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歌教学富有诗意

2022-09-11

中国是一个诗国。诗歌学习历来是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我国自古就有“诗教”、“诗训”等以诗来启蒙的说法和做法。孔子在《论语·季氏》中说:“不学诗, 无以言”。今天, 不少家长也非常重视对幼儿进行古典诗词的教育。这不仅仅是因为诗歌容易为儿童所记忆, 更重要的是诗歌中所蕴涵的哲理和意境是其他题材所远远不能达到的。诗歌的阅读快感, 是其他文体所远远难以比拟的。欣赏诗歌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修炼他们的思想品行, 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都将具有独到的功效。因此, 中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许多古今中外优秀诗篇, 高中语文教材还把诗歌的鉴赏评价作为一项主要内容, 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对诗歌的考查也由客观选择题转为主观论述题, 由此可见诗歌教学日益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教育艺术形式。因此, 其教学方法更应当生动活泼、富于美感, 努力以诗化的形式传达诗意之美。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点做法与体会。

1 在于首先在诵读中领悟出诗意

诗歌是抒情文学, 或激情如火, 或纯情似水。要体现出诗歌的情调、韵味和气势, 就必须重视诵读。这里的“读”包括朗读、美读、吟诵、背诵。“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很重视诵读, 特别是对吟诵方式推崇备至, 他说:“激昂处还它个激昂, 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语文新课标也特别强调:“加强诗文的朗读和诵读, 在朗读和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 得到情感的体验, 心灵的共鸣, 精神的陶冶。” (1) 这些都深刻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学生鉴赏诗歌水平不能提高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缺少诵读。因此,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使诗歌教学获得大面积丰收, 就应该强调“诵读”。不通过一定的诵读, 诵读不达到一定的水平, 就不可能真正达到对诗歌的了解与欣赏, 就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学到的也只不过是一些皮毛和记住几句名言。只有倾注满腔的感情反复吟诵, 陶冶式朗读, 创造性诵读, 在诵读中反复涵泳、品味, 才能读懂“意象”, 读明“意境”, 读出感情, 读透哲理, 才能作到对课文有“亲切的体会, 不知不觉之间, 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 (2) 最终达到学生与作者两种角色之间完全融合的境界。

2 其次在点拨启发中感悟出诗意

诗歌是形象的艺术、含蓄的艺术。诗歌鉴赏, 是一项精神活动, 一种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它同喝茶、饮酒、吃饭一样, 需要细细品味, 才能赏得佳味、获得美感。诗歌教学如果采用传统方法, 势必斫伤诗歌浑然一统的意境, 淹没其固有的特色。因此, 诗歌教学还应该着眼于点拨启发, 激发出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瞄准诗歌的特定精妙之处, 以此为切入口, 引导学生深入感悟, 使其天然悟性与诗的灵性融为一体。要达到这一目的, 就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2.1 着眼于诗的艺术构思

诗歌的构思主要有即景抒情、寓情于景 (物) 、托物言志、画面叠加、时空剪贴等方法。它们好比是针线, 将诗歌的形象、诗人的感情、诗中蕴涵的哲思连缀成一体。因此教师就要教会学生善于寻觅这一针线, 即艺术构思方法, 通过联想和想象导入诗的意境。如司马光的《客中初夏》:“四月清和雨乍晴, 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 惟有葵花向日倾。”如果不进行点拨, 学生就会以为这是一首纯粹的写景诗, 这样对诗意的理解就隔了一层, 就感悟不出诗的真谛之所在。其实这是一首即景抒怀之作, 其真谛蕴涵在后两句之中。熙宁二年王安石实行变法, 诗人和他政见不同, 竭力反对, 然而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因而当神宗欲任诗人为枢密副使时, 他坚辞不就, 退居洛阳达15年之久。这后两句所表白的便是诗人自己的情志:我不是那随风飞扬的柳絮 (因此自然不会随便附和王安石) , 我的一片忠贞之心, 即便是在穷居洛阳之时, 亦犹如一株向日的葵花。这才是诗人真意之所在。诗人巧借当前景色, 委婉、含蓄地传达心迹, 这比直接表白更耐人寻味。

2.2 落实于诗的艺术言语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人锻造出了许多精美的语言, 有些精警的语词触发读者联想和想象, 给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因此, 诗歌教学中, 教师要启发学生抓住那些活化意境、高度概括的关键性词语以及修辞方法, 它们正是解析诗歌内蕴的密码, 值得反复吟咏和品味。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鱼舟”, 诗人以“喧”、“动”二字以及句式的变异, 使前面所描绘的秋景图中增添了生机和情感, 静与动、色与声互相烘托, 将读者带到了一幅有真情实感而又寓意深远的生动的诗画之中。

3 再次在对背景及作者的了解中参悟出诗意

每一首诗的产生, 往往有其特定的背景, 是诗人对这一背景的感受、领悟之后有感而发的。古人说的“诗言志”、“言为心声”就是这个意思。了解诗歌的产生背景, 诗人的生活经历, 学生就会循此展开联想, 去寻找诗人的创作思路, 明了诗人的写作意图, 深入领悟诗意, 然后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例如, 学习屈原的《离骚》, 如果不了解屈原的家世、经历特别是他不幸的遭遇, 不了解当时楚国内外的情况, 就不会懂得他为什么会忠而见疑, 为什么一再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他仍然那样热爱楚国, 宁可死在这里也不肯出国。

总之, 教学没有一定之法, 诗歌教学的方法也多种多样,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但不管是何种方法, 都不能忽视诗歌的诗意特点。切忌以教师单方面的灌输, 滔滔不绝的讲授取代对诗歌美学价值的切身把握。这样既枯燥无味, 又戕害了诗歌固有的鲜活可感性, 使对诗歌感性的审美体验异化为一种走味失调的理性认知。诗歌教学的关键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使学生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摘要:诗歌是诗人灵魂的活的体现, 诗歌教学方法应当生动活泼、富于美感, 应以诗化形式传达诗意之美。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诗歌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诗歌教学,诵读领悟,启发感悟,背景参悟

参考文献

[1] 李琰.古诗教学重视背景, 领悟诗意[A].毕洁光.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选[M].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1998, 8.

[2] 邹亨昌.诗歌教育与素质培养[N].教师报, 2004-02-02.

[3] 陈湘发.如何教诗歌[M].语文教学散论[M].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2, 11.

[1]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S].2007:8, 11.

[2] 叶圣陶.精读指导举隅[M].大象出版社, 1989, 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针灸推拿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下一篇:浅谈图形转换方法的选择与精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