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2024-05-13

乡经济发展调研报告(精选6篇)

乡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第1篇

xx乡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xx乡位于安于县境北,距xx县城32公里,与xx、xx两县交界。幅员面积51.78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194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037.2公顷。总人口27156人,6277户,其中非农户人口988人,农村劳动力14566人。全乡农业生产总之99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58元。

我乡是国家商品粮基地乡,生产水稻、小麦、玉米等,年产量分别约4100吨,1200吨,4300吨。经济作物有蚕桑、柠檬、海椒、花生等。桑树种植面积约233公顷,养蚕约1200张,产值近100万元,是市蚕桑基地乡。柠檬种植面积约200公顷,是县优质柠檬基地。海椒、花生年产值约320万元。全乡养猪约1.7万头,是县级生猪基地。利用山坪塘、石河堰养鱼约30公顷,河面网箱养鱼年出售收入约340万元。

我乡已启动两个扶贫村建设工程,红层打水井325口,建能源沼气池90口,村通公路约10公里,网络光纤线70千米,入户率50%,乡广播总站1个,村村通广播站16个,广播网络覆盖率100%,收听率95%以上。场镇建成车站一处,300平方米,引进外资福慧伟林扩建乡卫生院400平方米。

Xxx和xxx2座国家中型水库灌溉13个村,年蓄水量达1.2亿元。我乡地处浅丘,海拔高度为300-400米,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春少雨,全年无霜期230天左右。两座水库上、下绕全乡。有“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工程200公顷,年经济收入约100万元。

xx乡历届党委、政府,根据国家的政策和生产力发展实际,结合乡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结构调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小城镇建设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人民群众生活有了较大改善。近日,乡党委、政府提出:“‘为旅游发展创先,为和谐社 1

会争优’战略,充分发挥利用xx优势,奋力打造绿色旅游经济,远抓旅游业,近抓畜渔业,中期抓好林果业”,这将对我乡经济发展产生巨大推动力。但是,由于我乡资金不足,卧佛村道路不便,旅游业发展受到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尚未形成规模,严重制约了我乡经济的发展,要求得xx乡全面、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必须研究我乡实际,制定发展方略。

一、求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先行

全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个别村由于靠近河流与水库,部分经济作物一遇雨季,就面临被水淹没的情况,因此低保户居全县首位,经济相对落后,全乡群众大多进城务工,观念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是制约全乡经济发展的瓶颈。一是在交通部门及扶贫办的支持下,完善和解决卧佛等四个村的通村水泥路,计划在近两年内实现xx乡水泥公路“村村通”,彻底解决xx乡行路难的问题;二是由于我乡境内有书房坝、跑马滩两个大中型水库,导致水库附近居民常年饱受洪涝灾害,经济作物被水淹没,导致减产甚至颗粒无收,老百姓养的鱼也被大水冲走,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xx乡与xx乡之间的公路由于重车通行,加之遭遇大雨,路基下沉,水毁严重。我们将在水务、扶贫、交通等单位的帮助下,尽最大努力修建和完善塘坝堰等水利设施,维修和恢复水毁的公路,改善村民的生活状况,解决村民的出行问题;三是我乡到目前为止仍没有通上天然气。我们将趁着国家扶持三农的东风,向上级争取,在五到十年内做到场镇家家户户通天然气,改善全乡人民的人居环境。

二、求创新,打造绿色生态文化旅游业

在林木上要做到全乡一盘棋,沿公路附近,及大宗水源生态林应该蓄林,要伐,也只能间伐。其它林地也应以封山育林为主,要采伐要有计划性,要确保森林覆盖面保持一个水平,活木蓄积量也要保持一个水平。不仅是一个乡在森林覆盖率和活木蓄积量要保持一个水

平,就是一个村、一个组的森林覆盖率和活木蓄积都要保持一个水平。对于那些因滥砍造成的残次林,亩活木蓄积率低的林有计划全砍后及时造林。对于残次林砍伐要结合这些林地土质气候等特点,进行林种改造,提高单位林地林木效益。只有养好了林,确保了我乡林木优势和生态环境,才能够确立我乡生态旅游乡的定位。

今年,我乡把旅游业作为优先产业,力争做到十个围绕。政策围绕旅游放宽;思想围绕旅游解放;设施围绕旅游先行;结构围绕旅游调整;城乡围绕旅游统筹;环境围绕旅游治理;商贸围绕旅游搞活;农民围绕旅游增收。

充分发挥我乡xxx以及xxx、xxx两座水库的优势,把我乡建成以石刻文化、东方佛教文化和柠檬为特色的绿色生态旅游点。以xx、柠檬生态农业资源为依托,加强旅游形象包装和外宣工作,通往xxx的水路也应利用起来,形成独特的水上旅游景点,使得游客不仅能够一睹xx的风采,还能沿途欣赏乡村独有的风景,逐步实现xx乡由一个农业乡镇向旅游乡镇的转变。

三、求增收,培育特色主导农业

围绕建设“中国柠檬之都”总体目标,我乡在xx6个村大力实施柠檬产业“三百工程,计划到2020年达到柠檬种植19000亩。

我乡目前已建成“生猪养殖家园”1个,在加强品种改良和疫病防治的基础上,计划在两年内,开办“生猪养殖家园”3个,生猪养殖发展达到20000头。

依托我乡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凭借xxx、xxx两个水库,努力搞活水产科技攻关,狠抓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严格实施无公害水产品的技术规程,大力发展草鱼、花鲢等传统水产养殖品种,开展生态休闲旅游渔业。

按照“提升总量、绿色生态”的思路,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生产,以海椒、花生等特色经济作物为重点,为绿色旅游提

供基础。

四、引进科学技术,发展传统产业

当大量务工人员涌入城市,劳务经济带来效益的另一极,传统产业大量分流出去,传统产业却因生活的必需,也彰显出了重要作用,近两年,肉价增长就是佐证。柠果业、畜牧业,这两大产业在我乡既有它薄弱的地方,那就是从业的青壮年劳动力少了,规模有呈减少的趋势,但也有它的机遇性,一是国家政策支持,继取消屠宰税、农业税、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后,国家又推出一系列的助农措施即粮种补贴、粮食直补,在政策上对传统农业发展创造了宽松环境,提高了效益;二是大量劳力外出,腾出和闲置了大量土地,同时国家土地和林权制度改革,对土地使用流转提供了政策保障,小型农机具的发明,又为山区土地集中,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三是大量新品种、新科技成果为传统农业提供了科学保障,有利于产业发展。因此,积极学习科学技术,提高传统产业种植和畜牧业技术含量,大力发展传统柠果业和畜牧业,也是我乡产业经济发展可取之路。

五、全面规划,启动民间资本,用活金融资本,搞好xx乡小城镇建设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改善居住条件的要求日趋强烈,通过二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人们手里有一定积蓄,小城镇建设有了市场需求。因此,充分启动民间资本,利用金融资本,为我乡小城镇扩容提质,既利于xx乡小城镇建设,又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居住生活的需要。也有利于吸引投资,促进市场繁荣。现在是一方面集镇上有一些土地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另一方面,一些从事个体经营的个体工商户迫切需要改变狭窄的经营、居住条件,而因缺乏土地无法实现。因此,乡党委、政府可以利用这一群人的需求,先征集土地,规划好,然后拍卖使用权,由私人利用民间资本和金融资本搞好门面和住房建设,从而实现乡扩容提质。为搞好小城镇建设,乡党

委、政府还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水、电等,运用市场化运作搞好公共设施的物业管理,确保我乡的正常运转,并创设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筑巢以安凤,繁荣市场。

乡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第2篇

为更好的了解和掌握我乡农村经济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根据县委相关文件要求,我乡于7月16—18日组织农经、财政等部门人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情况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也是农民自发、自觉参与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我乡于2008年10月成立了天普村坝干咖啡专业合作社,于2010年9月成立了龙潭村、瓦路村、木化村、冲头村茶产业合作社。2010年末,全乡共建立专业合作社5个,会员62人。

1、设立了机构。

全乡5个合作社都已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由合作社社员选举产生了专业合作社理事会,理事长均由各村村主任担任,具体负责专业合作社的具体事务。并在村委会设立了相应的办公室。

2、制定了合作社章程。

根据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要求,通过召开社员大会,对设立专业合作社的目的意义、入社(退社)程序、社员的权利义务、理事会的产生及权利义务、监事会的产生及权利义务等进行规定,制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章程。13、搭建了交流平台。

以XX村二、三组茶叶合作社为例,2010年,该合作社共有农户61户,以户均拥有茶园10以上农户为首批社员,该社共有社员15户,茶叶面积717亩,采摘657亩,年产量1.4吨,实现产值3.4万元。

合作社结合当前开展的生态茶园建设工作,通过培训,组织合作社社员,村、组致富能人座谈,交流好的经验和做法,提高社员的技术含量。为广大社员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示范推广的基地平台。

二、存在是问题

合作社的目标是依据有机农业的指导思想,以富民强社为使命,以名牌精品战略为途径,实现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但我乡专业合作社成立来,并未实现合作社的应有模式运作,合作社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其主要原因是:

1、投资不足,设施不齐。

合作社设立来,由于资金不足,合作社缺少必要的活动场地和办公设施,缺乏必要的信息媒介和信息平台,无法做到信息的内外交流和共享,没有真正解决市场信息问题。

2、素质偏低,人员不济。

合作社虽已设立,但组成理事会的成员多为村组干部,多数成员基本缺乏市场经济知识和基本的网络交流、沟通能力,无法获取外部的市场信息。部分社员还没有真正认识设

立合作社的作用,不积极参与合作社列会和交流,使合作社的只流于形式。

3、形式单一,缺乏实效。

由于上述原因,合作社设立来,除定期召开交流列会外,无法开展信息服务、经营联合、技术服务、扶持帮困等具体服务事项,使得合作社缺乏可操作性。另一方面,由于设立时间较短,合作社缺乏应有的模式探索,使得合作社开展活动形式单一。

三、几点建议

设立合作社是农村适应市场经济的必有之路,也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如何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应有价值,应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1、加大投入,完善设施。

在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办公设施的同时,加大对合作社信息平台的建设投入,使社员从生产管理到经营模式能与外部市场溶为一体。

2、加大培训,提高素质。

当代经济是法制经济,是市场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建立一支懂科学、善管理、能经营的新型农民,来带领合作社成员走一条新型的农业产业化路子,这样合作社才能赋予应有的作用。

3、加强指导,探索模式。

合作社的管理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实践中,个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合作社的指导培训,积极探索和吸收外地好的经验和做法,并结合当地实际加以应有,合作社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

中共XX乡委员会

乡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第3篇

一、菁盛乡长寿生态资源开发现状

(一) 长寿老人数量超越世界长寿之乡标准

1. 现存百岁老人6位。

据河池市民政局老龄办提供的数据显示, 2011年菁盛乡领取高龄补贴的百岁老人达18位, 其中年龄最大的是1904年4月出生。2012年6月4日至6月11日, 笔者深入到菁盛乡各村屯, 通过结构式访谈, 查对身份证, 填写调查问卷, 拍照录像等方式了解到全乡现有百岁老人6位, 且全为女性, 另12位已相继过世。世界长寿之乡的认证标准是每10万人口中有百岁人7位, 菁盛乡现有百岁老人6位, 达到10万之25.2, 是世界长寿之乡认证标准的3.6倍。

2. 长寿资源基数较大。

菁盛乡不仅拥有远远高于世界长寿之乡标准的百岁老人, 其长寿资源基数也很大。据菁盛乡派出所提供的数据显示, 全乡有81岁至100岁的老人80位, 60岁至80岁的老人3120位。都安计生局提供的人口死亡率数据显示, 菁盛乡人口死亡率2008年起一直低于全县平均水平。菁盛乡60岁以上的老人达3206位, 占全乡人口比重的13.47%。按照人口学理论, 菁盛乡已步入老年人社会, 相应死亡率应高。但菁盛乡的人口死亡率持续走低, 这说明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良好, 老当益壮, 长寿基数大。实地调查中, 笔者发现菁盛乡80岁、90岁的老人大多身体健朗, 生活能够自理, 长期从事生产性劳动, 自食其力。农闲时分女性常聚集一起唱山歌, 男性则聚集一起喝酒, 谈笑风生。

(二) 百岁老人存在的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 笔者认为菁盛乡长寿资源的存在具备以下几种因素。

1. 生活清苦, 与世无争。

菁盛乡的长寿老人多居住在偏离集镇的弄场, 山路崎岖, 土地贫瘠, 大多老人对外面的情况知之甚少, 过着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与世无争, 怡然自得的生活。在外人看来, 他们的生活是异常的辛苦, 有些老人依然居住在树皮茅草房内, 不通电、通路。调查中6位老人都不会讲河池通用的桂柳话和普通话, 只能用壮话或瑶话交流。但这些老人看上去都是神情自若, 无欲无求, 有了最基本的吃穿就心满意足。

2. 多子多孙, 多代同堂。

调查中, 6位百岁老人都是早婚早育, 且生育多个, 生育最多的是韦秀娥, 育2男8女, 最少的也有5个。5位老人四代同堂, 103岁的韦月姣已达五代同堂, 直系子孙17位。由于儿孙满堂, 这些深居弄场的百岁老人都能得到较好的照料, 享受到天伦之乐。

3. 生态完好, 纯净自然。

菁盛乡地处大石山区, 原始植被保护较好, 气温恒定, 年平均气温20℃, 年平均降雨量1500毫米, 红水河流经境内21公里, 河道曲折迂回, 水流湍急, 山峻水秀, 水汽充沛。老年人一般很少外出, 在屋前屋后劳动, 种植玉米、喂养猪羊等, 主要饮食是玉米稀饭和苦麻菜, 常食野生山葡萄或饮葡萄汁, 肉类食物也为自家养殖。老年人生活来源取之于自然, 与大自然的生生息息紧密结合在一起。

4. 孝道蔚然, 民风淳朴。

菁盛乡偏离闹市, 受物欲的刺激较少, 保持良好的民风, 有崇尚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家庭和睦。在访谈中, 笔者侧重询问了6位百岁老人的家庭情况。这些百岁老人的家庭成员都很关心老人, 经常嘘寒问暖, 善待有嘉。晚辈都很亲近老人, 有什么好吃的, 好玩的总是先考虑老人。据王翠全四儿子讲述, 2012年春节老人家的后辈全都赶回家看望老人, 摆了4桌还坐不下, 老人望着这么多子子孙孙笑得合不拢嘴。

(三) 生态资源开发已具雏形

1. 宜种植生态经济作物的大石山面积广。

菁盛乡将近95%以上的土地是大石山区, 其中, 可开发利用的森林资源总面积为164平方公里, 占全乡总面积的76.2%。《菁盛乡“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因地制宜开发山葡萄、金银花、中草药等生态经济作物。山葡萄、金银花为藤状植物, 适合大石山区的地理特征, 是保持水土流失, 石漠化治理的首选植被。在菁盛乡各个弄场几乎都能发现土生土长的山葡萄, 有的已布满整个弄场。在文华村有一株葡萄藤, 主干周长1.63米, 占地8.7亩, 现已被国家林业部、农业部鉴定为树龄百年以上, 当地人称之为“千年葡萄王”。2011年这颗葡萄王产葡萄果6000多斤, 果实丰满, 汁多籽少, 酿出的葡萄汁, 口感甘甜, 清爽顺滑, 醇香沁脾, 无一点杂味。

2. 公司+基地+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开发模式。

这种开发模式主要由成立于2011年5月的广西大华城生态科技有限公司首先发起。该公司选址在菁盛乡文华村, 距都安县城1个半小时路程, 距菁盛乡政府1个小时路程。公司主要致力山葡萄的种植与野生葡萄酒的开发, 在以绿色低碳种植模式和有机生态技术集成作为发展的指导方向下, 引导农民走出传统的模式种植。2011年起, 公司已采用低碳方式开发了28个弄场, 39个自然屯, 种植了1万多亩野生山葡萄。同时, 公司还将利用这种开发模式, 延长葡萄产业链, 开发葡萄猪、葡萄山庄、葡萄酒庄、葡萄大道等项目, 将产业开放式开发, 带动农民种植山葡萄, 增加收入, 治理石漠化。广西大华城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的进驻菁盛乡后, 先后吸引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低碳产业投资中心、中央新华社、广西壮族自治区水果总站、河池市委市人民政府等相关部门领导前来视察指导工作。

3. 以占领高端市场为主的产品销售方式。

据广西自治区人民医院老年病研究所检测, 菁盛乡野生葡萄富含有4种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钙、镁、钾、钠, 以及9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铁、锰、铬、锌、钼、硒、锶、锂和铜等。常食这些葡萄可增进食欲, 其中的一些酚类物质还能软化血管, 减少心脏病的发生。由于山葡萄采用低碳种植, 绿色生态, 产量不高, 要想获取利润, 必须采取以占领高端市场为主的产品销售方式。广西大华城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准备将这些山葡萄酿出中高端葡萄酒, 以直销模式进入市场, 杜绝假货保证质量, 控制产量提高知名度。该公司先后与广西水果技术指导总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广西农科院葡萄与葡萄酒研究所、广西生物研究所等多家科研院校达成开发高质量葡萄酒和其他生态产品的合作意向。

二、菁盛乡长寿生态资源开发的制约因素

前已述及, 菁盛乡长寿生态资源的现状, 及开发存在的制约因素。菁盛如何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利润, 以此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 推进整乡扶贫开发。笔者认为, 就目前的实际状况,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 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由于恶劣的地理环境, 菁盛乡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迄今, 全乡未有一条连接县城的水泥路, 贯穿全境的忻 (城) 至大 (化) 二级公路尚未贯通。虽然, 最近几年全乡13个村实现村村通公路, 但都是简易盘山公路, 多处仅容一车通过, 山陡路险, 下雨经常滑坡坍塌, 路面坑坑洼洼, 极其难行。即使如此, 整个菁盛乡还有多处居住10户以上的弄场没有通公路, 全靠两只脚板在石头上行走。红水河虽过境21公里, 河深水险, 已修了航灯, 但通航日期仍是遥遥无期。在都安大化大石山区大会战中, 菁盛乡多数处村屯通了电, 仍有些自然屯未通电, 晚上只能点煤油灯和蜡烛, 一些老人至今未过过有电的生活。大多数弄场接受不到手机、网络、电视等通讯信号, 在广西大华城生态科技有限公司驻地打手机, 要到后山才有点微弱的天翼3G信号。全乡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 对整个长寿生态资源的开发必然会造成严重制约。

(二) 经济总量低难支撑大规模开发

菁盛乡是广西贫困程度最深, 贫困人口比例最高的乡之一。2011年全乡完成国民生产总值6061.2万元, 财政收入17.2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970元, 低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621元, 远远低于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5100元。整个菁盛乡无一家中大型企业, 自生开发能力相当弱小。这样的经济总量, 就是举全乡之力开发长寿生态资源也是杯水车薪, 无以为继。而整个都安瑶族自治县按照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计算, 全县有贫困人口32万, 未通公路的自然屯多达3380, 需修公路7622公里, 不通路、行路难的人口达2.65万户12人, 单就这一笔开支就足以让县财政捉襟见肘。另外还有10万人饮水困难, 33.51万人饮水不安全, 3.5万户11.7万人居住危房。就是县政府将整个扶贫资金按乡平均, 投入菁盛乡的基础设施建设, 还存在很大的困难, 况且长寿生态资源的开发所需的周期长和前期投入大。

(三) 社会投资难以向大石山区倾斜

从吸收社会投资来看, 都安的投资环境也不理想。据中国人民银行河池中心支行提供的数据显示, 都安全县吸收投资额仅占河池的6.4%, 比平均数9.09%低近3个百分点, 低于存贷款比率, 仅占广西的0.27%。按人均计算, 整个都安吸收投资额最低, 吸收投资的环境最差。目前, 整个广西的投资取向偏向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城市, 这四个城市吸收将近全区一半以上的投资额。另外, 桂林、柳州、玉林、梧州等地的抢先开发, 也成为吸收投资的热土。2011年, 河池市吸收投资额仅占全区14个地级市的4.9%, 远低于平均数, 与经济总量相匹配。可见, 不管是政府的扶贫资金还是社会投资, 都很难倾向菁盛这一大石山区。如此低的吸收投资能力, 对实施长寿生态资源开发造成很大的障碍。

(四) 来自同区域同资源优势的竞争

目前, 长寿生态资源的开发在整个河池乃至全广西都形成了气候, 单就葡萄酒这一产品来说, 在河池就有都安密洛陀、罗城山野等成熟品牌, 并且都是采取山葡萄、毛葡萄为原料, 占据了中低高端市场。在2008年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王五一研究员等勾画的“巴马—都安—东兰”长寿带上, 巴马抢占先机, 且获得了“世界长寿之乡”的称号, 先后开发百魔洞、水晶宫、长寿村等旅游项目, 每年能吸引上百万的游客, 几十万的候鸟人来巴马度假休闲。开发出矿泉水、山茶油、香猪等长寿产品, 并形成了长寿资源开发产业链。整个长寿产业的产值占全县GDP近90%, 长寿资源开发在巴马已形成气候, 并逐渐完善和成熟。同时, 东兰也为申报“中国长寿之乡”积极准备。除此之外, 在广西还有东兴、昭平、岑溪等县申报获得了“中国长寿之乡”称号。这些被认定的“中国长寿之乡”的县必然会在长寿产品、生态旅游方面大做文章, 吸引消费者, 对地处边远的菁盛乡开发长寿资源开发带来很大的冲击力。

三、菁盛乡长寿生态资源开发对策研究

(一) 开发特色生态产品, 走特色扶贫路

菁盛乡要在交通不便、资金有限的的情况下进行资源开发, 需要吸引像广西大华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这样致力于大石山区扶贫开发的企业, 实施进乡驻村式开发。一方面要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开发模式, 利用好市县扶贫办、水果办、农业局等对山葡萄种植的优惠政策, 发动各村屯大力种植山葡萄、金银花等, 喂养葡萄猪, 并与公司签订合同, 订单收购, 保障农户利益。在积累一定的种种养殖经验后, 可以对山葡萄、金银花、葡萄猪等产品进行研发, 开发出化妆品、保健品、生物制药、生态食品、长寿食品等。将全乡的特色产品统一包装上市, 走特色扶贫路。

(二) 用文化包装资源, 提升整体知名度

菁盛乡虽然偏居大石山区, 仍有其独特的文化韵味。除前面提到的百岁老人、千年葡萄王、红水河风光秀丽的几道湾外, 还有匹夫关、灭瑶关、刁坳关、弄美关、娘娘关五大雄关, 这些雄关都是古代战场, 记述着当年的刀光剑影, 其架势有着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的气度和雄姿。另外, 菁盛乡人才辈出, 当今全国知名、广西著名的作家凡一平、陆汉魁就生于斯、长于斯, 另有像蓝志流、蓝宝华这样的作家多达20人, 菁盛算得上是个名副其实的作家之乡。菁盛虽然贫穷落后, 但投资教育矢志不渝, 先后有2人考入清华大学, 每年上一本线都有若干人。长寿生态资源的开发就要好好利用这些文化优势, 进行产品包装, 要利用百岁老人、千年葡萄王等特色资源实施产品开发, 增加文化内涵;要极力宣扬红水河的三道湾秀美风光, 并组织知名人士对其命名, 设立观光台;要挖掘五道雄关的前世今生, 探寻挖掘曾在雄关发生的历史故事, 增加历史厚度;要利用作家、大学生群大肆宣扬菁盛的各项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 介绍引进投资, 提高整体知名度。

(三) 利用好各项政策, 整合资源竞争力

对于新一轮扶贫开发, 上至国务院、自治区、河池市委市政府、下至都安县都出台了很多政策, 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等扶贫工作做了系统的部署。菁盛乡党委、政府要积极研究这些政策, 利用政策的优势, 极力地争取扶持资金, 将辖区的公路、电、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善, 要做好协调工作, 早日实施忻 (城) 大 (化) 二级公路的全线贯通。特别是要对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2012—2015年石漠化整合治理工程工作方案》进行解读, 通过各种渠道争取项目, 开发大石山区, 治理石漠化。同时, 还要研究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9]42号) , 配合自治区、市、县实施红水河生态旅游基地的开发, 争取将境内红水河的三道湾列入生态旅游项目, 同步开发。除此之外, 还要对周边的交通情况布局进行研究, 如河池到南宁的铁路, 都安到河池的高速公路建设, 西江航道的开发等, 切实按照交通优势调整产业布局。

(四) 在开发中竭力保护好长寿生态资源

长寿生态资源是菁盛乡实施脱贫致富的两大筹码, 在开发利用这些资源的同时, 要保护好, 实施保护第一, 开发第二的原则。要全乡弘扬孝道, 对9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定期身体检查, 建立百岁老人档案。只有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才会有明显的区域特色, 才会有良好的产出功能和开发的潜力, 因此长寿生态产品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 必须实现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可持续发展型的转变。菁盛乡自然环境十分脆弱, 要坚持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 对项目的选址、用水用电方面进行合理的规划。要在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上, 把自然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而产生的自然更新能力做为生产力的有价要素加以保护、培育和利用,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换增值。

四、结束语

菁盛乡在新一轮扶贫开发中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但只要菁盛乡党委、政府能有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定信心, 有像广西大华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这样有社会责任心的企业入驻投资开发, 借助其自身的各项优势, 保护好生态资源, 利用好各项政策, 菁盛将会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扶贫攻坚道路, 为广西大石山区新一轮扶贫工作提供可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1].中共都安瑶族自治县委员会、都安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都安瑶族自治县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8508行动计划》的通知[N].都发〔2012〕4号.2012-02-28.

[2].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开发办公室编.新一轮扶贫攻坚政策汇编 (二) [M].内部资料, 2012 (6) .

雅河乡水利站建设调研报告 第4篇

【关键词】乡镇水利站;水利事业;水利职工;基层水利;发展

为了解基层乡镇水利站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发展情况,探索如何强化乡镇水利站的公益性职能,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提高基层水利服务与发展能力。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给我们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发展方向,根据辽宁省水利厅的安排,我通过调查、座谈实际查看等方式,对桓仁县雅河乡的农村水利工作进行了调研,详细了解基层干部和群众对保留或设立乡镇水利站的要求以及加强这一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建议。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乡镇水利站现状

雅河朝鲜族乡位于县城南部8公里处,乡域总面积212平方公里,呈“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自然地貌,其中耕地面积3.4万亩,水田1.36万亩,水域面积9401亩。全乡下辖8个自然村,总人口19375人。浑江、大雅河从境内流过,水利电力十分发达。共有水电站5个,其中一个为移民局所有,其余为个人投资建设。水库一座,库容90万立方米。建有拦河坝5座,防渗渠道4万余米。农村饮水工程已完成42处,现有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2869人。

乡水利站核定编制2人,实际在编2人。现水利站实际有站长、站员各一人,均为初级职称,一名具有中专学历、一名具有本科学历,均为继续教育学历,一名水利专业,平均年龄36岁。

水利站目前主要职能包括:(1)贯彻执行国家、省和市有关水利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2)统一管理当地水资源,搞好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等工作,负责全乡河道防洪工程、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农村饮水安全等工程管理与维护。(3)承担乡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日常工作,组织、协调、监督、指导全乡防汛抗旱工作,对河、库和重要水利工程实施防汛抗旱制度。(4)指导农村水利工作;组织协调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人畜饮水、节水灌溉和城镇供水工作。(5)承办本级政府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交办的其它任务。

目前乡水利站与乡政府实行合署办公,并由乡政府领导的管理体制,经费来源为全额拨款。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由乡财政负责,人员工资能够按时发放,工作经费没有单独列支,实际发生费用实施请示制度,乡长同意后方可支出。乡水利站目前没有承担经营性项目,乡政府对水利站比较重视,积极向上争取水利建设项目和资金,主要包括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河道治理工程、农田小型水利工程等。

2.乡镇水利站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基层水利设施老化失修, 配套不全

乡镇基层水利设施修建战线过长,设施老化失修, 配套不全。例如我乡最早的农村自来水工程完工于20年前,直到现在每年仍有在建的饮水安全工程,而最早修建的自来水管线大多都已经老化,经常出现破损、爆裂等情况。早期受当时社会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致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先天不足, 工程存在缺陷。同时, 由于基层水利没有经营性资产收入, 自身造血功能不足, 存在维修养护经费短缺, 导致工程老化, 年久失修, 配套不全。

2.2基层水利站人才队伍建设不理想,缺少专业技术人员

乡镇水利工作条件艰苦,任务繁重,待遇不高,不仅缺乏培养和引进中高级人才的物质后盾, 也易导致技术力量流失, 人员结构逐步老化, 文化与专业知识结构出现断层, 综合素质参差不齐。雅河乡水利站核定编制2人,实有人员2名,均为初级职称,且学历都为继续教育学历,虽然有一人为水利专业,但也是今年县里人员调整时才调转到乡水利站的,人员流动性很大。如果不能够解决乡镇水利人才的引进来和留得住的问题,乡镇一级水利服务体系很难完成其公益性职能。

2.3基层水利经费难以到位

长期以来, 各级政府大多注重农村水利建设资金的投入,很少有部门关心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维护资金。对于各村组的水利设施维护,主要采取乡村经济组织、农民自筹为主的途径解决。随着农村税费改革, 取消“两工”后, 农村水利维护更为困难。而乡水利站的情况是,人员工资执行的是事业单位岗位工资标准,由乡财政负责,没有单独工作经费和专项资金,无法为农村水利设施维护提供经费上的支持。只有财政状况比较好的乡镇,才能对农村水利设施维护和管理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3.加强乡镇水利站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第一,落实经费,以奖代补,保障水利站公益性运行模式。

根据水利站的服务职能,应将其定性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其机构人员、运行费用及专项经费要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由于各地的财政情况不同,目前可采用差额补助的方式,即县级财政可安排一定比例的人头费和运行费以及专项经费,这是主渠道;不足的部分可以把农村水利建设工作列入到各级水利工程建设评比中来,对于设计规范、建设质量好、管理到位的,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补充其运行经费,也可以调动基层水利工作的积极性。

第二,深化内部改革,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保障机制。

应加强基层水利职工的后勤支持保障, 提高职工福利待遇, 为吸引高端人才做好平台。应通过改革用人制度,并合理设置岗位,引进竞争机制和考核机制, 实行岗位责任制和全员聘用制, 做好职工培训, 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工作, 促进基层水利站的队伍建设。但对所聘人员聘用期的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等,一定要按省和所在地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缴纳。要研究探索长效管理机制,加强财务监督,促进水利站走向良性运行的轨道,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第三,加强农村水利执法队伍法建设,保障水利设施的安全有效利用。

进一步健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管理体制机制。为保护好江河流域和基层水利设施,成立相关执法队伍,执法力度要加大,执法队伍人员要充足,可以深入村组,对破坏基层水利设施,在小微型河流水塘乱倒垃圾,乱堆乱放杂物,影响水质安全,危害行洪安全的行为进行处罚。

第四,统筹兼顾,整合资金,加强监督监管。

应积极整合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贫资金、农林水专项资金等财政涉农资金,统筹使用; 应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群众积极参与的小型水利工程和农村饮水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模式,进一步明晰所有权, 核发产权证, 落实管理责任,实行群众参与式管理; 严格推行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制度, 完善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制, 设立水利建设公示板制度,让村民可以了解身边的水利工程建设目标和要求,时时刻刻监督施工方的建设行为,调动农民积极性以推动小农水建设工作。

第五,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设区域水利站与流域水利站。

乡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第5篇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自查报告

我校依照《四川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四川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及权重》,逐项开展了细致的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地处XXX中学街23号。学校的前身是XXX中小学,1993年成立XXX初级中学学学校占地面积为18435.5平方米,建筑面积为6442平方米,教辅用房面积为2666.4平方米,运动场面积为5200平方米。学校现有10个教学班,学生487人,教职工34名,专任教师33名,所有教师全部为专科及其以上学历,其中26位教师为本科学历。

二、学校办学基本条件自查情况 1.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

随着近几年上级财政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硬件设施设备逐渐完善,学校整体布局按规划推进,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学校校舍环境大为改观。教辅用房面积达2666.4㎡,生均教辅用房可达面积5.46㎡,该项自查得分为10分。

2.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

全校体育运动场馆总面积5200㎡,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10.7㎡,该项自查得分10分。

3.理科实验仪器配备

我校现有4个平行班,理科实验仪器应配备I类I套。实际配备情况 1 为按I类I套配备,数学23种487件,物理170种1837件,化学177种6483件,生物172种4162件。仪器设备配齐率为100%,该项自查得分为10分。

4.音体美器材配备

我校现有4个平行班,音乐、美术和体育器材应配备I类I套。实际配备情况为音乐34种166件,体育68种892件,美术41种517件。音体美器材配备达标率为100%,该项自查得分为10分。

5.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

我校教学用计算机54台,生均11台,该项自查得分为10分。

6.生均图书册数

我校图书17330册,生均图书36.4册,该项自查得分为10分。7.教师编制配备

我校实有专任教师33人,不缺编,师生比为1:14.7,该项自查得分为10分。

8.教师岗位设置

我校专任教师为33人,岗位设置(台账)为高级岗位(七级以上)数5个,占专任教师数的15.1%,中级岗位(十级至八级)数19个,占专任教师数的57.8%,该项自查得分为10分。

9.教师学历

我校实有专任教师33名。其中本科学历26名,专科学历7名,学历达标人数33名,占专任教师的100%,该项自查得分为10分。

10.校长任职资格

校长XX,XX年XX月起任我校校长。其任职资格情况为,教师资格证类型为初中教师资格,教龄为XX年,学历为本科,职称为高级教师,2 参加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时间为XX年XX月,该项自查得分为10分。

三、工作推进自查情况

(一)入学机会

1.学校布局合理,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就近入学;学校最大班额54人,大班额问题不突出,没有新产生56人以上大班额,该项自查得分为10分。

2.学校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我校本学期共有留守儿童231人,其中女生100人。每学初,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留守儿童关爱计划,并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坚持与留守儿童的谈话制度,通过主题班会、团队活动和学校少年宫活动丰富他们的生活交给予关爱,同时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

3.保障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我校现无“三残”儿童,有一14岁XX(智力残疾)还在小学四年级学段,小学采取送教到乡去关心该残疾儿童。初中不定期慰问关心该同学,给学生送去书包、文具以及一些生活用品。

4.我校省二级以上高中——XX中学和XX中学招生名额分配到县域内各初中的比例逐步提高,达到当年省规定要求。

(二)教师队伍建设

1.全面加强师德建设。学校师德师风制度健全,工作得力,考核到位,未出现严重违反师德行为。

2.依法保障教师待遇。我校按XX发[2009]37号文件及学校实际制定了学校绩效工资分配方案,70%部分按月足额发放,30%部分的发放,经学校教代会通过,按照教师每年工作的实际考核情况发放。学校教职工平均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的,落实了教师福利待遇和 3 社会保险待遇。

3.学校学科教师配备合理,下达编制全部核定到校,师生比达到省定编制标准,中级和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均超过规定比例。

4.落实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教师定期交流制度。我校根据县文件精神,符合交流的9人,实际交流4人,2人均为骨干教师。

5.落实教师培训经费,加强教师培训。我校建立健全了教师培训考核制度,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教师的培训学时均达到了规定要求的,教师培训经费每年均达到了公业务经费的5%以上,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三)管理与质量

1.按照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我校严格按照四川省2015年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设置课程,7年级和9年级开设了14门课程,8年级开设了15门课程。并保证没有体育课的当天下午安排一节体育活动课。

2.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省规定标准,落实控辍保学机制我校按规定建立完善控辍保学机制,确保无辍学现象,巩固率达到98%以上。

3.学校艺术、体育工作。我校严格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于每年的9月底组织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为保证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我校在课程设置上还特别为当天没有体育课的班级安排了一节体育活动课。我校每年的4月底或5月初团总支都组织全校师生开展了一次校园艺术节活动,而每年的春季和冬季我校都定期组织运动会,丰富了学生校园生活,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

4.我校认真落实划片招生,就近入学。按照县教育局文件和教育部门关于学籍管理的规定,进行学籍管理。根据招生人数进行合理的常态分 4 班,让学生能够得到均衡的平等的教育环境。

5.规范办学行为。我校严格按照《四川省中小学减负“十严十不准”》的要求执行,强化管理,建立健全督查机制,狠抓制度落实,加强经常性的检查,我校无违规补课等违反省“十严十不准”的现象。

6.毕业班学生毕业率达到规定要求。我校2017年毕业率为100%,达到了省定标准不低于98%。

总之,我校借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东风,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改善办学基本条件,加强学校队伍建设,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平等的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xx乡xx村第一书记调研报告 第6篇

xxx

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实现对农村基层领导的最重要环节,是新农村建设最直接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在发展农村经济、带动农民致富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承担着重要任务。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与城市之间各方面的差距逐步拉大,群众对村级党组织的期盼与要求不断高涨,农村基层党组织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和压力,如何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更好地服务发展农村经济,已成为当前各级党组织急需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一、xx村基本情况

(一)党员基本情况。xx村总人口1352人,272户,其中党员32名,占全村人口的比例为2.5%。

(二)党支部班子情况。村支委成员为3人,村委会成员为3人,平均年龄47岁。

(三)党支部作用发挥情况。自2014年村支委、村两委班子换届后,在带动村民致富、解决村民反映的实际问题上做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重整了道路、安装了监控器、新挖了机井,等等,取得了较

为显著的成绩,但是由于该村地理位臵等方面的影响,对党支部核心作用的发挥有一定的影响。

二、目前基层党组织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层党员管理与教育工作亟待加强。少数基层党员组织观念淡薄,党员先进性作用发挥不好,存在管理难问题。一是流动党员管理难。有的常年在外经商或打工,无法参加党组织活动,流离于党组织的管理之外。二是老龄党员管理难。有的年事已高,出于身体原因,无法参与村级议事,加之受制于文化水平限制,不愿理事,不愿议事。三是活动开展难。这里面固然有党员管理与教育制度不健全的主观因素,也有一些老党员参加积极性不高、流动党员增多的客观因素,致使出现无党员或很少党员参与的尴尬境地。四是党员带动难。大部分年轻同志均外出打工,留守家里的人员多数为年老体弱的老人、妇女和儿童,导致一些青年参与村“两委”班子的工作缺乏热情。

(二)村级干部的工作能力亟待提高。表现之一,村级干部习惯于当党委政府和上级政策的“传声筒”,工作缺乏创新。表现之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差。村级干部特别是支部书记精力主要放在信访、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常规性工作上,主动谋划发展的意识不强。表现之三,缺乏高瞻远瞩的气魄和胆识,工作中韧劲不足。对村里的致富能人联系不主动,对有条件可以上的项目不积极,对挖掘村的发展潜质不深入,等等。

(三)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的现实问题亟待破解。由于自然条件制约和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村基层组织经济基础较差,特别是我村几乎

没有什么集体经济收入可言。没有集体经营性收入,党支部就缺乏带领群众致富、改善民生的必要的物质条件,一些公益事业无力去办,村级各项开支无法正常支出。

(四)党员后备力量亟待落实。多数党组织党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结构不合理、缺少致富技能;缺乏能力强、素质高、学历高的年轻党员;村支部对发展党员存有误区,认为发展年轻党员会影响自身执政问题。

三、对策建议

(一)以打造高素质基层党组织班子和带头人为重点,不断夯实农村党建工作的组织基础。实践证明,发展农村经济、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有一个团结、坚强、群众拥护的村党支部至关重要,尤其要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一班人。一是加强培训。要加强对村党支部书记的任职资格培训和村干部的岗位轮训,坚持把教育培训与实践锻炼结合起来,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特别是村支部书记的实际工作能力。二是激发活力。建立健全与村级干部岗位职责和工作业绩相适应的工作报酬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三是严格考核。建立一套针对基层干部的科学务实、公正高效、奖惩有力的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健康科学发展;建立村党支部书记任期目标责任制和民主评议、向党员大会报告工作制度;实行村干部任期承诺制度,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把村干部监督管理落到实处。

(二)以建立完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为手段,确保党建工作落到实处。解决当前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必须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党建工作责任制。一是建立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按照

中央提出的“五个好”的总体目标,认真研究我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确定每年组织实施的具体目标,将任务和目标层层分解,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的良好局面。二是建立健全党建工作岗位责任制。从村支部书记到每名村干部,逐一逐项明确抓党建工作的岗位责任,使人人头上有任务,个个肩上有压力。三是建立健全严格的考核评价机制。对村支部书记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情况,采取月考核、季度通报、半年总结、年终检查等方式,进行工作实绩评价,并采取通报问责、落实奖惩等手段,促进工作落实,形成抓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

(三)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目标,千方百计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党支部的重要任务,要坚持因村制宜、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的原则,竭尽全力帮助农村党支部选准项目、选好项目,瞄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突破口,加速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以奠定党支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物质基础,做到有钱办事,不断增强农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吸引力、战斗力。要充分发挥广大群众作用,为薄弱村及时“输血”,以实际行动促使村级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由小变大。

(四)以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为抓手,充分调动基层党员参与党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坚持标准,发展党员,不断为农村基层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切实把有知识、有作为、能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优秀青壮年农民引导和吸收到党组织中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二是加强对农村党员的培训教育,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围绕产业发展,强化科技应用、技能培训和市场经济知识的培

训,培养一批致富和带富能力强的“双强”党员。三是建立健全对党员的激励、关怀、帮扶长效机制,从政治上、思想上、学习上、工作上、生活上为农村党员特别是老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排忧解难,激发队伍活力。

上一篇:项目计划书的内容和思路下一篇:物业卫生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