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稀反义词范文

2024-05-11

依稀反义词范文(精选11篇)

依稀反义词 第1篇

依稀

【拼音】

yīxī

【近义词】

朦胧 隐约 模糊

【反义词】

清楚

【详细解释】

(1).亦作“ 依希 ”。亦作“ 依` ”。1.隐约;不清晰。 南朝 宋 谢灵运 《行田登海口盘屿山》诗:“依稀窳飧瑁彷泛谷荨!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指瑕》:“字以训正,义以理宣,而 晋 末篇章,依希其旨。” 宋 梅尧臣 《至和元年四月二十日夜梦觉而录之》诗:“昀侍炜云雾阁,依稀身在凤皇池。”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褚生》:“题句犹存,而淡墨依稀,若将磨灭。”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一:“渴涩的歌喉,早就澜漫沉吟,醉呓依稀。”

(2).相像;类似。《魏书・刘昶传》:“故令班镜九流,清一朝轨,使千载之后,我得像 唐 虞 ,卿等依`元、凯。” 宋 田锡 《贻宋小著书》:“为文为诗,为铭为颂,为箴为赞,为赋为歌,氤氲吻合,心与言会,任其或类於 韩 ,或肖於 柳 ,或依稀於 元 白 ,或於 李 杜 。”

(3).少许;微少。 唐 黄滔 《祭陈先辈》:“谨以依稀蔬果,一二精诚,愿冥符於[,申永诀於幽明。” 鲁迅 《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他是收集‘小摆设’的名人,临末还有依稀的感喟。”

【造句】

他也依稀地想到裘利亚。

那艘船驶出浓雾,依稀可见。

在洞穴处的脚迹依稀还看得见。

她只能依稀记得所发生的事情。

雷德依稀还有点印象。

赌头的喊声穿过夜色,依稀可辨。

她依稀地看出来有许多的人脸而已。

呆滞的眼睛依稀剩有一点悦目的蓝色。

在市郊的另一头,声声钟鸣,依稀缥缈。

他当下不觉微微一震,依稀有些茫茫若失之感。

到处黑乎乎,只是还能依稀听得见那边欢闹的声音。

一片壮丽的橡胶树林,有着苍白的树干和依稀的树叶。

在幻想中,他依稀看见那对情侣在一条阴暗的路上溜达。

他用心地听他们在讲些什么,但只能依稀地听到点声音。

他走到她身边依稀恍惚地看着她,仿佛跟她是梦中相见。

当他依稀察觉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时,又重新采取了通货紧缩的政策。

这当儿,金发姑娘一刻不停地跳舞,依稀对那帮看得神魂颠倒的大亨们淡淡一笑。

头上是令人头昏目眩的茫茫苍穹,只有在十分遥远的地方才有一线蓝天依稀可见。

他的身上有一种依稀难辨的,伟大的艺术意境,比之她自己所设想的还要高明得多。

窗户在酷热的空气中敞开着;花园躺在又浓黑又柔和的阴影里,依稀可以辨出黝黑的树木形态。

[依稀的近义词是什么 依稀的反义词及造句]

依稀反义词 第2篇

清楚、清晰

依稀造句

1、虽然,天黑得像打翻了的黑色墨水,但是,那翻滚的云依稀可见,那一块块云宛如一个个怪兽的脸,那蓝紫色的闪电是怪兽可怕狰狞的笑脸,紧接着,暴雨倾盆而下。

2、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4、他幽默风趣的谈吐点缀了整个聚会现场,让大家都仿佛置身于欢乐的海洋,那么美丽的一天直到现在我还依稀记得。

5、越来越多,我听到的人都依稀听到了一些关于这个“看门人”的现象,一些福特基金会的钱破坏整个渐进式的媒体。

6、从朦胧中苏醒,揉揉眼睛,却感到一阵阵袭身寒意,拉开橙黄的落地窗帘,发现玻璃窗上抹上了一层白霜,但依稀能看到贵门此处特有的红泥,不衰的`翠竹,还有晚秋的红叶,一切是那样的自然和谐。

7、他依稀听见一支用口哨吹出的充满活力的歌在若耳边回想。这是赞美青春和生命的歌。

8、肆虐的狂风,吹乱我的思绪,缠卷着我的情感,却吹不走你的容颜,刮不走对你的思念,你的身影依稀在我的脑海浮现。这就叫做梦魂萦绕,剪不断,理还乱。

9、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蓦然回首中,依稀是童年。处处能找乐,兜里无闲钱。不为名利累,贪嗔与痴念。成长的快乐,日子苦也甜。儿童节快乐!

10、探索未来之路,竟像在黑暗中摸索朦胧的光源,依稀可见,却荆棘丛生。

11、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12、一声呼唤,激励了多少游子炽热的爱国心;一声呼唤,召唤了多少游子滚烫的思乡情;一声呼唤,点亮了多少游子依稀的五星红旗;一声呼唤,寻回了多少游子凌乱他乡的思绪。

14、月照纱窗,缥缈见梨花淡妆。依稀闻兰麝余香,唤起相量。待不思量,怎不思量?

15、有时森林突然转为寂静,潮湿灌木丛中依稀传来仙子轻柔的笑声,彷佛闪亮的滑奏音符。

16、仙车驻七襄。凤驾出天潢。月映九微火。风吹百合香。来欢暂巧笑。还泪已沾裳。依稀如洛汭。倐忽似高唐。别离未得语。河汉渐汤汤。

17、天色清明微微隐没在渐暗的天边,桃花心木低窗竹帘半卷,透过碧纱送进丝丝凉风。廊前桂子香气依稀纠缠,一株亭亭如盖的桂树半遮庭院,暗香浮动,只是醉人。

18、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依稀想到你的模样,那层冰冷冰冷的屏幕,充满温柔充满幻想。

19、世态十年看烂熟,家山万里梦依稀。

别梦依稀遇见伊拉克枣 第3篇

当时,三年自然灾害过去不久,国家正在恢复元气,但物资依然匮乏,食物供应不足而单调,买什么东西都凭票凭本,水果副食虽有一些,可偏高的价格让大多数生活拮据的家庭望而却步,而刚刚摆脱了饥饿的孩子,除了一日三餐几乎就再没什么可吃的东西了。

市面上国货尚不足,当然更难见洋货。可是突然有一天,一种来自陌生而遥远国度的廉价食品灿然跃入人们的视野——犹如一位远道而来的名角,大显身手并迅速走红,很快占据了当时生活的个角落,受到人们尤其是孩子们的钟爱。与现在比它价格很低,大概两三毛钱就可以买上一斤,更主要的是不需要凭本供应。它的名字叫:伊拉克枣。

这伊拉克枣实在好吃!完整的枣呈橄榄形,橘红色有些透明,糖度极高,但甜而不腻,个大肉厚,口感松糯滋润稍带清香。很像北京的蜜饯。枣上有道隐藏的缝隙,枣肉与核之间似有薄膜,一掰即开,利利索索露出干净的枣核来。那枣核形状很怪,像个微型枣馒头——长圆形骨般硬硬光滑地包在一起,中间有条沟缝。

这种枣很像被蜜腌制过,你挤着我,我贴着你,黏黏地抱成一团,硬硬地挤成一块,不容易分开,所以柜台上常配有铁铲螺丝刀等工具。包装也非常简陋,有时就散装在麻袋甚至草袋子里,时常会有草屑麻丝等物粘在枣上面,不好洗掉。但久不见零食馋坏了的孩子们哪管得了许多,光想着那甜那蜜了,自然是吃一个想两个,多多益善。谁有了零钱买上一捧,找个地方与伙伴们分享,不光嘴是甜甜的,两手也都是黏黏的。

一天回家途中路过一片浓荫遮掩的树坑,我突然发现一株奇异的小草,直挺挺的一个叶子,有些像剑兰幼时的样子,绿绿的且有整齐的深深的纵向纹路。好奇地拔它下来,带出一块沙质泥土,里面悄然藏着一个伊拉克蜜枣的核,那绿芽就是从沟缝顶端钻出来的。这是我唯一一次见过的伊拉克蜜枣树芽,现在想起来那亚热带特殊地理环境下生长的树种居然在中国北方的浅土中发了芽,多神奇啊。

后来从课本上,知道了这种枣的学名叫椰枣,是伊拉克出产最多也是出口最多的作物。

家里大人不让我们买这种枣吃,说不干净。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曾经辉煌一时的伊拉克枣渐渐在各商店食品柜台上消失了。

时光荏苒,别梦依稀。

尽管许多年来伊拉克历经磨难成为焦点,但说起这个国家来,我印象中最感性的依然是那甜香的蜜枣。

据说现在大型超市的食品柜台亦有它的身影,网购的广告也非常多,但毕竟今非昔比,这回是作为进口食物中的精品出售,包装精美且价格昂贵。而我,反倒迟迟没有动买来品尝的念头。是现在好吃的东西实在太多,那枣算不了什么,还是因为没有了特殊年代的特殊情怀呢?

回国后,上网查资料后了解到,伊拉克枣,又名椰枣、海枣、伊拉克蜜枣、番枣、波斯枣、海棕,属棕搁科植物。

伊拉克枣是枣椰树的果实。枣椰树是热带、亚热带干旱地区的特种树种,棕榈科常绿乔木,树顶生羽状复叶,叶片狭长,花单性,雌雄异株,肉穗花序,浆果形状像枣,种子长形,中间有沟。果肉味甜,营养丰富,既可作粮食和果品,又是制糖、酿酒的原料。

枣椰树具有耐旱、耐碱、耐热而又喜欢潮湿的特点,从青涩到成熟,“上干下湿”是它最理想的生长环境。原产西亚和北非,是最早驯化的果树之一。很久以来一直是地中海、红海沙漠地带的主要食品。南美、澳大利亚、南亚各国都有引种,以埃及、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和伊朗栽培最多。目前伊拉克是世界上种植枣椰树最多的国家之一。伊拉克椰枣年产量达40万吨左右,四分之三供出口,伊拉克椰枣产量、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

别梦依稀,别梦依稀 第4篇

以前我总以为,和西洋艺术必须有系统的学习与高超的文化素养不同,传统戏曲表演者是靠文学家的经典创作或文人雅士坊间之作,作为常年流传的曲本演唱,表演功夫在于技艺,能自创流派腔调,即成艺术家。但是看了演出,特别是读了《别梦依稀》,才知道评弹界是个高素质的文化圈。且不说演员们个个身着长衫旗袍,儒雅端庄,哪怕是扮演贩夫走卒、马匹神兽,也不荒腔走板地惹人生厌;而艺人群体能自修到很高的文化素养,自己创作话本蔚为风气,比如优美的《长生殿》是“杨调”创始人杨振雄自编自演的。杨振雄为了演好唐明皇,到上海图书馆埋头苦读唐书唐诗。红剧《杨乃武》,也是弹词艺人李文彬根据小说编成弹词长篇,后来又由艺人严雪亭加以改进的。名家姚荫梅更是创作高手,《玉连环》、《啼笑因缘》改编自他手,许多精美的折子戏由他定夺,其中《求雨》在《人民文学》刊登,还翻译成英文在海外发表。再如编写过如《孟丽君》等大量评话作品的苏州评弹团长潘伯英,文字功夫十分过硬,不但自己写,还常应人请,写挂口,书赋赞等。比如他为《三国·单骑救主》北地枪王张绣写“百鸟朝凤枪赋”,抬手就来:

此枪出手凤来仪,片片翎毛百鸟飞。上一枪寒雁排阵,下一枪独立山鸡。左一枪黄莺穿柳,右一枪紫燕衔泥。前一枪孤鹜升空,后一枪大鹏展翅。鹞鹰逐兔空中转,白鹤追蛇着地飞。鹧鸪叫,杜鹃啼,枪枪发出有玄机。若问此枪何出典,朝凤百鸟世间希。

不但文章锦绣,可以想见,说出来也一定是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可听。

至于耿良先生,在建国初期就曾编过《黄继光》、《王崇伦》等8个话本,上演而且发表,用他的话说是成了“写作现代评话的专业户”。他的文化程度只有小学,读到5年级就因为母亲离世而辍学。但平时喜欢看书,年青时看遍了《三国志》、《列国演义》、《水浒》、《红楼梦》、《镜花缘》、《三言二拍》、《荡寇志》等,还备下《康熙字典》、《辞源》、《辞海》、《成语词典》等工具书查用。夜书场放工回家秉烛读书至深夜,成为多年养成的习惯。

让我越读越肃然起敬的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本来被批为毒草的《三国》评弹,要重新开演,已经到了花甲之年的他犯了难。因为传统的评话里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而作为史学界权威的郭沫若曾作《蔡文姬》为曹操翻案,历史学家翦伯赞也认为,曹操统一北方发展经济,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这里,“匠”和“家”的区别就显现出来了。本来相承的评话、京剧都这么演,民间认同,演就是了。可是,耿良先生想的是,宋代的苏轼就说,聚坐听三国古话,有移易世风的作用,“君子与小人之泽,千古不斩”。那么,艺术的真实和历史的真实,到底应该如何处理?如果把曹操说成英雄后,刘、关、张与他的关系与定位怎么安排,说书人的价值又体现在哪里?为此,他发奋读书,决定把这个问题彻底弄通。耿良先生通读了全国《三国演义》学会的论文集,之后又去参加学会年会的讨论,并且借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研究这位大文豪对于拿破仑的评价与法国人对拿破仑的评价有什么不同。印象最深刻的当属“关于曹操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辨正”,耿良先生把它写成了一篇论文。他的结论是:历史属于知识领域,文艺属于情感领域,文艺反映历史,首先不能违背真实,但也要允许一定程度的虚构。作为历史学家,郭沫若的曹操形象有历史依据也有虚构成分,而三国演义与评话,同样没有离开正史与野史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基本评价。法国人认为拿破仑是他们的民族英雄,而托尔斯泰站在受侵略的立场上就对他持批判态度,两者为什么不可以共存?所以,他在古稀之年,录下了经他整理加工的精品《三国》。最后,他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

我遥望滔滔长江水,怀念着与我这说书人相伴数十年的三国英雄,不禁背诵起《三国演义》小说的开卷词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而今我白发苍然,这一辈子做了演说《三国》的渔翁樵夫。“青山依旧在”,但是“是非成败”未必“转头空”。刘、关、张身上所体现的忠诚不渝、大义凛然、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精神,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诉求,这是永恒的。这或许就是我们说书人的价值吧。

读这段文字,我击节赞叹!想起曾在电视里看到某教授讲《史记》鸿门宴,大意说刘邦善于调整策略,处理人际关系,谋划高人一筹,有高明政治家素养,而项羽素养低下,遇事太讲究江湖义气,鲁莽汉一个,兼之心肠和耳朵都太软,最后只有乌江失败,这也是历史给人成功失败的教训。讲得摇头晃脑,面目可憎,不能卒听!这与唐老先生说书(包括写书)秉持的精神与境界,溯源直追史迁的高度,不啻云泥之别!

事实上《别梦依稀》是一本幽默之作,让人会心笑读,尽管常常回味心酸。我的感觉,唐老先生是拿着自己的经历当评话来写,当评弹来说,情节典型生动,语言活泼,轻松好看。吾本吴人,完全看得懂书中的吴越俚语与生活习俗,读之如聆听长者,亦如晤对良朋,亲切无比。

比如,老先生是从社会最底层挣扎出来的评弹名家,但他的身世叙述,一点也不带身受穷困的那种局促寒酸,更没有渐升为艺术偶像各类转折处的惺惺作态。一路说来,不回避、不粉饰,临水照花,自然真实。他这样描述自己的艺人父亲:祖父母老来得子,把父亲从小宠坏,吃焖肉面看到堂倌端碗时把手指伸进汤里就不肯吃,非要再买点心不可。祖父母觉得说书不苦,比较自由,学成后成为响档,收入高,生活富裕,就决定让他学说书。不料他不用功,第一次上台,就忘了词:

只是在三弦上连续弹奏过门,尴尬着面孔屏僵在台上。下面有个听客就骂开了:“牙钳也没有撬开,活现世,就想上台骗铜钿,下来吧!”我父亲受不了这个当众羞辱,就把手中的三弦掷向那个听众,跳下台去把那个听众一把揪住,动手就要打人。书场老板急忙过来劝架拉开。我父亲拎着这把掷坏的三弦,悻悻然离开书场回家。他初次登台便受到挫折,从此再也没有勇气上台说书。这件事传到茶会上,被同道引为笑柄,从此没有人叫他唐月奎,都称他“说书阿泉”,成了一位名为说书却不敢上台的艺人了。虽然他不能上台却眷恋着说书的行当,一有空就到茶会上吃茶,与很多说书艺人交上了朋友。他没事就到书场去听书,并且还把我带上,让我从小就受到说书艺术的熏陶。

我很少看见名家这样实事求是而且惟妙惟肖地描摹父亲的。这种既体贴入微又跳出藩篱的实事求是,不仅仅是传记内容真实细节在史料价值上的意义,还在于让读书的人理解社会、理解人生;让做小辈的知晓长辈艰辛,做长辈的理解小辈超拔,两厢提升,开卷有益,有莫大的好处。

书中的耿良先生是典型的红尘中人,他也书写了对滚滚红尘的恋恋不舍,那种真挚善良而又超出群伦的人性,一次又一次地感动着我。“情重如山:我的朋友情,兄弟情”、“附录:故旧八忆”,子安三月去,月泉八月行,长歌短句,古风浩荡,情感绵延,大家风范,让我看了一遍又一遍;放在枕边、桌上,想起来就可以翻翻。读这些心胸宽敞明亮温暖的文字,感觉人生是可以如鲜花一般开放的。它让我再次相信,书籍是人类永恒的朋友。

在这里我不能不提书末让我一再动容的那张照片。照片上,80余岁白发满头的耿良先生,像孩子一样紧紧依偎着自己60余岁也已然历经沧桑的儿子,大大的头颅贴在儿子的胸膛,甜蜜笑容,从心里往外满溢。做了大学博导成为著名学者的儿子,笑了个小眼大嘴,兄长般把老父亲抱个满怀,两人面庞贴着面庞,亲情仿佛溢出了照片之外。这本书的“后记”就是儿子唐力行先生写的。儿子说,他与父亲自患难相从到患难相助,父亲老了,写自传写了10来年,他来做整理工作,重新体会父亲90年来的人生历程,重新认识江南文化的重要价值,从头开始研究江南评弹文化与社会变迁,以将近古稀之身而再作子承父业的努力。文图相照看,真是一张世界上最美丽动人和令人羡慕的画1

2009年4月21日,在江南草长莺飞的时节,唐耿良先生走完了他88年的人生路程,在子女的陪伴下,安详离世。捧读《别梦依稀》,我深深地感到,但凡美好的东西,不论是人是物,无论是挥别还是留下,都会让人兴起无限的惆怅与感慨。

依稀词语的有关同义词 第5篇

亦作“ 依希 ”。亦作“ 依俙 ”。隐约;不清晰。 南朝 宋 谢灵运 《行田登海口盘屿山》诗:“依稀採菱歌,彷彿含嚬容。”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指瑕》:“字以训正,义以理宣,而 晋 末 篇章,依希其旨。” 宋 梅尧臣 《至和元年四月二十日夜梦觉而录之》诗:“滉朗天开云雾阁,依稀身在凤皇池。”

往事依稀 第6篇

音响中传来一个欧美乐队的歌曲《Sweet song》,怀旧的钢琴声,颓废的主唱音,但我却隐隐约约听出一些温暖,亲切,安详的感觉。

不知怎的,脑海中忽然浮现了小学时的往事,六年,就如同放电影般,一下子压缩成了瞬间,而我却依旧沉浸在这或悲或喜的记忆中。

恍恍惚惚,懒懒散散,时间在流逝,音乐中反复反复再反复的`同一段旋律可以感受到时间在奔走,能听到时间在流逝,轻盈的脚步,路过我的窗前,我却毫无察觉。

不知不觉,走到了小学的操场,耳机还是不知疲惫的放着那首《Sweetsong》。母校的样子没什么变化,依旧那么熟悉,却又是陌生的。或许是由于放假的缘故吧,空无一人的操场显得格外冷清,仿佛是一个被喜新厌旧的主人丢弃的玩具,似乎,少了些什么。听着音乐,风吹起,落叶纷飞,这一片,那一片,上面印着小学的生活,印着同学的笑脸,似乎还有岁月。豁然开朗,原来这一切曾经都属于我……岁月无痕,却在心中刻下了斑驳的脉络,每一道脉络记载着一段过往。信手拈起一枚落叶,透过它的斑斑驳驳,往日的种种就会依稀浮现。

国旗下,我们一同唱国歌敬队礼;

教室里,我们一起早读学习;

操场上,我们一起迎着雨水跑步;

校园中,全是我们的身影,尽是属于我们大家的记忆。

蓦的,一阵风吹来,吹起被扫成一堆的落叶,才把我从记忆中拉回了现实,好无情,却好现实。不得不承认往事都已随风而去,不忍回首,可是此时此景却触动了我心中已沉淀的情愫,引起了我对往事无限的回忆。

校运会的时候,同学们的努力,我记得;

得到荣誉时,全班的掌声和笑脸,我记得;

被其他班同学欺负,大家一起去算帐的野蛮,我记得;

我们的早餐大战,我记得;

音乐课上全班很齐心的一起走调唱歌,我记得;

大家一起做饭时的一塌糊涂,我记得;

毕业典礼上,同学们的泪水,我记得……

这就是记忆吧,真神奇,六年就这么过去了,虽不是轰轰烈烈,但足以让我回忆很久,很久……

《Sweet song》再次在耳畔响起,心中不觉颓废却觉得好温暖好温暖,原来,是爱让我们记得。音乐引起我对往事的回忆,也温暖了我的心。

巴金老人的一句“往事依稀魂似梦,都随风雨到心头”说的果真没错,原来,是爱让我们记得……

梦里依稀慈母泪 第7篇

母亲离开我们已经快一年了。

在她离开我们的这一年里,我几乎每个星期都会梦见她,梦见她还和我们生活在一起,没有走;梦见她只是像平常一样出去串门、走亲戚去了。在我的梦中,母亲依然是那么乐观开朗,依然喜欢和我们姐弟几个说说笑笑,开心地谈她和我们的童年趣事,谈她所知道的乡邻之间的奇闻轶事……只是每次这样的梦都很短,短得让我舍不得一次又一次在梦中惊醒。

每次从梦中惊醒,贴心的妻都会安慰我说:“也许是你实在太想念母亲了吧,所以常常会生出这样的梦境来。事情都过去这么久了,你就不要多想了。”我哪能不多想啊,毕竟是生我养我的亲妈啊。外婆去世后没多久,母亲就曾多次跟我说过她常常梦见我的外婆。有一次,母亲对我说了一句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话:“你外婆在的时候我不觉得,现在她走了,我才发现其实很想她。”当时,我并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只当是母亲一时的感慨而已。时隔十多年后,在母亲离开的这段日子里,每当回想起母亲的这句话时,我常常潸然泪下,一次次在梦中惊醒。现在的我和十多年前的母亲有了同样的感慨:母亲在时,我不觉得母亲存在的重要性,有时甚至觉得她的叮嘱、问候有点多余,当母亲不在时,我们才发现很舍不得她,才真正懂得“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苦痛。

我的心里真的放不下母亲,就像母亲在病危的那两个月里放不下我一样。那段时间,我常听照顾她的两个姐姐说,每到周末,母亲最大的心愿就是盼望我回来,早已卧病在床的她总是目不转睛地盯着窗外。尽管那时癌细胞已经扩散,但她总是忍着身上的剧痛,就这么用眼睛守候着我回来从窗前经过的身影,为的是能多看上我一眼。而每当我在家多呆一天,母亲都会用身体里仅有的力气一遍又一遍催我赶快回去上班,让我不要耽误了工作。当我真依依不舍地回单位上班后,她期待的目光又会一刻不停地盯着我回家必经的窗前。我至今记得和母亲的`最后一次见面,那是在她去世前两个星期的一个周末,我从广东乘车赶回武汉老家陪她,走到她床前轻喊了一声妈的一刹那,她眼皮都没有睁开就用双手一把抓住我的手,贴在她消瘦的脸上摩挲,久久不肯放开。

常言道,养儿为送终,可我最终还是没有让母亲在临终之前见我一面。二姐说,母亲临走的那天晚上,胸口以下身体部位已经全部僵硬了,唯有头部可以动,剧烈的疼痛让她的身体温度高得像火烧一般,但她一直坚持着不哼一声,直到她断气的那一刻,她的眼睛都是一直盯着我回来必须经过的窗口,盼我能见她最后一面。我和妻赶到家时,母亲已经没有了气息一个多小时。抱着母亲尚有余温的身体,我和妻泪如雨下,我女儿也在身旁一遍又一遍叫着“奶奶”,只是这次,我女儿的奶奶、我的母亲却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再也不会回答我们了。我至今都在懊悔一件事情,在母亲去世的前一天晚上,我曾梦到她奇迹般地从癌症的魔掌中逃脱了,只是当时梦中的她面如死灰。想必这是母亲在临终之前对我的一次托梦吧,告诉我她要走了,让我去送送她,可迟钝的我在这样关键的时刻竟未警觉。直到第二天中午,大姐打来电话,说母亲已经不行了让我立即赶回家,我这才幡然醒悟:母亲至死最放不下的那个人是我。

抒情散文《依稀过去》 第8篇

明天我又要从西安返回绥德了。其实每年也只回去一两次而已。其实路程就5个小时而已。用一个“又”字,或许你可以感受到我的心情。因为每次出发或者归去,我都颇有感想。

一年又结束了,一年又开始了。在这样的交集时刻,往往会让我回忆过去。而这一切,我只能用“依稀”二字形容。

最近的两年,我感觉“生老病死”这个词对于我来说颇有体会。前两年奶奶去世,去年外公去世。然而时常让我感慨不能的是两位与我关系不密切的同龄人。

第一位是我邻居。我在一个叫海坬沟的村庄长大。他是我的邻居,叫马亚雄。当和熟悉他的人议论他的时候,我们都会感觉他的人生充满“喜剧”性。能带给我们笑。可是我现在想想,对于他来说,真的是“悲剧”。事实上,他也是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的。

他出生刚会走路的时候,就掉进茅厕。要不是另一位邻居叔叔碰巧上厕所,他就肯定被淹死了。大家知道农村的茅厕很深,比较大。这就是他“戏剧”人生的开始。

我清晰的记得,吵架的时候,很多同龄人拿这个来刺激他。往往非常管用。让他面红耳赤,不知所措。( cnfla:www.cnfla.com )

他本身长的也很“喜剧”。明明是中国人,却长的和非洲人似得。黑黑的,壮壮的。我妈还经常对他说:“你跟煤窑里出来的吧。”和他相比,我倒是出奇的白。

再长大些的时候,他有一次从窑洞的房檐上摔了下来。坐在院子,而不是趴着,耳朵里出了血,但是却没事。

还有一次他在树上摘杏,我就在旁边。树枝突然折了,他就像石头一样,掉下树。最悲哀的是树就长在山崖边。

我清楚的记得,我看到他倒在下面一动不动,耳朵出血,无知觉。我就傻了。急忙奔回去,叫了他爸爸。他爸爸哭了抱起他,颤抖道:“亚雄!亚雄!”不停的叫。然后就抱回了家。

两天过后,我又看见他了。所以我们姊妹仨说他是打不死的螳螂。其实我对他有一种愧疚感。我想这是我经常想起他的原因。也是敬佩他的原因。

如果我没有记错那应该是小学2年级的时候。我应该是9岁吧。他比我还小1岁。有一次在河对面,我们走到一块花生地。他跟我说:“这花生是我爷爷种的。你随便吃。”

当时是夏天吧。花生并没有熟。我虽然知道,却也试着挖开找花生。花生没有吃着,毁了十几棵花生苗子。

当我们第二天到学校时候。老师叫我呢。这个老师是女老师,当时在我眼里是非常凶的。因为我学习一塌糊涂。是哪种经常被打的对象。见到老师都感觉脊背发凉。

当老师问我:“知道那是谁家的花生吗?”我说:“亚雄爷爷家的。”

同时我也吃惊,老师怎么会知道。当老师说是她家的花生的时候,我就傻眼了。我记得她给了我两个耳光,当时心里别提有多害怕了。老师责问我“拔了多少?”

我随便说了数字。之后亚雄也被叫了出来。当老师问他:“你拔了多少棵?”

他说:“没有。”

老师打了一个耳光。再次问:“到底拔了没有?不要倔强!”他依然斩钉截铁的说:“没有拔!”

老师转头问我:“他拔了没有?”我迟疑了一下说:“拔了。”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说谎。可能是因为害怕,可能想找个垫背的,也或许是不想一个人出丑。当时全班的同学都看着。

老师火冒三丈。伸手就是几个响亮的耳光。打的他直捂着脸。打完老师再次严厉问:“到底拔没有拔!”

他没有哭,还是坚持说:“真没有!”接下来发生事,让我没有想到。老师挥着手,左一个耳光,右一个耳光,啪啪的扇在他的脸上。至少十几个耳光吧。再次严厉问道:“拔没拔。承认了就放过去。”

他流泪依然道:“没有”。又是耳光声。我偷偷看到他鼻血都出来了,黑脸都泛着红肿。最后我回到座位了。他被罚站到教室外,直到下午放学。

这件事对我刺激蛮大的。我相信对他也是。自从那以后,我和他不如以前那么好了。但是我们毕竟小,这件事不到半年就过去了。

我们又到一起玩了。还有一次我和他,还有村里一个女孩去挖一种中药材。那时候村里人都挖。在一个山坡上,他在上面挖,我在他下面挖。不知道怎么的,我一下子锄头砍到了他的肩膀上。

顿时他血汩汩的往出冒,都能看到肩膀的骨头,那片肉也翻了起来。那女孩赶紧撕衣服,绑着肩膀,又给流血的地方,撒上干净的泥土止血。

回去之后,我告诉母亲。母亲赶紧提了鸡蛋去看了。后来不久伤好了。但是让触动的是,被我砍了那么深的口子。一路往回走,他没有哭,也没有叫。我现在想想,这对于一个十一二岁孩子,是什么概念。

他还有更让人不解的事情呢。谁家死人了,下葬后。他在夜里就去坟堆上吃东西,喝酒。喝醉之后满山打滚,大叫。这样做村里的人极其讨厌。为此他父亲用绳子抽他。

他确实是山里人。像山一样,平时话不多。但是坚韧,无畏。从不惧怕鬼神。而我小时,看鬼片看的多了,就会害怕。夜里上厕所,都得找人跟着。村里的老人说他:“魂福重。”所以不怕。

关于他还有一件事值得一说。这件事的发生,我没有亲眼见。好像就是前几年的事情。我已经在大学了。我是听我母亲说的。

他放羊,不注意,羊吃了我邻居叔叔家的庄稼。这个叔叔就是我上面提到过的,把他从茅厕里救上来的那个叔叔。他姓王,是我的本家叔叔。脾气极其不好。

这个叔叔就到他家训话。嚷嚷着要赔。他坐在灶火旁一动不动的听着。我那个得理不饶人的叔叔,说个没完。我都可以想象他当时指着鼻子,大嗓门指责和批评是怎么样的情景。

亚雄的爸爸,气不过来。站起大声骂他:“你给老子一天光惹事。人家来了。你给人家赔。没脑子!”总之就是这样的一类话。

亚雄听了,突然抓起灶台上的菜刀,手起刀落,砍在自己手上。血汩汩的流,手指都快断了。他大声道:“这样行了吧。我陪给你!”。

当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震惊了。那是得有多大的憋屈才会那样啊。

回想一下。也是的。他从小家里穷。父母都是农民。做错事,动不动就打。小学毕业十几岁就开始打工,务农。受的苦和大人一样。

我妈常说我:“人家亚雄,一天能干的活,是你的10倍。你就是软软。还是好好学习,靠脑力吃饭吧。”

在家不得好,在外打工不得好,受外人气的时候,家人还不向着他。他如何能好受。

后来勉强治好了手。他又去打工了。因为哥哥结婚,家里欠了好几万贷款。我记得我们家借给他们家钱了。我还跟我爸说,一定不要去要这个钱。

出去打工的地方在陕北府谷,是工地上的活。一天他接到哥哥电话。说他开车撞死人了。我不知道亚雄听了是怎么回复自己的哥哥的。总之一定是很无助。我自己第一次听到这样的消息时候,我是深深的叹息。祸不单行啊。本来家庭困难,哥哥贷款娶媳妇,媳妇还是有心脏病。现在又哥哥开货车把人撞死了。真是雪上加霜!

听说他和老板提前结了点工资,买了喝酒。然后在黄河里游泳。最后给淹死了。那时候的他,不到25岁!

我听到他淹死了的`消息。半天说不出话,眼睛和鼻子都是酸涩难忍。因为在我看来,他不可能被淹死。整个村里,他都是水里的高手。一个猛子扎到水里,他可以游十几米不露头。憋气也是高手。夏天我们几乎天天泡在河里。怎么可能淹死。是自己想找死而已。这就是为什么我说他是自杀的。

他是累了,他是觉得没有希望了。所以才这样的。这是他的悲剧,这是整个农村“粗放式”的悲剧。

我觉得现在很多农民工,因为要工资,闹出很多悲剧。可能城里人会笑。觉得他们笨。为什么不找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呢。

我想说的是,他不懂法。有时候农村人会觉得跟法沾边,没有好事。有时候想找,也不知道去哪找。你得找人,你得找关系,你得懂。可是他们什么都不懂。

但是他们懂,开发商肯定比他们有关系,比他们懂法。所以法律是属于懂法律的人的特权,法律有时候钟爱于溺爱它的人。而农民工,农村人从来不会溺爱法律。这是一种不对等的较量,结果可想而知。

还有一个女孩,我这几天也想起了。就是我的小学同桌。她的名字和我姐姐名字是一样的,叫王瑞。

我第一次告诉她。她以为我是骗她呢。她留着短发,很开朗的一个女孩。也很热情。我有不会的作业,经常抄她的。

小学毕业,初中我们还在一个学校。但是不在一个班里。她是重点班,我是普通班。

有一次我在体育场见到她。我们简单的聊了几句。我问她:“在这干什么?”她指了指操场踢球的同学道:“看我们班同学踢球。”

她问我:“现在还经常回农村吗?”因为我小学时候,隔一段时候,还回去农村。比如帮家里种地之类的。我说:“现在不回去了。山地都造林了。”我记得她比较喜欢听农村的事情。掏鸟啊,抓鱼啊之类的。

那之后,我们就没有再见过,算是老同学的永别吧。

没过几天突然就听说她得了脑瘤。到西安去治疗了。可是好像治疗不好。又拉回来了。没有过几天就死了。那时候我才初一。是第一次听到同学死了。

我压根没有想过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都很年轻。我们才十几岁。

她的死对我影响也很大。可是没有人知道。从那时候起我就在思考人生到底为什么而活。也估计是那时候起开始有了杞人忧天的性格。

后来我发觉最纯粹的东西,可能就是知识,可能就是探索。不会让你感觉勾心斗角,不会让你感觉社会怎么了,别人怎么了。这是属于你的世界。无论是什么,都好像能吸引我。去看看,去摸摸,好像我不去,万一哪天就看不到了。摸不到了。

现在每天都看着很多新闻。什么地震,什么飞机失事,什么恐怖分子,什么战争。都是在说死人。都是在说人道。我不知道我会变的更敏感,还是麻木。

但就像臧克家在诗歌里说的。“我从不说过去是个谎。”对我也是。我好像清楚的记得过去很多。事实上很模糊了。但是这样的依稀,这样的模糊,深刻的影响了我。

明天回家,我或许会回农村去走一圈。不知道又会看到什么。我不知道。

依稀过去,过去依稀。面对依稀过去,现在我只能唏嘘不已。平淡或者不平淡,与我来说,都是好的吧。

别梦依稀散文 第9篇

记得,就是那一个马年的元旦即将临近。

我,突然收到了一张很精致的、来自南方大都市的明信片,在上面写道:“宙明:我在这遥远的他乡衷心地祝愿你新春愉快,一切顺心如意,希望你不要放下手中的笔杆子……”上面的落款是“小不点”。为此,我极力地在自己的大脑里搜索着这么一个名字和印象。

经过反复的查对,才知道这个名字的由来,原来他就是我过去的老同事文学之友阿勇。

是啊,阿勇的音容笑貌,随着那张明信片的出现,便渐渐地在我的脑海的屏幕里清晰起来。他,就是十多年前毅然辞掉一切下海闯荡的文友,和我相识也是从文学的爱好开始的,都一起爱好写作,是同时在地区一级的报刊上发表一些文艺作品,据说,他就是由于在一次的转干中无缘无故地被淘汰而赌气要求下海的。那时的他,已经有几篇文学作品在省级的刊物上发表,曾经引起了一些不小的反响和轰动效应,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根据我的预测,也凭着他的潜力和勤奋与灵性,不出三五年的时间,他在文学创作上准会成为一位写作上的“大腕”。可是,他就是不甘心于寂寞,不甘心于受别人的气,同时又难耐清贫,尤其是过不了那些紧巴巴和酸溜溜的日子与时光。于是,就一时念起,干脆便辞去了工人的指标,依然告别了家人和朋友,告别了文学,告别了这落后的山城,往沿海的都市发展去了。

记得那年秋天,临走的那天晚上,他就专门在一间餐馆里宴请了我们几位比较要好的文友们一起叙旧别离。就当时来讲,三五十元钱就可以摆满了一桌丰盛的饭菜了,比较满意地喝上了几盅。席间,他举起了用瓷碗盛装着“土茅台”对着我们几个人说道:“各位,本人因各方面的不顺心如意,决定放弃眼前的这一份工作,放下手中的那支笔杆子,要到沿海的那座都市里去打鱼捞虾了。信得着我的,就给我说些吉利的话,不大相信的,就作为我们的一次朋友聚餐罢了。来日方长,好吧,我们先干这一杯。”说完,就“咕噜咕噜”地把手中的.那一大半碗的“土茅台”放到自己的肚子里去了。

因为,我知道此时想劝他不要这样去想问题或者做出这样的举动时,那是一种多余的想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脱裤放屁,光淀淀的没有一点意思。”我只好对他说:“好吧,你既然作出了决定,我们没有意见。我们大家都祝愿你能闯出一个样子来,到时再和你庆祝碰杯,到时对你的称呼就有新的说法了。”另一位友人接着说:“阿勇,你是一个作家的料子,我们都希望你真的不要放下手中的笔杆子,不管走到哪里,还是要……”

“对啦,”他立即接过那位朋友的话头,“还是要实际一点的好,还上要面对这个复杂的生活现实。你们最近看到一些消息了吗?你们知道中国有好多作家吗?如今哪,有好多的作家都纷纷下海了,纷纷到沿海的都市去捞鱼抓虾,一起检钞票哪。是呀,是呀,作家、作家,就连自己的老婆孩子都养不起啦,写的文章都没有多少价值,几千个字才得那么百把几十块钱的稿费,塞牙缝都不够哪,每每把眼睛都熬肿了,脑子都想累了,又值多少嘛?而且连要上报的缎要看关系才有那么一点把握。开了几天几夜的笔车子,得到的连开电费都不大够呀。在广东那边,一个打工仔的工钱都比我们写东西的人高上那么几十倍呢!……我们这些动笔杆子的人全都是一个被人小看的老傻瓜,不会转脑筋的大笨蛋。我就是决定要换一换这个脑筋才行。改变一种生活法。”

……听着他的一番话语,我就知道了他心里的决心了。他所说的现实和写作现状,都是不假的,我们也很清楚,也是最实际的问题。写作的人,现在有如他所说的那样,没有多少人来关注了,经济效益就更不用说了。但是,在这个社会里,不能不没有人来写东西的,文学就是人学,作品也就是人品。如果大家都来闲弃自己所喜爱的写作,那么社会和历史还能前进吗?如果没有人来作出这样的牺牲,没有人用手中的笔杆子来记录这个社会和人生,那怎么能有我们祖国这几千年的辉煌文化遗产和历史的伟大成就呢?他的一些话语和观点有待于时间的检验。对此,我想和他论理这方面的内容,一看到他那个醉意的样子,就放下了这个想法,由他说去吧,他心里会比别人都明白自己所说的话语是对与否的。

就这样,他一去就是这么十多个年头了。

当我看到他在明信片上的话语,就从中也明了了他对自己十多年前所说的那些话的有所醒悟和惭悔。不知道我这个远方的文友现在的景况如何?仍不大清楚,从寄来的信语中可想而知,也许他就在他乡默默地以写作为主来打工的呢,也许他闯出了个名堂来了就知道写作的重要性……

依稀作文550字 第10篇

依稀也有不睡的时候。“好朋友”离开之时,依稀就发呆,傻傻地45度角仰望天空和白云,带着永恒不变的微笑。

依稀不喜欢和别的小孩一起玩,他喜欢一个人独处在小阁楼上读童话故事,然后就把自己想象成《白雪公主》中的小矮人,或是那只遭人嘲笑的丑小鸭。依稀最喜欢的童话人物是彼得潘,因为他们同样是不想长大的孩子。

依稀也有哭的时候,当读到《海的女儿》中小美人鱼化成泡沫时,他哭了,然后匆匆忙忙找来一瓶洗洁精和一只吸管吹起了泡泡。看者冉冉上升的泡泡,依稀笑了。他似乎又看见小美人鱼欢快的倩影。还有一次邻居叔叔家的一盆向日葵死了,依稀伤心了整整一天,只因为他曾经看见过梵高那幅如交响乐般激情摇摆的向日葵葵,那盆燃烧的金太阳。

下小雨的时候,依稀从不打伞,就这样静静的淋着,体验那种皮肤被滋润、渗透的感觉。尽管每次不慎感冒都会被妈妈骂,但依稀乐此不彼。

无人的时候,依稀也喜欢坐在树下、沐浴在那透过叶缝洒下来的柔光之中,用小手挡住眼,然后透过手指缝隙间洞察这个五彩的世界。

依稀从未想过长大后要当什么,他只想好好地享受这段美好的童年时光。

依稀记得,那起风的日子,你我相约在树谷之下,手拉着手,脸上绽放着微笑之花,一同仰望着满树的碧蓝秋果。

梦里依稀故人来散文 第11篇

初冬的阴历十月一日,是祭奠逝去的亲人的日子,在一年中如此的日子里,逝去的亲人们总会在我梦里不约而至地出现,一次次,一遍遍。

梦里的他们或许是单一地来,或许是一起来,在梦里,他们依如从前,梦中重逢的激动与温馨,让我喜笑颜开,依稀的泪别又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这些日子,爷爷奶奶父亲,他们仨是常客,偶尔也会有其他的亲人闯进梦里,那都是插曲,最主要的是能经常在梦里见到我的三位至亲的人,我是如此地幸运,有时会从梦里笑醒,有时也会哭醒。

爷爷,一个不善言语,懂得宽容的人。奶奶,一个坚强能吃苦慈眉善目的老人,父亲,是一个口快心直,愿意奉献自己包容他人的汉子。爷爷去世了,奶奶去世了,父亲去世4年多了。可他们对于我来说,一直从未走远,他们经常在我梦里脑海里出现,在我悲伤的时候,在我无助的时候,在我开心的时候,想起他们是一种暖,一种幸福,一种力量,还有一种责任在里面。是我太怀念他们,或许是他们也十分想念牵挂着我,所以他们不曾远离我,总在不远处看着我,守候着我,当我想他们了,他们会到梦里来看我。

我是爷爷奶奶看着长大的,他们宠我,爱我,我就象他们的最小的一个孩子,所有好的东西都留给我,他们也不允许家人和任何人欺负我。从小身体很弱,记得他们曾说过,刚出生就抱我进了医院。他们很爱我,那时一大家子人家,父亲是老大,姑叔们都小,家境不是很好,可爷爷奶奶会舍得抱我去照个像,那是一张我七个月大时的照片,他们为我留下了我小时候的唯一的一张照片,一个瞪着大大眼睛,白白胖胖,一笑两个深深酒窝的可爱小娃娃的留影。照片上没有爷爷奶奶,只我一个。记得从小就是他们的跟屁虫,特别是奶奶,她走哪里我跟哪里,一看不到就哭着找。奶奶也乐意带我,因为她的孙女从小人见人爱。晚上都是奶奶搂着睡,直到很大也是。就算以后上了学,我也会隔不长时间去他们那儿去住一晚。奶奶胖点,爱笑,她总把认为好的东西藏起来给我吃。爷爷很瘦,说话就笑,但爷爷不爱说,却不严厉,很亲切,爷爷爱看书,懂很多,他没事就给我讲书里的事,也是受他的熏陶,我从小特喜欢看书。我的名字还是他老人家给起的`呢,他希望我长大后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爷爷的爱无言,经常在出门回家时,给我带回一个个惊喜,一块糖,一把彩色的皮筋,一朵美丽的头花,过年时一个漂亮的纸糊的灯笼,这是他老人家必不可少的。小时候父母支撑一个大家,很少顾及我,说实在的和他们真没多少感情,总以为自己是捡来的。在他们面前我不自在,更不开心,因为我在家老挨打,所以我不把他们的家当家,那么小的孩子,我会一个人偷偷地哭。只有到了爷爷奶奶那里,我才有家的感觉。慢慢地我在爷爷奶奶地呵护下长大,开始懂得了他们的艰辛,可很多的事我只能看在眼里,无能为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回到了父母这里,慢慢地溶入到这个所谓的新家,也开始慢慢体谅到父母的辛苦,我长大了,懂事了,伴着爱,伴着说不出的辛酸,因为他们的苦我无法替代,他们的事我无力插手,我无力报答任何一个,只能眼睁睁这样看着,尽我全力去做好我自己该做的一切。

爷爷因为生活困难时受累,坐下了痨病,在我的记忆里,爷爷每天都会咳,到了冬天更是厉害,每听到这咳声,我的心都会被扯得生疼。爷爷在他65岁的时候,由于陈病和其它的原因,病情加重,他明白自己时日不长,早把一切偷偷写下来交待给了父亲,在一个闷热的深夜没留一言地安静地走了。他没有过上一天的好日子,他还没有看到我结婚生子,享受我给他的爱。那夜,我哭了好久好久,我的心碎了。爷爷走了,从此奶奶也少了笑容。奶奶在爷爷去世不久,由于忧郁和生气也身染重疾,慢慢地一病不起。奶奶在生病期间,大部分时间是在我们家,我几乎每天都去陪陪她,她依然是笑眯眯地看着我。就这样,在爷爷去世后的第十年,奶奶在八月十五月圆之夜,那时子夜刚过,凌晨的12点多,她从此永远地离开了我。那夜,我没在奶奶的身边,等我明天去的时候,摸到的是奶奶冰凉的手,看到的是她永远合不上的口,奶奶有好多话要说,亲人中,她最爱的孙女没在,我是她最牵挂的人,她一定有好多话想对我说。我久久地握着奶奶的手,长跪不起,只有无声的泪知道我们如此的情深。说爷爷的去世对父亲的打击虽不小,但他担着爷爷的嘱托,他再怎么也不能垮,因为还有奶奶,只是不久他也得了场重病。这次奶奶的去世,彻底打垮了父亲。沉默的父亲经常一个人呆在奶奶的屋里,一呆就是半天,看书或写字,身体也眼看着不及以前。不久,他又被一次重病击倒了。看到他心事很重,我就鼓励他出去走走,养养花,养养小动物,父亲还算听我话,真的喜欢上了这。可多次重病的打击,还有生活中说不出的苦,让他的身体也慢慢垮下来,就在他看着自己的楼房竣工的同时,他也突然地倒下了,从此再也没起来。至今我都埋怨自己,是我天天陪在他身边,虽关心,照顾,可就没想到他会这样离开我们,每逢看到他拖着病体没命干活的时候,我总是象训孩子样让他注意身体,可他总是憨憨一笑,“傻闺女,你爹没事,你照顾好自己就行,改改你脾气,说话不会小声点嘛”。其实在他病倒之前,他早就把自己保存的奶奶爷爷的一些东西交给了我好好保管,或许那时他已在冥冥之中感觉到了什么,只是不说,可我傻乎乎的却毫无察觉,想想真恨自己。就在他躺下的20多天里,我还奢望他能再次站起来,我再多陪陪他,那时我会慢慢地和他说话,掺着走路,给他捶背,按摩,他说疼,我就轻点,再不会烦。可就在那个离他60岁生日还有几天的初秋的凌晨,雨在哗哗地下着,父亲带着笑容永远离开了我,他是那样地安祥。那夜,我再也抑制不住的撕心裂肺的哭喊打破了整个雨夜村庄的宁静。在他死后,手一直是温的,身体是软的,脸上还带着红润,所以我一直侥幸地认为他是睡着了,我一直在他身边守候,寸步不离,生怕别人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把他带走,可我还是没挡住别人把他强行带走。从此,他就只有出现在我的幻觉里,我的梦里。生生地疼!

今夜,他们想我了,来到了我梦里,我又见到了我久违的亲人。梦里,童年在这里长大,一个被潺潺溪水和绿柳环绕的小院,它的院子里也树荫斑驳。屋里,我正穿着奶奶的衣服,戴着奶奶的帽子,在炕上跳舞。爷爷说“我孙女穿啥也好看”,奶奶这时已笑得眼眯成了一条缝,屋外的树叶也被我们的笑声感染地在风中唱起了欢快的歌。接着我被他们领着来到小溪边,溪水在明媚的阳光泛着鱼鳞般的金光。爷爷开始为我做柳哨,柳灯,编草帽,我在一旁采花,奶奶则轻轻地把鱼缸下到了水里。做好了,我把花嵌在柳帽上,爷爷把它给我轻轻戴头上,还说“以后谁娶了我孙女是他的福气”,我手提着爷爷为我做的柳灯,嘴里吹着口哨,围着房前屋后一圈圈地跑。这时,那些调皮好事的鱼儿却在闻到香味,又想游来看热闹时不知不觉被收到了鱼缸里,该做饭的时候到了,奶奶慢慢收起鱼缸,我们相牵着回家。今天,我又有美味的鱼儿吃了。我终于长大了,参加了工作,但却不能天天见到奶奶了。发工资了,我给奶奶买了件漂亮的衣服,奶奶穿上漂亮年轻了好多,这时我看到她眼里有泪光闪烁。奶奶看到我在看她,急忙转身走到一个箱子前,从里面摸出一个白布包,一层层打开,拿出几块柿饼,说是别人给的,没舍得吃,给我留着的。我接过柿饼,一块放到奶奶的嘴里,自己拿一块咬了一小口,细细地咀嚼着,甜甜的,凉丝丝的,软软的,怎么还有咸涩的味道,原来是自己的眼泪早已顺着脸颊流到了嘴里,奶奶看到说“傻闺女从小就爱掉眼泪”。在梦中,好似在穿越。我又梦到自己一个人躺在床上,病痛又开始折磨着我的身体。“咚咚咚”,这么熟悉的脚步声,这不是父亲的脚步声吗?我挣扎着下床,开门,果然是父亲来了,他已累得气喘吁吁,多年的病体和生活的艰辛,已让年轻帅气的他驼了背,眼窝也有点陷,他明显得瘦了。看到我那病样子,他的脸几乎皱成了一团。我赶紧去接父亲手里的东西,并有气无力地说“这么远,你身体不好,还出来做什么?”父亲说“你好几天没回家,就知道你又病了,你娘让我来看看你,顺便给你带点菜和干粮。”父亲说着,眉皱得更紧了。我说“我没事,你们照顾好自己就行。特别是你的身体,自己多注意点”可父亲却说“傻闺女,你爹我没事,小小的孩子,身体这么差,好好照顾自己,改改那脾气,别自己找气生,你好好的,我走了。”我答应着。父亲就这样,每次到我家,总是这样站会就走,总让我感觉心里空落落的。在我的新家里,奶奶,爷爷,父亲突然一起来了,他们这里看看,那里瞅瞅,个个乐呵呵的,“看傻闺女这样,我们就放心了”,我急着让他们坐,他们说只看看,一会儿就走,我赶紧给他们拿家里好吃的,想让他们带着,可当我出来,他们 已不见了人影,我向窗外寻去,他们正挥手和我告别呢。我赶紧去开门,想去送送他们,可门怎么也打不开,我急得喊着他们“爷爷,奶奶,爹,你们等等我”可越急越打不开,眼看着他们渐渐淡出了我的视线,我的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哭得泣不成声。醒来,四下寻找,夜很静,很黑,谁也不曾来过。原来是一场梦,一场温馨的梦,一场多年来长在心头的梦,而泪,却已打湿了半边枕。

上一篇: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书信下一篇:机械原理教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