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仁心大爱无垠

2024-05-11

医者仁心大爱无垠(精选6篇)

医者仁心大爱无垠 第1篇

医者仁心大爱无垠

——娄星区人民医院医德医风建设走笔

“只有仁爱之心的理念根植于医生的大脑,医生才会有责任感,才会对患者自然而然地产生感情。”2月15日,当娄星区人民医院院长易军波在鲜花和掌声中再一次接过“娄底市医德医风建设先进单位”的牌匾时,他无限感慨地对记者说,“这些年来,我们在不经意地做一些事,然而回过头来看,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方法——“教、悟、督”三个字

医德医风建设,事关医院的整体形象。然而,如何开展医德医风教育工作。易院长的回答是三个字——“教、悟、督”。

所谓“教”,就是采取集中授课的形式,增强干部职工的服务意识。自2005年以来,娄星区人民医院多次组织院领导、先进工作者以集中授课的形式对职工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责任的教育,并将职业道德教育列入了医务人员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

所谓“悟”,就是通过观看一些影视剧,让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有所感悟,从心底里感受到生命的珍贵和使命的崇高。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该院组织医务人员分批集中收看了《医者仁心》电视剧,写出了200多份心得体会。从一篇篇发自肺腑的心得体会可以看出,医务人员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

所谓“督”,就是通过整章建制,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督考核。该院

制订了详细的《医德医风管理制度》、《医务人员医德考评标准》,每两个月一次开展评选“优质服务明星”和“优质服务科室”活动。评选活动以患者无记名投票为主要依据,并张榜公布。每月还确定专人负责病人投诉的受理、查实和处理。

通过一系列措施,该院干部职工的工作作风明显好转,服务意识进一步强化,群众满意度持续上升。2011年该院共收到患者送来的感谢信66封,锦旗32面,牌匾21块。

理念——服务的最高境界是感动

一家医疗单位,仅仅具有高超的医疗诊治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医疗中的任何一点差错疏漏又都可能对病人的健康带来不良的后果,因此,医生的职业道德显得尤为重要。娄星区人民医院领导班子对此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他们明确提出了“服务最高境界是感动”的服务理念。“病人是带着病痛来到医院的,从起码的人情看,医务人员应当体谅病人、照顾病人。体谅照顾病人决不会降低自己的身份。”这是易军波院长反复向医务人员阐述的观点。

围绕这些理念,一系列方便病人的服务措施出台了:建立24小时“绿色通道”,对急危重、无陪护病人实行挂号、就诊、取药、住院一条龙服务,确保危重病人得到及时救治;为来院就医的患者提供清洁、舒适、温馨的就诊环境,医院对产科住院部,化验室、B超室的候诊厅进行了改造与装修,并在医院门口、过道等处设置了规范、清楚、醒目的服务标识,正确引导患者及时就诊;门急诊做到有医院就诊指南,有导诊咨询台、为病人解难答疑,并配备了候诊椅、公用电话、饮水机等设施;为减少基建的嘈杂声对病人就医的影响,该院住院部所有窗户都增加了双层玻璃,确保病人能安心养病……

为了降低病人的医疗费用。该院每月不少于四次对病房及门诊的收费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纠正,从而杜绝了私收、乱收、漏收现象。该院还在门诊大厅公开了收费项目及标准,对住院病人费用实行了“一日一清单”和门诊费用查询制度等,对患者存有疑虑的费用及时给予解释,提高了收费的透明度。

“病人家属座谈会”

妇科6床的陈某反映:“病房有点拥挤、空气不对流,住在里面有闷的感觉,要是一二个人住间房就好,多出点钱都没问题。”

理疗科8床的赵某反映:“我是骶骨突出,我住理疗科,理疗科张医师非常好,患者走了就把床整理得干干净净,服务态度好,主要是卫生搞得好,干干净净的,下次还要来你们医院。”

儿科5床的家长聂某反映:“主治医师好,卫生环境好,清单也天天有,就是换药比较慢。”这是娄星区人民医院一份医德医风调查小结上的记录。

在娄星区人民医院,随时作调查,倾听患者的心声,已是三年以来坚持做下来的常规工作。有护理单元的科室每月都举行了两次以上的病人家属座谈会,以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鼓励患者对医院管理的各个方面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针对群众普遍关心的病房环境卫生问题和个别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问题,该院积极采取了相应的整改措施,将全院的卫生工作由物业公司托管,将物业公司的劳务费与病人的满意率挂钩,经各护士长检查满意后按月付款。加大了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工作,增强全院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

“奶奶,感觉好点了吗?”“大伯,该换药了!”如今,在娄星区人

民医院的各个病室,随时能听到这样亲切的呼声。随时能看到医生与患者谈笑风生,亲切相拥,情同兄弟姐妹。医务人员的真诚和热情,让患者有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觉。文明行医,热情待患,已蔚然成风;重医德,讲奉献,成为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自觉行动。

故事——救死扶伤是根本

救死扶伤,是医生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回首娄星区人民医院医德医风的建设轨迹,救死扶伤的故事俯拾即来。

故事一:2008年9月,全市首例超低出生体重三胞胎在娄星区人民医院成功救治,三胞胎出生时胎龄仅32周,体重分别为1250克、900克、1300克。经过8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三胞胎先后闯过了窒息、感染、呼吸等七道难关,成功获救。医院还为其父母免除了近7万元的医药费用,此事经报媒体报道后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故事二:欧阳新阶是我市新化县炉观镇大新村工作了12年的优秀村支书。他曾带头扑灭山火;他曾垫资为村里修公路;他无数次为困难群众捐款……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好村官,却不幸患上了肝癌。2010年6月17日,他被亲人送往娄星区人民医院就诊。当时正好遇上湘潭市中心医院对口支援娄星区人民医院,易军波院长当机立断做出决定,马上将欧阳新阶转至湘潭市中心医院确诊并接受手术。

躺在病床上的欧阳新阶,顽强地与病魔搏斗着。对于以后的事,人们都不愿多想。然而,生命的奇迹出现了。2012年的春节,易军波见到了尚在康复中的欧阳新阶,这名汉子哽咽着说“易院长,你是我的救命恩人——。”

故事三: 赵爱文,这名28岁的小伙子曾是三一重工娄底中兴液

压件有限公司的一名出色的车工。2008年2月18下午,赵爱文在五楼宿舍的阳台上取衣服时发生意外,他不慎滑倒,坠落到一楼的水泥地面。经五次手术治疗后,赵爱文虽捡回一条性命,却造成了腰以下瘫痪。2011年春节前,易军波院长了解到赵爱文一家的窘境后,建议他来院做康复治疗试试,并表示为其减免费用。

两个月时间过去了,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出现了,这名全身瘫痪的小伙居然能站起来并慢慢走路了!赵爱文说,医院针对他的病情专门购置了价值4万多元的平行杠和电动起立床,并邀请了湘雅医院的专家和湘潭市中心医院的教授为他会诊。是医生们的鼓励让他有了治疗的信心和活下去的勇气。

故事四:今年2月4日下午5:20分左右,娄星区人民医院发生了一桩怪事,一名刚生下来七天的活生生的婴儿,居然被人遗弃在医院的电梯门口。易军波院长、贺军民书记立即安排医务人员将婴儿送往儿科诊室进行紧急救治,并为这名婴儿取名为“龙俭”,动员全院职工为这名婴儿捐款。此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市慈善总会会长王信卿专程到医院看望了被救治的女婴。他高度赞扬娄星区人民医院及时救治弃婴的行为“体现了良好的社会责任和救死扶伤的高尚品德”。有媒体专家和文艺界人士更是高度评价娄星区人民医院救治弃婴之举,说这是对生命的关怀,是道德的体现,娄星区人民医院救助的不仅仅是弃婴,更有人间的道德和良心。我们需要弘扬这种大爱精神!

一个个救死扶伤的故事,彰显了娄星区人民医院医德医风建设的成果。这里的每一位医务工作者,牢记奉献的誓言,履行医生的天职,真正以“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真诚取信于民,恪守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迎来了医德医风建设的和谐春天。

(本报记者 邬志坚通讯员李剑 刘嘉)

3100字

说明:因篇幅较长,此稿拟分两期(分上、下篇)刊发,每篇配一至两张图片。

医者仁心大爱无垠 第2篇

医生,是健康和生命的守护者。所以,医生的“好”对许多人来说太重要了。那么,好医生的标准是什么?我想先不用急着回答大家,等分享完这个故事大家心里就有答案了。

其实好医生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譬如我们大坡卫生院的冯旭伟医生。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他从医十六载,牢记“大医精诚”古训,秉承杏林遗风,对医技精益求精,对患者一腔热情。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十六年如一日,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严于律己,勤于奉献,廉洁行医,时刻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作为一名普通劳动者,他将全部的身心铺在岗位上,一门心思干工作,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带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多年来,冯医生始终把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作为自己永恒的追求,将自己的全部奉献给了医院、给了患者。白天除了正常的坐诊外还深入到各科室了解情况,晚上坐在办公室翻阅文件、查看病历,几乎每晚都工作到深夜,就是这样一种责任感,就是这样一种精神,受到全院职工的广泛赞扬,也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一年365天,他每天工作时间少则七八个小时,多则十几个小时,几乎全天都在和医院、病人打交道。不管是下夜班,还是公休日,不管是狂风暴雨,还是漆黑冬夜,无论什么时间,一旦医院有紧急事情,一旦病人出现危急情况,他总是以最短的时间赶到现场组织开展工作。早来晚走对于他更早已是最普通不过的事情了。

2012年春节期间,我乡德威村委会黄龙洞第三村民小组张瑞刚、张瑞金兄弟两家人在德凹沟抽水的时候由于一氧化碳中毒昏倒在沟底。冯医生去地河村委会出诊回来的途中,接到其家人的报警后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可由于中毒者依旧在沟底,本着治病救人的医者信念,在不明沟底状况的情况下,冯医生想也没想就要下去救人。在周边群众的劝阻下,冯医生马上与县消防大队联系。待消防员赶到救出三名中毒者后,他立即进行抢救,可由于中毒时间较长,其中两名中毒者已没有了任何生命体征,一名中毒者还有微弱的生命体征,但已陷入深度休克。在没有心肺复苏器械的情况下,冯医生采取最原始的人工呼吸为中毒者进行急救,一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都不见中毒者苏醒,看着冯医生不懈的努力,看着冯医生累的虚脱的样子,周围的群众开始劝道:“算了,冯医生,他怕是不行了,救不活了。”只听冯医生几乎咆哮的声音:“谁说不行了,只要有一点希望,我都要将他救活,因为这是一条人命。”看着冯医生发怒的样子,周围群众不再说任何话了,整整四十分钟过去了,中毒者依旧没有任何醒转的征兆。看着中毒者的生命体征一点点消失,冯医生难过的落下了眼泪。可是在抢救中毒者的时候,他完全没有想过自己也是一个有着心脏病的病人,不宜做激烈的运动,不能有激动的情绪,但为了救人,他完全忘记了自己的病情。

作为一位主要面对农民的医生,他深知农民的艰辛,农民的每一分钱都来自于他们的血和汗,患者受疾病折磨的痛苦表情在他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十六年的工作中他始终铭记着农民的疾苦,不让农民多花一分钱。他深知,病人的需要就是无声的召唤,竭尽所能奉

献自己的一切就是一名医护人员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操守,也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最基本的要求。正是这种“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的工作精神,使他对待患者如亲人更似亲人。在全国普遍呼吁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时,他提出“带着感情进病房,想着农民开处方”的服务理念,开展“零距离沟通”、“亲情化服务”的人性化服务。在临床工作中,他总是习惯站在患者的角度想问题。在医院开会时他常说:“对于我们医务人员,面对患者也就是面对弱者,要进行换位思考,将患者对我们的信任转化为一种动力,要以关怀式语言接触病人,人性化服务渗透医疗,尤其面对的大多数是不大富裕的农村患者,我们更要一视同仁,全心全意的为患者服务”。在这种理念的支持下,他把医患沟通当作临床一线的重点工作来抓,全面提高医护人员的沟通能力。他自己也积极与患者沟通,用尽可能通俗的语言向患者揭示病情,制定出经济可行的诊疗方案,得到了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和赞誉。一次,一名患者到卫生院就诊,因为病情比较复杂,多次转诊、转院都未能确诊,大量的检查费用为病人家庭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冯医生得知情况后,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详细的沟通病史,翻阅书本、上网查找资料,最终确定了病因,即为患者节省了近千元的检查费用,又避免了重复检查。

“作为一名医生,不但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医者德为先的高尚情操”,是冯医生一贯的宗旨。多年来,他在抓好医院管理的同时一直从事外科临床诊疗工作,为了让更多的患者康复起来,他博览古今专业名著,结合临床经验,悉心求索,使自己在外科领域有较大的提高。为了提高自身修养,他认真学习“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

“医务人员五不准”。本着精诚做人,悬壶济世的信念与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规范结合在一起,广纳古今中外优质临床服务理念,廉洁自律,筑牢道德防线。在工作中,严把廉洁关,努力做到洁身自好,一尘不染。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面对利益的诱惑,从不动心,十几年来,他拒绝了多少宴请、拒收了多少好处、捐了多少款,根本无法用详细的数字来统计。一次,一名患者因病情严重住进卫生院,家里实在困难近万元的医药费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无疑是个大负担。于是他几次与其他医师会诊研究,调整治疗方案,既保证病人得到了有效治疗,又降低了医疗费用。在这种情况下,病人及陪护家属生活依旧难以支撑。冯医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冯医生尽可能为病人节省费用,又拿出自己的一部分工资帮助他们。他无私奉献、以身作则的精神,为医院赢得了良好的信誉,先后被评为优秀医务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

在准备材料与冯医生进行交谈的时候,他拒不提自己的事情。只是说:“我是一名医生,治病救人是我的职责,我只是做了我的本职工作,没什么值得好宣传的。”是啊,简简单单的一句医务工作者的本职工作,道出了冯医生的为医之道,道出了冯医生对病人的大爱。

医者仁心和制度仁术 第3篇

与记者体验“排队看病”一样,北京协和41位医务人员自己扮演患者,亲历了一次就医难。骨科主任翁习生穿着“便衣”排队时,“几百米长的队伍,把他逼到绕挂号大厅一圈后的拐角”。

要想看看今天中国的人山人海,体会“兵荒马乱”的感觉,那么去名牌医院看一眼就都有了。在体验交流会上,扮演患者的医生们,说得最多的是:患者很辛苦!

职业惯性常在,换位思考不易。北京协和的这次“体验行动”,获得良好口碑。这不是走场作秀,这是一种人文行动。

我国以“协和”命名的医院有多家,北京协和医院是最著名的。它拥有一种“老协和精神”,崇尚科学、崇尚知识,注重专业态度、专业精神;“协和文化”具有深厚的人文特征,那是宝贵的历史积淀——真正的协和人,具有仁心仁术。

换个身份当病人,换个视角看医生。爱好摄影的广州空军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孙宁东,拍摄了大量有关“白衣天使”的照片,透过他那瞬间的艺术,看到当医生的不容易。孙宁东在广州举办第二个以医患为主题的影展,名称就叫《仁心仁术》。

面对紧张的医患关系,软化之,还是硬对之?广东东莞最近统计了前3年的医患纠纷,共有755宗,其中属于“医闹”的118宗。东莞市政府日前出台了一份文件,提出医院可配备长棍短棍、催泪喷雾剂等攻击性装备,以备“医闹”事发的“危急之需”。有没有必要把医院建成这样的“堡垒”?强强对抗,很可能把“医闹”变为“医战”。

协和医生提出一个说法:与其盖更多大楼,不如和每一位患者好好沟通。同样,与其配更多武器,不如和每一位患者好好沟通。这正是微博所言的“凡者与智者”之区别:凡者忙于解决具体问题,智者善于解决根本问题;凡者仅仅解决当前问题,智者善于解决未来问题;凡者力图解决全部问题,智者善于解决关键问题;凡者只是解决有形问题,智者还会解决无形问题……

医学是工程学科,医学更是人文学科。美国外科医生约瑟夫·默里说得好:“我对那些想当医生的人建议:爱别人,并且乐于照顾别人。”1990年,默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正是他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成功的器官移植手术,手术在双胞胎之间进行。器官移植是为了拯救生命,不是为了让医生赚钱。

仁心在先,仁术在后。1956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是德国外科医生维尔纳·福斯曼。早在1929年,在他还只有25岁时,他不顾同行与上级的反对,在自己的手臂上切开肘前静脉,插进一根导尿管,一直插入心脏的右心房;接着他来到放射室,摄下了心导管的首张X光片。那就是世界上第一根心导管。而当时的医疗机构都认为他疯了,他甚至被顶头上司给开除了。可是,拿自己做实验,那一根长长的心导管,是真正地插入了“仁心”,从而也成就了“仁术”。

医者仁心写大爱 第4篇

石榴挂在六月的枝头,在骄阳下用流光溢彩编织膨胀饱满的梦想。精彩的故事在六月晶莹的露珠里滚动着,若隐若现,动人的情节在蛙声蝉噪里羽翼丰满。六月,记者有幸采访到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张小德医生,请他为读者讲述那些曲折传奇的医学之路。

初次见面,张小德医生给人冷静而从容的感觉,和记者交流起来,却又非常热情诚恳,他谈吐幽默,富有风趣。炯炯有神的眼睛掩盖了他的疲惫,所以整个人依然显得风度翩翩,神采奕奕。

文化小镇 快乐成长

曲靖市陆良县位于云南省东部,居南盘江上游,是爨文化的发源地。它不仅拥有蜚声海外的全国重点文物“爨龙颜碑”、省级重点文物“千佛塔”,还有与石林、土林并称为“三林”的彩色沙林及五峰山国家级森林公园。陆良坝子,素有“滇东粮仓”之美称。

张小德的家就坐落在陆良县中心镇苏镇老城城边上。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他的父亲从小读书,四书五经烂熟于心。母亲善良淳朴,仁慈宽厚,做事极有主见、有条理,70多岁时,依旧思路敏捷,被乡邻誉为最善于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母亲生下兄弟姊妹五个,张小德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他在兄妹中排行老三。

张小德回忆说,刚满五岁的时候,随着哥哥张怀德去学校玩耍。哥哥读书的课堂自然没有他的座位,老师就拿个小板凳放在讲台之下,让张小德旁听。起初,张小德总是心猿意马,老想怎么去捉小溪里自由自在的鱼儿,捕草尖上歇息的蜻蜓。后来,和哥哥一起习字、做作业,他渐渐对学习产生了兴趣。老师看他聪明好学,就正式收他入了学,把他介绍到一年级去读书学习。学校的读书条件极差,没有什么体育设施,乒乓球桌都是学生自己筑的水泥桌,自制的木板球拍,滚铁环就算是最好的游戏。但,即便如此艰苦的学习条件,张小德学习成绩总是排在前三名,他尤其钟爱数学、语文。

“我们那里沟溪纵横,池塘星罗棋布。游泳、捞鱼摸虾就是我们那群小伙伴最高兴的事。秋初季节,稻田里灌有约四、五寸深的水,一群群小鱼在稻穗和浅草间游来游去,吸食稻花、捕捉害虫,欢快异常,稻田里的小鱼叫‘谷花鱼’”。稻子黄的时候,农民伯伯们就要分开稻子,在稻田四周捞出几条南北纵横的豆沟,将稻田里的水排出,以便秋收后点种蚕豆。谷花鱼就顺水而下,退到溪里,退到池塘之中,这便是我们捕捉谷花鱼的最佳时机。头天晚上,我们安装好捕鱼的竹篓,第二天早上天还不亮,我们就出发去收鱼。最多时,一次能收获几十斤。有时,我们几个要好的伙伴常常提前去把我们地盘以外的鱼具里的鱼收了,然后放一条水蛇在里边等那人去收,那人不但没收到鱼,还被吓一跳,这时,我和小伙伴乐开了怀。”沉浸在回忆里的张小德,脸上满满的都是幸福。

求学之路 充满坎坷

1968年,张小德小学毕业。“文革”期间,停课闹革命的风潮波及到他的家鄉,学校也开始停课闹革命。1969年恢复招生,他获得了重新读书的机会。那时候,他就读的陆良一中仅有学生自己建盖的两栋楼房。住宿的条件极差,几十个学生睡在一间屋子里,没有床,就在地上用粉笔划出一块长约一米二,宽几十公分的地盘,铺一床草垫、一张草席,就过夜了。没有被子,夏天,躺在草席上和衣而睡;冬天,加一条灰毡裹身就对付过去了。每天吃两餐,上完早课,走两公里路回家吃中饭。上完下午的课回家吃晚饭,天黑前又赶回学校上晚自习。三更灯火五更鸡,然而父亲却对他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虽然艰辛,但他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他的数、理、化成绩在班里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综合成绩也在前三名。

中考时,他从几百名考生中脱颖而出,文化成绩排在前十名。但由于出生于富农家庭,因为成分问题而名落孙山。当时的张小德十分悲观,父亲安慰他让他回家干活,幸而,他遇到了初中的班主任王成龙老师,王老师在学校的威望很高,他在该校教书期间,为学校团结了一批很有学识的教师,如曾在北大教书的实验室主任李治等。当他得知张小德和其他几个出生不好的孩子均榜上无名时,就四处奔走,想方设法要为他们争取到读书的机会。最后,王老师终于以帮补习班的名誉把他们编进了该校77班读书学习。

1972年,邓小平再次复出,当年张小德参加中考,考取了陆良一中。获得了真正读书的机会。那时,哥哥去了地质勘探队工作,姐姐也已出嫁,家庭负担日益加重。星期六、星期天,他都得回家挣工分,种自留地。体力、精力消耗特大,体质迅速下降,因此他患上了肺结核病。由于青、链霉素用多了,至今他的听力都有些差。凡是听说能治肺结核病的药,母亲就千方百计找来给他吃。在母亲精心呵护之下,张小德的病情有所好转,又重新回到了课堂上。

读到高二时,邓小平同志再次被打倒,张小德又一次失学,成了回乡知青中的一员,田里地头的农活,他样样都去干。1974年,陆良兴修全国库容量第三的大型水库。县水工队招工,就去县一中访问,毕业学生中哪些学生的数理化成绩最好,准备从这些学生中选拔一批品行好、成绩好的学生到县水工队工作。张小德就被选拔到了县水工队工作,他在指挥部主要负责工地质量检查工作。那几百人同时工作的壮观场面、艰苦卓绝与高空作业的惊险,张小德说至今都是令人难以忘怀的。工作虽然艰辛,生活倒是蛮不错的,那种忘我的激情和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至今想起来,都感到无比的自豪。他也终于明白了“建设者”三个字的内涵和沉甸甸的份量,一年的激情岁月,随着水库工程的结束也匆匆结束了。县水工队舍不得他们离去,想要把他们留下,最后,苦于没有转正指标,只好让他回生产队做知青。

柳暗花明 人生转折

1975年8月的一天,正当张小德高挽裤脚在水田里劳动时,小学校长找到了他说,打听到他是村里高中生中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经大队研究决定,想请他到小学去当民办老师,记满额工分,还有每月5元的民办教师津贴。只要有书教、有书读,与知识有联系的工作,再艰苦,张小德都愿意干并且有信心干好。他当即就拖着两腿泥跟校长去了学校。1977年10月,改革招生制度,恢复大学考试。听到这个消息,张小德激动得一夜无眠,第二天就开始行动起来。首先是找复习课本和资料;其二是找老师指点迷津。来自北大的李治老师凭他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张小德的了解,告诉他说,数学是你的强项,不必担心,物理重点复习力学和电学,化学请陈顺和老师给你出一份复习题纲,至于语文,你过去的功底也不差。经李老师这一番醍醐灌顶的点化,张小德瞬间顿悟。

nlc202309041340

1978年3月12日,张小德怀揣那份沉甸甸的大学入学通知书到省城昆明医学院报到。他告诉记者,大学的生活十分清苦,食堂里打来的花菜,上面居然还有许多蚜虫,看了让人无法下咽。只好用开水冲了里边的蚜虫再吃,冲不掉的就当是蛋白质咽下去了,苞谷、荞面等杂粮占了百分之四十,平时,很难吃上一顿大米饭。

不过,大学的读书期间过得很愉快,学生生活是单纯的,又是来之不易的。曾经沧海难为水,没有上不了的高山,没有蹚不过的大河。走出大学的殿堂,等待着张小德的又将是什么结局呢?

1982年9月,张小德带队前往玉溪地区医院实习,医院没有宿舍,他们就被安排在医院原来放射科的屋子里集体住下。张小德被派往妇产科,一个男生,实习的第一天就被分配到妇产科,确实令他感到十分尴尬。那段时间,上班时,他都只能带上大口罩,见了熟人就远远地躲开。由于他基础理论的功底扎实,做起人流手术来,上手极快。头天在指导医师的帮助下做,第二天他就自己操刀,四天时间,他居然一连做了50多个人流手术,而且毫无纰漏。

有一天,副院长兼妇产科主任来妇产科给他的亲戚做子宫切除手术,可是大纱布用光了,做准备时只好用小纱布拼起来凑合着用。当手术做完时发现多出两块纱布,人们想,既然是多出两块,而不是少,就不会有问题。当时就没引起大家的警觉。事后,病人感到不适,用针头探查才发现腹腔内已经感染化脓,打开后,原来有一块纱布没有清除。副院长当即晕倒在地,这事故发生后,张小德十分震撼。技术上精益求精、工作认真负责的医生能救人,反之则是杀人机器!从此他领会到了一个医生责任的重大,学习以及工作岂敢马虎!

学习飞翔是一件自得而又愉快的事情。诚然,世事艰难,生存道路险象环生,谁又知道自己究竟能够飞多远?

爱岗敬业 精益求精

1983年3月,大学五年的读书学习以及实践,转眼就过去了。分配那段难熬的日子突然就来临了。

分工之前,年级主任要张小德为留昆明做些准备,最好是把入党的事放在前面来考虑。当时,他并不在意,以为以他的能力和学习成绩,留在昆明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可偏偏事与愿违,他们只好以“抗战”的形式在昆明等待是否会有什么转机。等了三个星期后,他的精神几乎崩溃了,生怕出什么意想不到的情况。此时,若是再走错一步,他为之奋斗的不只是十年寒窗,好不容易挣来的机遇岂不毁于一旦?思来想去只好到新煤矿矿务局医院报到。坚持抗战到底的同学,有40多个被先后留在昆明并分到了昆华医院。

张小德从来没有像这次一样,为他经不起折腾的怯弱和面对人生挑战时的犹豫不决感到羞愧。

云南省恩洪煤矿职工医院所在地是云南曲靖市恩洪煤矿,即罗平与富源的交界处。云南省恩洪煤矿职工医院的医务人员大多数是来自北京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和昆明医学院毕业的学生。人才资源富足,但企业医院却不能发展,主要原因是医院的条件差,医院设备落后。张小德到医院后不久,遇到一个一岁的男孩得了肠梗阻住进了医院,他向医院外科主任汇报了病人的情况,病人必须立即进行手术,抢救不及时,他就小命难保,但外科主任没有把握进行手术,不同意病人在医院进行手术。张小德只好通知病人家属立即转到省城医院去手术治疗。病人家属拖住了他,并且给他跪下请求,病人家属发自肺腑的心声震撼着张小德的灵魂,深感一个医务人员不可推卸的神圣职责。当即答应请求医院同意由他亲自为孩子实施切除手术。医院同意了他的请求,决定由他来为孩子实施切除手术。病人进了手术室,打开腹腔后,发现病人是重复性小肠,又有先天性缩菜花情状,实属罕见病例。所庆幸的是张小德成功地解决了这一疑难病的所有问题,手术成功了!一岁男孩奇迹般地获救,不久就顺利康复出院。现在他已结婚生子,成为一家煤矿的老板。倘若当年因一念之差,抢救不及时,这条小生命就将命丧黄泉,敢问哪来他今日的辉煌业绩与幸福生活?

手术后,张小德为此写了一篇极有学术研究价值的临床手术报告,可惜没有得以及时投稿发表。半年后,一家权威医学杂志报道了一篇与他遇到的完全相同的病例,被称为医学史上罕见的病例。张小德与此殊荣擦肩而过,實在令人遗憾。

张小德爱岗敬业,对技术精益求精,无论在同事中还是社会上,都有了很好的口碑。不久之后,医院就任命他为团支部书记、工会主席。1988年,矿党委任命他为该院的副院长。上任之初,他针对医院管理制度混乱的现象进行了初步改革,对医院系统进行分科管理,儿科、妇产科等各大科都分了出来。住院部增设到了60张床位,员工增加到95名。医院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矿党委充分肯定了他的工作实绩,任命张小德为医院院长。

时代机遇 历史使命

1991年,张小德接到调令,调往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张小德说,能调到这样一所医院工作是我的荣幸,多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从此,开始了张小德人生的又一个艰难历程。

张小德说,如果说在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医院长的岗位上做了什么贡献,那是历史赋予的使命,是全体医院人员努力工作的结果。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始建于1938年6月,是国家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曲靖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曲靖市传染病医院、曲靖市肿瘤医院挂靠该院,是滇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公立医疗机构。

在新的历史时期,医院如何做到持续协调发展,张小德经过长期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分析医院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重视医院文化建设,全力打造“惠民泽世、仁德济滇”的惠滇医疗服务品牌,实现“质量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协调健康发展,开启建设国内地市级一流医院的征程。张小德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历史选择了我,我选择了时代的挑战!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选择了我,我选择了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

突破“瓶颈”,创新发展。原先医院布局缺乏整体性,医疗用地狭小,成为制约医院发展的“瓶颈”。为营造优美舒适的就医环境,张小德坚持把创新发展落到实处,改造医院各种危房、自筹资金1000余万元补充完成曲靖市急救中心和曲靖市传染病医院项目建设,2007年12月,服从中共曲靖市委、市政府的决定,整体接受经营不善、严重亏损的曲靖市第四人民医院,将该医院规划改造成曲靖市康复治疗中心,2008年4月开始运转。2010年5月,投资400余万元改造门诊部大楼,新增使用面积1600平方米,设置全日制门诊、专科门诊、预约门诊、方便门诊、特色门诊、惠滇门诊。

nlc202309041340

人才强院,科技兴院。人才是医院求生存、谋发展的关键要素和第一资源。多年来,张小德秉承“走出去请进来”的理念,坚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来院讲学、交流共计36次,选派96名骨干人才到国内外医院进修学习,使医院的诊疗理念一直与国际接轨,其技术水平一直紧随国际最前沿。医院引进博士1人,硕士研究生55人,在职就读硕士研究生76人,取得学位16人。开展各项新业务、新技术262项,发表科技论文916篇,获曲靖市科技成果奖16项。部分新技术、新项目不仅达到省内或国内先进水平,而且带来了医院整体技术的发展,形成了“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学科技术格局,有力地促进了医院跨越式发展。

管理创新,制度创新。2005年卫生部在全国医疗机构中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张小德按照要求,结合医院实际,于2006年7月主持编撰了《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管理规范》十篇共140余万字,涵盖了医院人、财、物、信息、时间等内容,涉及质量、服务、安全、费用、技术等管理,使医院管理逐步实现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和合理化;坚持“以病人为中心”,重视医德医风建设。受到云南省卫生厅“医疗管理年”活动督导检查专家组的一致好评和肯定,并作为“亮点”向卫生部推荐。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医院被云南省卫生厅评为2005—2007年度云南省“医院管理年”活动先进单位。

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2009年,张小德在全院推行办公自动化,门诊处方和住院病历一律实行电子处方和电子病历,对远程教育系统进行改造、升级,在大、小会议室安装电话、电视网络系统,院内安装电子监控系统,建立了医院官方网站,各类医院信息全文电子化率100%。

积极践行公立医院改革。在关注民生,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作为共产党员的他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优秀的答卷。张小德从招标采购、规范收费、合理诊疗入手,率先在曲靖市实施阳光采购、阳光收费、阳光诊疗“三大工程”,药品使用招标品种达100%,收费项目与标准公示率达100%,积极贯彻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作为曲靖市公立医院基本药物制度零加成试点单位,公示100种零加成基本药物,让利患者;对特困人群,一律实行减免挂号费、诊疗费和20%的床位费,对急危重症患者及“三无人员”,开通“优先抢救、优先检查、优先治疗”绿色通道。

认真履行社会职责。张小德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工作首位,身先士卒,亲临现场参与抢救27起特重大突发事件,共救治791人。2005年在抢救 “5.17”隧道坍塌12名工人被困133小时救援事件中,他沉着应战,协调指挥,制定营救方案,亲自到达隧道现场参与抢救,保证了12名工人无一人死亡,全部安全获救,受到铁道部副部长的高度赞扬:“5.17”大营救,是中国铁道救援史上的奇迹。2009年曲靖市遭遇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在抗旱救灾中,他作为院长积极组织干部职工捐款14万元帮助重灾区会泽县纸厂乡鄢家村,建立抗旱救灾项目工程,解决人畜饮水困难。2009年甲型流感防控工作中,医院作为全国甲型H1N1流感监测哨点和全市甲型流感疑似和确诊病例的定点收治医院,责无旁贷的承担了全市甲流患者的救治重任。医院投入资金近500万元,专家500余人次全力以赴抗击甲流。

张小德任院长以来,重视医院整体建设和全面发展,成绩显著,医院荣获中国百强品牌医院、第三届全国医院(卫生)文化建设先进单位、云南省文明单位、云南省医德医风先进单位、云南省教卫科系统先进集体、曲靖市价格诚信单位等荣誉称号。

张小德作为一名泌尿外科专家和医院领导干部,在长期的临床工作实践中,对业务技术精益求精,为全市泌尿外科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担任院长期间,医院未发生负主要责任的一级医疗事故及社会影响较大的恶性事件,在全市率先实施阳光采购、阳光收费、阳光诊疗的“三个阳光工程”。主持创办了院内学术期刊《惠滇医疗》,为医院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积极开展“万民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项目”和“公立医院对口支援社区服务工作”,在担任曲靖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主任工作期间,对处置发生在曲靖管辖区内的突发公共事件,能做到一线领导、一线指挥,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做好领导工作的同时,张小德时刻不忘亲临科室,坚持临床实践,注重医学科学理论的研究。

采访快结束时,张小德告诉记者,医者仁心德为先。医是什么?大爱,仁心仁术。医生當用仁心仁术,为患者带来生命的光明和希望。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张小德成功背后鲜为人知的,让人惊羡不已的坎坷经历和传奇故事足以验证孟子的论断。然而,我们更多看到的是百折不挠、百炼成钢的张小德。一个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在于掌握先进的医疗技能,具备良好的医德和医风,药到病除,妙手回春,让人民健康幸福。张小德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选择了神圣,选择了伟大,选择了高尚,选择了奉献!

相关链接

张小德,男,汉族,主任医师,专业技术二级岗位,医院管理学博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云南省首批云岭名医。他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识渊博,技术精湛,勇于创新,管理理念先进。从事泌尿外科专业工作三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高的学术造诣,主持开展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膀胱癌、肾上腺外科、乙状结肠新膀胱术、前列腺等离子电切除术、肾脏切口“U”形交锁缝合术、耻骨上前列腺摘除双气囊尿管应用、微创泌尿外科领域等新技术新业务,达到省内或国内先进水平。其中10余项新技术填补了曲靖地区泌尿疾病手术治疗空白。多年来共诊治泌尿疾病患者13万多例,完成疑难重大手术600余例;培养专业技术人才300余人;帮助同级医院和指导下级医院开展泌尿外科业务技术及处理疑难危急重症病例、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在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上交流论文10余篇,主持完成科技成果12项,所带领的学科发展迅猛;在省、内外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为曲靖市泌尿外科专业的领军人物。并率先在省内州市级医学会成立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搭建起与省内外医院和专家的学术交流平台,引进和开展了许多新技术、新项目,培养了大批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促进了曲靖市泌尿外科专业的快速发展。2007年10月担任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

个人荣誉:2008年4月,评为云南省先进工作者;2009年12月,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2012年4月,评为全国优质医院管理百佳优秀院长;2012年12月,评为曲靖市科技创新功勋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4年1月,评为2013年度中国医院优秀院长;2014年9月,荣获“云南省首批云岭名医”称号;2015年5月,担任云南省医院协会泌尿外科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5年5月,担任云南省医院协会医院文化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2015年,受聘为昆明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医者仁心  大爱无言演讲稿 第5篇

医者仁心 大爱无言
——记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主任史伟

(全篇要求演讲者语气真诚真挚,缓慢坚定,有力度。)

每一天,我们的医院里,都会有病人被救活,也会有病人离我们而去。我通常都记不住他们的面孔,但是,每一个人患者心底的那份对于被无情病痛折磨的沉重,对于生命流逝的无奈和恐惧,常常映在我的脑海:
“明天,阳光能否还能照在我的身上?明天,我是不是就能够像健康的人一样,远离这刺鼻的消毒水,和冰冷的针管说再见,回到自己曾经熟悉的岗位和温馨的家庭。”
每一天,我们的医生、护士都在这里,一次次地温习生老病死的场景,一次次地用我们敏感丰富的情绪去面对,这些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我们在忍受,也在期盼,我们在矛盾中坚持,每一个患者都是我们关爱着的孩子:“孩子啊,你赶紧好起来!这个世界需要你灿烂的笑容。”
同样,这个世界也需要无私关爱病人的医生,是这些奋战在医疗事业第一线的勤劳而英勇的白衣战士,带来给了患者无限的希望。我认识这么一个人,她叫史伟,是一位女医生,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主任,我非常佩服她。她运用对中医治疗肾病的独到见解,率先在广西开展极具中医特色的治疗慢性肾病的新项目, 为大量患者带来生机,使医院的肾病科诊治水平迅速提高,是广西唯一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资助者。她的学术研究扎实丰厚,在她的带领下,肾病科的学术氛围越加浓厚,一大批青年骨干医师迅速成长,团队实得到力不断增强,她也因此得到社会、医院、患者等多方面的高度赞扬。
我佩服你,史伟医生,不仅是因为你获得的种种荣誉,不仅是因为你精湛的医术和对医学的忠诚,也不仅是因为你对病人无私无言的爱,让我最为动容的是源于你的一句朴实无华的话:“我就是喜欢给病人看病!我就是喜欢看到他们康复以后的样子!”原来,一个人可以活得那么纯粹,那么自然,那么坚定;原来,一个人对于理想、对于生命的敬畏可以那么亲切地说出来:“我就是喜欢!”
因为喜欢,半夜急诊你会第一时间赶到,通宵奋战抢救病人后,第二天依然坚持上班,同事都劝你赶紧休息,你揉揉疲惫地双眼,笑着说:“没问题!”又是一个忙碌的通宵后,你实在太累太累了,伏在办公桌上休息一会儿,竟然不知不觉地睡着了。等你醒来,看见你的一个病患、一名6岁的患肾病综合症的男孩也趴在桌子上,摸着你的头发,对你说:“史医生,你继续睡吧,我来帮你上班,帮你看病。你继续睡吧!”你这时才意识到,此刻的自己更像一个病患。
因为喜欢,你毫无保留,无论患者是老、幼、贫、富,一律平等对待。一位乡下老农民的儿子患上了慢性肾炎,你为他仔细检查,考虑到患者家境贫寒,你做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经过几个月的精心治疗,用很少的钱就让患者的病情完全缓解。半年后,这位老农民背了几个西瓜、十几斤米从乡下千里迢迢找到你,说:“史医生,这些都是我自己种的,西瓜是刚摘下来的,很新鲜。我们家穷,只有这些了,希望你能收下。”看着这位农民打着补丁的汗衫,黝黑的额头满头大汗还来不及擦,你的眼眶红了,虽然去年拒绝了眼前的礼物,但你知道病人的认可对你来说才是最珍贵的礼物。
2000年的一天,一位年仅19岁的女孩子和家人一起来到肾病科检查时,女孩被怀疑患上系统性红斑狼疮,这是世界疑难杂症之一。但是,进一步确诊需要200元,200元对于这个贫苦人家来说,就是一年的口粮,女孩低着头,在估算着200元的确诊费和可能要支付一大笔的持续治疗费用,这对于家庭,意味着近乎毁灭性的灾难。沉默了几分钟后,女孩说:“我不怕死。”这话让你的心痛不已,最后是你带头动员科室的医生捐钱为女孩确诊和治疗。女孩的家属跪在地上,久久不愿起来……
这样的案例很多,最让你揪心的是一些贫困弱势群体,一旦查出了病情晚期,往往拒绝治疗,从而放弃了生命的希望。长期以来,你为了让这类患者带着信心接受治疗,总是不停地激励患者,不断研究,掐着指头为患者制定经济而又有效的治疗方案。
你藏在胸口的恻隐之心,总是成为了病人耳边最温馨的责备:“今天怎么不按时吃药?”“你怎么又乱动了?”“不是告诉了你吗?要忍住痛,坚持治疗,才会好!”你严肃而关切的话语就像一剂良药,安抚了无数患者的心。广西机电工业学院的退休干部杨大妈,患有肾病30多年了,自从在1988年认识史伟后,就没有再找过别的医生看病。有一次杨大妈吃不下饭,痛苦不堪,你刚好在外地出差,杨大妈拨通了你的电话,说:“史医生,我想听听你的声音,你在哪里?我好想你!”你温和地笑着说:“别任性了。”杨大妈突然像个婴儿般在电话那头哭了起来,哭完后,她勇敢地继续接受治疗。
史伟医生,她对病人没有架子,不耍派头,走在人群中你根本不知道,这位面容淡然的普通人,因为她的坚持,她的严格,她的温暖,亲手挽救了多少条生命、给多少个家庭重新点燃了希望。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我们身边用最温热的心一直陪伴和守护着那些脆弱的灵魂,用她赤诚的心灵,用她透支的体力,用她伟大的信念。她说:“我从来没有战胜过对于死亡的恐惧,我的心每天都在为患者的病痛剧烈地颤抖,我不能习惯死亡,也不该去习惯。因为麻木,会带来虚假的勇敢,会慢慢磨灭一个医生最珍贵的良心和信心,我宁愿活在颤抖的责任中。”
我们的医院,需要这样优秀的人,需要这样的品格,我们的医院,需要由高尚的灵魂来支撑,来灌注。我们的社会,需要对这些优秀的人的赞颂和鼓励,需要支持他们并成为他们的一份子。史伟医生,我想对你说,你已经承受了太多,在看似轻松地说出“我就是喜欢”时,别人以为你是坚强,但我知道,你只是忍着泪、咬着牙在奔跑。让我也加入你的队伍,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才能说,职业与美德相称,白衣天使的善良得到传承和守护,我们人民的健康有所保障,百姓能够体面而信任地活在这片土地上,没有医患矛盾,没有医疗纠纷,只有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一句简简单单的“我就是喜欢”,诠释了一名医生最基本、也最高贵的品德;诠释了医者仁心,大爱无言。

医者仁心大爱无垠 第6篇

医者仁心 大爱无疆

——甘肃省平凉市惠君肛肠医院院长刘惠君先进事迹

在素有“道源圣地”美誉的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崆峒山下,提起刘惠君这个名字,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她勇于创新,自主创业,医技高超,医德高尚的优秀品质,赢得了社会的肯定和患者的赞誉。由她亲手创办那一世小说网 http://的平凉惠君肛肠医院(原名平凉惠君痔瘘医院),不但在陇东地区声名远播,而且在陕、甘、宁三省都享有盛誉,闻名前来就医的患者络绎不绝。

2009年9月20日,刘惠君光荣当选“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中共崆峒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区总工会、区团委、区妇联、区卫生局随后联合发出了《开展向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刘惠君同志学习的决定》,在全区广泛开展向刘惠君同志学习活动。学习她坚忍不拔、锐意进取的创业精神;学习她恪尽职守、敬业奉献的高尚品格;学习她心系群众、奉献社会的崇高道德。

现年50岁的刘惠君,大学毕业、副主任医师职称,是甘肃肛肠学会理事、平凉惠君肛肠医院创始人、院长,平凉市人大代表。她热爱肛肠专业,1993年,放弃了庆阳地区医院工作,停薪留职,在平凉创办了西北首家痔瘘专科医院。17年来,惠君医院从小到大,现已发展成为集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科技化、现代化、规范化的肛肠专科医院,为了医院的发展,刘惠君不畏辛苦,再次创业,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新的惠君肛肠医院综合大楼已在平凉西门口建成,将在2010年初投入使用。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十多年来,刘惠君以她朴实无华、无私奉献的精神,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患者的赞誉。2003年,她被原平凉地区卫生局授予“平凉地区中医重点学科带头人” ;2005年,被全国工商联授予“全国50名商界管理女精英”;2008年,她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优秀创业女性”;同年又被甘肃省文明办、省总工会、共青团省委、省妇联授予 “甘肃省首届道德模范”称号;2009年,她再次被全国妇联授予“中国品牌女性”。多次被授予“平凉市三八红旗手”、“平凉市巾帼十杰”、“优秀十佳母亲”等殊荣21项。平凉惠君肛肠医院也先后被授予平凉市“中医肛肠重点科室”、“诚实守信单位”、“市巾帼文明岗”、“质量管理规范化药房”、“先进基层工会”、“模范职工之家”。同时,她所在医院也是最早被平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确定为“平凉城区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院”的首家民营医院。

多年来,她凭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在肛肠治疗领域不断探索、钻研、创新,研究,在国际、国家、省级重点医学杂志和学术研讨会上,发表医学论文43篇,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成果奖7项,编写专业书籍4部。其中多篇论文被国内、国外医学期刊引用。

无论是在公立医院当医生,还是创办民营医院当院长,刘惠君始终坚秉承着“医者父母心”这一人道主义精神,把爱心和温暖传递给每一位患者。20多个寒暑,经她亲手诊治的肛肠疾病患者达数万例,从未发生过一起医疗事故。患者写来的近千封感谢信及赠送的一百多面锦旗,就是对她的诊疗技术和医德作风的最好诠释。

“医者仁心”。这是刘惠君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座右铭。自办院以来,她为孤寡老人无偿看病,为贫困患者减免医疗费用共60万多元。她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积极扶贫助困、捐资助学、资助春蕾女童,留守儿童、孤儿、聋哑儿童、地震受灾儿童、单亲孩子和单亲母亲等共300多人,资助68万元,捐物480件。还先后安置大、中专毕业生、下岗职工、失业人员达1200多人(次),为社会培养了16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

展望未来,刘惠君满怀信心地说:把平凉惠君肛肠医院办成西北最大的肛肠专科医院,培养造就一支高技术、高素质的医疗队伍,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为构建和谐社会建功立业,是我今生最大的目标和愿望!

上一篇:整改落实两方案一计划下一篇:做自己的女神作文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