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创新攻辩问题

2024-05-11

知识创新攻辩问题(精选6篇)

知识创新攻辩问题 第1篇

知识积累比知识创新更重要

谢谢主席!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大家好!所谓知识,是指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

知识积累,是对知识进行学习、储备以及对知识结构进行不断完善的过程。而对知识进行创造性的研究,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并将其有好到运用于实践的过程,就是知识创新。

知识积累与知识创新对社会进步而言无疑都是重要的,我们今天讨论谁更重要的标准是,二者哪个对于人类社会知识发展的传承与进步更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我方观点:知识积累比知识创新更重要!原因有三:

一、知识积累程度越深厚,知识创新可能性越大!知识积累对知识创新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知识积累得越多,才更有可能迸发创新性的思想;知识积累得越多,才能更好的将现有的知识服务于社会的发展!

社会进步知识创新固然重要,但是知识创新何时会出现,以什么样对形式出现是我们所无法预见的,也是我们无法控制的,而我们当今能够做的就是扩大知识积累,只有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底蕴,知识创新才有底气,才能有持续发展的后劲!

二、从个体成长来看,知识积累得越深厚,越能使自己比他人先一步获得成功!自我各方面知识积累得越丰富,越能获得更多的智慧,知识积累对实现自我超越重要性越明显!只有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更好的了解世界,了解自己;积累的知识多了,我们与他人相比选择也更多了,也更具有正确性!正如华罗庚所说: 天才在于积累。这正是强调了知识积累在个人成长成才道路上的重要意义。大学培养的是具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刻苦研究精神的人才,对我们大学生而言,知识积累得越深厚,个人成长才越快、越好,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三、从人类整体发展来看,积累前人留下来的知识越深厚,后人发展进步得越快!这就是知识积累的乘数效应在对人类发展成果传承与延续上的重要作用!

我们可以发现,从蒸汽机到电话、电脑,每一项新技术出现的时间在逐步缩短,取得的进步成果是递增的!就拿飞机的发明来看,1982年俄国第一架机翼像平板似的蒸汽飞机出现,8年后,法国

阿代尔先后造过4架蒸汽飞机;6年后,美国兰利则造过蒸汽飞机模型;3年后,也就是1903年9月,莱特兄弟制造出第一架真正的飞机——“飞行者1号”。可见知识积累得越多、越深厚,技术进步得越快、所需时间越短,社会发展得越快!

而之前的许多飞行家的经验,将连同莱特兄弟的成功经验一起在航空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人类进步的成果将通过知识积累代代传承下去!

综上,我方认为,知识积累性对于知识创新而言,在对个体的发展与社会整体的进步都更具有深远影响,这一点我们一直都深有感触,人类通过几千年的知识积累从而才创造出今天震古烁今的灿烂文明史!

攻辩小结:

谢谢主席:

对方辩友可否直面以下几个问题: 1.我方提出知识积累在解决大学生就业及未来职业发展问题上的重要作用,而对方辩友在这一点上避重就轻,您是否认为知识积累对于您未来的就业重要性不大,大可丢掷一旁呢? 对方强调知识创新更重要,试问当今有几个大学生如此幸运能取得创新成果并以此找到一份工作?

那众多没有创新成果的普通大学生是不是就活该找不到好工作呢?

对方辩友认为用人单位是更关注大学生的知识积累能力还是更愿意花几年、甚至几十年等您所谓的那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人创新出的成果呢?

对您个人将来的职业发展而言,您认为在自己不具备创新能力、没有创新成果之前要不要生活,要不要发展?这时是知识积累更能够帮助您实现个人提升以寻求发展,还是不顾实际,一心只求创新的苹果砸中您呢?(可能是承认、或是在此基础上创新更重要等观点)2.(批驳创新导致学术腐败等问题)

对方辩友列举的知识创新案例,其实更多的是自然科学的创新,一味注重自然科学创新使得人们将人文科学的创新逐步淡忘,知识创新在这一点上的片面问题对方辩友如何解释呢? 而对方辩友所谓的在知名出版物、学报期刊上发表的所谓创新性研究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创新了呢?如果说这些研究成果都是知识创新的话,那我们中国可谓是成果丰硕,大师遍地,但是真正这些所谓的知识创新有几个是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并能很好的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知道这样的比例是很少的。(可以用数据说明:创新向产业的转化率低于5%)而社会大幅度、大手笔砸钱搞知识创新,恰恰使得一些功利主义占用资源是学术创新边缘化,对方辩友怎么解释当今社会出现的各种不良现象? 3.一味强调知识创新,不考虑自身发展水平,妄图用1天的时间建成罗马,往往只会产生豆腐渣工程,不仅劳民伤财、浪费资源,而且很有可能打击到真正意义的知识创新!但是,却没有一件成功的创新性成果会因为知识积累而受到阻碍,反而知识积累得越多,知识创新的可能性越高,社会整体的创新能力越强,社会进步越快呀!4.尤其是知识积累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样关系民生的实际问题,更具有内生性,也更具有实际操行可行性!我们可以看到新农村建设下农民朋友通过学习、储备各种知识,用知识改变命运,靠知识积累走出当今农村困境的显著成果!

1)2006年5月12日,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陈进以一块磨光的别人研造的芯片骗取国家上亿元经费的“汉芯造假案”,对方辩友何如看待? 2)著名教授伍铁平披露复旦大学的青年学者申小龙在其〈文化语言学〉等著作中拼凑抄袭论文,重复率高达56%,试问您对这样的论文“组装”有何感想呢? 3)北京某工科大学校长被世界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指控抄袭。他带的博士生把国外学者的文章移花接木到自己的博士论文上,署以导师名字,发表在知名学报上一事您又有何体会呢?

1.粗制滥造,拼凑抄袭,买卖论文,互搭便车。轻者将同样的内容通过不同的“组装”,多次发表,或者七拼八凑反复编教材,严重者明目张胆与改头换面地剽窃抄袭。

案例:申小龙是复旦大学的青年学者,在语言学界崭露头角。著名教授伍铁平在一篇题为《反对在学术著作中弄虚作假——评申小

龙〈文化语言学〉等著作》中披露该书有350页是申的其他著作的重复,这些重复的内容占该书642页的56%左右。

2.造假浮夸,虚假引进。伪造数据,发表假论文,或者夸大自己在国外的成果,哗众取宠,欺世盗名,借此申报项目,获取经费。

案例:2006年5月12日,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陈进以一块磨光的别人研造的芯片骗取国家上亿元经费的“汉芯造假案”告破,上海交大决定撤销陈进的教授职务、任职资格,解除其教授聘用合同。

3.近亲繁殖,形成派系。许多高校在招收研究生时,对外来的报考者一律从严,而本校和本系的报考者却宽松许多,美其名曰“肥水不流外人田”。

案例:中国新闻周刊的一位记者参加四川某重点大学组织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发现四川省以及这所大学的比较文学学科的科研人员都是由某知名导师培养的,他们的研究领域、学术观点基本趋于一致,有的甚至如出一辙,号称“比较文学的四川学派”。

4.师生关系功利化趋向。学生需要老师关照,要借老师的名气发表论文;老师利用学生做廉价劳动力,做项目,写论文。

案例:北京某工科大学校长被世界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指控抄袭,实际是他带的博士生把几位国外学者的文章移花接木到自己的博士论文上,把导师的名字署上,发表在学报上。

5.热衷社交,注重创收,钱权交易。不重学术,重权术,热衷社交,攀附权贵,以拿到项目获取资金;不重教学,重创收,频繁外出授课、演讲、做兼职,个别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领导和学术带头人的任务就是专跑“部门”,获取经费;政府部门的各级领导也借此“攻读”在职的硕士博士,教授们也为之权宜处理,降低学术要求。

案例:德国慕尼黑大学的胡安教授指出:现在,不少国内大学的教授天天在跑会。他认识的一所进入“211工程”行列的高校校长,竟然带了30名硕士生、博士生,相当于一个班。

6.学术垄断,排斥异己。从中央级研究单位、各学科领域,直到各院系专业,很多学术权威或学术带头人成为该院系或该领域的“学霸”,而对于异己则打压排挤。

案例:原上海大学法学院院长潘国和出版的近10部法学著作,据媒体披露,主要是靠剽窃和利用职务巧取豪夺。某讲师的7篇论文被潘强行拿去冠上自己的名字发表,某老师的论文被一字不差地搬入潘国和的著作,被人称为用权力写作。

1.电灯是爱迪生:1878年12月18日,英国科学家约瑟夫·斯旺在太恩河畔纽卡斯尔化学会的会议上,演示了一种将很细的碳丝置于真空管内的电灯。1879年10月21日,爱迪生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只有实用价值的电灯。1913年,米兰尔发明了功率大、寿命长、效率高的充气钨丝灯泡。2.蒸汽机是:詹姆斯·瓦特: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是由古希腊数学家亚历山大港的希罗(Hero of Alexandria)于1世纪发明的汽转球(Aeolipile),不过它只不过是一个玩具而已。约1679年法国物理学家丹尼斯·巴本在观察蒸汽逃离他的高压锅后制造了第一台蒸汽机的工作模型。约与此同时萨缪尔·莫兰也提出了蒸汽机 的主意。1698年托马斯·塞维利、1712年托马斯·纽科门和1769年詹姆斯·瓦特制造了早期的工业蒸汽机,他们对蒸汽机的发展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3.电话:贝尔:英国人贝尔和他的助手沃森特1876年6月2日发明的为了纪念这位造福人类的发明家,电学和声学中计量单位或功率密度比值的单位被命名为“贝尔”。4.飞机:莱特兄弟:20世纪初,滑翔机和动力机械已经成熟,许多飞行家开始将动力机械装到滑翔机上,研究动力飞行。1882年,俄国的莫查伊斯基制造过一架机翼像平板似的蒸汽飞机。1886年到1890年,法国阿代尔先后造过4架蒸汽飞机。1893年,英国马克西姆也造过一架大型蒸汽飞机。1896年,美国兰利则造过蒸汽飞机模型。但是,这些飞机都因动力不佳或其他原因而未能飞行成功。尽管俄国、法国和英国声称它们造过最早的飞机,但并未被公认。

真正的飞机发明者是美国的莱特兄弟。这哥俩从小对飞行十分感兴趣,他们研究过鸟的飞行,曾用绳子拉着滑翔机,像放风筝那样试飞过。他们自己造出了内燃发动机和螺旋桨,并且将自己制造的带螺旋桨和发动机的飞机模型,放到自制的“风洞”中去模拟飞行。为了试飞飞机,他们还亲自写信给气象局,寻找理想的试飞场地。

1903年9月,他们将自己制造的“飞行者1号”飞机拉到东海岸的基蒂·霍克海滩,进行了充分的试飞准备。12月17日,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弟弟奥维尔·莱特和哥哥威尔伯·莱特分别驾驶着“飞行者1号”飞机,成功地飞行了四次,总共飞了97秒钟,飞了441米远。虽然只有短短时间和距离,但这却是人类第一次真正地乘动力飞机飞行。当最后一次飞行结束时,威尔伯·莱特曾激动地说过一句话:“飞行时代终于来临了。”是的,这的确是一次划时代的飞行。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飞机的发明权,还是一段插曲。1901年,美国政府曾出资5万美元,叫兰利研究飞机。1903年,莱特兄弟成功飞行的前70天,兰利研制的“航空站号”飞机也试飞过,可惜失败了。莱特兄弟成功后,美国另一位飞行家寇蒂斯曾对“航空站号”进行改装,并重新试飞成功。于是,他宣称,第一架飞机的发明者不是莱特,而是兰利。由于兰利是当时美国地位显赫的斯密逊研究院院长,所以当时的斯密逊研究院竟滥用职权,宣布“航空站号”飞机是最早成功的飞机。直到1942年,新任斯密逊研究院院长才纠正了过去的错误声明,为莱特兄弟平了反。同时决定,将莱特的“飞行者1号”陈列在美国博物馆的最佳位置。

当然,像任何一项发明都是在前人积累的经验基础上诞生的一样,飞机的发明也不是凭空出现的。莱特兄弟成功的原因在于总结了飞行前辈的经验。在“飞行者1号”成功之前的许多飞行家的经验,也将在航空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5.电脑的发明:1946年2月5日,出于美国军方对弹道研究的计算需要,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问世。这个重达30吨,由18800个电子管组成的庞然大物就是所有现代计算机的始祖。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的目的是军事方面的应用,但它也和其他军工产品一样,随着技术的成熟逐渐走向民用。

知识创新攻辩问题 第2篇

(刚才我方说过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对方辩友或许认为社会实践是从基层作起,或是机械的重复做某事。这一观点,我方不敢苟同。牛和马也可以行万里路,为何我们人行万里路就胜于读万卷书呢?那是因为我们是作为人类,在实践中我们会思考,我们懂得面对知识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懂得让知识为己所用。)当今社会,人们的观念推陈出新,科技高速发展,知识教育固然重要,但只是作为一种工具,只有融入实践,在实践引导下才能创造出价值。对方辩友刚才的问答有如下*个自相矛盾的地方:

1.对方辩友并不否认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实践很重要,然后,对方辩友也说知识教育不可或缺,很必要,那么对方辩友这个必要性比重要性更重要的重要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呢?我实在是屡不清!

2.我方已向对方辩友列出了大量教育程度不高但为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企业家,但对方辩友确还是强调知识教育对他们起的作用更大,那么他们肯定亏了,因为他们现在不用交钱就可以进入中国任何一所高校,但是他们还不去!

3.对方辩友承认对于医生社会实践重于知识教育,却又一再强调医学知识比治病救人的经验更重要,那么我们何必还要去医院,不是翻翻书本百度百度就可以药到病除了吗?

4.(我方辩友已经告诉对方辩友)校我们在的时间只有十几年,社会实践的时间却有几十年。知识教育如此重要那么我们通过这十几年的知识教育是不是就可以安枕无忧了呢?知识只是工具,我们要将他应用于实践才有价值啊!

5.我方表明实践经验作为找工作的实质很重要,对方辩友说了学历也是找工作的筹码更重要。那么到底是筹码重要还是实质的工作能力重要呢?孰重孰轻,相信大家都清楚吧!

6.对反辩友屡次强调知识引导着实践,知识在内容上高于实践,但就能说明知识重于实践吗?知识只是一种工具,是社会实践在引导着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明白什么知识对我们是有用的!

7.对方辩友辩友说是教育给了我们知识,但知识是不是从不断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吗?相比之下实践不是比知识教育更重要的学习吗?它能更好的开发我们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更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成长。

8.对方辩友还曲解了我们的辩题,我们题目并没有只讨论大学生的问题。社会实践及在社会上的实践,知识教育即用知识去教育。对方辩友逆我们的常识而行之,是不是显得有点牵强呢?

企业合作创新的知识产权问题分析 第3篇

关键词:合作创新,知识产权,产权分析,产权类型

在经济发达的今天, 很多企业为了追求更大化的利益和提高自身创新能力, 合作创新成为了他们首选的一种手段, 因而收到企业的重视和专家们的讨论。然而, 在各大企业进行实施战略性的创新合作中, 经常面临一些困境, 主要体现在知识产权的归属等问题上。因此, 在企业创新合作中, 解决知识产权的问题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从知识产权的基本特征入手, 进一步分析合作创新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一、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况分析

在企业的知识资本管理中, 最为重要的就是知识产权的管理, 它是体现一个企业独立自主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具有独特的性质和特征。知识产权一般分为两大类:版权和工业产权。下面就对知识产权的特征及类型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 独占性。

独占性就是指产权的享有者只是权利人享有, 在未经过权利人的允许范围之内不得由他人占有和使用, 否则将造成侵权。因此, 正是这种独占性使得权利人一直享有的权力。同时也有些产权是不受其自身的特征限制, 例如隐私知识产权和牵涉到技术秘密的知识产权都不具备独占性的特征。针对于这些产权问题我们一定做好相关的工作, 保证这些特殊的知识产权安全性和优越性。

(二) 时间性。

一般情况下, 关于知识产权都有一定的保护年限, 一旦保护时间结束, 整个权利也将随之终止, 不再属于权利人享有。保护时间有法律规定, 一般情况, 例如我国发明的专利保护年限为20年, 作品的著作权一般为保护终生及死后50年。但是对于隐私知识产权和涉及到技术秘密的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的年限不定, 这种保护年限受到企业自身的保密措施和竞争环境等影响。

(三) 难易度。

由于显性知识产权具有占有性, 受到一定的年限保护, 但是对于隐性的知识产权则是通过一些保密措施来进行保护的。另外, 隐性知识产权不具备排他性, 因此他人可以自主进行研究, 对于一些参数和技术指标都是很容易被外泄的, 因此, 对显性的知识产权保护相对好控制, 但对隐性的知识产权保护比较困难。

(四) 外部性。

知识产权虽然具有自己特定的边界, 但是知识具有共享和转移等特点, 地域的影响也进一步的增加了知识产权的外部特性。从本质上讲, 外部特性具有损害权利人的利益, 但是只要进行合理、有效地控制, 就能够提高权利人的收益。因此, 利用好知识产权的外部特性能提高科技的不断创新和竞争者的竞争力度。

(五) 无形性。

从某种意义讲, 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的智慧成果。它是一种脱离权利者而继续存在的知识和信息, 一种可以被多个主体使用而不损耗的无形资产。正是因为这种无形特性, 使得在一定的条件下, 知识产权很容易丢失, 从而导致权利者很难在流失的过程中继续拥有使用权, 造成利益冲突。但是隐性的知识产权具有保密性, 因此对于隐性知识产权的保护减弱了无形性。而且这种无形特性要明显强于显性的知识产权。

二、关于合作创新中知识产权问题的分析

由于市场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知识的不断追求, 科学创新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且在企业的创新合作中, 知识产权的占有形式不尽相同, 整个市场中主要存在共享型和独享型的两种知识产权。共享型知识产权主要体现在合作创新中的技术、人员、资金等方面的合作, 对于无形的资产进行协调达成共识的结果;独享型知识产权一般是指单个的创新主体进行拥有的知识产权。

(一) 独享型和共享型知识产权的关系。

在全球经济增长的环境下, 不同专业之间的合作弥补了学科上的不足, 同时为企业之间的创新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而且这种战略性的合作实质是一种知识的流动和互补。一般情况下, 企业之间的合作都是利用自己最具核心的力量和知识进行合作。为了进一步加大合作力度和实现双方最大化的效益, 各大企业都利用自己独享的知识产权进行深入合作创新。而且整个合作创新的主体仅仅是投入其中的一部分独享知识产权, 绝非全部。正是由于这种知识性的互补, 合作创新使得双方合作能够更深入的进行知识转移和共享。在此合作的过程中从而建立一种新的共享型知识产权。这种共享型知识产权在很大范围内包括一些隐性的知识产权和特有的专利, 进一步加大了合作的创新。由于共享型的知识产权是一种知识的共享和转移, 从某种意义上说, 独享型知识是形成共享型知识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因素。在一般的合作中, 双方在进行独享型的知识产权投入时, 会形成两个层面的知识产权:即显性知识产权和隐性知识产权。在这两个方面的涉足范畴之内, 知识进一步交汇和碰撞, 从而形成一种共享的知识产权。这种共享的知识产权所形成的数量一般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程度密切相关。因此, 独享型知识产权经过知识共享和碰撞, 进而形成一种共享型的知识产权, 二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促成的关系。

(二) 合作创新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分析。

根据合作创新的特点分析, 关于知识产权的问题主要涉及到三个大的方面:第一, 双方对于独享型的知识产权投入情况;第二, 在创新合作的过程中, 有何措施保护知识产权;第三, 如何界定创新合作中产生的新的知识产权归属和分配。合作创新的过程涉及到双方自身的核心能力和重要知识, 因此, 双方投入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以及先进性等问题如何界定和证明, 是合作创新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需要专业的判断和分析。知识产权的真实性是关系整个合作的先决条件, 关系整个合作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双方应准确地做出判断。其中独享的知识产权在进行共享时还考虑先进性和可靠性等因素。这些都关系到整个合作创新的价值和能否最终实现双方的利益, 缺少其中任何一种考量, 就有可能造成整个合作项目失去价值。因此, 做好项目的实现, 需要从真实性、可靠性以及先进性等三个方面做出独享型的知识产权分析和鉴定。另一方面, 双方在进行合作创新中, 面对的是双方对于自己的独享型知识产权的使用, 因此难免出现滥用等情况。做好知识产权的维护是双方在合作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也是保护合作成果的重要表现。

合作创新的知识产权分配和使用是保护成果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权利的分配和使用大多数伴有利益关系, 因此难免会出现纠纷。因此, 要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 首先需要双方在进行合作之前进行协商, 做好一切日后会出现的纠纷处理。但是由于合作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意外的情况发生, 造成成果分配增加等问题, 造成纠纷, 从而影响二者的合作。因此, 在进行创新合作的过程中, 确保成果的分配是整个合作的重要问题之一。

三、合作创新中的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和措施

由于在合作创新的过程中, 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知识产权的一些列重大问题, 下面就合作创新中知识产权的问题, 提出以下意见。

从知识产权的特性看来, 由于隐性知识产权不具有独占性的特征, 因此需要进行加强和提高保护措施。第一, 加强日常教育, 让整个企业的工作人员尤其是相关的技术人员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 密切注意平时言语交流中是否有泄漏。第二, 进一步完善相关的保护制度, 针对于各级的管理和保护做好详细的制度, 明确合作的范畴, 做好相关的检查工作。第三, 显性知识产权具有明显的时间特性, 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来进行维护。在企业的合作创新中, 企业不仅要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还要保护合作者的相关知识产权, 因此, 合作时间内保护好知识产权是对双方的最起码保证。第四, 由于知识产权具有外部特征, 隐性知识产权不具有排他性, 因而在合作创新中常常会出现知识产权流失和合作有限等问题。要解决这两大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 需要加强对知识产权使用的保护, 防止合作过程中出现流失。另一方面, 加强合作过程中的交流和沟通, 促进知识的交流和共享, 减少相互制约的情况发生。第五, 由于知识产权的无形性, 合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知识窃取等行为, 造成一定的知识产权风险, 因此, 加大合作过程中的保护和保密工作是很重要的一项任务。

在处理合作创新中的关于知识产权等问题时, 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是很有必要的。这种制度的建立不仅对合作创新有着长期的保障作用, 更重要的是还能够促进新技术、新知识的发展, 使合作创新达到最大的效益, 使更多的创新主体的行为更加规范, 保证合作的有序进行和创新成果的利益, 减少企业之间的合作阻碍。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在企业合作创新中, 我们一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知识产权的问题, 它是制约整个合作创新的关键因素。本文分析了合作创新中知识产权的重要特征, 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全面地分析和做出指导性的建议。要做好合作创新的知识产权问题, 除了完善自身的制度管理和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之外, 更重要的是必须遵循合作共赢的原则, 以科学创新为基础, 构建创新知识的和谐机制。

参考文献

[1].裴学敏, 陈金贤.知识资产对合作创新过程的影响分析[J].科研管理, 1999

[2].苏世彬, 黄瑞华.合作联盟知识产权专有性与知识共享性的冲突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5

[3].邓灵斌.企业隐性知识转移中的知识产权风险及其规避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4].刘冰峰, 王培根, 胡春华.产学合作中的共有知识产权探讨[J].商业时代, 2009

[5].Namyanan V K.技术战略与创新一竞争优势的源泉[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

[6].段瑞春.产学研合作创新:机遇与挑战 (中) [J].中国科技产业, 2008

[7].王林雪, 王汉江.完善知识产权制度, 促进合作创新发展[J].理论导刊, 2005

知识创新攻辩问题 第4篇

[关键词] 知识产权 技术创新 动力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经济社会的发展比以前的任何时代都更加依赖知识的生产、应用与扩散,而任何技术创新活动其实都是知识生产、应用和扩散的结果,促进技术创新的过程同时也是实现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一体化的过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经济时代,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使得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萨维缪森认为,经济增长的“四个轮子”分别是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和技术[1]。可见,技术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要素,技术创新则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而知识产权制度主要解决作为技术创新成果的“知识”的权利归属问题,它是一种激励和调节知识产生与交易的重要制度,知识产权制度的先进与否影响着技术创新主体的经济行为与经济绩效。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都已经建立以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等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产权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其自身固有的排他性、专有性、可转让性和期限性等属性决定它将是激励和保障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手段。

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认为,经济发展增加土地、资本与劳动三大要素的投入量。然而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事实证明了资源禀赋条件优越的国家(如前苏联)并不一定能取得最好的经济绩效,而取得引人注目发展成果的却是那些资源禀赋条件较差的国家和地区(如韩国、日本),这些国家都有一个共性,就是注重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比较完备。在知识产权制度较完善的地区,人们的创新意识很强、创新势头强劲、创新成果丰富,知识产权制度已经成为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机制。自创新理论大师熊彼特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技术创新动力问题的研究从来没有间断过,而且以知识产权为视角对企业技术创新动力进行研究的也日益增多。而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知识产权制度与技术创新动力因素关系、知识产权制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

1 文献综述

欲深入探求知识产权制度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研究,对国内外学者已有理论进行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前提。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制度的关注和研究也越来越多,他们主要是从封闭经济框架与开放经济框架两个方面来分析知识产权制度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

1.1 封闭经济框架下知识产权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所谓封闭经济框架下,即在单一的经济背景下考察知识产权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在一国范围内对技术创新成果进行保护是必须的,知识产权制度所固有的排他性与专有性等属性要求它保护技术创新主体从创新活动中获利。

对现代知识产权经济理论进行开创性研究的应当首推经济学家Arrow教授。Arrow(1962)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对信息不完全专有性进行了研究,认为:如果不考虑信息传递的成本,公众就应该可以免费获得信息[2]。Arrow的不完全专有性理论在可以保证最优地利用信息的同时却不会给研发行为及其投资带来创新的激励和动力。倘若信息为公众免费获得则不会激励创新行为。因而,这一理论有一定的不足。但Arrow的工作为知识的创造与扩散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思路,其信息不完全专有性理论为知识产权作为资源配置方式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使得知识产权的最优期限成为后来研究的新课题。

Nordhaus(1969)对最优专利期限问题进行了研究,在他所提出的专利期限模型中,专利最优期限是一个最大化的解,而目标函数是创新行为导致的社会净福利,而约束条件则是创新者从中获得的利益要大到能够继续激励其创新[3]。对Nordhaus的模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认为发明如果是具有不可排他性的公共品性质的发明,生产出来就有以零边际成本为公众所用的可能性;如果发明具有排他性,该发明就可以在一定期限内由发明者专有而不扩散[4]。

我国学者汪丁丁(2002)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从人类社会长远发展看,知识应该实行共享,而在特定发展阶段为了激励知识创新就应当保护知识产权,因为过强的知识产权保护可以激励创新却不利于新技术的扩散,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研究知识产权保护的“度”是学者们的一个重要的研究任务。陈美章(1999)研究认为,知识产权制度根植于市场经济,以知识成果的产权明确界定和有效保护为主要特征,知识产权制度为技术创新提供了一个内在的动力机制和一个外部公平竞争的法制环境,对促进技术创新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5]。

1.2 开放经济框架下知识产权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在开放经济框架下南(发展中国家)北(发达国家)经济交往中知识产权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日益引人注目,问题也十分复杂。发达国家选择强知识产权而发展中国家选择弱知识产权,南北双方利益相互冲突。

Helpman(1993)通过研究建立了一个南北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这个模型里面南方没有创新而只有模仿,所有的创新都是在发达国家。从Helpma的模型可以发现过强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会损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新技术和新产品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速度就会下降,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环境恶化。同时,过强的知识产权保护是以牺牲发展中国家为代价而扩大了技术应用在发达国家的比例,长此以往会引起发达国家创新率的下降[6]。

Lai(1998)认为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对创新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发达国家向其转移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渠道,假如发达国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新技术和新产品,则发展中国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就会提高技术创新率;假如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技术的转移是通过模仿进行的,则发展中国家过强的知识产权保护就会使技术创新率下降[7]。

国内学者邹薇通过研究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几个误区:①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仍处于调整阶段,产业层次比较低,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要求不太高;②发展中国家对技术创新活动一般只关注近期的发展目标;③发展中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宜松不宜紧。她认为:①应当在保证科学研究和知识积累的适当开放程度与给予技术创新者利益动机之间达到平衡;②应当在遵守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准则与尽可能以较低社会成本实现知识产权保护之间达到平衡[8]。

目前,国内外关于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的研究成果颇多,不同领域的学者由于知识背景的不同或者研究方法的不同,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但我们可以对这些理论有所借鉴并深入研究,力争在与此研究相关的诸多因素的博弈中探寻理论的均衡。

2 知识产权制度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外源动力因素

技术创新活动作为一种以企业为主体的经济行为,会受到主体变量(内源动力)和外部环境变量(外源动力)刺激的双重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内源动力主要包括企业主体意识、企业创新能力、企业文化、企业战略、企业利益追逐等因素;外源动力主要包括科技进步、市场需求、企业竞争、政府支持、科研院校的研究能力等因素。技术创新的动力可以分为内外部动力,同样知识产权制度也可以分为内外部知识产权制度,这里要分析的就是知识产权制度对企业技术创新内外部动力的影响,如图1所示:

图1 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内外源双驱动力机制

2.1 知识产权制度与内源动力因素

企业技术创新的内部动力要素由企业主体意识、企业创新能力、企业文化、企业战略和企业对利益的追逐等组成。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同时也是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企业主体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对企业技术创新而言尤为重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永远不会满足现有的技术体系,他们会不断地对现有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创新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的“软件”性质的动力因素,它包括创新决策能力、创新研发能力、创新资金能力、创新管理能力等诸多方面。企业文化影响的不只是个别企业家,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影响的是企业每一个员工的创新积极性。企业战略跟企业对利益追逐的目标是相关的。企业不同于行政事业单位,它是以获得收益为首要目标的,企业对其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逐永远是其进行技术创新的不懈动力。而内部知识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它是知识产权制度对企业内部技术创新动力因素的保障。即使是很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他进行创新的目的也是追逐经济利益,只有他们的创新成果得到知识产权的保障,获得预期的创新收益后才会反过来激励他们继续创新。有了知识产权制度的保障,企业的创新意识就会增强,它们的创新动力就会充足,而企业的文化也会跟进,企业的战略目标也会随之调整,这样一个积极创新的氛围就会鼓励企业不断创新,达到良性循环。

2.2 知识产权制度与外源动力因素

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因素主要有科技进步、市场需求、企业竞争、政府支持与科研院校的研究能力等。科技进步是进行技术创新的前提,假如没有先进技术作为基础,那么进行技术创新几乎是不可能的。市场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最终获得收益的地方,市场需求就成了企业创新的动力源泉。竞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都要面临的生存环境,企业间进行竞争在所难免。为了获得更高利益,企业与对手进行竞争自然就成了技术创新的动力。政府的政策导向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变量,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创新行为。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科研能力也是来自社会的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力。这些技术创新的外部动力因素也需要相应的外部的知识产权制度作为保障。换言之,外部的知识产权制度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一个外部法律环境,它的完善与否会影响科技进步的步伐,影响科研人员进行研究的热情,影响企业竞争的外部环境是否公平有序。同时,它也是政府实施政策调控的工具。

3 知识产权制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

我们知道环境是影响和制约经济活动行为的外部条件,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也是在它的硬环境与软环境形成的有机整体中进行的,而知识产权制度就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产权制度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主要通过知识产权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表现出来。

3.1 知识产权制度下的资源配置机制

知识作为一种资源,与自然资源相比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没有有形的消耗而可以重复利用,在本质上不存在稀缺性。在一个资源不稀缺的环境里产权没有作用,然而人类社会处于一个资源稀缺的环境中,每一个人的自利行为都会受到资源稀缺的约束。在技术创新活动中,为了避免资源的浪费,必须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新的领域上来。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之一就是防止人类发生争夺资源的利益冲突,知识产权制度在对资源配置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影响着企业创新主体的经济行为及经济绩效。由于知识产权的优化配置直接决定了物质资源的配置方式和效率,因此知识产权是否能优化配置对经济增长的效率如何影响重大。

企业创新者进行技术创新的成果可以从两个途径给其带来经济效益:①把自己研发的新技术应用到其企业的生产活动中去,以降低生产成本获得高额利润,也就是说,知识的生产和运用遵循的是成本递减与收益递增规律[9]。②进行技术交易。这里的技术交易其实就是转移知识产权而进行的产权交易。知识产权法中规定的方式有直接转让知识产权和独占许可使用、排他许可使用、普通许可使用。知识产权制度的立法目的之一就是保护创新者利益,促进技术的扩散与利用,调整技术信息生产者、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力求为资源的最优配置提供条件,以保证实现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最优效果。

3.2 知识产权制度下的利益平衡机制

知识产权的客体是无形的智力成果,创造这些智力成果的是被法律赋予知识产权的权利人,这些权利人有权利在一定地域和一定时间内排他使用这些智力成果,有权授权他人使用这些智力成果以获得报酬。从这个角度来说,知识产权是一种垄断权。新技术信息的垄断会限制企业间的竞争,使生产出来的产品会具有较高的垄断价格,这样就会浪费有限的社会资源。经济学家曾经对信息产权的设定提出了这样一个悖论:信息产权的垄断性一方面会激励信息的生产者继续开发新信息,另一方面垄断信息的所有者会索取高价费用而使信息无法充分得到使用[10]。

知识产权有一个内在属性就是时间性,即法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有一定期限的(虽然关于专利的最优期限研究还在继续,如我国法律规定发明专利权的期限是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专利权期限是10年),知识产权在保护权利人利益的同时也对权利人行使自己的专有知识产权进行了限制。虽说一项智力成果不管被给予的保护期限有多长,最终它还是要进入公共领域为全社会公众所共享和无偿使用。但是保护期限的长短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度”,这个“度”既是一种激励又是一种约束。过强的知识产权保护会给权利人带来更大的利益,激发权利人继续进行技术创新的热情,同时也会造成企业垄断,不利于新技术的扩散,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以及全社会的经济增长率。而过弱的知识产权保护虽利于新技术的扩散,但很可能会导致无限泛滥,损害权利人的利益,进而降低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发达国家如果只为私利而实行过强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会增强其跨国公司的垄断力量,不利于新技术扩散于发展中国家。因此,利益均衡原则应该作为南北国家制定知识产权制度的价值目标。知识产权制度在保障创新者权利的同时也给予公众享用新信息的机会,对权利人的适度限制也是为了平衡权利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以达到利益均衡。

3.3 知识产权制度下的企业竞争机制

企业竞争在封闭经济框架和开放经济框架下都是存在的。企业技术创新之竞争的最主要形式就是专利竞赛。创新者所要申请的专利项目,需要具有新颖性,因此,创新成果一旦被研发出来,为不失去新颖性,创新者必须立刻申请专利,这样专利竞赛就会出现。专利竞赛会加剧企业技术创新的竞争,创新企业都会为了获得知识产权而加快创新速度,提高创新效率。一国之内的专利竞赛由于处于一国经济体内部,较好调控,而国际专利竞赛却情况复杂,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更是处于劣势。知识产权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也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资源,利益的追逐使得国际上恶意竞争不可避免,发达国家一般为了私利都实行较强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凭借其深厚的技术积累,发达国家对知识产权的控制力很强,它们对发展中国家转移的一般都是已有技术,供发展中国家模仿,而不是通过FDI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新技术,这样就会形成发展中国家的技术空心化,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知识产权制度的功能之一就是给技术创新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在封闭经济框架下它通过专利法、商标法、版权法、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规范为技术创新建立了一系列公平竞争规则。在开放经济框架下,《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专利合作条约》以及《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包括假冒商品贸易)协议(草案)》(TRIPS)等规定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范围,也确立了公平竞争的国际标准,为知识产权的国际竞争提供了运行规范。

3.4 知识产权制度下的创新激励机制

企业主体进行技术创新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收益,而技术创新活动在为企业本身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在给社会公众带来益处,在为企业个体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增长,基于此,应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进行激励。华斯特说:“对未来产权的确信度,决定人们对财富种类和数量的积累”。由于技术创新具有不确定性(风险性),如果企业进行的技术创新活动存在风险和威胁,就可能会使得它无法获得预期的利益或者获取未来收益的概率很小,这样企业也就没有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动力了。知识产权制度的功能之一就是要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并且还要保证技术创新主体的收益最大化,进而达到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结果[11]。

新制度经济学研究认为,产权清晰是生产成本和获得收益界定的前提条件,而个人的收益率不断接近社会收益率是产权制度的结果,同时也是产权制度和分配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如专利权、版权(著作权)、商标权、商业秘密等制度不断创新的过程。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知识产权制度对技术创新的激励就是知识产权制度的安排要使技术创新者的个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排他性的知识产权就会激励企业主体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以提高生产效率并获得利益最大化。

3.5 知识产权制度下的技术扩散机制

成功的技术创新会给企业带来收益,要使它最终令全社会受益并推动社会经济增长,就要进行新技术的扩散。知识产权制度就是在保障创新主体利益的同时保护创新成果的合理扩散。但是,由于技术信息作为一种无形的信息资源,它的一大的特点就是很容易被复制,如果在公众中肆意的扩散就会导致该技术信息的交易价值下降,损害创新者利益的同时也影响了其继续创新的积极性,这时,就很需要知识产权这样的制度来保障创新者的利益。如我国法律规定发明专利权的期限是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专利权期限是10年,在此期间的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权利人具有垄断权,他们可以专有使用,也可以以独占许可、排他许可、普通许可等有偿方式许可他人使用,但是一旦超过规定期限,创新成果就会进入公共领域令公众无偿使用。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开放经济条件下技术扩散中的知识产权问题也引起人们的关注,最主要的还是集中在南北国家之间。因为发达国家本身技术力量雄厚,他们在国际贸易交往中对技术扩散具有很强的控制力,而缺少技术的发展中国家却要不断引进新技术,这就使得知识产权交易在南北贸易中逐渐增加。同时,也要求南北方国家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知识产权制度,为技术扩散提供条件,以促进知识产权交易,不断促进全球范围内创新资源的持续优化。

4 结 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知识产权制度是通过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作用机制使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外源因素成为其创新活动的动力的。由于企业具有追逐利益的本性,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中技术创新的水平最高,但是不利于消费者福利与全社会的经济增长;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才是技术创新的最优环境。要想为技术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不完全竞争环境,就需要调整知识产权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对技术创新活动同时存在激励与约束两个功能:从企业利益角度来说,知识产权制度是一种激励,它抓住了人趋利的本质,通过获取利益来激发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创新积极性;从社会责任角度来说,知识产权制度是一种约束,它在防范创新主体追逐利益进行不正当竞争的同时,也为技术扩散提供了良好的环境[12]。知识产权制度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就是有效的激励和必要的约束的统一,激励与约束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参考文献:

[1] 保罗•萨尔缪森, 戴维•诺德豪斯. 经济学.萧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419.

[2] Arrow K J. Economic welfare are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for inventions // Nelson R. The Rate and Direction of Inventiv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2: 609-626.

[3] Nordhaus W D. Invention, growth and welfare. Cambridge: MIT Press,1969:155-164.

[4] Scherer F M. Nordhaus’s theory of optimal patent life: A geometric reinterpret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2(6):42.

[5] 陈美章.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知识产权, 1999(6):3-6.

[6] Helpman E. Innovation, imitation,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Econometrica, 1993(11):1247-1280.

[7] Lai E L C. 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 and the rate of product innovatio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8,55(1):133-153.

[8] 汪海粟, 韩刚. 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关联研究述评.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4):152-153.

[9] 古祖雪. 试论知识经济的特征及其对知识产权制度的影响.现代法学, 1998(6):76.

[10] 袁翔珠. 知识产权制度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机制.知识产权, 2002(4):28-29.

[11] 赵志强, 杨建飞. 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外源双驱动力因素.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1,29(1):64-65.

[12] 曹前有. 技术创新动力视野中的知识产权制度.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6,22(11):53.

[作者简介] 赵志强,男,1985年生,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8篇。

知识创新攻辩问题 第5篇

A.社会问题:美国社会学家莱特米尔斯定义为:在社会上流行一时,同时又使个人深感其害的问题不一定是社会问题,只有超出个人特殊生活环境,与人类社会生活制度或历(时间长、范围广、影响大)

B.社会影响

同一片蓝天下,为什么有人诚信道德,有人不呢?主观能动性,内因决定外因,胡长清

C.大量个人问题构成社会问题

大多数?社会主流是诚信,没有量变何谈质变。个人问题的简单相加不能直接形成庞大的社会问题。

D.修身、齐家、治天下,加强个人道德修养,一句话就是“只有先做好自己,才能管好一个团体”。

E.个人问题

F.解决。诚信缺失的解决最终是靠个人自己,就像剩男剩女问题,社会只能提供平台,但最终决定配对的还是你自己。

G.个人改变不了社会?诚然,有些事情不能,资源短缺再生,但是诚信是态度问题。

(1)北齐文学家刘昼在《刘子·履信》说 “信者行之基,行者人之本”。

意思是,诚信是行为的基础,行为是做人的根本。让我准确告诉对方辩友这句话的意思

(2)达芬奇家居造价是不是个人诚信道德缺失?社会是客观的,大家同在一个社会影响下,为什么有些家居就不造假呢,只有一个达芬奇呢?

对方辩友社会问题的定义还没有弄清楚,怎么能说诚信道德缺失是社会问题呢?美国社会学家莱特米尔斯就明明确切的说过构成社会问题的基本条件是威胁大多数成员、生存条件的公共问题。对方辩友不能把有些行业中的个别问题合并在一起就说成社会问题,那未必是杞人忧天吧

(3)请问对方辩友,债务出现问题我们是找债主,还是找社会呢?

(4)药家鑫道德沦丧我们法院枪毙药家鑫还是枪毙社会呢?同时受社会诚信教育,为什么只有一个药家鑫呢?我相信你不是药家鑫,我们在座应该也没有药家鑫吧?

(5)大家都觉得诚信很重要,为什么同处一片蓝天,有人诚信道德,有人不诚信道德呢?

(6)对方辩友,对你来说诚信道德与否是不是你个人决定的?那你的意思是说如果有一天你背信弃义了是这个社会的错了,不关你个人的事情了?

(7)如果对方辩友觉得诚信道德缺失已成社会问题,那你辩论后会怀疑今天评委的公正性吗?

(8)请问对方辩友你是个诚信道德缺失之人吗?那我请问假设你身边有以为这样的朋友,你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吗?会我不会,观众;不会,证明诚信道德缺失是个人问题

如果说诚信道德缺失是社会问题,那就需要社会解决,请问社会要怎么彻底解决呢?是法律强制人不能说谎吗?

奥运会使用兴奋剂的问题,不仅仅是损害一个运动员的名誉问题

(9)我们为什么会曝光谴责三鹿奶粉、达芬奇家居,是不是因为他们不诚信的行为?那是不是因为我们觉得诚信道德是大家的共识,所以我们才会谴责他们的个别行为是不是?那是不是证明我们这个社会主体是诚信道德?正因为社会主流思想是要讲道德讲信用,我们才有机会得知一些诸如食品问题等真相

(10)如果说诚信道德缺失已经上升到一个社会问题,意味着社会已经变成诚信道德缺失的社会,在一个没有诚信道德的社会里,不敢把钱存进银行,不敢做任何投资,不敢同他人进行交易,对方辩友我们时处于这样的社会吗?如果是这样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怎么赢得国民信任,如何赢得世界尊重,如何屹立于世界?

(11)我相信对方应该是诚信之人,但是我还是想问下对方在念书的时候考试作弊吗?大家都想得高分,为什么大多数诚信应考,有些人却会作弊呢?这是不是个人出于自己的意愿而去选择的呢?

(12)A诚信道德与否缺失是不是个人修养的体现?

B诚信度也是受自己的成长环境影响,很多时候可能一些外界因素间接导致某些人会去做一些不诚信行为,但根源还是那些人的诚信意识不是很强,或者说那些人的素质不是很高.还是由其自身的原因引起的。...诚信的约束不仅来自外界,更来自我们的自律心态和自身的道德力量。——赫伯特·斯宾塞(英国社会学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见他 们的道德自律立场是多么的坚定

C在现实生活中,缺失诚信的人只是我们社会群体中的一小部分,这小小的一部分人并不会对我们的社会产生恶劣的负面影响。而且这样的人根本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那么也就没有什么所谓的决定的影响力而言。

D 每个人都是有一定的抵抗能力的。只要一个人有很好的道德修养,有很高的素质,那么他就不会轻易被别人所影响。那些容易被别人所影响的人,只能说是因为自身的抵抗力太差,是自己经不住某中诱惑。说到底诚信缺失还是个人修养的问题!

(13)诚信是个人品质范畴的问题,诚信道德与否是个人产生的,是不是?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社会是受体,每个人代表社会发挥作用,而不是社会代表着每个个人发挥作用。

(14)如果人人讲诚信道德,整个社会是不是就诚信道德了?从反面讲,即使社会诚信道德,你就能确信人人讲诚信讲道德吗!!所以我认为是个人问题引起的!!(辩驳:

(1)反方:大量的个人问题构成了社会问题

辩:A 主语是个人问题,那么对方辩友应该是承认了诚信缺失首先一定是个人问题,谢谢对方辩友

B大量的定义,讲诚信讲道德是大家的共识,也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为社会绝大多数成员的认可,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也是诚信道德教育,说明社会主体是诚信道德,诚信道德缺失只是一些人而已,并不构成大量的,所以诚信道德缺失并不能构成社会问题的条件。

C对方凭什么说诚信道德缺失已成大多数,现场统计(已诚信道德为荣,诚信道德缺失是个人素质高下)

(2)涉及到很多方面,所以是社会问题

辩:举例有10个人,有1个人说假话、假文凭、假证、骗保、偷税、考试作弊,涉及方面多,不代表人多,比例多

自由辩:

(1)诚信道德缺失是社会影响下的个人问题

(2)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哥伦比亚大学社会研究生教育赖特米尔斯曾经说过只有与人类社会生活、制度或历史有关的,威胁多数成员利益,生存条件的公共问题,才具备形成社会问题的条件。如果说诚信道德缺失变成了社会问题,那势必会影响我国经济的运行,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稳定,可是我们的国家贸易蒸蒸日上,我们提倡的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仍是主流,还是没有一个人已背信弃义道德沦丧为耻吧,我们的国家也是积极稳妥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证明诚信道德缺失并没有上升为社会问题,是个人问题

攻辩小结

谢谢主席,对方辩友的攻辩气势不错,但存在着严重的偷换概念,夸大事

实,逻辑混乱的现象。

首先请对方辩友明确今天的辩题,我们讨论的是诚信缺失是个人问题还是

社会问题,对方辩友强硬地说造成了社会影响就是社会问题,我想再次提醒对方辩友构成社会问题的一个必备条件,那就是必须是威胁多数成员利益和生存

条件的公共问题。请对方辩友在辩论之前弄清楚辩题的含义!

第二,对方辩友把个别不诚信现象的比例无限夸大。我们承认我们周围确

实存在个别不诚信不道德的企业和个人,但是相对于中国13亿的人口,几千万家的企业,这些诚信道德缺失的个人与企业也只是沧海一粟、冰山一角。对

方辩友无限夸大问题的性质,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凭什么全行业要为少数企业的不诚信行为埋单?凭什么绝大多数诚信道德的我们要为那几个蛀

虫陪葬?

第三,对方辩友把诚信道德缺失行为归结于社会,如此消极被动,岂不叫

人气馁。对方辩友难道不知道人是社会的主体,哲学上明确地告诉我们,人才是行为的发出者,诚信道德与否完全取决于个人。对方辩友一直论证社会影响的重要性,过分夸大社会影响的作用,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诚信道德只能在社会的大潮中随波逐流,我们的诚信道德只能屈服于社会影响,我们只能放下斗志,放下坚守,任由自己变成一个诚信道德缺失的恶魔呢!

山寨不是创新辩论赛攻辩小结 第6篇

1、山寨为创新提供了条件,其最后会必然走向创新。既然这样,那么我想请问对方辩友,请问鸡蛋为鸡崽创造了条件,鸡蛋是鸡吗?蝌蚪为青蛙创造了条件,蝌蚪是青蛙吗?老鼠为羊肉创造了条件,老鼠是羊吗?对方辩友认为山寨必然会走向创新。我想告诉对反辩友的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既然山寨者愿意山寨,或者其没有实力,或者其没有精力和财力,但创新是需要耗费大量心血,消耗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物质的,既然山寨者没有这个条件,那么其必然会在走向理想的道路上夭折。

2.对方辩友认为山寨是一种模仿后的创新。那么,我建议对方辩友去仔细看看百度百科关于山寨的定义。其中很明确地指出,山寨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显然,这三个词跟创新根本不沾边。而且模仿后的创新不是山寨。李小龙的截道拳师从叶问的咏春拳,您能说李小龙是山寨吗?

3.对方辩友认为山寨是一种创新不过是认为山寨是平民文化的一种创造。那么我想请问对方辩友,平民文化的创造能等同于山寨吗?那么请问对方辩友,您是平民吗?如果不是,那么不好意思今天我们的立场不对等。如果不是,那么您是山寨的吗?

上一篇:重症医学科抢救流程下一篇:小学三年级语文蜜蜂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