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

2024-05-08

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精选10篇)

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 第1篇

关键词: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手术

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病情较为严重, 该病的发生率为颅内血压的14.5%~21.3%, 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将会致残甚至致死[1]。笔者通过多年临床经验, 分析手术方法治疗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医学价值, 为此经过层层筛选的研究对象是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首次治疗的62例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 研究成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过层层筛选的研究对象是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两年时间内来我院接受首次治疗的62例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 对照组31例患者中, 女性患者12例, 男性患者19例, 最小的患者年龄是14.5岁, 最大的患者年龄是63.2岁, 患者平均年龄 (34.15±2.84) 岁。其中15例属于车祸伤, 12例属于高处坠落伤, 4例属于钝器击打伤。观察组31例患者中, 女性患者13例, 男性患者18例, 最小的患者年龄是15.1岁, 最大的患者年龄是64.1岁, 患者平均年龄 (34.63±2.74) 岁。其中16例属于车祸伤, 10例属于高处坠落伤, 5例属于钝器击打伤。两组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的男女患者比率、职业类型、年龄层次等资料信息无显著性 (P>0.05) , 可比性较强。

1.2 方法。

手术方法应用治疗31例观察组:采用单侧开颅血肿清除术的总共有11例患者, 行双侧开颅血肿清除术的总共20例患者。保守治疗应用于31例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预防应激性溃疡、营养支持、预防癫痫、止血、脱水等综合治疗[2]。

1.3 统计学方法:

将研究结果的数据输入SPSS22.2软件包, 采用统计学分析数据, 用 (x-±s) 用以表示计量, 用百分数 (%) 、例数 (n) 用以表示计数, 如果数据分析结果显示P<0.05, 那么可以判断二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1.4 疗效判断标准:

如果患者恢复良好, 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和投入工作当中, 那么可以判断患者的疗效为显效。当患者的生活能够自理, 但是有些功能不良, 那么可以判断患者的疗效为有效。当患者达不有效和显效的标准, 那么可以判断患者的疗效为无效[2]。

2 结果

2.1 对比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情况:

对照组31例患者接受治疗后, 7例患者治疗无效, 12例患者治疗有效, 12例患者治疗显效, 有效率为77.42%。观察组31例患者接受治疗后, 1例患者治疗无效, 5例患者治疗有效, 25例患者治疗显效, 有效率为90.32%。两组患者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情况有明显差异 (P<0.05) 。

2.2 对比两组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的病死率和重残率:

对照组的病死率达到9.68%, 重残率达到12.90%, 观察组的病死率达到3.23%, 重残率达到6.45%, 观察组的病死率和重残率明显比对照组低。两组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的病死率和重残率有明显差异 (P<0.05) 。见表1。

3 讨论

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病情较为复杂, 而且伤势危急, 再加上合并症状较多, 采用保守治疗的疗效并不是十分显著[3]。笔者的研究数据表明, 对照组的有效率 (77.42%) 明显低于观察组 (90.32%) 。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情况有明显差异 (P<0.05) 。对照组的病死率达到9.68%, 重残率达到12.90%, 观察组的病死率达到3.23%, 重残率达到6.45%, 观察组的病死率和重残率明显比对照组低。两组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的病死率和重残率有明显差异 (P<0.05) 。这与相关研究者的研究结果一致, 由此可见, 保守治疗应用于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疗效远不如手术治疗[4,5,6,7,8]。综上所述, 采用手术方法治疗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有效性较高, 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楚燕飞, 郑鲁, 刘妍, 等.双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手术治疗体会[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9, 14 (1) :52-53.

[2]周建宏, 陆爻忠.196例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治疗和预后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07, 2 (4) :216-218.

[3]董吉荣, 蔡学见, 陈铮立, 等.颅脑创伤后颅内双侧多发血肿的治疗[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4, 13 (7) :480-481.

[4]董吉荣, 江基尧, 朱诚, 等.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原因及防治 (附89例报告) [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9, 15 (1) :4.

[5]胡学安, 胡世颉, 李兵, 等.费舟颅脑损伤多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研究[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4, 19 (8) :362-363.

[6]车玉琪.手术治疗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探讨[J].医学信息, 2015, 28 (30) :235-236.

[7]王旭华.手术治疗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体会[J].中国农村卫生, 2015 (10) :73.

外伤性急性颅内血肿手术护理分析 第2篇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8月~2012年5月收治的84例外伤性急性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84例患者当中,死亡1例患者,死亡率为1.19%,余均痊愈出院。

结论:外伤性急性颅内血肿病情较重,做好术前准备、加强术中配合以及做好术后护理是提高手术效果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外伤性急性颅内血肿手术护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13-01

颅内血肿是临床当中的常见病与多发病,患者受到创伤之后血液聚积于颅内的部位形成血肿,颅内血肿占到全部颅脑损伤的5%~12%之间,而重型损伤则占到30%~45%之間[1]。由外伤所造成的急性颅内血肿病情比较严重,而且病情进展速度较快,如果不及时进行处理的话,可出现脑疝等并发症,严重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在临床当中,手术清除血肿为最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法,做好术前的准备工作,加强术中配合,术后对患者进行严密观察和护理,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措施。本院2009年8月~2012年5月收治的84例外伤性急性颅内血肿患者,经过积极的围术期护理,治疗效果显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有84例,男61例,女23例;年龄12~67岁,平均39.5岁;血肿部位:脑内血肿18例患者,硬膜下血肿27例患者,硬膜外血肿39例;受伤原因:高空坠落伤21例,交通事故伤58例,其他伤5例;入院时患者状态:清醒17例,浅昏迷22例,深度昏迷45例;1例患者由于合并肺部较为严重的挫伤,在手术结束后第2天死亡,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住院时间为21~47d;平均34d。

2护理措施

2.1术前护理。

2.1.1初步处理。在临床当中,颅脑外伤所造成的颅内出血患者绝大多数均合并有比较严重的脏器损伤,因此当患者入院之后,必须要立刻送往抢救室,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评估,给予患者多参数监护仪进行监测。迅速建立1~3条静脉通道,同时给予患者吸氧,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注意患者的肢体活动、生命体征、瞳孔变化以及意识情况。同时清除患者的呼吸道与口腔当中的分泌物,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

2.1.2术前准备。当接到手术通知之后,除了要按照常规的术前准备做好手术准备工作之外,还要准备好其他的相关用品:①准备好两个吸引器,检查吸引器通畅程度是否良好;②准备好电凝器、器械台、污桶以及头部托盘架;③准备好急救药物、心电监护仪、氧气以及呼吸机。

2.2术中配合。在手术过程当中,巡回护士与洗手护士要各司其职,做好相关的工作,器械递接动作要既快又稳,严密观察各仪器的参数。在手术过程当中,巡回护士要在患者的身旁守候,仔细观察患者的尿量、血压、脉搏、心率以及呼吸等的变化情况,对患者的出血量进行估计,如果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通知主治医生以及麻醉医师进行处理。由于镇静止痛剂以及麻醉药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以及中枢系统等都有一定程度影响,在全麻之后患者的脑血管自身的调节功能有一个明显的下降趋势,再加上手术的应激性刺激,在术中患者的生命体征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变化[2]。因此,在术中必须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及早发现及早处理。同时,做好患者的保暖工作。在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手术结束后给予患者常规抗感染以及止血治疗,同时清点好手术用物。

2.3术后护理。

2.3.1引流管护理。仔细观察患者引流液的性质、颜色以及数量,同时记录观察结果。要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固定要稳妥,防止出现松动脱出、堵塞或者扭曲等现象。如果发现患者的引流液变为鲜红色的话,说明患者有可能出现颅内活动性的出血,要告知医生进行处理。护理人员每天都要对引流袋进行更换,记录好引流量。在拔管的前1天,要夹闭引流管,观察患者的颅内循环有没有阻塞,患者的颅内压有没有再次升高等。夹管之后观察患者有没有不适出现,例如恶心呕吐或者是头晕头痛等症状。没有异常情况的话,告知医生可以给予拔管。在引流管护理当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2.3.2生命体征监测。术后要严密监测患者的体温、呼吸、脉搏以及血压变化情况,如果患者的体温有升高迹象,要积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降低患者的体温,保护患者的脑细胞;如果患者脉搏的血氧饱和度下降明显,提示组织缺氧,此时改变患者的吸氧方式,加大氧流量以改善患者的缺氧状况;如果患者有呼吸不规则、血压升高等情况,此时可以考虑为即将发生脑疝,要及时报告给医生进行处理[3]。

2.3.3呼吸道护理。术后嘱患者要绝对卧床休息,护理人员将患者的头部偏向健侧,给予氧气吸入。在本组患者当中有2例患者在术后第3d出现了喉头痰液积聚,导致患者的呼吸变得缓慢,每分钟为5~10次。给予患者气管切开,帮助患者进行吸痰与通气。将患者的气管切开之后,套管的固定松紧要适宜,而内套管要每隔3~5h进行消毒1次。每天对消毒吸痰的用物都要进行消毒工作,吸痰管用过之后就要更换。在吸痰的时候护理人员的动作要轻柔,吸痰完毕之后使用两层无菌纱布覆盖于内气管的套管口上面,并要保持纱布的湿润,这样可以提高患者吸入空气湿度。

3讨论

外伤性急性颅内血肿患者的病情较重,患者的心理压力较大,术后担心自己会留有后遗症等问题。在术后要与患者热情交谈,告知患者经过清除血肿手术之后,患者在休息一段时间就会恢复健康,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同时,在术后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肢体功能以及语言锻炼,同时给予患者理疗以及针灸等治疗,促进患者功能快速恢复。另外,在护理当中,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执行,防止医院感染发生。

参考文献

[1]卢明云.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护理[J].中外医疗,2012,04(05):140-142

[2]候智容,徐春梅,姚柱,庄少芬.外伤性急性颅内血肿手术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05(20):183-184

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 第3篇

关键词: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外科手术,治疗效果

多发性颅内血肿是指颅内同一个部位或不同部位形成的两个以上血肿部位,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多因对冲性颅内损伤引起,常伴发严重脑挫裂伤后[1]。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率约为颅内血肿的14.4%~21.4%[2]。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病情危急、预后较差且病死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文通过研究手术治疗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效果,以期给临床治疗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提供借鉴。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5月~2014年3月来我院接受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治疗的患者119例,其中男性患者78例,女性患者41例,年龄12岁~68岁,平均年龄39.4±7.3岁;其中因交通事故致伤的患者93例,因坠落致伤的患者23例,因打击致伤的患者3例;经CT检查,有两处血肿的患者73例,有3处血肿的患者31例,3处以上血肿的患者15例。119例患者中有27例患者为特重型颅脑损伤,65例患者为重型,27例患者为中型;104例患者为天幕上多发性血肿,15例患者为天幕上、天幕下多发性血肿。

1.2 手术方法

对患者实施头颅CT检查,若患者的血肿量>20ml且中线发生偏移或因血肿造成瞳孔变化,则立即实施脱水治疗,并给予患者开颅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治疗方式。若患者手术指征不明显,则给予保守治疗措施,治疗期间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以及瞳孔变化情况,若病情出现恶化则立即实施手术治疗。本组119例患者中,有82例患者的血肿量>20ml且中线偏移>1cm,对其实施开颅手术。36例患者实施保守治疗时病情恶化转入手术治疗,患者均一次性清除多处血肿,无第二次手术患者。手术后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等情况。

2 结果

119例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中,有6例患者为持续植物状态生存,12例患者为重度残疾,24例患者为中度残疾,66例患者恢复良好,11例患者手术后死亡。患者的死亡原因为颅内血肿量大,脑挫裂伤较为严重而且出现脑水肿引起的脑疝,导致脑干功能衰竭发生死亡。

3 讨论

临床治疗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应在入院时迅速准确的判断患者的具体病情,及时使用脱水药物,以有效降低患者的颅内压力。有研究显示,对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经CT检查若显示颅内血肿量幕上>30ml且幕下>10ml引起脑部受压,出现颅内压力增高、脑疝或脑中线移位>5mm情况应立即实施手术治疗方式,避免因颅内压力增高导致恶性循环,以有效解除脑疝危象。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中有部分患者在入院进行首次CT检查时就可确诊,但有患者初次检查时只有单个血肿,数天后才能发现多发血肿。经颅骨X线平片检查可显示患者有无跨越静脉窦。经超声波检测后若未出现中线波移位情况,则应考虑为多发血肿症状。抢救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时,若手术前未明确多发血肿,手术中应注意清除血肿后颅内压的改变情况,若颅内压未出现明显缓解,或好转后升高,或血压正常但有脑膨出时,应认真检查可能出现多发血肿的部位,防止出现遗漏。诊断多发性颅内血肿症状后,应结合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正确评估患者的病情,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对血肿量大、中线移位明显且出现意识障碍的患者,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措施,应在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手术准备的同时实施保守治疗措施,若患者病情恶化则进行手术治疗措施。有研究认为,对外伤性多发性路内内血肿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要结合患者的意识水平及其变化、血肿的大小及位置、中线结构偏移情况、脑池受压程度等因素来具体制定医疗方案,由于个体对血肿量的耐受程度不同,同样的血肿量对不同个体造成继发损害不同,以及出血的速度等都决定着患者的耐受程度,因此不能单纯根据血肿量大小来决定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

本组患者中有36例患者首先实施保守治疗措施,病情恶化后转入手术治疗。实施手术治疗方式时应注意:若患者为同一血肿部位、血肿类型不同,则在同一手术术野内实施手术;患者出现幕下血肿时一定要果断处理,即使患者的血肿量<10ml,若患者的意识逐渐变差也应立即采取手术清除血肿。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若出现昏迷症状,则多因呕吐物、误吸血块等造成呼吸道不畅,导致脑组织缺氧从而加重脑水肿症状,因此对昏迷患者应及早实施气管切开手术。本组119例患者通过实施手术治疗后,有6例患者为持续植物状态生存,12例患者为重度残疾,24例患者为中度残疾,66例患者恢复良好,11例患者手术后死亡。患者多因颅内血肿量较大、脑挫裂伤并脑水肿出现脑疝导致脑干功能衰竭而死亡,这说明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后其死亡率仍较高。

参考文献

[1]周建宏,陆爻忠.196例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治疗和预后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7,2(4):216-218.

多发性颅内血肿28例手术治疗体会 第4篇

【关键词】多发性;颅内血肿;手术;治疗

多发颅内血肿是指颅内同一部位或不同部位形成二个或两个以上血肿。颅内出血形成的多发血肿,可能发生在脑内的任何位置。其中颞叶、额叶最为多见,其次多发于顶叶、枕叶,其余分布于脑基底节、脑干小脑。颅内血肿特别是指多发的以伤情严重,进展迅速,常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表现,导致早期诊断特别困难,容易延误诊治效果。颅内血肿发病率的占10%-25%,其中居不同部位者占60%左右,位于同一部位,但不是同一类型血肿约占40%[1]。多发颅内血肿手术治疗仍是最主要的手段,手术治疗要迅速有效、尽量缩短术前准备时间,保证生命体征平稳,确保手术安全,手术的目的是清除颅内血肿、减压为主,现就多发性颅内血肿的手术治疗谈谈以下体会: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8例患者男17例,女11例;年龄16-69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8例,重物打击伤6例,意外跌伤4例。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9-13分7例、6-8分15例、3-5分6例。

1.2辅助检查术前均进行头颅CT检查,血肿数量两个以上不等。CT扫描硬膜外血肿2例,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1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脑挫裂伤并脑内血肿7例。

1.3治疗28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一侧开颅16例,双侧开颅7例,双额叶+枕叶开颅5例,行二次手术的12例,术后进行常规治疗。

2结果

术后随访半年,28例手术患者中,死亡5例,死亡率17.8%,恢复良好15例,占53.57%,轻残、重残各4例。

3讨论

关于颅内血肿,有学者认为相对独立于颅脑损伤的疾病,其出血来源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2]。多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是病情重、急、变化快、预后差、死亡率高,但是对手术方案和时机的选择目仍未有统一的标准[3],多发性颅内血肿往往脑损伤面积更为广泛,脑水肿范围更,一旦血肿过大或增长过快,很快就会引起脑疝,导致中枢衰竭,所以对其手术方案和时机选择是十分重要的。颅内血肿的临床表现,以血肿的部位、大小、发展速度及周边脑组织水肿情况的不同而不同,伤后多有(50%以上)严重的意识障碍,意识障碍的程度决定于血肿的范围、增长速度和合并脑外血肿的情况。颅内血肿的诊断主要以外伤史及随即出现的颅压增高症状为依据。急诊CT扫描可明确诊断,本组28例患者均进行头颅CT检查,有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硬膜外血肿2例,脑挫裂伤伴点状出血3例,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14例,脑挫裂伤并脑内血肿5例。多发颅内血肿的患者,要结合意识水平及其变化、血肿的大小及位置、中线结构偏移情况、脑池受压程度等因素来具体制定医疗方案,颅内压过高或已有脑疝征象者,应积极手术治疗,挽救生命,所以手术治疗仍是最主要的手段,28例手术患者中,死亡5例,死亡率17.8%,恢复良好15例,占53.57%,轻残、重残各4例。28例患者手术其中一侧开颅16例,双侧开颅7例,双额叶+枕叶开颅5例,我们体会到一侧血肿清除后压力降低更容易出现对侧血肿增大或迟发脑内血肿的发生,手术原则是要尽早手术,尽快清除比较大的血肿。一方面多发性颅内血肿往往脑损伤面积更为广泛,脑水肿范围更,一旦血肿过大或增长过快,很快就会引起脑疝,导致中枢衰竭,所以对其手术方案和时机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在手术中要把握一定的手术原则,清除较大一侧的血肿,解除占位,手术侧得以减压;多发颅内血肿常伴有严重的脑挫裂伤,术前多脑疝形成,术中需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清除血肿同时应彻底清除挫裂脑组织;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在多发颅内血肿中较为常见,病情多发展迅速,预后差。双侧血肿同时存在或同时存在广泛脑挫裂伤,虽中线结构无移位,但双侧脑室及脑池显示不清,要根据具体情况行双侧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和/或去骨瓣减压;幕下血肿,对于硬膜外合并小脑内血肿和/或挫伤,第四脑室变形、闭塞,要及时行血肿清除、后颅凹减压,合并梗阻性脑积水者要行脑室穿刺引流,合并幕上血肿、占位效应明显者,要一并行幕上、幕下开颅[4]。

综上所述,多发性颅内血肿比单各颅内血肿更复杂,治疗的关键在于控制颅内高压,手术方式有多种,可根据病情、血肿类型适当选择手术,如何保持术后颅内各腔压力的平衡,如何避免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发生,如何及时发现未手术侧血肿增大,从而及时调整手术进程等都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5]。

参考文献

[1]王忠诚,主编.神经外科学[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46.

[2]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64.

[3]陈立,刘伟国.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治疗[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5,32(6):543.

[4]张会利,徐君,孙丹桂.创伤性多发颅内血肿的诊治[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1,10(4):369-371.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临床分析 第5篇

关键词:颅脑损伤,迟发性颅内血肿,诊断,治疗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 (delayed traumatic intracranial hematoma, DTIH) 是指头部外伤后首次CT检查未发现颅内血肿, 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检查开始出现颅内血肿者;或于清除颅内血肿一段时间后又在颅内不同部位发现血肿者。我院2002年7月~2008年6月收治DTIH患者36例, 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3例, 女13例;年龄16~53岁, 平均40.6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5例, 高处坠落伤7例, 钝器击伤4例。受伤至入院时间:2 h内7例, 3~10 h 19例, 11~24 h 10例。

1.2 临床表现

头痛头昏7例, 恶心呕吐9例, 失语5例, 偏瘫15例。合并胸部损伤4例, 四肢损伤4例, 失血性休克2例。伤后首次CT扫描:颅骨骨折12例, 脑挫裂伤18例, 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 均未见颅内血肿。治疗过程中出现意识障碍进行性加深12例, 头痛加重10例, 出现失语、肢体瘫痪8例, 无明显临床变化6例;血压升高23例。发现颅内血肿时GCS 13~15分8例, GCS 9~12分12例, GCS 6~8分11例, GCS 3~5分5例。

1.3 血肿发现时间、类型及量

复查头颅CT发现DTIH距受伤时间6 h以内者5例, 6~12 h者9例, 12~24 h者12例, 24~72 h者8例, 第1次开颅术后12~24 h复查头颅CT发现DTIH 2例。硬膜外血肿12例, 硬膜下血肿9例, 脑内血肿15例, 血肿量>30 ml 32例, ≤30 m4例, 平均42.6 ml。一侧脑室受压、中线移位>10 mm 28例, ≤10 mm 8例。

1.4 治疗方法

治疗分手术组和非手术组。32例血肿较大 (血肿量大于30 ml) 、中线结构移位明显者, 行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 (骨窗面积5 cm×7 cm~10 cm×12 cm不等) 。4例血肿量较小 (≤30 ml) 、中线结构移位不明显者, 行非手术治疗。

2 结果

按GCS评定患者治疗结果:良好18例, 中残9例, 重残5例, 死亡4例, 死亡率为13.3%。

3 讨论

临床统计表明DTIH的发生率占全部颅脑损伤4%~15%, 有的报告高达30%, 一般都发生在1周内[1];死亡率3.4%~71.0%, 其中以迟发性脑内血肿 (DTICH) 最为常见[2]。

3.1 发病机制

迄今, DTIH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脑挫裂伤:这是发生DTICH的重要基础[2]。多数迟发性脑内及硬膜下血肿在此基础上形成, 发病率可达47.6%[3]。早期文献报道48%~80%的DTIH发生于脑挫裂伤处[4]。本组脑挫裂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共24例, 占66.6%, 与文献报道相符。对冲性的额颞部脑挫伤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更容易引起DTICH及硬膜下血肿。迟发性硬膜下血肿多为对冲部位脑皮质血管出血所致。 (2) 填塞效应[5]:由于伤后脑水肿、血肿等因素引起颅内压增高, 形成填塞效应而对出血源产生压迫作用, 但继后若采用过度换气、强力脱水、脑脊液漏、清除颅内血肿及手术减压等措施, 或因全身低血压的影响使颅内压迅速降低, 突然失去填塞效应, 从而诱发外伤性迟发性硬膜外血肿 (DEDH) , 多为着力点处颅骨骨折所致板障静脉出血和 (或) 硬膜静脉静脉窦损伤出血所致。本组有12例DEDH, 均发生于颅骨骨折处。 (3) 创伤性颅内动脉瘤[6]:颅脑创伤时, 脑动脉壁部分受损变薄、变弱, 以后膨出成为动脉瘤, 或脑动脉全层破裂, 周围形成血肿, 血肿外层机化形成假性动脉瘤。当血压和颅内压急剧改变时即会发生DTIH。 (4) 原有基础疾病:如凝血功能障碍、高血压、糖尿病、肝肾功能障碍等。 (5) 受损伤的脑组织启动凝血和纤溶系统, 引起局部消耗性凝血障碍, 亦是造成DTIH的原因之一[7]。

3.2 诊断

DTIH多发生于颅脑损伤后3 d内, 以24 h为发病高峰。本组24 h内发病26例, 占72.2%, 所有病例均在3 d内发病。DTIH确诊主要靠头颅CT复查。早期诊断是降低其死亡率、致残率的关键。因此, 对颅脑损伤的早期患者, 要密切注意神经系统体征及生命体征的细微变化, 出现下列情况时应及时复查CT, 以尽早发现DTIH: (1) 首次CT检查发现DTIH的高危因素[8]:脑挫裂伤伴点片状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尤其侧裂及脑沟的积血;颅骨骨折, 尤其骨折缝较宽、骨折线跨过静脉窦或脑膜中动脉处;患者受伤机制为减速伤, 年龄在50岁以上。以上情况应在伤后6、24、72 h内常规行头部CT动态检查。本组均有上述高危因素。 (2) 伤后进行性意识障碍, 出现新的局限性神经定位体征或原有体征加重, 如肢体瘫痪、癫痫发作、烦躁不安等。本组有30例病情加重。 (3) 开颅术后骨窗压力仍然很高, 或意识一度好转而后突然加重且颅内压增高的患者[8]。 (4) 颅脑多发复合伤, 有内出血、低血压、曾大量输血及液体, 血压稳定后意识未见明显好转。 (5) 伤后经积极有效治疗, 病情无改变或进一步恶化, 特别有过度换气、脑脊液漏或脑室外引流、强力脱水者。 (6) ICP进行性升高时, 排除呼吸道梗阻、躁动、体位不当等因素。此外, 首次CT检查阴性的患者亦要警惕DTIH的发生;对于术后意识明显好转者, 可延期行CT复查, 但离院前一定要复查CT[9]。

3.3 治疗

及时手术是DTIH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原则上早期手术清除颅内血肿, 解除颅高压, 防止脑受压、避免脑疝形成, 预后良好。对于幕上血肿大于30 ml或幕下血肿大于10 ml、中线移位大于1 cm、占位效应明显者, 一经确诊, 应积极手术清除血肿。本组32例行手术治疗, 其中2例出现急性脑膨出、1例出现术后DTIH而死亡。对术中或术后又出现不明原因的颅内压增高、脑膨出者, 应首先考虑其他部位发生迟发性血肿的可能性[6], 可先于可能发生迟发性血肿的部位进行钻孔探查, 必要时于手术中行CT检查, 而后再做处理[7], 不应简单地认为是急性脑肿胀。不论哪种手术方式, 术后都要在24 h内行CT复查, 以观察血肿量及脑复位的程度, 防止遗漏术后DTIH。

对于DTIH的血肿量小于30 ml、中线无明显移位, 无明显颅内压增高的症状、意识清醒或嗜睡者, 可选择保守治疗,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动态CT追踪。一旦病情恶化, 血肿扩大, 应及时开颅清除血肿。额叶及颞叶脑挫伤患者早期一般症状轻微, 一旦形成血肿并伴发脑水肿, 可使颅内压急剧升高, 迅速发展成脑疝, 往往会失去最佳抢救时机。本组有1例双侧额叶脑挫伤的患者在保守治疗过程中迅速出现脑疝而失去了抢救机会。因此, 对额颞叶挫伤患者保守治疗要慎重[8], 并积极动态CT观察。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死亡原因多因发现晚, 继发脑干损伤所致。只有做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才能降低死亡率,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易声禹, 只达石.颅脑损伤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43.

[2]江基尧, 朱诚.现代颅脑损伤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1999:264.

[3]马龙义, 于景惠, 王志义.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的危险因素探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0, 20 (8) :486.

[4]林茂安, 张子俊, 王忠诚.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0, 6 (1) :53-54.

[5]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334-339.

[6]吴举, 张剑宁.术中急性脑膨出死亡6例尸检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02, 1:203.

[7]张光强.创伤性颅内迟发性血肿的外科手术治疗[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06, 6 (5) :420-422.

[8]陈桂增, 宋志惠.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救治体会[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6, 5 (4) :407-408.

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10例, 女5例, 年龄11~65岁。交通事故9例, 打击伤4例, 高空坠落伤2例。外伤时头部着力部位:颞部6例, 额颞部4例, 颞顶部3例, 顶枕部2例。

临床表现:入院时按GCS评分:12分以上者9例, 8~12分4例, 7分以下者2例。伤后昏迷时间30min以内的11例, 30min~12h 3例, 无昏迷史1例。3例一侧瞳散大, 2例双侧瞳孔散大, 头痛、呕吐6例, 肢体偏瘫伴锥体束征3例, 巴宾斯基征阳性2例, 抽搐发作1例。

1.2 方法

头颅CT检查首次CT扫描正常3例, 脑挫裂伤12例, 再次CT扫描或手术证实30ml以下9例, 30~60ml6例。首次CT扫描距外伤时间:3h内11例;3~6h 6例;6~24h 2例。迟发性脑内血肿距首次CT扫描时间:3h内3例, 3~24h 7例, 1~3d 2例, 3d~1周1例。血肿部位:额部7例, 颞顶部5例, 枕部3例。血肿类型:脑内5例, 硬膜外6例, 硬膜下1例, 多发性血肿1例。合并颅骨骨折2例。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计数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有8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 保守治疗者7例。详见表1。

3 讨论

颅脑外伤首次CT检查未发现颅内血肿或清除外伤性颅内血肿后, 再次检查在颅内不同部位发生血肿者称之为迟发性颅内血肿 (DTIH) , 其形成的机制, 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1) 脑挫裂伤, 一般学着认为脑挫裂伤是DTIH发生的重要基础和条件, 发病率可达47.6%。颅脑外伤后脑血管麻痹, 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脑血流减少, 导致不同程度的低血氧症引起局部的二氧化碳和酸性代谢产物堆积, 致使血压升高。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 血细胞渗出形成周围血肿, 文献报道4%-80%的DTIH发生于首次CT扫描为脑挫裂伤部位[1]。 (2) 外伤性SAH, 外伤性SAH可引起血管痉挛, 致使小动脉各层组织缺血与坏死, 最后血管破裂形成血肿[2]。 (3) 颅内压变化, 颅内压急骤降低后, 非手术区脑组织压力及已损伤血管的血管外压力也降低, 引起远隔手术区及手术区对侧硬膜与颅骨分离, 从而牵拉和扯断硬脑膜血管、硬脑膜静脉窦, 更易出血形成血肿, 不适当地应用甘露醇, 在迟发性颅内血肿形成上也起很重要的作用。 (4) 保护性机制:低血压或低血压高颅压时, 在有效血容量恢复、血压上升、颅内压降低时, 出血源开始出血, 形成迟发血肿。 (5) 颅脑损伤引起的凝血障碍可成为DITCH形成的主要原因[3]。 (6) 颅骨骨折, 尤其骨折缝宽或跨静脉窦骨折更易发生, 首次头颅CT扫描距受伤时间间隔越短, 结果越不可靠, 因此对于有确认头部外伤史的患者, 不能完全依赖或满足于首次CT扫描正常, 应紧密结合临床症状体征, 尤其是结合意识障碍及变化, 动态观察生命体征来进行辅助诊断。多数学者认为下列征象者应视为DTIH的高危因素[4]: (1) 脑挫裂伤伴点片状出血。 (2) 蛛网膜下腔出血尤其侧裂及脑沟的积血。可引起脑血管的痉挛导致血管壁各层组织缺血、坏死, 导致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 (3) 颅骨骨折; (4) 年龄: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脑血管硬化、血管较脆, 损伤后颅内出血不易自凝。有资料表明发生DTIH60岁以上者老年人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5]。此外, 首次CT检查阴性的病人亦要警惕DTIH的发生。

预防: (1) 单纯颅骨骨折或仅少量硬膜外 (或下) 血肿, 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伤后早期不用脱水剂。 (2) 仅表现为脑挫裂伤, 无明显脑水肿或脑肿胀, 无占位效应, 无明显颅内高压症状者, 伤后24h内慎用脱水剂或酌情应用少量甘露醇。 (3) 及时纠正低血压;及时纠正脑缺血缺氧;及时正确处理凝血功能障碍;正确把握应用过度换气降低颅内压的时间和时机;预防脑脊液外漏;脑脊液外引流时注意引流速度, 避免过快导致颅内压变化过大。

80%以上迟发血肿发生在2周以内, 发病高峰在脑损伤3d内或清除血肿突然减压之后, 因此伤后3d内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不定期复查头颅CT, 有手术指征尽早手术, 手术时应缓慢降颅压以防术中再出血。对于DTIH的处理, 原则上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 尤其是颞部和颅后窝的血肿, 一经确诊, 应尽快开颅手术清除血肿。但对于中线<0.5mm, 幕上血肿量<25ml, 一般情况较稳定, 则可以保守治疗的。本组非手术治疗7例多数治愈, 无死亡。但在保守治疗过程中, 仍应动态观察病情。总之, 为了降低病死率, 应做好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摘要:目的 观察外伤性颅内迟发出血的形成机制, 探讨更好的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10月~2010年10月的15例患者入院时的临床表现及CT显示到再次出血的时间, 临床表现, CT显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5例患者中有12例首次CT均有脑挫裂伤, 3例合并有颅骨骨折者均有发生迟发行颅内出血.有8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 术后好转者6例;保守治疗者7例, 好转者3例。结论 应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病情变化及动态观察, 头颅CT早期诊断, 适时进行CT复查, 以尽早确诊。及时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预后, 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颅脑损伤,迟发出血,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周志宇, 黄纯真.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高危因素分析 (附36例报告) [J].广西医学, 2005 (, 27) 7:1009~1010.

[2]坂本久惠, 佐野玲子, 长尾初濑.脑外伤者に实施したBADSの统计的检讨[J].高次脑机能研究, 2006, 26 (3) :76.

[3]牛光明, 万登峰, 万锋, 等.急性颅内血肿清除术后手术部位以外迟发性血肿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 2004, 11 (11) :1354~1355.

[4]陈桂增, 宋志惠.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救治体会[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6, 5 (4) :407~408.

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基本信息:

本次研究活动调查对象选择我院自2014年2月至2015年4月期间收治的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70例, 且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证实。其后按照患者入院就诊时间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35例。实验组35例患者中, 男性患者25例, 女性患者10例, 最大年龄为66岁, 最小年龄为20岁, 中位年龄为 (42.3±5.1) 岁。致伤原因为:15例患者为高处坠伤, 15例患者为交通伤, 5例患者为摔伤。对照组35例患者中, 男性患者22例, 女性患者13例, 最大年龄为67岁, 最小年龄为22岁, 中位年龄为 (43.4±5.5) 岁。致伤原因为:18例患者为高处坠伤, 14例患者为交通伤, 3例患者为摔伤。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的基本资料, 结果并无显著性差异, 可进一步探究与对比。

1.2 方法:

实验组患者入院后接受一期双侧开颅手术, 首先选取患者较为适宜的体位, 即仰卧位, 而后实施全麻。而后在患者的额颞部做一手术切口, 同时将头皮和额颞肌切开, 并将骨膜分离, 这样一来可以将颅骨充分显露[2]。待上述操作完成后, 对患者的颅骨实施钻孔操作, 同时将颅内的淤血进行释放,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颅内压得以减轻。若患者的颅内压处于正常状态后, 将患者的骨瓣铣开, 使用铣刀进行操作。同时在硬脑膜位置取一切口, 长度约为4 cm, 其后对患者颅内血肿情况进行探查。对患者颅内淤血进行清除, 同时将引流管放置其中, 而后将骨瓣放回, 并对手术切口进行缝合[3,4]。待患者颅内血肿完全清除后, 血肿腔内的血肿也需彻底清除。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接受分期双侧开颅手术, 手术方法雷同实验组, 但是血肿腔内血肿只清除一侧。待患者完成手术后, 对患者实施CT扫描, 同时对患者的血肿清除状况进行观察, 其后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手术时间, 将血肿腔内的血肿进行清除。

1.3 效果评价依据[5]:

两组患者治疗后, 临床症状改善较为明显, 对日常生活无任何影响, 评价治疗效果显效;两组患者治疗后, 临床症状有轻微改善, 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不大, 评价治疗效果有效;两组患者治疗后, 未达到显效和有效的治疗标准, 评价治疗效果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4 指标观察:

依据GOS评分标准对两组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进行评价, 同时对比两组患者的病死率。

1.5 数据处理和检验:

选择软件包 (SPSS17.0) 进行整理和计数, 治疗有效率和病死率以百分率 (%) 表示, 组间予以卡方检验, GOS评分以均数±表示, 组间予以t检验, 组间检验P<0.05时, 表示对照组和实验组差异显著。

2 研究结果

2.1 对照组和实验组临床疗效分析:

实验组 (n=35) 患者采用一期双侧开颅手术治疗后, 显效患者22例, 占比为62.9%, 有效患者12例, 占比为34.3%, 无效患者1例, 占比为2.8%, 治疗总有效率为97.2%;对照组 (n=35) 患者采用分期双侧开颅手术治疗后, 显效患者15例, 占比为42.9%, 有效患者11例, 占比为31.4%, 无效患者9例, 占比为25.7%, 治疗总有效率为74.3%;组间由统计学软件进行计数和整理, 差异呈正相关。

2.2 实验组和对照组GOS评分和病死率:

实验组 (n=35) 患者采用一期双侧开颅手术治疗后, GOS评分为 (4.4±0.8) 分, 1例患者死亡, 病死率为2.8%;对照组 (n=35) 患者采用分期双侧开颅手术治疗后, GOS评分为 (3.5±0.7) 分, 5例患者死亡, 病死率为14.3%, 两组数据结果由统计学软件进行计算可知, 实验组患者GOS评分的改善程度好于对照组, 病死率同对照组进行比对, 也明显较低。

3 讨论

在颅脑损伤中, 较为严重的使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 且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一旦不能采取及时治疗, 会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从而提高病死率。从以往的治疗手段来看, 临床常选择对症支持治疗, 但是难于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近年来, 一期双侧开颅手术和分期双侧开颅手术应运而生, 前者手术方法可以双侧进行同时开颅, 在一定程度上使脑组织移位得到明显减少, 同时减少术中脑膨出的发生率[6]。与此同时, 使用该手术可以使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率得到明显降低, 从而降低风险。后者手术治疗减压效果不是十分理想, 会使脑组织移位变得更为严重, 与此同时, 患者行手术后会对其预后有着不利的影响, 同时加重继发性脑损伤[7]。结合本次实验数据可以看出, 实验组患者采用一期双侧开颅手术, 对照组患者采用分期双侧开颅手术, 对比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病死率较比对照组明显较低, GOS评分的改善程度较比对照组也明显较好, 组间数据结果经计算后呈正相关。由上述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在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治疗中应用一期双侧开颅手术治疗, 效果理想, 不仅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其GOS评分也可以得到明显改善, 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摘要:目的 就一期双侧开颅手术治疗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 选择我院自2014年2月至2015年4月期间收治的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70例, 其后按照患者入院就诊时间将本组患者平均分为两组, 每组患者35例。接受一期双侧开颅手术治疗的患者设为实验组, 接受分期双侧开颅手术治疗的患者设为对照组, 最后将两组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经不同方法治疗后, 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 病死率与对照组患者进行比对, 明显较低, GOS评分的改善程度也明显好于对照组, 数据由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检验, 差异显著。结论 在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治疗中应用一期双侧开颅手术治疗, 效果理想, 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一期双侧开颅手术,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张雷, 孙传正, 何永生, 等.双侧开颅不同手术时机与方式治疗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效果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1, 8 (2) :84-86.

[2]张学魁, 孙德科.对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方法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 2015 (1) :203-204.

[3]陈德, 黎亮, 杨俊, 等.手术治疗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128例[J].陕西医学杂志, 2013, 42 (8) :1021-1022.

[4]韩则柱.用一期双侧开颅手术治疗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 2016, 14 (4) :134-135.

[5]付洪波.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手术治疗效果的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 (20) :171.

[6]马欢.不同双侧开颅手术时间窗治疗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7 (6) :82-83.

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 第8篇

关键词:迟发性颅内血肿,外伤性颅内血肿,颅脑损伤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是一种常见的脑部外伤性疾病, 因其具有一定的隐匿性、致残性、致死性, 所以在治疗过程中需格外谨慎、注意。一般来讲患者的迟发性血肿需一段时间的临床观察以及及时的影像学的复查才能发现, 所以及早确诊、及早治疗会对患者的病情控制以及预后有着极大的改善作用[1]。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资料

本文所选取的患者资料均取自我院于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间所接收和治疗的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 共40例, 其中男性患者有28例, 女性患者有12例, 患者的年龄在15~72岁, 没有明显的年龄分布特征, 平均患者年龄为 (41.17±3.12) 岁。根据这40例患者的就诊资料, 发现导致其出现外伤颅内血肿的原因有一下几种:由于下落摔伤所导致的有14例, 由于交通意外所导致的有24例, 由于受到重击所导致的有2例。

1.2 临床病理表现

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有着较为明显的临床病理表现, 其中入院时有呕吐、头晕、头疼, 意识尚清患者有27例;入院时出现严重意识障碍、意识迟缓、间歇性或是持续性昏迷的患者有12例;治疗前患者有较为明显的中间清醒时期的患者为7例。入院时治疗前对患者进行一次标准的GCS健康程度评分测查, 测查结果显示:分数在15~13之间的有18例, 分数在12~9分之间的有16例, 分数在8~6分之间的有5例, 分数在5~3分之间的有1例。

1.3 影像结果资料

本次研究过程中对40例患者均采用一次检查和两次复查的CT影像学检测, 具体的检测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1.4 治疗方法

对于迟发性外伤性的颅内血肿患者, 在临床治疗时采用保守型非手术治疗方法的共有14例, 采用手术清除血肿或是采用去骨瓣方式减压治疗的患者共26例。

2 结果

通过对本院治疗过的40例迟发性外伤性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的比对和分析, 发现及早确诊和复查式的CT影响诊断对治疗结果和预后工作有较为明显的指导性作用。这40例患者的最终治疗结果为:死亡1例, 占2.5%, 有效治疗的有23例, 占57.5%, 中度残疾的有12例, 占30.0%, 重度残疾的有4例, 占10.0%。

3 讨论

迟发性的颅内血肿疾病是指在初次影像学检测结果中并未出现明显的血肿情况, 但是经过一段病理时期后, 对患者做影像学复测时就会在一个或是多个部位出现血肿病症。所以说复查式的影像学颅内血肿检测是可以及时、准确的对患者病情进行确诊和治疗的[2]。迟发性和外伤性的颅内血肿病症在临床治疗中的预后较差, 因此能够对患者及时确诊、早确诊, 把握最佳的治疗时机, 将会对患者的病情发展有良好的控制作用。治疗迟发性和外伤性颅内血肿的基本原则是使患者病死率以及致残率降到最低, 使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达到最大[3,4]。从CT检测结果来看, 该病症存在一定影像学的特点:蛛网膜的下腔处出血较为严重, 那么附近的脑组织就可能被骨磷或是脑膜割伤出现血肿;脑组织挫伤会使脑血管内部受压, 缺血、缺氧, 破裂造成颅内血肿;脑骨骨折尤其是接近或是横跨脑静、动脉血管处, 则容易使患者出现迟发性的脑内部血肿。患者在入院时的72h内要密切观察, 记录各项有效的临床数据, 首先对患者进行保守性的非手术治疗方式, 如果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病理表现无好转, GCS健康评分继续降低, 那么就应该对患者进行CT复查, 然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如血肿出现的部位, 大小、中线位移情况等) 进而确定继续使用保守性非手术治疗还是手术治疗[5]。

参考文献

[1]李增惠.颅内压监护在急性中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意义[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1, 23 (1) :154-157.

[2]江野峰.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凝血、纤溶机能异常的临床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2, 13 (2) :274-277.

[3]Chen S, Ikawa F, Kurisu K, et a1.New technology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noninvasive brain edema detection analysis[J].J Chongqing University, 2010, 13 (9) :1856-1860.

[4]罗辞勇.迟发性外伤性颅内水肿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 2011, 17 (2) :231-233.

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 第9篇

【摘要】目的:观察和探讨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的急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到2015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迟发性脑内血肿治疗的患者37例,急诊手术治疗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的治疗效果。其中11例患者在减压术后发生脑内血肿,起于26例是在观察期间发现。结果:所有患者在经过手术之后都将脑血肿清除,预后良好18例,中残11例,重残5 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1例。结论:重复CT检查是早期发现DTICH的关键,及时的手术治疗能大大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关键词】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急诊手术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052-01

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DTICH)为颅脑外伤后经手术、影像学方法或尸检证实的于首次CT检查无血肿部位出现的脑内血肿。头部CT检查对脑内血肿的诊断具有肯定的价值。伤后首次CT检查未发现血肿者,在观察中,只要患者出现意识障碍,不论病情轻重,均应作CT复查,以便及时发现迟发性血肿[1]。选取我院2013年1月到2015年6月在我院就诊治疗的迟发性脑内血肿治疗的患者3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所有患者给予急诊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37例,男29例,女8例,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47.2岁。患者均因急性颅脑损伤入院,其中车祸伤23例,打击伤10例,跌坠伤4例。入院时GCS 评分:3~8 分6例 ,9~ 12 分11例,13~15 分20 例。受伤至DTICH确诊时间:3h~3d,其中12h内19例,12h~24h内11例1d~3d内 7例。

1.2迟发性血肿的部位、类型:发生在对冲部位的血肿有25例患者,其中13例患者为脑内血肿,10例患者为硬膜下血肿,2例患者为硬膜外血肿。发生在着力部位及周围的患者有12例,其中3例患者为脑内血肿,2例患者为硬膜下血肿,7例患者为硬膜外血肿。30~50 ml 16例,30~50 ml 11例,50~80 ml 7例,>80 ml 3例。

1.3方法:本组26例均首次进行手术开颅治疗,术中清除颅内血肿,其中进行脑部去骨瓣减压手术治疗的患者有19例。11例DTICH 发生在减压术后,其中5 例于术中出现脑膨出,术后对侧瞳孔散大,立即对侧开颅证实DTICH,4例术后常规复查CT发现DTICH,2例术后患者出现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变化或减压窗张力增高后急查CT 发现DTICH。37例DTICH中,均急诊行血肿清除术,硬膜外血肿清除后应打开硬脑膜做硬膜下探查,如皮层有挫伤灶一并切除,术中发现颅内压高者同时行去骨瓣减压或做标准大骨瓣减压。

2结果

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cow outcome scale) 评定预后,术后3~6 个月随访,良好18例,中残11例,重残5 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1例。

3讨论

迟发性颅内血肿(delayed traumatic intracranial hematoma,DTICH)是指在颅脑伤后首次CT 检查时无血肿,而在以后的CT 检查中发现了血肿,或在原无血肿的部位发现了新的血肿[2],迟发性脑内血肿占颅脑损伤的2.37% ~ 10% ,占脑内血肿的5.7% ~ 17%[3]。其形成机制并不非常明确,可能与脑损伤局部二氧化碳蓄积引起局部脑血管扩张,血管痉挛引起脑局部缺血坏死,脑损伤区释放酶的代谢产物损伤脑血管壁,外伤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有关。发生时间一般为外伤后一周内,而且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率明显增高,约占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12.2%。本组37例均发生在72小时内,其中24小时内出现32例,占81%。因此,临床中重复CT检查,对于早期发现DTICH至关重要,甚至在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或是瞳孔改变之前,及时CT检查发现并急诊手术干预,才能更好的降低患者致残率、病死率。

DTICH的手术治疗指征与急性颅内血肿手术指征基本相同,在手术治疗中,笔者有如下体会:(1)对于外伤性脑内血肿的患者,应在严密监测下尽可能地保守治疗,或延迟手术,受伤早期减少甘露醇的使用;(2)对于急性硬膜下血肿伴广泛脑挫裂伤,术中清除血肿后,尽可能切除挫伤病灶,降低术后脑内血肿发生几率;(3)术中如发生急性脑膨出,注意DTICH 与急性脑肿胀的鉴别,如术前对侧有明显骨折线或为直接受力点,立即钻孔探查,尽量争取时间改善预后,如术中无法判断或探查失败,术后立即CT 检查明确,因两者预后差异大,急性脑肿胀死亡率超过50%[4],而DTICH 若处理及时得当预后尚好;(4)对于术后出现DTICH,需二次手术治疗,考虑到患者术后继发脑水肿严重,尽可能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可形成充分的颅内代偿空间,避免因骨瓣较小造成术后脑膨出脑组织嵌顿坏死加重脑损伤。

总结,迟发性颅内血肿是造成脑挫裂伤患者二次脑损伤的重要原因,尽早发现并及时手术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晓峰. 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的急诊手术治疗[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24:94.

[2] 易声禹,只达石.颅脑损伤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3.

[3] 晋涛.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33 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4) : 84-85.

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 第10篇

关键词: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手术治疗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是指颅脑损伤后首次头颅CT扫描未发现血肿,经过一段时间或者病情变化后,在以后的重复CT检查中发现血肿,或清除颅内血肿术后,在原来没有血肿的部位又出现了新的血肿,均称为迟发性颅内血肿,是外伤性颅内血肿的特殊类型,病死率可达25%~50%,发病率达1%~10%[1]。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病情变化因有一定的隐蔽性,因此,容易被医师所忽视,如果没有及时发现或者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常影响预后,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德州市中医院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50例。分别采取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德州市中医院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50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15~68岁,平均45岁。受伤原因:其中交通事故25例,车祸致伤19例,跌倒摔伤2例,高处坠落伤2例,硬物击伤1例,打击伤1例。入院时格拉斯昏迷评分:<8分8例,9~12分15例,13~15分27例。受伤机制:加速伤20例,减速伤25例,挤压伤5例。受伤部位:顶枕部5例,后枕部2例,额部20例,颞顶部23例。根据格拉斯昏迷评分标准对意识障碍评分,13~15分,昏迷<36min者32例;9~12分,昏迷30min~6h者12例;低于8分,昏迷>6h者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给予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保守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伤原因及部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50例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伤后有原发昏迷30例。昏迷时间30min以内的有10例,存在中间清醒期的有10例,昏迷时间超过30min的有10例,无昏迷者20例。入院后头痛进行性加重,并且出现新的神经系统及呕吐体征者25例,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者14例,癫痫发作者1例,躁动者10例,单侧瞳孔散大者10例,颅内血肿清除术后意识无好转,昏迷加深者1例。

1.3 影像学检查

本组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于伤后30min~24h完成首次颅腔CT检查。结果显示:正常10例,脑挫伤20例,硬膜外血肿5例,硬膜下血肿1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头颅再次复查距离首次CT检查时间分别在24h内及24~72h,根据病情需要进行筛查,对受伤72h以上的患者病情变化时及时头颅CT检查,其中多次头颅CT检查20例。发现脑内血肿10例,硬膜外血肿4例,脑挫裂伤4例,硬膜下血肿1例及多发性血肿1例,血肿量20~80mL。伤后24h内出现颅内血肿10例,伤后24~72h内出现颅内血肿20例,伤后72h以后出现颅内血肿20例。上述所有患者均行凝血功能检查,出现不同程度凝血障碍的患者有15例。

1.4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25例给予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症状、GCS评分、神经体征结合头颅CT影像学表现结果制订手术方案,其中21例血肿清除加去大骨瓣减压术,4例在手术显微镜下小骨窗清除血肿。对照组患者25例,采取保守治疗,严密病情观察,予以卧床休息,1~2周制动及降颅压等综合性治疗。

1.5 判定标准[2]

Ⅰ级:死亡;Ⅱ级:植物生存,仅有最小反应,如伴随着清醒周期,眼睛能睁开;Ⅲ级:重度残疾,神志清楚,日常生活需要他人照顾;Ⅳ级:中度残疾,有一定的智力和神经功能损害,生活能自理,能在保护下工作;Ⅴ级:恢复良好,能正常工作学习,尽管有轻度缺陷。有效率等于Ⅴ级加Ⅳ级。

1.6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和60%,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发生机制目前不是十分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脑挫伤;(2)脑挫裂伤后局部脑血管痉挛、缺氧、缺血,血管壁继发性受损破裂出血,导致迟发性血肿的形成;(3)当患者的颅脑出现损伤后,尤其是合并颅骨骨折时,因颅内压增高及其颅骨与硬脑膜粘连不容易分开等因素,导致患者首次行头颅CT检查没有发现血肿,当给予强脱水剂药物治疗或者因开颅手术减压后颅压下降过快,引起颅内压降低,压力填塞效应消除或减轻,引起原有的破损血管出血,失去了自主调节功能的血管也由于压力差变化而继发血管破裂出血,形成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3];(4)凝血功能障碍者外伤后继发;(5)人为因素,如果医师对靠近颅底的手术及颅内血肿清除术中的患者止血不彻底或者术中操作损伤,则容易导致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6)全身性因素,如并发高血压、血友病、糖尿病、血小板减少及颅脑损伤合并低血容量休克等。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早期诊断尤为重要。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早期没有特异性的临床表现。降低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的病死率及致残率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而原发性脑损伤的程度、年龄、生命体征、瞳孔变化、术后意识水平及确诊时间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伴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CT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人们对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并且临床特点表现为变化快、发病隐匿、预后差,CT检查作为早期诊断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最为简便、可靠及快捷方法。为了早期诊治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应从以下几方面引起注意:详细了解患者颅脑的受伤时间、综合评价其损伤程度,检查受伤部位,争取抓住最佳时机及时抢救。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多见于患者直接受伤的部位与对冲伤的部位,以对冲伤部位最为常见。临床主要的监测方法是观察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相对可靠的客观指标是意识状态的恶化程度。对有剧烈头痛、瞳孔变化、频繁呕吐、烦躁不安及进行性意识障碍加重的患者应做到及时复查。对首次颅脑CT检查有阳性发现,术后早期病情相对较为允许的患者,可于入院12h之内复查头颅CT。首次颅脑CT检查没有出现阳性或者术后患者于24~72h复查头颅CT,以防遗漏而延误治疗。通过进行治疗后的伤者,意识状态没有出现好转或者好转后又出现恶化,或出现新的神经系统缺失性损害表现,如失语、偏瘫、瞳孔散大等的患者,均应及时复查头颅CT。出现局限性癫痫的患者及有低血压病史的多发伤患者,虽首次检查结果正常,但待血压相对稳定后,仍需要复查头颅CT。积极抢救合并伤,尽早气管切开,并尽快纠正休克,以降低因低灌注及缺氧导致的脑组织继发性损害。伴有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在严密监测颅内压是否合理的情况下,应给予适量的脱水剂应用,防止因过度降颅压而导致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发生。提高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救治水平的关键在于加强临床观察,尽早复查头颅CT,及时诊断,对有发生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高危患者,应在手术结束后或者入院6h之内复查头颅CT,以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并分别于伤后3~7d内行头颅CT常规复查,以利于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早期发现,及时处理。根据上述研究,分别对观察组采取手术治疗,对照组采取保守治疗,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和60%,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手术治疗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比保守治疗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21-486.

[2]曲英斌.126例外伤性颅内血肿在急诊抢救中应用微创穿刺术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0,217(14):288-289.

上一篇:消极功能下一篇:军事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