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教学提高能力

2024-05-12

改进教学提高能力(精选12篇)

改进教学提高能力 第1篇

一、优化课程体系, 更新教学理念

优化课程体系, 更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整个教学改革的重点和起点。在课程体系确定之后, 教学内容更新就首当其冲。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包括传授语言知识, 训练语言技能, 发展语言交际能力等, 其目标是通过语言的教学, 把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培养起来, 并最终把学生的创造潜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 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完成这一教学内容并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首先应明确教学指导思想,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解放思想, 大胆创新, 牢固树立教学改革意识, 素质教育意识, 能力培养意识, 改革传统的英语教学思想和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就是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理念, 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强化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这个根本目标上来。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 语言技能的掌握, 依赖于学生个体的实践, 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 这个主题教学模式体现了三个重要的教学原则。一是以学生为中心, 重在培养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二是课内和课外的有机结合, 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三是课堂教学的设计重在满足学生的要求, 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衡量标准。

二、注重各类媒体的综合有效应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 使教师的教学风格得到前所未有的展示。教师按照自己设计的逻辑进程, 选用最适合自己的教法, 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采用数字网络英语教学系统, 编制与书面教材相配套的电子教案、网络课件, 借助各种电教媒体向学生传输教学资源, 师生之间进行交互反馈, 形成双向信息交流。学生自习时, 教师通过资料管理模块监控学生的学习范围和自主完成作业, 实现教学过程优化。除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外, 学生在语言实验室里, 通过各自的终端调用主控台内的各类学习资料, 进行开放式学习。一些知识性、娱乐性强的网络学习课件, 如阅读文库、视听精粹、考研指南和滚动英文字幕的电影网页等, 有效地配合了课堂教学。在网络环境中, 教师是网络资源的设计者, 是学习目标的引导者, 也是学习群体的协作者。师生之间是平等民主的合作伙伴关系,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当在“任务型”学习理论的指导下, 创建丰富的阅读情境, 设计合理的激励性的阅读任务, 给出积极的学习评价。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评判思想的能力。

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在一堂课中尽可能多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甚至误认为, 多媒体用得越多, 学生参与率就越高, 所教授的语言材料越易于让学生掌握, 效率就越高。如果教师一会儿用Power Point展现这个片段, 一会儿用flash来呈现那个片段, 不断切换, 忙得不亦乐乎。从表面上看, 学生的兴趣很浓, 但实际上变成了老师搞“杂耍”, 学生看热闹。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的无意注意过多, 教学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干扰过大, 学生对语言素材的获取量相当有限, 导致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缺少语言训练的时机, 即使有所训练, 也很不足。所以, 在引入或呈现 (presentation) 这几个环节我们可以多用些, 在其它环节少用一些。但是不论在哪个环节使用多媒体, 教师都应抱定一个目标, 那就是我们之所以要使用多媒体, 是为了挖掘教材中的情景语言点, 是为了“活化教材”, 创造真实的情境, 使学生在用英语思考、用英语表达的“海洋”中学会“游泳”。

三、注重“以人为本”,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来越深入人心, 同时也是我们学院教育思想的中心。在教育过程中, 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广大教师所热衷的教学方法。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的使用, 为我们创造这些条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们在制作课件时, 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 因此我们应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时, 要善于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 被动地跟着老师走。

在制作课件时, 我们不妨进行一番“换位思考”。其一, 把老师置于学生的感知角度, 体会他们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心理, 去感知教材和训练语言交际能力, 以此来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点, 从而落实教学目标和重点;其二, 把学生置于课件主人地位, 使学生在不断地语言训练中理解并掌握教材, 进而运用, 达到用英语思考和表达的境界。例如,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假设一个场景, 然后让学生回答如果你在场, 你将如何处理此事?这样一来, 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帮助他们跳出了被动灌输的困境, 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很自然地用英语思考、很积极地进行英语语言输出, 相对传统的灌输式、封闭式教学方法而言, 取得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是不言而喻的。

改进教学提高能力 第2篇

一、改进我市机关作风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一)紧迫性。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和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全市机关作风明显好转,群众对机关作风的满意度明显提高。但是,与新形势、新任务、新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距离,一些长期存在于机关中的作风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主要是办事难的情况经常出现,办事慢的问题依然存在,乱办事的行为时有发生等。这些作风问题,社会反映强烈,群众怨气大,影响了党委、政府的形象,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贻误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进一步改进。

改进口语教学 提高交际能力 第3篇

一、创设巧妙的课堂情景教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交际环境,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交际气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乐于交际,善于交流,是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充分创设良好的交际环境,使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才能有效地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如在学完《狼牙山五壮士》时,我根据课文内容将学生分成了五个小组,即接受任务小组、诱敌上山小组、引上绝路小组、峰顶歼敌小组、英勇跳崖小组。让学生自主选择最感兴趣的部分去学习,在每位组长的带领下,通过朗读、交流,感受五位壮士的高尚品质,再选代表汇报和补充,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五位壮士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大部队,奋勇杀敌、坚强不屈的英勇斗志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学生群情激奋,我看时机成熟,实时地在大屏幕上播放了电影《狼牙山五壮士》。学生个个神情专注,一边欣赏一边回味。当英勇的五位壮士一个接一个跳下悬崖时,我和学生眼含热泪,有的学生甚至哭出了声。

电影放映完了,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说,我看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强盗行为,他们在我们的国土上胡作非为,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让中国变强大,看谁还敢来欺负我们;有的学生红着眼圈,慷慨陈词:“我感受到五位壮士是真英雄,明知前面是绝路、死路,可他们为了大部队和人民群众,浴血奋战,舍生取义……”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变动。”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有效运用教学机智,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拓展其发展空间,引领学生享受精彩的语文生活。

二、设计精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的过程,是将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应用,又在应用中获得新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学应当是生动活泼的,充盈着丰富的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创设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课内语文实践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要落实好学生的主体地位,就离不开学生的实践活动,因为教学的过程要以学生的个体活动为承载,学生只有在亲身的实践体验中探索出问题的答案,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语文实践活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围绕学生学习、生活中普遍存在却熟视无睹的问题引导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可通过组织参观访问或引导观察、实验使学生发现问题,形成探究的主题;可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发思考,从中发现并提出问题;也可即时捕捉一些突发性问题进行研究……

如在教小语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时,因为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我爱读书”,所以,我在单元导学课布置任务这一环节,让学生课下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和读书名言;访问周围爱读书的人,请他们谈谈读书的体会;去图书馆或书店看看,了解图书都有哪些种类;找一本喜欢的书阅读,读书时做批注和摘抄。学生课下有了充分的准备,待第一单元课文学完后,就组织开展了一次辩论会,正方的观点是“开卷有益”,反方观点是“开卷未必有益”。

一上课,正方反方严阵以待,我感觉到了一股强烈的“火药味”。辩论开始了,首先,正方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并举了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反方大声反驳道:我反对,并不是所有的书都让人进步,如黄色书,不但不能让人进步,反而会诱导学生走上犯罪的道路。正方接着说:假如一本书就是一把刀,一个人拿着这把刀杀人,怪人还是怪刀,关键是一种心态,读书的人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反方马上跳起来反对:有时,孩子年龄小,好奇心重,自制力还不够,管不住自己。双方你来我往,刀光剑影,谁也说服不了谁。我看时机已经成熟,就趁热打铁:“同学们,真理愈辩愈明,通过同学们的辩论,我看到了同学们的成长,也让我们知道了,一本好书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欢阅读,并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从而走向成功之路。但是咱们读书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以后读书就要读好书,多读好书才让我们成长为一个知识丰富的人,一个文质彬彬的人,让我们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一生都与好书相伴。”

这一课,说的学生精彩,听的学生津津有味,评的学生见解精辟,再经教师点评,学生在听、说、评中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2.拓展课外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教育资源,来引导学生投身语文实践,在实践活动中自主参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使语文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节假日就是学生体验生活的一个良好契机。如去年的五一节,我们乘着莱芜电台做环保小卫士的东风,踏上了去莱芜农博园的旅程。农博园里到处都留下了学生的欢声笑语。事后,我及时引导学生谈感受,写见闻。有的学生在谈到热带植物园时,这样说:“这里的每一片叶子都苍翠欲滴,层峦叠翠,有的叶子从叶脉上‘伸出了许多尖尖的刺,犹如孔雀开屏一般,它们互相遮挡,交错生长;有的叶子螺旋形地长出来,就像仙女的裙摆飘起来似的。”有的学生谈到手艺农村时说:“那一件件风筝、一个个中国结吸引着我们,它们做工精致,风格奇特,惟妙惟肖,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的学生谈观看小猪运动会时说到:“只见一群可爱的小猪随着运动员进行曲走向了表演台,表演了赛跑、跨栏、钻圈,尤其是压轴节目小猪高台跳水,虽然小猪胆子很小,但是在驯兽师的鼓励下,还是勇敢地从两米高的跳台跳入水中。看着印象中笨笨的小猪做这样高难度的动作,我不禁想到,一切皆有可能。”

激活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机会,使其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诚然,口语交际是一种双向、多向互动的言语活动,教师要在课内、课外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双向、多向互动的活动中,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形成由语言、做人、生存等因素共同构成的口语交际能力。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善于培养,多尊重学生,俯下身子,循序渐进,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一定会有日新月异的变化。

改进体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第4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方法,实践机会,创新能力

前言

体育教学具有实践操作性、灵活性、差异性、复合性、交叉性[1] , 有效地改进体育教学方法, 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实践操作性、灵活性、差异性、复合性、交叉性的优势,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实践的机会, 在创新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改进体育教学方法与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 (Innovation) 一词源于拉丁语, 其原意有三层含义, 第一, 更新;第二, 创造新的东西;第三, 改变[2] 。因此,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 创新可以理解为产生新设想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新事物的创造技能。在体育教学中, 创新可以理解为主动探求事物的根源, 提出新观点、新思路, 用新方法解决问题。创新能力是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践中的具体情况主动探求问题的根源, 提出新观点、新思路, 用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进体育教学方法就是要让体育教学实践操作性、灵活性、差异性、复合性、交叉性得到充分发挥, 让学生有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践的具体情况主动探求问题的根源, 提出新观点、新思路, 用新方法解决问题的机会, 在创新实践中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实践、归纳、探索、总结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

2提高体育创新能力的途径

体育教学实践操作性是“寓教于动”, 体育教学需要通过身体实践活动来实现学习目标;灵活性是教育环境与情景的有机结合, 体育教学为学生提供独特的、开阔的学习环境和活动环境,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实践操作性的互动, 不同环境与情景的教学实践,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差异性是个人身体条件、性别、地域、气候、场地设施条件的变化, 同样的教学内容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阶段, 教学方法和手段、启发方式和实践途径不同;复合性是体育教学目标非单一性, 体育教学融会知识、技能、身体、心理等各种能力的综合培养;交叉性是体育学科包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利用体育教学的特性, 改进体育教学方法, 才能提高学生体育创新能力。

2.1 因材施教发展个性

人的个性心理是在遗传、生活环境、社会实践和教育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是个体最基本的素质。个性心理品质主要包括人的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3] 。

面向全体学生, 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 注重形成健全个性, 注意开发人体潜能, 。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专业等不同, 教师应用不同的方法引导他们积极地思考、领会学习内容。教师要从传统的单纯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 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有创造性的活动。师生共同观察、分析、研究、讨论, 给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机会和空间。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才能完善自己的个性, 发展体育创新能力。教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 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去制订实践计划并进行实施, 对学生的创造成果给予肯定、鼓励, 同时提供理论支持与技术支持,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福斯贝里15岁那年上体育课时, 教师教授“俯卧式”跳高, 福斯贝里却在即兴发挥的情况下跳出了“背越式”。“背越式”在当时被看做是“四不像”的东西。可贵的是他的教师认可了他这一“创造”, 并根据有关跳跃运动的新理论和有关的力学原理进行分析、设计, 帮助他掌握和发展了这一技术动作, 从而使他在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上以2.24m的成绩夺取跳高金牌。从此, 世界进入了背越式跳高的新时代[4] 。

个性的发展对创新能力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只有个性得以发展, 才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

2.2 重视实践过程

实践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根据调查, 有99%的学生喜欢实践。但被调查的学生中有60%的学生在实践中只注重实践的表面现象, 对实践过程、实践目的不求甚解, 对实践现象的观察分析也是极其肤浅的[5] 。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 在体育实践教学的设计和组织上, 有效地改进教学方法, 加强对实践过程、实践目的的教育、启发和引导, 让学生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视对实践现象的细致观察和深入的理论分析, 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观察、比较、实践、类比、研究、讨论、归纳、再实践, 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完成透过实践现象看到产生问题的本质,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3 变示范性为探索性实践

课堂示范一般以教师为主, 学生仅仅是旁观者, 没有直接参与, 不利于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演示实践改为探索性实践, 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例如, 在“倒立类”的教学中, 用人体模型 (或变形金刚) 来演示。启发、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观察, 然后讨论、研究、对比, 总结出身体各关节、肌肉、呼吸与倒立稳定性的关系, 再用精确的语言描述, 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 从而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探索性实践,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4 变验证性实践为探索性实践

体育实践可分为验证性实践和探索性实践, 验证性实践是对知识的正确与否加以验证, 巩固和加深对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认识。但是, 对学生在学习体育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方面不能得到锻炼, 而探索性实践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自学能力、观察实践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独到的作用。正如爱因斯坦所说, “对真理的探索比占有更加宝贵”。

因此, 在教学中可把一些验证性的实践变为探索性的实践。在实践教学中, 尽量再现实践的设计过程, 多让学生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做?”“换种方法行不行?”例如, 在“排球对垫”的教学中, 其研究方法:1) 边学边做实践, 首先让学生按照自己设计好的实践方案做实践, 使学生从实践中初步认识球的轨迹与垫球部位的速度、力量、角度和球原来的速度、角度有关。然后, 在实践中进行演示和调节。这样, 不仅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实践方法, 而且让学生观察实践过程, 注意发现研究对象引起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以及在实践中出现的现象, 使学生对速度、力量、角度的关系获得感知。2) 探索知识, 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具体研究, 处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3) 归纳总结,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总结出控制球的轨迹的规律,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5 合理运用多媒体, 突破时间及空间的束缚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系统科学的观察和方法[6] , 利用多媒体教学来实现体育教学方法的改进, 如应用多媒体展示课堂实践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快速的体育技术动作过程, 从而突破时间及空间的束缚, 灵活地放大或缩小体育技术动作过程, 让学生详细地观察、比较、实践、类比、研究、讨论、归纳, 加强对技术的理解和认识。例如, 足球侧身踢凌空球、撑竿跳高技术动作、乒乓球拉弧线球……等等, 合理运用多媒体,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6 创设情景实践考评, 促进学生体育创新能力的发展

从过去以考评实践结果为主转移到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实践原理、实践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评方法, 用情景实践考评来实现考评的科学化和多样化。

在体育实践教学中设置情景实践教学方法, 让学生对同学的实践过程进行观察、比较、类比、研究、讨论、归纳, 指出同学在实践操作中的问题, 产生问题的根源, 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实践的同学会根据实践目的, 用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设置情景实践, 并完成设置情景实践和考试。通过学生开动脑筋自行设计多种方案的设置情景实践教学方法,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反复地设置和实践, 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结束语

能力是磨炼出来的, 创新能力是在不断的创新实践过程中磨炼出来的, 只有不断的创新, 不断的实践, 不断的观察、比较、实践、归纳、类比、研究、讨论, 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在体育教学中要积极改进体育教学方法, 尊重学生的人格, 保护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 体育教学就一定能够实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于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障碍及对策思考[J].体育与科学, 2002, (5) :60-62.

[2]张春红.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等职业教育, 2005, (4) :10-12.

[3]车延龙, 闫竹玲.多媒体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1) :24-26.

[4]黄祥业.把握体育课程特点, 探索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途径[J].体育师友, 2005, (4) :30-31.

[5]李红琴.试论体育教学中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西藏体育, 2004, (3) :31-33.

改进教学提高能力 第5篇

常州市第九中学 陈小平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的精神,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对原初中语文教科书作了修订。这次修订,更加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增强学生应用和感悟语言能力的同时,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鼓励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健康人格,为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现在语文新的课程标准也已出台,它突破了学科中心,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融注到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切实体现了以育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观.一句话,我们现在的教学都是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的。

一、新课程、新理念及新课程与教师行为的变化

(一) 课程目标的全面性

新课程标准将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这三方面整合,列为语文课程追求的目标,体现了认知与情感的统一、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其实在语文教学中,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它们可以从不同侧面对学生学习活动予以影响。试想,一个对语文学习情感冷漠、态度消极的学生,能学好语文吗?时下,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有相当多的学生对学语文没有兴趣,它们简直是在沉重压抑的心态下度日,很难享受到学习的欢乐,这是语文教育莫大的悲哀。

将“过程与方法”纳入语文课程目标中来,这是极富创意的。对任何一门学科来说,学生的学习都表现为一连串具体的感知过程。过程说明该学科探究的始末与方法,结论则说明探究的结果,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当前,以教师讲析为主的语文教学还普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能充分地参与教学活动,它们所接受的知识大多是教师自己备课中的体会,属于现成的结论,很难看出学生是怎样学习的以及他们在学习方法上存在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的确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必须破除。

(二)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变单一、被动的语文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与实践能力的发展。现在的语文学习,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仍占主导地位。语文教学以教师讲析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去获取知识,提高读写能力;教师布置的作业大多是写书面习题(尤其是繁琐的所谓的“标准化”形式的练习)与阅读教科书,很少布置如社会调查、观察现场、扩展阅读等实践性作业;课堂教学追求唯一的解法,并以之统一所有人的认识,学生很少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不同的见解等。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普遍感到枯燥乏味,负担过重,学习效率不高,它已成为影响素质教育进入课堂的极大障碍。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方式是决定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学生学习与发展好坏受多种因素制约。而主要因素是看其参与学习的过程及学生的实践体验。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就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实践性的特点,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而提出来的。这些学习方式的共同特点是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而不是权威的讲授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学习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或提供示范,或指点阅读资料,或引导学生们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说明他们所获得的结论的科学性,因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这是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势在必行。

(三)课程内容的开放性

“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联系”,在现行的语文教学大纲已经提及,并在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此次,课程标准在强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的同时,更提出“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学生视野”,这是过去历次修订语文教学大纲未曾涉及的领域,从而进一步拓宽了语文课程内容的空间。

二、语文优质课的主要评价标准(语文课怎样评)

不仅仅评教师对教材的定位如何准确、教法如何得当、语言如何优美、程序如何流畅,即评教师。更主要的是评学生,因为离开了特定的学生,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选择运用等才能内化为他们的智慧和才能,所以语文优质课的评课标准首先应着眼于学生。

(一) 评学生的认知构建

1、能否主动地学习。这是学生主体性的基本要求,用建构主义观点看,教师传递的是信息而非知识,信息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融入其知识结构。具体表现为:学生能否积极参与课堂上的听、说、读、写、思,是否主动同化师生传递的智能信息,有选择的纳入或重组自己已有的智能结构。

2、能否有创意地学习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是每一个教育者的职责。这里的“创新”,不限于首创前人所未有的新知识、新见解,只是针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而言,它包括更多的内涵:是否有丰富的想象力,能出一些“新点子”;是否爱标新立异,能向师生、向编者质疑发难,不迷信权威,敢发表不同的见解;是否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等。

3、能否互动有法地学习

现代教学论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实践也证明了这对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大有裨益,其主要表现为讨论、互说、互评、互改等,为了不致于肤浅,不流于形式,还得圈点、勾画、听记、争辩、比较、分析、归纳等,形成各种学法,立体适用的高效率的学习方式。

(二) 评教师的主导发挥

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人,但仍须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来协助学生完成知能情意构建,教师的主导作用还是不可缺少的。

1、教学内容的把握是否适度。教学内容应高于教材,教材只能是教学的“凭借”,而不能“死守”,树立大语文观,得有点开放意识。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全部,除了对教材切入、定位准确、科学外,还得适当迁移,大胆辐射,以增添人文性,激活趣味性,散发感染力。

2、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最优化。设疑、启迪、点拨是否合理而有序;节奏是否张弛有致、流畅自然;结构是否体现整体感知--重点精研--拓展迁移或其他合理的方式;学生非智力因素是否得以有效调动;是否注重学法指导等。

3、教学环境的营造是否最优化。科研证实:人在情绪高涨时,思维最活跃,记忆最深刻,因而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协调一致的师生融洽和谐的气氛就十分必要,这种气氛既可用语言创设,也可借各种媒体来营造等。

4、教师素质是否优秀。语言(评价性或过渡性)是否准确得体而有感染力;板书是否美观而有新意;表演是否到位而惟妙惟肖;媒体运用是否熟练而恰切等等。

(三)评课堂的实际效果

1. 基本教学任务是否落实,具体表现在学生的口答和笔答中。

2. 学生是否有较大的变化发展,具体表现在思想是否得到启迪,思维是否得到发展,情意是否得到构建,个性是否得到张扬等方面。

总之,语文优质课应该是真(科学性)善(人文性)美(艺术性)的统一,是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课堂实效性的统一,是教师前卫教学理念的外显。

三、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什么)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要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基本的读写能力是必需的,听说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也不能忽视。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未来社会中越来越重要。未来社会,由于新技术的应用更加迅速,职业流动频繁,传统的一次性教育将被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所取代,教育将延伸到人的一生。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读书作文与人格培养协同,是现代语文教育必须持有的观念。而现实上,学生对语文最不感兴趣,学生给语文作了这样的解释:语文即是文章,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语文即是阅读提示加课文,加练习;语文即铅字,大大小小,密密麻麻;语文即白话文加文言文;语文即课文加作文……为什么会落到这般境地,一周五节语文课除了老师不厌其烦地分析外,剩下来的只是名目繁多的那一种只有语言专家才能回答的语基练习,还有那些你不问我我还读得懂、你越问我越胡涂的现代文阅读题。这样的语文教学实在是毫无乐趣可言。这种枯燥、乏味的练习题,小学就开始做了。一做就是十来年,学生成了做练习的机器人,培养的只是匠气。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三点:

1、教学渠道过于单一。母语学习根植于生活的丰田沃土。现代信息社会,学生语言发展的渠道十分广泛: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电脑网络、街道文化……大量阅读,勤于表达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可我们的语文教学几乎只向语文教科书要质量。一学期读二三十篇课文,写七八篇作文,如此单一的教学渠道怎能学好语文?

2、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机械陈旧。不少教师不能正确处理教与学、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不是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指导学生读书,而是按照教师的意志强迫学生当配角,让学生的学为教师的教服务。教学中不注重读书方法的指导、阅读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支解课文、琐碎讲析、满堂讲、满堂问泛滥成灾。其结果必然是课堂教学的高耗低效。

3、教学目标的偏离。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不少教师让学生在各种习题编结的冰冷链条上爬行,四周是漫无边际的文化荒漠,语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偏离了语文知识、能力、习惯综合发展的目标;重读写技能的机械训练,轻学生人文修养、整体人格建构,偏离了语文学科工具性教育、人文教育、人格培养综合发展的目标。语文学科的本来面目被扭曲,导致了学生语文素质、人文修养、人格建构的全面失落。(如学生在背诵《岳阳楼记》的分析)

于漪认为,语文教育要以学生为本,着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教语文千万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的培养。语文教育要牢牢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要为培养“四有”新人打下坚实的基础,要教文育人,为培养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服务;二是要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功能。语文教育不能急功近利、立竿见影,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以明日国家建设者的素质要求、德才标准指导今日之教学。当前,在语文教育中应克服“三多三少”,即知识看得多,学生的能力和整体素质考虑得少;分数看得多;实际才干重视得少;对学生眼前关注得多,对将来建设者的素质要求考虑得少。忽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只在学科的某个局部、技能、技巧上下功夫,将会小得而大失。可能有的老师会说,你们校长只看重分数,每次考试下来,校长就排名次,你不让我不看重分数,我还要不要吃饭,我想我们老师这方面应该洒脱一些。现在课程改革、考试改革,如果还按原来的教学方法就能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那我们中考的卷子就有问题了。到现在为止,我看我们的中考题、平时的试卷,已经使一些老师不适应了。这次上海二期课程改革中对语文作的解释是:强调“大语文的整体把握”,要求对范文多积累,少分析,对词语多应用,少解释。强调传统的语文教学,把文章分解到段,分解到句,分解到词语的分析方法不足取。我想考试改革的力度一定会加大。

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功能性质。不能只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片面夸大训练功能,在个别词句上下功夫,将文章肢解成一个一个零部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搞文字的排列组合,好端端的文章被碎尸万段。这样搞,闪光的思想不见了,启迪人的智慧不见了,感染人、凝聚人的情感不见了,留下的只是一些鸡零狗碎的符号。教师只有通过创设各种与学习任务相关的场景,让学生参与其中,亲历过程,在感知、体验、内化的基础上得到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记住,学生自己能悟出来的,而教师却说出来,你就剥夺了学生思维的机会。因此,只有对语文科学性质的全面把握,才能满腔热情地将灵动的、丰富的母语教育教得丰富多彩。当然必要的训练是要有的,但不是机械地训练。比如,朗读是一项很好的训练,既有训练功能,又有教育功能,一篇好文章可以读得荡气回肠,或慷慨激昂,或温情脉脉,使学生受感染和教育。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读书明理,阅读这些佳作美文,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就会通过语言文字流入孩子的心田,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使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领悟做人的道理。

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语文怎样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已成为现代教育研究的共识。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真正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热情却并非易事。有一种通俗的说法,我们把学生比作“鸭子”,教师上课首先是“赶鸭子上架”,然后进行“填鸭式”的教育,再进考场,个个成为北京“烤鸭”,最后的成品一个个变成南京“板鸭”。现在的孩子,进学校之前个个是天才,到了学校之后,在我们教师的心目中,绝大多数成为“蠢才”。语文学习,无论是语言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中实现。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激活他们已有的知识,允许他们发表不同的见解。当然,还要避免另一种极端,就是由“满堂灌”的注入式,走向“满堂问”的放任自流式。教师的“满堂问”,问的问题都是有标准答案的,提问仅仅是一个手段,如果学生回答不到教师准备好的标准答案,(这个答案说老实话,还是我们抄教参的)就会受到我们教师的批评和嘲笑,渐渐地学生学会了消极听课,等待教师自问自答,我们绝对要克服一支粉笔一讲到底,一张面孔一板到底,一个标准一贯到底的模式。给出终极的惟一的诠释固不可取,任凭学生神思飞扬也是一种不负责的态度。教师要在讲解与启发之间维持一种“必要的张力”,发挥主导作用。

课堂究竟是谁的用武之地,于漪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告诫同行,过去认为教师只要讲深讲透,学生自然就会了。实践证明,这是极大的误解。教不等于学,教过不等于学会,教师的滔滔不绝,占用了课堂宝贵的时间和空间,机械重复的训练充斥课堂,学生被动接受,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发挥。教师是为了学生走上讲台的,讲台不是你表现的舞台,而是学生施展才能的地方。学生应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启发、引导、点拨,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一要研究教材,二要研究学生,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把学生思维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粉笔还给学生,把讲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听来的,忘得快,看过的,记得住,做过的,才能会。比如,我今天在这里讲了许多,你们仅仅做听众,当你们跨出这个大门,你的大脑里还有多少呢?特别是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蕴涵的语音感、语意感、语境感不是教师能够全部讲出来的。弘扬人文、熏陶感染,强调一个“润”字,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中,高尚的爱国情感、强烈的民族自尊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同时,课堂结构要改变,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

那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第一、优化教学氛围,使学生乐学

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首先必须使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习。 为此,教师要善于调控自己在课堂上的情绪表现。这是因为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教师的情绪表现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其情绪良好,可以使全体学生心旷神怡,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 ;而不良情绪却使学生产生心理压力,导致教学中学生角色的附庸化。所以教师一进课堂,必须抛弃杂念,甩开烦恼,集中精力进入角色,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用和蔼慈祥的目光覆盖全体学生,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老师重视的、关注的,在这样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产生情感的迁移,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其次是要更新教学观念,摆正教师在课堂中的位置,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长期以来形成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语文课满堂灌,进行繁琐课文分析,主要表现形式为教师“讲”,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记。教师在课堂上一讲到底,不管你讲得多么精彩,多么深刻,那是教师读书后的心得,而学生并未亲自体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间接的。(比如休闲:看足球和亲自踢球享受的程度就不同;女儿游恐龙园的例子,给她一个情景,但没有亲身去做,自己动手的,才最感兴趣。)如果学生专心听讲,充其量是使他的听力得到了训练,但并未接触语言材料。教师满堂问实际上是教师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也许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带有启发性的,但学生是在被动地思考,潜意识里是要还老师一个“完整正确的”答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并没有机会接触语言材料。如果这种满堂讲、满堂问,再以架空分析课文为主要内容,就与学习语文更不着边了。至于那种以应试为目的,让学生完成大量的客观性练习题,危害性更大。上述种种情形,可以一言以蔽之;不让学生读书,无端地剥夺了学生读书的权利。其结果是该让学生做的事没有做,该让学生掌握的没有掌握,大量的.时间(对学生来说是宝贵的青春年华)是在做那些无效又无益的无用功。上了十几年的语文课,学生没有兴趣读书,不会读书,写篇文章,内容空洞,语言干瘪,病句成串,错字连篇。这不是误人子弟吗?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黄玉峰老师有一个生动的比喻:“这就好比吃饭,整整十二年,可怜我们的孩子天天在分析研究为何‘吃饭’,分析研究饭里有什么营养成分,可就是没有真正地扒几口!无怪乎到头来个个面黄肌瘦,营养不良,偶尔有几个稍稍健壮的,也是得益于课外,自己吃的”。可素质教育则要求学生打好基础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要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活动,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并做好教与学的最佳结合。以“学”为重心,并不是排斥“教”,也不是不要教师的讲授。以“学”为重心,其基本精神就是使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体现他们是学习的主体,而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培养。

第二、灵活运用教法,激学生想学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实践也证明:学生对某门学科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才能在学习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所以我们应端正教学观念,摆正自己在课堂教学中位置,变口若悬河的讲授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学习他们所欲求的新知,运用已知探求新知。为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灵活运用教法为手段,以“教”更好地为“学”而服务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千课一法是造成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文制宜、因人制宜、因需制宜,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使学生常有新鲜之感。如在具体阅读时,要避免“千课一面”的模式,因课因人而宜 ,有的可直入重点,中间突破;有的可篇末入手,逆推导读;有的可抓住一点,辐射全文。这样,变单为众, 从而形成生动活泼、有情有趣的学习气氛,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第三、注重学法传授,让学生会学

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是当代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古人也曾指出:“授人以鱼,只供一餐 ;授人以渔,可享一生。” 叶圣陶先生对“扶”与“放”有精辟的论述:“教学比如扶孩子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这对当前的语文教学仍具有非常重大的指导意义。所谓“扶”,指教师用一定的方式、方法进行启发、引导和讲解。叶老曾说:“‘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么‘讲’……‘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叶老所说的“讲”的过程就是“扶”的过程,就是传播学习方法,让学生“反三”,以便自己去探索的过程。所谓“放”,就是让学生尝试、运用“扶”时的方法,去独立思考、探究的过程,是形成自己能力的过程。由“扶”到“放”,首先要做到授法鲜明,方法明确、具体、有效;其次要按“扶--扶中有放--放中有扶--放”的路子设计教学过程;第三,由“扶”到“放”,要及时注意反馈、总结归纳,形成学生自己的方法。我认为不体现传授方法的课,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就不是好课,就不能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为此,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法指导一般有:注重学习过程,概括学法;教师典型示范,展示学法;举一反三,迁移学法;紧扣教材特点,指点学法等。就教材和学生而言,学法的传授要因课而异,因人而异。不同体裁内容的课文有不同的学习方法,教师应从教材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年级的要求和学习语文的方法体系,制定一个有系统、有层次、有重点的学法指导计划,把学法变成学习过程中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切不可机械、随意、图形式。有的课文,学生一下子不易说出用某种方法学习,教师可用“教后悟法”,即结合总结课文,帮助指导归纳学习方法或让学生反思;有的课文可结合教学,抓准最佳契机,画龙点睛,留有余地地点拨学习方法等等。总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读、圈、划、议、评等掌握学习方法,主动求知,让学生自己会学。达到“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最终目的。

第四、提倡质疑问难,促学生好学

“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质疑可以使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有了质疑问难的方法、习惯,就具备了发挥主体作用的先机。中国的孩子放学回家以后,家长问孩子的第一句话,从黑龙江到海南岛,差不多都是一样的:“今天的作业做完了吗?”家长们关心的是学校既定的任务完成了没有。世界上还有一个民族也特别关心下一代的教育,那就是以色列民族。当孩子们放学回家以后,家长们问的第一句话差不多也是相同的:“你今天在学校向老师提问题了吗?”如果孩子得意地说“我今天向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老师没有回答出来!”那家长会像孩子一样的得意,会喜形于色。可是如果中国的孩子回来对家长说他提了一个问题把老师难住了,绝大多数家长会感到尴尬和为难,甚至会斥责孩子;“你逞什么能!”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大哲学家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 穆尔毫不犹豫地回答:“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流露出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一次有人问维特根斯坦:“罗素为什么落伍了?”他回答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因此对于学生的质疑,无论是课始预习性质疑、课中深入学习质疑,还是课尾回顾延伸性质疑等,教师的态度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通过提倡、鼓励,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乐于” 提问;通过引导,教给学生问的方法,使学生逐步做到会提问题、“善于”提问。在语文教学中,对待学生的不同质疑应进行不同的处理,特别在解疑中要打破教师包办的局面,有的可启发学生相互解疑,有的可引导学生自己解疑,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五、讲究提问艺术,引导学生深学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问的好坏是很重要的一环。我讲一件真实的事,年底,一个美国科学教育代表团到上海市访问,希望听一堂中学的科学教育的公开课。接待人员安排了一所很有名的重点中学为他们开了一堂高中一年级的物理课。任课教师是一位优秀的特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方法灵活,有理论、有实验;教学过程活跃,有教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师生互动,气氛热烈;教师语言准确简练,教学时间安排精当,当老师说“这堂课就上到这里”的时候,下课的铃声正好响起,掌声雷动。可是5位美国客人却没有表情。第二天当接待者请他们谈谈他们的观感时,他们的回答出乎我们的意料。他们反问:这堂课老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既然老师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这堂课还上它干什么?另外,我们还常听说这样的故事:国内的高才生到美国去念大学或研究生,学习总是格外地用功,上课认真记笔记,下课认真对笔记,考试前认真背笔记。考试的时候,老师讲了6点,我们的学生绝不会写5点半,保证将老师讲的内容全部还给老师。在中国这样的卷子表明老师讲的内容学生全都掌握了,自然是满分。可在美国最多只能得个B等,通常只能得C等。而一些学生只答了1点、2点,但有创见,是他自己思考出来的,是从其他资料获取的,这样的卷子却能得A等。我们有些学生表示不理解,去询问老师:“我们6点都讲出来了,为什么只能得C等,而他们只答了1点、2点,却得A等?”老师的回答也是值得回味的:“你答了6点不错,可是这6点我都已经讲过了呀!我讲过了,你还说它干什么呢?我讲了6点,那是我思考的,是已有的6种可能性或解决问题的6种方法。他们只讲了1点或2点,但那是他们自己的。我讲课的目的,就在于启发大家通过我讲的6点,形成你们自己的思考,得到你们自己的答案。”因此,我想我们教师可分成四等:平庸的教师--叙述;好的教师--讲解;优秀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

因此,教师必须精心钻研教材,所提问题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能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心理的失衡、情感的波动、求知的欲望 。因为提问过浅,学生无须动脑,过深,则学生无从动脑,只有巧问,才能引起学生深入学习的愿望,才能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归纳等“跳一跳摘下桃子”,主动求知。如教学《变色龙》时,学生抓住奥楚蔑洛夫的“变”来分析人物形象,归纳人物性格,此时,教师适时提问,奥楚蔑洛夫有没有“不变”的地方?从不变来分析人物形象。这样的巧问,活跃了学生思维,引发了学生深入学习的愿望,在思考、讨论、顿悟中,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认知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的主动探求者。语文,只有把学生的主体性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才能使语文教学成为奠定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那么语文课到底应该怎样上?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再重申一下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掌握正确理解和运用母语的能力,这种能力从何而来?答案是惟一的:让学生读书,让学生去感受,让学生去体味。通过阅读大量精美的文章,积累语言材料,获得语感,进而形成语言能力。

因此,语文课要让教师走下讲台,放手让学生读书。就说阅读教学吧。目前的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着的弊病,就是重结论而轻过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曰诵读不足,分析介入太快。学生不能凭借自己的感知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太快地转入分析,便缺乏基础,尤其是缺乏厚实的感性基础,使分析流于架空、不实,得出的结论是无根的。

二曰咀嚼不足,结论得出太快。学生难以在辞章的引发下,联系生活体验去感受、品味和吸收,以致情思无法介入,理解缺乏支撑,鉴赏无法实现,记住几条结论有什么用处?

三曰讨论不足,分歧消解太快。因为重结论,课堂上有限的几个问题也不能从容地展开讨论,不同意见的交锋少得可怜。分歧出现以后,往往由老师裁定,给出“正确”的结论了事。思维开展不了,思维能力怎样提高?

四曰欣赏不足,理性说明太快。阅读中不是在再现、再造表象的基础上,倾注自己的情感,披文入境、审美体味,而是急于跳出来,问用了什么修辞,这是什么之类的问题。挑出几个知识点,术语满堂飞,理性说明代替体味,窒息了学生最后一点点兴味,记下千篇 一律的结论;至于审美的个性,更是无从谈起。

五曰整合不足,阅读结束太快。阅读的过程须从整体到部分、部分到整体多次往返。在此过程中,有理解吸收,也有与作者与自己的对话。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讲,吸收依赖于阅读中的表达。这便是阅读中言语活动的积极介入。在整合阶段,就是将阅读的种种收获说出来或写下来,需要把有待于继续思考的问题明确地总结出来,需要对采用的阅读方法作出总结和评价,……这种属于“次认知”范畴的功夫将使阅读过程不断得以优化。这不仅使阅读中的“结论”更牢靠,而且因此有可能在下次阅读中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不少老师往往简单地综合中心,列数几条写作方法和特点便算完事。

五个“不足”与五个“太快”,总起来便是“过程”展开不足,“结论”得出太快。简化和削弱了“过程”,“结论”不是自得,无补于素质的提高;长此以往,“结论”不能自得,学生语文的素质当然就低了。

因此,阅读课就应该成为学生的读书课,它由初读(读得对,即不读错字,不读破句)而美读(读得好,把自己的感情读进去,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起码是学生自己读得有滋有味)而烂读(读得熟,“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 课文的言语、内蕴就在不知不觉中渗入学生的文化心理结构积淀而为语文素质、人文素质。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激发兴趣、解决疑难、指点门径、促进内化,重点是启发、引导学生在词语的层面上品味它的声音、分量、色彩,在句、段、篇的层面上品味它的情调、语脉、文势,在字里行间感受、把握作者心灵的搏动。当然也要相机传授必要的语文知识,使学生掌握相关的语文技能。不必讲的坚决不讲,可讲可不讲的一般不讲,非讲不可的务必讲到点子上,努力做到如朱熹所说的“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教,不过是自己先向课文学再去帮助学生学而已,千万不能有意无意地以为自己比鲁迅、茅盾、朱自清、叶圣陶高明,试图取而代之,要让教材直接去教学生。只有指导学生喜欢读、读得好、读得熟的教师才是真正的好教师。

要相信学生。“我讲他还不懂,让他自己读书能行吗?”这是教师(包括家长)中普通存在的心理障碍。须知学生是以他们那个年龄所特有的心灵感知文章,与作者沟通的。这种感知是独特的,是教师无法代替的,教师的作用全在于引导、点拨、解疑。

要引导学生养成认真读书、独立思考、勤动笔墨、触类旁通的良好习惯。

要将课内读书与课外读书结合起来。让学生到图书馆去,到阅览室去,到大大小小的书店去。让他们课上学读书,课外爱读书,会读书。

语文课要解放学生,但首先要解放教师的思想。

五、初三语文复习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复习课的教学任务和目标

初三语文备考复习课,是以巩固初中阶段所学语文知识,并重新组合知识系统,有序地进行语文知识及技能训练的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应用、迁移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主要任务的课型。

(二)复习课的特征

1. 指向性

初中升学备考复习课必须根据《考纲》的要求设计复习的整体目标,并且要研究近年初中升学考试试题的趋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阶段性目标,明确每节课的目标和内容,确保每节课重点解决一两个问题。

复习课的指向性还体现在教学内容和使用的材料上。复习内容应有所侧重,解决疑难,重点突破;选用的分析和训练的材料必须具有典型性,能反映该教学内容的本质问题或规律性的东西,可选择近年来初中升学试题中的有代表性的材料作分析,以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2.整体性

初中复习课涉及的内容多而广,更要注意整体性。首先要求把复习阶段作为一个整体,确定整体教学目标和策略,统筹安排教学程序,分阶段实施复习计划。其次,把复习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无论以单元知识为系统,或是以文体知识为系统,或是以专题知识训练为系统的复习,都要做知识的梳理归类指导,突出该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形成网络结构。而系统化的知识,更便于接收、存储、加工和输出,强化学生的智力信息系统。

3.针对性

复习课除了系统的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外,还应结合学生的实际问题,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有针对性的扫除学生在巩固学习中的障碍,解疑答难。另外,在每一阶段的测验或模拟考试后,都要认真进行质量分析,从反馈的信息中,找出学生学习水平与考纲要求的差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定教学难点,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相应的辅导,使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较为明显的进步。

4.实践性

我们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那么,就更应该把这种理念渗透与复习课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学生是认知、发展的主体,使临场应考的实践者,复习课就是他们练兵的场地,所以要保证课堂实践活动的范围(全员)、时间、容量(适度),使学生在实践训练中接触各类题型,找出解题的规律,掌握解答问题的技能技巧。如给学生提供线索,让他们自己梳理文学发展的历史纲要,比教师整理好纲目让学生抄好得多。

(三)复习课的教学环节及对策

1. 教学环节

初三语文复习课的内容主要有基础知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和写作,而无论哪一种内容的复习课,都有四个基本环节:考点、示例、训练、迁移。第一步是呈现复习内容和教学目标,明确相关的考试要点;第二步是出示典型的题例,通过讲解、分析、学生的讨论,找出该类题型的解决方法,概括出规律性的东西;第三步是提供有代表性的各类练习题,让学生训练,通过练习,了解学生的学习障碍及对规律掌握的情况,或者用测验的形式检查学生与教学目标的差距;第四步是根据反馈的情况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作迁移性的训练,以提高应试的能力。

2.教学对策

(1)指导组建复习各内容的网络结构

复习时要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分门别类的归纳整理,按一定的框架结构和规律加以排列,形成体系。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就是把知识化为智力的过程。

(2)给与学生具体的复习方法

(3)强化训练,让学生形成技能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学科具有混沌性质,它的学习内容包罗万象,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也因初始条件(比如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理解)的不同,产生大相径庭的效果,这也正是这一学科的魅力之所在。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师只有在不断调整和完善中发展自己,才能不负社会对我们的期望。

改进语音教学,提高学生听说能力 第6篇

关键词语音教学 改进策略 提高听说能力

一、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教授学生系统的语音知识

在语音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发音进行听音模仿是习得语音的重要手段,只有教师在语音示范时做到口型正确,发音规范标准,学生才能做到起码的“鹦鹉学舌”;教师语音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语音水平的高低。因此,教师必须要专门培训学习系统全面的语音知识,在语音教学实践中必须不断提升自我,以学生语言能力培养为中心,有效组织教学,教授学生关于语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读音规则。教给学生方法,让他们逐步学会自己拼读,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将常见的发音规律逐一渗透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并能运用做到知识的迁移与整合。这样学生借助相同因素来拼读新单词,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对单词的发音规则就能初步掌握,进而逐步能见词拼读,脱口而出。

二、语音教学趣味化,激发学生听说兴趣

单纯的语音教学比较乏味,尤其那些枯燥的音标符号和众多的读音规则更使学生眼花缭乱,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性在一开始就受挫,就更不愿意去学,张嘴说,用耳听了。因此,教师在进行语音教学时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从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出发,组织多样化课堂,增强语音教学的趣味性,可学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成就感和快乐感,从而激发学生听说兴趣和欲望,成功开始学习英语的第一步。例如:把含有某个音标或某几个音标的多个单词用绕口令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从而更积极地参与,主动去听,去模仿,去训练。

三、优化语音教学课堂,培养学生语感

首先,重视连读,弱读,意群停顿等内容,提高学生听说技巧随着新课程改革,现在很多英语教师充分意识到语音教学的地位和作用,也花大量时间教授学生语音规则,然而却忽视了连读,弱读,以群体顿等细节。所谓连读就是在连贯地说话或朗读时,在同一个意群(即短语或从句)中,如果相邻的两个词前者以辅音音素结尾,后者以元音音素开头,就要自然地将辅音和元音相拼,构成一个音节,这就是连读。连读时的音节一般不重读,只需顺其自然地一带而过,不可以加音,也不可以读得太重。如:not at all这个短语。连读时听起来就像是一个单词。在两个意群之间即使有两个相邻的辅音和元音出现,也不可连读。如:Please take a look at it.这个句子中take a look at it是同一个意群,那么take与a可连读,look与at可连读,at与it可连读。在There is a book in it.一句中book与in往往不连读,因为book与in分别在两个不同的意群中。句子中词的弱读:通常情况下,冠词、介词、助词、连词等虚词在句子中要弱读。

英语语调是英语语音学习的重要部分,在言语交际中不同的语调反映说话人不同的思想,态度和感情。如在英语句子中用到声调,其含义一般就是不肯定或未完,它多用在一般疑问句中,如:Won’t you take a seat?↗;有时特殊疑问句中也会用到,表示说话人语气亲切态度友好;A:I said, Baby’s sleeping. B: What did you say? ↗;而有一些陈述句中包含不肯定,疑惑,抱歉,无能为力,轻蔑,满不在乎,不耐烦,以及其他一些在说话中还没有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的情绪时,也用升调。规范的语调可以增强信息传递的可靠性以及言语本身的感染力,在英语中通过语调的高低,句子重读,音的长短,使语言的表达丰富多彩,声情并茂,这是书面语言所做不到的。语调是表达说话人的意图和感情的,它来自活生生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也很难用定义或规则来圈定,因此英语老师只有平时多训练,把语音语调的训练贯穿在学生平时的学习当中,让学生去感知和切身体会,使学生在时间中掌握语调,为听说能力的提高打下扎实基础。例如:教师在教授语调知识时可通过学生对角色模仿更直观地把握语调,让学生观看电影,了解电影内容,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反复听电影中的精彩对白,模仿演练;还可以通过大量诵读训练,练习发音以及语调,通过眼,耳,口,大脑促进积极思维,建立其朗读,视觉,听觉的密切关系。

综上所述,语音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英语教学的成败。掌握好语音知识是学好英语的基础,是自信地与他人交流的重要保障。目前学生在语音上存在的问题势必对英语学习的其他方面会产生负面影响,制约其在英语综合能力上的提高。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水平,积极探索并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创新,在有限的课时中提高语音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音意识,

改善学生发音,提高学生听说能力,以达到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桂珍.英语语音语调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肖礼全.英语教学方法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3).

[3]袁晔.英语语音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成都大学学报,2001,(3):80.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提高护生实践能力 第7篇

1 护理实验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实验内容陈旧, 教学方式单一

上实验课时一般先由教师示范, 然后学生练习, 最后教师进行指导。教师过多强调动作的精确性和规范性, 导致学生死记操作流程, 练习时模仿教师动作, 使操作虽严谨但不灵活, 虽规范但无创新, 以致学生缺乏应变能力, 被动接受知识不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开发[1]。

1.2 实验教学设备陈旧, 功能落后

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护理实验教学需要大量的教学设备, 且大多数实验课内容都在模型人身上进行练习, 如女性病人导尿术、吸氧法、吸痰法等, 但模型不能进行真实的操作, 所以学生无法预知在真人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另外, 临床上医疗设备更新较快, 而学校实验设备较陈旧, 造成教学与临床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同时一部分实验课内容要在学生之间互相练习, 如口腔护理、各种注射法、静脉输液等, 学生在没有完全掌握操作要领时心理上存在很大的压力, 导致技能操作成功率较低, 从而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 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2]。

1.3 技能考核方法不完善

长期以来, 实验课成绩所占比例小, 因而考核成绩很难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操作时只注重完成操作技术, 而不顾病人的感受, 甚至由于考评标准中过分强调某些细节, 致使学生为考试而学习, 机械地完成某些动作, 却达不到利用这些操作技术为病人解决问题的教学目的[3]。

1.4 实验室开放不到位

大多数学校都非常重视护理操作技能的训练, 并开放实验室, 但在具体实施中, 由于各种原因经常使实验室开放形同虚设, 这必然影响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在用物准备方面, 实验课及开放练习都是由实验教师准备用物, 学生养成了依赖心理, 动手能力差。加上实验课时有限, 学生练习机会少, 一些难度较大、过程较长的操作, 学生练习起来效果差, 造成操作成功率低, 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

2 改革措施

2.1 坚持集体备课

由于教师的专业技能熟练程度不同, 操作习惯、手法有所差异, 所以在每次实验课前都应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和学习, 统一操作步骤, 使教师示教规范、准确、无误, 并讨论教学中的问题以及改进教学的方法。

2.2 建立实训中心

我院护理系被江苏省教育厅遴选为特色专业建设点, 是教育部、卫生部确定的全国护理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根据建设目标和各项实践教学内容的需要, 我院建立了护理实训基地, 设在实验楼的5~6层, 每层面积3 000平方米, 总面积为6 000平方米, 总投入为1 256万元[3]。护理实训基地由基础护理实训中心和护理情境实训中心组成。基础护理实训中心包括示教室、用物准备室、生活护理实训室、无菌技术实训室等;护理情境实训中心由门急诊护理 (注射室、输液室、换药室、抢救室、观察室) 、入院护理 (住院处、处置室) 、模拟病区 (护士站、ICU、治疗室、普通病房、老年病房、儿科病房、骨科病房、妇产科病房等) 、手术室 (更衣室、刷手消毒间、手术间) 以及人文护理实训室等组成。我院实训基地设有三级医院从门诊、急诊到病区所有的护理岗位, 为护理实验教学与学生练习提供了充足场地, 这为学生将来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2.3 改进教学方法

2.3.1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将以人为中心的理念融入护理操作中, 并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在训练中既动手又动口, 操作前一定要有称呼、解释, 操作中要有解释、询问, 操作后要有感谢、交代[4]。强调操作前的评估, 增强学生以人为本的意识。并且在操作中不过分强调动作的一致性, 只要求学生不违背操作原则即可,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授课时给学生留有思考余地, 课后让学生完成实验报告。例如, 学完静脉输液操作后, 要求学生思考: (1) 在练习时, 哪些步骤容易违反无菌操作原则?如何避免? (2) 可以采取哪些方法帮助病人缓解紧张情绪? (3) 哪些方法可以提高静脉穿刺率?然后评价自己在学习态度、操作技能、沟通技巧等方面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对教师的示教和讲解是否满意, 有哪些意见和建议。让学生创造性思考。

2.3.2 教学方法多样化

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辅以幻灯片、录像以及教师示教、学生回示等方法, 实现教学一体。在教学中采用真人模拟实验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在技能操作演示中尽可能让学生扮演病人, 让其带着问题进行技能操作, 以便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其语言沟通技巧。此外, 要让学生参与课前实验准备、课后教学总结等环节。

我院在实训中心配备了“开放式护理辅助教学系统”触摸屏, 该系统涵盖了整个基础护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系统中图、文、声、像等形象逼真, 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刺激, 开阔了视野, 增强了学习兴趣, 学生易接受。同时将各种操作用物和操作中的重点步骤拍摄成图片挂在实验室的墙上, 并将操作的注意事项和健康教育内容制作成台历摆放在床头桌上, 以便学生在练习时使用。

2.4 完善考核体系

将每个实验操作按护理程序分为护士要求、评估、准备、操作流程、理论提问、评价等, 并将各部分分解成很多步骤, 对每一步骤给出评分标准, 教师在学生操作后给予评价, 并依据评价反馈信息及时进行讲评、纠正、总结, 从而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 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学生的操作成绩采用平时实验考核与操作总考核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平行班级同时进行护理操作技术考核, 学生采取随机抽签的方法选择考试内容, 考核时每项操作以病例形式出现, 内容包括操作前准备、操作过程以及病人安置和物品处理等。整个过程由学生独立完成, 并回答操作有关的理论问题, 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以上措施, 严格把好实验考核关, 使考核客观、公平, 能够促进学生参加实验练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从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2.5 开放实验室

2.5.1 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

针对实验课课时少、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情况, 在学生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 并准备不同操作的用物。开放实验室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活动的空间, 学生可以对自己薄弱的技能项目进行反复强化练习, 练习时几人一组互教互学, 学生既能增强学习信心, 又可提高学习兴趣。学生通过扮演不同角色, 不但丰富了理论知识, 提高了操作技能, 还增强了责任感, 提高了综合素质。

2.5.2 建立管理模式

教师根据开放的实验项目和内容, 将实验所需仪器设备清点后交学生自行管理, 每班进行交接, 以增强学生的责任心。每个实验组选出一名组长, 当教师不在实验室时, 组长担任管理者角色。教师定期召开会议, 同时对组长的日常工作给予肯定, 以激发其工作热情。

2.5.3 小“教师”的作用

我们在进行课后练习时, 对高年级的学生进行培训, 让他们和正在学习操作的低年级学生进行配对, 课后及周末时间对其进行指导。这样既丰富了高年级学生的课余生活, 促进其自身能力的提高, 也使低年级学生操作中的问题得以解决, 弥补过去光靠教师一人而顾此失彼的不足, 调动了全体学生操作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 护理实验室在护理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 我院进行了一系列护理实验教学改革, 通过提高对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加强实验室科学管理, 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培养学生素质及能力方面取得较好成效。

关键词:实验教学,教学方法,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生梅, 边红艳.高校护理实验教学改革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教育, 2006, 3 (4) :180~181.

[2]朱玲, 马翠萍, 姚英.护理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思考[J].护理研究, 2004, 18 (10) :1779~1780.

[3]常唐喜, 侍兴华, 王艾兰.护理实训基地建设新探[J].教育与职业, 2007, 21:169~170.

改进教学提高能力 第8篇

一、解决问题的对策

1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 培养学生口语表达的爱好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了爱好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可采取创设情景, 分角色模拟对话, 短剧表演, 小组对话, 表演课本剧, 讲故事, 学唱歌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紧密结合, 不断给学生表达的机会, 不断给学生新的刺激, 培养他们对口语表达的爱好。

2坚持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

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 有利于向学生提供大量的表达示范, 使学生宛如置身于一种真实的语言环境中, 让学生感到大家是在生活、学习活动中交流思想, 传递信息, 运用所学语言解决实际问题, 促使学生养成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习惯, 并在无意中强化学生的听说能力。因而课堂上我尽量用一些简单且实用的常用语、短句和教过的英语来教生词、解释难句和课文意思, 并适当运用一些肢体语言, 让学生听得清楚, 理解得正确。

3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育教学经验时指出, “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而有了“因材施教”的名言。在现代教育中, 这就是量力性原则, 这也是成功教育的多规格人才的培养观。因而在口语教学中, 我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 采取不同的方法, 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口语练习。如性格外向的学生, 他们活泼大胆、反应迅速, 对于这类学生, 在保护他们积极性的同时, 对他们从严从高要求, 要求他们说得对, 说得准, 说得好。性格内向的学生, 反应速度较慢, 可采用“激励法”, 着重培养他们敢开口和愿意说的良好习惯。在编排练习时, 遵循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的原则, 多给他们创造机会参与课堂活动。一个轻松的环境, 一张和蔼可亲的面容, 一个鼓励、期待的眼神, 都能帮助学生顺利地开口说英语。

4纠正学生口语表达错误时的策略

犯错误是语言学习过程中必然的现象。杜雷 (Duly) 说:“不犯错误是学不会语言的。”但在英语教学活动中, 相当一部分教师往往是高度警惕地听着学生所用的每一个词句, 一旦发现学生在语音, 语调, 语法上有什么差错, 就马上打断纠正, 这种见错就纠, 甚至打断学生对话的方式, 不仅打断了学生的思路, 影响了学生的完整表达, 而且长此以往, 对学生的信心是一大打击, 导致他们逐渐失去口语表达的愿望。因此, 教师应留意纠错策略, 以不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不挫伤其积极性为原则, 采取鼓励, 肯定的态度纠正其错误, 消除学生怕出错而不敢开口的心理焦虑, 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 并产生自信心和主动性, 经常地获得成功的体验, 增强口语表达的自信心和愿望。

5增设口语测试, 促进学生口语水平的提高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跟上“改革”的脚步, 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目标, 即在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同时, 特殊加强口语教学, 在平时的检测活动中, 增设口语测试, 分值为10分, 作为英语评定成绩的部分参考, 期末质检时的口语测试成绩则列入英语成绩总分。这对促进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改进教学方法, 加强学生口语练习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 留意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积极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让学生自觉地, 主动地开展学习。在课堂教学中, 我指导学生运用以下方法练习口语:

1模拟法

利用上课或者早读课, 经常让学生听录音模拟听说, 并要求学生课后多找些英文范文进行创造性的摹拟, 可以摹拟一个句子, 一段文章或者一个对话。范文提供了学生所要学习的标准英语, 以范文的基本结构为基础, 鼓励他们对范文的内容稍加修改, 加入自己的观点。比如学习与购物有关的内容, 通过多种购物情景对话的学习, 学生基本把握了顾客及售货员在买卖物品时的常用语, 这时我布置学生模拟课文编一个新的对话并上台表演。这项活动同时又为台下的学生提供互相模拟的机会, 效果很好。

2话题练习法

以主题为主的话题练习目的更为明确。如是否能够用流利的英语介绍自己的宠物、朋友及喜欢的物品等, 我在学生学习了有关宠物的课文后, 选择与宠物相关的主题入手, 进行操练。这些主题可以包括:描述宠物的的外形、习惯、情感与宠物之间的关系等。比如学习了ANIMAL这单元后, 我布置任务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宠物, 课堂上学生表现得非常积极, 很多学生拿着宠物的图片, 甚至有个学生还把自己心爱的金鱼带了回来, 兴致勃勃地向同学们介绍。又如Chinese-style Clothes, 介绍了中国传统服饰的情况, 学习了这篇课文后, 我布置口头任务:Introduce Chinese-Style Clothes to the Foreigners, 要求学生用英语给外国人介绍我们中国的传统服饰。然后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帮助学生输入更多的可理解的信息, 确保学生口头练习的顺利进行。

3复述法

复述是口语练习的一种形式, 它可以用不同的人称、时态、语态来表达所学的内容。老师可以按照故事情节, 提供要害词, 或以时间顺序, 类别等为线索画成表格, 或把文章主要内容以问题形式出示, 引导学生复述。这样做, 学生们在复述时就不会感到吃力, 避免死记硬背, 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及对话都可以让学生复述。

4“三最法”

在平时的口语练习中, 我大力提倡学生用李阳老师的“三最法”。“三最法”就是“最大声 (as loudly as possible) 、最清楚 (as clearly as possible) 、最快速 (as quickly as possible) ”, 用来操练句子、段落、短文或文章, 以达到地道英语脱口而出的程度。我经常利用早读课 (主要以比赛的形式) 指导学生用“三最法”练习口语, 可以是小组之间进行比赛, 看看谁说得最大声、最清楚、最快速。对于每一个新单词、短语、句子等, 要求学生先最清楚地读准每一个字音, 再最大声来反复读, 使其深深地印在头脑中, 当已经记得很牢的时候才最快速地操练, 以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利用“三最法”进行口语练习, 我还定时给学生观看李阳老师的疯狂口语教学视频, 让学生模拟、体会, 学生爱好盎然, 跃跃欲试。

5计划法

练习一定要有量化目标。我要求学生制定天天、每周的计划, 按计划实施。每晚睡觉前检查自己是否完成当天的练习计划, 如未完成, 要查寻原因, 调整计划。计划的内容可以是天天回答若干个问题, 练习一个对话, 背诵一篇短文等, 并且要有练习记录。对于他们是否按照计划练习口语, 我也有跟踪记录, 并不定期检查以督促学生练习, 确保他们能够坚持练习。

在英语教学中, 通过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口语表达的练习, 改进方法, 把英语课上成名符其实的英语听说实践课,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为积极的投入者。这样才能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逐渐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最终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英语口语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GILLIAN BROWN[1]英语口语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GILLIAN BROWN

[2]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李庭芗:《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3]李庭芗:《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改进教学提高能力 第9篇

这种作文分数长期不达标的状况令人十分担忧。为此, 我们不得不在写作教学方面去找原因, 并寻求破解难题之法。

当前大学生英语写作中普遍存在问题

1.学生对英语写作既不重视, 也不感兴趣。由于学生平时接触的语言知识大多是输入性的 (如听力、阅读) , 属于被动接受, 所以一旦到了输出阶段 (如写作文或者开口讲英语) , 多数学生就会感到力不从心。在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目中, 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就成了学习英语的最高目标, 很少有学生能意识到英语写作能力在日后工作中的重要性。所以, 学生“对英语写作缺乏兴趣, 有的甚至对英语写作产生了畏惧心理, 其英语写作能力始终处于停滞或徘徊的状态, 写出的文章在内容、结构以及语言方面均存在严重的问题”。

2.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不扎实。具体表现在词汇量少、缺乏基本的句法概念、语篇衔接不上等方面。学生在作文中用词缺乏多样性, 翻来覆去使用基本几个词, 不知道恰当地混合使用大词和小词, 同义词和反义词, 从而使文章显得呆板、乏味, 有时用词不到位, 想表达的写不出来。有些学生能够写出没有语法错误、内容也比较充实的段落, 但往往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缺乏连贯性和整体性。我们知道一篇好的文章, 不仅需要丰富的内容、巧妙的构思和规范的表达, 还需要有把这些内容有机联系起来的语篇衔接手段, 即我们常说的关联词、连接性副词、以及一些介词和短语等。为了确保读者能够跟上作者的思路, 在行文的时候运用有效的连接和过渡是十分必要的。但学生由于缺少相关的训练, 往往在语篇衔接手段的使用上存在相当大的问题。

3.学生表达思想不够准确、生动。写作涉及的问题很多, 除了语言各方面的问题外, 还有思想内容和所用材料、组织条理等等, 都需要仔细考虑, 认真对待。很多学生平时读书少, 知识面窄, 没有养成观察和分析的习惯, 以致于在写作时觉得找不到材料, 无话可说, 更谈不上思想有深度了。

加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建议

1.通过阅读提高写作能力。根据语言学家Krashen的观点, 写作能力不是教出来的, 而是通过大量阅读习得而来的。语言输入理论也强调, 只有大量输入, 才会有输出。而且输入量要绝对大于输出量。要想写好英语作文, 只有事先进行大量英语阅读, 才会有语言素材, 有英语语感, 有遣词造句, 连句成篇等语言驾驭能力, 也才能写出好文章。那么, 英语教师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摆在英语老师面前一个严峻的问题是:如何选材, 如何引导学生长期不懈地坚持阅读。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应鼓励学生从篇章结构的角度, 如选取词、句子变化技巧, 句间关系发展技巧, 布局谋篇技巧等方面去阅读和理解文章,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大量的多种形式的写作训练, 读写紧密结合。另外通过模仿性写作练习, 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种练习的具体步骤是这样的:首先, 阅读一篇长度适中的英语文章, 体裁不限。一边读一边将文章要点作提纲式的记录, 可以抄录一些关键词及人名、地名、年代等细节。阅读完毕, 把文章放置一旁。按所记录的概要内容以同一题目重新用自己的话写一遍, 体裁与格式尽量与原文统一, 但不能对原文进行默写。写完之后, 取出原文, 对照阅读并改进自己的文章。这种练习把阅读和写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有利于学生找出差距。

2.通过反馈提高写作能力。教师对学生作文进行反馈时, 应注意: (1) 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识, 要求学生利用反馈进行作文重写, 并把它纳入作文写作的要求。 (2) 反馈内容上, 不局限在修改语法、词汇的错误上, 而且要在语篇层次上反馈。鉴于在书面反馈上的局限, 语篇层次上的反馈可以放到面对面的评改中进行, 这样不仅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也节约教师和学生的时间, 避免口头评改的随意性;另外反馈时也不要忽视文章优点。 (3) 给出尽量详细、具体的评价, 加强反馈的信息性和阐释性, 不要只给一个笼统的评价或者分数。 (4) 除单纯地指出错误外, 还应该向学生点明错误的原因和应改进的方向。 (5) 让学生清楚教师评改记号的意思, 比方说在所写句子下划线指的是写得好或者不好, 应该提前告知学生。 (6) 有必要在课堂上评讲作文, 如需对差作文进行评讲应当照顾作文作者的面子, 特别注意话语的得体, 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7) 帮助学生意识到学生互评的重要性, 这种反馈形式可以帮助他们培养批判的思维能力, 提高写作水平。另外, 在学生互评过程中, 教师应在一旁指导, 并给出相应的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甘文平.CET-4作文题项失败现象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8 (5) .

[2]肖礼全.《英语教学方法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改进教学提高能力 第10篇

关键词:改进教法,交际能力,实验研究

目前的中小学外语教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施教者没有很好理解和吃透新大纲的要求,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重知识传授, 轻能力培养, 使学习者在长期枯燥的题海中逐渐失去学习外语的兴趣, 使本来多姿多彩的语言交际活动失去了它应有的空间和活力, 往往是题海中游刃有余, 交际中一筹莫展, 这一残酷的现状值得我们英语教育工作者思考: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呢?改进教法对交际能力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过问卷和实际观察, 笔者发现很多英语教师在讲课文或语法时, 全节课都是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 进行讲解、翻译和分析句子结构, 套用教参上现成的例句, 根本没有任何师生双边活动, 也就谈不上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了。在实验中, 笔者选取两个条件相同的平行班级, 分别作为对比班和实验班。笔者在对比班仍是实行传统的教学法, 即讲授法, 教师讲、学生记、课后背;而在实验班, 笔者则大胆地运用交际教学法, 即每个教学环节都具有效的交际活动, 教学过程也是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过程。特别是在大多数人认为难以实现交际能力培养的新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作了大胆的尝试。笔者在对比班是按以下步骤教授新知识点或语言点的:教师指出新知识点→教师作出解释→教师给出例句→学生机械记忆知识点和例句。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学生没有任何活用语言的机会, 只是被动地记忆或理解。而在实验班, 笔者则按如下步骤进行新知识点的教学:让学生自己找出难点和重点→和学生讨论→教师释疑→实践、巩固 (结合学生熟悉的话题举例、操练) →学会应用 (要求学生运用语言点会话、造句等) , 在实验班的整个教学过程中, 每一步骤学生都有运用英语进行活动的机会, 大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学得轻松, 说得愉快, 教学效果较好。例如, 对高中最重要的, 也是最难教和最难学的语言点——定语从句的教学, 笔者在对比班和实验班尝试运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法。在对比班, 笔者对定语从句的特证和用法作了系统的介绍:定语从句是由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引导的形容词从句, 修饰句中的名词;引导定语从句的关系代词有“who”“whom”“whose”“which”“that”, 关系副词有“when”“where”“why”, 定语从句有限定性和非限定性两种。每次都举了例句, 还讲解了主句和从句的时态关系, 十分全面。黑板抄了又擦, 擦了又抄, 整整用了两节课。笔者自感有关定语从句该讲的内容已全讲完了。学生全神贯注听了二节课, 感到头昏脑胀, 当场学生反应不佳, 后来的作业检查更令人失望。而在实验班则用了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 现摘取部分教学过程介绍如下:

第一步:引入。

T: (教师手指窗外) That man is a thief. (板书)

Ss: (学生感到惊讶、齐望窗外) Who? which man? A thief?

T:The man who is smoking in front of the shop. Can you see?

Ss: (学生根据提示寻找, 自语) The man who is smoking.

T: Can you see now?

Ss: Yes, I can.

T:Which man?

Ss:The man who is smoking in front of the shop.

T:Right.

第二步:讲解。

把学生所讲的最后一句话“The man who is smoking in front of the shop”补充完整, 即为“The man (who is smoking in front of the shop) is a thief”, 然后就定语从句作简单介绍 (略) 。

第三步:初步操练。

操练的步骤分:要求学生重复原句, 检查5~7人;要求学生依据此句型认指窗外一个人, 必须用定语从句;先在小组中试说, 教师巡回指导;全班试说, 说得好的, 全班重复。

如:The man who is standing there is our English teacher.

The boy who is running is my friend.

第四步:扩散。

T:Do you know why I say the man is a thief?

Ss: (思考)

T:Because the man who is standing in front of the shop stole my bag yesterday.

然后让学生听写此句, 互相对照, 并让2~3人读出此句。全程只用了近20分钟, 又回头结合课文进一步练习。在实验班的教学过程中, 师生双向交流, 有情有景, 学以致用, 从而在学习枯燥语法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经过近两年的实验, 笔者对实验班和对比班作了比较:分别在实验前期、实验中期及结题阶段随时抽取2个实验班级 (共110名学生) 及相应的2个对比班级 (共110名学生) 就相关细化的项目进行了客观的测评及对比, 分析发现:随着实验时间的推进, 实验班的学生比相应的对比班级有了明显进步:

实验班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加。有了英语学习的兴趣, 他们运用英语的欲望增强了, 他们在享受英语中提高了英语的运用能力。

实验班的学生的精神面貌变了。在课堂上, 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对老师的话语作出反应, 他们从心里上真正感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体, 他们自信、热情、活跃以及表达的欲望就是最好的明证。

实验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明显提高了。他们听的能力提高了, 说的欲望增强了, 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达到了。

实验班学生取得很多可喜的成绩。在两年的实验期间, 实验班的学生有五十多次在国家级、省、市、县竞赛中获奖。

改进信息技术教学 提高学习能力 第11篇

摘 要:未来社会是以远程教育为主要学习方式的终身学习的社会,信息技术课程应该把重点放在使学生具备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和各类信息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培养上,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习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计算机教学;情境教学;形成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295-02

21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信息素养已成为和体现传统文化的“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生存能力之一,缺乏信息素养就相当于现代“新文盲”(所谓的功能性文盲),未来的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远程教育是主要的学习方式,如果信息技术课程不能为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与竞争的需要提供支持,就会使学生被信息化社会所淘汰。但目前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了该课程对人的素质产生的作用。

一、目前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以计算机代替信息技术

客观来讲,国内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是由原来的计算机课(或电脑课)转变而来的,好多学校在教学实践中“换汤不换药”,究其原因是缺乏对二者区别与联系的了解。计算机课程是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对象来学习,而且是唯一的学习对象;而信息技术课程则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工具来学习,并且是学习的工具之一。信息技术课程是计算机课程的发展,因而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的学习方法等方面有别于计算机课程。由此可见以计算机代替信息技术是以点代面了。

2.信息技术教学对学生的主体性重视不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失去了学生的主动性,课程就会死板、枯燥。信息技术课程比其他课程有更大的让学生主动发挥的余地,特别是信息技术中有关技能的学习。在多年的教学中注意到许多教师美其名曰“精讲多练”,三下五除二地讲完教学内容,就让学生自由练习了,把信息技术课上成了“游戏课”。信息技术课从小学一路学到大学,孩子们只会聊Q、淘宝、看视频,EXECL、打包、收发电邮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闻所未闻。很多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就在于“可以免费上网了”。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之一应是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来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理念,加强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是实际有用的、是必不可少的,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内容上要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所帮助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对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与认知发展水平在课程设计时应该加强“做中学”“学中做”等实践环节,要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并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和技术改善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3.教育理论知识对信息技术教学的指导不够

要想真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处理好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关系。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是服务于目的的,信息技术教学也不例外。因此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包括课时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程的教学目标乃至服务于学生发展这一最高目标,针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遴选出适应于某一教学活动某种媒体和方法组合,以期取长补短最大可能发挥出它们的效用。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是教学系统不可或缺的要素,它们各司其职,即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因此,选择信息技术手段仅仅注意到自身的优缺点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进行深入研究,并根据教师自身情况进行选择,才能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二、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效果的策略

1.教学重心转向能力的培养

在知识经济时代,得到知识不难,难的是创新。因此,把教学重心从认知向非认知(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就成为一种必然。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内容虽然看似软件的学习,如图像处理photoshop、电脑动画flash等等,但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学了什么”到理解“为什么”到“怎样学”,让学生举一反三地进行实践和创新。

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等人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等三个主要部分,相对应的我们的教学目的一般也包括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许多老师对三大领域目标的认识远不到位,对于认知领域包括有关知识的回忆或再认、以及理智能力和技能的形成,情感领域目标包括描述兴趣、态度和价值等方面的变化、鉴赏和顺应的形成等,技能领域目标强调肌肉的运动、对材料的操作、需要神经肌肉协调的活动不甚了了;对于每一目标领域的高低层次之分、若干逐层递增的等级更是不知所云。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大多数的教学都包含以上三个领域目标,但总以某一个领域目标为重点。我们想让学生从信息技术教学中得到什么呢?单纯的识记与操练带给学生的是单一的技术,只能应付一时的考试,然而陪伴学生一生的是能力,所以,最关键是让学生从中学会学习,形成各方面的能力。

以图像处理Photoshop中《“擦亮”我们的圆号》一课(Photoshop的色彩调整)为例,知识目标比较容易把握:了解Photoshop对图像进行色彩调整的方法,学会利用“色彩平衡”、“曲线”和“亮度与对比度”来调整图像。通过分析教材和学生,得出本课内容操作直观、明了,大部分同学能够掌握,所以借此利用“圆号”练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能力目标。我们的学生除了会“擦亮”圆号,还应该能处理其他的图像色彩调节问题,所以,加强与实际应用的联系把练习提高一个台阶,即模仿圆号的操作,引入更实用的“黑白→彩色”肖像图案练习,借此引导学生自我探究和合作讨论,提高学生对图像色彩的把握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这样学生不仅具有图像色彩调整的技术,而且与现实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增强了信息技术学科的实用性与素质化,这是本课的重点。在色彩调整的基础上,每个人有自己的审美观点,世界上没有一个统一的准则,但是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赏析评论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提高审美能力,这当然就是情感目标。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必须注意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和层次性,教学目标始终应该围绕课文的重、难点展开,并且课时目标围绕单元目标展开,单元目标围绕课程目标展开。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能灵活地适应各种层次的学生,保障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锻炼与收获。

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主动性

要使学生真正学好信息技术课,教师必须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然后根据学情、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使学生“学好”,进而“好学”“乐学”。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惊奇或者疑惑,开始于矛盾。”我们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或“故错”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来激疑,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有动力、强化、调节活动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不但可以提高学生智力操作活动的效率,更可以直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学生乐意去做的快乐的事情。信息技术教学可以通过人机对话等技术手段把丰富多彩的世界展示给学生,但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示范,就难以形成学生学习探究的愿望和自觉。这也是为什么学生会聊Q、淘宝、打游戏,而不会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和工作。对于学生来说那些程序、命令是冷冰冰的智力操作,引发不起他们的热情,故而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不如人意。

信息技术课程教师要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全面设计教学任务,根据教学任务、班级特点及教师自身特点优选教学方案。教学中运用直观手段、语言引导、竞赛机制等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使之进入到特定的情境之中。为了保证情境教学的成功,我们特别重视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彼此充分了解有助于形成一种默契,从而保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的发挥;这种默契也进一步确定了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种主体地位决定了“学生的自主性”侧重于教师鼓励和提倡的“独立思考”和“自我评价”,即“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精神”。良好的师生关系下,教师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探索,师生达成一个共识:思维的“过程”同“结果”一样重要,于是学生就会把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视为一种快乐,愿意体验和分享这种经验。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分配讲练时间,各种方式开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得到做事、做人的经验,使信息技术的学习与运用变成他们内心的发展需要。

3.重视形成性评价

及时的反馈,科学的评价,不仅有助于教师及时而全面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此为依据制订下一步教学计划,而且有助于学生了解自身掌握信息技术的程度,提高学习兴趣,明确努力方向,增强学习动机,促进教与学的共同提高。鉴于信息技术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果等方面鲜明的自身特点,仅仅依靠结业时的一次纸笔测试考查学生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显然是不客观的。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把评价的重心放在了平时,随讲随练随评。例如,在学习有关PPT动画效果的知识点时,笔者从语文教师那里拿来一个课件,讲解有关知识、示范某效果之后让学生自己按要求为该课件制作效果。学生通过自身思考努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完成了操作,学生完成操作任务之后的相互评价、小组评价、教师综合点评,又强化了学习的过程性,培养了团体与合作的意识,让学生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也成长了自己。

参考文献:

[1]卢华.论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EB/OL].http://www.yledu.net.cn/Item/13785.aspx.

[2]谭长清.掌握课堂节奏提高教学效益——对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思考[N].中国教育报,2008-02-29.

改进教学提高能力 第12篇

(一) 所在工序简介

本工序为水泥出磨后进入输送系统送入水泥库这一环节 (如:图1所示) , 主要进行的是将出磨水泥经提升机输送至单仓泵, 在单仓泵内经气力提升至水泥库内。在水泥磨气力输送系统中, 单仓泵是系统的核心和难点。

(二) 现状

1. 磨尾提升机

该提升机输设计送能力为90t/h。生产普硅水泥时, 粉磨能力达到90t/h以上, 加上出磨水泥量波动, 出磨水泥量在一定时间内有可能达到100t/h左右, 所以生产普硅时经常出现提升机因送灰不及导致尾轮脱轨事故。显然提升机输送能力不能满足粉磨能力要求。

2. 单仓泵泵送能力

单仓泵每泵水送水泥量为10吨, 目前单仓泵每泵工作周期为400~450秒, 即每小时工作8~9泵, 每小时输送能力为90t/h。同样, 生产普硅时单仓泵输送能力也不能达到输送要求。

3. 单仓泵使用情况

泵内压力曲线变化周期不稳定, 小仓易出现料位高报警导致连锁停磨, 水泥磨停机次数频繁, 影响产能发挥。

从输送系统现状看, 无论是提高运转率还是提产要求, 都需要对该系统进行必要的改进。

(三) 原因分析及措施对策

1. 水泥磨提升机链轮改进

生产纯硅时产量一般在85t/h左右, 提升机一般工作正常, 但转产普硅后产量达到90t/h以上。从提升机电流看, 其电流一般处于50%左右, 有较大富余能力, 适当速度提高至1.5m/s, 电机电流不超过65%是可行的。经过重新核算链轮型号, 提升机链轮由原21齿改为19齿 (如图2所示) 。

提升机链轮改进后, 料斗速度提高18%, 输送能力提高约18%, 电机电流由55%上升至60%左右 (处于安全范围) , 与产量提高相对应, 提升机潜力得到安全发挥。

链轮改进效果:提升机传送料斗提速后, 输送能力力提高了18%, 产量加到105t/h左右时提升机电流处于安全范围。尾轮溢料、脱轨事故隐患基本解决, 即使喂料或磨内物料有时出现波动, 提升机尾轮也极少出现溢料, 设备运转更为安全有效。

2. 单仓泵技术改进

(1) 优化单仓泵工作曲线

(1) 取消单一的自重下料方式。经认真分析发现:提升机将水泥送至小仓后, 经下料阀靠重力自由下落至单仓泵, 不但下料速度没有控制手段, 而且下料量变化又较大, 容易导致泵内压力不稳定。下料不稳定主要是因为水泥经过下料阀时, 部分水泥堆积在下料口或下料阀上又不时塌落, 造成下料通道截面积变化、下料量也随之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是无规律的, 反映在泵内压力曲线上就形成无规则变化。在2009年3月份利用定检机会, 将延续了多年的单一的自重下料方式废除。

(2) 增加助流风, 消除堆积现象, 控制下料速度。下料溜口改为斜槽, 并用高压风作为助流风。这样不但可以消除堆积现象、稳定下料量, 同时通过调节高压风量还可调控下料速度, 实现下料的可控。

(3) 调整下料时间。单仓泵下料时间可在中控计算机操作终端直接设定和调整。由于单仓泵每泵 (一个工作周期) 输送量为10吨, 所以下料时间必须与下料速度 (2) 相匹配, 下料速度加快则下料时间就可以缩短 (如表1所示) , 从而可以节省时间, 提高单仓泵工作效率。

改进后效果:2009年3月份后月通过加装助流风和调整下料时间后, 下料稳定, 泵内压力曲线规整。生产普硅时加大助流风、下料速度加快, 下料时间由100秒调整至65秒, 单仓泵工作周期缩短了35秒, 提高了工作效率, 单仓泵输送能力提高了8%。

(2) 逆止阀阀芯改进

单仓泵工作周期是与产量挂钩的, 产量越高单仓泵工作频率要求越高, 即周期应要求越短, 也就意为着必须缩短吹灰时间。而单仓泵逆止阀直接影响吹灰时间。目前, 产量要求高了, 原有的逆止阀也就与产量不配套了, 所以要提高输送能力必须改进逆止阀。

(1) 仓泵一个工作周期可划分为下料、吹灰、排气三个步骤, 其中吹灰时间约为350秒, 占整个周期的80~83%左右。“吹灰”可分为两个过程:首先, 吹灰阀打开, 高压风经送灰管和环形管输送水泥, 这时处于环形管通道上的逆止阀因高压风压力 (7Kpa) 克服其重力而瞬间被完全吹开, 即逆止阀打开;其次, 随着吹灰的进行, 高压风风压随之降低, 在自重力作用下逆止阀自动随压力降低而逐渐关闭, 当压力降低至1Kpa时, 排气阀连锁瞬间打开、吹灰过程结束;

(2) 经过仔细研究, 发现吹灰过程所用的时间与逆止阀阀芯的自身重量有密切关系:因为吹灰过程2中逆止阀在重力作用下逐步关闭 (即也逆止阀所在的环形管通路逐步关闭) , 如果关闭过早那么吹灰的通风面积变小、吹灰的时间就会相应变长。逆止阀完全关闭的时机应为泵内压力降低至1KPa、排气阀打开之前。经计算, 调整逆止阀1.0Kpa风压完全关闭的自重应为≥1.2Kg (以1.4Kg为宜) , 而原有逆止阀铸铁制造, 重量为4Kg!

(3) 如何减轻逆止阀重量又能满足使用条件成为解决问题的焦点。单仓泵逆止阀必须达到两个要求:第一, 耐受排气阀瞬间打开时高达7.5Kpa的高压风的冲击;第二, 其重量为1.5Kg左右。经多次改进, 将原有的铸铁逆止阀改为多孔铁板和胶板组合 (如图3所示) 。

逆止阀改进后效果:吹灰时间缩短了50秒, 单仓泵工作效率提高12%左右。铁板钻孔后抗裂性能提高, 胶板密封性能较好, 逆止阀改进后满足了抗冲击、自重轻的要求, 使用寿命比原铸铁延长3个月以上, 只需定检时检查维护即可。

(四) 效果验证

1. 输送系统能力

从2009年1~12月份Z2水泥磨水泥输送能力统计表看 (见表2) , 通过水泥磨输送系统优化改进, 输送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达到了水泥磨转产普硅后提产要求。

2. 经济效益

转产普硅的经济效益得以发挥, 水泥磨台时产量可提高至105t/h, 生产普硅水泥电耗时总下降约5%, 每年可节约电耗成本51.5万元

3. 无形效益

通过技术改进, 使得水泥磨输送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转产普硅水泥的生产能力得到较好发挥, 年可提高生产规模约10万吨左右。2009年10~12月份Z2水泥磨台时产量分别达到103.3t/h、104.1t/h和105.3t/h, 连续三个月刷新水泥磨台时产量新纪录, 也为企业当年超额完成任务创造了条件。

(五) 结束语

1. 水泥磨气力输送系统为间歇泵送工作方式, 现场管理的经验和技术要求比较高, 使用有一定难度, 这也是该输送方式较难普及的原因之一;

2. 由于气力输送磨损小, 并且有备用机, 一般不会有大的维护维修, 特别是在水泥旺销季节, 保持运转可靠性强, 当前一些生产厂家趋向于选择在水泥磨输气力输送的设计;

3. 实际生产过程一定要密切关注、优化单仓泵压力曲线, 保持良好工况;

4. 加强助流风管理, 实现下料可控操作, 根据不同的产量要求控制合适的泵送频率, 降低电耗成本;

5. 加强逆止阀巡检及检修管理, 根据实际工况选择合适的逆止阀结构。

摘要:文章对水泥磨输送系统能力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并对单仓泵进行相应的技术改进, 使转产PO42.5水泥后水泥输送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达到水泥磨转产后的提产要求。

上一篇:混凝土质量评定下一篇:动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