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环境保护信息系统建设论文

2023-01-26

2010年1月,环保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保信息化工作会,提出了建设“数字环保”的要求。目前,从总体来看,我国环保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国环境信息化能力还很薄弱。一是部份省市还未搭建环保信息网络,缺少硬件支撑;二是有的省市搭建了网络,但还未开发业务应用系统;三是有的省市虽然开发了业务系统,但系统间相互独立,缺乏整合,“信息孤岛”现象比较严重;四是业务系统没有与环保业务有机融合,无法实现对环保业务的有效支撑。

环保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部门多,业务复杂,可借鉴的经验相对较少,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环保业务需求,明确建设目标和思路,综合各方面因素,全盘考虑,才能实现信息技术对环保业务的有效支撑。

一、建设目标

(一)环境业务协同化。

通过环境信息系统建设,打破部门界限,实现环保业务间的紧密结合,从而提高部门协同能力和行政效率。

(二)环境信息资源化。

通过环保信息系统建设,将分散的各类环境数据转变成集中的环境资源,实现环保数据的统一管理和集中共享。

(三)管理决策智能化。

通过环保信息系统建设,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统一管理、智能分析、及时共享、有效展现,为决策提供智能化支持。

二、建设原则

(一)统筹规划,重点建设。

全面整理环保业务需求,采用整体架构的理念建立总体框架,突破部门界限,进行统筹规划。重点加强服务性强,业务流程成熟,信息资源密集的业务系统建设,尽快提升信息化对业务的支持能力。

(二)统一标准、统一平台。

在国家有关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建立和实施符合自身管理要求的统一的信息标准规范、软硬件基础平台、数据交换标准接口和系统服务接口等技术规范体系。

(三)整合资源、深化应用。

以业务为主线,核心业务数据为基础,整合环境业务数据,根据业务需求,深化数据资源共享,提高环境信息化对管理的支撑能力。

(四)技术引进,分步实施。

充分学习先进的信息化理念,考察高水平团队,建立专家队伍,引入先进有效的技术平台。按建设周期分阶段、分系统实施,降低项目实施难度和风险。在建设过程中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分级管理,形成信息化建设工作机制。

三、建设思路

(一)通过业务分析,建立系统分层架构。

信息系统建设立足于环保业务、管理对象和服务对象,通过对环境业务的分析和设计,形成数据层、服务层、业务层等的不同层次需求描述。

(二)构建逻辑清晰、概念准确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

定义统一的环保基本数据架构,实现数据资源的统一使用和统一管理。围绕数据动态更新,构建规范的环保数据采集、传输、审核与整合的信息模式。

(三)定义统一的环保业务应用体系。

以业务为驱动,开展流程梳理,淡化部门界限,实现跨部门的流程关联和资源整合,实现业务协调和统一。

(四)

按软件即服务(SaaS)的原则规划信息服务平台,以面向服务(SOA)的原则构建所有的业务应用。

四、总体结构与建设内容

(一) 总体架构

系统以标准规范体系、信息安全和运维管理体系为支撑,分为数据层、服务层、业务层和门户等。数据层包括环境资源数据、环境质量数据、文档数据、目录数据和空间数据等类型。业务层主要采用平台化的思路,按环保业务需求,建设环境数据管理平台、污染源管理平台、环境监控预警平台、环境应急管理平台和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等五大平台。在业务层的基础上,建立统一门户,实现应用的集成。

(二)建设内容

1、环境数据管理平台。

环境数据管理平台由基础数据库、数据交换系统、数据统计分析系统、数据发布系统和内容管理平台构成,实现各类环境数据的集成和统一管理。

(1)环境基础数据库。基础数据库由污染源数据库、环境质量数据库、区域背景数据库、文档资源库和空间数据库等构成,服务于污染源管理、环境预测预警、应急指挥、综合业务管理、公共服务等五大业务域。各业务系统产生的成果数据自动更新各子数据库。

(2)数据交换系统。按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数据名录体系,开发开放的数据交换接口,实现各业务部门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

(3)数据统计分析系统。通过系统可以灵活定制各种查询、统计公式和报表等。根据环境管理主题,利用数据仓库、BI和GIS工具,可以按不同的数据维度和统计指标,对环境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从多角度、多侧面理解和展示数据。

(4)数据发布系统。通过系统及时将整合、加工、统计分析后的各专题数据向用户发布。并通过数据表、统计图、GIS专题图等多种数据展现形式,直观、迅速、准确地进行信息展示。

(5)内容管理平台。按电子政务信息目录体系,将纳入档案管理范围内的文档信息分类入库管理,包括政务办公信息,审批系统产生的项目审批、工程治理、污染源监管信息,各专项工作产生的规划成果、科研报告、技术导则、政策法规、科技标准、质量报告书、统计年报等文档。在统一的权限管理体系下,实现相关信息的检索、订阅、主动推送和资料交换等服务,从而提高电子政务目录信息的读取、存储和共享水平,逐步实现“数字环保档案馆”。

2、污染源管理平台。

在污染源管理平台中,以“一厂一档”为核心,整合污染源基本信息,再将各类环境管理数据与之关联,实现污染从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三同时及竣工验收、排污申报、排污收费、环境统计、日常监察、执法处罚、应急管理等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1)行政审批管理系统。系统包含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排污许可、辐射安全许可证、危险废物经营许可、固体废物转移许可、放射性同位素转让、污染防治设施拆除或者闲置审批等8项许可类审批,减免排污费审批、缓缴排污费审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审批等3项非许可类审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备案、放射性同位素转移备案、射线装置转移使用备案等3项备案业务。系统实现行政审批业务的协同和电子监察。当企业通过大厅、网络等渠道提交行政审批申请之后,系统自动收集企业信息,将审批业务与企业户头关联;根据行政审批的具体项目,自动将申请分配到对应部门。审批办理完成后,通过外网进行公示。

(2)污染源综合管理系统。通过“一厂一档”的排污户口管理,自动提取各子系统业务成果数据,实现业务数据的关联,并通过数据中心平台实现统一管理和有效共享。

(3)总量减排管理系统。结合总量控制和减排任务,通过总量减排台帐对各地市、区县以及各企业的减排情况进行管理、实时掌握减排情况和总量控制目标进展情况,实现新建项目的总量前置审批、总量减排项目跟踪分析和减排数据的自动更新。

(4)环境监察与执法管理系统。系统包括排污申报与收费管理、监察管理、投诉举报管理、行政执法与处罚管理等业务子系统。监察管理系统负责日常监察任务的分配、监督、和现场监察信息的导入。投诉举报管理系统集成12369热线、网络投诉与举报等信息,将投诉与举报进行统一管理。

(5)污染防治管理系统。包括饮用水源地保护子系统、流域水污染防治子系统、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子系统、土壤污染防治子系统、限期治理子系统等。实现关注区域的环境状况数据采集汇总和分析应用,为水、气等污染状况评价、企业污染治理、污染防治专项规划等提供支持。

(6)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对各级重点污染源的排放进行实时在线监控,实时采集污染物排放数据,掌握污染物排放的实时情况。

(7)污染源调查管理系统。实现各类专项调查或补充调查的电子表单生成、统一录入、与现有数据比对、审核和分析应用,有效补充、更新基础数据库内容。

3、环境监控预警平台

(1)环境动态监控系统。将环境质量自动监测数据和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对数据进实时汇总分析,把分析结果集成到GIS平台,实现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状况在GIS上的宏观展现。

(2)环境评估与预测预警系统。通过空气污染扩散模型、水体污染扩散模型等分析功能,实现区域大气、水等环境质量动态模拟,为相关人员提供决策依据。水、气预测预警成果可用于突发环境事故污染的连续动态模拟,预测扩散趋势,为应急决策提供支持。

(3)生态环境质量系统。生态环境质量系统包括生态监测管理子系统,生物多样性管理系统和农村环境质量评价子系统。系统对卫星遥感影像数据、矢量数据、地面监测数据进行解译分析,对重点生态保护区域进行全面监测管理,为管理重点生态区域提供环境信息支持。对生物物种资源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为物种资源保护和安全管理提供信息基础,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能力。采集农村地区环境状况基础信息 (水、土、气环境状况) ,对各地区的农村环境质量做出综合评价,为制定农村环境保护提供信息支持。

(4)辐射环境质量系统。对辐射环境数据、放辐射设备数据进行采集和汇总,通过信息综合利用,支持辐射安全评价工作,提高辐射安全监管能力的信息技术支持。

4、环境应急管理平台

系统由环境事件日常管理系统、接警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指挥调度系统、现场处置系统和事后评估系统等六个子系统构成,涵盖突发环境事件事先预防、事中响应和事后评估等全过程管理。其中:监控预警系统在监测站的环境监测数据库支持下,主要完成对水、大气、噪声、核辐射等环境因素的监控,并实现对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决策支持系统可在数据库仓库支持下进行数据分析与模型分析,为决策提供不同维度与不同形式的支持;指挥调度系统主要实现指挥领导指令的下达和指挥效果的及时反馈;现场处置系统主要完成突发环境事件现场的处置和现场情况的反馈;事后评估系统完成对整个突发环境事件全过程处理的后期评估以及突发环境事件结束后环境恢复方案的制定。

5、综合业务管理平台

(1)效能监察系统。对行政业务办理过程实施监察,包括行政审批监控、公文流程监控、人员操作监控、审批超时提醒、审批效率排行等。通过效能监察系统,提高工作效率,规范业务程序。

(2)业务督办系统。对交办或分派的环保重要工作等进行跟踪、反馈,实现管理层级间、业务与政务间的信息整合,强化工作任务的执行力。

(3)信访管理系统。系统提供电话、网络等投诉途径,提供投诉案件在各部门之间的转办、处理、反馈等功能,实现对信访案件查处情况的信息查询和统计。

(4)环保项目管理系统。将各类规划项目纳入项目库滚动管理;提供各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的申报、审核、管理功能;跟踪项目进度和实施过程,并对项目执行、验收的相关资料进行统一归档管理。

(5)能力资质管理系统。包含环境监测站监测质量考核(能力认定)、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检测机构资质和专家信息管理等功能。

(6)环保局政府网站。按政务公开信息目录完善网站信息,升级完善信息发布动态管理功能,实现内容编辑、审核、发布和审计等功能;满足环保系统政务公开要求。逐步实现企业网上申报,为社会公众和企事业单位提供服务。

6、保障体系建设

(1)信息标准规范体系。遵循国家环境信息化相关标准,参照已有相关国内外标准和规范,建立并不断完善环境信息标准规范体系。在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框架下实施系统分期开发。

(2)信息安全和运行管理体系。建立网络安全保障体系,采用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漏洞扫描、安全审计、Web信息防篡改、非法外连监控、物理安全等基础安全技术,实现网络安全和稳定运行。

建立系统安全保障体系,通过操作系统安全技术,结合使用安全过滤技术、数字水印技术、内容监控与恢复技术来实现对非可信信息的安全隔离。建立完善的网络病毒防治服务体系,实现网络病毒的有效防控。

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为业务应用系统的运行和维护提供信息安全保障。提供基本PKI数字证书机制的实体身份鉴别服务,建立全系统范围内一致的信任基准,为实施“一次登录,全网通行”提供技术支持。

建立管理安全保障体系,制定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系统安全管理制度、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响应方案等。

五、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受社会各界关注,而环境信息系统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环保工作的方方面面,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围绕环保业务需求,以业务应用为导向,数据建设为核心,实现信息技术与环保业务的有机结合,环保数据的统一管理和有效共享,为环保业务管理提供协同高效的信息支撑平台。

摘要:结合我国各省市环保信息系统建设现状, 对省级环境保护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建设原则、建设思路、总体架构和建设内容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建设内容包括数据中心建设、业务应用平台建设和保障体系建设。

关键词:信息化,系统建设,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 李顺, 徐富春, 孔益民, 张波.国家环境数据中心建设探讨.环境保护, 2006年02期, 77-8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光纤通信的原理及其发展方向论文下一篇:大数据时代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