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发展现状论文

2024-05-12

中医院发展现状论文(精选6篇)

中医院发展现状论文 第1篇

试析中医之现状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渐衍生和发展的一门伟大的系统的古老学科,它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繁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自西医引入中国,中医的主导地位逐渐为西医所取代。

相对于西医而言, 目前中医学在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均处于次要、辅助地位。在从业人数、院校数量、在校学生数、床位比、床位周转率、科技成果获奖等各个层面, 中医都与西医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临床所治疗的疾病看, 中医多局限于疑难杂症、病毒感染性疾病及预防保健领域。更为严重的是,不少年轻的中医医师对中医学术产生了严重的信仰危机, 他们更热衷于学习掌握西医知识, 而中医水平却代代下降。这种现状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反思。而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单方面的,而是多方面的。

1.中医的传承困境

据统计【1】,1920 年全国中医从业人员约80万人,1949年约50 万人, 降至25. 3万人, 占医师总数的11. 7%, 而目前全国名老中医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5000人减少至现在不足500 人,可见中医传承现状不容乐观。

1.1中医传承的内部困境

1.1.1中医队伍自身的迷茫

疗效是中医赖以生存的根本,如果没有了疗效,其存在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而中医的疗效在于“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此即为中医的灵魂。而也正是中医与“哪痛治哪”的西医的最大分别。

然而随着西医的蓬勃发展和诊疗技术的日益更新,许多人提出“中西结合”的治疗方法,以先进的诊疗设备作为诊病的根据之一,以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这种想法固然是好的,且不知这使得很大部分的中医在临证之时,不知不觉就陷入了西医的僵化思维模式,哪里不好就治哪里,有炎症了就用清凉的药物清热解毒。这种“以方套病、废医存药” 的做法,完全脱离了中医辩证论治的原则,使中医的精髓丧失殆尽,空有其形而已。

这其实体现了许多中医的迷茫、不自信,若他们能坚持辩证论治的根本原则,使先进的诊疗手段为己所用,对临床疗效未尝没有帮助。也就是说,只有养成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那么适当的结合西医,才可能是有利的,否则就只会是未得其利,先获其弊。

1.1.2中医教育模式的不足

传统的中医教育模式是师承教育,主要通过父传子、师授徒承的方式。而现代师承教育主要体现为遴选有丰富学术经验和技术特长的名老中医专家为指导老师,选配优秀的中青年业务骨干为学术继承人,展开针对性的培养【2】。师承教育使枯燥乏味的理论在生动、直观的临证过程中还原为具体的形象,保存和继承了各家的理论,但是其规模较小,无法满足临床大规模的人才输出。其次,师承教育容易造成思维局限,不利于中医的发展和创新【3】。同时,另一种主要的中医教育模式就是院校教育,虽然院校教育能够满足临床大规模的人才输出,但由于教学规模较大,无法就个人特点因材施教,对加强中医基本功的训练不够,导致学生临床水平不高。

1.1.3中医自身的难度

中医辨证具有灵活性和思辨性。由于它的依据是病人的主诉、体征及医生的主观感觉判断, 如舌、脉诊断, 较笼统和主观, 缺少统一的规范化、量化的标准, 不利于学习、继承和推广。【4】同时,中医在治疗的时候运用不同的指导思想,该分析的时候分析,

该综合的时候综合统筹兼顾全面考虑而不是顾此失彼、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中医学这种思维方法更适合于解决多因素、多层次的慢性及复杂性疾病的治疗问题。然而这也造成了中医的学习难度,易学难精,不利于中医的传承和发展。

1.2中医传承的外部困境

1.2.1中医文化的环境的丧失

中医作为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其语言皆采用文言文,其中的文字也都是繁体字,而我国现在日常生活中都使用白话文,书写简体字。因此,对于文言功底不好的人来说,中医的典籍、药方不啻于天书,在传承过程中,难免会造成缺失及错误。这种中医文化传承的弱化,必将会影响中医的传承。

2.中药制剂的落后限制中医的发展

说起喝中药,大家马上就会想到它那苦涩的味道,就不禁望而生畏。特别是一些老病号,长期喝中药都喝怕了,一提起中药就叫苦不迭。同时,中药多为方剂,需要煎服,过程繁琐,十分不方便。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远离繁琐的家务,开始注重享受生活。在这种情况下,患者治病总是希望治疗方法越简单越好、见效越快越好。而中药味道苦涩难咽、煎煮过程繁琐、服用量大、不便于携带保存,已经难以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成为一个致命的弱点。许多人都承认中医治病确实有效,但却不愿服用中药。这种认可中医却又拒绝中药的现象,已经是屡见不鲜。中药是中医最常用、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却偏偏在这个最关键的问题上脱离了患者的需求,从而极大地制约了中医事业的发展!

3.普通民众对中医的信任危机

3.1中医的一些理论依据无法得到科学验证

有人说中医不科学,甚至还有人说中医是最大的伪科学!因为中医所说的“ 气” 是虚无的;中医所说的经络在解剖学中是找不到实体的;中医的五行学说牵强附会;中医历千载而不变是僵化的;中医只不过是历史经验积累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到了应该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了!现代医学如此发达,有没有中医已经是无关紧要了!【5】

3.2中医的“名医效应”

部分人认可中医的疗效,也承认中医在疑难杂症、慢性疾病、术后康复、养生保健方面有独到的优势,然而他们却只认可知名的老中医,对那些默默无闻的中医不屑一顾。名中医一号难求提前一夜排队的现象司空见惯,甚至有的预约专家号己排到几个月以后。而与此相对的是那些相对年轻的中医却无人问津,少有人相信他们。这种现象也体现了一些人对中医的缺乏信任,不利于中医的发展和壮大。

4. 中医管理机制的僵化

中医之衰落,与其僵化的管理机制有莫大的关系。在全国的绝大部分地区,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状况,即整个地区的中医产业还不如一所西医医院!中医医院、诊所则寥寥无几。医者无立足之地,医术又何以宏扬?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一方面,中医医疗机构严重不足,业务萧条,又无法申请行医执照,以致大批具有中医执业资格的人,长期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的状态;另一方面,许多无医疗技术的江湖骗子长期挂靠医院门诊非法行医,虽经整治,屡禁不止。【5】多年来,中医之管理松紧失度:该严格把关的地方不严格,该放宽限制的地方不放宽。许多酷爱中医之士欲以一技之长服务于社会,竟然所学无用武之地,实在令人沮丧!

中医的前景如何,与相关政策休戚相关。如果政策适当,给中医适当的发展空间,中医就能够得到巨大的发展,最终受惠的还是人民群众。反之,如果政策失当,该紧的地方松,该松的地方紧,对中医的发展不促反抑,造成巨大的损失。

我们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中医现在处于艰难处境, 可谓内忧外患兼而有之。但同时也应看到中医药困难中孕育着突破, 绝境中包含着生机。应戒骄戒躁,静下心来,脚踏实地,从基础做起,求真务实,身体力行。这样才能由量变到质变,使中医能在不远的将来以崭新的形象服务于中国,服务于世界,成为我们的骄傲。

参考文献:

【1】 陶艳. 中医药传承与发展面临的困境[J]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15( 6) :7

-8.

【2】 汤少梁 沈爱琴 从隐性知识管理角度解读当代中医传承困境 (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

管理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6;2. 南京中医药大学 级硕士研究生, 江苏 南京 210046)

【3】 孙涛, 樊新荣. 澄省与致远: 中西医并存下的中医学思索[M]. 北京: 中国中医药

出版社, 2009:182.

【4】 陈四文 中医现状反思与展望之我见 中医药通报 6月 第 5卷

【5】 袁维舟 试析中医现状与发展 中国科技信息 第 10期

中医院发展现状论文 第2篇

每个医院的信息安全状况都是不同的,因此,医院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明确医院信息的管理目标,并对管理任务进行合理的分配,落实责任制,保障管理工作安全有序地进行。

2.2加强对信息系统的管理

工作人员应该对信息系统的设备信息进行全面的记录,并进行档案备份,这样,工作人员就可以根据档案信息定期对信息系统设备进行检查与维修,保障信息安全系统的正常工作。

2.3加强对信息管理工作的审核

对信息管理工作进行审核能够及时发现信息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对信息管理工作起到强化的作用,消除信息管理工作中疏忽的安全隐患,为医院信息提供了安全保障。

3结语

论文中医学名词术语的使用 第3篇

1. 冠以外国人名的体征、病名、试验、综合征、方法、手术等, 人名可以译成汉语, 但人名后不加“氏”字;也可以用外文, 但人名后不加“′s”。例如:Babinski征, 可以写成巴宾斯基征, 不写成Babinski′s征, 也不写成巴宾斯基氏征。若为单字名则仍保留“氏”字。例如:福氏杆菌。

2. 名词术语一般应用全称, 若全称较长且反复使用, 可以使用缩略语或简称, 但在摘要和正文中第一次出现时, 均应分别注明全称和简称。例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脑)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obstm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OSAS) 。西文缩略语不宜拆开转行。不要使用临床口头简称 (例如将“人工流产”简称“人流”) 。凡已被公知公认的缩略语可以不加注释直接使用。例如:DNA、RNA、HBs Ag、HBs Ab、PCR、CT、DIC等。

中医院发展现状论文 第4篇

43篇论文涉嫌造假被撤稿

43篇论文涉嫌造假被撤稿的消息,来源于《华盛顿邮报》3月27日的报道。

据称,英国一家大型学术医疗科学文献出版商日前撤销了43篇论文,原因是认为peer-review(同行评审)程序作假。被撤回论文的不完全名单显示,其中有41篇论文的作者来自中国的大学和医院。

据《中国科学报》消息,这家出版商是英国现代生物出版集团,该集团共发行277种同行评议期刊。该集团研究诚信部副总编Jigisha Patel说:“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更广泛的问题,涉及如何判断科学家的诚信。”

目前,被英国出版社撤回的43篇论文中有38篇的题目被公布,其中涉及的38家中国医院多是全国知名的大型医院。

晋升职称重论文 “绑架医生”

“论文已经绑架了很多医生,也造成了大面积涉嫌论文造假事情的发生。”很多医生感叹,目前评定职称“一刀切”的制度,已扭曲了搞科研写论文的初衷,很多人是为了职称晋升而迫不得已写论文。这也引发了一系列利益链的产生,甚至出现了造假等问题。

这也导致了医疗界的一个“怪象”:一些职称高的医师反而临床诊疗能力一般,他们一心想着“发论文、晋升职称、找项目”,而很多写论文一般,或几乎不发表论文的医生看病技术很高,也很受患者青睐,但可惜的是,因没有论文发表,他们在职称晋升方面不占优势。

7%的医生坦承找了“枪手”

提起论文造假一事,很多医生也感叹是“迫不得已”。有一份涉及1920位医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其中80%的医生认为发论文就是为了评职称,而且“造假成风”,大概7%的人找了“枪手”,20%的人找过“代理”。

今年全国两会上,北京顺天德中医医院院长王承德也提到过论文造假的事情。他说,他曾看到过一篇来自某县级医院医生的医学论文,称一年看了257个间质性病变的病例。作为全国知名的免疫专家,王承德说这样的疑难杂症连他自己一年也看不了几十例,“不可能(有这么多病例)发生在县级医院里,这纯粹是造假”。

河南省某三甲医院的刘主任认为,并不是人人都适合搞科研,但现实往往会逼得大家都去发表论文、搞科研。事实上呢,很多临床医生的工作已是“超负荷”了,就更别提要搞科研、写论文了,这种情况下,适当造假蒙混过关也就在所难免。

应调整卫生序列职称评审标准

那么,如何才能修正目前医疗界存在的职称评审制度的“错位”呢?多位权威学者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免疫生物化学专家沈倍奋表示,好医生是在临床上给患者解决问题,在某些疾病治疗领域有专长、有丰富经验的医生,而不是那些拿钱去发表很多论文的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也同意不能以“发表论文多少论英雄”。

也有相关专家指出,目前应尽快调整卫生序列职称评审标准,降低论文数量要求,重视实践与医疗安全以及操作能力。而对主要承担临床任务的医生的评定,也要强化临床导向,推出临床医生技术等级评价体系,只有如此,才能有效避免再次出现大面积论文造假事件。

医院绩效管理现状研究论文 第5篇

摘要: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公立医院的经济环境以及经济形势越来越严峻,但目前我国大多数公立医院的绩效管理依然停留在注重经济效益的粗放式管理阶段,外部治理和内部管理水平均有待提高,基于内外需求,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已逐步将DRGs引入并成功应用于绩效管理之中,本文就DRGs应用于医院绩效管理的现状进行研究与思考。

关键词:DRGs;公立医院;绩效管理;医院管理

一、DRGs的内涵

DRGs(疾病诊断相关组)是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以病例诊断或操作为主要依据,进一步考虑病例个体特征,如病人的年龄、性别、临床诊断、合并症与并发症、手术、操作、住院天数等因素进行分类的病例组合方式[1]。DRGs将临床过程相近或资源消耗相当的病例分类组合为若干个组别,同组病例可以直接比较,不同组的病例经过权重的调整后也可进行比较,最初DRGs主要应用于医疗保险支付,经过不断的发展,已进一步运用于医疗安全、医院评价、绩效管理、成本管理等领域,是一个重要的医疗管理工具。

二、DRGs在国内应用情况

北京市是我国第一个成功开发并系统应用DRGs的地区,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北京市医院管理研究所就组织10所医院发起了DRGs研究,为DRGs发展奠定了工作基础;21世纪初,我国全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建立,急需配套科学的付费管理方法,因此北京市再次启动DRGs研究工作,并成功地将科研成果--BJ-DRGs应用到医院评价和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之中[2]。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利用市级医院临床信息共享项目,进行了DRGs的研发,主要侧重于医疗服务绩效评价,同时应用于申康发展中心管辖下的多家医院[3]。目前我国多地均积极开展DRGs的探索与应用,不同程度将DRGs引入绩效管理之中,积极作用明显。

三、DRGs的应用背景

(一)DRGs是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要求

我国医改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医疗、医保、医药改革联动,鼓励推行按DRGs(疾病诊断相关组)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三医联动”政策导向下,我国医保支付正逐步从“按项目付费”为主的后付制体系向“按病种付费”为主的打包预付制支付体系转变,因此,将DRGs引入医院管理势在必行,及早引入利于应对医保支付改革。

(二)DRGs可扭转公立医院趋利性导向

我国医改的基本目标是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有效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DRGs可引导医院收治疑难危重病人,破除逐利机制,服务效率指标中的“费用消耗指标”主要反映资源占用情况,能有效控制病人费用,避免医疗资源向高收费项目集中的弊端,转变以往多收多得导向,在提升学科水平的同时扭转公立医院趋利性导向。

(三)DRGs是医院精细化管理改革的重要手段

首先,DRGs可助力精细化成本管理,随着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深入,DRGs支付方式会将患者的费用压力转换为医院的`成本压力,将传统的实报实销后付制度变更为依据病种的预付拨款制度,以财务压力倒逼医院开展精细化成本管理,引入DRGs有利于引导医院优化流程,提升运营效率,提供更加科学、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同时可开元节流,降低运营成本,增加医疗收入,不断提高医院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其次,DRGs是提升医院的病案质量的重要抓手,是规范医疗行为,推动临床路径的良好契机;此外,医改要求医院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合理确定医务人员薪酬水平,强化医务人员绩效考核,将DRGs核心指标引入医院绩效管理之中,可更加科学、全面的评价医疗行为,充分体现经济杠杆作用,调动职工积极性。

四、DRGs在绩效管理中的主要应用

公立医院绩效管理应从医院整体战略目标出发,制定合理、有效的绩效分配方案,充分体现经济杠杆作用,而后通过绩效分析与评价,科学反映科室整体运营情况,通过数据深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最终以反馈和沟通为抓手开展PDCA,形成闭环管理模式。将DRGs应用于绩效管理,是将DRGs合理引入每一个关键环节,真正做到全流程参与。

(一)将DRGs应用于绩效分配方案

目前多数医院仍使用收支结余法或工作量法进行绩效核算与分配,结合医改政策要求,都急需在脱离经济直接关联后,找到考核内涵质量、合理控制成本的科学方法。DRGs融合性较强,它不仅可以保留工作量核算方法,更以科学的方式评估了内涵质量与工作疑难系数,充分体现出技术难度、风险系数,引导科室收治疑难危重病人,全面提升了学科水平。同时,将“多收多得”导向转变为“用效率和技术换酬劳”,真正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DRGs指标体系涵盖医疗能力指标、服务效率指标、医疗质量指标三个维度,其中的医疗能力指标包括DRGs组数、DRGs权重、CMI;服务效率指标包括费用消耗指数、时间消耗指数;医疗指标主要包含低风险死亡率和中低风险死亡率,结合平均住院日、药占比、耗占比、均次费用、收支结余率等常规指标,绩效分配方案会更加科学、全面。

(二)将DRGs应用于绩效评价与分析

目前医院绩效评价大多仍局限于经济指标、效率指标及工作量指标,构建基于DRGs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将绩效评价指向学科水平、运营效率、服务病种广度、资源消耗程度及医疗质量安全等内涵质量方向;可以提高医疗服务绩效评价的科学性,助力提高医疗服务绩效评价的可靠性,有助于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与传统的常规指标相比,DRGs评价指标是相互制约、相互关联的,例如医疗机构为了同时提高CMI值、降低时间效率指标和费用效率指标,就必须提高诊疗技术来收支病情严重的患者,同时有需要提升医疗质量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治疗费用和保障患者安全[4]。此外,DRGs还可以在跨科室同病种中、同一科室的不同诊疗组之间进行横向对比,医院可以选定最优科室/诊疗组做为模板,有理有据的引导诊疗行为,制定医院个性化诊疗行为标准化操作规范。

(三)将DRGs应用于绩效反馈与沟通

全流程闭环绩效管理,反馈与沟通是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应结合学科特性,深度挖掘数据,进入临床科室开展DRGs绩效分析的实地讲解,真正做到用绩效分析结果服务科室,使核算不再局限于分配、分析不再局限于经济层面,引导科室提升服务能力、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为科室管理提供多维度视角。此外,绩效管理部门还应持续关注科室DRGs数据变化,定期为临床科室提供DRGs分析数据,及时发现临床科室运营管理中的问题,不断沟通与反馈,以此为抓手开展绩效管理的闭环PDCA。

五、DRGs应用于医院绩效管理的思考

(一)基于北京版DRGs的本土化因素

根据DRGs各项指标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DRGs与当地医疗服务定价(各省医疗服务定价差异较大)、均次费用、平均住院日等密切相关,目前我国医疗服务定价未完全按照技术难度决定,更多的是宏观政策性调控,因此,在开展DRGs研究的时候应该注意本土化因素,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北京版DRGs进行补充和完善,防止绩效分配及分析数据出现偏差,进而影响绩效管理质量。

(二)建立病案首页信息监管制度

DRGs所采集的信息基本来源于病案首页,因此病案首页的信息质量至关重要,可以通过组建专家团队、采取随机抽样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对医院病案首页信息及疾病编码等进行监督与审查,同时建立奖罚分明的缺陷管理机制,以保证入组率,确保医保付费的准确性,避免病例错入或者高入现象,防止出现绩效核算结果不准确的现象。

(三)避免DRGs过于依赖临床路径

医学在发展过程中,势必伴随着新技术、新项目的不断产生,应用DRGs的时候应辩证的对待,不能一味的依赖临床路径、控制成本、保守治疗,医院应该设置新技术、新项目的上报流程,并在绩效管理中适时调整,以保证医疗技术的良性发展。

六、总结

DRGs与医改政策高度吻合,是政府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方向;可转变医院运行机制,改变趋利性导向,是医院绩效管理与评价的重要指标来源,使公立医院向内涵质量方向发展;与医院未来考核紧密相关,引导医院优化流程,提升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及管理水平,助力精细化运营管理改革;可引导医院收治疑难危重病人,全面提升医院学科影响力、规范医疗行为,是推动临床路径的良好契机。与此同时,DRGs还可体现经济杠杆作用,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真正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因此,将DRGs应用于医院绩效管理意义重大,且势在必行,科学应用后,可最终达到患者、医院、职工三方共赢局面。

参考文献:

[1]李舒丹,陈阳,江婷,王凌.DRG应用于医院内部绩效管理的述评与思考[J].医院管理,卫生经济研究2017,5,361:69-71

[2]邓晓虹.北京DRGs系统的研究与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5.5(2017.2重印)

[3]郭永瑾.上海公立医院实施病种绩效评价的初步探索[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7,31(8):574-578

我国医院制剂的发展概况论文 第6篇

摘 要

医院制剂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是提高我国制剂水平和新药开发中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基础力量。从而通过对我省医院制剂现状进行分析,调查我省几所医院的一些医院处方制剂,从而发挥它们在临床中的积极作用,探讨医院制剂的发展及其遵守的规章制度。

关键词:医院制剂 发展及现状 法律法规 调查表

I

目 录

论................................................................................................................................1

1、医院制剂的概述..........................................................................................................2

1.1 医院制剂.............................................................................................................2 1.2 医院制剂的特点.................................................................................................2

2、医院制剂的现状..........................................................................................................3

2.1 医院制剂的作用.................................................................................................3 2.2 医院制剂现状的不足.........................................................................................3

3、医院制剂的局限性......................................................................................................5

3.1 品种结构上与药厂制剂重复,特色制剂很少或者没有.................................5 3.2 生产条件、生产环境不能适应GMP要求......................................................5 3.3 设备利用率不高,大批设备处于半工半停状态.............................................5 3.4 制剂质量相对较低,包装比较粗糙.................................................................5 3.5 制剂人员实行轮岗制,制剂专业知识欠缺.....................................................5 3.6 医院制剂管理不善,存在事故隐患.................................................................6

4、医院制剂趋势及前景展望..........................................................................................7

4.1 逐步由药厂制剂取代,医院灭菌及普通制剂逐步萎缩.................................7 4.2 实行“小、巧、灵、精、严、高”的灵活经营.............................................7 4.3 注重科研,向供给保证和技术开发综合型转变.............................................7

5、医院制剂的发展要素..................................................................................................9

5.1 硬件的建设.........................................................................................................9 5.2 软件的管理.........................................................................................................9 5.3 质量管理文件的制订、审查、批准和成品签发.............................................9 5.4 人员的培训.......................................................................................................10 5.5 制剂产品验证...................................................................................................10 总结..................................................................................................................................11 参考文献..........................................................................................................................12

本文简述了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医院制剂存在的问题,并对医院制剂的未来进行展望。认为医院制剂结构应作重要调整,灭菌制剂及大多数普通制剂将会由药厂生产的制剂取代。医院制剂应积极进行新制剂的研究开发,发展特色制剂。

目前,医院制剂在一些较大型医疗单位中占用药品种的15%~25%,与繁荣的医药市场很不协调,相比之下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中,由于药厂制剂品种繁多,医院制剂相对规模很小,甚至完全没有,反差很大[1]。随着我国医药社会化大生产的进一步深化,医药市场逐步发展和完善,其自身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有必要对其作重新认识。

1、医院制剂的概述

1.1 医院制剂

是根据本医院医疗和科研需要,由持有《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的医院药房生产、配制、品种范围属国家或地方药品标准收载或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只供本医院医疗、科研和使用的药物制剂。或者是按三级标准或协定处方制成的制剂,又称医院自制制剂。

医疗机构制剂(简称医院制剂),应当是医院内部临床需要和市场上没有供应的品种,并须经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后方可配制。医院制剂是医院药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医药人员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纽带,许多新药就是由医院制剂发展而来的。同时,医院制剂也是工业制剂的补充,一些临床非常有效的医院制剂深受患者的欢迎。但是,新的《药品管理法》的颁布和实施,以及国家有关药品管理的政策法规的进一步完善,特别是2001年3月国家药监局关于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即GPP的推行,使医院制剂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医院制剂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抓住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换发的时机,按照GPP的要求,对医院制剂的管理进行改革,加强医院制剂的软件建设,从根本上提高医院制剂的质量,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1.2 医院制剂的特点

不大批量生产,制备数量少而周期短、品种多、适用性强、供应及时、方便患者等。

2、医院制剂的现状

2.1 医院制剂的作用

2.1.1 临床治疗需要

长期以来,医院制剂作为临床用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国内制药发展史上起到积极的作用。即使在医药产业空前发达的今天,医院制剂仍以其品种多、批量小、剂型复杂、配制快捷、利润低、没有流通环节、密切结合临床等特点,继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医院制剂密切结合临床,发挥其配制快捷的优势,针对临床不同的用药人群,可以灵活掌握配制数量,做到用药个体化,更好的为临床用药服务;二是多数医院制剂是在总结长期临床实践经验基础上积累的成果。我国传统的中西药中有一些经验方、保密方、协定方、专利方疗效独特、价格低廉、安全有效,深受患者欢迎,在没有开发为新药,市场上没有供应的情况下,需要作为医院制剂来应用;三是医院制剂密切结合临床,配制工艺简单,便于改进提高,适应性、操作性强,能及时满足临床医疗、科研,深受医师患者欢迎。

2.1.2 医药市场的补充

有些医院制剂是临床用量少、生产批量小、性质不稳定、效期短、经济效益差,药厂不愿生产或难于生产的品种或规格,而市场上往往没有供应,以致不能满足医疗需要。要处理好这种供需矛盾,目前只有通过医院制剂来解决。

2.1.3 新药的开发

医院制剂不但在临床治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新药创新的摇篮,是新药研发的另一途径。中药制剂多是一些名老中医根据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总结出的药物配方。在医院制剂发展的鼎盛时期,成就了不少品牌药,比如复方丹参滴丸,我国治疗心脑血管的首选药,中国第一个通过美国FDA临床试验申请的中药制剂,结束了中药只能以食品或保健食品的身份进入发达国家的历史。还有三九胃泰冲剂,一南一北的两种名药,看似毫无关联,他们却有着同样“出身”——医院中药制剂。在我国缺少自主研发药品的今天,医院制剂作为新药研发的途径仍然显得十分重要[2]。2.2 医院制剂现状的不足

医院制剂的应用只能是本单位,没有可开拓的市场,制剂生产完全被动于医疗需要,只能临床需要多少,生产多少。医院制剂虽然适用性强,但品种剂型复杂,批量小,由于生产规模小,数量少,不可能用较多的资金投入进行设备改造。医院制剂整体规模小,产生不了规模效益,设备基本上都是传统的、简单的、淘汰的生产设备,很难保证制剂的质量,在成品的包装上投入小,产品的内外包装简陋、陈旧、粗糙。

医院制剂普通质量不稳定装量、微生物都存在一些问题,中药注射剂杂质含量高,不溶性颗粒较多,比较容易产生不良反应,临床使用的风险较大,制剂标准水平低,与现行版的《中国药典》相比,制剂标准过于简单,相当一部分的制剂和复方制剂仅有性状和PH值、重量差异、微生物限度、细菌内毒素检查项目,缺少很多的可控指标,有的品种质量标准执行不通,如《中国医院制剂现范》收载的复方薄荷脑滴鼻液、樟脑的紫外分光鉴别“在(89±1)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经检验该制剂在此处并无最大吸收。

对研究开发新品种、特色制剂,由于受资金、设备、技术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很难体现医院制剂的特色,只能停留在保证供应的较低药学水平上。

管理方面、人流、物流未能充分的分开,内服与外服制剂在同一操作间进行;生产使用相同容器操作;使用物品缺乏状态标记;缺少清场记录;生产设备缺少档案资料;工艺流程经常改动;制剂人员不按时体检;质量检验体系不健全;生产标准不规范;普通制剂未能留样观察[3]。

3、医院制剂的局限性

3.1 品种结构上与药厂制剂重复,特色制剂很少或者没有

医院制剂投资规模灵活,可选品种多,转产快,品种选择上偏重于高利润、大需求。例如大输液利润高需求量大,故较多医院都生产大输液。氧氟沙星、替硝唑、培氟沙星片等高利润品种为制剂室所喜用,与药厂制剂重复。而特色制剂少,科研力度弱,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体现不出医院制剂的特色,停留在制剂供应保证型的较低药学水平上。3.2 生产条件、生产环境不能适应GMP要求

1990年卫生部开始对医院制剂实行《制剂许可证》的核发验收制度,对医院制剂的提高和发展指明了方向。1999年全国药政工作会议则明确提出医院制剂室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进行GMP改造并达标,不能达标者将被撤消制剂许可证。然而由于医院制剂需求量有限,而GMP建设的资金投入要求很高,若对现有的制剂室按GMP要求进行改造,建一个3 000 m2的制剂室约需800~1 000万元[2]。这种高投入和低需求之间的矛盾使医院制剂的GMP建设发展缓慢。主管部门在检查验收时,要求也比药厂制剂低,不能按医院制剂验收标准全面、严格地对医院制剂作出正确的评价。3.3 设备利用率不高,大批设备处于半工半停状态

除大输液外,大部分制剂由于受需求量的限制,一次生产即可以满足长时间的需求,设备闲置,利用率低,人浮于事。既是投资的浪费,也给其维护管理及再生产带来许多问题。

3.4 制剂质量相对较低,包装比较粗糙

医院制剂由于设备限制,达不到生产的连续性、自动化、成套化及机械化,在工艺流程、生产经验、卫生学控制上缺乏足够的手段,成品包装上投入很少,比较粗糙和简陋,这与越来越严格的质量意识是背道而驰的。3.5 制剂人员实行轮岗制,制剂专业知识欠缺

大部分医院药剂科对制剂人员管理实行轮岗制,使用的是“万金油”药师,精力分

散,专项技能欠缺,不能够适应现代医院药学分工越来越细、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知识结构更新缓慢,缺乏稳定性、专业性和创造力[4]。3.6 医院制剂管理不善,存在事故隐患

部分医院违反《药品管理法》规定,擅自将自制制剂在社会上流通。同时,医院制剂由于存在管理及质量隐患,是药品质量事故多发地。1998年7月深圳妇幼医院自配手术消毒用戊二醛出现质量问题,导致100多名产妇陆续出现严重感染,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给医院自制制剂敲响警钟。

4、医院制剂趋势及前景展望

4.1 逐步由药厂制剂取代,医院灭菌及普通制剂逐步萎缩

在极具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内医药市场日趋完善,产品种类齐全。一批大型的制药企业通过联合兼并及资产重组组建大型制药集团,实施规模化经营,并积极进行GMP改造和达标,在价格和质量上具有强大的优势;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制剂分工更细、种类更齐全,各类新药不断涌现,很多原属于医院制剂范畴的品种也为商家开发为产品; 同时企业实行总经销、总代理等多种市场营销形式,服务周到快捷,从而提供给临床医生更多、更灵活的选择,可以满足临床需要。既然普通制剂在社会上可以得到质优价廉的产品,医院制剂又受到需求量、生产条件的种种限制,在质量及市场上没有竞争力,那么常规制剂在医院制剂中的萎缩是必然的,将被逐步淘汰。

另外,医院常规制剂供应由社会承担有利于企业的产业规模化和GMP改造。以大输液为例,目前的状况是一方面在GMP条件下生产的优质输液销售不畅,大批现代制药设备达不到设计生产量而不能产生利润;另一方面,大输液需求迅速增长,各种不符合行业标准的小型生产线争相上马,出现“一家医院一家制剂室,一家医院一套人马,一家医院一条生产线”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制药企业的发展,同时也妨碍了医院制剂工作的健康发展。

4.2 实行“小、巧、灵、精、严、高”的灵活经营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各级医院大都建设有“小而全”的制剂室,其制剂品种有250~400种左右,并且还有各自的协定方、经验方等。而在国外医院制剂的品种一般都在100~150种之间,相比较有求全求大、精力分散的缺点。制剂室应根据本院医疗需求而建设制剂规模,力求做到“小、巧、灵、精、严、高”,即“生产批量小、项目安排巧、生产调度灵活、生产技术精、生产工艺严、药品质量高”,既可以满足本院医疗科研需求,提高医院综合医疗水平,扩大影响,又带来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小而精的制剂室也便于按GMP要求进行改造和建设,合理地进行人员设备、技术、建筑、环境及卫生秩序的投资,实现医院制剂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4.3 注重科研,向供给保证和技术开发综合型转变

医院制剂在药学中具有独特的地位,由于直接与病人接触,对现代制剂的进展方向较为敏感。注重科研,将药学、临床和生产科研三位一体,互相促进和提高,是医院制剂的优势。医院药学研制新药的积极性一直较高,国内许多著名制剂如三九皮炎平、三九胃泰、壮骨关节丸、尿毒清等就是由医院制剂发展为商品制剂的[3]。在实践中,应充分运用现代药剂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辅料,开发新制剂、新剂型,满足临床科研需要。中药也是新制剂研究的宝库,结合中医临床,对受到病人欢迎、疗效肯定、有一定影响的协定方、古方、验方进行开发,或者进行中西药复方新制剂的开发,都具有成本低、周期短、效率高的特点。从而使医院呈现药品供应与技术开发并重的局面,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总之,医院制剂是医院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和完善制剂功能,是提高医院药学水平,改变医院药学从属地位的重要手段。医院药学人员应丰富专业知识、拓展视野提高自身素质,努力促使医院药学由被动转向主动,由供给保证型向技术开发综合型转变,以适应现代医院药学实施“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的新形势,更好地发挥药物及药师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保证人们用药的安全有效。同时有效的特色制剂也是增加医院收入、提高医院知名度和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途径,值得医院药学从业人员为之奋斗。

5、医院制剂的发展要素

5.1 硬件的建设

“硬件”是指厂房的建设、设施与设备。医院制剂室应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要求进行改建和重新布局、设计,使区域划分更为科学合理。2004年我院对制剂室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制剂室内墙壁、顶棚采用优质复合净化彩钢板及专用铝合金净化型材,地面铺设韩国LG生产的PVC型材。按制剂工序合理布局,人、物流分开,各种制剂根据不同的需要设置不同的操作间。根据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要求划分一般生产区、控制区和洁净区,各自达到相应的洁净标准。其中人流、物流有与之相适应的自净设施,流向合理。投资购买必要的设备,尤其是影响药品质量的关键设备更要跟上去,质量才能得到保障。设备的更新和添置,使医院制剂的配制机械化、自动化、程控化和智能化,更加符合GMP要求,使其质量得到有力的保证。5.2 软件的管理

“软件”是指物料管理、质量管理、验证管理、文件管理、生产管理、设备管理、人员管理、卫生管理等。我院制剂室制定了各种管理制度,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是用书面程序进行管理,保证工作人员得到详细的书面指令,以便于遵循,从标准管理制度、质量检验规程、生产控制记录、标准操作程序、状态标示、环境卫生、设备维修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文件,切实做到任何一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把GMP所涉及到的质量内容清清楚楚地表述在相关程序文件中,以此作为制剂配制规范化管理的具体细则。

5.3 质量管理文件的制订、审查、批准和成品签发

用书面程序进行管理是现代管理的一个特征,也是实施GMP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医院制剂室的特殊性,要求制订GMP时应有各单位的具体实施细则。我们医院成立了由主管院长、药剂科主任及制剂、质检室等部门负责人组成质量管理组织,负责按照GMP要求列出书面程序管理项目,制订相关的质量管理文件,明确制订人、审核人和批准人,确定质量管理文件的制订、修改和废除程序,文件制订必须做到统一格式、统一编号,以便于管理、归档、查阅,由质量管理组织起草委任书,院长签字批准后,委

任药剂科主任全权负责制剂部门工作,并实施各部门书面程序管理文件所规定的内容,每批成品的签发必须经科主任签字认可,方可使用。5.4 人员的培训

在推行GMP过程中,必须注重人员的培训。突出体现在药品质量保证中人的因素的决定性作用,使无形质量要素转化为有形产品质量,树立GMP和质量与人人有关的观念,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从事制剂工作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把质量同维护本单位的信誉紧密联系起来。我院定期组织制剂人员及管理人员学习GMP管理知识,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并进行必要的考核,让大家认识GMP管理的先进性和必要性,增强全体人员参与管理和接受管理的意识,不断提高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业务技术技能、质量意识和无菌观念,养成良好的工作责任心和执行制度的自觉性。5.5 制剂产品验证

随着实施GMP工作的深入,质量观念已由“只凭检验合格单判断成品合格”更新为“成品合格是生产过程中各种生产行为合格的综合表现”。验证的定义为“证明任何程序、生产过程、设备、物料、活动或系统确实能达到预期结果的有文件证明的一系列活动”。我们医院建立了由主管院长任主任的验证委员会,负责制定验证计划、审批验证方案、监督验证方案的实施。对制剂室设施及设备、制剂处方、工艺、质控方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经过这一系列活动能够证明药品生产中的任何程序、生产过程、设备、物料、活动或系统确实能达到预期结果。所以,验证就是提供了高度保证的硬件、软件及其评估,即在完善有效的控制条件下(包括人、机、料、法、环境等五大变量)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的质量(制造质量)是产品预先设计的质量(设计质量)。鉴于我国目前对制药行业实施药品GMP认证制度,通过药品GMP认证是医院制剂室生存的必要条件,而验证是GMP的一大核心。验证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本院制剂药品GMP认证,值得重视。

总结

在当今医药技术飞速发展的年代,随着临床用药要求的不断提高,加强医院制剂室的建设管理,在医院制剂管理中推行GMP势在必行。我们应该克服困难,创造条件,逐步达到GMP要求,做好临床需要而市场没有供应的品种的配置和特色制剂的开发工作,使制剂质量不断提高,为保障人民用药安全尽职尽责。

参考文献

[1]《中国药事》2005年第19卷第12期

浅论我国医院制 剂发展方向(杨瑞恩,彭向前,房霞)

[2]《中国药事》廖孝和李新中

医院制剂质量管理现状及 对策。

上一篇:内部控制工作问题总结及整改下一篇:生活部五月份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