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透油藏高含水期稳产模式研究与实践—以王23-27区块为例

2023-01-20

0 引言

王23-27断块位于孔东断层下降盘,是被两条北东向的断层(官73-53、官86-54断层)所夹持的两个地堑块。由多组扇中辫状河道砂体叠加而成,岩性变化较大。平均孔隙度17%,平均渗透率50×10-3um3,属于典型的低渗透油藏。进入开发中后期,层间矛盾加剧,含水上升迅速,加上水井的套损套漏,导致原始注采井网遭到破坏,产量快速递减,稳产形势严峻。面对影响油田开发的不利因素,结合油藏实际情况,广泛调研了高含水期油藏的开发技术,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在没有新井投产的情况下,对部分套漏井进行大修扶躺、对油井实施压裂引效、对边际储层进行补层挖潜等措施,目前区块产量稳中有升,实现了油田高含水期的增储稳产,有效控制了含水上升率,改善了油田的开发效果。

1 井网恢复完善,有效驱动汕藏

1.1 确定潜力井区

依据甲型水驱特征曲线,进行推导转换得出驱替程度—无因次注入量关系式:Rf=AlnIpv+B(式中:Rf为驱替程度,Ipv是注入倍数。)利用这一公式把区块累注水,累产油,累产水,采出程度等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得到王23-27区块驱替程度与注入倍数的线性关系式:Rf=0.066lnIpv+0.2222。

这样,就能利用以上的公式计算各个井区的驱替程度,从而找到潜力井区。我们根据油水井注采对应关系把区块划分为若干个井区,把各个井区的注入倍数代入公式进行计算,得出了官86-47、官77-60等四个井区驱替程度低,潜力较大。

1.2 优选治理套漏井的方法

套漏井的治理方法有补贴、封堵、卡漏三种,我们通过统计对比的方法来衡量三种治理方法的优缺点。统计了作业区15口套漏井不同治理方法的效果,通过对比分析,补贴井费用高、占井周期长、失效后无法再利用。卡漏井费用低,占井周期短、失效后可重复利用(重卡)。封堵井的效果介于两者之间。因此综合分析得出卡漏治理比较适合我们油田目前的开发。

在以上两项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我们优选了4口井实施转注,6口井实施找卡漏作业。通过转注和套漏井修复工作的开展,使井网得以完善,增加日注水量500方,油井双多向受益率由61.2%上升到75.1%,受益油井累增油895吨。

2 油井压裂引效,有效改善流动状况

针对区块渗透性差,油井注水见效差的问题,我们通过压裂进行储层改造。王23-27区块历史上有8口井压裂过,效果都比较好,平均单井累增油达到1234吨。但目前由于一些油井的固井质量差,制约了压裂措施的实施。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引进应用水力喷射压裂技术。水力喷射压裂可以通过控制喷射工具,准确选择裂缝起裂的位置与方向,该技术能够对每个目的层进行分段压裂,防止压窜水层。应用新技术对官82-44-1井实施先导试验,该井压裂开井后,日产液12.4方,日产油7.5吨,增能力5.6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官82-44-1井压裂的成功,也为同类油井的储层改造找到了适用的技术。

3 储层复查挖潜,有效挖掘边际潜力

油藏进入到开发中后期,剩余未补开的油层越来越匮乏,我们立足接近油水界面的边际储层(油水同层、水淹层),进行挖潜。以官78-38井补油水同层为例,通过做地层对比,比对待补层的深度,普查邻井对应层的生产情况,结合邻井吸水剖面资料进行小层累积吸水量的劈分,最后利用无因次注入量与产水率关系式,计算待补层的产水率。通过以上步骤的实施,最终确定待补层存在较大潜力。官78-38补层开井后,日产油10.4吨,增能力7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 结论

通过对王23-27低渗透油藏高含水期稳产模式研究与现场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油田稳产发挥了较大作用。获得如下几点认识。

(1)低渗透油藏开发中后期,随着水井套损套漏,注采井网遭破坏问题的出现,完善井网工作势在必行。依据甲型水驱特征曲线,推导得出驱替程度—无因次注入量关系式,实现了区块或井区驱替程度的定量化,指导井网的完善与修复工作。

(2)低渗透油藏注水见效差,油井产量递减快,通过压裂等措施改造油层,是提高单井产量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针对固井质量差的油井无法压裂的问题,引进应用水力喷射压裂技术,解决这一难题,使压裂工作畅通无阻。

摘要:王23-27区块属于典型的低渗透油藏,开发难度大,含水上升快,目前已进入高含水期。针对影响油田开发生产的不利因素,充分利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在高含水期实施了大修扶躺、压裂引效、封堵换层、卡漏注水等措施,现场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油田增产、稳产发挥了较大作用。实现了低渗透油藏高含水期的增储稳产,有效控制了含水上升率,增加了可采储量,改善了油田开发效果。对其它同类低渗油藏高含水期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卡漏恢复,完善井网,水力喷射压裂,边际储层

参考文献

[1] 宋万超.高含水期油田开发技术和方法[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2] 张秀敏,王术珍,等.港东油田一区一断块高含水后期开发的的几点做法[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0.

[3] 贾振歧、张立囡,等.油田开发设计与分析方法[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无线传感器网络在配电网故障定位中的同步实现分析下一篇:新课程改革下的英语高效课堂论文

热门文章

渗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