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与质量范文

2024-05-12

公平与质量范文(精选12篇)

公平与质量 第1篇

2012年9月,作为政府实事工程的北京数字学校正式上线,它是北京市委市政府为满足广大市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借助信息化手段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在北京数字学校的基础上再次推出创新举措,即“名师在线”“学习信息推送”“在线作文辅导”三项在线教育服务,并将逐步建立面向全体中小学生的完善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为了使大家对北京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程以及所提供的在线教育服务能够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本期,我们对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李奕委员进行了专访,请他为我们介绍北京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进程及未来发展趋势。此外,我们通过精心编排,为大家“图解”在线教育服务,并邀请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党委书记兼社长李开发、北京数字学校管理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詹伟华等相关项目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名师在线”“学习信息推送”“在线作文辅导”三个在线教育服务项目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实施情况等。最后,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通过我们的采访,对北京市推动在线教育服务项目的价值和意义做出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自己对其未来发展的建议和意见。

有质量的教育公平论文 第2篇

一、问题的缘起

我国的基础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后普及时代”,自1986年实施《义务教育法》以来,我国义务教育事业已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到2006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27%,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7%,实现“两基”的地区人口覆盖率达到98%。2006年6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将加快我国义务教育的实现步伐。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10年,我国普九人口覆盖率接近100%,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左右。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宏伟蓝图即将成为现实。如果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确保了每一个儿童受教育的机会,实现了基本的教育公平,那么关注和提高教育质量则涉及更高层面、更本质的教育公平问题。我们必须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公平”。

从当前我国推进教育公平现实来看,仅仅保证入学机会的均等是远远不够的,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教育公平不仅要从“量”的角度考虑,还必须从“质”的方面去把握。由于当前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供给量严重不足,这已上升为突出的社会矛盾,对和谐社会建设构成一种体制性和资源性障碍,在这个意义上,应将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统一起来,把教育质量作为教育公平的内在要素,“有质量的教育公平”应是推进我国教育公平的新诉求。

二、理论论证:教育中公平与质量的辨证统一

(一)从强调起点的教育公平到强调结果的教育公平

对教育中公平和教育质量辩证统一关系的理论论证,首先从考察人类所追求的教育公平概念的历史变迁入手,说明教育公平如何从强调起点逐步走到现今强调过程和结果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质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并成为教育公平一个基本的内在属性。

在现代,教育公平概念有三个层次,一是教育起点公平,即入学机会公平,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二是教育过程公平,即在前者的基础上,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三是教育结果公平,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效果,强调学业成功机会均等。应该说,这三个层次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形成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在社会进步和个体成长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教育公平的追求也随之不断深入和提高,体现出从对起点公平的追求,即要求“有学可上”向对结果公平追求的转变,即要求通过教育,个体都能得到发展,获得成功。教育公平概念的转变历程实质上就是人们对有质量的教育公平的不断追求的过程。

第一,古代传统的教育公平思想追求的是起点的教育公平,即入学机会的均等。无论在古代中国还是西方,思想家们从自己的立场和角度出发都对教育公平做出了自己的解释。应该说教育公平的概念最初是在“起点公平”的层面上形成的,他们追求的是入学机会的均等和教育起点的公平,即“有学可上”。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思想,它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打破了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这是历史性的进步。在西方思想史上,柏拉图被认为是最早提出实施初等义务教育和教育公平思想的第一人,亚里士多德在前者的基础上则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民的教育权利。亚里士多德承袭了柏拉图的思想,认为教育应该由国家负责,公民要遵循同一学制,使所有人都受到同一的教育和相同的训练。

第二,近代通过教育立法保护教育权利,教育民主观念深入,起点公平得到法律保障。到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致力于寻求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概念出现了新的特点:从权利平等角度提出教育公平,并将其转化为立法措施,在法律上确定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机会,起点公平逐渐从古代的教育理想变为一种得到国家法律保障的现实。

产生于18世纪法国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从国家的利益出发,极力主张教育的普及,他们认为只有让所有男女儿童都受到教育,才能消除愚昧无知的现象。孔多塞提出建立国家教育制度,以便对所有儿童实行免费的初等教育。国家应该从教育经费中拨出专款作为贫苦家庭儿童上学的补助。法国于1882年通过了实施世俗义务教育的法律,该法规定,共和国所有6至13岁的男女儿童都应该接受初等教育,各地市镇长和初等教育督学组成的市镇教育委员会要经常检查儿童上学的情况,家长若放弃对儿童接受初等教育的相关责任,则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第三,教育过程和结果公平成为现代社会追求的价值目标,教育质量成为教育公平的内在规定性。在初等教育基本普及以后的现代社会,当然还继续在起点公平的层面上讲教育公平,但在此基础上,逐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形成了新的层次,那就是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层面上教育公平,人们对教育公平有了新的追求,即教育过程中的公正对待和教育结果的公平,所以在这个阶段,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入学机会均等上讲教育公平,应高度关注教育中的过程和结果的公平,而对这两个层面的教育公平的关注,即意味着对教育品质的关注,教育质量成为现代社会教育公平理念的核心要素。

这一时期,教育公平概念发展的特点是:越来越注重教育过程的公平和教育结果的公平,即教育条件和学业成功机会的均等;一些国家推进教育过程和结果的公平的经验表明,教育的质量问题倍受关注,将提高教育质量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如通过改革学制、管理和经费体制、师资和课程等各因素提高教育质量,促进“质”上的教育公平,保障学生学业成就的平等;地区间、城乡间和阶层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地位差距的夸大,更加凸显了教育公正,尤其是教育过程和结果公平的意义: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使得学校教育质量越来越引起关注。上述特点使得教育质量逐步纳入教育公平的范畴之中,成为它的内在要素和题中之意。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也只有保证了质量的教育公平才能真正推动社会和谐、健康、可持续地发展,成为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从教育公平概念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即从起点的教育公平到过程和结果的教育公平,可以看出,教育质量越来越成为教育公平的基本规定性,教育公平应成为有质量的教育公平。

(二)从强调“效率”的教育质量观到强调“公平”的教育质量观

首先,以“效率”为价值取向的教育质量观,即将教育质量定位在提高教育效率上。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发展即意味着经济的增长。在这种发展观的指导下,教育为了“快出人才,出好人才”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因此,十分重视教育的效率,故高质量的教育仅集中在重点中小学中。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所带来的发展观的转变,这种片面强调教育的经济功能,注重“效率”的教育质量观受到了批评,仅仅从“效率”出发来理解教育质量已经是不适宜了。

其次,以“公平”为价值取向的教育质量观,即将提高教育质量定位在促进教育公平上。当前发展观发生转变,即为建设和谐社会,强调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作到可持续发展,所谓“和谐”、“科学”、“可持续”也就是意味着公平和正义,要真正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作到科学地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首先解决生态公正、环境公正、社会公正等一系列公平问题。所以,公平、公正已经成为发展的决定因素。在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伟大目标的指引下,教育作为社会一大民生工程,其公平性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是否正义和谐,关系到和谐社会能否真正得以实现。所以,在现阶段,推进教育公平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一大举措。提高教育质量不再一味以保证效率为中心,而是为实现公平服务,尤其要解决弱势群体和地区教育质量低下的问题,采取各种经济的和非经济的手段提高他们的教育质量,努力作到教育过程和结果的公平,是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这样,在教育质量观演进的历程中,教育质量的价值取向和目的逐渐从仅为保证“效率”转向为促进“公平”,从而使教育质量成为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的手段和途径。

三、经验论证:外国注重推进有质量的教育公平

(一)美国:加强联邦政府宏观调控,推进全国范围“有质量的教育公平”

美国在促进“有质量的教育公平”的过程中,突出的特点就是强化联邦政府的责任,以保证全国基础教育事业高质量均衡发展。联邦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教育政策影响,引导各州基础教育的改革,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促进全国性的教育“质”的公平,集中体现在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制定全国性的教育标准,包括教育目标、课程柿隹、考试棉隹与教师资格等方面,来规范全国教育事业。

(二)英国:设置国家统一课程.保证所有儿童接受共同的高质量的教育

20世纪60年代后,英国基础教育质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种情况引起众多社会人士和教育界人士的关注。因此,英国政府自80年代以来制定的基础教育改革政策,在主观意图上就提高教育质量,即提供优质教育,换句话说,就是要求为每一个儿童提供最好的教育和要求使每一个儿童取得最好的成绩。

(三)日本: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

首先,中央政府通过国库负担金和地方交付金政策的实施,缩小了义务教育经费地区间的差异。“全国各都道府县都能维持着一定的教育财政水平,全国中小学基本都具备了向—规格的教育条件,说不存在城乡差别并非言过其实。“此外,日本在基础教育阶段也不搞重点校和重点班政策,从而保证了教育资源在各学校之间均衡分配,杜绝了产生校际或地区之间差异的政策根源。其次,学校的教师和校长由政府机构进行轮换调整,保证了各校师资力量和管理水平的相对均衡。臼本主要是通过以上几种途径保证其高质量均衡发展,所以,在日本择校一般不会成为社会热点问题。

美国20世纪中后期的教育改革,其价值取向是保证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二者的关系是通过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克林顿总统曾明确提出,高质量的教育应该是每个人都能享有的教育的观点;其总的特征和趋势是,将在肯定地方自治杈的前提下,强化了联邦政府的责任,即由联邦政府制定全国性的教育标准来规范国家教育事业,促进其在较高的水平上均衡发展。

实施国家统一课程,结束了英国教育史上从未采用国家统一课程的做法。从英国政府的目标看,国家统一课程正是为了提高各级学校教育的能力标准,保证教育投资取得尽可能好的效果。英国教育和科学部曾这样指出:“向教育事业提出的挑战是:通过全面地、卓有成效地推行全国统一课程,把标准提高到这样一个水平,即每个学生都将为达到这个标准而学习,他们定期接受依据这个水;隹的评定。”

日本基础教育的高质量是一种具有均质性的高质量,地区间的差异被保持在很小的范围内。这主要得益于中央政府在教育财政政策上所采取的扶持措施和校长、教师的校际问轮换制度。

四、结语

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公平 第3篇

2015年12月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主持召开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时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面临新的繁重任务,必须在保障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上下大工夫。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进一步缩小教育资源配置的城乡、区域、校际差距,特别是要加强中西部农村教育能力建设,使更多的孩子能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要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继续扩大重点大学面向农村地区定向招生规模,提高农村学生比例,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有公平的上升通道和向上的希望。把提升教育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基础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聚焦重点、区分层次,引导支持一批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使其能够在国际上一争高下。

主 持 人:本刊记者 刘 波

本期嘉宾:修武县第二实验中学校长 薛志芳

周口市文昌小学校长 李纪龙

郑州市郑东新区康平小学校长 付海英

荥阳市第四初级中学校长 张越峰

新密市平陌镇初级中学校长 王志明

公众需求指向教育公平和质量

主持人:李克强总理提出的“既要保障教育公平又要提升教育质量”,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进一步指明了发展方向。您如何理解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这两个话题?

薛志芳:我觉得教育公平指向的是大众,其内涵为接受教育的权利、机会、资源等方面的公平。对于我们基层学校来说,更多的应该是有教无类、一视同仁、机会均等。由于历史、现实等原因,不同的区域会有所差异,但我们要努力地去消除这些差异,不能再人为地把学校和受教育者分成三六九等。而教育质量,我认为不能仅仅局限于分数,要努力做到既不窄化又不虚化。我们可以拓展一下可量化、可量测的质量指标,如运动与健康、活动与体验等,以这些可量化、可量测的指标来宏观调控和深层带动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对“教育质量”内涵与外延的重新发现和深度研究,以及对这个问题在实践和操作层面上的实践和探索。

李纪龙: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教育公平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我认为教育公平不仅是体现社会文明、民主法治的一个指标,而且有助于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教育公平首先要体现在办学条件、教学设备、师资队伍、教育质量和测评手段上。目前,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多数农村学校硬件建设还算可以,但师资队伍、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与城市学校差别较大,这主要是偏远乡村留不住教师,尤其留不住好教师所致。对于教育质量,人们曾一度把分数看成是唯一标准,导致“重智轻德”“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我认为提高教育质量,应该重在提高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智商情商、身体素质、审美水平和实践能力,而不是单一地提高分数。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把孩子培养成木头,而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一个自食其力、幸福快乐的人。

付海英:我认为的教育公平具体到学校层面,就是相对就近入学,让辖区内所有适龄儿童都能正常入学,这样保证了适龄儿童就学的公平。学校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配置分班,有条件的话可以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学位资源调控,尽可能发挥每个孩子的特长、作用,使每一名孩子都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教育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也是学校办学效益的最好体现。要想提高教育质量,我觉得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才是有质量的教育。有质量的教育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判断教育质量好不好,关键有四条。一是塑造健全人格,发展智商,培养情商;学习成绩好,还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尊重成长规律,根据学生的年龄段,适度、适量加以教育,不能揠苗助长。三是拓展个性空间,针对孩子的兴趣爱好、天赋秉性,搭建多姿多彩的平台,使每个学生都获得自由发展。四是符合社会需求,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有机衔接,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相辅相成

主持人:在现实中,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有时会出现“错位”,比如过分追求“形式”上的教育公平而失去了教育质量,再比如“不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侵蚀了教育公平,凡此种种,您认为该如何保证两者的一致性?

薛志芳: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两者之间没有冲突。要保持两者的一致性,我认为一是要落实好政府和学校各自的职责和权利,二是可尝试引入第三方独立评估。教育公平的责任和使命更多的是落在国家层面、政府职责上,这是一个更大范围和更大范畴之内的话题。因为政府有政策、监管、追责等资源和力量可以调动和整合。而“教育质量”更多的是指向基层学校,是基层学校要把学校办好,要做好教育的问题。这个职责和权利一定要分开、一定要分清。说白了,就是“管、办、评”分离,政府管公平,教育家管质量,独立的第三方管评估。

张越峰:教育公平的较高需求是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实际上就是教育质量的公平。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质量上下工夫。单从这一点来看,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相辅相成,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国家层面的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就是实现教育公平、缩小校际差距、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种很好做法。就学校来讲,要实现教育公平和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一致性,首先是营造公平竞争、资源合理配置的教育环境;其次就是要深挖内潜,充分利用学校的一切优质资源,尊重个体差异,树立全面成才观,不断提升现有的教学质量。

王志明:保障教育公平是在教育发展失衡的背景下提出的,校际间、城乡间不均衡的类别是不同的,应抓住拐点,分类突破,合理配置,这才是实现公平的关键。近几年,各级政府逐年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农村学校的硬件建设有了很大改善:新建了教学楼、学生公寓楼等,教室里安装了电子白板等多媒体设施,网络也已进入了校园、进入了课堂。这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环境,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这些改善形式上也在朝着公平方向发展,但我们也必须承认一个事实:农村学校交通不便,难以留住优秀教师,这成了制约农村学校质量提升的瓶颈。除交通不便外,改善教师在校的住房条件,保护教师作为自然人的隐私权,也是教育公平的一项内容。只有破解了这些难题,才能留住教师,尤其是留住优秀的年轻教师,从而实现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

追求教育公平要体现资源配置的均衡

主持人:教育公平,概括起来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一般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个层次。作为一校之长,您认为该如何确保这三个层次的公平?

张越峰:在起点上,我认为要力争做到每个班级师资配备相对均衡;在课程开设上,做到开足开全,学生分班相对考虑特长和爱好。在过程中,力保评价体制、督促机制、激励机制、矫正控制等达到同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达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对学生成长负责。就结果公平而言,就是力求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从人生理想、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效率上得到一整套的方法,获得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愿望,做到人人有收获,在升入高一级学府直至走向社会时,都能收获幸福人生。

王志明:起点公平是“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只要是符合条件的适龄儿童,学校就要为其提供公平的入学机会。过程公平是为每一个受教育的孩子提供相对平等的机会和条件,这包括每一个孩子受教育的场所、设施、环境、师资等,还包括每一个学生能够享受到的教育资源。结果公平的实质性评价、可操控的显性标准是学生的学业成绩。但是像我校这种农村学校的孩子面对的家庭教育、成长环境、家长素质等因素千差万别,这些导致孩子们的性格、原动力、生活习惯,甚至价值取向的差别也很大。因此,我们结合我校的实际,提出“不看分数看基础,不看成绩看进步,不看昨天看明天”的绿色评价理论,促使每位孩子都有进步、有成长。

提高质量需注重内涵发展

主持人:学校的生存离不开好的教育质量,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变化中,我们该如何注重内涵发展?您在保障教育质量方面有何创新之举?

薛志芳:我认为内涵发展就是符合教育规律、契合生命成长的发展。我校在保障教育质量方面一是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着重打造了“四个一”工程。即“每天一语”:在每个工作日,我们都会利用校信通发送一则与教育有关的经典论述或观点,用教育智慧润泽教师心灵。“每周一文”:我们每周都会精选一篇教育类文章,在周一印发给全体老师,让教师的思想与多种教育思想碰撞。“每期一书”:每一学期,学校都会精选一本教育专著,免费赠送给全体教职员工,大家一起精读共研,让老师们与教育专家对话。“每周一课”:每周每个学科推出一节研讨课,大家一起研究课堂,每一学期让老师之间进行智慧碰撞。二是进行卓越课程研发。我们研发出了诸如“天天成长课”“国旗下经典诵读”“名家有约”“每周一支英文歌”“电影课程”等许多卓越课程,为学生的成长助力。三是打造“完美教室”。我们秉持新教育核心理念,全面开展“完美教室”项目建设,主要通过“敲响生命的共鸣”“激起心灵的对话”“酿造成长的课程”“创造完整的生活”等行动,为广大学生创造个性化的成长时空。

李纪龙:我在保障教育质量和学校管理方面有两个收获:一是任小学校长20多年来,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和全体教师一起探讨出了“一主五线”(以人性化管理为主,以德育工作为统帅线,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线,以学生工作为风景线,以后勤工作为保障线,以实践创新为生命线)的管理方略,务实可行、效果显著。二是总结践行了“六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以德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和服务育人)的育人理念。具体而言,我校注重校园的绿化、净化和美化,用优美的环境育人;注重规范化、精细化和人性化管理,用高尚的人格影响人;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汲取圣贤智慧,用良好的道德感化人;注重课堂教学,倡导阅读感悟,用高效的教学培育人;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造精神;注重树立服务意识,当好孩子的引路人。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工作,使小学生的生命质量和幸福指数明显提高,教育质量也随之提升。从社会反映看,我校毕业的学生,由于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在升入初中、高中乃至大学后,学习后劲大,发展趋势好,适应能力强,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好评。

公平与质量 第4篇

一、模型构建

本研究基于超市为主导、农户为随从的两层供应链,其中超市为完全理性的决策者,而农户分为农户无公平偏好无质量改进、农户无公平偏好有质量改进和农户有公平偏好有质量改进。当农户选择农产品质量改进时,质量改进努力程度为 η ,其质量努力成本函数设为: ,类似的成本函数也被Gurnani et al. ( 2008)[2]和Kaya et al. ( 2009)[3]等诸多文献采用过。由于消费者需求是与消费者感受到的产品质量水平和零售价格有关,在此市场需求条件下的函数设为: D = k - αp + φη + ε ,其中k表示市场需求总量,α 表示价格弹性指数,φ 表示农户质量努力对需求的影响程度,且 φ < α 。由于需求具有不确定性,用均值为0 的变量 ε 描述市场需求的波动,Gurnani et al. ( 2008) 和Kaya et al. ( 2009) 也采用类似的需求函数。农产品的单位投入成本为c ,w表示单位农产品的批发价格,π 表示随机利润函数,E表示效用,下标R 、F 、SC分别用来表示超市、农户、供应链整体。由此可以得到超市的利润函数为: πR= ( k -αp) ( p - w) ; 农户的利润函数为: πF= ( k - αp) ( w - c) 。

( 一) 模式1: 农户无公平偏好无质量改进情形

超市和农户之间进行Stackelberg博弈: 第一阶段,农户结合自身利润最大化确定最优农产品批发价格w ; 第二阶段,超市根据农户的最优批发价确定自己的最优单位效用u ,其中p - w = u 。根据逆推归纳法可得:

计算可得此时农户的最优批发价格w和超市的最优单位效用u分别为:

将w和u的表达式代入式( 1) ,可以得到超市效用E( πR) 、农户效用E( πF) 和供应链整体效用E( πSC) 分别为:

( 二) 模式2: 农户无公平偏好有质量改进情形

高质量的产品能够吸引更多顾客,提高顾客满意度,增加商品的销售量,进而提高超市利润。超市为了激励农户进行质量提高,自愿共同分担农户质量改进成本。假设农户分担质量改进成本比例为t ,而超市为( 1 - t) ,其博弈顺序: 第一阶段,农户结合自身利润最大化确定最优批发价格w' 和最优质量努力水平 η' ; 第二阶段,超市根据农户的最优批发价格和质量努力水平确定自己的最优单位效用u' ,其中p'- w' = u' 。根据逆推归纳法,可得:

上式整理后即为:

计算可得此时农户的最优批发价格w' 、最优质量努力程度 η' 和超市的最优单位效用u' 分别为:

将w' 、η' 和u' 的表达式代入式( 2) ,可以得到超市效用E'( πR) 、农户效用E'( πF) 和供应链整体效用E'( πSC) 分别为:

( 三) 模式3: 农户有公平偏好有质量改进情形

公平偏好是一种主要的社会偏好,是指行为人在关注个人最大收益的同时,还关注物质收益分配是否公平。在公平偏好的理论描述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Fehr和Schmidt ( 1999)[4]所建立的F - S不公平厌恶模型。F - S模型认为人们厌恶自己的收入低于或高于别人,若自己收益低于他人会遭受额外负效用,称为不公平厌恶负效用,反之亦然。在农户是公平偏好决策者时,根据F - S模型的原理,将农户的效用函数设为:

其中 λ 为农户不公平厌恶系数,γ 为其同情心理系数,且 λ ≥ γ ,0 ≤ γ < 1 。由于超市的强势地位,在超市为主导的供应链中,农户在利润分配上往往处于劣势地位①。因此,这里仅考虑农户的不公平厌恶负效用。农户和超市之间进行Stackelberg博弈与上文类似,可利用逆推归纳法来求解下面的博弈模型:

上式整理后即为:

计算可得此时农户的最优质量努力程度 η″ 和超市的最优单位效用u″ 分别为:

进而可以得到批发价格w″ 、超市效用E″[πR( w″,η″,u″) ]、农户效用E″[πF( w'',η″,u″) ]和供应链整体效用E″[πSC( w'',η″,u″) ]。由于上述批发价格和各自效用的数学表达式相对比较复杂,这里就不将其表达式充分展开了,而在下文用数值仿真进行分析。

二、数值仿真和结果分析

为了更好地比较三种不同情形下批发价格、质量改进努力水平、超市单位效益、超市效用、农户效用和供应链整体效用与随着参数t和 λ 变化的趋势,本文利用数值仿真来进行对比分析。假设参数k 、α 、c 、φ 外生给定,即可设k = 100 、α = 1. 5 、c = 2 、φ = 1. 2 、t ∈[0,1]、λ ∈ { 0. 5,1. 0,1. 5} 。现将不考虑质量改进和公平偏好情形时博弈的结果作为参照,计算得出: w = 18. 17,u = 32. 33 E( πR) = 832. 58,E(πF)=416.29,E(πSC)=1 248.87。

1. 农户的公平偏好和质量改进成本分担比例对批发价格的影响。从图1 可以看出农户的批发价格随着质量改进成本分担比例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小,随着公平偏好系数增大而增大。相对于三种不同情形,当超市分担的质量改进成本比例较大时,农户无公平偏好有质量改进情形下批发价格最低; 当分担比例较小时,农户有公平偏好有质量改进情形下批发价格最高,农户无公平偏好无质量改进情形下批发价格最低。

2. 农户的公平偏好和成本分担比例对质量努力水平的影响。从图2 可以看出相对于两种不同情形,当超市分担的质量改进成本比例较大时,农户在无公平偏好有质量改进情形下质量努力水平最大,而当公平偏好存在时,其质量努力水平随公平偏好系数增大而减小; 当超市分担的质量改进成本比例较小时,农户有公平偏好有质量改进情形下质量努力水平最大,而且随着公平偏好系数增大而增大。特别是农户在最大质量努力水平出现时的超市分担比例平衡点,随着公平偏好增大而减小,而当超市不分担质量改进成本时,质量努力水平与公平偏好系数无关。

3. 农户的公平偏好和成本分担比例对超市的单位效益的影响。从图3 可以看出相对于三种不同情形,农户无公平偏好有质量改进情形下超市的单位效益最高,并且随着公平偏好系数增大而减小; 当超市分担的质量改进成本比例较大时,农户公平偏好较大情形下超市的单位效益会低于无质量改进下单位效益;当超市分担的质量改进成本比例较小时,农户有公平偏好有质量改进情形下超市的单位效益往往最低。

4. 农户的公平偏好和成本分担比例对超市效用的影响。从图4 可以看出相对于三种不同情形,当超市分担的质量改进成本比例较大时,农户无公平偏好无质量改进情形下超市效用最大; 当超市分担的质量改进成本比例较小时,农户无公平偏好有质量改进情形下超市效用最大,而当公平偏好存在时,超市效用会随着公平偏好系数增大而减小,公平偏好足够大时,超市效用会小于无质量改进情形下效用,这是一个需要超市注意的现象。特别是当超市承担全部质量改进成本时,农户无公平偏好无质量改进情形下超市效用最大,而农户无公平偏好有质量改进情形下超市效用最小。

5. 农户的公平偏好和成本分担比例对自身效用的影响。从图5 可以看出相对于三种不同情形,当超市分担的质量改进成本比例较大时,农户无质量改进情形下自身效用最大,农户无公平偏好质量改进情形下效用最小,并随着公平偏好系数增大而增大; 当超市分担的质量改进成本比例较小时,农户有公平偏好有质量改进情形下自身效用最大,并且随着公平偏好增大而增大; 而农户无质量改进情形下期望利润最小。特别是相对于无质量改进情形下农户效用,农户质量改进分担比例平衡点随着公平偏好增大而减小。

6. 农户的公平偏好和成本分担比例对供应链整体效用的影响。从图6 可以看出相对于三种不同情形,当超市分担的质量改进成本比例较大时,农户无质量改进情形下供应链整体效用最大; 而当超市分担的质量改进成本比例较小时,农户无质量改进情形下效用却变成最小,与此同时当具有公平偏好和质量改进时,其效用随着公平偏好系数增大而增大。特别是相对于无质量改进情形下供应链整体效用,超市质量改进成本分担比例平衡点随着公平偏好增大而减小。

三、结论

本文综合考察了在超市为主导、农户为随从的两层供应链中,超市进行质量改进成本分担和农户具有公平偏好对供应链运作的影响,结论如下: ( 1) 超市为激励农户进行质量改进,主动承担一部分质量改进的成本,但并不是其承担的比例越大越好; ( 2) 农户的质量改进能够提高供应链各方的效用,但是当农户具有公平偏好时,相对无质量改进情形下超市和供应链整体效用,超市质量改进成本分担比例平衡点随着公平偏好增大而减小,而对于农户效用来说却相反; ( 3) 当超市质量改进成本分担比例较大时,供应链各方的效用随着公平偏好系数增大而增大,但是都远远小于无质量改进情形下效用; ( 4) 超市质量改进成本分担比例较小时,超市效用随着公平偏好系数增大而减小,超市效用在公平偏好足够大时会小于无质量改进情形下; 相反,农户和供应链整体的效用确随着公平偏好系数增大而增大,并远远大于无质量改进情形下。但是,本文仅仅考虑了农户单方面的行为偏好,这使得对于多种行为偏好影响供应链运作的研究显得较为粗略。因此,如何合理地将实际的行为偏好纳入到供应链多个主体的策略选择过程中,将是未来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摘要:通过构建“农超对接”模式下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本文以农户无公平偏好无质量改进情形下供应链均衡策略为参照,对比研究了农户无公平偏好有质量改进和有公平偏好有质量改进对供应链均衡策略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为了激励农户进行农产品质量改进,超市主动承担了一部分质量改进的成本,但并不是其承担的比例越大越好;当超市分担质量改进成本比例较小时,超市效用会随着公平偏好系数增大而减小,超市效用在公平偏好足够大时会小于无质量改进情形,而农户和供应链整体的效用却随着公平偏好系数增大而增大,并且远远大于无质量改进情形。

公平与质量 第5篇

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2018两会热点话题及两会精神解读汇总

【报告摘要】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教育投入继续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切实降低农村学生辍学率,抓紧消除城镇“大班额”,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儿童是民族的未来、家庭的希望。要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运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儿童托育全过程监管,一定要让家长放心安心。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双一流”建设,支持中西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继续实施农村和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发展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和网络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和师德师风建设。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个人都有平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成就人生梦想。

【中公评析】

教育承载着国家的未来、人民的期盼。所谓民生,就是要老百姓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教育是民生之本,正基于此,每年两会上教育都备受关注。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公平优质教育,强调“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价值遵循,其实是在承诺,让教育发展的红利,能惠及到所有百姓家庭。大家期待中国教育品质再上新台阶,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教育改革的红利惠及更多民众。

[综合分析] 在教育问题上,历来有质量和公平两大纬度。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必须在教育和公平上实现最大的平衡。所有人接受低水平的教育,不是我们的追求。自然配置教育资源,部分孩子接受贵族教育,另一部分孩子接受基本生存教育,只会人为制造教育机会上的不均,进而影响整个社会公平体系的构建。办出高水平又能兼顾公平性的教育,事实上是在为全体社会成员创造公平机会,畅通社会上升通道,建设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能充分发展的和谐智慧社会。

教育公平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方面,教育公平应该由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来担当。它主要指向教育的区域差异或校际差异。比如,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教育政策的适当倾斜、教育评价的因地制宜等。从目前情况来看,资源均衡配置中的硬软件正在由政府组织强力推进,但人力资源的“逆洼地效应”对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带来的不公平现象还比较严重。教育公平的另一层理解指向学校。它是指学校或学校老师能否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它更多地指向同一所学校内的群际差异或生际差异。对同一所学校而言,无论其生源状况怎么样,它的学生群体都会存在性格气质、文化基础、学习习惯、兴趣特长等方面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才成就了一个个具体的“人”,才让每一个孩子都具有了潜在的发展轨迹。但是,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和老师更喜欢用分数来区分和对待自己的学生。从学校角度看,很多学校会把文化成绩相对优异的学生集中编班,安排相对优秀的老师到该班任教。从同一班级角度看,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也容易更加器重那些文化成绩好的孩子,而忽视甚至轻视那些文化成绩相对落后的孩子。殊不知,“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因此,上述现象与行为都是有违教育公平原则的,都需要我们教育人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改进。

其次谈谈有质量。关于教育质量问题,很多专家学者和教育行政部门都有过很完美的论述。遗憾的是,这些论述在当下的教育实践中并未达到理想的引领效果。我想,这也是习总书记要在十九报告中对教育特别强调的原因。事实上,目前的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质量观还更多地停留在考试分数上。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评价、家长因为短视而对教育形成的功利期待、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与提升及这种素养对学生终身发展所起的作用难以在短期内看到和评价

[对策措施] 首先,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激发教育发展活力动力的重要途径。深化改革,一方面要从教育供给侧发力,加大投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要科学配置资源以扩大优质资源的受益面,让更多的学生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特别是要通过综合改革,树立正确教育政绩观和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尽可能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总量和共享水平。比如,由优质学校牵头,建立教育集团和办学联合体,强校带弱校、名校办分校;建立和完善教师、校长轮岗交流的长效机制,使得优秀教师和校长自愿交流轮岗,城市教师自愿到农村

学校任教任职;改革对学校和校长的评价标准,体现多样化导向,引导学校办出特色,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需求。当前,要通过深化改革尽快克服单纯以考试分数、单纯以中高考升学率为唯一标准评价学校、评价校长、评价教师的做法,确保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到实处,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学校标准化建设是促进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和抓手。当前,要制定中小学、幼儿园的办学标准,使所有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和幼儿园、普通高中等在教学条件、体育美育设施设备、生活条件等方面,都达到标准化和均等化,旗帜鲜明反对豪华学校、重点学校、超级学校,把有限教育资源用在“刀刃上”,最大限度满足教育教学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尤其要加快补齐短板,使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达到标准化。

第三,综合施策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以总书记2014年教师节在北京师范大学的讲话为指导思想,以“四有”教师为目标和方向,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一是提高入职门槛,严把教师入口关。提高教师的入职条件,确实将那些热爱教育事业、品德高尚、教育教学能力较强的乐教善教热爱学生的优秀大学毕业生招聘进入教师行列。二是设立特殊津贴,鼓励优秀人才到薄弱、贫困、偏远地区中小学从教。三是建立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教师管理体制。四是开展精准培训,切实提高在职教师的素质。

第四,借助教育信息化实现弯道超车。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深刻展示了世界发展的前景。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学习的流行,不仅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获得和共享产生了重要影响,不受时空限制共享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已成为现实。信息化既能提高教育质量,又能促进教育公平。因此,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办好优质公平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策略,也是未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特别是对西部地区、农村学校,更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最为优先的领域,优先配置、深度融合、普遍使用,借助信息化实现弯道超车。

第五,强化督导与问责,确保优质与公平的有机统一。教育督导是促进各项教育改革发展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的有效方法。进一步加强教育督导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热爱教育事业、专业水平较高、工作严肃认真的专兼职相结合教育督导队伍;要将教育督导工作常规化、制度化,做到时时督导、时时监控;重点对违背教

育规律、热衷政绩工程的现象坚决纠正和严肃处理,真正做到有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发现问题能够及时解决,建立有利于优质公平教育发展的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要把督学与督政结合起来,加大督政的力度,确保各级政府将优质资源与公平教育有机统一,树立优质与公平并重的教育政绩观和教育发展观;建立督导报告发布制度,及时发布督导工作中发现的各种问题,以引起有关各方面和公众的关注,促使问题及时解决。

【关注理由】

每年两会,“教育”是被广为关注的一大热词。当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转变教育改革发展理念,办好优质公平教育,建设教育强国,是顺应人民群众对教育新期盼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政府工作的重点。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十九大报告中的这句话引起教育界人士的强烈共鸣。“公平”“质量”两个词,彰显出党和政府缩小教育鸿沟的决心,概括出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新使命,明确了教育改革征程的新方向。

公平与质量 第6篇

针对这一现状,近日OECD发布的一份题为《教育公平与质量:支持弱势学生和学校》(Equityand Quality in Education:Supporting DisadvantagedStudents and Schools)的最新报告,为各国教育体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期望减少学业失败,帮助所有学生在学校中获得成功。本文编译了其中的一些重要内容。

减少学业失败对于个人和社会而言都有好处,并能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确实,经合组织国家中表现最佳的教育体制都做到了将质量和公平相结合。教育公平意味着性别、种族或家庭背景等个人或社会因素并不是实现教育潜力(公平性)的障碍,并且所有个人都能至少达到基本的最低技能水平(包容性)。在这些教育体制中。无论他们有什么样的个人和社会背景及经济状况,绝大部分学生都有机会获得高水平的技能。

一、OECD国家正面临严峻的学业失败和辍学问题

在OECD国家中,近1/5的学生未能达到在当今社会发挥作用所需的基本的最低技能水平(即教育缺乏包容性)。对于那些社会与经济地位较低的学生而言,他们成绩较差的可能性比一般学生要高出2倍,这意味着个人的社会或经济状况是他们实现教育潜力的障碍(即表示教育缺乏公平性)。包容性和公平性的缺失造成学生学业上的失败,而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辍学——OECD国家中,平均有20%的青年人在完成高中教育之前就辍学了。

二、增进公平及减少学业失败回报丰厚

学业失败和辍学的社会及经济代价很高,而成功地完成中等教育则使个人具有较好的就业前景并拥有更健康的生活,从而对公共预算和投资做出更大的贡献:教育水平较高的人能对民主社会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多贡献,并较少依赖公共救济,较少受经济下滑的影响;有高技能人才的社会能更好地应对目前和未来潜在的危机。因此,在早期、小学和中等教育中对所有学生,尤其是来自弱势背景的学生进行投资,既是公平的,在经济上也是最有效的。

三、政策要求我们对儿童早期到高中教育进行投资

在经济恢复的过程中,教育已经成为OECD国家经济增长战略的核心因素。为了实现经济长期增长,教育上的改进需要使学生尽早获得优良的教育,并至少在完成高中学业之前留在教育体系之中,同时获得有效地融入社会和劳动力市场所需的技能和知识。

对于政府而言,最有效的教育战略之一就是对早期直至高级中等教育进行投资。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采取两个平行的措施防止学业失败并减少辍学:一方面消除体制层面有碍公平性的惯例,另一方面改善成绩较差的弱势学校。但教育政策必须与住房或福利等政府的其他政策相协调,以确保学生获得成功。

四、如何避免由于体制层面的政策导致的学校和学生失败

教育体制的设置可能会加剧最初的不平等,并对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产生负面影响,最终导致辍学。消除体制层面的公平性障碍将提高公平性并有利于弱势学生,同时也不会阻碍其他学生的进步。以下五项举措可能有助于防止学业失败,并提高高中学业完成率。

1.消除留级

留级的代价很大,而且对提高教育水平没有什么效果。可以采取其他策略来减少留级。如:通过解决一学年中的学习差距防止留级;在学生没有通过学科或单元考试时,提供针对性的支持,自动升级或限制留级;提高意识,改变对于留级生的文化支持。为了支持这些策略,需要采取一些互补性的政策来增强学校和教师适当应对学生学习需求的能力,以提供早期、定期和及时的帮助。降低留级率还需要提高全校乃至整个社会关于留级对学生本人造成的代价及负面影响这一方面的意识,并为学校制定目标并调整激励机制。

2.避免较早分班,把学生选拔推迟到高中

过早选拔学生会对被编到较低能力组的学生产生负面影响。这样做不会提高平均成绩,反而会加剧不平等。选拔学生的做法应该推迟到高中阶段,同时应加强全面教学。如果学校不愿意推迟较早分班,那么禁止低年级分班可以减缓其负面效果;另外限制尖子班的科目或时间,增加学生改变组别或班级的机会,并为不同分组的学生提供高水平的课程,这些措施都能减少较早根据能力进行分组或分班带来的负面影响。

3.对择校进行管理,避免隔离并加剧不平等

为家长提供全面的择校机会这一做法可能会造成学生由于能力、社会与经济背景的不同而形成隔离,并使整个教育体制产生更大的不平等。可以对择校方案进行设计和管理,以便平衡选择,并限制择校方案对公平性的负面影响。这里有各种可能的备选方案:引入“可控”的择校方案可以对家长的选择进行组合,并确保学生构成更为多元化的分布;为确保平衡性,制定优秀学校吸引弱势学生的激励机制、学校挑选机制以及教育券或税务减免也可以作为其他备选;同时也需要通过政策使弱势家庭获得较多的关于学校的信息,并帮助他们作出知情的选择。

4.确保资金分配策略适应学生和学校的需要

资源可得性以及资源的分配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机会。为确保整个教育体制的公平性和质量,政府的拨款战略应该保证学生获得早期儿童教育和保育服务,尤其是弱势家庭的儿童更应该如此:采用像“加权拨款公式”这样的拨款战略,考虑弱势学生可能较高的教育成本;此外,重要的是要在分权/地方自主和资源的问责制之间取得平衡,确保为最弱势的学生和家庭提供支持。

5.设计不同的高中教育途径,确保学生完成学业

虽然高中教育对个人和社会来说是一个关键的阶段,但在开始高中学习的年轻人中,有10%到30%的学生不能完成学业。旨在提高教学质量的政策和改变高中教育的设计可以使之与学生更具相关性,并其确保完成学业。为此,可以有以下不同的政策选择:通过提高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质量使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具有同等价值,实现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自由转换并排除走进死胡同: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咨询并针对辍学设计一些专门措施,如增加获得高中学历的其它途径或实施鼓励学生在完成高中学业前留在学校的激励措施。

五、如何帮助弱势学校和学生提高

弱势学生比例较高的学校更容易面临风险,造成学生成绩不良,从而影响整个教育体制。成绩低下的弱势学校经常缺乏改进所需的内部能力和支持,因为学校领导和教师以及学校、课堂及周围的环境都无法为最弱势的学生提供一个优良的学习体验。以下五个政策性的建议已被证明对帮助成绩低下的弱势学校改进比较有效。

1.加强并支持学校领导

学校领导是改变成绩较差的弱势学校的起点,但这些学校的领导往往没有经过很好的挑选和准备,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支持,以帮助他们在这些学校发挥作用。为加强学校领导的能力,“学校领导准备课程”应该包括确保学校领导应对这些学校面临的挑战所需的一般专长和专门知识,还可以通过培训、指导和网络来进一步支持学校领导实现持久改变。此外,为了吸引并留住胜任的学校领导,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来为学校领导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系统的支持和激励。

必要的时候还应该考虑对正在进行结构调整的学校进行支持。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对成绩低下的弱势学校进行分化,合并规模较小的学校,以及关闭长期失败的学校。

2.促进有利于学习的学校氛围和环境的营造

成绩低下的弱势学校面临学习环境艰难的风险。与其它学校相比,针对这些学校的政策更加需要注重以下几点:重点发展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积极关系;更多地使用数据信息,让学校判断并确定有困难的学生和影响学习的因素:提供适当的学生咨询和辅导,帮助学生在转变中继续学习。此外,这些学校还可能会受益于灵活的学习时间,包括视学校规模而定的一周或一年的开学时间长度:在有些情况下,开设较小的班级和学校可以作为加强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互动,贯彻更好的教学战略的政策。

3.吸引、支持并留住高质量的教师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有着较大的影响,但弱势学校并不总是有最高质量的教师。各国政策必须通过下列方法提高弱势学校的教师质量: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确保教师掌握在学校教授弱势学生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为新教师提供辅导方案;创造支持性的工作条件。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留任率:制定适当的经济和职业发展激励方案,使弱势学校能够吸引并留住高质量的教师。

4.确保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人们一般对弱势学校及其学生的学习成绩期望不高,但也有证据表明,有些教学法可以帮助成绩较差的学生提高成绩。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来确保并推动弱势学校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与统一的课程大纲和评估相结合。学校和教师应使用诊断工具和形成性评估及总结性评估等工具,监测学生的进步并确保他们切实理解并掌握知识。确保学校采纳一套提倡高期望值和成功的课程非常重要。

5.增强学校与家长和社区的联系

公平与质量 第7篇

效率的含义, 对参保者而言, 要求医疗保险这种筹资机制能够提供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 化解居民的大额的医疗费用风险;对医疗服务的生产和提供而言, 主要是强调技术效率和生产效率, 要求在医疗费用支付制度中建立激励机制;对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而言, 主要强调资源配置的效率, 要求优化医疗服务提供体系的市场结构, 促进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效率是制度设计和优化、运行和管理, 以及管制和监督必须遵循的守则。

质量意味着医疗服务和药品的质量应该得到保证。要求医疗保障制度设计应该能够引导和规范医疗服务提供者为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而努力, 以及政府应该为保证药品和服务质量而进行有效监管;同时, 从单纯的医疗费用保障向全民的健康保障发展。质量是不断提高国民健康素质, 建设生活质量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必然要求。

总之, 公平是医疗保障制度追求的最终目标, 各项制度设计均为此目标服务。效率是实现目标的手段, 是制度设计和运行的重要标准。质量也是制度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它要求制度追求高质量的公平和高质量的效率。

公平与质量 第8篇

2009年是海南教育事业发展改革非同寻常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全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加强学校硬件建设,抓好教育内涵发展,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突出抓好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坚定不移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在10个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市县县城建设的10所思源实验学校已于2009年秋季正式开学。2009年在文昌、琼海、万宁、澄迈、儋州等5个市县建设的9所教育扶贫移民学校正在施工中,成为我省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大亮点,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刘延东同志先后2次批示要总结推广海南经验,她对教育扶贫移民工程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指出海南教育扶贫移民工程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贫困地区实行造血式“扶贫”、推进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一是继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二是实施农村初中改造工程、县级中学改造工程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2009年农村初中改造工程82所项目学校全部开工,文昌中学、万宁中学、儋州一中、定安中学、东方中学等2009年县级中学改造项目正在建设中。全面启动校安工程,现已排查鉴定学校3106所,基本完成校舍安全工程规划编制。三是实施农村中小学信息化管理工程。大力推进“校校通”工程。

(三)全面完成农垦学校移交地方管理工作,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农垦494所中小学,1.3万余名教职工,13.8万名学生已全部交地方管理。将海南特殊教育学校、海南省东方中学、海师附中和琼州学院附中分别移交海口市、东方市、海南师范大学和琼州学院管理;制定了《海南省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意见》,加大了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力度。

(四)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一是继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了全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加强我省教研队伍建设的意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引起全国同行的关注。二是规范化学校创建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以开展中小学“教育质量年”为契机,全国推进规范化学校创建工作,全省有227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达到市县规范化学校标准,一批学校达到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其中有15所学校经评估认定为省级规范化学校。普通高中创建省一级学校工作也有了很大的进展。三是加强基础教育质量监控工作。组织发布中考、高中毕业会考、高考结果通报,对全省各市县小学毕业水平测试工作进行分析和评价,促进基础教育质量监控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开展。加大教育督导评估力度,加强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明显提高。四是建立了全省中小学学籍管理系统。对规范学籍管理,封堵“高考移民”,实施“两免一补”等具有重要意义,极大地提高了基础教育管理的效益和水平,有力地规范了中小学办学行为。五是普通高中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全面开展规范幼儿园办学行为工作,推进新建三亚、儋州、乐东特殊教育学校和改扩建海南(海口)特殊教育学校工程,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六是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深入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成绩优异,我省有1635所学校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位列全国第八,比去年上升8个位次;中学生男子排球队勇夺第十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男子排球赛冠军;中学生男子田径队代表国家出征世界中学生田径锦标赛,获得了4枚金牌、1枚银牌和1枚铜牌,名列团体总分第5名。

(五)坚持改革创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一是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全省中职学校在校生人数近15万人,基本实现普职比例相当。二是不断创新中职教育制度建设与办学模式。出台了《市县职业学校公用经费标准》、《县级职业教育中心(职业学校)管理暂行办法》、《中等职业学校“特岗、特聘、特邀”教师聘任办法》等文件,从制度上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给予了保障。继续完善“三段式”办学模式,坚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走校企合作、城乡互动的发展路子。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免费教育,使5200名涉农专业学生和8364名“村官班”学生直接受益。李源潮同志在海南农校举办“村官班”的内部通报上批示:“村官班是提高村干部水平、把受较高教育的年轻人稳定在村干部队伍中的新举措。”省经济技术学校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创办农村贫困家庭“巾帼励志班”,招收553名贫困女孩入学,习近平同志作了重要批示:“扶贫重在扶志,扶志重在育才。海南省经济技术学校围绕扶贫开发,以学习实施活动为契机,以农村贫困家庭为对象,创办巾帼励志中专班,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是职业教育的一个创新。这种办学思路和办学方向,应予鼓励和倡导。”三是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稳步推进。启动了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建设,建成后将新增中等职业教育学位6900个。四是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举办了全省中职教师技能大赛。从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等高校录用了80名优秀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完成20名专业教师的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1233名专业教师和基础文化课教师的省级培训。选拔了一批旅游、酒店管理专业骨干教师赴德国参加为期40天的专业培训,学习“双元制”等先进经验。

(六)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

一是重点大学建设进展顺利。海南大学完成了《海南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方案》编制工作,省政府为“211工程”建设提供配套资金3亿元,为推进“211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高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3所高校3.2万学生入驻桂林洋高校区。三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稳步推进。开展省级教学成果奖和省级教学名师奖评选工作,加强高校精品课程、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四是民办高校快速发展。

(七)加强教师培训和管理,教师队伍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代拟了《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将从制度层面改善农村中小学师资结构和资源配置。二是部署2009-2013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继续实施上海市教委支持海南省基础教育师资培训项目,选派21名骨干教师赴上海跟班培训,接收上海支教人员到5市县重点中学挂职指导。实施第4期中小学教师脱产提高培训工作和第5期教师脱岗培训及海南师范大学实习生顶岗支教工作。三是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大力宣传琼中县王升超、王文周老师“以背为桥”,几十年如一日背学生过河读书及万宁市陈昭霞老师的先进事迹。四是严把教师入口关,吸引优秀人才从教。面向全国招聘了519名特设岗位教师,面向全国招聘10所思源实验学校的10名校长及114名学科带头人。五是提高了中小学教师岗位绩效工资水平。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的目标,全省近11万名在职和退休教职工受惠。

(八)深化教育改革,营造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是行政审批工作受到好评。2009年教育厅连续4个季度被评为行政审批优质服务单位,获得2009年度行政审批优质服务单位称号。二是教育对外交流和合作日益活跃。认真做好俄罗斯学生冬令营代表团来访及中德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抓好我省中职、高职教师赴德进修项目工作。大力抓好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海南师范大学申报东南亚汉语国际推广师资培训基地成功获批,派出102名赴泰国、菲律宾的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成功举办韩国济州道中学生足球代表团抵琼交流各项活动,增进了两地友谊。三是招生考试工作平稳顺利进行。四是信息公开和教育宣传工作得到加强,出台了《海南省教育厅政府信息公开实施办法》。大力宣传建国60周年我省教育发展成就及教育先进典型、重大教育政策、重大教育活动。五是学生资助和扶贫助学工作力度加大。全年高校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11166人;教育部门中等职业学校全年享受国家助学金学生130672人;享受减免学费、住宿费特困学生、村官班以及涉农专业学生24097人;继续抓好彩票公益金项目和复星光彩基金等项目,逐步形成资助贫困优秀高中生长效机制。

(九)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扎实有效,切实维护了校园和谐与稳定

一是继续开展深入学习实施科学发展观活动。二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是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建设工作。四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配合省委组织部,完成了海南广播电视大学、海南大学、琼州学院、琼台师专等4所高校5名学校领导干部的配备工作。组织市县教育局(直属单位)干部到厅机关挂职锻炼。组织了2批教育行政干部培训班,对厅机关、市县教育局和厅直属学校共186名干部进行培训。深入开展“法律进机关”工程活动。五是抓好教育信访和稳定工作。出台了《海南省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一年来,我们在教育法制建设、语言文字工作、教育工会、勤工俭学、学校艺术教育、国防教育等方面,也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省教育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使我们的工作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把工作抓好。一是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仍显不足,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强烈需求,仍需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二是区域内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仍然突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协调,农村教育基础仍然薄弱。三是职业教育发展任务艰巨,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跟不上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质量有待提高。四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五是高校学科建设有待加强,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有待继续增强。六是教育改革创新的力度、深度、广度仍然不够,教育行政管理方式还不适应教育改革发展和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等。

二、2010年教育工作总体考虑和重点工作

2010年是我省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开局之年,也是海南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机遇之年。谋划好、落实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2010年我省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学习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需要,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以夯实基础、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提升内涵、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为重点,进一步增强教育为人民服务、为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

(一)全力抓好全省教育改革发展的科学规划,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工作目标和思路

海南省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是指导我省教育事业今后5年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教育厅近期将召开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并围绕“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制订进行专题研讨。各市县教育局也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教育发展规划。

(二)旗帜鲜明地抓教育质量,全面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今年要继续开展“教育质量推进年”活动。注重内涵提升转变。今年在开展“教育质量推进年”活动时要注重抓好规范化学校创建工作,进一步缩小学校办学水平差距,参照省定评估指标体系开展创建工作。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要面向市场设专业,面向岗位设课程,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热带农业、新型工业等海南特色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抓好一批适应国际旅游岛建设急需的职业教育特色专业建设,创新和完善办学模式,大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切实使培养的学生能用、好用。

(三)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摆在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

一是继续推进教育扶贫移民工程。进一步完善10所思源实验学校建设。启动思源实验学校二期建设,建设2所思源高中和3所义务教育寄宿学校。二是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三是推进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出台海南省中小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对低于办学标准的城镇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要加大改造力度。四是统筹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加大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力度。在坚持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学校倾斜的前提下,以农垦中小学校移交和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初改造工程及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为契机,加大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力度。五是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提请省政府出台《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完善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就近入学政策。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设重点校、分重点班。禁止补课收费。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严禁向中小学生强行统一征订教辅材料。严格规范中小学收费行为,坚决治理乱收费。深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改制学校清理与规范工作,将海南实验中学恢复公办学校身份。落实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以输入地为主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全面取消借读费。有效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六是加强教育督导评估。

(四)努力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不断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一是要稳定中职招生规模,完成教育部下达的招生任务,力争使我省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80%以上。重点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逐步推行中职学校农村生源学生的免费教育。二是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扶持一批优质中职学校创建国家级示范校,继续完善16个县级职教中心办学条件。三是继续推行“三段式”培养模式,广泛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着力解决中职学生顶岗学习和就业问题。四是继续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实施“三持”(特岗、特聘、特邀)教师计划,进一步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省属中职学校和各市县职教中心,要根据需要引进一批优秀的“双师型”教师。争取人事、编办、财政部门支持,明确职教中心编制,配齐教职人员。

(五)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增强服务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将高等学校中蕴藏的巨大知识、人才优势和创新能力不断转化为社会的财富、人民的实惠,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多作贡献。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和能力

今年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是贯彻落实好《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并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强师德师风教育,评选和表彰一批师德师风方面的先进典型,同时也要敢于查处教师违纪违规的行为。二是落实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政策,认真做好教师绩效考核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导向作用。三是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全面推行全省统筹教师公开招聘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四是加大中小学教师培训力度。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开展千名农村中小学市县级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和百名省级骨干教师送训送课下乡项目。五是进一步理顺和规范教师管理体制机制。加强中小学编制管理;研究制定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选拔任用办法,切实加强对校长的履职考核和民主监督。

(七)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执行能力

一是增强学习意识。加强对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干部和高校领导干部的培训。要组织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开展“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师生”活动。二是增强改革意识。比如义务教育如何推进均衡发展,职业教育如何创新办学模式,高等教育如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等。教育投入上要争取在公用经费上有较大提高,抓住机遇解决好各级各类学校教师保障性住房。扩大教育的对外开放,争取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独立举办或是合作举办高水准的旅游职业院校,鼓励创办国际学校,加强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人士。三是增强责任意识。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效率,使每件事情责任到人、落实到位。四是增强廉政意识。近年来,教育投入大,项目多,我们的领导干部要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坚决遏制教育系统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五是增强稳定意识。安全稳定压倒一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主要领导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落实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的要求。六是增强宣传意识。我们不仅要善于做具体工作,而且要善于做舆论引导工作。通过媒体做好教育政策和教育改革宣传工作,做好先进经验的推广介绍工作,做好教育热点问题的释疑解惑工作。

公平与质量 第9篇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未来,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如果教育跟不上, 那么就没有未来可讲。自新中国成立以后, 我国的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民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教育公平就是要保证每一个社会公民都享受到公共资源, 都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造成的贫富差距, 使得部分人上学困难, 也就导致部分人选择成人函授教育的形式进行继续深造。目前, 由于贫富差距的存在, 成人学员在成人大学里存在机会不均和质量不均等问题, 因此, 我们要大力解决存在的问题, 实现教育机会的公平, 大力发展成人函授教育。本文针对这个问题, 对成人函授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浅析, 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二、成人函授教育现状

(一 ) 制度不完善 , 机构设置不 合理。高考是大多数人必须经历的过程, 是属于国家统招的教育制度。在国家统招的条件要求下, 入学率、学生的素质都是比较高的。但对于成人函授教育来说, 很多学员都是在职的员工或者社会人员, 没有具体的教学规划和教学内容, 完全靠自学, 有些人只是对照考试大纲复习, 从而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调查显示, 成人大学在招生报考方面专业集中、学员分配不均衡, 大批学员跨专业报考, 从而导致学员的成绩、专业、就业等问题凸显, 得不到平衡。而且跨专业报考的学员对要考核的专业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 被录取后必然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如对教学的组织困难, 从而影响函授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 成人函授存在机构不完善的问题, 许多成人教学点成了闲置人员的安置处。成人大学的老师自身条件不好, 文化水平不高 , 且缺乏教 学经验 , 只是生搬 硬套 , 对成人函 授教的认 识不够。加上成人大学的教师很少进行互动交流学习, 必然影响教学质量。

(二 ) 教学材料 、大纲、内容普遍落 后。不同于统招大学 , 对于成人大学的函授机构, 我国还没有制定严格的要求和标准, 也没有统一的教程大纲, 缺乏统一的管理, 导致某些成人学校各自为政, 在课程设计和安排上具有随意性与盲目性, 而且很多时候会出现因师而异、教学不公正等情况。某些成人大学的课程安排、课程内容、教学机构没有科学合理的安排, 大多比较随意、主观, 体现不了成人函授教育的特点, 导致成人教育机构毕业的学员跟国家统招的大学生相比, 自身的知识素养比较低。在函授教育的过程中, 学员对教材的依赖性很大, 然而, 成人大学的教材一般都不是很科学, 成人学员一般是在职员工、社会人员, 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学习, 分散在各地, 通过自学获得知识, 现今函授教育所用的教材大多是普通高等教育的教材, 没有形成独立的函授教材体系, 内容比较晦涩难懂, 且教材本子厚, 概念抽象, 不易理解, 与成人教育的要求及特点相差甚远。

(三 ) 管理松懈 , 教师素养不高 。成人教育机构管理松散 , 人员闲置较多, 对教学质量的监管评估体系不健全。调查显示, 某些成人高校对成人教学的管理比较松懈, 对于远距离教学的函授教学管理更是漫不经心。成人教师基本上都是闲置人员, 专业水平不高, 知识素养缺乏, 很多情况下都是拿着课本直接读, 只是走形式、走过场。

三、提高成人函授教育质量的对策

(一 ) 优化教育资源 配置 , 完善教育机 构。要逐步实现成人函授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教育的本质是公共、公益, 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 都是如此。面对目前成人函授教育良莠不齐、杂乱无章的局面, 应该先从管理机构上重建, 完善教育机构, 把一些不具备教师资格的闲置人员遣散, 精简机构, 同时对成人函授教育的公共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 尽量优化资源配置。

(二 ) 改变传统的 教学材料 , 利用先进的教学 内容。要增加多样的成人函授教育途径。在成人大学改变一成不变的保守的教学制度和方案, 利用多种途径改变一成不变的模式, 在发展中缩小差距, 实现公平。依据各地域的实际差距, 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应当地的教学制度和模式, 在投入导向方面, 应实行新的非均衡投资战略, 教育资源应向弱势地区和人群倾斜, 特别是向农村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倾斜, 以及城乡贫困家庭倾斜。

(三 ) 引用统招 大学的现代 化教学方 法 , 提高教学质 量。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促进了现代化教学的诞生和应用。现代化教育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消除教师能力相对不足而造成的不良影响。成人函授学员作为成年人, 一般没有太多的精力和时间专心学习, 大多是在职员工, 工作较忙。面对这种情况, 先进的教学设备, 能够让面授缺课的学员通过观看录像或者网络辅导等方式加强学习。有的学员一遍看不懂, 可以看很多遍, 不像大学课堂, 一堂课错过了, 就没有方法完整地再来一遍, 只能依靠笔记。

四、结语

“十年树木 , 百年育人”, 教育对一个民族来说很重要 , 尤其在当代, 教学质量更是我国成人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成人教育针对的学员是比较特殊、复杂的, 我们不仅要参考统招大学的教学方案, 更要不断创新, 不断改良旧的教学模式, 努力为成人学员打造科学、合理、有效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石瑞祥.加强函授教育管理, 促进教学质量提高[J].教育探索, 2008 (8) .

浅析职业教育的公平、质量和吸引力 第10篇

一、职业教育的公平是基础

所谓公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职业教育的公平;其次是职业学校学生的公平;最后是职业学校教师的公平。针对这些问题,要想彰显职业教育的公平,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国家要高度重视;第二,国家、社会包括企业要采取具体措施提高职校毕业生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第三,国家要提高职校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二、职业教育的质量是关键

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概念包括本质和评价两部分。本质反映的是对中等职业教育在客观上应达到什么标准的问题,评价反映的重点则是结果,即社会、用人单位或毕业生根据培养目标对学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务,特别是对毕业生的质量作出的主观判断。笔者认为,每一所职业学校都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首要任务。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点还是在于教师。平时一定要多学习教育名家的思想,并深入研究,把理论付诸实践。但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学的方法自然也不同。如果教师能不厌其烦地观察每个学生,发现他们学的方法,从而做到对待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法,布置不同的作业,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等等,那么教学质量自然会提高。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基本途径有以下几种:一是立足培训,提高现有教师的整体学历水平和实践技能;二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以优惠政策引进一些学历层次较高的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以及具有相当学历并在企业生产第一线从事生产管理数年的经验丰富的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三是从企业聘请一部分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当学校的客座讲师、教授,让他们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把生产单位的信息、技术及时传达到学校。

2. 加强校企合作。

职校学生毕业后就直接到企业就业,因此,学校应与企业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可以安排学生定期走进企业进行工学交替,也可以安排企业人员定期到学校进行授课或培训,还可以安排教师下企业锻炼,将企业所需与实际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3. 改革办学模式。

学校可以结合地方区域特色,同时借鉴国外各种先进的办学模式,从而形成特色办学模式。对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让他们多学些技能,多动手,理论课程可适当降低要求;对有意自主创业的学生,就对他们进行创业教育;对准备升学的学生,就提供相关条件;有的学生愿意先工作或创业,积累实践经验或取得一定收入后再继续学习,学校可允许其暂停学习,这样不仅适应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教育选择的需求,而且有利于学生更加主动学习,提高学习兴趣,从而带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4. 深化教学改革。

首先要深化课程改革;其次要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最后要加强创业教育,在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指导中加强创业教育,突出对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5. 建设实训基地。

职校学生学习内容以技能为主,学校只有教室,老师只教理论,学生就无法学到真正的技能。因此,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建设实训基地是非常重要的。学校要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改善实习实训基地条件,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一方面,要积极推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满足实习实训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共建实训基地。

三、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是保障

所谓吸引力是指依靠自身的某种性质、特点等把其他事物或别人的兴趣、注意力等引向自己的能力。职业教育吸引力包括价值的选择取向和具体就学行动的实施两个方面。职业教育没有吸引力,其公平和质量无意义,因此,吸引力是保障。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问题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社会问题,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呢?

1. 加强职业教育的宣传。

国家要大力弘扬体现中国特色和时代文明特征的职业教育文化,努力实践有中国特色和尊重一切劳动的职业教育文化。要营造“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氛围,多宣传劳模和技能型人才的先进事迹,将职业教育界老前辈和技能型人才的典型,以及职业教育重大历史事件拍成电影或电视剧,使职业教育深入人心。

2. 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光宣传没有用,要拿出质量给社会大众看,教学质量高,自然吸引力也会提升,具体内容在第二部分已经详细阐述。

3. 拓展职校学生的发展空间。

(1)要加大劳动者收入,特别是要大幅度提高技术工人的工资收入和社会地位。最简单的例子,据说在美国,教授年薪是8到10万美元;而三大汽车公司的装配工,年薪可达15万美元。光看这个工资收入也足够让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大大提升。

(2)要强化就业准入制度,保障受过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技能及技能证书人群的基本权益。

(3)要为职校学生的继续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搭建职业教育和其他教育的立交桥,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4. 优化专业结构,建设特色专业。

学校要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设置专业。要面向就业市场,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建立符合行业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专业结构,特别是要开发建设特色专业。有了好的专业,学生才能更好地就业,职业教育才能得到社会的关注。

公平与质量 第11篇

关键词:第四届国际教师职业峰会;优质;公平;全纳

作者单位:孙云鹏、陈跃,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馆教育处

一、优质、公平、全纳——峰会的主题和议题

本届峰会诠释了优质、公平、全纳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培养优秀学生(即追求优质教育)是各国教育的共同目标,但是不顾及公平的优质会导致严重的社会经济分裂,而如果公平以优质为代价,又会使教育的目标荡然无存。教育的公平应包含两个纬度:一是个人或社会经济情况(如性别、种族和家庭背景)不应该成为个人取得教育成功的障碍;二是必须让所有孩子达到基本的技能水平。峰会从三个议题探讨了实现优质、公平和全纳教育的可能性和机制,与会代表就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经验分享。

(一)如何吸引优秀教师和教育领导者到最需要的学校去并留住他们

爱沙尼亚和英国苏格兰教育部代表团就此议题作了重点发言。爱沙尼亚代表团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日益变化,爱沙尼亚学校教育经费面临巨大压力,政府需要增加教育投入;同时,教育体制也应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更高效合理地利用教育资源。然而,当前爱沙尼亚教育体制过于封闭,教师职业发展受到限制,因此需要从技术和观念两个层面进一步改革教育体制,给予教师更多的自由、资源和支持。教师不仅需要财政方面的支持,还需要来自社会、学校、家长等各方面的支持。例如,允许教师自由进入、离开、重返岗位;鼓励社会参与发掘有能力、有经验的人才担任教师,打破国家、职业等之间的界限,以开放的姿态聘用优秀人才担当教师。

苏格兰教育部代表团认为,苏格兰的教育体制建设基于全球学生能力体系,采用分权管理的方式,强调地方在教育决策制定中的权力和教育实施过程中的责任。苏格兰学生的人口特征对其学业成就产生了差异化影响,在应对这一挑战时,应强调学校教育要基于学生学习能力,而不是家庭的支付能力;在缩小学生之间的学业成就差异时,应强调早期教育干预的重要性。

能否吸引优秀教师并将其留在条件较差的学校不仅与社会状况有关,还取决于学校领导力、课程等因素,这是很多国家面临的挑战。与会其他国家代表团也就此议题发表了看法并介绍了相应的对策。美国代表团认为,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和保证教师的职业发展通道十分重要,美国国家教学专业标准委员会(National Board for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的作用就是支持教师工作与发展;加拿大实施了“高质量教师职业发展项目”,侧重提升教师间的协作教学文化,鼓励教师以团队的形式开展实践探索和研究;荷兰在教师的职前培训中开设针对薄弱学校、薄弱学生的教学课程,设计专门的项目,培养教师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德国充分发挥教师协会的作用,鼓励社会、学校、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合作,尽量合理配置财政资源和人力资源;波兰代表团认为应更加关注如何培养而不是如何吸引优秀教师。

(二)在权力日益下放的教育体系内,哪些手段可以帮助实现教育公平

新西兰教育部代表团介绍了六点经验。第一,新西兰充分意识到学前教育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重要影响。新西兰政府在过去5年间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增加了75%。目前,新西兰小学入学新生中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学生数量占85.7%。根据教育部计划,这一数字在2016年将提升至98%。第二,新西兰鼓励社会、社区、家庭共同参与提高教学质量。新西兰义务教育阶段有大量办学规模较小的学校。初、中等教育阶段采用高度分权管理的教育体制,实行自主管理的学校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家长代表,参与学校管理。第三,新西兰拥有透明的公共服务机构和严格的教育审核体系,以及基于学习领域和学习能力、体现二元文化和双语特征的国家课程。新西兰虽然没有国家层面的统一考试,但制定了国家教学大纲和质量标准大纲,由学校选择具体教学实施方案,通过灵活的个性化学习,使每位学生在任何教育阶段都能获得成功。第四,发布学校年度报告和章程,每所学校都会设定自己的年度目标;在对学校高度信任的基础上,开展全国范围的、有针对性的、多样化的中小学校循环评估;加大对教育研究数据的公开和利用力度,将其作为教师、家长、学生、政府和劳动力市场的重要信息。第五,为教师和教育领导者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路径。新西兰成立了新西兰教育理事会,并投入1000万新元创建了“教师创新基金”,利用职业发展评估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新西兰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开展教师职前教育项目;通过跨部门、跨组织的教育论坛,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成就。第六,加大对各学校网络设施接入和发展的硬件建设。新西兰政府在过去5年内投入了超过7亿新元,用于加强所有中小学校的网络设施建设和校际互联网接入。通过与“学习网络公司”的合作,新西兰中小学之间形成了可控可管的网络,实现学习资源共享。

德国也重点介绍了本国在实现教育公平方面的措施与成就。第一,德国在减小不同家庭经济背景对学生学业成就造成的差异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这主要归功于全纳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第二,德国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认识到优质公平教学的重要性,持续改善教学质量和公平。主要措施包括:将全纳教育作为政府工作任务之一;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支持;让家庭背景处于劣势的学生在全日制寄宿式学校学习,以避免家庭的负面影响;把基于学生能力的教育标准看作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建立切实可行、结构化的国家教育标准;重视教师教育,让教师具备公平教学的知识和技能,发挥教师在实现教育公平过程中的作用。第三,建立国家教育监控体系,主要环节包括:通过与各国的比较,确立国家教育标准,并将其作为实施国家评估的基础;在中小学校实施有可比性的测试,测试结果用于比较和评估各学校的教学效果;以教育标准和测试结果为依据,定期开展教育评估报告;积极参与国际性教育评估项目。

在对此议题的讨论中,加拿大代表团认为,在促进教育公平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社会和个人的多元性,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个体,因此,要根据不同地区、课堂、学生等情况灵活配置资源,鼓励教师发挥自主性,参与到教育的决策过程中。日本通过立法,采取综合措施使整个社会参与到反贫穷活动中,让来自贫穷家庭的学生拥有公平受教育的机会;中国香港地区代表团认为,政府对学前教育实行干预非常重要,应研究如何更好地衔接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并将支持学前教育教师的培训放在首要位置。

(三)创造怎样的学习环境才能更好地满足所有儿童和年轻人的需求

大会安排了新加坡和芬兰教育部代表团作重点发言。新加坡代表团介绍了本国政府的四项重要举措。第一,新加坡政府将教育视为国家优先发展领域,根据儿童的不同特点进行培养,使每个儿童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掘。在发展学生读写和计算能力的同时,重视学生公民意识、仁爱精神、爱国主义情操和为国服务理想的培养。学校在注重提高学生学业成就的同时,还重视对学生品格、艺术、体能等方面的培养和锻炼,针对学生在学习、家庭背景、社会交往、情绪情感等方面的不同需要,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强项和特色,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多元化的教育选择。第二,在国家教育体制方面,平衡政府统一管理和学校自主办学之间的关系是关键。目前,新加坡政府负责提供国家课程资源、教育评估,制定教师教育和教师职业发展的政策目标等,而学校则自行决定如何使用政府提供的课程资源、对教师教学作何种要求、怎样使用所获得的教育经费等。第三,政府秉持“不论学习起点如何,为每个学生在学习的每个阶段提供最大支持”的教育理念,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在创建全纳的学习环境的过程中,高质量、有创新意识的教师队伍是关键,政府在提高教师工资待遇的同时,注重职前和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并从领导路径、专家路径和教学路径三个方面强化教师的发展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第四,国家高度重视学前教育,教育部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管理育婴中心和幼儿园,并制定了相关的学前教育课程标准,确保学生从学前教育阶段向小学教育阶段顺利过渡。

芬兰教育代表团介绍了本国的教育特点、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举措。第一,芬兰教育体制建立在“信任”和“责任”基础之上,教师在学校享有很大的自主权,包括决定教什么和怎么教。芬兰教育体制的强项之一就在于调动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积极投入到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事业中。教师会积极寻找并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并因材施教。第二,与很多国家一样,芬兰教育也面临着公共教育支出缩减、教师压力增大等一系列挑战,学校教育因此受到冲击。为此,芬兰教育部颁布了在新世纪初期促进学校发展的国家改革方案——《芬兰未来学校计划》。该计划旨在从教育体制层面保障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政府将与教师等各责任利益攸关方广泛合作,协同实施。第三,芬兰当前学校教育遇到的挑战之一是女生学业成绩普遍比男生优秀,而且这一差异越来越显著。因此,芬兰政府将评估其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探明它们是否更适合女生而不是男生,并据此采取措施。第四,芬兰当前学校教育的另一个挑战在于:尽管芬兰学生的学业成绩普遍得到了提高,但是学生不如以前那样享受学习了。政府认为“学习可以而且应该有趣”,为此,芬兰依据相关教育研究结果开始实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措施,包括通过“云服务”将数字资源引入所有中小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进行个性化学习等。但同时,芬兰也强调科技仅仅是工具,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师本身才是教学中最关键的因素。

对此议题,中国香港地区代表团认为,教师培训的重点工作之一是培养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同时,运用教育信息技术手段,使所有的学校(包括偏远、薄弱学校)的学生都能够在虚拟空间进行合作学习。荷兰代表团认为,要培养合作、分享、反思的教师专业发展与学习的氛围,使教师理解设计学习环境的重要性,保持教师的教学热情。

二、主要参会国家和地区提出的

下一步工作重点及举措

(一)加拿大

一是加强学前教育发展,包括明确认识合格的教育者在学前教育中的领导价值;二是提升协作教学文化,支持教学工作和分权式管理;三是通过整合服务、寻求合作以及吸引家庭和社区共同参与,调动更广泛的资源,支持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

(二)中国香港

一是采取综合措施支持少数族裔学生接受教育;二是通过教育信息技术营造乐学善用的良好学习环境;三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为学生职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三)丹麦

恢复政府与教师工会之间的对话和合作。

(四)爱沙尼亚

一是注重教师职业持续发展,强化教师的内部个人责任意识,使之与外部支持相互协调;二是通过资深校长和优秀教师在中小学间的调动或轮岗项目,缩小中小学校之间的教学实践和文化差异;三是全面提升教师相关能力,使教师能尽早辨识儿童的特殊需要和天赋。

(五)芬兰

一是在强有力的教师教育和教师培训的基础上,增强教师的自主性和反思能力;二是提高教师进行持续发展的技能;三是明确学校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基本任务。

(六)德国

一是政府为每名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最大程度实现所有学生都能接受教育的目标;二是通过科学的教师教育,使教师具备相关知识技能,保障教师有充足的教学时间,实现对每名学生的个性化教学;三是政府与教育团体之间开展更加有效的合作,进一步改善中小学教育。

(七)日本

一是保证各地方政府能够在更大区域范围内进行中小学教师的调动工作;二是根据全国教育学习倾向和学习环境调查数据,支持教育委员会提高义务教育标准,比如扩容教育信息网络,缩小班级规模等;三是依据相关法律,制定衡量儿童贫困的最低标准,比如参考学校入学率等数据。

(八)荷兰

一是在学校和教师教育项目内部以及相互之间形成专业的学习组织,树立学习典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二是鼓励并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成为优秀学生;三是鼓励并支持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和终身学习,增加拥有硕士学位和善用反馈工具的教师数量,规划教师的职业前景。

(九)波兰

一是发展教师职业资本;二是支持领导力建设;三是鼓励社区参与教育活动。

(十)新加坡

一是在制度层面,评估教师绩效管理体系,使其与教师职业发展框架更加一致;二是在教师层面,通过实施“高级、模范和专家级教师引领教师队伍发展”的里程碑项目,提升教师队伍整体能力;三是在学生层面,建立学生在线学习网络平台,使每名学生都能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分析学生成就,帮助教师适当干预学生学习过程。

(十一)瑞典

一是通过提供优厚待遇和良好的工作条件,使教师有时间专注高质量的教育,吸引并留住资深教师、合格教师和学校领导者;二是根据需求更加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确保优秀教师进入最需要的学校;三是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确保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获得相关支持。

(十二)英国苏格兰

一是政府、教师工会和其他组织之间通力合作,在学生学业成就方面形成共识,在一种持续、可量化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困青少年和薄弱学校的成就;二是深化教师专业学习和教师职业发展,在提高教师职业自主性的同时,不增加教师工作负担,避免产生官僚教风;三是政府大力支持教师的教学活动,并将其作为应对贫困和确保社会团结的题中之义。

(十三)美国

一是继续增加儿童接受高质量学前教育的机会;二是采取具体措施,将教师领导力提升20%;三是开展广泛的人力资源管理合作。

(十四)新西兰

一是建立一套系统的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二是以学生为中心,明确每位学习者从早期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学习路径。

三、与会国家教育政策与实践的几点启示

(一)平衡政府统一管理和学校自主办学、教师自主教学之间的关系

权力的下放既可以使学校受益,也可能造成学校和教师的孤立,从而阻碍学生的发展。权力下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保证不同背景的学生能够得到平等对待、合理资源和附加支持。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报告显示,拥有课程设置和课程评估自主权的学校比没有这些自主权的学校在测试中表现得更好;在学生评估策略、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使用教材这些方面决策自由度更大的学制下,学生在数学、阅读、科学这三门学科测试中表现出的水平更高。但是,学校的综合表现却与学校是否拥有更多的资源管理职责,包括聘用或解聘教师、决定教师工资起薪和提薪、制定学校预算并在校内分配等大小无关。在学校自主权日益扩大的背景下,提升教师自主权也是一大趋势。一方面,要加强教师在教学中的领导力,保持教师个体的职业自主性,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由教师自主支配教学资源、设计教学环节;另一方面,加强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领导力,PISA研究表明,由教师与校长协同合作管理的学校,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教师与校长的合作模式往往能够更好地实现学校自主决策的效果。当然,针对教师也要制定严格的、统一的职业标准,使教师绩效管理体系与教师职业发展相适应。教育体制要兼顾统一性和自主性,明确政府、学校和教师各自的任务,鼓励社区、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参与。

(二)重视学前教育在实现教育起点公平过程中的作用

早期教育对达到优质公平的教育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要发展高质量的早期教育。要加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和监管力度,提高幼儿园办学质量,加大对学前教师的培养,鼓励更多的儿童在适当的年龄进入幼儿园学习。以新西兰为例,早期儿童教育是其三级教育体系中的第一级教育,涵盖了从刚出生的婴儿到入学年龄儿童,婴儿从出生开始就被认为是学习者,有权进入早期儿童教育机构,政府为进入此类机构的儿童每周支付20小时的费用,这种资助与这些儿童父母的经济收入、种族和工作职位等状况无关。过去10年,新西兰学龄前儿童进入早期儿童教育机构的比例不断增加,目前这一比例已达到95%。

(三)完善全纳教育体制

优质教育体系的建立,需要为不同背景的学生提供全纳教育,并将全纳教育作为政府工作任务之一。应重视教师在全纳教育中的关键作用,加强政府与非政府教育组织,以及与教师、家长、学校、学生、企业等各方的合作和联系,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实现中小学之间教育资源共享,缩小社会经济背景对学生学业成就产生的影响的差异,逐步提高学困青少年和薄弱学校的成就。在这方面,德国、苏格兰、新西兰、新加坡、芬兰等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值得借鉴。

(四)加强教师协作文化并注重教师培训

教师是最关键的教育资源。教师之间的协作对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职业与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直接或间接相关,应鼓励在学校内部和学校之间发展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鼓励教师合作探索教学实践,促进教师自主性、反思性学习,让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培养集体责任感、共同的职业信念,创造合作和信赖的集体氛围,形成有效的协作文化。培训是提高教师质量的有效方式之一。政府和学校要关注教师专业化发展,增加培训基金,为教师提供更多机会参与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培训,发展教师终身学习能力,构建教师职业发展通道。研究表明,同事间协作和培训资源也是影响教师决定是否留在薄弱学校从教的两个重要因素。以瑞士为例,在自愿与强制相结合的要求下,所有新任教师都会参加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牵头的协作实践小组,在小组中接受培训,听取建议,获取经验。这种以老带新的方式提高了新任教师的教学水平。

(五)扩大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

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以及学生学习的方式。在信息社会中,教育信息技术可以有效促进学校之间的合作,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发展教育信息技术,改善学校网络环境,尤其是改善偏远、薄弱、农村地区的学校硬件设施和网络接入状况,将现代先进技术引入课堂,为所有学校在虚拟空间进行平等、合作学习创造平台。这不仅为学生创造了多样化的网络学习环境,改进了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愿意学而不是强迫学生学,而且也是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全纳教育的手段之一。

公平与质量 第12篇

2009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全省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围绕辽宁全面振兴和“三保一促”的工作大局, 坚持正确处理教育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全面完成了年初所确定的各项教育工作任务, 教育改革和发展迈出了新的步伐。

1. 突出辽宁特色, 精心编制《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 我省在深入研究破解辽宁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同时, 加强与教育部纲要制定工作的衔接, 按时完成了我省《规划纲要》文本以及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民办教育和继续教育等6个专项规划、13个重点工程和大学特色化发展规划的起草任务, 目前已经进入论证和审批阶段。

2.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一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结合国庆60周年开展“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强化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 加大德育教师的培训力度。二是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推动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机构, 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学习宣传大连理工大学民族预科班班主任邵春亮同志先进事迹, 承办首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颁奖晚会和第二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三是深入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启动第二批经典诵读活动试点, 在全国大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上获得4个一等奖。四是深化体育卫生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组织开展“千校万人大会操”评比活动, 大力推动阳光体育运动, 扎实开展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 在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得一等奖4个及其它奖项149个。五是全面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开展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应急教育, 加强预警预防机制建设, 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校舍排查鉴定、规划编制工作。

3. 制定基础教育强县建设计划, 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基础教育协调发展

一是不断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新建150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 完善205所已建成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附属设施, 维修改造50.8万平方米农村中小学危旧校舍, 提高农村学生公用经费定额标准, 取消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住宿费。二是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制定基础教育强县 (区、市) 建设计划和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 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工作进行了总结表彰, 通过开展城乡学校手拉手活动和提高农村教师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实施教学的能力, 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三是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制度。确定中小学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控制标准和岗位设置管理办法, 全面开展教师绩效考核工作。四是推动高中教育健康发展。积极宣传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综合改革方案, 引导高中围绕新方案开展教学活动, 研制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方案。五是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和管理工作。组织落实1万名班主任的国家培训任务, 开展7800名省级骨干教师的培训, 招募2769名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教。

4.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切实加强党的建设

2009年是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年。按照省委要求, 上半年主要抓好高校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和统筹推进工作, 下半年组织指导中等职业学校和中小学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省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总结推广了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路永洁同志先进事迹, 创造性开展了高校党员干部“三走进”实践活动, 进一步加强了高校党的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 基层党组织建设发生新变化, 有力地保障了教育教学深入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和中小学学习实践活动全面落实中央五个“更加注重”的要求, 结合教育事业发展实际, 突出实践特色, 注重工作实效, 有力地推动了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事业的新发展。

5. 加大依法治教力度, 提升教育行政管理规范化水平

加强了教育行政部门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和行政许可项目的法律审核, 依法开展教育督导和执法检查。全省107个规划县 (市、区) 中有56个实现“双高”普九, 占52.3%。四个城市通过了二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学习教育活动, 加强电子政务建设, 提高教育宣传工作水平。

二、深刻认识教育的历史责任, 准确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 不断提高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水平

目前, 我省教育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一些指标已位居全国前列。但是, 与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新需求相比, 还存在不适应, 譬如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和高校科技贡献率有待提高, 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还存在不适应, 城乡、区域间教育发展不均衡, 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亟待提高, 公共教育投入与需求相比还有差距等。

面对新的形势, 2010年全省教育要抓好两大任务:一是立足当前, 抓好重点领域, 全面做好“十一五”规划收官工作, 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二是面向未来, 启动《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工作, 扎实推进教育强省建设进程。

2010年全省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研制和启动实施《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主线, 以优先发展、完善体系、提升内涵、支撑创新、服务人民为工作方针, 以优化结构、提升质量、促进公平、强化服务为重点, 进一步增强教育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服务的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推动全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协调发展。

在2010年工作中, 我们要把握好以下四点要求:

第一, 坚持树立大教育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立足全局看教育, 站在教育看全局, 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发展, 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 加快学前教育、继续教育等薄弱环节建设;统筹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 着力优化教育结构, 提高教育质量。

第二, 坚持科学统筹教育工作中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改革是动力, 发展是根本, 稳定是基础。要坚持以改革促发展, 以发展促稳定。通过改革来解放教育生产力, 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在发展中解决热点、难点问题, 维护社会稳定。

第三, 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落实教育的战略重点地位, 保障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采取多种形式深入持久地开展普法教育, 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法制意识。建立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政务公开制和教育行政处罚制度, 依法行政, 定期组织教育执法检查。

第四, 坚持抓好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能力建设。坚持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 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 不断提高教育行政部门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坚持抓机关带战线的工作策略, 不断提高教育战线公务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提高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的学习能力、协调能力、决策能力、执行能力, 推动各项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关于2010年全省教育重点工作的安排

1. 认真做好《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研制和启动实施工作

一要按照边编制边实施的原则, 在继续做好我省《规划纲要》文本的修订和论证工作的同时, 扎实做好重点工程的设计和实施工作。二要研究制定《规划纲要》任务分解分工方案, 组织各市各高校结合本市本校实际制定《规划纲要》的实施措施, 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三要启动我省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重大问题调研工作, 科学谋划、设计好“十二五”期间的教育改革发展思路, 为确保纲要确定的总体目标的全面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2. 为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事办实事

不断增强保障教育公平的能力, 又好又快地增加教育资源总量特别是优质教育供给, 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盼, 是教育面临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今年, 一要以基础教育强县建设为契机, 大力推动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强化预算管理。统筹布局调整、危房改造、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建设和推进校舍安全工程, 建设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和完善已建成学校附属设施150所。启动实施基础教育强县 (区、市) 建设计划, 实施学前教育普及工程、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工程、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化发展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进少数民族教育健康发展。关心支持特殊教育。二要完善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办法。采取综合措施, 增强政策合力, 有效缓解义务教育“择校”现象。要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以输入地为主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制定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参加升学考试办法, 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三要实施好教育民生工程。要不断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 确保全省24.5万高校毕业生顺利、平稳离校。要强化政府行为, 加大督察指导力度, 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确保中考、高考等国家和社会考试安全。要进一步完善助学政策体系, 扩大受助学生比例, 提高资助水平。要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的指导, 提高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标准, 有效防范责任事故。四要规范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行为, 加大对乱收费治理力度, 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 开展治理在职教师乱办班、乱补课专项行动, 有效遏制群众反映强烈的“三乱”现象, 维护教育公平。

3.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各级各类学校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成长规律, 把德育为先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推动中小学德育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要增强学校德育主渠道功能。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功效,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构建符合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体系,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才观、就业观, 提高素质教育质量。中小学要广泛开展培养两项体育和一项艺术能力的2+1活动, 以“唱红歌、颂经典、写好字”为主题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二要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校园网络监管和校园综合管理, 及时化解影响高校稳定的问题、隐患。要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师德高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 开展民族团结和党的宗教政策教育,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

4. 努力提高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能力

推动我省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 根本要靠科学理论来指导, 关键是要靠人来落实。加强教育系统的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 是实现新的发展目标、扎实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一要明确教育工作的定位。各市各高校要紧密围绕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 科学谋划改革发展思路, 在党委和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中寻求工作着力点, 在统筹协调中找准教育与其它领域的工作结合点, 提高教育工作整体效应。今年, 各市还要全力抓好中等职业学校和中小学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落实工作, 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二要抓住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基础教育要以强县 (区、市) 建设为突破口, 加快教育均衡化步伐;职业教育要以布局调整为牵动,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强化学生技能培养;高等教育要以重点学科建设和推进特色办学为重点, 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功能。三要增强教育工作的前瞻性。要善于以战略性思维谋划全局, 准确把握焦点问题, 科学预测发展趋势, 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四要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执行能力。根据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新特点, 要着力提高运用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提高妥善处理突发事件, 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继续加强教育督导工作, 加强对各地教育工作的考核评价, 开展省安排教育专项经费使用情况督导评估, 继续推进全省“两类新三片”“普九”规划滚动实施工作, 研究制定基础教育强县 (区、市) 督导评估方案, 建立全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制度, 启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与督导评估工作。继续推进语言文字应用规范化。五要善于引导促进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教育发展的氛围。认真办好人大代表的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 主动做好教育政策的宣传工作, 进一步完善省直部门间、教育厅和各市政府间合作机制。

同志们, 2010年的任务十分繁重, 我们肩负的责任十分重大。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扎实工作, 开拓创新, 为开创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提升企业组织能力下一篇:中西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