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课程教学建筑结构

2024-05-07

高层课程教学建筑结构(精选3篇)

高层课程教学建筑结构 第1篇

1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内容繁杂。高层建筑结构课程知识点冗繁, 包括高层建筑结构特点与体系, 结构布置, 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内力计算及构件设计, 扭转计算, 筒体结构等。涉及内容波及到多门专业课程, 如钢筋混凝土结构, 抗震工程结构, 结构力学, 材料力学, 高等数学等。其中框架结构内力计算中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分层法, 水平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反弯点法和D值法在钢筋混凝土课程中重复, 同时涉及到结构力学运用。框架结构构件设计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重要内容。剪力墙结构及框架剪力墙结构内力计算推导过程在教材中占据很大篇幅, 且过程繁杂难懂, 涉及到材料力学、结构力学、高等数学相关知识的运用。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点不突出, 想要面面俱到的问题, 但课程安排仅48课时, 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点不感兴趣, 新的问题又难且没有足够时间理解, 导致课题效果不理想, 学生存在厌学现象。

2) 教学过程枯燥。高层建筑结构课程由于其独特的特点, 涉及到的专业基础课多且综合性强, 存在很多理论推导过程, 且结论都是用于计算内力及构件设计。大量的计算过程及例题导致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有枯燥无味的感觉, 容易出现课堂走神的现象。在过去的教学中过于偏重理论推导的过程, 且由于课时少内容多, 不得不将很多计算内容压缩到课堂之上, 使得学生有填鸭式的枯燥感。

3) 教学方法守旧。多媒体与板书结合是现在常用的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可以弥补板书占用授课时间的问题, 对于难点内容板书更利于学生理解。但由于课程自身的特点, 多媒体内容仍旧偏重于计算, 虽然在课件制作过程中插入了很多典型高层建筑结构的图片, 但计算内容仍然占很大比重, 无法改变课程特点, 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4) 考核方式不合理。课程考核方式采用传统的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结合, 各占20%与80%。平时成绩根据作业完成情况及课堂表现综合评定。考试采用闭卷考试。考试题型由选择, 填空, 简答, 名词解释, 计算, 综合题等组成。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可以检验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效果, 但高层建筑结构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掌握好本门课程对于学生今后从事设计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理解并掌握本门课程, 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结构的设计, 且在施工过程中可以利用所学知识发现图纸中存在的问题。但传统的考核方式达不到检验学生应用与实践的能力力。。

2 改革方法

1)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高层建筑结构课程综合性了其他专业课程, 为提高学生积极性, 将框架结构内力计算放在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中重点讲解, 在高层建筑结构课程中作为课前复习作业, 课堂上抽查复习效果, 并讲解简单例题, 对计算过程进行总结。与钢筋混凝土课程不同的是要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在讲解框架结构侧移计算时, 要结合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相关内容, 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弯曲型侧移曲线和剪切型侧移曲线。这里是将高层建筑结构看做竖向悬臂柱受到水平均布荷载P作用下进行受力分析, 如图1所示。悬臂柱在整体剪力作用V下产生的水平侧移为剪切型, 根据结构力学位移计算公式Ym=μ∫Fq F1/GAdx可得其侧移曲线方程Ym=μq (2HZ-Z2) /GA, 对其进行二次求导可知Ym"=-2<0, 曲线凹向纵轴, 为剪切型侧移曲线A。悬臂柱在整体弯矩作用下水平侧移曲线为弯曲型, 根据材料力学挠曲轴近似微分方程d2ω/dx2=±M (x) /EI可得其侧移曲线方程Yn=q (6H2Z2-4HZ3+Z4) /24EI, 对其进行二次求导可知Y″n=12H2-24HZ+12Z2>0, 曲线凸向纵轴, 为弯曲型侧移曲线B。上述举例可见高层建筑结构课程是其他专业课程的综合与提高。对于剪力墙结构及框架剪力墙结构内容作为本课程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 按照计算假定→计算简图→基本微分方程的建立于求解的步骤进行内力计算[2]。对于剪力墙的截面设计, 由于其内容与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梁的截面设计相似, 可以结合其内容进行对比讲解。本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重复内容串联讲, 难点内容详细讲, 以体现高层建筑结构课程的特点。

2) 调动课堂积极性。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的方法, 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授课过程中补充典型高层建筑的实例, 对其背景进行讲解, 并对其施工过程以及先进技术进行介绍。如世界排名前十的超高层建筑中“台北101”大厦楼高508 m, 因应高空强风及台风吹拂造成的摇晃, 台北101设置了风“阻尼器”, 是在88楼~92楼层挂置一个重达680 t的巨大钢球, 利用摆动来减缓建筑物的晃幅。电梯有两部, 为观景台使用, 从1楼直达89楼观景台只需37 s。课下可以让学生观看其视频介绍, 增强学生对现在先进技术的了解, 与时俱进。另外还有其他超高层建筑每次课前进行简单介绍, 课下学生去搜索资料了解,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在框架结构的讲解过程中可以穿插讲解施工工艺及现在先进的抗震措施, 比如设置隔震支座, 阻尼支撑, 摇摆构件等。在课堂中引入专业领域的新知识,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能让学生与时代同步, 同时将课堂内容与实践相结合, 未来工作中能学以致用, 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另外根据课时合理安排每节课的内容。教材中理论推导内容过多, 针对应用型大学生培养要求, 可以简化此部分内容, 只对思路进行梳理, 具体的计算步骤进行详细讲解。

3) 改进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利用好课堂45 min, 由于高层建筑结构课程的特点, 需要让学生走出教室, 走入施工现场去了解不同的结构体系, 不同构件的配筋及其作用。如在框架结构内容讲解过程中, 课下组织学生去施工现场了解其主要构件, 并对梁、柱配筋进行讲解, 对其构造结合JGJ 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3]进行讲解, 并现场提问了解掌握程度。不仅对学生今后步入工作岗位有利, 也对学生今后参加行业考试有很大帮助。高层建筑结构课程将专业基础课程综合串联起来, 学完本门课程在理论上要求能独立进行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设计。因此可以将本门课程与毕业设计相结合。本门课程开在第七学期, 可以提前进行毕业设计开题工作, 并对学生进行指导, 从而让学生学以致用, 加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及运用。另外计算机软件在土木工程中的运用已经普及, 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 还需要掌握行业软件, 如PKPM, 在课堂中可以将所涉及到的参数进行讲解, 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的同时提高其用软件进行结构设计的能力, 并能对软件计算结果进行判断。

4) 改革考核方式。传统的考核方式只能考核学生是否记住课堂内容, 无法考核其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及应用能力, 为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需要改变考核方式。可以参照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带着规范去考试, 加强了学生对规范的理解程度。考试题型不再局限于传统题型, 可以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比如让学生论述对新技术, 新工艺的了解, 让学生时刻关注行业发展。平时成绩可以加大比重, 在平时成绩中计入学生在施工现场的表现等。

3 结语

高层建筑结构课程是一门理论性、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同时也是土木专业重要的必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对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进行改革, 提高教学效果, 使学生掌握理论的同时具有实践能力, 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何淅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 2007, 16 (1) :69-72.

[2]包世华, 张铜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和计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高层建筑施工》教学大纲 第2篇

适用专业:建筑工程技术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学 时 数: 24 大纲执笔人:何冬

一、课程定位和目标

课程定位:随着建筑业的发展,高层、超高层建筑发展迅速,而本课程正是适应这种发展的一门应用学科,它涉及面广、实践性强,主要是研究高层建筑施工关键工序的施工方案,主要工种的施工工艺、技术和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初步具备从事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能够采用基本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的施工问题。

课程目标:(1)使学生初步了解高层建筑施工工具,掌握其选择和应用要点。(2)使学生掌握高层建筑施工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工艺及基本组织方法。(3)培养学生自学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学的态度,为今后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概述(2学时)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教学难点: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了解高层建筑的发展简况、结构体系,以及施工技术的发展情况;

(2)掌握高层建筑的定义。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 高层建筑的定义及结构体系。

(二)高层建筑施工机具(4学时)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高层建筑施工机具的简况及应用。教学难点:施工机械的选择。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了解各种施工机械,并掌握应用要点;(2)掌握对起重运输机械及脚手架的选择。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

施工机械的简况及应用、能够选择起重运输机械及脚手架进行应用。

(三)基础工程施工(4学时)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降低地下水与基坑土方开挖、地下连续墙的施工。教学难点:大体积混凝土基础浇筑方案及技术措施。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理解建筑基坑工程的概念;

(2)了解基坑工程的基本特点、支护结构的类型及设计依据;

(3)掌握地下水的控制;(4)了解基坑工程试验内容;(5)掌握地下连续墙的施工方法;

(6)掌握大体积混凝土基础浇筑方案及技术措施。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

基坑工程的概念、基础类型与施工方案的选择、降低地下水与基坑土方开挖、地下连续墙的施工方法、大体积混凝土基础施工。

(四)主体结构施工(4学时)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方法、钢结构高层建筑施工。教学难点: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工艺。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掌握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连接、混凝土浇筑、组合模板、大模板、滑升模板的施工工艺;

(2)了解爬升模板、预制装配式高层建筑施工;(3)了解钢结构高层建筑施工吊装前准备工作的重要性;(4)掌握构件吊装工艺和技术措施。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

高层建筑施工测量、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通用施工方法、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及预制装配结构施工、钢结构高层建筑施工。

(五)专项施工方案设计(4学时)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高层建筑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塔式起重机基础和附着的设计施工、脚手架计算。

教学难点:塔式起重机基础和附着的设计施工。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了解高层建筑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2)掌握塔式起重机基础和附着的设计施工;(3)掌握脚手架计算。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

高层建筑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塔式起重机基础和附着的设计施工、脚手架计算。

(六)防水工程施工(2学时)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屋面防水及地下室防水工程。教学难点:屋面防水及地下室防水工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了解常用防水材料的品种与性能;

(2)掌握地下室工程防水、外墙防水的施工方法;(3)掌握屋面、厕浴间及特殊建筑部位的防水施工。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

地下室防水施工、屋面防水工程施工。

(七)案例节选(4学时)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各项施工技术方案案例的编制。教学难点:各项施工技术方案案例的编制。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1)施工总体流程;(2)施工测量技术方案;(3)土方工程技术方案;(4)地下结构工程技术方案;(5)上部结构工程技术方案;(6)钢结构施工。

教学要求:通过对施工总体流程、施工测量技术、土方工程技术、地下及上部结构工程技术、钢结构施工等的方案案例讲解,掌握各方案的设计编制重点及内容。

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

施工总体流程、施工测量技术、土方工程技术、地下及上部结构工程技术、钢结构施工等的方案编制重点。

三、本课程教学建议

本课程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结合现场教学及多媒体技术等方法,分层次讲授课程的重点、难点及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同时注重实践的作用,从而增大学生知识容量,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自学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本课程学业评价

(一)考核目的

检验学生通过学习,是否达到了《高层建筑施工》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检查学生对课程涉及的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二)考核方式及考核用时

考核包括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组成,考核总成绩为100分(四舍五入取整数)。平时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40%,由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20%)和平时测验成绩(占总成绩的20%)组成。其中,作业成绩登记10次:每次总分10分,共100分。期末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60%,采取闭卷笔试方式进行,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长为110分钟。

(三)命题要求

1、依据教学大纲命题,命题要突出教学的重点内容,要覆盖大纲中考核主要知识、技能的大部分;题型可以是填空、选择、判断、简答、证明、分析、计算等,但不能少于四种,题量适宜,难度适中。

2、A、B两套试卷,100分制,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五、建议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1、建议教材

朱勇年,《高层建筑施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主要参考书目

[1] 赵志缙,赵帆,《高层建筑施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01;

[2] 曹洪滨,《高层建筑施工》,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1.04; [3] 孙加保,刘春峰,《高层建筑施工》,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05;

[4] 肖玲,蒋春平, 《高层建筑施工》,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高层课程教学建筑结构 第3篇

关键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教学理念,高层建筑设计教学

随着社会发展及学科变革, 国家的教育方针强调培养实践能力。作为建筑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反思后发现, 尽管我们有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评价等为框架的“教学体系”, 但以往的教学重点是强化设计成果, 沿用着片面、僵化的“师傅带徒弟”的“言传身教”式的教学模式, 教学手段也为单调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改图学生看”的被动式教学, 教学评价也往往多关注学生是否已掌握设计模式, 很少注重学生对设计的探索研究以及在此过程中的收获。 针对教学现状无法适应对学生强化能力培养的目标和要求, 本文结合四年级“高层建筑设计”课程教改, 探讨改革创新的思路。

1 教学概况

“高层建筑设计”课程是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主干课程, 设置于本科四年级上学期。 此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能独立思考的设计能力, 在设计过程中能与教师互动并表达自己的见解, 已不是在低年级的手把手教的“师徒关系”, 随着知识面的拓展, 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增多, 学生能够更快了解设计院的工作程序及设计方法, 从业后能尽快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课程教学改革从城市的整体性、环境的协调性等方面分析人手, 在更高视角、更大空间范围内和周围环境和谐共生。思考建筑师如何谨慎、理性、负责但又不失艺术创意地在满足空间、形态、科技、防灾等基本准则下, 注重环境, 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成为更高层次的目标与追求。

2 教学现状及问题

高层建筑是横跨多学科、技术复杂的综合体, 其教学包括:场地环境、功能、交通、造型、结构、设备等众多内容, 在教学初期, 虽然先系统学习了相关专业知识, 但是学生对于高层建筑技术的复杂性和各专业配合协调认识不足, 在教学进度的安排上往往很难做到同步进行, 通过前期的探索, 使得教师讲课和学生听课都感到精疲力尽, 从而导致了前松后紧的状况, 到了设计后期则是熬夜赶图时有发生, 其结果也可想而知。

另外, 建筑学的设计课程设置一直沿用着基于类型建筑的教学方法, 即在大学五年的设计课程中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类型的设计, 通过由简入繁的教学安排。 通过涵盖尽可能多的建筑类型, 通过大量重复性训练, 力图使学生掌握各类型建筑特点及设计方法。 是一种经验主义的教学体系。 这种体系带来了以下几个问题:

2.1 课堂交流及讨论

课程的模式沿用低年级的教学模式。第一次上理论课时下达设计任务书, 学生收集相关文献资料、现场调研后分组做PPT汇报并提交书面报告, 教师批阅报告书后集中点评, 然后学生开始一草、二草、三草的课堂改图, 最后画正图和公开评图的设计过程。 学生的调研报告作业内容空泛, 缺乏有针对性的独立思考, 流于形式, 无法有效深化后续的建筑方案构思。 师生间课堂交流困难, 大部分学生缺乏对设计思想的语言表达能力, 难以用图纸模式语言清楚的表现设计意图与构想, 教师往往靠揣摩学生得想法来指导设计, 学生也很难做出好的设计作品。

2.2 专业技能及法规规范

建筑设计的是在环境、场地、法规、社会等因素限制中寻求最优方案。 但在学生设计图中能看出, 常有学生不重视建筑规范及基本设计原理, 设计较随心所欲, 不进行深入推敲, 设计中对社会、经济造价、节能等方面缺少应用思考, 有的也只是简单的退红线, 满足消防要求等。由于方案违反规范的强条造成设计根本不能成立, 直接影响到设计深化及最终成果的质量。

2.3 忽视建筑技术

高层建筑设计选题的目的是强化各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在学生及教师中存在着重建筑功能和造型设计, 而忽视结构、水、电、暖通等专业的问题, 学生对其它相关知识在设计中的运用很少, 甚至一无所知。许多学生在面对大型的复杂课题时, 显得力不从心而找不到头绪, 结果所完成成果的设计深度达不到实际工程所要求的深度。

2.4 设计方法及正图表现

在教学中发现部分同学的设计步骤混乱, 往往在图书馆或建筑网站里抄袭感觉较好的效果图或资料图纸, 片面的追赶时髦的形式而忽略场地的限制, 由此而来的设计成果就可想而知。 部分同学在正图表达时也存在着“重视觉效果, 轻逻辑方向图”的误区, 学生往往把重心用在如何使图面更炫丽, 轻视表达的深度和制图规范性。 轻视设计过程的推敲、分析、演化、生成等重要环节。 学生往往对剖面图表达错误很多, 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专业发展和执业素质。

3 教学实践

针对以上问题, 近年来, 我们以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的教学目标为基础, 对本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尝试, 细化、深化设计选题与课程指导, 强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过程, 加强教学及师生交流、严格控制设计程序, 通过对以往课程教学的重新再思考, 对教学的目标、内容、原则及教学方法手段等有了新的理解和构想。教学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多样性、开放式的课题设置

设计题目一律采用真实的题目、真实的地形, 降低了功能流线的复杂性, 把重点放在了深化设计上。 并依据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的标准要求, 从题目方向、场地选择、类型、规模、空间、过程控制、评分标准等细节, 全体教师都经过多次研讨, 考虑了课题研究性、时效性或带有特色的题目, 注重系统集成与整合,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题目是围绕“城市与建筑”教学主题, 设置六个领域:城市设计类、银行办公建筑、高层商住综合体、城市酒店综合写字楼、生态绿色建筑、参数化建筑设计, 依据教师研究课题和参与的实践工程, 学生自主选择六类课题 (如图1) 。

3.2 创新单元化、模块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是将整个课程教学安排为几个相对独立的模块, 每个知识模块有一个主题, 如功能分区、交通流线、建筑结构、高层防火、机械设备等, 首先对整个课题通过PPT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并答疑讨论, 后续再针对每个独立的问题进行深人讲解, 这样, 学生在掌握了高层建筑设计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分块训练解决高层建筑的一系列具体问题和方法, 再进行全面整合。

教学过程聘请资深建筑师及设计单位总工, 讲授结构与水暖电等方面知识。 各教学组根据不同的命题方向, 由教师根据自己特长组织多场单元化专题的讲座:①高层建筑概论:历程、定义分类、与城市关系、经典案例分析;②建筑技术:结构体系、地下车库、设备机房、核心筒、避难层等;③历史文脉:在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与价值。 ④规范梳理: 熟悉各类国家法规及规范以及建设单位的实际要求等, 使学生在方案构思前有实践积累, 能做到心中有数。

课程的理论教学部分, 采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方法, 以便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 激发学生的潜能, 引导学生自学。设计理论教学需要大量的形象化教学手段, 课程应用幻灯、投影、多媒体课件等手段, 推广电子讲稿和多媒体教学方式。

3.3 注重过程及动手能力

我们建立一套严谨、紧凑的教学体系。 改变以往毕业设计只是规定完成一草、二草、正草及正图模式。为了强调设计的有章可循和理论依据。 并针对学生学习“前松后紧”的现象, 首先是现场踏勘、调研分析。 并绘制分析图示和说明, 要求尽量客观, 避免个人价值取向。 还需要搜集中外建筑经典范例, 用PPT对其分析评价, 针对任务书兴趣点广泛阅读, 同时总结看法, 并由教师点评。在二草阶段编制设计研究报告, 分析论述建筑方案理念。并积极与建筑技术组配合, 建立授课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 密切联系实践, 加强学生设计向真实性与严谨性。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的各个阶段, 依据不同要求 (包括建设方的要求) 进行综合的多方案比较, 以不同的表而形式, 如构思草图、徒手草图、工具草图、正式图以及工程文件说明等共同组成整个设计的有序整休。 始终以整体意识作主异。 在解决高层建筑设计中的某一个问题时 (初期) , 如使用功能、交通组织等, 允许学生在方案中在造型、结构、设备以及其它方而有一此不足之处。另外, 尽量以一个方案为基础, 多方案综合, 以前阶段工作为前提条件, 不断反省前阶段工作, 加深对所犯错误的深刻认识, 以保持整个方案的连续性, 使学生自觉形成方案设计的整体意识 (如图2) 。

在过程中强调训练学生制作手工形体模型能力, 通过模型直观映像来探讨建筑艺术美学、推敲形体与场地关系、建筑与城市环境关系等内容。 深化学生利用SU三维建模技术和虚拟进行建筑内外空间形态的分析, 引导学生重视采用新技术模拟现实的设计手法。补充、更新扩展, 引用经典工程案例和国内外研究成果, 进行课堂讨论, 通过多案例的对比分析, 解决设计时的常见问题,

3.4 课堂交流与团队合作

我们在课堂上力求每位学生积极发言并讨论, 教师通过察听学生发言来了解学生设计思维, 分析其设计考虑上的缺陷和失误, 提出整改建议措施。每一位学生的设计思路的表达还可以成为其它学生的信息源来源, 学生间相互参照, 比对各自的想法, 不但丰富了设计教学信息。 强化了学生面对问题能独立思考的判断能力。

课程采用创新的双向选择方式、学生通过网络选课选择课程题目及老师, 按照1 名教师指导10 余名学生的小组进行教学。 小组成员协同工作、小组间讨论汇报。每次课堂上布置与设计课相关的作业, 下次课公开讨论, 改变以往课堂时间成为绘图或设计时间的不良状况, 形成课下有思考和准备, 课前有小结, 课间有汇报讨论的教学秩序;也改变了设计课教师在课堂间仅成为一个顾问的状况。课程结束集体评图时, 要求学生有相应的设计总结, 检讨和反思该课程的得与失, 对教师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并填写课后反馈调查表。

3.5 实践建筑师参与与评图环节

我们注重工程技术与实践能力培养, 以实践项目为依托, 将实践研究融入课堂教学。 聘请地方设计单位的一线建筑师担任课程 “导师”, 并参与整个设计课程的设置与指导。 分阶段请结构、设备专业的工程师和教师来讲授相关基础知识, 结合典型实例, 具体指导在设计中所遇到的结构、设备等问题。他们都把自己关注的事物拿到教室,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教育体制涵盖不了的东西。始终让学生感受到真实设计氛围, 真切参与实际项目设计的流程和技术问题, 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已广泛实行的“大评图”是丰富强化设计教学的有效手段。我们改变过去的“关门评图”为“开门评图”。对外聘请一线建筑师及专家参与最终的评图, 他们提供了不同的设计理念及评价视角, 关注成果介绍的严谨性与严肃性, 对设计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有益的补充。 创建了组织条理有序、明确的成果图审查制度, 设计成绩评定也能公平反映实际设计能力, 确立开放的成果考核标准。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国内建筑设计竞赛, 使教学更具有学科交叉和挑战性。

4 教学思考与结论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注重设计能力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中努力贯穿将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想结合。 教学过程应注重过程和细节, 还有很多问题要在教学中继续思考与完善。

4.1 结合实践的多元化、开放式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多元化、开放式。不仅体现在学生能自主选择题目和教师, 还体现在与设计单位、甲方、建设管理部门的合作上, 合作要贯穿于课程设计的全过程。

4.2 基于综合能力的培养

建筑师应具有多专业的知识和综合素质, 我们加强提高学生了的综合能力, 包括相关知识、专业技能、从业能力三个方面, 我们不但注重训练扎实的建筑专业技能及相关专业的知识, 还加强su, lumion, max等设计软件制作动态模拟的三维动画来展示设计成果, 以及制作模型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 课题小组长协助教师统筹小组事宜、协调组织校内外的讲座和方案研讨会, 提高个人组织管理能力, 增强同学间的团结协作。

4.3 题目的真实性、创新性

真实的题目所涵盖的信息量是假题所无法比拟的, 依据基地和使用者等因素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 对确立设计概念是很重要的。 学生应面对错综复杂的环境、现状、交通等场地信息, 在接受任务后首先应当考察地形环境, 从而限制了他们天马行空的随意设计。同时, 选题依据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的标准要求, 创新的融入生态绿色建筑、参数化设计等方面内容。

4.4 深化设计成果

任务书的要求, 在原有的规定的各层平面、四个立面及一个剖面再加图量, 要求有规定数量的局部平面、立面、剖面图, 增加分析图的分量, 并要求回答为什么这样做等细致深入的问题。 并引入其它专业进行有序地配合, 要求学生绘制清晰表现结构与建筑空间的关系的剖面图, 设备管线走向对建筑空间的影响及其如何应对, 绘制一部分建筑细部与构造节点详图等。

希望随着课程教改的继续深入, 教学体系能日趋完善。 我们将回访用人单位及学生, 并通过发放调查表, 根据对建筑设计选题和过程提出的具有建设性的反馈意见进行总结, 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何可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7 (5) .

[2]卓刚.高层建筑设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1.

[3]肯尼斯·弗兰姆普敦.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M].王骏阳,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4]杨宇振.建筑类型与教学维度—高层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札记[J].新建筑, 2009 (4) .

上一篇:煤矿矿井通风与安全下一篇:国库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