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范文

2024-05-07

师德范文(精选12篇)

师德 第1篇

一、新时期加强师德素质和师德内涵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 我国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整体有了很大提高。绝大多数教师能够做到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但也应该看到,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存在, 有少数教师在改革开放的特定环境中丧失了师德和人格。他们中有的工作消极, 纪律涣散;有的弄虚作假, 沽名钓誉;有的赌博成性, 作风下劣;有的吃喝玩乐, 贪图享受;有的计得患失, 事必讲报酬。如此种种的行为严重损害了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 降低了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给教育事业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玷污了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 有悖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要求。因此, 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新时期加强师德素质和师德规范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国家、社会和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位置, 纳入国家社会发展、学校整体建设规划中加以实施, 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新时期加强师德素质和师德内涵建设的根本要求和重大意义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教师大计, 师德为本。”到底什么是师德素质?师德素质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教师的职业道德, 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具体来说, 就是教师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和职业道德规范。所谓师德规范, 就是教师这个行业的基本制度和职业道德规范, 即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有教无类……这些都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传统内涵。

加强师德素质和师德内涵建设, 其根本就是要“正师风、铸师魂, 以德修己、以德育人”, 核心思想就是要提高教师素质。这里所谓教师素质, 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思想文化、心理品质的总和。这里明确包含了“师德素质和师德内涵”。加强师德素质和师德内涵建设, 就是要坚持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 以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为基本准则, 打造一支“思想过硬、品格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新时期加强师德素质建设和师德内涵建设, 具有现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方面, 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水平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国家素质教育能否顺利实施, 关系到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中华民族的未来。另一方面, 良好的师德素质和师德内涵是建设一流高职院校内在本质的要求, 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是以一流的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出一流的专业人才的重要因素。

从社会的发展来看, 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养, 是由众多个体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养所组成的。每一个体的道德风貌反映着整个社会民族的道德风貌, 反过来又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水平。每一个体的科学文化素质、道德品质如何, 都是从儿童时期培养的。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 文明之树的培育者, 人类灵魂的塑造者, 又是人类社发展与进步的开拓者, 是幼小心灵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光辉典范。每一位教师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以及行为习惯的发展水平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尽管社会风气、家庭环境也对个体的道德品质形成有一定影响, 但都无法替代教师教育过程的优势。因此, 从推进社会向前发展的高度, 认识师德素质和师德内涵建设, 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大政治任务。

三、新时期加强师德素质和师德规范建设的主要内涵

现代师德是对古代师德的继承与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对师德素质和师德内涵赋予了新的内涵。主要表现在:

1. 与时俱进, 坚持先进的教育理念

深入开展师德素质和师德内涵建设, 积极探索其丰富内涵, 需要与时俱进, 坚持先进的教育理念。即在政治理论方面, 应以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以及科学发展观思想为指导, 坚持党的教育工作方针, 与时俱进, 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自觉学习《教育法》《教师法》, 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 奉公守法, 模范地遵守社会公德。在日常行为方面, 以“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献身精神”为最高美德, 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 “像蜡烛一样, 燃烧自己, 照亮别人”;要坚持素质教育观, 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为教学目标;爱岗敬业, 以课堂为主阵地, 大力弘扬民族文化, 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 做每个学生成长的奠基者;坚持高标准, 教育培养具有“健美的人格, 健康的体魄, 健全的智能”的高素质人才为最高追求;牢固树立“学生喜欢, 家长认可, 学校放心, 社会满意”的教育理念。一句话, 发展教育, 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 才能实现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确立科学的教育新理念, 努力成为“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宣传者和践行者”, 才能真正体现与时俱进。

2. 爱岗敬业, 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爱岗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石, 也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爱岗敬业, 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就是要无限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我们很难相信一个没有敬业精神和正确价值取向的教师, 能为培养人才的教育工作尽心尽力。教师只有爱岗敬业, 才会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 才会在教育实践中, 全身心地投入;只有爱岗敬业, 才能不断提高工作责任心, 坚持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只有爱岗敬业, 才能刻苦钻研, 知难而进, 发扬敢于同一切困难做斗争思想和作风, 不断开拓创新。只有爱岗敬业, 才能在工作中勤勤恳恳、兢兢业业, 服从领导, 顾全大局, 认真完成学校的各项工作任务;潜心钻研业务, 努力掌握现代科学知识, 广泛搜集最新教育信息,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只有爱岗敬业, 才能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才会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心, 才会甘于平凡, 为人民的教育事业默默奉献, 在平凡的三尺讲台上奉献自己的才智和毕生的精力, 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3. 育人为本, 坚持良好的职业操守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坚持良好的职业操守, 不仅要教好书, 还要育好人, 而且育人是根本。加强师德素质和师德规范内涵建设, 就是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 坚持育人为本, 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坚持良好的职业操守。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灵魂工程师, 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才能以德治教, 以德育人。在教育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 而不是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在与学生相处过程中, 坚持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 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主动关心每一个学生,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 努力发现和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潜在优秀品质;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 常与家长联系上, 共同探究学生发展的方法、措施;在相互交往中不收礼、不吃请、不叫家长办事, 不进行有偿家教, 真正做到以育人为本, 坚持良好的职业操守, 才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

4. 身心健康, 拥有完美的人格魅力

身心健康, 是指健康的身体和愉快正常的心态。教师身心健康, 心情愉悦, 就会享有较高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幸福感。在教育中, 人格塑造是师德内涵建设的终极目标和永恒主题。我们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努力探索和塑造新时期教师的身心健康素质, 完善教师人格魅力。在新时期, 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拥有良好的心态, 具备较强的自控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合理的职业定位, 善待各种评价, 具有公道、正派、廉洁、务实、勤勉、慎思、好学、创新等精神。这样, 在教育教学中每个教师有了平等的人格和地位、健康的心态、良好的精神状态、均衡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就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 拥有较高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幸福感。

5. 学高身正, 坚持高尚的品德言行

为人师表是师德的灵魂。学高身正, 坚持高尚的品德言行, 是为人师表的具体要求。由于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因此, 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

学高身正, 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在教育教学中, 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孔子云:“其身正, 毋令则行, 其身不正, 虽令毋从。”大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有极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和成年人, 教师的道德表现可能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作为教师,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学生经常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 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可见, 作为教育工作者, 应时时以育人者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努力塑造自己完善的人格, 学高身正, 坚持高尚的品德言行。

教师在教育中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 学生总是以教师作为模仿效法的对象, 教师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都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 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加里宁有这样一段话:“教师每天仿佛都蹲在一面镜子前, 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窥视出教室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 在不断地盯视他。”因此, 教师必须十分注意自身的修养, 严格要求自己, 把做人与育人结合起来, 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良好榜样, 以大方得体的仪表、稳重端庄的举止、亲切和蔼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语言、严谨持重的行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 形成一种无声无形的教育动力, 去感召学生, 启迪学生。学高身正, 坚持高尚的品德言行, 为人师表, 最终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6. 广博精深, 深厚的文化素养

教师劳动具有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示范性、复杂性、长期性与创造性的特点, 决定了教师素质构成的特殊性。广博精深, 深厚的文化素养, 是对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教书育人所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的概括。其本质特点是教师自身的质量, 即教师身心发展的总水平。其构成要素主要是教师的机体素质、文化知识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等。需要做到:

第一, 以“学”养师德。注重学习, 不断积累, 方能广博精深。特别是用现代教育思想武装自己, 以自己的广博学识和人格魅力教育感化每一位学生,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接受教育, 真正体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搞好师德素质和师德规范建设, 强化师德师风, 只有不断学习, 积极进取, 才能外树形象, 内强素质。一句话要“注重自我学习、自我修炼、活到老, 学到老。”

第二, 以“规”约师德。就是要自觉学习《教育法》《教师法》, 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 注重落实, 发扬民主, 完善监督机制。

第三, 以“标”导师德。就是要用榜样引路, 学习先进事迹, 提高道德典型教师的影响力和示范性, 号召教师向典型学习, 使教师自觉养成自强不息、诚实守信、敬业爱生、乐于进取的师德风貌, 推动师德素质和师德内涵建设上新台阶。

第四, 以“爱”呵护师德。教育家吕型伟曾说过:“教育需要爱, 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了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 是失败的教育。爱是教育的生命线, 爱是教育的润滑剂、催化剂也是粘合剂。”没有对学生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 爱是教育学生的前提。一个人最崇高的爱是爱别人, 一个教师最崇高的爱是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也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重要标志。

7. 积极进取, 执着的创新精神

终身学习是师德的生命, 不断进取是师德的升华。在知识经济时代, 一方面知识和科学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 每个人都会面临落伍的危险。如果不经常处于学习状态, 人们的知识结构很快就会落后于实践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科学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每一位教师必须转变学习观念, 确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终身学习”的理念。因此, 教师要拥有积极进取, 紧跟时代、知识和技术的发展步伐, 拥有新时代所推崇的新思想新观念, 拥有探索精神、创新精神, 这是时代的要求, 是教师不断进取, 赢得成功的源泉, 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客观需要。

8. 诚实劳动, 遵守学术道德规范

学术研究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提高民族创新能力, 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师是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实践中, 只有遵循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贯彻“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勇于学术创新, 努力创造先进文化, 积极弘扬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民族精神, 才能不断推动我国科学研究发展和技术进步。

学术道德、学术行为失范乃至学术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其影响范围之广、程度之深, 令人瞠目结舌, 已发展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前段时间一些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学术剽窃事件让人记忆犹新, 这些事件涉及的不单有出名心切的无名小卒, 也不乏一些名声不菲的专家教授。教师的学术风气不正、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有:主观上不自觉遵守学术道德, 客观上受现实中不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所影响。要从根本上解决学术道德建设问题, 除了要大力开展师德建设, 教育和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观之外, 必须改革与创新教师评价机制, 从制度上加强教师的学术道德建设。

建设一支热爱祖国、具有强烈使命感、学术作风严谨、理论功底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学术队伍, 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制度环境, 促进学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教师需要做到:第一, 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风尚, 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学术研究工作中, 要探求真知, 忠于真理, 自觉维护学术的高尚、纯洁与严肃性。不得在学术活动中弄虚作假, 不得参加、支持迷信活动和伪科学活动。第二, 正确对待学术活动中的名利, 将个人利益与国家、民族利益结合起来, 反对沽名钓誉, 急功近利, 自私自利, 损人利己等不良风气。第三, 遵守学术界公认的学术道德规范的行为, 修身正己, 自我约束, 反对投机取巧、粗制滥造、盲目追求数量不顾质量等浮躁作风和行为。

新时期加强师德素质和师德规范的内涵建设, 在全社会倡导并形成崇尚诚实劳动、鼓励科研创新、遵循学术道德、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 对于保护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有着重要意义。总之, 在新时期, 积极探索师德素质和师德规范的内涵建设, 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需要遵循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律, 坚持与时俱进。这是时代的要求, 也是我国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基础工程和重要保障。让拥有人民教师光荣称号的我们, 顺应新时代的要求, 怀着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民族负责的高度责任心, 打造一支“思想过硬、品格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刘卫平.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之我见[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5 (4) .

[2]周芳.高校教师道德建设[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6) .

[3]程松杰.以人为本推进高校师资队伍建设[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2) .

[4]马健华.谈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6) .

[5]翟国静, 杨莉.加强师德建设推进以德治校[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4) .

师德 第2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演讲台上心情有些激动,我演讲的题目是《修师德、强师德、促发展----我的成长故事》。

教师被称为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当我在13年前第一次踏上三尺讲台,面对着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回想十几年的教学生涯,工作的·生活的·学生的·教师的,一幕幕闪现在脑际,禁不住心潮澎湃。如何做一个好老师,如何做一个学生喜欢的好老师,这个问题好难,的确,应该怎样做好一个老师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 一·要有高尚的师德修养

人这一辈子,当你选定了一个职业,也就有了自己的事业,也许你在踏进这个领域的时候有着许多的无奈与反感,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既然你已经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应该抛却之前的种种因素,全心全意热爱它!你会从中发现,这份职业带来的,不仅仅是含辛茹苦,还有辛苦背后收获的那份喜悦。当孩子露着漂亮的笑脸,甜甜地喊着你“老师”,张开双臂扑向你的时候,你的体会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你为人师,当然要具备的个人素养,就是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也即师德,亦称师魂,它有一个永恒的主题:那就是奉献·爱生。要爱学生,要让学生喜欢你。春雨能温暖冰封的泥土,朝阳能扶蔚心灵的湖水,生命的歌声能唤醒一粒粒沉睡的种子。爱学生,就要像春风化雨般无声,让他成为莘莘学子心目中的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最为催人奋进的有效情愫,让他成为人的一生中一道最赏心悦目的亮丽景致。师爱是每个学生都应充分享受的权力,充分沐浴爱的霞光。留有死角的师爱是一种不公平的师爱,不成熟的师爱,因此我特别关注那些有“问题”的特殊孩子,我也有孩子,也许是因为我做了母亲,我特别能体会孩子的心情,孩子的感受。所以我从来没有因为他们差而去放弃,因为他们就像是一颗蒙着尘埃的珠子,作为教师的我有,有责任去发现他们,重视他们,为他们擦拭,帮他们发亮。也许他们的光是微弱的,但是我们要相信有光就会有希望。他们的接受能力差,我们要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为他们讲解。让这些后进生不断取得进步,慢慢跟上班集体前进的脚步。看到他们的点滴进步,我的心里真像比吃了蜜还要甜,此时,我体会到了教师的一种成功感。

纵观中国的历史,走在时代前列的总是爱学生的教师,精神境界至高无上的也是爱学生的教师,而一个为师者,有了高尚的师德修养,才能做一个好老师。

第二·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师的职业特征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教师本身所具有的知识,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重要的前提条件。在当今教育实践领域中,知识在解决问题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专家和新手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他们头脑中所具有的知识结构组块有所不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要具有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备的知识,并形成最佳的知识结构,教师的文化底蕴就是一个人长期的文化积累,犹如春蚕吐丝,厚积才能博发。我认为一位好教师应当储备四类知识三个关注。四类知识:古代诗词、经典名著、教育学理论、学科专业知识。三个关注:关注当前教育发展形势、关注名师、关注读书。只有这样,作为教师才不会落后于时代,才会是最具成长力的老师!

第三·应当求实创新,开拓进取

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对教师的知识要求从过去的“一碗水”到“一桶水”的转变,甚至应该成为源源不断的自来水。“一桶水”与“长流水”之间有共性,也有不同。前者讲的是知识的储备,后者讲的也是知识的储量,但是两者是有区别的:一是前者与后者相比,储量的多少是不同的;二是对前者来说,所储备的知识是相对静止的,有的是传统的经典,有的陈旧过时,而后者所储备的知识是全新的,具有时代特征,是不断被刷新的。作为一名好教师,在知识的储备上不仅应从“一桶水”到“长流水”转变,而且要在师生关系上从过去的获取知识的主宰者向获取知识的合作者转变。

知识的传递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当灵活地处理教学活动,关键是教学活动能否增加学生的知识生成、学生的参与度与创造。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上承担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帮助者的角色。

教师应由教书(传输知识,以教师为主体)到教学(学生求学,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化,由教学生知识到引导和启发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去探索他们未知的实践,再到帮助学生学习寻找“水源”的方法和培养“取水”的能力。

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改革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每一位教师必须认真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研究学生学习的规律和方法,探究先进科学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课堂结构,把课堂的主体地位和学习过程还给学生,真正体现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和作用,构建自主·高效·优质课堂教学,建设科学先进的课堂文化,让教学活动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教育是充满智慧的劳动,它的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面对天真无邪的孩子,我们必须为人师表,我们必须以身作则,我们必须默默奉献,我们必须辛勤育人,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否则,我们就愧对了学生,愧对了未来,愧对了教师这个光荣称号。

师德 第3篇

【关键词】师德 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78-02

今年参加国培学习,我“贪婪”地吸收课程中的精华,她滋养着我,伴我在教育园里耕耘,我深信这片神圣的热土会开出更绚丽的花朵。特别是师德修养这一章节,我百看不厌,百听不烦,因为,我们从事的工作对象是人,是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我们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着我们应该具备有别于其他工作的人群,在进一步贯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实施科学兴国战略的今天,作为教师,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把握教师职业道德精髓,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我在学习和工作中获得的体会。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师德是我们从事教师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是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育活动的特殊性,使得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比其他职业的道德要求更高。教师工作时间和工作量很难以严格的时空划分,即很难准确量化,育人更是一项“重脑力”工作,短时间内难以奏效,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要有奉献精神。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演变

师德具有丰富的内容,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教育实践的结晶。古代教育家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韩愈则倡导“传道、授业、解惑”为教师职业要求,这些宝贵的师德遗产成为现代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被我们继承并发扬光大,今天,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更高,对我们的根本信念、主要职责、基本态度、作风、仪表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和表述,而“责任”和“爱”是永恒不变的关键词。

三、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包含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其核心是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爱”和“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是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坚守的准则。

(一)爱岗敬业的精神实质

爱岗敬业是教师与职业之间相互的道德规范。我们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有立志于献身于教育事业的崇高理想和勤勤恳恳、孜孜不倦的钻研业务的精神,这是我们的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它要求我们对教育事业具有强烈责任感和深厚的感情。没有责任就做不好教育。我们要永葆敬业精神,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二)关爱学生的精神实质

爱是教育的前提,爱是教育的促进,离开了爱,教育是苍白无力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我记得托尔斯泰曾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教育,那么,他只是一个好老师,如果他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一个完善的老师。”诚然。高尚纯洁的师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之间的一条通道,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是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焰。有了它,我们就会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也就乐于接受教诲,当然教育教学的效果会更好了。

(三)为人师表的精神实质

为人师表就是要求我们言传身教,以身立教。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以自己的模范品性作为榜样来教育和影响学生。要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我们必须在各方面都要成为学生的表率,凡事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必须先做到。中小学生正是世界观、品德、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学生的特点是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我们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都会通过他们的眼睛在心灵深处留下影像,对他们的精神世界起着无声无息的作用,如丝丝春雨流入学生的心田,因此,我们特别要注重身教,为学生树立正面的前进旗帜,身教重于言传。在个人品格方面,我们应该具有无私、善良、言行一致、城实、正直、宽宏、谦虚、守秩序等美德。在治学精神方面,我们应该具有勤奋、刻苦、勇于探索的精神。在文明习惯方面,我们更要有“五讲”“四美”的美德,用行动感化学生。

(四)教师师德之精髓——博爱

所谓博爱,对于教师而言,简单说就是对学生普遍的爱。这种爱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不能带有高低贵贱之分,不能带有偏见,不能带有歧视,不能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要一视同仁的对待。老师需要与学生之间既是师生关系,又要是朋友关系,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并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乃至生活中的成长烦恼。

师德 第4篇

一、传统师德的价值内涵

古往今来, 赞美和颂扬教师职业的诗句和典故比比皆是。历代的教育家被广为传颂的教育治学理念, 以及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师德传统,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当今, 时代又赋予教师职业特殊的使命和责任, 了解和发扬传统师德对构建现代师德具有重要意义。

1. 敬业仁爱。

“仁者爱人”是传统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教师而言, 爱生是敬业的必然, 也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如何爱生?首先, 尊重学生的人格。孔子提出“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就是爱生的具体写照之一, 平等对待学生, 真心付出、对学生关怀备至才会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爱。其次, 严格要求学生。严是爱, 宽是害, 严格要求也是对学生负责的一种体现。“苦其心智,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就为教师的教学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教师要指引学生向高标准努力, 不断提升自我。第三, 信任学生, 相信学生会进步。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对为师之道提出了新标准。荀子在《劝学》中提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其本意是鼓励年轻人在学识和事业上超越前人。这些观点都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仁爱”, 信任、鼓励学生不断超越自我, 甚至超越教师。

2. 育人至上。

传统师德吸纳“育人至上”作为核心内容。几千年前的周朝, 人们对教师就提出了要培养“修己治人”的人才。孔子更是育人至上的典型代表, 在其众多弟子中, 孔子把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作为教育的第一要义。所以, 孔子在“弟子三千”中培养出“七十二贤人”。古人更是把育人作为一种社会责任。

3. 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教师崇高的职责。为人师表在古往今来的师德思想里占据着重要位置。《北齐书王昕书》言“杨重其德业, 以为人之师表”, 最早提出了为人师表的理念。孔子提出“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墨子提出“以身戴行”, 孟子提出“教者必以正”, 荀子提出“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都诠释了为人师表的深刻内涵。“模范不端, 则不模不范矣”、“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 业之未精, 有惑而不能解, 则非师矣”, 则体现了古人如何践行为人师表。作为教师, 首先要端正自身的言行, 成为学生的表率;其次要积极学习, 充实自己, 有高于他人的知识水平, 才能成为别人之师。

4. 教育开明。

教育开明是中国传统师德的重要准则。在中国传统的师德思想里, 教育开明一方面要求教育的普遍性, 另一方面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孔子就较早倡导教育普遍性和平民化, 其在《论语卫灵公》中提出“学习之道, 有教无类”, 即教育对象没有贫富之分、贵贱之别、品类高低, 都可以有受教育的权利, 只要学生有求学之心, 教师则要一视同仁, 平等对待, 悉心教诲。孔子创立私学, 让一般的百姓都可以享受教育, 是其“有教无类”思想的真实写照, 体现了“教育公正”。传统的师德思想还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要平等。孔子提出“学无常师”、“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等脍炙人口的经典思想, 正是强调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即是说, 学生通过学习而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师通过施教知道自己还有不甚明了之处。学生知不足, 就会反省自己, 奋发学习;教师知不足, 就会自强不息, 增益其所不能。教学相长不仅指教师在教育学生时, 因钻研教材而提高了自己的学识, 而且指学生对教师也会有启发帮助, 所以教与学相辅相成, 教育学生学习的过程, 也是教师提高自身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 才能真正体现传统师德中的“师道尊严”。

二、传统师德的现代价值

传统师德中的精华是今日为人师者所应具备的道德, 许多教育思想孕育着丰富的现代意蕴和时代价值。尽管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古代的教育与当今相比显得单薄, 但传统的师德思想的内容, 则是当下教育者学习的典范。因此, 正确理解传统师德文化的价值, 对于今天的人才培养和新时期的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以人为本, 强调教师自我塑造。

师德教育要关注教师的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 首先就要在师德教育过程中坚持主体性原则, 强调教师的自我塑造。道德在传统的师德教育里被看成了一种消极防范的力量。随着社会各个层次的发展, 人们逐渐认识到, 道德不再是人们被动服从或适应社会所认可的习俗或规则, 而是人们建立自我发展、自我肯定的一种重要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以及社会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的偏移, 使得教师队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在功利心的驱使下, 一些教师缺乏事业心和责任心, 将日常教育工作和研究工作作为谋取经济利益的手段, 丧失了职业信念和职业道德。不过, 现实并不太让人灰心, 一些教师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高尚品格向社会不断传递着“正能量”。如为救学生斩断双腿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为留守儿童办学, 被誉为“80后最美乡村女校长”的女大学生李灵;驻守高原的支教夫妇胡忠、谢晓君等。他们具有崇高的师德信念, 忘我的奉献精神, 不图名利, 默默奉献, 他们是教师中的楷模, 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风范和高尚人格魅力。由此可见, 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能力, 是构成现代教师道德主体的一个基本要素。

2. 好学进取, 提升教学能力。

好学进取是传统师德中履行教师职责的重要保证。孔子提出“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教师本人的学习能力也成为衡量师德的重要标准。在知识爆炸的时代, 如果疏于学习, 人们的知识结构会很快落伍。“道之未闻, 业之未精, 有惑而不能解, 则非师矣。”因此, 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好学进取, 牢固树立不断学习的意识, 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 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 不仅学习专业知识, 还要学习教学技法, 加强教师间的交流, 与时俱进。只有这样, 才能成为国家教育的具体践行者, 才能承担起培养人才的重任。

3. 人人平等, 统一评价标准。

客观公正, 平等待人是学生评价其最喜欢的老师的第一条标准。按照传统师德“有教无类”的思想, 人人平等既体现在师生间的平等, 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公正、公平、客观地评价和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的一句话或者一个眼神都可能会给学生带来很大影响。因此, 教师在对待学生时, 要按照统一的标准评价学生, 不偏不倚, 是对“有教无类”思想的力行, 也是加强师德建设的必备条件。

4. 注重实践, 提高师德教育的实效性。

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是师德教育的根本任务, 也是提升学校整体教育水平的有力保障。“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践行传统的师德思想比学习师德思想更为重要。首先, 要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规范师德管理制度化体系。其次, 建立长效机制, 通过多种切实有效的活动提高师德教育的实效性。如教师先进事迹交流活动、师德主题征文、优秀事迹图片展等。只有通过实践, 才能使师德教育深入人心, 使师德师风建设取得实效。

师德案例 师德小故事 第5篇

每天早晨,我都和学生讲不要往地上扔纸,可是张赢博同学每天都不在乎,还继续往地上或操场上扔垃圾,不罚他,他还不知道错,弄得我不知道怎么办,思来想去,罚还是要罚的,要做到‚妙罚‛。在下午的语文课上,我说:‚今天我罚他捡垃圾,这是我的不对。‛全班同学一齐鼓掌。‚不过,违反纪律我还是要罚的。我宣布——‘罚’张赢博同学当这个星期的卫生委员,大家同意不同意?‛同学们‚哗‛地一下子举起了手,张赢博同学的脸红了……

这个法子还真灵,想不到他太棒了,一个星期的官当得很成功,特别是周末大检查时,检查结果成绩是一流。通过体验,我想到:许多教师把罚学生作为教育的常用手段,不做作业的罚抄;不会背课文的罚倍;不认真听讲的罚站……。学生被罚,心理负担加重,慑于教师的威严,表面上只好装着服帖你,实际上是敢怒不敢言,心底牢骚满腹。比如张赢博同学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自尊心也很强,封他一个官,激起他的自尊心、自信心,他乐意做的事干起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当学生犯了错误应该教育,罚学生应该讲求艺术。有些学生不写作业,可罚他当一次老师;有些同学喜欢在自习课上乱说话,可罚他当一次纪律委员;有些同学乱扔果皮,损坏班级形象,可罚他为班级做一件好事。实践证明:只要老师掌握了学生的心理,注意‚罚‛的艺术,那么学生不仅能接受‚罚‛,还肯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学生也一定会有令人满意的转变。

尽洒爱心滋润孩子心田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教师能把爱事业和爱学生结合起来,那么它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 一个班级,学生成绩的好坏,学生素质的高低都在于教师素质的高低和能力的强弱。既然选择了最崇高的事业,我就要把全部的爱真诚地献给每位学生。特别是一些学习差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的关爱。老师的爱能给学生扬起理想的风帆,使他们敞开心扉,积极上进。班级的麻旭、姚东来等同学,学习基础差,家里娇生惯养,比较贪玩、淘气。上课不认真听课,下课和同学打闹,作业不认真完成。对于这样的学生,是放弃还是挽救?放弃很容易,而挽救就要付出巨大的心血和代价。作为一名有责任心的教师是不应计较这些的。于是,我在课堂上多提问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对学习有信心。下课和他们多谈心,了解他们的内心想的是什么,好对症下药,找救他们的良方,并号召全班同学开展献爱心活动,有的帮助他们学习的,有的帮助他们改掉坏毛病的,并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全班同学齐心协力,我每天利用课余时间为他们补课。让他们真正感到生活在一个充满爱心的温暖的大家庭中应该好好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们改变了许多,上课能注意听讲了,回家作业也完成了,渐渐的对学习也有了兴趣。月考成绩也上来了。

后进生和优秀生是相对而言的,只要老师对他们多付出一份挚爱,用爱的星星之火点燃

师德 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师德建设 供给侧改革

课 题:本文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和教育部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研究所2015-2016年度德育专项课题(DGW1516AST006)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F10G650502)的研究成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高职院校的教师肩负着培养具有大国工匠精神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这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水平的专业能力,更要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尚师德。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传道”。教师的思想品德、举止言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会对学生产生终身的影响。

一、高职院校师德现状

调研发现,高职院校教师师德主流是好的,多数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具备高尚的师德,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关心爱护学生,对加强师德持肯定态度。但还有少数教师在师德方面存在着问题,主要表现在:

1.重专业轻师德

少数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只重视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素质的提高,而不注重政治学习,不关注自身师德的培养和师德素质的提高。

对师德相关文件如《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于建立健全高校教师师德长效机制的意见》中高校教师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知之甚少。

2.师德淡漠

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有一部分是非师范专业毕业的,在工作之前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和培训,不知道如何做一名教师,不清楚教师应具备怎样的师德,更不懂得如何“传道”与“授业”“解惑”。

由于受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受物质利益的驱使和金钱价值观的影响,少数教师无心于教学研究,而热衷于校外兼职取酬。更有甚者,利用手中仅有的学生成绩评价权利或担任班主任的权利,向学生索要礼物。

3.对学生关爱不够

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少数教师以自我为中心,课上仅限于书本内容的讲授,不关心学生的实际需求,不考虑学生是否能听懂、理解,不主动去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厌倦或拒绝与学生课下交流,有时方式简单粗暴,让学生难以接受。

4.教风不严谨、言行不文明

少数教师缺乏严谨治学的态度,不注重自身师表形象,无视学校规章制度,上课迟到、早退、接打手机;少数教师在着装等方面刻意追求新潮,在教学过程中身着另类服装,出现了职业行为失范;少数教师不注重自身言行,不讲究文明礼貌,把个人偏见、不满情绪甚至是偏激、错误的观点带到课堂上,开口说粗话,严重影响教师形象。

在高职院校中,虽然以上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少数教师身上,但却不容忽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既有教师自身的原因,更有社会层面、学校层面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如果在社会层面、学校层面能加以重视,改革以往师德建设的方式方法,而不是泛泛地说教,从而引起师者自身对师德的重视、心理的共鸣,师德建设的效果会更加显著。

二、高职院校师德培养建设“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自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以来,“供给侧改革”业已成为经济领域的高频词汇和社会生活中的热词。供给侧改革是指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要素的创新、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去除供给约束,释放潜力、增强活力。供给侧是相对于需求侧来说的,供给与需求是一对同时存在的关系,供给能创造需求,需求也能倒逼供给,二者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相互配合又相互统一。

师德培养建设是高职院校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师德培养建设中,同样存在着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如何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师德修养,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从高职院校师德现状来看,同样需要思考“供给侧改革”的问题。

1.职业道德规范进一步体现高校教师特定职业特点

现行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对高校教师的要求是“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此规范对高校教师这一特定职业的特点体现出的标准过于笼统,爱国守法、服务社会等标准是一般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等标准也是所有教师都应遵守的道德规范。

当然,高校教师既是公民,也是教师,应该遵守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但如果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能体现高校教师这个特定职业的特点,或许指导、监督、约束力会更强。

2.建立相应的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惩处机制和追责问责机制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严格师德惩处,发挥制度规范约束作用。建立健全高校教师违反师德行为的惩处机制”,划出了高校教师师德禁行的“红七条”,同时还指出“建立问责机制,对教师严重违反师德行为监管不力、拒不处分、拖延处分或推诿隐瞒,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要追究高校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然而,对于高校教师违反师德的行为如何惩处、如何问责表述却很笼统,可操作性不强。如果国家有关部门能出台像《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这样的制度,违反师德规范的惩处与问责就会更加明确,可执行性、可操作性更强。

3.建立高校教师师德培训网上注册学习平台

良好师德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利用互联网,建立一个数据平台,将高校所有的教师进行网上注册,每人一个账号,规定每人每年必须完成的学时数或学习内容,采取平时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利用假期进行师德网上集中培训学习测试,学习成绩与日常考核挂钩,与评选树优结合,促使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师德修养不断提升。

4.增强人文关怀,营造和谐社会环境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还需要通过更多的人文关怀,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情感,使高职教师安心教学、乐于奉献,从教上升为乐教。

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由于多方面原因,目前高校教师的报酬待遇仍难达到规定的水平。

由于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与教学任务加大,许多高职院校通过招聘教师来完成教学任务,但招聘教师的待遇相对较低。受编制影响,高职院校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的职称评定、聘任,有的会需要较长时间。在教育内、外竞争日益加剧的现实中,教师的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从一定意义上讲,面对巨大的压力和沉重的责任,教师群体成为了急需关怀和体谅的弱势群体。为了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需要社会的关怀,校方的关心、理解。

5.高职院校应担负起在岗教师师德培养教育的重任

良好的师德,不仅需要有职业道德规范来约束,更需要学校长期不懈的培养教育。《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是师德建设的责任主体”。作为责任主体的高职院校,应担负起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培养教育的重任。

高职院校要建立一支具有高尚师德的师资队伍,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营造“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文化氛围,建立健全完善的师德建设领导制度,要不断创新师德建设培养、培训方法,搭建有利平台,开展全员培训,健全师德培训档案,把师德培训纳入教师考核、评优、职称评定聘任之中。

不断优化高职院校师德评价机制,制定科学的、较为全面的与时代的发展同步的评价标准,形成个人自评、学生测评、同事互评、单位考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不断强化高职院校师德奖惩激励机制,充分利用师德考评结果,作为高职院校教师的晋升、调动和职称评审的依据。要通过师德标兵等评选,先进事迹的宣传,形成崇尚高尚师德、争先树优的良好氛围,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目的;要通过教师宣誓仪式和师德承诺,使高职院校教师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与责任,践行自己遵守师德的诺言。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建立教师违反师德行为的通报制度,对违背教师职业道德、造成不良影响者,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年度考核应评定为不合格,并在教师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环节实行一票否决。

建立高职院校教师动态管理制度。高职院校对教师师德的考核要有激励性和竞争性,学校的内部管理要能吸引优秀人才,对他们重点培养。对于师德差、教学水平低的教师经多次教育无效的情况下可以试行转岗或待岗等措施。

三、小结

综上所述,师德培养建设“供给侧改革”,可以为良好师德培养提供优质的外部环境,但师德的养成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更多地还需要高职院校教师自身去努力。

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只有加强师德建设,不断创新师德建设体制机制,强化教师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师德水平,高职院校才能不辱使命,更好地铸造大国工匠精神,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梁家峰,张洁.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新视角[J].高等教育杂志,2016(10).

[2]朱峰.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现状及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23).

[3]徐声慧.当前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J].湘潮,2015(12).

[4]周桂凤.我国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研究[J].科教文汇,2015(35).

师德 第7篇

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 它是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 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 形成了优良的师德, 如:“当师之务, 在于胜理, 在于行义”;“为人师表, 教学相长”、“学高为人师, 身正为人范”;“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等等。这些都是广大教师必须传承的优秀传统。

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师德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社会主义荣辱观, 要求我们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师德观, 更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是知识创新的重要阵地, 理应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走在社会前列, 切实发挥好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概括精辟, 寓意深刻, 囊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以及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 是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 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新发展。

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 所面对的是天真无邪的儿童, 他们是祖国的未来, 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涵盖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 以及中华民族文化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 这对于引导少年儿童明辨是非, 培养良好的社会风范, 具有重大意义。“八荣八耻”荣辱观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我们要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在所有孩子的头脑中扎下根。身为基层教师, 我们平日所承担的不仅仅是传授文化知识, 更是要培养具有高尚品德、文明素养、民族精神的未来社会人。所以我与许许多多的老师一样,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随时随刻地对学生进行着诚实守信、团结互助、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多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弘扬爱国主义, 还体现在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对广大少年儿童来说, 首先要让他们懂得‘爱’, 培养他们自爱、爱人、爱家, 这样长大之后才能真正懂得爱国主义, 懂得去服务人民, 服务社会。

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粒粮食……诸如此类的小事情看起来都很不起眼, 但是它关乎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反映出我们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到底树立得如何, 因为艰苦奋斗不仅仅是勤俭节约, 它是一个民族的意志和品质。因此, 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 我要从大处着眼, 小处入手, 加强孩子们的养成教育,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作为“养成教育”的核心内容, 并落实到实处, 为孩子们打下正确荣辱观的基础。可以说传承中华民族美德是我们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

所以, 我要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精神, 进一步提高自身修养, 师德水平, 做到以德服人, 以行动带动人, 以情感染人。作为一名教师, 我每天都要和孩子们打交道, 所以更要以身作则, 增强自身的荣辱意识, 将荣辱观细化于我的一言一行中, 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教育影响孩子们, 为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 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 育人单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 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 甘为人梯, 像“春蚕”吐尽青丝, 像“蜡烛”化成灰烬, 把毕生献给事业, 献给学生。

其次, 规范文明行为。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 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孔子曰:“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 从自我做起, 率先垂范, 作出表率, 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 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 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 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 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 学生才会“亲其师, 信其道”, 进而“乐其道”。

再次, 关爱每位学生。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 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 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 容易形成特别性格, 这就要求教师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 用师爱的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 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师德 第8篇

师德, 就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的综合, 包括教师的思想观念、精神品质和职业道德等内容, 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不仅要教好书, 还要育好人, 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国家的繁荣昌盛关键在于教育;教育成功与否在于教师;教师素质, 重在师德, 高尚的师德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当前高校教师的师德在整体上还是比较让人满意的, 但是会出现一些教师德行失范现象, 损害了高校教师的形象, 在学生中造成了不良影响。

(一) 缺乏奉献精神和爱心

有些教师虽然认为教师行业是一个奉献型的职业, 但是他们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大责任, 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 尽职尽责耕耘, 呕心沥血育人, 他们对教学、科研活动投入时间精力少;对教学内容、效果缺乏探索与研究, 讲课照本宣科, 枯燥无味;缺乏创新精神。

有些高校把师德教育只是停留在口头宣传上, 高校不同程度上存在轻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 重自身思想政治、道德修养的完善, 政治觉悟、理论水平、认识能力偏低。

有些教师对学生缺乏责任感, 不关心学生, 很少注意和研究从自身的人格力量影响和感召学生。他们只是把教书作为一种手段, 只教书不育人, 缺乏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与学生互动交流少, 很多学生表示课后与老师没有联系或极少联系, 这反映出有些老师对育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全面关心学生成长不够。

(二) 缺乏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高等学校, 教师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体现, 构建一支团结和谐, 亲密合作, 又能进行相互批评的教师群体, 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可是现在有的高校教师心胸狭窄、妒贤嫉能, 缺乏团结合作的精神, 只注重个人发展, 过分看重个人利益, 不关心他人进步, 甚至在教师之间时不时会出现打骂现象, 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形象, 给学生带来了不良影响。也有教师因人际关系紧张而影响工作情绪, 进而影响到自己的心理健康。

(三) 缺乏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

在高校, 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 更要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目前, 许多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虚假和浮夸, 不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博的专业知识, 但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应付教学, 上课“夸夸其谈”, 而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在科研上, 有些老师不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 但是为了完成学校的科研任务和自己职称的评审, 不惜一切代价弄虚作假, 抄袭剽窃、侵占他人学术成果, 甚至出现了代写论文、用钱购买科研成果等现象。以上都是忽略教风、师德建设的重要表现。这种现象的产生,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是一个方面, 更主要的是高校对师德建设重视不够。

二、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

师德长效机制指的是能长期保证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长效机制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 它必须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必须加强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师德素质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和能否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师资、合格人才的问题。加强教师师德建设, 提高其师德修养, 是摆在高等院校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在改革开放搞活的新时期, “高校要通过制定师德建设规划, 把建立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和解决师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 形成适应高等学校改革发展需要的科学有效的师德长效机制”。[1]

(一) 强化师德教育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塑造人格的系统工程”。[2]在这一复杂的教育工作中,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坚持以政治理论、敬业精神、法律法规、学术道德、优秀师德楷模等为学习教育的主要内容, 使广大高校教师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念, 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坚定不移地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热爱和献身人民的教育事业。通过不断学习《教师法》、《高等教育法》, 提高自身遵守职业道德的自觉性, 完善自身的心理素质, 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努力培养勤劳严谨、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治学态度, 以及耐得寂寞、安贫乐教的优秀品质。

(二) 建立科学合理的师德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师德评价体系是评价教师绩效的一个重要内容。师德评价内容的设计以“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遵循规律, 为人师表;严谨治学, 探求创新;热爱关心学生, 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为基本内容。通过建立师德考评制度, 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派遣进修和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 师德考核不合格的教师不能上岗, 不能按时加薪。只有这样, 才能极大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促进师德水平的提高。

(三) 建立完善的师德激励机制

师德机制应随着社会条件的发展与时俱进, 体现师德的时代特征。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部门和学校领导应针对教师职业道德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 不断提出新要求, 完善新规范, 制定实施、考核细则, 要增加公平竞争、优胜劣汰, 按劳取酬, 多劳多得等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激励机制。我们在大力提倡“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道德的同时, 建立激励机制, 重视和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和精神, 对在教学、科研、育人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 相反对于师德差又不改正或严重违反职业道德的教师, 实行淘汰、待岗或转岗调离。总之, 师德激励制度要与留人、用人、培养人的制度相结合, 要将建立长效机制与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从尊重、理解、关心、支持教师入手, 帮助教师解决学习上、工作上、生活上和心理健康的问题。

三、高校师德培养方式创新

高校师德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第二十三个教师节讲话中指出:“高尚的师德, 是对学生最生动, 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广大教师要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不断加强师德修养, 把个人理想, 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 甘为人梯, 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 潜下心来育人, 努力做受学生爱戴, 让人民满意的教师。”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显示了师德培养方式要随着祖国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要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一) 教师选拔方式的创新

加强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最核心的问题。我们在选拔教师时, 有时只考虑到了学历水平, 而对教师的素质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所了解, 导致教师素质良莠不齐。

对老师的选拔要坚持一视同仁的态度, 选拔老师更要注重老师的贤德, 而不能任人唯亲, 不能把那些自己亲近的人而对学生没有任何责任心、爱心、关心的老师选拔进教师队伍, 而又百般照顾, 令其担任重要的岗位。所以在选拔教师时, 一定要严把教师“入门关”, 把师德优良的教师招聘到学校, 补充到教师队伍中去。

目前各大高校对新进的教师都有试用期, 在试用期内, 要严格把关, 把那些德才兼备、热衷教育事业, 尤其是对学生有巨大影响力的、对学生坦诚以待, 鼓励学生学会思考和正直做人的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老师应想方设法选拔进教师队伍。对于师德水平低劣、学生口碑不好的教师, 不管其学历水平有多高都要清除出师资队伍。

只有采用这样的选拔方式, 才能保证师德水平的逐步提高。

(二) 师德培训方式的创新

高校要坚持开展师德培训教育, 教师在培训教育过程中要创新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等, 创新师德培训方式, 促进教师行为规范和教书育人观念的形成。坚持培训的主要内容要贴近生活的思想和行为的目标, 形式要贴近教师实际, 体现时代特征和文化底蕴, 让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

在师德培训中, 树立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 增强榜样人格的感召力, 一个高尚人格的影响, 甚于空洞的说教。通过各种形式, 大力表彰和宣传我校在师德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教师和学生最喜爱的教师等的优秀事迹, 给其他教师树立学习的榜样, 争先创优的舆论氛围。还要敢于批评教师中的不良现象, 善于运用反面的典型进行教育。

加强对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的培训和提高。高校要实行听课和教学督导制度。一方面让有经验的教师或教学督导听课, 通过听课, 可以看出教师是如何驾驭课堂的, 然后提出改进意见。另一方面让教师听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的课, 学习先进经验, 取长补短。在科研方面, 要创新团队精神, 依托重点课题或重大项目, 把教师汇聚到不同的创新团队, 引起团队学者的重视, 从团队的批评中和跟团队同事的交流中受益, 使自己的科研水平得到提高。

(三) 师德体现在教育方面的创新

坚持师德养成应渗透在工作的点点滴滴中, 结合师德标准, 鼓励教师自我教育, 使对高校教育的感情不断增强。具有师德的老师能够将师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道德观点,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并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 在各自的领域内孜孜以求。他们追求智力的提高和科学或艺术的发展, 对所教的学科有独到的见解, 还经常广泛涉猎其他领域, “他们可以在智力上、体力上或者在感情上着手去做他们希望学生去做的任何事”。[3]他们对学生在智力和心理的发展上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影响。

要使教师在实践中接受教育, 学习和借鉴其他学校师德建设的成功经验, 在实践中接受教育, 使师德养成在实践中完成。具有师德的教师倾向于非常大方而得体地对待学生, 往往会对学生显示出一种强烈的信任, 有时还可能谈起他们自己的学习经历、雄心抱负、挫折和失败, 鼓励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具有浓厚的专业兴趣和坚强的意志。

参考文献

[1]陈潮光.构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理论与实践[J].高教探索, 2007, (2) .

[2]张秀清等著.大学和谐文化建设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8:102.

师德 第9篇

一、静以修身, 书以养德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人类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 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道德风尚、言谈举止对学生有着强烈的示范性, 其道德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 甚至可以影响一代人乃至一个民族素质。教书育人者, 必先育己、律己。一名教师, 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增强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事业心?“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 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 则正是这种养料。” (雨果) 教师要加强学习, 从书中汲取富有启发性的养料, 做到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孔子最喜爱的学生是颜回, 他曾经夸奖这个学生说:“贤哉, 回也!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意思是说, 颜回家里很穷, 缺衣少食, 住在非常破烂的小巷子里。这么艰苦的生活对别人来说简直难以忍受, 而颜回却能够自得其乐。颜回真正令人敬佩的, 并不是他能忍受这么艰苦的生活境遇, 而是他的生活态度。在所有人都以这种生活为苦, 哀怨抱怨的时候, 颜回却不改变他乐观的态度。只有真正的贤者, 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 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 与贫富无关, 同内心相连。安贫乐道, 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 其实越是竞争激烈, 越是需要调整心态, 静下心来, 做好教师的本职工作, 这才是真正的为师之道。修身立德的最好途径就是静心读书。“静”是读书的前提———书是非静不能读的。静心读书, 可以感悟身体力行对于教师成长、学生成才的重要;可以知晓虚怀若谷对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意义;可以领会人格魅力是教育力量的活的源泉。

“腹有诗书人自华”, 教师要终身学习, 才能跟上时代发展, 读书显然应当成为每一个教师的习惯, 甚至信仰。在校园里往往单纯, 而报纸上的文章又比较概括, 真正深刻的思想, 来自思想家, 来自实践家, 来自具有责任感的知识人。他们在起着启蒙社会的作用, 读书就是在和他们的对话中获得感情和智慧, 从而让我们洞开眼界, 学会思考。我们不读书, 就不可能启蒙学生。一离开课本, 任何一个社会现实问题都使你困惑, 你就无法成为学生的引导者, 从而为众多学生的人生发展导航。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让我们像颜回一样甘于寂寞, 静心读书, 树立良好师德风貌, 甘做一辈子人梯, 不求名利, 坚守三尺讲台, 默默耕耘, 以教取乐, 笑谈两袖清风而不悔。

二、心中有人, 眼里是才

让我们先来看看宋人的笔记中记载的才子苏轼与高僧佛印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两人一起打坐参禅。

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

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

苏轼听后大笑, 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像一摊牛粪。”佛印吃了哑巴亏。

苏轼回家后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苏小妹冷笑一下对苏轼说: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明心见性, 你心中有什么眼中就有什么。佛印说看你像尊佛, 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 你说佛印像牛粪, 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是啊, 从某种意义上说, 一个人心中有什么, 他看到的就是什么。一个老师常常不知不觉地把学生按学习成绩或个人对学生的喜好分成三六九等, 在教学实践中对好学生关爱有加, 对自己眼中所谓的差生不闻不问, 甚至冷嘲热讽, 究其原因, 就是教师的心灵被追求以分数论英雄的功利所蒙蔽了, 眼中只盯住考试能得高分的学生, 而忽视对学生个性的尊重, 对学生幼稚的宽容和对学生进步的赏识。

眼中有人, 就是要尊重人格, 尊重个人的发展, 这是教育的基础, 是孩子人格发展的基础, 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学会尊重学生。“尊重”教育体现为师生互动效应, 重新认识孩子, 同时也重新认识自我。在教育中, 只有调动孩子饱满的参与状态, 孩子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只有将认识水平的提高、情感态度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有效地结合起来, 才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因此在实践中尊重孩子, 积极发展师生互动关系, 建立民主、平等、亲密新型的师生关系, 才能促进沟通, 促进以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促进自我概念的建立, 促进自我意识的完善, 才能使孩子人格健全发展。

眼中有人, 就是要容许孩子有自主选择的空间, 让孩子能够凭借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甚或无知而自由自在地在知识的海洋里寻觅真理, 天真地在情感的交融中陶冶身心, 轻松地在活泼的学习中成长自己。宽容是一种教育的智慧, 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并不希望孩子一夜之间成才, 优秀的教师总是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给予孩子深切的期待, 这种期待是一种发自教者内心的真正的宽容, 它没有对孩子“恨铁不成钢”的焦虑, 没有对孩子“揠苗助长”的虚伪, 没有对孩子的错误、失误耿耿于怀的刻薄, 也没有粉饰美化孩子的矫情做作, 而是以一种平和的教育智慧原谅孩子目前的落后, 用发展的眼光相信孩子日后的优秀。

眼中有人, 就是要关注每一个孩子, 赏识孩子的每一点小小的进步, 并给予表扬, 让他们感到自己受到了重视和欣赏, 从而激发孩子的自信和勇气, 促使他们的行为更加努力, 对学习更加有信心, 从而使学习成绩突飞猛进。一个人的一生有无数种可能, 绝世佳作在开篇往往平凡无奇甚至不尽如人意, 可是, 它最精彩的地方恰恰在开篇之后的无法预料中。学会赏识孩子, 把“恨铁不成钢”的“恨”化为爱, 像润物细无声一样, 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 理解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渴望和呼唤, 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 尤其是那些“问题少年”, 让我们牢牢记住:今天你眼中的所谓“差生”, 明天也许就是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比尔·盖茨”。

三、胸有丘壑, 展现风采

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 老师就得有一桶水。但在信息高速发达、社会快速进步的今天, 老师仅仅满足于原有的一桶“陈年老水”, 就很难应对今天和明天的教育。现代社会是需要终身学习的社会, 教师职业又是特别需要学习的职业, 持续不断的学习是教师工作与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 教师应自觉树立“学习就是工作”的理念, 成为终身学习的带头人。第一, 学习是胜任教学的需要, 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教师必须天天学习, 天天进行再教育, 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第二, 学习是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进步的需要, 知识的更新、课程的变革、教育对象的变化、教学手段的日趋丰富, 都要求教师不断学习。第三, 终身学习是身教育人的需要, 只有学而不厌的老师, 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因此, 教师必须不断充电, 与时俱进, 变原来的“一桶水”为“长流水”, 做到胸中有丘壑, 才能在讲台上展现自身风采与魅力。

胸中要有丘壑, 就要善于倾听。一切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都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生是否学会、会学, 是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所以, 教师应以学生为镜子来反观自己的教学实践, 在教师所面临的所有教育任务中, 了解学生头脑中的想法是最棘手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像学生观察老师一样来观察自己, 可以让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行为, 并了解到学生是否真正从教学实践中得到了教师所期望的意义, 进而调整教学策略,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失效性。

胸中要有丘壑, 就要善于合作。要培养学生学会合作探究能力, 教师自身就必先具备合作教研的能力。这要求教师应敞开胸襟, 乐于交流沟通, 不孤芳自赏, 不故步自封。你一个苹果, 我一个苹果, 互相交换还是一个苹果;你一种思想, 我一种思想, 互相交换就变成两种思想。合作备课, 相互听评课, 相互间进行专业切磋, 共同分享经验, 见贤思齐, 见不贤而内自省, 才能实现合作共赢, 共同成长。

胸中要有丘壑, 就要善于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 那么, 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 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 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 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他给出了一个教师的简洁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实践表明, 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

古人说:“行道, 有得于心, 谓之德。”从道德规范到道德意识, 再到道德行为品质, 离不开道德主体的内化和践行, 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 必定是一个自觉进行师德修养的教师。

摘要:要想做一个德才兼备的教师, 教师需要静以修身, 书以养德;心中有人, 眼里是才;胸有丘壑, 展现风采。

师德 第10篇

一、辅导员师德的探析

中共中央16号文件指出:高校辅导员是普通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师德建设在高校师德建设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稳定发展。

高校辅导员的师德与高校普通教师相比, 既有共性, 也有其特殊性。共性表现在:一是无私奉献, 甘为人梯;二是忠于事业, 热爱学生;三是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四是求真务实, 不断创新。其特殊性表现在:一是政治性, 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要求辅导员政治坚定, 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二是引导性, 要求辅导员在实际工作当中要正确引导学生成长成才。三是模范性, 要求辅导员注意言行举止, 成为广大学生学习的表率。

二、辅导员师德建设现状与问题

当前, 辅导员师德状况从总体上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 大多数辅导员队伍政治坚定, 理想远大, 作风严谨, 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对学生关爱有加, 对工作勤勤恳恳, 尽到了教师的职责。但值得注意的是, 师德建设中的一些问题也日渐显现,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政治理论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客观原因上, 由于辅导员忙于大量的事务性工作, 难以保证有充分的时间投入政治理论学习, 主观原因上, 一些辅导员来源于其他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在政治理论的基础方面较为薄弱, 此外, 有的辅导员自身忽视了对政治理论的学习, 片面认为政治理论务虚, 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性有限, 也有一些辅导员认为自身的工作经验能够解决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 而无需坚持理论学习。实际上, 随着我国进入转型期, 在社会思潮多样, 价值观多元的情况下, 尤其在涉及到重大问题和立场问题时, 政治理论素养的不足难以全面客观地向高校大学生说明和解释, 辅导员也就难以获得学生的认可和信任。

(二) 岗位责任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随着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高校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严重失调, 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为1:200, 但是在现实中大多数高校辅导员至少要管理300多名学生, 辅导员的日常工作纷繁复杂, 对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造成一定难度。另外, 对于辅导员来说, 主观上没有真正意识到辅导员工作职责所在, 认为自己是学生的“保姆”, 帮助学生解决一些事务性问题就是自己的职责所系, 而对于如何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方面没有过多关注。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 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 树人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岗位责任, 而树人又涵盖思想、能力、素质等多个层面。由此可见, 辅导员的岗位责任重大且神圣, 对岗位责任的认识要从“保姆意识”中脱离出来, 转变为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育人意识”。

(三) 综合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辅导员岗位要求具有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熟悉教育政策和法规, 同时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 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并且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当前, 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 管理的学生与自身所学专业也不尽相同, 在日常的心理健康、职业规划和专业教育中, 普遍意识到专业能力不足, 尤其对于刚入职的辅导员, 在面临多种多样, 纷繁复杂的学生问题时, 往往感到无从下手, 缺乏专业教育知识的支撑, 担心自身的做法不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反而会加剧问题的复杂程度, 可能会失去学生的支持和信任, 辅导员自身也会感到泄气。因此, 辅导员要不断加强综合业务能力的学习, 不断积累和总结良好经验, 为解决不同难度的现实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四) 模范引领作用有待进一步强化

辅导员是高校中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教师之一, 辅导员的言行举止时刻影响着身边的学生, 有些辅导员在与学生接触中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言行举止, 将工作中的坏情绪和负能量传递给学生, 比如抱怨对工作环境和待遇的不满, 又比如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 自己却失信于人, 引发学生的反感, 辅导员的模范引领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三、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的途径

在高校德育工作当中, 辅导员发挥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育人必先自育, 辅导员自身如何加强师德建设, 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结合本人辅导员工作,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在加强师德修养上下功夫实现以德育人

岳飞有言:正己而后可以正物, 自治而后可以治人。大学教师的重要职能不囿于传授知识技能, 更重要的在与对学生思想、行为、价值观的引导。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 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加强师德修养, 提升人格品质, 恪守道德规范, 在日常工作当中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 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 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在涉及到学生切身利益的评奖、评优和入党问题上, 更是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实事求是和全面客观地评判学生, 决不能因为跟某个学生或学生家长关系好, 在这些问题上出现倾斜, 会引起其他同学的反感。在解决人际关系和宿舍关系等敏感问题时, 要坚持实事求是, 公正无私的基本原则, 全面客观地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弘扬清风正气, 摒弃歪风邪气, 不断总结和反思自身的不足, 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榜样, 实现以德育人。

(二) 在提升业务水平上勤学习实现以学育人

习近平指出, 打铁还需自身硬。辅导员要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 提高自身素质势在必行。思想政治工作集政治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 同时高校大学生处于一个价值观多元的社会环境中, 各种思潮充斥其中, 有些大学生集体意识淡薄, 功利思想浓厚, 学习态度散漫, 大学生思想出现困惑或混乱, 对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构成了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 这就要求辅导员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从学习理论知识入手, 在提升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上下功夫, 通过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学习良好的工作经验并加以运用, 切实把握学生思想脉搏, 切实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另外, 除了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学习之外, 在奖助贷、心理、组织管理等常规工作当中, 辅导员也要认真学习业务知识, 掌握工作技能。此外,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 大学生群体倾向在新媒体平台表达意见和交流思想, 这就要求辅导员学习新媒体的特点, 以新媒体的话语方式同大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将线上和线下两种交流方式结合起来, 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时代在发展, 思想在进步, 辅导员唯有紧跟学习步伐, 不断充实自身的知识库, 才能实现以学育人。

(三) 在关爱学生成长上用心力实现以爱育人

辅导员在学生工作当中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关爱和关注每一个学生, 需要辅导员在实际工作当中要有“四心”。首先是爱心, 大学生离开父母, 告别家园, 只身一人来到大学这个陌生的环境, 更加需要爱的关怀、滋润和温暖。爱心是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对学生施之以爱, 动之以情, 尤其对于家庭贫困和单亲的学生, 应多给与关爱, 在学习、生活和实践方面给予鼓励、支持和引导, 帮助他们树立求学和生活的信心, 直面现实中的困难和不幸, 提升他们的抗压能力。其次是责任心, 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千头万绪, 纷繁复杂, 但学生工作无小事, 有些工作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 稍微不慎就可能造成学生利益损失, 这就要求辅导员要有责任心;再次是细心, 学生中的一些问题可能不会向辅导员汇报, 但是问题一旦长时间得不到解决, 就容易引发大问题, 比如宿舍关系和贫困生心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辅导员就要通过眼睛和耳朵细心地了解、发现和解决学生中的实际困难, 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比如了解到某同学经常不去上课而在宿舍, 这种情况就要及时前往宿舍了解情况, 同时向其他同学询问, 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再有是耐心, 辅导员工作繁琐而又突然, 需要我们在面向学生处理问题时做到平心静气, 耐心细致地了解情况, 把控自己的情绪, 顺利地解决问题。

三寸粉笔, 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 一生秉烛铸民魂。作为高校辅导员, 承载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光荣使命, 承担着圆就育才梦的艰巨任务, 机遇与挑战并存, 光明与希望同在。铸高尚师德, 圆育才梦想是高校辅导员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无论是师德认识的提升, 师德情感的陶冶, 还是师德行为的养成, 都需要“玉汝于成”的过程, 这要求我们在艰辛而漫长的育人生涯中砥砺品质, 增长才干, 努力成为一名师德高尚、作风优良、业务精湛的高校教师。

摘要:本文从高校辅导员的定位出发, 分析辅导员的师德现状与问题所在, 提出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的三条途径, 促进辅导员成为一名师德高尚、作风优良、业务精湛的高校教师。

良心——师德之魂 第11篇

关键词:师德; 良心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1-144-001

常言道:“教师的工作是一个良心活儿。”也有教师说:“我只要对得起我的良心就行啦。”一则打着点滴上课的老师帖子,在网络、电视台吵得沸沸扬扬。尊敬者有之,不屑者有之,疑问者也有之。在今年新亚中学教职工大会上刘校长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感触颇深 ——“做良心教育”。后来我有幸读到了郑杰校长《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的一篇文章《捧着良心教书》。郑校长说,很多普通的老师辛勤工作从来不看在“钱的份上”,而是看在“学生的份上”,教师们经常以是否“凭良心教书”来衡量自己。

一、用心育桃李,无悔献青春

2008年6月,我走进兰州新亚中学这个大家庭,成为了一名学前班的班主任、体育教师兼教务干事。一路走来,一路惊奇,一路感慨。回首过去的四年,是我与28名充满童稚,充满好奇,初次进入学前班课堂的孩子们快乐的时光,其中有过迷茫,有过无助,但更过的是努力,是成长,是每天的成熟和提高,而所有的点滴进步都离不开校领导和同事们给我的大力支持。

在工作的过程中,我日渐体会到了教师工作是一个“良心活”这句话的真正内涵。有人说,做教师要有“七颗星”:师者爱人,拥有一颗仁爱之心;爱岗敬业,拥有一颗责任之心;严谨求实,拥有一颗慎独之心;勤于思考,拥有一颗好学之心;胆大细心,拥有一颗创新之心;注重细节,拥有一颗纤巧之心;加强沟通,拥有一颗交流之心;其实,七个心加起来就是一颗心,一颗沉甸甸的——良心。

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工作千头万绪,既要抓学习,又要管思想,既要进行班级管理,又要解决日常矛盾纠纷,还有诸如人际关系、情绪情感等一系列的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千头万绪的工作要求教师时刻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对得起学校的重托,对得起家长的信任,对得起学生的期待,更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春华秋实,耕种收获,演绎的原来是大自然悄无声息的历程;海纳百川,巨浪滔天,也许只是水滴与水滴的相撞与涌动。作为一名新亚的教师,让我们永远用新主人翁精神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少一份懈怠,多一份勤奋;少一份奢华,多一份追求;少一份索取,多一份奉献,用我们的真挚、热情、用心育桃李,无悔献青春!

二、双手扶持千木茂,慈怀灌注万花稠

有人说教学苦,“家有半斗粮,不当孩子王”,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有人说教学乐,“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实事求是地说,教学是辛苦的,但最终是快乐的。就凭这一点,我对教育的执著从未动摇过。

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从最繁琐的教师工作做起,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基础。我认为,繁琐和基础,不等同于平庸,因为,它同样能孕育伟大。而教师的良心,在其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要知道:一个孩子,对于我来说,只是几十分之一,而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却是百分之百!

很多时候,虽然已经感觉疲惫不堪了,可面对眼前那些可爱的孩子,还是毫不犹豫地拿起笔;有时明明不舒服,可依然放心不下那一群孩子,便會拖着沉重的步伐到教室去巡视一番;有时处理学生之间的问题已经心烦透顶,可还是面带笑容、不厌其烦的向家长解释事情的原委。这是我们普通教师每天都在重复的工作,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你都会看到他们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身影。

每当我看着学生渴望求知的眼睛,看着学生的天真烂漫,看着学生对老师的尊重,看着学生的希望,我就不能不上足了发条似的努力工作。时至今日,我仍然秉承这样的信念:对得起老师、对得起孩子、对得起家长,更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正如郑杰老师说的一样:当教师不是赚钱的营生。教师在恭贺新禧时不太习惯于说“恭喜发财”,说实话,教师要发财是不可能的。所以老师努力工作,并不是看在钱的份上,而是捧着良心在教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像工人加工零件,可以立竿见影看到效果,也不能像加工零件那样,出现次、废品可以回收炉重造。教育只能靠人才去教育人才,靠特长去培养特长,靠爱心去滋润爱心,靠智慧去点燃智慧,靠灵魂去塑造灵魂。因此,教师的工作的确是一个良心活儿。那么,良心有多重呢?一个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自甘平庸的老师,在完成自己的教师任务后,沾沾自喜地说:“我已经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啦。”一个兢兢业业、不断进取、乐于奉献的教师,在送走最后一名学生后,仍满含愧疚地说:“我只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而已。”同样是良心,孰重孰轻?诚然,人的能力有高低之分,对社会的贡献有大小之别,追求的境界有雅俗之异,但每个人至少都要有基于并超越个人教学能力之上的精神追求。人的一生不能没有理想相随,理想不能没有激情相伴!这就是心灵,他应该站在精神的高处。静坐之时,可否轻叩心灵,真诚发问:教师良心有多重?也许很多人会笑出来:这怎么衡量?是啊,这怎么来衡量?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思考:孩子一生的幸福有多重?中华民族的未来有多重?人类社会飞速发展的意义有多重?当我们思绪飞扬的时候,那无法衡量的分量是否已昭然于心?教师的“良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当我们白发苍苍、安享晚年的时候,能坐在夕阳里坦然地对自己说:我问心无愧!

淡泊名利,宁静致远,这几乎是每一个老师的人生信条。我们凭着自己的良心,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的是那样的不平凡,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为自己坚定的信念所感动,我们也为自己的选择所坚持。

我想我的教师格言就是——干良心活,做个有良心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周济.爱之责任——师德之魂[J].人民教育,2005,(8):2-3

[2]刘东英.师德之现实判断[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4):89-90

[3]邵来成,高峰勤.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

[4]袁小平.制度伦理:师德建设的新路径[J].教学与管理.2005(4)

师德 第12篇

一、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全心全意为了学生的成长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勇于承担责任。教师把全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的工程。责任是指在一定社会生活中的个体集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对他人对自身和对社会所应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我们的教师早起晚睡, 辛勤耕耘, 品格高尚, 刻苦钻研, 工作作风严谨, 逐字逐句地批改作业, 带病坚持工作。利用休息时间为参加竞赛的学生进行专业知识辅导。不断提高教学科研能力, 争做“双师型”教师。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学校不断调整课程设置。为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要求, 教师不断更新专业知识, 研究专业前沿理论, 研究职业标准, 为完成培养社会合格人才的使命而不断进取。

教师爱岗敬业、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作风正派, 把知识和爱心奉献给学生。廉洁从教, 是教师处理教学活动与个人利益之间关系的准则,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应当注意保持的品德。在廉洁从教方面, 坚守高尚情操, 讲奉献, 不计较报酬。以师德提升人格魅力, 诲人不倦, 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担负起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的引领责任, 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教师常常把国家和人民托付给的教育使命当作事业来做, 处处以身作则。以优良师风带动优良学风, 以高尚品格战胜邪恶, 在反腐倡廉的面前做一个高品质的合格教师。

二、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感染学生, 把学生培养成意志坚强的有为青年

教师应具有高尚良好的道德人格, 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教师要在人格的心理品质方面具有同情心、热心、耐心和信心, 对学生人格的心理品质方面注重意志力的培养与积极面对人生的心态。教师在师德的建设中发挥积极了作用, 能够模范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社会的正义, 自觉按照教师道德规范的要求, 认真履行教师的岗位职责。引领社会风尚, 举止文明。教育实践表明, 教师的人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其作用是久远的。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品质和语言行为都会在学生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无私奉献精神必将激励学生的斗志。

三、增强服务意识, 强化服务功能, 自觉地为学生成人、成才服务

首先关注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情况, 为培养良好的品行, 张扬个性, 提供锻炼舞台。为进一步扩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举办各种社团活动。如歌咏比赛、健美操大赛、话剧演讲比赛, 举办篮球、排球、乒乓球、足球比赛, 等等。

举办重大纪念活动, 弘扬民族精神, 激发学生爱国爱校、爱班级、爱专业、爱同学的情感。通过开展系列活动, 为全面提高素质提供了积极有效途径, 可以改掉不良生活习惯, 转移到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兴趣和行为当中。

要尽可能发现每个学生的优势和长处, 尽力扑捉他们身上表现出或潜在的发展潜能, 让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尤其对那些挫折多于成功, 沮丧多于快乐的学生, 要时时处处对学生给予关怀和指导, 为其进步创造条件, 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发展。

四、严格管理学生, 公正对待学生,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 尤其是做好单亲家庭学生的思想工作。管理学生尽心尽力, 对学习目标不明确的学生, 进行积极诱导, 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搞好职业生涯教育, 让学生懂得今后的发展目标。

对问题学生不能掉以轻心, 不能放任自流, 不能一味地迁就与屈从。对学生要实行严格管理。教育学生做好各种防范措施, 把握交流尺度, 避免受到伤害。辅导员要经常找学生谈心, 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着眼于学生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真诚关爱每一个学生, 用高尚品质、渊博的学识和博大的胸怀开启学生的心灵。在各项具体工作中, 以高质量的服务水平体现良好师德修养。

五、在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上下功夫, 为学生排忧解难

在学生的权利受到侵犯伤害时, 通过法律程序和法律规范, 为学生讨回公道。为了更好地维护学生的利益, 组织法律讲座, 让学生增强法律意识, 要做学生的监护人, 永远站在学生的一边。关心学生的成长, 关心学生的生活,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学生生病住院或遇到难题的时候, 辅导员要及时帮助解决问题, 及时送去温暖。

高尚人格包括传授专业知识和教会学生做人两个方面。教师必须严谨治学, 勇于探索, 恪守学术规范, 遵守他人学术成果, 克服浮躁, 抵制非诚信现象。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 用自己的品格影响学生, 教育学生用感恩的心回报社会。不能见利忘义, 杜绝考试作弊和拖欠国家助学贷款。在求职就业方面禁止虚假包装自己或伪造各类证书, 违约或与多家签约, 严格要求学生不能欺诈行骗或破坏他人网络系统及数据资料。

教师以坚强的意志品质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鼓励学生要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帮助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生命中遇到坎坷, 是磨练意志和跨越挫折的最好时机。教师要用爱心和耐心打开学生的心结, 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使学生能在挫折面前百折不挠。

总之, 以教师高贵的品德, 塑造学生完美的人生。以诚信待人,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廉洁自爱。用实际行动培育出一批敢于拼搏、积极进取, 具有远大理想的新世纪的创造者。教师的使命是神圣的, 要用辛勤的浇灌帮助学子成栋梁, 师生争艳闯天下, 共创美好的未来。

摘要: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感染学生, 在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上下功夫。为学生排忧解难, 以师风带动学风,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把学生培养成意志坚强的有为青年, 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关键词:师德,职责,高尚情操,引路人

参考文献

[1]邹树梁, 黄建美.谈大学生诚信教育课程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 2012, (5) :29-30.

上一篇:城镇生态环境治理下一篇:初中地理情景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