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酒肉臭范文

2024-05-08

朱门酒肉臭范文(精选6篇)

朱门酒肉臭 第1篇

“朱门”里的“酒肉”为什么就不可能是“香”的, 而只能是“臭”的呢?

众所周知, “臭”有两个读音 (可参见《辞海》或其他辞书) 。一为c hòu, 秽恶的气味, 与“香”相对, 引申为厌恶。如“臭钱”;“臭架子”。在没有特别注音的情况下, 人们就念这个读音;日常生活中这个读音的使用频率也最高。另一为xiù, 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气味的总称。也就是说, 香味、臭味、其他各种怪味, 都可以用“臭”来概括。如《诗·大雅·文王》:“无声无臭”。“乳臭未干”也属此类, 普通话教学订正多音字读音时常举到此例, 所以读对的人不算太少, 但读书不多的老百姓中念错该词的人还是挺多的。另外, “其臭如兰 (《易·系辞上》) ”、“鼻欲綦臭 (《荀子·王霸》) ”、“鼻之于臭也 (《孟子》) ”、“铜臭”、“臭败”等中的“臭”都应念作xiù, 解释为“气味”。另一种是“嗅”的古字, 用鼻子辨别气味。如《荀子·礼论》:“三臭之, 不食也。”

“朱门酒肉臭”中的“臭”到底该怎么念怎么解释才合情又合理, 这就值得思考了。如果是指豪门大户食物多得吃不了, 任其腐败, 从而散发出令人难闻的恶臭味儿, 该字当然该念chòu。这么解释粗看上去没什么大不妥:阔人太阔了嘛!可仔细想想, 这里边还是有些问题的。杜甫在诗中写道:“中堂有神仙, 烟雾蒙玉质。煖客貂鼠裘, 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 霜橙压香橘。”豪门大户里的主子门, 或者说杨家兄妹们的堂上是香雾缭绕, 音乐飞扬, 盘中是美味佳肴, 鲜果层叠, 香飘十里自然有些夸张, 但至少是香气弥漫, 怎么可能又同时出现腐食的恶臭难闻的气味呢?皇帝分赏朝臣贵戚, 朝臣贵戚们财富无限, 实在嫌多, 也可以任意再赏出去。就是食物太多, 严重过剩, 也不至于任其腐败, 不加处理而享用其臭味儿吧?我们知道, 在《红楼梦》里, 仅贾母的院里就有几十个仆人;小小的林黛玉一进贾府, 就配了大小十几个奴仆, 住到大观园后仆人还要多一些;在外走动的男人比如贾宝玉另有在外使唤的一大帮子奴才。试想主子们有多少残羹剩饭会没人吃!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中凤姐王夫人都有把剩余食品散给跟随的若干下人吃的事儿, 五十三回贾珍也把多余的年货按等级分给族中收入很少的人家。再退一步想, 就算奴仆们都像赖大家似的, 不用吃主子的剩饭的, 那么这些主子与奴仆们总还有些像刘姥姥这样的穷亲戚、朋友、熟人、邻居什么的, 管家婆子们将剩饭剩菜送给或卖与这些穷人去养鸡鸭喂猪狗, 也不至于任其腐臭。文学作品也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作者在诗中谴责的对象绝不是泼留希金式的吝啬鬼, 而是享受着皇帝大量赏赐挥霍无度的高官显贵, 他们享用的绝对是既新鲜又喷香的美味佳肴。在现实生活中, 无论是古代的皇宫大院, 还是现今的五星级酒店, 都不会也不可能任大量多余的美食腐烂得臭气熏天而不加处置的。更何况过去一年四季饿死人的事常有, 冻死人却只有冬天, 而冬天食物也不可能如此腐臭的。因此, 将“朱门酒肉臭”中的“臭”念成chòu, 显然是不合适的。

如果换个角度来理解“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情形就大不一样了。朱门内, 阔人们日日歌舞, 天天宴乐, 酒池肉林, 瓜鲜果香, 生活是多么的奢侈惬意;朱门外, 穷人们闻着弥漫在空气中的酒肉瓜果之香气, 却只能忍饥挨饿, 如叶飘零, 随时倒尸于路而无人问津, 这又是何等的凄凉悲惨。杜甫这样对比描写与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有异曲同工之妙。卖火柴的小女孩在除夕之夜看到所有大房子的窗户里都射出光亮来, 街上弥漫着烤鹅的香味, 自己却又冷又饿, 百般无奈地蜷缩在人家的墙角, 划亮兜里没卖出一个子儿的火柴来享受火光的温暖, 以及火光中香喷喷的烤鹅、幸福的圣诞树, 还有高大美丽的老祖母。多么鲜明多么强烈的对比!不同的只是杜甫对人物的刻画是粗线条的勾勒, 而安徒生对小女孩的描写则是精雕细刻;杜甫放眼的是大社会, 是场面, 安徒生着笔处是小女孩, 是特写罢了。杜甫是现实主义大诗人, 他真实而客观地揭露和谴责统治集团穷奢极欲的享乐, 对其任意享受和挥霍强取豪夺来的民脂民膏而弃穷苦百姓于水深火热不管不顾给予了勇敢而深刻的揭示。我想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理解“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更合情合理, 更切合生活实际。这样的话, “臭”应该解释为“气味”, 是朱门内酒池肉林散发出来的气味——香味儿, 念xiù才合适, 与“乳臭”、“铜臭”用法相同, 而且从音韵上看也没问题。多音字应根据语意来选取读音, 而不应该相反。现今就本人所能找到的所有教材以及相关资料对此句中的“臭”都没有特别注音和解释, 如果只是按通常的读音和含义来对待它, 自然也就可能与其本意相去甚远了。

作者杜甫的本意为何, 现今已很难追寻, 不知专家同行们对此看法如何。以上只是我个人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点滴思考, 如有不妥, 敬请方家指正为感。

摘要:“臭”有两个读音, “朱门酒肉臭”的“臭”读xiù才合情合理。

酒肉朋友的成语解释 第2篇

中文发音:jiǔrupéngyǒu。

成语解释:在一起只是吃吃喝喝;可以同欢乐;而不能共患难的朋友。

成语出处: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二折:“关云长是我酒肉朋友,我交他两只手送与你荆州来。”

成语造句:今虽势力滂沛,大抵是酒肉朋友耳。(章炳麟《致伯中书一》)

成语使用: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

发音技巧:肉,不能读作“yu”。

书写技巧:酒,不能写作“洒”。

褒贬解析:属贬义成语

近义词:狐朋狗友

反义词:患难之交

英语翻译:friendsonlyforwininganddiningtogether

字典查询:酒肉朋友

防癌老婆PK酒肉老公 第3篇

要不是那次例行体检,好友万步高那危言耸听的话,李姗还抱着万事大吉过日子,没有一点儿忧患意识,万步高医生指着李姗那天文数字的体检单,面露严肃:“甘油三脂高、脂蛋白低、血清钙低,不妙不妙,亚健康明显,營养不良,癌的前兆。”

这话成了李姗的心病。一年前她步入减肥行列,身材是苗条了,但头发脱落、面色焦黄,且时感腰酸体虚,不过29岁就亚健康,是得注意了。她拿出丈夫乔新今年的体检单,好几项标着↑和↓,比自己的还严重。

李姗在网上查询应对方法,总结出这么几条:保持心情畅快、多运动、远离烟酒、饮食多素少肉。

李姗当即停止了减肥,身材诚可贵,生命价更高。为了减肥,运动、食素,她都做到了,现在要拉乔新也进入这“防癌计划”。

乔新刚当上营销主管,每星期两三场酒席,常喝至半夜被司机扛回家。

李姗严肃地把体检单在乔新眼前晃:“马上戒烟戒酒,我可不想当寡妇。”

乔新面有难色:“这些应酬哪个能推掉?你以为我愿意?”

“命重要,还是钱途重要。”说话间,乔新电话来了,又是公司安排的酒席。李姗眼珠都要瞪出眼眶:“我也陪着去,看他们能灌你?”

这场宴会有李姗亲临压阵,她脸上挂着一本正经,嘴里播着“烟酒有害健康”,呛得五个男人只喝下500克白酒,一个小时就散了场。乔新挺不高兴:“都没喝畅快,以后这种场合,你们女人少来,影响我工作。”

李姗也有自己的事,乔新的酒宴她不能逢场必陪,陪着只能治标不治本,要从思想上给乔新洗脑。吸烟喝酒的人有几人不知烟酒不好?但就是没法儿控制。

李姗建议乔新调工作去干原来的仓库管理员,钱虽少点儿,但健康。乔新说:仓库粉尘多反而不利于健康。李姗又建议他去求董事长,让他干点儿文职。乔新说:文职得本科以上文凭,而且易得腰椎病。

总不能让这大男人辞职吧,家里也不富裕,真要辞职了,烟酒是离了,但心情会忧郁了,犯了“防癌计划”最大一条戒。

2

李姗成了营养专家,一有闲就在网上研究养生,每天素食水果不少于五样,电脑前坐两小时就要运动15分钟,晚餐后徒步3公里,每晚热水浴足10分钟(例假期除外)。

至于食物,烤炸油煎的坚决不吃,以前她最喜欢吃炸鸡腿,现在忍痛割舍了。以前最爱喝豆浆,李姗查阅发现:豆浆是好东西,但适合女人喝,有较多雌性激素。她立刻剥夺了乔新喝豆浆的权利,转喝牛奶,乔新嘴撅得老高:“我喝豆浆十几年了,你看我是胸部发育了,还是声音尖细了?”

过了几天,李姗又查知牛奶不如酸奶易吸收,酸奶简直如同仙丹,她立刻改牛奶为酸奶。在老婆的逼迫下,乔新每天被灌下近半桶酸奶,即400克,当然,李姗自己也抱着酸奶桶狂喝。

再过数日,上网查到无糖酸奶比有糖酸奶营养价值高,李姗马上满世界找无糖酸奶,寻找无果,便寻酸奶机,寻找又无果,只好网购;网购回来,得知盒装加工牛奶不如天然散称牛奶,于是乎,满世界找散称牛奶。一番周折,自制酸奶制成后,口味却不好,据说小城某乳品厂有自制酸奶出售,无糖却甘甜,李姗火速寻去;后因路途遥远,李姗又四处寻找人家的酸奶配方……

乔新旁观任由妻子为了“豆浆、酸奶”折腾,不过,他最受不了的是李姗逼他吃红薯。

李姗规定两人每天必食一个红薯,听说农村二舅家种的红薯纯天然,李姗便把农家那喂猪的红薯当成宝,搬上了餐桌。乔新难以下咽、一百八十个不情愿,李姗自有教导:“红薯防癌效果最佳,为了健康,吃吧!”

近期春暖花开,李姗又在琢磨搞野菜来吃。做野菜是讲究方法的,李姗没那技术,又苦又涩的野菜让乔新直咂舌头,充分体会到当年红军二万五万里长征时的苦楚。

当然,乔新在家吸烟的特权,也在李姗的规劝中被剥夺,无奈中,他跟万步高在网上倾诉。还单身的万步高笑他:“有个人操心你,得瑟吧你,甜蜜死了,别不知足。”

3

乔新在家受老婆的“防癌养生严刑”,好在他大部分时间在外面,烟任他抽,肉由他吃。有时在家吃完了,还在外面叫一盘红烧肉解馋。

李姗常唠叨:“你的血脂都比正常值高,不能吃太多红肉,红肉就是牛羊猪肉,要以禽类鱼类为主。”李姗的唠叨像紧箍咒念得乔新头晕眼花,这种“甜蜜”有甜也有苦恼。

李姗的“严刑”传到了婆婆耳朵里,老太太不高兴了,乔家家境殷实,乔新是独子,自小娇生惯养,哪受过这种罪?在家里吃不饱,得在外面做贼一样偷吃。

乔新独自溜到母亲家,乔妈妈做了一大桌好吃的,有红烧蹄髈、糖醋里脊、梅菜扣肉、香酥羊排,乔新狼吞虎咽、大块朵颐,看得乔妈妈心酸不已:“你媳妇没给你做着吃吗?我可都听说了,她连你吃肉的资格都剥夺了。”

乔新头扎在肉堆里:“她是在搞防癌健身计划,是好心。”

乔妈妈对李姗的所谓计划嗤之以鼻,她提了一堆腌肉、腊肠,在李姗的“防癌计划”里不能沾的美食来到儿子家,命令李姗:“今晚上就做了,我晚饭也在这儿吃。”

李姗不得不将那些致癌食物上锅,热气蒸上来,真是肉香扑鼻,她馋得咽了几百毫升口水。不过,最美的鲜花是有毒的,最香的美食是会致癌的,不能吃,要忍住,她把乔新悄悄拉到一边告诫:“这些腌制品最危险,一会儿上桌要忍住,要少吃,多吃青菜。”

乔新一边咽口水一边说:“我妈肯定会催我吃的,老人家一片心意,吃不了难道扔了?”

“剩下的就送邻居。”李姗说。

“难道让邻居得癌症?”乔新反问。“总不能把老人家的心意、这么香的肉扔了喂狗吧,何况要是让狗得了癌症,这也太不人道了。”

李姗在厨房忙,过来过去总逃不掉那香肠、腊肉的香气引诱,在诱惑和真理的矛盾中,诱惑战胜了真理,她趁人不备,悄悄切下一截香肠放入嘴里,真香啊,香得从头到脚都飘上了天,再来一截?不行,吃多了要得癌症。

nlc202309091136

等菜上桌时,李姗发现:切好的香肠摆式有变化。看乔新那鬼鬼祟祟、往厨房窜进窜出的模样,定是他偷吃的。

餐桌上,在乔妈妈的监视下,李姗和乔新食下大量致癌物质,让一盘香肠见了底,李姗边吃边安慰自己:好在有一大桶酸奶和红薯随时准备伺候,就算吃了癌细胞也会被杀掉。于是,她放开了肚皮……

4

不知是天天食蜜蜂、坚持每晚徒步的缘故,还是脾胃新陈代谢变好,停止减肥的李姗只增加了一公斤多,科学饮食就是好啊,据说,保持适当体重,也是健康重要的一项。

转眼到了年关,单位、朋友间的聚会多了起来,在老婆的“戒酒令”高威下,乔新消停了一阵儿,如今因形势所迫,他又开始三天一小聚,五天一大聚,喝得嘴歪眼斜、狂吐乱呕。

李姗一边心疼一边闹:“酒是大忌,你成天喝成这样,还要不要命啦?”

乔新也不想去,但工作需要、人情世故,由不得他。李姗尾随几回作陪,但终不是长久之计,她在酒桌上大讲养生课,害得人家连饭都吃不下去,成了乔新朋友圈子的公害。

在元旦公司庆典会上,乔新拒绝老婆同行:“我喝死也是我的事,你这样搅局让我不畅快,犯了养生大忌。”

当晚下大雪,乔新喝得酩酊大醉回来,李姗伺候着他,又心痛又生气,要是让她陪着,怎会搞成这样?

第二天,乔新病倒了,不知是酒喝太多还是受寒的原因,李姗架他去医院。

扛不过妻子的温柔攻势,乔新去了朋友万步高所在的医院,打了个吊瓶,好了。李姗不依,硬是拖着他又抽血又验尿,做了个全面检查。

第二天拿到化验单,化验单上↑和↓又多了好几个,和上一份体检单比较,有的数值增加了,有的减少了。“防癌计划”实施了大半年,情况还在退步啊,看来她以后的养生计划任重而道远。

李姗不懂那些数据,她拿给万步高医生请他讲解,万步高说:“情况比上回检查好多了,据说你大搞饮食革命,很有成效啊。”

万步高是乔新的哥们儿,李姗不敢信他,她拿着体检单找了另一位医生,随便带上了前一回她和乔新的体检单。老医生仔细看了李姗半年前的体检单,说:“血钙偏低,要加强补钙,其他都挺好。”

李姗说:“不会吧,我一朋友说我亚健康严重,还说,我有癌的前兆。”

老医生很吃惊:谁这么胡说八道?癌症是多么严重的事?

李姗气急败坏地跟乔新唠叨:万步高如此危言耸听、夸大病情,简直有损医德,她打算去找万步高算账,好歹要在口舌上斗他几句。

乔新赶紧制止:“千万别,其实,告诉你一个秘密吧,那话是我让他说的。”

一年前,李姗大肆减肥,体重减了20斤,但气色明显不如以前,平时吃饭跟猫似的,营养不均衡那是绝对的。为了断了妻子的减肥梦,乔新才利用体检出了这个馊主意。哪知,李姗从此开始了疯狂的“防癌计划”,把他也拖下了水,搞得他生活规律大乱。

听完,李姗僵著脸没反应,乔新心虚了:“我也是好心,要不以后都听你的,吃你规定的食谱,不近烟酒。在老婆的关心下,我还真感觉现在身体倍儿棒呢。”

李姗脸一板:“好,我只有一个要求,把这桶酸奶全部喝下。”

那桶酸奶可有600毫升呢,唉!谁叫它是防癌健身的好东西呢?

事后李姗和乔新协商:养生也要讲求科学,适度最好。当然,过度减肥和烟酒不离同样危害身体健康。他俩都需要走健康养生之道。

责编/刘维笑

朱门酒肉臭 第4篇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豪门贵族之家酒肉瓢香, 而路上却有冻饿致死的穷苦百姓”。如果我们对该诗写作背景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臭”字的义项不清楚, 就容易造成对“臭”字的误读和误解。诗句“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中的“臭”字应读“xiù”, 解释为“气味” (这里指酒肉散发出的香味儿) , 不能读成“chòu”。

从写作背景、作者的思想情感及表现手法来看, 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 (公元755年) 十一月, 正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前夕。杜甫从长安到奉先探望妻子, 就途中和到达时的见闻感受写成这篇长诗。他一方面以讽喻的态度揭露了现实的阶级矛盾, 一方面从自身的贫困和不幸联想到比自己更困苦不幸的老百姓, 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但他把解决矛盾的希望寄托于统治阶级中的“贤士”、“仁士”, 对皇帝表示无限忠诚。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 热爱人民, 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综观杜甫一生的思想, 他的诗歌创作, 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两句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形象地概括了当时社会富贵与贫穷的严重对立。在这里, 诗人并没有运用讽刺的手法。这一点从作者的思想和全诗的中心思想可以得知。作者通过自己的见闻揭示了贵族官僚同穷苦百姓之间的矛盾对立, 抒发了无限感慨悲伤之情。因此, 诗句中的“臭”字不是贬辞, 没有讽刺意味, 不能读成“chòu”。

从“臭”字的义项来看。“臭”字共有如下几个义项:

1.气味的总称。

《广韵》:“凡气之总名”。如《易·说卦》:“巽为臭 (xiù) 。”疏:为臭取其风所发也。又如《礼·月令》:“其臭羶。”疏:通于鼻者谓之臭 (xiù) 。再如《诗经·大雅·文王》:“上天之载, 无声无臭 (xiù) ”。《荀子·王霸》:“口欲綦 (qí) 味, 鼻欲綦臭 (xiù) ” (綦:极, 尽。味:滋味) 。

2.闻 (用鼻子辨别气味, 同“嗅”) 。

如《荀子·荣辱》:“彼臭 (xiù) 之而无嗛于鼻 (嗛, 不满足) , 尝之而甘于口, 食之而安于体, 则莫不弃此而取彼矣。”又如《荀子·礼论》:“成事之俎不尝也, 三臭之不食也。”

3.气味。

(1) 香气。

如《周易·系辞上》:“同心之言, 其臭 (xiù) 如兰。”疏:“臭, 气香馥如兰也。”又如《礼·内则》:“总角衿缨, 皆佩容臭 (xiù) 。”疏:“臭谓芬芳。臭物之谓容者, 庾氏云, 以臭物可以修饰形容, 故谓之容臭。

(2) 秽恶的气味 (与香气相对)

如《左传·僖公四年》:“一薰一莸, 十年尚犹有臭。”注:“薰, 香草, 莸, 臭草。言善易消, 恶难除。”疏:“既以善气为香, 故以恶气为臭 (chòu) 耳。”又如《吕氏春秋·遇合》:“人有大臭 (chòu) 者, 其亲戚兄弟妻妾知识, 无能与居者。”再如《孔子家语·六本》:“于善人居, 如入芝兰之室, 久而不闻其香, 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 如入鲍鱼之肆, 久而不闻其臭, 亦与之化矣。”还如西汉桓宽的《盐铁论·论灾》:“故不知味者, 以芬香为臭 (chòu) 。”

4.形容令人厌恶的贬辞。

如《儒林外史》:“从早上到此时, 一碗饭也不给人吃, 偏生有这些臭 (chòu) 排场!”又如《世说新语·尤悔》:“既不能流芳后世, 亦不足复遗臭 (chòu) 万载邪?”再如我们平时所说的“臭球”、“臭棋”, 也是运用的这一义项。

从以上对“臭”字的义项分析来看, 诗句“朱门酒肉臭”中的“臭”字运用的正是“臭”字的第三个义项中的“香气”这一意义。又如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常用的“乳臭未干”中的“臭”字不能读成“chòu”, 而应读成“xiù”, 解释为“奶腥气”。还有成语词典中的成语:“口尚乳臭”中的“臭”字也不能读成“chòu”, 而应读成“xiù”。《汉书·高帝纪上》:“汉王问:‘魏大将谁也?’对曰:‘柏直。’王曰:‘是口尚乳臭, 不能当韩信。’”

另外, 从情理上看, 在寒冷的冬季里, 穷苦百姓冻死路旁, 可见当时的天气是多么地冷。在这种冻死人的天气下, “朱门”的酒肉再多也不至于腐烂变质而散发出臭 (chòu) 味儿的。

参考文献

[1]辞源.商务印书馆出版, 1988年第1版.

[2]康熙字典.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1958年1月第1版.

朱门酒肉臭 第5篇

这一句是说,当父母亲离开我们的时候、去世了,孝子心里非常悲痛,常常哭泣,三年之内,心里都免除不了这种悲伤,常常怀念父母、叹息自己在父母在世的时候,没有尽到心,没有来得及报恩,父母就离我们而去了。所以,常常的悲叹、常常的哭泣。“居处变”,这是讲居住的地方都变了,酒肉都戒绝了,这是说生活上的一切享受全都停止了,因为心里对父母的悲伤哀痛,一切世间的享乐,都不忍心去受。

“居处变”,古时候,特别要讲到三年守墓,守在父母的墓前,来缅怀自己的父母,真正反思过去父母对我教诲之恩、养育之恩,把心静下来能够提起对父母那种报恩的心,立愿要做一个君子、做一个圣贤来报答自己的父母。那么古人、很多人都是父母过世以后,就不再喝酒吃肉了,不仅是三年不吃肉,他一生都不会吃肉了。

唐朝的崔冕他侍奉母亲非常的孝顺。母亲在世的时候,他的母亲双目失明,那么崔冕为了让他母亲高兴,常常带着母亲到外面郊游或者是跟一些兄弟姐妹们大家一起团聚,把这些良辰美景说给母亲听,让母亲一起来共享天伦之乐。后来母亲过世了,崔冕终生吃素,以此来缅怀自己的母亲。同时对自己的兄弟姐妹崔冕也非常的照顾。他说母亲如果在世,心里一定记挂着自己的儿女,现在母亲不在了,我也要替母亲来照顾儿女,这是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平凡的传奇:在尘封的朱门中寻梦 第6篇

静静的西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仿佛一位妩媚的仙子散发出阵阵清香。一个年轻人挑着一个篾担子,一头是箍桶用的工具,一头是生活用品,担子沉重,脚步缓慢。他实在走不动了,便在柳树的树荫下停了下来,坐到一块突起的石头上,干咳了一下快要冒烟的嗓子。湖面无风镜未磨,透过西湖的镜面,年轻人似乎看见“江南第一家”的大门向他打开了。

那是位于浙江省浦江县白麟溪畔的义门郑氏。770年前,居住在这里的郑氏家族祖先们以孝义治家,秉承“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削谱除族籍,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的家规。这个大门里,走出来的几代人,在长达三百六十多年,出仕173位官吏,无不勤政廉政。这个大门里,自南宋建炎年间开始,十五代人同居共食达三百六十余年,鼎盛时三千多人同吃一“锅”饭,和睦共处,从无纠纷。这个大门里,郑家义居,屡受朝廷旌表,在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被太祖朱元璋赐封为“江南第一家 ”。

看到这里,年轻人的嘴角微微上翘,眸子闪亮起来。突然,一声响雷将那大门砰地关上了,紧接着,豆大的雨点落了下来,打在年轻人的脸上、身上。宁静的西湖,顿时大雨滂沱,分不清是泪还是雨,他的眼睛模糊了,那扇大门在风雨飘零中摇摇欲坠。

没落与再起

清朝末年,国将破碎,家何以存?整个大家族已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了,为了让大家活命,族长于无助无奈中,无望地挥了挥大手:大家各自逃命去吧!

曾经的一切都已成为历史,他像是久旅的行者,看到了一条新生的路通向若隐若现的大门。这个倔强坚韧的年轻人就是郑义门二十六代孙,我的太祖公,杭州市西湖区三墩镇郑氏义门始祖——郑思洽。

家族里的人各奔东西后,太祖公郑思洽来到杭州市西湖区三墩镇,靠给当地村民做木桶,讨得一口饭吃。由于太祖公手艺高超,用料计算精确,制作的各式木桶精美无比,而且他童叟不欺,价格公道,很快在三墩镇一带做出了名气,也就在杭州三墩郑家兜住了下来。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恳节俭,靠自己的双手渐渐筑起温暖的小家。

机会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靠箍桶手艺解决了温饱问题的郑思洽,发扬了郑氏家族善观察、爱思考、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箍桶之余,他将目光投向航运事业并竭力躬行。他深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为了拥有运河上一条小小的舢板船,他从纤夫做起,一点一滴积累经验。多少个日夜,多少次跌倒,多少次重新爬起,河道上,他把身子弯成一张弓,把自己射向人生目标的起点。

就这样,郑家的航运事业在一步一个血窝一步一个汗窝的艰辛中起步了。靠着勤劳的双手和灵活的头脑,郑思洽在京杭大运河上壮大了自己的财富和梦想。35岁那年,他拥有了一支24条航船的船队,成为京杭大运河上的运营主力。

兵荒马乱,大义凛然

原本以为郑氏家族的大门就这样打开了,然而,伴随这个国家多舛的命运,忠义之门“江南第一家”又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了。

荣耀刚在杭州郑家初显,日本侵华战争便在北方打响,战争的烽火很快烧到了钱塘江两岸。

1937年12月31日,郑思洽被两个身着军装的中国人请进了侵华日军杭州警备司令部,军方要征用郑氏船队运送一批军用物资。“这是皇军对你莫大的信任啊!”郑思洽漠然地看着眼前这两个穿着日本军装、奴颜婢膝的中国人,真想在他们的脸上狠狠地呸一口。

独自走在塘路(运河两岸的路)上,郑思洽的心绪此起彼伏,想起那些挥汗如雨的日日夜夜;那些跌倒爬起的反反复复;那些开了又关、关了又开的大门;那些泯灭的希望和重新燃起的火花。他该何去何从?郑氏家族的家训浮现在眼前,忠义二字掷地有声,含着热泪,他用他那粗糙的手一遍一遍抚摸着船舷。江水知道,大悲无声,大爱无言。是夜,郑家二十四条航船无声无息地沉入了拱宸桥前的大运河中,那几乎是郑思洽奋斗了一辈子的全部的家资。那一夜,郑思洽辗转难眠,一夜白头。

庄园俱毁,忍辱负重

失去船队的郑家退守到岸上的郑家庄园,家道中落,只能维持日常生计。然而,平静和坚守再次被打破,1938年春,庄园被日军情报机构占领,作为他们的秘密基地,庄园里的男女老少被赶了出来,所有的家当都被日本人掳去。太祖公郑思洽只好带着全家人到邻居家借住,秘密支持抗日。当时年幼的爷爷心想,是不是只要日本人走了,他就可以回到温暖宁静的庄园里了?

1945年,也是这样燥热的一个夏日,日本投降了,举国同庆,一片欢腾。但就在那天夜里,从郑家庄园里撤退的日本军为了不留下证据,一把火烧毁了庄园。

郑思洽最后的财富、无尽的心血,一夜付诸东流。一天一夜,熊熊大火整整烧了一天一夜,留下的是一片废墟,更是郑家人的噩梦。就在这样一个全国欢腾的夜里,郑思洽积郁成疾,悲愤而终,留下了一个终生没有实现的梦——在杭州三墩郑家兜重新开启义门郑氏的辉煌。

没有血溅五步,没有马革裹尸,历史在这个小插曲面前没有说什么,郑家的家谱也只给了这位沉默寡言、睿智坚强的祖先一个名字的位置。但历史知道,他做了什么,老百姓口口相传知道他做了什么,那是一扇门,那个门——义门郑氏,在大家心中,永远敞开。

易地再建,重开大门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不会因为某些人某些事而停止。望着曾经的家园,曾经的乐土,郑家族人泪流满面,曾祖父强打精神组织族人收拾残局。家园被毁的郑家人没有被这些挫折打倒,在曾祖父的带领下,他们决定异地再建,重整旗鼓,依靠自己的双手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重振“江南第一家”的声威。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新中国百废待兴,郑家人在全新的环境里重操旧业,做起了他们所熟悉的航运事业。万事开头难,从零开始的郑家人发扬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风里来雨里去,再次从拥有第一艘小舢板船开始,走上了重建家园的艰辛征程。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朱门酒肉臭】相关文章:

上一篇:农村就地城镇化下一篇:转型期的媒体责任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