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

2023-02-25

1 研究背景

进入大学后,大学的管理比中学的要宽松很多。这需要引导大学新生,使其具有较强的自觉性和自学能力,才能很好地适应这一变化。其中,学生的学习动机,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内在推动力,使学生具有学习意愿并能推动其持续学习。学习的动机可分为内在和外在两种(舒白梅:2005)。内在的动机是指学生为了获得内在的满足感,而努力学习。外在的动力主要通过一些外部的因素进行刺激。内在的动力,如学习的好奇心、胜任感、互惠性等会激励学生自我探索、获取科学知识,可以较为长效(巨瑛梅:2004),能对学生产生较为持久的影响;外在的动力比较短暂,如果使用得当,也会起一定作用。不过,相比较而言,如果学生仅仅由于外在的压力而被迫学习,由于主观并不愿意学习,常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不愿意发挥主观能动性,导致学习迁移和分析能力较低,学习效果差。而如果能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就可促进学生发挥潜力,促进深层次的学习,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而大学新生,由于中国的高考制度,一考定终生,导致众多学生在高中阶段主要依靠外在的动力而被迫超强度地学习。许多高中老师为了促进学生在高考前能发奋学习,也不断采用望梅止渴的手法,向学生描绘大学的自由与美好,鼓励学生只要坚持到高考,到了大学就可以随意玩乐。到了大学,外在压力确实骤减,同时不少学生缺乏内在的学习动机,导致荒度了大学的光阴。因而,如何引导学生形成内在动机,较好适应大学生活,就显得尤为重要。

2 第一个课题的研究

2.1 课题设计和开展

为了让老师更好地指导学生,2008年9月每个班配备了2名导师(相当于班主任的工作),指导学生学习等。笔者担任应用英语专业80811P班一半学生的导师。出于公平的考虑,在分配学生时,主要根据学生的高考成绩,较为均衡地安排导师带学生。基于以前在和学生接触时发现相当一部分大学新生内在学习动机不够强烈,学习较为被动,笔者指导学生开展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建立良好学风”这一课题的研究。曹晓丹和葛海涛分别担任两个小组的负责人。

根据事先设计的问卷,笔者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讨论,进一步完善问卷。学生对于能够亲自参加针对自身的课题研究,普遍态度积极,增加了一些自身比较感兴趣的选项,如上早晚仔细的状况,谈恋爱对学习的影响等,很好地完善了问卷。

由于想收集真实的数据,笔者要求学生先连续记录一周业余时间的活动,发现不够部分同学的记录详细后,要求他们改进后再记录一周。之后,笔者指导学生除了完成对自身进行调查问卷外,还分别请同班的和同年级的其他同学完成2-3份问卷,并分类进行统计。

2.2 课题启示

该问卷共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有关学生个人的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第二部分了解学生对学风的认识,第三部分针对学风对学生个体的影响,最后则关于如何改进学风。

统计数据的分析表明,虽然笔者指导的学生在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略优于其他学生,但是除了强制性的早晚自习时间外,用于课外学习的时间普遍较少,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相对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本专业的学生虽然认为总体学风尚好,但仍然存在着部分学生上早晚自习不够自觉等现象。学生普遍认为学风对自己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和自己朝夕相处的舍友的学习氛围,对自身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学生还特别认可与教师的交流,认为教师的督促和思想教育,能提醒自己认真学习。

针对存在的问题,学生提了不少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们指出,由于部分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缺少认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习较为被动。学生如果能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就会自觉主动地学习。只有学生个体的学风良好,才能有助于学校整体的学风建设,反过来又会对个人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影响。如果要改变现状,必须着手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通过比较选择,小组成员一致选定“欣赏英文电影,提高英语听说能力”这一方式。虽然可以采用阅读英语原著或建立英语角等其他方式,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但是,相比较而言,欣赏英文电影,不仅可以提高英语的听力,了解英美的文化和习俗,而且通过看完电影之后的讨论,进一步提高英语的听说能力;另外,这种方式,更适合以小组的方式进行,也更容易通过直观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 第二个课题的研究

3.1 课题实施

根据学生们的选择,笔者指导学生据此成功申请了院级的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本课题根据学生的选择,分三个小组进行。曹晓丹和葛海涛共同负责一个小组,陆晓红和丁春霞分别负责另外两个小组。安排小组不同的成员轮流在每次看完电影进行分组讨论时,予以适当的记录。同时,所有的成员可以根据记录的内容,加以补充和完善。三个小组再分别挑出较好的记录,共同分享。

除了购买了一些原版的英文电影外,笔者还鼓励学生从网上或其他渠道获得一些他们感兴趣的电影。学生一般每周观看一部电影,并用英文进行讨论。过了一段时间,笔者将学生的讨论记录收过来翻阅,了解进展情况。从他们的记录看,虽然每次都由不同的学生执笔,撰写英文的观后感,但是缺少讨论的过程。笔者指导他们加以改进,着重记录看完电影后的集体讨论过程,这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英语口语水平。同时,由于电影中的人物对白更偏向于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不同于我们所熟知的书面语,可以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记录一些让他们印象深刻的表达方式。对他们所喜爱的电影片断,通过反复观看后,尝试用英文进行配音。另外,对于某些电影片断,学生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用自己所理解的英文,扮演电影中所出现的人物。

3.2 课题效果

该课题持续时间为一年。课题临近结束时,笔者要求每位参与课题的学生写一份心得体会。从学生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该课题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热烈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很多学生很期盼每周一次的电影“盛宴”,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到了不少有用的知识。通过观看电影,学生们身临其境,感受外国人的日常生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尤其是一些地道的口语表达方式,以前在书本上从未涉及,当在电影中听到并理解时,学生们感到特别兴奋,会主动记录下来,并加以模仿与使用。有些仅仅只有英文字幕的原版电影,学生们遇到不懂的关键英文单词,会通过电影的情节进行猜测,并在事后查字典证实后,更加增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由于组织得当,观看电影后的小组讨论,也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虽然遇到难以表达的单词,有时也会求助于母语,但多数学生能够坚持用英文发表自己的观点。讨论环节,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还由于频繁的交流过程,密切了同学间的关系。同时,由于听说英文的机会多了,很多同学受情节感染,会不自觉地用英文进行思维,英文的表达脱口而出,而无须像以前一样,必须先用中文思考要说的内容,再将其翻译成英文说出来。

为了进一步求证这两个课题对学生课内英语学习的影响,我将参与课题的学生(实验组)和没有参与课题(对照组)的同班学生的两次英语考试成绩进行对比。该班的学生在2008年12月份参加了英语应用能力A级考试。此时,第一个课题尚在进行中。实验组的考试成绩均分为88.52,和对照组的88.50分相比,没有明显差别。在2009年6月份,80811P班的所有学生参加了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考试。实验组的考试成绩均分达到518.66分(总分为710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9.13分。

这两组学生在分组时,参考高考的成绩,均分大致相同。从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成绩看,由于刚刚进行第一个课题,对学生的影响甚微,学生的英语水平基本相同。经过半年多的两个课题的“洗礼”,实验组的学生虽然和对照组的学生在同一个课堂上学习,却产生了明显不同的差异。显而易见,通过课题的引导,实验组的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兴趣,能够自觉地利用更多的时间学习英语,内在的学习动力远比外来的压力有效得多。

4 结论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部分大学生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大学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导致学业荒疏。针对应用英语专业的学生,设计了上述两个课题,取到了良好的收效。学生亲自参与第一个课题,发现自身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式。通过观看英文电影,学生开始对英语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兴趣,通过兴趣这一最好的老师,推动学生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这远比仅仅通过外在的各种压力,刺激学生产生学习义务感要有效得多。组成小组观看电影,进行合作式的隐性学习,有助于创造良好的英语口语练习氛围,相互产生良好的影响。

不过,笔者目前只针对如何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内在动力,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对于其他学科领域,有待于进一步探究。同时,在课题进行过程中,尽管绝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但仍有个别学生,由于沉溺于网络游戏,置身事外,对其影响甚微。如何针对特殊的学生,提供有效的特殊帮助,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摘要:笔者带领部分学生进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建立良好学风”这一课题的研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同时通过该课题,学生们发现作为应用英语专业的学生,主动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英语的时间并不多,部分原因就在于相当一部分同学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为了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笔者进一步指导学生申请了院级的“欣赏英文电影,提高英语听说能力”这一大学生实践创新课题。该课题的实施,切实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自主学习,学习兴趣,英语口语能力

参考文献

[1] 巨瑛梅,刘旭东.当代国外教学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8.

[2] 鲁克成等.高等教育心理学[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9.

[3] 舒白梅.现代外语教育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8.

[4] 杨小微.现代教学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7.

[5] 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

[6] 林格伦,H.C.Lindgren,张志光,张世富等译,课堂教育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1.

上一篇:浅谈依法行政面临问题及权力机制的解决方式下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