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教学设计

2024-05-13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教学设计(精选11篇)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教学设计 第1篇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能按指定的要求设计简单的游戏方案;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积极的活动参与中丰富学生对等可能性的体验,渗透概率的统计含义,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正直人格的形成;同时学会用概率的思维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能按要求设计公平的游戏方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扑克牌、硬币、乒乓球、学生实验记录单等。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趣引题

1、师出示智慧袋问:你们想不想知道里面是什么?告诉学生这里只有红桃和黑桃两种花色的扑克牌。如果让你来摸,你会摸到什么花色的扑克牌?学生回答可能是红桃也可能是黑桃。师:你能确定是哪种花色吗?生:不能。

2、揭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事情一定发生,有些事情不一定发生,只能说具有可能性,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可能性问题。(板书:可能性)

师:首先我们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做看谁摸的多。游戏规则:男、女同学各上来一名代表,同时抽五次扑克牌,看谁抽到的红桃多。聪聪智慧袋中装10张花色是红桃的扑克牌,明明智慧袋中装10张花色是黑桃的扑克牌)。此游戏结果故意让女同学赢,若男同学不服,可再次上来比试。让同学们感知游戏的不公平。

师:那么,你认为怎样设置才公平呢?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探究新知

1、探究“抛硬币是否公平”

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平时都玩什么游戏啊? 师:那你们平时都是怎样决定玩游戏的先后顺序呢?

师:同学们,在很多的比赛中,常常采用抛硬币的方法来决定先后顺序,(课件出示情景图)提出问题:你认为抛硬币决定谁开球公平吗?

(1)学生独立思考(2)组内讨论:

(3)全班交流,明确:抛一枚硬币,一般只可能出现两种结果(排除竖起来的特殊情况):正面朝上或反面朝上,这两种情况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你能用一个分数来表示正面朝上的可能性吗?反面朝上呢?

引导明确:可能性相同,都是。

板书:正面

反面

2、操作验证

“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都是”是我们分析得出的理论值,实际操作结果是不是如此呢?我们来验证一下。首先介绍活动要求(大屏幕出示)

(1)小组合作验证:由小组长负责,还要有小小记录员,每组共抛40次硬币,记录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结果。

(2)展示分析各组结果:初步体验出现正反面的概率都在左右。

(3)汇总各组的试验情况即全班的结果,再进行分析,进一步发现当数据增大时,这个结果更加接近。

(4)介绍历史上著名数学家的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当试验次数越来越大时,结果会越来越接近

3、思维拓展摸球游戏。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很快就发现了等可能性的奥秘,已经掌握了今天所学的知识。请同学们看老师手里的智慧宝盒,里面是乒乓球,一种是黄色的,一种是白色的,如果我从里面随意摸出一个乒乓球,摸出白乒乓球的可能性是多少? 可让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及时评价。

(三)应用拓展,发挥主体创造性

老师发现同学们都非常善于思考,在刚才的学习中,你们表现得很棒,学得也很认真,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会不会用学到的新知识解决问题,有没有信心接受挑战?

第一关 请你当小法官。(课件出示)第二关:智力大比拼

1、三色转盘(1)创设情境:有三位同学正在玩飞行棋游戏。谁先走呢?

(2)出示三色转盘:每人选一种颜色,指针停在谁选的颜色上谁就先走。

小红选红色,这样公平吗?

(体会三种颜色的范围不一样大,可能性不相等,所以不公平)(3)出现红色的可能性有多大?蓝色呢?黄色呢?(4)怎样设计这个转盘才公平呢?

(引导从等可能性的角度设计,将转盘平均分成三部分)(5)课件演示新设计的平均分成三部分的转盘。

2、四色转盘

刚刚帮他们解决了问难题,这时又来了一名同学也想加入游戏!于是他们重新设计了转盘。

(1)(课件显示四色转盘)指针停在这四种颜色区域的可能性各是多少?(2)如果转动指针100次,估计指针大约会有多少次停在红色区域呢? 第三关:挑战智慧屋

3、掷正方体骰子

游戏开始了,飞行棋规定:

骰子掷出几就走几步。观察骰子,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写着1——6,掷出各个数的可能性是多少?

4、长方体骰子

6名同学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小强在一块长方体橡皮的各面分别写上1,2,3,4,5,6。每人选一个数,然后任意掷出橡皮,朝上的数是几,选取这个数的人就来当“老鹰”。你认为小强设计的方案公平吗?

(引导学生体会:虽然橡皮的材料均匀,但6个面大小不等,一个面的面积越大,投掷后朝上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这个方法是不公平的)

(四)生活中的数学

百货超市为了迎接元旦的到来想搞一个购物抽奖的活动。现在有三个方案,请你帮超市经理选择一个方案,并说说为什么。

方案一:抽签。从四张牌中抽取到红桃A即中奖

方案二:摸球。任取一球,取到红球即中奖

方案三:转转盘。指针指到红色区域即中奖。

(五)谈收获

师:同学们,在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中,你们有什么收获? 附:板书设计

等可能性

正面

公平

反面

可能性相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教学设计 第2篇

课后,细细回想整个教学过程,发现自己在处理课堂生成时很不灵活,即使课前对学生的反应已经做了很多的预设,但当学生的回应在不我预料之内时,我还是显得比较慌张,这主要还是归因于对教材专研不深。如果能够把握住课堂上的每一个生成,课堂将精彩无比。

一、精心预设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前提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和生成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的关系。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要生成精彩,增强实效,其教学过程还是需要教师精心预设的。如本课的摸球比赛环节,第一次黑色布袋中有1个白球7个黄球,第二次黑色布袋中有3个白球5个黄球,比赛规则是摸到白球多男生赢,反之则女生胜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可是比赛结束后男生意见很多,很多人都猜测布袋里白球少黄球多,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平。这个教学片断,其实是我所进行教学预设的精心,我认为,这样的预设,就是为留给学生在课堂上互动生成的空间和时间,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和行为都成为不同程度的生成性资源。

二、敏锐反馈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关键

尽管教师通过精心预设开放而有弹性的教案,已经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了充分的预设,但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旧会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关键在于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学生的信息,并做出准确的判断与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流程,从而使教学过程得以生成和推进。

本节课主要研究可能性相等的情况,但实验很难证明这一点。学生分组实验:在装有4个白球,4 个黄球的袋子里任意摸一个球,一共摸40次。试上时,学生统计出白球和黄球的次数差不多,我没什么负担。可教研活动课上,学生摸出的白球个数与黄球个数基本都是不相等的,有的`小组相差得还很大,告诉学生说可能性相等,自己都觉得有点牵强。在摸之前,学生其实已经能体会到白球和黄球数量相等,摸到的可能性相等了,而实验做下来反而学生发现不相等,好象这个实验只说明了摸球的过程中具有偶然性。这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困惑的地方,也是我没能灵活变通的地方。但如果我能控制得更好的话,整堂课肯定很自然、很精彩。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教学设计 第3篇

1.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认识左右并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感知左右。

2.使学生经历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找一找等活动解决有关左右的生活实际问题, 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 培养主动与同伴交流的意识, 获得成功的体验,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

(二) 重难点

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正确确定左右的方向。

难点:体验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三)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是在活动中学习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左右, 因此教学时不用把认识《左右》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 而是将体验《左右》以及《左右》的应用作为本节的重点。通过教学证明这样的安排是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一年级儿童年龄比较小, 好奇, 好动。因此教学时笔者根据儿童的特点以游戏活动为主线, 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学生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找一找等活动感受体验《左右》。通过活动激发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而不是无目的的活动。通过实践, 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 而且能发展思维,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四、教学准备

课件: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转笔刀。

五、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通过左手、右手的活动, 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师:小朋友们, 2009年11月13日那天你们加入了少先队, 成为了少先队队员, 你们向老师行个队礼好吗?

1. 感知左手和右手

师:看看举起的这只手, 是你的——右手?

再看看你的这只手, 是你的——左手?

师:小朋友, 用你的右手 (或左手) 可以做那些事?

师:小朋友知道吗?左右手要多锻炼, 特别是左手多锻炼会开发我们的右脑, 使你们的小脑袋变得更聪明。

2. 体验自身的左和右

师: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 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看看我们的自身, 还有像这样“左右”一样好的朋友吗?

生:左耳、右耳;左眼、右眼;左腿、右腿……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 下面我们做个游戏好吗?

3. (游戏) 老师说口令同学们做动作

伸出你的左手, 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 拍拍你的右肩。

设计意图:前几天一年级学生刚刚加入少先队, 成为光荣的小队员。通过生活实例举右手行队礼, 能很快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带入课堂。

4. 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刚才已经熟悉了自己身体的左和右。其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有关左右的知识,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左和右 (出示课题:左右) 。

(二) 组织活动, 探究新知

1. 摆一摆

同桌合作, 老师说口令, 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摆放文具。 (同桌合作。计算机演示摆放顺序: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转笔刀五样文具。)

师: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小刀。)

2. 数一数

师: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数一数。从左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几个?

师:为什么同一块橡皮, 排第几都不一样?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同样东西, 按左右不同方向去数, 顺序也就不同。)

设计意图:创设疑问,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说一说

师:尺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计算机演示印证:以尺子为标准的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左边有铅笔和橡皮, 右边有文具盒和小刀。)

4.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师:星期天, 有位小朋友想去小明家玩, 他没到过小明家, 但他听说上楼左拐是小明家, 那么小明住在几号房呢?你们愿意帮助这位小朋友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们讨论后得出结论:7号。)

生:小明住在7号房, 因为7号房在小明的左边。

师:可见, 学会了左右, 可以帮助大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三) 体验“相对”, 验证“相对”

1. 师:现在老师想出个问题考考同学们, (教师举起右手和大家面对面站着) , 你们说老师举起的是右手吗?

生:右手。

生:左手。 (学生意见分歧。)

师:两边各选一名代表辩论, 分别说出各自的理由。 (学生间产生辩论。)

2. 师:谁能想个办法来证实一下老师举的是不是右手?

生:老师转过身去。

师:现在我就按照同学们出的主意转过身去, 看一看老师举的是左手还是右手呢? (验证结论:右手。)

师:为什么呢? (让学生说说原因。)

师:对, 因为我和同学们是面对面地站着, 也就是说我和你们的方向是相对的, 所以举的右手就会和你们刚好相反。 (教师再次举起右手。)

设计意图:先出现疑惑, 产生矛盾。通过学生辩论、表演验证, 解决矛盾, 从而得出结论, 解决了本课的难点,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四) 生活中的“左右”

1. (游戏:

上下楼梯靠右行) 实践活动 (课本第61页第5题) 利用课件出示图, 指导学生认真看图。

师: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学生争执不下。)

师:下面, 我们来体会一下, (把教室中间走道当楼梯, 女同学从后往前是上楼梯, 男同学从前往后是下楼梯, 老师有个要求, 每个人举着右手走。 (女同学上楼后又顺势下楼, 男同学下楼后又顺势上楼) 体会一下你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2. 师小结:

方向不同, 判断时应把自己当做走路的人。我们不仅在上下楼时, 而且平时在马路上行走时, 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边走, 按次序走, 以免发生事故。

设计意图:通过体验让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联, 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左右。) 你知道了什么?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什么? (靠右走, 遵守交通规则, 避免交通事故发生。)

六、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教学设计 第4篇

关键词:数学游戏 亲手尝试 动手操作 培养能力 提高能力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感受一下其中有趣的数学现象。

2.通过课内合作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与片段案例分析

(一)猜想从问题设置开始

师:这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做个游戏,大家有兴趣吗?

生:有!

师:老师现在这有两枚骰子(教师出示两枚骰子),现在我同时掷在桌子上,大家猜测一下它们的和可能出现哪几种结果?不可能出现哪几种结果?并说出理由。

生1:它们的和应该在2-12之间。

(教师板书:2-12中的任意一个)

生2:它们的和肯定不会超过12,12是最大了。

生3:它们的和大于2或等于2。因为1个骰子最小是1,2个骰子的和最小是2。

学生动手操作结果显示:掷两枚骰子的和在2-12之间的任意一个数。(板书:大于等于2,小于等于12)

教学心得:学生在这个活动中,亲手尝试可能出现的情形与不可能出现的情形,整个过程中操作——观察——思维——反馈,亲历认知过程,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投两枚骰子比赛,假如和是5,6,7,8,9这五个数,就算老师赢;如果出现5,6,7,8,9以外的数,就算你们赢,这样好吗?

生:好!

师:你们猜猜,谁赢的可能性大呢?

生1:老师选了5,6,7,8,9是五种可能;5,6,7,8,9以外的数2,3,4,10,11,12是六种可能,应该是我们赢的可能性大。

生2:这要看运气,谁赢的可能性大!

……

师:还是让我们看实验的结果来说话吧!

(学生动手投骰子,边投边记录)

教学心得:学生对猜想和动手操作活动积极性高,兴趣浓厚,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实践活动的开展。

(二)从发现问题中,进一步猜想与探究

师:通过你们几次的尝试,操作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通过操作看记录结果,显示老师赢的次数多。

师:我选了5个数的结果,你们选了6个数的结果,但是,实验的结果还是老师赢的次数多,这是不是说老师的运气好呀?

生:……

师:小实验的结果老师赢的次数多,不是老师幸运,是其中隐藏着小小的秘密,下面,我们一起研究一下这个秘密。

师:我们知道每粒骰子有6个面,分别是1、2、3、4、5、6。在一个面上,1-6出现的可能性应该是一样的,但是两枚骰子出现2-12这11个数的可能性是不是一样呢?我们下面去研究一下。

教学心得:从实验中发现问题,激发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深入探究。

(三)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验证开始的猜想

学生每4个人为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一名同学负责记录,其他3个同学轮流抛骰子。

生:(活动开始)抛骰子。

……

通过小组动手操作——研讨——总结,根据师生的共同活动,记录结果发现11个数出现的可能性是不一样的。

师生对这一过程进行分析:

板书(每次的结果分析):

2=1+1

3=1+2=2+1

4=1+3=2+2=3+1

5=1+4=2+3=3+2=4+1

6=1+5=2+4=3+3=4+2=5+1

7=1+6=2+5=3+4=4+3=5+2=6+1

8=2+6=3+5=4+4=5+3=6+2

9=3+6=4+5=5+4=6+3

10=4+6=5+5=6+4

11=5+6=6+5

12=6+6

从直观的列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掷出的和是5、6、7、8、9的次数相对较多,而和是2、3、4、10、11、12的次数较少。

师:从上面的分析中,现在你们明白了为什么老师赢的次数多了吗?

生:明白了!

师:请同学们自己再动手操作并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一会跟大家说说其中的道理。

生:老师选的5,6,7,8,9这五种可能的机会明显多。

师:这就是老师赢的机会多的原因。

教学心得:通过简便、直观的方式呈现出现的结果,会更直接感受实验的结果。使动手操作从表面现象延伸到深层次的内涵。

(四)小结

师:今天这个活动虽然很简单,同学们做起这个活动也很方便,但是,通过今天的活动,你们是不是感觉到做任何活动,只要善于动脑,善于探究,就会有很大的收获?请说说你今天的收获。

生1:简单的实验,让我们明白其中的大道理。

生2:无论是做实验,还是做游戏,不能只看表面,应该善于动脑子,多思考。

生3:再简单的动手操作,其中往往会让我们变得很聪明。

……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学数学会让我们越来越聪明;动手操作会揭开许多小秘密;以后还要勤于动手,善于思考,动手动脑,会越来越聪明。老师希望你们越来越聪明!

教学心得:通过这样一个“可能性的大小”的实验游戏揭开了这个隐秘的秘密,让学生感受到了动手操作的意义。动手操作不单单是看表面现象,要进一步地分析内含的隐性秘密才能解决数学问题。

三、课后反思

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来探讨可能性大小的实践活动。在这个活动中,通过学生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巩固了“组合”的知识内容,来进行可能性大小的探讨,解决“为什么老师赢的次数多”的问题,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虽然很简单,但是环环相扣,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层次的研究。

第一个环节:设置问题质疑——猜想的开始

学生在这个活动中,用很简单的问题和简单的游戏,亲手尝试可能出现的情形与不可能出现的情形,整个过程中操作——观察——思维——反馈,亲历认知过程,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智力的发展和提高。

第二个环节:从实验中发现问题——猜想的深入

实验结果与事先估计不一样时,引起了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亲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当学生通过统计有限次数的实验结果,看到掷出的和是5、6、7、8、9的次数相对较多,而和是2、3、4、10、11、12的次数较少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用直观的数的分解的形式来分析其中的奥秘,找出其中内含的秘密。

第三个环节:从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验证猜想的结果

只有猜想没有行动——是空想。猜想后的探究活动会验证猜想的结果。过程很简单,但是猜想——实验——探究的过程就是我们从发现问题到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动手实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是解决问题的活动方案,最终圆满地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了动手操作的意义,动手操作不单单是看表面现象,要进一步地分析内含的隐性秘密才能解决数学问题。

参考文献:

[1]余思丽.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小议[J].新课程:教师.2008(8).

[2]葛军.让学生徜徉在自主学习的数学世界[J].小学教学参考.2011(11).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教学设计 第5篇

教材说明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二是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在统计分析中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特征。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关于可能性这一内容,本套教材分两次进行了集中编排。第一次是在三年级上册,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第二次就在本单元,本单元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不但能用恰当的词语(如一定不可能可能经常偶尔等)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还要学会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本单元安排的是简单的等可能性事件,等可能性事件是概率论中研究得最早,在社会生活中又广泛存在的一种随机现象,它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试验的全部可能结果只有有限个,比如说为n个。(2)每个试验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都是1/n。等可能性事件在概率论发展初期即被人们所关注和研究,故这类随机现象通常又被称为古典概型,本单元的例

1、例2和例3及相关练习都属于古典概型问题。等可能性事件与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是紧密相联的,因为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本质上就是参与游戏的各方获胜的机会均等,用数学语言描述即是他们获胜的可能性相等。因此,教科书在编排上就围绕等可能性这个知识的主轴,以学生熟悉的游戏活动展开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直观感受到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并逐步丰富对等可能性的体验,学会用概率的思维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事物。此外,通过探究游戏的公平性,还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2.中位数的统计意义及计算方法。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平均数(主要是指算术平均数),知道平均数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它来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具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教科书在引入中位数时,就以平均数为参照物,说明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时,用中位数来代表该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就比平均数更合适。这样编排,不但新旧知识过渡自然,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而且清晰地阐明了中位数的统计意义,即中位数在数值大小上处于一组数据的最中间,主要反映了统计数据的中等水平,并且不受偏大或偏小等极端数据的影响,对人们了解事物发展的中等水平很有帮助。在介绍中位数的计算方法时,教科书在编排上采取了由易至难,逐步深入的方式。如例4和例5,列出的一组数据都是7个,即奇数个数据,从而最中间的那个数据就为中位数,可直接在数据组中找出;然后把7个数据变为8个,最中间就有两个数据,引出当数据个数为偶数个时计算中位数的方法。教科书在选材上特别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掷沙包、跳远、跳绳等活动,都是学生几乎天天参与的游戏,可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完成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也便于教师组织教学。教学建议1.注重学生对等可能性思想的理解,淡化纯概率数值的计算。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存在两类不同的现象:确定性现象(即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和随机现象(即不确定事件)。概率论就是研究随机现象的规律性的数学分支。在小学阶段设置简单的概率内容,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随机思维,让其学会用概率的眼光去观察大千世界,而不仅仅是以确定的、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事物。因此,在可能性知识的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对学生概率素养的培养,增强学生对随机思想的理解,而不要把丰富多彩的可能性内容变成了机械的计算和练习。在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游戏、活动(如掷硬币、玩转盘、摸卡片等),让学生亲自动手试验,在试验中直观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探究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与等可能性事件的关系等,使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2.加强学生对中位数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理解。中位数和平均数一样,也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一个统计量。教学时应注意结合学生已经很熟悉的平均数,对比教学,以帮助学生弄清两者的联系和区别,使他们明白:平均数主要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中位数则更好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或一般水平)。在教学中,教师应选择恰当的数据组,以反映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价值,在与平均数的对比中体现中位数的特点。如例

4、例5的数据组中,因个别数据严重偏大,影响到平均数也偏大,导致平均数不能很好地代表该组数据的总体水平,而中位数的优势正好能够避免一些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因而在这样的场合中,中位数就能很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另外,因中位数在一组数据的数值排序中处于最中间的位置,故其在统计学分析中也常常扮演着分水岭的角色。人们由中位数可对事物的大体趋势进行判断和掌控。如某城市一个月的空气污染指数的中位数值是70(空气质量为良),则说明该城市这个月超过一半的时间空气质量都为良。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活动,然后再利用中位数的这一特点进行初步的统计分析。如调查全班同学的睡眠时间,如果中位数显示睡眠不足,则表明全班至少有一半的同学睡眠不足,据此就可建议大家少看电视和按时作息等。3.本单元内容可用4课时进行教学。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教学设计 第6篇

《统计与可能性》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九单元第1课时的内容。《统计与可能性》是在学生学习过一些简单的可能性知识,知道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为下面学习可能性的大小打好铺垫。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与体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体会统计是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2)能力目标:经历试验的具体过程,能对试验可能发生的结果做出简单判断,并做出适当解释,从中体验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3)情感目标: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初步感受动手试验是获得科学结论一种有效方法,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中,我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兴趣知识与经验的需求,设计教学,突破难点。“统计与可能性”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过一些简单的可能性知识,知道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些内容本班学生掌握得比较好。所以这节课的重、难点是使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这个知识点不单单是统计就可以了,还要进行分析,为什么可能性的大小与不同颜色的球的占总数量的多少有关。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研究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三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而动手操作可以直观形象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所以我通过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突破难点。我让学生通过活动学习数学,让活动贯穿始终,既有学生自主也有小组合作完成的数学活动,注意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多种感觉器官密切配合,协调活动,学生通过摸一摸、画一画、数一数等形式,在 “ 做中学 ” 、“ 学中做 ”, 减轻了学习负担,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在问题解决,拓展应用这一教学环节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所以我认为在本次教学中,学生比较愉快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与体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体会统计是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2)能力目标:经历试验的具体过程,能对试验可能发生的结果做出简单判断,并做出适当解释,从中体验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3)情感目标: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初步感受动手试验是获得科学结论一种有效方法,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教学设计 第7篇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的第一课时。

2、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简单的等可能性事件,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学会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培养初步的随机观念和概率的思想,为第二学段“研究概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但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不断发展。

本节课需要突破的难点就是引导学生对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正确判断,并能适当解释和分析统计的结果。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正确判断,并能适当解释和分析统计的结果。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并简单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主动、乐于参与“数学实验”,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增强互助合作精神。

教学特色:

让学生用辩证的思想分析问题。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根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选择“引导探究法”,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营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共同在游戏、观察、猜测、验证与交流中真正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学法:在学法指导上,我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以分组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学习法”,目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小组活动,动手实践,以合作学习促进自主探究。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播放足球赛前抛硬币的视频,问学生:这种方法是否公平。

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公平,也有可能说不公平,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起争议,我对学生的意见加以肯定,我们在抛硬币时有可能正面朝上,有可能反面朝上,是一个不确定的事件,本节课就来探索不确定事件的可能性。

(板书课题--可能性)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课的开始,由足球比赛开球前的情境引出游戏公平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使学生有了进一步探究的需求,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动手实验,获取数据。

为了验证抛硬币的方法是否公平,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抛硬币的实验,出示实验要求:

(1)限时1分钟连续进行抛硬币实验,抛硬币时用力均匀,高度适中;

(2)以小组为单位分别统计相关数据,填入实验报告单(如下表);

(3)小组成员分工协作,看哪个小组合作最好,完成得最快。

出现的情况 正面朝上 反面朝上 总次数

出现次数

【设计意图】在这里我没有给学生限制抛的次数,而是限制了时间--1分钟,各个小组抛的次数就有可能不一样,这样更能向学生说明实验的普遍性。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一方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己动手实验,感受更深,记得更牢,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分工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规律,在游戏中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分析数据,初步体验。

请各个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汇总到总统计表。

小组 正面朝上 反面朝上 总次数

1

2

3

4

5

合计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果,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会发现某些小组正反面朝上的次数比较接近,也有可能某小组的数据偏差过大,学生会有疑惑,有争议,这时我会引导学生观察合计这一栏,发现随着次数的增多,正反面出现的次数会逐渐接近。

【设计意图】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简单合计和观察,引导学生扎扎实实探究知识,学会用辩证的思想分析问题,从事物的表象看本质,逐步接近知识点。

3、阅读材料,加深体会。

可能某些学生还是将信将疑,我及时出示历史上数学家做过的抛硬币实验数据。(课件出示几位数学家的实验结果,如下表)。

数学家 总次数 正面朝上 反面朝上

德摩根 4092 2048 2044

蒲 丰 4040 2048 1992

费 勒 10000 4979 5021

皮尔逊 24000 1 11988

罗曼列夫斯基 80640 39699 40941

让学生观察数据,发现抛的总次数越多正面朝上次数和反面朝上次数越接近。

同时让学生设想:科学家的实验数据毕竟是有限的,但是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如果实验的次数更多,设想一下,正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最后会怎样?

学生应该会说出可能性会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这些数据,进一步验证了以上结论的正确性,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家对待未知领域和实验的严肃认真精神,激发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合理的科学设想,明确正反面朝上的可能性相等,并渗透一种数学上的“极限思想”。

4、分数表示,科学验证。

在学生得出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相同的时候,我及时追问,它们的可能性各是多少,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

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可以用 表示。

出示足球赛前抛硬币的画面,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说明足球赛前抛硬币的方法是公平的。学生在对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初步感知上,应该会说出硬币正反两面朝上的可能性都是 ,对两个球队都是公平的。xkb1.com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可能性,使他们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初步学会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然后解释抛硬币的公平性,和开头呼应,培养学生从现实中发现问题,在实验中分析问题,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习的理论联系到生活实际,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三)联系实际,巩固拓展

课件出示练习题:

1、正方体和长方体的骰子,让学生说一说哪个骰子更公平、更合理,为什么。

2、教材第99页“做一做”的“幸运转盘”

问:这种设计是否合理?哪种颜色赢得可能性大?可能性是多少?其他颜色呢?并让学生设计公平的转盘。

3、某商场准备策划一场购物摸奖活动,奖品如下:

1号奖品   可乐一瓶

2号奖品   电吹风一个

3号奖品   微波炉一台

4号奖品   29寸彩电一台

如果你是商场的经理,考虑到商场的利益,会怎样设计转盘。

如果你是一名消费者,你希望这个转盘怎样设计。

小组设计,展示作品,并阐述设计理由。

【设计意图】第一题通过猜测、分析,让学生感受到公平是建立在每种可能相等的基础上。第二题通过设计,进一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并找出其可能性的大小,进而得出设计的基本原理:要想公平,必须要等分。第三题通过这个活动,感受到生活中还有不等可能性的存在,让学生从无知到有知,从有知到多知,拓展学生视野,贴近生活实际。学“活”数学,学有用的数学,通过设计转盘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综合运用数学知识。

(四)回味新知,反思小结

通过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进行反思回顾,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的道理。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七、板书设计

可能性

正面:

可能性相同   公平

反面: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教学设计 第8篇

接下来,老师带领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数据,不少学生对数据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黄球次数多。怎么办呢?老师像往常一样向学生出示著名的“大数定律”:当试验次数很多时,事件出现的频率与概率有较大偏差的可能性很小。然后告诉学生当实验次数很多很多时,摸到黄球的次数与摸到白球的次数会差不多。可是听课后,不少老师总觉得心中不轻松,总觉得有点牵强。心中的那一点困惑,就成了老师们心中的一块石头,这块石头就是怎么让数学活动实验数据的普遍性真实有力地呈现出来?怎么引导学生感悟和理解随机事件中的偶然现象?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学科组进行了研讨。

首先,我们认为学生的学习起点和认知经验有时阻碍或制约了他们认识的发展。对于“从装有3个黄球和3个红球的口袋里任意摸球,摸40次”的结果的估计,有不少学生有一种潜在的直觉是“差不多”,但是对“差不多”的理解和数学实践活动中的结论“差不多”有很大的出入,还有不少学生隐隐约约认为是“红球、白球次数应该各20次”,可见三年级学生在理解、体会可能性相等事件的过程中所发生的规律性和偶然性有一定的难度。

其次,我们应知道,一个事件的概率0.5,是指在大量重复试验中,该事件出现的频率稳定在0.5(即在0.5附近,偏离0.5很大的可能性极小),并非每两次试验中出现一次,也不是每次试验数据都相差很小。要让学生领悟到这一点,数学活动的实验数据必须要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事件发生的规律性。如果数据不能足以让学生感受到可能性相等事件发生的普遍性和偶然性,那么学生对可能性相等的现象的体会就不可能是全面和深入的,抑或是不准确的。

因此,我们需要在有限的40分钟时间里体现“大数定律”,让学生对实验数据有全面的分析和准确的认识。实验活动和数据是学生直观感受“可能性相等”的核心环节。我们学科组认为必须要想办法在课堂体现通过大量重复实验,借助数据来渗透频率的稳定性规律: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多,频率的波动性越来越小,逐渐稳定在一个常数附近。但也要让学生认识到频率的不确定性,即当实验次数较少时,频率的波动可能比较大。

带着这样的分析和思考,我进行了教学尝试。

当学生对上面数据观察分析后得不出一致的结论时,我出示了其他班级的实验数据。

……

当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后,全班得出了一致的结论:“从装有3个黄球和3个白球的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摸到黄球和白球的次数差不多。”此时老师介绍著名的“大数定律”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教学设计 第9篇

一、以演示活动构建知识网络

引入演示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知识与规律的来源和发展。教师可以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中装入3个黄球和3个红球,邀请学生自主摸球,摸球之后,再将球重新放入到袋子中。摸到红球算红队的一分,摸到黄球黄队胜一分,以“正”字的笔画记分,画一个“摸球结果统计表”的表格,将摸球次数、红队得分、黄队得分分别填入进去,观察哪个队得分高一些。结合演示活动,学生们根据“正”字数,分析得出两个队得分相差不大。再如,教师拿出一系列相同的小正方体,其中有两面涂上1,有一面涂2,一面涂3。将学生分为3人一组,全班共10组学生,分别进行演示活动,得出抛正方体的结果,并记录到表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游戏结果,进行演示活动结果分析,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二、以趣味活动引导总结归纳

引入趣味思考活动,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统计与可能性相关知识,自主设计活动方案,并验证方案的可能性,在活动中总结与归纳,拓展知识网络。教师可以准备一些蓝色和红色铅笔,将学生分为2人一组,每组分发3支红铅笔和3支蓝铅笔,提问:“将若干支红色、蓝色铅笔放入到不透明的袋子中,想得到下列结果,该如何放?(1)摸20次,摸到红色铅笔的次数多;(2)摸20次,摸到蓝色铅笔的次数多;(3)摸到两种铅笔的次数差不多”。结合教师的提问,学生重新复习已学知识,了解到在相同的情况下,若想摸到红色的次数多就需要红色球比蓝色球多,那么得出(1)的设计方案有放入3支红色铅笔,蓝色0支、1支、2支;放入2支红色铅笔,蓝色0支、1支;放入1支红色铅笔,蓝色0支。再如:“做一个转盘,涂上红色、绿色和黄色,要使得其偶尔落在红色区域,落在黄色和绿色区域的次数差不多,该如何涂色?”结合这一问题,学生展开趣味设计活动,有的小组将其都划分为均等的3份,有的小组学生将转盘先分成1份,再将其中一份又划分成均等的2份。之后学生展开游戏活动,得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归纳,在区域一样大时,落到黄色和绿色区域的次数差不多,而红色区域只要存在就可以了。

三、以创新活动促进拓展延伸

结合生活中常见的“抓阄现象”,教师可以创新活动,鼓励学生拓展延伸,分析“抓阄”中的公平性问题,结合可能性知识,探索生活中的趣味方法是否可行。教师可以将8个黄球与1个红球放入到一个不透明的盒子中,学生分为9人一组,参与“有放回”与“无放回”摸球活动,若摸到红球,则这个学生胜利。那么“有放回”和“无放回”活动对于所有同学来说,哪种游戏形式是公平的呢?结合这一创新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游戏、思考、交流与分析,总结与归纳得出这两种不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与否。显而易见,“有放回”的摸球,每个学生都是在9个球(8个黄球1个红球)中摸球,他们摸球时候的条件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摸到红球的可能性一样大,那么在盒子不透明并且摇匀的情况下,这个游戏规则是公平的。那么对于“无放回”游戏活动来说,是公平的吗?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站在数据分析的层面思考问题,第1个学生摸球,他是在9个中摸1个,可能性是1/9,摸不到的可能性为8/9。第2个学生摸球,在第一个没摸到的情况下,他摸到的可能性是1/8,此时总的可能性是8/9×1/8=1/9。由此分析,生活中的抓阄是公平的,并且与“统计与可能性”知识密切相关。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教学设计 第10篇

《统计与可能性》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首先感谢给我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也感谢给我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下面我来说一说我将怎样上《统计与可能性》这一堂课的。

一、说教材地位

本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统计与可能性》,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已经对某些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有所认识,本节课的内容是进一步学习可能性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是为下一阶段学习概率作准备的。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

(1)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根据等可能性事件与游戏规则公平性的关系,能设计合理的游戏规则,解决实际问题。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团体合作的精神。    xkb1.com

三、说教材重点和难点

为了使学生比较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等可能性的意义,用分数表示等可能性。

教学难点:能设计合理的游戏规则,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实现本课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本课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与能力基础,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实验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角硬币、统计表、幸运转盘、多媒体课件

六、设计思路:

学生通过在三年级上册学习的“可能性”的知识,初步体验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不但能用恰当的词语来表达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还要学会用分数来表示事件发生的概率,使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去探索和理解可能性,能积极的参与其中感受和理解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1.活动与体验是贯穿全课的主线。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对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与可能性的大小,需要有直接经验和清晰的感受作支撑,所以这节课中让学生在充分的抛硬币等活动中,亲身经历具体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并初步感受实验是验证猜想、获得结论的重要策略之一。

2.把学习统计的内容和认识可能性结合起来。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认识统计方法在实际操作中的价值,有利于通过统计的结果来分析、认识可能性的大小。

3.重视合作、交流。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有不同的分工。

4.设计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可能性大小的运用,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七、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我们知道,学生最喜欢课外活动了,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既锻炼了他们的身体,又陶冶了情操。为此,我创设如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校正在组织足球比赛,比赛开始前,体育老师要决定哪个班先开球?你能想一种方法来帮助他吗?有没有公平的办法?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统计与可能性”。(板书)

【我认为引入是新课的开始,要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就要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在导课时应用同学们喜欢的足球赛一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活动探究,引导发现

1、导入示例后,按以下几点指导学生:

(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决定谁先开球的方法,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2)指出体育老师必须先选择一种比赛公平的方法,这样两个班的同学才能接受。

(3)根据学生的想法整理出几种公平的方法 (如:抛硬币法、石头剪刀布法等)。

(4)让学生思考抛硬币的方法为什么是公平的?

抛硬币事例出现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1/2,出现反面朝上的可能性也是1/2,它们的可能性相等,并指出游戏规则公平公正。(板书)

接着我让学生推测,如果每人用硬币抛20次,出现正面的次数可能是多少次?出现反面的次数可能是多少次?他们出现的可能性还会不会是1/2呢?由此引导学生进入小组实验。

2、把本班学生以8人分为一组,每组抛20次硬币,把结果记录在纸上,然后汇总情况,共同填写“小组试验统计表”。

实验小组 抛硬币总次数 正面朝上次数 反面朝上次数

第一小组 20

第二小组 20

第三小组 20

第四小组 20

…… 20

通过统计结果,使学生理解随机抛掷一枚硬币时“出现正面和出现反面的可能性是相同的”,从而说明在比赛前用抛硬币的方法来决定谁开球对比赛双方都是公平的。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概率的概念较为抽象,为了建立正确的概率直觉,特意把实验操作放进了数学课堂,让学生亲自经历对随机现象概率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学会学习。同时,动手操作也是一个有趣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体验,而几个同学之间的多次合作实验,也能够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合作意识。】

3、为了验证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等可能性,引出著名数学家抛硬币的实验数据这一事例。

试验者 抛硬币总次数 正面朝上次数 反面朝上次数

德摩根 4092 2048 2044

浦丰 4040 2048 1992

费勒 10000 4979 5021

皮尔逊 24000 1 11988

罗曼诺夫斯基 80640 39699 40941

出现正面的次数与出现反面的次数差不多。

【让学生仔细观察两个实验表格,学生对两次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进一步理解抛的次数越多就越接近概率值1/2)】

(三)思维拓展,实践应用。

可能性不仅在抛硬币问题中存在,在生活中也经常可见。由此引出转转盘游戏事例。三人跳棋比赛中,用转盘来确定谁先走,公平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指针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是2/4,指针停在蓝色区域的可能性是1/4,指针停在黄色区域的可能性是1/4,所以,用这个转盘确定谁先走是不公平的,并由此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设计这个转盘才公平?

【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知识,为此,我设计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可能性大小与所占的份数的多少有关系,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使学生从这个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乐趣。】

(四)巩固练习

我安排的练习题是转盘连线。

下面的转盘各转动50次,结果会怎样?你能用线连一连吗?

【通过此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说说他们的收获。

最后总结:今天我们在游戏中知道了,一件不确定的事情,它的可能性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在数学上属于概率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如天气预报、降水概率等。

【通过小结,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得到梳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统计与可能性

正面朝上

反面朝上

这样板书简单明了,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记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教学设计 第11篇

姓名:张 凤 琴

10月

统计与可能性说课稿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的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可能性”这一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范畴。学生在学习“可能性”这部分内容之前,已经对某些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有所认识,本单元内容是简单的等可能性事件,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学会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能按指定的要求设计简单的游戏方案。培养初步的随机的观念和概率的思想,为第二学段“研究概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能知道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能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所以本节课中,应多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 由于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不断发展,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所以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充分试验、收集、分析,帮助他们直观形象地感知。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能按指定的要求设计简单的游戏方案。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积极的活动参与中丰富学生对等可能性的体验,渗透概率的统计含义,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正直人格的形成;同时学会用概率的思维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正确建立对“等可能性”的理解;让学生能够利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根椐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教法。在教学中让学生分小组抛硬币,体验可能性,精心设计游戏,应用可能性,引导学生思考、操作,鼓励学生概括、交流,并鼓励大胆创新。

2、学法:学生的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在学法的选择上,我采用“学中玩,玩中学,合作中交流,交流后合作”的学习方法。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自主探索,形成新知的“再创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硬币、实验记录表;骰子等等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1.同学们平时喜欢玩跳皮筋、打乒乓球的活动,那么你们如何决定先后顺序呢,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2.我们都知道,游戏、比赛时都应讲求公平、公正。在一些重大的国际比赛是怎么做的呢?我们来看看:(课件播放两支足球队比赛的场景。赛前,裁判向两队队长出示一枚硬币。)

3.你认为用抛硬币决定谁先开球的方法公平吗?说说你的理由。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公平性相关的知识--可能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由足球比赛开球前的情境引出游戏公平性的问题,学生感到自然、熟悉,探究兴趣浓厚。】

(二)、主动参与  探索新知

1、动手实验,获取数据。

大多同学认为硬币掉下来时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机会相等,觉得抛硬币的方法很公平,那到底这种方法公不公平呢?下面就来做一个实验,由大家亲自动手抛一抛硬币。

在开始实验之前课件出示实验要求:1、5人小组抛硬币,组长负责记录,其余4人每人抛10次,每组共抛40次,抛硬币时用力均匀,高度适中;2、以小组为单位分别统计相关数据,填入实验报告单(如下表);3、小组成员分工协作,看哪个小组合作最好,完成得最快。

实验小组 正面朝上 反面朝上 总次数

第组

【这一环节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试验、去探索、去体会,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思维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2、分析数据,初步体验。

请各个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汇总到总统计表(课件出示总统计表如下表)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填入相关数据。

小组 总次数 正面朝上 反面朝上

1

2

3

4

5

合计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后讨论得出: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是非常接近的,初步体验等可能性。

3、阅读材料,加深体会。

如果我们继续抛下去,会是怎样的结果呢?出示历史上数学家做过的抛硬币实验数据。(课件出示几位数学家的实验结果,如下表)。

数学家 总次数 正面朝上 反面朝上

蒲 丰 4040 2048 1992

德摩根 4092 2048 2044

费 勒 10000 4979 5021

皮尔逊 24000 1 11988

罗曼列夫斯基 80640 39699 40941

让学生观察数据,发现规律,再次体会等可能性。

4、分数表示,科学验证。

最后新授小结:我们亲自做过了实验,又参照了数学家实验数据,发现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很接近,说明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是相同的,你们能用一个分数表示它们吗? 引导学生用1/2表示等可能性。

【这一个环节,学生在抛硬币的实验中递进式感悟、理解、体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制的公平性。并学会用二分之一表示等可能性。有效地突破了重点,难点。】

(三)、综合活动  丰富体验

1、玩飞行棋游戏(出示飞行棋的图)。

【我把课本上的习题进行处理,将习题1、2、3有机整合,沟通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学生实际重组教材,把它们串成一个连环游戏:我是这样设计的】

(1)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说玩法:用掷骰子来玩。

把全班分成红、黄、蓝三队,进行游戏。

(2)接着游戏前决定哪队先开始?引出用转盘来决定,先设计这样一个转盘,(课件演示方案一)

各队学生肯定认为这个转盘不公平,“为什么不公平?”引导学生说一说指针停在红、黄、蓝色区域的可能性分别是多少,用分数表示。

既然这个转盘不公平,“你会设计一个公平的转盘吗?”运用等可能性的知识放手让学生动手设计出公平的转盘,有效地突破难点。(课件演示方案二)那现在每队出现的可能性是(1/3)这样就公平了。

转转盘决定先后顺序,提问:如果转动转盘60次,转到红色区域的可能性是多少次?

(3)、选骰子

转盘选定了哪个小队先开始,我在这里设计两种骰子,如果你是队长你会选哪个?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长方体6个面大小不等,一个面的面积越大,投掷后朝上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这个方法是不公平的)

(4)开始飞行棋游戏

最后掷骰子玩飞行棋,有的队赢了,有的输了,如果再玩一次,输的队有没有可能赢?为什么?让学生体会随机事件的存在,渗透随机观念。

【这样设计游戏活动,学生愿学,乐学。在公平、公正的游戏中进行巩固、应用、拓展性练习,让学生深刻感悟到:要使游戏公平,游戏中的事件发生必须是等可能性的。】

2、幸运摸奖:50个小纸条,0.5元摸一次。

文具盒   1个

笔记本   3个

铅笔     8支

空白     38个

假如你是摸奖者,你认为这样设计公平不公平?并说明理由。(最后强调指出:凡摸奖活动,你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计算一下,就会发现:都是组织者得利,参与者吃亏,所以玩游戏、摸奖可得好好动脑分析,把每一种可能性都分析透彻,这样才不会上当!)

【让学生通过探究感知等可能性及游戏的公平性,到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全课小结   拓展延伸

1、现在老师想在班中任意抽出一个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你知道抽到你的可能性是多少吗?在生活中,像这样的事例随处可见,想想生活中哪些事情也用到了“可能性”?

【通过交流感想和体会,渗透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2、拓展延伸

要在一个口袋里装入若干个形状与大小完全相同的红、黄、蓝不同颜色的球,使得从口袋中摸出一个红球的可能性为1/6   ,应该怎么办?

【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所学的概率知识,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板书设计:

可能性

正面朝上

抛硬币                   可能性是相等的    公平

上一篇:素质教育督导论文下一篇: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