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水的哲理散文

2024-05-13

写水的哲理散文(精选7篇)

写水的哲理散文 第1篇

水房的水龙头一直在滴水,即便是关得很紧,仍然走水。无奈,只得去传达室让楼管大爷来看一眼。大爷慢条斯理地晃悠到水房,把水阀流量开到最大,然后关紧,水还是不断地滴落,他又慢慢地往回推了水阀,说:“你看,这不就不走水喽!你们平时关的太紧,它滑丝了。这就跟人一样,弦绷得太紧,容易崩了!”

楼管走后,我又试了一遍,关到最紧,再慢慢地回一下,真是不再走水了。慨叹万物皆有道理。有的时候,做事总是希望做得完美,像水龙头一样滴水不漏,然而往往会深陷在自我营造的一种不遗余力的泥潭中,这时候不妨后退一步,也许会达到最绝佳的境地。

写水的哲理散文 第2篇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有人颓然长叹:人生百年,草木一秋。有人感慨万千:逝者如斯,一去不返。然而,千万座山峰貌似坚硬,却经不住风沙的年年侵蚀,唯有水包罗万象,笑视一切,生命由此而发扬而宏伟。

水去水生,是水对生命的责任。

万涓成水,终究汇流成河,像一首澎湃的歌。有人不解:水之东去,何处归宿?有人疑惑:水之行程,何处方歇?然而,流动的生命泻出不尽的诗意,唯有流动之水,行吟百物,容纳万象,生命由此丰满。好个“容纳”,水的责任尽在其中!

有人在现实中迷失,于是,水流的静谧酿造成奔腾的激情,流去的不止演变成向前的坚定,水就是生命之歌。有人在生活中领悟,于是,水的柔韧升华成宽容的博大,水的宁静升华成不屈的精神,水就是生命之灵。

苏轼观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世人但恐韶关易去,东坡独看到生命如水的不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世人但慕荣华名利,东坡独看到生命如水的洒脱:沧海可寄余生,世人但知红尘的繁华,东坡独看到生命如水的清纯。水流过了历史,也流过了苏轼,他用豪迈诠释了水的责任。

李白观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世人但知黄河的浑浊,李白独看到生命如水的激越;人生在世不如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世人但知俗世的喧嚣,李白独看到生命如水的清高;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世人但知高山险阻,李白独看到生命如水的顽强。水在历史中流过,李白用洒脱来诠释水的责任。

水,看似平凡而弱小,然而它却依然为生命行吟,谱生命如华章飞歌。生命如水,水似生命,生命就是在这奔腾不息、日夜传递的责任之中闪烁出理性的光辉。

夜与水的意象——读江岳的散文 第3篇

“夜”在中国文学语境中一般代表着思乡、思人, 或者黑暗与丑恶, 而在江岳散文中则象征着远离尘嚣与喧哗、淡泊高远、心归平静。如, 在《北戴河观月》中他以质感的文字述写了他夜观北戴河, 不同于“到此一游”式的拍照留念和浮光掠影, 他在更深人静之时站在海边, 用五官、用生命去感受北戴河的夜, 他是以绘画艺术的手法, 描绘夜观北戴河的月景和海景:海月初升图、海月漫步图、月下捕鱼图, 写海月的颜色、海月的光芒、海月的气质、海月的合奏、海的欢跃、波涛的怒吼、银鱼的腾越, 写他的听、闻、触、感, 以诗意的笔法, 抒写了夜行驱车观月的欢欣、夜听海月合奏的柔情、“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情、对海的敬畏之情、对宇宙人生的沉思默想, 是情与景与理的交融;在《盲人阿炳与聋者贝多芬的对话》中, 他有别于罗列材料的文化散文的写法, 描写在江轮上, 更深灯浅之时, 他漫步甲板之上, 倾听一位姑娘的《二泉映月》和《命运》, 又在“正月上中天”之时, 默念着盲人阿炳与聋者贝多芬, 思考着美的本质和宿命背后的秘密;在《良宵》中, 不同于供人消遣的现代回忆录, 他是在“夜深人静”之时, 在“纵横交错的小巷里”, “除了拐角处昏黄的路灯闪闪烁烁, 一切都已睡去, 泛着幽光的青石板上传来了由远而近的脚步声”, 他在远眺“曾是属于我的生命的初春”;在《长街月明》中, 在圆月下漫步在长街上, 看到女儿思思纯真的笑容和晶莹的眼睛, 却突然想到自己应该赶快为她做点什么, 以免有不测灾难, 读来让人不禁想起华兹华斯的《无题》:“什么怪念头, 又痴又糊涂/会溜入情人的脑/天哪!我向自己惊呼/万一露西会死掉。”这真爱的自然流露;在《雪夜之灯》中, “我”在雪夜, 对一个卖馄饨的小女孩含泪凝望, “久久不忍离去”……就是在没有直接写夜的篇章中, 我们也能读出“夜”的味道、看出“夜”的背影, 似乎江老师的散文都是在夜深人静之时, 独坐冰冷的书桌前写出的。其实, 在《东湖四季》、《长夜后面的曙光》、《画马自述》、《画说“吉”羊》等之中, 哪里没有“夜”的气息呢。

夜是清凉的、舒缓的、深沉的、淡泊的、自我的、古老的、敞开的、审美的, 犹如一品老茶。夜是一种意象, 是心灵淡泊和对自我的寻找;夜是一种意境, 是对生命的大悟, 对人生的大境界;夜是一种写作与生命的方式。而现在的时代是光天白日的, 是光天白日对夜的占领和挤压。光天白日是躁热的、世俗的、他人的、时尚的、隐藏的、加速度的、浮光掠影的, 犹如车中观光、走马观花。时代变化太快了, 以至于我们失去了应有的耐心。正如卡夫卡所说:“由于缺乏耐心, 他们被逐出天堂, 由于漫不经心, 他们无法回去。”新时期以来, 各种文学思潮层出不穷, 前赴后继, 文坛上各领风骚三五天, 有新奇的主张却没有留得住的作品, 标新立异成为了文学的时髦。思维是为了追求刺激, 思想已成为消费。为了吸引眼球, 很多作家为了标新立异而标新立异。是该反思启蒙运动的时候了, 随着理性的大肆略进, 我们越来越成为思维的工具, 一见到什么东西, 就企图立刻用理性去征服它, 用一种理论去解释它, 我们不是没有理性, 而是滥用理性;我们不是缺乏阐释, 而是阐释过度, 这就是为什么红学研究会走火入魔地去考证《红楼梦》里每个人物的出身和生卒, 一部红色经典也可以用结构、用叙事学阐释得神乎其神, 因为我们已经没有那份闲心和自在去感受作品、感受细节、感受生活。一个消费的时代, 一个时尚的时代, 导致文学成为了一种时尚, 一种消费, 时代的加速度带动了文学的加速度。真正好的文学应该是一种慢的艺术, 一种减速的运动, 一种用皮肤、用感官、用生命去感受的活动。为了生活我们四处奔波、我们骚动不已, 文学就是要使我们慢下来, 使我们“诗意地栖居”。正是在此基点上, 文学与夜在本质上取得了相通, 夜是文学的方式, 文学是属夜的。江老师是喜夜的人, 在更深人静、夜正深沉之时远离俗世的浮华, 在北戴河边上静观, 在甲板上默想, 在小巷里远眺, 在东湖边沉思, 在雪夜里凝望, 在书桌前静静地写他的静观、他的默想、他的远眺、他的沉思、他的凝望。江老师的散文正是夜的文学, 正如他自己在其《江岳文艺美学论集》后记中所说:“你只能自己抓住自己, 鞭策自己, 拯救自己。我又是一个崇仰认真的人, 抱着‘宁肯少些, 但要好些’的写作态度以为‘勤能补拙’, 一字一句, 写得慢, 也写得苦, 难得敷衍, 其中的不易就可想而知了。尽管如此, 我深知, 我仍远离美的境界。”在这个说自己是诗人会引起一阵哄笑的时代, 江老师从不说自己是诗人, 但他是以诗的方式在写作, 以诗的方式在生活, 这个诗的方式正是“夜”。

江老师善画, 画羊、画虎、画猴、画鸡、画蛇, 尤善画马, 而我独爱他画的鱼, 他的鱼有一种水的味道, 干净、清新、脱俗、冰清玉洁。《红楼梦》有言:“女人都是水做的。”江老师散文中的水正是用的这种写作手法。《良宵》中那生命的初春、那初恋情人的“碧潭般的眼睛”;《山林回音》中莽林的苍翠、飞瀑的洁白、远山的黛青、小溪的清波、寻美的山乡画家、如山泉般的山姑、如溪水般的牛娃、灿烂的野腊梅、原汁原味的野菇烧野鸡、老顽童般的昆虫学家和他那六条腿的昆虫组成的童话世界;《鱼乐二赋》中“我”那儿时的鱼乐和鱼的童话、那“独钓寒江雪”的大钓和超然物外的童真之心, 还有那荷池的鱼, 而他独爱野生的小鱼———“半透明的身体”, “体态健美精悍, 动作灵敏优美, 保持了千百年的自然造化之功”。在《雪夜之灯》中, 他在雪夜中饥寒交迫, “确实是有些支持不住了”, 此时惟有稚嫩的童声, “清脆而甜润”, 点燃了他的“雪夜之灯”;《长街月明》中女儿思思新生出的小白牙、晶莹的眼睛和“我”儿时的肉末粥;在《沱江水清清》中, 他来到鸟语花香的湘西凤凰城, 却独写他与一个独爱沱江的小女孩的相识、独写他两次看沱江水;《画马自述》、《画说吉“羊”》中对羊与马的玩味……哪里没有水的味道。这里的水不是长江翻滚的黄水, 也不是太湖长满蓝藻的蓝水, 江老师的水是深山里的山泉, 沱江里的溪水。这里的水是一种美———唯美、纯美, 一种心境———超然物外, 一种写作与生存的境界。

这是久违的水。二十世纪以来, 萨特的存在主义, 尼采的酒神精神, 还有叔本华的意志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等现代文化思潮大行其道, “荒原”、“城堡”、“等待戈多”、“秃头歌女”等成为文学的时尚。后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学受社会和西方文学的影响, 残酷、冷漠、病态的“恶意写作”被推为经典, 受到吹捧, 正如作者所说:“时下, 一些青年人的笔下, 灰暗、颓丧、充满肉欲和暮气, 这和另一些‘老字号’笔下的世故、媚俗、玩弄技巧、复制精致的无聊, 相映成灰, 印证着当今文坛的失落。” (《文学的青春》) 当然, 萨特、艾略特、贝克特等是伟大, 他们揭示了我们生活中的荒诞与病态, 但是过分的吹捧, 就导致了悲观主义的肆虐, 揭示了病却使我们病得更加厉害。如何治疗?江老师的水或许是一味良药。当我们看尽了生活的残酷、冷漠、混乱和荒芜, 感到焦虑、虚无乃至绝望的时候, 我们回想一下“女儿思思”的小白牙和晶莹的眼睛, 在夜深人静时去静静地看看海与月, 到深山老林去摘几朵野腊梅、寻找六条腿的昆虫, 到湘西凤凰去看看“沱江水清清”, 去荷池边玩味一下“半透明状的”小野鱼……或许我们从中能得到美的享受, 生命的乐趣, 善的期待和心灵的净化。

散文:水的灵动,山的沉稳 第4篇

散文本身就是写作的风景,散文写作也需要写风景。但作家契诃夫提醒我们,对景物的胡编乱造,以及不切实际的描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虚伪行为。因为这种虚伪一方面会使读者不痛快,一方面又会损害作者的威信。因此,他说,风景描写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在它能像音乐或者由音乐伴奏的朗诵,向读者传达这样那样心情的时候,才合适,才不至于把局面弄糟。因此,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需要描写,要紧处不惜笔墨,细描细画,娓娓道来;关键处,汪洋恣肆,笔墨纵横,渲染铺陈。有时需要白描,简笔勾画,三言两语。但白描更有讲究,正如鲁迅所说,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散文的写作不同于小说,并不十分介意是否有激动力或者巧妙的布局,也不仅仅在于开端的引人入胜或结尾的惊心动魄,更多的在于那些能够表现作品意义的细小、细微的小事、小人、小物、小景的巧妙组合。

散文写作的题材比较广泛,写法多样,结构自由,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这种“形散”的特征可以用“水的灵动”来形容。

散文写作更可以用“山的沉稳”来描述。“沉稳”主要表现在“神聚”上。散文写作绝不能随心所欲,必须有一个中心,或是一个主题,或是一种意趣情致,突出情感的体验,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散文写作强调意境,讲究语言。可以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散文又称“美文”,质朴、清新、优美、凝练,富有风格特色的语言的是上品。

故 事

雁安然

今天晚上的语文作业是写作文。

听完语文老师的话,我的心情立刻就不好了。我不喜欢写作文。因为老师要求要写多少字,我写的总是不够,每次我的作文本上总是一个鲜红的“×”,然后我就会被爸爸狠狠地揍一顿。

想到爸爸的可怕,我不愿意那么快回家。正好几个同学缠着我,给他们讲在水底去救公主的龙,跟着大黑熊去探险的兔子,还有到大鲨鱼肚子里住的小矮人——那些我津津乐道的故事。

这些故事比那些动画片还好。同学们每天都会围着我,要我接着讲。有时候放了学,我们还会蹲在农校后面的斜坡讲。

我妈总说我懒,做什么事情都是三分钟热度。真该让她来听我讲故事,我都讲了一个月了。

那天我讲得并不顺利,我家对面一个跟我同校的五年级男生,非要跟我一起回家。于是,他就跟同学们一起听故事。但他总是打岔,问熊怎么不吃兔子?他们是好朋友!同学很不耐烦地打断他。这是不合理的!他的声音真尖,像刀刮玻璃似的。

同学很不高兴地推开他,说,你要是再跟他同路,我们就不跟你玩了。不等我回答,他们就一窝蜂地跑了。

我和那个男生各自回了家。

我坐在爸爸的书桌前,看着作文本发呆。老师说字数要是不够的话,少的字数要用手板来凑。想起那根黄色的米尺,我整个人都疼。

我在作文本上面,一个一个地标满数字,然后把数字下面的空格填满。我还连着数了好多遍,不多不少正好。

我正在为我的聪明得意,那个男生和他爸爸来了。男生把我放学不回家,跟同学蹲马路的事情全说了。我爸爸黑着脸,狠狠地瞪着我,要吃了我似的。

他当老师的爸爸在一边夸我,说我真聪明,看了这么多故事书,居然都记住了。我爸爸一听故事书,眼睛都红了。他最恨我看不三不四的书了。他们把我的房间翻了一个遍,我爸大声问我,故事书藏在哪里?我吓得直哭,那些故事都是我编的,没有故事书。

那个男生的爸爸,黑着脸说,以后不准跟她玩,居然编谎话骗人。

爸爸让我写了很长很长的保证书,保证再也不编故事了。

但是那些故事就在我脑子里,而且同学们都很喜欢。

(选自2016年第1期《散文选刊》,原文题为《水井街的时光》,本文标题为作者所加)

葵 花

丁立梅

我总是要想到葵花,一排一排,种在小院门口。是祖母种的。祖母侍弄土地,就像她在鞋面上绣花一样,一针下去,绿的是叶,再一针下去,黄的是花。

记忆里的黄花总也开不败。

丝瓜、黄瓜是搭在架子上长的。扁扁的绿叶在风中婆娑,那些小黄花,就开在叶间,很妖娆地笑着。南瓜多数是趴在地上长的,长长的蔓,会牵引得很远很远,像对遥远的他方怀了无限向往,蓄着劲儿要追寻了去。遥远的他方有什么?一定是爱情。我相信南瓜是一个痴情女子,在一路的追寻中,绽开大朵大朵黄的花。黄得很浓艳,是化不开的情。

还有一种植物,被祖母称作乌子的。它像爬山虎似的,顺着墙角往上爬,枝枝蔓蔓都是绿绿的,一直把整座房子包裹住了才作罢。忽一日,哗啦啦花都开了,远远看去,房子插了满头黄花呀,美得让人心疼。

最突出的,还是葵花。它们挺立着,情绪饱满,斗志昂扬,迎着太阳的方向,把头颅昂起,再昂起。小时我曾奇怪于它怎么总迎着太阳转呢?伸了小手,拼命拉扯那大盘的花,不让它看太阳。但我手一松,它弹跳一下,头颅又昂上去,永不可折弯的样子。

凡·高在1888年的《向日葵》里,用大片的金黄来渲染葵花。画中,一朵一朵葵花,在阳光下怒放。仿佛是“背景上迸发出的燃烧的火焰”,凡·高说,那是爱的最强光。在颇多失意颇多彷徨的日子里,那大朵的葵花,给他幽暗沉郁的心,注入最后的温暖。

我的祖母不知道凡·高,不懂得爱的最强光。但她喜欢种葵花。在那些缺衣少吃的岁月里,院门前那一排排葵花,在我们心头,投下最明艳的色彩。葵花开了,就快有香香的瓜子嗑了。这是一种很香的等待,这样的等待很幸福。

葵花结籽,亦有另一种风韵。沉甸甸的,望得见日月风光在里头喧闹。这个时候,它的头颅开始低垂,有些含羞,有些深沉。但腰杆仍是挺直的。一颗一颗的瓜子,一日一日成形,饱满,吸足阳光和花香。葵花成熟起来,蜂窝一般的。祖母摘下它们,轻轻敲,一颗一颗的瓜子,就落到祖母预先放好的匾子里。放在阳光下晒,会闻见花朵的香气。一颗瓜子,原是一朵花的魂啊。

瓜子晒干,祖母会用文火炒熟,这个孩子口袋里装一把,那个孩子口袋里装一把。我们的童年就这样香香地过来了。

如今,祖母老了,老得连葵花也种不动了。老家屋前,一片空落的寂静。七月的天空下,祖母坐在老屋的院门口,坐在老槐树底下,不错眼地盯着一个方向看。我想,那里,一定有一棵葵花正开,在祖母的心里面。

(选自2015年1月22日《扬子晚报》)

这是两篇散文,都出自作家之手。这两篇散文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都充分体现了“山的沉稳,水的灵动”这样一个散文写作的风格。

先说“山的沉稳”。一是都有一条分明的叙述主线。《故事》围绕主人公“我”展开,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在不断地变化与发展。《葵花》从自己的感觉写起,也就是总忘不了门前一排一排的葵花开始,然后以祖母和葵花为叙述线索,让故事不断地推进与发展下去。二是都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故事主题,也就是思想意义。《故事》,虽然主人公当时的处境并不妙,但透过叙述的字里行间,读者能感受到,作者依然对当年那段会编故事讲故事的小学生活有相当的小瑟。《葵花》,不用说,表达的是对祖母的思念与怀念,是一种对祖母品质的歌颂。

再说“水的灵动”。这一点特别体现在《葵花》一文之中。既然是想祖母,难忘祖母在小院前种的一排一排葵花,那么就专注写葵花吧。可作者偏不。她从葵花的黄色一笔拓出去,写了记忆中永远有不败的黄花,一气呵成地浓墨描写了丝瓜、黄瓜、南瓜和被祖母称作乌子的黄花。然后,用“最突出的”四个字再拉回叙述的主线“葵花”,写小时候自己与葵花打的“交道”。按说,接着就写祖母种的葵花不是很自然么?可作者偏不,又闪了出去,写了凡·高和他笔下的葵花,那种背景上迸发出燃烧的火焰的向日葵。然后,说祖母不懂“爱的最强光”,只喜欢种葵花。可那一排排的葵花在那缺衣少食的岁月里,在孩子们的心头,投下了最明艳的色彩、最幸福的期盼和最香香的生活。接下来才写祖母怎么种、收、晒、炒、分葵花。最后,回到了现实,祖母种不动葵花了,只能在院子里不错眼地望着曾经种葵花的地方,作者想象着祖母心中一定有开放着的葵花。这篇散文,总是在收与放的过程中体现灵动与变化,体现了散文特有的丰富、生动的特质。

《故事》一文也是这样。原本非常简单的一件事,作者通过人物的介入,把故事讲得曲折引人、摇曳生姿,同样体现了“水的灵动”的特点。

重拾一段记忆

某考生

已是料峭冬时,西塘的古木上垂着雨丝,仿佛一高声喧叫便会噼噼啪啪地不断坠地。(一下子就进入了记忆中的故事,没有什么不可,但总觉得突兀。“料峭”,一般用来修饰春冷)

虽飘着雨,游人倒也不少。朋友带着我穿过庭后的小巷,去寻客栈。撑一柄油纸伞,游走在西塘小巷,穿过低矮的屋檐。先前没见过客栈,倒是巷间的客房,(这句话表达得很不清楚)低低矮矮,我便顿生失望之意,没了兴致。

等到了客栈,我才发现是我错了。轻叩木质小门,茉莉花的素雅清香氤氲着茶香扑鼻而来,风铃悬于灯顶,泠泠作响。一卷牛皮纸,复古的门帘,昏黄的灯光下透着古老的雅致。我抱着猫驻足于镂花的窗前,夜幕一点一点地落下……(客栈就是客栈,和巷间的客房什么关系?你在哪里错了?看来,这一段记忆真的是模糊了!“古老的雅致”改为“古朴的雅致”如何?)

窗外依旧下着雨,这雨倒把我的心浇成欲热还凉的雕花。铺着青石板的小路,泊着乌篷船的小河,悠长的廊棚,今晚大抵是看不到了……(从油纸伞到茶香、风铃、门帘、灯光等直到这里,除了心绪的变化有点“欲热还凉”,其余,似乎没觉得其中的意趣或意义之类)

雨越下越大。

端坐在长椅上,倒也乏闷。(“倒也乏闷”,是用词有误,还是有漏字?)朋友笑意盈盈地与顾客打着交道,我便在客栈里走着。倏地,我发现昏黄的灯光下坐着一位老人,眼睛定定地注视着窗外的飘雨。我缓缓走过去,坐在一旁的小椅上。屋内点着沉香,这气味仿佛是一位老者的诉说,透着悠久。我寻思着说些什么,未等我启齿,老人便缓言(至少应当这样说,“老人回过头来缓缓地说”。接下来老人的一句问话,恐怕无须用转折句,也无须说得那么绕):“年轻人,你说这雨虽是下了,但你是否觉得它下是为了什么?”我一愣,思索片刻,回答道:“这雨倒是扫兴,其中可有什么道理?”老人莞尔:“你看这雨,从一开始诞生,到在行进过程中不断地聚集,形成水珠,最后啪的坠地。”静默许久,他又说道:“这不也如我们的一生吗?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吸收、积累,升华自己,丰富自己,以至在转瞬即逝的瞬间也能干净利落,拥有自己辉煌的一生。”我落灰的心仿佛瞬间澄明了,默叹老者从雨中听出了生命的真谛!(“我”的心情何时“落灰”的?老人的这一段话,怎么读来很不自在呢?)

时光如锈。(“时光如锈”,岁月也就如茧了。既然如此,哪能一下子便会去锈除茧而重拾呢?接下来的“风尘”一词也似乎表达不当)

转瞬多年过去,埋藏在心底的回忆结了风尘。重拾这一段记忆,老人的话始终如警钟一般警醒着我。

重拾这一段记忆,我,感慨万分。

[总批]

这篇文章的优点有如下两条:一是回忆了一个冬日雨天的晚上在西塘的见闻,这可以视作“一段记忆”;二是在叙述安排上先倒叙往事,再回到现实,叙述思路清晰。

但是,这篇文章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可以分两个层次来说。

第一个层次,按照一般的习作来说,最好做如下几点添加和修改:

首先,开始的时候,必须要有一个能合理引发、激发、勾起甚至打开“我”那一段尘封已久的记忆的缘由。比如,可以这样说:“进入冬日,天气便有些阴沉。几日的雨,让自己的心也跟着潮湿起来了。站在窗前,聆听雨声泠泠,一段关于雨的记忆便浮上了脑际。”

其次,文章结尾处既要首尾呼应,也要点明这一段记忆的意义,因此,至少需要这样表达:“转瞬多年过去,埋藏在心底的回忆早已结了茧。几日雨声潺潺,使我重拾这一段记忆,老人的话始终如梵音一般警醒着我,我的心中无比澄明。有雨的日子,我总是问自己,你是否在吸收、积累、升华、丰富?”

再次,根据旁批的提示,对中间部分的文字至少要重新捋一捋,把一些不够妥帖的地方稍事修改。比如,结合第二和第三个批注,只要将“先前没见过客栈,倒是巷间的客房”改为“先时没找到我意想中的客栈,只有巷间的客房”,不仅此处不模糊了,下文也就清楚了。

第二个层次,从一篇优秀的习作,甚至是一篇切题散文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还有如下几点需要关注的地方:

一是文章情感、思想的着力点应该放在“重拾”二字上,理想的行文应该是围绕“重拾”这一独特的情感体验过程展开的。即便退一步,也应该将其作为全文的灵魂红线,把“一段记忆”的相关侧面绾结起来,形成一波一波的“重拾”震荡。

二是必须考虑“意境”二字。只有有了意境的创设,才会使情与景交融、意与境统一,才能自然地浸透作者的情感、意志与思想。从原文来说,第1段到第4段的景物描写、场景创设很让人费解,如果仅仅是为了引出雨夜,何必要花费那么多周折呢?尤其是那偶然出现的“油纸伞”,到底在文中有何意义?这些都是必须重新思考与定位的。

三是文章回忆的重点——雨夜里与老者的一段对话应当认真构思和谋划。一位素不相识的老人能这样对一个陌生的孩子做一番训导吗?如果不统筹思考、巧妙选择,就会给读者造成“为了作文而作文”的不快之感。

一句话,为文必须自然熨帖,形散神聚,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尤其是收放自如。

问:散文往往被人称为“美文”,是不是美文就是散文呢?

答:回答这个问题,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这是一个学术问题。既然同学们关注这个问题,想从本源上来研究散文,蔡老师就简单地和大家谈一谈。

美文是一个既可以从广义上理解,又可以从狭义上诠释的概念。而从广义上说,又有两种解读:一是相对于实用性的文本而言的纯文学,是审美的;二是无关功利和实用,只要其语言或艺术形式是美的,就可以视作美文。而狭义的美文是指一种独立的文体,“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由周作人引入我国。大凡用白话文写作且是“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文章,便被认定为“美文”。其实,这样的“美文”已经成了一种隶属于散文的文体。狭义上的另一种说法便是纯网络美文,与其他媒介无关。

事实上,随着网络文化的开放、自由和不断繁荣,美文已经不再纠缠于往日学者层面的讨论了,而成了一个与时俱进的文化现象。好散文是美文,好诗歌是美文,好小说是美文,好的文论、评论也是美文,甚至一条写得好的手机短信、段子,那种让人会心而笑的笑话、故事,也被人们称为美文。通俗地说,只要写得好、写得美、写得逗,读后让你开心快活的,都可称之为美文。

了解了上述概念,同学们就应当知道,美文基本上相当于散文,或散文亦可称为美文。从学习写散文,写优美的散文这个学习重点来说,同学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散文之“美”。散文之所以与一般的文章和文学有异,就在于“美”的特质特别抢眼和鲜明:体现在遣词造句、修辞使用上,体现在文心、文气、文脉和结构的经营上,体现在生活情景的选择上,体现在思想情感的抒发上,体现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上。并且,散文更加强调直观、感性和熏陶,强调由审美而悦人、化人。

问:都说好的散文必须有一定的意境,如何才能创设意境呢?

答:这个问题很有高度,因为意境通常属于诗歌。但写得好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往往也富有意境。甚至有人说,意境是散文的生命,没有意境的散文,其实就是无生命意义的文字堆放;有了意境的散文,才会打动人心,燃烧激情,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在蔡老师的记忆里,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就是一篇借助联想与想象而创造的意境特别朦胧也特别柔美的散文精品。屠格涅夫的《蔚蓝的王国》同样是一篇富有意境之美的散文佳作。

如何创设散文的意境,这个话题可大可小。小而言之,其实就是我们写作记叙文时常说的“情景交融”“物我一体”。“一切景语皆情语”“落花无情,草木有意”之类就是我们希望的意境。大而言之,这涉及散文写作的许多方面。意境中的“意”,是情感、思想、灵魂,是你的真实的情感体验和切己的生命律动,换言之,你必须得有真情实感,为造境而造境是一点意义也没有的。意境中的“境”,是情境、场景、环境、景物,是人物活动和矛盾纠葛的背景,是对情感、思想、审美产生一定影响与制约的独特的境地或场所。境无意不高,意无境无附。这样说来,创境,既可以与整个故事有关,也可以与某个片断甚至细节的发生相关;既可以与人物现实活动的环境背景相关,也可以与特殊的心境甚至联想、想象的虚拟情境相关。而意与境的关联情形也是辩证统一的,既可以是基调、氛围统一的,也可以是相反、相对和矛盾的。

1. 多年不遇的“速冻”天气,虽然造成了生活上的不便,但那随之而来的冬雪,会让很多人收获未曾有过的体验与诗意。

请以“冬雪”或“雪”为题,或自拟题目,写一篇散文。

2. 请以“书桌上的水仙花”或“我家的仙人掌”或某种植物为题,写一篇散文。

冬 雪

张家港外国语学校九(4)班 陈予涵

夜。

大寒。

灿然白雪,如满天繁星落下人间。

浓郁的墨色把小城都包裹起来,只剩下昏黄的路灯,星星点点的白雪在光柱中纷飞。

灯光把树枝上为数不多的梧桐叶染得斑驳,一片片金色的叶子色彩绮丽,如油画般深沉,像是寒风中的烛光,忽暗忽明。

今年的冬天真是冷得彻底,满目都是肃杀的样子。

南方小城用温和的气候养育的温婉女子,像温室里长大的植物,难得遇上零下的寒流,一下子就手足无措起来,不知如何是好,能做的好像只有逃避,毕竟一出门都是寒风,举步维艰,一个不小心就会滑个“五体投地”,摔得鼻青脸肿。

于是,怨恨起这冷冰冰的冬季,不明白好好的春夏秋为何要接连一个天寒地冻的冬,打击了所有的希望,破坏了温柔的气质。

而有了雪,就不一样了。这漫天飞舞的白色繁星,在漫长的等待后终于姗姗而来,梦幻般地抚慰着那些曾经失落的眼。看着柏油路边雪落梧桐,如加了黄色滤镜的老电影,城市的轮廓一点一点地模糊起来。好像白雪就是有这样神奇的力量,能把所有的事物都装扮起来,让原本黯淡的一切忽然间变得神采飞扬。

鼻子突然有点酸,一瞬间明白了再寒冷的冬天也有存在的意义,秋过后的沉寂就像季节的一个瓶颈,坚持过去了就会有新的美好。

风把雪吹成一朵朵花的样子,时光追不上匆匆过隙的白驹,过去的一年终于成为回忆。若是可以的话,这漫天的白色雪花会把那过去日子里的仓促、荒唐的部分也都封存起来。

语言太苍白。我只是一瞬间就觉得满心欢喜,以为唯有此景不可辜负。

下了一夜的雪,快天亮的时候稍稍停了,雪光透上来,乍一看,就像是天亮了一样。

天际开始有了一些光芒,薄薄的,透明的,从窗间像是有生命地钻到屋里头。缝隙间隐隐有了一丝清凉之气,带着新雪的气息。

朴素又普通的城市恍然变得格外动人,像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让人心生向往。

雪景把周围的一切装饰一新,仿佛过去的困窘都不复存在。

凉风也带来了一丝别样的清爽,卷着星点雪花扑面而来。

白色在屋瓦上积了约有两三寸的样子,不厚,是南方小雪别样的情调。

闲适之际,乘天色还早,赏雪,不,看雪。

以为“赏”是太过隆重雍华的事情,是大观园内,宝玉和一群娇俏的小姐们披了大红猩猩毡斗篷,拥在雪地里围炉作诗,旁边的美人耸肩瓶里,一枝红梅开得娇艳嫣然。

这景绮丽得实在有些过分,最终落得曲终人散都不见。其实,寻常人家不用如此周折。

无非是点一炉沉香,暖一盏黑茶。

世界素裹银装,梧桐树上缀了雪,如一夜春来。

熏烟缭绕,袅袅向上升起,空中弥漫着书房中的木香,把人送进一个古典的情境中去。

阳光映照在皑皑白雪上,世界明媚得像是四时之景中最美好的模样。

含笑相迎。

写水的散文 第5篇

可别小看这小小的水滴,

水的用处可大啦。

我们的生活一刻都离不开水,

水可以给我们解渴,

让我们的小手变得干净。

有了水,

才有了江河湖泊大海。

没有水,

我们的地球就会变成沙漠球,

写水的作文 第6篇

水在生活中影影不离,任何时候都离不开它。我们用水洗衣、做饭、喂养牲畜,水就是世界万物中的生命之源。

在我们的身体里面,血液至少含有90%的水,肌肉占70%左右,就算是骨骼也有20%以上。

人体每天排泄、蒸发与呼出的水分超过了毫升,所以我们每天都至少要喝8杯水才能是我们的`人体健康,由此看来,水是多么重要啊!

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水了,那我们也做不了饭,洗不了衣服,田地荒芜,人类也慢慢减少,那么人类文明也会将从此消失。

水在大自然中也有灾难,比如,洪水,泥石流,海啸等等等等,就在最近7月10日凌晨,受强降雨影响,7月9日18时左右,距黑水县城28公里的省道302线黑水县双溜索乡俄瓜热十多沟发生泥石流,产生影响宽度800余米、堆积体总量约40万方的壅塞体阻断黑水河道,形成了一个长约1000米、宽约70米的堰塞湖,湖内水量超过40万方。从这条新闻就使我知道了,水在大自然中造成的威胁也是很大的,许多的人在这些灾难里丧生,我们需要一起保护人类的安全。

写水的作文 第7篇

白天太阳照射在水面上,在水面撒下了一片金光。一阵微风吹过,水面上荡起层层波纹。小鱼儿时不时跳出水面,撒下一粒粒珍珠。鸭子时不时把头扎下水面觅食。

晚上荷叶在河水里,一阵风吹来,荷叶吹起绿色的风帆,一大片绿色帐蓬在河里舞动。青蛙站在荷叶上唱着崔眼曲,让鱼儿投入河水妈妈的怀里,进入甜甜的梦乡。

第二天清晨,万物苏醒了过来,小鱼儿在荷叶下游来游去。小鸭子们在河面上欢乐的唱着歌。小朋友们也加入了其中,只听见扑通几声,小朋友们也在河里了,绘成了一幅美丽的水墨画。

上一篇:版技术服务合同协议下一篇:反思的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