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关心、关爱青年为企业发展聚力、聚心、聚智

2022-11-23

青年兴则企业兴, 青年强则企业强。青年, 是企业的未来和生力军。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 倾听青年心声, 鼓励青年成长, 支持青年创业。当前, 江苏油田进入了高勘探程度、高含水开发阶段, 油气勘探开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 页岩油气等新类型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处于起步阶段, 油田的又好又快发展迫切需要更多更强的科技和人才支撑。作为油田勘探开发工作的“参谋部、作战部”, 推进油田的又好又快发展、为油田提供技术支撑是我们研究院义不容辞的职责。在思想、工作、生活上关注、关心、关爱青年人, 帮助他们成长成才, 早日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的中流砥柱, 既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自觉行动, 也是促进企业持续有效发展的现实需要。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 我们始终注重青年科技人员的培养和使用, 为他们搭设舞台, 创造环境, 有力促进了青年人的成长成才, 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一、平时多关注, 注重发现青年人才, 为企业发展聚力

企业都希望在员工事业的初期识别出有潜质的、能担任重要职位的青年人才。在得到准确识别后, 企业便会投入更多资源来培养这些人才, 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高潜质青年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 更多企业是在新员工工作1—2年后, 根据其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成果, 判断其是否符合高潜质青年人才的标准。这就给企业带来两方面的困扰:一是人才选拔的风险性较高, 如果不在选人之初就做出准确判断, 那么很可能出现鱼龙混杂的局面, 影响企业的高效运行。二是增加了企业选人和用人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如何既快又准地选出高潜质青年人才, 是企业当前面临的难题之一。发现“高潜质”人才, 首先要弄清楚“高潜质”的概念。用通俗的话讲, “高潜质”就是“相对其他员工而言, 有较高的能力胜任更高职位或承担更多的责任”。那么, 如何来衡量高潜质青年人才呢?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 高潜质青年人才并非是指那些在目前职位上绩效很好的员工, 而是指能够在企业发展中和企业一同成长, 在职业生涯中有长远发展的青年人才。也就是说, 除了绩效这个基础性资质外, 评估高潜质青年人才时还需考虑多种因素, 如:明确的职业目标、专业知识与技能、责任心、协作精神、统筹规划能力、学习意识、沟通协调能力、创新意识等。根据对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 我们将这些素质归纳为高潜质人才MAP素质模型:M—脑力 (Mental capability) 。脑力会影响一个人在工作中学习业务技能和管理技能的速度和质量。M方面得分高的人在工作中能够快速上手, 容易提出更多有创新性的思路和方法, 在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平上有突出的表现。A—态度 (Attitude) 。态度会影响一个人工作的动力以及价值取向等。A方面得分高的人在工作中表现出高涨的工作热情和积极主动的态度。P—人际技能 (People skill) 。人际技能会影响一个人与他人工作关系的建立和维持。P方面得分高的人在工作中能够更融洽、更灵活地与他人进行合作, 或对他人进行有效的管理引导, 带动影响他人共同完成团队目标。

二、思想多关心, 注重引导青年人员, 为企业发展聚心

青年人普遍有成才的热切愿望, 也有成才的巨大优势:他们的接受能力、创新意识、可塑性都较强, 开发潜力巨大。大多数青年人接受过系统的现代科学技术教育和培训, 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 接受新鲜事物快, 精力旺盛, 学习、吸收能力强, 在掌握新技术、运用新技能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敢于追求新颖、追求时尚, 具有勇往直前的昂扬锐气。但他们身上也暴露出一些先天劣势:现在的青年人大多是“80后、90后”, 受社会、家庭等大环境的影响, 身上已少有了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好高骛远、不善合作、急于求成、意志不坚等弱点更多地表现出来。工作中眼高手低、自以为是, 甚至有时会意气用事, 不愿与人沟通交流, 刚愎自用;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性格、思维、价值观等容易发生变化;工作中遇到挫折、受到打击, 容易思想偏激、意志消沉, 甚至一蹶不振, 从而影响自身的成长轨迹。这就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这个特殊群体的思想引领工作, 从政治上关心他们。基层党组织要善于运用多种平台, 通过多种方式, 引导他们学习党的创新理论,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他们的头脑, 占领他们的思想阵地,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 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 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 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的新一代。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 要切实发挥自身联系青年群体的桥梁纽带作用, 通过开展“党建带团建”“老专家牵手新员工”等活动, “青蓝计划”、推优入党等工作, 将团员青年的心紧紧吸引在党组织周围, 将团员青年的智牢牢网聚在干事创业上。要注重关注年轻人的生活, 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忧所盼, 与他们交朋友、拉家常, 在政策允许和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让他们在感动中感恩, 增强对企业“家”的归属感的同时, 增强忠诚感。如, 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借助青春课堂、专家讲座等平台, 邀请离退休老同志或在职老同志现身说法, 为他们讲授石油石化优良传统, 深受年轻科研人员欢迎;邀请培训处老师或省委党校教授解读党的最新理论成果, 讲解国际国内形势, 帮助年轻人深入了解党的理论、方针、政策, 增强他们的爱党爱国爱企之心,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通过推优入党方式, 近2年来先后有8名青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大增强了这部分人的自豪感, 激发带动了广大年轻科技人员的进取心, 又有17名年轻同志主动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院后勤等职能部门热情为年轻人办理购房贷款手续, 有的科室动员本室职工为购房有困难的年轻同志提供无息借款, 帮助年轻人解燃眉之急, 等等, 这些举措在暖身的同时, 温暖了年轻人的心。

三、事业多关爱, 注重培养青年英才, 为企业发展聚智

人才成长重在培养, 不同行业、不同单位培养人才有着不同的方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 我们认为培养人才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是强化使用。使用是最好的培养方式, 爱才就不能惜才, 要用才。人才只有在用的过程中才能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才能在事业上不断取得进步。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人才只有大胆使用, 才能培养出来。为此, 我们建立了“以博士后项目为主线—横向课题为配套—相关生产项目为应用”的项目管理模式, 由年轻的博士后承担重大科研攻关项目, 同时为他们配备必要的工作场所、科研设施和技术助手, 协调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让他们心无旁骛地搞科研。通过设置与博士后项目配套的横向课题, 吸引相关专业的年轻人积极参与进来, 充分借助博士后这些高端人才的引领作用, 使年轻人快速成长。打破传统的用人观念, 创新人才使用方式, 坚持“重文凭更重水平, 重资历更重业绩”的人才观, 为科技人员干事创业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搭建一系列科研课题、学术交流舞台, 让一大批处于幕后的年轻同志独立走到前台, 接受实践锻炼。人才的合理使用, 激活了人力资源, 催生了累累硕果。近年来, 我院获得的局级以上科技项目奖励中, 有20%的项目是由年轻科研人员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的, 90%的项目中可以看到年轻人参与的身影。第二是有效激励。为激发年轻科研人员的干劲, 增添他们的工作后劲, 我们牢固树立“既让马儿跑, 又给马儿草”的理念, 建立起“强化使用+目标培养+多种待遇”的“三轨制”人才队伍建设模式。在人才培养上, 抓好多层次、多形式的专题与综合培训, 努力提升年轻科研人员的整体素质, 着力选拔一批勇挑重担、引领发展的“领军人物”, 培养一批技术精湛、作风过硬的“拔尖人才”, 鼓励并关注那些敢冒风险、标新立异的“创造人才”。在人才待遇上, 坚持并发展了“政治待遇+工作待遇+生活待遇”多重激励机制, 对优秀的年轻科技骨干优先发展入党、优先进修学习、优先提拔任用、重奖有功之人。近年来, 共在年轻业务骨干中提拔使用干部10名;年度特岗特薪评定中, 有37%的青年同志获得特新奖励, 大大激发了年轻科研人员创先争优、比学赶帮超的热情与豪情。第三是氛围宽松。民主宽松的氛围是激发人们创造活力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用良好的环境氛围激发科技人员的创造性, 才能用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增强解决复杂问题的硬实力, 进而用解决问题的硬实力夺取各项发展成果。实践中, 我们倡导科学层面的绝对平等, 鼓励年轻科研人员敢于讲真话, 不怕讲错话, 杜绝唯上、唯书、唯资历。要求领导干部有宽广的胸怀、包容的心态, 善于听取年轻科研人员的不同观点, 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和赞赏, 少对他们进行否定和批评, 避免当“表情杀手”“语言射手”。辩证对待年轻人的缺点错误, 只要他们的出发点是为了工作、为了企业的发展, 都予以宽容, 同时积极引导他们吸取教训, 总结经验, 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自行改正, 从而增强年轻科研人员的自信心、事业心以及对企业的信赖感和责任感。

经过多年的潜心培养, 目前我院广大年轻科技人员精神振奋、斗志昂扬, 处处展现着特有的朝气、向上的锐气、创新的活力、良好的形象, 自觉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80%以上的年轻人已经能够独立承担科研课题, 部分年轻人挑起了局级及局级以上重大课题的大梁, 有的在重要工作汇报中崭头露角, 受到上级部门和领导的表扬与重视, 多人次获得各种表彰, 为企业创造了价值, 为单位赢得了荣誉。

摘要:青年是企业的未来和生力军。关注、关心、关爱青年, 为企业发展聚力、聚心、聚智, 是江苏油田研究院的重要课题。通过平时多关注, 注重发现青年人才, 为企业发展聚力;思想多关心, 注重引导青年人员, 为企业发展聚心;事业多关爱, 注重培养青年英才, 为企业发展聚智, 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青年科技人员,人才培养,企业发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医院人事档案数字化的实现论文下一篇:大数据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