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部直属大学

2024-05-12

国家教育部直属大学(精选8篇)

国家教育部直属大学 第1篇

西南财经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重点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学校坐落在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平原,由光华、柳林两个校区组成,总占地面积2300余亩。校园绿树成荫,环境优雅,是著名的“园林式院校”和“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学校原名四川财经学院,是中国办学历史悠久的综合性财经大学之一。1952-1953年经两次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由西南地区17所财经院校、综合大学的财经系科合并组成,荟萃了西南地区的财经教育专家和教授,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彭迪先、陈豹隐、李孝同、梅远谋、刘洪康、杨佑之、汤象龙、刘诗白等在校任教。学校前身院校之一的上海光华大学成立于1925年,1938年内迁至杜甫草堂西侧兴办光华大学成都分部,故光华校区校址所在地得名“光华村”。2001年,学校在光华校区以西的柳林镇征地建设柳林校区,面向新世纪打造现代化大学校园,目前已完全实现了主校区的办学功能。学校建校初期由国家高教部和四川省主管,1980年起由中国人民银行主管,1985年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1995年,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2000年,学校以独立建制划转教育部直接管理。

回眸过去,筚路蓝缕,三次创业,玉汝于成。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几代师生员工立志献身于教育事业,培育和弘扬“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西财精神,秉承“严谨、勤俭、求实、开拓”的校训,坚定“励精图强、团结拼搏、朝气蓬勃、争创一流”的大学信念,积极探索社会主义高等财经大学的办学规律,繁荣和发展财经科学,培养高素质经济、金融人才,努力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已建设成为国家经济学、管理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国家和西部地区金融、经济、管理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及西部财经学科国际交流的中心。截至目前,有66项教学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5门课程列为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2004年,学校接受了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标志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国内高校先进行列。

学校长期坚持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监督”的原则,着力构建院校二级管理、校—院—系(所)三级架构的科学高效的社会主义现代大学管理制度,促进大学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和谐发展,激发基层教学科研组织的活力,充分调动教师致力于学科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以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为主体,金融学科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形成经、管、法、文、理、工相结合的学科特色。学校拥有37个博士学位培养专业、67个硕士学位培养专业(含4个硕士专业学位),32个本科专业,设有27个学院(中心、部)等教学单位。拥有金融学、政治经济学、会计学和统计学等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包括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涵盖31个二级学科)和4个省级重点二级学科。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等3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及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并设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3个博士后流动站。

学校拥有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国家级社科研究基地,以及金融学、工商管理、会计学、财政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英语等9个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拥有西南地区首家工商管理硕士(MBA、EMBA)教育基地及全国首批注册会计师(CPA)培养基地,是会计硕士(MPAcc)、法律硕士(J.M)和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单位;2008年,成为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院校。设有“中国人民银行模拟银行实验中心”、“全国金融系统出国备选人员外语考试(BFT)培训中心”、“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西南财经大学出国培训中心”,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金融智能与金融工程实验室”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并设有国家“211工程”专项建设的“金融科研实验中心”、“会计电算化”、“统计分析”等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

学校坚持“学术兴校、科研强校”,充分发挥金融研究和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优势,着力研究国家金融、西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形成了繁荣经济科学、服务金融事业、发展地方经济的研究特色。学校设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以及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等一批科研机构。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取得科研成果18000余项,完成了40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重要研究课题,以及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横向应用课题,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近300项。教师及研究人员出版的成果多次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省部级奖项。《经济学家》杂志是全国社会科学优秀期刊,跻身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期刊方阵”和“双效期刊”,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栏建设”。《财经科学》为全国经济类核心期刊。两刊连续三届均入选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大师铸大学,大器方乃成。学校现有教职工1656人,其中教师1030人,有教授174人、副教授264人,博士生导师159人;还聘请了486位国内外经济学家、银行家、企业家为我校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教师中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3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4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人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人选9人,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及资助计划获得者6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7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0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7人。学校坚持“引进为要、培养为重,凝聚为纲、创业为本”,加强人才资源开发,构建财经学科人才高地。采取超常规举措引进海外人才,学校领导多次率团赴海外招聘;截至目前,已引进全职海外博士55人、讲座教授23人、课程教授15人,开创了人才引进工作的新局面。成立了以海外引进人才为主体的“经济与管理研究院”;2007年起,特聘6名海外知名学者担任有关学院院长。推进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着力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提高。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理论为基、应用为重、创新为魂”的教育新理念,构建“立体化”实践性教学模式及“复合型财经人才培养项目”,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积极探索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2819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6451人;硕士研究生4920人,博士研究生990人。此外,还有一批国外留学生及港澳学生,以及成人教育学生万余人。建校以来,为国家输送各类毕业生13万余名,其中金融专业本科和研究生培养规模以及到金融部门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居全国高校前茅,被誉为“中国金融人才库”。各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金融、保险、证券、工商企业、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及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许多毕业生已锻炼成长为我国金融、经济部门和各行业的领导和业务骨干。一些学生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外著名机构任职和国外大学任教。

学校坚持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学术方针,以广阔的胸襟,开放的眼界,广泛吸纳人类文明成果,先后与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家教育机构、知名大学、金融部门及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的途径和形式,加快了学校融入国际经济管理教育的步伐。学校举办的一年一度 “中国金融论坛”、“海峡两岸会计、统计、金融学术研讨会”等重要的大型学术会议,在国际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国际合作方面,与美国甲骨文公司合作的“金融服务中心”、与英国英杰华保险公司合作的“中国保险会计师培训中心”、与澳大利亚安盛?国卫集团公司合作的“中国保险中介人培训中心”、与日本精算师协会合作的“西南财经大学日本精算师资格考试中心”、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合作的“西门子-SAP工商管理信息中心”和与美国纽约人寿国际公司合作的“纽约人寿国际公司-西南财经大学寿险管理(LOMA)考试中心”等多个专门教育机构。国内合作方面,与中国人民银行合作共建了“支付结算研究中心”、与华晨控股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太平洋保险(集团)有限公司、台湾光华教育基金会也在我校设立了“太平洋-光华保险教育基金”。

学校非常重视校园文化的构建和弘扬,结合学校设学光华、柳林的实际,汲取巴蜀文化精华,发扬开放包容的西财精神,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体系。通过参与“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开展以“光华讲坛”为代表的系列高水平学术研讨等活动,不断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我校学生先后多次荣获“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德勤税务精英挑战赛、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辩论赛、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等冠军或一等奖。学校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和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1996年学校党委荣获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1998年获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党组授予的“1993-1998年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荣誉称号。有3个班级获教育部、团中央授予的“全国先进班集体”称号,2个团总支获团中央“红旗团支部”称号。

西南财经大学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支撑条件。学校拥有现代化的教学、科研、体育运动和后勤生活服务设施,教学场地充足、设施齐全,学生住宿条件好;学生食堂为四川省高校示范食堂。图书馆馆藏文献已达232万册(含电子图书),现拥有各类型及自建数据库近50个,生均图书馆面积在部属院校中排名第一,文献资源中心是西南最大的财经文献中心。中国金融数据中心采用美国甲骨文公司提供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密歇根大学提供的数据应用软件,收集了近20年的国家金融数据,创建了金融学科门户网站—“中国金融信息港”,成为服务于我国金融研究与教学的综合金融信息系统和国际金融数据共享平台。学校构建了先进的网络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库和集成化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校园网光纤到户,网上教学科研资源丰富,整体信息化居于全国财经类院校先进水平。体育设施完备,建有2座体育馆,3个标准田径运动场,57个球类运动场及2个标准游泳池。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望未来征程路漫漫。面对世界多极化、全球一体化的浪潮,西南财经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抗震救灾伟大精神为动力,以内涵式发展为主题,以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体制建设为抓手,重点抓战略、抓人才、抓文化、抓资源,进一步强化危机与进取意识、质量与创新意识、改革与发展意识,始终坚持走国际化、特色化、个性化、创新型的发展道路,到2010年初步建设成为财经学科实力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大学,为建设成为国内一流、部分学科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财经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国家教育部直属大学 第2篇

北京师范大学(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国家“七五”、“八五”首批重点建设十所大学之一,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为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京港大学联盟、粤港澳大湾区物流与供应链创新联盟成员;入选“珠峰计划”、“强基计划”、“计划”、“111计划”、“国培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学校的前身是19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改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独立设校,19改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1931年、1952年北平女子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先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1959年,被中央确定为首批全国重点大学。,学校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名单。

华东师范大学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华东师大”,位于上海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是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重点共建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985工程”、“211工程”,入选“强基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国培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金砖国家大学联盟、亚太高校书院联盟、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创始成员,国务院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于1951年10月16日,是以大夏大学(1924年)和光华大学(1925年)为基础,同时调进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和浙江大学等高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创办的。1972年与上海师范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院校合并,改名上海师范大学。1980年恢复华东师范大学校名。-,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上海教育学院和上海第二教育学院等先后并入。

华中师范大学简介

华中师范大学(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华大“”或”“华中师大”,位于湖北省会武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国家“2011计划”、“111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创始高校,武汉七校联合办学成员,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高校。

学校是在19创办的文华书院大学部(始于1871年美国圣公会创办的文华书院,1924年改名为华中大学)、1912年创办的中华大学、1949年创办的中原大学教育学院的基础上,1951年组建公立华中大学,1952年改制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1953年定名为华中师范学院,1985年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

西南大学简介

西南大学(Southwest University)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农业农村部、重庆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 是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双一流”农科联盟成员高校 ;入选国家“111计划”、“2011计划”、“百校工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学校溯源于19建立的川东师范学堂,1936年更名为四川省立教育学院。1950年四川省立教育学院与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合并建立西南师范学院,农艺、园艺和农产制造等系与1946年创办的私立相辉学院等合并建立西南农学院。1985年两校分别更名为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重庆市轻工业职业大学并入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四川畜牧兽医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合并组建为新的西南农业大学。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为西南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简介

东北师范大学(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简称东北师大,位于“北国春城”长春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校,由教育部与吉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是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国培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和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援疆学科建设计划”高校、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承办高校、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入选高校。

东北师范大学于1946年建校,原名东北大学,是---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50年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易名东北师范大学,隶属教育部。1953年,学校开始招收和培养研究生。1958年划归吉林省管理,更名为吉林师范大学。1980年重新划归教育部,复名为东北师范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简介

陕西师范大学(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简称陕西师大、陕师大,位于陕西西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中俄教育类高校联盟、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长安联盟、西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创新与发展联盟创始成员,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首批试点高校,国家师范生公费教育试点院校,是国家培养高等院校、中等学校师资和教育管理干部以及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学校创建于1944年,前身是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和国立西北大学文学院教育学系,1954年更名为西安师范学院。1960年与陕西师范学院合并,定名陕西师范大学。1978年划归教育部管理。

教育部直属大学有什么优势

中国一流或准一流大学几乎都贴有“教育部直属”的标签。打个比喻说,教育部直属高校就好比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国家队,代表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

国家重点学科、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人才培养基地、硕士博士点、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等,人才培养的硬件和软件大多集中在这类学校。

国家教育部直属大学 第3篇

一、本次绩效评价的方法探索

研究组依据理论探索及教育部直属高校有关绩效评价的反馈意见和建议, 在本次绩效评价的研究中进行如下探索:一是, 考察数据采集范围对绩效评价结果的影响, 分别进行了滚动式5年及累积式8年的绩效评价结果比较研究;二是, 考察指标无量纲化方法对绩效评价结果的影响, 分别进行了标准化法、极值法、线性功效系数法和指数型功效系数法四种无量纲化方法及结果的比较研究;三是, 考察投入产出运算方法对绩效评价结果的影响, 分别进行了传统主成分法与修正主成分法及绩效结果的比较研究。研究发现, 评价时间、无量纲化方法、投入产出运算方法的变动并未带来绩效评价结果的显著差异。

为了更好地在绩效范畴内, 更好地进行高校绩效的年代比较, 更好地运用绩效指数进行横向比较, 以及更好地体现高校原始变量的变异信息, 本次绩效评价采用指数型无量纲化法和修正主成分分析法, 根据2006-2013年的累计数据对72所教育部直属高校进行绩效评价。

本次绩效评价依然沿用以往的投入、产出指标, 包括人力、财力、物力投入指标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产出指标, 依然沿用以往的院校类型分类, 包括“综合类”“大理类”“大文类”, 以及沿用“位差法”来显示绩效结果。

二、本次绩效评价的结果呈现

本次绩效评价结果显示, “绩效偏高”类别的高校共有31所, 含12所综合类高校, 14所大理类高校, 5所大文类高校。“绩效相当”类别的高校共有12所, 含综合类高校3所, 大理类高校5所, 大文类高校4所;“绩效偏低”类别的高校共有29所, 含综合类高校12所, 大理类高校13所, 大文类高校4所。一些院校的绩效类别发生了变化, 另一些院校仅在“产出-投入”位差上发生了变化。需说明的是, 高校看待绩效评价结果应主要参考绩效类别, 而把“产出-投入”位差作为一种信息补充。如果一所学校在同意绩效类别之内位差增大, 并不表示其绩效结果的量化增长, 具体见表2-1。

国家教育部直属大学 第4篇

国家教育部直属大学 第5篇

实力排行: 第一等: 1.北京师范大学 2.华东师范大学

(PS:这两所师范大学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无与伦比的经济实力称雄无可争议,另外又头顶“985”的光环)第二等: 3.华中师范大学 4.东北师范大学 5.陕西师范大学 6.西南大学

(PS:这四所大学都是雄霸一方的师范大学,为该区域培养了大批教育优秀教师和教育干部,应该说实力相当,谁强点谁弱点无非是多了或者少几个非师范专业而已,单论师范教育可以说是各有千秋,各有所长)社会评价:

北京师范大学“大”,北京师范大学作为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前身,中国师范大学的元老,又加上坐拥天子脚下,得天时。学科门类众多,名师荟萃,如果单从学校性质来说,北师大本应该归于综合类大学,殊不知偌大一个“师范大学”,如今又有多少人走上了教师岗位,可以说北师大已经不是培养教师的主阵地,实属“挂羊头卖狗肉”之嫌

华东师范大学“洋”,华东师大地处上海,中国的金融中心,自然是不缺钱的,得地利。其培养的毕业生当教师的比例和北师大差不多,所以也基本不属于“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冷”,东北师范大学在地处东北三省的吉林长春,自然很“冷”,但是东北师范大学在业界评价不错,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以其专业思想巩固、基础知识宽厚、教育素质高、基础理论和专业基本功扎实受到社会广泛欢迎和好评,在基础教育这块儿享有较高声誉,地冷人不“冷”,有一种敢为人先的精神。业界上流传这样一句玩笑话“东北师大是因为东北人会“忽悠”的缘故”

华中师范大学“中”,华中师范大学位于武汉,在六所师大中处于不靠前不落后状况,所谓“人有我有,人无我无”,比较懂得韬光养晦,华中师范大学毕业生比较灵活,不出头,不落后,懂得人情事故,做事比较圆滑,故称其谓“中”。

陕西师范大学“土”,陕西师范大学地处西安,文化古都,也是中国“没落城市”,但是文化氛围浓厚,陕西师范大学毕业生给人刻板,沉稳,严谨,敦厚,做事中规中矩,稳扎稳打,基础扎实,大多数能够常年扎根基础教育,有点“不思进取”的感觉,也许是受到千年古都文化的熏陶的原因吧,对其评价

“土”不为过。

西南大学“偏”,西南大学也就是西南师范大学,在重庆人们把它称为“稀烂大学”,也许是对它是由原来的西南农业大学和西南师范大学合并而来的一种调侃吧,调侃其不伦不类,不知道该称其是综合大学还是什么?但是在重庆的教育界人们更愿意称她为“西师”,因为在重庆中小学的校长领导十个有八个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足可见西南大学的实力。但地处山城重庆,位于祖国的大西南,地理位置上相对较“偏”,但这几年重庆发展迅猛,潜力无限,但愿这能够给一所由师范和农业两个弱势门类合并的大学带来机遇。

自动化检测 http://

国家教育部直属大学 第6篇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为了促进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将采取两项重大措施:

一是从今年新学年开始,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为此中央财政支出将由上年18亿元增加到95亿元,明年将安排200亿元,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增加支出;同时,进一步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使困难家庭的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这是继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之后,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件大事。

二是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建立相应的制度。这个具有示范性的举措,就是要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就是要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就是要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

国家教育部直属大学 第7篇

(一)建国以后国家批准、指定的重点高等学校简要回顾 1.“国家集中计划,政府直接管理”阶段(1950-1958)各个大区重点建一所大学:

1950年:中央决定建设两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1951年:华东大区——复旦大学 1952年:华中大区——武汉大学 1952年:东北大区——吉林大学 1952年:华北大区——南开大学 1953年:西北大区——兰州大学 1953年:华南分区——中山大学 1953年:西南大区——四川大学

1951年:决定建设中央直属的高级军校——南京军事学院

1952年:决定组建自己军队的技术学校——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西安地区——西北大学 云南地区——云南大学 山东地区——山东大学 闽南地区——厦门大学 南京地区——南京大学 北京地区——北京大学

【1954-10-5】中央《关于重点高等学校和专家工作范围的决议》指定的6所学校: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医学院、北京农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2.“国家统一计划,条条块块管理”1958年高教管理体制改革时期

【1959-5-17】中央《关于在高等学校中指定一批重点学校的决定》指定16所高等学校试招研究生: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学院、北京航空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第一医学院、北京医学院、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随后又决定增加4所高校为国家重点高等学校: 中国医科大学(第2次复校)、第四军医大学、军事工程学院、军事通讯工程学院

【1960-10-22】中发(1960)868号酉字《中共中央关于增加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决定》再增加一批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原有的(校名前加☆的)和新增加的共64所,名单如下:

【综合大学13所】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

第1页 术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山东海洋学院、兰州大学 【工科院校32所】 ☆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工学院、东北工学院、南京工学院、华南工学院、华中工学院、重庆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北京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邮电学院、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铁道学院、北京化工学院、唐山铁道学院、吉林工业大学、大连海运学院华东水利学院、华东化工学院、华东纺织工学院、同济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中南矿冶学院、成都电讯工程学院

【师范院校2所】 ☆华东师范大学1☆北京师范大学

【农林院校3所】 ☆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农机化学院、北京林学院、【医学院校5所】 ☆中国医科大学、☆上海第一医学院、☆北京医学院、北京中医学院、中山医学院

【外语政法4校】 北京外国语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北京政法学院、北京对外贸易学院

【音乐体育2校】 中央音乐学院、北京体育学院

【军事院校3所】 ☆军事工程学院、☆第四军医大学、☆军事通讯工程学院 【1962-12-11】国务院通知厦门大学列入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由于学校接到通知很晚,到了年底部分师生已经离校,没有宣布,习惯上仍称1963年全国重点。【1963-09-12】 由于许多学校不知道,所以教育部又发了通知,增加3所全国重点高等学校:

厦门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

【1964-10-24】 书记处觉得应该再增加一所农业院校,教育部接到口头通知南农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

南京农学院(1960年归教育部,1980年归农业部)3.中央“统一领导,分散管理”时期

【1978-2-17】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恢复文革前60所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并增加28所高校为重点大学。1977年5月2日邓小平提出要办重点大学,集中优秀人才办。到1981年全国共有重点大学98所。

下列既是常说的1978年88所全国重点大学。其中:

综合类17所,理工类53所,农学类9所,医学类6所,外国语2所,音乐1所

综合类17所: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湘潭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大学、新疆大学、内蒙古大学、西南政法学院

理工类53所: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山东海洋学院、长沙工学院、天津大学、重庆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吉林工业大学、大连工学院、东北工学院、南京工学院、华南工学院、华中工学院、北京工业学院、北京航空学院、北京钢铁学院、北京邮电学院、北京化工学院、大连海运学院、华东水利学院、华东石油学院、华东化工学院、华东纺织工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武汉地质学院、徐州矿业学院、中南矿冶学院、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东北重型机械学院、重庆建筑工程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南京航

第2页 空学院、南京气象学院、华东工程学院、武汉建材工业学院、西北轻工业学院、武汉测绘学院、长春地质学院、阜新矿业学院、大庆石油学院、华北电力学院、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农学类9所:北京农业大学、北京林学院、镇江农业机械化学院、南京农学院、华中农学院、华南农学院、西南农学院、西北农学院、沈阳农学院

医学类6所:北京医学院、上海医学院、中山医学院、四川医学院、北京中医学院、南京药学院

外国语2所:北京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 艺术类1所:中央音乐学院

注一:文革前68所重点高等学校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北京政法学院、北京体育学院、北京外贸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第四军医大学等八所高校没列入1978-2-17恢复和办好的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名单内。注二:1978年到1981年陆续追加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有:

湖南大学(1978年8月,根据国务院国发27号文件决定湖南大学改由第一机械工业部和湖南省双重领导,以一机部为主,并被列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

成都工学院(全国科学大会后,中国科学院从地方要去四所学校之一,1978年10月划归中国科学院,更名为成都科技大学,成为重点大学,1980年10月改属原国家教委)

北京语言学院(1979年2月列入全国重点大学,增列原因是对外汉语教学招生的需要)

北京体育学院(197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批转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统一领导,分散管理的决定的报告》,该院又列为全国重点学校)

江西农学院(1980年11月江西农学院更名江西农业大学,它是江西第一所全国重点大学。1970年7月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和江西农学院合并)

山西农学院(1979年7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大寨农学院并入山西农学院,同年山西农学院更名山西农业大学,被列入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此后雁北、运城农学院也并入)中国人民大学(1978年7月7日,国务院恢复1971年4月撤消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务院在国发[1978]129号文件中重申: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大学。)

中央民族学院(1979年8月召开全国第五次少数民族学院院长会议,该校被列入全国重点高等学校)

北京对外贸易学院(1973年北京复校)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1978年后复校)

注三:长沙工学院(1978年6月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发《关于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的通知》„国发(1978)110号文件‟。将长沙工学院改建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列入解放军序列,执行兵团级职权。国防科委代管)注四:其他部属重点大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79年7月国务院决定校名“中国首都医科大学”,1985年改称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这是协和医学院第三次复校)北京政法学院(1979年重建)

东北师范大学(1950年4月归教育部,1958年10月吉林省接管。1978年2月省部双重领导,1980年8月归教育部。)

石家庄铁道学院(1978年 1月13日更名为铁道兵工程学院,1984年改现名)

第3页 北京广播学院(1978年被列为部属重点大学)

上海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华东分院负责筹建,1958年成立)

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1978年黑龙江工学院被中国科学院要去,改用此名)4.“七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10所及15所)

1984年国务院批准全国十所重点建设大学和15所重点投资建设的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1984-9-25国务院批准14所大学为重点建设院校,国防科大是其中之一)、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于1985年被列为国家“七五”重点建设工程)5.“八五” 国家重点建设的14所高校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医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是 “七〃五”、“八〃五”期间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15所重点院校)6.2000年重点建设的22所大学:

1清华大学、2北京大学、3中国科技大学、4南京大学、5复旦大学、6上海交通大学、7西安交通大学、8浙江大学、9哈尔滨工业大学、10、北京理工大学

11、吉林大学

12、武汉大学

13、天津大学

14、南开大学、15东南大学、16、华中科技大学

17、西北工业大学

18、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9厦门大学、20大连理工大学、21东北大学、22北京林业大学

(二)“211工程”

“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这是我国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而实施的一项跨世纪的战略工程,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项目。“211工程”自“九五”期间立项建设,中央和地方共投入资金180亿元,建设了一批高等院校和重点学科,改善了一批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条件,一批重点学科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211工程”是我国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而实施的。它是我国推进高等教育发展所采取的重要举措,是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为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准备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决策。这一工程的实施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加快国家经济建设,促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实现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使其立足国内,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211工程”名单100-8+3家】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内蒙古大学、辽宁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吉林大学、延边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

第4页 学、河海大学、无锡轻工业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安徽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南昌大学、山东大学、青岛海洋大学、石油大学、郑州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工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兰州大学、新疆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92所】 2002年并掉8校:100-8=92所

杭州大学、北京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吉林工业大学、山东工业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武汉水利水电大学【100所】 2004年追加3家:92+3=95所

北京广播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95所】 1997年最后通过部门预审的几所大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体育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学院、华北电力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湖北医科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建筑大学、中山医科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燕山大学、山西大学、汕头大学、第一军医大学【117所】 关于“211工程”,存在一些误解。误解一:名牌大学都是“211工程”。

什么是“名牌”?用老百姓的话说,出名的牌子就是名牌。就像名牌家电、名牌服装一样,名牌大学在广大考生当中是众所周知的;在用人单位中是有口皆碑的。它在全国同类别大学中,应该是建校时间较长、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过硬、学习氛围浓厚的大学。尽管大部分名牌大学都是“211工程”,但由于国家考虑到院校归属、区域分布、行业重叠甚至占地面积、办学规模等因素,也有个别名牌大学未能进入。目前,名牌大学不属于“211工程”的主要有以下几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华东政法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国音乐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和北京舞蹈学院等。这些院校在全国所属行业中都是大哥级的院校,可谓如雷贯耳,赫赫有名。误解二:全国重点大学都是“211工程”

首先说明,国家从来就没有明确过什么是“全国重点大学”,而只是在不同时期把某些学校列入“重点建设”。这些重点建设的院校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标准,数量也随时变化。如1954年时有6所,1959年有11所,20世纪60年代又追加为48所;1978年有88所,80年代又增至98所;20世纪90年代又叫“211工程”,开始是80多所,后来又是100多所;不久又出现“985工程”,先是10多所,现在是40所左右。像这样不断与时俱进,变化无穷的所谓重点大学,恐怕连专家也解释不清。难怪在一年一度的全国高校招生咨询网上,教育部学生司公开回答考生疑问时说:“现在国家对重点大学无明确界定。”

另外,曾经在一些年代“重点建设”过,而现在又不在“211工程”中的院校有湘潭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燕山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以及南方医科大学等。

所以同学们不要把“211工程”都理解成是全国重点院校,事实上有近1/5的“211工程”都是地方所属的重点院校,如上海大学、郑州大学、内蒙古大学、新疆大学、广西大学、云南大学、福州大学、辽宁大学、延边大学、贵州大学、河北工

第5页 业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和太原理工大学等等。这些院校每年招生时绝大部分招的是本地考生,各种势力影响如学生就业、知名度认可等也都是局限于本省。误解三:部委属院校都是“211工程”

在现有的“211工程”名单中,大部分是部委属院校,但并不等于说所有的部委属院校都是“211工程”。尤其是非教育部直属的其他部委属院校,不仅没有进入“211工程”序列,甚至在一般院校里也是默默无闻。

目前,各部委属院校不是“211工程”的有: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北京电子科技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华女子学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国科技防卫学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刑事警察学院、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中国民用航空学院、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大连民族学院、西南民族大学和华侨大学等。这些院校大部分是特殊专业或特殊行业的院校,虽然不是“211工程”,但在各自行业里都有较高的知名度,每年招生时,在相应批次里分数都比较高,个别院校甚至直逼名牌院校。

误解四:本科第一批都是“211工程”

目前,全国各省市招生都采用“分批次录取法”,大部分省市本科招生分为四个批次:提前批是军事、政治类院校;第一批是全国重点和省个别重点院校;第二批是一般本科院校;第三批是近年来新建的国有民办性质的“独立学院”和民办学院。

因为第一批次是重点类院校,有考生就误以为都是“211工程”。其实,每个省都有几十所第一批次院校不在“211工程”之列。这些院校多是本省的综合类院校和师范大学。如河南大学、广州大学、汕头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以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

另外,大部分军事类重点院校也不在“211工程”之列,如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解放军艺术学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等。英雄不问出处。“211工程”也有劣势专业和薄弱院校,非“211工程”也有强势专业和名牌院校。考生不要一味把目光盯在院校的头衔上。有句话说得好,“适合自己的大学就是最好的大学”,这是许多在校大学生的肺腑之言。正准备参加高考的同学们,你们以为如何呢?

(三)“985工程”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大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科教兴国的战略和江泽民同志的号召,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985”工程。

教育部公布985工程重点建设38所高校名单“985工程”。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吉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航空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东北大学、同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34所】、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新4所】

第6页

(四)教育部直属高等院校名单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校本部)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中央音乐学院

中央戏剧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东北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吉林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东华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南京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东南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河海大学

江南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浙江大学

厦门大学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武汉理工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四川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重庆大学

西南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长安大学

兰州大学

说明:从1952年起,教育部指定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学为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如北大、清华、人大、复旦等。70年代末,只有不到30所,然而从90年代中后期起,急剧扩编,至今已有72所大学纳入教育部直属大学。这些大学只是教育部直属的,他们中有的纳入全国重点大学(如全国六所、十六所、六十四所、八十八所重点大学,211工程95所重点大学,985工程38所重点大学),有的则不属于全国重点大学。到目前为止,仍有十几所教育部直属大学未纳入国家211工程(即不属于国家重点大学)。因此教育部直属大学与全国性重点大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可混为一谈。当然全国的著名的重点大学主要集中教育部直属大学这个集团,除外还有直属中科院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防科工委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育部直属六所师范院校名单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华中师范大学(武汉)陕西师范大学(西安)

西南师范大学(重庆,已与西南农业大学合并为西南大学)

国家教育部直属大学 第8篇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绩效评价研究组继续针对直属高校进行绩效评价,数据截止2014 年。

一、2014 年绩效评价说明

继续沿用往年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进行绩效评价。投入指标分为人力、物力、财力三类共12 个指标,涉及专任教师、研发人员、行政人员、事业经费、科研经费、基本设施等范畴。产出指标分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涉及学生培养、课程教材、专业建设、教学改革、论文发表、课题研究、成果获奖与转让、社会培训等范畴。依据综合类、大理类、大文类高校各自的产出特点,形成具有差异的产出指标体系,三类高校各自包含21、19、14 项产出指标。

运用主成分分析及DEA模型等方法对2006—2014 年直属高校的办学绩效进行分类评价,并采用“位差法” (产出与投入排序之差)呈现出“绩效偏高”“绩效相当”“绩效偏低”三类绩效表现结果。

二、2014 年绩效评价结果

第一,各直属高校的绩效状况趋于稳定,大理类高校中“绩效偏高”的比率远高大文类和综合类高校中的比率。

72 所直属高校中,“绩效偏高”类高校共31 所,与去年数量一样。“绩效相当”类高校共14 所,较去年增加2 所。“绩效偏低”类高校共27 所,较去年减少2 所。(表2-1)。总体看,高校的绩效评价结果基本稳定,综合类高校的绩效状况呈明显优势。

表2-1 显示,综合类高校中,41% 的高校进入“绩效偏高”类别,22% 的高校进入 “绩效相当”类别,37% 的高校进入“绩效偏低”类别。大理类高校中,47% 的高校进入“绩效偏高”类别,13% 的高校进入“绩效相当”类别,40% 的高校进入“绩效偏低”类别。大文类高校中,38% 的高校进入“绩效偏高”类别,31% 的高校进入 “绩效相当”类别,31% 的高校进入“绩效偏低”类别。

第二,有四成左右的直属高校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分项上达到较高的绩效水平。

数据显示,教学绩效、科研绩效、社会服务绩效偏高的直属高校分别为30、28、32所,均占直属高校四成左右。

1. 教学绩效评价结果。综合类高校中,44% 的高校进入教学“绩效偏高”类别,19% 的高校进入教学“绩效相当”类别,37% 的高校进入教学“绩效偏低”类别。大理类高校中,44% 的高校进入教学“绩效偏高”类别,13% 的高校进入教学“绩效相当”类别,43% 的高校进入教学“绩效偏低”类别。大文类高校中,31% 的高校进入教学“绩效偏高”类别,46% 的高校进入教学“绩效相当”类别,23% 的高校进入教学“绩效偏低”类别。教学绩效偏高的高校分布情况见表2-2。

2. 科研绩效评价结果。综合类高校中,44% 的高校进入科研“绩效偏高”类别,12% 的高校进入科研“绩效相当”类别,44% 的高校进入科研“绩效偏低”类别。大理类高校中,34% 的高校进入科研“绩效偏高”类别,25% 的高校进入科研“绩效相当”类别,41% 的高校进入科研“绩效偏低”类别。大文类高校中,38% 的高校进入科研“绩效偏高”类别,23% 的高校进入科研“绩效相当”类别,38% 的高校进入科研“绩效偏低”类别。科研绩效偏高的高校分布情况见表2-3。

3. 社会服务绩效评价结果。综合类高校中,44% 的高校进入社会服务“绩效偏高”类别,8% 的高校进入社会服务“绩效相当”类别,48% 的高校进入社会服务“绩效偏低”类别。大理类高校中,41% 的高校进入社会服务“绩效偏高”类别,16% 的高校进入社会服务“绩效相当”类别,44% 的高校进入社会服务“绩效偏低”类别。大文类高校中,54% 的高校进入社会服务“绩效偏高”类别,8% 的高校进入社会服务“绩效相当”类别,38% 的高校进入社会服务“绩效偏低”类别。社会服务绩效偏高的高校分布情况见表2-4。

上一篇:八年级语文期中检测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下一篇:酒店前台员工辞职报告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