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月亮的诗句及感想

2024-05-12

写月亮的诗句及感想(精选7篇)

写月亮的诗句及感想 第1篇

“摇荡女萝枝,半挂青天月.”(《忆秋浦桃花旧游》)

“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秋浦歌》其五)

“痛饮龙筇下,灯青月复寒.醉歌惊白鹭,半夜起沙滩.”(《送殷淑》其三)

“东阳素足女,会稽素舸郎.相看月未堕,白地断肝肠.”(《越女词》其四)

“镜潮水如月,耶溪女如雪.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同上其五)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莲女,一道夜歌归.”(《秋浦歌》其十三)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秋浦歌》其十四)

“秀色不可名,清辉满江城.

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送魏万还王屋》)

“日落山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东鲁门泛舟》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月下独酌》其一)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下终南山》)

“对酒不觉眠,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自遣》)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秋浦歌》其十二)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谢朓楼饯别》)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晔及贾至游洞庭》其二)

“昔日绣衣何足荣,今宵贳酒与君倾.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渊明.”(《送韩侍御之广德》)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若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青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祷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把酒问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寒月摇清波,流光入窗户.对此空长吟,思君意何深!”(《望月有怀》)

写月亮的诗句及感想 第2篇

2月夜忆舍弟 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3水调歌头 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永遇乐 苏轼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于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5太常引 辛弃疾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写月亮的诗句及感想 第3篇

月亮在中国文学中是一个无所不在的象征, 淡淡的月光移动世界之际首先移动的是人的心灵世界。于是有人说过, “我们的文学至少有一半是月光文学……”从古到今, 关于月亮的神化数不胜数, 诸如:蟾蜍食月, 白兔捣药, 吴刚伐桂, 仙人乘鸾, 以及著名的“嫦娥奔月”等等。至于在诗词歌赋中, 月亮更是常客。唐代诗人李白的在诗歌中尽显月亮的足迹。例如, 有关月亮的诗高达300多首。古代诗人们发挥想象, 赋于月亮许多的美

价值观, 大众文化和文化产业已经把个人主体淹没了, 艺术, 也完全被影像文化“仿像”和“超现实”化了。计算机所提供的各种手段和方式, 把艺术家的双手从缓慢的费时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电子学、机械学、材料学、艺术等学科越来越融合, 产生既非某一纯科学、也非纯艺术的新艺术门类, 例如网络艺术, 不再关心物质形态和视觉形式, 而是注重在交流的互动中的感悟。传统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总是保持着若即若离而又割舍不断的联系, 特别是在德国古典美学那里, 美与艺术是在理性主义的基础上同一起来的, 艺术被作为反映普遍的、永恒的、共性的美的理念而高于现实生活, 成为生活的参照系, 两者之间是对立的关系。而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却走向两个极端, 一种强调艺术与现实生活直接的对应关系, 如波普、使用现成品、摄影或者影像, 另外则是强调极端脱离这种关系, 如达达、抽象、偶发或者概念。但两个极端一个目的, 都是强调“生活即艺术”。然而, 画家对外部因素的反映是主观的, 人固有的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种族因素、认知态度因素等等, 都是以有个性特质的绘画图式呈现的。当代艺术的观念中, 艺术不再是以个别反映一般, 而是以个别的姿态拒绝一般, 个别就是生活和现实本身。当代艺术在价值取向上强调的就是对当下生存环境与精神状态的关注, 并用各种方式批判渗透在我们生活和意识中的社会异化现象。当代艺术面向自我和存在, 直逼人心灵存在的最深处, 使艺术回到对人生存的关注中来。

优秀的艺术作品无不是画家内心世界的虔诚告白, 无不是一种内在于心灵深处的再创造, 它就像一面有魔力的明镜, 可以透过毛发肌肤, 最为纯粹而细微地映照出艺术家那敏感而律动的灵魂。而且, 也只有这样直面内心的真实, 才能与观者的视觉产生较为强大而持久的摩擦力, 碰撞出心灵共鸣的火花。人类对生活的反映有两种不同的方式:通过“感觉——知觉——理性”获得对生活的理性认识, 从理论上去掌握生活;通过“直觉——反思名, 如太阴, 玉兔, 霜蟾, 桂魄, 金盘, 瑶镜, 冰轮等。无数文人墨客的赞美和忧思, 缔造了月亮神秘而诗意的意蕴,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极富艺术魅力。

在张爱玲的文集, 最动人心弦的便是她的月亮意象了。在她的许多小说中, 月亮本身的暗示意义和多重指示, 透射出不同人物带有极大诧异的心理内容和情感取向, 代表作如《金锁记》《沉香屑》《倾城之恋》。而且在故事情节的关键时刻和人物命运的重要关头, 月亮的意象都会出现。苏珊·朗格认为:意象的真正功能是它可作为抽象之物, 可作为象征, 即思想的荷载物[1]。而“她小说里的意象的丰富, 在中国现代小说家中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2]。这就是说, 张爱玲之所以选择月亮作为其小说文本的主导意象之一, 这和中国历史传统中悠久的月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而张爱玲在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文学的同时, 又渗透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元素, 通过现代性转换激活了月亮这个古老的原型, 从而建构起自己关于月亮意象的独特的艺术话语, 实现了对中国月亮意象文化传统的继承、拓展、丰富和超越, 构成其月亮意象的独特文化底蕴。

有人说张爱玲之于“月亮”, 正如屈原之如“香草美人”, 艾青之如“太阳”, 艾略特之如“荒原”, 麦尔维尔之如“白鲸”。可见张爱玲对于月亮意象的艺术话语之独特。在张爱玲的月亮意象中, 同样的, 可以追述到各种前人的痕迹。古有“长安月”, “江南月”, “伤心月”, “哓风残月”, 这些诗词中表现出来的对女性和命运的感慨正与张爱玲小说中长安, “缺月”, “残月”, “霜月”相呼应。张爱玲小说与古典诗词中的

——领悟”获得对生活的感性认识和深切精神体验与享受。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主要靠后者, 而通过艺术作品表达的就更是他的主观精神生活世界了。

康定斯基把现代艺术的灵感源泉概括为三种:一是外在世界的直接印象;二是内在情感世界的非理性自发表现;三是对内在精神世界的理性加工。显然佛洛依德不属于这三种中的任何一种, 其实这也不重要。任何传统或者现代艺术家的创作模式与经验放在他那里都是不合适的, 他只属于他自己。《画家的工作·反射》同他的其它作品一样, 是一种深刻的充满情感与生命力的“精神分析”, 这种分析显然不同于珀尔斯坦的理性分析。作为架上绘画的殉道者, 他以独特的知觉能力和敏锐的洞察能力, 承担着揭示当代人的内心世界, 引发人们对当代社会问题和自身灵魂的剖析与追问。

参考文献:

[1][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2][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册.贺麟等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3][德]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浙江摄影出版社, 1993年6月版.

[4][德]阿多诺《美学理论》.王柯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冯大康 (1972-?) , 男, 四川剑阁人, 四川美院油画硕士, 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淮海工学院艺术学院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油画语言艺术。

张青荣 (1972-?) , 女, 四川营山人, 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硕士, 淮海工学院艺术学院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这种“互文体性”, 进一步说明了在后人的文学创作中, “诗是无法斩断的历史的源头活水”[3]。

中国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正是这样一种“诗意”的形式融入了张爱玲的小说中。在《金锁记》中, 小双和凤箫在月下交谈, 作者交代了七巧的身世后, 写到:“天就快亮了, 那扁扁的下弦月, 低一点, 低一点, 大一点, 像赤金的脸盆, 沉了下去”, 这活生生得把“夜深闻私语, 月落如金盆”的诗句化成了她的小说语言。又如在《半生缘》中, 曼桢“浴在月光中, 似乎特别的白”的手臂, 正是对杜甫“青辉玉臂寒”的化用。而世钧与曼桢定情之日那“仿佛是从苍茫的人海中升起来的黄色的大月亮”, 正烘托出“月上柳稍头, 人约黄昏后”的意境, 也暗示出了他们后来物事人非, 旧情难续的悲凉。在《赤地之恋》的结尾, 作者写刘荃历经磨难, 在异乡遥望祖国时的复杂心境, 则直接引用了李煜的名句“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正是这种诗意的灌注, 使张爱玲的小说与中国源远流长的诗歌传统保持着血脉的联系, 加上现代文学技巧的融入, “今形古神”的优美语言的运用, 更使其超出一般意义上的通俗小说而彰显其高雅和精致。

张爱玲在月亮意象中透射的情感, 既带有深深的中国民族文化的印记, 又融入了浓厚的西方现代意识。她提到的自己喜爱的一些作家, 如毛姆, 威尔斯, 奥尼尔, 劳伦斯等作家, 他们大多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英美文学界的大家, 他们具有现代主义的文学观念, 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普遍感受到的深刻精神危机为背景, 创作出的小说中流露出对现代文明的怀疑, 迷惘和幻灭感, 对现代读者更具启发性。而张爱玲正是处在新旧文化交替时代, 她与这种危机意识产生了强烈的碰撞, 使她的文学作品呈现一种现代化的怀旧和西方化的古典。中国人眼中的月亮悬于高空, 脱离人间的世俗烦杂, 因此她始终是纯洁美丽的, 可望而不可及的, 充满了神秘色彩。但在西方文学中, 对月亮的感情却充满了多面性和复杂性。既有对月亮的歌颂, 用它来比喻纯洁, 美丽, 善良;也有对其的贬低, 将其作为善变, 邪恶与虚伪的象征。爱尔兰诗人叶芝有首名为《鲜血和月亮》的诗:“一种骄傲的血淋淋的力量/从日月的运行中出现了……”[4]。在中国的诗歌中月亮往往不会与鲜血共存。叶芝这样做, 是因为他认为月亮是力量的载体, 而这种力量有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 就犹如是潘多拉德盒子。从自然的角度来看, 月圆与动物活动周期以及潮汐等现象的密切联系, 可以很自然的理解把月亮与力量相联系的这种想法。

张爱玲的小说中所提到的月亮, 除了具有古典情调的美丽, 暧昧和哀怨之外, 也体现除了这种西方的“力量”, 把月亮与人的仇恨, 罪恶以及绝望等联系起来。在著作《私语》中, 她回忆自己早年的生活, 被父亲关在一间房里, 原因是与后母发生了不愉快, 那使她对家的感觉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她特别引用了Beverley Nichols表现狂人的半明半昧心理的一句诗:“在你的心中睡着的月亮光”, 她认为自己读到它时, “就想到我们家楼板上的蓝色月光, 那静静的杀机”[5]。正是因为如此, 张爱玲不再固守中国对月亮传统的描写手法, 她把那种感觉夸大话, 把自己的才华在一个更大的艺术空间中来体现。

“使意象具有功用的, 不是它作为一个意象的生动性, 而是它作为一个心理事件与感觉奇特结合的特征”[6]。其作品受西方现代派的影响, 自然景物融入了人物的情感, 使景物成为反映人物心理的媒介。她笔下的月亮, 反映了不同命运、不同处境的人物心理。在《沉香屑·第一炉香》的结尾, 葛薇龙与乔琪一同去逛下等娱乐场所的湾仔, 升起在这里的月亮, 照耀的是寻欢作乐的水手, 妓女, 可见它并不是圣洁的。同样, 在《沉香屑·第二炉香》中提到的“蓝阴阴”的月光, 或者是像“灼灼的小而白的太阳”[7]的月亮, 都给人以恐惧, 慌乱的感觉。通过对月亮的“反常”描写, 来暗示人的心理, 揭露人的情欲, 并最终创造某种荒诞的意念, 让读者领略到了“荒凉的美”。张爱玲以其在小说文本中建构的极富象征寓意并给人以苍凉启示的月亮意象, 回应了同时代西方文学中的危机意识。面对“他人就是地狱”的人际关系, 人对“时代的梦魇”的恐惧和对自身命运的无可把握, 都可以汇入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思潮之中, 然而这些心理情感却是通过意象, 特别是月亮意象的诗意化, 象征性的表现出来的, 用张爱玲自己的话说便是“我喜欢悲壮, 但更喜欢苍凉”。好一个“苍凉”, 苍白了爱情, 也让月亮因情而动荡。

月亮的象征意义是各个民族文学作品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张爱玲的独特之处在于, 她既从月亮这个原始形象中汲取中国文学传统的养分, 有吸收西方现代注意文学的观念和技巧, 把二者在对人的生存状态和对女性心理, 命运的书写上不着痕迹的加以融会贯通, 把月亮意象创造性地转化成她地“私设象征”, 即在作品中赋予一个意象更深层次的象征, 只有读懂他作品的人才能理解这象征的新意。有人说:“艺术存在的意义就是使人对事物有感觉, 把冷冰冰的东西变成冷冰冰的”[8]。换句话说, 艺术旨在把对事务的感觉依照感受而不是依照众所周知的事实传授给人们。

张爱玲笔下的月亮被赋予了多种不同的象征意义, “张爱玲的世界里的恋人总喜欢抬头望月亮—寒冷的、光明的、朦胧的、同情的、伤感的, 或者仁慈而带着冷笑的月亮。月亮这个象征, 功用繁多, 差不多每种意义都可表示”[9]。月亮就如情人, 和爱情有关。如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 薇龙初遇爱情, 此时的月“黄黄的, 像玉色缎子上, 刺绣时弹落了一点香灰, 烧糊了一小片”, 显得朦朦胧胧, 像雾像雨又像风, 让人又惊又喜;而当薇龙和乔琪的爱情有了质的飞跃, 从懵懂走向成熟时, 那月又变成了“一团蓝阴阴的火”, 缓缓煮着他们的爱情, 由以前的浪漫转变为肉欲的支配, “蓝阴阴的”让人感到恐怖, 暗示了她的沉沦;在她对爱情感到极度绝望时, 月亮“如同冰破处银灿灿的一汪水”, 月夜里“到处都是呜呜咽咽笛子似的青辉”。月亮象征着美好理想, 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 月亮就像是“一头肥胸脯的白凤凰”, 那样的美好, 前程似锦, 展翅欲飞.《金锁记》中的曹七巧, 带着黄金的镣铐, 失去了"母性", 她不仅压抑着自己的感情, 还扼杀了儿子长白和女儿长安的幸福, 连以前皎洁的月亮都使人毛骨悚然, 暗示着母亲对儿子的几乎变态的亲情, “使人汗毛凛凛的反常的明月——漆黑的天上一个灼灼的小而白的太阳”。张爱玲的小说, 避免约定俗成, 而是根据特定的语境以“陌生”的方式来写月亮。通过把这些独特的月亮意蕴和人物的心理、命运相对照, 产生出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张爱玲笔下的月亮是丰富的, 一弯月亮, 在她如花妙笔点染下, 涉笔成趣, 被她写得风姿绰约, 仪态万千。从形态上, 有圆月、满月) 、残月 (月牙、缺月、纤月) 。从色彩上, 有红色、白色、兰色、红黄、黄毛毛、焦黄的月。它是复杂的, 它时而让你领略快乐, 时而让你领略温柔, 时而让你感到恐怖, 时而让你感到荒芜, 这一切的一切来源于月亮本身的荒凉和多变和作家丰富的联想。“写月光下的世界似乎是张爱玲的拿手好戏, 一派银灰之下永远有新的事物”[10]。在张爱玲眼中, 月亮如通人性, 复杂多变。她一方面保留了中国传统的月亮意象与内涵, 另一方面又熔铸了西方文学中的美学与象征手法, 创造了新的月亮意蕴, 这既是张爱玲本身的一种自我超越, 也是给读者的感观上的新鲜体验, 更是对文学宝库的巨大贡献。

摘要:意象艺术是张爱玲小说有别于传统通俗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 也是区别于其他作家的突出标志。文章通过对张爱玲一系列月亮小说的分析, 展现了其笔下月亮的丰富意蕴, 集中国的古典风韵和西方的现代色彩为一体, 把月亮丰富的形象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张爱玲,月亮,意蕴,象征

参考文献

[1]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57.

[2]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张爱玲文集 (第四卷) [M].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6:410.

[3]王一川.语言乌托邦-20世纪西方语言论美学探究[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4:254.

[4]叶芝.丽达与天鹅[M].桂林:漓江出版社, 1987:77.

[5]张爱玲.私语.张爱玲文集第四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2:134.

[6]余彬.张爱玲传[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44.

[7]张爱玲.金锁记[A].张爱玲文集第二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2:113.

[8]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M].作家出版社, 1998:59.

[9]夏志清.张爱玲小说述评[A].张爱玲与苏青[C].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4:110.

一篇罚写作文的感想 第4篇

冷笑话大王

向后看,再向后看,喂,不是我,继续后看,看见了吗,有一个留着短头发的重量级人物,她就是我们班的冷笑话大王——袁翘楚。

下面,我先为大家介绍一下她生物课上的冷笑话:森林公园,众人不解,这不是我们涪陵的一个公园吗,有什么好笑的?你有所不知,那天老师正以滔滔不绝的专业用语向我们讲述人的由来,是由森林古猿……大概老师只停顿了0.1秒,袁翘楚同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说:“什么?森林公园!”一开始,同学都以为是森林公园的工作者跑到学校来卖票呢!待弄清真实情况,那已从出声憋到现在的笑声就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天花板扑去,真有唐山大地震重现江湖的情景。其他冷笑话不说也罢,

听了冷笑话,你是否想了解一下她的个人资料呢?身高:比我高,至少169厘米;体重:调查中(全班狗仔队都出动了,至今没有这方面的信息,不过,相信知道也没有人敢说)(该同学偏胖——笔者注);爱好:也许是讲冷笑话吧;年龄:全班年龄之和除以77;口头禅:要死呀,娃哈哈……

情景剧也是袁翘楚同学的一个搞笑方式,一天,张航同志也许是作业做完了,在袁翘楚周围闲逛。袁翘楚说:“在做什么哦,游街呀!”张航说:“游街怎么了,总比你游魂好。”(袁同学爱打瞌睡——笔者注)袁翘楚一听,使出了她的必杀之一——狂牛撞,张航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并没有躲避,而是拿出了她惯有的冷静态度,大叫“金刚不坏神……”还不客张航同志说完,他已被袁翘楚撞向5米外的卫生角,张航受尽了心灵和身体的疼痛,见旁边有一个小棒子,就拿起来,以每秒10米的速度奔向袁翘楚,袁翘楚无畏冷笑,从书包里拿出一把伞,自称是唐玄宗给杨贵妃买的。旁人问她:“唐玄宗是谁?”她说:“就是我们家楼上的,经常半夜三更起来唱《长恨歌》,一次气得我不行,就拿了他家走道上的这把伞,”只见他们俩打得昏天暗地,刀光剑影,这时张航使出了她的必杀——打狗棒法再创式——乱劈柴,袁翘楚就这样被洗涮在地上了,张航高兴地唱起了“好呀吗好二郎……”“碰!!”袁翘楚的这一个“碰”不仅使张航脸部的蛋白质得到充分吸收,并且令旁边的一株濒临灭绝的植物伤成了非稀有植物,水分可想而知。

袁翘楚还不服,叫了几个姐妹伙去报仇,张航一出厕所就被扣住,他吞吞吐吐地问:“你们群殴啊?”袁翘楚说:“不,我们单挑,”袁翘楚说着做了几下热身运动。张航舒了一口气:“来呀,单挑,谁怕谁?”袁翘楚等人逼近张航,张航忙说:“不是单挑吗,怎么又成群殴呢!”袁翘楚冷笑说:“单挑就是你一个人单挑我们,群殴就是我们几个都殴你一下。”张航无法抵抗,只有浴血奋战……

事后,张航再也不敢惹袁翘楚了,袁翘楚呢,还是那样,一有机会就撞人,不信你去“挑”他一下,记住,我会帮你——把你背到医院。

这是包自豪同学因违纪被语文科代表罚写的一篇作文。此文从标点、词语到句子未做任何修改,明显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此文一在班上“发表”,立即引起了轰动,同学们一致认为这是包自豪同学最好的作文,并引发了同学们对作文的讨论和深思,后来好多同学在此文的启发下,以班级生活为素材写出了多篇深受学生喜爱的文章。

在近25年的教学生涯中,我遇见此类事情已不是第一次,但此次却引起了我对作文教学的长时间思考,并产生了一些感想。

学生作文的源泉在哪里?

当今中学生,真正从内心认同作文,认为写作文是一件高兴事的学生少之又少,绝大多数学生作文时都感到无米下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

“学本”的同化。“学本”本来是指学生学习的书本,此处主要是指学生学习的课本。学生从小学到初、高中所读的语文课本,从另外的角度看,就是“作文汇编”。但这个作文汇编里面的文章,所叙所议的几乎都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受人敬佩的伟大事迹,几乎都是撼人心灵鼓舞人心的催人上进的励志文章,几乎都是“治国齐家平天下”的荡涤灵魂的怡情佳篇……学生对“学本”的经年累月地学习、感悟、品味、赏析、评价,已经不自觉地被它同化,以为作文都应该像“学本”中的文章那样去选材立意才是前途光明,才是悟透了作文的真谛,才是不枉学“学本”。可学生所生活的时代,是和平幸福的时代,在学校、在家里、在社会,过的似乎都是平平常常的日子,都是琐碎的生活和学习岁月。因而他们写作文,即使搜肠刮肚、绞尽脑汁都很难找到类似“学本”中的事迹或伟业,把自己所经历过的或听说的与“学本”比较,感觉实难找到相似点。这样的同化,不可避免地把学生引到了“无米下锅”的境地。

“考试”的误导,作为作文教学指挥棒的中考、高考作文,能够获得高分的是哪些作文呢?大量引用忧国忧民自投汨罗的屈原、忍辱负重成就史家绝唱的司马迁、为民族国家牧羊他乡的苏武等历史人物的作文;铺张扬厉、极尽华丽词藻的骈体文;标新立异、花样百出的创新文……每年中、高考后,语文教师都在宣讲满分作文,而学生及家长也在赏读满分作文,当他们看到的都是诸如上述之列的文章后,他们首先想到的,要获得考试的高分,也必须得这样去做:要在历史的星空找到耀眼的伟人以显得自己博学多识,有历史思考,有哲学思维;要尽量避免浅显话、大实话,要极尽自己铺采语言之能事,多用骈体文来显示自己的语言功底和排山倒海的情感,以示自己“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博大胸襟;要摆脱不温不火的四平八稳的文章样式,绞尽脑汁创新作文形式,要多用诊断书、判决书、说明书、辩论书等形式,写人之未写,以给人独出心裁的“创新作文”形式。这样的优秀作文虽远离学生的生活,但阅卷判官需要,自己也一定要“为赋新词强说愁”,一定要积极努力向“优秀”作文靠拢。可遗憾的是,许多学生写了多年的作文,始终未能靠拢。其实,“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叶圣陶(中学作文指导实例),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心灵的伪装。虽然新课程理论中提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这个主体必须是在教师主导下的主体,学生一定是受教育者。既如此,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做出与中学生行为规范不尽吻合的事情是可以理解的,在课堂上像鲁迅小时候逃课、画画等是情有可原的,在校外与“双喜”他们一起“偷豆”也是很难指责的,同学之间取绰号、有纷争并非都是恶意的,搞恶作剧、开过分玩笑也是难免的……这些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虽不高雅,但也不一定低俗。可由于我们的“学本”和中考高考优秀作文的内容皆是胸怀祖国、勇毅刚强、百折不挠、积极向上的伟业之事之人,皆是高于学生实际生活的不平凡壮举,久而久之,学生在作文时,只得“屏蔽”自己太普通

的学生生活,把那些似乎“不光彩”的生活事例遮挡起来,要写就一定要写帮人推苹果车,把售货员多补的钱送回去,搀扶盲人过马路……而真实的诸如上课的小动作、给同学取善意的绰号、同学之间的恶作剧等是一定不能写的,否则就是“思想不健康”。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同学作文假大空的根本原因。学生作文的源泉到底在哪里?

学生作文的源泉就是他们自己真实的生活。于漪老师说:“写作材料就在我们身边,如同空气一般无所不在。”前面所录的这篇作文,与当今的一些满分作文相距甚远,可学生偏偏争相传阅,为什么?关键在于它真实地记录了同学们多彩的生活,真实地反映了学生本真的心灵,真实地描绘了学生心中的“趣”与“乐”,中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特别是校园生活,每天在与同学、老师的接触中,会有许多故事发生,会有许多引人思考的成长故事,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写自己的生活,敢于写学校、教室乃至家中所发生的并非“高雅”的趣事和乐事。只要认准这个写作的源泉,时刻关注这个源泉,处处擷取校园生活中的朵朵浪花,留心班级生活中的大事小情,何愁没有下锅的“米”。于潴老师所说的“中学生作文应该情真、意真、理真、事真,力求做到‘情深而不诡’‘义直而不回’‘事信而不疑”’也是这个道理。

而“学本”仅是学生作文的辅助,仅是学生作文的参考,它不是也不可能是作文的源泉。如果把“学本”中的名人、伟人、能人视为作文的源泉,那无异于缘木求鱼。我们从“学本”中可以学到许多东西。可以明白作文在写法上的一些技巧,可以丰富自己的语言,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但下锅的“米”不在其中。

优秀作文的标准是什么?

当今的中考高考作文,多是“优”在思想的深邃、语言的华美、知识的渊博、形式的新异,虽然是青少年,但作文立意一定要故作忧国忧民的深沉状,作文思想一定要有“治国齐家平天下”的伟大抱负,作文语言一定要有余音绕梁言尽而意无穷的丰蕴之语。这恰恰是优秀作文误入歧途的表现。此时,叶圣陶的话犹在耳边:“再说文学写作,少数中学生或许能够写出很像样的,但是决不该期望于每个中学生。这就是说,中学生不必专文学是原则,能够写文学却是例外。”(《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

优秀作文优在学生思想的真实反映。学生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生活在普普通通的学校和家庭,社会的纷繁复杂对家庭和学校的影响,学生也会不同程度地感受到。再则,学生本身还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未定型时期,其个性、心理、意志、品质等正处于形成阶段,其思想出现波动、出现反常是非常正常的,他们对社会、家庭、学校、班级有自己的看法是可以理解的,他们想到的是“玩”和“乐”并非有错,他们有违纪违规甚至搞恶作剧也不见得就是思想低俗。把这些写进作文中恰恰是懵懂少年思想的真实反映,是借作文来关照自己的心灵,是对自己思想的反思和审慎。

优秀作文优在真实记录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只有学生把作文视为生命的成长记录,作文才有出路。学生要作文,他内心必须有一种冲动,而这种冲动恰恰又是他急于倾诉的有感而发,而这个“感”要真切,要真实,那只能是学生在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学生用作文记录自己的生命历程,其实是他们用作文来回顾自己走过的一段路,不管“路”在哪里,不论“路”上一马平川还是坎坷险途,不论是刮风下雨还是艳阳高照……他们走过了,他们笑过了,他们哭过了,他们一定感慨万千,一定“心有戚戚焉”。这样的作文,货真价实,它不拉历史长河中的伟人、名人、能人来隐饰自己心灵的伪装,他不用满纸华丽语言来隐饰自己思想的空虚,它不借怪异形式来隐饰自己不明白“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迷糊。它是真真切切的成长故事,它是实实在在的灵魂关照。

优秀作文优在语言表达的真实。不知从何时起,中考高考作文说话要用文言文或古白话文,要用大段大段排列的成语,要用连篇累牍的比喻排比……把一个很简单的意思越说越复杂,越说越让人不懂,而这样才能获得高分。而那些浅显易懂的作文,那些成语不丰富、修辞不奇美的作文,是很难获得高分的。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以让人明白易懂为目的。而学生作文是学生自我、学生之间、与家长或老师之间的交流,语言质朴、纯洁、自然才是根本。因此,这里的语言表达真实,主要是语言表达要追求自然、质朴、简洁。朱光潜说:“我并非要求美丽的词藻,存心装饰的文章甚至使我嫌恶;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彩妥帖,心里所要说的与手里所要写出来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叶圣陶说:“学生作文要搬弄词藻,讲究形容和比拟,诸如此类,我以为不宜再输入今时学生的意念之中了。”(1981年7越4日《答范守纲》,《语文学习》1991年第1期)

作文朝哪个方向走最佳?

近些年来,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在作文教学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诸如“三级训练体系”、快乐大作文、个性化作文、“三阶十六步”写作训练法、“四步作文教学法”、情境作文教学法、茶馆式教学法中的作文教学、活动式作文教学等等,它们在中小学作文教学史上都留下了光辉的一笔,并且有些至今还在产生影响。这些流派中,有的重模仿、有的重思维、有的重过程、有的重兴趣,但为什么没有哪一个能星火燎原,最终在全国推广呢?为什么许多老师感觉这些方法一用起来就成了“淮北的枳”呢?应该说,众多的流派都有它们值得肯定和学习的地方,那我们的作文教学朝哪个方向走最好呢?是重思维、重模仿,还是重过程、重兴趣?也许黄厚江老师的话会给我们一些提示:“学生作文兴趣普遍不高……主要问题就是教师的作文教学不能有效地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目前的作文教学,可以说有两头没有中间,有知识有方法没有过程。”

学生最喜欢的就是最好的。作文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的主观内需问题,要学生认同作文,以文章写作为快事。否则,还奢谈作文的其它什么呢?从前录例文来看,学生更喜欢的是用作文来表现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来表达自己对同学情、师生情、父子情、母子情等的理解,来抒写自己对学习、生活、活动、幸福等的诠释,从而来充分地彰显自己美好而快乐的童年、少年和青年。学生非常厌恶故作姿态——少年装老成,非常讨厌铺采扬厉——用华丽词藻掩盖内容的贫乏,非常唾弃邪乎的形式——用怪异的形式俘虏看者的眼球。还是喻旭初老师说得好,“作文是心灵的表白,作文是人生的感悟”“作文需要跟生活接轨”。

平平淡淡才是真。鲁迅在《给赖少其》中说:“文章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作文是由多看多练习,此外并无心得与方法的。”学生生涯仅是他们人生旅途中很短的一瞬,在这段人生旅途中,他们生活的主旋律就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粗一看,似乎每天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细品味,才发现生命的年轮在渐渐厚实。他们很少或者几乎不可能遇上惊天动地的大事,很少或者几乎不可能赶上让人脱胎换骨的壮业;他们每天所生活的就是学习、锻炼、实践、玩耍,他们所希望的就是在平淡的学习中能多一些乐趣,多一些好分数,少一些老师的批评;他们在繁重的学习任务面前希望快点长大……这就是他们的实在生活,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人为地给他们制造快乐,制造生活感受,当然是难能可贵的,但有谁能把“快乐”和“活动”保持永久呢?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平平淡淡每一天是定律。学生在作文中写自己平淡的生活,写平淡中的不平淡,写平淡中的新奇发现,趣思索、独特感受,才是作文的常态,平淡是一种境界,热闹是一种浮躁。要引导学生感悟平淡,诠释平淡,在平淡中感悟生活的哲理,寻找生命的激情,创造生存的乐趣。

作文是生活的艺术反观,在生活中埋藏有无比丰富的作文材料,在生活中蕴含有拙朴纯洁的语言,在生活中积沉有真实感人的情感力量。鲁迅在《作文秘诀》中用12个字概括了作文之道:“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只要教师转变作文教学观念,认清作文的源泉,拿准优秀作文的标准,确定作文教学的最佳方向,何愁作文教学的明天不美好。

写月亮的诗句 第5篇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松冈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王维《西州张少府》 月斜空碧合,河汉几时生。——王夫子《月斜》

高卧南斋时,升帷月初吐。——王昌龄《周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又闻子规啼,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我歌月徘徊,我舞月凌乱。——李白《月下独酌》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莫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李白《下终南山过角斗斯山人置酒》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 惟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李白《把酒问月》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洒》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人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李白《清平调》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李白《襄阳歌》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玉阶怨》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燕山月如钩。——李贺《马》

雁自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来是空言去无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李商隐《无题》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晓镜但愁去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阶下清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李商隐《端居》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往往蚀明月,遣君无奈何。——白居易《虾蟆·和张十六》 冠垂明月珠,带束通天犀。——白居易《杂兴三首其三》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大漠沙似雪,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白居易《琵琶行》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白居易《琵琶行》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 松桃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白居易《春题湖上》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白居易《长恨歌》 夜深明月卷帘愁,日暮青山望乡泣。——白居易《长安早春旅怀》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山岭光入扉。——韩愈《山石》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赤壁赋》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中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举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更深月色半入夜,北斗阑干南斗斜。——刘方平《月夜》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刘长卿《江州重别薛柳》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霞。——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城郭为墟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张说《邺都引》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张煌言《入武林》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曹操《短歌行》 月明星稀,乌雀南飞。——曹操《短歌行》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曹植《白马篇》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曹丕《燕歌行》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咏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木至》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庆公栖隐处。——孟浩然《夜泊鹿门歌》 今夜麓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杜甫《春宿左省》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奉济驿重进严公四韵》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杜甫《咏怀古迹》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洲韩判官》

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欧阳修《会老堂口号》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欧阳修《天一词·玉楼春》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贾岛《寄韩潮州愈》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宋之问《灵隐寺》

谁为含愁凭独观,更散明月照流黄。——宋之问《独不见》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秦观《踏莎行》 云随竹动,月共水注。——陈后主《掖庭度雁赋》 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綦毋潜《春泛若耶溪》 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 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山。——萧诗《子夜吴歌》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高山早行》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朱淑真《生查子》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于良史《春山夜月》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韦庄《章台静思》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惟有孤城月,徘徊独临映。——杨素《赠薛播州》 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谢灵运《岁暮》 松际露微月,涛光犹为君。——常建《宿王昌龄隐居》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戴叙伦《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近水楼台易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俞文豹《清夜录》 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钱起《归雁》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高适《塞上听吹笛》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军行》 绿水青山知有君,白云明月偏相识。——任华《杂言寄李白》 月儿弯弯照九洲,几家欢乐几家愁。——吴歌《京本通俗小说》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梅花》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陆游《游山西村》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月愁来明月愁。——罗隐《自遣》 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梁章钜《沧浪亭志》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晏几道《鹧鸪天》 谁知含愁独不见,使妾明月照流黄。——沈佺期《独不见》 月宫秋冷桂团圆,岁岁花开只有攀。——边贡《嫦娥》 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 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赵暇《江楼感旧》

夜光(月亮)何德,死则又育。——屈原《楚辞天问》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月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战国策·秦策》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关汉卿《窦娥冤·滚绣球》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人逢喜事精神爽,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东《七律·到韶山》

写月亮的诗句 第6篇

2、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3、晋・陶渊明: 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4、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5、宋・晏几道: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6、唐・刘禹锡: 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倾如熔金。

7、唐・白居易: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8、唐・张若虚: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9、清・萧诗: 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山。

10、唐・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11、清・张惠言: 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自是春来不觉去偏知。

12、唐・杜甫: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苏轼写月亮的诗句 第7篇

【西江月】

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

过酒家饮酒,醉。

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

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人世也。

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中秋见月和子由】

苏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左风右占)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上将下虫)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赏析

这首长歌十四联二十八句,可谓中秋诗中的长篇。诗中从月升写到月落,既形象地描绘了中秋之月,又生动地记述了中秋人事。诗中“一杯未尽银阙涌,乱去脱坏如崩涛”气势堪壮,“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想象独特,“千灯夜作鱼龙变”,“低昂赴节随歌板”说出民风,“归来呼酒更重看”,“对月题诗有几人”道来己情,全诗景情交错,人我杂出,气格抑扬,诗情顿挫,低回中转酣畅,激越中出衰婉,实为中秋咏月诗中的上乘之作。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赏析】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联想到明年中秋 ,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 ,语言清丽,意味深长。《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为歌词,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结合,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琦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上一篇:五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青海湖,梦幻般的湖-鄂教版下一篇:反违章工作总结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