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与微量元素说课

2023-04-19

第一篇:维生素与微量元素说课

第四节__维生素和微量元素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体必需的维生素的主要来源和摄入途径,

2.了解维生素C的结构和作用,通过简单实验了解维生素的一些性质特征; 3.了解维生素的种类及营养作用,知道人们熟知的几种维生素的名称、来源和作用,从哪些食物中可以摄入维生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操作技能与观察能力,使之正确进行实验分析,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形成规律性认识,再辅以习题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了解维生素的知识的基础上,懂得营养物质的重要性。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维生素C的性质和人体内的功能 课题难点

维生素C的还原性的实验探究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在20世纪,科学家发现只用糖类、脂肪、蛋白质和水的饲料喂养,实验动物不能存活。但如果在饲料中加入极微量的牛奶后,动物正常生长。科学家反复实验后认为,动物膳食中除含糖类、脂肪、蛋白质和水外,还必须含有微量维生素、矿物质等。

[板书]第四节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阅读]资料卡片---维生素的发现

荷兰营养学家艾克曼。首先发现脚气病因缺乏某种微量物质引起,从而导致维生素B1的发现。英国化学家霍普金斯1912年提出维生素学说,他发现酵母汁、肉汁中都含有动物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微量有机物,称为维他命,也就是维生素。由于这一发现,他们于1929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问]你知道的维生素有那几种?它们各有什么性质? [板书]

一、维生素(vitamin)

1、维生素的作用

[讲]维生素是参与生物生长发育和代谢所必需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这类物质由于体内不能合成或者合成量不足,所以虽然需要量很少,每日仅以毫克或微克计算,但必须由食物供给。绝大多数维生素作为酶的辅酶或辅基的组成成分,在物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板书]

2、维生素的分类

[讲]维生素都是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在结构上无同性,通常根据其溶解性质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 [投影]

[板书]

(1) 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 (2) 水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B

1、维生素B2等)、维生素C [资料]著名探险家雅克·卡蒂尔的历险故事。

卡蒂尔在1534年11月至1535年4月间率一队船员在考察圣劳伦斯的加拿大湾。当时有数周的时间,他们被坚冰困在海湾里出不去,渐渐的他们都出现了以下症状:牙龈出血、皮肤反应性青紫、身体虚弱、易怒、肌肉隐隐作痛、关节痛。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一位魁北克印弟安人,印弟安人让他们喝一种由当地生长的一颗大松树的叶子和皮制成的茶,这种茶竟然神奇的治好了他们的病。马斯魁勒(Masquelier)博士受此启发,开始研究该树种的树皮于1951年提取OPC成功,并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19年后,即1970年,他成功的从葡萄籽中提取了纯正的OPC,含量高达95%以上,而且无论浓度还是抗氧化作用都优于松树皮提取物,患者服用后都感觉更有效。 [板书]

3、维生素C [讲]维生素C,其化学名称为:L-抗坏血酸。其结构式为: 分子式:C6H8O6,是水溶性维生素,溶液显酸性,有可口的酸味。维生素C广泛存在于水果、蔬菜中,水果中又以柑桔类含量较多,蔬菜中青色者含维生素C较多。人工不能合成维生素C,必须从食物中获得。

又叫抗坏血酸,是人体中新陈代谢不可缺少的物质,它维持牙齿、骨胳、血管肌肉的正常功能、具有解毒作用。能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促进伤口愈合,并能预防肿瘤。在新鲜蔬菜和水果中含量丰富,尤其是绿叶蔬菜,西红柿等酸性水果和豆芽中含量较高,缺乏时使人得坏血病表现为骨胳脆弱等症状。中学生每天需要补充60mg维生素C。

[板书] 维生素C,其化学名称为:L-抗坏血酸。分子式:C6H8O6。

结构:

[思考与交流]根据维生素C结构推断它具有那些性质? 加成、氧化、水解等。 [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试题:维生素C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其水溶液显酸性),它的化学式是C6H8O6,人体缺乏这种维生素可能得坏血病,所以维生素C又称抗坏性血酸。维生素C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在新鲜的水果、蔬菜、乳制品中都含量较高,如维生素C在新鲜的橙汁中含量500mg/L左右。学校课外活动小组测定了某中品牌的软包装橙汁中的维生素C的含量。下面是测定实验的分析报告。 I、测定目的:测定某中品牌的软包装橙汁中的维生素C的含量。 II、测定原理:C6H8O6+I2= C6H6O6+2H++2I- III、实验用品及试剂 ①仪器和用品(自选) ②试剂:指示剂

3mol·L-1)标准碘溶液、蒸馏水等。 IV、实验过程:

⑴洗涤仪器,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水,润洗后装好标准碘溶液。

。维生素C溶液(浓度7.50×10-⑵打开:软包装,目测:颜色——橙黄色。澄清度——好。 用剂。

V、数据记录与处理:

仪器向锥形瓶移入20.00ml待测橙汁,滴入2滴指示

根据以上数据,计算此橙汁中维生素C的含量VI、问题讨论

⑴橙汁和碘溶液分别盛放在何种滴定管中? ⑵滴定时能否剧烈摇动锥形瓶?为什么?

⑶从分析数据看,此软包装橙汁是否是纯天然橙汁?[

] A、是

B、可能是

C、不是 ⑷制造商可能采取的的做法是[ ]

A、加水稀释天然橙汁 B、橙汁已被浓缩

C、将维生素C作为添加剂 ⑸你是否同意这种做法[ ] A、同意

B、不同意 C、调查后再作结论 分析: ①根据题意信息维生素C水溶液显酸性,所以把它放在酸式滴定管中,碘溶液具有氧化性同样应放在酸式滴定管中。

②反应原理是用碘氧化维生素C,维生素C溶液中滴入淀粉溶液,当维生素C被碘氧化后继续滴入碘溶液使淀粉溶液变蓝。

③由于维生素C易被空气氧化,所以滴定时不能剧烈摇动锥形瓶。

④维生素C溶液的体积为20.00ml,与之反应的贷内溶液的体积为两次滴定的平均值15.00ml。由反应原理:C6H8O6+I2=C6H6O6+2H++2I- 维生素C的浓度C=5.6×10-3mol·L-1,即每升溶液中含有C6H8O6 质量为985.6mg/L。 ⑤信息中新鲜橙汁维生素C的含量500mg/L左右,计算结果远大于此数据,说明此橙汁肯定不为天然橙汁。对于制造商而言需要作调查后才能下结论。 [科学探究]P20

1、了解维生素C药片的主要化学成分 维生素C和淀粉

2、查询维生素C有哪些性质

维生素C是白色结晶粉末,无臭,味酸;溶于水,稍溶于乙醇,不溶于氯仿、苯、石油醚、油类和脂肪;具有还原性。维生素C用于治疗缺乏维生素C引起的病症(如坏血病)及过敏性皮肤病、口疮、感冒等,能促进伤口愈合,增强急慢性传染病人的机体抵抗能力;可作食物、药物的抗氧化剂;也可用作食品添加剂。

3、维生素C在人体中的功能 [科学探究]P20

1、了解维生素C药片的主要化学成分 维生素C和淀粉

2、查询维生素C有哪些性质

维生素C是白色结晶粉末,无臭,味酸;溶于水,稍溶于乙醇,不溶于氯仿、苯、石油醚、

油类和脂肪;具有还原性。维生素C用于治疗缺乏维生素C引起的病症(如坏血病)及过敏性皮肤病、口疮、感冒等,能促进伤口愈合,增强急慢性传染病人的机体抵抗能力;可作食物、药物的抗氧化剂;也可用作食品添加剂。

3、维生素C在人体中的功能 A、参与体内的氧化还原反应,维持细胞间质的正常结构; B、促进伤口愈合,维持牙齿、骨骼、血管和肌肉的组成; C、帮助无机盐和某些氨基酸的吸收; D、增强对传染病的抵抗力,有解毒作用; E、有助于防癌,降低胆固醇,防止坏血病等

[阅读教材]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21~P22内容,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投影] ①组成人体自身的元素约有多少种?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哪一种?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哪一种?这些元素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

②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划分的依据?它们对人体有什么作用?(学生阅读和课堂交流)

二、微量元素

1、人体中微量元素

[阅读]人体中微量元素的存在形式

[讲]地球上生命起源于海洋,构成生命的元素在自然界都能找到,并且与地球表层元素的含量大致相当。 微量元素在人体内的含量虽然极微,却具有巨大的生物学作用。其生理功能主要有:

微量元素能协助宏量元素的输送,如含铁血红蛋白有输氧功能。

②微量元素是体内各种酶的组成成分和激活剂。已知体内千余种酶大都含有一个或多个微量金属原子。如锌能激活肠磷酸酶,肝、肾过氧化酶,又是合成胰岛素所必需;锰离子可激活精氨酸酶和胆碱酯酶等;钴是维生素B12的组成成分之一,等等。

③可参与激素作用,调节重要生理功能。如碘是甲状腺激素的重要成分之一,环境缺碘则机体不能合成甲状腺激素,就会影响机体正常代谢和儿童的生长发育。

④根据体外实验,一些微量元素可影响核酸代谢。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它含有浓度相当高的微量元素,如铬、钴、铜、锌、镍、钒等。这些元素对核酸的结构、功能和脱氧核糖核酸 (DNA)的复制都有影响。

微量元素摄入量过低,会发生某种元素缺乏症;但摄入量过多,微量元素积聚在生物体内也会出现急、慢性中毒,甚至成为潜在的致癌物质。 [板书]作用:

(1)维持生命活动,促进健康生长和发育有着重要作用。 (2)缺少或摄入过多,可能导致各种代谢疾病

[过] 下面着重讨论铁、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交流展示] 碘元素对人体有哪些重要作用?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教师将其实物投影到屏幕上。

[讲]碘有“智力元素”的美誉,碘和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等一样是作为一种营养素而存在于人体,它在人体内的含量仅有25~50毫克(平均35毫克),为身体重量的两百万分之一,属于70余种微量元素的一种,尽管含量极低,却是人体各个系统特别是神经系统发育所不可缺少的。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不可缺乏的重要原料。甲状腺激素具有影响肌体代谢、生长发育,特别是脑发育的生理作用。因此,如果甲状腺功能异常,分泌激素过量或不足,势必对机体的代谢、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造成很大影响,导致种种疾病的发生,如较常见的甲状腺肿大。 [板书]

2、智力元素---碘

(1)作用:碘是人体各个系统特别是神经系统发育所不可缺少的。 (2)存在:在食物中,海产品(如:海带、海鱼等)的含碘量较高。 [问]预防碘缺乏病最根本的措施是什么?通过讨论得出补碘的有效途径是食用含碘食盐。

[讲]我国在食盐中加碘,以前用KI,因为KI易被氧化成I2挥发,因此降低效能。而碘酸钾KIO3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挥发、不吸水、不流失、易保存。所以现在的加碘食盐,用的是碘酸钾。

[交流展示]铁元素对人体有哪些重要作用?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教师将其实物投影到屏幕上。

[阅读]资料卡片

[板书]

3、铁

(1) 功能性铁和血红蛋白一起参与氧的运输。 (2) 储存铁与各种酶结合,分布在身体各器官

[小结]能够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身体健康,而且有些元素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

[知识拓展]各种重要的微量元素

[课堂练习]

1、人体内所必需的下列元素中,因摄入量不足 而导致骨质疏松的是(

)

A、K

B、Ca

C、Na

D、Fe

2、关于加碘食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密封、防潮和避光保存

B、加碘食盐即加入了少量单质碘的食盐 C、菜炒熟出锅时再加碘盐 D、多加点醋,可以提高碘的利用率

3、关于维生素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维生素是生物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所必需的物质 B、维生素容易在体内积存,主要积存在肝脏

C、维生素容易被人体吸收,多余的随尿排除体外,不易在体内积存,所以容易缺乏

D、维生素都是较强的还原剂

4、关于维生素C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易溶于水,水溶液显酸性 B、受热易分解

C、在水溶液中容易被还原

D、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中含有维生素C

5、微量元素摄入量的多少,会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导致成年人出现甲状腺肿大的原因是缺乏下列元素中的

(

) A. 铁

B. 碘

C. 钙

D. 锌

6、微量元素是指在人体内总量不到万分之一,质量总和不到人体质量的千分之一的二十多种元素,这些元素对人体正常代谢和健康起着重要作用。下列元素不是微量元素的是(

)

A.I

B.F

C.H

D.Mn

7、在人体所需的十多种微量元素中,有一种称为“生命元素”的R元素,对延长人类寿命起着重要的作用。已知R元素的原子有四个电子层,其最高价氧化物分子式为RO3,则R元素的名称为(

)

A 硫

B 砷

C 硒

D 硅

8、人体血红蛋白中含有Fe2+,如果误食亚硝酸盐会使人中毒,因为亚硝酸盐会使Fe2+转化为Fe3+,生成高铁血红蛋白而丧失与O2的结合能力,服用维生素C可以缓解亚硝酸盐的中毒,这说明维生素C具有

(

) A.酸性

B.碱性

C.氧化性

D.还原性

9、维生素C的结构简式为关于它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一个环状酯类化合物

B、易起氧化还原反应和加成反应 C、可以溶解于水

D、在碱性溶液中能稳定地存在 参考答案: 1.B 2.BD 3.A 4.C 5.B

6.C

7.C

8.D

9.D

课堂小结

一、维生素(vitamin)

1、维生素的作用

2、维生素的分类

(1) 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 (2) 水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B

1、维生素B2等)、维生素C

3、维生素C 维生素C,其化学名称为:L-抗坏血酸。分子式:C6H8O6。

结构:

二、微量元素

1、人体中微量元素作用:

(1)维持生命活动,促进健康生长和发育有着重要作用。 (2)缺少或摄入过多,可能导致各种代谢疾病

2、智力元素---碘

(1)作用:碘是人体各个系统特别是神经系统发育所不可缺少的。 (2)存在:在食物中,海产品(如:海带、海鱼等)的含碘量较高。

3、铁

(1) 功能性铁和血红蛋白一起参与氧的运输。 (2)储存铁与各种酶结合,分布在身体各器官

课后习题 P23

板书

第四节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一、维生素(vitamin)

1、维生素的作用

2、维生素的分类 (1) 脂溶性(2)水溶性

3、维生素C,其化学名称为:L-抗坏血酸。分子式:C6H8O6。

结构:

二、微量元素

1、人体中微量元素作用:

(1)维持生命活动,促进健康生长和发育有着重要作用。 (2)缺少或摄入过多,可能导致各种代谢疾病

2、智力元素---碘

(1)作用:碘是人体各个系统特别是神经系统发育所不可缺少的。 (2)存在:在食物中,海产品(如:海带、海鱼等)的含碘量较高。

3、铁

(1) 功能性铁和血红蛋白一起参与氧的运输。 (2)储存铁与各种酶结合,分布在身体各器官

第二篇: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所以,本节教材对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不可少的工具。

(二)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⑵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⑶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⒉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对生活中一些物质元素含量的确定,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

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含义,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课时:2课时

二、学况分析

1.知识基础:此前学生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非智力因素:元素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它比

较抽象,而且对于“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没有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以理解。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三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和水),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新教材作了一定的调整,降低了教学要求,不过分要求把握概念的严谨性,只要求初步形成概念既可;也不必一步到位,只要学生能结合实例正确使用概念,理清他们的区别就行。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指导学生阅读、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并与多媒体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难度。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

[设置问题]

(1)什么是元素?

(2)元素与物质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3)元素与原子的关系如何?

(二)、新课教学 一元素 ⒈元素概念

通过说明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使学生对“元素”有初步的印象。进一步分析,氢分子和水分子中都含有相同质子数的氢原子。同样,氧分子和水分子中的氧原子也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元素的概念在举例中导出。 ⒉学生讨论:

①元素的种类由什么决定的?

[学生总结]:元素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决定的。也就是说质子数不同,元素的种类就不同。 ②单质和化合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学生总结]: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组成元素是否只有一种。 [教师讲解]:物质的简单分类。 ⒊元素只讲种类,不能讲个数。 设疑:元素和原子有什么关系?

分析: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既可以讲种类也可以讲个数。

举例: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不能讲成水是由2个氢元素和1个氧元素组成的。 ⒋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

通过学生阅读教材中地壳中各物质的含量,使学生认识物质的种类非常多,而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并不多,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100余种;并要求学生记住含量最多的前3种元素。利用“养闺女”的谐音,帮助学生记忆。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生物细胞中元素分布的资料,使他们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由100余种元素组成的。

(三)知识迁移

[分组讨论]:课本P73,学生讨论活动。

利用讨论让学生领悟化学反应中什么粒子一定改变?什么粒子一定不变?元素种类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总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而原子只是进行重新组合,没有发生变化;元素的种类也没有发生变化。

(四)本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五)知识反馈:

⒈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3种元素是()

A硅铝氧

B铝硅氧

C氧铝硅

D氧硅铝

⒉元素之间的根本区别是() A核内质子数不同

B核外电子数不同 C核内中子数不同

D原子的相对质量不同 ⒊水是由__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__构成的。 ⒋某物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__元素,还可能含有__元素。

(六)课后作业

⒈从生物学或科普刊物中查找几种食品的元素组成,并列表说明。

⒉查阅资料,了解地壳中含量交大的集中元素及其存在。 ⒊背诵课本P75,常见元素名称及元素符号。 五板书设计 一元素 ⒈元素概念

⒉元素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决定的。 ⒊元素只讲种类,不能讲个数。

⒋地壳里各元素的含量:含量最多的前3种元素是氧,硅,铝。

第三篇: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选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五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二节第一课时。主要是使学生在掌握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基础上,了解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教材安排上,在原子结构后,元素周期表前,既能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又能过渡引出元素周期表的教学,因此在本章教材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材中的重要的理论基础,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如碱金属、卤素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同时能使学生以此为理论指导,来探索研究今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如氧族元素和碳族元素的学习。因此,是本书乃至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同时,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在掌握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基础上,了解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元素核外电子、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的总结,使学生掌握运用这些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且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重点: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 教学难点:原子半径的判断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型期,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前期。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还学习了碱金属、卤素知识;初步接触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这些为学好本节创造了必要条件。但本节教材内容较抽象,理论性强,为使学生真正理解及灵活运用,须加强演练。

三、 教法分析

鉴于高一学生还不具备较强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采用“启发诱导式“展开教学 ,为增强启发性,教师不是直接给出周期律,而是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归纳

出周期律,并对比大量数据和事实,验证结论的正确性。把一堂理论课转化为生动,形象的一堂以分析、讨论、总结为主的新课。既强化了重点又突破

了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整个课堂设计以问题为切入点,体现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特点。 四.学法分析

在本节教学中我着重突出教法对学法的引导,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旧知识为引路灯来探索新知识,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使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巩固,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 五,教学程序

1、 研究核外电子排布变化的规律性

给出条件让学生自行画出并排列质子数1~18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随后引入“原子序数”的概念。然后再向学生提问:从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两个方面分析,同一横行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同一纵行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已学过的碱金属和卤素按上述规律应排入表格的什么位置?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这些问题,从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并在小结时指出:如果对质子数大于18的元素继续研究,同样可以发现,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也会出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象Na到Cl一样从1个递增到7个,最后到8个电子的现象,从而揭示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普遍性。

2、研究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性

首先探究影响原子半径的两个因素及电子层数多少和核电荷数的大小,他们是怎样影响原子半径的大小的?再讨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不同电子层数原子半径的大小?同一电子层数不同核电荷数时原子半径的大小?然后对照教材表5-5,对有关数据进行验证分析总结,得出结论。最后再拓展离子的半径应怎样比较的知识点。并给出相应的练习。

3、研究元素主要化合价变化的规律性

组织学生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推测Li到F、Na到Cl的主要化合价。然后组织学生对照教材表5-5,验证1~18号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并完成教材表5-8。

六、布置作业 06 化教

史凤莲 06210120

第四篇: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说课稿

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化学、必修

二、专题

一、第一单元《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律》第三节 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学过程、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表是高中化学物质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承上而启下,学好元素周期表就为学生学习元素化学构建了认知心理地图,对化学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节教材编排在学生已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基础上,通过对第三周期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相对强弱的探究,归纳得出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体会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以下简称“位、构、性”)的关系,初步学会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指导下探究化学知识的学习方法,并为下节探究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提供方法导引。

教材采用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表的编排顺序,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即从易到难,层层推进,保持了学习的连贯性。

二、学习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和技能目标

⑴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⑵理解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理论解释这些递变规律;

⑶了解元素的位、构、性关系等内在规律,初步学会运用周期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通过对元素原子结构和位置间的关系的探究,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成表规则;

⑵通过对已有的同周期、同主族性质递变规律的再认识,理解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构、性关系;

⑶通过对周期表内在规律的归纳,学会“发现”规律并学会运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⑴组织开展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和发现规律,进一步培养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习惯;

⑵通过认识周期表的成表规则和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体验辩证唯物主义的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

三、学习重、难点分析

基于我对本节教材价值的认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学习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的性质、元素在周期表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等内在规律。

学习难点:元素的性质、在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展开分析】

一、教法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以问题为索引,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探究过程,运用诱思探究法进行教学,致力于营造出师生互动的和谐课堂。

1.基本思路:以问题诱思、观察分析、归纳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

2.用元素周期表挂图作为教学的主题背景,使课堂教学“学不离表,表不离学”,从而突出重点。

3. 将周期表中潜在的规律转化为问题,设疑诱思,步步深入,从而突破学习难点。

二、学法指导

以发现、探究为重点,致力于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学习”。 充分体现学习知识的过程,核心是学生思维的启发、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提升能力。

基本学习环节为:问题导入→分析归纳→理论升华→具体应用→作业中的研究性课题。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成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程序主要由以下五个阶段组成:

1.概念形成阶段——创设情景、直观导学 出示幻灯片,提出问题,创设教学情景,1.目前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的周期性,如何用一种形式表现出来? 2.为解决这一问题,哪位科学家做出了最杰出的贡献?

对这两个问题,学生在预习之后,一般都有正确结论,由学生自由交流预习成果,将他们的答案板书为课题,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出示元素周期表挂图,让学生观察分析周期表结构,讨论交流后,将自己对周期表结构的认识表达出来。

学生对表结构的基本认识将是正确的,但在其表述时,概念术语可能不准确,在充分肯定学生认识的基础上,概括板书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介绍周期、族的分类。此时,我特别强调短周期的概念,并说明不完全周期是自然科学给同学们预留的发展空间,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出示幻灯片,对已有认知进行巩固应用,导入下一阶段,讨论填表5-11:短周期、长周期、不完全周期的周期序数和元素起止、元素种数、核外电子层数。

2.规律发现阶段——设疑诱思、自主探究 出示幻灯片,对周期表的现有认识提出疑问:

讨论:1.同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共同特点?排列规则是什么? 2.同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共同特点?排列规则是什么?

引导学生绘制短周期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参考ⅠA、ⅦA、0族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已有认知或周期表相关内容,循序进行分析讨论。

学生表述的问题基本内容一般是较准确的,只是科学性和逻辑性会较差,此时,要针对问题实质分步地、渐进地鼓励学生将表述趋于科学准确后,将其板书为周期表的成表规则。让他们收获成功,愉悦心情,体验个人价值,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课堂结构更加和谐。

出示幻灯片,进一步认识元素的位、构关系,讨论:3.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结构与元素的位置有什么必然关系? 4.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序数有无必然的递增规律?有什么规律?

对于问题3和问题4的第一部分,学生可得出准确完整的结论,应予以板书肯定。对于问题4的同主族元素原子序数递增规律,学生会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视角进行探讨分析,但得出的结论又不尽相同,这时要诱导学生计算各主族相邻元素原子序差,用统一方法来统一认识,而后我给出自编的口诀,以强化学习兴趣,教给学生记忆方法。

3.理性认识阶段——学用结合、深化内涵 出示幻灯片,凸现第3周期和ⅠA、ⅦA,提出问题:①第3周期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有什么变化规律? ②ⅠA的碱金属元素、ⅦA的卤素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有什么特点或递变规律?

这两个问题的主体是学生已有知识的再现。巩固旧知识的同时,进行从特殊到一般的逻辑升华,板书主题,目的是利用其作为知识增长点来探究“为什么”,以便进一步进行理论分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设疑诱思:③同周期或同主族元素的性质为什么有相似性和递变性? ④金属性最强或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哪个位置? ⑤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分布规律。

引导学生对第3周期和ⅠA、ⅦA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点和递变规律与元素性质(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的关系依次进行分析探讨,并要求表述结论。

在学生思考、探究后表述的结论中很可能会出现离题较远的对映关系。对此我一贯坚持“不批评”原则,鼓励学生大胆面对挑战,在他们达到或接近问题实质时,进行点评归纳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拥有学习探索的权力。 4.巩固应用阶段——反馈练习、检测效果 1. 检测学生对同周期元素的性质与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原子结构的关系。

2. 检测学生对同周期和同主族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碱性强弱的判断能力。

至此,围绕本节课的重、难点和预期目标进行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第五篇:饮食与健康论文——浅析维生素C与人体健康

浅析维生素C与人体健康

摘要:本文主要讲述维生素C的主要生理功能、作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及对人体的影响,说明它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一种维生素。 关键词:维生素C功能 健康

前言:维生素C(Vitamin C ,Ascorbic Acid)又叫L-抗坏血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食物中的维生素C被人体小肠上段吸收,一旦吸收,就分布到体内所有的水溶性结构中,正常成人体内的维生素C代谢活性池中约有1500mg维生素C,最高储存峰值为3000mg维生素C。正常情况下,维生素C绝大部分在体内经代谢分解成草酸或与硫酸结合生成抗坏血酸-2-硫酸由尿排出;另一部分可直接由尿排出体外。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水溶性维生素,具有分子结构最为简单,理化性质最不稳定,人体每日需要量最大,膳食分布最为集中等特殊性质,在维持人体正常功能方面具有多种重要的作用。 1.维生素C的主要生理功能

(1) 促进骨胶原的生物合成。利于组织创伤口的更快愈合。 (2) 促进氨基酸中酪氨酸和色氨酸的代谢,延长肌体寿命。 (3) 改善铁、钙和叶酸的利用。

(4) 改善脂肪和类脂特别是胆固醇的代谢,预防心血管病。 (5) 促进牙齿和骨骼的生长,防止牙床出血。 (6) 增强肌体对外界环境的抗应激能力和免疫力。 2.维生素C的性质

(1) 分子结构最为简单的一种维生素。 (2) 理化性质最不稳定的一种维生素。 (3) 唯一不属于B族维生素的水溶性维生素。 (4) 人体需要量最大的一种维生素。 (5) 膳食分布最为集中的一种维生素。 3.维生素C的作用

(1) 合成Collagen(胶原蛋白)-以形成软骨、骨质、牙釉质及血管上皮的重要基质。

(2) 促进脯胺酸转变为氢脯胺酸之反应,而氢脯胺酸为构成胶原重要成分之一,因此维生素C可促进胶原之生成。 (3) 维持结缔组织之正常-因为胶原是构成结缔组织之细胞间质。

(4) 参加体内氧化还原反应-维生素C可参加酪胺酸及某些物质的氧化反应。

(5) 制造肾上腺类固醇激素。

(6) 增进伤口愈合及增加对受伤及感染等压力的感受力。 (7) 在受感染、发热时,此维生素之损失亦随之增加,故其对刺激之反应扮演重要角色。 (8) 解毒作用。

(9) 改善心肌功能,减低毛细血管脆性,增加机体抵抗力。 (10) 对抗游离基,有助于防癌,降低胆固醇,防止坏血病。 4.维生素C的膳食供应量及食物来源

维生素C是人体膳食供应量最大的一种维生素。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我国普通成年人的RNI(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为100mg/d,孕妇和乳母的RNI为130mg/d。—些特殊人群需要适量增加维生素C的膳食供应量,以充分满足机体对VC的正常生理需求。维生素C在食物中的分布表现为明显的集中性。维生素C主要存在于水果、蔬菜等植物性食物中,动物性食物几乎不含维生素C。根据维生素C在食物中的含量状况,可将维生素C的食物来源划分为4个层次,即最佳食物来源、良好食物来源、一般食物来源和稀缺食物来源。

维生索C的最佳食物来源包括:“维生素C的宝库”—刺梨,“活的维生素C丸”—鲜枣,“维生素C之王”—猕猴桃等。

维生素C的良好食物来源主要包括:辣椒、苦瓜、柑橘、番茄、菜花、草莓、荔枝、绿色叶菜等。

维生素C的一般食物来源主要包括:白菜、西芹、莴笋、南瓜、梨、苹果、香蕉、桃子、樱桃等。

维生素C的稀缺食物来源包括:畜禽肉、鱼、蛋、乳等动物性食物以及干大豆等几种植物性食物。 5.维生素与人体健康

维生素C是人体需要量最大的水溶性维生素,其生理功能是多方面的。缺乏维生素C最明显的异常是血管壁变脆、以致皮肤、黏膜、关节、肌肉以及骨膜下出血,如不予大量维生素补充治疗,严重的可以致命。随着科学的进步,维生素C对人体健康的种种生理功用逐渐被科学家认识。现在尽人皆知,维生素C是人体生存发育必需的营养素,它参与人体内多种营养素的氧化还原反应,维持人体组织及细胞间结构的完整性,促进伤口的愈合和牙齿骨骼的正常发育,增强机体抵抗力,对铅、苯、砷等化学毒物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近年来,国内外大量医学研究表明, 维生素C还有防治癌症与抗衰老的神奇作用,致使维生素C的身价提高百倍,现在维生素C无论在医疗上或是在食疗上都已被人们广泛使用。但医学专家同时也告诫人们,服用维生素,也要讲究科学,对症补充或服用才有益于人体健康。容易疲劳的人,尤其是心理压力沉重的人,容易骨折的人,有贫血倾向的人,经常便秘的人,有高血压及高血脂等病的人应多服用维生素C。而像白癜风,恶性贫血者,孕妇,结石患者不宜多服用维生素C。因此一定要注意维生素C的适量服用。 6.结论

现代人也常因工作繁忙等,不能很好放松心情地享用三餐,经常延误正餐时间或暴饮暴食,突增生理上的压力与疲劳。而有些人则是不敢多吃,不敢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 ,因为害怕身体过胖 ,甚至担心吃多了,一些成人慢性病接踵而至。但是,维生素C在体内不能合成和制造 ,也不能储存,必须从外摄人人体。维生素C最基本的作用是提高机体免疫力,维护牙齿、骨骼、肌肉和组成软骨组织的胶原组织,且能帮助伤口愈合及防止感染,还可以降低人们患支气管病及坏血病的机率,此外维生素C还能加强铁的吸收,降低患贫血的机会,日本女子营养大学研究所教授安田和人指出:在日常生活中妙用维生素C可以保持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严占春. 维生素C与人体健康[J]. 食品与健康, 2004,(10) :1. [2] 曾翔云. 维生素C的生理功能与膳食保障[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5,(04) :2-3. [3] 楼辰军,冯桂玲. 维生素与人体健康[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07,(01) :2-5. [4] 金锋. 认识维生素C[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6,(01) . [5] 范宇刚. 维系人体健康的维生素C[J]. 生态文化, 2002,(04) :8-1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卫生院结核病工作总结下一篇: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