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价值分析范文

2024-05-10

量化价值分析范文(精选8篇)

量化价值分析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在本院接受TACE介入治疗的HCC病人42例共47个病灶, 其中男30例34灶, 女12例13灶, 年龄35~82岁, 平均 (62.4±7.8) 岁。65个病灶最大直径2.3 ~7.5cm, 平均 (4.85±1.73) cm, 所有病例治疗前经病理证实, 治疗后均接受了超声造影检查及DSA检查 ( 超声造影后1周内 ) 。

1.2仪器与技术超声造影使用仪器为Siemens Acuson S2000彩色超声诊断仪, 4C1探头, 频率4.0 MHz, 配备对比脉冲系列成像技术 (CPS) , 机械指数 (MI) 均为0.08。超声造影剂采用声诺维 (Sono Vue) , 意大利Bracco公司生产, 使用前注入生理盐水5 ml, 震荡混匀。

TACE治疗:采用Seldinger技术, 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至股动脉造影后, 再进一步超选插管至肿瘤供血动脉, 缓慢注入碘油和化疗药物的混悬液栓塞肿瘤末梢血管。栓塞剂为超液化碘油5~10 ml, 化疗药为吡柔比星、丝裂霉素、5-FU、顺铂等。

1.3检查方法与图像分析治疗前超声造影检查方法:常规超声显示病灶, 记录其大小、部位、数目、边界, 血流等情况, 检查中探头位置保持固定, 选择最佳切面进入造影状态, 随即切换到CPS显像方式, 抽取震荡混匀后Sono Vue2.4ml经前臂浅静脉弹丸式注射, 注射造影剂后观察时间不少于5 min, 延迟相进行全肝多切面扫查。

治疗后超声造影检查:方法和仪器检查条件与治疗前一致。常规超声观察治疗区病灶大小、血流等情况, 切换到CPS显像方式, 抽取震荡混匀后Sono Vue2.4 ml经前臂浅静脉弹丸式注射, 进行多切面扫查, 观察病灶治疗区有无增强, 若病灶存在增强区, 15min后选取增强区最大切面, 保持探头位置固定, 再次注射造影剂2.4ml观察病灶的增强模式, 时间不少于5min。造影全过程以动态图像形式储存 , 结束后进行逐帧回放。利用机器内置的定量分析软件对病灶治疗前后进行时间-强度曲线 (time-intensity curve, TIC) 分析, 分别测定病灶治疗前后达峰时间、增强强度等参数。

超声造影显像将病灶分为有增强和无增强两类。病灶在动脉期、门静期及实质期内部均无增强, 边缘清晰, 无时相动态变化, 可确定肿瘤完全灭活。动脉期局部增强或延迟期低增强则认为肿瘤未完全灭活, 仍有残存或复发。

局部治疗后1个月内肝肿瘤治疗灶有活性判断为肿瘤病灶残存, 治疗1个月后以发现原治疗病灶有活性判断为肿瘤复发 ( 肿瘤残存和复发影像学表现相似 ) 。

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分析, 样本中两个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 CEUS与DSA检查阳性率进行Mc Nemer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并对两种检查方法的吻合度进行kappa检验, κ≥0.7, 表示吻合度较强;0.7>κ≥0.4表示吻合度一般;κ<0.4, 表示吻合度较弱。

2 结果

2.1超声造影结果TACE治疗后, 8个病灶超声造影始终无增强, 呈边界清晰的低回声区, 诊断肿瘤完全灭活;39灶肿瘤有残存 / 复发, 37灶动脉期有局部增强区, 呈结节团块状、月牙状、楔形、不规则形或周边环状增强, 其中34灶门脉期或延迟期增强区减退呈低回声, 3余灶延迟相增强区呈等回声。2灶动脉相和门脉相与肝实质等增强, 延迟相廓清, 消退呈低回声。有增强病灶各个时相回声 ( 见表1) 。

2.2 DSA结果介入治疗后, DSA显示有复发 /残存的病灶39个, 完全灭活8个。

超声造影局部有增强的39例病灶, 与DSA结果一致者38例, 超声造影呈薄环状增强的1例病灶, 动脉相呈高回声, 门脉期及延迟期呈等回声, DSA没有明显增强的表现, 随访6个月肿瘤无复发, 另外1灶厚环状不均匀增强的HCC与DSA结果一致。

2.3 CEUS 与 DSA 检查结果对照 CEUS 与 DSA检查结果进行 Mc Nemer 检验, P>0.05, 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检查方法 kappa 检验:κ=0.85。 以 DSA 为 诊 断 标 准, CEUS 对 介 入后病灶残存 / 复发检出的灵敏度 97.4% 特异度87.5%, 准确性 95.7% 。超声造影评估介入治疗疗效与 DSA 诊断的对照 ( 见表 2) 。

2.4残留 / 复发病灶CEUS造影时间 - 强度曲线各参数比较

38个残留复发灶TACE治疗前后达峰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38个残留复发灶TACE治疗前后增强强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 (表3, 图1)

(±s)

图 1 HCC 治疗前后 CEUS 时间 - 强度曲线分析。 A 治疗前; B 治疗后 。ROI1 位于病灶内, ROI2 位于肝组织 (左上象限:造影图, 右上象限:参数化成像, 左下象限:ROI 分析参数, 右下象限:ROI TIC)

3 讨论

TACE已广泛应用于HCC的治疗, 因肿瘤存在门静脉供血、侧支循环的形成, 部分肿瘤仍可存活, 所以判断肿瘤病灶是否完全灭活、有无残留复发灶、肿瘤的血供情况, 对患者进一步的诊治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一直作为HCC血供评价的金标准[3], 但其费用高, 且为有创性检查, 不适合TACE术后的常规随访。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难以对治疗区微小血管内的低速血流作出较准确的判断。增强CT成像清晰, 但不能实时显像, 而且肿瘤内碘化油的沉积有时会掩盖残存肿瘤在螺旋CT上的强化表现, 从而增加CT判断疗效的困难[4]。TACE术后部分HCC的MRI表现可由原来的低信号转为高信号, 同样造成判断困难[5]。

超声造影实时动态显示肿瘤的血流灌注, 显示微血管。超声微泡是一种较理想的血管示踪剂, 可持续观察病灶和肝实质造影剂进入及消退的动态过程。本研究显示CEUS与DSA检查方法吻合系数为0.85, 吻合度较强, 超声造影可以作为反映HCC介入治疗前后评价肿瘤内部血流的可信方法, 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似[6,7]。本研究以超声造影动脉期及门脉期异常增强, 和 ( 或 ) 实质期及延迟期廓清或廓清范围增大, 判定为肿瘤有残存或复发, 以DSA为金标准, 超声造影检出肝脏恶性肿瘤TACE介入后残存肿瘤 / 复发的特异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7.4%, 87.5%, 95.7%。本研究中, 假阳性1例, 介入术后超声造影表现动脉期病灶周边是环状高增强, 门脉期及延迟期呈等增强, 但是3个月后造影病灶呈三期无增强区, 未示明显异常增强区。环形增强应注意与充血带相鉴别[8]。漏诊1例, 分析原因可能因病灶位置靠近膈顶部, 受肺气干扰严重所致。

病灶的超声造影动脉相表现是观察有无肿瘤残存 / 复发的最佳窗口时机[9], 治疗彻底病灶各时相治疗区内部无增强, 多数残存 / 复发病灶表现为边缘部分区域的结节状、团块状、月牙状、楔形或不规则形增强区。残留灶多位于周边, 分析其原因可能为HCC中心动脉供血丰富, 门静脉供血较少, 而且动脉压力较高, 门静脉血流不易进入到肿瘤中心, 同时瘤体边缘是生长活跃部位, 也需要高度营养, 由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血供。TACE栓塞动脉, 对边缘效果不佳, 故病灶边缘易残留。

血管生成是实体肿瘤生长、发展和转移的必要条件。CEUS时间 - 强度分析可间接反映HCC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 提示肿瘤的复发转移能力[10,11]。通过时间 - 强度曲线分析, CEUS能客观定量分析HCC的灌注过程 , 实时显示组织的造影剂灌注, 使得精确定量分析成为可能。HCC病人TACE治疗前后比较, 达峰时间延长, 增强强度减小, 提示治疗后肿瘤组织内动脉血供减少, 血流量显著下降。TACE通过栓塞肿瘤组织内的血管和使血管内皮细胞变性坏死引起血管闭塞, 导致肿瘤组织内的微血管结构发生改变, 血供减少。血管结构和血流量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CEUS参数定量分析可敏感地反映肿瘤内微循环血流灌注信息, 有助于进一步研究肿瘤内的血流动力学, 为临床治疗残余瘤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综上所述, 超声造影实时动态显示血流灌注特点, 可提高HCC病人TACE介入治疗后残存 / 复发的检出, 分析时间 - 强度曲线可使得TACE疗效的评价更加客观、准确, 超声造影可作为评估HCC病人TACE介入疗效的可靠方法。

参考文献

[1]刘红磊, 赵玉珍, 孟洁, 等.肝恶性肿瘤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分析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7, 23 (6) :445-447.

[2]Lu K, Jiang YX, Dai Q, et al.T herapeutic effects of malignant hepatic masses treated by interventional procedures:usefulness of contrast-enhanced harmonic ultrasoundimaging[J].Chin J Med Imaging Technol, 2007, 23 (1) :982-100.

[3]Kim S, Mannelli L, Hajdu CH, et al.Hepatocellular carcinoma:assessment of response to 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with image subtraction[J].J Magn Reson Imaging, 2010, 31 (2) :348-355.

[4]李平, 周映梅, 谢太喜, 等.CTHA和CTAP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08, 6 (5) :344-346.

[5]肖运平, 肖恩华, 罗建光, 等.MR扩散成像在肝细胞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疗效评价中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8, 24 (2) :270-273.

[6]Hotta N, Tagaya T, Maeno T, et al.Usefulness of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 with dynamic flow imaging to evaluatet herapeutic effect s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Hapato-Gas-t roenterology, 2003, 50 (54) :186721871.

[7]何兰芳, 刘燕娜.超声造影在肝癌介入诊疗中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 (7) :2427-2429.

[8]夏要友, 陆信, 王家平, 等.超声造影在评价TACE治疗肝癌效果的临床价值研究[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4 (7) :44-46.

[9]Solbiati L, Ierace T, Tonolini M, et al.Guidance and monitoring of radio frequency liver tumor ablation wit h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J].Eurn J Radiol, 2004, 51 (S) :S192S23.

[10]范培丽, 夏罕生, 丁红, 等.超声造影对裸鼠肝癌模型肿瘤内微血管血流灌注定量研究的初步探讨[J].上海医学影像, 2007, 16 (4) :318-322.

量化价值分析 第2篇

企业可以通过管理消费者的联想创造品牌价值,也可以通过撬动消费者的联想来管理他们的钱袋。全球消费趋势已经从产品导向转为体验导向,如今企业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提供一种独特的消费体验,不仅要让消费者满意,赢得消费者忠诚度,还要拉开与竞争者的距离。而品牌正是构筑这种竞争力的重要元素。

Interbrand于1974年成立于英国,其工作便与品牌密切相关。Interbrand名声在外,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每年都要在《商业周刊》上发布“全球100个最有价值品牌”评选结果。

而这种量化品牌价值的方法最早形成于1987年,在对一桩企业恶性并购事件进行评估的过程中,Interbrand与伦敦商学院共同创立了对品牌进行客观评估的模型,这一模型一直被沿用至今,是全球公认度和使用率最高的品牌估值方法。

品牌价值方程式

品牌是企业最重要的是无形资产,这个观念已经为很多企业所接受,可是,在讲求实际的商业活动中,品牌究竟有没有价值,如何将品牌价值量化,一直是一个难题。“将品牌价值量化的工作富有艰巨性,这项工作不应该被肤浅地理解。”Interbrand中国区首席执行官陈富国说。目前国内有不少机构从事品牌价值衡量工作,而其评估方法不同,评估结果也不一样。

和其他同行不同,Interbrand强调所有的品牌创建活动最终要落实到为客户创造业务价值上。因此,品牌价值有其特定的含义,指的是由于品牌的影响力或者品牌的作用给企业带来的全部现金流。

“企业的品牌管理应该是着眼于借助品牌优势去创造一个Logo,图形,或者创作一个广告,这样才能为品牌带来长远发展的资金,这就是我们强调的品牌价值,也就是把一种纯粹的、感官层面的东西落实到经济价值层面。”陈富国说。

而具体的评估过程由于最终要落实到现金流,因此,这是一个科学缜密的计算过程。

首先要对品牌进行财务分析。明确品牌在未来的五年中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的价值,这方面的计算数据来自于品牌历年来的发展数据和一些公开的财务报表。然后,需要确定企业为了让这个品牌实现未来五年的收益要投入多少有形资产,比如设备、土地、厂房和流动资金等,这些东西在一定的行业中会有一个公认的平均回报率。

得到了这一部分数据,用未来收益减去有形资产回报,得出的就是品牌在未来五年中无形资产所带来的回报。

剩下的就是要把无形资产回报中品牌所带来的回报分离出来,也就是明确品牌作用指数。Interbrand在这里导入了一个品牌强度概念。陈富国说:“这个概念是针对行业来说的,比如在消费品行业品牌的作用就比较大,而在重工业中可能就比较小。我们必须把这方面的比重计算出来,得出一个百分比,用这个百分比乘以之前的无形资产收入,得出的就是理想状态下的品牌所带来的收入。”

计算品牌强度有七个指标,每个指标根据重要程度在百分比中占有相应的分值,分别打分:

市场。市场越稳健分值越高。

稳定性。品牌历史,包括品牌在市场上长期表现自己稳定性的能力。

领导力。主要指品牌的定价能力,以及引领行业标准的能力。

潮流吻合度。有些品牌可能做了很多年,但是受产品特性或者其他原因所限,跟不上潮流,而有些品牌却能够常做常新。

支持度。比如对品牌未来的发展,在渠道、宣传等方面,企业是否有比较大的投入。

国际化。并不是简单地考量这个品牌的产品在海外市场的表现,而是考量品牌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受保护程度。与品牌所面对的市场环境有关。

在进行品牌评估的过程中,明确某个业务的现金流到底来自哪个实体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而不同实体之上的品牌构筑是不同的。“要细分这个市场,弄清楚每个企业的品牌构架是什么,品牌主要的驱动力是什么,这是保证品牌价值评估权威性和准确性的重要准备工作。”

他举了一个例子,壳牌石油,在评估过程中,单是壳牌石油的润滑油产品就分成了三个品牌进行评估,分成面对个人消费者的,面对大宗企业用户的,等等。把品牌面对的市场进行区分,才能在每个市场里估算壳牌石油的财务数字是多少,品牌强度是多少。然后再分别计算、加权、累加、平均。

“这种东西写在方法里面很明确,但是在操作的时候工作量非常大。”陈富国说。他认为时下国内一些品牌价值排行榜之所以备受争议,主要原因就是在类似的细节问题上模糊不清。

Interbrand的这套品牌价值评估方法从1987年确立之后就没有变动过,陈富国说这样才能保证可比性。通过Interbrand的指标来看,它确实可以为中国企业推动品牌发展提供参考。根据Interbrand的调查报告,中国品牌在国际性、领导力、潮流吻合度以及受保护方面相对是比较弱的。

品牌圈概念

2002年,Interbrand进入中国市场。刚开始,Interbrand的工作人员发现有些企业对品牌的理解比较狭隘,将品牌等同于做广告。

当然,也有一些企业有着强烈的品牌冲动,明白光靠做广告或者做一些事件营销不足以帮助自己培育品牌。但怎样接受全方位的品牌概念并身体力行,成为很多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我们平时跟中国企业沟通的时候,注意到他们很重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企业强调自己实力很强,有多少收入,有多少合作者,有多少资源,很多企业会在广告中或者在品牌定位中强调自己是值得信赖的企业。仔细思索一下,其实这是一种叫卖上的攻势。做品牌最终是让消费者信赖自己,但怎样赢得消费者信任,企业拥有什么样的特点才能让消费者信赖,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很多中国企业不太善于挖掘、把握这些机会,常常在沟通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又回到了旧有的层面上。”

“另一方面,很多中国企业对于品牌建设的基础,比如对客户的长远需求、客户对品牌的长远认同等重要问题没有静下心来思考明白。很多中国品牌定位不够清晰,缺乏个性。在品牌层面竞争,质量是入场券。但在进入竞技场后,能否成为赢家,就看企业能不能抓住自己与顾客之间特殊的关联点,是不是拥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否则就只能湮没在众多形形色色的广告中。”几年来和本土企业打交道中陈富国深有体会。几年来和本土企业打交道中,陈富国体会颇深。

Interbrand有一个品牌圈概念。Interbrand按照品牌的成长规律将品牌发展周期划分为品牌评估、品牌创造、品牌管理三个阶段。评估是品牌研究领域的问题,创造就是创造品牌价值,两者相结合就可以找到一个适合品牌长远发展的定位,而品牌表达就是将意念的东西可视化的过程,比如用词是否对称、语调是否妥当、颜色是否和谐等。Interbrand的很多业务就是从这个层面衍生出来的。

“目前中国企业大部分的需求更多的是表达层面的。而怎样评估目标消费者,怎样评估消费者对品牌的理解,品牌到底代表着什么,很多中国企业关注的还不够。”陈富国感叹说。

在管理层面,一些中国企业的组织构架和决策机制也给品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中国企业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分权制,品牌费用不是集中运用,与品牌有关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分散的,甚至很多中国企业的品牌是分散经营的。而品牌的核心要素就是统一、稳定,企业内部管理体系统一,品牌集中化。

“很多中国企业能够遵守品牌集中管理原则,但在具体的传播过程中,经费是分开计算的,而且经费的决策权不在总部,而是在分支机构,这就给品牌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陈富国说。

宝洁在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实行品牌经理制,直到现在还在执行这种制度。针对品牌分散管理,在日常的品牌管理活动中,品牌经理制可以有效地对品牌进行集中管理。但陈富国说,现实中,品牌经理制也面临诸多问题。

针对中国企业品牌管理的现状,陈富国对《新营销》记者表示:“在企业品牌中,企业本身也是一个品牌。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授权一个品牌中级管理层面的品牌经理负责管理。即使是产品层面的品牌管理,涉及品牌方向性的决策,比如品牌基本战略,品牌经理是无法作出决断的,肯定还是要由最高管理者作出决策。品牌要稳定,有很多意义或者观念等包含在其中,必须做到有取有舍,而只有最高管理者才能作出取舍。因此,品牌决策一定要由企业高层管理者作出。企业的首席品牌官,只有一个,那就是首席执行官。”

设备性能的价值量化 第3篇

要有效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我们必须为设备的性能指标进行合理的评价, 把性能这个技术指标通过计算其将来能为我们多创造的经济效益去和它的价格进行比较。由于设备的性能价值只有通过使用后才能得到体现, 因此要为性能指标定价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从资本投资的角度来讲, 我们所投资的每一块钱, 其创造的价值必须大于一块钱, 否则就没有投资的价值。另外任何资金都有时间价值, 由于投资和回报一般都不是在同一时间内完成的, 对于现在投资的一块钱和若干年后回报的一块钱其价值是不一样的, 如要对它们进行比较就必须对将来的一块钱进行现值计算。根据此理论, 我们以设备少耗或多发1 K W电为例来推导出该能耗将来可以创造的利润的现值计算公式。

我们假设项目当地的电价为A元/k W h, 设备预期年运行T小时, 则设备投产当年1 k W可创造或节省T×A元,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如果这1 k W是属于因设备效率的提高或设备本身耗电的降低所产生的, 那其所产生的T×A元价值就可近似地把它当成利润, 若不考虑通货膨胀, 以后每年都可创造出相同的利润。然而社会的通货膨胀总是存在的, 假设当地每年平均电价上调的百分数为i, 则第二年创造的利润应为T×A× (1+i) , 第n年为T×A× (1+i) n-1。另外, 由于将来的1元钱其实际的价值并不能等同于现在的1元, 我们采用贴现的办法把未来的钱转化为现值, 以便与现在的设备价格进行比较。假设当地银行年贴现率为j, 则第二年创造的利润的现值应为T×A× (1+i) / (1+j) , 第n年创造的利润的现值应为T×A× (1+i) n-1/ (1+j) n-1, 设备运行m年可创造的总现值P应为:

对上式进行化简我们可得到:

从公式 (1)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总现值P与电价、通货膨胀率、设备的使用年限和设备的年运行时间成正比, 而与银行的贴现率成反比。公式 (2) 则说明当电价每年上调率等于银行贴现率时, 也即上调的电价刚好可以用来抵消银行的贴现费用, 因此总现值只与运行年限有关, 一般情况下银行的贴现率总是大于通货膨胀率的。很明显我们在上述公式的推导中并没有考虑项目建设周期的影响, 假设项目建设周期为u年, 那么设备投产的第一年就应为u+1年, 故在考虑建设周期u年后, 上述公式 (1) 应更正为:

上述公式虽然是通过计算设备多发或少耗1 k W电在使用m年后创造总利润的现值推导出来的, 但它同样也适用于其它性能指标如煤耗、水耗等。下面我们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详细说明如何在实际工作中使用上述公式。

例1:某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汽轮发电机组设备, 按照锅炉的蒸汽条件, 甲投标单位的汽轮发电机组可发电功率1 0 M W, 设备投标价格为9 0 0万元;乙投标单位的发电功率为1 0.1 M W, 价格为1 1 0 0万元, 其它条件相同。该项目建设周期2年, 项目协议运行3 0年, 设备年运行时间8 0 0 0小时, 项目当年上网电价0.6元/k W h (协议不变价) , 银行贴现率7%,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选择哪一个投标单位的产品呢?

乙单位的设备价格虽然比甲单位贵了2 0 0万元, 但它每小时却可多发1 0 0 k W h电, 也就是其设备每小时多发的1 0 0 k W h电值不值我们现值多投入的2 0 0万元呢?利用上述公式 (3) 我们可以计算出设备多发1 k W h电运行3 0年的总现值。根据已知条件, A=0.6元/k W h, T=8000 h/年, u=2年, m=30年, i=0, j=0.07, 则设备多发1 k W h电运行3 0年的总现值为:

P=8000×0.6×[ (1+0) / (1+0.07) ]2×[1- (1+0) 30/ (1+0.07) 30]× (1+0.07) / (0.07-0) =4800×0.8734×[1-0.1314]×1.07/0.07=55664元

计算结果表明, 该垃圾焚烧发电厂设备每小时多发1 k W h电的现金价值约为5.5 6 6 4万元, 也就是说乙单位的设备每小时多发的1 0 0 k W h电相当于5 5 6.6 4万元现值, 大于设备差价, 因此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选择乙单位的设备。

例2:某企业自备热电站项目燃煤锅炉设备, 按照蒸汽条件和燃料热值, 甲投标单位的锅炉每小时耗煤20t, 设备投标价2300万元;乙投标单位锅炉每小时耗煤2 0.1 t, 设备价1 9 0 0万元, 其它条件都相同。

该项目单位当地煤价A=8 0 0元/t, 年运行时间T=7200h, 项目建设周期u=1年, 设备使用年限m=2 0年, 预计燃料价每年升幅i=5%, 银行的贴现率j=7%。将这些数据代入上述公式 (3) , 可以得到设备每小时多耗1吨煤的总现值为9505.6万元, 也就是乙单位的锅炉每小时多耗0.1吨煤相当于950.56万元价值, 而它的投标差价只有400万元, 因此在评标中我们应该选用甲单位的锅炉。

例3:某企业冷却设备采购, 按照设备设计条件要求, 甲单位的设备每小时耗水100t, 设备价1 0 0万元;乙单位设备每小时耗水1 0 1 t, 设备价9 0万元, 其它条件都相同。

该企业用水价格A=1元/t, 设备年运行时间T=8000h, 设备使用年限m=10年, 建设年限u=3个月=0.2 5年, 预计水价每年升幅i=5%, 银行的年贴现率j=7%, 经计算乙单位设备每小时多耗的1 t水的总现值为7.3万元。由于乙单位的设备每小时多耗1t水相当于现金价值仅为7.3万元, 小于设备差价, 故在评标中我们应该选用乙单位的设备。

性能的价值量化法除了如上述三个例子可以用来评价设备的效率和物料消耗性能指标外, 还可以用来评价其它性能, 如设备的年可运行时间、年检修时间、使用寿命等等。这种性能价值量化的评定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1) 促使设备制造厂对其生产的产品进行优化设计, 提高产品性能和竞争力设备的各种性能指标都有直观上的价值, 各厂家若要在投标中获胜, 它必然会在产品的设计阶段进行成本与性能的优化比较, 尽可能设计出一些性价比高的产品, 努力提高自身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档次, 从而提高产品竞争力。

(2) 简化评比程序。由于各投标方的投标设备千差万别, 性能方面也各有千秋, 若单独进行一个个性能指标的评分评比, 在参加的投标单位较多的情况下其工作量非常大而且也很难进行准确地比较判断。采用价值量化法, 把设备的投标价格和设备的各种性能差异的复杂化评比转化成同一种衡量单位——货币现值来进行的比较, 既简单又直观准确。

(3) 规范评标准则。采用分类评分的评标方法, 往往会出现由于个人的观点不同使得整个评标组成员的意见不统一, 有时各个人对同一个项目的评分也会相差甚远, 影响了评标的准确性。采用价值量化, 将设备的各种性能指标都进行了价值上的量化, 并与投标价格联系在一起进行评比, 可以消除在评标过程中各种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影响, 规范了评标的准则。

(4) 保证投资方获得预期的投资回报、减小投资风险。对于每个投资项目, 一般都要先进行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投资项目实施的基础, 其主要指标是投资回报率和现金净流量, 投资回报率只有大于银行的贷款利率该项目才值得进行下去, 而项目的现金净流量最大的方案才是最好的投资方案。

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投资回报率和现金净流量, 是基于一定的设备性能来进行预测的。若在具体的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选用的设备其性能出现差异, 则其实际的投资回报率和现金净流量也将出现相应的差别, 甚至会导致该投资项目出现亏损, 这对于投资方来讲是绝对不能接受的。采用价值量化法来进行评标的项目, 就可以在中标方的商务合同中对投标方提出的设备产品性能保证进行相应的约束, 如将经计算过的1 k W的价值, 写入验收和罚款条例中去, 规定设备若少发或多耗1 k W将罚其相当价值的货币。这样, 即使该项目所实际使用的设备其性能未能达到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所采用的水平, 投资方也因此可以获得相同价值的补偿, 从而保证了业主得到预期的投资回报, 也就是把设备性能差异的风险转移给有能力提供这种保证的设备供应商, 从而降低了投资风险。

(5) 使投资更加合理化。通货膨胀率和贴现率对每个投资项目都会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 有时甚至会使某些投资项目变得毫无意义可言, 因此如果我们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中以及在评标的过程中考虑这两个因素, 就可以消除因通货膨胀和资金使用成本的变化对项目本身所引起的不利影响, 使项目投资更加合理化。在价值量化的计算过程中, 我们引入了通货膨胀率和资金贴现率。贴现率是金融机构对资金使用成本的一种预测, 也是用户可以从银行中获得资金的成本。通货膨胀率可以取社会的平均值, 但对于某项性能指标来讲, 我们也可以取不同的通货膨胀率来体现我们对市场的不同预期, 比如, 现阶段能源价格的涨幅较大, 因此在设备性能的量化评价中, 对有关能源类的性能指标应取较高的通货膨胀率, 以使项目的投资更加贴近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 避免因经济不同程度的发展情况而使该项目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节能降耗是我党“十七”大提出的一项基本国策, 各级政府各个企业都在不费余力地开展各种节能降耗的运动, 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但这大都是建立在挖掘现有设备潜力的基础上。对于节能降耗的源头也即设备的制造, 虽然也出了一些鼓励使用能耗低效率高的设备的措施,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缺少了正确评价能耗指标的办法, 一些低效率高耗能的设备还在不断地被安装使用,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们要实现的节能降耗目标。因此我们必须在每一个项目的每一台设备的采购过程中进行精打细算, 才能使我们的企业从根本上降低能耗, 提高经济效益, 提高国际竞争力, 也只有这样, 我们国家才能合理地去利用有限的资源, 降低整个国家的G D P能耗水平。

摘要:设备的能耗是节能降耗的源头, 也是现代设备的一项最重要的经济性能指标。本文利用资本投资理论推导出一个计算性能价值的公式, 并通过三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在设备采购中如何使用该公式。这种对设备各项性能指标进行“明码标价”的方法, 可让您方便买到性价比最高的设备, 同时它还会鼓励设备制造商们不断地设计制造出性能更优的产品, 为我国实现“十一五”节能降耗的总体规划目标从设备制造的源头上创造更加有利的基础条件。

量化价值分析 第4篇

1. 建立健全量化考核组织结构, 全面提高认知水平, 努力推行量化考核机制

在医院成立以院长为领导的量化考核小组, 成员为:业务院长、医疗科主任、护理部主任、各医技科室主任组成, 根据我院基本情况及上级相关工作指标, 组织小组集体讨论, 确立质量量化管理项目, 拟定操作程序, 确定约束机制, 把初稿发给每一位职工及在职工会议上进行学习、讨论, 对存在明显不妥, 或可以再细化的进行适当修正, 并由集体表决通过。

2. 确定量化指标

应用量化指标来加强医院的质量管理, 是现代化医院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但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目标, 其关键在于指标的设定是否科学合理, 是否有可操作性, 是否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

2.1 现状分析

对上一年度各项工作完成的情况及相关参数进行详细的分析, 并与基本情况相似的医疗单位进行横向比较, 比较出相关差异, 分析原因[1]。计算质量管理成效的上升率及下降率, 作为制定新年度量化指标的客观理论依据。同时要审视夺度, 认真阅读医疗卫生文件、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 以掌握医疗行业的新动态、新导向, 及时把握时代的脉搏, 确定医疗工作的方向, 考虑面临的困难及瓶颈问题与影响质量指标的利害关系。如人力资源管理、医疗市场导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修正等宏观调控政策。

2.2 具体指标

领导小组通过多项资料的审视, 结合上级卫生行政部分的考核方案, 制定200分分值的量化考核指标, 分科、分项量化分值, 对考核实施倒扣分制。

2.2.1 医疗质量考核

2.2.1.1以每月进行一次医疗质量考核, 查阅疑难病例的讨论制度、术前麻醉会诊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术前病人告之制度等落实情况。对相关制度制定不力或处置不当, 没有相关文献记录, 进行量化扣分。并及时反馈, 提出整改措施。2.2.1.2定期进行医疗质量管理讨论, 要求小组成员发挥各自聪明才智, 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拟出合理的方案, 并进一步落实和修正质量缺陷。2.2.1.3认真落实“四要、四关键”, 临床医生要做到:检查要详细、会诊要及时、交代要清楚、记录要完整。四关键:关键科室、关键时间、关键人物、关键设备。关键科室要加强医疗安全管理, 业务院长要定期督查其安全防范意识。关键时间, 特别是在夜班, 交接班时间, 应进行无缝链接。关键人物, 医院主要业务骨干要每天24h保持信息畅通, 如有应急性事件要随叫随到。关键设备, 要定期保养, 有条件情况下要加强备用设备、应急设备的投入。2.2.1.4在医疗安全的基础上运用经济杠杆调节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本着奖勤罚懒、规范操作的员工[2]。如临床医师在现有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下, 要严格执行相关的规定, 控制药占比,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对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者予以扣除100元一个患者人次。对每月医疗质量考核、病历互审、药占比控制、合理使用抗菌素者给予200元经济奖励。2.2.1.5细化安全事故后职责担当。如发生医疗事故后, 在对患者进行安抚和经济补偿后。对医疗事故的相关人员也必须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 20%有当事医务人员负责, 5%由其上级医师承担, 医疗科主任、业务院长各承担10%, 院长承担15%, 医院承担40%。事故当事人及所在科室的人员年度内不得评优, 取消年终安全奖, 当事人当年取消晋级、进修资格。

2.2.2 护理质量考核

要求护理操作无违规现象,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及“三查七对”制度。各种医疗文献书写合格率100%, 每降低1%扣质量分1分。每季度进行“三基四严”考试, 分数要求达80分以上, 低于80分为不合格, 每降低1分, 扣除质量分0.1分, 高于90分, 每增加1分加质量分0.1分, 每次考试成绩为前三名及不合格者均予以通报, 并与当月绩效挂钩。

2.2.3 后勤保障考核

后勤保障包括财务、食堂、水电、环境管理等, 财务科室要对照上级各项考核指标, 及时完成各项工作报表, 对迟报、不报、漏报的情况, 每一项扣相关职责人100元, 同时, 要对缺陷要采取应急补报措施。对职工的工资也必须及时进行制表, 送院长审批, 及时发放。食堂应为患者及本院职工提供三餐服务, 做到价格合理, 卫生清洁。对一些住院患者具有饮食特殊要求的应尽量提供或对自带食材进行加工, 收钱适当的成本费用。水电工要定期对电路、水路进行维护和检查, 检查前1-2天要提出申请, 报批后, 通知各科室, 以便于做好准备[3]。突发性水电事件应在20分钟内启动应急措施, 以保障医疗服务。环境卫生是医院给予人们第一映像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 我院量化管理, 对照年初全院干部、职工一致表决的方案进行, 定期进行考核。同时, 也引进社会监督考核, 在门诊、住院部建立举报意见箱, 发放社会满意度调查表, 设立纪检部门举报电话, 并定期召开社会监督人员会议, 听取社会反映, 根据举报、表扬的人次及调查表打分的情况, 对各科室、个人进行奖罚分明。通过近3年的制度与人的磨合, 我院各项管理进入良性循环, 医疗服务满意度、医护人员“三基三严”优秀率不断攀升, 得到社会干群的广泛信任和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新友, 吕庆锋.人本理念在医院管理中的实践应用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 2015, 21 (17) :200.

[2]朱丽莉.加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 2015, 6 (6) :159-160.

量化价值分析 第5篇

一、物质减量化原理概述

物质减量化原理是工业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原理,也是循环经济中的一个基本原则。目前,学术界对物质减量化有3种理解:(1)输入经济系统的物质量绝对减少。Herman等认为物质减量化是在最终工业产品中所用物质的重量随着时间而逐渐减少;(2)输入经济系统的物质量相对减少。Bernardini和Galli认为物质减量化意味着经济活动中原材料利用强度的降低,其衡量指标是以物理单位表示的物质消耗量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3)输入经济系统的低质量物质被高质量物质所替代。Labys和Waddell认为物质减量化意味着与成熟工业有关的低质量物质材料会被高质量物质材料或技术性更强的物质材料所取代。本文把物质减量化限定为消耗的物质的绝对量或相对量的减少。

物质减量化的根本思想就是在满足相同效用的条件下削减消费的物质数量,变供应产品为提供服务。简言之,就是“make more with less”。在自然资源减量使用前提下,物质减量化原理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提高自然资源生产力,通过提高物质资源代谢率、利用率和循环再生能力来实现“减量投入,最佳产出”;通过社会资源、人文资源替代完成对自然资源的置换,尽量减少生产副产品及废弃物累积,从而实施减物质化;在消费领域提倡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克服生产和消费等外部性问题,以期实现增长方式上从追求数量型增长转向质量型增长,减少经济增长的物质资源代价。

经济系统也分为生产者、制造者和消费者,其物质流遵循图1描绘的流程。资源投入由输入端开始,经加工制造后变成产品,进入消费领域,直至产品生命周期结束之后有两种去向,一种是以废弃物形式通过输出端耗散于环境之中;二是被回收或循环再利用,重新进入经济系统。同样,副产品也是一部分回收变成再生资源,另一部分直接由输出端排入环境。

图1中,物质减量化体现在资源输入阶段、生产与消费阶段和输出阶段全过程,涉及生产者(企业)、消费者(居民)和政府(减物质化的制度供给)三个层次。基本原理是:首先是在科学资源观约束下,通过资源定价促使企业减物质化投入,之后企业通过物质替代,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循环率,重视自然资本作用,来实现清洁生产,构筑企业的绿色核心竞争力。其次是居民在消费方式上应崇尚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效用评价从商品数量转向商品本身的质量和功能,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或服务周期,它是减物质化基本层次,也对企业减量化生产产生约束。本论文只阐述企业层面中,由于实施循环经济而导致的企业物质投入减少的环节。企业由于循环经济措施,如从废弃物中提取资源等重复利用措施,将资源投入量减低,同时减少企业废弃物排放,这种行为将对企业的物质流程产生直接的影响。

二、物质流路线随物质减量化变化原理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经济系统中物质的循环流动,如废物资源化、资源共享等。在物质减量化原理的影响下,企业的物质和价值流动也随着物质减量化的变化而变化。以流程制造业为例,物质常以主要元素作为典型(如钢铁厂的铁元素、有色工业企业的有色金属元素等),这种以主要元素的流动而形成的物质流动,将随着物质的减量化变化而发生变化。

对于流程制造企业而言,其生产流程是由性质、功能不同的诸多工序构成的系统。企业生产的资源,以其代表元素M,从资源的投入使用到半产品、产品的生产以及使用的各个阶段,会经历如图2所示的各个流程。在每一个流程中,元素M都会有不同的流向:元素M不仅有向下一个阶段价值的传递过程,也有未被充分利用流入废弃物中的过程。这种元素M被充分利用的程度就是资源效率。同时,元素流中所产生的废弃物,不但是资源价值的一种损失,同时也会对环境造成负荷。这种负荷程度的大小就是元素的环境效率。

1、元素M的资源效率

资源效率是指单位天然资源所能生产出来的产品量。提高资源效率,就可用较少的天然资源生产较多的产品,减少废物和污染物向环境的排放,降低环境负荷。生产流程的元素M资源效率是指统计期内输入生产流程单位天然M资源量所能生产的最终合格产品M量。它等于最终合格产品M元素量除以输入该流程天然M元素量,即:

式中 r——流程元素M资源效率

P——最终合格产品M元素量(单位:吨)

R——为生产P吨产品输入流程的天然M元素量(单位:吨)

对流程内各生产阶段来讲,阶段的元素M资源效率等于统计期内该阶段生产合格产品M元素量除以输入该生产阶段原料M元素量,即:

式中 ri——第i道生产阶段的元素M的资源效率

Pi——第i道生产阶段生产的合格产品M元素量(单位:吨)

Pi-1——第i道生产阶段为生产Pi吨合格产品输入的原料M元素量(单位:吨),其中,Pi-1包括上一阶段的M元素量、由流程外输入该阶段的M元素量或由天然M元素资源加工后得到的半成品量,但不包括阶段内部或工序之间循环的M资源量以及回收M资源量。

2、元素M的环境效率

与资源效率主要着眼于输入端不同,环境效率则描绘输出端的状况。它是指与单位排放物量相对应的产品量。提高环境效率,就可在较少的污染物排放条件下,生产更多的产品。

生产流程的元素M环境效率是指统计期内与生产流程单位排放物M量相对应的最终合格产品M量。它等于最终合格产品M元素含量除以该流程排放的污染物M元素量,即:

式中 q——流程元素M环境效率

P——最终合格产品M元素含量(单位:吨)

Q——流程在生产P吨产品的过程中向外界环境排放的污染物M元素含量(单位:吨)

就流程内各生产阶段来讲,工序的元素M环境效率等于统计期内该工序生产合格产品M元素量除以输入该生产阶段排放的污染物M元素量,即:

式中 qi——第i道生产阶段的元素M环境效率

Pi——第i道生产阶段生产的合格产品M元素量(单位:吨)

Qi——第i道生产阶段在生产Pi吨合格产品时所排放的污染物M元素量(单位:吨),它包括该工序向外界输出的副产品、废品和其他排放物的M元素量(单位:吨)。

可见,元素M环境效率是衡量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M量多少及环境状况好坏的重要指标。元素M环境效率愈高,排放的污染物M量愈少,环境状况愈好。

第Ⅰ阶段——材料生产阶段;第Ⅱ、Ⅲ阶段——半成品生产阶段;第Ⅳ阶段——产品生产阶段;第Ⅴ阶段——产品使用阶段

图中,R代表天然资源投入量,Pi(i=1,2,3……n)为第i阶段生产产品产量,Qi(i=1,2,3……n)为第i阶段废弃物的排放量。上述各种物料的数量均按元素M的含量予以计算。

图中→代表合格品流,代表不合格品流代表本工序内回收利用资源流,代表跨工序回收利用资源流,p代表合格品数量,q代表废弃物的数量

3、物质减量化导致的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的变化

由图2减量化前后元素M流程对比图可以看到,减量化后,在元素M的流动过程中,不仅有天然资源的单向流动,还存在循环流动过程。它主要表现为下游生产阶段的废物,返回上游生产阶段或本阶段作为原料重新利用,也可将本生产阶段产生的废弃物出售,取得销售收入。这样一来,减量化则不但影响了物质流的路径,从经济效率和环境效率看,企业也获得了一定的提升。

从图2中,实施减量化前,从企业的物质流路线流程中所获取的数据通过计算后,可计算得该元素M的资源效率为r=40/100=0.4,r1=80/100=0.8,r2=70/80=0.875,r3=50/70=0.71,r4=40/50=0.8。

通过减量化措施后,从图2中可以看到,生产工艺没有任何变化,在每道工序中,生产的效率仍然维持原有水平,产生的不合格品数量也是一致的,但是由于采取了资源回收利用措施,使得资源的利用效率就有了大幅的提升。减量化后,该元素M的资源效率为r=80/100=0.8,r1=90/100=0.9,r2=80/90=0.89,r3=90/80=1.12,r4=80/90=0.89。

对环境效率的影响也是如此,在减量化之前,该元素M的环境效率为q=40/60=0.67,q1=80/20=4,q2=70/10=7,q3=50/20=2.5,q4=40/10=4;

在减量化之后,该元素M的环境效率为q=60/40=1.5,q1=90/10=9,q2=80/10=8,q3=90/10=9,q4=80/10=8;

就整个产品系统而言,研究物质循环流动的规律,目的是使得投入单位天然资源所产出的工业产品的数量显著增加,而排向环境的废弃物数量明显减少,即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大大提高,从而起到了节约天然资源,保护环境的作用。

三、物质流路线改变决定资源价值流路线原理

资源价值循环流动以物质循环流动为基础,从循环经济的“资源价值”概念角度,描绘物质流在循环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变化流程。

如果将产品的价值分摊给它的各组成元素,那么,产品中的每种元素都将成为价值的载体。若用元素M代表产品,则产品的价值就简化成元素M的价值。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伴随产品价值的形成,元素M的价位将发生变化。

1、元素M价位的确定

某股物质流中,单位质量的元素M离开某一生产阶段的价值,为该股物流在这一阶段元素M的价位。它等于相应物质流的价值除以物流中元素M的质量。如某氧化铝厂生产1吨氧化铝的价值为3200元,由此算得氧化铝生产阶段铝元素的平均价位为3200元/吨。

元素M的价位反映工业系统对元素M的加工程度,元素M的价位越高,表示其加工程度越高,工业附加值也越高。如原生铝产品中元素铝的价位,普遍高于铝土矿中元素铝的价位,但它低于铝制品中铝元素的价位。这是因为,在由铝土矿至铝制品过程中,各生产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成本投入。然而,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各阶段一般会产生一定数量的废弃物,因此,元素M的价位应由资源的有效利用价值和废弃物损失价值两部分构成,同时又是投入材料成本与加工间接成本之和。即:

式中,RVi——第i流程环节的资源价值(即元素M的价位);RUVi——第i流程环节的资源有效利用价值;WLVi——第i流程环节的废弃物损失价值;Cmi——第i流程环节的单位材料成本;Cpi——第i流程环节的单位间接成本。

式中,TCmi——第i流程环节的材料成本总额,其中,TCmi包括从上一生产阶段输入的半成品成本,由外界输入及生产阶段之间循环至该生产阶段的材料成本;

TCpi——第i流程环节的人工及制造费用等间接成本总额;

Qpi——第i流程环节的合格品特定元素含量;

Qwi——第i流程环节的废弃物特定元素含量;

尽管在第i生产阶段元素M的单位价值相同,但是,在各生产阶段产生废弃物的损失价值中,企业只能按照废弃物价值中的材料价值确定价位对废弃物计算循环价值或出售价格,其中的间接成本需视为损失成本。因此,以公式(5)为据,理想的状态是将废弃物损失价值降低,向资源有效利用价值转化,增加利润或经济附加值。

2、元素M价位的变化

由元素M价位公式计算可知,它经过不同阶段,将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每一阶段的输出端将形成有效利用价值(合格品价值)与废弃价值(废弃物价值)之分。在流程业中,由于每一生产阶段均会增加新的价值(成本)投入,从而导致元素M的价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伴随产品的使用,元素M物质不断磨损,其价值逐渐降低,形成较低的价位。按此思路,以图2为依据,可绘制元素M价位的变化,如图3、图4所示。

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元素M主要以天然资源、半成品、产品和产品使用后排放的废弃物4种形式存在,相应地,元素M的价位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即天然资源中元素M的合格产品价位(RUV1)及废弃物价位(Cm1);半成品中元素M的合格产品价位(RUV2、RUV3)及废弃物价位(Cm2、Cm3);最终产品中元素M的合格产品价位(RUV4)及废弃物价位(Cm4);产品使用后排放的废物,看作废物资源,其中元素M的价位(WLV5)。在该产品生产过程中,Ⅰ、Ⅱ、Ⅲ、Ⅳ各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成本投入,使得元素M的价位不断上升。图3、图4所示正是这一价值变化的规律所在。而在图4的第Ⅴ(使用)阶段,元素M被大量废弃,回收的资源量较少,且形成由新到旧的变化结果,致使元素M的价位急剧下降,在该阶段,应按废弃物的回收价值予以计算元素M的价位。

3、物质流变化对价值的循环流动的影响

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伴随每股元素M流的循环流动,存在着价值的循环流动,而且,每股价值流的流量,应等于元素M的质量流量乘以元素M在该生产阶段相应的价位。根据图2中元素M的流量,以及图3中元素M的价位,可绘制出产品生产过程元素M的价值流动图,如图5所示。

由图5可见,在减量化影响物质流路线时,相应的资源价值流也发生了变化。图5中,物质流变化之前,资源呈现两种状态:成为正制品或者废弃物,相应的价值流也只有两个流向:传递到下一个流程;或者作为废弃物,流入外部环境。物质流路线改变后,在生产流程的各个阶段,都可能存在几股物流的物料与价值投入,价值循环流动的存在,不仅减少了排污费,还增加了价值的产出,价值流出现了4种不同的变化:传递到下一个流程;或者作为废弃物,流入外部环境;以及在本流程中回收利用,则回收利用部分的材料成本重新转变为资源有效利用价值,其间接成本流入废弃成本;跨流程回收利用,则这种回收利用过程中,所有废弃物的价值全部回收利用,计入资源有效利用价值。例如,图5中的第Ⅲ生产阶段,伴随物料的投入,共有80RUV2、10Cm3、20WLV5三股价值流入,其中,10Cm3、20 WLV5是伴随元素M的循环流动产生的,它的存在一方面增加了第三阶段的输入价值和产出价值,另一方面减少了产品使用阶段(第Ⅴ阶段)的排污费,这对于生产者与消费者来说,价值的循环流动,起到了“节支增收”的效果。

四、在原生铝企业中的应用

铝企业的生产过程是资源、能源转化为产品、废品和污染物的代谢过程。按照生产流程的物质循环流动与价值循环流动方法,可计算出原生铝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铝元素物质循环流动的资源效率与环境效率,并由此产生的价值循环流动信息。

1、铝元素的资源效率与环境效率的计算

设某铝厂的生产流程主要由氧化铝生产、电解铝生产、铸造3个生产阶段组成。矿石从外界采购,也可将外界回收废铝直接进入电解铝生产阶段。现以生产流程为对象,计算流程铝资源在各生产阶段的资源效率与环境效率。

按照某铝厂2005年度(减量化前)、2007年度(减量化后)平均生产数据所绘制的生产流程铝流对比图如图6所示。

从图6可以看出,在该铝厂铝产品生产过程中,减量化措施实施前,排放的废弃物全部对外排放,在氧化铝生产阶段产生的废弃物为3170吨,电解铝生产阶段排放的废弃物为1320吨,铸造阶段排放的废弃物为150吨,铝产品投入使用后,产品直接对外废弃;在减量化措施后,氧化铝生产阶段的废弃物仍全部对外排放,而电解铝和铸造生产线产生的废弃物一部分回收,一部分对外排放。根据图6及公式1和公式2,可计算该厂铝减量化前资源效率为:r=8417/13057=0.65,减量化之后资源效率为r=9851/13057=0.76,其中氧化铝、电解铝、铸造生产阶段减量化前的资源效率分别为:0.7572(9887/13057)、0.87(8567/9887)、0.98(8417/8567),减量化后的资源效率分别为:0.7572(9887/13057)、1.0(9881/9887)、0.9970(9851/9881)。

根据公式3和公式4,可计算该厂减量化之前的铝资源环境效率为:q=8417/(3170+1320+150+1170)=1.45,减量化之后的铝资源环境效率为:q=9851/(3170+396+30+780)=2.25,其中氧化铝、电解铝、铸造生产阶段减量化之前的环境效率分别为:3.1189(9887/3170)、6.49[8567/1320]、56.11(8417/150),减量化之前的环境效率分别为:3.1189(9887/3170)、24.952[9881/396]、328.3667(9851/30)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可以发现,实施减量化措施前后,该原生铝厂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不改变企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仅仅从废弃物中提取可重复利用物资,不但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能在较大程度上改善企业的外部效果,提升环境效益,提高企业外部形象。企业也可根据绘制的物质流程图,找出改善的重点环节(如氧化铝生产阶段),考虑采用其他更新材料、更换设备、加强管理或增加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环节,以改善它们的材料消耗及废弃状况,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谋求达到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资源化”的目标。

2、铝元素的价值流分析

该厂根据生产流程的物质流路线以及成本计算方法(见公式6、公式7),可计算铝元素的价值流,如图7所示。

TCm:材料成本,TCp:间接成本,TWLV:废弃物价值

从图7中可以看出,该厂各生产阶段都发生了损失成本。在减量化措施实施前,总损失为18302万元,其中电解铝生产阶段损失最大,达到3537万元,其次为氧化铝生产阶段,损失成本为1072万元。在减量化措施实施后,总损失为14089万元,其中电解铝生产阶段损失1814万元,氧化铝生产阶段损失成本为1072万元。实施减量化前后损失对比分析可知,企业采取减量化措施后,企业增加经济效益4213万元。企业在此基础上,可对总损失成本结果进行分析,可知,氧化铝和电解铝生产线应是节能减排改善的重点,其结果可将损失转化为效益。在此基础上,企业可进一步分析各流程损失的成本的明细分类,确定其改善重点。因此,企业在考虑废弃物的损失数量的同时,应重点关注废弃物的损失价值,结合生产流程,确定改善重点,设定改善目标,进行流程环节的技术改造,增加设备投入,努力降低各流程环节废弃物的损失价值,多从外界回收铝资源,节约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五、结论与创新

资源价值流分析以会计学理论与循环经济物质流路线为基础,以资源节约和物质循环利用为手段,在考虑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的同时,考虑企业资源循环的价值循环流动。在资源价值流计算中应用减量化原理,紧密结合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和目的,运用流程制造业的资源价值流计算与分析体系,对其循环经济评价与决策研究具有以下创新意义:

(1)以循环经济物质流路线为基础,跟综、描绘资源的物质流动循环与价值运动循环,采用会计学的成本理论,结合资源占用的来龙去脉变化路径,可发现改善的潜力环节与价值转化金额,为循环经济开展在工艺流程与技术创新的“废物减量化、再利用及再资源化”的评价与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

(2)它与资源效率、环境效率指标相结合,可从价值、物量两个角度对企业现行生产过程做出评价,同时为循环经济开展的技术经济可行性决策提供预计的数值目标,为方案实施提供控制性数据参考。

(3)将物质减量化原理和资源价值流计算与分析结合,紧密结合循环经济的基本出发点,有利于企业更好实施循环经济政策,检阅循环经济实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段宁.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J].环境科学研究.2001.14(6):1~5

[2]诸大建.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型经济[J].世界环境.2000.3:6~12

[3]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钢铁企业编委会.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钢铁企业.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128~131

[4]戴铁军、陆钟武.钢铁生产流程铁资源效率与工序铁资源效率关系的分析.金属学报.2006(3).280~284

[5]戴铁军.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物质循环研究.沈阳:东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21

[6]毛建素、陆钟武.物质循环流动与价值循环流动.材料与冶金学报.2003(2),157~160

企业税务风险量化评估分析 第6篇

2009年5月5日,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 (试行) 》, 这是我国就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正式下发的第一个指导性文件, 同时也标志着我国税务机关已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列入重点研究课题。《指引》在第三条明确指出:“企业应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内部和外部相关信息, 结合实际情况, 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等步骤, 查找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业务流程中的税务风险, 分析和描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条件, 评价风险对企业实现税务管理目标的影响程度, 从而确定风险管理的优先顺序和策略。”因此, 如何对企业税务风险进行量化评估成为了众多学者研究的问题。

成本——效益分析法起源于二次大战后的美国, 从60年代后, 这种方法广泛流行于各工业部门。它首先估计一个项目所需花费的成本以及它所可能带来的收益, 然后把两者加以比较, 最后根据比较的结果决定该项目是否值得。随着经济的发展, 政府投资项目的增多, 使得人们日益重视投资, 重视项目支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成本——效益分析法逐步成为了评估公共物品生产价值的重要手段。企业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 其根本动机也是最求利润的最大化。因此, 面对企业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税务风险, 企业同样可以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来量化这种风险, 通过比较预期收益与预期成本的大小, 来决定应对税务风险的策略。

二、量化评估模型构建

本文通过建立行为收益函数和行为成本函数来反映企业预期的收益和成本:

第一, 行为成本函数。行为成本函数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交易成本。这类成本可以理解为企业为了少交税或不交税而付出的时间、脑力、实物以及各种资源的消耗。将这类成本定义为C1, 它可以分为物资耗用成本及人力资源成本, 并且都是随着应纳税额的变化而变化的。即应纳税额越大, 所付出的交易成本就越高。另一类可以定义为成立成本。这类成本来源于机会主义的存在, 取决于企业税务风险意识, 企业税务风险意识很强, 往往这类成本就越低;反之, 则越高。可以将这类成本定义为C2, 它与税务机关检查的概率、税务机关认定偷税行为的概率以及税务机关的处罚力度有关。综上所述, 企业的行为成本函数可以表示为:

式中:C为行为成本;C1为交易成本, w代表物资耗用成本, p代表人力资源成本, 两者都可以视为应纳税额t的函数;C2为成立成本, α代表税务机关检查的概率, β代表税务机关认定偷税行为的概率, d代表税务机关处罚力度, 也可以视为应纳税额t的函数d (t) 。

第二, 行为收益函数。企业在面对税务风险时, 预期的收益相对比较简单, 无非就是能否少交税或不交税, 与原来的经营核算方案相比, 如果能实现少交或不交税的目标, 企业就能获得最大的收益, 而且这种收益同样是与应纳税额的多少成正比的。因此收益函数可以定义为应纳税额t的函数R=r (t) 。

通过预期成本收益的计算, 可以得出企业的税务风险倾向。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可以确定成本、收益的均衡关系。企业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 其决策结果一定是要求行为收益≥行为成本。即R≥C, 因此, 企业会要求r (t) ≥C1[w (t) , p (t) ]+C2[α, β, d (t) ]成立。下面, 就根据以上成本收益函数来量化企业税务风险, 为企业作出合理的税务风险应对策略提供帮助。

根据上述成本收益函数, 可以设定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时可能的结果如图1所示:

企业的期望收益为:

E=α[β (0-w-p-d) + (1-β) (r-w-p) ]+ (1-α) (r-w-p)

从计算出来的企业预期收益可以看出, 企业的预期收益与应纳税额t、税务机关检查的概率α以及税务机关认定偷税行为的概率β有关。如果我们进一步将r、w、p、d与应纳税额t之间的关系简化 (即将收益r、资耗用成本w、人力资源成本p及税务机关处罚力度d视为应纳税额t的倍数x0、x1、x2、x3, 其中0≤x0, 0≤x1, 0≤x2, 0≤x1+x2≤x0, 0.5≤x3≤5, ) , 并将t视为常数。则 (1) 式可表示为E的函数

也就是说, 企业是否愿意承担税务风险, 与税务机关检查的概率及查出的概率成反比。同时, 根据 (2) 式还可以画出对应的图2:

由图2可以看出, 因为αβ不可能小于零, 所以当αβ=0的时候, 即税务机关从不检查或检查质量很低的情况下, 收益最大为 (x0-x1-x2) t;当税务机关检查概率增加或检查质量提高使得 时, 预期收益则为0;当 时, 预期收益将为负数, 此时企业将选择避免税务风险;当 时, 企业可以选择保留税务风险。

如果将税务机关的行为也作为一种常量, 根据 (1) 式可以发现, 企业面对税务风险的期望收益将受到 (x0-x1-x2) 的影响, 按照设定的条件0≤x0, 0≤x1, 0≤x2, 0≤x1+x2≤x0, 可以看出节税方案的运作费用与财务人员的安抚费用, 对于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策略的选择也会起到一定的影响。这两项费用支出的越大, 企业的期望收益就会越小, 反之则越大。同时, 当税务机关加大了检查力度, 或者是提高了检查质量后, 财务负责人还会向企业索要更高的额外报酬 (安抚费用) 。这就在企业与财务负责人之间形成了一个矛盾, 一方面企业希望获得更高的预期收益, 因此会减少安抚费用的支出;而另一方面, 财务负责人为了使自己的风险收益获得一个合理的回报, 会要求企业增加安抚费的支出。

三、企业税务风险评估模型的应用

假设某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采用了某一方案产生了税务风险, 并能因此少缴20%的应纳税额, 该方案的运作耗用的费用为应纳税额的5%, 同时为了避免税务机关在检查过程中财务人员的举报, 支付财务人员安抚费为应纳税额的1%。并假定应纳税额为100万元, 税务机关的检查概率为10%, 查出问题的概率为50%, 如果被税务机关查出将处以应纳税额2倍的罚款。

利用 (2) 式计算可得:

E=-0.1×0.5× (2×100+1) + (0.2-0.05-0.01) ×100=3.95万元

即企业的风险预期收益为3.95万元, 此时企业就可能选择保留税务风险。

还可以通过式 (3) 发现, 只要当 时, 企业就会选择避免税务风险, 这就意味着当税务机关的检查概率提升至20% (αβ=10%) , 或加强检查质量, 使问题查出的概率提高至70% (αβ=7%) , 企业在税务风险管理策略的选择上都会发生变化。

参考文献

区域物流能力量化分析研究 第7篇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世界经济逐渐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也正是因为全球化,全世界范围内的资源均有了优化配置的可能性,使得企业经营的时空再也没有了权限,带来市场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压力。为了获得更高效益的资源,保持竞争的优势,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更好地运用当地的物流资源,并且还要使由物流资源形成的区域物流能力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1,2]。

本文把区域物流能力作为研究的对象来进行分析。深入地学习区域物流能力的有关理论知识和科学技术,对区域物流能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详细分析其构成的要素,建立区域物流能力量化指标体系并进行定量分析,找出衡水市区域物流能力的变化规律,为当地的物流能力定量研究提供可行的方法。

2 区域物流能力及其构成要素

2.1 区域物流能力的概念

和企业内的生产系统具有的生产能力相类似,区域内的物流系统也有相对应的物流能力,超出生产能力范围外的产品无法按时完工出厂,同样地,超出物流能力的物流服务也不能按要求得以实现。参照生产能力的有关定义,本文对区域物流能力定义为:一定时期内,通过有效、合理地运用区域物流系统供给主体内的所有资源,向区域物流需求主体提供物流服务的最大能力。根据上述定义,区域物流能力指的是在一定时间段内的物流能力,在下面的分析研究中,时间单位是年。

2.2 构成要素

系统论认为,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可以相互联系和相互辨别的基本要素为了同一个目标而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要素群体被称之为系统。有此可以看出,系统中包含众多的基本要素[3]。

本文将按照会把区域物流系统分解为四个基本的构成要素,相对应的能力分别是:硬件设施支撑能力、软件信息保障能力、科学运作能力、环境支持能力。根据其层次性,每一个基本构成要素又可以分解为多个元素指标[4]。

3 区域物流能力及其量化指标体系构建

指标体系的科学合理是量化结果可靠的基础与保障,其涵盖的特征是否全面,层次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指标量化的准确性。因此,为了使构建的模型体系合理可行,实现定性与定量的统一,本文按照目的性、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可比性、相对稳定性、相对独立性原、定性与定量互相结合的原则[5],设计出了区域物流能力指标层级结构图,如下图1所示:

4 基于复合模糊物元的区域物流能力量化

在第二章定性分析研究结果的基础之上,建立基于复合模糊物元欧式贴近度的区域物流能力的量化模型。从量的角度来分析区域物流能力各项指标权重变化所带来的整体发展变化规律,通过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进一步分析研究区域物流能力的数量关系和数量特征。本章中构建的区域物流能力量化指标模型能够对区域物流能力的大小数值做出测度,能够分析出影响其数值变化的关键性因素,对区域物流能力的整体状况做一个客观的公正的评价。

4.1 模糊物元理论模型

4.1.1 模糊物元及复合模糊物元

在物元分析中,定义物元R=(Y,C,x)的三要素分为事物Y、特征C和量值x,如果物元模型中的量值x具有模糊性,你们就称其为模糊物元。事物Y有n个特征C1,C2,C3,…,Cn及其相对应的量值x1,x2,x3,…,xn,那么R就是n维物元。同时把y个事物的n维复合物元记作Ryn。如果Ryn的量值是模糊物元量值,那么则把y个事物的n维复合模糊物元记作。即有:

上面的式子中,Ryn为y个事物的n维复合物元;Yi为第i个事物(i=l,2,3,…,m);Cj为第j个特征(j…1,2,…,n);为第i个事物第j个特征所对应的指标数值;为m个事物的n维复合模糊物元;为第i个事物第j个特征所对应的模糊数值。由式(1)变成式(2),可根据从优隶属度原则来确定隶属度。

4.1.2 从优隶属度的计算

从优隶属度是指区域物流能力各个单项的指标所对应的模糊量值从属于各对应指标模糊量值隶属的程度。它一般是正值,基于此建立的原则被称为隶属度原则。隶属度不同所采用的计算公式也不同。

越大越优型(正指标):越小越优型(负指标):

上面两式中:max xij指的是第j项特征对应的所有量值中的最大值;

minxij指的是第j项特征对应的所有量值xij中的最小值。

4.1.3 最优模糊物元及差平方复合模糊物元

最优模糊物元由从优隶属度模糊物元中各元素量化指标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构成,本取最大值,即中各项指标的从优隶属度均为1。如果用(35)ij(i=l,2,3,…,m;j…1,2,…,n)来表示最优模糊物元R中各个单项差的平方,那么就构成了差平方复合模糊物元,即:

其中有:

4.1.4 欧氏贴近度复合模糊物元

贴近度表示个体方案与最优方案接近的程度,是衡量两者远近程度的一个尺度,它的数值越大表示越接近,越小则表示相离越远。基于此,可以根据隶属度,得出各项个案与最优方案之间的相对优劣的次序。考虑到量化的结果是由某一事物的所有特征共同作用后的综合得分,因此本文采用M(·,+)这一模式,利用先乘后加运算来计算欧氏贴近度,即

式中:为量化元素指标的综合权重。

由可进一步构造出欧式贴近度复合模糊物元:

4.2 确定指标权重

本文所采用综合集成赋权法,这种方法一方面从主观上体现了量化者的主观倾向,另一方面从客观角度体现了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具体做法就是先采用主观赋权法中的层次分析法和客观赋权法中的熵值法对各个能力指标分别赋权,然后再把两者综合起来,采用综合集成赋权法中的加法集成法来最终确定各个物流能力指标的权重[6,7,8]。

其中分别代表了主观权重值和客观权重值,式中的u为主客观权重的主观偏好系数。

5 区域物流能力量化的具体分析

本篇文章将河北省衡水市作为区域物流的区域数据样本,选取的是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这五年的实际统计数据,数据全部来自于河北省衡水市统计局。本章将根据第二章中构建的有关区域物流能力的量化指标体系,结合本章中研究区域物流能力的量化模型,对衡水市2008~2012年的物流能力进行系统的量化分析。

5.1 量化的过程

根据第二章中的量化指标体系,对区域物流能力指标层中的全部指标就行量化,共有16个,并且采用边续性的编号,从1x到x16。前12个指标为相对性指标,数据来源于2008~2012年的《衡水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等其它统计资料,表1为经计算后的区域物流能力量化指标取值。

利用公式分别计算出各个年份的欧式贴近度值,得到的欧式贴近度值就是相应的各个年份的物流能力值。这样我们就得到了衡水市2007—2011年的区域物流能力值,见下表2:

为了更加直观的对衡水市区域物流能力进行分析,作出其物流能力的变化趋势图,如图2所示:

5.2 指标量化结果分析

从图2中我们可以分析得到:2007~2011年的衡水市区域物流能力值除了在2010年有所下降外,在整体上还是保持了持续上升的态势。这说明在这5年中衡水市的区域物流能力是在逐年增强的。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得出,2007~2008这两年间,区域物流能力上涨了0.1个量值,各项能力指标也都几乎呈现了同步的大幅度增加,这其中变化比较大的要数人均的邮电业务量、每万人中所拥有的固定电话数、每万人中所拥有的移动电话数和人均教育费这四项。其中人均的邮电业务量从2007年的224.85元增加到了257.43元,增加了32.85元;每万人中所拥有的固定电话数从2007年的790部增加到了1017部,增加了227部;和每万人中所拥有的移动电话数更是从2007年的694部增加到了994部,整整增加了300部;人均教育费从2007年的98.65元增加到了117.90元。这些数据表明了在这两年间,物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衡水市的区域物流能力带来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然而这一上升态势在2010年开始发生了转变,整整下降了近0.04个量值,从能力指标的原始统计数据中可以得到:在2010年出现下滑的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批发和零售业的从业人数,专业技术人员数这三项。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从247亿元到227.7亿元,下降了19.3亿元;批发和零售业的从业人数从339.30万人到328.70万人,下降了10.6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从100.19万人到95.84万人,下降了4.35万人。由此可以看出,物流业相关的投资力度对区域物流能力影响非常大,同时相关的专业人员和从业人员人数也会对区域物流能力产生比较大影响,甚至是长久的深远的影响。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区域间的竞争变的日益激烈。区域物流能力的提高不仅会对区域物流的需求产生刺激,而且还会对区域经济的增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对于区域物流能力的研究也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6 结论

(1)2007~2011年的衡水市区域物流能力值除了在2010年有所下降外,在整体上还是保持了持续上升的态势。这说明在这5年中衡水市的区域物流能力是在逐年增强的。

(2)2007~2008这两年间,区域物流能力上涨了0.1个量值,各项能力指标也都几乎呈现了同步的大幅度增加,数据表明在这两年间,物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衡水市的区域物流能力带来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3)2010年区域物流能力整整下降了近0.04个量值,从能力指标的原始数据表中可以看出:在2010年出现下滑的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批发和零售业的从业人数,专业技术人员数这三项。由此可以看出,物流业相关的投资力度对区域物流能力影响非常大,同时相关的专业人员和从业人员人数也会对区域物流能力产生比较大影响,甚至是长久的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志学.现代物流手册[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1.

[2]汪鸣.成绩、问题、解决方案构建的发展链[J].综合运输,2002,(3):1-6.

[3]魏宏森.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4]周泰,叶怀珍.基于模糊物元欧式贴近度的区域物流能力量化模型[J].系统工程,2008,(6):27-31.

[5]叶义成,柯丽华,黄德育.系统综合评价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11-28.

[6]王明涛.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权系数的一种综合分析方法[J]系统工程,1999,17,(2):56-61.

[7]郭伏,赵希男,曹阳华.装备制造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分析与评价[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6,(11):1115-1118.

动态分支预测技术分析与量化研究 第8篇

动态分支预测技术在现代高性能处理器设计中被广泛采用,成为高性能处理器的标志之一。如何采用更有效的方法来预测分支指令的方向(转移失败或成功)和计算分支转移地址,即如何在尽量节省硬件的前提下实现准确率(包括分支方向准确率和分支地址准确率)更高的预测技术已经成为高性能微处理器设计的研究热点。

1 动态分支预测技术分析

1.1 基于分支地址预测的动态分支预测技术

动态分支预测技术的核心思想是基于分支指令执行的历史情况来做出预测或调整分支预测的策略。首先介绍基于分支地址预测的动态分支预测技术。这种预测技术首要关注的是分支目的地址的计算延迟。

分支目标缓冲(Branch Target Buffer,BTB)技术被广泛采用以实现对分支地址的动态预测。该技术采用一个小容量的高速缓冲栈来保存最近执行的k条转移指令的PC值,以及其相对应的分支目的地址。其中,转移指令的PC值作为该BTB的索引标示。在IF阶段,所有取出的指令地址都要与BTB中的转移指令地址逐一进行比较。若发现有相等的,就认为取出的该指令为转移指令,且预测为转移成功,同时将BTB中该行的分支目标地址作为取出的指令的分支目标地址。图1所示为BTB流水工作示意图。

1.2 基于分支方向预测的动态分支预测技术

基于分支地址预测的动态分支预测技术致力于减少分支开销,而基于分支方向预测的动态分支预测技术则致力于提高预测的准确率。对于复杂条件转移指令,分支方向的预测的延时要大于分支地址的计算,分支方向预测的准确率成为影响流水线的性能高低的主要因素。

1.2.1 2bC预测法

n-bit动态分支方向预测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基于分支历史表(Branch History Table,BHT)查找本次分支预测的策略。具体的实现方法为:在一片存储区域或直接在指令Cache中设置一个n-bit位宽的字段,称为BHT。当执行一条转移指令时,把这条转移指令最近K次转移成功或不成功的信息记录在这个BHT中,并且预测错误后更新BHT中的该条记录。

现有微处理器大多采用2bit Counter来记录最近一次转移是否成功的信息,称为2bC预测法或2-bit预测法,其状态转换情况如图2所示。图中的两位二进制表示历史上最近两次执行这条转移指令时转移是否成功:11表示最近两次转移都成功;10表示最近一次转移不成功,再前一次转移成功;01表示最近一次转移成功,再前一次转移不成功;00表示最近两次转移都不成功。其分支预测策略为:若Counter的值大于等于2,则预测分支转移成功,否则预测分支转移失败。BHT更新策略为:仅当预测错误连续发生两次时才改变预测方向。

1.2.2 2 level预测

首先引入相关预测(Correlative Prediction)的概念:将某条分支指令的最近K次执行的历史情况(称为局部历史,Part History)和最近执行的前M个转移指令的历史情况(称为全局历史,Global History)均记录下来,并基于这些历史信息对该条分支指令做出分支方向预测。相关预测对应的实现方法称为2 level预测法。其核心思想为:用分支历史寄存器(Branch History Register,BHR)和模式历史表(Pattern History Table,PHT)分别存储GH和PH。目前,具有较高预测准确率的2-Level预测法主要有以下五种。

(1)GAg预测法:由一个M-bit的BHR和一张拥有2M个入口地址的PHT实现。其中,BHR记录最近执行的前M次转移指令是否转移成功的历史情况:1表示转移成功,0表示转移不成功。再由这M-bit二进制数对PHT进行寻址,而PHT每个入口则是一个2bC预测器,用来记录对应于某一种BHR状态的分支模式历史。通过当前分支指令对应的BHR值去索引该PHT,便可得到本次分支方向的预测值。

(2)GAp预测法:由一个M-bit的BHR和S张总共拥有S*2M个入口地址(S=2T)的PHT实现。该预测法采用分支指令的低T位地址与M-bit BHR相拼接来对PHT进行寻址:不同的分支指令对应不同的PHT;在同一张PHT内,用M-bit的BHR对其寻址。与GAg预测法相比,GAp预测法考虑了不同PC值对PHT的影响。

(3)PAg预测法:由S个M-bit的BHR(S=2T)和一张拥有2M个入口地址的PHT实现。首先用分支指令的低T位地址去索引S个BHR(寄存器堆);然后用选中的M-bit的BHR去对PHT进行编址。与GAg预测法相比,PAg预测法考虑了不同的PC值对BHR的影响。

(4)PAp预测法:由N个M-bit的BHR和S张总共拥有S*2M个入口地址(S=2T)的PHT实现,如图3所示。该预测法用分支指令的低T位地址同时去索引BHR和PHT而得到分支方向预测的策略。与GAg预测法相比,PAp预测法同时考虑了不同PC值分别对BHR和PHT的影响。

(5)G-share预测法:G-share预测器的执行包含一个M位宽的BHR和一张拥有2T个2bC预测器入口的PHT,如图4所示。对任意一个条件分支,分支指令的地址的低T位与BHR中的值经过异或运算得出来一个T位的值,再由这个T-bit值去索引具有2T个入口的PHT。

2 动态分支预测技术SPEC性能评估

本节采用Simple Scalar和SPEC 2000基准测试程序对上述6种动态预测技术进行模拟与性能评估。评估指标为:分支地址预测准确率和分支方向预测准确率,如图5-8所示。

通过对大量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得出以下结论:(1)无论是分支地址预测准确率还是分支方向预测准确率,都随着Entry Number的数目的增多而缓慢增大,但当Entry Number=4096(BTB size:512,关联度:8)后,预测准确率几乎不再随Entry Number的增多而增大。(2)对于2 level预测法,预测准确率随着硬件复杂度的增大而增大;当拥有8个8-bit位宽的BHR和65536个入口的PHT时(PAp预测法),其分支方向预测准确率可达97%。

3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六种动态分支预测技术进行模拟和SPEC性能测试,然后对大量的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得到了一些预测准确率与硬件结构参数之间的量化规律,对高性能低复杂度的CPU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John L Hennessy,David A Patterson.计算机系统结构——量化研究方法[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2]郑纬民,等.计算机系统结构[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张晨曦,王志英,等.计算机体系结构[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焦永,陈跃跃.分支预测及几种新的分支预测技术[J].中国计算机学会,2003.

[5]曲亚东.动态分支预测的改进[C].第七届联合国际计算机会议论文集,2000.

[6]金立忠,窦勇.微处理器体系结构模拟器SimpleScalar分析与优化[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8):197-202.

[7]陈剑龙,傅忠传,崔刚.Simple Scalar模拟器内核分析与应用[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5(36-5):652-654,696.

上一篇:强化机制下一篇:学习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