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般母语-湖北高考优秀作文

2024-05-11

诗般母语-湖北高考优秀作文(精选9篇)

诗般母语-湖北高考优秀作文 第1篇

是什么,如稚拙的图画,刻在出土文物那沧桑的剖面;是什么,如风霜渲染过的枫叶,夹在唐诗宋词发黄的纸页间;是什么,如行云如流水,从老人的唇齿间娓娓道来,印在纳凉顽童神往的双眸;又是什么,千百年来在中华大地遍地流淌、生生不息……

是母语,诗般母。是母亲亲切的话语,是中华民族视为根的话语,是中国遍地开花的话语。

一直觉得,我的母语是世界上最动人的话语。它历经五千年文明的浸润和刀枪火石的历练,读起来才能如此字正腔圆,如珠玉落盘。千百年来,中国话在无数龙之传人的唇舌间辗转,亦使它本身都有了灵性。我们珍视它又漠视它,而它,却一如继往,在东方古老的华夏大地上铮然作响,向世界发出自己庄严的喉音。

在古埃及人信奉的众神里,有一位叫玛特,乃掌管真理、正义及法度的女神。玛特头上佩戴羽毛,人死后至冥府,心脏必须称重,玛特便把她的.羽毛至于天秤的另一端,以称出那人心的重量。

我喜欢这羽毛。

母语就是这样一根有大重量的羽毛,它或许填不了天,补不了龟裂的大地,而它恰恰足以称出一个民族文化积淀的分量。

如此看来,中国话定然有着撼动世界的力量。《诗经》中那么多摄人心魄的妙语,定要用中国话吟诵,才会抑扬顿挫、感人肺腑。新中国成立之时,天安门城楼上那一声庄严的宣告,也定要用中国话喊出,才实践了一个民族复兴的全部意义。“静水流深”的微妙意境,或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禅意,倘若翻译成英文或是德文,其间的神妙定要大打折扣。

也终于明白,为什么有人会说,即使雪芹先生在世,《红楼梦》完篇,也难获诺贝尔文学奖,高考作文《诗般母语-湖北高考优秀作文》。因为《红楼梦》是太中国化的东西,唯有用母语读来,其间的辛酸苦泪才能慢慢品出。

也终于明白,为什么泰戈尔文似织锦的《飞鸟集》,在我读来却总觉一分隔阂。因为语言,正如没有任何一种语言可取代中国语一样,印度语言的奥妙也无可替代。

任何民族的母语都是本国视为珍宝的活的文化,而中国话大概是其中最厚重的。

我爱自己的母语。这如梦如曲如诗的中国话,这在龙之传人的唇舌间辗转千年的中国话,我仍听到它如诗的韵律:平平仄仄平。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观点鲜明的议论性散文,也是一首感情真挚的母语赞美诗。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对母语的诸多精妙之处作了具体的解读,尽情地表达了自己对母语的真挚情感。以古埃及人玛特的事例来比母语,材料新鲜,新颖别致;对曹雪芹的《红楼梦》和泰戈尔的《飞鸟集》的感受,深刻透彻,颇具个性。

◇点评名师:唐巨南

【亮点透析】

基础

等级

感情真挚

本文如同一首赞美诗。母语的生生不息,母语的字正腔圆,母语的抑扬顿挫,母语的传情达意,母语的精微妙┚场…作者体味深刻,感悟独到,信手拈来,构建了一首诗,演绎了一首歌,成就了一篇文,感情真挚。发展

等级

有文采

句式灵活,文句有表现力

语言流畅而富有文采,排比句和复句的运用,自然妥帖,如开篇排比句式兼用比喻修辞,“如此看来,中国话定然有着撼动世界的力量”一段中的几个“定要”,“即使雪芹先生在世,《红楼梦》完篇,也难获诺贝尔文学奖。因┪……”等语段。有创新,有个性色彩

作者所喜欢的能称人心重量的羽毛,也称出了作者对母语挚爱之心的分量。难能可贵的,不仅仅在于本文华丽的词采以及华丽词采所传达的充实内容和点滴体悟;不仅仅在于散文化的结构以及散文笔法所展示的流畅的行文和鲜明的主题,更在于思维的理性和从容

现场评分:内容25分+表达25分+发展10分=60分

2013年湖北高考作文 第2篇

你注意到了吗?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 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 装酒的圆瓶子又一般放在方盒子里, 方圆之间, 各得其妙, 古诗云:方圆虽异器, 功用信具呈。人生也是如此, 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以方圆为话题, 根据此材料, 题目自拟写作文。

【题解】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

先由日常生活中“圆形”、“方形”器物的广泛使用, 引出“方圆之用, 各得其妙”的议论, 接着用古代诗句加以佐证和强调, 再由“器物”的“方圆”联想到人生的方圆。这一材料内涵的丰富过程, 也是“方”、“圆”两个词由本义向比喻义、联想义扩展的过程。

“方”代表原则, 刚正、刚直;“圆”意味着变通, 暂时的妥协。“方”代表着正直、无私、坚强、刚强;“圆”代表着灵活变通, 适当的策略、方式方法。抓住“方”或“圆”, 或者“方与圆”, 阐释什么是“方”或什么是“圆”, 或者什么是“方与圆”, 符合题意。比如, 我们可以把“方”“圆”看作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广泛运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像教育方法上, “堵”是方, “疏导”是圆;严格要求是方, 关心爱护是圆。批评态度上, 疾风暴雨、疾言厉色是方, 和风细雨、和颜悦色是圆。战术战略上, 阵地战是方, 游击战是圆。拿“水”作譬, 吞噬一切的丘山大河是方, 绵软柔顺的蚯蚓小溪是圆。说到处事态度, 出世、激进是方, 归隐、保守是圆。诗词联想,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是方, “留得青山在, 不怕没柴烧”是圆。方圆结合是不错的处事之道, 意味着刚柔并济, 宽严结合, 松紧适度。随方就圆地处事, 该低头时就低头也有必要。另外, 侧重谈“方”“圆”一方也可以。毕竟, 有时处理问题的最好方式: 该方则方, 该圆则圆。

当然, 论证为什么要“方”或者为什么要“圆”, 或者为什么要“方与圆”, 或者反其意而论之, 也符合题意。

也可写人记事, 呈现“方”或“圆”, 或者“方与圆”的形成、变化、是非、优劣等, 符合题意。围绕“方”或“圆”, 或者“方与圆”抒写情思, 也符合题意。

抓住“上善若水”议论 (或记叙或抒情) , 能与“方圆”有机联系, 也是符合题意的。

【范文】

上善若水

湖北考生

上善若水, 若水跨越千山。

先哲们从未停下脚步, 总在跋山越险里不断前行。太白访遍名山, 一首《蜀道难》荡气回肠; 摩诘游赏小峰, 一句“明月来相照”情趣盎然;子美历览大川, 一次登高雄心万丈。他们都是如水般的贤者, 在人生的旅途之中, 任由个性倾泻而出。在跨越千山后, 水仍要汇入大海, 而这些骚人迁客心中的大海则是家国天下。在求仕之路上未免坎坷多多, 既有“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无措, 又有“床头屋漏无干处”的窘迫。但唯有若水跨千山般的勇气与无畏, 才能到达那心中的汪洋。

上善若水, 若水包容万物。

德以服人, 严以教人, 责以伤人。以诸子百家为精髓的文化积淀 熏陶千年 的就是“ 仁”, “仁”又意在包容与平等。雨露布泽万物, 不因其丑变高低, 就像《出师表》中孔明所言“不宜偏私, 使内外异法也”;就像《美国独立宣言》中所示“人人生来具 有平等的权利”。不计较亦是将自己与别人平等看待, 不计较才是大丈夫。蔺相如似水, 以绵弱化利刃与廉颇互为刎颈之交;钟蠡如水, 以容忍待撩拨为南唐后主荐贤士;沈从文似水, 以沉默还讽刺作《边城》震文坛。如水的 人从不屑于争辩, 自有一颗海绵心, 任你千般嘲万般讥, 我自软绵绵地还给你, 附带几缕温情。

上善若水, 若水任方圆。

道家有“方圆”, 天圆地方; 儒家有“方圆”, 无规矩无以成方圆。这上善若水任方圆则是修身之道。“方”是人们尖利、锋芒的一面, 一如水跨千山时的那份气魄, 仿佛佩弦宁死不领救济粮的铮铮铁骨;“圆”是人们温和、包容的一面, 一如水承万物时的那种气概, 仿佛禅师在弟子夜归时甘当踩脚凳的大度。

上善若水 , 滴水穿石 是“方”, 小浪轻拍是“圆”;水越千山终入海是“方”, 包容万物海绵心是“圆”, 方圆之间, 万物皆有定数, 我们所能掌握的, 不过是让水从千年前流淌至千年之后。

2012年湖北高考作文模拟 第3篇

1. 危机(提示:信用危机、危机意识、危机感、道德危机等)

2. 倾听

3. 因为有你

二、半命题作文

4. 渴望_________(例如:渴望长大、渴望单纯等)

5. _________底线(例如:做人的底线,道德的底线等)

三、话题作文

6. 著名导演吕克·贝松曾经说过:“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迷你王国,只是成年人的王国可能会更小些。大人们每天考虑的事情太多,他们真正关心的只有自己的生活,他们失去了想象力。”光阴荏苒,漫游在岁月的羁旅里,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枚栉风沐雨的种子,千万别膨胀了体力,缩水了想象力,也不要在岁月的沙尘里,风干了清纯的心之嫩芽。

阅读上述材料,请以“想象力”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的范围之内;②题目自拟;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④800字以上。

7. 宋朝诗人曾公亮在《夜宿甘露寺僧舍》中写到“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开窗放入大江来”一句以排山倒海的气魂和博大宽广的胸襟,为后人广为传诵和引用。

请以“开窗放入大江来”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的范围之内;②题目自拟;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④800字以上。

8. 有这样一种声音,会让你觉得是耳边轻柔的呼唤,低声的诉说;

有这样一种声音,没有多余的技巧,却能唤起你灵魂深处的良知和责任;

有这样一种声音,会让你卸去疲惫,会带你走到过往的回忆中;

有这样一种声音,会带给你心灵的震颤,会让你心中盛满感动;

……

请以“有这样一种声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题目自拟;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④800字以上。

四、材料作文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老骆驼垂暮之年穿越了被人们称为“死亡之海”的千里沙漠,胜利归来。马和驴请老英雄骆驼介绍成功的经验。

“其实没有什么好说的。”老骆驼说,“认准目标,耐住性子,一步一步往前走,就到达了目的地。”

“就这些?没有了?”马和驴问。

“没有了。就这些。”

“一点也不精彩,太令人失望了!”马和驴失望不已。

——其实,任何经验之谈,都是简单明了的,关键是你能否运用到实践中去。

请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10. 有人说,快乐时做哲人,痛苦时做傻瓜。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请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11. 材料一 1910年,毛泽东17岁,他的父亲要他留在家乡做生意。年轻的毛泽东不愿走父辈的老路,最终在父亲的账薄里夹了一首诗,毅然决定离家求学: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材料二 1984年,大学毕业的潘石屹(国内著名地产商)被分配到河北廊坊石油部管道局工作,年轻有为的潘石屹深得领导赏识,被确定为重点培养对象。有一次潘石屹带一位新分来的女大学生去领办公桌,新同事对分配给自己的桌椅十分挑剔,潘石屹劝她凑合着用,对方却非常认真地说:“你知道吗,这套桌椅可能要陪我一辈子的。”想到一张办公桌要陪自己一辈子,潘石屹不寒而栗。这年春节一过,他变卖家当,辞职南下。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体验和感悟?请写一篇作文,要求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12. 2011年9月23日有“准诺贝尔奖”之称的美国拉斯克奖将2011年临床医学奖颁给了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以表彰她在发明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青蒿素中作出的突出贡献,这是迄今为止我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与这一最高奖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屠呦呦的“三无”身份:无博士学位、无海外留学背景、无中国两院院士头衔。在新闻媒体眼中,这位承载了中国学术界问鼎国际学术界荣光的女科学家是一位“不善交际”“默默无闻地工作”“持之以恒”“不浮躁”的“纯学者”。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悟和体验?请写一篇作文,要求: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13. 杜顺和尚晚年的时候,有位跟随他多年的弟子前来告假,说要去五台山朝拜文殊菩萨。杜顺微笑着准了假。弟子风尘仆仆地赶到五台山,山脚下的一位老者告诉弟子,文殊菩萨其实就是终南山的杜顺和尚。弟子听后大吃一惊,他又风尘仆仆地赶回终南山,遗憾的是杜顺和尚已经坐化了。弟子放声大哭,后悔莫及,失去了见师父最后一面的机会。十步之内,必有芳草,任何平凡之中都有非凡之处,难就难在从众人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非凡。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悟和体验,请写一篇作文,要求: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14.一位美国商人在一次旅行途中,偶遇一个印第安贫农兜售自制的草篮子,草篮子美得惊艳,却出奇地便宜。商人从中发现了巨大商机:如果让这个印第安人给他做成千上万的小篮子,用来包装巧克力糖,一定会赚不少钱。他兴冲冲地与糖果商签下合同,然后找到那位印第安贫农,对他说:“上回我提议你做一百个草篮子,我们约定每个六毛五分钱,现在我要一万个,你开个价吧!”印第安人考虑了一夜之后回答他,要做一万个,每个十五块钱。商人立马眩晕:“你这穷鬼真没脑子,这可是商机呀!”印第安贫民回答商人,他是一边歌唱一边用心编织这些草篮子的,制颜料得在月圆之夜,上彩饰必在百鸟齐鸣的清晨。每一个篮子里都放有他的灵魂,每一个篮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让他做一万个,他的心就会被这重复、单调的工作一点点吞噬掉,所以,十五块钱,没商量。显然,这是一次失败的“招商”,在印第安贫民看来,草篮子中的灵魂比商机更重要,比发展更重要,比财富更重要。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悟和体验?请写一篇作文,要求: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五、看图作文。

15. 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图画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6. 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诗般母语-湖北高考优秀作文 第4篇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汉译英,母语负迁移,错误分析

自1987年全国大学英语考试出台以来, 四六级考试题型进行了多次改革, 其中翻译题型从无到有, 从短句翻译到段落翻译, 分值上和难度上都在不断增加。此外, 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首次对翻译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 将翻译与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摆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然而, 在近十年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实践中, 笔者发现, 学生的汉译英翻译能力远非尽如人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汉译英时, 大部分学生很自然地会把英语当作和母语差不多的语言, 以汉语方式来处理汉译英中出现的问题, 导致译文中常常带有明显的母语痕迹。这种由于母语与目的语的不同而对目的语学习产生干扰作用的现象被称之为母语负迁移。大学生汉译英中母语负迁移所导致的错误所占比例有多少?这些错误在不同语言层面上的分布情况如何?如何克服母语干扰和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汉译英能力?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 该文就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汉译英中的母语负迁移进行了一项实证研究以试图回答以上问题。

1 理论框架

1.1 语言迁移

迁移一词源自心理学, 指学习者会自动地、不受控制地、潜意识地将过去学到的知识、技能、方法等运用到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中。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域, 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发现学习者在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 往往会借助母语的语音、语义、语法规则或文化习惯, 这种现象被语言学家称之为语言迁移, 正如R.Lado (1957) 在他著名的《跨文化语言学》一书中指出:“ (学习外语的) 个人有这样一种倾向, 即容易把自己母语和本族文化的结构、词义和词序迁移到外语和外族文化中去。”语言迁移大体上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和目的语相同, 那么母语规则的迁移会对目地语学习有积极的影响, 即母语正迁移;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不同于目的语, 那么母语规则的迁移会对目的语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即母语负迁移或母语干扰。

1.2 错误分析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错误分析盛行。错误分析, 顾名思义, 是指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错误进行研究和分析。Corder (1967) 指出对学习者的语言错误进行分析有三个重要意义: (1) 教师得以了解学习者对目的语的学习处在哪个阶段; (2) 研究者得以了解学习者所采用的学习策略以为他们提供语言习得方法的证据; (3) 学习者得以更好地掌握目的语的规则。Corder (1974) 指出错误分析包括五个步骤:收集语言材料、识别语料中的错误、错误类别划分、错误解释和错误诊断。很多错误分析研究并不包括错误诊断, 这一步骤往往作为专门的研究而独立进行 (Ellis, 1999) 。本研究的错误分析也不包括错误诊断。

2 研究设计和步骤

1) 实验对象:湖北中医药大学非英语专业大二年级的50名学生, 来自于笔者授课的班级。他们每个人学英语不少于八年, 英语水平中等。

2) 实验工具:与以往研究中若干独立句子的汉译英不同, 本研究选取一篇350字左右的短文作为汉译英材料以调查母语负迁移在各个语言层面上的影响。

3) 研究方法: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用于研究学生汉译英中错误在不同语言层面和错误原因上的分布情况, 定性分析用于对由母语负迁移造成的语言错误的详尽解释。由于篇幅有限, 该文将对定性分析部分不作展开说明。

4) 研究步骤:

(1) 收集语言材料。受试者被要求当堂将一篇350字左右的中文短文翻译成英文。考虑到受试者有限的词汇量, 必要时他们可以查阅词典。为让其发挥出最佳翻译水平, 翻译时间无限制, 但拒绝雷同翻译。总共收回50份有效英文译文作为本研究的语料。

(2) 识别语料中的错误。以所给参考译文为标准, 所有译文中出现的错误由笔者和两个经验丰富的大学英语教师共同识别。经统计, 共计850处错误。

(3) 错误类别划分。不同的语言学家对错误类别有不同的划分方法。本研究采纳James (2001) 对错误的分类, 即对错误在本体、文本和语篇这三个层次上分别进行划分, 具体的错误分类见表4.3。

(4) 错误解释。根据错误发生的原因, 人们普遍把错误分为四类 (James, 2001) : (a) 语际错误, 由语言学习者的母语负迁移导致; (b) 语内错误, 类似于以目的语为母语的学习者所犯错误, 由目的语使用错误或不完整学习导致, 并非源自于母语的干扰; (c) 交际策略引起的错误, 交际策略指语言学习者因其第二语言或外语知识有限而采取的一种表达方法, 但有时这些技巧本身就会成为错误的原因 (Brown, 2002) ; (d) 诱导错误, 由语言学习过程中因为教材、教师和教学方法等输入使得学习者对目的语产生错误的假设所致, 往往并非源自于学习者目的语言能力欠缺或母语干扰 (James, 2001) 。本研究发现的错误不包括诱导错误。

3 数据分析和研究发现

从表1可以看出, 语际错误出现频率最高, 有443处, 占52.1%, 由此不难得出这一结论:母语负迁移是导致学生汉译英出错的最主要的原因, 说明学生汉英语言差异意识十分薄弱, 学生汉译英时常常下意识地把英语和汉语划上等号, 因此容易把汉语语言特点带入到英文译文中, 导致译文中母语痕迹明显。

从表2可以看出, 语法错误出现频率最高, 有185处, 占41.8%, 说明学生汉译英时, 最容易受到汉语语法的影响, 进而导致英文译文中语法错误频出。这一数据也反映出非英语专业学生普遍存在英语语法掌握不牢这一问题。

从表3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 动词形态的语际错误, 比如动词时态、语态、主谓语单复数不一致等错误, 出现频率最高, 有63处, 占14.2%, 说明完全不同于汉语动词, 英语动词复杂的形态变化增加了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难度。其次是用词不当, 有47处, 占10.6%, 表明很多中国学生在英语单词运用上, 想当然地认为中英词汇在语义范畴上完全一一对应, 从而导致汉译英时用词不准, 不符合英文句子的语境。语篇层面的替代衔接错误出现频率排在第三, 有44处, 占9.9%, 反映出学生普遍对英语语篇的替代衔接手段缺乏认识, 汉译英时又往往按照汉语句子结构一字一句地直译, 导致翻译出来的英文句子用词重复显得啰嗦。

4 结论

基于以上数据分析和研究发现, 笔者认为, 首先, 当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 教师应对大学生汉译英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给予高度重视并帮助学生克服母语对其翻译的干扰。其次, 教师应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汉英语言比较来提高学生对汉英语言之间差异的认识, 只有学生真正意识到两种语言在语法体系上存在千差万别, 他们才会在汉译英时避免一字一句地机械翻译, 做到有的放矢。再次, 在大学阶段教师仍应加强英语语法和词汇的教学使其打好坚实的英语基础, 语法教学重点应放在着重讲解英汉互不对应的内容上, 教师基于中英语言对比精心设计翻译作业, 引导学生自己找出汉英语法之间的不同;词汇教学中, 要强调学生注意同义词、近义词在语义上的细微差别, 增强学生对英文句子语境重要性的认识, 引导学生在具体句子的语境中立体地去记单词, 而不是仅仅背诵单词的中文意思。再次, 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泛读以更好地掌握地道英语, 尤其对英语中固定搭配和表达、特有的句子结构和句型的掌握, 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将这些运用到翻译中去。最后, 教师应给学生讲解一些基本的汉译英翻译技巧, 比如增词法、减词法、倒译法、合并法等等, 一方面可减少或避免译文中因学生过度直译导致的错误, 另一方面可大大提升其译文质量, 可谓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Brown H.Principles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2]Corder S P.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67 (5) .

[3]Corder S P.Error Analysis[A].In J.Allen and S.Coder (Eds.) , The Edinburgh Course in Applied Linguistics[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4]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9.

[5]James C.Error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Exploring Error Analysi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6]Lado R.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57.

[7]商琳琳.母语负迁移对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D].兰州大学, 2007.

2007年湖北卷高考优秀作文 第5篇

诗般母语-湖北高考优秀作文 第6篇

首先要说的是2011年湖北省的语文高考, 要求学生以“旧书”为题作文, 我认为这是本省自主命题以来最好的一个作文题目。因为“书”本身就是一个人类思想、智慧、情感和经验的载体, 再加上一个“旧”字, 那就既可写某一个有特定内涵的人、物或者事件, 也可写人生的某一段经历及其带给人的联想或情思, 也就是说, 以“旧书”为题作文, 虚实兼顾, 可;古今贯通, 可。绵绵情意叙事, 可;层层深入析理, 可。然而, 就笔者所阅判的作文 (2600余份) 来看, 虽然不乏佳作, 但整体情况的确不容乐观。

基本的语文素养缺失。“语文素养”, 顾名思义, 乃平日有关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以至基本的人之常情的领悟。一个高中毕业生, 读书一般12载, 语文课至少上了2200余课时, 语文教材读了近40本 (加上《读本》) , 应当说, 写起作文来, 至少不会也不应当犯如下低级错误: (1) 基本知识出错。如奶奶送我一本《格林童话》, 上面有《皇帝的新装》的故事。父亲送我一本抗战时期出版的书, 上面记载了抗美援朝的战斗。开始明明交代父亲不识字, 但到后来竟指导我如何读《唐诗宋词文选》 (注意:这个书名是不可能存在的) 。还有大量的将“书中自有颜如玉”错成“书中自有回良玉”的错别字就不说了。 (2) 违背常情常理。如我爷爷保存的一本字典, 竟然每一页上记满了日记, 全是关于他活着时为村里人做的好事。又如, 高三总复习之前, 老师要我们先读好小学的旧书, 并且要从一年级读起。

基本的思维能力缺失。思维能力, 可高可低, 高者有严密的抽象思维, 丰富的形象思维;低者就是至少不要犯绝对化、低幼化的错误, 而就笔者所阅试卷来看, 犯有如此错误的还大有人在。请看: (1) 论述绝对。如“一本新书, 带给我们的只是知识, 而一本旧书, 带给我们的才是千金难买的人生经验”;“只有看旧书, 才是真正的读书;只有看旧书, 才是学习中国的文化”;“喜欢韩寒、郭敬明, 就是讨厌旧书”。 (2) 表述幼稚。如“勾践看旧书, 创造了反败为胜的奇迹。居里夫人看旧书, 提炼出了镭。巴金看旧书, 创作了激流三部曲”。“我到外公家做客, 外公一手端着酒杯, 一手翻着《史记》, 给我讲故事”。 (3) 思维混乱, 如“看旧书, 就要善于发现旧书的价值, 比如马琳的教练就发现马琳能吃苦, 刘邦就发现韩信能打仗”;“国家有了旧书, 才有了历史”。又如, 开始记叙了因一本旧书认识一位朋友的过程, 接着却突然冒出一句“旧书啊, 创造了我一生的财富”。

如果说上述错误只是令人苦笑的话, 那么下面的错误就让人无言了。

基本的人文情怀缺失。具体表现: (1) “我”为中心。如年迈的爷爷为了筹钱给小时候的我买连环画, 到建筑工地去打工, 结果累死在工地上。奶奶临死前郑重地交给我一个盒子, 我打开一看, 原来是一本旧书。 (2) 漠视生命。如一位好心司机送一捆旧书到山区学校, 途中车翻, 司机受了重伤, 但他坚持将书送到目的地后, 才去治伤, 结果没有被救活。 (3) 虚情造文。如我生日时, 客人送了很多礼物, 但我因没有看见一本旧书而感到愤怒;还好, 最后哥哥送了一本旧书, 没想到, 这竟是我和哥哥的永诀。

笔者认为, 上述错误, 在一个参加高考并拟就读高校的高中学生身上, 即使少到只有一例, 也不应当出现, 何况恰恰均不在少数。呜呼, 痛哉!

痛心之余, 仍须反思——即使有些反思是无用功。反思什么?窃以为, 现在, 的确有必要反思一下我们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即老实做人, 踏实读书, 真实为文。

老实做人。把“老实做人”作为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似乎有点牵强。但学会做人与学好语文的确有着内在的联系。我们知道, 语文学科的性质就是人文性、工具性的二者合一。事实也告诉我们, 一个人格不健全、心灵不健康的学生是难以学好语文的。因为, 当他看到情感细腻、意蕴丰富的文章时, 很可能兴味索然, 如同嚼蜡;当要求他写真情实感的文章时, 他就只得挖空心思, 瞎编乱造。不然, 何以解释在高考作文中, 还会出现诸如爷爷为给孙子买一本旧书而去打工且累死在工地上的荒唐故事。其次, 做人与作文关系紧密。常言道, 文如其人, 反之, 什么样的人就写出什么样的文。当然, 我们现在说“文如其人”时, 更多的是指文章风格, 而其实, 风格也包含了人的思想情感。明代的李贽就说过:“盖声色之来, 发乎情性, 由乎自然。……清澈者音调自然宣扬, 旷达者音调自然浩荡。……有是格, 便有是调, 皆情性自然之谓也。”显然, 这里的“情性”除了文章风格之外, 应当还有人的思想情感乃至人格、人品等等。因此, 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将做人的教育纳入语文教学的范畴, 利用一切机会, 因势利导, 对学生进行人格、人品和人生的引导。如何引导呢?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经常拨动学生的心弦, 唤醒其麻木的心灵, 使之具备比常人稍微敏感一点的心灵, 在面对一个生动的场景、看到一个善意的微笑、听到一句真情的话语时, 能够激起情感的涟漪;在点滴小事中感悟出人情世故, 于时光推移中体会到人生况味,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发现生活的美好和人性的美丽, 从而逐步走向成熟, 变得高雅。

踏实读书。“踏实”者, 切实、安稳之谓也。读书而踏实, 本是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阅读之必需。试想, 捧着一本自己喜爱的书, 平心静气、安安稳稳地读它一气;如对胃口, 就读个昏天黑地;不对胃口, 就翻翻而已。如果进而有了“惴惴”和“洋洋”两种阅读的心理体验, 那就进入了较高的境界。所谓“惴惴”者, 即捧书苦读, 恰似夜行幽谷, 惴惴不安, 如履薄冰, 凝神屏气;而“洋洋”者, 即一册书在手, 犹如马行平川, 洋洋自得, 信马由缰, 心醉神迷。有了“惴惴”的阅读, 就能披沙拣金, 探骊得珠, 其语文素养怎能不积淀日厚?有了“洋洋”的阅读, 就能广采博收, 登高望远, 其人文情怀何愁不积累日丰?有了如此踏实认真而又自由潇洒的阅读, 再加上恰当的指点, 我们的学子一定会学有所成。但在现行的语文高考指挥棒下, 学生在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各种名目的考试之后, 在看到一篇篇生动而又富有情韵的妙文, 被一个个冰冷而又严肃的选择题或者主观题分解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之后, 他们的阅读思维已经逐渐模式化了:看到优美的文学作品, 其第一反应不是静静地欣赏流畅而优美的语言, 领悟微妙而又复杂的情感, 而是赶快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 找到文中用了哪些表达技巧等等。如此阅读, 多了急功近利, 少了品味咀嚼;多了应考技巧的训练, 少了思想情感的体悟。其结果, 学生不愿也不会读书了。笔者曾不止一次地调查过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在有限的课外时间里, 学生一般是在上网, 为84%。在学生平时阅读的课外书籍里, 娱乐性杂志、武侠小说又占了76%。10年前, 高中生在进入高中之前就读完四大名著中一部的占30%左右, 现在, 连10%都不到了。今年, 我又接手两个高一班级的语文教学, 调查中发现, 116名学生, 完整地读过一部名著的竟然只有3个人。而到了高中又如何呢?笔者在刚刚带过的一个毕业班里调查发现, 三年的高中生活, 竟然有40%多的学子没有进过一次学校图书室。我们不得不问, 这样的阅读教学现状, 学生的语文素养何从提高呢?我们又怎么希望他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呢?

真实为文。常言作文贵新, 其实更贵实。“新”主要是指在选材角度、表现手法上要独出机杼;而“实”, 主要是指选用的是真材实料, 抒发的是真情实感。离开了这样的“实”, 无论怎样新鲜的角度, 也不管如何新奇的手法, 写出来的只能是雾里看花, 或者是空中楼阁。可不是吗?现在不少的学生, 苦于没有生活的积淀, 一写作文, 就只好虚构一些自认为可以让人感动得痛哭流涕实则漏洞百出的情节, 比如今年一位考生的作文大意是:我读小学的时候, 奶奶曾藏了我的一本小学课本;到了高三, 奶奶看见我的成绩下降了, 终于将那本书交给了我, 没想到, 奶奶在把书交给我之后, 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明眼人一看便知, 这样的情节, 显然是捏造的, 但考生为什么偏偏要这么写呢?其直接原因是:胸无成竹、肚无存货。间接原因是:他们平时就认为, 写作文就要虚构, 而且要有大波大澜, 其理论就是“要动人, 须死人”;至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 在他们眼里, 那都是平凡乏味而且微不足道的。其实, 在今年写旧书的高考作文里, 不少的佳作恰恰写的就是日常小事, 比如写之前读了几本书, 留下了深刻印象, 再将这些印象择要地写出来, 平实而动人。又如写临近高考时, 自己处理旧书的过程及其心理活动的情况, 同样很精彩。这就告诉我们, 作文教学, 首要的不是教写作的技巧, 比如如何开头结尾, 如何增加文采等等, 而是要教写作的态度, 即老实地关注日常生活, 真实地表现日常生活。

2012年湖北高考作文评卷报告 第7篇

【关键词】命题解读 评分依据 特点类型 备考建议

一、作文命题解读

2012年湖北高考作文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展现了一个讨论问题的过程,以老师的感慨开始,以学生的扩展终止,由个别到一般,话语的中心是“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从材料的整体出发,抓住关键词“改变”,从“改变”的利弊、大小、快慢、隐显、因果等方面,选取一点,阐释什么是改变,为什么要改变(或者为什么不能改变),怎样推动(或者如何防止这种改变)等,符合题意。

“改变”会有一个过程,记叙、描写这一过程,展示改变的特征及意蕴,符合题意。围绕“改变”,抒发感情,也符合题意。

从材料中五个讨论者老师、生甲、生乙、生丙、生丁中选取一个或者几个人的见解为话题,紧密联系现实,分析问题,记叙经历,抒发情感,也是符合题意的。

考生如果以“书信的价值”或者“改变”为话题来写作,也符合题意。

二、扣分及评分依据

今年作文均分44.20分,切入分45分,满分作文比去年少。

今年高考作文题没有明确指定写作范围及内容,加之材料形式灵活,导致相当多的考生失分严重,现将主要的失分现象及原因归纳如下:

1.偏离题意 很多考生读不懂材料涵义和命题者意图,匆忙下笔。如写“换个角度看问题”、“月是故乡明”、“人与人的距离”、“勿忘历史”等,导致失分严重,这类作文被判在及格分(36分)以下。阅卷组专家要求评卷教师在内容和表达上都判三类以下。

2.观点不明 众多考生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认识不清,文章的各部分之间对“改变”的看法不统一,甚至自相矛盾。如前一、二自然段承认社会有“改变”,三、四段否认社会“改变”;前半部分赞同社会变化,中间反对,结尾模棱两可。以上作文很难达到切入分(45分)。原因是考生本身对社会了解甚少,没有基本观点。

3.表达不清 考生表达不明除书写潦草和卷面混杂外,更体现在思路和语言上。如有的考生意图是赞同“改变”,却连续举出“改变”带来了“毒胶囊”、“温州动车组事故”、“物价疯涨”等负面事件。有的考生理不清事物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等,笼统的谈形变情不变等。失分原因是考生平时写作随意,逻辑混乱。

4.内容空洞 将近20%的考生扩写材料、复述谈话内容,粗略地列举一些社会变化现象,即人在变、社会在变、国家在变等,结尾贴上“一切都在变的标签”,或者在开篇和结尾处突然写道“不管社会怎样变,人的心不会变”,而文章主体部分没有具体的阐释和论证。这类作文被判40—44分之间。

5.抄袭短文 一部分考生投机取巧,大段抄袭试卷中的小阅读和散文,阅卷组对这类试卷给予了惩罚性的判分,认为其文品和人品低下,最高不超过10分。原因是平时阅卷不严,让这类考生屡屡得手,高考时“以身试法”。

以上是这次评卷扣分最严重的作文。

三、优秀作文的特点及类型

今年高考作文命题强调思辨,考查学生生活体验是否深刻丰富细腻,众多考生以真情打动阅卷老师,得到了高分甚至满分。以下是优秀作文的特点及类型。

1.痛斥爱情观的扭曲 众多考生心仪男耕女织的农耕生活,倡导朴实淳厚的爱情,对电视娱乐节目如“非诚勿扰”中女生赤裸裸的物质贪欲进行批判,痛斥价值观的扭曲,最后感慨“年轻人啊,请尊重真情,莫让一枚钻戒代替了所有的真爱,别让一条项链缠住了幸福的脚步”,呼唤人性的回归,阅卷老师无不为之动容。

2.感恩新时代新变化的美好 有的考生着眼于平常事物,以身边的真人真事为切入点来透视社会变化所带来的美好生活。有位考生以“我家的水牛”为题,先叙述这头水牛是我家温饱和农业生产力的象征,接着讲述水牛被村里的耕田机淘汰,不再耕田,再到险些被杀或被卖,最后村里办起了休闲农庄,城里的人与我家的水牛一起演绎农家乐。以点带面、平中见奇,反映了新农村建设的巨大变化给农民带来了幸福祥和的生活。

3.痛心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很多考生思想睿智,清醒看到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带来了人情的冷漠、言语的粗俗、行为的功利,让社会处在烦躁和惶恐之中,如有位考生写道:饮食变成了快餐,写作变成了复制,结婚变成了闪婚,离婚变成了闪离……中国啊,请放慢你的脚步,等一等你的国民。

4.积淀怀旧与悲悯的情怀 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很多考生留恋已逝的时光,扼守传统的底线,流露了深厚的伤感情怀。如有位考生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如果李清照等的不是大雁传书,而是电子邮件,她还能写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样浪漫的词句吗?……而便捷的代价是过滤掉其中的款款深情,用同一的字体,像机器人一般,呈现文字。而字里行间的情意,便在光缆传输中不翼而飞……”

四、备考建议

2012年高考的销烟已散去,2013年高考备考悄然而至,鉴于今年评卷的实际情况,对考生提出以下建议。

高考作文评卷与平时有较大差别,主要体现在区分度上。总体原则是让优秀的作文分数高起来,让平庸的作文分数低下去。如何在考场用55分钟写出高分作文呢?

1.心热 考场作文关键在积累,作文的积累贵在平时,积累的重点在情感。对社会及身边的人与事要有一颗炽热的心,要学会关怀、学会关注,做一个有激情、有血性、有良知的人。要想感动阅卷老师,请先感动自己。你认识杭州最美司机吴斌吗?你了解黄岩岛的历史及现状吗?你所做的哪一件事最令人感动?你最大的幸福是什么?同学们,每天都要问一问自己是否动情过,摸一摸自己的心有多热。

2.眼亮 思想内容肤浅实际上是没认清社会人生。面对熙熙攘攘的人群,你要追踪他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细心观察他们的行为、表情和动机等,这样你的文章才富有时代感和生活气息。文章是以“气”取胜的,如豪气、底气、大气、生活气等。请擦亮双眼,捕捉生活和时代的万象气息。如优秀作文《不变的海峡情》先以台湾歌星邓丽君的歌声飘扬在海峡两岸引入,然后叙述前年央视春晚“小虎队”的演唱点燃海峡两岸同胞期盼虎年的激情,再写最近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联合展出旷世奇作《富春山居图》。阐释了无论时代风云如何变幻,海峡情永不改变。

3.手勤 平时写作文切忌敷衍了事。首先要学会提炼,提炼生活的功夫集中体现在拟题,拟好题目其实是选择角度,找准切入点,如优秀作文题“写封家书报平安”、“科技带来美好生活”、“如果这就是改变”、“正确对待改变”等;其次要学会生动细腻的描写,学会聚焦,找到情感的载体和依托,将饱满真挚的情感倾注在具体的描写之中;再次要学会概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概括最能突显文章主旨;最后要拼搏到底,超越自己,挑战极限。请坚信天道酬勤,勤能补拙,熟能生巧。

4.脑活 作文题不仅考情商,更考智商。无论哪道作文题都只是一种考试形式,其本质都是考查你对生活的认知、理解及表达。而个人内部的情感以及人与人的情感都是相通的,即心心相印和心音共鸣。所以你要学会变通作文题,调整写作方向。很多训练过的作文题略作变通就是今年的优秀作文,如“童谣”、“回到原点”、“那些年”、“渐行渐远”、“科技的利与弊”等。

湖北省高考作文命制走向及其他 第8篇

作为学生的我和作为教师的我最关注的是试卷中作文题目的命制。同样地, 学生、教师、家长也最为关注作文题目。为什么?因为语文高考, 决定胜负的主要是作文。所以, 历年的高考, 最吸引人们眼球的就是作文题目了, 人们也最多最先最有激情地评判高考作文题目。

据我的观察, 近年来, 对全国各地的作文题目的评价影响较大的主要是福建师大孙绍振教授和我省的教研室主任史绍典专家。概括他们的主要观点大致如下:孙教授主张高中作文在抒情、议论兼备的前提下, 应侧重理性;史专家强调作文应由“宏大叙事向日常生活回归”。那么, 二者孰是孰非?我省的高考作文命制走向如何?作文教学的现状怎样?

现在, 且让我们先盘点一下我省自主命题的八个作文题目:2004年“买镜”, 2005年“出入法”, 2006年“谈三”, 2007年“母语”, 这些题目的共性是———在思维上主要是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维, 议论特质突出, 内容上主要考查考生的社会性;2008年“举手投足之间”兼具议论和抒情, 内容可宏大可自我, 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标志;2009年“站在----的门口”, 是对2008年的继承和发展, 思维的感性和内容的日常化更为鲜明;2010年“幻想和现实”是暂时的调整, 更贴近理性思维和宏大叙事;2011年“旧书”抒情意味更浓, 个性、自我、生活化得到空前的张扬。

这样我们就看到我省高考作文题目命制上的一条清晰的轨迹:内容上由重宏大叙事向重日常生活的转变, 文体上由重议论文向重记叙文的转变。也就是说, 我省的作文命制在迎合史专家的思路。而同时, 也就与孙教授有了多多少少的矛盾:一个要重议论轻抒情, 一个要重抒情轻议论。这就让我辈小人物 (师生) 犯难了:到底听谁的?

再让我们看看目前高中作文教学现状:环境———目前学生的学业负担随着课改的到来不仅没有减轻, 反而愈来愈重, 一个有说服力的依据就是, 校外家教愈演愈烈、蒸蒸日上, 学生的课外阅读几近于无, 学生的自我发展空间日趋萎缩;校内语文课少得可怜, 无条件地为其他一切学科让路。教师———作文教学杂乱无章, 教师不知道教什么, 只是跟风模仿上年的高考作文题, 先让学生写, 再就事论事地评讲。没有教科书, 没有明确地规定教什么, 考什么, 教师只能根据往年的题目去揣摩命题人的意图, 可是那是你能随便揣摩的吗?一来水平有限, 二来不知对象, 三来“天意高难测”, 命题人太神秘、太玄妙, 太深不可测。学生———十分之三的时间给了数学、十分之二的时间给了物理 (或地理) , 化、生、英语 (或政史英语) 分别占十分之一点五, 而语文就只有零点五的时间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形象地说法, 不一定准确, 但它可以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时间的分布情况。时间之少得可怜, 再加上教师教学的盲目性, 学生对写作大多抱恐惧心理, 态度上就只能是勉强凑合了。在选材上低龄化、认知上浅薄化、语言上粗糙化、表达上混乱化就不是个别现象, 而是普遍现象。

那么, 孙教授为什么主张重议论轻抒情呢?他的理由主要有两个:一是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不差, 因为他们对付了大量高难度的理科题, 而这些理科题是需要抽象思维能力的;二是欧美国家的作文题就重视对高中生抽象思维能力的考查。对此, 笔者不敢苟同, 我不懂抽象思维能力有无文、理之区别, 但我接触了大量的现象, 理科极其优秀的高中生, 很有一部分人作文水平低下, 中心不突出, 认知肤浅, 语言表达简单、直白, 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我自己来讲, 自认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但我却听不懂高中物理老师的讲课。我想类似的现象一定还有许多。因为经过了大量的长时间的理科的学习, 孙教授就得出结论“高中生写作上的抽象思维 (或者理性思维) 能力很强”岂不谬哉?二是欧美重理性, 我们就该重理性吗?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是离不开本土文化的, 以我浅薄的知识, 关于艺术的起源我国与欧美的看法是有差别的, 我国有“物感说”欧美为“摹仿说”, 我国重表现、抒情、节制;欧美重再现、叙事、宣泄, 这就必然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在作文教学上重视表达抒情, 而欧美重自然客观理性。当然, 抒情议论或者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是写作的两翼, 二者不可偏废, 厚此薄彼显然是不合适的。事实说明, 纯理性的题目, 我们的考生对付不了。如2003年全国卷“感情的亲疏与认知的关系”、我省的“出入说”等, 考生的作文状况并不理想。考什么类型的作文, 还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史专家说的“宏大叙事”和“日常生活”又如何理解呢?“宏大叙事”本是一个学术术语, 这里属于借用, 是指考生作文中“代圣人立言”、空谈人生大道理、价值观等的一种倾向。这种作文最为人诟病的原因是它往往流于无病呻吟、假大空, 同时也败坏了学生写作的热情。它的模式是“是什么”加上“为什么”。“是什么”指所引用的材料, “为什么”指对材料的分析。而考生由于视野的狭窄, 往往选取古人做材料, 从而形成所谓的新八股。“日常生活”指贴近学生的生活, 什么样的生活是贴近学生的生活, 很难界定, 恐怕就只能是一个模糊概念了。从“宏大叙事”向“日常生活”回归, 可以纠正考生作文假大空的弊端。但是, 这一回归, 对考生在选材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庸常的生活中品味出独特, 从单调的日子里领悟出韵致;在文体上倾向记叙文。对于选材, 学生的生活相对单调、趋同, 难度大;对于文体, 记叙文要求波澜、悬念、一定的虚构, 文学性、专业性很强, 不适合对考生的考查。

上述谈到的抒情与议论、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 只是高中师生在写作中的困惑之一。实际上, 每年的备考, 师生们在语文这一科, 最无头绪的就是作文的备考了。而每年的高考作文题, 大都被考生们称为“坑爹题”!

那么, 专家们精心命制的作文题, 为什么被考生普遍称为“坑爹题”呢?

原因之一, 就是因为专家们高高在上, 闭门造车, 自以为听了几节语文课, 就全面了解高中语文教学;看了几篇高考习作, 就了解学生的写作状态。而且, 专家们在出题时往往不自觉地陷入一种假想中:高中生所有的时间都在学一门学科———语文 (或数学或物理) 。于是, 题目的专业性有余, 对高中生应具备的语文素养考查不足, 以至于有些题目让语文教师都傻眼了, 考生不晕才怪!其它学科也存在类似现象。

原因之二, 充当引路人而又朝令夕改。学生的作文只关注现实, 就事论事, 专家们说没有文化底蕴, 于是中学教师慌忙指导学生在文中添加文化元素;等到效果显著时, 专家们又说中学生的文章千篇一律, 全拿古人说事, 没有时代感, 没有真情实感, 于是中学教师慌忙又指导学生……总之, 中学师生们被专家们指挥得头昏脑胀、心惊肉跳、四顾茫然。专家们拿着尚方宝剑, 恣意地指向东、指向西, 然后看着众师生的可怜相, 毫不留情地批评众师生的愚蠢。

原因之三, 考查和学情严重分离。专家们从不考虑中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 也不把精力放在编写高中作文写作教程上, 更不把精力放在如何保证学生的语文学习时间上、如何指导学生感悟、品味生活上, 而只把精力放在防范师生猜题上。

那么, 学生到底适合写什么样的文章呢?希望专家们在命题之前先精心做这样几件事:

一.制定高中生写作必须达标的细则;

二.有范例, 可操作;

三.考和教统一;

四.充分保障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

2015年湖北高考作文满分借鉴 第9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泉水地下蓄积,一旦有机会,他便骄傲地涌出地面,成为众人瞩目的喷泉,继而汇成溪流,奔向远方。但人们对地下泉水鲜有关注。其实,正是因为地下那些默默不语的泉水不断聚集,才有地上那一股股清泉的不断喷涌。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

[作文再现]

非厚积无以薄发

湖北一考生

昙花静静酝酿了整整一年,才换来一夜晚的美丽绽放;蝉虫苦苦修练了漫长十年,才换来三个月的放声歌唱;泉水默默积聚了所有力量,才换来喷薄而出的快乐流淌……厚积是绚烂前的孕育,是高亢前的酝酿,是腾飞前的蓄势。自然如此人亦然!

厚积之道,就是个人成功之道。一个人荣耀成功的背后,实为汗水和泪水的蓄积。

想当年,梅兰芳大师每天双眼紧盯着鱼儿游动,紧跟着鸟儿飞翔,细心揣摩,不断练习,这就是一种艺术的厚积,这种厚积最终让梅兰芳在舞台上明眸善睐,顾盼传神。试想,如果他没有经过厚积之功,哪有那贵妃醉酒的神韵?哪有梅派京剧的风骚?看如今,农民诗人余秀华经过多年的生活积淀、艺术积累,默默地耕耘在诗歌的田野上,并在这片田野上蓄积诗艺,最终凭着一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唱响了中国诗坛,享有“中国狄金森”之誉。如果她没有体验丰富的生活,没有厚积文学的功底,又怎能让这个浮躁时代的人们重拾内心最温柔的情怀?

注重生活的积累和实力的蓄积,终于让他们像地下泉水一样,寻找到一个突破口,随即一跃而出,成就了不平凡的人生。

厚积之道,也是展现人格素养之道。君不见,白石老人八十五岁高龄依然作画不止,不肯教一日闲过,这是他多年厚积的自然延续;君不见,巴尔扎克潜心揣摩现实,洞察世态,笔耕不辍,铸就法国百科全书,这是他一生厚积的自然结果;君不见,布鞋院士李小文获奖无数,却依旧耕耘三尺讲台,为国育才,这是他个人品格厚积的自然选择……这一个个功成名就之人,深谙厚积之道,才不为名利羁绊,与寂寞相伴,坚守人生净土,驰骋自由天地之间。相反,那些只图一时光彩照人、不明厚积也需坚持之人,就如那中国的仲永、日本的神童,如烟花散落,泯然众矣。

正如泉水和喷泉的关系一样,没有默默不语的泉水在地下不断的聚集,哪里会有地上那一股股清泉的不断喷涌?

古人云:“厚积方能薄发。”良有以也。一个人,如果没有默默不语的厚积,没有埋头苦干的积淀,哪里有“薄发”的能量呢?当今社会,充满浮躁之气,流行速成之风:吃饭有快餐,文学有快餐,阅读有快餐,学习有速成法,培训有速成班……我不知道,当今社会还有什么不能快餐化?还有什么不能速成化?但是,让我们静下心来吧,快餐食物早已被证明——缺乏营养;快餐文化也正被证明——缺乏内涵;速成法也正被证明——收效甚微;速成班也正被证明——速而不成……原来,我们太浮躁了,我们太懒惰了,我们太急于求成却不想付出努力和汗水了。试看今日之青年,爱吃快餐者有几人身强力壮?爱读快餐文学者,有几人外文内秀?靠速成法学习者,有几人成绩卓尔不群?速成班毕业生,又有几人能达到真正的毕业水平呢?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这所谓的“寒”,何尝不是梅花历经春、夏、秋三季的深厚积淀呢?

厚积不是消极等待,而是像昙花一样不懈地蓄积养分;厚积不是贪图安逸,而是像蝉虫一样默默地磨砺自强;厚积不是忍气吞声,而是像地下泉水一样蓄积力量。

非厚积无以薄发,非积淀无以成功,非蓄积无以喷薄。一个人,只有懂得厚积之道,并默默无闻地去蓄积力量,积蓄能量,持之以恒地实践之,你才能在机会到来之时,喷发出积淀的能量,骄傲地喷涌而出,汩汩流淌,抵达江河的怀抱!

[满分分析]

这是2015年湖北的一篇高考满分作文。本文之所以能得满分,原因有四。

首先,本文立意准确。这则材料属于新材料作文中的隐喻类关系型作文,由现象与评述两部分组成,可以有多重立意: (1)从地上喷泉的角度来看,可以写厚积薄发;可以写抓住机遇,成就精彩;可以写成功之后不要留恋,不要忘记自己的方向,要继续朝着远方前行;可以写不要忘记身后为自己付出的人,等等;(2)从地下泉水的角度来看,可以写甘于奉献,不因个体微小而放弃,积少成多,积小善而成大德;或者写人生要耐得住寂寞,才能迎来辉煌与成功,等等;(3)从自然物喷泉和地下泉水二者关系的角度,谈“蓄积与迸发”等;(4)抓住“人们”的看法,谈“平凡与伟大”的辩证关系等。

从中学生的认知实际来看,谈地下泉水的默默无闻是最容易下手的,因为谈平凡、蓄积、成功等是我们中学生最有话说的,同时也符合中学生的身份,显得充满朝气,很容易打动阅卷老师。本文就是从蓄积的角度入笔的。如果选择谈二者关系,诚然也可以写出好文章,但是难度就比较大,有可能讲不清楚道理,而导致分数过低。

其次,本文观点鲜明,说理透彻。文章从自然现象引出中心观点,入题简洁,观点鲜明。而且本文论证方法多样,既有道理论证,又有事例论证;既有假设论证,又有正反对比论证,使得文章说理透彻。

再次,本文文笔流畅,语言优美。文章大量使用活用句、排比句、整散句、反问句,文白交错,如“自然如此人亦然”“非……无以……;非……无以……;非……无以……”“良有以也”“君不见……君不见……君不见……”等,这些句式为文章增色不少,可以看出,作者平时积累的功夫还是到位的。

最后,本文例证丰富,时代感强。文章旁征博引的古今中外事例恰到好处,毫无造作、堆砌之感。所举人物有画家,有文豪,有院士,有神童,有京剧艺术家,多个领域都有所涉猎,且能点面结合,可见作者知识面之广。更为难得的是作者立足于现实热点进行论述,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写作借鉴]

1. 要紧扣材料行文。材料作文并不要求写作时一定要引用原材料,但是,如果我们在写作时恰当而不露痕迹地将原材料嵌入文章中,更显主旨鲜明。上面的满分作文就多次在文章关键处巧妙地将材料内容融入其中。

2. 说理要透彻。议论文写作中,记叙部分不能喧宾夺主,一般地,记叙部分只能占文章的三分之一左右,不能因“叙”害“议”。上面的满分作文,其叙、议的处理就很到位。

3. 论据要充分,论证要严密。在写作实际中,观点与素材油水分离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就要求我们巧妙地运用关联词语,把素材与观点的因果关系、递进关系、条件关系等打通,使得文章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4. 语言要优美、生动、形象。我们在写作议论文时,往往语言干瘪,味同嚼蜡,这是因为我们的阅读量不够大,缺少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和语言文字方面的训练。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仅是排比、对偶等的运用,也有语言音韵美的要求,准确用字的要求,还有句式变换的运用技巧。只有灵活多变地在生活中多加练习,才可能在考场上信手拈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诗般母语-湖北高考优秀作文】相关文章:

湖北宜昌高考零分作文05-20

高考湖北语文真题07-12

高考湖北语文试卷07-12

湖北历届高考状元07-15

湖北高考语文真题07-15

高考语文湖北卷06-29

湖北高考本科二批07-15

湖北高考全国卷语文09-13

国外母语范文05-18

湖北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05-22

上一篇:我为啥要读书英语作文下一篇:飞向太空优秀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