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影评悲剧范文

2024-05-11

教父影评悲剧范文(精选5篇)

教父影评悲剧 第1篇

影评_悲剧的人性,孤独的人生——《教父》_电影评论库.txt人和人的心最近又最远,真诚是中间的通道。试金可以用火,试女人可以用金,试男人可以用女人--往往都经不起那么一试。影评_悲剧的人性,孤独的人生——《教父》_电影评论库

说起《教父》主角迈克尔的一生,很多人评价是一个由纯良转而走向无边的堕落,进而一步步蜕去人性的外壳的过程。人们似乎总是对老教父津津乐道,说他尽管手段非凡,但依然有温情脉脉的人性,而迈克尔几乎成为凶残,冷血,丧心病狂的代名词。其实,纵观《教父》,迈克尔的命运是我所了解的人物中最具悲剧性的,他一如鲁迅笔下孤独的斗士,在黑暗中踽踽独行。

《教父》三部是以迈克尔的命运为主线贯穿始终的,其宏大的叙事结构历来为人所称道,就其本质作用而言还是展现迈克尔的心路历程的载体。我们且除去迈克尔头上教父的光环,从人的本质角度来分析其命运的悲剧性,他悲剧的一生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孤独。父亲的意外可以说,父亲一直都是迈克尔心目中的一座高峰。迈克尔不像第三代教父文森,本性中并没有狂热的权力欲,他对父亲的爱完全是出于亲情。他曾经说我不想成为他那样的人,但我爱他。这种爱之纯粹,使他听说父亲出事以后,不顾一切的去保护自己爱的人。在他赶到医院发现父亲面临再次被枪杀的生命危险时,镜头展现了最动人的一幕:他伏在父亲床头,轻轻抚摸着父亲苍老的脸,说没事的,爸爸,我来保护你,我和你在一起。接着吻着父亲的额头,不能动弹的父亲留下了一行热泪。在整个家族最危难的关头,在父亲生命随时受到威胁的时刻,他可以不考虑自己作出全部的牺牲,毅然担当起除去毒枭和警察局长的重任。请注意,在此之前他从未直接插手家族事务。我们看到,在第二部结束时闪回中迈克尔坚定的弃学参军,对自己的前途已有了规划,可是现在所有曾经积极参与家族事务的人都站到了一边,而由迈克尔以毁掉一生前途为代价来挽回父亲的性命。影片在塑造迈克尔的形象时非常注意眼神的运用,这也是帕西诺这位演员的伟大之处。迈克尔的目光一直都是非常坚定的注视着同一方向的,很多人评价说,你看着他空洞洞的目光,就会有不寒而栗的感觉,但在迈克尔要枪杀毒枭和警察局长时,他的目光是唯一一次散乱的时候。他并没有注视对方,而是低垂着头,像是不断的寻找什么东西,随着窗外火车声的临近,气氛越来越紧张,而迈克尔的眼神也越来越游离,最后,他毅然抬手射出了决定他命运的子弹。这一场的重点渲染主要是为了展现迈克尔在命运最大的转折点时的心理状态,从他眼神的暂时迷茫可以看出他正在进行多么激烈的思想斗争,因为他要付出的,是他的一生。至此之后,一如他冷峻的眼神,迈克尔走上了一条无可复加的道路。

父亲一直极力反对他卷入家庭事务,在其伤愈后听说是迈克尔除掉了仇敌时,镜头中出现的是父亲的逐渐暗淡的表情,摇头叹息之余闭上了双眼,作为父亲尚且对迈克尔前途已毁痛心疾首,迈克尔本人要承担多大的痛苦?但是迈克尔从来没有表现出这一点。在老教父与迈克尔花园谈话那一幕中,镜头处理的很巧妙,父子俩人一前一后,预示着两代人最后的交接,在镜头靠前的父亲说:我一直不希望你插手,希望你能出人头地,希望你成为可里昂州长。而处于靠后位置的迈克尔此时思考的问题已经不再单纯,他已经独自担当起了家族的事务。一方面,他要劝慰父亲对家族放心,一方面还要努力实现父亲一直以来希望他出任头地成为合法世界上层人物的希望,那句我告诉你我能支持的住,我就能需要多大的毅力在背后支撑啊!在父亲逝世以后,迈克尔可以说更加孤独,他在心灵上再也没有与之契合的人,唯一能够理解身处教父位置处境的父亲也离他远去,这种感觉在第二部中迈克尔一次与母亲对话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房间的色调处理得很暗,唯一的亮光是壁炉的火焰照亮了迈克尔半边脸,预示着他极度矛盾的心理。他问母亲:告诉我爸爸的想法,他是很坚强吗,为这家族坚强,为家族他失败过吗?……这不是我的失去,而是整个家族的失去。母亲说:你不能让整个家族失去啊。可以说,整个家族的重任都由迈克尔一人来承担,他一直努力让自己坚强,为了家族的不失去而坚强,但这种坚强背后隐藏的却是令人心酸的孤独。

关于婚姻婚姻是一种将两个人放在一起共同抵御孤独的形式,但迈克尔的婚姻却让他更加孤独。第一次婚姻是形式上的孤独,在被贴身保镖出卖后迈克尔亲眼看着美丽单纯的姑娘被炸身亡。而第二次与凯的婚姻是本质上的孤独。首先,影片设计凯这个形象是为了说明从普通人眼中看到迈克尔的感觉,因为她是唯一游离于这个家族以外的一个人,从凯的角度是理解不了迈克尔的,也就是说,迈克尔是不能被普通人理解的。但更深层的意义是,作为更重要的妻子的身份,凯同样不能理解迈克尔,妻子形同虚设。其实最开始她和迈克尔能走到一起说明他们有很多共同点,凯身上的很多优点迈克尔也有,可是事情是在变化的,凯却用一贯的要求来要求迈克尔。可以说在迈克尔为家族事业苦苦挣扎时,凯没有任何支持,却简单的将迈克尔理解为一个越来越丧心病狂的人,以至于这种看法到了极致凯将小孩人工流产了。最痛苦的是,妻子是迈克尔尽力保护的对象,他越是尽力的保护,妻子就离他越远。这种痛苦是巨大的,但是迈克尔一如既往地自己承受,抱着从来在历史中,这些人遇到可怕的事情,可怕的不义,但他们仍然预期着时来运转,厄运会过去的希望,维系着他们名存实亡的婚姻。只有到了第三部时,迈克尔才第一次向妻子坦言:我要你原谅我,一切,我需要某种更亲近的东西,你不能理解那段日子,我爱我的父亲,我发誓我永远不会和他一样,但我爱他,他有危险,我该怎么办?后来,你有了危险,我们的孩子有了危险,我该怎么办,你们是我在世上最珍爱的人,现在我正在失去你们,我已经失去你了,你走了,这一切都是枉然,因此…… 你得了解我,我对命运做过完全不同的计划,我并非你认定那种人,我在西西里的每一夜,我梦到我的妻儿,以及我是如何失去他们的。但此时,迈克尔已经独自度过了大半生。

我的兄弟姐妹迈克尔是家里的幼子,但他在家族中一直处于孤独的状态,他内敛的性格和对家族事务的淡薄让他和兄弟们一直不能完全的平等的沟通,这一点从桑尼对他的态度上就能看出来。在第二部结尾闪回的内容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在迈克尔说自己已经报名参军后兄弟们都非常震惊并对他多有指责,后来大家都去为爸爸过生日,只留下迈克尔独自一人坐在偌大的餐桌前思考着什么,这种形式上的孤独反映的是他内心的孤独。虽然因为价值观的不同他们不能沟通,但迈克尔确实是从心底爱着他的兄弟。可是接下来的事情又怎么能让一个正常的人承受得住呢?兄长桑尼被人当街乱枪扫死,其状惨不忍睹,影片中在迈克尔得知兄长遇害的消息时又一次用到了迈克尔的眼神。迈克尔是个非常坚强的人,他的眼神永远都充满了冷静和坚毅,而他的情绪也从来不会轻易流露,很难从他的外部表现上看出来,无论遇到怎样的状况,他都一如既往,在他几次受到重大打击的时候只能从眼神的小小转变上窥得他内心的变化。迈克尔得知噩耗这一场镜头采用的是正反打,迈克尔敏感的意识到有事情发生,坚定的看着带来消息人的眼睛,当他听到哥哥的死讯时,眼神稍稍的下移到对方的胸前,黯然无神,持续了好几秒。这时在他内心翻腾的万般情绪淋漓尽致的体现在眼神这小小的变化中。而自己深深信任的兄长佛雷多的出卖更是让迈克尔碎心,影片中突出表现了迈克尔发现这一事实时的细节:当他职业性的意识到哥哥就是内线时,镜头是迈克尔持续好几秒钟的近景,迈可垂下双眼,下意识地转过身,用手摁住太阳穴,虽然理智告诉他自己的判断不会错,但要他怎么接受这样的事实。而当他在舞会上找到哥哥,他忽然间抱着他的脸,狠狠的吻着哥哥,我知道是你了,我知道是你了,你伤透了我的心!迈克尔一贯都是非常有节制的,这是他受重大打击时幅度最大的一次动作,说明了这件事对他的冲击有多大,无奈而失望的感情只能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在纷繁的斗争中,自己为了家人付出了一切,而同胞的兄弟却是背叛者,迈可心里的悲凉有谁能知,这在他心里留下的是怎样的伤痕!而于自己的妹妹,由于妹夫卡洛的长期出卖而导致家族失去桑尼陷入困境,迈克尔只能选择牺牲妹妹的丈夫来成全家族,但家族间的仇恨又一次的全部转嫁到了他的身上,而他同时承担的还有妹妹数十年的不理解,而他一如既往的在任何她需要的时候接纳她。迈克尔从年轻时的一种

价值观不同造成的心理孤独迈向了更深层次的失去的孤独,而他做的,是代表全部兄弟姐妹维持这个家族。

权利与罪恶的牺牲品如果说围绕家族内部的种种描写只是从个体层面上来展现迈克尔的孤独话,那么影片通过将作为权力牺牲品的迈克尔这一孤独的个体置于家族与社会的一系列关系中则深刻诠释了社会和制度的罪恶。我向来反对将《教父》视为一部黑帮片,黑总是与白对应的,但现实生活中只有灰色的状态,作为社会的存在,制度本身就是罪恶的,有多少顶着光明正大的名号的所谓事业暗中没有充满欺骗,残忍和犯罪?我们的社会在实质上就是按照这种模式进行的,只是《教父》蜕去了那一层伪装,采用外化的形式揭示了这个永恒的主题,其思想意义和内涵远远超越了暴力的范畴,将主题升华为人类社会中最常见的权力交替中的深层意义--权力与罪恶的关系。在最本质层面上,迈克尔的人性悲剧就是这种制度的牺牲品,他的那些为众人所指责的举动只是符合游戏规则的行为。

让我们来看看迈克尔的事业。迈克尔在家族事业的传承中在某种程度上和中国雍正皇帝的处境非常相似,作为康乾盛世的过渡,雍正推行的一系列改革虽然一直备受后人指责,但在当时的形势下,这是唯一能够救国于水火的方法。同样,迈可在形式上延续了第一代教父的辉煌,但实际上,他面对的是父亲留下的一个貌似强大但实则岌岌可危的家族,他自己也意识到:时代变了,我父亲那套行不通了。如果说在他父亲的时代尚能够通过局部的人际关系网来生存的话,迈克尔面对的是一个更为广阔更为复杂的社会,此时已经不再处于父辈原始积累发家的阶段,而是同时面临由非主流社会向合法社会的过渡问题。一方面,迈可要在从前父亲的圈子里完成接替后的位置重树,另一方面,也是迈克尔一直看到和努力的方向,就是艰难的迈入社会的主流阶层,在这一点上他一如既往的秉承着自己对父亲和妻子的诺言。在这一过程中,影片强烈的揭示了两种不同形式下权力背后所隐藏的同样的罪恶和内幕,不管是喋血街头明目张胆的黑势力还是套上正义公平温文尔雅外衣的主流社会,都是一样的腐败。迈克尔作为游离于两者之间的个体,要不断地做出抉择。首先,在父亲逝世后,他面对的是五大黑势家族对他的彻底清洗,就连在父亲的葬礼上迈克尔也没有权力悲痛,因为葬礼早已成为各派势力摸底的集会,失去父亲的痛苦只能深深的压抑在心中,因为他不能让悲痛冲昏了自己的头脑从而影响自己冷静地分析形势。其次,在无休止的黑帮斗争中,迈可还要考虑另一条发展之路,当他将不合法经营全部盘点出的时候,一场直升机伏击使他险些丧命,他痛心疾首的说:当我以为脱离那一切的时候,他们又将我拉了回去。而在那所谓合法的世界中,迈可面对的是手段更加卑劣的众人,迈克尔曾说:我的一生,我在社会上力争上游,高高在上的事总是合法,正直,但我怕得越高发现越卑鄙,何时才会有终了?国会参议员盖里接受他的教育基金捐款,在大众面前装出一副善长仁翁的社会贤达形象,但当两人在书房中谈生意时呈现出的却是另一种肮脏无耻的面貌。盖里一方面肆无忌惮地向迈可索贿,同时却又大言不惭地奚落迈可的人格尊严。面对这种侮辱,迈可一口回绝了盖里的合作条件。那些西装革履道貌岸然实则手段毒辣的高层人物一方面成为迈克尔在黑道的竞争对手利用合法的指控手段试图扳倒他的工具,一方面又在迈克尔参与国际不动产试图走上合法化道路时为了自己的利益万般阻挠,他们奉行着财务就是一把枪,政治是知道何时该扣扳的理念,控制着金融命脉,玩尽了一切政治手段,不惜一切代价要置迈克尔于死地。在影片这一部分中,还集中涉及到教会的问题,虽然三部《教父》中对教会都有涉及,如果说在第一部时迈可在圣水和鲜血的洗礼下成为了两重意义上的教父,其对教会的批判已初显端倪,那么在第三部中更是直接描写教会的黑暗与腐败,这对于希望通过教会来拯救灵魂的人而言实在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因为教会已经成为一个附属于社会高层的工具,在它天然的外衣掩饰了多少罪恶!由此可见,《教父》这部影片的矛头暗指着所有的权力中心——黑手党只是一个隐喻,迈可的形象只是整个制度的见证者,也是整个制度的牺牲品,在这个世界行走,还能有

第二条选择吗?迈克尔在将家族事务交给文森的时候曾说:我试过不让事情演变到这个程度,但那是不可能的,在这个世界里不可能,你会无法回头的,你会和我一样,我这辈子一直想退出,我想让家族退出。

如果说在前两部中,影片是通过外化的表现手段来突现迈克尔的心理冲突,那在第三部中,对社会批判的同时,影片又将主视角回到了迈克尔孤独心理状态的呈现上,从开头霍塔湖萧条的表现,到聆听儿子演唱时回想起以前西西里的一段美好往事,再到向神父祷告的时候流露出的沉重负罪感,直到最后的回忆段落,出现了很多次迈克尔的心理独白,在迈克尔向教士告诫时留下的泪水中,我们是否看到了一个孤寂的灵魂在忏悔,此时的迈克尔已经牺牲了所有属于他的东西,包括他的心。我为何会那么害怕,为什么,我原本也很正直,我原本想做好事,是什么背叛了我,我的意思,我的心?我为何如此谴责自己,我发誓,凭着我子女的姓名发誓,给我一个救赎的机会,我就永远不再犯罪。晚年的迈克尔已经失去了一切可以支撑自己的东西,除了子女,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的子女,为了让他们以后不再像他当年无奈的走上这条道路。他曾深情地对女儿说:为了你,我的女儿,我宁愿在地狱里忍受烈火的焚烧。对女儿的爱是很等的深沉,但是这深深的爱最后换来的却是亲眼看着女儿死在自己怀里。影片在这里处理得非常巧妙,迈克尔趴在女儿的身上号啕大哭。我们听不见他的声音,音乐将一切都掩盖住了,通过他绝望的神情我们看到他那颗被击碎的心,自己爱的支柱在顷刻间摊倒,终其一身的奋斗换来的却是这样的结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给了凯一个近景,镜头中呈现的是她悲伤中透出一丝迷惑的脸,她在迷惑什么?也许她一直以来都没有看清楚迈克尔对子女会有如此深层的爱,她刚刚发现了一个不同于她一直想象的迈克尔。但是,理解总是来得太晚,这一系列的打击使迈克尔撕心裂肺,他最后唯一的支柱已经坍塌,影片最后以闪回的形式将一幅幅照片呈现在迈克尔的眼前,梢纵即逝的画面透含的是时光飞逝,往事历历在目却已成烟云的无奈。接着画面上叠映出迈克尔那张苍老的脸部特写,终其一生伴随着他的孤独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伴随他离开了这个纷繁的世界。

人——教父回顾了迈克尔的一生,我们不禁要问,这种悲剧和孤独背后的东西是什么呢?是什么造成了迈克尔的悲剧呢?我想是人与权力,制度和社会永恒的对立关系。人性是复杂的,是因为人总处在本我、自我、超我的不断平衡中。这种平衡涉及到的不只是个人,而有其更复杂的社会的原因。人作为个体,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失掉自己的本性,而迈克尔的情况更加特殊,因为他要完成的是从一个纯粹的人到教父角色的转变。这种转变是家庭期待社会期待等因素不断促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自我的因素要压制到最小,因为一个人越成为既定规则的一部分,越是要降低自我的比重。在这一转换中他面对的是强大的制度,而且教父角色的特殊性使迈克尔必须要面临权力与罪恶这一贯穿于社会中的问题,在这两者的关系中充分体现了人性黑暗的一面,个体人这一最无助的角色要面对来自自身群体所构成的最黑暗的深渊,如果不能成为其中的一部分,那只能成为其现实的牺牲品。这个深渊有着宗教的光环,有着触目惊心的血腥,有着文明的外衣,但其中最深层次的却是人性恶的集成。人的群体性是人能从远古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艰难生存到现在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成为展现人性的最好舞台。在群体的关系中,人类建立起一系列平衡制约的制度,但是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出于同一本性,这就注定了这一制度的本质。但这种制度对人有强大的约束力,只要不按制度行事就会被淘汰出局,所以人永远都只能牺牲自己来成全制度,也正是这一点促使迈克尔不断的失去自己,被抛入更黑暗的境地。如果说在第一部《教父》中康妮的小孩在圣水的涤荡下完成洗礼,那迈克尔就同时在鲜血的洗礼下完成了由个人到教父的转变,如果他不这样做,那他的生命将成为另一罪恶的祭品,这就在本质上揭示了人类之间建立在权力之上的关系。《教父》通过这一个人物要表达的,其实是全人类的问题,个人是无助的,也是不能逃脱的,老教父说他终其一身奋斗的是拒绝成为大人物手中的玩偶,那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成为所谓的大人物,迈克尔同样遵循了这样一条轨迹,对个人来说的悲剧成为了唯一能生存下去的手段。在这样的情况下,孤独自然就是永远伴随个体心灵的一种状态了,这也是人在如此环境下还存在良知的唯一来源,这种孤独来源于个体与群体永远不可调和的矛盾中,人不可能因为融入群体而不孤独,因为融入群体的是本我,但自我永远都是潜在心灵中,默默地看着一切,这也是为什么人都是以个体存在的原因。自我受到来自群体的各种因素的挤压,面临着随时以牺牲自己换取平衡的境地。它唯一的支撑来自于人类的血缘关系,这是唯一一种纯自然的关系,一种面临现实困境时理想的出口,总是寄希望于后代,或是为自己所有的行为找到心灵的支撑,这是人类的美德之一,完完全全的无目的的自我牺牲只存在于这样一种关系之中。但是,当人失去了这最后的希望时,一切也就完全回到了黑暗的深渊,孤独又成为了永远萦绕于心灵中的不可逃避的状态。

迈克尔从人到教父的转变过程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折射着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呢?也许,人生的悲剧和人性的孤独,真的是人类的宿命。悲剧的人性,孤独的人生——《教父》 作者:伤逝(转载)影评类别: 美国电影

教父影评悲剧 第2篇

《教父》是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执导,马龙·白兰度、阿尔·帕西诺等主演的黑帮电影,于1972年3月24日在美国上映。该片改编自马里奥·普佐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以维托·唐·科莱昂为首的黑帮家族的发展过程以及科莱昂的小儿子迈克如何接任父亲成为黑帮首领的故事。

「这是婚礼的一部份,没有那个西西里人在他女儿的婚礼上,能够拒絶任何请求。」 教父这部电影,第一次看,肯定会记得电影是以一场婚礼开始的。

这场婚礼,有两个情节交错的发展,一个是阳光灿烂的花园广场,教父的女儿结婚,爽朗、大家同乐的义大利婚礼,柯里昂夫人在花园广场很开心的卡拉OK。另外一个场景,是在相对比较灰暗的办公室,教父和军师汤姆接受各方请求、帮忙乔事情,基本上,是由教父主导发落下去的。

几乎所有在电影里面有一定份量的角色,都出席了这场婚礼。他们进行很多对话、有很多互动。不过我想,应该有很多人跟我相同,第一次看的时候,对于一开始的那场婚礼,很自然的把焦点集中在马龙白兰度所饰演的教父,印象很深刻的那沙哑深沉的嗓音: 一个无法拒絶的请求。

没有马龙白兰度,这部电影没有灵魂——他优雅的诠释出教父的一代风范。可以这么说,自从这部电影在1972年上映以来,帮派题材因此成为一个不断被複製的电影类型。

不断的有新的老大出现,不断的有新的英雄产生,但是1972年的这部电影没有被打倒。教父,是这一类电影的始祖,而这个始祖,一直到现在,还是站在这一类电影的最前面,马龙白兰度,依然是最让影迷们无法拒絶的教父。

一位伟大的演员,肯定是因为电影本身的伟大,才跟著伟大的。所以我重新再看一次这部电影,想在马龙白兰度所饰演的教父之外,寻找这部电影伟大的基因。

第二次看、第三次看,每次看,当然都是从那一场花园婚礼开始。

看到第三次,对于整个电影的剧情已经很熟了。然后,我看第四次,同样的开场白…… 「我相信美国,美国使我发大财。我以美国的方式教养我的女儿,我让她自由,但我同时也告诉她:不要使家族蒙羞。」

这位女儿被虐待毁容的请求者,愿意给教父任何东西,问教父需要多少钱,才可以帮他、还他一个公道。

但是教父并不缺钱。教父需要的是尊敬、还有随著帮助而来的人情。最后,这位请求者得到教父的祝福,教父要军师汤姆派个可靠的人,把这件事做的漂亮一点。教父的最后一句话,英语原文是说:不管这个卖棺材的是怎么想,但我们不是杀人犯。我本来没有注意这最后的一句话。是后来找相关资料,才知道这个电影一开始的那个请求者,是殡葬业者,而且重点是,后来教父的长子桑尼被乱枪射死,教父就是要汤姆打电话,让这个人回报教父曾经给过的人情……

这位请求者,因为女儿被虐待、面目全非,来请求教父帮他主持一个公道。而在这之后,教父自己的长子被乱枪打死、面目全非,教父因为不想让他的妻子、也就是儿子的老母亲,看到自己儿子的尸体是这么的难堪,所以找来这位请求者——还人情。多么精心设想的前后呼应。

魔鬼出在细节。一部伟大的电影作品,肯定是在每个细节都精心设想过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电影,而且各自因为不同的理由,觉得某部电影很好看、很精采。而我喜欢教父这部电影,我喜欢的理由:它是如此的精心设想,以至于完美。

在看了好几次之后,我注视的焦点,回到一开始的那场婚礼。因为所有这部电影我看到的探讨主题,其实都可以在这场婚礼中找到线索,这就是我在这部电影里,看到的伟大。

几乎所有在电影里面有一定份量的角色,都出席了这场婚礼。他们进行很多对话、有很多的互动。

电影里面,有两个教父。老教父白手起家,在电影一开始,为女儿举办婚礼的时候,权力达到了顶峰。之后不久,老教父就被埋伏受重伤,权力开始下放。接下来,本来不愿涉入家族事务的小儿子,在医院成功而惊险的救了老爸一命。之后,在命运安排和自身能力足够的情况下,一步一步成为新的教父。所以这部电影的主角,与其说是老教父柯里昂,倒不如说是新教父麦可。因为电影从头到尾,就是在描述麦可如何成为教父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转折是柯里昂教父遇到埋伏受重伤。

在婚礼的最后,军师汤姆就提到这个人有来电话,军师建议下个星期一定要安排面谈。老教父就是因为拒絶毒贩索拉索合作的请求,才会被索拉索设计埋伏的。老教父拒絶的理由,是毒品很危险,他不想碰。

不过,我回想起电影一开始,老教父为什么想拒絶那个殡葬业者的:因为不受尊敬。在帮忙别人的时候,是如此,在和陌生人谈合作的时候,更应该是如此。

而索拉索在会谈中是怎么提合作的:唐柯里昂阁下,我需要一百万的现金,我需要你口袋里的政客名单。

即使长子和军师都认为毒品暴利、很好赚,不做其它家族还是做,但是教父还是必须当场拒絶索拉索的请求。不仅仅是因为索拉索完全没有表现出尊敬,更是因为教父隐约觉得这件事不单纯,索拉索肯定是已经和其他家族搭上线了,后台够硬,才敢一点也不「尊敬」。虽然教父马上安排个卧底,要查清楚这个索拉索的底细。但是教父毕竟晚了一步,其他家族跟索拉索已经够熟了,熟到可以将计就计,直接把这个卧底的给作掉,同时还设计埋伏柯里昂教父,然后再把军师汤姆绑架威胁。

这是电影中黑帮的高级手段,要避免有什么风吹草动、打草惊蛇,干脆就一次全部解决。后来麦克当上新教父之后,隐忍、等候多年,终于在最后絶地大反攻,不仅把这招学起来,而且用得更狠、更彻底。

不用会谈、不用绑架,直接一次杀光肃清。

在这里,我想回来谈谈柯里昂教父安排的这个卧底:路卡布拉西。

在婚礼中,路卡布拉西并没有在请求人的名单中。他只是单纯的因为受邀而感动,想当面谢谢教父。他自己一个人坐在角落,非常谨慎的自言自语,在演练见教父的时候要讲的话。身型很高壮,举止却有点猥琐,诡异到吓到在一旁和麦克吃东西的凯。

这样的一个人,只希望给教父一个好印象。而当教父真的找他来、给他事做的时候,是要他去卧底。很危险的工作,他没有拒絶,毕竟这是帮教父做事的好机会。结果是,他死状很惨的与鱼同眠了。

这个,就是在黑社会做事情的处境。老板丢工作给你,很多是要你去送死的,如果能够大难不死,回来才可以升官发财。

有工作做,是很危险,但是没工作做,却是很痛苦。特别是当你一心期待能做一些什么的情况下。

婚礼的男主角、教父的女婿卡洛,肯定是一心期待,能够做些什么的。连军师汤姆在婚礼快要结束的时候,都主动询问教父:是否要安排给女婿什么重要的工作。教父的指示,是可以让他们过好日子,但是不要让女婿参与家族事业。

期待落空,本来卡洛也接受,毕竟他本来出身就不怎么富裕,能够有个不错的生活就好了。一直到教父遇刺,权力开始移转到长子桑尼身上。卡洛开始又有期待,他在餐桌上提出来,觉得自己可以帮很多忙,想跟桑尼还有汤姆谈谈,被桑尼很不屑的当众拒絶,因此愤愤不平。家族失和,被敌人趁机渗透,埋下日后悲剧的种子。卡洛的这些心境转折,导演柯波拉在电影里面,是很迅速的以一次家族聚餐带过,虽然很短,但是交待的很完整。电影里面的人物很多,但是柯波拉尽可能的在两三个小时的时间,交待好每个人物的心境历程。因为在黑社会的人,生活在一般人看不到的地方,但是他们跟一般人一样,出于种种动机做这件事、做那件事,导演很明白,这是可以让帮派电影变得有深度的地方。

虽然导演力求让故事很精彩、而且很合理的进行,但是电影中还是有一个地方,让我觉得很突兀,就是长子桑尼被乱枪打死的悲剧。

婚礼中,桑尼跟女宾勾搭,找个房间办事,被军师汤姆抓包、教父柯里昂挖苦。后来桑尼因为接到电话,妹妹被家暴,一时衝动行事,因此被敌人逮个正著。很多人的反应是桑尼脾气暴躁,这个结局只是刚好而已。

但是我看了电影很多遍,也看了桑尼这个人很多遍,实在不这么认为。

就拿教父刚被埋伏,重伤住院,那一段可能最慌张的时期来说,桑尼表现得很好。麦可执意要单独去医院看教父,桑尼暗地还是交待派人跟著,索拉索再次布局要在医院狙杀教父,桑尼完全忍不住要不顾一切的时候,还是可以听得进去军师汤姆的分析,而最后麦可能够成功在餐厅干掉索拉索和警官,很关键的是桑尼在警局布好线,很确定是那个餐厅会谈的。从上面的几件事来看,桑尼这个人虽然有小瑕玼,但是也不至于死得那么突然吧!

如果会死,我倒是觉得因女人而死比较合理。毕竟他在婚礼中也按捺不住,这个是导演刻意描写的。后来风声鹤戾的时候,桑尼照样去找女人,可是在安全方面做得很周到,他很清楚情况很危险。

怎么可能后来因为一通电话,就出门送死呢?

我唯一可以给自已的解释:因为他是西西里人,而西西里人什么都可以忍,就是完全没有办法忍受家族的人被欺负。

桑尼因此而死。从康妮歇斯底里开始、卡洛家暴抽皮鞕、到桑尼被足以扫杀一百个人的机关枪打成蜂窝。

回到西西里人无法忍受家族的人被欺负这件事。长子桑尼没有办法,同样,幼子麦可也没有办法。

麦可在家族里面非常特别,他是单纯以美国的方式教养长大,上大学,还代表美国参加二次大战,是战争英雄。

以家族长老克雷曼沙的话来讲:「你知道吗?麦可,你是个战争英雄,我们都以你为荣,你父亲也是。」

在婚礼上,军师汤姆、哥哥弗雷多遇到麦可都很开心,因为跟麦可相处,没有黑帮家族的压力。如同麦可自己跟女朋友凯所强调的:「那只是我的家族,但不是我。」 但麦可骨子里还是西西里人,父亲被刺杀重伤,完全没有办法忍受。

他自愿放弃干净光明的未来:参议员柯里昂、市长柯里昂等已经在路上的未来,为了父亲、为了家族存亡,一次射杀了一个大毒贩跟一个纽约警官。

电影中我最喜欢的段落,就是麦可流亡在西西里的生活。在这部帮派电影,从头到尾都是令人无法喘息的压力,只有麦可在西西里的时候,看电影的人可以跟着麦可,稍微远离那个是非之地。

他在那里认识的西西里女孩艾波洛妮亚,最后结婚了。在新婚之夜,艾波洛妮亚向他展示的纯洁胸部,其实也是向他展示:人生也可以是如此。

但是,自从麦可开了第一枪,就已经一脚踩进江湖。即使他大远老跑到西西里,还是一样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麦可在西西里一路陪伴的保镖背叛,毫无预警的在车上放了炸弹,艾波洛妮亚代替麦可而死。在江湖里只有不断的前进、更强更大,随时保持警戒,才能够保护自己,而且更重要的是,才能够保护家人。

在老教父唐可里昂的安排下,麦可回到美国纽约,拐了一个大弯之后,最终还是走到教父的位置上。

在电影的最后,麦可杀了卡洛,他的姐夫、他教子的父亲。麦可也许残忍,但是,如果不是卡洛、如果他的大哥桑尼没死,也许,麦可还有可能不必走上不归路。跟麦可一起走上不归路的,是他的妻子凯。

电影的最后一幕,凯很坚持的问麦可:是不是真的杀了卡洛。麦可在非常生气的情绪下,撒了个谎,在凯的面前掩饰真实的自己。

而我,又回到电影一开始的那个婚礼。凯很坚持的问麦可:他父亲是怎么帮忙畅销歌手强尼的。那个时候,麦可其实可以很轻松的撒谎的,但是他很坦率的让凯知道自己的家族背景,因为他可以跟凯强调:那跟自己没有关系。

凯是美国女孩、是幼教老师,她可以是很合适的参议员夫人、市长夫人,但是她没有办法接受当一个杀手的妻子。西西里女孩艾波洛妮亚可以,但是她已经死了。麦可需要一个妻子,所以即使他因为安全的顾虑,很多年没有跟凯连络,他还是突然的又出现在凯面前。

凯很爱麦可,选择相信麦可。不过这个婚姻,已经注定是无法契合了。电影结束于关上的一扇门,这一扇门,不但在形式上隔开了麦可和凯,也在精神上,永远的隔开婚姻中的两个人。这部电影,不可思议的将很多的人心曲折,在两个多小时中表现出来。我想讲这部电影,就逃不开这些曲折,在电影中有太多可以提的。

我想纯粹的回到电影本身,谈谈导演是如何用电影镜头,讲这么多故事的。婚礼结束之后,军师汤姆到好莱坞提出无法拒絶的请求。

一个一个由远而近的融焦镜头:豪宅游泳池、小天使雕像、指向房间的庄园阶梯、金碧辉煌的卧室、棉被上的血迹。

一开始,我还以为电影大亨只是死了。但是随著大亨把染血棉被,疑惑的一翻再翻,镜头才带出那个被出草的名贵马头。

镜头又回到远景的游泳池豪宅,伴随着电影大亨凄惨的叫声,融焦回到唐柯里昂的脸部特写……

这就是教父口中轻描淡写的、无法拒絶的请求。

除了这个场景之外,我还很喜欢麦可在医院守护父亲的那一段。

在这个医院场景,导演不再使用融焦技巧,而是在这个密闭空间里,透过镜头快速的切换和静止,带出暗杀的悬疑紧张感。直到麦可缓缓的推开门,发现教父安全的躺在病床上,观众才跟着麦可一起松了一口气。最后一个我不得不提的镜头,是在麦可犯案之后,电影如何交待之后持续进行的黑社会火拼: 导演不直接拍出火拼的场景,而是用蒙太奇手法将一个个更缓慢的融焦镜头:报纸的新闻标题、黑白照片、酒吧里的爵士音乐、报社里赶稿的记者、在小旅馆休息的长老克雷曼沙,拼接在一起。

如此交待黑社会火拼,如此的优雅。电影的风格,跟马龙白兰度所饰演的教父一样。电影最后的高潮,是新教父麦可崛起的关键。导演安排麦可在教堂成为姐姐康妮新生子的教父,在神父主持下的仪式口白中,同时交错麦可一次杀光肃清家族所有敌人的过程。

麦可不但成为宗教形式上的教父,同时也成为黑社会里实质的教父。

教父影评 第3篇

喑哑的声音,永远镇定的表情,温柔,绅士。在看完《教父1》后这些仿佛都成了教父——维托•柯里昂的代名词。美国黑帮分为几大家族,柯里昂家族便是其中之一,作为一个黑帮首领,他却那么优雅的出现在我们面前,似乎他说的每个词不是致命的音符而只是动人的诗篇,他有着他的原则和待人处事的方式,正因为这样,他为他坚持的原则而与其他家族发生了矛盾,他的儿子们义无反顾的在他受伤后支撑起整个家族,但是,关于江湖的恩怨,又岂是这么容易就能化解的吗?

黑暗里的玫瑰

或许再也找不到第二个更适合演维托•柯里昂这个角色的人了,马龙•白兰度所散发的气质背后隐藏着一股令人震慑的威慑力,在他沙哑的声音背后是让人无法抗拒的力量,他站在那里,即使不说话就能告诉我们:他,就是维托•柯里昂,就是柯里昂家族的首领。维托不是一个善良的人,但他却是守护神,他帮助别人,却永远不是无偿的,但这种有偿却不仅仅是金钱就能弥补的,他帮助影片中第一个向他求助的人,他的要求仅仅是让那个人承认把他当朋友一样看待。他帮助他的教子,给别人的选择却是让人无法抗拒的理由:要么是签字要么是脑浆留在那张纸上。似乎他总能达到他想要的目的,无论用何种方式,所以观众在心里便会渐渐建立起对此人的仰慕之情。他的枪口上开着一朵玫瑰,娇艳如他口袋里别着的那支,他使死亡笼罩了一种残缺的美。他的温柔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甚至于让我们相信他只是一个大家庭的长者,爱他的家人,而不是那个在众多家族首领面前谈判的黑帮老大。沉睡的狮子

柯里昂家族的长子桑尼虽然帮助父亲处理家族事务,但是却总是感情用事,在外面找情人,而次子弗雷德没有领导者的那份气度,作为小儿子的麦克,在帮助父亲处理家族事务的哥哥桑尼面前总显得有一丝怯懦,但是却深得父亲的喜爱,在影片开头,父亲便一直在问麦克是否回来,可见麦克在他心中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也许是麦克继承了他身上的这种优雅的气质,他也看到了麦克背后可以挖掘的领导者的潜质,所以维托•柯里昂一心把家族的这份赌注压在了麦克身上。事实证明维托并没有看错,麦克确实可以冷静并且果断的抉择家族事业,但他更比维托要冷酷,对于仇恨,他无法抑制,对于他的决定,谁也无法更改,只有选择接受或者死得选择。他像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在唤醒他之后,便只能臣服于他领导的时代。

教父与男人

许多人说,《教父》是作为一个真正的男人不得不看的片子,它会教你一个真正的男人所需要的品质。是的,教父身上所隐藏的个性是值得男人去学习的,家有糟糠之妻白头偕老,爱自己的孩子和家人,竭尽所能去帮助来求助的人们,做事果断而精明,保持自己的个性,维持自己的原则,冷静的处理任何突然的事件,有领导者的自信和大度,用优雅和绅士的气度去活着,用睿智的眼光去处事。

教父的结局无疑是最美好的,在与孙子的嬉戏中倒在了自己所中的蔬菜园里,安享天年,最后老死,这样田园般的生活都让人几乎忘却了他站在窗前指使手下人去杀人的样子。美国黑帮片与香港黑帮片

至今记忆里尚存的黑帮片居多都是港片了,香港的黑帮片有许多打斗和血腥的场面,无疑是今天谁侵占了谁的地盘,然后谁带领一群小弟去报仇,通常主角会用打斗戏来显示自己的功夫,打到终极boss的时候主角会受很多伤以后再把终极boss打败,符合中国人看一波三折的戏的原理。港片的帮派老大则是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方式出现,财大气粗的带着金项链,叼着雪茄,戴着墨镜,以当时最时髦的打扮出现。港片的黑帮戏突出的是人多,不管什么场面总有那么多被主角一拳打败的“小弟”,角色通常属于那种豪放不羁的浪子类型。看完美国的黑帮片以后突然扭转了对此类片子的看法,或许是因为时代和国家背景的不同,电影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

教父影评 第4篇

《教父》是电影史上的一部恢弘的巨著。影片讲述了美国黑手党柯里昂家族3代人的兴衰荣辱史,是一部令人拍案叫绝的成功之作。一部最具史诗气魄的揭露黑社会争暗斗内幕的影片。一幅气势恢弘的“社会图卷”。

这部影片共有三部。《教父》第一部在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上映后曾引起了轰动,我想这多半是因为这部影片的对美国上流社会幕后交易的赤裸裸的描绘。从此《教父》就被美国电影界奉为经典之作。前不久,美国电影杂志评选好莱坞影史上百部经典之作时,《教父Ⅰ》与《教父Ⅱ》都名列前茅,且其中一部夺得头筹。《教父Ⅰ》则是叙述了柯莱昂家族与毒枭索洛佐以及以巴西尼为首的“纽约五大家族”之间的争斗情况;《教父Ⅱ》中一代除了对第柯莱昂家族的首领维多.柯莱昂的描写外,还有对第二代“教父”麦可.柯莱昂与海门.罗斯集团互相火并的描写。《教父Ⅲ》描写的是柯莱昂家族与鲁萨克家族、鲁西金集团之间的冲突情况,以第二代“教父”麦可.柯莱昂的死亡作为“教父系列”的终结。

1972年3月15日,《教父》在美国正式上映引起巨大反响,比如《纽约时报》的一段评论认为,《教父》是自《公民凯恩》以来最出色的一部美国影片,它把黑手党作为一 个隐喻,不仅暗指非法生意的腐朽,而且暗指所有权力中心——其中主要包括政府的腐败。《教父》的余响在1973 以后至今仍未消失。如果说它的原初意义是作为一部黑帮电影呈现于世人面前,那么它首先成为黑帮电影中的教父, 照亮了先驱者,也影响了后来者。然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 很多年后,即使我们不把它看做一部黑帮电影,它仍然是一部诠释命运与生存的经典之作。它影响了几代人,人们试图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解读它,试图从这座金山上去挖掘属于自己的金子,它最终如其名成了电影中的教父,一个不败的神话。

很多年来,《教父》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神级影片, 如果说艺术作品本身是一个文本,那么人们对文本的解读必然是在社会、历史与人性这几个纬度所构建的框架之下进行的。文本自身会因为窥视者的角度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姿态,文本和文本所处的话语环境的交流与碰撞也会激发出各式各样的解读。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我们无法去把握事物的整体,呈现于人们情感世界的只是事物的碎片,从碎片中打捞出来的东西当然不够完整,却足够真诚。本文对《教父》的透视,也只能是支离破碎的,但这种多角度的介入或许能让电影文本散发出更多的光芒,这种光芒当然是艺术性的,但更是人性的,前者在对后者的阐释过程中才能最终达到自身所追求的完美,毕竟没有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不是指向人的。

《教父》改编自马里奥•普佐1969年出版的同名长篇小说,该书作为美国出版史上最畅销的书,一直被视为美国文学创作的转折点。美国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霍尔•伯登在《星期六评论报》上对这部小说作了深刻的分析和精辟的评价:“马里奥•普佐的新小说是一种对准顽固堡垒猛烈攻击的攻城锤,其主旨在于振聋发聩。这是一部内容充实的家史,记录的是一个家庭不惜用枪、用斧、用绞刑具、用攻心战来实现自己对整个美国地下势力集团体系的独霸控制的详细过程„„然而,它却始终被评论界看做二流小说, 经典性被长期忽略。显然,让人们在很多年后仍然提起这部小说,要归功于电影《教父》,它以后来者的姿态照亮了那 个原初的母体。”

影片《教父》在增加了诸多细节的基础上,让原本作为黑帮小说的《教父》蔓延出更多迷人的枝节。它1972年3 月15日在美国上映时,引起了一场又一场的票房轰动,全世界因为这部电影而了解了黑手党。它被一举提名了1973年奥斯卡的十多个奖项,在票房、各大电影节和影评界收获颇丰。

事实上,该影片当年的制作者并非人们意想和期待中的梦幻组合。它的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是一位年轻的新锐导演,并没有多少名气,因该影片而后来走红影坛的阿尔帕西诺(麦克的饰演者)在当时只是初出茅庐。科波拉力推帕西诺这一举动从后面接踵而来的各种奖项上可以看出其眼光的高明。后者确实成功地诠释了一个青年艰难的蜕变过程——从一心想要远离家族企业到冷静而果敢地成为新一代教父。而马龙•白兰度饰演的主角则更是让人难以忘怀,他沙哑的嗓音和许多后来被奉为经典的手势成了教父的象征。其他演员如扮演教父义子的罗伯特•杜瓦尔,扮演其妻子的戴安娜•基顿也同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众多实力不俗的演员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枢纽人物来组织 和引导他们的发挥,这个人就是导演科波拉。他在拍摄的过程中力阻制片方的干扰,克服拍摄环境、舆论甚至黑手党的威胁,让这部一度不被看好的电影震惊影坛。

正是因为这个不朽神话的产生,意犹未尽的情绪促使了后来的续集二和三相继问世,构成了《教父》三部曲。后两者详述了《教父》一中蜻蜓点水般透露的麦克和他整个家族的命运,当我们看完了续集二与三再回过头来咀嚼最初的经典时,会发现它诸多模糊的、似是而非的情节都暗藏命运的玄机,应该说,续集二与三是《教父》一最经典的注释, 它的续集也得以进入美国百部经典电影之中,它是惟一一部 挤进“百大”的续集电影,它们共同构成了电影史上的《教父》经典。对此,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有一段描述:科波拉的《教父》以精细的笔墨描述了黑手党全盛时期的家族恩怨, 在这部格局庞大、情节复杂、人物众多的大制作中,科波拉把整部影片处理得有条不紊、扣人心弦,其高超的专业技巧不得不令人叹服。科波拉在选角方面的独到之处也叫人刮目相看,他大胆起用在影坛沉寂多年的马龙•白兰度饰演教父一角,不仅使其成为奥斯卡影帝,也让他再次成为超级巨星。

说起《教父》中的主角迈克,很多人评价是一个由纯良转而走向无边的堕落,进而一步步蜕去人性的外壳的过程。人们似乎总是对老教父津津乐道,说他尽管手段非凡,但依然有温情脉脉的人性,而迈克尔几乎成为凶残,冷血,丧心病狂的代名词。其实,纵观《教父》,迈克的命运是我所了解的人物中最具悲剧性的,他一如鲁迅笔下孤独的斗士,在黑暗中踽踽独行。可以说,父亲一直都是迈克尔心目中的一座高峰。迈克本性中并没有狂热的权力欲,他对父亲的爱完全是出于亲情。他曾经说我不想成为他那样的人,但我爱他。这种爱之纯粹,使他听说父亲出事以后,不顾一切的去保护自己爱的人。在他赶到医院发现父亲面临再次被枪杀的生命危险时,镜头展现了最动人的一幕:他伏在父亲床头,轻轻抚摸着父亲苍老的脸,说没事的,爸爸,我来保护你,我和你在一起。接着吻着父亲的额头,不能动弹的父亲留下了一行热泪。在整个家族最危难的关头,在父亲生命随时受到威胁的时刻,他可以不考虑自己作出全部的牺牲,毅然担当起除去毒枭和警察局长的重任。然而,在此之前他从未直接插手家族事务。

影片在塑造迈克尔的形象时非常注意眼神的运用,这也是帕西诺这位演员的伟大之处。导演科波拉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揭示第二代教父迈克尔的内心世界,从而使影片具有了更强的艺术性。迈克尔的目光一直都是非常坚定的注视着同一方向的,很多人评价说,你看着他空洞洞的目光,就会有不寒而栗的感觉,但在迈克尔要枪杀毒枭和警察局长时,他的目光是唯一一次散乱的时候。他并没有注视对方,而是低垂着头,像是不断的寻找什么东西,随着窗外火车声的临近,气氛越来越紧张,而迈克尔的眼神也越来越游离,最后,他毅然抬手射出了决定他命运的子弹。这一场的重点渲染主要是为了展现迈克尔在命运最大的转折点时的心理状态,从他眼神的暂时迷茫可以看出他正在进行多么激烈的思想斗争,因为他要付出的,是他的一生。影片中又一次用到了迈克尔的眼神是在迈克尔得知兄长遇害的消息时。迈克尔是个非常坚强的人,他的眼神永远都充满了冷静和坚毅,而他的情绪也从来不会轻易流露,很难从他的外部表现上看出来,无论遇到怎样的状况,他都一如既往,在他几次受到重大打击的时候只能从眼神的小小转变上窥得他内心的变化。至此之后,一如他冷峻的眼神,迈克尔走上了一条无可复加的道路。

父亲一直极力反对他卷入家庭事务,在其伤愈后听说是迈克尔除掉了仇敌时,镜头中出现的是父亲的逐渐暗淡的表情,摇头叹息之余闭上了双眼,作为父亲尚且对迈克尔前途已毁痛心疾首,迈克尔本人要承担多大的痛苦?

在纷繁的斗争中,自己为了家人付出了一切,而同胞的兄弟却是背叛者,迈可心里的悲凉有谁能知,这在他心里留下的是怎样的伤痕!而于自己的姐姐,由于姐夫卡洛的长期出卖而导致家族失去桑尼陷入困境,迈克尔只能选择牺牲姐姐的丈夫来成全家族。迈克尔从年轻时的一种价值观不同造成的心理孤独迈向了更深层次的失去的孤独,而他做的,是代表全部兄弟姐妹维持这个家族。

婚姻是一种将两个人放在一起共同抵御孤独的形式,但迈克尔的婚姻却让他更加孤独。第一次婚姻是形式上的孤独,在被贴身保镖出卖后迈克尔亲眼看着美丽单纯的姑娘被炸身亡。而第二次与凯的婚姻是本质上的孤独。迈克尔是不能被普通人理解的,但更深层的意义是,作为更重要的妻子的身份,凯同样不能理解迈克尔,妻子形同虚设。可以说在迈克尔为家族事业苦苦挣扎时,凯没有任何支持,却简单的将迈克尔理解为一个越来越丧心病狂的人。

教父1影评 第5篇

我始终认为,电影《教父》对于男人来说,是一部不可或缺的教科书。当然,很多“教父迷”对这部电影的喜爱和追崇,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教父》在1972年第45届奥斯卡金像奖的角逐中赢得了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与最佳男主角3项大奖。著名影星马龙白兰度在片中有着极其出色的表现。他成功塑造了一位不容置疑、心狠手辣、沉着冷静,并且充满人性关爱的老年教父形象。当然,他也因此为自己捧回一座熠熠生辉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金像奖。

很多年前看的《教父》,之后又看《教父》2集和3集,当然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还是《教父》,没有2、3集的事。尽管是对黑手党世界的揭秘,但看完之后感觉很震撼,它给人一种强烈的职责感和向上的力量。这也许就是电影获得巨大成功的理由吧。同时,电影的主旋律很美,每次听到这一旋律就会让我想到教父之子迈克在保镖的陪同下,漫步在西西里的崇山峻岭之中,暂时远离血雨腥风,走入世外桃源的画面。

老教父克里昂,意裔美国人,一个从小因意大利仇人追杀而不得不漂流美国,并在美国立根,成长,进而开创了可里昂家族的教父第一代。老教父有三个儿子:生猛、好色的大儿子逊尼,懦弱的次子弗雷德和刚从二战战场回来的小儿子迈克。大儿子逊尼是“教父”的得力助手,小儿子迈克则对家族“事业”没有丝毫兴趣。然而,正是这个“没有丝毫兴趣”的迈克,最终带领可里昂家族走出困境、走向辉煌。

《教父》对黑社会、黑手党的描述彻底打破了长期固有的框框,从人性、道义、准则和伦理角度,对黑帮份子进行了突破性处理。

老教父的准则是决不贩卖毒品,为此他拒绝了毒枭素洛佐的合作要求,并因此激化了和其它几个家族的矛盾。老教父之所以不想帮忙那个意裔暴发户,是因为“你从来没有叫我教父”。那个暴发户如梦初醒般地低下头,亲吻教父的手背虔诚地说:“教父”,然后离去。老教父使劲拍打着那个哭泣的影星的肩膀,大声叫道:你像个娘门儿!老教父从来“不在饭桌上谈生意”,(“生意”当然是指黑道的事情),他更想给他的家人一个安宁的生活氛围。总之,从电影一开始,老教父就在教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做男人。

老年白兰度确实老态龙钟,且操着沙哑、含混的嗓音,说话也有气无力,但却有着一双深邃的双眼和不容置疑的表情,或许正因为如此,老教父的形象显得更加超凡脱俗,更加真实、有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教父影评悲剧】相关文章:

教父影评范文05-18

教父2影评范文05-21

电影教父影评范文05-29

教父经典影评范文06-01

教父2经典影评范文06-13

教父结构范文05-18

设计教父范文05-19

教父2人物范文05-21

教父经典语录范文06-01

教父经典台词范文06-01

上一篇:集成吊顶施工协议下一篇:以租代售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