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血清学

2024-05-12

乙型肝炎血清学(精选11篇)

乙型肝炎血清学 第1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抽取张掖市甘州、高台、临泽、山丹、民乐5个县1岁以内至15岁儿童共2 536名。

1.2 方法

采集被试儿童静脉血3 mL,分离血清,-20 ℃保存待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夹心法检测HBsAg和HBsAb,试剂购自华美生物工程公司,HBsAg,HBsAb以S/N≥2.1为阳性。

2 结果

2.1 不同县区儿童HBsAg、HBsAb阳性率分布

甘州、民乐、临泽、高台、山丹、5个县儿童HBsAg阳性率分别为1.87%(9/482),1.78%(9/507),1.72%(9/522),1.15%(6/524),1.60%(8/5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Ab阳性率分别为62.45%(301/482),50.89%(258/507),60.73%(317/522),93.70%(491/524),50.90%(255/5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8.60,P<0.01)。

2.2 不同年龄组儿童HBsAg、HBsAb阳性率分布

6个年龄组儿童HBsAg阳性率为1.62%,HBsAb阳性率为63.96%,HBsAg和阳HBsAb阳性率年龄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9.01,44.76,P值均<0.01)。见表1。

注:()内数字为检出率/%。

2.3 城乡儿童HBsAg,HBsAb阳性率分布

城市儿童检测828份,HBsAg阳性11份,HBsAg阳性率为1.33%;HBsAb阳性561份,HBsAb阳性率为67.75%。农村儿童检测1 708份,HBsAg阳性30份,HBsAg阳性率为1.76%;HBsAb阳性1 061份,HBsAb阳性率为62.12%。城乡间HBs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Ab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8,P<0.01)。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张掖市5个县0~15岁儿童HBsAg阳性率为1.62%,各县区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HBsAb阳性率差异较大,提示GAVI项目各县区发展不平衡,差距明显。

HBsAg阳性率城市儿童为1.33%,农村儿童为1.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国内其他报道[2,3,4,5]不一致,其原因有待进一步调查分析。HBsAb阳性率城乡分别为67.75%和62.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城乡HepB接种率和接种质量仍有一定差距。

本次调查结果(15岁以下儿童HBsAg阳性率为1.62%)较2000年(11.08%)有大幅度下降[1],与2004年(3.08%)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5.87,P<0.05)。抗-HBS阳性率逐年提高,表明张掖市HepB纳入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取得了预期免疫效果,但各县发展不平衡。 因此,建议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加强HepB纳入免疫规划后的管理,加大宣传力度,使民众尤其是农村居民都能认识乙肝的危害性,主动配合HepB接种工作,从而提高HepB全程接种率和HepB 首针及时接种率。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加强对各县GAVI项目实施情况的督导、监测和评价力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以确保以县为单位的HepB全程接种率达到85%,HepB首针及时接种率达到75%,3岁以下儿童HBsAg阳性率<2%的既定目标,最终达到预防和控制乙肝的目的。

关键词:肝炎,乙型,血清学试验,免疫,儿童

参考文献

[1]杜玉桂,赵金光,马世宽,等.张掖地区中小学生5种类型病毒性肝炎感染情况.中国学校卫生,2002,23(1):63-64.

[2]陈园生,梁晓峰,陈丽娟,等.中国儿童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效果分析.中国计划免疫,2006,12(2):84-87.

[3]李文章,蔡运山,康友林,等.广安市乙型肝炎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基线调查分析.中国计划免疫,2003,9(3):147-148.

[4]崔富强,梁晓峰,卢永,等.中国西部12省(自治区、直辖市)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情况分析.中国计划免疫,2006,12(2):81-83.

乙型肝炎血清学 第2篇

2018云南医疗卫生考试预防医学知识点病毒性肝炎血清学指标考点

病毒性肝炎血清学指标考点2018云南医疗卫生考试预防医学知识点;病毒性肝炎的血清学指标较多,不容易记忆,但是在预防医学事业单位考试中属于高频考点,这里方便考生记忆,整理和归类,同时点出考试常考点,只需要记住甲型病毒性肝炎和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血清学指标即可。

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毒有五种,即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戊型肝炎病毒(HEV),ABCDE分别对应甲乙丙丁戊,较好记忆,这里最特殊的是乙型肝炎病毒,乙肝是病毒性肝炎中唯一一种DNA病毒,其它均为RNA病毒,常以客观题形式出现,较为简单。

甲型肝炎病毒的主要考点是IgM近期感染的标志和IgG既往感染的标志,这个常见干扰选项为IgA、IgD、IgE。可联想记忆,MM网络用语为妹妹,GG网络用语为哥哥,妹妹是近期出生的,而哥哥出生的早,是既往出生的。

乙型肝炎病毒共有三对抗原抗体系统,这里点出重要考点。

(1)表面抗原(HBsAg)与表面抗体(HBsAb)系统:HBsAg表示感染的一个标志,HBsAb是唯一的一种保护性抗体。

(2)核心抗原(HBcAg)与核心抗体(HBcAb)系统:HBcAg在血液中无法检出,HBcAb的考察方式与甲肝类似,IgM近期感染的标志和IgG既往感染的标志。

(3)e抗原(HBeAg)与e抗体(HBeAb)系统:HBeAg是活动性复制和传染性的重要标记,HBeAb提示乙肝处于低水平或者静置状态。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chuxiong.offcn.com

关于乙型肝炎病毒还有一个血清学指标需要记忆,HBVDNA是HBV感染最直接、特异和灵敏的指标。

常见题型如下:

以下属于DNA病毒的是()A.HAV B.HBV C.HCV D.HDV E.HEV 【答案】B。解析:所列的五种常见的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仅HBV属于DNA病毒,其余均为RNA病毒。

更多云南楚雄医疗考试信息关注楚雄中公教育信息网

乙型肝炎血清学 第3篇

【关键词】 HBsAg;HBV

【中国分类号】 R67.18【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141-01

乙肝表面抗原(HBsAg),核心部分含有核心抗原即HBcAg,e抗原即HBEAg及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即HBV-DNA、脱氧核糖核酸多聚酶即DNA-P[1]。人感染乙肝病毒后,血液内常有大量的表面抗原剩余下来,形成表面抗原血症。表面抗原本身不是完整的乙肝病毒,而是乙肝病毒的外壳,它本身没有传染性但有抗原性,它只是乙肝病毒感染的标志之一。它可以表示过去感染过乙肝病毒,或者目前正在受到乙肝病毒的感染。为此我们对慢性HBV感染人群以HBsAg浓度及自然史进行分组检测,采用捕捉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流式细胞术(FCM)分别测定血清双特异性免疫复合物及淋巴细胞亚群,以了解低浓度HBsAg人群的临床特征及宿主免疫功能。

1.一般资料

选择在我院接收检测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124份的检测病理资料,男84例,女40例,年龄16-65岁,其中低浓度HBsAg血清标本36份(A组),高浓度HBsAg血清标本共68份(B组),另收集健康体检者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 M)全阴性标本20份作为对照(C组)。上述所有受检者无其他类型肝炎病毒和HIV感染史,A组、 C组及B组的非活动期和免疫耐受期HBV感染者无保肝、 降酶、 免疫调节剂和抗病毒药物应用史,B组的免疫活动期HBV感染者在治疗前采集标本或近半年内无免疫调节剂及抗病毒药物应用史,血清标本置于-20℃保存待测, EDTAK2抗凝静脉血标本在2 h内测定。

2.检测方法

取EDTAK2抗凝外周血100 μL分别加入10 μL CD3FITC/CD16+56PE/CD19PC5、 CD4FITC/CD8PE/CD3PECy5和同型对照抗体进行标记,经孵育、溶血、洗涤后由专业人员在流式细胞仪上进行CD3+、 CD3+CD4+、 CD3+CD8+、 CD3-CD19+、 CD16+56+百分率测定,CD4+/CD8+比值通过CD3+CD4+、 CD3+CD8+计算获得。血清TCIC阳性率及(A)值、 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比较分别采用两样本的χ2检验或精确概率法和t检验。

3. 结果

低浓度HBsAg血清标本36份中,32例分布于非活动期,呈低浓度表现达9个月-6年,平均1.6年,其中2例免疫耐受期患者HBV DNA分别达1011copies/L和107copies/L,2例免疫活动期患者中,1例HBV DNA达109copies/L, 1例HBV DNA达106copies/L,ALT在50-70 U/L之间,32例非活动期患者中,2例HBsAg/抗HBc阳性,2例HBV DNA达106copies/L;未发现低浓度HBsAg家族聚集现象及职业差别。血清标本TCIC测定结果:aP<0.05, cP<0.05 vs非活动期; bP<0.01, dP<0.01 vs B组;外周血标本淋巴细胞亚群测定结果:aP<0.05, bP<0.01 vs非活动期; cP<0.05, dP<0.01 vs C组.

4.讨论

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一些非常健康的人在查体中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便以为自己得了乙肝,心情非常沮丧,而其周围的人也非常紧张,害怕自己被传染,尤其是未婚青年更为自己的前途担忧。事实上,单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是不能断定其有无传染性的,而主要取决于病毒在肝内的复制程度。如果病毒的复制很活跃,大量的病毒颗粒釋放到血液中去,这个人的血液就有很强的传染性。反映乙肝病毒复制的指标很多,如HBsAg,HBV-DNA、抗-HBclgM等,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查一下乙肝五项指标。如果HBsAg、HBeAg和抗HBc三项阳性(即为大三阳),其血液就有高度传染性;如果抗-HBe阳性,其血液的传染性就较低。 

一般来说,HBsAg阳性者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参加工作、学习和社交活动,他们对周围的同志不构成明显的威胁。HBsAg阳性携带者结婚前最好先查一下本人的HBeAg和抗-HBe,如果抗-HBe阳性,说明传染性较低,可以结婚;如果HBeAg阳性,就要再查对方的血清,如果是抗-HBs阳性,说明对方对乙肝病毒已有免疫力,不会再感染。如果对方HBsAg、抗-HBs和抗-HBc都是阴性,则可注射乙型肝炎病毒灭活疫苗,待体内产生保护性抗体后再结婚。 

把患者血清稀释2-12倍后,与已知浓度的表面抗体相混合,产生凝集反应的最高值便为表面抗原滴度。从这里可以看出,稀释数愈大而出现凝集时,说明血清中表面抗原含量愈多。血清中HBsAg含量与传染性成正变关系,但非肯定的一致关系。高滴度的HBsAg可作为有传染性的参考指标。临床可根据乙肝表面抗原滴度的高低估计患者传染性的大小。滴度越高,e抗原(HBeAg)、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DNAP)、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阳性的可能性越大,传染性也越强。 肝炎的严重程度和HBsAg的滴度间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譬如相同的HBsAg携带者,既可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也可见于肝硬化甚至肝癌。有些无症状HBsAg携带者,肝功正常,HBsAg滴度往往很高,而在一些重型肝炎肝功能严重损害,HBsAg滴度却较低,有时甚至是阴性。 

通过测定3组人群淋巴细胞亚群发现:低浓度HBsAg组非活动期的CD3+CD8+低于高浓度HBsAg组非活动期的CD3+CD8+(P<0.05),CD4+/CD8+则相反(P<0.01);低浓度HBsAg组非活动期的各淋巴细胞亚群与C组无统计学意义,而高浓度HBsAg组各分期中部分或全部的淋巴细胞亚群与C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结果提示, 低浓度HBsAg组非活动期也存在免疫耐受现象,我们认为属于低剂量耐受(低浓度HBsAg),而高浓度HBsAg组免疫耐受期存在的耐受现象[2]应属于高剂量耐受(高浓度HBsAg),高浓度HBsAg组非活动期、 免疫活动期则存在免疫功能紊乱现象。综上所述, 低浓度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人群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传播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低浓度低浓度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产生并较长时间的存在不仅与机体本身的免疫复合物形成和清除能力低下有关,还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低抗原浓度诱导机体淋巴细胞产生完全或不完全的免疫耐受有关,而且还可能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有关,检测低浓度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人群免疫耐受产生的机制及免疫耐受的打破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传播,清除及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学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金明. 感染性疾病血清学检验中应重视对弱反应性标本的确认[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7, 22(7): 57-58.

[2] 林春景, 吴金明.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免疫耐受机制的研究进展[J].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05, 12(4): 27-28.

乙型肝炎血清学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血清均来自本院2011年3月至2011年12月门诊、住院以及周边矿区健康查体人员36250例, 其中检测到少见模式60例。

1.2 方法

5种血清学标志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 (ELISA) 分别检测, 试剂盒由上海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操作及判断结果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2 结果

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特殊类型及例数见表1。

注:1代表HBsAg;2代表抗-HBs;3代表HBeAg;4代表抗-HBe;5代表抗-HBc;+表示阳性, -表示阴性

3 讨论

通常HBsAg是HBV感染的特殊性指标, HBsAb一般于HBsAg消失数周后开始在血清中出现, 是HBV复制减弱、免疫激活及传染性降低的指标, 前4种模式均表现为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 产生的原因可能包括: (1) 患者处于HBV感染的恢复期, 患者体内有存在HBsAg抗-HBs的免疫复合物; (2) HBV的突变, 常见于新生母婴感染以及肝移植的患者; (3) 前后有不同亚型的HBV感染或非典型肝炎感染的早期; (4) 由于s基因的变异改变了HBsAg的抗原结构, 使其不能与野毒株HBsAb反应; (5) 疫苗接种, 有正常的抗-HBs应答感染α决定簇变异免疫逃疫变异株, 对于这种现象的原因分析很多, 其最重要的结论之一是与HBsAg同时出现抗体不具保护作用, 亲和力也差[1]。

HBs Ag阴性而HBe Ag阳性, 分析其可因HBs Ag与抗-HBs形成免疫复合物或因HBV遗留在血清的Dane颗粒表面, HBs Ag被抗-HBs所包裹, 以致难以测出血清中的HBs Ag, 也可因HBs Ag浓度过高产生的“钩状”效应[2,3,4], 另外类风湿因子阳性也可影响, 所以当单一HBe Ag阳性时, 应进一步检测类风湿因子及对血清稀释后再作HBe Ag, 以排除假阳性的可能。

在不常见的模式中, 还有HBsAg单独阳性, 无抗体出现的模式, 主要由于抗-HBc缺失所致, 见于: (1) 急性HBV感染的最早期或实验中待排除的假阳性; (2) HBsAg携带者母亲所生的婴儿, 结合临床分析, 此种模式主要为慢性乙型肝炎, 提示可能处于乙肝感染早期或低水平感染[5,6],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有些不常见的模式是由于一些外在因素造成的, 如试剂质量、方法学差异、操作误差及样本干扰等。因此在实际工作中, 首先一定要严把质量关, 做好室内、室间的质量控制, 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对检测中出现的少见模式一定要进行两次以上的复检, 排除试剂或操作过程中造成的误差, 并且最好采用不同的试剂及方法加以验证, 无差错之后, 慎重报告;其次应及时与临床医师沟通, 并结合HBV、DNA、肝功能等检查以及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分析, 为HBV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刘勋.5种乙型肝炎标志物特殊模式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2011, 8 (4) :512-513.

[2]单桂秋, 李秋生, 肖韶英.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一步法试剂的钩状效应分析[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2, 35 (3) :107-108.

[3]吴俊琪, 徐瑞龙, 郑昭澋, 等.乙型肝炎特殊血清学表现模式的探讨[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06, 20 (4) :405-406.

[4]温立鸿, 崔慧玲.54例特殊模式的乙型肝炎病人血清学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01, 12 (6) :324-325.

[5]李玉娟, 杨丽.乙肝6项检测种HBsAg和抗-HBs同时存在的分析[J].中外医疗.2010, 29 (8) :12-13.

乙型肝炎血清学 第5篇

【关键词】 乙型肝炎;HBV-DNA定量;乙肝两对半;血清酶ALT

【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1-0130-02

我国将乙型肝炎疫苗预防纳入国家计划免疫范畴以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率特别是5岁以内儿童的HBsAg携带率明显下降至0.96%,达到WHO要求标准[1]。本文通过采用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式反应检测HBV-DNA的复制量,研究乙型肝炎病毒DNA量与乙肝两对半及血清酶ALT的关系对发病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35例2012年8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6例,女59例,年龄12~72岁,平均年龄(38.54±6.42)岁。所有患者经过乙肝两对半检测有1项及1项以上阳性,且半年内未接受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2]。

1.2 检验方法

1.2.1 血清HBV-DNA定量 采用荧光定量PCR法,通过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式反应实时、动态检测HBV-DNA的复制量。本实验室为通过广东省PCR实验室检测认证的基因诊断先进实验室,所有操作人员均为持有PCR实验室上岗证的专业人员[3]。

1.2.2 乙肝两对半检测 乙肝两对半定性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采用试剂盒进行检测,操作参照试剂盒说明,采用酶标仪(TECANSPECTRA)读取并记录检测结果。

1.2.3 血清酶ALT检测 血清酶(ALT)能催化谷氨酸和丙氨酸转变为α-酮戊二酸和丙酮酸,广泛存在于肝、心、脑等组织内,以肝脏含量最高,是最敏感的肝功能检测指标之一。本研究采用奥林巴斯AU5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试剂购自中生北控生物技术有限公司,ALT 参考值为 0~55 U/ L,本观察组设定 ALT ≥110 U/ L 为肝炎活动。

1.3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将血清HBV-DNA量经对数处理转换成log10 IU/ml,统计结果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其中血清HBV-DNA量与乙肝两对半之间的关系采用卡方检验, HBV-DNA量与血清酶ALT的关系采用趋势检验。

2 结果

2.1 血清HBV-DNA量与乙肝两对半之间的关系 大三阳组患者,共有32例,占23.7%,HBV-DNA量总阳性率即HBV-DNA定量>3log10IU/ml的患者比率为96.9%,且其中HBV-DNA量>5 log10IU/ml有29例占90.6%。

小三阳组56例,占41.5%,HBV-DNA定量检测总阳性率为39.3%,HBV-DNA量>5log10IU/ml有10例,占17.9%。与大三阳组的HBV-DNA定量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HBsAg+、抗-HBc+组共25例,HBV-DNA定量检测总阳性率为36%,与大三阳组的HBV-DNA定量情况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小三阳组的HBV-DNA定量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血清HBV-DNA定量与血清酶ALT的关系 将HBV-DNA定量检测不同范围中血清酶检测的结果进行统计比较,统计结果见表2。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三阳组以及HBsAg+、抗-HBs+、HbeAg、抗-HBc+组患者的HBV-DNA量>5log10IU/ml患者所占比例均很高,表明患者体内HBV复制很活跃,说明HBV前C区基因发生突变但复制仍活跃[3]。小三阳中有HBV-DNA量在3~5 log10 IU/ml之间的有12例,占21.4%,HBV-DNA量>5log10IU/ml有10例,占17.9%,说明有部分HBV前C区基因产生变异,使得HbeAg不表达,但是HBV病毒复制仍比较活跃。抗-Hbe+、抗-HBc+组和抗-HBs+、抗-HBc+组患者中均有16.7%的患者HBV-DNA量在3~5 log10 IU/ml之间的,表明了HbeAg阴性及HbsAg阴性时血清中仍然存在一些HBV病毒,推测其原因可能是因为HBV病毒的S区发生了点突变,导致HBsAg抗原性发生改变,从而使得浓度较低的HbsAg抗原不能被检测出来[5],因此应予以重视。

本研究显示HBV-DNA定量与血清酶ALT的关系,在HBV-DNA量<3log10 IU/ml时,血清酶ALT异常的比例为21.4%,HBV-DNA量在3~5 log10 IU/ml之间时,血清酶ALT异常的比例为55.0%,而HBV-DNA量>5log10IU/ml,血清酶ALT异常的比例为68.9 %,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说明HBV病毒的复制活性及载量严重影响乙肝活动,从而证明了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活跃是导致肝功能指标发生异常的重要原因,乙型肝炎的重要治疗措施是抗病毒治疗。

参考文献

[1]温庆辉, 哈明昊, 黎凤英,等. 妊娠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相关血液指标变化及临床意义[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1,32(10): 1607-1608.

[2]杨勇, 王占科, 陈鑫, 等. 乙肝病毒DNA定量水平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定量检测指标相关性研究[J].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4,26(10): 78-80.

[3]罗献伟, 王建军. 安徽省2006年1-59岁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状况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3,17(2): 156-159.

[4]刘惠媛, 李晶. 妊娠妇女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2013, 7(23): 10473-10475.

[5]张文, 张红玉, 曾年伟. HbeAg 定量阳性和乙肝DNA的相关性研究及临床价值[J]. 现代医药卫生, 2011, 27: 338-339.

乙型肝炎血清学 第6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收集2006年1月-8月来我院门诊就诊和住院的共510例患者,同时检测乙肝标志物与HBV-DNA的含量。

1.2 仪器

(1)芬兰雷勃公司生产的MK-2型自动洗板机。(2)芬兰雷勃公司生产的MK-3型酶标仪。(3)美国PE5700全自动PCR分析仪。

1.3 主要试剂

(1)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测试剂盒,上海科华实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2)HBV-DNA定量检测试剂盒,由中山医科大学达安基因诊断中心提供。

2 方法

2.1 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测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1)HBsAg、HBsAb、HBeAg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用MK-3酶标仪读数。步骤: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结果判断:样品OD值/阴性对照平均OD值≥2.1判断为阳性,否则为阴性。阴性对照OD值低于0.05作0.05计算,高于0.05按实际OD值计算。(2)HBeAb、HBcAb采用竞争法测定,MK-3型酶标仪读板。步骤: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结果判断:Cutoff Value 计算:COV=(阴性对照平均OD值+阳性对照平均OD值)/2。标本OD值≥COV为阴性,标本OD值<COV为阳性。

2.2 FQ-PCR测HBV-DNA

步骤: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结果计算:Ax=A1+A0。结果判断:在实验有效的前提下,样品Ax>N+0.6×(P1-N)判断为阳性;如果N+0.6×(P1-N)>Ax>N+0.4×(P1-N)则属于实验灰度区,需要重复实验一次,若重复实验结果Ax值>N+0.4×(P1-N)判断为阳性,如果Ax值<N+0.4×(P1-N)判为阴性。

3 结果

510例不同HBV血清学标志物模式中HBV-DNA含量见表1。

4 讨论

乙型肝炎病毒是危害人体健康的慢性疾病。诊断乙型肝炎及了解病毒复制状况的检测指标主要包括两部分:一为病毒DNA的表达物及其抗体应答系统;二为病毒DNA。ELISA法一直是临床诊断HBV感染的传统方法,它就是检测病毒DNA的表达物及应答系统。目前认为,乙型肝炎病毒在体内的活跃复制是激发机体免疫损害的关键,研究发现,可以HBV-DNA血清浓度的变化来评价药物疗效与病毒载量的关系[1],所以检测HBV病毒自身更灵敏准确地反映HBV感染和治疗恢复情况。

检测HBV的血清学方法有很多种,曾以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吸附技术应用最为广泛,但是由于放射免疫法使用同位素,仪器设备复杂且受半衰期限制,尤其是放射性污染会造成工作人员损伤,已基本不用。由光学发光分析以及实时分辨荧光法也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但需要特殊仪器,且试剂较贵。ELISA法操作简便,试剂较稳定,价格相对便宜,易于推广,且敏感度在0.5~10ng,故本文采用了ELISA法。但是由于ELISA对HBV的检测只局限于定性,尚不能确切地反映HBV在体内的真实复制情况,因此在应用ELISA法检测HBV的同时,结合FQ-PCR检测,从而弥补了单一方法的局限性。

PCR技术因其突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使pg水平的核酸在短时间内达到ng水平而被检出),已成为国内外病毒学、细菌学、病因病理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本文采用了荧光定量PCR方法,该方法将PCR的高效扩增性、核酸探针的高效特异性、光谱技术的高灵敏度和可计量性,以及DNA多聚酸的5’→3’核酸外切活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反应体系中,除了一般的PCR系统外,还设计了一条位于两条引物之间能与模板DNA特异性结合的探针,并将其进行荧光双标记,即5’端标记荧光报告基因,3’端标记荧光淬灭基因。探针在完整状态时,由于淬灭的作用,报告基因不能发射荧光。在PCR循环的复性阶段,当有靶基因存在时,引物和探针分别与模板结合。当引物沿模板沿伸至标记探针结合部位时,DNA聚合酶发挥其5’→3’核酸外切活性[2],将探针5’端的荧光报告基团切下,解除了荧光淬灭基团对报告基因的淬灭作用,发射荧光,其荧光强度与PCR产物的数量成正比关系。荧光信号通过设置在PCR反应孔的传感装置输入计算机分析系统,直接绘制出每次循环结束时各个反应管中荧光变化曲线,根据标准曲线和标本管荧光强度超过阈值时的循环次数进行定量分析,它克服了常规PCR仅仅根据终产物数量推测起始模板数量的缺陷,对靶基因定量相对准确,定量范围较宽,可以准确定量出0~1010个拷贝的病原体,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FQ-PCR法采用实时检测技术,可以得到每一个样品实际扩增曲线,以找到PCR扩增对数期,与标准品比较,所得值与原始模板数量呈线性关系,定量准确率较高。有资料显示:常规PCR在实验过程中,影响实验的因素很多,在实验中没有对照标准,故其结果很难重复[3]。此外,常规PCR法的定量是针对PCR终产物进行的,其平台效应大为干扰了PCR的原始数量和终产物之间的相关性,使定量准确度难以提高[4]。而荧光探针定量PCR的技术,融汇了PCR和DNA探针杂交技术的优点,直接探测PCR过程中荧光信号的变化,根据PCR反应酶活动力学特点,获得DNA模板的准确定量结果。该技术整个实验均在完全闭管的状态下进行,无需PCR产物的后处理和冗长的电泳、紫外和染色检测,解决了常规PCR实验室因不能准确定量及扩增产物污染而导致的假阳性,操作繁琐及强烈致癌物溴化乙啶对操作人员的危害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基因的定量扩增,扩展了临床应用空间。光谱技术进一步提高了结果的灵敏度。FQ-PCR试剂盒用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的灵敏度标准品测试,灵敏度可达到0.01fg/ml,相当于2.5个HBV Dane颗粒/ml ,其灵敏度亦高于常规PCR的102~103个拷贝/ml。探针杂交增强了结果的特异性,扩增与自动化分析一体化,使检测更加简便快速,成为常规PCR的更新换代技术,为定量PCR全面进入临床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由表1可以发现:(1)大三阳组[HBsAg(+)、HBeAg(+)、HBcAb(+)]:51例HBsAg、HBeAg、HBcAb阳性的血清标本,经FQ-PCR检测HBV-DNA均呈阳性,阳性率为100%,血清含量高达105~109个拷贝/ml,这说明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极度活跃,具有强传染性。此种血清学模式临床上见于急性、慢性乙型肝炎,应积极治疗,同时做肝功能检查。“大三阳”中如果HBV-NDA阴性,说明患者体内病毒发生变异,需要更换一种药治疗,并定期做体格检查及肝功能化验。(2)小三阳[HBsAg(+)、HBeAb(+)、HBcAb(+)]组:76例HBsAg、HBeAb、HBcAb阳性的标本,经FQ-PCR检测HBV-DNA的阳性率为47.4%,血清含量为104~107个拷贝/ml,与“大三阳”相比,虽然阳性率明显下降,但并不能说明HBV-DNA停止了复制。从HBV-DNA阳性率为47.4%的情况来看,说明乙型肝炎病毒仍在复制,有一定的传染性,仍需积极治疗。有52.6%的情况HBV-DNA阴性,说明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减弱或停止,传染性弱或不具传染性,结合临床表现、肝功能等检查,暂时可不治疗,但需动态观察,一般是半年左右做一次检查,其间有临床表现应立即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3)HBsAg(+)、HBcAb(+)组:36例HBsAg、HBcAb阳性的标本,其血清中HBV-DNA阳性率为52.8%,含量104~108个拷贝/ml,明显低于“大三阳”,但却高于“小三阳”,说明体内HBV复制水平也很高,传染性也较强,仅次于“大三阳”,应高度重视,结合临床表现,做肝功能检查,积极治疗。此种血清学模式被视为急性、慢性乙型肝炎或HBsAg携带者。(4)HBeAb(+)、HBcAb(+)组,HBsAb(+)、HBeAb(+)、HBcAb (+)组及HBsAb(+)、HBcAb(+)组:从血清学模式分析,抗原消失了,并产生了抗体,预示着病毒复制停止,传染性极弱或无传染性,但经FQ-PCR检测显示,三组血清中HBV-DNA阳性率分别为34.8%、25.4%、16.1%,血清含量分别为103~106个拷贝/ml、103~105个拷贝/ml、102~104个拷贝/ml,说明仍有相当数量的患者体内仍存在病毒复制,具有弱传染性,不可忽视。(5)HBsAb(+)组:91例HBsAb阳性的血清标本,其血清中HBV-DNA阳性率为6.6%。从血清学角度看,通常认为抗原的消失,HBsAb抗体的出现,提示病程已进入恢复期,体内无病毒存在和复制,无传染性,且具有免疫力。其实不然,从HBV-DNA的检测显示,91例HBsAb阳性的血清标本中HBV-DNA检出的阳性率为6.6%。可见,HBsAb的出现,并不能完全说明体内无病毒存在和复制而高枕无忧,虽然此种情况只占康复期乙肝的少数,但必须引起医生和患者的重视。(6)乙型肝炎五项标志物全部阴性组:本资料还表明,83例乙型五项全阴的血清标本,HBV-DNA阳性检出率为10.8%。资料证实[5],HBV-DNA的出现先于其他血清学指标,受检者可能处于感染早期,故ELISA法不易检出。因此PCR的高灵敏可为早期诊断HBV感染提供依据。

总之,乙型肝炎ELISA法五项测定除了间接反映病毒的感染外,还可反映机体的免疫状态,并从中可看出是否感染过乙肝,是否接种过疫苗,是否接种成功,目前免疫状态是怎样等。而HBV-DNA则可确定乙肝的传染性,乙肝病毒复制状态,乙肝的早期诊断,乙肝病情的发展状况,以及结合肝功能检查可决定患者是否需要治疗。所以在应用ELISA法检测乙肝五项时,最好同时做荧光定量PCR检测,以弥补免疫学方面的缺陷,如HBV感染前期产生大量抗体,随后迅速大量下降,免疫学法较难检出。经FQ-PCR检测可缩短诊断的窗口期,特别是在药物的疗效观察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摘要:目的:为了进一步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含量与HBV血清学标志物之间的关系,了解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乙型肝炎病毒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510例来自我院门诊就诊者和住院患者血清标本中的特异性抗原抗体,并同时应用荧光定量PCR分析系统测定血清标本中HBV-DNA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经ELISA法与FQ-PCR法检测的510例血清标本中,51例“大三阳”(HBsAg+HBeAg+HBcAb)的血清标本,其HBV-DNA检出数均呈阳性,阳性率为100%,其HBV-DNA的拷贝数范围为105109/ml;76例“小三阳”(HBsAg+HBeAb+HBcAb)的血清标本,其HBV-DNA检出的阳性率为47.4%,HBV-DNA的拷贝数范围为104107/ml。结论:HBV-DNA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复制的特异性指标,应用FQ-PCR技术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其操作简便,定量准确,结果可靠,它比HBV血清学标志物更能反映乙型肝炎病毒在体内的存在和真实复制状况,在HBV-DNA感染诊断,特别是药物疗效的观察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因此,HBV-DNA与血清学标志物的相互关系是本文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聚合酶链反应,HBV-DNA定量

参考文献

[1]沈敏,张庆五,等.PCR定量测定血清HBV-DNA的评估(J).胃肠病学,1999,4:55-56.

[2] Holland PM,Abramson RD,Watson R,et al.Detection of specific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roduct by utilizing the 5'to3'exonucle-ase activity of the thermus aquaticus DNA polymerase(J).ProcNat Aca Sci USA,1991,88:7276.

[3]潘小平,许叔祥,等.定量PCR的临床应用(J).临床检验信息导报,1997,4(3):78.

[4]程钢,何蕴韶,周新宇,等.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乙型肝炎病毒(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9,22(3):137.

乙型肝炎血清学 第7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年6~9月来我院住院及门诊的423例患者,年龄13~66岁。所有标本用无菌管留取血样3 ml,于3 h内分离血清,并冻存于20℃冰箱。

1.2 主要试剂

HBV-DNA定量诊断试剂由深圳市匹基生物技术公司提供。HBV-M测定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由上海科华生物工程公司提供。

1.3 检测方法

1.3.1 ELISA法

按试剂说明书进行。

1.3.2 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

(1)样本处理,取待测血清或血浆样本以及试剂及试剂盒中的对照各100μl,分别加到0.5 ml离心管中,100μl DNA提取液1,振荡混匀,13 000 r/min离心10 s,25μl DNA提取液2,振荡10 s,200 r/min离心10 s,100℃干浴或沸水浴10 s,13 000 r/min离心10 s,保留上清备用。(2)反应体系为40μl:37.6μl PCR反应液、0.4μl Taq酶、0.06μl VNG及2μl提取物。(3)循环条件为:37℃5 min、94℃1 min、95℃5 s,60℃30 s 42个循环。荧光信号收集在60℃。

1.3.3 污染的控制

标本的处理、试剂的配制、上样及PCR扩增检测严格分室进行,每次检测均设强阳性、临界阳性、阴性、质控试剂参照品。

1.4 检测仪器

美国ABI公司生产的ABI7500荧光定量PCR仪,芬兰Labsystems生产的Multiskan MK 3酶标仪。

1.5 统计学方法

对所得数据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HBsAg(+)组与HBsAg(-)组HBV-DNA阳性率的比较

324例血清标本HBV-DNA表达情况见表1。

由表1可见,HBsAg(+)组HBV-DNA阳性率为78.4%,有21.6%的阴性率。HBsAg(-)组HBV-DNA阴性率为95.1%,有4.8%的阳性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HBV-M不同模式的HBV-DNA检测结果

324例血清标本HBV-M不同模式的HBV-DNA检测结果见表2。

由表2可见血清HBsAg HBeAg HBcAb阳性组合HBV-DNA阳性率为100.0%,拷贝数达到1.61×107拷贝/ml。HBsAg、HBcAb、HBsAg HBeAb HBcAb、HBsAb、HBeAb、HB-cAb阳性率依次降低。

3 讨论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已成为临床常规。乙肝五项的检测为临床提供一定的信息[1,2,3],但对HBsAg阴性者,本实验发现有5%的HBV-DNA阳性,且拷贝数在104拷贝/ml左右,与某些文献报道相似[4,5]。其原因可能由于:(1)HBV发生变异,其前S区变异率比S区高2倍;前C/C区变异研究较多。(2)HbsAg的表达可能较低或其抗原性改变较大,用现有的试剂检测不出。(3)形成免疫复合物,有人发现血中免疫复合物的存在可能影响HbsAg的检出[6]。

乙型肝炎病毒DNA拷贝数可真实反映HBV感染的状况[7,8,9],本试验结果为HBsAg(+)HBeAg(+)HBcAb(+)的患者血清,HBV-DNA全部阳性,平均含量为1.61×107拷贝/ml;HBsAg(+)HBeAb(+)HBcAb(+)的患者血清,HBV-DNA阳性率为47.0%,平均含量为3.42×104拷贝/ml;HBsAg(+)HBcAb(+)的患者血清,HBV-DNA阳性率为69.0%,平均含量为6.32×104拷贝/ml,而HBsAb(+)HBeAb(+)HBcAb(+)的患者血清,HBV-DNA阳性率为5.2%,平均拷贝数为4.12×104拷贝/ml,由此可以看出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DNA拷贝数与其血清学指标组合是相匹配的,对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特别是对其疗效有较大的指导意义[10,11]。本实验发现HBsAg(+)HB cAb(+)的阳性率为69.0%,比HBsAg(+)HBeAb(+)HBcAb(+)的阳性率(47.0%)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两种可能解释,一是HBV复制减少或停止,一是HbsAg前C基因发生变异。根据Ferruccio Bonino来华报道,急性乙型肝炎时HBV标志物的变化图显示HBsAg(+)HBeAb(+)HBcAb(+)时的HBV-DNA阳性率明显低于HBsAg(+)HBcAb(+)时的HBV-DNA阳性率。

本实验所用的BIO-RADicycler荧光定量PCR技术灵敏度高,操作简单,克服假阳性结果,无需PCR后处理,防污染效果好,可直接反映病毒在体内的存在情况,已为临床普遍应用。血清学ELISA方法是检测病毒侵染机体产生的免疫反应,间接反应病毒的感染状况。对于HBeAg与HBV病毒载量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两者的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一致性。本试验显示两者既有相关,又不尽一致,临床上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

摘要:目的:了解HBV感染的不同血清学组合的HBV-DNA阳性情况。方法:对324例血清同时进行ELISA方法测定HBV-M及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结果:HBsAg(+)组HBV-DNA阳性率为78.4%(254/324),HBsAg(-)组HBV-DNA阳性率为4.8%(5/10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sAg(+)HBeAg(+)HBcAb(+)血清HBV-DNA阳性率为100.0%(120/120),平均含量为1.61×107拷贝/ml;HBsAg(+)HBeAb(+)HBcAb(+)血清HBV-DNA阳性率为47.0%(76/162),平均含量为3.42×104拷贝/ml;HBsAg(+)HBcAb(+)血清HBV-DNA阳性率为69.0%(29/42),平均含量为6.32×103拷贝/ml;HBsAb(+)HBeAb(+)HBcAb(+)血清HBV-DNA阳性率为5.2%(5/96),平均含量为4.12×101拷贝/ml。结论:定量PCR可真实反映HBV感染、复制及病程变化,对乙型肝炎临床诊断及治疗均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乙型肝炎血清学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以自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根据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进行检查, 经检查后认定患者的ALT大于正常上限值的2倍, HBV DNA>105拷贝/m L, 均已确诊是慢性乙型肝炎。对于同时感染了HDV、HCV和HAV以及其他病毒的患者不作为研究对象, 合并患有干细胞癌变、肝硬化、自身免疫型肝炎以及代谢性肝病的患者不作为研究对象, 对于仍处于妊娠或者哺乳期的患者不作为研究对象, 对于入院前1年之内有酗酒、注射毒品等不良行为的患者不作为研究对象, 对于患有其他恶性疾病如恶性肿瘤、肝肾功能不全等的患者不作为研究对象。在进入研究队伍之前均没有接受过相关的干扰素和核苷类药物的治疗, 且1年未接受相关的免疫调节治疗。

将患者随机平均分为替比夫定治疗组和恩替卡韦治疗组, 其中比夫定治疗组男性患者24例, 女性患者26例, 年龄在16~67岁, 病程为1~6年, ALT为 (151.2±89) U/L, HBV DNA为 (6.79±1.01) log10拷贝/m L, HBe Ag为 (828.7±571.3) PEIU/m L;恩替卡韦治疗组男性患者27例, 女性患者23例, 年龄在15~62岁, 病程为2~6年, ALT为 (149.4±92) U/L, HBV DNA为 (6.89±1.12) log10拷贝/m L, HBe Ag为 (831.7±573.1) PEIU/m L。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ALT、HBV DNA、HBe Ag水平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 . 2 . 1 治疗方法:将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 分别命名为替比夫定 (LDT) 治疗组和恩替卡韦 (ETV) 治疗组, 对替比夫定 (LDT) 治疗组患者每日口服1次剂量为600 mg的替比夫定, 对恩替卡韦 (ETV) 治疗组患者每日服用剂量为0.5 mg的恩替卡韦, 整个治疗周期长为104周, 待治疗进行了52周后进行中期疗效判定[3,4]。

1.2.2 检测评估方法:在治疗中期按照标准的操作流程对患者的HBV血清学标志物、AST, ALT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利用酶联免疫吸附的方法进行检测[5], 其中对于HBV DNA的检验采用的是荧光定量PCR检测, 仪器来自瑞士进口, 试剂由中山大学医学院提供, 检测的下限值是500拷贝/m L, 另外, 对于HBs Ag、抗-HBe 、HBe Ag的检查采用的是系统电化学发光检测法, 试剂由瑞士Roche公司提供, 如果检测结果显示HBe Ag、HBs Ag<1 PEIU/m L则认为是阴性, 如果检测结果显示抗-HBe<1 PEIU/m L, 则认为是阳性[6]。

1.3观察标准。疗效判断方法为:分别测定患者在治疗12、24、36、52周之后的HBV DNA、HBe Ag、HBs Ag的水平, 治疗中期检测时的HBe Ag的血清学转换率以及阴转率, 以上为主要的疗效判断标准, 此外还可以测定患者在治疗中期的ALT的复常率以及此时的药物耐受率。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 计量资料使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分别对患者在治疗进行了52周之后的治疗有效人数进行统计, 见表1。

2.2 经过52周后患者的HBV DNA及HBe Ag的变化水平分析:24周后, 替比夫定治疗组中有12例的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值4log10, 这12例中经过52周治疗后低于下限者仅3例, 而恩替卡韦治疗组二值分别为3和1, 两组的HBV DNA和HBe Ag的检测结果见图1。

2.3 HBe Ag血清学转换因素:两组患者在治疗中期HBe Ag血清学转换的出现与否和基线ALT的水平以及HBV DNA水平均没有明显的关系, 而与HBe Ag水平有比较密切的联系, 由此认为, HBe Ag水平可以作为治疗中期HBe Ag血清学转换的预测因素。

3 讨论

关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效果与药物的选择、宿主以及病毒等三方面都有关系, 因此会出现部分患者的治疗应答达不到比较理想的效果的现象, 所以, 在治疗前和治疗中对患者的预期治疗效果进行准确的判断是有必要的, 由此可以为治疗提供及时地方案调整指导, 提高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7]。

本文中笔者探究了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韦对于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的区别, 并分析了HBe Ag血清学转换因素, 从表1的相关数据中可以看出, 相较于恩替卡韦治疗组, 替比夫定治疗组的HBe Ag的转阴率和血清学转换率都比较高, 而且HBe Ag水平具有显著地下降趋势, 不过两种药物的对于病毒的控制能力都很强, 在基线值和HBV DNA的比较中, 恩替卡韦治疗组的下降幅度更大一些, 经过52周的治疗, 两组的检测下限没有显著地统计学意义, 恩替卡韦的耐药性更低。在替比夫定治疗组中, 有3例患者出现了病毒学突破时HBV DNA>4log10拷贝/m L, 治疗应答不良的状况, 这就说明为了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病毒抑制效果, 可以在应答不佳的患者的中选择在合适的时机添加第二种核苷类药物。

在对恩替卡韦治疗组进行分析时, 发现基线HBe Ag和HBe Ag血清学转换是有关系的, 不过在多因素回归性分析中并没有对HBe Ag血清学转换造成明显的影响, 另外, 在不同的治疗时间上HBV DNA没有对HBe Ag血清学转换造成明显的影响, 从两组患者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经过24周的治疗后, HBe Ag下降值>2log可以被认为是两组患者的治疗中期的HBe Ag血清学转换的最佳预测因素, 在我国医学领域, 乙肝防治指南中指出HBe Ag下降值水平是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治疗效果进行预测的比较好的因素[8], 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

当然, 医学领域的研究是无止境的, 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治疗效果的预测因素的研究也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李智, 严红梅, 薛发轩, 等.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7例近期疗效观察[J].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2, 21 (16) :102-104.

[2]杨红, 丁红兵, 赖小欢, 等.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75例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 (电子版) , 2013, 33 (4) :89-92.

[3]谢榕, 江建宁, 苏明华, 等.替比夫定初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与安全性观察[J].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2, 18 (16) :345-347.

[4]欧蔚妮, 赵莹莹, 魏丽荣, 等.替比夫定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 (电子版) , 2013, 39 (6) :57-59.

[5]徐鹤翔, 余亚新, 张明侠, 等.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韦治疗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早期疗效分析[J].实用肝脏病杂志, 2011, 37 (4) :777-779.

[6]杨雅芳, 杨小平, 董建国, 等.恩替卡韦和阿德福韦酯分别治疗HBeA 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近期疗效分析[J].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3, 16 (23) :134-135.

[7]黄浩, 许夕海, 马泰, 等.恩替卡韦和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1, 15 (6) :99-102.

贵州省猪戊型肝炎的血清学调查 第9篇

猪戊型肝炎是一种新发现的传染病, 自1997 年Meng从美国本土猪中首次分离HEV野毒株以来[2], 世界上许多国家对猪及其他动物戊型肝炎的感染进行了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 猪是HEV天然感染率最高的家畜, 其感染率为:日本80%~100%, 美国80%~100%, 加拿大59.5%, 墨西哥81%。在中国, 张朝霞2003年调查显示猪戊型肝炎病毒平均感染率为63.9%。葛胜祥对全国各地120个场的8 626头商品猪调查平均感染率为83.6%[3]。马勋等对新疆地区猪HE血清学调查阳性率为52.55%。王灵岚2004年调查福建猪HEV平均感染率为71.94%。2004年日本人因食用猪肝而感染戊型肝炎并导致死亡[1], 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经进一步的研究证明, 感染猪的戊型肝炎病毒和当地人戊型肝炎病毒核酸序列高度同源, 并证实了Ⅳ基因型戊肝病毒在人群和猪群之间可以自由传播[4]。为了探索猪戊型肝炎在我省的感染情况, 研究小组在我省9个不同地区14个县41个点收集血清样本434份, 在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重大疫病防制监测重点实验室, 采用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猪HEV血清总抗体。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供同行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血清的来源

样本1:2007—2008年, 在贵阳、遵义、铜仁、黔东南、黔南、兴义、毕节、六盘水、安顺9个不同地区14个县25个点随机采集270份猪血清。样本2:2007—2008年, 遵义、铜仁、黔东南、黔南、兴义、毕节、六盘水、安顺的12个县16个点送检血清样本164份, 送检样品均为感染压力大或发病养殖场采集的血清。其中双月龄仔猪257份, 成年母猪77份, 商品猪 (75 kg以上) 100份。养殖大户或规模猪场 (母猪数量大于20头、猪存栏量大于100头) 304份, 散养户 (总存栏量不超过100头) 130份。总计434份。

1.2 仪器设备

北京普析通用仪器设备有限公司航新zs-3酶标系统 (检测样品的D450 nm值) 。

1.3 试剂盒

北京万泰生物药业公司生产的戊型肝炎病毒抗体 (HEV-Ab) 酶联免疫诊断试剂盒, 是专用于动物戊型肝炎抗体检测的试剂盒, 有高度的敏感性, 批号分别是ES20061201、ES20071014 (2个) 、ES20070301 (2个) 。

1.4 检测方法

采用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检测待检血清中HEV抗体, 按照说明书的操作进行。

1.5 阴阳性的判断

通过检测样品吸光度、阴阳性对照组的吸光度 (D450 nm) , 计算临界值 (CUTOFF) 。判断标准:样本D450 nm值≥临界值 (CUTOFF) 者为HEV抗体阳性, 样本D450 nm值﹤临界值 (CUTOFF) 者为HEV阴性。

2 结果

434份猪血清样本, 阳性354份 (强阳性201份) , 平均阳性率81.57%, 最高阳性率93.75%, 最低阳性率67.44% (见表1、表2、表3) 。

表3不同养殖方式猪HE抗体检测结果

3 讨论

3.1 通过对我省9个地区14个县41个点的434份猪血清样本进行检测, 结果表明, 9个地区猪HE抗体阳性率均超过67%, 平均阳性率达81.57%, 说明我省猪群普遍遭受HEV野毒感染, 感染情况与其他省 (区) 相似。

3.2 结果显示, 双月龄猪平均感染率为77.04%, 成年母猪平均感染率为93.51%, 商品猪平均感染率为84.00%, 说明饲养时间越长, 感染的几率也越高。这与马勋等在新疆地区的调查相吻合。由于在1~3月龄后母源抗体滴度下降, 因此3月龄以上的抗体阳性应该是自然感染的结果。

3.3 养殖大户平均阳性率为81.58%, 散户平均阳性率为81.54%, 两者相差仅0.03%, 说明养殖方式与本病的感染没有必然的联系。

3.4 本次调查采集我省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年龄猪的血清样品, 通过实验取得了我省猪戊型肝炎感染情况的第一手资料, 较具代表性, 为进一步防制和研究猪戊型肝炎打下了基础。

4 小结

血清学调查结果显示, 猪戊型肝炎在贵州猪群已普存在, 并且感染率很高, 感染对象为各种年龄和不同品种的猪, 感染率与饲养方式无关, 但感染率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近几年的最新研究成果证明, 猪是戊型肝炎病毒的储存宿主, 猪感染率最高, 猪感染后不发病, 没有临床症状。其基因型多为Ⅳ型, 而基因Ⅳ型戊肝病毒在人群和猪群之间可以自由传播, 是一种新的人兽共患病。因此, 对戊型肝炎的动物宿主及传播途径进行研究, 防止动物源性戊型肝炎向人类传播和流行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

摘要:2007—2008年, 在贵州省9个地区14个县41个点采集或收检猪血清样本434份, 应用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法 (DS-ELISA) 检测HEV抗体。结果:阳性354份, 平均阳性率为81.57%, 最高阳性率为93.75%, 最低阳性率为67.44%。其中, 仔猪平均阳性率为80.45%, 成年母猪平均阳性率为85.71%, 商品猪平均阳性率为70.13%, 养殖大户平均阳性率为77.0%, 散户平均阳性率为77.03%。

关键词:猪,戊型肝炎,抗体,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试验

参考文献

[1]田雨晨.猪的戊型肝炎及其对人的危害[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2005, 25 (5) :32~33.

[2]Meng X J, Robert H P, Patrick G H, et al.A novel virus swine isclosely related to the human hepatitis E virus[J].Proc Natl AcadSci USA, 1997, 94:9 860~9 865.

[3]葛胜祥, 田克恭, 等.中国不同地区商品猪中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调查[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2003, 19 (2) :108~109.

乙型肝炎血清学 第10篇

【关键词】 丙型肝炎;自身抗体;自身免疫

文章编号:1003-1383(2010)05-0556-02 中图分类号:R 512.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5.019

HCV是一类具有包膜结构的单正链RNA病毒,其致病性除可引起肝细胞损伤和造成肝外发生病变外,还可引起免疫损伤。人体感染HCV后,体内产生多种自身抗体。为探讨自身免疫反应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可能存在的意义和自身免疫反应在HCV感染后肝组织受伤的机制,我们统计了60例2009年1月至2010年5月在我院进行检测、治疗的HCV感染者的部分结果,并对其中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数据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HCV感染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20~64岁。其中41例ALT>40 IU/L判为增高组,35例HCVRNA阳性判为阳性组。对照组40例,系健康体检者,均排除HCV、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它引起免疫功能改变的疾病,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20~49岁。

2.方法 ①类风湿因子(RF)测定:采用迈瑞BS3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试剂盒由上海复兴长征医学科学有限公司提供,RF>30 IU/ml 判为增高。②抗核抗体(ANA)测定: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试剂盒由欧蒙(德国)医学实验诊断公司提供,其试验操作和起始稀释度,均参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③HCVIgG抗体测定: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试剂盒由珠海丽珠有限公司提供,其试验操作和结果判定,均参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④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测定:采用迈瑞BS3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试剂盒由上海复兴长征医学科学有限公司提供,ALT>40 IU/L判为增高。⑤HCVRNA检测:采用RTPCR检测,试剂盒由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在美国ABI7500实时荧光定量 PCR仪上完成。

3.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与对照组自身抗体(RF、ANA)阳性率比较,HCV感染者RF阳性率为50%; ANA阳性率为35%,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ALT增高组RF阳性率为61.0%,ANA阳性率为43.9%,与ALT正常组相比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HCVRNA阳性组RF和ANA阳性率分别为62.9%、48.6%,也均明显高于HCVRNA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讨论

机体受HCV感染后,可产生多种自身抗体,随着目前对该疾病的认识及检查手段更新,肝炎病毒与自身免疫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临床关注,自身免疫反应是HCV损伤机体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点已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可。周厚清等[1]及王九平等[1,2]学者认为,自身免疫疾病的启动因子是病毒感染,靶细胞中的抗原成分发生改变或者由于病毒蛋白正常组织成分间有同源性而诱发自身免疫,并认为HCV感染可通过分子模拟现象激活自身反应性CD8 T细胞,从而诱导自身免疫。本研究结果显示,HCV感染者自身抗体检出率较高,RF、ANA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表明HCV感染与自身免疫关系密切。这一结果与张磊等[3]报道一致。HCV感染后出现多种自身抗体是丙型肝炎病程发展中的一种特征性表现,并可能引发自身免疫反应,在感染的同时可通过多种途径损害机体免疫系统,使机体的免疫耐受性遭到破坏,从而加重肝脏损伤。

ALT是肝脏损害的敏感指标之一。表2结果显示HCV感染患者ALT增高组的自身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ALT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自身抗体阳性者其肝脏损伤较严重。表3结果说明HCV感染患者其自身抗体的检出率与病毒的复制有关,可能是自身抗体与肝细胞相互作用,发生超敏反应损伤肝细胞和转氨酶释放的结果。研究结果提示HCV复制可促进自身免疫,而自身免疫则进一步加重肝脏的损害[4,5]。

自身抗体的出现往往提示体内免疫功能已出现紊乱,同时亦可能提示病毒存在复制。目前丙型肝炎病毒与各种免疫功能异常的关系已有较多探讨及报道,这些研究对临床选择干扰素或是激素类治疗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6]。因此, HCV感染者有必要作自身抗体检测及病毒载量分析,这对于患者实施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周厚清,董 敏.丙型肝炎患者血清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9,19(1):131-132.

[2]王九平,李 军,白雪帆.T细胞应答在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中的作用[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07,34(1):66-67.

[3]张 磊,郑明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抗核抗体与进展期肝纤维化及低HCV RNA水平相关[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7,16(6):604.

[4]Stroffolini T,Colloredo G,Gaeta GH,et al.Does an"autoimmune"profile affect the clinical profile of chronic hepatitis C ?An Italian multicentre survey[J].J Viral Hepat,2004,11(3):257-262.

[5]Muratori P,Muratori L,Guidi M,et al.Clinical impact of nonorganspecific autoantibodies (NOSAs) on the response to combined antiviral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C[J].Clin Infect Dis,2005,40(4):501-507.

[6]陈志刚,杨 军,周 婷,等.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HCV RNA含量与抗核抗体的相关性[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16(20): 2316-2319.

(收稿日期:2010-08-10 修回日期:2010-09-09)

乙型肝炎血清学 第11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500例乙型肝炎病毒阳性血清标本为2006年至2007年我院门诊和住院病人。

1.2 方法和仪器

HBV血清免疫标志物检测采用ELISA一步法, 试剂为上海科华生物有限公司产品。前S1抗原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两步法, 试剂为上海阿尔法生物有限公司产品。均使用瑞士帝肯RMP-150全自动酶免仪检测。

1.3 操作方法

所有检测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

1.4 统计学处理

卡方检验。

2 结果

在500例乙型肝炎病毒阳性标本中, HBe Ag检测阳性率为56.0%, 前S1抗原的阳性率为69.0%, 见表1。在HBV标志物的多种模式中, HBsAg、HBeAg、抗HBc阳性、前S1的阳性率75.4%;HBsAg、抗HBe、抗HBc阳性, 前S1的阳性率53.3%;两组经卡方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HBsAg、抗HBc、阳性, 前S1的阳性率67.4%;HBsAg、阳性, 前S1的阳性率50.0%;而在其它特殊模式中, 前S1的阳性率可达100.0%, 见表2。

3 讨论

乙肝病毒蛋白的编码区分:S区、C区、P区、X区。其中S基因编码S抗原、前S1抗原和前S2抗原。病毒只要是最重要的介导部位前S1蛋白的氨基酸21~47片断完好就具有传染性。前S1抗原主要存在HBV表面。提示机体内含有HBV就有前S1抗原[1]。本文通过对乙型肝炎病毒阳性血清标本进行前S1抗原的检测, 对其HBV血清标志物多种模式与前S1抗原之间关系的分析, 证实了前S1抗原与HBeAg具有高度相关性。血清前S1抗原和HBV的存在与复制的关系密切。前S1抗原不仅是HBV感染的标志还是HBV复制的依据, 在HBV感染早期即可检出[2]。500例乙型肝炎阳性血清中, HBeAg检出阳性率56.0%, 前S1抗原阳性率达69.0%。前S1抗原检出率明显高于HBeAg。而在280例HBeAg阳性血清中的前S1抗原的检出率75.4%, 说明前S1抗原比HBeAg更能敏感反映乙肝病毒的复制情况。进一步证实前S1抗原的存在反映病毒活动性复制。HBsAg、HBeAg、抗HBc阳性组前S1抗原阳性率为75.4%, HBsAg、抗HBe、抗HBc阳性组前S1抗原阳性率为53.3%, 两组经卡方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说明前S1抗原与HBeAg具有相关性, 两者呈正相关。而HBsAg、抗HBe、抗HBc阳性时前S1抗原阳性率53.3%, HBsAg、抗HBc、阳性时前S1抗原阳性率67.4%, 更说明了前S1抗原在HBeAg阴性的乙肝患者或无法检测HBV-DNA时可以较准确地反映乙型肝炎病毒是否复制。由此可见前S1抗原作为HBV感染、复制和乙肝患者诊断、治疗和疾病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对临床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窦亚玲, 李永哲, 刘志肖, 等.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检测的临床价值[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6, 8:714~716.

上一篇:教育管理断想下一篇:保温防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