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三结合、四方式,探索行为评价新模式——《品德与生活》学生学业行为评价研究

2023-01-0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甑别与选拔的功能”,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因此, 新课程改革以来, 评价受到了格外关注, 成为教育改革中亟待突破的瓶颈, 《品德与生活》学科的评价也同样面临困难, 必须改变现有的评价方式, 更加注重学生的行为评价。

为了开发行为评价新模式, 我校《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师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探索。我们以一、二年级的儿童为评价对象, 秉承以评价促发展的理念, 倡导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注重三个结合, 采取四种方式”, 实现评价内容多样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 利用评价量化表, 对低年级儿童的行为表现开展行为评价,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注重三结合, 评价内容多样化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重视对儿童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倡导多元、开放、整体的儿童评价观, 评价目标、内容从单一、封闭, 走向开放、多元[1]。因此, 在实践中, 我们对评价内容的选择, 力求做到与教材内容、课堂表现、儿童日常行为表现三结合, 从儿童实际出发, 贴近儿童生活, 以生为本, 多角度、多方面制定评价内容。

1.评价内容注重与教材结合。《品德与生活》教材不但突出了养成教育的要求, 通过行为指导、情景辨析, 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而且教材图文并茂, 贴近儿童生活, 受到儿童的喜爱。教材中对儿童行为的要求, 习惯的培养, 是儿童行为评价重要内容之一。比如:二年级下册《花草树木点头笑》一课, 要求儿童做到爱护花草树木;一年级上册《我很整洁》, 要求儿童爱清洁、讲卫生。把教材上的这些行为要求, 作为儿童行为评价内容, 既是儿童喜欢的课程所要求的, 又与儿童生活紧密联系, 彰显了生活化的特点, 不但利于儿童接受, 而且能很好地指导儿童生活, 让儿童学会生活, 在生活中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从而更好地生活。

2.评价内容注重与课堂表现结合。评价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 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 儿童课堂表现是儿童行为习惯的直接体现, 也关系到学习的质量。因此, 对儿童课堂行为的表现进行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二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 我教学的二年级三班, 上课铃响后, 教室里还是闹哄哄的。上课后, 有的孩子喜欢独自搞东西, 对老师的教学不理不睬;有的孩子则很喜欢讲话, 管不住自己。针对这些现象, 在“课堂表现”这一个评价项目上, 评价内容除了常规的认真听讲, 积极发言外, 特别把“课前备好品德书, 上课铃响后, 自觉静息好”, “上课时不随便讲话”, “不搞东西”等纳入评价内容。低年级的孩子普遍存在这些问题, 为了强化儿童做好这些行为, 一二年级都把其纳入评价内容, 旨在通过长期训练, 促使儿童养成相关的良好行为习惯。

3.评价内容注重与日常行为表现结合。低年级的儿童, 天性率真, 抓住他们行为中具有典型性的优良表现和需要改正的行为进行评价, 有利于儿童扬长避短, 向着良好品行方面发展。比如:我校低年级的孩子对人很有礼貌, 见着老师总能甜甜地问好, 放学后也会挥着小手向老师说“再见”, 非常可爱。把“主动向他人问好”作为评价内容, 强化了孩子的优点, 儿童也在“得星”的鼓励中做得更好。由于我校操场上铺有塑胶, 低年级的孩子总喜欢在上面抱成一团, 滚来滚去。这既不卫生, 也不安全, 孩子们却乐在其中。于是, 我们把“爱清洁、讲卫生”、“安全文明玩耍”纳入评价内容, 旨在通过评价, 督促儿童改掉坏习惯, 做个干净、文明、具备安全意识的好孩子。

二、采取四种方式, 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内容拟定好了, 那么谁来评价, 又怎样评价呢?直接由老师进行权威评价吗?课程标准重视评价主体的多样化, 认为“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构建过程, 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 也是评价的主体。强调儿童的自评、互评等方式和家长以及其他有关人员的参与。”因此, 我们研究时树立以评价促发展的理念, 以鼓励为主, 采用多元评价。在评价方法的操作上, 每个评价内容都采用了儿童自评、同学评、教师评、家长评的方式进行。评价还采用了涂星的方式, 这种方式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 孩子乐于参与, 看到自己获得了红红的星星, 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因此, 这样的评价是儿童喜欢的, 让儿童在评价的喜悦中不知不觉养成良好行为, 从而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1.自评——自省自悟。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 自我评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自我评价是指在个人内部就其自身的状态进行纵向比较所做的价值判断, 它是儿童自我认识的过程, 是儿童自省自悟的过程。在儿童自评时, 教师应帮助儿童学会理性、全面地看待问题, 让儿童的认识逐渐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使评价成为儿童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的手段, 从而学会自我判断。在实践操作中, 为了让自评更准确, 教师应加强引导, 让儿童如实地评价自己。评价前, 首先让儿童根据评价内容静静地思考一分钟, 回忆自己的行为, 如果认为自己做得很好, 就奖励自己3颗星;如果认为自己多数时候做到了, 有时还做得不够好, 就奖励自己两颗星;如果自己觉得确实做得不够好, 就给自己一颗星, 鼓励自己继续努力吧。思考后, 再让儿童动手涂星。低年级的孩子, 天真浪漫, 往往能实事求是地根据自己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 这也是他们难能可贵的地方。自评, 让儿童看清自身优势, 摒弃劣势, 充满信心。

2.互评——相互促进。儿童与儿童之间, 相互熟悉, 相互了解, 容易碰撞思维的火花。互评, 既锻炼了儿童的表达能力, 又增强了相互协作, 使其学会沟通与交流, 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互评, 不但让儿童参与评价, 还让其学会评价。怎样组织儿童互评, 使其不流于形式, 具有实效性呢?通过研究, 我们认为:1.活动前, 教师讲明互评的要求和目的, 让学生能公平、公正地评价别人, 不能因为他是我的好朋友就说好话, 我与他关系不好就说坏话。2.根据评价内容, 以小组为单位, 每个孩子都要对组内的其他孩子进行评价, 发表自己的看法。3.最后, 根据大家的建议, 小组长组织大家, 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商议最终得星颗数。低年级的孩子, 在相互评价时毫无忌讳, 能大胆地指出同伴的优点、缺点。因此, 互评中学生既看到了自身的优点, 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利于同伴间相互促进, 共同进步。在互评中, 我们也关注到个别调皮的孩子。比如:二年级三班的小袁常常管不住自己, 上课调皮捣蛋, 每个任课老师都喊头疼。针对这种现象, 开展了“寻优点”活动。先让每个孩子对小袁的行为观察一周, 然后, 让孩子们根据行为评价点对他的所作所为进行评价, 看看他哪些方面做得好, 除了评价点上的行为, 他还有哪些方面也做得好。在儿童评价时, 引导儿童以善意的目光去观察小袁, 看到他的进步, 他的努力。当然, 事前也会给小袁做思想工作, 让他约束自我行为, 尽量展现自己的优点, 便于其他孩子发现其优点。这样, 小袁对自己不好的行为也会尽量控制, 从而渐渐向好的方面发展。

3.师评——公平客观。如果说自评、互评的对象指向的是儿童个体, 那么教师评价则由个体转向小组这个小群体。新课程改革提倡小组合作学习, 认为小组合作是“高效课堂”的基本组织形式。那么, 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就非常重要, 每个小组表现如何呢?教师就应加强关注, 及时对每个小组的分工与合作, 每个小组的互助互学, 每个小组的讨论交流等情况适时进行评价, 而且教师公平、公正地评价尤为重要, 儿童也非常看重。我校在开展“学本式卓越课堂”的活动中, 要求教师对小组从“学习态度、行为表现”两方面进行星级评价。因此, 课堂教学时, 老师会根据每个小组的表现, 及时予以评星。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情况的评价, 恰好能与“学本式卓越课堂”的评价有机结合。这样, 对儿童的评价也更准确, 更科学。对于课堂外的行为评价, 教师就应做个有心人, 留心观察, 还可以让班干部记录各组情况, 教师结合自己的观察、谈话等进行全面真实地评价。[3]当然, 教师评价时还应关注过程, 重视每个小组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 重视他们在小组活动中付出努力的程度, 而不是仅仅重视最后的结果。在对小组全面、客观评价的基础上, 既要让儿童认识到本组的优势和进步, 又要让儿童认识到不足。这样, 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发展。这样的评价才是深刻的评价。

4.家长评——全面真实。有的学生在校表现得较好, 可是在家里又表现如何呢?我们把评价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让孩子的家长参与其中。孩子在家对自己的行为不会刻意约束, 家长也了解自己孩子的一言一行。这样, 对孩子的评价更加全面、真实, 利于教师了解孩子在家里的行为表现, 也利于家长、学校共同沟通、协调, 共同促进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父母对孩子的评价, 有的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比如:“孩子, 你乐于助人, 学习积极认真, 在家乐于帮助父母做家务, 是个聪明懂事的孩子。”有的则是中肯地指出孩子的缺点, 希望其改正, 比如:“孩子, 你平时在家有点调皮, 做家庭作业不够专心, 妈妈多么希望你能改正这些缺点呀。”无论家长是怎样的评价, 都是把特别的爱给予了自己的孩子, 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馨, 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实现二个增强, 评价效果初显

(一) 自控能力得到增强, 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经过三年的研究与实践, 行为评价初显成效。由于评价施行赏识教育, 起到了较好的激励作用。通过评价, 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和学习的乐趣, 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优势与进步, 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信心, 更加喜欢上品德课。通过对一二年级的孩子进行测试, 100%的孩子都喜欢上品德课。课堂上, 为了得到更多的“星星”, 学习更积极, 回答问题更踊跃, 让人头疼的课前静息大有改观, 而且能够主动做好课前准备了。儿童的自控能力也不断提高, 那种随便讲话、随便接嘴的同学明显减少。

(二) 合作意识逐步增强, 团队精神得到彰显

小组“捆绑式”的评价, 增强了小组凝聚力。一荣俱荣, 一辱皆辱, 让儿童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与小组荣辱息息相关, 儿童更具有团队意识。因此, 都以为小组增光为荣, 为小组抹黑为耻, 为了本组能获得更多的“星星”, 小组成员更团结了, 合作也更愉快, 更乐于交流、表达了。特别是组长, 对其组织、协调、领导能力要求较高, 组长从中得到锻炼, 变得更能干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尽管对学生的行为评价有着不如意的地方, 评价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但评价始终会给我们的教育带来意外的收获, 它会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促进其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伴孩子快乐成长。

摘要:传统品德评价模式, 以试卷的形式进行, 这种片面的评价重认知, 轻情感, 无法有效促进儿童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我校以一、二年级的学生为评价对象, 秉承以评价促发展的理念, 倡导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对低年级学生的行为评价进行了研究, 探索出行为评价新模式。这种模式“注重三个结合, 采取四种方式”, 实现评价内容多样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 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增强自控能力、合作意识, 促进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发展, 切实增强德育评价的有效性。

关键词:品德,行为评价,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茂聪.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品德与生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93-106。

[2] 张玉兰.一堂日本道德课:学生自我评价教学个案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08.4。

[3] 王清平, 徐向阳.放眼生命的成长—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新视野[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4:197-20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读懂学生,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有效下一篇:沈抚地区高校与社会的创新创业发展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