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被字句

2024-05-05

现代汉语被字句(精选12篇)

现代汉语被字句 第1篇

受化学化合价学说的启发, 配价语法里的“价”是指动词跟一定数目的名词性成分之间的依存关系;其中, 动词是支配成分, 名词性成分是从属成分。从属成分又叫配价成分 (简称“价”) , 动词能支配几个名词成分就叫几价。关于配价理论的心理学基础, 袁毓林曾有过这样的表述:“从语义上看, 一个动词常能激活一个特定的场景——关于动作、行为或过程的参与者以及其他相关事物的具有整体性的知觉、记忆等心理过程。”[2]而“动作、行为或过程的参与者”和“其他相关事物的具有整体性的知觉、记忆”就是动词所能支配的名词性成分。动词的配价能力多不相同, 简单地说, 能跟一个名词性成分组合的动词叫一价动词, 动词只能支配一个名词性成分, 如“拼搏”;能跟两个名词性成分组合的动词叫二价动词, 如“打”;能跟三个名词性成分组合的动词叫三价动词, 如“给”。

吕叔湘先生认为对把字句的考察可以从三方面着手:动词本身的意义、宾语的性质、全句的格局。[3]我尝试用此方法来探究被字句。能够进入把字句的动词, 必须是及物动词, 即是二价或三价动词, 他们能够支配两个或三个名词性成分。因为被字句说明的是一个事物和另一个事物之间的被动的关系, 只有当动词为及物动词时, 才能支配两个名词性成分, 带受事性的宾语, 宾语也才能被提到句首。本文从配价的角度对进入被字句的动词进行分析, 通过对实际语料的研究, 发现能在被字句中作谓语的较多的是二价动词, 其次是三价动词, 少数一价动词有时也可以出现在被字句中谓语的位置上, 但是有许多条件限制。下面对能出现在被字句中的动词按照价类进行分析。

一、一价动词作被字句的谓语

一价动词一般情况下不能进入被字句作谓语, 因为一价动词只支配一个名词性成分, 这个动词是施事, 在被字句中作主语的是受事 (或客体) 。但是在一定条件限制下少数几个一价动词能进入被字句作谓语中心词。少数几个一价动词后面带了补语成分能构成被字句, 如:“饿、哭、笑、冻、累、刮、跑”等。

(l) 王妈妈被女儿哭得乱了方寸。

(2) 这孩子被饿坏了。

(3) 大树被台风刮倒了。

(4) 球鞋被小明跑坏了。

因为句中补语说明了由于句中动词的动作行为而引起受事 (或客体) 产生了某种情状变化, 如果上面例句中没有补语成分, 如:“张先生被孩子哭”、“这孩子被饿”、“大树被风刮”、“运动鞋被他跑”是不能成立的, 动词后面的补语常常由性状动词、形容词或“得”加表情状的词语充当。

二、二价动词充当被字句的谓语

被字句的谓语二价动词是被字句中谓语动词的主要承担者, 但是并不是任何一个二价动词都能进入被字句, 只有那些动作性比较强的二价动词才能构成被字句。现在我们从二价动词所包含的小类 (二价动作动词、经验动词、性状动词、关系动词) 入手, 来分析能构成被字句的二价动词。

1. 二价动作动词

二价动作动词具有典型的动作性, 它带两个名词性成分, 一个是动作的发出者施事, 另一个是受事, 或者是成事、与事等语义成分, 能够进入被字句的二价动作动词主要有“吸引、打、识破、揍、杀、降低、瓦解、感动、中断”等。例:

(5) 行人被这动听的歌声所吸引。

(6) 他那张年轻的脸被寒风打得粗糙苍黑。

(7) 小偷的阴谋被警察识破了。

(8) 石油的价格被政府降低了。

(9) 敌人的阵营被我们瓦解了。

(10) 简单问题被他们复杂化了。

2. 二价经验动词

二价经验动词包括心理动词、感知动词和遭受动词。经验动词支配的经事 (心理、感觉、认知、遭受等活动的主体) 和涉事 (心理、感觉、认知、遭受等活动所涉及的客体) 两个名词性成分, 在动态语境中有少数心理动词和感知动词所带的涉事成分可以前置, 构成被字句。但是有一些具体条件限制, 一、要求谓语动词前后有一些附加成分;二、句中的“经事”需要用介词“被”引导。例:

(11) 他已经被主管部门怀疑上了。

(12) 我提的建议一直没被领导重视。

(13) 他的好心被大家误解了。

能构成被字句的经验动词很少, 常见的有“看见、听见、遇见、碰见、发现、察觉、理解、怀疑、知道、忘记、疏忽、重视、轻视、羡慕、嫉妒、忌妒、埋怨、误解”等。

二价的性状动词和关系动词一般情况不能进入被字句。

三、三价动词充当被字句的谓语

三价动词根据动词本身的语义特征可分为针对类、置放类、使令类、性状类。[4]这些动词构成被字句的能力是不同的, 其中能构成被字句的主要是针对类动词、置放类动词和使令类动词。

1. 三价针对类动词

针对类动词具有[+动作]和[+针对]的语义特征, 三价针对类动词应该有施事和受事两个名词性成分, 同时, 还得有另外一个名词性成分, 能进入被字句的三价针对类动词主要有“送、提拔、捐赠、转交、问、追问、盘问、奉献、透露、偷、征收”等。例:…

(14) 一个刚来一年的年轻业务员就被老总提拔为部门经理了。

(15) 我的辞职报告被秘书转交给总经理了。

(16) 赵大爷被小偷偷走了五百块钱。

(17) 她被妈妈追问弟弟的去向。

(18) 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2. 三价置放类动词

置放类动词动作性较强, 具有[+动作]、[+位置]的语义特征, 这类动词带有施事、受事、位事三个名词性成分。施事是放置者;受事是被放置物;位事是被放置的位置。在置放类三价动词构成的句子中, 位事虽然表示的是空间位置, 但是它是一个必有的语义成分, 这是由置放类动词的语义特征决定的, 置放类动词表示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动作行为, 它的动作是使某物处于一定的位置, 如果表示位置的词不出现句子将不合格。置放类三价动词的受事和位事都可以前移作主语, 从而构成被字句。例:

(19) 奖状被他挂在冲门的墙上了

(20) 照片被他藏在盒子里了。

(21) 行李被他寄存在火车站了。

能构成被字句的置放类三价动词常见的有“安、戴、挂、藏、放置、佩戴、寄存、寄放、埋藏、储存、输出、输送、注射”等。

3.三价使令类动词

使令类动词具有[+动作]和[+使令]的语义特征, 三价使令类动词构成的被字句联系三个名词性成分:施事、使事、补事。施事是使令者, 使事是动作使令的对象, 补事是使事所做的事情。三价使令类动词所联系的使事可以前置构成被字句, 这时的补事中的动词一般要含趋向动词句子才能合格。例:

(22) 王老师被学校派去开会。

(23) 小王被我们邀请来参加舞会。

(24) 我被同学们动员去参加书法比赛。

能构成被字句的使令类三价动词常见的有“派、调、选、邀请、动员、鼓励、要求、恳求、逼迫、胁迫、聘请、教唆、护送”等。

三价性状动词一般情况不能构成被字句。

综上所述, 在被字句中充当谓语的主要是二价涉受动词、致使动词、结果动词、经验动词, 三价针对动词、置放动词、使令动词, 少数几个一价动词后面带了表示情状变化或结果义的补语也能构成被字句。

参考文献

[1]沈阳、郑定欧.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袁毓林.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

[3]吕叔湘.“把”字用法的研究[J].汉语语法论文集 (增订本) .商务印书馆.1984

把字句 被字句 第2篇

1、妈妈做好了饭。

2、乌云遮住了太阳。

3、雨水淋湿了小菲的衣服。

4、同学们交给我一项任务。

5、陈医生看好了孩子的病。

6、我取出了装在书包里的小人书。

7、妈妈不小心摔坏了小芳的文具盒。

8、小敏做好了今天的家庭作业。

9、姐姐送给我一件最有意义的礼物。

10战士们消灭了一批入侵的敌人。

11孙晓在操场上找到了丢失的钢笔。

二、将下面句子改成“被”字句。

1、森林爷爷战胜了妖魔。

2、蚂蚁吃了一条大虫

3、我洗干净了红领巾。

4、濛濛细雨淋湿了人们的衣服。

5、外祖父送给了莺儿一幅墨梅。

6、船里装载的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

7、医务人员精心地治好了一个个病人。

8、熊猫有趣的动作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

9、清洁工人清理掉了一堆堆的垃圾。

10一阵清脆的铃声惊醒了睡梦中的小芳。

三、把下列句子改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1、大雁总是把小雁护在翅膀底下。

2、小洁把刚换下来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

3、警察叔叔把一个迷路的小孩送回了家。

4、火车把各种物资运往全国各地。

5、疲惫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

6、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小明不小心把教室里的一块玻璃.打破了。

8.、满山的红叶把妹妹的脸映红了。

9.、爸爸把刚印好的文件拿走了.。

10、连长把一项光荣的任务交给了我.。

11、李强被一本好书吸引住了。

12、一头海兽被一条鲸鱼吃掉了。

13一座堤坝被凶猛的洪水冲毁了。

14、我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住了。

15、那只大虫被武松使尽气力按定。

16、地上的落叶被狂风刮飞了。

17、山上的石头被大水冲下来了。

18。王大妈被她们气得晕了过去。

现代汉语被字句 第3篇

【关键词】汉语“被”字句 法语被动语态 异同

人们在进行写作的时候,常常会用到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其中句式的选择便是修辞手法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根据句子主语与动词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将句子分为主动句和被动句。句子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我们会把这类句子叫作被动句。虽然汉语和法语分属不同的语系,然而在这两种语言之中,都存在着被动句。提到汉语的被动句人们很容易联想到“被”字句,法语则主要以被动语态来表达被动的含义。

一、汉语“被”字句和法语被动语态的构成

(一)汉语“被”字句

汉语“被”字句是指由介词“被、让、叫、给、由”等引出施事的句子。通常,“被”字句会由介词“被、让、叫、给、由”+动作的施动者 + 动词的形式构成。如:

A.他的帽子给风吹走了。

B.笔记本被我弄丢了。

(二)法语被动语态

法语被动语态是由être + participe passé,即助动词搭配过去分词的形式构成。除être之外,助动词也可选择sembler, para?tre, rester等系动词。施动者则通常由介词par或de引导。如:

A.Le professeur est aimé de tous ses élèves.这位老师被他的学生们所喜爱。

B.Le d?ner est préparé par Marie.晚餐是由玛丽准备的。

二、汉语“被”字句和法语被动语态的异同

(一)相同点

1.整体结构

从整体结构来看,不论是汉语“被”字句还是法语被动语态,二者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即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主动句比较常见的是主谓宾结构,因此在大部分情况下,我们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把汉语和法语句中主语和宾语的位置调换,即成为被动句的语序。并且在汉语“被”字句和法语被动语态中,如果需要表明动作的施动者,都由一个介词来引出。汉语用到的是介词“被、让、叫、给、由”等,法语则是介词par或者de。如:

A.La porte vient dêtre ouverte par Paul.門刚刚被保罗打开。

B.这个项目已经被我们共同完成了。

2.语用

从语用方面来看,汉语“被”字句和法语被动语态都常用于施事不需说出、不愿说出、无从说出,或者众所周知的情况下。如:

A.Lheure du départ a été fixée.出发的时间已经被定好了。

B.他被淋湿了。

在前一句中,仅仅是在陈述出发时间已经确定这个事实,而并不需要强调是谁制定的时间,它属于施事不需说出的情况。而后一句中,“他被淋湿了”,很明显,“淋”他的主体是雨,即属于施事众所周知的情况。因此,在这种施事轻易能被众人所推断,或无须说出的情况下,多用被动句式来表达。

此外,当需要让前后句主语保持一致,且后续句主语由受事充当的情况下,不论是汉语还是法语,也多采用被动句式的表达。如:

A.这些花儿被种植在公园里,并受到了悉心照料。

B.Lécrivain est retourné à son pays natal et a été accueilli chaleureusement.这位作家回到了他的家乡并受到了热烈欢迎。

前一句中花儿同时是两个分句的主语,并且均为动作“种植”和“照料”的受事;后一句中作家也同时是两个分句的主语,并且是后续句中“欢迎”这一动作的承受者,因而在这两句话中均使用了被动语态,保持前后逻辑一致。

(二)不同点

1.语序

虽然前文提到汉语“被”字句与法语被动语态整体结构是十分相似的,但在具体结构,即语序上,二者又有所不同。

汉语“被”字句中,如果需要表明动作的施动者,人们通常使用“被、让、叫、给、由”+ 施动者的形式,并将之置于句中,施动者位于动词的前面,即介词 +施动者 +动词的结构。如:

A.我的钱包给小偷偷了。

B.那架飞机被炮弹击中了。

而法语被动语态的施动者由介词par或de引导,par/de + 施动者位于相应动词的过去分词的后面,一般以补语的形式出现在句末。如:

A.La montagne est couverte de la neige.这条山脉被大雪所覆盖。

B.Le vase a été cassé par cet enfant.花瓶被这个小孩打碎了。

2.语义色彩

从语义色彩来看,“被”在汉语中有“遭受”的意义,因此汉语最初使用“被”字句通常是用来表达一种不如意、不满意、不愉快的含义。这种不如意、不满意、不愉快的状态既可以是站在句子主语的立场上所表现出来的,也可以是说话人从自己的角度所想要表达的。如:

A.他被生活所迫,小小年纪就四处流浪。

B.那位记者被人杀害了。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也在不断发展。受到各种外来语种的影响,汉语发展至今,“被”字句的语义色彩正逐渐趋向于中性,它开始在各种语境中被人们所使用。如今,它不光可以用在中性含义的句中,以陈述客观事实,甚至可以被应用在一些褒义句中。如:

A.他被老师叫走了。(中性)

B.小明被老师表扬了。(褒义)

法语被动语态则并未带有任何特殊的语义色彩,它更多地用于强调一种客观事实。因此在新闻、商务、信息资讯等材料中经常会见到被动语态的使用。如:

A.En 1908, Pierre Curie fut écrasé par une voiture.1908年,皮埃爾·居里遭车祸而死。

B.Ils disent que lattentat de Sarajevo aurait été organisé par des agents provocateurs.他们说,萨拉热窝的暗杀事件可能是由挑衅分子组织的。

3.时态的表达

汉语“被”字句的时态通常通过一些副词如“正在”“已经”“将”等或是在句末添加“了”“着”“过”等助词来表达。如:

A.那本书被小明借走了。

B.这个房间已经被他收拾过。

法语被动语态的时态则是通过对助动词être的动词变位来表达。如:

A.La voiture a été réparée.汽车已经被修好了。

B.La voiture est réparée.汽车正在被修理。

C.La voiture sera réparée.汽车将要被送修。

4.法语被动语态过去分词的性数配合

法语区别于汉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法语的名词、形容词区分阴性和阳性,这就导致了法语句中经常出现需要性数(阴阳性、单复数)配合的情况。在法语被动语态中,过去分词是需要跟句子的主语保持性数一致的。如:

A.La France et lEspagne sont séparées par les Pyrénées.法国和西班牙被比利牛斯山脉隔开。

B.La maison est entourée par les policiers.房子被警察包围了。

A句中的主语是la France et lEspagne,法国和西班牙在法语中均为阴性名词,此句主语为阴性复数。所以在过去分词séparé后,需要加上e用来表示阴性,以及s表示复数。最终正确的形式即为séparées。B句中的主语为la maison,法语中的房子是阴性单数名词,因而在过去分词entouré的后面需要添加e表示阴性,最终形式为entourée。

三、结语

对于语言学习者和研究者来说,深入了解汉语“被”字句与法语被动语态的构成以及对比分析二者的异同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这两门语言,以及在实践中更加灵活地进行法汉互译,促进中法文化的交融。

【参考文献】

[1]毛意忠.法语现代语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现代汉语被字句 第4篇

受事担任主语的句子称为受事主语句, 包括有标记受事主语句和无标记受事主语句, 其中, 无标记受事主语句是指受事为主语, 但是没有标记的句子。无标记受事主语句, 尤其是无标记受事主语句和“被”字句的关系一直是语言学家讨论的话题本文将着重对二者的句法类型做出分析。

二、无标记受事主语句与“被”字句的关系

2.1无标记受事主语句和“被”字句句法结构

2.1.1无标记受事主语句句法结构

(1) 受事+动词

例:晚宴取消了;村子里的房子炸了;孩子生了

(2) 受事+施事+动词

例:门我们打开了;车票我们买了;鸡我逮住了

(3) 受事+动词+补语

例:好好的事儿办砸了;衣服扯破了

(4) 受事+动词+目标

例:杯子重重地摔在地上;衣服胡乱丢在床上

(5) 句式“在……中”, 嵌入及物动词

例:此案在审理中;电梯在维护中

2.1.2“被”字句的句法结构

(l) 受事+被+施事+动词

例:此条新闻被各大报刊登载;

这项议案被委员们否决

(2) 受事+被+施事+动词+着/了/过

例:岛上13%的地方被冰雪覆盖着;

那些嫩芽被野兔咬过

(3) 受事+被+施事+动词+补语

例:地上的雪被晒化了;

那么多酒被他们喝光了

2.2无标记受事主语句向“被”字句转换

(1) 受事+动词

例:晚宴取消了——晚宴被取消了

孩子生了—//—孩子被生了

(2) 受事+施事+动词

例:门我们打开了——门被我们打开了

鸡我逮住了——鸡被我逮住了

(3) 受事+动词+补语

例:好好的事儿办砸了——好好的事儿被办砸了

衣服扯破了——衣服被扯破了

(4) 受事+动词+目标

例:杯子重重地摔在地上——杯子被重重地摔在地上

衣服胡乱丢在床上——衣服被胡乱丢在床上

(5) 句式“在……中”, 嵌入及物动词

例:此案在审理中—//—此案被在审理中/此案在被审理中电梯在维护中—//—电梯被在维护中/电梯在被维护中

三、无标记受事主语句向“被”字句转换的制约条件

3.1直接转换

(1) 受事主语为无生命物体, 动词表示减损意义即动词带有[+减损]或[+拆除]的特征, 有助词“了”的存在, 表示一种不开心或不好的色彩, 例:

晚宴取消了——晚宴被取消了

村子里的房子炸了——村子里的房子被炸了

(2) 受事主语为无生命物体, 动词接表示贬义诸如“遭、坏、乱”等结果补语, 且有助词“了”的存在, 例:

衣服扯破了——衣服被扯破了

好好的事儿办砸了——好好的事儿被办砸了

(3) 受事主语为无生命物体, 动词接表示目标的补语, 表示一定的方向性。如:

杯子重重地摔在地上——杯子被重重地摔在地上

衣服胡乱丢在床上——衣服被胡乱丢在床上

3.2间接转换

将有状语的无标记受事主语句转化为“被”字句时, 需要将转换后句子中的谓语前状语提至“被”字前, 经过转换之后的“被”字句才成立, 合乎句法。例如:

这些情况我都了解了

教育附加费和教育集资两项收费全取消了

不经过任何变换直接变为被动句为“这些情况被我都了解了”“教育附加费和教育集资两项收费被全取消了”, 不合乎句法, 转换不成立, 原因在于状语的位置。试将转换后句中的“都”“全”提前至“被”之前, 这时的“被”字句成立。

3.3不能转换

(1) 动词V表示不表示减损意义时, 即动词带有[-减损]或[-拆除]的特征时, 并且有助词“了”的存在, 例如“种、换、买、写”等, 表示增加或更新的色彩时, 无标记受事主语句不可以转换为“被”字句, 如

孩子生了—//—孩子被生了

虽然孩子是动作的承受着, 不是动作“生”的发出者, 有一定的被动意义, 但是, 东西“生”有增加或者添加的意义, 因此不能转换为“被”字句。

(2) 动词V接表示好的, 诸如“好、成、完”等结果补语, 并且有助词“了”的存在时, 表示正常的或好的状态, 无标记受事主语句不可以转换为“被”字句, 如:

自行车修好了—//—自行车被修好了

任务完成了—//—任务被完成了

作业写完了—//—作业被写完了

(3) 动词V后的补语表示动作过程的状态时, 无标记受事主语句不可以转换为“被”字句, 如:

此案在审理中—//—此案被在审理中/此案在被审理中

电梯在维护中—//—电梯被在维护中/电梯在被维护中

这两个例子中, “在……中”是很明显地表示动作进行的过程, 而一般“被”字句表示完成的动作, 所以此类表示动作进行的无标记受事主语句不可以转换为“被”字句。

四、总结

通过对无标记受事主语句和“被”字句的结构分析, 以及用实例论证了无标记受事主语句向“被”字句的转换, 发现并非所有表示被动意义的无标记受事主语句都可以转换成“被”字句, 转换需要一定的制约和限制条件。本文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如文中列出的例子有限, 不能全面地反映无标记受事主语句与被动句之间的关系, 但是也能揭示一些句法规律, 从而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无标记受事主语句和被动句, 以及二者之间的转换。

摘要:周宝宽认为存在被动关系的受事主语句可以加“被”字转化为“被”字句, 这是否意味着凡是有被动意义的无标记受事主语句也可以转换成“被”字句?本文将从句法层面重点分析无标记受事主语句和“被”字句的句法结构, 判断是否所有被动意义的无标记受事主语句都可以转换成“被”字句。

关键词:无标记受事主语句,“被”字句,转换

参考文献

[1]常文芳.郜峰.《“被”字句、被动句和受事主语句之间的关系》[J].巢湖学院学报, 2005.

[2]崔莹.《无标记受事主语句的题元角色》[J].语文学刊, 2009.

[3]刘歌.《“被”字句与无标记受事主语句比较研究》[J].2012.

[4]孙德金.受事居VP前的多项NP句的考察[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5]张兴旺.《现代汉语被动句的界定及其分类》[J].阴山学刊, 2008.

把字句被字句练习 第5篇

一、把下面句子改成用把字的句子。

1、一座堤坝被凶猛的洪水冲垮了。

2、雨水淋湿了小菲的衣服。

3、同学们交给我一项任务。

4、姐姐送给我一件最有意义的礼物。

5、陈医生看好了孩子的病。

6、我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住了。

7、妈妈,晚饭我已经烧好了。

10、那只大虫被武松使尽气力按定。

12、北风吹来,地面上的害虫都冻死了。

19、妈妈不小心摔坏了小芳的文具盒。

22、小敏做好了今天的家庭作业。

23、乌云遮住了太阳。

24、李强被一本好书吸引住了。

二、将下面句子改成用被字的句子。

1、森林爷爷战胜了妖魔。

2、蚂蚁吃了一条大虫

3、濛濛细雨淋湿了人们的衣服。

4、大雁总是把小雁护在翅膀底下。

5、我洗干净了红领巾。

6、船里装载的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

8、黄鹂吃了卷叶虫。

9、我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样。

24、火车把各种物资运往全国各地。

25、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改为“被”字句)

26、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改为“被”字句)

27、小李完成了老师交给她的画版报任务。(改为“被”字句)

28、哥哥把牛郎叫到跟前。(改为“被”字句)

浅析“被”字句活用现象 第6篇

关键词:“被”字句;活用;权利意识;觉醒

收稿日期:2010-03-23

作者简介:郝世宁(1964-),女,河北南宫人,河北邢台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教学与研究。

做事有主动被动之分,反映到语言中就有了主动句和被动句。“被”字句是被动句的一种,是指在谓语动词前面用“被”字引进施事,或把“被”字直接放到动词前的一种句型。2009年度,一种不合语法规则的“被”字句在互联网上广为流行,大学生在工作没有任何着落的情况下“被就业了”;居民收入本没有增长,但统计部门的统计数字中却增长了,于是居民嬉称自己的工资“被增长了”;孩子上学要交赞助费,家长明明不情愿,然而还是“被自愿了”,其他如“被全勤”、“被捐款”、“被高速”等等,“被XX”高频出现,“被”字句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活学活用,“被”字跻身2009年十大流行汉字,并高居第二,于是有人惊呼,中国即将走进“被时代”。

一、“被”字句活用的特点

和传统的“被”字句相比,被活用的“被”字句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1.传统的“被”字句中,“被”字所附着的一定是能带宾语的及物动词,且从语义上讲要有处置性;新兴的“被”字句中,“被”字所附着的不一定是及物动词,有的甚至不是动词,更不带有处置义,例如“被增长”、“被自愿”、“被全勤”、“被捐款”、“被高速”、“被代表”中,“自愿”、“捐款”不是及物动词;“增长”、“代表”虽然是及物动词,但语义上都不具有处置性;而“全勤”、“高速”根本不是动词。

2.传统的“被”字句中,主语是谓语动词的受事者,而新兴的“被”字句,主语不但不是谓语动词的受事,而且往往是动作行为的施事者、主动者,例如“学生被就业了”、“家长被自愿了”、“职工被全勤了”,“学生、家长、职工”是“就业、自愿、全勤”的施事者;“工资被增长了”、“居民被小康了”、“工资”和“增长”、“居民”和“小康”之间不存在施事或受事关系。

3.传统的“被”字句中,动词要有处置义。说到处置,就要有处置的结果,所以从语义上讲,“被”字句往往表示结果已经实现;而在新兴的“被”字句中,结果往往是虚拟的,是没有实现的,例如“学生被就业了”,说明学生没有真正就业;“居民被小康了”,说明居民没有达到小康水平,却被强说达到了小康;“某人被自杀了”,说明某人可能不是自杀而被说成自杀等等。至于“被代表了”、“被高速了”,结果已经实现,但都是被强迫实现。

二、“被”字句活用现象产生的原因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首先反映到语言文字中来。“被”字句的活用也不是偶然的,而是某种社会现实和人们的某些观念在语言中的反映。

1.个别部门的强权政治、弄虚作假,使公民权利得不到维护,是“被”字句被活用的根源。“被时代”里,有人被“××”,就一定有人在对别人施以“××”。一方的权利得不到维护,必定会有一方在压制别人享有权利,在侵犯别人的权利。作为“被××”的主语,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弱势的一方,比如“被全勤”,员工带薪休假的权利被无情剥夺了,而剥夺他们这种权利的,正是强势的单位、企业、工厂;如“被就业”的大学生,他们在自己毫不知情,工作毫无着落的情况下“被就业”,正是学校方面弄虚作假,权力失范的结果。所以说,“被时代”来临的根源是公民的权利得不到维护。

2.“被”字句的活用,是公民权利意识集体觉醒的结果。如果自身权利意识没有觉醒,“被”字句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被如此活学活用的。当公民的权利得不到维护,而公民自己又开始意识到应该争取这种权利时,“被”字句被活用了。这说明权利意识或已经在广度上全面觉醒。一个“被”字,道破他们在强权面前的委屈与无奈。应该说,公民权利意识集体觉醒是社会的进步,它提醒有关部门,如果权力继续不受监督、横行无忌,变成打压弱者的利器,那么还将会冒出更多的“被”字词,来为这个时代命名。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制度的完善,“被时代”这个词语迟早会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

《红楼梦》前八十回“被”字句研究 第7篇

一、“被”字句的句型

《红楼梦》前八十回的“被”字句, 从句子结构形式角度分类, 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 “被+动词”

这种句型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共见六例。“被”是助词, 放在动词前表被动。

宝钗被缠不过。 (《红楼梦》第八回) 于是林四娘带领众人连夜出城, 直杀至贼营里头。

众贼不防, 也被斩戮了几员首贼。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

贾母闻知宝玉被吓, 细问原由, 不敢再隐, 只得回明。 (《红楼梦》第七十三回)

(二) “被+主动者+动词”

此句型见116例, 在《红楼梦》中占绝对优势。唐代以后, 虽然“被”字句仍然不用关系语, 但是带关系语 (施事者) 的被动式越来越多。“被”字句带关系语的这一发展阶段很重要, 因为它为现代汉语被动句奠定了基础。

原来就是他!闻得养至五岁被人拐去。 (《红楼梦》第四回)

这会子又被姨太太看见了。 (《红楼梦》第七回)

你女婿前儿因多吃了两杯酒, 和人分争, 不知怎的被人放了一把邪火。 (《红楼梦》第七回)

(三) “被+主动者+动词+名词 (受动者) ”

这类被字句的受动者已经在宾语的位置上, 主语是无法补出来的, 若硬要补出, 句子就会不成立。

早被王夫人抱住板子。 (《红楼梦》第三十三回) 却被道人数句冷言打破迷关。 (《红楼梦》第六十七回)

(四) “被+主动者+所+动词”

这种句型共三例, “被”字引介主动者, “所”表被动。

只因他如今被声色货利所迷, 故不灵验了。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 想是他过于生得好了, 反被这好所误。 (《红楼梦》第七十七回) 或被叔伯兄弟所卖的。 (《红楼梦》第四回)

(五) “被与把/将的结合”

“被”与“把” (将) 同在一个句子中出现的句子产生于近代, 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也可见两例。这两例中, 主语和“把”后成分有领属关系。从语义角度看, “把”后成分和动词结构关系更为直接。

1. 主语 (生命体) +被+施事 (非生命体) +把+受事 (主语的隶属部分) +动词结构

那日谁知我失了脚掉下去, 几乎没淹死, 好容易救了上来, 到底被那木钉把头碰破了。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

2. 主语 (生命体) +被+施事 (生命体) +将+受事 (主语的隶属部分) +动词结构

宝玉见他不应, 便伸手替他解衣, 刚解开了钮子, 被袭人将手推开, 又自扣了。 (《红楼梦》第二十一回)

二、“被”字句动词的宾语

从中古开始, “被”字句动词带宾语已是较为普通的现象, 《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动词所带的宾语就其意义类型看, 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 宾语是主语 (被动者) 的组成部分

例如:

于是林四娘带领众人连夜出城, 直杀至贼营里头。众贼不防, 也被斩戮了几员首贼。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

(二) 宾语是主语 (被动者) 的所属之物

例如:

你兄弟又不在家, 又没个商议, 少不得拿钱去垫补, 谁知越使钱越被人拿住了刀靶, 越发来讹。 (《红楼梦》第六十八回)

这两个婆子一则吃了酒, 二则被这丫头揭挑着弊病, 便羞激怒了。 (《红楼梦》第七十一回)

(三) 宾语由代词充当, 代词指代被动者

例如:

谁知竟被老爷看重了你。 (《红楼梦》第四十六回)

这会子被人家告我们, 我又是个没脚蟹, 连官场中都知道我利害吃醋, 如今指名提我, 要休我。 (《红楼梦》第六十八回)

(四) 宾语是“定语+中心语”的偏正结构

1. 其中定语是指代词, 复指受动者, 中心词则属于受动者, 或系受动者的一部分, 例如:

我原要说他的人, 谁知他的人没到手, 倒被他说了我们的一个去了。 (《红楼梦》第五十七回)

2. 定语是数量短语, 中心语是名词, 例如:

你女婿前儿因多吃了两杯酒, 和人分争, 不知怎的被人放了一把邪火。 (《红楼梦》第七回)

被贾母照脸啐了一口唾沫。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

(五) 宾语是动作行为所到的处所

例如:

如今闹破了, 被锦衣府拿住送入刑部监, 要问死罪的了。 (《红楼梦》第八十一回)

(六) 宾语是受动者

早被王夫人抱住板子。 (《红楼梦》第三十三回)

却被道人数句冷言打破迷关。 (《红楼梦》第六十七回)

(七) 宾语是普通名词

王夫人和凤姐儿连日被人请去吃年酒, 不能胜记。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

(八) 动词后带双宾语

倒被宝玉赖了他一大些不是, 气的他一五一十告诉我妈。 (《红楼梦》第五十九回)

(九) 数量短语作宾语

金家媳妇自是喜欢, 兴兴头头找鸳鸯, 只望一说必妥, 不想被鸳鸯抢白一顿。 (《红楼梦》第四十六回)

又被袭人平儿说了几句。 (《红楼梦》第四十六回)

三、“被”字句动词的附加语

(一) “被”字句动词的状语

1. 副词作状语, 表时间, 例如:

也曾递过暗号, 倒被那别人已知道了, 你反不觉。 (《红楼梦》第七十七回)

2. 量词短语作状语, 表方式, 例如:

方欲拜见时, 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 (《红楼梦》第三回)

被贾蔷一把揪住。 (《红楼梦》第十二回)

3. 介词短语作状语, 表动作行为的处所、方式, 例如:

被宝玉叉手在门框上拦住。 (《红楼梦》第二十一回)

被贾母照脸啐了一口唾沫。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

4. 动宾结构作状语, 表示方式, 例如:

却被史湘云, 香菱, 李纨等三四个人强死强活灌了下去。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

5.“数量短语+名词”的偏正结构作状语, 表示数量, 例如:

却被道人数句冷言打破迷关。 (《红楼梦》第六十七回)

(二) “被”字句动词的补语

1. 用形容词充当结果补语,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 例如:

回来我也问他可被雨冲坏了没有。 (《红楼梦》第四十七回)

2. 用动词充当结果补语,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 例如:

袭人忙道:“我才倒茶来, 被雪滑倒了。 (《红楼梦》第八回)

老太太也被风吹病了。 (《红楼梦》第四十二回)

3. 用数量短语充当数量补语, 表动作发生的次数, 例如:

被门槛绊了一跤。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

才大老爷出去, 被石头绊了一下, 歪了腿。” (《红楼梦》第七十六回)

4. 用介词短语充当处所补语, 表示动作发生的地点, 例如:

宝玉听了这话, 方无了言语, 被袭人等扶至炕上, 脱换了衣服。 (《红楼梦》第八回)

已被宝玉揣在怀内。 (《红楼梦》第六十四回)

5. 用趋向动词充当趋向补语, 表示动作的方向或事物随动作而活动的方向, 例如:

别的一家子爷们都被琏二叔并蔷兄弟让过去听戏去了。 (《红楼梦》第十一回)

原来平儿早被李纨拉入大观园去了。 (《红楼梦》第四十四回)

6. 用虚义的“死”充当程度补语, 表示达到极点或很高的程度, 例如:

人家的孩子都是斯斯文文的惯了, 乍见了你这破落户, 还被人笑话死了呢。 (《红楼梦》第七回)

7. 用谓词性短语充当状态补语, 表示由动作而呈现出来的状态, 例如:

依旧被我闹了个马仰人翻。 (《红楼梦》第十七回)

(三) .“被”字句动词后带助词“着”、“了”、“个”

强如出去被他揉搓着。 (《红楼梦》第五十六回)

不想被贾芸碰了一头。 (《红楼梦》第二十四回)

依旧被我闹了个马仰人翻。 (《红楼梦》第十六回)

四、结论

从“被”字句的句型来看, “被”字直接与动词相联的句型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数量极少, 而“被”字引入主动者的句型占了绝对优势, 这是“被”字句历史发展的结果。从“被”字句动词前后的成分来看, 能作“状语”、“补语”、“宾语”的成分已经很复杂, 已初具现代汉语“被”字句的基本模式并为现代汉语“被”字句的发展和成熟奠定了足够扎实的语言基础。

摘要:本文主要从“被字句的句型”、“被字句动词的宾语”、“被字句动词的附加语”三个方面分析了《红楼梦》前八十回的“被”字句的主要类型和特征。

关键词:近代汉语,《红楼梦》,“被”字句

参考文献

[1]王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2003

[2]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袁宾·《近代汉语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马贝加·《近代汉语介词》·中华书局·2002

[5]周崇谦·《元曲被动句的几个特点》·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1999

[6]张潜·《被字句研究概述》·南京师专·1999

现代汉语及黄冈方言中的管字句考察 第8篇

(1) 不由地闭目一思, 计上心来:管你什么妖怪, 不给你点厉害, 你们就忘了我这大闹天空的“美猴王”啦!

(2) 古人管眼睛叫目。

(3) 他新买了一管牙膏。

(4) “我管你怎么了, 我是你妈!”

本文正是要考察现代汉语中“管”字的否定意义的表达, 及其在黄冈方言中的用法, 与现代汉语中的用法相区别。

一.现代汉语中的“管”

1.1“管”字句的句法结构

总体上可描写为“管+人称代词+后续成分”。

1.1.1“主语+管+人称代词+后续成分”

这种格式是“管”字句的最完整形式, 是一种典型的反问句。

(1) 只要人家有本事, 你管人家娶几个老婆?

(2) “我管他的家境怎样?哪怕他比石崇还要富有, 也与我们高家无关。

上例中, “管”的主语主要是人称代词, 且都有确定的指代对象。从结构关系来看, “主语”与“管+人称代词+后续成分”以及“人称代词”与“后续成分”都是主谓关系。说话人使用“管”字句构成对听话人的反问, 使整个句子的否定意义通过对动作“管”的否定来体现。具体表现为“管不着”、“不管”, 例 (1) 即“你管不着别人娶几个老婆”, 例 (2) 即“我不管他的家境怎样”。

1.1.2“管+人称代词+后续成分”

此处, “管”字的句法位置提前了, 且前主语省略。

(1) 管它懂不懂, 她还是如饥似渴地读下去。

(2) 不要怕外国人议论, 管他们说什么, 无非是骂我们不开明。

(3) 管他们是基于义愤也罢, 是另有政治企图也罢, 停办农场的关键, 不在这里。

这里“管”与后面的分句有明显的逻辑关系, 而且可以换做“无论”“不论”等, 表示一种无条件。换句话说, “管”分句否定了所有条件对后分句的结果的影响。《现代汉语八百词》指出“‘管’后小句的主语一定用‘你’或‘他’ (‘他’有时虚指) ”, 所以“管”后分句的主语也可以是“它”“他们”。

“管”字句也可以用于后一分句, 这样对前一小句所提到的结果起到一个补充说明的作用。如:

(4) 说走就走, 管它是刮风还是下雨。

(5) 人家说我清高, 清高就清高呗, 只要自我欣赏, 管他别人怎么说呢……

1.1.3“管+人称代词+语气词”

从语言来源上说这种格式是前两种格式的省略形式, 但在第一种格式中, 语气词可自由隐现, 第二种格式语气词一般不出现。这种形式的“管”字句后面的语气词一般要出现, 而且往往是“呢”。

(1) “就知道吃喝玩乐, 根本不管良心的存在。眼下, 谁有奶, 便是娘, 乐呵一天少两半响, 什么国家、人民, 管他呢!”

(2) 金枝说:“可瞧您, 不就为了一把竹棍棍儿吗, 焉头耷脑的。要依我, 管它呢!”

此处代词“他/它”意义已经虚化。“管他呢”在日常用语中是一个高度熟语化的结构, 是经过长期的口语交际实践约定俗成的。其组合形式和构成成分都固定了, 如随便、无所谓、不耐烦等。

1.2“管”字句的语义特征

《现代汉语八百词》给出:“管”表示行动不受所列举条件的限制, 相当于“不管”。可见, “管”本身的语义特征可描述为[+无条件]。我们再看“管”字句中“后续成分”的语义特征。

邢福义、汪国胜认为无条件句的前分句划定可供选择的情况的范围, 有两种方式:A、列举式, 包括“a+b+c”并举式、“a+不a”然否式、“a+z”对立式;B、总括式, 包含表示任指的疑问代词疑问代词“谁、什么、哪里”等, 或者包含有“怎么 (怎样、如何) +中心语”“多么 (多) +中心语”“多少+中心语”的结构。

列举式就是罗列一系列的相反或相类的事物, 如白天黑夜, 张三李四等。

(1) 如今, 把实验室搬到天上, 我耳听八方, 眼观四路, 看什么都不用愁哩, 管它日冕、日珥、黑子……我都一览无余。

(2) 这些官吏本来是敲诈勒索的老手, 趁机派出差役, 挨家挨户地查问, 管你是不是教徒, 都得拿出一笔钱来“孝敬”他们。

(3) 好官自有我做, 管他搞好搞坏, 这种习气, 和社会主义四个大字本来不沾边, 后来竟弄成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一个大痼疾, 确实令人费解。

其中 (1) 是“a+b+c”并举式, 把与太阳相关的天文现象都列举出来, 是尽可能穷尽各种情况。 (2) 是“a+不a”然否式, 肯定和否定往往是事物的两个极端, 列出极端也就是划出了整个论述范围, 可以说, 是或者不是教徒是对各种身份的穷尽。 (3) 是“a+z”对立式, 通过列举事物的对立面来穷尽可能的情况, “搞好搞坏”是“搞”这一动作的两个对立的结果, 即列出了可能出现的结果。

总括式是概说各种情况, 如什么、谁等。

(4) 不由地闭目一思, 计上心来:管你什么妖怪, 不给你点厉害, 你们就忘了我这大闹天空的“美猴王”啦!

(5) 胡斐心想:“……管他强援是谁, 我岂能舍马姑娘而去?……”

上例中“什么妖怪”、“谁”是对“妖怪”和人物身份地位统指。由此可见, “管”字含[+周遍性]的意义。

综上[+无条件][+周遍性]两个语义特征, 更证明了“管”字句表达的否定意义。

1.3“管”字句的语用效果

“管”字句是用肯定形式表达否定意义, 即“管”分句实质上是否定所列条件或情况。其感情色彩浓烈, 且多用于口语。

(1) 管他是厂长、经理, 还是歌星、影星, 照问不误。

(2) 管你是老太婆也好, 男子汉也好, 长著身子进来, 便得矮着身子出去。

(3) 胡斐心想:“……管他强援是谁, 我岂能舍马姑娘而去?……”

可见, “管”字句是一种有特殊语用效果的句式, 它带有极强的感情色彩, 往往倾向于表达极端情绪, 甚至带有轻蔑、顶撞或威胁的色彩。

二.黄梅方言中的“管”字用法

2.1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无论”“不管”

(1) 喝茶管比喝么事解渴喝茶无论比喝什么东西都解渴。

(2) 管哪个比他通情达理些不管谁都比他通情达理些。

上两例中的“管”是范围副词, 有周遍性。即例 (1) 意为“喝茶是最解渴的”, 例 (2) 意为“他很不通情达理”。

2.2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比”

(4) 你要在学习上管的上人家就好了你要在学习上比得上人家就好了!

(5) “你要在学习上管的上人家就好了你要在学习上比得上人家就好了!”

“我管的上我的学习比的上他的。”

(6) 他屋的就一个伢读书, 我屋的有两个, 我屋的条件管不上他屋的他家就一个孩子读书, 我家有两个, 我家的条件比不上他家。

此时“管”有“管的上”、“管不上”两种形式。前者根据语境有时表示否定义义, 有时表肯定义;而后者只表否定义。

2.3表现代汉语中的“管理”义

(7) 我就要出去玩, 要恩管我就要出去玩, 不要你管。

三.结语

现代汉语中表达否定意义的“管”字句有以下几个特点:有三种常见句法结构, “主语+管+人称代词+后续成分”、“管+人称代词+后续成分”、“管+人称代词+语气词”;其语义特征是[+无条件][+周遍性], 更证明了“管”字句表达否定意义;其语用特征是带有极强的感情色彩, 倾向口语中表极端的情绪。但方言“管”字有现代汉语中没有的“比”字义。

参考文献

[1]蔡丽.表否定义的“管”字句考察[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2]武琼.现代汉语条件类关联词语研究综述[J].现代语文.2006年第8期.

[3]赵丹丹.现代汉语“管”字句研究[J].河南大学, 2010.

[4]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1980年, 北京:商务印书局.

[5]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2001年, 北京:商务印书局.

[6]邢福义、汪国胜主编.《现代汉语》[M]。2008年,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汉语比字句比较基准的句法类型 第9篇

根据比较基准的句法性质, 英语比较句“than”句式有小句 (clause) 比较 (如 (1) ) 和短语 (phrase) 比较 (如 (2) ) 两种类型。以上两句语义解释一致, 句法结构上是否相关呢?Bresnan (1973) 认为短语比较句 (phrasal comparatives) 是小句比较句 (phrasal comparatives) 经删略推导而来的, 即 (1) 由 (2) 删略而来:Johnis happierthan[IPBillis]。因此, 两种句子的语义推导也保持一致。尽管不少学者 (如Fu (1977) , Tsao (1989) , Michael (2007) 等) 认为汉语比字句中比较基准跟英语一样, 应该是从句子删略而来的 (如 (3) ) , 但这一结论也饱受争议, 如Jo-wangLin (2009) 、Xiang (2003, 2005) 等就认为比字句是短语比较句而不存在句子删略。那么, 比字句的比较基准究竟是什么类型?本文试着就汉语的这一问题做一番探讨。

(1) Johnishappierthan[IP Bill is].

(2) Johnishappierthan[DP Bill].

(3) 张三比[IP李四高]高。→张三比[DP李四]高。

2.比字句比较基准的类型

在生成语法中, 约束条件 (Binding Conditions) 负责在句法结构中解释NP间的指称关系。约束条件有甲 (conditionA) 、乙 (conditionB) 、丙 (conditionC) 三种。其中乙种条件 (condition B) 与人称代词 (pronoun) 相关:“代词在所在句域内 (即管辖域 (governingcategory) ) 是自由的”。如:

(4) 张三i说他i/j明天去北京。

(5) 李四i觉得他i/j可以信赖。

(6) 张三i劝他*i/j别耍小聪明。

(7) 李四i被他*i/j狠狠地甩了两个耳光。

以上句子中人称代词“他”同先行词 (此即句子主语) 的共标 (co-indexed) 情况并不完全一样。“他”在 (4) - (5) 中可以和主语共指, 是自由的, 依据约束乙种条件, 证明“他”和主语不在同一句域之中, (4) 、 (5) 两句在结构上应该是带宾语从句的句子, 结构为:[IP张三i说[IP他i/j明天去北京]], [IP李四i觉得[IP他i/j可以信赖]];而“他”在 (6) - (7) 中则不能与主语共指, 说明受到先行词的约束, 所以 (6) - (7) 整体上就是一个单句IP, 没有内嵌的小句。

现在来看普通话的比字句。以下句子中, 人称代词“他”和先行语“张三”的共指co-reference) 情况如下:

(8) 张三i比他*i/j快。

(9) 张三i吃饭比他*i/j快。

(10) 张三i比他*i/j吃饭快。

(11) 吃饭张三i比他*i/j快。

(12) 张三i吃饭比他i/j吃面快。

句子 (8) - (11) 中人称代词“他”受到先行词“张三”的约束, 不能同“张三”共标, 只能指向“张三”以外的人。根据约束乙种条件, 说明主语“张三”和人称代词“他”在同一句域内, 即整个句子IP的比较基准不是小句, 而是名词性短语DP“他”。但是在 (12) 中, 人称代词“他”却能和先行词“张三”共标, 受其约束, 说明二者不在同一句域内, 即代词“他”的管辖域不是整个句子IP, 而是内层结构IP“他吃面”, 即比较基准为一个小句。所以, (8) - (11) 句属于短语比较句, 而 (12) 句是小句比较句。例句 (8) - (12) 结构可以表示如下:

(13) [IP张三i比他*i/j快]。

(14) [IP张三i吃饭比他*i/j快]。

(15) [IP张三i比他*i/j吃饭快]。

(16) [IP吃饭张三i比他*i/j快]。

(17) [IP张三i吃饭比[IP他i/j吃面]快]。

通过约束乙种条件很容易区分比较基准的类型, 如果充任比较主体和比较基准的是动词结构VP, 不含人称代词, 就不好用约束乙种条件来判断。那这种比字句的类型是短语比较还是小句比较呢?

我们假设将做句法成分的动词结构视为小句IP, 其结构中存在隐性的时制成分I。根据Chomsky (1965) , 句子的结构为“S→NP+Aux+VP”, Aux包括时、体、助动词等, 而这一形式在Chomsky (1981) 中进一步修正为“S→NP+INFL+VP”, INFL即[I+Tense], [+AGR]。宋国明 (1997:110) 认为I包含语气助词 (如can, must等) 和时制成分;何元建 (2011:295-304) 也认为汉语中广义的I分为三类, 其中包括跟句子动词有关的范畴 (如时态、体貌、语态、情态、否定) 和跟句子的语气有关的范畴 (如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以及感叹语气) , 而狭义的I专指跟动词有关的语法范畴。所以, 时制和语气是属于句的。尽管在有的小句IP中动词结构无法补出时制成分 (“着、了、过”等) , 但我们认为这些时制成分是隐形 (covert) 而不是显性 (overt) 的。例如:“[CP[IP PRO[VP-I开过]飞机很了不起]———[CP[IPPRO[VP-I开]飞机]]容易]”。

如果我们以上的假设成立的话, 那么当动词结构VP作比较主体和比较基准时, 句子的结构应该就与例 (17) 相同。事实上我们的假设也是可以成立的, 如 (18) - (20) 。 (18) 、 (19) 的比较主体中“没”是对已然的否定, 同时基准的时制标记“了”也表示发生过的、已然的事件, 都具有时制特点。虽然句子 (18) - (20) 中比较主体和比较基准不能出现语气成分, 但却可以出现时制成分, 而时制是属于句的, 所以充任比较主体/基准的VP是小句IP中的VP, 即VP前存在空代词PRO (不能补出) 或者虚代词pro (可以补出) 。

(18) 没去反而比去了还好。

(19) 你没去比你去了收获更大。

(20) 自己先主动通知了他, 总比他先从别处得到消息气小一点。

另外, 做比较标记的“比”所具有的句法特性也支持比较基准可由小句充当。汉语学界一般认为现代汉语差比句的比较标记“比”为介词, 但是与典型的介词相比, “比”的句法特质显示在很多方面“比”仍保留着很多动词特征, 如可采用正反叠用形式 (“他比不比你高?”) , 可以用否定词直接否定 (“我并不比他矮多少”) 。更为重要的是, 与英语的介词“than”只能带名词性短语NP不同, 汉语差比标记“比”的后接成分可以包含所有语类:名词性短语DP (如 (21) ) 、形容词性短语AP (如 (22) ) 、小句IP (如 (23-24) ) 甚至是介词短语PP (如 (25) ) 。

(21) 张三比[DP李四]高一点点。

(22) 你看, 虚心总比[AP骄傲]使人获得更大的好处。

(23) 这米有点粗糙, 不过有货总比[IP PRO没货]好。。

(24) 小王的爸爸批评人比[IP我们领导批评人]严厉得多。

(25) 去大连嘛, 从北京比[PP从上海]更近。

综上所述, 汉语的比字句既不是只有比较基准的底层为小句的比较句, 也不是只有基准是短语的比较句。汉语比字句中小句比较和短语比较两种类型同时并存。

3.小句比较句与短语比较句的关系

既然汉语比字句存在两种类型的比较句, 那么这两种类型之间关系是否像英语的“than”句式一样, 短语比较句由小句比较句删略形成?李临定 (2011:301) 在充分观察比字句的结构之后指出, “语言中的大多数比字句都是由偏正短语或主谓短语的完全式经过对相同词语做某种程度的简略而形成的”。也就是说李文认为比字句的短语比较句是通过小句比较句删略而来的。

一般认为句法结构与语义结构存在如下关系:句法结构可以反映语义结构, 但是语义结构并不决定句法结构。句法结构并不和语义结构一一对应, 二者是同态不同构的关系。例如, 一般认为语义上存在领属关系的两个单位在句法上应该实现为定中结构, 如“的”字短语。但事实是, 这一具有领属关系的两个单位也可以实现为非定中结构 (如单宾结构“张三拿了李四的苹果”与双宾结构“张三拿了李四一个苹果”) 。同样, 语义上存在“施事-动作”关系的单位在句法上也并不一定实现为直接的主谓结构IP (即处在同一层级内) 。朱德熙 (1982:108《语法讲义》) 就认为, 根据停顿句子“他/说话很快”是主谓谓语句, 而“他去/很合适”是主谓主语句。据此, 根据生成语法, 这两个句子的结构可以表示为:

(26) [IP[Spec他][I’[?][IP[Spec说话][I’[?][AP很快]]]]。

(27) [IP[Spec[IP他去]][I’[?][AP很合适]]]。

以上两例中“他说话”与“他去”语义上同样为“施事-动作”关系, 却在句法表现上不同:第一例的高层IP的标定语“他”位置高于低层IP的标定语“说话”, 二者不处于同一层级, 句法上不发生关联;而第二例的“他”“去”句法实现为充当高层IP标定语的主谓结构/IP, 二者互为姐妹节点。

依据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的这一关系, 请看现代汉语比字句的情况:

(28) 张三i吃饭比他*i/j快。

(29) 张三i比他*i/j吃饭快。

(30) 吃饭张三i比他*i/j快。

(31) 张三i吃饭比他*i/j吃饭快。

(32) 张三i吃饭比他i/j吃面快。

类似于“百货商场价格比你们便宜”中“百货商场价格”的非偏正句法关系 (参刘丹青2012.4) , 以上 (28) - (31) 四句尽管意义相同或相近, 甚至人称代词“他”和先行词“张三”的共指情况都一致, 可它们在结构上却不相同, 即 (28) - (30) 句不是 (31) 句省略前一个或后一个“吃饭”而得来的。如在 (28) 中, “张三”“吃饭”虽然线性序列上相邻、语义上存在“施事-动作”关系, 但二者在句法上并不是实现为一个主谓结构IP。也就是说“张三吃饭”并不是处在同一层级之中, 二者在句法结构上也不发生关联。

第一, “比+比较基准”可以移位至比较主体之后, 形成如 (29) 句, 意思保持不变。句子 (28) - (30) 三句在意思上一致, 根据句法的一致性原则, 它们在句法结构上一致。假设 (28) 中“张三”“吃饭”构成主谓结构, 则 (29) 应分析为“*[张三比他吃饭]快”, 意为将“张三”和“他吃饭”进行比较, 这与 (28) 、 (20) 句在语义上不符 (其意为“张三”和“他”在“吃饭”速度上的比较) , 所以针对 (29) 的分析不正确, 以上假设也就不成立, 即“张三吃饭”并不构成主谓结构, 不处在同一层级之中。第二, 二者之间不能插入修饰性成分, 如否定算子“不”或者时间性附加语。“*[张三不吃饭]比他快/*[张三刚刚吃饭]比他快”。

生成语法认为汉语中存在主语从句和宾语从句, 也就是小句IP可以充当句法成分做主语或者宾语。何元建 (2011:318-319) 在判断句子的主语是否是单句IP时提出了一条判定方法:从句中的主语是否能跟主句中的代词共指。何文认为 (33) - (34) 句中主语从句的主语可以和主句中的代词共指, 按乙种约束条件, 二者处在不同的句域之中, 所以“张三当领导/李四做思想工作”是做整个句子主语的从句IP。

(33) [张三i当领导]不合适他i/j。

(34) [李四i做思想工作]对他i/j有帮助。

在例句 (13) - (17) 中我们论证了 (17) 为小句比较句而 (13) - (16) 句为短语比较句, 并划出了结构图, 现在我们假设 (31) 、 (32) 两句结构相同, 都是两个IP充当比较项的比较句。如果我们的假设成立, 那怎么解释这两个句子中人称代词“他”和先行词“张三”共标却并不一致的现象: (31) 句中二者不能共指, 而 (32) 句中却可以共指?

我们认为何文关于主语是否为单句的判定方法不正确。根据乙种约束条件, 代词在管辖域内是自由的, 不受先行词 (antecedent) 的统制 (c-command) 。代词是否受到约束, 可以根据两个条件进行判断: (一) 先行词统制代词; (二) 代词与先行词共标。只有两个条件同时满足, 代词才受到了先行词的约束。但是在 (33) 、 (34) 句中, 先行词“张三/李四”并不c-统制人称代词“他”:直接支配“张三/李四”的最大投射为主语从句IP, 它并不能支配主句之中的代词“他”。也就是说, 主语从句IP中的NP与主句中的照应语、人称代词不存在约束关系。

同样, 在由IP充任比较项的 (31) 、 (32) 句中, 先行词“张三”不能跨越上层IP来c-统制其他的代词而形成约束关系, 所以人称代词“他”既可以与“张三”同标也可以不同标, 由此导致了两种不同的现象。这也就论证了我们之前的假设是可以成立的。例句 (31) - (32) 的结构可以表示如下:

(35) [IP[IP张三i吃饭]比[IP他*i/j吃饭]快]。

(36) [IP[IP张三i吃饭]比[IP他*i/j吃面]快]。

综上, 我们认为李临定 (2011) “语言中的大多数比字句都是由偏正短语或主谓短语的完全式经过对相同词语做某种程度的简略而形成的”的论断不尽正确。正如“张三吃饭比他快”并不是“张三吃饭比他吃饭快”简省而来一样, 汉语比字句的短语比较类型并不是由小句比较类型经过删略形成的。

4.结语

针对汉语比字句究竟是小句比较还是短语比较, 本文做了重新分析。依据约束乙种条件, 文章论证了汉语比字句应该是小句比较与短语比较两种类型并存。同时, 这两种类型之间并不像英语“than”比较句前者可以删略形成后者, 汉语比字句的小句比较句与短语比较句之间没有衍生关系, 二者应该是并立关系。

摘要:依据约束乙种条件, 文章论证了汉语比字句应该是小句比较与短语比较两种类型并存的比较句。这两种类型之间并不像英语“than”比较句那样前者可以删略形成后者, 汉语比字句的小句比较句与短语比较句之间没有衍生关系, 二者应该是并立关系。

汉语无主“有”字句的句法结构探析 第10篇

关键词:无主“有”字句,“有+NP+VP”结构,DP假设,VP壳假设,CP假设

一直以来“有”字句得到汉语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已有很多学者对汉语“有”字句进行了研究, 包括“有”字句的意义分类, “有”字的功能, 等等。其中的无主“有”字句也得到了很多关注, 但是在界定上仍有分歧。本文以“有+NP+VP”结构作为无主“有”字句的典型结构, 从生成语法的DP假设、VP壳假设以及CP假设三个角度, 探讨这一结构中“有”字的句法作用及其在句法树中的位置。

1“有”字句的意义分类

汉语中的“有”字句使用频率很高, 意义也比较丰富, 例如: 《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字的前五个义项为:领有;存在;估量或比较;发生或出现;多, 大。《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中把 “有”作为非动作动词, 把“有字句”的意义分为领有、具有, 存在, 发生和出现, 包括, 还有达到 (含估计和比较) 共五大类别。 虽然研究者对“有”字句的范围、意义、结构等莫衷一是, 但是大体上“有”字句的主要意义包括:存在、领有、包含、发生、估量、 比较, 等等。

2无主“有”字句的界定

关于无主“有”字句, 学者们的解释不一, 主要有以下几种:

1)

1有风, 你看蜡烛总在跳动!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

2有情况!他猛地站起来向门外奔去 (同上)

1虽然没有主语, 但都要依托一定的语境才成立。2则是省略了主语, 语境不同解释就不同, 比如“门外有情况”“远处有情况”, 没有上下文语境会引起歧义和误解。所以本文暂不考虑“有+NP”结构。

2) 表存在的“NP1+有+NP2”结构

3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王羲之《兰亭集序》)

4一九三一年有一次大水灾。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

“有”字前面的时间词或地点词, 有学者认为是充当状语, 但也有不同的意见, 如刘月华等 (2001) 认为此时“有”之后是表示存在事物的宾语。对于表存在的“NP1+有+NP2”结构是否属于无主“有”字句, 学界仍有争议, 本文也暂不讨论。

3) “有+NP+VP”结构

5有朋自远方来。 (《论语》)

6有一位客人来了。 (朱德熙《语法讲义》)

7有几个同学在教室里。 (何元建《现代汉语生成语法》)

这是大部分研究者所认为的无主“有”字句。很显然, 这些结构基本可以概括为“有+NP+VP”, 当然, 动词性成分可能也可以换成其他成分, 如形容词性成分、名词性成分等, 但以“有+NP+VP”为无主“有”字句的代表结构。从形式上看, NP处的结构可以分为两类 (孟艳丽, 2009) :一种是光杆普通名词, 如5; 另一种是“数词+量词+名词”, 如67。

综上, 本文的主要分析对象是类似于白描的无主“有”字句, 也即上文5-7几个例句所抽象出的“有+NP+VP”结构。

3“有+NP+VP”的句法结构

本文主要想解决的问题是, “有”字在“有+NP+VP”结构中的作用和在句法树形图中的位置问题。由于56中VP部分的动词“来”是典型的方向动词, 只有7中的“在”兼有介词属性和动词属性, 需要重点分析;另外, 6的VP中皆带有黏着语素 “了”, 表示过去时态, 而7的“在”表示现在时态;5与67相比, 没有数量词。综合起来, 7更具代表性, 所以下文以7为例进行分析:

7a有几个同学在教室里。【与7相同, a主要用来与下文的b, c等作比较。】

1) 用DP假设分析

DP (Determiner Phrase) 假设可以用来重新分析名词结构, 把限定词看作中心语 (徐烈炯, 2009) 。英语中的限定词通常包括三类:指示代词 (如this等) 、冠词及量词 (存在量词all/some等) 。

(7) b在教室里有几个同学。

(7) c教室里有几个同学在。

(7) d这/那几个同学在教室里。

*7e几个同学在教室里。

7b中的“在”是带处所状语的介词。7a中的“在”可以理解为介词或者动词, 但是调换语序后, 7c中的“在”就不是介词了, 而应该是存在动词, “带一个当事主语, 一个处所补语”, 可以假设动词“在”是通过介词“在”并入形成的 (何元建, 2011) 。 所以, 在下文的分析中把“在”作为存在动词来理解和分析。

詹开第 (1981) 认为“有”起引进、介绍的作用, “有”后的名词是无定的。由于汉语句子要求主语有定, 7e不成立, “几个同学”并不是确定的主语。而7a与7d相比, 把“在”当作存在动词时, “有几个同学”和“这/那几个同学”都是有定的主语, “有”和“这/那”的区别只在于限定程度的不同。“教室里”本身就是介词短语, 作为地点状语, 所以可以分析成“有定主语+在+处所状语”的结构。在句法树图中, “在”位于动词V处, “教室里”是表示场所的介词短语PP。

而“有+NP”结构理解为DP可以有两种方法: (1) “有几个同学”可以理解为“有+几个+同学”, “有”是限定词D, “几个”是数量词Q, 相当于“several”, “同学”是NP, 于是“几个同学”共同构成QP, DP=D+QP[Q+NP]; (2) 也可以理解为“有几个+同学”, “有几个”相当于英文中的存在量词“some”, 直接作为限定词D, DP=D+NP。

用DP假设理解的核心在于, 无主“有”字句本来就是“零主语” (而非省略主语或者句首有状语) , 通常“NP+VP”是可以生成完整的句子的, 但是无主“有”字句的“有”字之后的“NP+VP” 结构不符合汉语语法主语有定的要求, 如7e, 所以把“有+NP” 构成的有定成分当作后面“VP”的主语。

2) 用VP壳假设分析

动词壳 (VP-Shells) 假设多用来确定双宾语句中两个宾语先后位置, 把VP分为内外两层。后来Chomsky把这一假设普遍化之后, 类似于“He read the book”这样的简单句也可以使用VP壳来生成 (徐烈炯, 2009) 。

“有”作为拥有、具有含义的时候, 相当于英语中的“have”, 与上文“read”一样, 属于及物动词。然而, 无主“有”字句中的 “有”是从其存在含义衍伸而来的语法标记, 何元建 (2011) 就把 “有”作为存现句的语法标记进行分析, 认为“有”是表达“存现” 这个“语法范畴”的轻动词。试比较7a与7f:

7f让几个同学去教室里。

把“有”换成“让”, 存在动词“在”换成方向动词“去”, 7f就是很明显的致使句了。“几个同学”是受事, “教室里”是“去”的目标方向。7a表示存在, 是静态, 7f表示动作, 是动态。从这个意义上, 把“有”作为轻动词也就有一定的道理。由于是无主 “有”字句, 把“有”当作外层动词壳的轻动词v的话, TP的女儿结点DP处是空位主语。又由于存在句没有施事者, v P的指示语位置空缺, 受事者仍是“几个同学”, 目标是“教室里”。于是7a就可以表达为S=TP[DP+T[T+v P[DP+v’[v+VP[DP+V’[V+PP]]]]]], V的位置是“在”, PP的位置是“教室里”, VP的女儿结点DP是“几个同学”, 而轻动词v处是“有”字。

3) 用CP假设分析

标句词短语CP (Complementizer Phrase) 假设中, 标句词C指的是“有内部结构, 有中心语、标志语和补语的完整的大语类” (徐烈炯, 2009) 在英语中通常指that/for等词 (徐烈炯, 2009) , 而学者探讨过的汉语标句词例如“的” (司富珍, 2002) 。 事实上, 标句词其实是各种句类的引导标志。那么, 是不是也可以假设, “有+NP+VP”结构中的“有”也是汉语中的一个标句词呢?

司富珍 (2002) 指出, 标句词that构成的CP有两个句法特征:常常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N]的语类特征。由于汉语多为“话题+评论”的句式, 5-7本身都可以作为话题, 后面引出话题链, 可以添加一些成分, 例如:

7g有几个同学在教室里, 我感到很意外。

这样, “有+NP+VP”的结构就相当于是英语中的主语从句 (虽然汉语的话题与英语的主语并不完全一致) , 出现在主语位置, 整体带有名词性特征, 作为话题以供评论。所以可以尝试着把“有”当作标句词进行分析, 可以得到S=CP[CP+C’[C+TP]], 其中C’的姊妹结点CP指的就是“有几个同学在教室里”这句话, 作为话题或者主语从句出现。

而在这一CP中, 由于TP的指示语对应句子主语, 假如我们把“有几个同学”这一话题结构中的“几个同学”当作“几个同学在教室里”这些成分的主语, 就可以把“几个同学”向上移到TP的指示语位置。“有几个同学在教室里”这一CP就是C’[C+TP[DP+T’[T+v P[Spec+v’[v+VP[DP+V’[V+PP[DP+P]]]]]]]]。从最底层讲起, PP的女儿结点DP是“教室”, P则是“里”, PP的姊妹结点也即V’的女儿结点V是动词“在”, 而VP结构的女儿结点DP是“几个同学”, 上移到TP的女儿结点DP的位置, 作为指示语, “有”字本身则是标句词C, 作为C’的女儿结点。

4) 小结

上述对7的分析中以下观点是一致的:

第一, “在”作为存在动词, 介词短语“教室里”作为地点状语, 所以句法结构最底层的VP结构是基本一致的;

第二, 句子是现在时态;

第三, 从DP假设和CP假设分析时, 都把“有”当作有定的话题标记。

总之, 从三种角度来分析时, 在“有+NP+VP”的无主“有”字句结构中:

从DP假设的角度分析, (1) 可以把“有”当作类似于“这/那”的限定词D, 把“几个”当作数量词Q, 相当于several, (2) 也可以把“有+量词”也当作限定词D, 那么“有+ (量词+) NP”的结构整体可以作为限定词词组DP, 充当后面VP的有定主语;

从VP壳假设的角度分析, 若把“有”当作表示存在意义的轻动词v, 那么“有”字后的NP (如“几个同学”) 就可以置于VP的指示语位置处, 作为“有”的受事者, 全句依然保持无主语;

从CP假设的角度分析, 若把“有+NP+VP”当作前置的话题, 处于英语中的语法主语的位置, 那么“有”充当标句词C, 该结构中的NP (如“几个同学”) 作为后面VP (“在教室里”) 的主语, 可以从VP的指示语位置移位到TP的指示语位置处。

4结束语

近年来, 人们对“有”字句的研究逐渐深入, 涉及语义、句法、语用等很多方面, 而无主语的“有”字句也得到了很多关注, 并且学者们在分类、界定、功能等问题上见解各异。本文在确定了以“有+NP+VP”作为无主“有”字句的代表结构之后, 从生成语法中的三个假设 (DP假设、VP壳假设、CP假设) 的角度, 尝试着对这一结构进行了探讨。从最后分析结果来看, 这三种角度分析都各有一定的道理, 分析也有待深入, 汉语无主“有”字句的句法研究依然有很大的空间。

参考文献

[1]何元建.现代汉语生成语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2]刘月华, 潘文娱, 故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3]孟艳丽.“有”的语法意义及其成因[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 (1) :14-18.

[4]司富珍.汉语的标句词“的”及相关的句法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2 (2) :35-40.

[5]徐烈炯.生成语法理论:标准理论到最简方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9.

[6]詹开第.有字句[J].中国语文, 1981 (1) :27-35.

“比”字句的对外汉语教学 第11篇

一、“比”字句简介

“比”字句是由介词“比”构成的介词短语充当状语的一种比较句,用于比较两种不同事物的性质、状态、数量,或者比较不同的行为、动作的程度。

“比”字句的基本形式包括:1.A(主语)+比B(状语)+C(谓语中心语),如:今天比昨天暖和。2.A(主语)+B1比B2(状语)+C(谓语中心语),如:这个学校的学生今年比去年增加了一千名。3.否定式:用“没有”替换“比”或用“不比”替换“比”,前者是直接的否定,没有歧义,后者可能包含两种含义即“没有/不如”或“一样”。此外,有时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在语言的表达中还有一些变化的形式,即不用单个介词“比”,而用一些固定的句式来表达,即“比”字句的特殊句式。如:A和/跟/与/同B相比/比起来,A怎么样;论D1,A不敢/能同/和/与/跟B相比;论D2,A比B怎么样。本文主要探讨“比”字句基本形式的教学。

二、“比”字句的偏误

李大忠对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偏误作了细致的分析。他指出“比”字句在习得过程中主要会出现三类偏误:误用、误加、否定式偏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比”字句的使用多数是正确的,但也有一部分存在问题,通过分析,我们总结出“比”字句在用法上的偏误具体有:

1.误加:“比”字句中的形容词不能受“很”、“非常”等副词修饰。但是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知识“很/非常+形容词”这一语法点的泛化,出现了误加。如:大连的化妆品比衣服很贵。

2.搭配偏误:“比”字句常用形容词作谓语,但有些句子谓语形容词与比较项搭配不合适,学习者使用时造成偏误。如:今天的温度比昨天热。

3.误用:学习者在本不需要使用“比”字句的场合用了“比”字句,造成偏误。如:我要努力学习,比现在学好汉语。

4.语序偏误:“比”字句的基本格式是“A+比+B+C”,有的学习者由于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将顺序颠倒成“A+C+比+B”格式。如:他来中国的时间长比我。

5.否定形式的偏误:“比”字句的否定形式有多种,其中一种是“A不比B……”,学习者有时会把“不”放在“比……”之后。如:大连的冬天比俄罗斯不冷。

6.其他:“比”字句的偏误还有一些个别现象,如在“比”字句中使用“又……又……”、“越……越……”等造成偏误。如:我比他又高又漂亮。

三、“比”字句的对外汉语教学

(一)概况

“比”字主要有动词和介词两种词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比”字作介词的用法(即“比”字句)是留学生需要首先掌握的。作为重要的语法点,“比”字句教学主要集中在初级阶段,如:“比”字句最早出现在初级口语[1]的第十七课中,课文中的例句为“这儿的菜比食堂的菜香多了”,课后语法注释为:“用‘比’表示比较的句式是:A比B+形容词性成分;否定形式是:A没有B+形容词性成分”。这是“比”字句中没有省略、没有变形,结论项为形容词的最基本句式。在对外汉语教学大纲中,初级阶段“比”字句部分,各大纲选取的句式各不相同,但都在前文所提的基本句式或特殊句式的范围内,只是在等级划分及分布上有一定差异。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讲授语法,是为了使留学生正确地使用汉语,提高语言交际能力,有效地提高汉语水平。以此为目的和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语言的实际应用为基础,进行循序渐进地教学。因此,在初级阶段教授最基本、最常用的“比”字句的基本句式和简单的特殊句式;形式复杂、语义简单的特殊句式放在中级阶段学;而形式和语义都有难度的特殊句式和带有文言色彩的句式则应在高级阶段进行教学。

(二)“比”字句的教学

1.“比”字句的展示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是语法点的展示。展示语法点,即把所要教的语法点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语法内容在形式、意义和功能三方面都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展示的方法有很多,结合“比”字句实际,可以用归纳法,即先板书几个典型例句,再根据例句总结出“比”字句的句式,例如:

今天比昨天热。

哥哥 比 我 高。 (教师板书例句)

…… …… …… (学生模仿造句)

A 比 B + adj. (教师总结句型)

也可以用演绎法,即先板书“比”字句的句式,通过师生对话举例句引入语法点,例如:

A 比 B + adj. (教师板书句型)

师:生1,你多高? (教师引入对话)

生1:我一米八五。

师:生2,你多高?

生2:我一米八。

师:生1比生2高。 (教师在句型下板书)

…… …… …… (学生模仿对话造句)

2.“比”字句的讲解

解释语法点应当包括形式、意义、功能三个方面。讲解“比”字句时,我们可以采用“符号+公式”的方法,如前文的基本句式和特殊句式的符号及公式,用简单的符号通过归纳得出简易的公式,简明扼要解释语法点,便于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在列出公式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解释句式的语义和语用条件,如不同的句式强调不同的内容,增加状语、补语等成分的条件等。教师用公式的形式板书句式结构后,将例句写在句式下,以加深学生对句式的认识,并通过语境的设置,为学生总结语用条件。

在“比”字句的讲解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难点:第一,强调“比”字句的构成必须是在两种事物间;第二,注意“比”字句中副词“还、更”的位置;第三,归纳“比”字句的基本否定式为“没有”。此外,我们也要注意解释句式应用的教学。在采用符号来演示和解释语法点时,会将一些常用的语法点形式化,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便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和内化,但切记不可将语法知识过分公式化,以致脱离语言的实际应用。

3.“比”字句的练习

在展示和解释语法点后要进行语法点的练习,练习有助于加深学习者对该语法点的印象,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语法点。“练习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即机械练习、有意义的练习和交际练习”[2],不同的练习对于不同的语法项目和语法点的效果各不相同。对于“比”字句来说,应该采取少量的机械练习和大量有意义的练习与交际练习相结合的方法。初学阶段机械练习可以帮助学习者巩固和熟悉“比”字句的各种句式,包括模仿、重复、替换和扩展练习等方法。但单纯的机械练习对于这种对语义和语用都有一定要求的句式来说还远远不够,因此,有意义的练习和交际练习是我们练习的重点。

“比”字句中,基本句式一定,对于比较项要多采用扩展性练习和替换练习,加深学习者对比较项语义要求的理解,为有意义的练习和交际练习奠定基础,例如:

扩展—— 学校 比 家好。

在学校 比 在家好。

孩子 在学校 比 在家表现好。

…… …… ……

而对于结论项,由于句式不同,替换练习的效果比较好,例如:

替换—— 张三比李四高。

有意思。

说得好。

……

在学习者掌握了各“比”字句的句式结构后,可以加入有意义的练习,如连词成句练习。学习者在连词成句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巩固句式的知识,还需要注意语义方面的要求。最后,在进行交际练习时,要注意贴合学习者的学习、生活环境,让他们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人人都有话可说,使所学语法能得以应用,达到言语交际的目的。

注释:

[1]刘德联,刘晓雨.初级汉语口语[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崔永华.对外汉语语法课堂教学的一种模式[J].世界汉语教学,1989,(2).

参考文献:

[1]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

[2]张宝林.汉语教学参考语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杨子晴.文言句式略说[J].云梦学刊,1990,(01).

(王璇 辽宁省大连市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116029)

现代汉语被字句 第12篇

现代汉语中, “有”字句和“是”字句都可以表示表存在, 即“某地有 (存在) 某事物”。然而二者在表存在时也有不同之处。李德津、程美珍 (1988) 在介绍“有”字句和“是”字句时, 分别只指出这二者都可以“表存在”, 但是并未具体说明二者的差异。刘月华 (2001) 指出, “是”字句可以表示存在, 主语是方位词或处所词。然后指出了在表示存在时二者的区别是:“是”表示某物体占据了某一空间, 该物体在那个空间是唯一的, 而“有”只表示某一空间存在着某一或某些物体。这一论述基本阐述清楚了两者在表示存在义时的差别, 本文主要从二者变换上, 探讨二者的差异。

二、表存在的“有”字句和“是”字句的比较

1、二者都可以用的情况

前文提到, 在表示存在义时, “有”字句表示存在时着重突出“不唯一”性, 而“是”字句表存在时有“唯一性”, 意为某一物体在某一空间是唯一的。例如:

(1) a.学校旁边有一所医院。b.学校旁边是一所医院。

(2) a.桌子上有一本词典。b.桌子上是一本词典。

(3) a.墙上有一幅地图。b.墙上是一幅地图。

上面三例表示的空间存在关系可以图示为:

这三个例子展示了三种不同的空间存在关系。用数学中的述语来说, 例 (1) 两个相对存在物之间是“相离”关系, 例 (2) 和例 (3) 两者是“相接”关系。例 (1a) 和 (1b) 都是说“医院在学校旁边”, 同时“学校在医院旁边”, 都表示存在。但 (1a) 的意思是, 学校的旁边除了有一所医院外, 可能还有其他事物, “医院”这个事物在“学校旁边”这个空间内不是唯一的。而 (1b) 是说在学校旁边只有一所医院, 没有其他事物。前者可以扩展, 而后者如果扩展则说不通。如:

(4) a.学校旁边有一所医院, 还有一座博物馆。

b.*学校旁边是一所医院, 还是一座博物馆。

因此, (4a) 可以说, 而 (4b) 则不能说。这一差异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使用语言的一种社会心理。因为在说到“有”的时候, 说话者的是一种列举心态, 而说“是”的时候, 说话者话语关注对象在这一空间的唯一事物上。同理, 例 (2) 和 (3) 都是如此, 也就是说, 这三例中“有”字句和“是”字句可以互换, 但是互换之后句子隐含的意义会发生变化。

2、只能用“有”字句而不能用“是”字句的情况

“有”字句和“是”字句表示存在时, 还有不对称的情况。也就是说, 在某些情况下, 描述空间存在关系时, 只能用“有”字句, 而不能用“是”字句。看下面的例子:

(5) a.桂林有中国最美丽的山水风景。

b.*桂林是中国最美丽的山水风景。 (6) a.老王心里有很多不满。

b.*老王心里是很多不满。

(7) a.北京大学有个很著名的人工湖, 叫未名湖。

b.*北京大学是个很著名的人工湖, 叫未名湖。

上面这三例的空间存在关系可以图示为:

以上三例表示的是一种包含关系, 即一事物在另一事物内部, 并且被包含的的事物只是其所在空间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 表达存在时, 只能用“有”字句。在认知上, “桂林”是整体, “山水风景”是部分;“老王心里”是整体, “不满”是部分;“北京大学”是整体, “人工湖 (未名湖) ”是部分, 这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不是同一认知框架中的概念, 因此, 不能用“是”字句。

除了空间存在, 还有时间存在。表示时间存在时只能用“有”字句, 意为“在某个时间段存在某事物”。而不能用“是”字句。例如:

(8) a.宋代有个大文学家, 叫苏轼。

b.*宋代是个大文学家, 叫苏轼。

例 (8b) 显然是说不通的。“苏轼”是存在于“宋代”这个时间段的一个人物, 只能用“有”字句来表示其存在, 而不能用“是”字句。

另外, 还有一种只能用“有”字句而不能用“是”字句的情况, 就是在特定具体的条件下, 某一事物的存在是被公认的, 常识性的。这时候只能用“有”字句。例如:

(9) a.天安门广场上有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b.*天安门广场上是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众所周知, 在天安门广场上存在的事物不仅仅有“人民英雄纪念碑”, 还存在很多建筑物和其他事物, 所以这里就只能用“有”字句, 如果用“是”字句, 就表示“唯一性”了。

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策略

前文提到, “有”字句和“是”字句在表示存在时, 有相似的地方, 也有不同的地方。因此,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学生难免会产生混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图示法

运用图示法, 是讲解这一差异的最佳方法。比如前文对例 (1) 、 (2) 、 (3) 的图示, 就可以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例如:在讲解“学校旁边有一所医院”时, 教师用示意图画出学校、医院、然后在学校旁边画出其他建筑物, 以示除了“医院”还有别的存在物。讲解“学校旁边是一所医院”时, 教师在学校旁边只画出医院, 然后告诉学生, 不能有别的存在物。这种图示可以形象生动地告诉学生二者之间的差异。

2、情景法

教师可以利用课堂中现有的人或物作为教具来展示二者的差别。学生座位的位置就是很好的活的教具。比如“艾莉丝的旁边有汤姆, 还有杰克和大卫”, 教师找班上一个学生作为例句中的艾莉丝, 然后旁边的几位可分别为汤姆、杰克和大卫。然后告诉学生运用“有”时, “艾莉丝”旁边可以有很多人。接下来再用类似展示方法讲解“艾莉丝的旁边是汤姆”。用这种真实情景展示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快速明白二者的差异。

四、结语

虽然表存在的“有”字句和“是”字句只是存在句中的两个小类, 但我们不能忽视二者之间的差异。要使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必须要在差异上正确引导。因此, 本文阐述了两者的差异, 以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采取的基本方法, 希望对存在句的对外汉语教学有指导意义。

摘要:在现代汉语中, “有”字句和“是”字句都可以用来表示存在, 但在语义上会有差异。在一些情况下, 二者可以变换, 而在有些情况下, 二者并不可以转换, 在能用“有”字句的地方不能用“是”字句。本文试图从语义表达上阐述二者的差异, 以期更好地指导“有”字句和“是”字句的对外汉语教学。

关键词:“有”字句,“是”字句,存在,差异,对外汉语教学

参考文献

[1]、李德津、程美珍:《外国人实用汉语语法》, 华语教学出版社1988年。

[2]、刘月华:《使用现代汉语语法》, 商务印书馆2001年。

上一篇:结束策略下一篇:记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