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调查毕业论文

2022-05-17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近视调查毕业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广告语:告别近视并不难。不吃药,不开刀,15分钟体验视力提高。解读:“告别近视并不难……”似乎将近视治疗看得太简单了。近视眼的病因十分复杂,不同类型的近视,发病机制不同。传统理论认为,近视是由眼睫状肌调节功能过强引起,因此,只要设法将睫状肌放松就行。

第一篇:近视调查毕业论文

眼健康-近视管理科普

摘 要:本文充分解读《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的基础上,从我国青少年儿童近视现状、推行青少年儿童近视防控的重要性、预防近视的方法、分析近视风险因素、控制近视的策略、视觉健康教育方面,科普近视管理相关内容。

关键词:近视防控;  视觉训练;  功能性;  风险因素

一.近视的原因与分类

1.1近视的原因

关于近视的成因,目前还不完全清楚。大多数学者、专家提出了几个的学说。此处暂不考虑遗传性。常见的学说主要有:

(1)离焦学说,眼底成像在视网膜之后,为了更好地接收像点,眼轴向后生长,形成轴性近视。

(2)营养学说,营养的缺乏导致眼球壁变软,容易形成近视。

(3) 压力学说,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使眼内压升高、晶状体变凸,同样形成轴性近视。长期眯眼对瞳孔及角膜和晶状体的位置、曲率是否有所改变,尚不明确,但有特征者因此出现散光、视疲劳,从而加重近视。

1.2近视的分类

依屈光成分主要有四种。

(1)轴性近视最为多见,眼轴每增长1mm,有近视250到300左右的屈光度改变,目前国外研究尚不完全确认这种比例关系。

(2)曲率性近视,一般指角膜和晶状体表面弧度增加,多见于圆锥角膜及角膜术后。

(3)屈光指数性近视,为屈光介质的屈光指数增加,如糖尿病、白内障。

(4)匹配性近视,指角膜、晶状体、玻璃体等之间的匹配有误,产生差异度数。

二.近視矫正与 “治疗”的方法

2.1光学视光学手段

通过光学镜片进行矫正。多以最佳视力的最低负度数为最终验配目标。有的视力可以达到1.2 、1.5。应该在全面的眼健康检查和视功能检查之后,定最后处方。我国仍有部分地区矫正视力不按此标准,也没有进行功能检查。

2.2屈光手术眼科学手段

分为直接切削、作角膜瓣内部切削、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飞秒、晶体手术ICL等。需要术前检查,术后可能影响角膜神经、泪液分泌、眼压、并发飞蚊症、白内障等,或出现医源性圆锥角膜。无论哪一种手术,后期近视度数有可能再度增加,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近视问题。

三.国际上近视防控的方法

近视不能被治愈,但可以控制青少年儿童近视的进展速度。0至6岁是孩子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应当尤其重视。主要近视控制方法包括非光学手段和光学手段两大类。

3.1功能性镜片

近用放松原理、离焦学说产品,如渐进片、双光镜(双光棱镜)、环焦片、离焦片、多区正向离焦镜片、多焦软镜、角膜塑形镜等。框架眼镜主要的问题在于长期使用后调节、集合能力下降;隐形眼镜主要是卫生问题、配适问题。部分人使用功能性镜片,近视仍然没有得到控制,多配以相关药物、训练。尤其关注配戴时光学中心的偏移、配戴时间不足,导致效果降低。

3.2相关药物

主要以低浓度的阿托品为主,有说法认为它是受体拮抗剂,使巩膜厚度增加,影响视网膜信号传递,从而达到控制眼球发育的目的。有观点认为不可连续使用两年,有相关药性反应(干眼、心悸等)、调节力衰退。实际中对近视防控的作用确实有效果,但原因不明。

3.3 视觉训练

针对双眼视,如调节不足,眼位融像问题,调节痉挛等,通过训练解除风险因素,对近视防控有所帮助。但尤其强调的是不可减弱真性近视,训练之前需要做全面的双眼视评估。成年后度数还在增加,往往跟双眼视密切相关。

四.近视管理中的高风险因素

4.1遗传因素

大量调查表明,近视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600度以上且逐年增加,每年100度以上,多伴有眼底改变,眼轴大于26mm的病理性近视多遗传因素为主。父母双方均为高度近视,其孩子近视率大大增加。选择对象时,避免双方高度近视,也是一个控制的方法。

4.2视觉行为因素

长期连续性的近距离工作成为近视发展最危险的因素。中消协报告显示,青少年初次接触电子设备和网络游戏均呈现低龄化趋势。无论是调节痉挛,还是功能失常造成的调节滞后,不正确的坐姿、歪头、斜看都成为双眼度数发展的因素。在近视管理中尤其要关注此风险因素。

4.3环境因素

户外活动、足够强的室内灯光有近视预防作用。一是阳光刺激视网膜分泌多巴胺,能够强化眼球壁。另一方面,高清晰的图像刺激,避免了眯眼的习惯,减轻了调节压力,也降低了高阶相差。户外动态变化的阳光,让人眼形成了动态调节,避免了调节紧张。室外空气具有更多的负氧离子,在某些研究认为它对近视有控制作用。

4.4营养因素

甜食消耗维生素,使眼球的营养供给减少,容易造成近视发展。碳酸类饮料等酸性食品容易形成酸性体质,容易造成眼球壁软化、近视发展。市面上有叶黄素、蓝莓素等营养补剂,是否对近视有防控作用尚不明确。但人体全方位的营养平衡,对眼部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4.5脊柱因素

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表示:学生脊柱健康和视力健康积极相关。颈椎病可以影响视力,还会出现压迫神经的症状,称为颈源性视力障碍。青少年应该以脊柱健康促进视力健康。

4.6验配与产品因素

我们应在经济能力范围内选择最优质的产品。高质量产品,成像更清晰、像差更小、透光率高、眩光少。

镜架选择不当会促进近视。镜眼距有关有效镜度,较高的有效镜度相当于近视过矫,容易导致视疲劳、近视发展,低有效镜度会使近视欠矫同样促进近视。不合适的镜框,在偏向注视时,容易形成棱镜等光学效应,不利于双眼视。

眼镜配装不当会促进近视,参数错误同样造成近视发展。

4.7视觉像差平衡

特殊患者在生理发育期、或潜在疾病的爆发期内使用不良的光学产品、长期高强度近用眼,导致出现无法矫正的重影、尾影现象。症状夜间更严重,眯眼症状减轻,与瞳孔大小密切相关,原因非常复杂,无法确诊,考虑为高阶像差。综合考虑为某一种因素打破了原有的视觉像差平衡,硬性隐形眼镜具有更优的矫正效果。视力的好坏和视觉质量是两个概念,视觉质量的下降同样是近视增长的风险因素。

五.近视管理的意义与总结

受疫情影响,今年超长的居家隔离假期,致使儿童青少年户外活动时间减少,接触电子产品时间增多,极大增加近视发生发展的风险。白皮书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其中6岁儿童为14.5%,高中生为81.0%。从评估方法来看,现有的近视管理有局限,表现在:只强调中央黄斑视力,却忽略周边视力、角膜曲率、眼轴、晶状体屈光力对屈光状态的影响。合理化的使用睫状肌麻痹剂、规避高度近视相关眼病的风险,建立屈光发育档案,进行相应的近视管理,建立规范筛查体系、进行健康教育与科普宣传具有深远的意义。尤其针对于改善和预防不同的风险因素,在近视管理的道路上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梅颖. 唐志萍.儿童近视防控——从入门到精通[M].南宁: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5∽6.

[2] 江洋琳. 青少年近视双眼视异常的处理. 医学文选,2006.6.

[3] 张霞. 中国近视防控.青少年防控近视眼新方向.第1眼镜 2019-12-28.

[4] 母国光,战元龄.光学.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SOEYE视觉研究所  236000)

作者:张力铭 金泽世 郑聪聪

第二篇:解读治疗近视广告

广告语:告别近视并不难。不吃药,不开刀,15分钟体验视力提高。

解读:“告别近视并不难……”似乎将近视治疗看得太简单了。近视眼的病因十分复杂,不同类型的近视,发病机制不同。传统理论认为,近视是由眼睫状肌调节功能过强引起,因此,只要设法将睫状肌放松就行。近代研究结果已证实,眼底物像模糊,物体的焦点落在视网膜前面,读与写的空间距离过近时,眼内部的调节功能发生紊乱,眼内组织中的多种生物酶、神经介质、蛋白质等都参与近视的发病过程,故近视的发病十分复杂,其机制远未清楚。目前采取的验光、配镜以及各种激光手术,仅仅校正了眼球的屈光度,其致病因素尚未去除,还有待继续探讨。

广告语:××药能治疗近视、散光 、远视。

解读:用一种药能治好多种眼病,这是人们一种美好的愿望,在现实中,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各种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同,如近视、远视、散光的机制不同,其治疗方法也不同。有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提请人们注意:“一种病能用多种药物治疗,往往表明此病无好的治疗方法;一种药物能治多种疾病,往往表明这种药不是特效药。”

广告语:无效者退款。

解读:“无效者退款”仅是厂家一句商业用语,想以此换来商机。有些药物或物理疗法只能暂时兴奋视神经功能,使裸眼视力暂时提高,但患者的近视状态却依然如故,当药物和方法一停止,视力状态又恢复原样,如果消费者提出退款,他们就会说:“你本来是0.4,现在是0.5,不是有效吗?”实际上,人们都有这种常识,近视眼者只要将眼眯起来,视力表上认的数字也会增加两排。况且,视力表上检查的结果也不等于近视度数的高低。若要了解治疗近视眼是否有效,不能以暂时的裸眼视力增加为标准,应以医学验光后近视状态是否有改变为标准。

忠告

要了解自己的屈光状态,必须请眼科医生检查,进行医学验光。发现近视、远视或散光时,应请有关专家按不同原因和类型进行科学有效的治疗。

广告语:激光手术采用的是第六代进口激光治疗仪,全市最低价。

解读:准分子激光矫治近视眼是近代医学科技的巨大进步之一。我国自1993年引进该项技术,不少近视眼患者反映手术后效果不错,但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利有弊,上述广告语有以下弊病。

1.不提风险。准分子激光手术虽能矫正近视,但也是眼科中风险最大的手术。因为:①在眼球的正常组织上施行手术。②准分子激光只能改变角膜的弯度,使眼球的屈光状态恢复正常,但不能去除近视的病因。③激光手术后患者的视觉质量需进行综合评估。目前,许多医疗单位没有具备视觉质量检查仪器,如波前像差仪、对比敏感度仪、眩光仪等,因而不能准确评估术后视力恢复情况,仅依靠视力表检查是不科学的。④准分子激光手术方式有多种,如激光角膜切削术(PRK)、角膜瓣下激光原位磨镶术(LASIK)和角膜上皮下激光原位磨镶术(LASEK)等,都有可能产生并发症,如最佳矫正视力下降,角膜混浊等,如果手术方式选择不好,术前准备工作不细致,出现并发症机会更大。

2.设备至上的观点不对。手术取得圆满成功是医疗设备、医生的手术技巧、患者配合及对激光的反应几方面配合的结果,缺一不可。目前,全世界激光共有12个品牌的设备,各有特点,但没有一个称得上是完美无缺。至于所谓的“第几代”产品也纯属商业操作,因为设备性能在不断改进,设备在不断更新完善,至今没有统一的划代标准,现在,我国最老的产品和最新的产品都在使用中。

3.“全市最低价”是一种低价推销。收费的成本核算,取决于设备投资和技术含金量。目前各医疗单位使用的准分子激光器性能不同,价格在200万元~600万元,由于设备成本的价格相差1~2倍。手术价格相差1~2倍也很正常。有个别单位一味降低手术价格,不注意手术质量,其结果必然导致术后并发症大大增加。例如,按国际常规要求,激光手术的角膜瓣切削刀片必须一人一片,但个别医疗单位一片刀用5个人,甚至更多,刀片的过度使用就容易引起术后并发症,故低价手段中有“猫腻”嫌疑,我们必须提高警惕。

忠告

需要施行准分子激光矫治者,在符合手术指征的前提下,应该充分了解该项手术的风险及有关的医学知识,多去几个医疗单位咨询,进行比较并慎重选择,切勿浮躁决定。

作者:褚仁远

第三篇:被忽视的近视手术风险

中国5岁以上总人口中,近视总患病人数约4.5亿,相当于每三人中就有一人近视,但近视手术尽管更新换代,也只是消除了症状,未能改变近视眼球的生理,且术后并发症的风险难以彻底消除。

2016年12月中旬,居住在广东省湛江市的张伟,终于与相随十几年的眼镜挥手告别。25岁的张伟,花了2万多元,在广州市一家三甲医院进行了全飞秒激光手术,双眼视力恢复到左眼1.2、右眼1.5。

600多度的眼镜摘掉后,张伟眼前的世界清晰了很多,可不到半个月,忧虑不期而至。术后,张伟一直觉得两眼不协调,左眼看得比右眼模糊,而且眼睛发干,并时不时有眩光、飞蚊症表现;到了晚上,视力明显减弱,以至于不敢走夜路。

到医院复查时,张伟被告知:所有的激光手术都有并发症的可能,症状可能会在半年内消失,也可能永远存在;而且,全飞秒激光手术是不可逆的,不能进行二次手术。

在张伟手术期间,一项仿生水晶体再度刷爆国内社交网络,声称“永久矫正视力”“将你的视力水平提高至1.0视力的3倍以上”“整个手术过程仅需8分钟,全程无痛无刺激”“最快将在2017年正式上市”。其实,这一成果的报道首现于2015年5月,此后在媒体、社交网络上经过多轮刷屏。

这一新闻让众多的近视患者异常兴奋,难以等到国内见货,有人甚至登录仿生水晶体研究企业——加拿大科技公司Ocumetics的网站,去各种询问。然而,《财经》记者调查发现,这项技术似乎并不像宣传的那么靠谱。

300多年前,人们发明眼镜来对抗近视,并沿用至今。近50年,软性隐形眼镜、近视激光手术、人工晶体植入等手段先后被用来矫正、治疗近视,但似乎仍未超越眼镜带给人们的清晰度与安全感。

新技术待验证

在国内能查到的仿生水晶体最早的报道,来源于英国《每日邮报》,其报道称,Ocumetics用八年时间、300万美元经费,研发了一款由生物惰性聚合材料制成的仿生镜片,“佩戴”这个仿生镜片需要做一个8分钟的小型植入手术——将仿生镜片折叠好与生理盐水一起置入注射器,然后通过无痛的注射植入眼球,再用生理盐水冲洗眼球;10秒钟内,镜片会展开,并贴在眼球表面。

镜片的研发者、该科技公司的创始人Garth·Webb称,这款仿生镜片可以永久矫正视力,不会引发任何生物性病变、不会造成眩光或是夜间视力差的问题。“该技术尚未获得加拿大或其他国家政府的官方认可,接下来会先进行动物实验,最快将在2017年正式上市。”

2017年已至,Ocumetics迄今仍未发布进一步消息。在Ocumetics公司的官方网站上,有不少近视患者提出诸如“进行过激光手术后可否佩戴该镜片”“能否治疗圆锥角膜、青光眼”等问题,该公司均以“请咨询你的眼科医生”回答,未做详细解释。

然而,眼科专家们对于该技术并不了解。

“在我没有看到它的实物之前,我当它是科幻故事。现在八字还没有一撇,所以想想可以,不要当真。”美国诺瓦东南大学视光学院教授、美国国家视光研究院院士蒋百川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说,如同一个药物的上市,要经过反复的实验,从动物模型到患者,然后经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审批,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蒋百川看来,Ocumetics公司只有将这一技术相关的数据、实验结果、科学原理等务实的内容公布出来,才能让业内人士认识、认可。

2016年12月底,《财经》记者发邮件给该公司询问有关这款仿生镜片的相关信息和数据,未收到回复。

2017年1月4日,河南周口淮阳,医生给茹茹姐弟三人做视力检测,姐弟三人都是高度近视,加起来有3300多度。

伦敦视觉诊所医疗部主管丹·任斯坦认为,这是一项很有趣的技术进步,但研发者说得过于理想。“这种仿生镜片的植入术虽然看起来简便,但它的实际风险比激光手术高,因为激光手术只在角膜表面进行,而这种植入术却侵入了眼球内部,且需要取出部分健康的晶状体,而且由于手术结果本来的不可预知性,我很难认可这样的眼内手术会比角膜激光术来得安全。”

如丹·任斯坦所说,Ocumetics的仿生镜片的“佩戴”过程属于内眼手术,镜片植入时要破坏眼球完整性。与只在角膜表面切削进行外眼手术、不破坏眼球密闭结构的激光近视手术相比,前者的设计不存在优势。

也有分析称,Ocumetics仿生镜片本质上是给近视患者更换一个特殊材质的人工晶体。但在人眼光学系统中,除了晶状体外,还有角膜、房水、玻璃体等重要构成部分,单纯提升晶状体的性能而不顾其他,“视力提高3倍”无法实现。

除了晶状体的因素,Ocumetics的研发似乎也忽略了其他影响视力的因素,高度近视易导致眼底视网膜病变、黄斑变性、视网膜裂孔、青光眼等疾病,也会导致视力下降。

“仅仅植入一片好的晶状体,近视眼导致的相关病理改变无法消除,未必能让患者达到理想的视力。”一名眼科医生对《财经》记者分析,让视力提高3倍有哗众取宠之嫌,更像是炒作以吸引投资。

激光手术争议难平

与遥遥无期的水晶仿生镜片相比,已经在国内外广泛应用的激光近视手术显然更可靠一些。

激光近视手术,最常用的是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2000年后问世。

LASIK是先在角膜中心区表面切削一个大约100微米-180微米厚的带蒂皮瓣,翻起暴露出皮瓣下的角膜基质,然后利用激光烧灼一定厚度的角膜基质,最后将皮瓣盖回原来的位置,无需缝合。

LASIK的前辈,是准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切削术(PRK)。PRK的问题是,虽然提高了人工刀片近视手术的精准度,却带来了棘手的并发症。研究者研发出LASIK时,欢欣雀跃,因为LASIK解决了PRK手术后四天到五天上皮复原期间流泪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术后可能出现的两个并发症。

LASIK蹿红,成为主流的近视手术。然而,LASIK也不完美。

由于手术需要用刀片切出角膜瓣,翻开后进行中层激光手术,因此,伴随而来的就是因角膜瓣制作不佳而发生的炎症,也有少数人会出现视觉质量不佳,比如眩光、夜视差、圆锥角膜。

20年来,中国有数千万的近视眼人群接受了激光手术。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主任医师汪芳润研究发现,PRK、LASIK并发症的发生率约为15 %,主要是视觉功能和视光学问题,包括屈光力回退、夜间驾车眩光、双眼平衡失调、最佳视力下降、阅读困难;中航工业三六三医院研究人员对近5000例激光手术跟踪研究发现,134例175眼在术后视力下降,视力下降总体发生率为1.86%。

由于LASIK手术只有不到20年的历史,国际上鲜有关于此项技术的长期跟踪研究报告及手术后远期疗效的评价。从最初诞生、进入临床至今,有关LASIK手术并发症、后遗症的担忧就没有停止过。

2012年2月,将LASIK引进台湾的台北医学大学眼科兼任教授蔡瑞芳宣布“封刀”,不再进行LASIK手术。“封刀”的理由,是因为他长期观察发现,不少当年接受激光近视矫正手术的患者,十多年后视力明显下降,可能和手术动刀后角膜瓣发炎有关,且手术后易出现眩光、夜间视力减退,及眼睛干涩症候群等并发症。

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目前出现的并发症不是仪器所创造出来的,而是LASIK技术带来的,“比如眩光大家都有,只是程度不同,有些很严重,有些很轻微,但夜间视力减弱是99%做过手术的人都会有的,眼睛干涩症候群的几率大致是60%到70%。只是过去我们说,半年内这些症状就不会有了,事实是,它会一辈子跟着你”。

“封刀”事件引发眼科界轩然大波,台湾卫生署回应称,除非医师的见解发表在国际期刊,且经医学会的科学讨论认为手术确实不再适合,否则不会禁止这项手术,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未明文禁止。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发表意见称,“经过20年来我国和全世界大量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近视眼激光矫正手术是安全的、有效的。”

尽管如此,蔡瑞芳再未重启激光近视手术。至2016年12月29日,《财经》记者致电蔡瑞芳的眼科医院,工作人员表示,蔡瑞芳自“封刀”至今,再未进行一例激光手术,“以后也永远不会”。

张伟接受的全飞秒激光术,是LASIK手术的升级版,是利用飞秒激光取代角膜板层刀,无需制作角膜瓣,将角膜切口大小降至2毫米、仅为以往的十分之一,切口感染的概率小,安全度高。它对患者也有要求,如年龄18岁至45周岁,近视度数在200度-1000度,且近视度数稳定两年以上,远视或散光600度以下,无其他眼病或全身无手术禁忌症,对角膜厚度也有要求。

全飞秒激光术使角膜神经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而且令角膜更加稳定,尽可能避免了一系列并发症。尽管如此,张伟并没有躲过不幸的概率。眼中刚刚清晰的世界,在复查后,仿佛被蒙上了一层灰霾。

国内的患者还要承担另一个风险:每年有超过150万的手术,在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医疗机构里完成。汪芳润研究发现,激光手术的并发症多发生在一些水平低、条件差的医疗机构,其手术医师未经正规培训、经验不足、操作流程不规范、设备落后,甚至引进的是国外淘汰设备。

蒋百川认为激光近视手术存在“原罪”:“近视多数是由于眼轴的长度所引起,还有小部分可能是晶状体或角膜的屈光度的原因。这就引起一个疑问,改变一个正常的部件(角膜),去适应一个非正常的部件(如眼轴、晶状体),这是否合理?”

一些医疗机构,出于利润的考虑,对于近视手术患者几乎是来者不拒,无视适应症,一些患者也主动忽略并发症执意进行手术。真相正在被双方有意无意地掩盖:患者花了很大费用做手术,心理上不想抱怨由手术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医务人员,包括医院以及激光手术设备的供应商,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之下,尽量夸大激光手术的优点,回避可能造成的问题,成为这个领域的常态。

上述眼科医生告诉《财经》记者,正规的激光近视手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适应症检查,确定是否有干眼症、慢性炎症,角膜厚度是否足够,检查屈光度数,“如果角膜厚度过薄,就不能接受手术,低中度近视一般没必要进行这种手术”。

手术治疗并非一劳永逸

人们执着地追求眼前的世界清晰起来,挣脱眼镜的束缚,甚至有些失去判断,以至于在眼内“动刀”植入式隐形眼镜(ICL)技术,也逐渐兴起。

ICL是由一种胶原聚合物材料制成的软弹性凝胶镜片,手术是保持角膜结构,在眼后房插入晶状体。STAAR Surgical公司生产的Visian ICL V4,就是这种后房型人工晶体眼,在2005年获FDA批准,目前全球已有30万用户使用。

与激光手术相比,进行眼内手术的ICL,风险更高。

ICL可能会引起初期白内障,而且手术过程中,随着手术切口,内外通道被打开,有产生感染、出血的风险。不仅如此,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可能会位置偏移,还可能对周围的组织产生刺激和影响。

《财经》记者走访多家眼科机构发现,有不少患者对ICL感兴趣。不过做这个手术的成本也很惊人,美国一副ICL镜片的价格约为1500美元-5000美元,均价为3500美元,不包括检查费用以及复查的费用;国内单眼ICL植入术价位也在万元左右,如患者带有散光需另加手术费用。

上述眼科医生告诉《财经》记者,“ICL同其他近视手术一样,不像有些人所描述的恐怖,也不会如某些医疗机构所鼓吹的那样彻底‘治愈’近视。近视手术只是消除了近视症状,未改变近视眼球的生理,一定并发症风险也难以彻底消除。”

可以说,人工晶体质量再好,也不如人眼自带的晶状体。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人工晶状体能够达到自然晶状体那样快速、敏捷、准确的生理调节功能。

蔡瑞芳认为,近视不是非做手术不可,患者可以戴普通眼镜或者隐形眼镜,你可以做角膜塑型片,也可以选择LASIK,但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北京大学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国民视觉健康报告》显示,中国5岁以上总人口中,近视的总患病人数在4.5亿左右,几乎相当于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人近视;若没有有效的政策干预,到2020年,5岁以上人口的近视眼人群将达到7亿,相当于每两人就有一人近视。

在阿玛施眼科全飞秒激光中心院长李耀宇看来,选择手术的近视人群,大多出于美观的目的,却往往忽视手术后未知的风险。“能不做手术就不做手术,如果必须做手术,首先考虑在角膜上想办法(如激光手术),实在没办法才采取眼球内的手术。”他说,“一近视就要在眼球里折腾,作为医生我是不敢轻易这么做的。”

《自然》杂志曾经刊文称,中国13岁-20岁人群中,近视眼的患病率高达90%。

在北京乃至全国推广使用的眼保健操,关系到千千万万儿童眼睛健康问题,未经过类似于药品研发的过程,只是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来让学校执行,不够科学、严谨,蒋百川建议,应该取消。国内近视眼防治工作的关键在于青少年,“当务之急是要减少儿童、青少年的用眼时间,增加户外活动”。

作者:孙爱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幼儿英语教学论文下一篇:门户网站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