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地区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绩效评价研究论文

2024-05-12

沿海地区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绩效评价研究论文(精选9篇)

沿海地区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绩效评价研究论文 第1篇

摘要:对我国沿海地区的建筑企业安全绩效进行调查研究,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中的C2R模型和SE-C2R模型对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绩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安全管理绩效有效的建筑企业表现出“低投入、低事故率”,相反无效的建筑企业表现出“高投入、高事故率”,证明了高安全管理投入并不一定能够带来低事故发生率;安全管理绩效无效的建筑企业具有提高安全管理绩效的潜质和改善空间,关键在于如何科学地配置安全管理投入资源;同时也表明DEA是评价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绩效的一种有效方法。

沿海地区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绩效评价研究论文 第2篇

企业物流管理绩效体系建设是企业物流步入更加规范轨道的重要举措,物流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只有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才能保证企业物流绩效体系得到很好的实施。从我国企业物流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按照企业物流绩效体系建设应该遵循的规则,才能制定更加合理、有效的企业物流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策略,为企业获取更多经济效益创造条件。

论文关键词:物流管理绩效评价,经济效益

物流企业管理绩效考核在整个物流管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只有从效率、风险、客户管理、成本等角度对绩效考核评价进行研究,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企业物流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同国外物流企业绩效管理相比,我国的企业物流管理绩效理论和实践水平相对较低,只有充分认识企业物流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才能更好的制定策略,为完善企业物流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奠定基础。我国物流企业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建设必须按照一定的原则展开,需要从效率、成本、客户、风险等角度分析指标体系,才能更好的建立企业物流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才能更好的对绩效评价体系进行控制。

一、企业物流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现状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强。从物流行业的发展看,只有提高物流管理绩效评价水平,才能在行业竞争中获取胜利。现代物流管理绩效考核体系建设需要从供应链管理、内部物流成本管理、外部顾客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衡量,从而达到建立积极有效的运行机制的目的,为组织结构运行奠定了重要基础。[1]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实施监控物流运行状况,对物流管理的全过程进行观察处理,可以很好对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漏洞进行控制,保证物流管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从物流绩效考核评价的层面分析,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提高顾客服务水平,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经济效益,从而达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只有在企业物流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中寻找到合适的方法,才能帮助企业制定合力的绩效评价体系。对企业物流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要素和效果进行研究,可以帮助企业制定更好的物流管理策略,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我国物流企业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建设成果与国外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从我国物流企业的现状看,很大一部分企业可以通过物流管理达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管理效率、改善物流企业管理的目标。但是在顾客满意度和企业形象提高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部分企业对物流管理绩效评价认识不够,所以物流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建设还处于很低的层次,即使部分企业开始就实施物流企业绩效评价,但是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大都来自财务,因此不能提供实时的数据支持,所以很难对物流状况进行实施有效的监控站大全。[2]企业很难在物流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从另一方面看,我国现行物流企业只是对物流工作的完成状况进行评价,很难对物流实施进行全程监控和评价,针对供应链关系的物流整体评价体系很难实施,因此物流企业管理绩效评价缺乏一定的科学性,评价的准确度很难得到保证。当前我国物流企业需要根据生产经营实际,设计一套适合自身需要的企业物流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才能符合现代物流管理的需要,才能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二、物流绩效评价体系建设应遵循的原则分析

建立规范合理的物流绩效评价体系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整体性原则是物流企业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重要原则之一。以往只对部分管理部门进行单独评价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合物流绩效评价的需要,只有从整体上把握才能制定合力的评价策略,才能更加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流各个环节都需要完善,只有充分整合物流活动各阶段的工作,才能有效增加各阶段的协调度。物流绩效评价体系只有站在全局的高度才能对成本进行控制和考察,局部的成本控制和作用很难符合现代物流管理企业绩效评价的要求,只有整体把握物流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建设,才能服务企业发展的需要,整体性原则是建立企业物流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关键。

物流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建设需要坚持可比性原则,物流企业评价体系建设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时间上的纵向性比较,同时需要与其他国家相关领域的绩效评价模式进行比较,才能保证评价体系更加完善,只有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对物流企业绩效体系建设进行评价,才能符合企业的发展需要。[3]物流企业在绩效评价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坚持经济性原则,评价体系建设过程中首先应该考虑成本因素。所以指标体系建设过程中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如果指标体系过小很难实现整体评价的目标,如果过大评价过程中产生的成本过高,同时操作过程中产生复杂的结果,判断起来比较困难。我国物流企业绩效评价体系需要在国内与国际先进策略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才能建立适合我国物流企业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物流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必须坚持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经济效益,物流企业绩效与客户满意度和物流风险都存在一定的关系,从这两方面的特点看很难进行准确的量化,因此物流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建设需要量化的同时还需要对相关量化指标进行修正,才能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三、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研究

物流管理绩效体系中成本指标发挥重要作用,从局部成本指标的角度分析,仓储费用、运输装卸费用、采购费用、包装费用、流通加工费用都是成本指标中的重要成分,采购费用主要由差旅费、订购费、招待费、谈判费、采购人员工资组成。当前企业的物流数据归集系统还没有完全建立,因此对物流企业数据有效归集产生重要影响,按照现阶段会计制度的规定,只有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才能归纳。不同阶段物流管理人员的工资是完全不同,并且工资最终都形成一个统一体,纳入整个管理的范畴。如果对工资成本状况进行了解,需要对工资的会计分录进行细化,然后进行分流处理,把工资费用分流到物流各个阶段的成本体系中。

效率指标对物流管理企业来说尤为关键,物流企业管理过程中实现发挥效率优势,

才能获取更好的发展机会,从而得到更好的收益。物流效率与总成本、不合理的物流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只有合理控制安全率、准确完成率、耗损率等指标,才能提高物流企业的管理效率。[4]物流实施过程中涉及到的环节多,只有对每个环节进行处理,才能降低企业运行风险。物流企业的流程主要分为运输装卸、采购、包装、流通加工、仓储等,各个环节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要很好的衔接,衔接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定的风险。物流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会面临各种风险的考验,风险评价的过程很难进行量化,只有按照以往经验对风险发生的概率进行定性的评估和描述。采购员和验货人员、供货商、财会人员进行勾结给物流企业带来的风险是巨大的,物流企业运输中的线路状况,搬运失误情况和搬运过程中时滞等原因都会对物流企业管理风险产生影响。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客户满意度非常重要,物流企业同样如此。物流企业的客户满意度指标对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建设起到关键的作用。资金流、信息流、物流贯穿于企业的各个方面,从物流特点看,物流的下端与企业紧密相连,物流的管理状况会对客户产生重要的影响,客户的满意度与物流管理水平直接相关。所以对物流企业绩效进行评价的同时必须考虑物流对客户满意度的影响站大全。客户满意度主要由商品到达客户手中的及时率、获取送到客户手中的准确率、货物送到客户手中的完好率等因素组成。只有正确处理客户满意度与物流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企业物流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指标顺利构建,才能减少客户抱怨次数,提高顾客满意度。

四、物流绩效评价体系的控制和实施

物流绩效评价体系对企业发展影响重大,企业必须从思想上重视才能合理实施。物流绩效评价体系建设可以有效降低物流企业运行成本,提高企业管理和运行效率。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拥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只有建立一流的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才能树立全体员工参与成本管理的思想。员工只有对企业成本管理和风险管理具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把此种思想认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才能帮助企业实现经济效益。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把风险避让和成本控制管理转化为员工的习惯性动作经济效益,才能真正把物流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有效的结合,企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把绩效考核和员工的薪酬紧密结合,积极鼓励管理人员深入一线进行监督,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物流数据收集系统建设对物流绩效评价体系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物流企业的成本是绩效评价的重要指标,绩效评价的数据来源主要是会计报表,数据产生的过程复杂,同时实效性很差,所以建立实时有效的数据归集系统是必要的。物流企业需要从风险、成本、客户满意程度、效率等方面考虑物流绩效问题,为满足此指标需要建立一个反应迅速、使用灵活的物流数据归集系统。人员配备是物流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专业的业务需要专门人员管理,才能保证人员配置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只有对人员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才能保证各种物料得到及时供应,才能更好的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求。提高库存的周转次数、降低库存量和成本,才能加快资金周转速度。

沿海地区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绩效评价研究论文 第3篇

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绩效水平的高低对有效控制安全事故频发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实践证明现行安全保障体系在有效控制安全事故频发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但花费了大量的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成本[1],负责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的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并未得到显著提升且安全管理绩效良莠不齐。如何对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绩效进行科学评价并从中取长补短,以此提高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并将成功经验在行业中推广。这已成为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2]。

科学有效地评价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绩效需要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手段作为技术支撑。目前较为流行的评价方法主要集中在伤害事故率(R ecordable Incident Rate,简称RIR)和经验调整系数(Experience Modification Rate,简称EMR)、SPE影响因素法、糊数层次分析法、加权关联度评价、因子分析方法和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安全管理绩效评价方法等。上述安全管理绩效评价方法不仅在改善建筑工程安全绩效方面起到促进作用,也是目前国内外较为通用的评价方法。但这些方法多是基于专家咨询或专家打分,因此评价结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同时,已有研究和现存方法大都以建筑企业或施工生产现场的安全管理绩效为研究对象,而且目前暂时还没有以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绩效相对有效性为研究重点,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建筑企业间的安全管理绩效进行比较分析的研究。

因此,笔者以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绩效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比较安全管理绩效的相对有效性,利用数据包络分析评价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绩效的有效性,同时证明是否高安全管理投入就意味着一定能够带来低事故发生率以及明确安全管理绩效较低的建筑企业是否存在提高和改善的潜质和空间。

二、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绩效评价

(一)选取DEA模型

DEA自1978年由Charnes等提出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它将单输入输出的工程效率概念推广到多输入输出,特别是多输出的同类型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简称DMU)的有效评价中。DEA是应用数学规划模型评价具有多输入输出的“部门”或“单位”的相对有效性。应用该方法和模型可以确定生产“前沿面”,因此当DEA被用来研究多输入输出生产问题时,由于不需要预先估计参数,因而在避免主观因素和简化算法、减少误差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优越性。其经典DEA模型C2R模型如下所示。

其中,v=(v1,v2,…,vm)T,u=(u1,u2,…,us)T分别为m种输入和s种输出的权系数,而后Charnes和Cooper利用分式规划变换,令t=1/v TX0,ω=tv,μ=tu,将模型(I)变化为线性规划模型(Ⅱ)所示,当引入松弛变量S-≥0和S+≥0时其对偶规划模型为(Ⅲ)所示。

其中,θ为被评价决策单元的效率值,λ为各决策单元的权重,S-和S+为各输入、输出变量对应的松弛变量。经典DEA模型可以通过对有效值θ的判断,将同一系统中不同的决策单元分为有效和无效两个类别,且这些决策单元的效率值都介于0和1之间。研究发现[3]这种分析方法的结果经常出现多个产出的θ值均等于1的情形,这意味着这些决策单元都是有效的。但是这些有效的决策单元仅是相对于所选样本较优,它们之间仍能进一步比较相对有效性。因此,有必要采用更有效的评价方法对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有效性进行评价。

为弥补这一缺陷,Andersen和Petersen(1993)提出了区分有效决策单元而提出的超效率模型SE-C2R模型。该模型能在经典模型的基础上对有效决策单元进一步比较并对效率值进行排序。SE-C2R模型进行评价某决策单元时,其参考集不包括被评价者本身,而是被其他所有决策单元投入产出的线性组合代替,同时仍保持这些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同时从“超效率值”的意义上不难看出,这个超效率值应是大于1的,而且值越大,说明决策单元有效性越稳定,投入的效率也是最好的[12]。因此,SE-C2R模型将作为本研究针对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绩效相对有效性评价的分析模型,如(Ⅳ)和(Ⅴ)所示。

其中,当引入松弛变量S-≥0和S+≥0时的形式(Ⅴ)为对偶模型,其他各项参数如前所述,在此就不再敖述。

(二)确定建筑企业安全管理输入输出指标

如前所述,DEA将建筑企业看作一个能够实现输入输出转换的DMU。一个建筑企业在安全管理投入方面主要体现在安全措施经费(包括安全技术+工业卫生+辅助设施+宣传教育)、劳保用品投入和职业病费用等方面[4]。这些项目构成了建筑企业安全总投入,同时也是企业总收入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将安全总投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作为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绩效评价的输入指标。

根据《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对安全绩效的诠释,表征安全绩效的指标可以分为事故损失(包括经济损失、工时损失)和工伤事故率(如轻伤事故率、重伤事故率、万人死亡率等)。据此一个建筑企业发生不同类型安全事故的数量可以作为评价该企业安全管理绩效的标准。再者,根据有关专家学者对安全事故发生的类别、原因和发生部位等,按照发生事故所占比例的多少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的结论显示,高处坠落(Ⅰ)、施工坍塌(Ⅱ)、物体打击(Ⅲ)、触电(Ⅳ)和机具伤害(Ⅴ)等五大类安全事故是我国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主要类型。因此,本研究将这五类安全事故作为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的输出。由于建筑事故发生数等属于悲观性指标,所以利用乘法反转法将数据转换成相关数据的倒数作为本项研究的安全管理输出指标。建筑企业安全管理输入输出指标如图1所示。

(三)收集数据

本文以一个完整的财政年度为研究周期,选取我国沿海地区的150多个建筑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地区属国内较发达地区,因此这类地区的建筑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具有鲜明的代表性。作者首先对上述地区的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的总体情况进行了调研和采访,了解建筑企业在安全管理投入方面的普遍做法和绩效情况。随后,笔者向部分从业人员和专家学者征求意见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调查问卷。其中所选建筑企业中70个企业同意参与该项研究。然而,只有45家企业提供了本研究所需要的数据,如:企业安全总投入占企业总收入的百分比;发生5类安全事故的数目。出于维护受访对象利益的考虑,这45家企业的参与人姓名、企业名称、安全管理投入等信息均不公布。这里只给出基于上述数据的投入产出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四)计算结果及分析

本文利用DEA-Solver Pro6.0求解软件分别运行C2R模型和SE-C2R模型。表2给出了相应的统计结果。45个建筑企业中只有8个企业的安全管理绩效是有效的。其中最大值为1.0,最小值为0.02,均值为0.32。这意味着对于一个安全管理绩效得分为均值的建筑企业来说其安全投入产出的效率并不高,其安全管理绩效还能提高68%。

表3分别给出了两种模型下45家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有效值和排列顺序。其结果表明每一建筑企业与其他建筑企业相比较的结果。根据C2R模型计算结果显示,B、Q、C1、D1、E1、I1、J1和K1这8家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是有效的且他们在原投入X0的基础上所获得的安全管理产出(即事故发生率)Y0为最优且都落在“前沿面”(即他们的效率值都为1.0),因此被称为有效DMU。这说明这些企业在安全投入转换为安全产出方面的效率很高,表现出更好的安全管理绩效。而其他建筑企业的效率值都小于1,因此被认为是无效DMU。值得注意的是,C2R模型无法比较出已经落在“前沿面”上的有效企业的相对有效性。因此,利用SE-C2R模型对这8个有效DMU进行计算,其结果如表3所示。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这8个有效DMU的效率值均大于1,而其他DMU并没有变化。其中,建筑企业Q的效率值最大。说明该企业仍可以降低31%的安全投入实现同样的结果。根据C2R模型的计算结果,表4比较了有效DMU和无效DMU之间的投入产出均值。值得关注的是,在安全总投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方面,有效DMU比无效DMU的安全投入要低。前者的均值为0.01,而后者为0.09。同样,有效DMU比无效DMU的事故发生数要少。这也说明并不是高安全投入就能带来理想的低安全事故发生率。

本文的另一目的是想了解低安全管理绩效企业是否具有改善自身安全管理绩效的潜质。以表3中的建筑企业C为例,利用C2R模型计算的结果显示其安全管理效率值为0.2,其安全管理绩效很低属于无效DMU范畴。表5描述了该建筑企业安全投入产出的实际值和参照值。通过比较得知,该建筑企业的安全总投入占总收入的0.05%,其比例较高,因此可以改善的空间为0.04%。同时,事故Ⅰ、事故Ⅱ和事故Ⅴ的发生数也可以从实际值减少到参照值1。这说明,低效建筑企业具有提高安全管理绩效的潜质和机会。显然,一个建筑企业若要减少安全投入是应该慎重考虑的,但上述分析结果表明安全管理投入产出的转换效率并不理想。如何优化安全投入资源的配置并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确保企业获得高安全绩效的同时最小化安全投入,将是低安全管理绩效建筑企业改善其安全管理值得深思的方面。

三、结论

1.利用C2R模型对研究对象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45家建筑企业中有8家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是有效的且他们在原投入X0的基础上所获得的安全管理产出(即事故发生率)Y0为最优且都落在“前沿面”(即他们的效率值都为1.0),因此被称为有效DMU。相反,其他建筑企业为无效DMU。上述研究结果表明,DEA技术在比较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绩效有效性方面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2.C2R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安全总投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方面有效DMU比无效DMU的安全投入要低。同样,有效DMU发生安全事故的数量也低于比无效DMU。这反映出安全管理绩效较高水平的建筑企业表现出“低投入、低事故率”,而较低水平的建筑企业表现出“高投入、高事故率”的现象。在利用SE-C2R模型对有效DMU进行了进一步的比较分析时,计算结果表明上述8个有效DMU的效率值均大于1,而其他DMU并没有变化。其中,建筑企业Q的效率值最大,为1.31。这说明该企业仍可以降低31%的安全投入实现同样的安全管理绩效水平。以上研究结果充分证明了高安全管理投入并不一定能够带来低事故发生率。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即:安全管理绩效水平)在此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3.研究结果还表明安全管理绩效较低的建筑企业具有提高安全管理绩效的潜质和改善空间。关键在于这些企业如何科学有效的配置安全管理投入的资源来改善当前所处的困境。

参考文献

[1]周建亮,方东平,王天祥.工程建设主体的安全生产管理定位与制度改进[J].土木工程学报,2011,(8):139-146.

[2]李成华,李慧民,云小红.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建筑安全管理绩效评价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207-212.

[3]Andersen P,Petersen N C.1993.A procedure for ranking efficient unit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Man-agement Science 39(10):1261-1294.

企业预算管理绩效评价研究 第4篇

对工商企业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财务效益状况,企业资产管理状况,企业偿债行为状况及企业发展能力状况。

财务效益状况。即企业的资产收益能力。基本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U11)和总资产收益率(U12)。

资产运营状况。是反映企业资产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的一个重要内容。基本指标包括总资产周转率(U21)和流动资产周转率(U22)。

企业偿债能力状况。企业偿还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能力的强弱,是企业经济势力和财务状况的重要体现。基本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U31)和已获利息倍数(U32)。

发展能力状况。企业的发展能力也可以称为企业的成长性,它是企业通过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断扩大积累而形成的发展潜能。基本指标包括销售(营业)增长率(U41)和资本积累率(U11)。

二、模糊评价原理及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评价

1.模糊评价原理

(1)确定对象集,因素集和评语集。企业为对象集,被评价的事物影响因素为u1,u2,…um,构成因素集U ={u1,u2,...,um},评语集V={v1,v2,...,vn}。

(2)确定权数分配A=(a1,a2,...,am)。通常,对评价目标影响越大的因素(指标),其权重亦越大;反之亦然。

(3)建立各因素 (指标) 的评分隶属函数和综合评价矩阵R。

2.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评价

(1)财务效益状况。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企业预算管理,要求管理者将有关企业过去浪费或低效率的部分剔除,选出一种最佳的预算方案,进一步地提高企业的综合盈利能力。

(2)资产营运状况。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企业把预算作为控制各项业务和考核绩效的依据,用较少的劳动力消耗和资金占用,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因此使企业的资产运营效率提高了。

(3)偿债能力状况。实施了企业预算管理,使得企业的综合盈利能力和资产运营效率提高了。从而加强企业的偿债能力。

(4)发展能力状况。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个管理信息平台,作为连接战略与年度预算的桥梁,使得企业的管理者注重企业的发展能力,使企业的发展能力比传统的计划管理条件下要强。

企业绩效评价指标

对单因素评价,我们主要考虑该企业与行业的区别。我们设定的评判集V={好,一般,不好}。

因为当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时企业的财务效益、资产营运、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均比在传统的计划管理条件下要好,所以,在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时R111,R121,R211,R221,R311,R321,R411,R421均大于不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条件下它们的值。当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时,对基本指标的评价结果中对企业评价“好”的结果M1的数值大于企业不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时的数值。所以,我们可以得出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能提高企业管理的绩效。

沿海地区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绩效评价研究论文 第5篇

基于ANP的企业绩效管理能力评价研究

企业绩效管理能力是决定企业绩效管理有效性的关键,进行企业绩效管理能力评价研究,有助于企业有针对性地提升绩效管理水平.在建立企业绩效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构建网络结构模型,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最后对五家企业进行实证分析.

作 者:宋哲 王树恩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072 刊 名:科技管理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年,卷(期): 30(4) 分类号:C931.1 关键词:企业绩效管理能力   评价指标体系   网络层次分析法(ANP)   实证分析  

沿海地区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绩效评价研究论文 第6篇

为了系统、全面地评价战略信息管理为企业带来的有形和无形的收益,对企业战略信怠管理进行了界定;并以制造性企业为例,利用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思想,构建用于企业战喳信息管理绩效评价的价值链模型;利用平衡计分卡这一综合绩效评价工具,构建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战略信息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为了系统、全面地评价战略信息管理为企业带来的有形和无形的收益,对企业战略信怠管理进行了界定;并以制造性企业为例,利用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思想,构建用于企业战喳信息管理绩效评价的价值链模型;利用平衡计分卡这一综合绩效评价工具,构建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战略信息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在日益动荡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信息在企业生产经营和战略决策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一种战略性资源。而信息管理的重要性也随着信息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两被提上战略地位。马尔香和霍顿20世纪80年代中期预测的“战略信息管理”发展阶段的到来,将信息管理提升到了一个战略高度。但战略信息管理对企业业绩的提升到底有多大帮助,至今没有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而且战略信息管理为企业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并存的状况,也造成了对企业战略信息管理开展绩效评价的困难。兼顾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工具,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平衡计分卡从财务、顾客、内部过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进行绩效考核,其中内部过程维度实质上就是企业的价值链过程。而价值链既是企业信息的承载体系又是企业信息的运输渠道,是企业信息流的运动空间和路径。同时,价值链又是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有效工具。因此,价值链是开展战略信息管理的一个合适的框架。本文以制造性企业为研究对象,首先为基于价值链开展的企业战略信息管理构建价值链模型。然后利用平衡计分卡对基于价值链开展的企业战略信息管理构建绩效评价体系。

1、企业战略信息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管理者必须不断地向管理对象传递信息,监督其运行状态,同时不断地收集管理对象以及相关客体的反馈信息,并做出调整以实现管理目标。信息是决策和计划的基础,是管理的脉络,是控制的前提。但是由于信息泛滥和信息质量良莠不齐等状况的存在,造成信息利用效率低下。战略信息管理通过对信息的战略应用,使信息自如地贯穿于企业营运效率与创造收益以及战略决策制定的过程中。

从信息利用的角度看,笔者认为企业战略信息管理就是利用各种信息和通讯技术,在合适的时间向合适的人及时地传递高质量、高相关度的信息,最终实现对信息的战略应用,将企业的智力资产(包括记录信息、员工经验等)转化为更高的生产力,使企业可以更灵活地应对内外部发生的变化,有利于实现企业的低成本战略和差异化战略。战略信息管理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将信息管理和企业战略相结合,其最终目标是辅助战略和战术决策的制定以及战略战术目标的实现过程。战略信息管理带来生产率的提高导致低成本,形成的附加信息服务和信息产品造成差异化。

2、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战略信息管理 价值链是研究竟争优势的有效工具。其基本思想是每~个企业都是由进货、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基本括动以及一系列辅助活动组成的系统集合体,且每一项活动都是价值创造活动,这一系列价值创造过程用价值链来描述。根据战略思维(Strategic Think.ing)和信息之间的关系,价值链是战略信息管理的一个合适的框架。利用这个框架。

可以进一步探讨信息利用和需求在企业战略决策中的应用,分析信息的来源和用户。作为企业信息流的运动空间和路径,价值链既是企业信息的承载体系,又是企业信息的传输渠道。各种价值活动的相关信息。分布在价值链的各个阶段,并依托价值链所构造的信息网络不停地进行着传递和交流。因此,以价值链为主线开展信息采集、筛选和分析工作,必将获得更高的效率。基于价值链的战略信息管理.就是要沿着企业价值链追踪企业的信息流,并对其进行优化配置和战略协调,以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并辅助战略决策。本文在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模型基础上,对制造性企业内外部各相关活动作进一步梳理,按照信息流的情况,将制造性企业价值链简化为如图1所示的环节。

其中研发活动包括改善产品或服务质量,提商作业效率及新产品设计等的努力。它不仅涉及到机器设备、生产过程,还有“诀窍”、“秘方”、程序和运行机制,在一些行业中,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可能被认为是成本优势的关键来源。

采购是指原材料、供应品及其它消费品和资产的购置,它们都是企业价值链作业的投入要素。采购做不好,会导致高成本和低质量。

生产是将各种投入转换成最终产品的活动,包括加工、装配、检验、包装和设备维修等。营销是使顾客获知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特征,并得到顾客为该产品或价值赋予的企业所能接受的价值,进而购买该产品或服务。一般包括广告、促销、销售、定价、报价、分销渠道选择、分销渠道关系的建立等活动。售后服务向顾客提供加强或维持产品价值的服务,如产品安装、培训、维修.、配件供应等活动。价值链的各环节都存在着该阶段产生的大量信息,信息是了解和理解企业经营运作的基础。基于价值链开展战略信息管理工作,可以使决策者全面及时地把握各个阶段各种活动的信息状态,进而对企业全局有整体把握,从而有利于战略战术决策的制定和决策效率的提高。价值链上的各个活动,及时地为企业的战略战术决策提供准确而有效的信息,以便对信息需求做出迅速反应,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战略信息管理,可以为价值链各阶段活动的改进和增值,以及竞争力的提高,提供有力的帮助。

3、战略信息管理绩效评价的平衡计分卡体系

卡普兰和诺顿经过对12家在绩效评价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项目研究后,于1992年提出了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这一战略绩效评价工具。传统的绩效评价只注重财务指标,造成了许多缺陷,如:只能衡量过去发生的事情,过去经营活动结果,无法评估组织前瞻性的投资;只使用财务指标衡量绩效容易导致管理者过分注重短期的财务成果,而采取一些“杀鸡取卵”的短视行为等等。而平衡计分卡不仅提供评估过去成果的财务性指标,同时对顾客、内部过程以及学习与成长等三方面进行绩效考核,弥补传统绩效评价方法的不足。

战略信息管理是一种服务职能,它通过为业务部门和决策部门提供支持和服务来创造价值。它可以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和无形效益。战略信息管理的无形收益包括: a.企业反应能力的提高.b.工作流的改善和任务的简化; c.员工的生产力和创造力的增强; d.企业内部部门之间协同性的改善; e.对企业资源获取和管理的支持; f.对企业经营决策效果的影响; g.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等等。

这些无形效益是有关企业长远利益的,是一种内隐性的收益,无法直接采用传统的财务绩效指标来衡量。平衡计分卡利用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可以全面综合衡量战略信息管理的绩效水平。除了对绩效的评价,平衡计分卡还可以用来监控和调整企业战略信息管理活动,使之始终保持与企业战略目标相一致。3.1任务目标的描述

建立战略信息管理绩效评价的平衡计分卡,首先应该勾画出企业的愿景,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然后以愿景和战略目标为核心,规划企业战略信息管理的任务目标。这种任务目标要简单明了,并对价值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意义。使每一个环节都可以采用一些绩效衡量指标,评价在本环节上战略信息管理的运行情况。战略信息管理的总体目标是优化和改善企业管理、决策和创新等效果。具体来说,企业战略信息管理要为企业构建合理畅通的信息网络,确保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战略协调,确保各环节的有效运行,为管理的健康运转提供所需信息,及时满足管理者的信息需求,保障信息共享和信息安全,增强企业应对内外部变化的反应能力,为战略战术决策的制定提供高质量的、有效的和充分的信息依据,明确了战略信息管理的任务目标,以平衡计分卡为工具,从财务、顾客、内部过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将战略信息管理的任务目标进行分解,考核每个维度上战略信息管理的绩效成果。3.2财务方面的绩效评价指标

战略信息管理是企业任何管理框架中所不可缺少的,其实施也必须有一定的人、财、物的投入,战略信息管理的开展也是有成本的,包括信息和通讯技术的软硬件、人员的薪酬福利支付以及培训费用等投入资本。虽然它不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但其所作的贡献最终会在企业利润上显现出来。财务方面的指标衡量战略信息管理的开展是否为最终经营成果的改善做出贡献,可以用产品销售额的增量、战略信息管理的总收益、战略信息管理的利润以及战略信息管理的投资回报率等作为评价指标。

产品销售额的增量在这里是指企业实施战略信息管理后与本企业实施战略信息管理前相比总销售额的增长数量。战略信息管理总收益是由战略信息管理的开展带来的决策效率提高、各环节协调性增强、风险规避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生产效率提高等等直接或间接增加企业收益的改进效果形成的,它包括因为战略信息管理的引入带来的所有收益。战略信息管理为企业所带来的利润可以用战略信息管理总收益与战略信息管理的财务成本之差来表示。另外,也可以根据战略信息管理实施前后,企业总利润的提高来计算战略信息管理的利润,这种计算方法可以很明显地表达战略信息管理工作对企业利润的贡献。战略信息管理的投资回报率计算公式如下:

3.3顾客方面的绩效评价指标

战略信息管理的顾客分为企业内部顾客和企业外部顾客两种。内部顾客是战略信息管理的直接服务对象,即企业内部员工,及时地向他们传递合适的信息,辅助其决策制定,提高其工作效率;外部顾客是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提供对象,即企业客户,战略信息管理可以间接电提高企业对其客户的服务质量。

内部顾客方面绩效评价指标包括:内部顾客满意度、战略信息管理实施比率、战略信息管理实施保持率和战略信息管理实施范围扩展率等。外部顾客方面绩效评价指标包括: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老客户的保持率、新客户的获得宰和退货率等。内部顾客满意度可以用如下公式计算:

该公式表示内部员工的信息需求的被满足程度,从客观上反映了战略信息管理中信息搜集和传递的效果,以及员工获得信息的便利性,但该公式中的数据不易获得。对客户满意度的测评,我们提倡问卷调查和客户访谈方式。

只有顾客对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感到满意或超值的时候,才能得到顾客的忠诚、留住顾客并获得新顾客。因此,战略信息管理实施保持率和战略信息管理实施范围扩展率可以反映内部顾客的满意度,各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对于外部顾客满意度、市场占有率、老客户的保持率、新客户的获得率和退货率的评价,可以通过计算开展战略信息管理之前与开展战略信息管理之后企业在这几个指标上的改观来评价战略信息管理工作的绩效。

3.4 内部过程方面的绩效评价指标

内部过程是指产品研发、生产或提供服务以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价值链过程。内部过程也就是企业的价值链过程,本文论述的战略信息管理工作也正是以价值链为主线开展的。本文将在第4部分详细介绍基于价值链开展的战略信息管理在内部过程方面的绩效评价。3.5学习与成长方面的绩效评价指标

战略信息管理学习与成长方面绩效评价的指标包括:战略信息管理人员满意度、战略信息管理人员保持率、内部激励机制的有效性、战略信息管理工作流程的改进效率、战略信息管理人员的岗位胜任度、战略信息管理人员平均培训次数、战略信息管理人员人均再培训投资。战略信息管理人员满意度可以通过访谈或问卷凋查的方式获得。对于满意度可以调查战略信息管理人员对战略信息管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对整个企业的满意程度、本职工作得到认可的程度、对团队负责人领导能力和威望认可程度、团队精神和凝聚力的满意程度、其创新行为是否得到鼓励以及决策行为的参与稃度等内容,战略信息管理人员的保持率反映J’该丁作用队人才的吸引能力,可以通过某期期初和期末的人员数计算,公式如下:

内部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可以通过对战略信息管理工作激励目标的明确程度和战略信息管理人员对考核目标的完成情况的考察来打分。战略信息管理工作流程的改进效率可以通过对企业信息需求反应时间减少、信息质量和有效性提高的综合打分确定。战略信息管理人员的岗位胜任度可以通过对他们的专业技能考核以及完成实际任务的有效性和时间测评。战略信息管理人员平均培训次数可以用当期为战略信息管理人员组织的总培.III}次数与当期战略信息管理人员数量的比值得到。战略信息管理的人均再培训投资则是当期战略信息管理培训总投资与当期战略信息管理人员数量的比值。

4、基于价值链的战略信息管理内部过程方面的绩效评价指标

本部分将对基于价值链开展的战略信息管理工作内部过程方面的绩效评价进行详细讨论,也就是对价值链上各环节的战略信息管理工作成效进行评价,考核战略信息管理对价值链各环节竞争力的提高所做出的贡献。当然,各阶段的战略信息管理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通相互支持的,各阶段的战略信息管理工作都对其它阶段战略信息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第三章第三节构建的用于战略信息管理绩效评价的价值链模型,分别构建各环节的内部过程方面绩效评价指标。4.1研发

如果战略信息管理的实施取得很好的效果,就可以极大提高研发阶段的创新能力;相反,刈会阻碍研发活动的进行。对研发阶段的信息进行战略信息管理不仅可以缩短研发周期,还有利于促进新技术、新工艺、产品的新特性、新产品和服务的发现,为各种创薪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信息环境。新产品的开发成本、价格情况、市场潜力以及能产生多大的效益等信息也是新产品开发决策制定的必要依据。战略信息管理对研发阶段评价指标的影响主要是使新产品开发时间缩短、提高研发投资的使用率、增加新产品推出数量等。可以用战略信息管理实施前后这些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计算。4.2 采购

相关的市场价格信息、供应商信息、物资能源质堪信息等是采购决策制定的重要依据。合理有效地刊j}1这些信息iI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为了日后采购决策制定的利用,应该对这些信息进行必要的搜集积累并定期更新,以合理的方式进行组织和俘贮,这也就是采购阶段的战略信息管理。此阶段工作的成效可以用材料供应速度、材料质量和材料性价比来进行评价。材料供应速度可用发出订单到接到货物所经历的时间的倒数来表示。材料性价比是材料质量与价格的比值,对于质量和价格可以先找一个基准数,然后用相对值来表示质量和价格。可以用战略信息管理工作实施后这些指标的数值与没有实施战略信息管理时这些指标的最高值的差值,来评价战略信息管理工作在该阶段的绩效。

4.3生产

产品信息、物资能源供应信息和生产技术信息都是生产阶段的重要信息。在生产过程中,信息可以通过优化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结构和配置来以简化业务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信息还可以缩短生产人员熟练某工艺过程的时间,使生产运行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最佳状态。这些都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产品质量的提高也需要严格以各种说明性信息为依据开展生产,并利用以往的生产经验加以改进。在生产阶段开展战略信息管理,战略性地运用该阶段的信息,10以极大提高生产阶段的效率和效益。生产阶段战略信息管理绩效的评价指标可以用生产周期的缩短、次品率的减少、浪费率的降低、成本费用率降低、产品返修率的降低等。各指标的计算,可以利用战略信息管理实施后一个会计期间内各指标的数值,与开展战略信息管理前各指标数值半数以上最低的一个会计的数据,进行比较而获得。4.4营销 营销阶段开展的战略信息管理通过对本企业的产品信息、市场结构信息、市场供求信息、消费者需求信息以及顾客对本企业相关产品的满意度等信息的战略应用,可以更加有效地分析客户需求,准确划分市场细分区间,寻找最恰当的产品投放市场的时机,为企业市场开拓以及营销决策提供强有力支持,促进产品销售量的提高。营销阶段直接面向顾客,该阶段工作开展得好坏可以从顾客的反馈行为中看到:营销工作做得好,就会吸引更多的顾客购买产品,从而提高产品的销售量,扩大市场的占有率。该阶段的战略信息管理工作绩效实际上在平衡计分卡的顾客维度得到了体现.营销阶段市场占有率同顾客维的外部顾客方面的市场占有率是重合的,本节不再讨论。而产品销售数缝的增加在财务维度中得到了体现。在营销阶段战略信息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就用销售计划完成率的提高来考核。

4.5售后服务

售后服务阶段战略信息管理工作主要是通过客户的反馈信息了解企业产品的质量和使用效果信息,从而引导产品的设计、生产和经营的改进完善。售后服务中对产品故障的反应时问和处理时间,以及售后服务的一次成功率,还会影响到顾客的满意度,进而影响企业在顾客心目中的形象,影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因此售后服务阶段战略信息管理工作的成效有很大一部分在研发和生产等阶段得到了体现。售后服务的响应时间和顾客对售后服务的满意度也会在战略信息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得到极大改善。售后服务响应时间的缩短可以用战略信息管理实施后的售后服务的平均响应时间与战略信息管理实施前售后服务平均响应时间的差值来获得。而顾客对售后服务满意度的提高则需要通过访谈或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

5、企业战略信息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本节将对前面所论述的战略信息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做以总结,见表1。该评价体系共34个指标,其中财务方面4个;顾客方面内部顾客4个,外部顾客5个;内部过程方面研发3个,采购3个,生产5个,营销1个,售后服务2个,学习与成长方面7个。

沿海地区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绩效评价研究论文 第7篇

协同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其测评体系的制订一定要充分借鉴、利用现有的相关成果,在搜集、分析、评估了国内外所有主要的研究所果基础上,根据现阶段我国企业绩效测评体系的构建原则,得出了企业协同绩效测评体系的模型。

跨企业协同环境中的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首先就是确定对核心竞争力的发掘,这是对于协同绩效评价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协同绩效评估体系建立的依据——协同竞争力,故整个评估体系紧紧围绕协同竞争力模型全方位展开,包括协同行为过程、协同效果、协同的实现方式三大体系结构。

1.协同行为指标

跨企业协同行为的渠道特征极大影响跨企业协同行为业务开展的效率和运营业务模式。如跨企业协同行为覆盖半径过长,企业的供应能力必然受到限制。跨企业协同行为渠道结构的规划和变革,更多的与跨企业协同行为战略、跨企业协同行为管理、跨企业协同行为渠道组织拓展相关。企业需要制订一套策略来管理所有的资源、以期产品或服务能迎合顾客的需求。而规划的重点主要是发展出一套能监控跨企业协同行为,使其更有效率、成本更少,并能给予顾客更高品质与价值的产品与服务的业务规范。

根据协同行为模型,可相应对协同行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测评:协同计划测评指标体系;协同执行测评指标体系;协同支持测评指标体系;协同绩效测评指标体系。

2.协同效果指标

协同竞争力的体现在协同效应上,而协同效应的表现为: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因此协同效应结果测评指标应围绕客户和反应能力而展开,具体为客户满意度评价体系和协同的订单反应能力评价体系。

(1)客户满意度评价体系。在以客户为中心原则下,建立协同管理的客户化评价角度,从客户的需求角度确定协同管理运作的方向和出发点,本质为以客户导向的运作。

(2)协同的订单反应能力评价体系。企业此时不再仅止于专注于改善企业群的效率,而是要达到整个企业群真正的整合,就像单一企业一般。让链中各环节可以清楚知道某产品的库存、持续补货、协调产品的设计,及彼此分享技术新知。而订单就是客户需求的物理表达和集中体现,协同的反应能力主要体现在订单的反应能力上,因此协同的反应能力通过订单的协同反应能力来评价。

3.协同实现方式指标

协同实现方式多样,业务标准的控制等是实现协同的重要条件,而现阶段信息化是协同竞争力实现的最充分核心条件。可以通过以下指标体系来衡量:

(1)系统适应性指标。协同管理的实现,乃至整个协同管理工程的基础就是基于应用平台的系统功能,但系统功能必须与企业业务能力适应,系统功能既不能落后于业务能力,更不能盲目地超前于业务能力,否则就是削足适履,IT黑洞的本质原因是信息系统是相对固定的,而业务是永远变动的,信息系统应该随着业务职能而变动。所以模型从建设方式、业务适应能力等角度评价企业协同管理绩效。其包括4个二级指标、8个三级指标。

(2)协同网络效应指标。协同管理具有明确的网络效应,也就是加入的企业越多,整个企业群的价值越大,为最终客户创造的价值也就越明显;加入协同管理的企业越多,整个供应链运作的复杂性越高,需要的协同管理水平也就越高,所以非常重视加入供应链的企业数量、互动能力等因素,也就是通过节点网络效应来评价整个供应链管理绩效。其包括3个二级指标、8个三级指标。

(3)业务标准协同指标。协同管理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不仅要通过协同管理平台奠定管理工程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业务标准协同、规范企业群上不同产权主体的业务行为和具体操作,业务标准就是指导企业群上各节点企业在业务上协同作业的约束性条款和工作标准。有无业务标准、业务标准是否完整科学、业务标准是否得到坚决执行等因素,是决定协同管理绩效水平乃至整个协同管理工程成败的关键,所以将业务标准作为评价企业协同管理绩效的关键指标。其包括4个二级指标、9个三级指标。

五、结语

通过企业绩效测评体系能测评企业目前的绩效水平,从而更好促进企业提高其绩效水平。其遵循着特定的演化规律,而现阶段的演化进程——企业协同绩效测评体系,可以分为协同行为测评指标、协同效果测评指标、协同实现方式测评指标,其模型能指导企业间更好实现跨企业协同,从而提高企业群的协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程虹等:跨企业协同最佳实现方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霍佳震隋明刚:企业绩效及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现状[J]. 同济大学学报,(8)

[3]滕光进叶焕庭:契约理论与能力理论相融合:企业本质的一个全面阐释[J].中国软科学,,(5)

重庆地区新能源企业绩效评价研究 第8篇

自2009年底, 中国就开始启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工作, 主要有七大新兴产业。这七大新兴产业是指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中央以及地方的配套支持政策中所确定的七个产业领域, “新七领域”包括“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 说明中国新兴战略的产业框架已经形成一定的局势。其中, 新能源产业是一个具有很广阔发展前景的产业。因为在全球经历了金融危机的洗礼之后, 很多国家利用发展新能源产业来摆脱和应对经济危机, 并且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来推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不仅对重庆地区现有稀缺能源的补充和平衡, 而且可以调整未来能源的结构, 符合重庆地区相关的产业政策。它是实现重庆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预见, 随着国内市场开放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重庆地区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将更为复杂和多变。在这样的环境趋势下, 企业要保持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还要不断地提高经营效率。那么, 目前重庆地区新能源企业的绩效情况如何, 怎样才能提高重庆地区新能源企业的绩效;探索并解答这些问题在当前背景下具有显著意义。

绩效是业绩和效率的统称, 不同的测量因素, 绩效结果亦不同。绩效的含义包括活动过程中的效率以及活动产生的结果。经营业绩是指管理者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对企业的发展取得的成果所作的贡献。而管理效率则指企业在取得经营业绩过程中所表现的核心竞争的能力、资源整合的能力、盈利能力等的集中反映。本文提到的企业的绩效指的是企业在一定投入条件下的产出量。2006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在其颁布的《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中对绩效评价的概念界定如下:综合绩效评价是指以投入产出分析为基本方法, 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对照相应行业评价标准, 对企业特定经营期间的盈利能力、债务风险等进行综合评判,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由财务绩效定量评价和管理绩效定性评价两部分组成。因此, 企业绩效评价是一种综合评价, 它需要从企业财务绩效评价和非财务绩效评价这两个方面进行考虑。由于非财务绩效评价中的非财务指标不能通过财务会计数据计量, 因此, 本文的绩效评价将采用企业的财务指标。

通过分析本文主要从政府、产业和企业三个角度对提高重庆地区新能源企业绩效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 出台积极配套政策,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重庆地区政府持续实施积极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并加大信贷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 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研发更多的低碳金融类的创新产品, 增强绿色信贷的投放力度。整体货币供应量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为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 重庆地区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 比如扩大内需等。就新能源行业来看, 新能源的很多应用方面都得到了政策支持, 主要包括初始投资补贴、技术研发支持和应用推广等。此外消费型增值税也将大大有利于资本有机构成高、技术发展速度快的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从而加速重庆地区新能源行业整体的结构升级, 并提高新能源企业在国际的市场竞争力。

2 分配政府扶持资源, 强化攻关项目

根据重庆地区企业自主创新的不同程度合理分配政府的扶持资源。因为很多企业在争夺政府提供的有限资源。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重庆地区新能源企业发展的政策, 适当地增加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科研经费, 成立相应的新能源科技和研发机构, 加快对风能发电等方面科学技术推广和完善的研究, 加快重庆地区新能源企业的发展, 缓解重庆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有些企业不注重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只重视眼前的利益, 投入大量的研发资金等, 因而不仅影响整体的经济效益, 而且面临巨大的风险。因此, 政府要想合理地分配扶持资源, 最好是把技术创新作为重要的参考标准, 对资源进行优化分配, 将好的资源分配给具有技术实力强、发展潜力大的新能源企业。加快提高新能源企业的绩效水平, 尽快消化吸收引进的技术。加强研究影响新能源技术发展的因素和问题;增强各类专家和技术人员的人力成本的投入力度, 为新能源企业的发展尽可能地排除困难。

3 加强新能源产业内的良性竞争

要想提高新能源企业的绩效, 需要在新能源产业内形成比较充分而又有效的良性竞争而不是过度竞争。良性竞争是指光明正大、合法合规、合作共赢的竞争、具有包容性的竞争。新能源产业之间只有实现良性竞争, 才能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加强合作、共同进步, 更好地赢得市场和消费者, 才能更好地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乃至提高各个新能源企业的绩效。重庆地区部分新能源企业绩效低下是由其过度竞争引起的, 因而可以对新能源产业设置更高的进入壁垒。必要时也可以对重庆地区新能源产业实施产业援助, 对那些绩效非常差的新能源企业, 降低其退出的成本, 允许这些企业通过重组和兼并等方式充分发挥优胜劣汰的机制。因此, 我们要大力营造有利于新能源企业良性竞争的一切外部环境, 加强新能源产业内的良性竞争, 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重庆地区新能源企业的绩效。要加强新能源产业内的良性竞争, 关键是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比如可以利用地理和群体的优势建立新能源企业集群的管理模式, 增强重庆地区新能源企业的整体核心竞争力。

4 提高企业各项创新能力

只有提高新能源企业的各项创新能力水平, 探索新能源产业和传统能源产业之间的产业对接, 促进产业间的协同发展和能源的合理配置, 才能从多角度、多层面提升新能源产业创新能力。

摘要:通过对重庆地区新能源企业的绩效评价研究, 有利于更有效的监督管理经营者, 防止其损害投资者的利益;有利于更好地提高经营者的整体水平, 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有利于促进重庆地区新能源产业向着良性的发展方向改善和进步。从重庆地区新能源企业的绩效评价结果可以看出, 重庆地区新能源行业拥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和潜力。从绩效评价的角度对重庆地区新能源企业进行研究分析, 大体上把握了重庆地区新能源企业的绩效状况。研究重庆地区新能源企业的绩效状况对整个资本市场的完善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面向绩效管理的企业业绩评价研究 第9篇

关键词:绩效管理 企业业绩评价 研究

随着绩效工作政策的推动和进行,我们要明确绩效考核制度的内涵,使其能够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有效的发挥其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

一、 绩效管理制度的内容及其建立的重要意义

(一)绩效管理制度的内容

绩效管理制度的建立是以企业的战略核心为主导建立起来的一套具有科学性与实用性的管理考核机制。它主要包括考勤制度、教育训练评估考核办法、绩效考核制度、新进员工试用期考核办法、晋升制度、管理法则评估制度、奖惩制度以及中期述职考核管理办法。

(二)绩效管理制度建立的重要意义

绩效管理制度可以公平、公正、客观、准确、全方位的对企业和人员进行评价,优缺点并重。考核的目的是从人事决策导向绩效提升。考核的内容与企业的决策和企业的组织文化相结合,平时的考核辅导重于年底的定期考核。

绩效管理制度的推行可以充分考虑到员工的切身利益,进而修改管理制度中的部分条款,以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可以在公司发生重大变化时及时的做出改变以适应新局势,可以完善公司的管理机制,理顺公司人员的权责关系,使得公司内部各级组织清晰明了。

二、业绩评价的内容及其建立的重要意义

(一)业绩评价的含义和内容

业绩评价是指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的经营目的,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等科学方法,对企业的经营业绩和努力程度等生产经营活动做出综合的评判。

业绩评价包括财务业绩定量评价和管理业绩定性评价两部分。财务业绩定量评价主要是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和经营增长四方面进行定量的对比、分析和评价。管理业绩定性评价是指企业在财务业绩定量评价的基础上,采用专家评议的方式,对企业一定时期内的经营管理水平进行定性的分析和综合的评判。

(二)业绩评价的重要意义

业绩评价对公司和个人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业绩评价可以为企业提供刺激任何西药的控制行为的必要反馈;可以有效的激励企业员工和管理层,产生进取的动力;可以为企业的领导者行使经营选提供重要的依据;可以有效的加强对企业领导者的管理监督和约束;最后还可以为相关的政府部门等涉及到切身利益的关系人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

三、企业业绩评价的发展阶段

企业业绩从传统的财务评价模式到战略性评价模式,经历了以实物量考核为主的单一式的指标评价发展阶段、以结构型和程序型为主的业绩评价框架建立的发展阶段以及以如今所处于的以平衡积分卡为主的业绩评价系统建立的发展阶段。

(一)以实物量考核为主的单一式的指标评价发展阶段

在业绩评价框架和系统建立之前,我国企业所采用的是考核实物量。这个发展阶段主要处于20世纪70年代,国企作为此时最主要的经济体,单一的指标评价导致其特效率低下,缺乏创新意识和技能,无法促进企业更好的发挥经济作用。

(二)以结构型和程序型为主的业绩评价框架建立的发展阶段

自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以产值和利润为主的业绩评价框架初步建立起来,其影响逐渐扩大,企业界和学术界对它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评价框架的建立使其就信息提供的数量和质量来说远远超过单一的评价体系。学者们经过大量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结构型和程序型两种框架性业绩评价类型,其中结构型业绩评价模式是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结构型业绩评价模式的主要作用是可以确定业绩评价中的各个部分,以及理清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程序型业绩评价模式则是从企业的战略意义出发,实现业绩评价确定的基本程序。

这两种模式都是企业业绩评价方法的巨大进步和创新,对于企业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以平衡计分卡为主的业绩评价系统建立的发展阶段

平衡计分卡源自哈佛教授Robert Ka-plan和诺朗顿研究院执行长David Norton的研究。平衡计分卡是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将组织的战略落实为可操作的衡量指标和目标值的一种新型绩效管理体系,它将企业的战略目标逐层分解成各个具体的考核评价体系并进行考核,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的重要的信息支持。通常人们认为平衡计分卡是加强企业战略执行力的最有效的战略管理工具。

平衡计分卡是一种企业内部的业绩评价体系,内部业绩评价系统是指企业仅仅关注自身内部的发展情况和效率。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学者认为企业在关注自身内部业绩评价的同时,也应该扩大评价范围,采用供应链评价系统。虽然供应链评价系统尚未得到普遍的应用,但不得不说这也是企业业绩评价系统的发展趋势之一。

四、绩效管理制度与企业业绩评价

企业业绩评价只是一个研究论题,尚未达到成为研究领域的地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企业业绩评价纳入绩效管理制度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不管是现在通常所用的内部业绩评价体系,还是许多学者提出的供应链评价系统,都将对企业业绩评价系统并入绩效管理制度起到推动作用。

五、结语

企业业绩评价系统的建立和改善,不但可以使企业所有者科学的决定企业下一步的发展策略,使企业完善经营管理体制,进一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还可以帮助企业正确处理好企业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之间的关系,管理业绩与经济业绩之间的关系,财务与非财务衡量之间的关系,推动企业长期健康的发展。因此,企业应充分认识到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金思宇,姜秀珍.中国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现状、趋势与指标选择.[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3),71-77

[2]储妮晟.浅谈企业业绩考核.[J].石油教育,2013,27(6),142

[3]陈鹰.张蕊.面向绩效管理的企业业绩评价发展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13,25(2),178-181

上一篇:我当小记者啦记叙文下一篇:规划条件变更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