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经济发展范文

2024-05-06

蓝色经济发展范文(精选12篇)

蓝色经济发展 第1篇

相较于海洋经济的概念, 蓝色经济更为宽泛、更具发展内涵, 强调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及海洋生态与经济、社会等子系统的协调、海洋产业外延的拓展。蓝色经济是指直接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以及依托海洋所进行的经济活动的总和。蓝色经济同时注重海洋的开发与保护;关注海洋经济高层次发展与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立足于海陆统筹原则, 促进海洋与陆地在科技、产业、环境等方面的全面融合发展;明确指出海洋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强调海洋科技创新的作用。

二、互联网+ 的内涵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 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全国人大代表马化腾表示, “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各行各业结合起来, 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通俗地讲,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 传统行业”, 但这并不是形式上的简单相加, 而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 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三、青岛市互联网+ 蓝色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思考

1.青岛市互联网+ 蓝色经济发展问题分析

青岛市海洋科技创新资源雄厚, 但在区域互联网科技创新与蓝色经济互动发展中尚存在不匹配、不协调现象, 两者之间互动能力偏低:

(1) 创新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政策支持不足主要表现在:科技立法的欠缺, 科技创新举措大多仅以通知、办法、规定、条例、意见等形式颁布;法律政策更新缓慢, 已出台的法律、政策存在可操作性低的症结;科技投入、知识产权保护、产学研结合等方面的配套措施缺失;法律政策的执行和落实力度差, 监督评估机制不完善。

(2) 科技人才结构不合理

总体来看, 青岛海洋科技人才荟萃, 但深入剖析其人才结构会发现, 海洋领域尖端人才仍相对匮乏, 具有互联网意识和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数量较少;学科结构上, 人才的学科分布失衡, 海洋基础学科人力资本雄厚, 信息技术科学人才缺乏;尚未建立起利于互联网人才培养、引进的长效机制, 科技创新环境尚待改善。

(3) 多元化融投资体系尚未形成

从目前青岛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科技创新与蓝色经济发展资金投入总量、结构及去向来看:互联网、海洋科技与蓝色经济领域的资金投入增长速度、总量偏低;投入结构不合理, 科技创新投入主要来源于政府投入, 企业投入严重匮乏, 资本市场缺位。

(4) 互联网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完备

科研机构、实验室、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大学科技园、产业园 (基地) 等构实体机构共同组成了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的服务网络, 向社会开展基础学科研究、新技术装备研发、人才培养、科技企业培育及科研成果产业化等提供专业服务。然而青岛市互联网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仍不完备, 鲜有实力雄厚的科技创新公司落户青岛, 企业技术中心发展滞后, 阻碍了科技成果的产生及转化。

2.青岛市互联网+ 蓝色经济发展战略

如何抓住机遇、突破内外部消极环境因素制约, 促进互联网+ 蓝色经济良性互动发展成为推进青岛市经济社会长远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课题。

(1) 转变思想认识, 深入理解“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并不是技术上的简单相加, 为实现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 首先要完成思维方式上的“互联网+”, 记住互联网科技优势完成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集成, 将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相关领域密切融合,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提升经济领域创新能力和产业生产力。

(2) 完善市场机制,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只有建立完善高效的市场机制, 才能充分激发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活力, 推进蓝色经济与互联网思维、模式的良性互动。建立科学的人才市场, 有利于人才的流动与引进。针对科技创新成果不足的问题, 应积极建设互联网科技成果交易市场, 在现阶段青岛市互联网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尚不完备的情况下, 引进先进的互联网思想、技术, 加速“互联网+”蓝色经济发展进程。青岛市可进一步加快建设完善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多角度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

(3) 发挥政府职能, 加强宏观管理和调控

由于科技创新活动客观存在的市场失灵现象, 需要政府进行适当干预。通过制度建设, 借助完善高效的宏观调控管理措施, 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 降低市场失灵带来的影响, 为科技创新创造更好条件。政府部门通过建立完善的组织协调机制, 发挥政府的协调和监管职能, 推进资源优化配置。此外政府应加创新政策建设, 推进科技立法, 做好科技创新的配套保障工作, 为“互联网+”保驾护航;利用政策扶持, 鼓励企业进行互联网科技创新, 优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4)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打造“互联网+”人才高地

着重提升科技人才质量、优化人才结构, 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人才培养、引进政策, 加快建设海洋科技人才高地。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加大科技人才发展资金的政府投入, 引导科教机构、企业加大人才投入。加大对区域内信息技术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支持力度, 搭建吸引人才的强大载体。

(5) 促进产学研结合创新

推进产学研结合, 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 提高资源配置与科技创新效率, 实现互联网科技与蓝色经济高效互动。关注互联网思维、技术与传统产业商业模式的融合;创新产学研结合模式, 满足不同规模、层次和发展阶段的蓝色经济产业对技术创新的现实需求。

四、结论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互联网正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来。互联网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较强的互动关系, 相互影响又彼此制衡。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需要两者在高效互动中形成合力。针对青岛市现阶段的蓝色经济发展水平, 结合“互联网+”思维模式, 本研究初步提出了促进青岛经济发展的“互联网+”蓝色经济发展模式, 以期为实现互联网科技创新与蓝色经济发展的高效互动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赵永琦, 严冰.青岛发展蓝色经济纪实 (上) ——打造中国“蓝色硅谷”[N].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1-6-28 (1) .

[2]张仁开, 杨耀武.区域科技与经济协调性评价初探[J].科技与经济, 2008 (4) :23.

[3]姜旭朝, 张继华, 林强等.蓝色经济研究动态[J].山东社会科学, 2010 (1) :105-114.

海西蓝色经济全速崛起 第2篇

发布时间:2011-11-5信息来源:新华网

“今后,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重大建设项目用海和基础设施建设用海将予以优先安排、重点保障;单位和个人在遵守法规并采取严格生态措施的前提下,可以利用综合实验区的无居民海岛从事开发利用活动;对综合实验区各类渔港建设,省级配套或补助均按最高标准安排。”为支持平潭开发开放,这几个月来,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在项目用海、海洋环境保护、发展现代渔业等方面出台各种特殊措施,推进平潭海洋事业先行先试。

牧海耕渔,激流勇进。随着国务院支持海西建设《意见》的出台,福建省一批重点项目依“海”而为、乘“海”而上,海西蓝色经济迅速崛起。去年,该省海洋经济总产值达391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12%,其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省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总体规模居全国第三。

海西蓝色经济发展有如此磅礴气势,离不开国务院、国家海洋局的鼎力支持。2005年,国家海洋局与福建省政府签订了《关于共同促进福建海洋事业发展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意见》,对福建海洋战略研究、海洋科技开发、海洋人才培养、海洋防灾减灾、海洋执法配备等5方面给予支持;2008年,国家海洋局又出台《深化落实〈关于共同促进福建海洋事业发展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意见〉的若干措施》,给予该省更多惠策。据此,福建省上缴中央的海域使用金,在符合财政制度的前提下,由福建省编报项目支出预算,国家海洋局会同财政部优先安排用于支持福建海洋事业发展,目前各项资金累计已近2亿元。同时,鼓励和支持福建港口建设和临海工业建设,先后批准了宁德核电、福清核电、漳州开发区人工岛、平潭跨海大桥等一批重大建设用海项目;为该省配置了32艘执法艇、36辆执法车辆,使福建海监执法装备走在全国前列。

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福建省抓住国务院、国家海洋局支持海西建设的契机,相继出台“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加强当前海洋管理”等意见,全面推进该省海洋工作,连续五年获得国家唯一海洋综合管理特等奖。海洋盐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利用业等海洋新兴产业产值增长幅度已超过25%,海洋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达57%;建设了晋江深沪、厦门高崎等一批中心渔港和一、二、三级渔港,台风期间渔船停泊率提高至55%;3万多艘海洋捕捞渔船安装了船用安全终端,海上渔业安全救助能力明显提升;全省港口货物吞吐量已达3亿吨,对外出口增长强劲„„海洋经济已成为福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新增长点。

助力蓝色药业发展 第3篇

张翼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4年7月起被引进到广东海洋大学,任海洋药物研究所天然药物化学室主任。多年来,他从事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在生物医药、营养保健和环境友好农药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他的梦想是,从海洋(微)生物中发现可防治重大疾病的先导分子,加速蓝色药业的发展步伐。

鲨鱼鳃部真菌可望抗肿瘤

众所周知,鲨鱼被发现患恶性肿瘤的几率非常低,约为百万分之一,其同类之间因争夺食物撕咬造成的外伤愈合速度很快,很少导致严重微生物感染。科研人员由此推测,鲨鱼可能具有强大的化学防御机制。

鲨鱼是否存在化学防御机制,如共附生微生物的协助防御?尽管迄今对于鲨鱼共附生微生物研究报道还比较少,但已有研究表明,共附生微生物是有可能参与鲨鱼的化学防御的。为了深入研究这个问题,2010年~2012年,张翼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对鲨鱼鳃部共附生真菌中抗肿瘤活性化合物展开了研究。

在上述科学假设的引导下,他首先带领研究团队对分离自两种鲨鱼鳃部的137株可培养真菌进行了形态类群,研究表明,青霉属、曲霉属和毛霉属为优势种属。在运用PCR—DGGE技术对两种鲨鱼鳃部的真菌进行了非培养依赖的菌群组成分析后,张翼发现,青霉属为两种鲨鱼鳃部的共同优势分类单元,两种宿主也有各自独有优势菌,它们鳃部还栖生有较丰富的劣势种属真菌。

为了深入了解菌株生物活性,张翼及其科研团队以E.coli DDRT、卤虫、稻瘟霉、MRSA模型对分离到的可培养真菌进行了活性筛选,发现相当比例菌株具有抗菌、抗虫活性及潜在抗肿瘤活性,随机选取的部分活性菌株也表现出较强的抗MCF-7、Hela、A-549肿瘤细胞的活性。通过对49个活性菌株的ITS rDNA序列的分析,他们发现,多数活性菌株来自青霉属的若干个种,也有部分来自毛霉属、曲霉属、毛壳霉属和其他属。

在上述基础上,他们运用TLC、HPLC、生物自显影、条带活性跟踪等方法对活性菌株进行了化学筛选,对代表性菌株进行了HPLC-DAD-MS成分分析与数据库检索。对几株活性真菌菌株进行了活性化合物的追踪分离、结构鉴定与生物活性研究,共分离化合物30余个,已鉴定大部分化合物结构,结果显示部分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抗菌、杀虫等活性。

通过上述项目的开展,张翼及其科研团队研究发现,鲨鱼鳃部的真菌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可作为抗肿瘤先导化合物的新颖资源,很可能在宿主抗菌、抗虫、防癌变等化学防御机制中也有一定作用,其中青霉属作为数量及生物活性上的优势菌群很可能发挥了较主要的作用。对具有药用潜力的鲨鱼鳃部共附生真菌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可能发现新颖的活性化合物,用于治疗人类恶性肿瘤、病原微生物感染,也有助于进一步揭示鲨鱼的化学防御机制,对环境友好的海水养殖抗菌、抗寄生虫病害药物的开发也有借鉴启示作用。

深耕海洋药物领域

为了促进粤东西北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学科建设、科研成果转化,广东省面向省外、国外引进重大项目发展紧缺的拔尖人才,2014年,张翼入选了该培养计划,这不仅是对其以往科研工作的肯定,也是对他个人的鼓励。

张翼曾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在大连交通大学任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副教授,在德国图宾根大学有机化学研究所Stephanie Grond实验室做访问学者1年,同时也是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药学分会理事,美国微生物学会会员,中国化学会会员。

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外,他也先后主持中科院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基金、大连市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及特别资助等多个项目。在做好科研的同时,张翼笔耕不辍,发表论文51篇(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15篇),获中国发明专利6项(第一发明人2项),合作论文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奖,是生物技术通报、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Natural Product Communications、Natural Product Research的审稿人。这些在海洋药物领域默默的付出与努力都为张翼跻身扬帆计划引进紧缺拔尖人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对于引进紧缺人才项目的实施,张翼已经做好了周密的计划。基于对所从事领域的考察与分析,张翼发现与脑健康相关的海洋药物及营养品是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与开发的重要新兴领域,也是自己所在的广东海洋大学食品学科重点发展的研究方向。因此,张翼决定尝试从海洋生物(包括海洋真菌、南海特别是粤西海域的动植物及水产加工副产物)中寻找有望用于防治抑郁症、老年痴呆和帕金森氏症等脑健康相关疾病的生物活性物质,为相关海洋药物和营养品的开发奠定基础。研究内容包括靶酶—细胞—斑马鱼模型等多层次的药理筛选、活性物质的纯化制备方法、活性物质的化学结构与生物学功能。

为了更好地开发与脑健康相关的海洋药物及营养品,张翼已做好了扎实的准备。在海洋生物资源方面,通过多年来的辛勤工作,他所在的团队目前积累了规模超过500株的海洋动植物来源的真菌及其诱变菌株;在活性筛选技术方面,张翼先后建立了乙酰胆碱酯酶等重要靶酶抑制剂及多类其他活性物质的筛选模型,团队成员在神经药理相关的细胞及斑马鱼等动物模型搭建上已有多年的雄厚研究基础。

在海洋天然产物的分析、分离、结构解析与构效关系研究等方面,他也有丰富的经验,已从海洋真菌及海藻中分离纯化或半合成、并鉴定了近90个单体化合物(含新化合物24个),包括近20种结构类型。张翼目前正在主持的广东海洋大学自然科学研究项目着重研究利用多样化的化学诱导手段,来诱导特色菌株产生更高的化学多样性。通过项目的实施,张翼有望发现更多新的活性先导化合物,以加速海洋天然产物的发现。

在前期工作中,他已发现多种海藻和真菌提取物具有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若干海洋真菌可产生与已知脑健康相关靶酶(乙酰胆碱酯酶、单胺氧化酶、一氧化氮合成酶)抑制剂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可能具有防治神经紊乱退行疾病的潜力,这是开发与脑健康相关的海洋药物及营养品的前期基础。

蓝色经济发展 第4篇

一、“蓝色经济”内涵及发展战略

“蓝色经济”是以蓝色理念为色标、以海洋经济为特征、以海陆统筹一体化发展为基础、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和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建设和谐海洋和生态文明海洋为方向、以发展海洋优势产业集群为主导、以科技和综合管理为支撑,以建设具有综合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蓝色经济区为目标。蓝色经济打破传统的海陆分离观念,融入了海洋经济和海洋文化(蓝色文化)、海洋生态的诸多结构因素,实现海陆全面统筹、一体推进,促进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及城乡的协调、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环渤海经济圈南部的重要区域,拥有3000多公里的海岸线,70多处优良港湾,全国规模最大(约占全国海洋科技人才的40%)、含金量最高的海洋科技人才(20余名两院院士)队伍,蓝色经济发展潜力巨大。2008年以来,蓝色经济区总产值年平均增速为18%,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实现海洋生产值5346亿元,约占全国的1/5。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是海陆统筹一体的新区域发展战略和新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综合体。战略目标是争取经过十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建设中日韩自由贸易先行区和我国海洋高科技研发中心、海洋高端产业聚集中心、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二、蓝色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必要性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作为经济体系的核心,在引导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且随着金融发展程度的提高,支持作用就会不断的增加。蓝色经济的发展是实现海陆经济统筹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模式,自然离不开金融的全面支持。

一是金融能够引导公众的投资行为,具有促进蓝色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首先,通过对信贷资本的控制有效的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其次,利用金融风险管理技术,借助市场机制、政府管制以及社会监督等多种力量,变事后处罚为事前预防、事中监督,效率更高。

二是蓝色经济发展的多阶段特征导致对融资主体多元化的要求。蓝色经济的发展分为不同的阶段,由于各个阶段的投资需求特点不同,对投融资需求的方式和数量也不同。

三是蓝色经济发展的多层次特征导致对融资方式多样性的要求。蓝色经济的发展包括海洋产业内部层面的、产业间区域层面的和海陆一体整体层面的三个经济层面。在每个层次上应强调多种金融工具的混合及搭配使用,组成相适用的资产和风险组合、满足从不同的融资需求。

四是蓝色经济发展中潜在风险导致金融支持手段的多元化。通过不断创新融资制度,可以实现对高风险、高收益的新兴产业提供风险分担与风险补偿,以降低创业者的投资风险。

五是蓝色经济结构与金融支持具有很强互动关系。调整蓝色经济区融资结构,实现金融资源在蓝色产业之间转移,促进技术创新,优化调整经济结构。

三、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金融支持现状分析

据调查统计,近三年来,涉海经济金融支持金额,虽然每年呈15%的速度增加,但总额仍相对偏小,目前蓝色经济融资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涉海资金支持力度偏小,难以满足持续发展需求。目前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主要融资渠道是银行信贷、发行股票和债券以及引进外资。从近年统计数据来看(见表1),资金支持力度明显不足。

二是产品创新不足,业务品种少,成为融资增长的绊脚石。其中,涉海产业抵押物创新滞后,有效抵押品较少,且半岛地区大多数的商业银行没有开展海洋动产或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导致区域内相关产业融资难。

三是商业银行对蓝色经济信贷投放积极性不高。近年来,随着远洋捕捞业和海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商业银行相应的信贷投放有所增加,但也仅占5%,信用社担当了支持海洋渔业发展主力军。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海洋渔业存在较大的不可预见风险,信贷资金存在较大的风险损失;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经营战略发生变化,从单纯的追求市场占有率转向了赢利能力的竞争,出于防范信贷风险目的,对信贷政策实行了严格的授权制度,导致对海洋经济发展支持力度不够。

四是风险规避手段缺失,贷款融资难以得到有效保障。蓝色经济产业中涉外企业较多,面临较大的汇率风险。在人民币单边升值的大背景下,汇率风险会影响民间资金投向海洋经济产业的积极性。同时,涉洋保险品种较少,业务创新不足。尽管近年来海洋保险的险种和规模开始加快发展,但整体占比较小(1%左右),与涉海经济增加值实际比重严重脱钩,难以有效覆盖风险,不能适用涉海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国外金融支持蓝色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国外蓝色经济发展起步较早,相应的金融支持手段、方式也较为丰富。美国、日本作为海洋科技大国,从20世纪90年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均把发展蓝色经济、建立生态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在金融支持方面积累大量的经验(见表2)。

五、金融支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与发展的政策建议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半岛蓝色经济区自身发展特点,多方联动,努力培育蓝色金融生态环境,充分发挥金融对蓝色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作用。

(一)推进信用评价、担保和保险体系建设,培育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改善信用环境,推动蓝色经济融资环境的整体优化;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为海洋高新技术中小型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结合蓝色经济发展特点创新保险产品和服务,提高保险对蓝色经济发展的补偿能力。

(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财政投入作为金融支持主导

无论美国还是日本,政府投资都是最为重要的蓝色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当经济发展出现“市场失灵”情况时,企业融资难问题将会凸现。因此,必须加大财政投入来支持蓝色经济发展,并提供相应的税收优惠和财政贴息,用财政手段引导海洋企业转向自主创新,全力支持蓝色经济发展。

(三)创新市场化投融资体制,打造蓝色金融体系,实现融资多元化

1.引入不同类型的战略投资者,建立产业投资基金,扶持蓝色经济产业发展和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例如,2011年4月13日,青岛市政府与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合作设立蓝色经济发展基金,这是国内首支蓝色经济概念的投资基金。基金总规模100亿元人民币,该基金主要是对拟蓝色经济、高端产业企业进行直接股权投资;参与蓝色经济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蓝色经济区核心带动区、产业聚集区、功能园区开发建设;对重大项目提供引资服务并进行投资。

2.拓宽民间融资渠道,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进入蓝色经济区,建立一个以国家财政投资为主,个人投资为辅,商业信贷、外资和证券市场资金等为补充的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

3.设立专业性融资机构,以地方法人银行为班底,组建蓝色银行,增强金融辐射能力,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强力支持蓝色经济区优势产业发展。例如,深圳特区开发设立了深圳发展银行,浦东新区建设成立了浦发银行,天津滨海新区建设成立了渤海银行。

4.引导、鼓励蓝色经济区域内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通过股票上市、发行债券、经营权和资产转让等方式,扩大融资来源。

5.加强区域合作,进一步提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与周边经济圈的融合度。支持区域企业参与国际性合作,创新外资使用方式,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引进来”。

(四)完善税收、保险、银行等金融支持措施,创造良好的金融支持环境

不仅要在税收、保险上给予优惠,而且要持续创新融资产品,充分发挥利率杠杆的引导作用。

1.创新抵押担保方式。针对蓝色经济区中大量闲置的土地和海域使用权,创新抵押担保方式,畅通融资渠道。

2.推广信用贷款。制订便捷、高效的贷款流程,对优质的海洋经济企业推广信用贷款,改善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3.推动土地流转与交易。健全区域内统筹的土地管理体系和市场交易机制,制订流转土地抵押融资制度,盘活闲置土地,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实现区域土地资源的资本化。

4.探索开展信用联合贷款。借鉴农村金融中的互助担保方式,对部分涉海经济个体,采用信用联合贷款方式,提高蓝色经济发展的微观个体的信贷能力。

(五)搭建融资平台,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

积极探索开发集合融资平台,有效整合各类金融资源,引导政府、银行、信托、担保、创投和其他社会投资者等多方参与,积极发展各种债权、股权类融资平台,为区域内企业提供集合融资服务。

不断创新海洋类金融产品,加快推进仓单、专利权、应收账款质押贷款、联保协议贷款以及法人代表无限责任担保贷款等新业务的开展,尝试开展金融租赁业务,鼓励开展票据、信用证、保理类非信贷融资模式,形成特色化、差别化、多样化、专业化服务。

设立出口区域性信用风险保障专项基金,实现政策性保险和银行信贷的有效组合,发挥政策性金融避险作用,推动外向型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优化经济区内的产业布局与分工。

(六)加强“绿色信贷”建设,优化产业结构

积极探索创新商业信贷管理模式,实行差别利率政策,持续调整存量信贷结构,充分发挥资金的配置作用,推进“绿色信贷”建设。

参考文献

[1]、唐宇香,李万波.日本循环经济科技政策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35):23~25.

[2]、李莉,周广颖,司徒毕然.美国、日本金融支持循环海洋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借鉴[J].生态经济,2009,(2).

[3]、储永萍,蒙少东.发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J].湖南农业科学,2009,(8).

蓝色经济发展 第5篇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空间布局示意图

蔚蓝色的海洋,曾经孕育了最原始的生命形态。

征服浩瀚的大海,是人类世世代代不懈追求的梦想。

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资源宝库,是国际贸易的重要通道,更是国际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平台。经过千百年的开发利用,一度蕴藏丰富的陆上资源已经渐显枯竭之势。面向未来,人类再次将目光转向海洋。如何开发利用潜力巨大的海洋资源,成为新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竞相探索的新课

题。

我国拥有300万平方公里主张管辖海域,在国际海底区域拥有7.5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结核矿区,对外贸易运输量90%是通过海上完成的。在我国综合国力快速提升、科技迅速发展和海洋综合开发能力不断

提高的新形势下,大力推进海洋国土开发,积极争取国家海洋权益,意义重大。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

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作为我国最大的半岛,山东半岛陆地海岸线总长3345公里,沿岸分布有200多个海湾,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港址50多处,优质沙滩资源居全国前列。此外,山东半岛还拥有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320个,且多数处于未开发状态;海洋资源类型齐全,可用于开发建设的空间广阔。

从陆域迈向海洋,正在从梦想变为现实。未来几年,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从宏观规划逐渐化为具

体实践,这片陆海相连的区域,必将生发出新的希望和辉煌。

奔向蔚蓝,海洋经济起锚扬帆

山东半岛濒临渤海与黄海,东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西连黄河中下游地区,南接长三角地区,北临京津冀都市圈。近海海洋生物种类繁多,海洋油气已探明储量23.8亿吨,我国第一座滨海煤田——龙口煤田累计查明资源储量9.04亿吨,海底金矿资源潜力在100吨以上,地下卤水资源已查明储量1.4亿

吨。

“山东作为沿海经济大省,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提升我国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中负有重要责任。我们一定要从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为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做出

应有的贡献!”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说。

其实,早在《规划》批复之前,山东省委、省政府就已经开始积极探索奔向蔚蓝的新路径,将海洋经

济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来培育。

经过近20年的“海上山东”建设和不懈努力,山东省的海洋经济总体实力显著提升。2009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6040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9%,居全国第二位;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电力业增加值均居全国首位,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和滨海旅游等服务业发展迅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海洋产业体系。区内实现进出口总额1104.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0.7亿美元。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海洋科技引领作用明显增强。山东省海洋科研实力居全国首位,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超过60%。到目前为止,山东省共有国家和省属涉海科研、教学事业单位近60所,省部级海洋重点实验室29家,各类海洋科学考察船20多艘,国家级科技兴海示范基地10个,海洋科技人员

占全国一半以上,“十五”以来共承担国家海洋领域“863”计划项目470多项。

同时,山东省着力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已累计建成各类海洋与渔业保护区88处。全省拥有日照、牟平和长岛3个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数量居全国首位。海陆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迅速,2009年全省沿海港口深水泊位达到184个,总吞吐量7.3亿吨,占全国沿海港口的15%。作为我国北方唯一拥有3个亿吨大港(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的省份,山东省沿海公路、铁路、航空、能源等设施日益完善,对海洋

经济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在海洋综合管理水平方面,山东省率先出台了《海域使用管理条例》,进一步完善海洋管理法律法规体系。近年来,全省海域使用管理、海上安全生产、海洋防灾减灾和抢险救助能力明显加强,海洋环境监

察、海上联合执法力度不断加大,海洋综合管理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成绩背后,挑战依然不小。山东省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相对粗放,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亟待加强;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够合理,海洋经济综合效益亟待提高;海洋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能力不足,海洋经济核心竞争力亟待增强;涉海部门职能交叉,海洋综合管理和海陆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亟待完善。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海洋经济将迎来黄金发展期。利用这一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解决现存的问题,谋求新的发展,无疑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任务。在良好的机遇面前,海洋经济已经在这片充

满生机和活力的区域起锚扬帆。

“我们要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深入实施科教兴海战略,增创科技人才新优势;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增创可持续发展新优势;扩大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增创对外经济合作交流新优势;推进海陆联动城乡统筹,增创协调发展新优势。”山东省省长姜大明说。

转变方式,陆海联动优化布局

陆海连接,相辅相依。

“从总体上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转变发展方式是实质,发展海洋经济是根本,陆海统筹是途径,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是目标。”

山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仁元说。

整个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

为进一步增强腹地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山东省其他地区被列为规划联动区。

山东省政府党组成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主任费云良介绍,根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将按照以陆促海、以海带陆、海陆统筹的原则,优

化海陆空间布局,逐步形成„一核、两极、三带、三组团‟的总体开发框架。”

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它以青岛为龙头,以烟台、潍坊、威海等沿海城市为骨干,着力推进海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该区域将加快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水平,推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提高园区(基地)集聚功能和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推动现代渔业、海洋生态环保、海洋文化旅游、海洋运输物流等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附加值,推动海洋

食品加工、海洋化工等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

而作为两个重要增长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集聚区和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对于促进整个区域协调发展、提升整体实力意义重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集聚区将发挥滩涂和油气矿产资源丰

富的优势,培育壮大环境友好型的海洋产业。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依托日照深水良港,集中培育海洋先进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油气储运加工等临港工业和现代港口物流业,全力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和我国东

部沿海地区重要的临港产业基地。

海陆统筹,共进共荣,这一思路贯穿《规划》始终。优化海岸和海洋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推进海岸、近海和远海三条开发保护带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水平,促进海陆产业互动发展,将进一步增强海洋经济对陆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山东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张超超介绍,考虑到山东半岛各城市发展水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将按照城镇体系合理布局的总体要求,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支持烟台、潍坊成为较大的市,促进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东营—滨州三个城镇组团协同发展,打造我国东部

沿海地区的重要城市群,为海洋经济集聚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围绕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核心任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将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方向,以发展海洋优势产业集群为重点,强化园区、基地和企业的载体作用。加快发展海洋第一产业,优化发展海洋

第二产业,大力发展海洋第三产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

山东省还将统筹海陆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快捷畅通的交通网络体系、配套完善的水利设施体

系、安全清洁的能源保障体系和资源共享的信息网络体系,提高蓝色经济区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潮涌齐鲁,科教兴海引领发展

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有一座成立于1924年的综合性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它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以造就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为自己的特殊使命。“十五”以来,中国海洋大学主持

和参与的国家三大科技计划项目数位居涉海单位之首。

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集聚着一大批像中国海洋大学这样的海洋科研院所,汇聚了全国一半以上的海洋科技人才。而这些,无疑是构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科技教育人才高地的坚实基础,也是我国参

与世界海洋科技竞争的主导力量。

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宋军继介绍,科教兴海,已经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核心战略。未来,该区域将着力加强海洋科技创新综合性平台、专业性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平台建设,完善现代海洋教育体系,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和海洋职业技术教育,加快海洋

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人才中心。

立足现有的科技创新资源,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将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加快构建以国家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为龙头,以省级各类创新平台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建设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企业技术中心,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多种模式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组织,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建设海洋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公共转化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加大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资

金的支持力度。

为吸引海洋高端人才,山东省正在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机制,实施高端人才培养计划,以两院院士、泰山学者和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为重点,加强创新型海洋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完善首席技师和有突出贡献技师选拔管理制度,实施“金蓝领”培训工程,培育高技能实用人才队伍。作为我国重要的开放前沿,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还将以大海般的胸怀继续向国内外扩大区域合作。对外,作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将大力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海洋经济交流与合作;作为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试验区,在海洋产业合作、投资贸易便利化、跨国交通物流等方面先行先试。

对内,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将加快推进与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连互通,加强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方面的合作;加强对黄河流域地区的服务带动,形成以山东半岛重要沿海港

口为核心、辐射带动黄河流域的综合交通网络。

2011年1月14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工作动员大会。省委书记姜异康指出:实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既要着眼长远、长期奋斗,又要立足当前,努力在加快推进上下功夫,在落实上见成效。

从一个概念,到如今的宏观规划,再到具体而微的实践,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虽然才刚刚启幕,但在中央政策、资金的大力支持和山东人民的努力下,已经雏形渐显。

根据《规划》,到2015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5%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8万元,城镇化水平达到65%左右。到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万元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

70%左右。

蓝色经济的非洲试验 第6篇

经济全球化仅惠及10%的非洲劳动人口。未来十年所有的就业机会将集中在10个国家,非洲没有一个国家包含其中。这意味着,如果非洲接受世界当前的工业化阶段和服务经济,将永远创造不了所需的就业,来减轻贫困,摆脱物质匮乏、贫穷和苦难,发展成为让公民有机会活得有尊严的社会。我们该仅仅把非洲视为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地,还是期待一个能够飞跃发展,达到与中国成就相媲美的非洲?

零排放在行动中

蓝色经济(Blue Economy)被描述为“实施中的零排放哲学”,它并不强烈抨击当前发展模式,但也不建议非洲效仿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蓝色经济哲学指出,只要改变商业模式,就有机会大举改善现状。如果以西方逻辑提出的增长模式,非洲将无法摆脱贫穷。当我在1991年提出以“零排放、零废物”(Zero Emissions and Zero Waste)作为新型有竞争力产业的标准时,许多人认为是空想。1994~1997年,在联合国大学(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的支持下,“零排放”成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启动21年之后的今天,已有近200个项目得到实施,包括在中国进行的开创性和颠覆性的产业项目,调动了40亿美元资金,创造了300万个就业岗位。很显然,有更好的方式来实现包容性增长和快速发展。

零排放理念设想,一切都得到利用,没有废弃物。这通过级联与互连实现,就像自然界里一样。不盲目强调在第一和第二产业中削减成本、减少人工,通过提高生产率来追求增长,蓝色经济强调通过科技创新,从易得的资源中创造更多价值,同时采用新的商业和支付模式来保证更多资金留在本地经济中流通。具体案例能很好地阐释蓝色经济的理念。

约翰内斯堡案例

约翰内斯堡执行市长帕克斯·塔乌(Parks Tau)根据蓝色经济理念启动了一次务实的评估:该市需要有什么物质和金融资源,才能带来更多水、食物、电力、健康和就业,减轻贫困,建立起一个社区。来自零排放研究创新基金会(ZERI Foundation)蓝色经济网络的135人小组,详细评估了当地资源,结合当地需要、传统和文化,提出了29个项目。这些项目被整合进一个系统的动态模型,这个模型建立在与上世纪70年代第一份罗马俱乐部报告(Club of Rome Reports)相同的计算机平台上,不是用宏观经济数据寻找全球经济趋势,而是寻找方程、反馈环和乘数,为市长提供了透明决策的工具,找到满足基本需要、促进本地经济以两位数增长、提高购买力的途径。

带来最多就业岗位、最快产生实效、对民众生活产生最深刻影响的项目获得优先权。决策不针对单独的食品或能源项目,而是所有项目都被整合到模型中,模型展示并加强那些能自我强化的各项目间的相互联系。由于项目所产生的附加值在新兴的本地经济中流通,我们发现了大量可加强决策、扩大影响的协同效应。

最初一批集合项目只是一项长期战略的开端,该战略旨在从根本上转变约翰内斯堡的经济组织。约翰内斯堡是非洲工业的火车头,能够促进非洲的平等、参与、透明和成就。以下的首批项目设定了内容和过程,确保创造包容性而有竞争力的本地经济。

石头纸

这是最大的项目之一,旨在成功打造石头纸工业。石头纸工业开创于中国,是一种将岩石(产生于采矿)或建筑废弃物(来自拆毁的建筑)变成纸的创新工艺,利用聚合物为黏合剂,而不必使用树木纤维,同时将能耗降至当今能效最高工厂的40%。瓦砾被制成石头纸,将成千上万吨废弃物变成收入和工作来源,而无需消耗水或树木纤维,这在中国本溪已得到成功验证。

多功能烤炉

这批集合项目包括在当地打造13500个使用太阳能和电能的微型面包房,为当地生产面包,面包的配料包括水果的籽和皮,但去除糖和盐,同时保留风味,并加强矿物质和维生素成分。这催生了一种用混合太阳能系统中的油加热来生产面包的“多功能烤炉”。这种混合太阳能系统能够提供热量和电能,在夜间提供照明,为手机充电,还能给社区创造一个聚会场所。这个体系在当地建立,带动工业增长。

蘑菇培养基

塔乌市长的这个蓝色经济项目解决了食品安全问题,用蘑菇中的蛋白质补充面包中淀粉的营养。该项目通过7000个小型城市农场培育蘑菇,并利用当地公园和园林的有机废弃物流。剩余的蘑菇培养基是理想的鸡饲料,新鲜的培养基和蘑菇在多功能烤炉中加工和干燥,多功能烤炉在冬季还可以为家庭供暖。这种模式受到中国的启发,在世界香菇之都庆元城外,建起了成千上万由家庭所有的蘑菇农场,不论在科学还是创业方面,这都是一种创举。

水电统一管理

约翰内斯堡严重缺电缺水。统一管理可以保障两者的供应都增加。约翰内斯堡没有将水和电分开,而是实行统一管理。借助重力和设在各处的减压阀,用穿过城市的水流发电,并形成一个智能网络,尤其是在高峰期为水泵供电,也为诊所、警察局等供电,在电网之外同时运行一个独立的耗水量信息网络,将废水中的污泥与城市中的有机固体废弃物混合,产生的沼气可以生产更多能源用于公共交通,这既可以减轻垃圾填埋场的压力,又可以增加价值。严格地方法规的实施为高节水马桶设定了新标准,节约了数十亿升水和数以兆瓦计的电力。

这些专注于基本需求、农业和工业化的集合项目,预计将在短期内产生10万个直接工作岗位,长期内产生30多万个工作岗位。该计划是零排放研究创新基金会组织的“自下而上方案”的一部分。这些方案的目标是在全世界设计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基于蓝色经济理念的方法,从在当地可行、资源易获得、调动本市购买力的项目开始,启动新工业。

如果我们想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就不能继续墨守成规却期待惊喜。我们必须采取创造性的方法,以科学为基础,同时需要有承担适度风险的担当。

青岛市蓝色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第7篇

海洋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我国的海洋资源十分丰富, 海洋蓝色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山东半岛的蓝色经济区是联接东三省工业基地和长三角地区的投资热点区, 也是华东沿海海洋产业发展的排头兵。青岛作为山东的龙头城市, 加上其丰富的海洋资源, 发展海洋蓝色经济相对于其他城市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1]。

二、蓝色经济的界定

(一) 蓝色经济的概念

蓝色经济是指包括临海经济、涉海经济、及海洋经济在内的多种复合经济的集成概念, 其中涉海经济与临海经济是分别从产业经济及区域经济的观点出发来划分和界定的相关产业活动的统称, 而海洋经济则是从海洋资源及与其相关的空间利用观点出发, 包括海洋的开发、利用及保护等各种产业活动的总体。

(二) 蓝色经济范围的界定

海洋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及海洋资源用途的广泛性, 共同决定了蓝色经济生产活动的广泛性和多样性。本文在之前文献对蓝色经济产业现况测算研究的基础上, 依照核算和统计上的操作可行性, 参照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 对蓝色经济所涉及的产业及其范围做出了界定[2]。为便于不同地区测算资料的相互比较, 本文将蓝色经济按所属国民经济行业类别和生产活动的性质, 分类为蓝色经济第一、第二以及第三产业。具体包括:

1. 第一产业。包括海洋水产服务产业、海水养殖产业和海洋捕捞产业。

2. 第二产业。包括海洋相关工程建筑制造产业、海洋相关加工制造产业、临港工业以及涉海工业。

3.第三产业。包括滨海观光产业、涉海商品贸易产业、临港仓储产业、海洋餐饮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产业、滨海度假住宿产业和其他涉海服务产业等。

三、青岛市蓝色经济的发展现状

据统计测算, 2013年青岛市蓝色经济总产值达1317亿元, 同比增长18.2%。

(一) 第一产业基本稳定

青岛市海域面积远远大于其陆地面积, 达1.38万平方千米, 辖内自然港湾多达49处, 各海湾内栖息的海洋生物种类繁多。这些天然的条件使青岛发展海洋生物养殖有了巨大的资源优势。2013年, 青岛市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85亿, 增长1.7%。近年来, 青岛市在海洋科技的支持下, 组织实施海洋水产科技立项, 推广了一批试验成功的项目。蓝色经济实体得以壮大和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海洋渔业及海水养殖业经济总产值保持稳中有增。

(二) 第二产业发展壮大

经过数年的培育与发展, 第二产业已经在青岛蓝色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2013年, 青岛市海洋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96亿元, 增长17.4%。

1. 传统海洋产业快速发展。

(1) 水产品加工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 海洋水产品加工业呈现了“三化”的特点:一是市场开发呈现多元化;二是海洋水产品开发呈现精深化;三是海洋水产品经营推广呈现产业化。 (2) 海洋化工业:全市烧碱产量达25.7万吨, 纯碱产量达121万吨, 海盐等化工产品产量保持稳定增长。 (3) 海洋船舶制造业:海洋船舶制造业为青岛蓝色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已成为青岛蓝色经济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

2. 新兴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步伐逐步加快。

借助和利用海洋资源以进行高新技术研发及生产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基本特征。据统计, 2013年青岛海洋高技术产业完成产值约356.3亿元, 同比增长16.2%, 约占海洋产业产值的20.8%。目前,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青岛大力发展蓝色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 临港工业迅猛发展。

临港工业充分利用其接近港口可大幅降低运输成本的优势, 发挥储运及中转集散特长, 经过数十年的大力建设和发展, 至今已经初步形成了电力、重化工、通信电子和钢铁四大临港工业基地[3]。

(三) 第三产业异军突起

2013年, 海洋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36亿元, 增长21.5%, 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8.3%。青岛蓝色经济第三产业已然形成了海洋科研教育及服务、海洋交通运输和滨海旅游三大支柱产业。

四、青岛蓝色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与不足

(一) 青岛的优势

1. 充足的海洋资源为蓝色经济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舞台。

青岛辖区海域1.382万平方千米, 海岸线总长达711.2公里, 海岛总计69个, 海湾共计49处, 董家口、胶州湾、鳌山湾等都是海港建设的优秀选择。青岛海域渔业资源丰富多样, 自古就是海洋鱼虾的繁育场所。另外, 青岛风光秀美, 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2. 日渐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为蓝色经济提供了重要保障。

青岛港口集群建设基本成型, 现已拥有生产性泊位100多个;港口货物吞吐量跃居世界前六位。已开通的国内国际航线逾百条, 空港客货运输能力达到4E标准。路网不断完善, 铁路、高速公路联接国家网络。

3. 众多的科研机构为蓝色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

作为我国海洋教学研究及国际交流基地, 青岛有着全国密度最高的海洋科学研究机构, 它们培养了大量的高层次专业海洋人才。

4. 较完整的产业生态为蓝色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青岛现已形成了比较齐全的海洋产业生态。目前, 海运业、渔业、海建业等传统产业发展态势保持平稳, 海洋生物制药、船舶建造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海洋新能源开发、海洋科教、海洋新材料等产业正在形成。

(二) 青岛的不足

1. 已有海洋科研成果产业化渠道不畅。

新兴海洋科技产业的产值仅占第二产业中逾千亿海洋产业总产值的一小部分, 海洋高新技术企业大多规模较小, 不成规模, 有些科技含量比较高的技术成果转化率不尽如人意。

2. 青岛缺乏叫得响的文化旅游品牌。

虽然青岛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 但是却没有形成强力的文化旅游品牌。究其原因:一是没有形成系统的相关产业, 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二是现行各自为政的条块化管理体制妨害了新型高端文化旅游品牌的开发。

五、对加速蓝色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 深化对蓝色经济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推进青岛蓝色经济区建设, 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城市发展潜力, 以更好地发挥青岛产业科研、海洋环境等优势, 进而创造发展的新优势, 展示海洋科研强市特色;有利于提升青岛竞争力及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二) 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尽快形成蓝色经济的竞争优势

结合实施“拥湾发展, 环湾保护”战略, 构筑“五区一带、多支撑点”的蓝色经济发展总体格局。

(三) 大力推动蓝色科技水平发展

培养海洋高端人才, 打造一流的海洋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平台, 鼓励海洋企业以科技促发展。把海洋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提上日程,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 促进校企联合。加强与外界的合作交流。

(四) 促使多元投资环境的形成

详细策划海洋项目的开发, 把外部资金引入海洋高科及滨海开发等重点领域。引进国外人才以提升国际竞争力。在互利互补方针的指导下, 与其他省市加强合作。

(五) 促进可持续发展

加快相关法律的出台, 加强执法力度, 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建立健全海洋灾害预警机制和应急对策[4]。与沿海兄弟城市及国际组织联合建立海洋环境保护的合作机制。

摘要:海洋经济开发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蓝色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型经济, 海陆相关产业协调发展是蓝色经济的突出特征。蓝色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本文结合青岛市蓝色经济实际, 从总体上分析了蓝色经济发展状况, 为加快蓝色经济区建设步伐提出了需重点关注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蓝色经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凯.巴多关于加快辽阳市民营经济发展的思考.现代经济信息, 2012 (6) .

[2]张樨樨.朱庆林海洋科技人才集聚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东岳论丛, 2011 (9) .

[3]徐盈盈.青岛市发展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思考.时代经贸, 2011 (14) .

助力蓝色跨越促进科学发展 第8篇

传承优势突出特色

作为建行总行38个一级分行之一, 青岛市分行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自身发展相结合, 建设现代都市, 服务大众生活, 伴随着青岛市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而成长壮大, 鼎力支持了青岛市能源、交通、建筑、原材料等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行业建设和大中型企业的发展, 形成了中长期信用、住房金融、项目融资、国际业务等特色优势产品, 为完善及提高青岛市的城市功能、投资环境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经过近60年的发展, 已经由当初一个管理监督国家基建资金、办理基建拨款的专业银行, 成为了服务民生、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生力军, 相继经历了国家专业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等不同发展阶段, 在稳健经营、科学发展基础上, 正按照综合性、多功能、集约化的要求, 建设“国内最佳、国际一流”、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大银行。

建设银行因建设而生, 基础设施建设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支柱产业, 也是建行信贷支持的传统优势领域。成立之初, 青岛建行一直肩负着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拨款、贷款和结算业务, 为青岛市基本建设“守计划、把口子”, 做到了哪里有重点建设, 哪里就有建行机构, 哪里就有建行的优质服务, 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重点支持了青岛港改造扩建、黄岛油码头、济青高速公路青岛段、青银高速公路青岛段、308国道、流亭立交桥、东西快速路一二期工程、蓝 (村) 烟 (台) 线、青岛电厂扩建、引黄济青工程、奥运场馆建设等一大批国家重点项目和基础建设项目的建设, 为青岛市经济日后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之际, 青岛建行在全市金融系统率先成立了开发区支行, 承担起了省、市、区财政部门与国家开发银行基础设施建设委托贷款的管理、发放、监督工作。据统计, 从开发区奠基到2012年末, 累计投放各类贷款近500亿元, 支持新区道路交通、供水、排水、供电、通气、通讯、供暖、供气、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 助力西海岸腾飞。作为岛城最先开办房改金融业务的银行和住房公积金制度参与者和建设者, 青岛建行携手地方政府积极分忧解难, 先后支持了辛家庄、浮山后等小区, 以及湛山村、市场三路、西部老城区等旧城改造项目, 帮助更多的百姓实现住房梦想, “要住房, 到建行”在岛城家喻户晓。目前青岛建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在全市银行同业中排名首位, 为百姓安居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蓝色机遇大有可为

青岛是我国重要经济中心城市、港口城市和著名旅游城市。根据青岛市新的行政区划调整, 现辖六区四市, 总面积1万平方公里, 总人口878万, 经济发展优势明显。据测算, 2012年, 青岛市GDP占山东省14.6%, 进出口总额占比29.8%, 港口吞吐量占比38.75%,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比16.5%, 存款余额占比17.72%, 贷款余额占比20.12%。

青岛面临着新一轮发展机遇。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青岛被定位为核心区域的龙头城市, 再次历史性地承担起了重要使命。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 思路清晰, 视野开拓, 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土优势”的要求, 在更高的起点上规划了今后五年的发展蓝图, 特别是“率先科学发展, 实现蓝色跨越, 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战略目标的实施, 进一步明确了青岛市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努力方向。

未来几年, 全市将突出蓝色引领, 着力优化空间布局, 着力增强内需拉动力, 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壮大实体经济, 西海岸新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进入快车道, 通过城市布局调整、重点产业聚集、发展高端产业实现GDP跨越万亿。

“两区一谷”将引领青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总投资5385亿元的204个重点项目将加快构建以蓝色高端新兴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发展轨道交通装备、船舶海工、石化化工等十条千亿级优势产业链, 加快发展乘用汽车、卫星导航应用、民用航空等高端制造业, 培育发展页岩油气装备等新兴制造业;实施新兴产业创投计划, 推进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领域150个投资过亿元的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城市布局上, 加快东、北、西三城联动发展, 抓好地铁2号线、3号线建设, 开工建设“蓝色硅谷”城际铁路, 完成胶东国际机场开工前期工作, 规划建设临空经济区。这些举措将使青岛市发展的空间更为广阔, 发展优势更加凸显, 必将推动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平稳、较快、协调的良好态势。

青岛新一轮大发展给建设银行提供了重大机遇。有利于发挥基建领域的传统优势、有利于战略性业务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快速拓展农村市场、有利于消费信贷和理财业务快速发展、有利于发挥综合性、多功能、集约化优势提供跨市场跨产品跨平台的金融产品创新。

助力跨越科学发展

当前, 青岛市正在积极打造蓝色经济领军城市, 加快建设西海岸新区和蓝色硅谷, 这为包括建行在内各大银行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青岛建行将抓住机遇, 突出建行特色, 密切与政府和招商部门的沟通联系, 争取在支持青岛基础设施、重点项目中有更大的作为。

充分发挥传统优势。“十二五”期间青岛市有900个重大建设项目相继上马, 青岛建行将充分发挥建行在基础设施与基本建设领域的传统业务优势, 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市场机遇, 合理调整信贷规模, 在去年累计投入资金130亿元的基础上, 加大对能源、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等领域的重点项目的信贷投入, 对青岛西海岸、蓝色硅谷、青岛港、轻轨线、地铁胶东国际机场等重大工程以及水、电、路、城市改造、建材等重点项目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 满足城市建设发展需求;对今年青岛市危旧房改造等重点工程项目, 青岛建行将配置充分的信贷资源, 优先保障项目资金需求;加快小微企业业务向“零售化”和“小额化”转型, 研发推出一批使用期限、金额、还款方式更加灵活、便利的产品, 扶持小微企业发展。

大力拓展融资渠道。青岛市正进入一个建设高峰期, 城镇化、新农村、西海岸新区等基础设施建设, 需要大量资金, 这些资金的获得绝非用贷款这种单一的融资形式能够解决。作为建行总行的产品创新试点行, 除了传统的融资方式, 青岛建行将通过贷款、发行债券、金融租赁、理财产品、产业基金、直接投资、重组并购等综合化、多元化融资手段, 实现融资和融智相结合, 为客户提供“一揽子”、“一站式”的产品和服务, 形成银行、政府、企业三方密切合作新格局。同时, 作为总行新农村建设贷款试点行, 青岛建行将积极跟进青岛市城乡统筹改革进程,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土地综合整治、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等方面, 加大对农业产业链金融支持力度, 主动提供综合性解决方案。

蓝色经济发展 第9篇

关键词:蓝色经济,环境,对策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科学开发海洋资源, 培育海洋优势产业,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今年四月份胡锦涛总书记到山东视察时对我省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同时也把发展海洋经济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此背景下, 令国人瞩目的青岛蓝色经济高峰论坛于8月10日在青岛召开, 此次论坛, 目的是搭建一个高端的国际交流平台, 以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管理与政策、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海洋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为主要议题, 目的是加强沟通、深化合作, 共享智慧财富、共筹策略举措, 为开发和保护人类共同的海洋、促进全球海洋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经济的发展是以环境为载体的, 在生态受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 经济的发展也会受到制约, 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 因此, 以保护海洋环境为前提, 发展蓝色经济, 打造青岛经济新品牌势在必行。

一、蓝色经济与环境保护

(一) 蓝色经济的概念

蓝色经济是一套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经济理论, 它以海洋经济的发展为主线, 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工业、海洋生态产业等。它具有十分科学、深刻、丰富的内涵, 更加注重海洋的深度科学开发和保护,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突出生态文明, 强化生态建设, 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持续发展, 以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 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 发展蓝色经济优先重视环境保护

蓝色经济发展的动力在于海洋丰富的资源, 发展蓝色经济绝对不能走粗放式发展模式, 必须走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协调并进、效益能耗比较高的集约化发展模式。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一是陆源污染物入海排放量过多, 严重的超过了海域的承载力, 利用海洋, 必须加大海域污染防治力度,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坚持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先治里陆地污染的发展理念, 把陆源污染物的入海排放量降低到最小的程度;二是海岸带湿地生态破坏严重, 主要原因是利用上的盲目无序和不合理、保护上的低效率, 导致海岸带湿地面积减少, 质量下降, 生态急剧退化, 我们应该采取积极地措施通过生态恢复来维持海岸带湿地的自然发展趋势, 提高海洋生态环境容量和生态服务功能。

海洋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 治理的代价将是巨大的, 海洋环境保护的重点是“防”与“修”, “防”就是一定要做到未雨绸缪, 确保每一个项目的实施付出最小的环境代价;“修”就是对于已经破坏的海洋生态环境制定详细的治理方案, 尽快回复原有的生态, 真正地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使蓝色经济在我市的经济发展中成为加速器。

二、发展蓝色经济的可行性

青岛作为山东省经济强市之一, 依托海洋发展蓝色经济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

(一) 经济基础扎实

青岛蓝色经济发展初具规模, 蓝色经济效益明显扩大, 海洋优势产业基本形成, 蓝色经济布局进一步优化, 海洋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2008年总产值达到1222亿元, 居全省之首、全国同类城市第二位, 产业体系较为完善, 临港工业区初具规模。资料显示我市海洋经济近几年来保持了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 海洋化工、海洋食品加工等优势主导产业不断壮大, 海洋生物医疗、沿海风电等产业已经初现端倪。

(二) 生态条件优越

我市发展海洋经济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具有一定海洋开发基础, 胶州湾、鳌山湾、董家口等是优良天然港址, 丰富的生物资源、旅游资源, 良好的生态环境, 东临日韩区位等, 已形成了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再加上海洋资源类型很多, 我们可以进一步统筹海路经济发展, 充分运用渔业、旅游和工业的经济优势, 发挥海洋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三) 空间布局优势

在空间布局方面, 青岛环胶州湾经济布局已经凸显优势, 可以利用胶州湾西海岸新经济区、胶州湾北部高新区、鳌山科技会展旅游区、董家口临港产业区、胶州湾东海岸现代服务业区等五个核心带动区, 带动全市蓝色经济加快发展。此外, 按照此次高峰论坛的规划, 亦将建立“多支撑点”, 建设一批现代渔业、滨海旅游、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现代物流、资源综合利用、科普教育、海岛开发等各具特色的聚集区, 形成蓝色经济发展的多点支撑, 构筑成为“一带、五区、多支撑点”。

三、发展蓝色经济的对策

(一) 环境保护优先制定宏观发展战略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保证蓝色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 处理好蓝色经济发展与海洋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建立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生态经济系统, 实施海洋生态系统化管理, 保障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促进蓝色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制定整体的发展战略, 建立环境质量评价体系, 根据海水水质、沉积物、生物体污染物质负荷量现状, 通过主要海湾水质和生态环境特征与变化规律的研究, 对污损海域提出可供选择的生态修复对策。

(二) 规范使用秩序提高海洋服务功能

蓝色经济的发展必须做到有秩序的进行, 以免形成乱开发、乱使用的局面, 造成海洋污染。因此, 我们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切实做到依法用海、科学用海、阶段性用海和持续性用海, 开发利用和环境整治同时进行。海洋是资源的宝藏, 但开发利用具有一定危险性, 应该完善海洋监测预警工作, 系统分析我市主要海洋灾害的分布特征、发生机理和趋势, 建立健全符合我市沿海实际的海洋灾害评价体系, 加强我市防灾的科学性, 同时也为我市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三) 优化产业布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在建设海洋强省战略目标指引下, 青岛市应该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 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制定科学的海洋产业发展规划, 发挥青岛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 整合各种资源、找准突破口, 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 实现海洋产业快速稳定健康发展, 推进蓝色经济不断向纵深进行。发展蓝色经济, 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可以在新一轮的产业发展改革中占得先机。蓝色经济发展的关键点取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必须拓展新的发展思路, 培育高科技人才, 利用现有的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推动我市蓝色经济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四) 注重多方合作建立国际交流平台

蓝色经济的发展不能单兵作战, 必须整合各种资源, 利用经济区功能定位优势, 在青岛市优先发展海洋经济基础较好的区市, 这些区市既要体现自身特色, 又要与其他经济区市形成互补, 错位发展, 在优先和平衡发展的关系上做到优势互补、互为依托, 最终实现共同发展。由于蓝色经济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在这方面已经有了比较成功的案例, 我们应该建立广泛合作的国际交流平台, 利用平台获得更多的信息促进我市蓝色经济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五) 深化体制改革营造优越发展环境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 政府的政策起着导向作用, 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必须强化体系和机制改革, 建立以“蓝色经济企业”为主体,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驻青高校为依托产学研为一体的创新体系, 培育大型、中型、小型等一大批海洋科技企业。这就需要我们在政策导向和资金等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特别是由于发展海洋经济, 企业所需要的资金数额较大, 在企业贷款方面政府应该给予更加宽松的政策。另外, 我市应该争取国家或山东省在我市开展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和统筹海陆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试点, 并以此为契机在我省蓝色经济发展中起到带头作用。

海洋世纪正在到来, 放眼世界, 沿海国家和地区纷纷把发展的战略目光投向海洋。蓝色经济作为新经济形态, 不断引领着科技创新的前沿,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海洋是资源的宝藏,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 海洋更是我们探索新的发展方式、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空间。发展蓝色经济, 保护海洋环境, 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让我们手拉手爱护海洋, 心连心保护资源, 积极发展蓝色经济, 为青岛的明天更美好努力奋斗, 打造青岛城市新品牌。

参考文献

[1]姜大明.把握机遇深化合作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青岛蓝色经济高峰论坛

[2]王宏.促进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青岛蓝色经济高峰论坛

[3]唐启升.中国蓝色海洋食物计划.青岛蓝色经济高峰论坛

蓝色经济发展 第10篇

蓝色经济是指以海洋空间为基础, 通过各种方式开发其中资源的生产活动。2011年1月4日, 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文件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 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 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该规划的通过, 标志着我国的宏观经济发展方向已经突破陆域范围走向海洋, 也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成为国家整个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半岛经济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但由于长期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 山东半岛地区海洋环境的现状并不乐观。现阶段, 半岛地区海域每年所承受的污染物已达数百万吨, 渤海部分海域所接受的污染量甚至超过了其本身自净化能力的极限。每年因海洋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已达数十亿元之巨。因此, 作为以海洋为依托的蓝色经济, 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海洋环境污染问题, 必将严重制约蓝色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山东半岛近海污染现状

山东半岛紧靠黄海和渤海, 大陆海岸线约为3121km, 占全国的1/6。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 近岸工业区的大量涌现、海运事业的繁荣和填海造陆工程的增多使得排入海洋的污染物质日趋增多, 相关海域的自净化能力也大为减弱, 近海海域的海洋环境不断恶化。

1. 陆地污染

山东半岛沿海区域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 其工业化水平虽然比较高, 但是有很多高污染、高消耗的工业。多年来由于人们忽视了对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处理, 大部分污染、有毒物质进入海洋。据统计, 沿海7市、地排放工业废水和农业污染物接近10亿吨。大量的有毒有害甚至剧毒物质被直接排放入海, 严重污染了近岸海域。渤海湾、莱州湾、山东半岛南部近海海域的污染面积越来越大, 这些海域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赤潮、浒苔等各种海生灾难频发。

2. 事故性溢油污染

在山东半岛沿岸海港众多, 航运发达。近年来由于海事部门的严格管理和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 已经基本上消除了人为的排油, 石油入海量主要来自事故溢油。事故性溢油事件具有突发性、复杂性等特点, 不但会严重损害海洋的自然生态环境并对污染区域的渔业、水产养殖业、旅游业等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而且后续影响时间比较长。如1984年秋巴西15万吨级的“加翠”号油轮在在离青岛港时触礁搁浅, 右第三仓漏油, 溢油757吨, 污染海岸线长达104公里, 1500亩水产养殖区受到污染;2006年3月, 山东长岛海域发生重大海上溢油事件, 污染了长约200公里, 宽约50公里的海域, 经济损失约2亿元。

3. 围填海工程带来的影响

围填海工程是人类海洋开发活动中, 向海洋拓展生存和生产空间的一种重要手段。近年来, 半岛地区为发展经济或保护陆地资源进行了各种工程建设, 使得半岛地区的围填海工程的数量和规模日趋扩大。大规模的围填海工程一方面使得海岸线的长度大幅缩减, 破坏了海岸的动态平衡, 弱化了海湾的属性, 另一方面破坏了原有的海洋潮流系统, 使近海水域面积缩小, 纳水量减少, 水交换能力变差, 大幅削弱了海水的自净化能力, 加剧了海域污染。

三、加强近海环境保护的对策

由于海洋污染具有污染源广, 污染持续性强, 扩散范围大等特点, 因此必须要认真研究, 做好防治工作, 坚持“以防为主, 防治结合, 综合治理”的原则, 保护好半岛海域的自然环境, 助力蓝色经济的发展。

1. 健全规章制度, 加强环保意识

海洋环境污染一方面是由于关于海洋环境保护的法规不健全, 针对性不强, 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的法制观念淡薄, 有法不依, 执法部门执法不严造成的。针对这种情况应加强具有蓝色经济区本地特点的法律法规的建设, 加大对《海洋环境保护法》的学习力度和其他海洋法规的宣传力度, 加强沿海地区公众海洋环境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学习。提高民众对海洋环境保护的认识, 利于《海洋环境保护法》和其他海洋法规的贯彻和执行。

2. 减少陆地污染物的排放加强沿海企业的监督

由于陆源污染具有种类多、数量大等特点, 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改变陆源污染的现状必须做到以下四点:一是下大力气调整沿岸地区产业结构和生产模式, 转变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 发展绿色经济。二是采用高新技术加强对重点工业和生活污染源的治理, 增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 减少入海污染量。三是加强沿海企业环境监督管理, 严格按照“谁污染, 谁治理”的原则, 进行专业处理和就地处理, 禁止工业污染源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随意排放, 彻底杜绝未经处理的有毒有害废水直接入海。

3. 加强预警监测, 完善溢油应急计划

针对事故性溢油特点, 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经验, 充分利用和开发我国现有技术力量对海洋油污染实行实时动态监控, 建立半岛油污染预防和反应系统, 加快这一区域海洋污染预报系统的开发和使用。二是蓝色经济区内的环保部门和海事部门应联合成立蓝色经济区重大海上污染事故应急指挥部, 编制重大海上溢油应急计划, 配备相应设施, 加强应急能力建设, 提高海上溢油监视监测、清除技术等。4详实规划, 建立跟踪监测和后期评估制度。

围填海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多个行业, 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专项系统工程。在进行围填海工程规划前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对生态、环境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 尊重海洋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的意见, 对可能产生的影响要提出预防措施尽可能减轻对海洋环境影响。对于已经开始的围填海工程, 相关部门要对工程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跟踪监测, 对后期影响进行评估, 及时发现可能危害海洋环境的问题, 并进行纠正。

用蓝色经济实现绿色增长 第11篇

“生机勃勃的海洋和海岸”,倡导人类携手保护海洋,防止污染的同时合理利用开发海洋。

生机勃勃的海洋和海岸

丽水世博会组委会主席姜东锡给这一主题下了个定义:“这是指在需要同时促进可持续发展和保护资源多样性的21世纪,通过大海来实现地球、生命、生态和人类和谐共存的意识。”同时,他说:“在此主题下,我们将集中讨论‘海洋气候’、‘海洋生物’、‘海洋科技和产业’和‘海洋居住和文化’四个副主题。”

“21世纪人类的未来在于海洋,这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共识。如何建立海岸生产体系,将‘蓝色经济’变成一个全球通用的概念,将成为丽水世博会的重要问题。”姜东锡介绍说,丽水世博会将签署《丽水宣言》,在开发和利用海洋问题上聚集各国力量。宣言的一项核心内容是通过“丽水项目”,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和海洋环境的保护。姜东锡特意提到,韩国三面环海,在造船、航运、渔业等方面具有雄厚的实力,因此特意设立了“丽水项目”,并为此拨款1000万美元,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开发海洋技术。

姜东锡相信,丽水世博会将继1993年的大田世博会之后,再度提振韩国的国力发展。“如果说大田世博。会在推动韩国成为信息技术强国、增加GDP、提升综合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丽水世博会将在促进韩国南海岸的均衡发展和提高国民意识方面提供新的增长动力。”

与上海世博会相比。丽水世博会是个专业性的小商店

提到世博会,难免让人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相比较,对此,姜东锡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我现在最关心的是如何成功举办丽水世博会,我也知道上海世博会非常成功,对于它们之间的比较,可以做个比喻。如果说上海世博会是一家大型的综合性百货商场,丽水世博会就是一个專业性很强的商店,规模比较小,但是内容会非常充实,而且紧密围绕海洋这一主题,让参观者用心去理解、去感受,从而打造一个既愉快有趣、又能让参观者受到教育的世博会。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把参观人数的目标定在800万,但是我们希望最终能有1000万的参观者来到丽水世博会。”

在姜东锡眼中,上海世博会在场馆的后续利用方面做得非常成功,具有典范意义。他说:“上海世博会规模非常大而且是第一次在中国举办,我参观后强烈感受到组织者考虑得非常周到,甚至于每一个参观者的路线如何规划、每个参观者的饮水时间大概是多久都考虑到了,这么强的组织能力和周密的安排令我非常佩服。我曾经与上海世博会的组织者们交流过,他们建议我不要为只在世博会期间有用的场馆投入太多,最好建设成临时场馆,而可以合理长远利用的建筑物则要建得更好一些。上海世博会的临时场馆现在都拆除了,剩下的是中国馆、世博中心等长久性场馆,这些设施建造得非常棒。这是世博历史上主办方第一次考虑到场馆的后续利用问题,而且做得非常成功。前一阵我去看了2008年的世博会场馆,以前的园区现在长满杂草,更没有任何参观者。据我所知,一半以上的世博会场馆在后续利用方面都做得不好,上海世博会在这方面立下功劳,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上海世博会人气火爆,游客非常之多,曾经有一天参观者达到100多万人次,在游客这样多的情况下,仍然运营得非常好,一切都很顺畅,非常不容易。”尽管姜东锡对上海世博会赞誉有加,但是,对于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姜东锡表示会在丽水世博会时,用心解决。“比如,因为游客过多,一开始洗手间和休息用的椅子都准备得不够,这一点我们会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扩大这些服务设施的数量。还有一点,参观上海世博会的游客等候时间过长,韩国人在这方面是很没有耐心的,所以在游客等候时间里,我们准备了文艺活动。当某个场馆参观人数过多、排队时间太长时,我们会马上派出演出团队,为游客表演魔术、杂技等小节目。另外,现在大家都有智能手机,我们会通过短信及时通报给游客哪个场馆排队人多、排队时间长等信息。2012年的5月到8月世博会期间,丽水正是天气炎热的季节,而且还有30多天的雨季,无论是遮阳还是挡雨,很多人都会撑伞,为此,我们考虑在场馆40%的空间都设置遮阳棚,这些遮阳棚下雨时可以遮雨,炎热时可以遮阳。虽然世博园区的整体外观可能会因此而不太好看,但是参观者的感受必须放在第一位,要尽一切可能为参观者提供方便。”

口碑最重要,让丽水世博会的精彩口口相传

频繁造访中国的姜东锡,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推介丽水世博会,他相信,在体验过上海世博会的精彩后,许多中国人可能会对在韩国举办的世博会产生兴趣。为了让2012年到韩国旅游的中国游客能够参观世博会,他正在积极与韩国旅行社协商,把世博会放到旅行项目当中。

“两国人民的频繁交往,可能会产生一种相互交融的新文化。2012年一年中预计访问韩国的中国人大概是200万人次,我们希望,其中10%,即20万到307IA会参观丽水世博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在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让中国参观者知道丽水世博会多么好看,就是要建立好口碑,为此我们要努力举办一个非常令人愉快的精彩的世博会。而且要为中国游客提供参观便利,比如不让他们有太长的等待时间;给予他们优先进入世博会的特权;在园区的餐饮和购物方面,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等等。二是努力吸引团体游客,一方面让旅行社了解世博会有很多很好的看点,另一方面给组织中国游客来参观的旅行社以一定的优惠和奖励措施。”姜东锡介绍说。

“在吸引韩国游客方面,我们会集中进行宣传活动。”姜东锡说,“5月正是学生放假期间,学生游客会比较多,我们把宣传重点放在小学四、五、六年级的学生身上。一旦有孩子来参观后感觉非常好,就会回去跟同学们展示自己在世博会拍到的照片、买到的纪念品,炫耀自己在世博会看到的节目等,其他小学生听了介绍就会回去跟爸爸妈妈要求也去参观世博会,这样一家人就可以一齐来参观了,游客就通过这样口口相传的方式被带来了,这是针对小学生的措施。到了7、8月的暑假是游客比较多的时候,宣传就要重点放在成人方面。

姜东锡的团队目前面临一个挑战,丽水距离韩国首都首尔非常远,而且交通也不是很方便,为了缩短游客来丽水园区的时间,他们正在与努力与高铁、海运、航空等交通部门进行协商,通过合作,改善交通状况。为了方便中国游客参观丽水世博会,韩国将开设从上海到丽水世博园区的直通航线。

姜东锡承认:“与上海世博会相比,丽水世博会比较小。”但他认为这也同样是个优点,“因为小,我们会为每个人都提供细心的照顾,给他们以方便。比如他们远道来丽水后有可能会想看看周边的景点,买一些周边的纪念品和土特产,这样,我们不仅管园区里面还管园区外面,园区辐射到车程2个小时的距离范围内我们都负责,我们将这一范围内的一些比较好的商场、旅馆、餐厅等,认定为世博会指定商家,给他们发放认定证书,让游客在园区之外也能在吃、住、购物等方面得到满意的服务,让他们在参观世博会之余有机会去他们想去的地方,吃想吃的食物,买想买的商品。为此,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用蓝色经济实现绿色增长

姜东锡相信,丽水世博会的举办将巩固和推动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他说:“中国早在600多年前就有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郑和航海远渡到非洲甚至南极近海那边,比哥伦布航海还要早。更重要的是,郑和航海的目的不是侵略其他国家,而是想要传播中国文化,是出于友好的目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国逐渐更重视开发陆地而非海洋,韩国同样受到影响,更加重视陆地文化,甚至从事海洋渔业的人也被轻视。现在两国都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中国国务院发布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还成功进行了载人深潜器下潜实验,中国在海洋开发方面正在不断进步。与中国相比,韩国海洋开发的历史不长,人力有限。所以我们两国需要在人力、技术、研发成果、资源、信息等方面通力合作,这样才能有共同的发展。”

不久前,姜东锡访问了中国山东和浙江两省,并且在与两省省长会面时,提出进一步交流合作的愿望。“山东在地理上是离韩国最近的中国省份,与韩国在各方面交流比较多。山东正在倡导蓝色经济,借助创新科技,通过经济与环境的共存以及与文化的结合,对海洋的未来进行合理设计。当然,不仅是山东,全世界都在倡导蓝色经济,美、中两国专家都相继提出这一理论,即利用蓝色经济实现绿色增长,在不污染海洋的情况下发展经济。中韩两国在海洋方面有非常大的合作空间,可以联合研究,面向海洋实现共同的愿景。我们去年在韩国举办海洋论坛时就邀请了中国海洋专家,丽水世博会将发布丽水宣言,起草委员会中也有中国专家参与。尽管这样,我认为目前两国在海洋领域的合作仍然不够活跃,所以今后要加强进一步的合作,丽水世博会会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契机。中国人身上有着郑和征服海洋的基因,韩国历史上也有自己的航海英雄,我们有着共同的、开发海洋的基因,我们两国可以通过这样的合作共同实现海洋大国的目标。”

蓝色经济发展 第12篇

2013年12月18日, 禾丰集团部分股东、各板块一些重要管理者共同参加了在禾丰总部举行的管理者培训会议。在本次会议上, 金卫东董事长发表题为“东非投资进行时”的讲话, 介绍了随中国地方政府代表团, 参加中国东非对话, 访问乌干达、坦桑尼亚的情况。董事长重点论证了东非地区的投资环境与项目前景, 并强调“那里是投资农牧业的沃土, 投资机会就在眼前, 甚至刻不容缓稍纵即逝。”之后, “蓝色经济”概念创始人、罗马俱乐部成员、比利时学者冈特·鲍利 (Gunter Pauil) 为与会者详细解释了循环经济理论及相关案例, 展示如何借助回收利用技术, 重新组合畜牧业产业链, 实现更大程度的效益创造。报告结束后, 宾主双方就“蓝色经济”商业模式在中国现实环境下的可操作性进行了持续而热烈的探讨。此次会议进一步开拓了禾丰管理层的视野, 为集团未来发展提示了方向。

2013-12-23

上一篇:物资管理信息化下一篇:人体运动系统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