价对人才业绩进行界定,通过评价对人才贡献确定。即使是专业的评价活动也不等于评价机制已经建立,所以说我最后一点讲的是,人才评价机制的建设重点应该解决什么问题,人才价值和评价价值相互对应,评价价值和市场价值相互转化,市场需求和战略目标相互一致,公平性和有效性相互平衡,科学性和效率性相互协调,各方评价相互联动。

经过一天半的主题演讲与分论坛研讨,“两岸三地人才高峰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无锡论坛于8月5日在无锡闭幕。“两岸三地人才高峰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澳门论坛接着于8月5日-7日在澳门大学顺利召开,澳门大学澳门研究中心主任杨允中教授、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萧鸣政教授、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吴德贵研究员、澳门大学萧杨辉教授、吉林大学夏光教授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万明教授等针对澳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问题做了主题发言。

论坛期间,通过主题演讲和分论坛讨论,代表们对新经济社会条件下如何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和深入交流,并组建了校地合作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联盟、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无锡人力资源开发专业委员会。论坛组委会还专门草拟并发布了《两岸三地人才高峰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无锡倡议》。《无锡倡议》就以下内容达成共识: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人力资源开发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地位;人力资源开发必须深入开展政产学研合作;人力资源开发必须加强区域间交流合作。与会代表倡议,要把这次论坛达成的共识变成现实,两岸三地还要经常性地进行人力资源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务探讨,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持之不懈地推进人力资源学科建设和能力建设,共同致力于打造更富活力的人才沃土和更具竞争力的人才高地。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相关负责人还分别向无锡人力资源开发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以及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的部分理事颁发了证书。

本次大会顺利地完成了各项议程,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大会执行主席萧鸣政教授总结大会时说:“这次会议无论从参与的广度上来说还是从参与的深度上来看,都是国内举办的人力资源论坛的佼佼者。”另外,他也从三个方面点评了此次大会:一是规模大、规格高;二是立意高影响大;三是成果多观点新。同时他也提出了三个不足:一是手册与论文集的印刷出现问题;二是报到接待和对于意外事件处理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三是报到人员登记缺乏大中华概念。

此次大会有力地形成了政府、学界与企业三者的良性互动,达到了以学术成果影响大中华与各领域的目标,有效地将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成果付诸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有助于全面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构想实现。

此次论坛,有效地汇集了港澳台和内地的政、经、学人力资源管理相关领域专业的高端人士,大家一起交流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理念,共享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经验,探索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对我国经济的推动作用,共商了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良策,对提升我国人力资源的利用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成语高屋建瓴的相关知识介绍 第6篇

高屋建瓴gāo wū jiàn líng[释义] 建:倒水,泼水;瓴:盛水的瓶子。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

[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近义]居高临下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居高临下

[例句]革命的豪情和革命的气魄,使他的史剧气势恢阔,振摆超腾,~,雄浑奔放。(《郭沫若剧作全集编后记》)

[成语故事]

楚汉相争时,汉王刘邦的大将韩信东征西讨,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居功自傲,有点飘飘然起来。平定齐地后,他写信给刘邦,要求把自己封为“假(代理)齐王”。刘邦得知后,非常恼怒,骂韩信是白日做梦!他的属下张良看完信,劝道:“目前,我方不利,楚军尚强,韩信又掌握着很大一部分兵权,大王不如顺水推舟,答应他的要求。”刘邦心领神会,派张良为特使,带了王印,去封韩信为齐王。韩信非常高兴,答应迅速发兵攻打楚霸王。

汉军在垓下设下埋伏,韩信担任三军统帅,并请刘邦守住大营。韩信有勇有谋,楚霸王战败,拔剑自刎。刘邦担心韩信位高权重,就收了他的兵权,夺了齐地,改封他为楚王。

公元前2,刘邦做了皇帝,即汉高祖。不久,有人告发说,韩信把项羽的大将钟离昧窝藏在家里,看来是想造反。此事传到韩信那里,有人劝道:“大王何不杀了钟离昧,表明心迹,使皇上高兴呐?”韩信说:“钟离昧素来与我有交情。我在楚营时,霸王曾经要杀我,多亏钟离昧救了我。现在他走投无路,我怎忍心杀他?”尽管嘴上这么说,韩信最后还是当面跟钟离昧谈了。钟离昧看透了他的心思,大骂他无情无义,自刎了。

随后,韩信向刘邦献上了钟离昧的人头。刘邦仍怀疑韩信不是真心,并命武士将他绑了起来。大夫田肯知道后,就拜见刘邦,说:“有几件事,值得向陛下祝贺。一是韩信的束手就擒;二是陛下牢牢地控制着三秦(关中),陛下利用这雄险的地势,来控制、驾御诸侯,就如从高高的屋脊上把水从瓶子里倒下去。”田肯又说,“齐地两千多里,七十余城,非常重要,控制着这里,便可以一当十。如此重要的地方,非亲子弟是不能封他做齐王的。”

刘邦听出了田肯婉转地为韩信求情的意思。因为定三秦、平齐地,主要是韩信的功劳。于是,刘邦赦免了韩信,只是将他降为淮阴侯。

高屋建瓴(解释:建:倒水,泼水;瓴:盛水的瓶子。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

1、它既高屋建瓴地描述了企业内部网整体面临的安全威胁和漏洞,又细致地介绍了Windows,UNIX。。。黑客大曝光的详细情况。

2、领导的发言高屋建瓴又玄机暗藏,使小王一时琢磨不透,心里就像揣了几十只小兔子一样。

3、毛泽东洞察全局,高屋建瓴,在指导革命战争中表明了非凡的英明和伟大的.气魄。

4、进行高屋建瓴式的战略思考,进而据以进行竞争战略制定和实施。

5、现意指某人对事物把握全面,了解得非常透彻,对问题阐述清楚到位。

6、我们观察事物时,多从大处着眼,高屋建瓴。

7、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

高屋建瓴造句

1、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有他那种高屋建瓴的档次。

2、那时候革命力量可以说是高屋建瓴般存在于农民心中。

3、革命的豪情和革命的气魄,使他的史剧气势恢阔,振摆超腾,高屋建瓴,雄浑奔放。

4、我们占据这个山头之后就有高屋建瓴般的优势了。

5、作为当代做优秀的设计师你一定要有高屋建瓴的气魄。

高屋建瓴的近义词 第7篇

关键词:世界近代史 教学内容 高校

历史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作为科学,它是一部百科全书,重在培养学生形成缜密科学的历史知识体系和历史理论素养;作为艺术,它蕴含一种精神,重在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思想品格和严谨论证、创新的思维。在笔者看来,历史学科的教学都要把握上述“历史”的内涵,历史教学者才能较为准确全面地传导给学生所谓的“历史学”知识。而要做到此点,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教学者自己必须全面把握历史学科内容,在此基础上高屋建瓴,依据自己的历史观做出对百科全书式的历史知识的取舍,在有限的时间内有选择地传授给学生,然后才可以谈得上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而获得教学的成功。

所以,在上课之前,作为一个高校世界史教学的历史工作者,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尽一切可能阅读各种书籍,除历史学外,文化学、社会学、哲学、政治学尤其与世界史紧密相关的国际关系学、国际政治学等学科书籍都应该是涉猎的范围,其目的就是尽可能地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并为《世界近代史》课程的备课做好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认真写出详实的教案。在教案的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从宏观上把握世界史尤其是近代以来的世界史的本质,在历史观上认清近代以来的世界史是一部蕴含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文化科学理性化的诸领域现代化的历史,同时又是一部多元化与全球化同步发展的整体化的历史,力图打破受僵硬的意识形态和革命史观一元化统治的非马克思主义史观,把传统史学强调的单调的革命史纳入到丰富多彩的现代化史和整体的世界史的进程之中,加强唯物史观这把被鲁迅先生称之为“最锐利的解剖刀”和马克思主义精髓的“生产力中轴”原理在世界史教学中突出地位,其目的就是力图在教学内容上引导学生形成客观、严密的世界历史思维,增强学生学习世界历史的兴趣。

在进行了上述准备后,世界近代史的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步来完成。

第一步,了解学生学习世界近代史的困难所在。首先,要设身处地地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仔细思考一个学生想学什么,如何学以及他希望教师怎样去教。其次,要尽力塑造师生之间的亲和关系。应该告诉学生教师的电话号码,邮箱甚至住址,并通过问卷调查、课下聊天等手段尽可能知晓学生学习世界近代史的兴趣所在和期望所在,了解学生学习世界近代史课程的困境。一般说来,世界史的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既有历史学科学习的共性问题又有世界史学科学习困境的个性问题,主要有三:一是专业思想极不牢固。造成该问题的根源在于现实,即来源于学习历史在现实社会中有用无用的困惑。二是专业兴趣不浓厚。这个问题有的是因为专业思想不牢固造成的,但也有很多学生仅仅就是主观上对历史不感兴趣。三是,学习方法存在重大缺陷。很多学生仅仅依靠死记硬背的传统手段来学习历史,由于世界近代史涉及的国别地区众多,时间跨度500年,各种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纵横交错,记忆力再好的学生靠死记硬背的单调方法肯定无法学习好世界近代史。

第二步,根据自己的历史观和学生的面临的问题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一般的《世界近代史》的讲授主要可以围绕三个方面内容进行。

第一,在大人文学科的背景下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的兴趣,强调历史学等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对于构筑健全的人生观以及对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功能。要通过各种事例来证明此点,例如可以跟学生谈美国德鲁大学尼尔·里默教授提及的洛克菲勒基金会内部的争论,那场争论中,医学家、生物学家、航天学家对人文学者说,“我们不断地发明新的东西,新的药物、新的谷物和航天技术,而你们这些历史学家、社会科学家除了单纯地重复过去,又做过什么呢?”对这样的疑问其中之一有力的反驳是:“您听说过美国宪法吗?”可以跟学生指出,美国宪法也许是人类社会以往的两三百年中最重要的社会发明,它不仅促成就了美国的强大,而且导致了民主政治在全球的传播,这样一项重要成果恰恰是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哲学家和法学家等人文社会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晶。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地告诫学生兴趣一方面可能是先天的,但更多的兴趣是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后天培养的,历史学更是这样,并告诉学生其实那些学习计算机专业、生物学专业、航天专业等这些所谓比人文社会科学有用的学科的同学也同样存在对专业不感兴趣的情况,问题是无论学习什么都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兴趣。

第二,把历史学研究方法论和历史学理论特别是思想史、文化史理论放在课堂教学的首要位置。要告诉学生,学习历史学表面上看仅仅是和史料与史实打交道,但其实体现一个史家见识最重要的方面是理论修养,因为一切历史解释基本上都是建立在理论之上,没有历史理论修养就无法把握宏观的历史脉络,无法对史料解读,更无法对具体的史实赋予意义,归根结底也就无法使史实真正成为自己记忆的一部分。因此,给学生开列一个具有权威意义的思想史和文化史书单并就其中的相关内容讲授十分重要,目的是便于学生看到在制度和历史事件等历史表象背后起恒久和深层作用的思想文化因素,比如,不了解19世纪末美国盛行的社会达尔文思潮就无法理解美国的海外扩张,不了解自然权利思想就无法理解《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不了解20世纪初年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的兴起,就无法全面解读中国近现代史。此外,要告诫学生必须阅读如何认识和解读历史与社会现象的理论,如研究国际关系史需要的国际政治理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文化交流史所需要的传播学理论等,最终就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理论来对众多庞杂的历史史实进行高屋建瓴式的取舍,而不必强行一一记诵,这种不是单纯强调史实记忆的学习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把历史学学习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融会一起,极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展了学生利用其他学科方法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三,根据世界近代史的现代化和整体化历史的本质来确定教学内容。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不可能在课堂上将所有的世界近代史的内容一一讲授,打破历史教学中编年史教学和国别史教学的传统取向,笔者认为基本的原则是凡是有利于学生认识世界历史的现代化和整体化发展取向的历史问题就跟学生多讲、重点讲,但是也告诫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历史观和历史理论来确定自己应该掌握的重点问题。同时要注意将世界近代史的学习和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结合起来,突破过去世界史教学就是外国史或是其他地区国别史教学的取向,要求学生将中国史学习置于整体世界历史发展的空间。

第三步,课堂未讲授的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采取讨论课的形式。讨论课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是课堂集中讨论;二是课下讨论。一般的原则是,课下讨论的问题相对分散而不具典型,比较集中且待深入的问题应该课堂集中讨论。教师可以给学生开列讨论的相关读书清单,利用图书馆,建议学生泛读史实和教材,精读相关历史理论,要求他们勇于提出观点,对看过的书籍和教材作出未必正确但必须持之有据的学术批评,并做出可长可短但必须真实而非敷衍抄袭的读书笔记,以此来作为讨论的基础。学生的个别问题个别讨论,普遍的问题群体讨论,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并引导他们在课堂之外仍关注历史的学习,而不是走进课堂是历史专业的学生,走下课程就成了外语系的学生(现在高校历史系学生课下时间主要就是用在外语上了,专业反而放在其次,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在完成上述三步过程之后,当然也不能忽视现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方面的应用,尤其是在备课中和板书中无法完美展示的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美西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内容时所涉及到的战争进程与战争形势的分析地图;在讲授世界文化史内容时所涉及到的各种文物与人物图片;在讲授重大历史事件时所涉及到的各种教学录像等等,这些都是历史教学直观性的要求,有利于历史教学课堂的活泼氛围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丰富,但是在历史教学中居于从属地位。

总体上看,与传统的世界史教学模式相比,高校《世界近代史》的教学最好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获得重大突破:

第一,传统的世界史学科把世界史看做是各个国家、民族或地区内部发展的历史,也就是吴于廑先生所说的世界纵向发展的历史。但实际上吴先生提出的世界横向发展的历史更为重要,即世界史更要研究“各地区(国家、文明)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因此,以美国史为例,对于“地区史”或“国别史”而言,不仅需要研究美国国家产生、发展的历史,更要研究美国对外交往、对抗、融合、价值观扩散的历史。

第二,传统的世界史学科中有一重大弊端,很少从“整体史观”或“全球史观”来考察世界史,也就是说把中国史排斥在世界史研究之外,人为割裂中国史与世界史二者之间的天然紧密联系和二者之间共同的学科理论基础。因此,在世界史教学服务于中国现实的基本目标的指引下,将世界近代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让中国史“睁眼看世界”,用世界的目光反观中国史,才能实现世界史教学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以史为鉴的主要目的。

高屋建瓴成语的含义及造句 第8篇

形容领导者不深入实际,脱离群众。

居高临下 [ jū gāo lín xià ]

占据高处,面向低处。形容所居位置可以控制全局、极为有利。

建瓴高屋 [ jiàn líng gāo wū ]

高屋建瓴的成语典故是什么 第9篇

[释义] 建:倒水,泼水;瓴:盛水的瓶子。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

[语出] 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近义] 居高临下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居高临下

高屋建瓴的典故

楚汉相争时,汉王刘邦的大将韩信东征西讨,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居功自傲,有点飘飘然起来。平定齐地后,他写信给刘邦,要求把自己封为“假(代理)齐王”。刘邦得知后,非常恼怒,骂韩信是白日做梦!他的属下张良看完信,劝道:“目前,我方不利,楚军尚强,韩信又掌握着很大一部分兵权,大王不如顺水推舟,答应他的要求。”刘邦心领神会,派张良为特使,带了王印,去封韩信为齐王。韩信非常高兴,答应迅速发兵攻打楚霸王。

汉军在垓下设下埋伏,韩信担任三军统帅,并请刘邦守住大营。韩信有勇有谋,楚霸王战败,拔剑自刎。刘邦担心韩信位高权重,就收了他的兵权,夺了齐地,改封他为楚王。

公元前220xx年,刘邦做了皇帝,即汉高祖。不久,有人告发说,韩信把项羽的大将钟离昧窝藏在家里,看来是想造反。此事传到韩信那里,有人劝道:“大王何不杀了钟离昧,表明心迹,使皇上高兴呐?”韩信说:“钟离昧素来与我有交情。我在楚营时,霸王曾经要杀我,多亏钟离昧救了我。现在他走投无路,我怎忍心杀他?”尽管嘴上这么说,韩信最后还是当面跟钟离昧谈了。钟离昧看透了他的心思,大骂他无情无义,自刎了。

随后,韩信向刘邦献上了钟离昧的人头。刘邦仍怀疑韩信不是真心,并命武士将他绑了起来。大夫田肯知道后,就拜见刘邦,说:“有几件事,值得向陛下祝贺。一是韩信的束手就擒;二是陛下牢牢地控制着三秦(关中),陛下利用这雄险的地势,来控制、驾御诸侯,就如从高高的屋脊上把水从瓶子里倒下去。”田肯又说,“齐地两千多里,七十余城,非常重要,控制着这里,便可以一当十。如此重要的地方,非亲子弟是不能封他做齐王的。”

刘邦听出了田肯婉转地为韩信求情的意思。因为定三秦、平齐地,主要是韩信的功劳。于是,刘邦赦免了韩信,只是将他降为淮阴侯。

高屋建瓴的造句举例

1) 革命的豪情和革命的气魄,使郭沫若的史剧气势恢阔,振摆超腾,高屋建瓴,雄浑奔放。

2) 结合“一般拓扑学”的教学实践活动,介绍了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常用的高屋建瓴法、巧举实例法、几何直观法和触类旁通法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3) 执教风格:治学严谨,自成体系;激情四射,不拘一格;信息量大,旁征博引;高屋建瓴,挥洒自如;极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又不失形象诙谐和幽默风趣。

4) 王立群到河大附中讲学可谓高屋建瓴深入浅出,演讲不时搏得同学们雷鸣般的掌声。

5) 本文采用了逻辑分析高屋建瓴的方法,而非实证方法,对技术分析各种预测方法从源头上进行了分析。

6) 他讲话可谓高屋建瓴深入浅出,他的演讲不时搏得听众雷鸣般的掌声。

7) 我们要进行高屋建瓴的战略安排才能够有把我打赢他们。

8) 那时候革命力量可以说是高屋建瓴般存在于农民心中。

9) 基督真正被质疑的不在于高屋建瓴,而在于十字架。

10) 邓小平法治思想从全局着眼,高屋建瓴,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

11) 进行高屋建瓴式的战略思考,进而据以进行竞争战略制定和实施。

12) 我们占据这个山头之后就有高屋建瓴般的优势了。

13) 他以锐不可当,高屋建瓴之势,一路夺得胜利,为中国的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14) 整个采访的过程中彼得外长就中西关系的发展做了高屋建瓴的阐释。

15) 高屋建瓴地描述市场的需求以及本企业的产品满足这种需求的能力。

16) 走进街区,一片繁华,到处高屋建瓴!

17) 韩信以锐不可当,高屋建瓴之势一路夺得胜利,业已定了三秦,平了齐地,立下了大功劳。

18) 《讲话》高屋建瓴、气势磅礴,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实践性、指导性,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是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19) 将军的意见如高屋建瓴,不同于流俗。

20) 通过这个模型可以高屋建瓴地对网络出版的前景和发展网络出版的策略作出微观和宏观的双重描述;其次,还创造性地提出,网络出版的发展模式分两方面:商业运营模式和内容传播模式。

21) 令国人瞠目结舌的高屋建瓴,总喜追求高入云端的外部形象吗,却忽视脚踏实地的务实。

22) 你的回答听起来越“高屋建瓴”越好。

23) 蒋介石一意孤行当上了总统,毛主席高屋建瓴地分析着蒋的前途,真诚而低调地说:当了总统,我就在这山沟沟里封个万岁?不好看,也不好听。我就不凑这个热闹了。

24) 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非要有高屋建瓴、势如破竹的气势不可!

25) 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有他那种高屋建瓴的档次。

26) 领导的发言高屋建瓴又玄机暗藏,使小王一时琢磨不透,心里就像揣了几十只小兔子一样。

27) 那忧郁的语调,那熟悉的签名,还有字里行间高屋建瓴的辞藻。

28) 我们虚心地学习本地及中国各教育名家的先进教学方法,集众家之长,创造出了一整套的教学方法,以教育为本进行教学,高屋建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高屋建瓴的近义词】相关文章:

谨慎的近义词05-10

便宜的近义词05-11

辜负的近义词05-14

疲倦的近义词05-15

同意的近义词05-16

范畴的近义词05-22

直到的近义词05-22

超凡的近义词05-25

干预的近义词05-28

发展的反义词和近义词05-12

上一篇:组织部长2012年度民主生活会发言提纲下一篇:银行员工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