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三伏贴”

2024-05-09

冬病夏治“三伏贴”(精选9篇)

冬病夏治“三伏贴” 第1篇

一般来说, “三伏天”是从二十四节气的“小暑”后开始, 横跨“小暑”、“大暑”、“立秋”三个节气, 分为初、中、末伏, 共30天。为顺应天时, 帖敷时间定在初、中、末伏的第一天, 一般3年为一个疗程。

以下几类情况的人不宜做“三伏贴”治疗:支气管哮喘、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处于发作期;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溃者;孕妇;有严重心肺功能疾患者;阴虚火旺体质的患者;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

贴敷期间要饮食清淡、少食生冷、油腻及过咸的食物, 少食辛辣刺激食品。当天不宜进食海鲜、鱼虾、羊肉、蘑菇等发物。

冬病夏治三伏贴 第2篇

通州 徐明辉

常见的“冬病”包括以下几种:(1)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2)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或胃溃疡引起的胃胀、胃酸、胃痛,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腹泻。(3)妇产科疾病,如痛经、产后头痛、产后风等。(4)其他,如痹證——风湿、类风湿引起的颈、肩、腰腿痛。(5)四肢寒凉怕冷,免疫低下。

中医认为,三伏养生是“冬病夏治”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这是因为三伏天是全年最炎热的时节,人体正处于阳气最为旺盛、气血通畅、皮肤腠理松弛的状态。在此期间采用穴位贴敷疗法来预防“冬病”,将辛温发散的药物精制而成药膏贴敷于穴位,能最大程度地起到温阳益气、通经活络、祛风散寒、行气止痛等作用,对“冬病”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

方中白芥子能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常用于治疗寒痰喘咳、胸胁胀痛、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痰湿流注、阴疽肿毒。延胡索能活血、利气、止痛。常用于治疗胸胁、脘腹疼痛,经闭痛经,产后淤阻,跌扑肿痛。甘遂能泻水逐饮,常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喘咳,二便不利者;外用可治痈肿疮疡。细辛有祛风、散寒、行水、开窍之功,可治风冷头痛、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

一般来说,“三伏天”是从二十四节气的“小暑”后开始,横跨“小暑”、“大暑”、“立秋”三个节气,分为初、中、末伏,共30天,还有些年份是40天。为顺应天时,贴敷治疗定在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而当遇到历时40天的“三伏天”时,为了保证治疗的连贯性,使每次贴敷的间隔时间相同,通常会增加一次,称之为“加强灸”。

当然,三伏贴属于穴位贴敷治疗方法,并不是只限于三伏天使用,只不过三伏天来贴效果更好些。

从冬病夏治论三伏贴之刍议 第3篇

关键词:《黄帝内经》,冬病夏治,三伏贴

《内经》云“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这是在《内经》中对于冬病夏治的基本理论溯源。在临床上,好发于冬季的哮喘、老年慢性细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等疾病,多是因病患身体素虚寒,正气不足,如现代医学所解释的免疫力低下,无法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也就成为了“冬病”的典型;然而,中医老祖发明了一种治疗方式,利用人体在夏季阳气旺盛,营卫调达、腠理开达的生理特点,通过穴位贴敷、穴位注射、拔药罐等方法,来温煦机体,扶住正气,驱散寒凝,为冬季保养打下基础,以求得“不治已病治未病”,即“夏治”。

1 冬病夏治的中医根据

根据阴阳对立制约和互根互制的理论,从冬至开始,阳生阴退,夏至,阴生阳退;所以夏至阳气最旺。我们可以选择三伏天,利用人体为阳气最旺和体内寒凝易解之时,来温补阳气,驱散寒凝,驱散患者体内的阴寒之气,将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从而可以到达“冬病夏治”。

2 三伏贴与冬病夏治的理论联系

三伏贴即“穴位贴敷疗法”,临床上属于天灸的一种,遵循了时间治疗法,三伏指庚日,其在五行理论属金,对应肺脏。而自然界在夏季阳气最旺,为驱散寒邪的最佳时间,同时夏季腠理疏松,采用穴位贴等的治法,可以使药力通过腠理直达病所,调和人体阴阳,协调五脏平衡。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春夏养阳”的原则,在初伏、中伏、末伏这三个庚日的第一天(三伏天即农历夏至的第三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的第二个庚日止),进行穴位治疗,从而鼓舞人体正气,驱散人体阴寒之气,储蓄阳气,增强抗病能力,从而防治疾病。临床上根据“三因治宜”的原则,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居住环境、患病情况等不同,贴敷时间一般为:儿童每次贴2~3小时,成人每次4~6小时。

三伏贴疗法,遵从“天人相应”的养生原则,三伏天,利用人体为阳气最旺和体内寒凝易解之时,来温补阳气,驱散寒凝,起到扶正祛邪的治疗目标。治疗疾病的范围较为广泛,但以“冬病”为多见,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等。基本病机可总结为体内阴寒太盛或者阳虚导致阴寒,常需要夏季自然界的鼓动才能激发人体的阳气,三伏用药主要采用辛温通阳的药物,辛者能行能散,配伍温里药、行气药、贴祛湿药等,温阳散寒,驱散寒邪消除病因;二是采用“随而济之”的补法,即在夏至以后,阳气渐去之时,取补肾温阳、顾护正气的经穴,如关元、命门、肾俞等,来调补机体阴阳。

3 临床应用三伏贴案例慢

3.1 慢性支气管炎与哮喘

两者同属于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感受风寒;中医认为是阳气不足,腠理不顾,外邪容易入侵。冬病夏治“三伏贴”可以提高人体机体免疫力,降低机体过敏状态,提高抗病能力。慢性支气管炎与哮喘主要涉及肺、脾、肾三脏;在阳气不足、加之气候骤变之时,容易发病。临床上经常用以解表散寒的细辛、麻黄、桂枝,温阳行气的白芥子,破血逐瘀的延胡索,泄水逐饮的甘遂等药物,辅以麝香辛香开窍走散,促进药力,再配以具有温中作用的姜汁,在肺俞、心俞、膈俞、肾俞、膏肓等背腧穴以及天突、定喘、膻中等穴位进行贴敷,达到疏通经络、调整脏腑阴阳、驱散寒凝,使人体阴平阳秘,脏腑经络通畅,达到喘平咳止的效果。蔡建新[1]通过三伏贴穴位贴服治疗小儿哮喘与单独服西药者形成对照,研究发现咳喘三伏贴穴位贴敷临床疗效显著。贴穴位贴敷能够调节哮喘患儿机体免疫,降低血清IL-4和提高IFN-x浓度,调节Thl/Th2平衡,从而能够达到调节和提高血清体液免疫水平,增强抵抗力的目的,减少疾病发作次数、减少哮喘发作程度,控制哮喘发作。

3.2 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也称变态反应性鼻炎,使机体对某种变应原敏感性增高而引起的鼻塞流涕、鼻痒、喷嚏、嗅觉减退或丧失的一种病症。中医认为其主要病机是素体卫外不固,腠理疏松,风邪寒邪等阴邪趁虚侵袭肌表,诱发或加重本病的发生与发展。在临床治疗中,通常取白芥子、延胡索来发散止痛,甘遂、细辛,配以姜汁,来温煦肌表,在定喘、肺俞、脾俞、风门、心俞、肾俞、取膏肓、膈俞、三焦俞等部位进行穴位敷贴,来起到温经散寒、宣通肺窍的功用。杜淑艳[2]招募患者120例,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经“三伏贴”治疗后显效58例,有效51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90.83%;李友武[3]观察温针灸结合“三伏贴”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结果在鼻炎临床症状计分改善和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对照组。

4 小结

综上所述,三伏之时若能借助自然界阳气的温煦之力,加之以温热、补虚之治法,便可以阳克阴,将蛰伏于体内的阴寒邪气连根拔起,得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冬病夏治的灸法在治疗方法和适应症上各有特色,但总的来说,由于其温热的特性,并不是人人都适用,实热性疾患及阴虚火旺体质的人应慎灸,否则只会“火上浇油”、事与愿违。所以,我们治疗是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同时要不断与现代医学前沿成果相结合,促进中医疗法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蔡建新.咳喘三伏贴防治小儿哮喘临床观察[J].2008,2(23):143-145.

[2]杜淑艳.“三伏贴”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效果观察[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5,2:132-134.

冬病夏治:三伏灸 第4篇

三伏灸是通过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人体内阳气也相对充沛的时机,应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的中药制成药饼,通过辩证分析后,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贴敷灸调理。此时,人体腠理疏松,气血畅通,药性易于深达脏腑,三伏灸乘其势而治疗,往往可获得良好的疗效,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疗法。

三伏灸是利用“冬病夏治”原理,在夏天治疗冬天易发的疾病,以预防和减少该病在冬季发作,对以下两类疾病尤其有效:一类是过敏性疾病,如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及小儿冬天易得的感冒:一类是跟虚寒有关的疾病,如胃痛、结肠炎、关节痛、虚寒头痛、肾虚引起的腰痛及其他疾病。

临床发现,不少咳喘患者在做了三伏灸以后,冬天哮喘发作的次数减少了,症状减轻了,病情较轻的患者甚至有的就没发作。儿科医师也从临床上发现,很多免疫力低下、冬天容易感冒俗称“易感儿”的孩子们,自从做了三伏灸以后,冬天感冒的次数少了,症状轻了,病程短了。除哮喘之外,三伏灸对咽炎引起的咳嗽以及过敏性鼻炎也有很好的疗效,同时三伏灸药饼贴敷治疗肩周炎、网球肘等寒湿痹证有显著疗效。

三伏灸通常对症选取多味中药按比例研磨,用姜汁调成膏状,再用胶布将块状药膏贴于穴位上。成人一般贴4-6小时,儿童贴2-4小时。中药敷贴后,有人会出现红、肿、热、痛,有的人可能会起疱,这是由于药物被人体吸收充分、穴位敏感所造成的。皮肤起疤、反应强烈的病人疗效往往出乎意料的好。

为防止感染,起疱后一定不要搔破,少量小的水疱可等待其自行吸收,大水疱可用消毒针头刺破抽液,外涂5%碘伏液,宜暴露,避免覆盖患处。孕妇、年老体弱、皮肤过敏等患者应慎用或禁用,敷贴期间应禁食生冷刺激性食物,海鲜、虾等易发物,牛肉、鸭肉、鹅肉、花生及其他煎炸食物,以免影响调理效果。

本疗法在针对症状调理的同时,可调动人体阳气,鼓舞正气,从而大大提高人体免疫力。

[三伏灸适应症]

1.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各种慢性咽炎等多种肺系疾病:

2.过敏性鼻炎,四肢寒凉怕冷,免疫低下,反复感冒:

3.虚寒头痛、慢性虚寒、胃肠炎、溃疡病、腹泻、消化不良、厌食、胃痛:

4.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骨关节问题及颈肩腰腿痛等症状;

5.痛经等虚寒性的疾病及其他妇科问题。

[注意事项]

1.部分病人贴药后皮肤出现潮红或小水疱等是正常现象,若去药后灼热感仍甚者,可涂以少许芦荟胶;

2.若已出现小水疱破裂而引起感染者,应及时就医;

3.灸疗后4个小时内严禁用生冷水冲洗;

4.治疗期间避免食用辛辣、生冷、油炸食物,避免感冒,谨慎房事;

5.贴药不能长于8小时,出现小水疱者应即时拆去药物;

6.孕妇、血证及各种实热证患者慎用;3岁以下小孩不能使用。

大艾堂温馨提示:

2013年三伏穴位贴敷日期:

初伏:7月13日-7月22日

中伏:7月23日-8月11日

末伏:8月12日-8月21日

伏天共40天,中伏20天需要贴敷2次,一共贴敷4次。

香港中路店:青岛市香港中路126号西门

新兴体育店:青岛市北区延吉路108号新兴体育馆2号门西侧

冬病夏治“三伏贴” 第5篇

尘肺病是职业病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1]。西医在肺纤维化治疗上目前无突破性进展。中医药冬病夏治“三伏贴”对肺纤维化的治疗,属于中医的内病外治方法,内病外治与内治一样,是以脏腑经络辨证治疗理论为指导,将药物施予皮肤、孔窍、腧穴以发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活血祛瘀、解毒消肿、化瘀祛腐、扶正祛邪的作用,从而调整脏腑功能,纠正阴阳的偏衰,提高机体免疫力,达到治疗的目的。内病外治宗师吴师机言“外治理论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是对外治作用理论的高度概括。

笔者所在科于2008~2010年三年夏天对患有尘肺病300例患者在三伏天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穴位贴敷,经每年度冬季疗效观察,取得满意效果。现就中医药冬病夏治“三伏贴”对肺纤维化治疗作用的理论基础、中医药辩证施治的历史渊源及中西医对该病的认识进行探索性分析,以总结临床经验。

1 冬病夏治“三伏贴”的历史来源及理论基础

中医中药荟萃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并在生活实践及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有目的寻找药物的行为,也是中药药理学的初步实践。

冬病夏治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从1973年长沙马土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宋代刘翰《开宝本草》、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清代吴高先《理瀹骈文》对中医冬病夏治都有不同的记述,只是没有提及“冬病夏治”一词。

以《内经》为基础,三条“冬病夏治”理论观点,形成了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核心思想:其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阴阳平衡观点;其二,“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观点;其三,“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天人相应观点。

阴阳、五行、五运六气、历法、精、气、神、经络组成《内经》的核心思想,而阴阳被称之为辩证施治用药之总纲。《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阴阳是万物之道,对于人体认为“疾病”是发生阴阳失衡的过程,是有“阴平阳秘,精神乃致,阴阳离决,精神乃绝”,故治则总纲就是调整阴阳平衡。

1.1 冬病夏治的概念

冬病夏治是中医的传统疗法,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和“春夏养阳”的原则,对冬季气候寒冷时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疾病缓解时进行治疗,在炎热的长夏天通过大辛大热的中药对任督二脉、膀胱经的作用,促使肾精化生“元阳”之气和促使脾胃功能健运而化生“卫阳”之气,以达到阴阳的平衡来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坚持一定疗程(3~5年)后,机体的本虚一面得到纠正,再到冬天,机体就能抵御外邪的侵入,以预防和减少疾病在冬季的发作频率。

中医认为的“冬病”包括呼吸、循环、消化、免疫等多种疾病。其病机特点是阳气不足;“夏治”是在夏天选用适宜的方术加以防治,包括内服中药、中药外敷、中药外治等手段。“夏治”还特指在“长夏”即最炎热的三伏天为最佳时间,如2010年7月19日(初伏第一天)、7月29日(中伏第一天)、8月8日(末伏第一天)。

1.2 经络在治疗中的作用

《内经》中描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根据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学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它纵横交错,沟通表里上下、内外,联系全身,维持人体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腧穴是人体气血汇聚之处所,是脏腑经络之气达于体表的部位,也是药物敷贴的治疗部位,它能够通过经络调整全身的气血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贴敷经络腧穴的选择

《内经》认为,父母受禀先天之“精”藏于肾,余者藏于奇经八脉,依这一理论,使藏于奇径八脉的先天之精气尤其是任督二脉之“精”化生元阳元阴之气,使元阳元阴来维持人体阴阳平衡,故选任督二脉为主经,选足太阳膀胱经、于太阴肺经为辅,具体分布为:(1)以咳嗽为主的尘肺病:基本穴:肺腧、心腧、膈腧、定喘、中府;加减穴:云门、尺泽、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魄户、膏肓、神堂。(2)哮喘及喘息型尘肺病:基本穴:定喘、肺腧、肾腧、膻中;加减穴:中府、云门、天府、尺泽、气海、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脾腧、膈腧、魄户、神堂、大推、心腧。(3)肺气肿、肺纤维化:基本穴:肺腧、肾腧、气海、膻中、中府、涌泉、华盖;加减穴:定喘、脾腧、肾腧等。

3“三伏贴”药物组成、功效及帖敷时间

3.1 药物组成

A方:以白芥子、生延胡索、生甘逐、细辛、生姜等作为基本药方[2]。B方:血竭、水蛭、僵蚕、蝉蜕、皂荚、黄芪、白术、骚休、防风、甘草等。严格加工炮制程序,药物粉碎过120目筛,无菌,烘干,用生姜汁调和做成大小均匀小药丸,穴位贴敷。

3.2 功效

通络益肺、调和营卫、扶阳固本、温肺散寒、化瘀祛毒、活血化瘀、养阴生津、扶正固本。笔者尝试着把中医药治疗肺萎、肺痹的治法通过内病外治、冬病夏治三伏贴的方法应用于尘肺病肺纤维化的防治,扩展了中医中药治疗肺纤维化的治疗手段,通过实践,也具有改善症状,治疗肺纤维化的作用,对肺间质的病变的治疗途径又拓展了许多临床治疗体会。

3.3 帖敷时间

成人患者每次贴药时间2 h,每年三伏天首日各贴一次,连续帖敷三年为一疗程,贴敷过程中300名患者均感觉局部发热,只有1例80岁患者自行贴敷24 h,帖敷部位出现潮红水泡,后自动消退。

4 中医对肺纤维化的认识

笔者认为肺纤维化可归属中医学“肺痿”、“肺痹”范畴,“肺痿”由汉代医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次提出并设专篇论著,“肺痹”首载于《皇帝内经素问》。该病在发病过程中,早起多表现为痰浊、瘀血痹阻肺络,属肺痹范畴;后期肺叶萎缩,丧失功能,属肺萎范畴;肺络不通,肺脏萎缩,肺失宣降,气失所主,故以呼吸困难、气短、动则加重、干咳无痰为主症,该病病程为“虚、痰、瘀、毒”四证及痰浊瘀血、痰瘀痹阻、痰瘀化热、外感风热之邪等,并根据患者症状、舌苔、脉象进行分型和辨证。

5 西医对肺纤维化的诊断要点

(1)患者有干咳、气喘、进行性呼吸困难、心悸、唇甲紫绀、形体消瘦等临床表现。(2)X线可见双肺弥漫性网状、磨玻璃状、小结节状及胸膜下线或囊性阴影。(3)肺功能及血气分析结果异常。(4)可除外其他该类症状的疾病。该病特点是起病隐匿,进行性加重,最终肺、心功能衰竭导致死亡,故医学界称本病为“亚癌”。

6 治疗体会

所治疗300例尘肺患者,男275例,女25例,平均年龄58岁。

6.1 中医对尘肺病肺纤维化的分型

大多属于肺萎肺气虚寒型,或有伤阴体征。临床症状可见咳唾涎沫,其质清稀量多,或干咳,喘息性进行性加重,动则气短、喘憋尤甚,神疲乏力,反复易感,自汗,口干咽燥或手足心热,面唇发绀,舌紫暗,无苔或少苔,脉细涩或细滑。

6.2 治疗效果

经过三年连续的“三伏贴”治疗后,患者咳嗽、憋喘症状均明显减轻,感冒次数减少,痰量减少易咳,舌质淡红,脉沉和缓。

尘肺病肺纤维化是医学界难以攻克的难题,我们坚信,在中医药传统理论指导下,借助先进的现代医学的优势,采用冬病夏治“三伏贴”的途径,佐以其他疗法,一定能为此类患者开辟出一条新的康复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德鸿.尘肺病.北京: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33.

冬病夏治“三伏贴”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门诊及病房符合纳入标准的冠心病患者230例,根据患者意愿是否进行贴敷分为贴敷组(116例)与对照组(114例)。

1.2诊断标准参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制定标准。

1.3纳入标准年龄18岁~80岁;符合西医冠心病诊断标准,且具备以下任意一项:1明确的陈旧性心梗病史,或PCI史,或冠脉搭桥史。2冠脉造影 或冠脉CTA结果提示至少一支冠脉狭窄≥50%。3负荷核素心肌扫描检查提示冠心病心肌缺血者。4运动平板心电图阳性(限男性患者);具有典型的心绞痛症状;受试者知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研究方法

1.4.1研究药品由导师徐浩教授研制、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药厂加工生产的“冬病夏治”三伏贴。药物组成:川芎、薤白、冰片等。药品规格:贴布5 cm×5cm,药芯重1 g,直径2.5 cm。

1.4.2贴敷穴位及方法贴敷选取膻中、心俞(双)穴。每伏首日贴敷3个穴位,第二日、第三日仅贴敷心俞穴(双)。贴敷期间,嘱患者禁食生冷、油腻、辛辣之品以及海鲜、羊肉、蘑菇等发物。

1.4.3贴敷时间根据中医时间医学理论,三伏天中每伏第一天是开穴的时机,此时进行敷贴效果最佳。本研究采用每伏第1天开始进行贴敷,连续贴敷3 d,每日贴敷1次,每次贴敷4 h~6 h,根据个体差异,贴敷时间可做适当调整。二伏、三伏同上。

1.5 疗效评价

1.5.1心绞痛疗效参照1979年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座谈会《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

1.5.2中医证候疗效记录观察前后患者冬季 ( 11月 ~2月 ) 中医证候情况 , 各症状根据不同严重程度分为无 、 轻 、 中 、 重四级 , 赋分标准为 : 无 ( 0分 ), 轻 ( 2分 ), 中 ( 4分 ), 重 ( 6分 )。 疗效判定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 试行 )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显效 : 临床症状 、 体征明显改善 , 证候积分减少 ≥70% ; 有效 : 临床症状 、 体征均有好转 , 证候积分减少 ≥30% ; 无效 : 临床症状 、 体征无明 显改善 , 甚或加重 , 证候积分减少 < 30% ; 加重 : 临床症状 、 体征均有加重 , 证候积分减少 <0 。

1.5.3患者自评病情严重程度根据李克特量表,用区间(0—10)代表病情的不同严重程度(0为无症状,10为病情最严重),请患者根据自身病情程度选择对应数字,进行观察前后患者自身病情严重程度比较。1.6统计学处理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0软件包处理。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百分率或构成比进行描述;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 ±s )描述。两组比较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检验,给出检验统计量及计算对应的P值,P<0.05有统计学意义。影响冬季再住院相关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二元Logistics回归等数据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2 结 果

2.1一般资料 本研究纳 入230例患者。贴敷组116例,失访4例,误纳1例(合并心衰),因不良反应退出1例;对照组114例,失访3例,误纳1例(年龄>80岁)。最终进入分析的冠心病患者220例,贴敷组110例,对照组110例。男性108例,女性112例,年龄38岁~80岁,年龄64.04岁±9.73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BMI、吸烟史、既往史、心绞痛轻重分级及基础用药等基线资料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2.2心绞痛疗效贴敷组患者冬季心绞痛发作总有效率67.27%,优于对照组(31.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 5);贴敷组硝 酸甘油总 减停率(77.40%)优于对照组(2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1、表2。

2.3中医症状疗效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均较前有所减少,贴敷组较对照组中医症状总积分改善程度更为明显(P <0.05)。详见表3。

2.4阳虚寒凝证与非阳虚寒凝证患者心绞痛疗效比较贴敷组阳虚寒凝证患者的冬季心绞痛改善情况优于非阳虚寒凝证患者(P <0.05);而对照组两证型心绞痛疗效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4。

例(%)

2.5 影响冬季再住院相关因素二元Logistics 回归分析观察前,220例研究对象中共有57例患者在上一年冬季(11月至次年2月)曾因心绞痛住院。半年后随访,发现其中有18例患者今年冬季再次发生因心绞痛住院事件。对影响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冬季再住院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三伏贴、BMI、血运重建、吸烟史是影响冬季再住院的相关因素,以P <0.1为筛选标准,作为进入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的变量,发现三伏贴是冠心病患者发生冬季再住院事件的独立影 响因素 (P<0.0 1,RR=0.0 2 9,9 5%CI0.003~0.312),说明“冬病夏治”三伏贴对减少冠心病患者发生冬季因心绞痛再住院事件具有一定保护作用。详见表5。

2.6 相关调查 观察后两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均有所好转,贴敷组减轻83例,对照组减轻56例,贴敷组总改善率(75.60%)优于对照组(50.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6。

2.7安全性评价贴敷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5例患者诉有轻度不良反应,其中3例患者贴敷后出现皮肤潮红伴轻微瘙痒,1例患者诉有皮肤异样反应,以上4例患者均可耐受,未影响贴敷;另有1例患者因对胶布过敏,不能耐受退出观察。

3 讨 论

“冬病夏治”三伏贴,利用“春夏养阳”的观念,顺应人体阴阳调和的优势,改变疾病发生的条件,进一步促进人体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这既符合中医学“因时制宜”防治疾病的理论基础,亦是“天人一体”整体观的具体体现。目前三伏贴已广泛应用于呼吸、消化、儿科等多系统疾病的防治[1,2]。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有关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冠心病、高血压、心衰等疾病的相关研究也日益增多[3,4,5,6,7,8]。但结合中医时间医学的特点,正确的贴敷时间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因此三伏天期间进行贴敷对防治冠心病患者冬季心绞痛发作的临床意义可能更大。

三伏贴根据脏腑经络的络属关系及腧穴的主治功能,采用贴敷的方式使药物作用于穴位,二者共同作用达到畅行经气,调整脏腑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导师徐浩教授研制的“冬病夏治”三伏贴经验方。主要药物组成为:川芎、薤白、冰片等。其中川芎性辛温香燥,走而不守,既能行散,又入血分,上行可达巅顶,下行可达血海,为血中之气药,活血祛瘀作用广泛,寓辛散、通达、活血、行气、止痛等功能于一体;薤白辛温微苦,通阳散寒、行气导滞。《本草求真》记载:“薤,味辛则散,散则能使在上寒滞立消;味苦则降,降则能使在下寒滞立下;气温则散,散则能使在中寒滞立除;体滑则通,通则能使久痼寒滞立解。是以胸痹刺痛可愈”[9];冰片味辛苦、性凉,长于通诸窍、活血散郁。辛凉开散,一方面有利于刺激经穴,另一方面在辛温药中少佐辛凉药,以免太过温热,伤阴耗气,同时局部温凉感易于患者接受;诸药合用,共奏通阳散寒,活血止痛之功。贴敷取穴为膻中、心俞(双)。膻中隶属任脉,为心包募穴、八会穴之气会,具有利上 焦、宽胸膈、降气通络 的功效[10]。《灵枢· 胀论》记载[11]:“夫胸腹,藏腑之郭 也。膻中者,心主之宫域也”;心俞穴隶属足太阳膀胱经,为心的背俞穴。《针灸甲乙经》记载“寒热心痛,循循然,与背相引而痛”[12]。两穴均为治疗胸痹心痛病的要穴,且任脉与膀胱经,一阴一阳,两经相合,起到共同调节全身阴阳的作用。“冬病夏治”三伏贴通过药物与经络的双重调节,取得温通通脉、扶正固本的作用,从而达到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冬季发作的良好效果。

冬病夏治“三伏贴” 第7篇

关键词:小儿支气管哮喘,冬病夏治,咳喘贴,穴位敷贴

近年来, 采用中医中药对小儿支气管哮喘进行防治, 逐渐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本文选择我院收治的40例小儿支气管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在中医冬病夏治理论指导下, 对三伏天咳喘贴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进行了观察及对比分析, 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我院40例小儿支气管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收集时间为2012年1月~2013年1月;所有患儿临床诊断和检查确诊。入院时表现出咳嗽、胸闷和气喘等症状。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划分为研究组 (三伏天咳喘贴配合急性期西药治疗) 及对照组 (纯西药治疗) , 每组20例。研究组男12例, 女8例, 年龄1~14 (平均7.5) 岁, 病程0.5~6 (平均3.5) 年;对照组男10例, 女10例, 年龄3~13 (平均6.0) 岁, 病程5个月~7年, 平均4.0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和病情等方面的对比差异不明显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以“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及“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作为西医与中医的诊断标准;年龄1~14岁;患儿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 自愿参加。排除标准:排除合并心衰、肝肾不全等严重器官或系统功能疾病患儿;排除精神障碍及不配合研究者;对本文采用药物过敏患儿。

1.3 治疗方法

1.3.1 研究组

采用咳喘贴穴位敷贴进行治疗。咳喘贴制备方法:白芥子、延胡索、法半夏、甘遂、细辛、肉桂、冰片等药物, 按照一定比例研磨成粉[2], 加入适量生姜汁进行调拌, 置于三伏贴空白胶贴上, 制备完成。穴位选择因配合三伏天的时机进行相应选择。本文中研究组患者咳喘贴穴位敷贴选择在初伏、中伏、润中伏和末伏各进行1次, 每次敷贴保持时间在2~6h之内, 连续4次为1个疗程。同时配合在急性发病期采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及硫酸特布他林混悬液各半支, 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ml局部雾化吸入, 2次/d。

1.3.2 对照组

采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及硫酸特布他林混悬液雾化吸入进行治疗。本研究中, 采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及硫酸特布他林混悬液各半支, 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ml局部雾化吸入, 2次/d。

1.4 疗效评价

基本控制: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症状基本消失, 哮喘发作次数降低至治疗前30%以下, 活动能力增强;有效:咳嗽、咳痰和呼吸困难较治疗前有所好转, 哮喘发作次数降低至50%以下, 活动能力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未有效改善, 哮喘发作次数未减少, 活动能力未明显改善。

1.5 统计方法

数据导入SPSS17.0软件处理, 采用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见附表。

3 讨论

根据《素问》“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以及“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 采用冬病夏治疗法可以祛除体内停痰伏饮, 使肺气受益, 脾气健运, 肾气得充, 从而补肺、脾、肾三脏之不足, 起到预防发作和减轻发作的近、远期效果。膏药是在肌表薄贴, 故膏药中应该选取气味厚的药物, 并要加引药来率领群药, 以达到开结行滞、直达病所的目的[3]。本次研究中所用药物, 白芥子味辛、无毒, 具有温肺祛痰、散结通络的作用;法半夏味辛温燥, 有祛痰和胃散结之功效;甘遂具有泻水饮、破积聚等功效, 可治疗痰饮积聚, 气逆喘咳;细辛气味辛温, 有发散风寒、窜通开窍的功效, 与甘遂、延胡索同用可加强逐痰平喘的作用;肉桂可温肾助阳;生姜性味辛温, 归肺脾胃经, 有温肺止咳的功效, 同时也有引药之功。贴膏中再加冰片味辛气香, 芳香走窜, 有透皮作用, 既能加强药物的促渗透作用, 又能激发经气, 发挥药物“归经”的功能效应, 从而加强了穴位贴敷的作用。诸药合用, 可起到平衡阴阳、刺激穴位经络、激活免疫细胞, 抑制哮喘的作用。本文中研究组应用咳喘贴治疗, 有效率95.0%, 明显优于对照组 (75.0%) 。

通过本次应用, 笔者体会到:三伏天咳喘贴穴位敷贴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疗效可靠, 且无需打针吃药, 患儿的接受度高, 配合度良好;穴位敷贴要保证穴位精准, 辩证取穴;咳喘贴治疗需要进行常规护理, 注意控制哮喘诱发因素, 饮食清淡, 禁食生冷、油腻食物, 避免外界刺激;对敷贴穴位加强观察, 若出现灼痛、红肿等应提早取下;若患儿急性发病或病情持续发展, 应改用西医进行控制。综上所述, 本文认为, 冬病夏治咳喘贴防治小儿支气管哮喘, 操作简单, 安全可靠, 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樊燕萍.冬病夏治儿童咳喘贴治疗干预小儿哮喘病的回顾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6.

[2]马喜凤, 张士卿, 吴丽萍.冬病夏治咳喘贴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缓解期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1, 18 (4) :75-76.

冬病夏治“三伏贴” 第8篇

关键词:冬病夏治,穴位贴敷

哮喘、过敏性鼻炎以及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一直以来, 都是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水平和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 虽然患者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 但是有些病症仍然无法痊愈, 反复发作, 为患者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本次研究主要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 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中医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39例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方法研究, 护理方法主要有贴敷前的心理护理、贴敷中的观察护理以及贴敷后的局部护理等, 希望能够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和借鉴意义, 以下为本次护理方法研究的具体内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主要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 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中医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39例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方法研究。39例患者中, 男21例, 女18例, 年龄31~74岁, 平均 (53.1±4.2) 岁。

1.2 护理方法

1.2.1 穴位贴敷前的心理护理

一些患者可能会由于不了解具体的穴位贴敷流程而出现紧张的情绪, 不利于贴敷的有效开展。在穴位贴敷前, 护理人员可以为患者讲解一些有关贴敷的常识以及贴敷的方法。使患者能够明确具体的操作流程和大致时间, 从而消除不必要的紧张感[1]。

1.2.2 穴位贴敷中的密切观察

患者穴位贴敷中, 要注意密切观察药物是否牢固, 避免发生移位或者脱落的事件。在患者贴敷的过程中, 要结合患者的实际年龄进行密切观察。如若患者出现疼痛等任何不良反应, 则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2]。

1.2.3 穴位贴敷后的局部护理

在穴位贴敷后, 患者局部皮肤可能会出现灼热感, 通常2 h后将药膏取下, 患者皮肤潮红, 则代表药物起效。在穴位贴服之后, 护理人员可以为患者讲解一些有关贴敷后的注意事项, 比如在皮肤上残留的药膏, 可以通过温水进行清洗[3]。如果患者出现栗粒状大小的疤, 则可以用75%酒精棉球轻轻擦拭, 即可减轻患者的疼痛感觉, 切不可搔破, 以免造成感染。不要吃生冷而刺激性的事物, 避免皮肤出现过敏反应等。

1.3 护理评价标准

本次临床护理研究主要是在对患者进行临床护理之后, 组织患者对护理的效果进行评分, 分为满意、一般和不满意三个层次 (总满意率=满意率+一般率) 。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2 结果

在本次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39例患者中, 对护理方式满意的患者为33例, 对护理方式感觉一般的患者为6例, 对护理方式感觉不满意的患者为0例, 总满意率为100%。

3讨论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水平和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 虽然患者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 但是有些病症仍然无法痊愈, 反复发作, 为患者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消极的影响[4]。在冬病夏治缺位贴敷中, 给予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和细心的照顾, 能够帮助患者更快地恢复身体健康, 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 提升患者的满意度[5]。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临床护理, 主要是通过穴位贴敷前的心理护理、穴位贴敷中的密切观察以及穴位贴敷后的局部护理等方面开展。在穴位贴敷前, 护理人员可以为患者讲解一些有关贴敷的常识以及贴敷的方法, 从而消除患者的紧张感。在穴位贴敷的过程中, 要注意密切观察患者的贴敷情况, 保证穴位贴敷的效果。在穴位贴敷之后, 对患者进行贴敷后的皮肤护理并讲解一些科学知识[6,7,8]。

在本次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临床护理方法研究中, 在本次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39例患者中, 对护理方式满意的患者为33例, 对护理方式感觉一般的患者为6例, 对护理方式感觉不满意的患者为0例, 总满意率为100%。结合临床护理的实验研究数据可以看出,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临床护理方法能够直接影响患者对护理效果的满意程度, 采用优质护理干预方法进行护理, 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帮助患者尽快得到康复。

综上所述,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中的有效临床护理, 能够提升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患者的满意率, 对于患者临床针状的改善和身体的康复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能够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所以, 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过程中, 要给予患者更多的细心护理, 才能够真正达到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乔赟, 易蔚.论热证伏贴——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临床应用指导意见 (草案) 》的商榷[J].中国针灸, 2010, 30 (6) :505-507.

[2]宣丽华, 虞彬艳, 张舒雁, 等.不同刺激强度穴位贴敷冬病夏治防治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2, 27 (7) :1807-1810.

[3]孙燕, 王群, 潘东辉, 等.护理干预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疗效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 2014, 20 (10) :98-99.

[4]孙燕, 王群, 潘冬辉, 等.护理干预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COPD患者疗效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4 (4) :172-173.

[5]吴芳, 姚敏华, 朱妤.冬病夏治消喘膏穴位贴敷疗法预防儿童哮喘复发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 2012, 37 (17) :2646-2648.

[6]文碧玲, 周华, 刘保延, 等.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防治慢性咳喘穴位处方探析[J].中国针灸, 2010, 30 (8) :647-652.

[7]李丽萍, 包烨华, 楚佳梅, 等.冬病夏治穴位贴敷防治支气管哮喘130例疗效观察[J].中医杂志, 2012, 53 (4) :307-310.

冬病夏治“三伏贴”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观察病例全部来自我院2010年1月—2010年7月门诊及住院患者, 共60例, 临床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 男18例, 女12例;年龄45岁~68岁, 平均56.8岁;病程0.5年~16年;合并高血压3例, 糖尿病1例。对照组30例, 男16例, 女14例;年龄46岁~69岁, 平均58.4岁;病程0.5年~18年;合并高血压4例, 高脂血症1例。两组一般资料及心绞痛危险度分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符合冠心病心绞痛西医诊断标准, 每周发作心绞痛≥2次的Ⅰ级~Ⅲ级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者。参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业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2], 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分级参考“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 (上海) 修订《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3]。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中医辨证符合阳虚血瘀证者。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及《中医内科学》[5]的胸痹标准。

1.3 纳入标准

符合冠心病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诊断的患者;中医阳虚血瘀证辨证;年龄45岁~70岁, 男女不限;心绞痛严重程度评级为Ⅰ级、Ⅱ级;心绞痛症状积分≤12分、≥6分;心电图检查提示普通心电图 (包括在心绞痛发作时做的普通心电图) 有缺血型改变 (ST段下降≥0.05mV及/或R波为主导联T波倒置且深≥0.2mV) 或者次极量运动试验心电图阳性。

1.4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服药前1周停服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及活血化瘀类中成药, 心绞痛发作可临时含服硝酸甘油片。两组均给予温阳活血方 (药物组成:丹参、五灵脂、蒲黄、黄精、黄芪、丁香等, 由辽宁中医药研究院制剂室制备) , 4粒/次, 3次/天, 饭后服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中药穴位贴敷 (药物组成:制附子、桂枝、细辛、三七、沉香、冰片等) , 穴位为心俞、膻中、内关, 每天敷药1次, 每次2h。观察时间从三伏头伏开始至三伏结束。

1.5 观察项目

中医证候积分, 包括相关症状体征、舌象及脉象。疼痛次数、疼痛程度、持续时间、硝酸甘油服用量及停减率等。心电图变化。

1.6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 (试行) 2002年版及1979年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座谈会《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3]制定。 (1) 心绞痛, 显效:治疗后心绞痛症状分级降低两级, Ⅰ级、Ⅱ级者心绞痛基本消失, 不用硝酸甘油;有效:心绞痛症状降低一级, 硝酸甘油减用一半以上, 原Ⅰ级者心绞痛基本消失, 不用硝酸甘油;无效:症状及硝酸甘油用量无改变, 或虽有减少, 但未达到改善程度者;加重: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加重, 或心绞痛升级, 硝酸甘油用量增加。 (2) 中医证候积分,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好转, 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证候积分减少<30%。加重:临床症状、体征均加重, 证候积分减少<0。 (3) 心电图, 显效:休息时心电图恢复到正常或大致正常, 双倍二级梯运动试验由阳性转为阴性, 次级量分级运动试验阴性, 或运动耐量上升2级;有效:休息时心电图或双倍运动试验ST段下降在治疗后回升0.5mV以上, 但未正常, 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达50%以上, 或T波由平坦转为直立, 次级量分级运动试验较治疗前运动耐量上升一级;无效:休息时心电图或运动试验与治疗前基本相同, 或虽有改善但未达到“有效”项中规定者;加重:休息时心电图或双倍运动试验ST段较治疗前下降0.5mV以上, 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加深达50%以上, 或直立T波变为平坦, 次级量分级运动试验较治疗前运动耐量下降一级。

1.7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SAS软件编程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冠心病心绞痛疗效 (见表1)

2.2 心电图疗效 (见表2)

例 (%)

2.3 中医证候积分 (见表3)

3 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胸痹、胸痛、心痛等范畴,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心脏脉络“不通”或“不营”所致, 其病机表现为本虚标实, 本虚为气血阴阳的亏虚, 标实则多为血瘀、痰浊、寒凝等。笔者认为冠心病心绞痛应坚持气虚血瘀是最基本的病机, 补气活血是贯穿于始终的治疗原则。穴位贴敷疗法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 但在心血管治疗方面应用较少, 基于冬病夏治的原理, 即“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阳气不足是冬病的主要病因, 冬病通常的症状是:手脚冰凉, 畏寒喜暖, 怕风怕冷, 神倦易困等。中医称阳气不足, 也就是机体自身所产生的热量不够, 寒从内生。而一些虚寒性疾病多半是因为体内阴盛阳衰, 其根本也是阳气不足, 抵抗力明显下降, 外邪容易侵入而发病, 寒气在体内容易沉积, 身体被寒气侵袭的地方, 就会气血瘀阻, 即“寒凝血滞”。寒气停留在经络会使经络堵塞, 气血流行不畅, 也是“胸痹”阳虚血瘀证的病因病机。冬为阴, 夏为阳, 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 也正是人体阳气旺发之时。伴随夏季阳旺阳升, 人体阳气有随之欲升欲旺的趋势, 体内凝寒之气则处于易解的状态, 此时若运用补虚助阳药物或温里散寒药物, 最易把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 这也是中医理论强调“春夏养阳”的原因。因此在夏季人体阳气充盛, 气血流通旺盛之时, 运用中药内服外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药物最容易被机体吸收, 达到满意疗效。

基于冬病夏治理论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提高临床疗效。现代医学对于冠心病心绞痛治疗有其局限性, 就西医方面来讲, 临床上有部分严重冠心病、顽固性心绞痛患者常规治疗, 如联合应用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阿司匹林、肝素及静脉输注硝酸酯类等药物无效;但由于患者全身情况太差, 无法耐受介入治疗;或者介入治疗后仍不能缓解或又复发;同时由于我国正处于发展中国家, 高昂介入治疗费用使患者无法完全依赖西医治疗。从中医出发而言, 自古就有“良药苦口”之语, 汤药对大众来说, 口感很不好, 且又由于对疾病的治疗绝非一朝一夕, 需要长期服用, 因此如能配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将是临床治疗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李立明.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5.

[2]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81, 9 (1) :75.

[3]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座谈会.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J].中国药事, 1987, 1 (2) :7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2007, 20 (14) :119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冬病夏治“三伏贴”】相关文章: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临床护理体会09-11

上一篇:销售工程师下一篇:中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