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3-01-16

贫血是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肾性贫血是指由多种因素造成的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分泌不足、红细胞寿命缩短或尿毒症血浆中的某些毒性物质影响红细胞的生成及代谢而引发的贫血[1]。近年来许多肾科医生意识到贫血对尿毒症患者的生存质量有很大的影响,有效的治疗肾性贫血是治疗慢性肾脏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2]。血液透析虽然可以延长慢性肾衰患者的生存期限,但不能有效的改善贫血症状。目前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用来治疗肾性贫血已经在众多的国内外临床研究机构得到证实。因此,补充外源性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则成为临床上治疗肾性贫血的一种较好方法[3]。我院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肾性贫血患者35例。笔者对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肾衰竭伴肾性贫血患者。其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35~69岁,平均年龄(52.5±17.5)岁;原发基础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18例,慢性肾盂肾炎5例,糖尿病肾病5例,多囊性肾病2例,原发性高血压性肾损害2例,原因不明尿毒症1例,其他继发性肾功能损害2例;35例患者中有30例维持血液透析治疗(HD),余5例为血肌酐水平在271.7umol/L~70 1.9umol/L之间的非透析(ND)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所有患者的血红蛋白均≤90g/L,血红细胞压积(HCT)均≤30%,接受治疗前2周内及治疗期间均未使用其他外源性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病例排除标准:(1)近2周内有输血史的肾性贫血患者[4];(2)伴各种急、慢性出血性疾病的肾性贫血患者;(3)服用降压药后仍难以控制血压的肾性贫血患者(即经降压治疗后血压≥165/110mm Hg);(4)合并各种急、慢性感染的肾性贫血患者;(5)伴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竭或严重代谢性酸中毒的肾性贫血患者;(6)伴骨髓纤维化或严重营养不良的肾性贫血患者;(7)伴严重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肾性贫血患者;(8)接受治疗前已使用铁剂等改善贫血症状的肾性贫血患者;(9)伴各种恶性肿瘤或各种血液系统疾病的肾性贫血患者;(10)未完成整个治疗疗程的患者。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HD患者每周150IU/kg,分2~3次经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ND患者每周100IU/kg,分2~3次经皮下注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以每4周为1次观察单位,如未出现明显的治疗反应及不良反应,可每周增加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15~30IU/kg继续治疗,直至开始出现治疗反应。若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血红蛋白(Hb)>110g/L或血红细胞压积(HCT)>33%后,可适当减少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使用剂量,一般减少1/4或3/1(即每周50~100IU/kg,分1~2次皮下注射,实际具体用药量则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之后继续维持给药治疗[5]。对血清铁<100ug/L或转铁蛋白饱和度<20%的患者常规进行补铁治疗;观察时间为12周,所有患者均采用自身治疗对照研究。

1.3 观察项目

第1次用药后12h内密切观察并记录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以后每周测量1次血压。血压增高的判定标准:平均动脉压增高>15mm Hg以上。整个治疗过程中随时详细记录患者的各种临床表现、体征、不良反应及主诉等;治疗前和治疗后2、4、8周分别检查患者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PLT)、白细胞(WBC)、网织红细胞计数(Ret)、肾功能、电解质。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EPO治疗疗程12周结束后,患者的贫血症状明显改善,Hb上升幅度大≥30 g/L或HCT上升幅度≥10%,且Hb基本达到100g/L或HCT基本达到30%;有效:EPO治疗疗程12周结束后,患者的贫血症状有改善,HCT与治疗前比较升高幅度≥5%,Hb与治疗前比较升高幅度≥15g/L以上;无效:EPO治疗疗程12周结束后未能达到上述有效标准或病情恶化。临床总有效率=(显效病例+有效病例)/总病例×100%。

1.5 不良反应判定标准

轻度:患者主诉不适,持续时间较短且症状较轻,不需特殊对症处理,不影响用药治疗;中度:患者主诉不适,持续时间较长且症状较重,需特殊对症处理,但不影响用药治疗;重度:患者主诉持续长时间的严重不适,需特殊对症处理和停药[6]。出现重度不良反应且停药的患者只计入不良反应但不计入临床疗效。

1.6 统计处理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治疗前后的多组均数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观察

根据疗效判断标准,35例患者中显效22例(62.9%),有效11例(31.4%),无效2例(5.7%),临床总有效率为94.3%。

2.2 治疗前后患者Hb、RBC和HCT的变化情况

治疗前与治疗后2、4、8周患者的Hb、RBC、HC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随着时间的增加,各指标测试值有显著上升的趋势,结果见表l。

2.3 不良反应情况

35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发生轻中度不良反应,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4%。其中血压升高2例(5.7%),经加用降压药后血压得到控制;头痛1例(2.9%),经对症治疗后好转;注射部位疼痛1例(2.9%),未经特殊对症处理;本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均属轻度和中度,均未见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及其他不可逆性损害,均未影响继续用药治疗。

3 讨论

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脏疾病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是慢性肾脏病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均伴有程度不同的贫血,而贫血的轻重与肾功能的病损程度呈明显相关性。血肌酐升高时,大部分患者伴随不同程度的贫血,特别是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患者其缺乏明显的原发肾脏疾病症状,贫血症状常为其首发的临床表现[7]。临床上典型的肾性贫血类型是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常在GFR<20~30m L/min时发生[8]。引起肾性贫血的原因较为复杂,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肾脏产生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及患者血清中产生红细胞生成的抑制因子。正常情况下,人体内90%的EPO产生于肾脏远曲小管和肾皮质外髓的周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9]。而慢性肾衰竭时,由于肾脏的损害肾实质不断变少,机体产生的EPO不断减少,同时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血清及透析液中含有某些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毒性分子产物,而这些毒性物质对骨髓造血祖细胞分化成红细胞集落形成单位和血红蛋白的合成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0]。且相关研究证实,在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透析患者中,因心血管疾病及其他原因引起的死亡均与贫血有密切关系,且肾性贫血的患者与血细胞比容为33%~36%的患者相比较,血细胞比容为<27%的肾性贫血的患者其病死率是后者的2倍[11]。

EPO的作用在于促使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因此EPO对患者红细胞的生成量具有决定性作用。慢性肾衰的患者由于EPO的生成明显减少,故需补充外源性的EPO。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是利用现代DNA重组技术人工合成的激素,它的生物活性、免疫活性与人体内自然产生的EPO完全相同。1989年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 Hu EPO被美国FDA批准应用于临床治疗,成为肾性贫血治疗的历史里程碑。医师在临床治疗中先行对病理生理紊乱的患者进行纠正后再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其治疗肾性贫血的疗效是肯定的。在给药方式的选择中,由于皮下注射皮吸收缓慢,药物在体内的维持时间长,因此皮下注射EPO是治疗肾性贫血患者最经济有效的给药方式[12]。本观察中对35例肾性贫血患者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进行治疗后,随着时间的增加,各项血液观察指标测试值均有显著上升的趋势,贫血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明显提高,临床总有效率达94.3%。在不良反应的观察中,本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4%,且全部为轻度和中度不良反应,均未影响用药治疗。这说明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临床效果明显,不良反应轻微,对提高肾性贫血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摘要:目的 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的35例肾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治疗前与治疗后2、4、8周患者的Hb、RBC、HC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随着时间的增加,各指标测试值有显著上升的趋势。结论 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临床效果明显,不良反应轻微,对提高肾性贫血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肾性贫血,疗效

参考文献

[1] 王崴.蔗糖铁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的体会[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9,26(4):442.

[2]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肾性贫血中合理应用的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8,23(8):20~22.

[3] 张巧萍.佳林豪治疗肾性贫血35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杂志,2005,3(11):653.

[4] 刘俊,侯凡凡.肾性贫血的治疗[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1,2(7):425.

[5] 郑法雷,李莉,谌贻璞.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注射液(宁红欣)治疗肾性贫血的多中心临床试验报告[J].中国血液净化,2002,1(5):6.

[6] 彭涛,胡昭,王荣,等.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的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国药房,2007,18(26):2040.

[7] 边红放.肾性贫血的平均红细胞体积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的临床意义[J].医疗装备,2004,17(12):50.

[8] 杜宗春.佳林豪治疗血液透析肾性贫血60例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4):186.

[9] 叶飞,黄进.测定高血压患者RBC生成素的意义[J].中华肾脏病杂志,1998,14(1):32.

[10] 吴俊,梅长林.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在肾疾病领域的应用进展[J].医学综述,2005,11(8):709.

[11] 高素琴,赵军胜,梁锦予.大剂量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2005,25(3):50.

[12] 彭建莉.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5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6,3(35):9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谈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在桥梁施工中的应用下一篇:对南昌市高校大学生篮球赛事举办状况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