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非典事迹范文

2022-06-02

第一篇:抗击非典事迹范文

抗击非典医护人员的事迹

邓练贤生前系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党委委员、党支部书记、传染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2003年2月1日,他连续工作15个小时,因抢救病人感染致病。2003年4月21日光荣殉职,终年53岁。

叶欣生前系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急诊科护士长。直到病倒前长达2个多月的时间里,她始终没有离开过岗位,没有回过一次家,在抢救患者的过程中不幸受到感染,经抢救无效,于3月24日光荣殉职,终年46岁。

梁世奎1970年8月到山西省人民医院内科工作。在不幸被感染非典型肺炎住院期间,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他心中想的还是别人。2003年4月24日上午,经医护人员全力抢救治疗无效,梁世奎同志光荣殉职,终年57岁。

陈洪光1987年从广东医学院毕业到广州市胸科医院工作,亲手组建了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并担任主任。在一线抢救病人的7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亲自为100多名危重病人插管上呼吸机,经常会被病人喷射出的痰液、分泌物污染得一身一脸。4月16日,陈洪光同志被确诊为非典型肺炎,虽经全力救治,终因病情过重于5月7日凌晨不幸殉职,年仅39岁。

李晓红生前系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主治医师。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役中,她连续奋战6天,不幸被感染。4月16日凌晨,终因抢救无效,以身殉职,年仅29岁。

王晶:用激情托起脆弱的生命

现年32岁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护士王晶,同非典病魔顽强抗争了一个多月后,于5月27日下午与世长辞。 在这次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她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忠实履行着一名白衣天使应尽的职责。由于过度劳累和紧张的工作压力,病倒在工作岗位上。 在她病重期间,来自广东、北京的著名专家多次对王晶进行了会诊,虽然经过全力抢救,还是没有能够挽留住她年轻的生命。中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委员会决定授予王晶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王晶曾说过的话:我是一名护士,作为护士我就是要把病人护理好。

谢婉雯:爱心传遍香江

因救治非典病人而染病殉职的首位香港女医生谢婉雯,于5月13日逝世以来,一直为各界敬仰,并被视为香港的“南丁格尔”。其逝世唤起了港人在逆境中团结求生的精神。谢婉雯的生命永远的凝固在年轻的35岁。 5月22日,香港特区政府以最高规格仪式为无私救人、英勇抗炎而殉职的谢婉雯举行葬礼,并称颂她是“香港的女儿”。香港行政长官董建华发表声明说:“谢婉雯医生在帮助他人时表现出高度的专业精神和勇气,我相信全港市民都不会忘记她无私的奉献。” 谢婉雯曾说过的话:我要快点出院,回病房帮忙。

李晓红:以生命之躯迎击非典 2003年4月16日,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年仅28岁的主治医师李晓红,猝然倒在了抗击非典的战场上。她是第一个牺牲在救治非典患者第一线的军队医务工作者。作为一名身着“橄榄绿”的白衣天使,为挽救人民群众的生命,她以自己的生命之躯迎击肆虐的非典,给世间留下一曲悲壮的生命绝唱。 中央组织部追授她“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武警北京总队为她追记一等功,并批准她为革命烈士。

第二篇:抗击非典精神的反思

王明旭 ,张

文(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1)〔摘

要〕本文论述了抗击非典战斗中的各种精神 :民族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 ,并对这些精神在抗击非典时期及非典后时期所发挥的作用及其意义进行了概括性的分析。〔关键词〕抗击非典 ;精神 ;反思非典型性肺炎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使人震惊 ,使人必须面对 ,也使人起而抗争。从人类社会的发

展史 ,可以说是在与各式各样的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斗争中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具有主体意识的人 ,不断地思考着世界 ,也不断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人会思维 ,会实践 ,他所思考的 ,所要实践的 ,就是要着力解决困扰着人们的各类问题 ,筹划着如何去克服面临的种种困难。可怕的不是困难和灾害 ,关键是人们对待灾害的态度和精神状态。面对非典的肆虐 ,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精神面貌来面对它 ,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从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们抗击非典斗争的事实 ,给我们的启示是 ,必须弘扬民族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 ,用这些精神武装人们的头脑 ,这是我们战胜非典的主观条件和强大的精神武器。

1 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指的是支撑一个民族顽强地生存发展的共同精神状态 ,是指一个民族特有的并为本民族多数成员所认同的共同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 ,是激发民族奋发向上 ,凝聚民族意志 ,推动民族战胜困难的巨大力量 ,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国自古即有“多难兴邦”的古训 ,是说灾难可以更强有力的唤醒民族精神 ,灾难需要发扬民族精神 ;灾难是对全民族的严峻考验 ,它使一批仁人志士挺身而起 ,顶风而上 ,知难而进 ,迎险而行。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的光荣传统 ;有“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怀 ;有“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不懈斗志 ;有“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气概 ;有以国家至上 ,民族为重 ,想国家之所想 ,急民族之所急的爱国主义感情。所有这些 ,在抗击非典这一突发性灾难事件面前得到了充分体现以及弘扬与发展。民族精神使奋战在抗击非典 第一线的白衣战士充满了圣洁的光彩 ,他们用热血和生命捍卫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赞歌。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就是这一群体的杰出代表。在非典猖狂之际 ,他主动请缨“把最危重的病人往我们 ,这里送 !”他对研究所收治的每一个病人 ,都一一亲自查看 ,只要听说哪里有病人 ,他马上就赶过去 ,他说“不亲自去我放心不下”。他否定了所谓的“远程 :检查”“连起码的程序都不对 , ,还叫什么检查”。为了验证非典是否是由衣原体引起的 ,他亲自观察病人的口腔 ,如果是衣原体感染 ,患者应该有呼吸道炎症 ,他观察的结果 ,却没有发现呼吸道感染的迹象。在专家讨论会上 ,他明确的提出非典不是由衣原体引起的观点。作为广东非典医疗专家组组长 ,哪里问题最严重 ,哪里有病情 ,他就出现在哪里。他常说的一句话是“只有自己带头 : ,别人才能跟上”。非典的面纱一天不揭开 ,他的心里就一天也踏实不下来。团结、奉献、开拓、创新 ,钟南山铸就的这些风格 ,既是民族精神的写照 ,也是中国广大医务人员所追求的精神风貌。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叶欣是这一群体的另一杰出代表 ,她在面对病人时 ,总是抢着干最危险的活。“这里危险 ,让我来”,是她经常撂给战友们的一句话。她身先士卒 ,关怀战友 ,在迎战非典的日子里 ,她告诉年轻护士“我已经给这个病 ,人测过体温、听过肺、吸了痰 ,你们就别进去了 ,尽量减少感染机会”。像这样的英雄人物还可以举出很多 ,如李晓红、丁秀兰、赵世勇、孟淑琴夫妇等等。他们责无旁贷地扛起了抗击非典的重担 ,义无反顾的— 2 —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3 年 6 月第 16 卷第 3 期总第 89 期拼搏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不顾生命危险 ,为国家分忧 ,为人民解难。他们所体现的民族精神 ,正是医务人员整体精神的缩影。在非典灾难降临之际 ,全体医疗卫生人员 ,有的请缨奔赴与病魔抗争的一线 ;有的在实验室加班加点 ,探寻疾病的原因 ,探寻防治非典的特异诊疗方法 ;有的执行卫生监督 ,组织防止非典传染的防线 ;有的开展艰苦细致的流行病学调查 ,为建立社区防疫网络作出贡献。他们最关心的是消除民族面临的这场灾难 ,他们最期望的就是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做出贡献。他们是探险队 ,他们是排雷兵 ,他们是迎难而上的英雄 ,他们是具有时代精神的好汉。如果你问一位奔赴一线的白衣战士 ,面临生命危险害怕不害怕 ,他便会坚定的回答 ,我选择了这一职业 ,我就有义务战斗在非典的前线。这表明 ,我国的这支医疗卫生队伍是过得硬的 ,是打得赢的 ,是能经得起困难考验的 ,是用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武装起来的队伍 ,是值得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信赖的队伍。抗击非典这一任务 ,把全国各行各业都调动起来了 ,他们各就各位 ,各尽其职 ,为抗击非典付出巨大的努力。在承担着各种经济任务的单位 ,他们都在一手抓防治非典 ,一手抓经济建设。既要不给非典传入留下一点空隙 ,又要把经济抓紧抓好。在危险时刻 ,人们想的是为祖国争光 ,为民族争气。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 ,团结互助 ,和衷共济。不但弘扬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而且推动了民族精神的发展 ,与时共进 ,更加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内涵。

2 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就是求知、求真、求实、求理的精神。求知 ,就是掌握科学知识和技术 ;求真 ,就是追求真理 ,就是去伪存真 ;求实就是尊重实践 ,积极投身实践 ,一切从实际出发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求理就是以创新精神去探求规律 ,根据规律安排工作 ,根据规律洞察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由此可见 ,科学精神不单单是掌握科学知识的问题 ,它是指学习科学知识、树立科学态度、建立科学方法、学会科学思维、提高科学素养等方面的一种整体精神。很明显 ,只有依靠科学 ,充分发扬科学精神 ,才能战胜非典。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说“要夺取同疫病斗争 :的胜利 ,最关键的是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非典作为一种突发的新的疾病 ,我们既要依靠过去对其他疾病 ,特别是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的研究和总结出来的科学手段来对付它 ,又要深入研究它的病原体 ,研究它的来龙去脉 ,研究它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染到人身上的 ,研究怎样才能进行迅速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并实现由对它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和知之甚多的转变。本着科学精神 ,医药卫生工作者夜以继日的奋战 ,在识别非典病原体、测定病毒基因组序列、建立流行病学模型、药物筛选和疫苗研究、病毒检测试剂以至生物防护服、口罩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为了控制传染源、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 ,实现“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的要求 ,建立起透明的疫情通报机制。为了取得抗击非典斗争的全面胜利 ,我们必须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 ,让科学精神广泛地渗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去 ,让科学精神在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中扎根。人们抗击非典时采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式时 ,就会消除那种过分恐惧和反应过度的现象 ,就会以良好的心态对待我们生活中面临的灾难。有了科学态度 ,人们就不会去求神拜佛 ,依靠迷信去消除内心的恐惧 ;有了科学态度 ,人们就不会轻易的地相信各种流言 ,上当受骗 ;有了科学态度 ,人们就会采用科学的方法保护自己 ,就会主动配合为预防非典的蔓延而进行的隔离措施、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各种科学的防范措施 ;有了科学态度 ,人们就会对个人和社会的健康主动承担起各种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相反 ,对科学的无知 ,则会造成生活中的各种不应出现的悲剧。在某地 ,一个患有非典疾患的家族 ,由于拒不执行隔离制度 ,拒绝配合流行病学调查 ,不提供有关信息 ,甚至无理取闹 ,辱骂执法人员 ,结果造成了8 人患病 3 人死亡的惨剧。抗击非典 ,普及了人们有关保健的知识 ,科学知识是具体的 ,是渗透在人们生活方式之中的 ,例如如何配制消毒剂 ,如何进行消毒 ,如何通风换气 ,都有其特定的操作要点 ,都必须按照其具体要求去做 ,操作不当 ,有时会反受其害。抗击非典 ,要求人们改变生活中的一些不科学、不文明的陋习 ,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之类的不良习惯 ;要求人们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调整好自己的生活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处处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思维方式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和非典的斗争 ,弘扬了人们的科学精神 ,提高了人们的科学素养 ,这不仅对战胜非典有着重大的意义 ,而且它在重新塑造着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塑造着现代人应该具有的科学素质 ,其意义尤为重大和深远。 3 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或人道主义精神 ,体现了对生命价值的热爱 ,体现了对人的价值和独立人格的尊重 ,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人文精神 ,体现在人的一切活动中 ,体现在人与社会的互动中。人文精神是讲情、讲爱、讲人际沟通 ,讲心理互动的 ,它是人际沟通的灵魂 ,尤其是医疗卫生工作中的灵魂 ,在与非典抗争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医务人员是从病魔手上夺回生命的人 ,是最富有人情味的人。他们不仅关怀着患者宝贵的生命 ,也关怀着患者内心的情感 ,特别是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 ,他们不遗余力的守护着生命 ,也不断的关爱着病人 ,激励着病人 ,调整着他们的心态 ,尽量设法让他们得到亲友的信息 ,让他们生活在温馨的情感世界里。被隔离的病人是这样 ,被隔离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3 年 6 月第 16 卷第 3 期总第 89 期 — 3 —在社区的人们也是这样。5 月 8 日 ,杭州一位非典疑似病人被确诊为非典临床诊断病例 ,一批与他接触过的居民随即被隔离。一位被隔离了的居民说 :“被隔离了难免孤独 ,可单位、社区一天好几个电话 ,还送来鲜花、报纸 ,送来慰问信、消毒药 ,心情变得与平时一样平静平和”。人被隔离 ,情感却从来没有被隔离 ,战斗的意志却从来没有被隔离。相反 ,越是灾难的时候 ,越能加倍感受到白衣天使的真情。医护人员是生命的守护神 ,他们宁肯牺牲自己的生命 ,却仍在竭尽全力挽救病人的生命。广东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科副主任、党支部书记邓练贤 ,面对一位处于狂躁状态的非典病人 ,在给该患者上呼吸机准备插管的时刻 ,病人不停的乱动 ,他和战友们把患者按在手术台上 ,麻醉师刚插好管子 ,病人又拼命挣扎起来 ,刚插进的气管被喷掉了 ,病人的唾液、血液、分泌物四处喷射 ,医护人员的脸上、手上、口罩上、防护衣上到处沾满了上述物质。他们是传染科的专职人员 ,谁都知道 ,这时应更换所有的防护设备 ,再换一间消毒室 ,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他们也明白 ,如果那样做 ,对这位患者的抢救就得彻底放弃。为了抢救患者 ,他们只有坚持抢救 ,一直到患者呼吸变得匀和 ,脸上呈现出笑容。邓练贤和他的几个战友却因此感染上非典 ,邓练贤因此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就是这种执著的不顾一切的挽救患者的生命的追求 ,显示出白衣战士对患者、对社会的人道关怀精神 ,人类特有的人文精神。有一些非典患者 ,其传染性特别强 ,有人曾把这些患者称为“超传染患者”、“超级毒王”等 ,但是广大医务工作者怕这样会给这些患者造成伤害 ,为此 ,创造了一个专有名词 ,称为超传染事件。医疗卫生工作是为神圣的生命服务的 ,是为整个社会健康事业服务的。因此 ,他们时时都在考虑着 ,处处用自己的语言和行为体现着人道关怀精神。在我们这个社会里 ,关怀总是互动的 ,医务人员关怀着患者和社会 ,社会各行各业也关怀着白衣战士 ,他们赞美白衣战士 ,激励白衣战士 ,支援白衣战士 ,捐钱捐物 ,问寒问暖。这种人道关怀精神使整个社会融为一体 ,中华儿女的大局意识和公共意识大为增强。大学生在网上讨论疫情和自身的责任 ,要求成为抗击非典的志愿者 ,只要需要 ,便立刻投入战斗。有的人因此感悟 ,因此反省 ,对自己以前的生活方式进行了自觉地、深刻地反思与批判 ,并决心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更好地承担起公共事务的责任。人文精神在人们之间传播 ,人文精神将开出更为美丽的奇葩。

4 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是职业道德的灵魂 ,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之一。敬业精神就是对自己所从事的社 会职业的热爱和尊重 ,全身心的投入其中 ,把它作为一番事业认真对待 ,把它作为 实现自身理想和价值的依托 ,把它作为发挥自身才能和智慧的阵地。在与非典战斗的日子里 ,医务人员的这种敬业精神表现得更为突出。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号召下 ,一批批医护人员主动请缨 ,决心奔赴抗击非典的第一线。他们的语言是朴素的 ,但表现出的敬业精神却是十分感人的。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共产党员、脑内科主任在请战书中写道“目前正是防治非 :典的关键时刻 ,我作为一名党员和医生 ,决不能在此刻离开非典第一线 ,否则我就不是一名共产党员 ,也不是一名合格的医生。”他的话 ,代表了共产党员的心声 ,也代表了医务人员的心声。医务人员的职业责任就是“救死扶伤 ,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当非典这场灾难到来的时刻 ,是最需要医务人员尽职尽责的时刻 ,也是最需要他们挺身而出和病魔进行殊死战斗的时刻。这样的时刻 ,医务人员的敬业精神大放光彩 ,赢得了广大人民的称赞 ,这正是医务人员队伍的敬业精神经过长期锤炼的结果。具有了敬业精神 ,就会有医务人员的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严格要求自己 ,对患者极端负责的工作作风 ;具备了敬业精神 ,医务人员就会有尊重自己的服务对象 ,树立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的精神。在小汤山工作的一名军医说“医生的职业性格 : ,心里再紧张 ,一看到病人 ,我们就平静了”。医生的敬业精神就是这样 ,紧张而有序 ,热情而镇定 ,把科学态度和对患者饱满的热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医务人员的敬业精神 ,是他们产生高度责任心的源泉。敬业 ,特别是面对挽救生命的神圣职业任务 ,是不允许出任何漏洞和差错 ,不允许些许走神和疏忽 ,该做的一定要做到十分完美 ,在这里 ,一切必须在可能条件下做到最好 ,而不能是比较好或只求过得去。医务人员的敬业精神是推动他们对技术精益求精 ,勇攀医学科学高峰的精神源泉。在非典战斗中 ,医务人员在不断总结 ,不断攻关。在广东 ,医务人员总结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用激素、早上呼吸机”的“五早”措施 ;研究出了中西医结合的针对性治疗方案 ;总结出了采取严密的预防措施 ,以防止医务人员感染的经验等等。在基础研究和流行病学研究中 ,医务人员也争分夺秒 ,打着一场攻坚战。

敬业精神使医务人员更加恪守谨慎性与敢冒风险的品格紧密结合的原则 ,他们把医学这一高风险、高技术和高人道关怀的职业品格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创造出让世人信赖的境界。医务人员的敬业精神是在医患心理和行为互动中实现的 ,它体现出对患者的尊重、服务、激励和关爱 ,体现了对患者生命的尊重和保护 ,使医患之间的信任和理解在最纯真的层面上得到发扬。医务人员的敬业精神在与非典斗争这一非常时期得到了升华 ,也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赞扬。敬业精神还有另一层含义 ,即人们不仅要敬重自身的职业 ,还要敬重他人的职业。古语道“敬人 :者人恒敬之 ,爱人者人恒爱之”。大家彼此敬重对方—

4、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良好的敬业氛围。各个职业严格自律 ,允许他人指出自身的缺点 ,别的职业也从敬重和帮助的角度 ,该批评的批评 ,该赞颂的赞颂 ,就会形成一种祥和的人际关系。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 ,四面八方 ,互相支援 ,把职业人群的相互关系 ,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推动了敬业精神的进一步发展。

5 奉献精神在抗击非典的日子里 ,广大的白衣战士作出了无私无畏的奉献。奉献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是一种为了社会和他人利益自觉地牺牲个人利益的行为表现。为抗击非典殉职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丁秀兰这样说“选择做医务工作者 : ,就是选择了奉献”。的确 ,医务工作者要把患者的健康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要使自己的一切职业行为都围绕着救死扶伤这个崇高目的而展开。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 ,对待病人 ,要“皆如至亲之想”“不得 ,瞻前顾后 ,自虑吉凶 ,护惜身命。见彼苦恼 ,若己有之”。许多医护人员 ,明知奔赴治疗非典第一线 ,有被感染的危险 ,甚至有丧失生命的危险。他们却不顾一切的纷纷请战。这种“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的英勇气概 ,这种出自“职业良心”的自我呼唤 ,正是孙思邈所描述的那种“苍生大医”精神的驱使 ,正是医务人员那种职业操守的生动展现。解放军总医院医技部生化科刘红霞的一番话就反映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心声“为了成千上万人的平安 : ,为了祖国母亲的安危 ,我要求尽快参加这场战斗 ,用实际行动奋战在第一线 ,多做一些 ,再多做一些”。奉献虽然与社会交换有关 ,虽然体现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之中 ,但却反映了人类最崇高的情感 ,反映了人性中最光彩的一面。有些人主张人性是自私的 ,认为做奉献也隐含着自私的目的 ,这是把复杂的人性简单化了。人是以个体为单位的 ,也是在追逐着自身的合理、合法的利益。人又是社会的 ,他必须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职能 ,医生要救死扶伤 ,战士要保家卫国。人在社会关系中 ,是社会中的一个分子 ,他既需要得到他人的帮助 ,也有帮助他人的义务。人们在社会活动中 ,面对不公平的事件会产生正义感、同情心 ,为了大我的利益、社会的利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可以挺身而出 ,可以牺牲个人利益乃至自己的生命 ,这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都是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一个人在社会活动中 ,会产生种种认识和情感 ,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 ,形成自己的感情上的爱憎。正是由于对人民的热爱、对民族的热爱、对国家的热爱 ,使人们勇于做出牺牲 ,做出奉献。如果认为人们通过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 ,只能形成冷冰冰的自私自利的性格 ,而不会形成对他人关怀 ,以至在必要时做出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牺牲个人生命的决心和行动 ,那不仅不符合历史和社会现实 ,即使单从理论进行分析 ,也是说不通的。但我们千万不要把奉献神化 ,认为只有英雄和模范人物才能做出奉献 ,认为那是高不可攀的。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 ,一些白衣战士在一线默默无闻的工作 ,不计个人报酬 ,不辞劳累的工作 ,他们就是在做奉献 ;一些在平凡工作岗位上为了支援抗击非典的战斗 ,自觉的无偿的捐钱捐物 ,出力流汗 ,同样也是在奉献。在面临灾难的非常时期 ,在 21 世纪的新时代 ,我们呼唤着奉献精神 ;在与非典斗争的实践中 ,在新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征途上 ,也在孕育和催生着奉献精神 ,不断形成和发扬着奉献精神。中国共产党历来提倡奉献精神 ,弘扬和培育奉献精神 ,共产党和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模范作用尤其重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它是奉献精神的倡导着、实践者 ,也是奉献精神最集中 ,最生动的体现者。危难时刻 ,考验重重 ,面对非典这一突如其来的重大灾害。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党员一如既往 ,矢志不渝 ,他们没有恐慌 ,没有被吓倒 ,更没有被压服 ,而是走在抗击非典的最前线 ,哪里有灾害 ,哪里有困难 ,哪里就有由共产党员和广大群众组织起来的战斗队伍。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 ,抗击非典最前线的一些医护人员 ,胸前佩带着一枚徽章 ,图案是一面鲜艳的党旗和“共产党员”四个字。中日友好医院如此 ,在整个抗击非典斗争的前沿也是如此 ,共产党员总是“把方便留给别人 ,把困难留给自己 ;把安全留给别人 ,把危险留给自己 ;把幸福留给别人 ,把痛苦留给自己”。在安与危、生与死的抉择面前 ,共产党员总是冲锋在前 ,勇挑重担 ,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 ,凸现着奉献精神 ,也唤醒和提高着广大群众的奉献意识。共产党员这种实践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行动 ,这种与群众手拉手、心连心共同抗击非典的行动 ,这种充满奉献精神的行动 ,起到了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重要作用 ,为丰富奉献精神又添了浓墨劲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1 梁化奎. 坚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J . 彭城职业大学学报 ,2002 ,17 (6) :12754 张萃萍. 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敬业精神 J .特区理论与实践 ,2000 ,(5) :3925〔作者简介〕王明旭(196006 - 08〕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3 年 6 月第 16 卷第 3 期总第 89 期 — 5 —

第三篇:众志成城 抗击非典资料

什么是SARS患者为重要的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患者,此时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血液里病毒含量十分高,并有明显症状,如打喷嚏等易播散病毒。SARS冠状病毒主要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接触患者的分泌物及密切接触传播,是一种新出现的病毒,人群不具有免疫力,普遍易感。

此病病死率约在15%左右,主要是冬春季发病。其发病机制与机体免疫系统受损有关。病毒在侵入机体后,进行复制,可引起机体的异常免疫反应,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受破坏,导致患者的免疫缺陷。同时SARS病毒可以直接损伤免疫系统特别是淋巴细胞。 中国疫情

我国内地在医院接受治疗的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病例为12例,全部为北京报告。 北京抗非七措施

发热门诊定点医院集中治疗病人大转移门诊

北京被确诊和疑似SARS病例从一位数急剧攀升到百位数,全市仅有的两家传染病医院迅速爆满,不得不采取分散收治的策略,147家二级以上医院全部开设发热门诊。2003年4月下旬,北京设立了6家专门收治非典患者的定点医院。5月6日,北京宣武医院集中收治非典患者。5月8日,中日友好医院集中收治非典患者。5月7日,全市累计2163名SARS患者成功地从全市各区县90多家非定点医院被平安转移到16家收治“非典”患者的定点医院。5月8日至6月12日,118例重症SARS患者由120急救中心被安全转运到中日友好医院、宣武医院,无一例发生意外。5月31日宣布,北京定点医院数量将从16家减少到7家。据统计,从4月21日至6月12日,在医疗指挥中心转运组的指挥下,120共转运确诊非典患者2868人次(由于部分患者经过多次转院,因此转运人数超过北京地区非典确诊患者总数)。转运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和风险之大史无前例。 小汤山野战医院病死率不到1.2% 零感染率

4月下旬,北京市政府决定建设小汤山非典定点收治医院。5月1日,经过4000多名建设者7天7夜昼夜鏖战,一座占地122亩、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拥有1000张床位的全国最大的传染病院正式竣工。1300多名人民子弟兵奉中央军委之命随即开赴小汤山。到5月2日凌晨3点30分,133名病人入住。一批综合医院从“毒染”中被解放出来。6月20日上午,最后一批治愈患者出院。从5月1日收治第一批非典病人至6月20日的50天里,小汤山医院先后收治了680名非典患者,死亡仅8例,病死率不到1.2%,为世界最低。因为有着一套严格的防护制度,全部1383名官兵无一人被感染。小汤山医院回放 流调布网群防群控

4月17日,北京防控“非典”工作小组正式成立“流调大队指挥部”。来自市及各区县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等单位的2622名公共卫生人员分为市直属大队、19个分队和铁路防病队,组成了424个防病小组,在全市织就了一张疏而不漏的“非典”防控网。 整体隔离感染源

4月23日,北京市政府发布了《对非典疫情重点区域采取隔离控制措施的通告》,将隔离对象确定为:非典确诊病人,疑似病人,与前二者发生过密切接触的人员,非典污染的医院、工地、居民住宅等场所及动物和其他物品。隔离时间为14天(后改为21天)。隔离期间,政府将保障被隔离人员的防治和日常生活。24日,我国政府宣布将非典列入《传染病防治法》法定传染病进行管理,为隔离政策的执行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通告》发布的当天,第一批隔离区域确定: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地坛医院、中央财经大学的一座校外家属楼、北方交通大学的一座学生公寓。从《通告》发布开始,所有受非典污染的医院、工厂、工地、饭店、写字楼、居民区、学校都采取了隔离措施。隔离方式有三种:整体隔离、集中隔离、家庭隔离。4月26日,市建委系统发布《疫情工地隔离管理的实施方案》和《施工现场防控“非典”工作实施方案》,狠抓建筑工地的防疫管理。截至6月20日,北京市累计隔离30173人,其中整体和集中隔离12131人,分散隔离18042人;累计解除隔离30031人。 高校封闭管理空中课堂开播

4月21日,北京高校开始率先采取了校园封闭管理的紧急措施。据统计,北京60余所普通高校,近180个校区,有360多个校门,60多所高校的2500名保卫人员24小时严守校门,同时还肩负着校医院、校内隔离区的看护任务和校园巡逻任务。4月24日,北京170万中小学师生暂时停课,5月5日上午8时,空中课堂第一讲播出。6月初,所有空中课堂教学内容全部按年级分科播出。 公共娱乐场所停业设置交通联合检查站

北京市从4月26日起暂停全市歌舞娱乐场所、“网吧”、电子游戏厅、剧场、影院、录像厅等公众聚集的文化娱乐场所的经营活动。北京市25条主要进出境道路和4条进出境高速公路设置的29个交通联合检疫检查站作为联防联控的一级检查站;京石、京沈、京哈、京津塘等5条高速路上设置了15个二级检查站;还在与外省市连接的其他公路上设置了130个三级检查站。 全民动员各自为战

村自为战,社区为战,校自为战,工地为战,在抗非科学防范体系中,街道和社区成为抗击非典的前

1 / 3

沿阵地。根据北京市的要求,社区防控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建立信息收集反馈、督促检查等制度,帮助每一个居民树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的社区理念。北京郊区实行干部包村、村民联保、逐个排查制度。市委、市政府在工地不停工、不以防非典为由遣散民工的基础上,对建筑工地和民工居住地实行严格的封闭式管理,并大力改善民工的居住和生活条件。 北京八大战区 第一“战区”:医院

两个多月来,在阻击非典的这个最大战场上,医院的白衣战士演绎出一幕幕为人民生命安全赴汤蹈火的壮举。 第二“战区”:科研

几个月前,人们还不知道“非典”为何物;40多天前,人们还不知道非典的病原体是什么;几天前,人们还不知道非典病毒来自何方。然而,在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这些问题现在都有了初步的答案。这些成果的背后,凝聚的是科学家们的献身精神。 第三“战区”:街道

北京市政府关于社区群防群控战役的动员令是: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构筑全民防治非典型肺炎的严密网络,街道、社区和居委会、村委会具有重要作用。 第四“战区”:高校

北京市政府要求首都各高等院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小学和幼儿园、托儿所每天坚持对学生和儿童测量体温;加强对教室、实验室、食堂和学生宿舍等公共场所的消毒。已经停课、放假的中小学必须每天坚持跟踪了解学生身体状况,教育学生在家学习和休息。各高等院校、民办高校要坚持教师不停课、学生不停学、师生不离校,合理调节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和教学形式。强化校园封闭式管理。学生未经批准不得离校;健康状况不佳的学生,家在农村地区、西部地区或疫区的学生,不予批准离校。对所有离校的大学生,学校要追踪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并纳入学校疫情监控和信息报告范围;离校后要求返校的学生(含家住北京的学生),必须进行隔离观察。 第五“战区”:工地

“就地观察、就地预防、就地治疗”三就地的原则保证了各施工用人单位不得擅自停工停业和遣散民工。对外来民工,要由施工单位负责按照“健康人员就地预防,有接触史的就地观察,已确诊的就地治疗”的原则,采取严格措施控制其离京,对擅自放走外地民工的施工和业主单位要实施严厉处罚,问题严重、影响恶劣的,要永远吊销其在京的施工执照,取消其施工资格。各用工单位对外来民工要定时足额发放工资,改善膳食、住宿和卫生条件。 第六“战区”:乡村

构筑一道防控非典的坚固防线,有效地控制了城区疫情向北京农村传播和蔓延。因为村自为战的显著标志是各村口拉起的绳子,所以老百姓也把它称之为“拉绳战”。郊区村村都有农民把守。非本村人进村一律进行登记,并要当场测量体温,体温不正常者不得进村。同时,北京市还采取了暂停民俗旅游接待、杜绝婚丧嫁娶活动、加强动物防疫和水源地保护等一系列措施,防止疫情向农村扩散和蔓延。 第七“战区”:城乡结合部

打赢北京防治非典攻坚战需要突破的难点之一,就是要对居住人员比较复杂、管理体制不健全的城乡结合部进行严格管理。通过组建临时党支部、发动业主自治、发放出入证等办法,实行封闭管理。对农村各类流动商贩和出租房屋进行逐户登记。对频繁往来于城乡之间的人员,密切注意其身体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做出相应处理。对外来民工全面实行登记制度,做到来源清、数量清、分布清,采取坚决有效措施,劝阻和控制疫情较重地区或已经发生疫情单位的外来民工返乡。 第八“战区”:企业

北京的非典疫情让美容、美发、餐饮、旅游等一些服务性行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绝大多数企业仍在正常运转。一手抓非典防治,一手抓经济建设,正是大多数企业的这种坚持让社会生活顽强地维持着常态。 北京抗非大事记

2003年3月6日,北京接报第一例输入性非典病例;

2003年4月10日,北京组建防治非典型肺炎卫生防病队; 2003年4月13日,北京首批8位非典患者康复出院;

2003年4月17日,北京防治非典型肺炎联合工作小组成立,负责北京地区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任组长,首都医疗资源开始进行整合。下午,中共北京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贯彻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精神,号召全市人民行动起来,党政军民齐动员打赢防治非典这一严重突发性疾病灾害的人民战争。

2003年4月19日,刘淇主持召开全市医院院长会议,他要求:北京各医院对具有非典症状的患者必须实行首诊负责制,决不能以任何理由拒收患者,否则将坚决追究责任。

2 / 3

2003年4月20日,中央决定:王岐山同志任北京市委委员、常委、副书记,免去孟学农同志的北京市委副书记、常委、委员职务。从这天起,北京加大了对非典疫情社会公布的力度,实行疫情每日一报。

2003年4月21日,北京确定首批6家非典定点医院

2003年4月21日至4月底,北京非典疫情处于较高水平,连续十几天每天都有90至100个病例,最高一天达到150多人。

2003年4月22日,王岐山任北京市代市长。北京市急救中心开通10条非典咨询热线。当天,北京最新疫情为非典病例588例,死亡28例,疑似666例。

2003年4月24日,西城区决定于 4 月 24 日零时对人民医院实行整体隔离。这是全市第一家实行整体隔离措施的单位。北京市中小学开始停课2周。

2003年4月25日,北方交大、中财大学生宿舍楼实行隔离控制措施。

2003年4月26日,北京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保障医务人员全力以赴做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的若干决定》。

2003年4月27日,北京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强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的决定》。北京全面建立非典患者的社会救助机制。北京暂停娱乐场所经营,并开始公布各区县疫情和隔离区信息。

2003年4月28日,北京市政府发布《关于做好非典患者密切接触人员医学观察的通告》和《关于加强北京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的决定》。截至28日10时,北京累计收治非典病例2474人,其中确诊病例1199人,疑似病例1275人,治愈出院78人,死亡59人。

2003年5月1日,经过7天7夜的奋战,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正式竣工启用,首批156名患者顺利入住。

2003年5月初开始,疫情出现小幅回落,但仍处于高发平台期。 2003年5月2日,北京市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工和建筑工地防控非典型肺炎疫情的紧急通知》。 2003年5月6日,第一家三级甲等医院——宣武医院开始收治非典病人。北京为中小学生开设“空中课堂”。整顿规范发热门诊,保留63家条件较好的医院发热门诊。

2003年5月7日,北京所有确诊非典病人全部转移到16家定点医院,实现了确诊患者随诊随收,集中治疗。

2003年5月8日,三级甲等医院中日友好医院作为非典定点医院投入使用。

2003年5月9日,新增病例数首次跌破50例。北京市防治非典联合工作小组根据胡锦涛总书记的批示,决定打好五月攻坚战

2003年5月10日,6名外籍非典患者全部痊愈出院。

2003年5月15日,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第一批7名病人痊愈出院。

2003年5月19日,北京通报的新增非典确诊病例首次降至个位数,总数为7例。 2003年5月21日,北京地坛医院送走第100位非典康复者。

2003年5月22日起,北京8万名高三年级学生开始返校进行考前复习,其它年级的中小学生也将陆续分期、分批、分区域复课。

2003年5月24日,北京向陕西、四川、甘肃、重庆、湖北、黑龙江等11省市捐赠一批急需的防治非典物资。

2003年5月29日,北京新收治非典确诊病例首次为零。

2003年5月30日,刘淇宣布:北京防治非典“五月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

2003年5月31日,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蔡赴朝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随着疫情的初步遏制,北京定点医院数量将从16家减少到7家。

2003年6月1日,首都高校出现首批返校的应届毕业生。 2003年6月2日,北京非典疫情出现三个“零的突破”:当日新收治确诊病例、疑似病例转确诊病例、非典病例死亡人数均为零。

2003年6月5日,北京最后一处疫情工地解除隔离。 2003年6月7日,北京8万余名考生参加“非常”高考。北京开始恢复部分室内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 2003年6月8日,北京首次迎来新增非典病例零纪录。 2003年6月9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新向社会开放。 2003年6月19日,北京绝大多数医院恢复正常医疗秩序。

2003年6月20日,北京市发布《关于做好下一步防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工作的意见》。

2003年6月23日,北京住院非典确诊病例仅剩46人,已全部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取消旅行警告和从非典疫区名单中删除的条件。

2003年6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撤销对北京的旅行警告,并将北京从非典疫区名单中删除。

3 / 3

第四篇:在抗击非典的日子里

-----艺术设计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邱书林的工作日记(摘录)

4月21日 下午,学院成立防治非典领导组,我任副组长,负责全院学生的非典防控工作。我院有学生491人,由于专业特点,为享有更多的绘画空间,三分之一的学生在校外租住房屋,由于不能返校,给防非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应该想办法解决。为落实学校防治非典领导组的部署,晚饭后,我赶到到办公室,连夜起草了《艺术设计学院预防非典型肺炎工作的紧急通知》,准备明天一上班班子通过后让班主任张贴、下发、传达到每一名学生。

4月23日 从昨天开始,我要求班主任一定要在最短时间内将所有校外租房学生的详细情况摸清,包括住址和通讯方式等。今天下午整理后印制了全院的学生通讯录。我想,这样联系就方便了,这部分人的防非工作心里就有底了。

4月24日 为把好学生晨检这一重要关口,院防治非典领导组决定,采取逐级汇报制:宿舍长(8:00—8:30)——班主任(8:30—8:40)——邱书林(8:50—9:00)——校防治非典办公室。今天,我设计印制了《艺术设计学院学生非典防控晨检日报表》,建立班主任《非典防控工作日志》,要求班主任清晰地记载每天的学生晨检情况。

4月25日 晚11时,我和袁红林打车将三名刚从北京、保定疫区返校的学生送往东区培训楼招待所进行隔离观察,到校医院开具证明,登记房间,再三叮嘱,互留通讯号码。回到家时,已是后半夜。

4月28日 封校好几天了,学生们不能出院,都说太憋闷了。面对此情此景,我想这时学生最需要我。近些日子里的傍晚时分,我一有空就在校园中为大家演奏萨克斯,用音乐这一人类最高级的语言来安慰大家的心灵,用巴赫、古诺的《圣母颂》来为大家真诚地祈祷,由衷祝福大家远离非典,珍爱生命。

5月1日 中午1时,西区西院2001级装饰设计与工艺教育专业学生田成帅发烧,我将其接到东院校医院,安排同宿舍其他几名学生隔离。下午5时校医院通知“警报”解除。我“如释重负”。

5月2日 上午,院防治非典领导组召开了第五次工作会议,要求班主任经常通过电话询问在校外居住学生的情况,及时将各级领导和部门的指示精神传达到每个人,让同学们感到:老师就在你们身边,老师永远和你们心连心。为解决班主任老师的通讯话费问题,院长罗磊明当机立断,每人补贴话费200元,并要求24小时开机,学生有事能够及时联系到辅导员。

5月4日 上午8时,2002级雕塑专业学生张翠娟发烧,辅导员袁红林送到校医院检查,随即转往省三院就诊。因发烧原因尚未确定,需继续观察。我马上决定安排学生隔离,等一切安排好我已是汗流浃背了,身心俱疲。

5月12日 下午5时,520室6名女生体温偏高(4人在37度以上),我百倍警惕,密切关注。晚11时体温全部正常,我一直紧张不安的心才逐渐平静下来。

5月13日 这些天来,为能第一时间掌握突发情况,我每天长在办公室。早上7时到岗,中午经常1时上班,晚上还要值班到深夜。近日来,不知处理过多少具体的事情,感觉很累。尽管警报几次拉响几次解除,但我的心中却总是警钟长鸣,千万不可松懈呀。不管多苦多难,不管多长时间,都要坚持住!

第五篇:抗击“非典”系列人物报道——姜素椿

真心英雄——抗击“非典”系列人物报道——姜素椿

央视国际 (2003年05月13日 11:21) CCTV.com消息(东方时空之东方之子):

他是一位年过古稀的传染病专家。

他是北京最早一批搏击非典的白衣战士。

当他不幸被非典击倒后,这位无私无畏的坚强老人把自己的身体当成搏击非典的最后战场 。

一场生死试验之后,他赢了最后胜利。

姜素椿

传染病专家 74岁

解放军302医院原专家组成员

曾多次参与我国部分地区传染病疫情的控制和处理工作

在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及出血热等

传染病的诊治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及丰富的经验

今年3月5日,北京第一批外来“非典”患者被送到了姜素椿教授所在的解放军302医院。3月7日晚上 ,其中一位患者陷入垂危,情况紧急,院领导把经验丰富的姜教授请到了急救室坐镇指挥。

【姜素椿】:刚吃完饭就来电话,主任亲自打的。他说叫你赶快来,我知道肯定是病人,我说好,马上到。

【302医院院长吕占秀】:江教授就是快步小跑就跑到病区。

【姜素椿的学生王冶】:很早就到了,甚至比我们年轻医生到的都早。

【302医院院长吕占秀】:跑到病区之后,我已经在那个地方,我说江教授你还是在外面坐镇指挥吧?不行,我一定要进去。

【姜素椿】:这个病人从哪里到哪里,我一问,流行病学的情况我知道了。当时我意识到,我跟护士讲,护士给我帽子、口罩、纱布,纱布贴在鼻子底下,这两块纱布给我起了很大的作用,病毒挡了不少在外面,然后我就进去了。

【姜素椿的学生】:我也是劝我老师千万不要进去,因为你年纪太大了,对于这个病来讲,年纪越大抵抗力越低。

【302医院院长吕占秀】:他不顾个人安慰,不顾个人的高龄,不顾个人曾经患过癌症,做过手术,肌体免疫力功能低下,这么一个状态,在一线组织抢救。

【姜素椿的学生】:我们百般阻拦也不行,教授非要进现场,一定要到第一线去,他说我作为医生,如果不到第一线去,只在幕后策划策划不是个好医生。

【姜素椿】:你不掌握第一手材料,你不亲自看到,比如瞳孔,我要亲眼看的,心跳,我要亲眼看的,打针,做手术,要看心脏的情况,要电击,我一看,我说赶快打开一看,不要,他没有电击的指标。

【姜素椿的学生】:在当时的防护条件下,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了,教授因为在病房里待的时间太长了,病人在垂危阶段,包括抢救,摁压,胸部摁压这些抢救过程他都在场。

【姜素椿】:他呼吸压出来的气体,整个屋子都是。

经过一个多小时紧张抢救,患者终因病情过重死亡,为了尽快查明非典型肺炎病因,姜素椿向院领导提出进行尸检,以获得第一手病理资料。第三天,第二批病人送到,姜素椿不顾疲劳,又投入一线指导诊治。

【姜素椿】:第二天我提出成立四个组,其中一个是临床组,由我当顾问,还有一个组长,我们一起处理这些病人。

【姜素椿的学生】:不光是坐在办公室里主持会诊会议,还要到病房去反复地查体,看病人,我们都知道看病人查体,对于非典肺炎来讲,尤其是在一线的医生,这种操作是相当危险的,近距离的密切接触感染率相当高。

【302医院医务部副主任周先志】:他那么大的高龄了都不顾个人安危,他天天进病房。

【姜素椿的学生】:教授以前做过手术的,也得过癌症,他在战胜了癌症之后,然后战斗在医疗的第一线,确实令我们年轻的大夫相当相当感动。

【302医院院长吕占秀】:他说我的岗位就在一线,我就这么一点爱好,你一定要让我去,话很朴实,但是体现了我们老专家一种精神和思想境界。

【姜素椿】:年轻人有他们的优势,有他们的长处,有很多东西我不能比的,可是在这个疫情的问题上,我可能也有我的优势,我的经验比他们多一些。我的教训也比他们要多一些。

姜素椿的大学时代是在大连医学院度过的,此后的47年,他一直呆在302医院,把大半生时光都献给了中国传染病防治事业,47年来,他抢救过的传染病人不计其数,他曾成功地救治过数千例出血热病人,在这场抗击非典的特殊战斗中,他又走在最前列,然而,这一次,他一生与之搏击的传染病把他也击倒了,连他自己也不清楚是在哪一次抢救中被非典病毒感染上的。

【姜素椿的学生】:这个肯定说不清楚,因为教授进前线的机会太多了,他基本上,在他倒下以前,三天之前一直就在抢救工作。

【302医院医务部副主任周先志】:我记得他病的那天上午,我到院长办公室,院长还跟我说了。他跟院长打电话说,你们不要剥夺我看病人的权利。他还要求进病房,下午他就发烧了。

【姜素椿】:14号下午,14号吃完饭以后,按照规定,我和老伴出去转,转到20分钟以后,回家。我觉得冷,我觉得我今天这个冷不一样,有点寒战。回到家里试表,一试表37度6,稍微高点,我就意识到我可能有问题了。

【302医院医务部副主任周先志】:因为晚上我们一个病人需要抢救,这样我就跟他打电话请教他怎么办。大概是晚上一点多钟,那个时候我不知道他发烧了。第二天早上,他们告诉我说姜院长昨晚上发烧了。所以我知道这个事以后,我觉得很后悔,因为他病了,晚上我还去打扰他了。

【姜素椿】:院里说要赶快住院。我说再仔细看看,反正我家里不会传染给别人,我就两个人在家。

【姜素椿的学生】:就在家里休息的时候,还要打电话到病房问每天的病情的日报、情况。跟我们下级医生讨论目前这个情况,分析目前的病例。

【姜素椿】:到下午还是这个时候,又来了,我就知道的,赶快走了。我跟医院打个电话,我要住院,老伴要送我,我说不要送。

【姜素椿的老伴彭谲云】:他还是怕传染。他还是比较注意的,那几次去抢救回来,他就把鞋,衣服都脱了,鞋就放在门外,衣服就在外面吹风,洗手这些,还是比较注意。另外他不让我睡在这屋了,让我睡在我女儿这屋,他说分开睡吧,省得传染了。

【姜素椿】:她听我的。我们一直是这样的,她听我的。如果她把我送到病房,病房是污染区,回来的时候,她一个人多难受。这样,她对我理解,我求求你,你不要送我了。

【姜素椿的老伴】:我要坚持送他去,他说那我就不去住院了,我说好吧!那你自己去吧!后来回来以后,我自己就掉了眼泪,我觉得将来真的要出什么事,我就后悔,觉得对不起他。

【姜素椿】:天下着小雨,环境非常好。我现在把头发都剃了,当时想不要紧,当时没跟她讲,可能是最后一次。

【记者】:也许回不来了?

【姜素椿】:有这个可能,我想到了,可是我很坦然,我不害怕。不谈这些了。

3月15日,姜素椿被确诊感染非典型肺炎。这对于已经74岁高龄,并且身患过癌症,多次做了化疗的老人的确非常危险,院领导多次组织专家研究治疗方案。这时姜素椿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拿自己做试验,注射非典患者恢复期的血清,在特效药还没有研制出来之前,为抗击非典闯出一条新路。

【302医院院长吕占秀】:过去只是在教科书上写过,病毒感染的患者在恢复期有抗体形成。但是我们医院以及其他许多单位没有做过这方面的尝试。

【姜素椿】:在抢救第一个病人以后,到第三天,我就想出一个问题,要抽这个女儿的血给他妈妈治疗,女儿已经好了。再过一段时候,一般两到三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康复了。这个病已经好了,他肯定是产生抗体,一般是永远不得这病了,所以我现在是有抵抗力了。可是没想到,那个病人死了,我又发病了。所以这个计划在我的身上实现,所以我想试试这个。

【姜素椿的老伴】:直接就输到体内了,有一些病也许就查不出来,他做了很多项目检查,这个我都很感动的。也可能有一些情况我们现在查不出来的,另外恢复期的血清里头还有没有病毒呢,恢复多长时间呢,这都是问题。

【姜素椿的学生】:就是说我们现在连它最彻底的恢复期到底有多长,因为没有一个人群调查,还不能完完全全地肯定,只是医学上凭着经验的一个推测。可能60天的血清,几十天的血清,可能好一些。那在这种情况下,冒着风险,有一个最大的风险就是会不会因此再得上,这些病人是不是真的完全好了,没有传染性了,身体里没有病毒了。

【姜素椿的老伴】:我就说,能不输就不输,院里好象也是这样。

【姜素椿】:我不试一试,你还等人家去试吗?我没有足够的考虑,我觉得这个事有一定的危险,80%我认为是有把握的。 以前已经出现一次反应了,我提出要求,我说把主任和护士长叫过来,万一有反应,抢救。我也不是盲目办事,什么事都要科学办事,有备无患,万一出现反应,可以抢救。

【姜素椿的学生】:他坚持。甚至是跟我们的院首长也好,跟我们所有的在科的医生,都来坚持,一定要这样去试一试。

【姜素椿的老伴】:后来我考虑一下,我说也可以,我说那就尊重你的意见,你就输了,有些风险的话,我们就来承担。后来我就给我女儿打电话的,我跟她说有一点的风险,但是既然你爸想这样做,我们就支持他,就输吧!

【姜素椿】:这个风险应该冒,我不冒谁冒。我是传染科医生,70多了,万一出了事比年轻人好一点。

经过周密准备,3月22日,从广东取来的血清输到了姜素椿体内,在配合其他药物治疗后,奇迹出现了,74岁高龄的姜素椿专危为安。4月7日康复出院。姜素椿用自己的身体试验的血清疗法为抗击非典积累的宝贵的经验, 4月2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到姜素椿的事迹后批示:我为我军有这样优秀的医学专家感到自豪。

专家认为这种疗法对于危重病人、孕妇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非典患者的治疗有积极的意义。

就在姜素椿住院的23天的时间里,他仍不忘抗击非典,在病床上写下了九篇文章,把自己亲身防治非典的经验告诉公众,在快康复的时候,就开始要求到非典一线去工作,他觉得自己身上有了SARS抗体,可以不再被感染,同时表示需要时可以献出自己的血去挽救更多的危重病人。现在姜素椿教授在家休养,领导要求他不能再上非典一线,他只好通过电话与战友保持热线联系。

上一篇:开班典礼议程范文下一篇:科技创新日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