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方法范文

2024-05-08

诠释方法范文(精选12篇)

诠释方法 第1篇

有些研究者质疑《解老》、《喻老》篇的真伪问题, 原因之一是韩非诠释《老子》与《五蠹》篇反对“微妙之言”的思想矛盾。 (2) 这恰恰是没有看到《喻老》之“喻”, 对《老子》“微妙之言”的现实性、实用性、形象性的转化。韩非用自己独特的诠释方法使“语焉不详”、“微言大义”的《老子》之言, 成为有理有据、切实可行的治国之法。这非但与韩非的主张不冲突, 而且很切合。

基于以上两点, 笔者再次审视韩非《解老》、《喻老》两篇, 结合西方诠释学的相关理论, 力图对其诠释方法论进行探究。

一、诠释的目的:“应用功能”

在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过程中, 对已有经典进行诠释, 是诸子论证自己学说合理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处于战国晚期的韩非也不例外。他专门作《解老》、《喻老》两篇对《老子》进行诠释。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早就明确指出“韩子引绳墨, 切事情, 明事非, 其极惨礉少恩, 皆原于道德之意, 而老子深远矣”。

在中国思想史上, 《老子》一书常被视为“君人南面之术”。韩非从《老子》中看到了与自己思想学说的契合点, 以老子的道论和辩证法思想作为构建其理论的哲学基础, 提倡“法、术、势”相结合, 建立起一套君主“无为而治”的统治理论。显然, 韩非诠释《老子》并非以诠释《老子》本义为目的, 而是以建构他自己的思想体系为主要目的。正如汤一介先生所指出的:《解老》、《喻老》大都是用法家的社会政治观点来解释《老子》, 对《老子》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部分则多无注解。 (3)

德国诠释学家伽达默尔提出诠释学具有“应用功能”。他认为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和解释一开始就受到现实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制约。“应用不是理解现象的一个随后的和偶然的成分, 而是从一开始就整个地规定了理解活动。” (4) “应用功能”强调理解和应用的统一, 理解文本总是知道如何把这种文本的意义应用于现实的具体境域和解决现实社会政治的重要问题。诠释过程也是理解、解释、应用的统一过程。与西方近代的诠释学传统相比, 中国古代的经典诠释更具有强烈的现实取向与问题意识。韩非对《老子》的诠释同样带有强烈的现实取向和应用功能。他作为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 在把老子的超越理论向现实层面落实的过程中引进了“法”、“术”、“势”的概念。他论“道”, 其意在于服务政治, 站在法家的立场给予全面阐发, 将“道”的“虚静无为”和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理论转化为君主统治臣民的权谋技巧。韩非把经典与社会政治、社会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的诠释方式, 在中国经典诠释史上具有开创意义。

二、诠释的方法:现实性、形象性转化

为了使“玄之又玄”的《老子》具有应用功能和现实意义, 韩非用“解”和“喻”两种诠释方法对《老子》进行由虚到实的转化。

首先, 韩非将《老子》思想与政治结合, 进行现实性转化。汤一介先生称之为“社会政治运作型的解释”。《解老》篇征引了《老子》中涉及的一系列哲学概念和基本思想, 包括对“道”、“德”、“无为”、“无思”、“虚”、“静”、“慈”、“俭”、“不为天下先”乃至仁、义、礼、智等基本思想的诠释。韩非主要不是去作字面上的理解, 也不是单纯去发挥《老子》字里行间的含义, 而是试图以政治哲学家的眼光去发掘其中的思想精髓, 有倾向性地进行取舍, 导入法家的学说范畴内。

例如, 对于“道”的诠释和运用。如上所说, 《老子》的“道论”是韩非法术之学的理论基础, 他必须对“道”有所认识和发挥。《解老》在简单引述《老子》第1章、第14章、第25章等关于“道”的说法同时, 还有一大段关于“道”的描述:

道者, 万物之所然也, 万理之所稽也。理者, 成物之文也;道者, 万物之所以成也。……道譬诸若水, 溺者多饮之即死, 渴者适饮之即生;譬之若剑戟, 愚人以行忿则祸生, 圣人以诛暴则福成。故得之以死, 得之以生, 得之以败, 得之以成。

比之《老子》高度抽象的概括, 韩非对“道”的描述要形象具体得多。用一连串的排比句式, 描述了“天”、“地”、“维斗”、“日月”、“五常”、“列星”、“四时”、“轩辕”、“赤松”、“圣人”, 乃至“万事”、“万物”得到“道”的情形, 并用“道譬诸若水”、“譬之若剑戟”的比喻手法, 都是为了凸显“道”的运用, 达到“援道入法”的目的。在对“道”进行诠释时, 韩非又引入“理”和“术”的概念, 实现概念内涵的转化。老子的道是一种智慧、体验或修养的境界, 出于对宇宙、历史、社会、政治、人生的理性关照和经验升华, 具有一般普遍性。而韩非大讲“道者, 万物之所以然也, 万理之所稽也”, “道也者, 生于所以有国之术”, 将“道”在社会政治层面具体化、现实化, 与统治国家的权术紧密相连。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认为:“盖韩子多以理为法纪之义, 下文‘物有理不可以相薄’, 《难一》篇‘桓公不能领臣主之理’, 《制分》篇‘实故有所至而理失其量’, 理字皆当训为法纪。”“理”与“术”由于在统治中的重要性而成为“道”, 具有了根本性的地位与意义。在《主道》篇, 韩非更是将“道”定义为:“道者, 万物之始, 是非之纪也。”赋予“道”以本原之道和治世之道的双重含义, 使“道”直接成为其法治思想的理论基石。

韩非还发展了《老子》的辩证法, 在诠释老子“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时, 以逻辑推理方式, 插入了很多中间环节:他认为人遇到祸患, 会产生畏惧谨慎心理, 注意自身行为, 三思后行, 掌握办事规律, 避免祸患再次发生, 长此以往, 就会事事成功, 安享天年, 富贵长寿, 达到有福的境界。人若一直身在福中, 锦衣玉食, 就会滋生骄傲放纵心理, 行为邪恶不正, 举动违背常理, 结果不是死于非命就是办事不利, 早晚要大祸临头。在祸与福之间, 韩非插入了人的心理、行为、思虑、事理等多个现实环节, 强调对立面的转化不仅是一个抽象的客观规律, 而且也与人所处的现实社会环境以及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密切关系。这就比老子的简单断言丰富具体多了。

在对《老子》的诠释中, 韩非不露痕迹地将法家“法术势”、“赏罚”等理念无痕融入, 用老子的思想为自己的理论作注脚。

在诠释“治人事天莫如啬”, “治大国者若烹小鲜”, “两不相伤, 则德交归焉”, “善摄生”, “吾有三宝, 持而宝之”等经文时, 韩非见缝插针地引入了“法令”、“变法”、“法度”、“刑法”等“法”的概念。

在诠释“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也”, “前识者, 道之华也, 而愚之首也”, “夫谓啬, 是以蚤服”, “无不克, 则莫知其极”, “深其根, 固其柢, 长生久视之道也”, “服文采, 带利剑, 厌饮食, 而货资有余者, 是之谓盗竽矣”等经文时, 引入“术”的概念。

在诠释“熟知其极”, “方而不割, 廉而不刿, 直而不肆, 光而不耀”等经文时, 引入“势尊”的概念。

在论证祸福辩证法的时候, 还不忘引入“赏罚”的概念, 以立功受赏为福, 以犯法受罚为祸。

其次, 为了使法家的思想内容更加丰富、实际、生动而具有说服力, 韩非引用许多历史故事和生活常识, 对老子的思想进行具体的诠释和发挥。将“喻”这种修辞手段用作譬喻说理的方式, 进而用作诠释经典的方法, 完成了《老子》的形象性转化。

《解老》、《喻老》两篇涉及的历史故事和生活常识约三十三条, 涉及的历史人物约四十多人, 在历史故事的选取上多为君主的史事和故事。可见韩非已自觉地以君主的眼光来总结经验教训, 看待和讨论社会问题。尤其表现为对“术”与“势”的重视, 对战争的肯定和对五霸的推崇。

“术”、“势”等法家理念, 韩非在《解老》中虽有所涉及, 但毕竟较为抽象, 难以准确把握。在《喻老》中, 韩非又以更加形象具体的方式加以喻说。在诠释“鱼不可脱于渊,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时, 韩非指出“势重者, 人君之渊也。君人者, 势重於人臣之间, 失则不可复得也”。并举“简公失之於田成, 晋公失之於六卿, 而邦亡身死”两则史料进行喻说。前者是指齐简公被执政大臣田成子所杀--田氏代齐的史事。后者是指晋国从平公开始, 大权旁落于韩赵魏范中行智六家, 最终“三家分晋”的史事。这两则史事在《韩非子》一书中多次出现, 可见韩非对此类事件的重视。按韩非理解, 齐国、晋国的变局都是因为人君离开“势重之渊”, 使“赏罚”利器旁落于他人之手所造成。是人君败亡的反面教材。

在诠释“重为轻根, 静为躁君”, “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也”的经文时, 韩非先将老子的“重”、“轻”、“静”、“躁”、“辎重”等概念作出有利于自己论说的解释———“制在己曰重, 不离位曰静”, “邦者, 人君之辎重也”, “无势之谓轻, 离位之谓躁”。然后举赵武灵王在活着时就把王位传给小儿子, 引起国家内乱, 最终被囚而死的史事, 以说明掌握势位的重要与失势的危险。《喻老》引文“轻则失臣, 躁则失君”, 与《老子》帛书甲乙本和王弼注本“轻则失本, 躁则失君”不同, 或许从侧面可以看出韩非关注君臣关系, 是以君主立场来诠释《老子》的。

再次, 《解老》、《喻老》是典型的经传体作品。文本形态呈现为:传文在前, 经文在后;传文是文本主体, 篇幅较长;经文只有简短的一句, 是点睛之笔。韩非以“解”、“喻”两种方法———用自己的理论或列举事例对《老子》中的某个命题进行论述, 这又暗合了先秦时期经典诠释的两个传统:以义解经和以事解经。

但是《解老》、《喻老》不是按照经文顺序逐条诠释, 而是选取了《老子》中的一些章节进行诠释。粗略统计, 《解老》选取了约13章, 《喻老》选取了约12章, 选取章节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其中有两章 (第46章和第54章) 内容重合, 但解释的方法和重点不同, 两次引文也有细微差别:

《解老》:“祸莫大于可欲”、“咎莫憯于欲利”。

《喻老》:“罪莫大于可欲”、“咎莫憯于欲得”。

这或许是流传版本不同造成的。在当时的条件下, 文章主要在竹简上书写, 整本书的流传比较困难。因此有研究者认为这种诠释形式带有“读书笔记的性质”。 (5) 同时也可以理解为是韩非根据自己建构理论的需要, 有选择地借用《老子》。

对于这种情形, 伽达默尔曾提出“突出”现象来解释。伽达默尔认为在诠释中“突出”一种东西, 正是诠释者的前见所发挥的作用, 也是“视域”的聚焦。注释形式的随意性, 更易于诠释者驰骋主观思想, 把某一问题说得较为完整透彻。对所诠释章节的选取, 以及用于喻说的历史故事的选择, 都是由诠释者的主观先见所决定。因此, 对于与自己的思想学说契合度高且便于发挥的经典章节, 韩非便“双管齐下”, 以“解”和“喻”两种方式分别进行诠释。

例如, 对于《老子》四十六章“祸莫大于不知足”的解释:《解老》篇, 从人的衣食说起, 圣人容易知足, 而普通人的欲利之心难以消除, 如身陷囚笼般终身不得解脱。《喻老》篇又举智伯史事加以诠释。智伯兼并范氏、中行氏, 又不停地向赵进攻, 并流露出对韩、魏的野心, 导致韩、赵、魏联合灭掉智伯, 三分其封地。而智伯的下场都是其“不知足”惹来的祸患。从解说到喻说, 从讲道理到摆事实, 韩非“解”、“喻”的阐释方法将《老子》“微妙之言”诠释得具体生动, 言之有物。

三、诠释的效果:过度诠释

法国当代社会学家艾柯提出了“过度诠释”的概念。他强调了“诠释文本” (interpreting a text) 与“使用文本” (using a text) 之间的区别。“使用文本”是指诠释者出于各种不同的目的对文本较自由地使用, 而很少受到限制, 故常常是“过度诠释” (overinterpretation) 。 (6) 而韩非对《老子》的诠释正表现出过度诠释的效果。韩非曾以“郢书燕说”的故事来批判过度诠释的问题。因刻意追求字面含义之后的深层意义, 将“举烛”误读为崇尚光明, 选拔有德才的人加以任用。虽然达到“王大悦, 国以治”的良好效果, 但毕竟解释方法是错误的。然而在具体的诠释实践中, 韩非还是凭着自己的主观意识对《老子》进行了一番过度诠释。

同样是对《老子》的理解和诠释, 《庄子》和韩非的《解老》、《喻老》走出“道”、“法”两种不同的路径。庄周之学“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以寓言、重言、卮言的新形式, 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形上之道, 注重在精神世界中的追求和超越。而韩非对老子的“法家式”解读发展了老子的形下之道, 积极入世, 注重参与现实的政治和人生, 依法术之学开拓出了《老子》内涵的新境界。

摘要:韩非对《老子》的解读不仅在《老子》诠释史上, 而且在整个中国诠释史上都称得上是一个经典范例。韩非以“解”、“喻”两种诠释方法对《老子》进行现实性、形象性转化, 将《老子》的“微妙之言”诠释得生动具体, 言之有物。本文借鉴现代诠释学理论, 以期深化对这一范例的认识。

关键词:韩非,诠释方法,应用功能,过度诠释

参考文献

[1]校注组, 编写.韩非子校注.韩非子.周勋初修订.凤凰出版社, 2009.8.

[2]陈奇猷, 校注.韩非子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10.

诠释方法 第2篇

从孟子的诠释思想看汉宋治学方法之对立

立足于文献诠释的角度观察,汉宋治学方法之对立展现为还原性诠释方法与创造性诠释方法的歧异.然而,在孟子的`诠释思想中,以上两种诠释方法却是有机统一的.两种方法的调融使二者均能够扬长避短地发挥其效用.

作 者:李凯 LI Kai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哲学系,山东,济南,250100 刊 名: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SHUI COLLEGE OF ADMINISTRATION 年,卷(期): “”(6) 分类号:B21 关键词:治学方法   诠释   孟子  

吕格尔诠释学与哲学咨商方法 第3篇

摘要: 当代法国诠释学家吕格尔之时间与叙事理论,其思想的主要概念是情节、交织、时间,主要方法是诗学的叙事,这种思想和方法可以应用到哲学咨商之中。吕格尔在相关著作中,以当代法语系统之语言学、语义学、符号学等在法国的发展为评论主轴,其所呈现的时间与叙事理论,深具是以文本与论述,在时间新序列下的叙事、事件交织为特色的方法,并提出了三层再现理论。透过这种诠释学方法的探讨,并结合相关案例分析,揭示它对华人文化与文本条件下的哲学咨商之意义与贡献。

中图分类号: B089.3;B8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12435(2015)02016505

Paul Ricoeur's Hermeneutics and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 Method

HUANG Xiaohui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Soochow University, Taipei 111, China)

Key words: Ricoeur; narrative; time; plot; threefold mimesis

Abstract: Paul Ricoeur is a contemporary French philosopher on Hermeneutics and his theory on time and narrative focuses on plot, emplotment and time. Its main method is poetic narrative, which can be applied to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 In his relevant woks, Ricoeur takes th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in systematic French linguistics, semantics, semiology in France as one major critique. His narrative theory on time and narrative maintains characteristic fruitful color on text and discourse, forms the new order of time to deal with narrative, the emplotment of events, and then provides theory of threefold mimesis. Through the study in the contemporary hermeneutic method and analysis of relevant cases, reveal the meaning and contribution of this method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ext.

吕格尔诠释学与哲学咨商方法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3卷一、诠释学家的时间与叙事进路

自古迄今,哲学一直在针对有兴趣处理的对象给出最根本的理解。当代法国诠释学家吕格尔(Paul Ricoeur)提出了针对时间说出人生叙事故事的理论。哲学的兴趣与吕格尔的理论都具有意义建构的旨趣。吕格尔曾在北美地区的大学教授哲学与比较文学,这种经历使他有机会将其多年深度研究的当代法国巴黎学派(cole de Paris)有关语言学、符号学、语义学得以精深整理,并在整合希腊哲人亚理斯多德与奥斯定的两大主轴思想的基础上,建构出他自己的时间与叙事理论及其诠释学的模型。

吕格尔曾说,他有一个未完成的“被叙事的时间”计划[1]。依据他在《时间与叙事》第一册中所说,时间的经验在古代哲人奥斯定的忏悔录中,是一个可以被问但没有答案的概念。我们说不出何谓时间。吕格尔认为,如果我们以现在的叙事(一种现在的与现场的,针对于过去的进行叙说,以规画出有关未来的叙事),可以处理出时间在我们的记忆中的过去,这个过去是一个我们现场的与现在的叙事呈现出来的版本。因此,基于这个对于过去事件的叙事(narrative),一种以情节的交织为主要活动的叙说,不仅是描写细节般的叙述(description),而是过去的、现场的与现在的叙事之记录,因此,它亦可被改善而重叙说出来。我们的未来的行动亦可据而改变。由于吕格尔之哲学的诠释学,有很多的时期,故本文将以在20世纪70至80年代吕格尔的著作为依据,采取双面向的方法,探讨吕格尔的诠释学之哲学咨商的意义。首先针对其叙事与时间的动态加以整理,进而探讨它们作为哲学咨商方法的可能性与优点。其次,我们亦将导引这个方法到华文社群的哲学咨商之中,探讨这个方法可否针对华文和华语的人生世界进行哲学咨商,揭示此方法应用于华文社群咨商活动之哲学基础理路。

二、时间序列下的诗学的叙事交织

吕格尔在《时间与叙事》第一册之第一、二章中,以时间的探问回返古代的忏悔说之后,即以亚理斯多德之诗学为起始,探讨有关诗学是何种模型。我们可以悲剧戏剧论探讨之。当吾人具有情节、言语、思想、性格、场景、唱段亚理斯多德:《诗学》,陈中梅译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63-73页。此处依陈中梅的翻译为据。等六种建构要素之后,观众被设定将在某个部份开始有所转折并发现新的看法。针对台上的英雄的生命历程,亦将有所领悟。当吾人应用这种诗学在一个叙事上时,我们可以得出有关被叙事的对象可供产生新的发现之处。我们称之为诗学的叙事。在此,叙事的定义亦应被厘清,它是一种故事的形式,但必须符合相关性,是一个相关于叙事者(narrator) 的说出故事,目的上则以呈现相关性为主要任务。endprint

当我们接受吕格尔对于时间的探问之后,即可依据他引述的奥斯定思想作为基础,也就是说,一个时间的时刻(moment),在一个相关于人、事、时、地、物的背景之下,将可有说明的内容,作为叙事之内容,以相关性与故事情节化地将之叙事出来。时刻与叙事的结合,可以使这个动态被当下地保存下来,构成一个内含论述(discour/discourse)和外包上书写(écrit/writing)的格式文本即被呈现出来,即便是在心智运动下,只要形成出主词、动词、受词的句型即可,不一定要发出声音。[2]吕格尔建议,将一个叙事作为一个基础的单元,即可建构与时刻相关的叙事。在这个时刻下,针对过去的事件,在当下是一个经过我们完成的叙事处理,它可以被重新叙事。叙事理论可以改变我们的未来,针对一个事件的重新书写,可以改变看法,建构新的叙事,以对应到新的行动之中。由此,吾人可以建构出诗学的叙事,即一种以阅读、看戏般的观众之心得,透过被设定布局好的情节,得出新的心得,此心得即透过诗学的而被呈现出来;以配合事件的交织法(la mise en intrique/emplotment)Paul Ricoeur, Time and Narrative, vol. I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0:31-51.本处英文版以emplotment翻译la mise en intrique.中文可直译为布局。但本文实行交织译之,以凸显出看似不一定相关的其它事件,与原本记忆的事件之重新安排时,特定的交错方法之重要性。,建立时间与叙事方法,在时间(某个时刻下的叙事)中建构叙事。可见,吕格尔之被叙事的时间计划不能说没被完成,应该说是思想已经内含了此内容。如果被叙事的时间是指仅在被叙事出的事件之对应之下的一种时间,那此时间即是哲学咨商方法可运用的时间,是可以透过语言之叙事格式呈现,而非不可被回答的时间。

这种交织的方法使得事件(event)在哲学咨商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所有的事件都有情节,但这情节其实来自我们之前的想法,是一种过去的叙事,即以相关的所谓顺序与关联一一建立的。但诗学的叙事或可维持原顺序,或可整体地重新布局,犹如一个新导演之表现他人表达过的主题一般。因此,叙事可以由现在的时刻再做下去。以对现在认定的观众为观看角度而言,诗学的则要表达出可发现新的内容,有转折意义地进行下去。而吕格尔之时间与叙事诠释学,亦可在此要务之下,扮演出可供咨商的哲学方法论。它是符合哲学方法之存在的与存有任务的操作。吕格尔诠释学符合如海德格尔之德语系统下的在彼处的、在世界上的--在某个人的生命的世界观之下和及手的,一种以在德文说明为在彼处的,处理存有者开显出的存有。吕格尔之诗学的叙事是透过一次新的时刻下的事件交织而产生出来的,是一次更新的在世性与及手性(Zuhanden/readytohand)的合作。[3]

从吕格尔的方法中,可以得出一个心得,哲学之探讨某个对象的运行之要素、原子最小单位,乃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斯多德之哲学的建构之意义下的哲学方法,在吕格尔的诠释学内,他以与人最为相关的事件性,透过观看者(观众)之悲剧理论的角度,探讨出哲学方法。依此作为哲学的咨商方法意义之下,具有了咨商的应用可能性。交织使观者被影响,时间之时刻下的现场叙事是一个机遇,可以使吾人重新探究过去。过去的与历史的,在以往之看法下是已经实际发生的人、事、物,但在叙事理论之下,时间由现在观看过去的记忆,可知这个历史来自当时刻的某一次的论述。虽然它已经存在于一个文本与书写之中,但在此刻与彼刻的对照之下,我们可以重写与重述之。或肯定过去的写是可以接受的,或将过去的某个部份的表述,与其整体的了解进行重新理解。完成之后我们会得出新的整体意义,亦可继续进行:新的另一次的部份之更动或斟定,看看它是否需要改变叙事。叙事是可以在时间中不停展现的。所谓的交织,是一个叙事之过去的版本,是具有某个时刻的记录刻度,亦有现场的空间记录与现下的可能性之结合,然后配出一个新的交织布局。

我们可以将事件的旧版本与事件的新版本对映在一起,以现在的与现场的叙事得出吕格尔所谓的新的时间序列:现在的走向过去的并进而进行对未来的叙事建构,即时间与叙事阶段,对应出对治的行动,即从文本到行动阶段。

三、叙事交织方法的哲学咨商应用

我们可以运用每一次的现场与现在的叙事,导引出新的叙事。叙事之后,可以改变对过去的事件的说明与新的整合,当交织出新的整体后,可以有机会重新了解过去,得到改变未来行动的对应方法。例如,一个年轻人可以透过交织,重新了解到,过去的某次考试分数与自己对自己能力的连接,误使自己以为自己的能力只与现在的某个专长连接。其实尚有很多可能在过去的叙事之下被隐藏了起来。也正因为此,我们可以再回返到吕格尔之方法应用,以配合时间与叙事的时间做出一个吕格尔之诠释学的溯源方法。

所谓哲学咨商,首先是一种哲学的方法。西方哲学早期即以探讨对象的运行为主要任务,当我们以咨商为主要业务时,案主的活动所导引出的问题,将是我们应用哲学探讨其运行时的要件、运行方向、有无断裂的部分与部分间的关系,如何在人间世界的情况上找出这个运行的某个人生活动之存在的依据,或存在的基础等。吕格尔之时间与叙事法配合阶段,他主张一种开展出新的意义的可能性。此可能性如果可以透过一个被叙事的进行,此进行的叙事就有机会将有关过去的内容转换为现在有意义的新内容,并配合出新的未来活动之规画。案主所提出的问题亦将可被叙事为一个时间序上的新的叙事。其意义是可以被活化的。

例如,一个失业的人感觉到自己不被需要与重视。他多数都会产生不舒服的感受。依据吕格尔之叙事计划,可使之将当年找到工作的过去事件重新诠释一次,但一定要以时间配合之。在此时此地,他已是一个对这个工作有深度了解的人士,他可以将之前的工作作为一个事件的情节交织,以现在的自己之能力作为另一个可交织在一起的事件与人物,在找工作时配合这一点的优势是之前的自己尚不能呈现的加分的存在者。依过去找到过工作,与现在同类工作之需求,建立出新的交织,以实际性的整体交织,凸显出一个新局面下的现在的自己,以及现在的职场。很多人在失业后一直停留在过去那个工作岗位不再需要自己的想法上,其实,过去的岗位除了提供自己修正相处之道外,不会再出现在自己的世界内。它们不需要自己与自己失业的事实,经过处理之后,可以创造出一个新的叙事:此刻的叙事,是叙说现在的自己与现在的职场。不需要叙事过去的岗位,但要叙事过去的岗位在己身生命上已提供的自己的存在上的成长,甚或警醒,例如,自己犯过的一些错误等。endprint

吕格尔的叙事,配合时间,可以给出自己现在与跟现在具有确实相关性的事件,依据对过去的新叙事,可建构出未来的行动。我们知道,当吕格尔在“时间与叙事”中提到奥斯定,他将奥斯定的忏悔法应用到现在的叙事中,这是一个很新的应用可能性。由于所有平凡的人都有过去,亦都可经由在时间中展现现在的叙事,一个新的整合交织,就可以与过去的事件进行类似宗教忏悔的语言叙事动作,向自己叙说出来,以提供自己不再发生过去某些无帮助的事件与行动,建构新的有帮助的行动。新叙事创造新行动。

四、三重再现论与哲学咨商特质

吕格尔建立的理论可以依据语言的特质进行说明与应用,故这种方法在当代的哲学学习与应用上有着极高的应用价值。这种说明亦可避免古典哲学抽象的语词特质之不易了解的困难。我们将这种方法整合出了几个特点:其一,它是依据人类的语言阐述某个事件在某个时刻的发生,但以一个现场的与现在的方式重新叙事之,也就是重新整合出我们认为最洽当的新的事件的交织。其二,这个现场的交织,可以将对以前所看到的与认识到的过去事件给予重新建构,获得与其当时的与彼处的整体理解可能性之机会。这亦符合当代海德格之彼处之在(Dasein)的概念方法。吕格尔将原本之在彼处的在,转为在过去时间中,与在过去地点中的在与是,转为可以咨商的方法,进而以道出(logos)处理这个在与是,也就整合出新的语言中的存有学观点。其三,在这个新的叙事下我们可以得出新的交织。以诗学的交织为主要任务,即以观众之得出新的转折与发现为主,即依时间建立由现在的与现场的叙事,在时间中标出叙事。此诗学的叙事,使我们可以改变过去,建立未来的行动。其四,时间的旅程法,即以此为标示的流动表,依据之建立每刻每剎那的叙事的交织,可肯认、可重构、可否认原本的已然,建构新的应然与实然记录。

这种理论在有关华文文本与在华人世界观之中能否得到恰如其份的应用?这也是本文关注的问题之一。我们常听到外文的学术研究者说,翻译是很困难的。这个说法显然不是指语言与文字的符码问题。但凡在人的世界的所有的困难和活动,并不是一个事实问题,而是一种理解的问题。例如,失业的人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与价值,而非将失业的事实归因于某公司与某时间下的一个决定等。同样,一位瞬间被贬到岭南的当朝为官的举人,也不会与一位位居华府的美籍人员有相同的感受。如果以时间与叙事,我可以探讨华人文化之生活世界下的咨商方法。我们可以运用某个案主的时间之中的叙事,请他转换到当时当地,再以在原本的记忆中不太相关的小事件与之交织,且亦与现场的与现在的某个需求下的新的事件交织,虽然现在的事件看似与过去无关,但很有可能在现场的与现在的事件交织之下,会发现过去的记录档案中的议题,并不是主要的问题,而不用将过去视为不可更改的记忆。现在的某个事件被交织进来,产生了这个议题,我们会误以为与过去相关,以前认为过去的是不能被更改的,因而更为沮丧。我们的哲学对治方法是:以现在的与现场的再交织所谓的过去的诸事件,或与其它旁支小事件交织,一一尝试,可能因为现在的交织,重组了对过去的与历史的记录,因之可以以本次的叙事,开展出新的对于这个议题的新理解,并且,可再依此建构新的未来行动的策略,从而使得危机被改变。例如,一个失业者,检查当时找到这个工作时,也可能会失去其它好机会,交织之后,找新工作的方向就更广了;或依已任职数年的经验,将现在可以找到的工作可能性扩充之,使得可以找到的工作岗位又更广了,等等。因此,时间与叙事的分析可使人们不再只停留在认为自己现在的失业糟透了的负面情绪之中。

吕格尔的时间旅程与诗学叙事交织法启发我们,以时间新顺序,可一直不停地进行新的过去事件的交织,不要被记忆所绑架。这个活动是重新将相关的事件一一再标示与交织,可以等同过去的记忆,亦可以不同于记忆。除了将事件重新交织之外,亦须配合时间的回顾,可以在时间的旅程概念下来回进行。当然这需要一个有勇气直面对过去的不好事件,要知道此时此刻,过去已然仅是过去,再也不能回到今日,亦不太可能完全重演。这是一种诗学的叙事。

这里我们借助吕格尔的三重再现概念(threefold mimesis)来说明其方法的特点。三重再现是以prefiguration→configuration→refiguration[4]为历程,即前构成—现在式构成—再现的构成,以我们原本的记忆中的事件被叙说的内容开始,形成一个现在的mimesis。对一个失业者的咨商,我们可以吕格尔之三重再现法,回到prefiguration,但要从configuration出发。从时间的间距看,无论这位失业者在某个岗位做了多久只是一个事实,可以依这个事实建构自己现场的叙事。但一般的失业者多数是往以后看,担心自己不再有价值,或不再容易找到工作。

在吕格尔的诠释学中,未来建立在此地此时对于过去的重新叙事之上。因此,一个现在呈现出来的我,是一个事实,如果担心,可以先叙事出一个一般职场上需要的我,他可以透过对过去的事件,特别是上次找到了工作的那种喜悦与被肯定事件作为交织。不要仅以现在的失落为主,就较易找到新的叙事交织。例如,何种过去的叙事,可以使自己找到过工作。以及将configuration找出来为主要的工作,以透过新的prefiguration建立现在的configuration,以完成refiguration。在时间序上,是以一个现在的时刻,同步回到过去的事件与世界,瞬间地,但当然时间差距上是略晚的,解读出新的、现在的诗学的叙事,以进行重构,行动就会基于此重构而配合完成。因此,时间是主要的不同点。在一般诠释学中时常使用到前构成、前理解,但吕格尔指出,前构成之所以得以建立出新的版本,是基于一次新的交织。交织过去尚未凸显出来的其它事件,循环之,交织之。愿意且接受回到过去其实是在现在,现场处理相关的过去的前构成。也可以说,这是重整地交织出新的前构成。

五、在华人文化哲学咨商中的应用

许多不了解华文者对西文译为中文的可能性表示过难以想象的困难。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我们能否应用西方哲学的诠释学方法处理华人文化生活中的人生问题?透过国际学圈的共同努力,海德格的德系诠释学、吕格尔的法系诠释学、高达美的诠释学已得到很多精彩的阐释,但是,一种哲学理论之所以有意义正是在于它是否有吻合的切入点被应用到生活中。依据吕格尔的理论,每一种哲学思维的创发,亦是一个叙事后的成果。我们依据过去的诸种学习概念,被启迪出新的或适切的概念创见。在当代华人世界观下,针对所有已记忆到的过去,如果可以依据时间与叙事重新整合,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许多人生问题的过去的事件,跨文化间的交流与互相冲击均可使所谓的社会人生问题出现,不由新的现场角度处理,将可能失去相互交织连接重新叙事过去的机会。例如,华人过去具有教育上的最高忠义性的价值系统,现在则要发生向当代资本社群的最多量的资本追求的转变。只有以“时间与叙事”的方法重新找出当代资本价值的看法,我们才会发现到一个转折,其实这种资本的堆砌,使人失去了对他人的无形品德的尊重,而转为以物化为主要的标准。当一群人冲向国际市场或开放国际市场时,我们亦很容易迷失自我,但找寻到自我在何处失去了对自我的信心,将是一个重要的回返的事件点,重新叙事之后,我们才会有机会重新深度理解现在的我与过去的我之间的叙事,以新的行动迎向未来。当行动改变时未来就会改变。endprint

在人生哲学的议题上,当代许多价值观的改变可以从时间的旅程与诗学叙事交织法的角度得到很好的理解。它可以整合出我们的现在与现刻的“我”,如何找寻相关的过去的事件,也开发出相关的新的过去的旁支事件得以重新叙事。这个方法对各种文化的社群都会有所帮助。以现在与现刻的“我”,重整过去的新交织,以现场的与现在的叙事,继续建立对未来的行动的依据,会对人生问题得到新的理解。

综上,在当代的西方哲学诠释学进路下,诸种研究诠释的思想均可有价值。但吕格尔之“时间与叙事”的诠释学,应可作为华人文字、文化的一个极佳的西式哲学咨商的进路,其主要因素是,在人的生活世界中,人最容易被所谓的过去事件影响,吕格尔之诠释,以时间的现场现在回返到建构新的可能性之过去新版本,这是一条创意路线。在此路线下,本文认为,足可作为当代华人与古代中华传统与文化之隔阖、间距、或差异的重新整合的可能理论。在应用性上,它是一种依据古典哲学精神的创作,因为古代的哲学创作最重视的就是发现所拟研究对象之运行元素、基础路线与可能的最小影响单元等。这一个理念,在吕格尔之诠释学下,更深化地用在人的普通语言使用上,针对过去加以述说,可以找出新的可能性,重新交织出新的整体性。并且,他也允许在不停歇的叙事之下,一直将这个整体的建构放置在开放的前提下,不停止人们对于过去的再建构与再发现。因此,当代社群可以依此方法,作为一个最主要因素建构哲学咨商方法。我们深切地盼望学界有更多的关注集中在这个哲学咨商的主题方法上,以继续研究当代的诠释学作为咨商方法的意义以贡献社会。

参考文献:

[1]Paul Ricoeur.Temps et récit : tome III[M].Paris: Seuil, 1985:349.

[2]Paul Ricoeur. Du texte l'action[M].Paris: Seuil,2013:137.

[3]Martin Heidegger.Being and Time[M].New York: Harper & Row, 1962:25-106.

[4]Paul Ricoeur. Time and Narrative: vol.I[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0: 54-76.

诠释方法 第4篇

关键词:跳远运动员,核心训练的作用,训练方法

1、前言

核心力量的训练, 越来越被业内专家和教练员们认为是运动员力量训练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对于核心训练的认识, 多数从事教学、训练的老师、教练们还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不能真正领会核心力量训练的实质和要点, 因而未能在专项训练中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研究与分析

2.1、核心力量的诠释

2.1.1、核心力量概念的界定

通过查阅资料和走访相关专家, 国内与国外专家学者对于核心区域的概念, 观点大体相近, 仅是叙述上存在一些差别。归纳出核心区域的界定上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核心 (Core) 通常上指躯干, 包括脊柱和骨盆及其周围的肌群。Ian Hasegawa认为, 核心肌群由腹直肌、腹横肌、背肌、腹斜肌、下背肌和竖脊肌, 并且髋关节周围的肌肉——臀肌、旋髋肌、股后肌群也属于人体的核心肌群。

核心是指人体肋骨以下至骨盆的部位, 它所包含的肌群有腹肌群、背肌群、横膈肌、骨盆底肌、交错骨盆及下肢的肌肉群 (J.H Pilates) 。

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看, 人体的“核心 (Core) ”是指脊柱、髋关节和骨盆, 他们正处于上下肢的结合部位, 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核心力量是指:该部位肌肉和肌群的力量能力 (张英波) 。

核心是腰、骨盆、髋关节形成的一个整体, 是指人体的中间环节, 具体是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包括骨盆在内的区域, 所包含肌群有背部、腹部和构成骨盆部的所有肌群。具体有:腹直肌、腹横肌、背肌、腹斜肌、下背肌、竖脊肌、骨盆底肌和交错骨盆, 并且髋关节周围的肌肉臀肌、旋髋肌、股后肌群也属于人体的核心肌群 (王卫星) 。

2.1.2、核心肌群的生理机制

腰-骨盆-髋关节包括29块肌肉, 都位于人体的核心部位, 这些肌肉在人体运动中起到稳定、传导力量、发力减力等作用。这些肌群对于人体在移动过程中保持平衡有着重要意义。竖脊肌是腰-骨盆-髋关节之中的一块肌肉, 但对脊柱和骨盆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 竖脊肌与腹肌还互相配合, 为人体在静止和运动中的各种技术动作的完成提供支持和保证, 在此骨盆肌群也参与工作。

骨盆带 (pelvic girdle) 是由骨组成的一个环状的架构, 附着上的肌肉对于稳定骨盆的正常位置非常重要, 特别是对于下肢加速、减速和髋关节内收外展运动的项目。这些骨在前面相接融合, 形成耻骨联合。由于骨盆和骶髂关节的柔韧性较差, 在运动时肌肉收缩和拉长对其施加的压力增加, 加上内收肌力的薄弱, 对耻骨极易造成损伤。因此, 只有稳定住骨盆才能保证髋关节肌群有效的工作。

2.2、核心力量对跳远技术的作用

2.2.1、核心力量对跳远技术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

核心力量存在于所有运动项目中, 都是以中心肌群为核心的运动链。跳远在空中飞行技术是强有力的核心肌群对运动中的身体姿势、运动技能和专项技术动作起着稳定和支持作用。任何竞技项目的技术动作都不是依靠某单一肌群就能完成的, 它必须要动员许多肌肉群协调做功。核心肌群在此过程中担负着稳定重心、环节发力、传导力量等作用, 同时也是整体发力的主要环节, 对跳远技术来说上下肢体的协同工作及整合用力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

2.2.2、核心力量可稳定脊柱和骨盆核心区域, 提高身体的稳定性, 起衔接上下肢的桥梁作用

对跳远运动员来说, 稳定脊柱和骨盆核心区域其重要性就如同房子的地基一般, 不但会影响四肢的动作, 更负有控制全身姿势正确与否的重责。跳远运动员要想减少在空中的阻力, 其中重要的一条是保持身体的直线性。但如果核心力量的薄弱可致使运动员在空中上、下肢过度左右摆动或上体前旋, 由此, 加大了阻力, 失去了重心的平衡就会影响运动成绩。因此, 只有通过加强核心控制力的训练, 竖脊肌稳固躯干, 才能确保运动员肢体摆动能力的增强, 从而保证了高质量技术动作的完成。

2.2.3、核心力量可改善跳远运动员的控制力和平衡性

根据物理学关于转动力矩在封闭的个体中保持恒定的原理, 下肢产生一个向前的转动力矩, 必然其它部位要产生一个相反的转动力矩, 这样才能达到平衡。此异侧上下肢的配合就能保持这样的平衡,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强有力的核心肌群能力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跳远运动员通过助跑-起跳-腾空后, 运动员在空中的控制能力和保持平衡能力就至关重要。如果控制不好身体的平衡导致身体前旋, 空中技术没有做完整, 这样就直接影响成绩, 因此加强核心力量的训练, 改善提高运动员的控制平衡能力至关重要, 也是提高成绩的重要保证。

2.2.4、核心力量可提高跳远运动员能量输出

核心肌群被视为一个盒子或者汽缸, 腹部肌肉在前, 背部和臀肌在后, 横膈肌作为盖板, 盆底肌和环绕髋部的肌肉群为盒底。当肢体发力时, 核心肌群蓄积的能量从身体中心向运动的每一个环节传导。核心部位拥有的肌群最大, 产能和储能也最多, 跳远助跑技术中的伸髋鞭打扒地, 看似脚对地面或人体的作用, 而实则为来自于腰髋肌群的原动肌群的发力, 并通过闭合式的动力链向下肢形成有效的动量传递。

2.2.5、核心力量是提高跳远运动员肢体协调工作效率的保障

躯干能够得到稳固的支持, 四肢的应力也能够随之减小, 由此肢体能够游刃有余的进行更加协调的技术动作。跳远运动员在腾空时, 强有力的核心力量能够保证身体在空中的姿势, 肢体可在腾空中协调运动, 并能在落地时, 保持身体的基本平衡。强大的核心肌群不仅是身体姿势变化的原动肌, 而深层次的小肌群扮演了稳定肌的角色, 两者共同参与、协调配合, 使得运动员的四肢技术动作完成到位。

2.2.6、核心力量对提高跳远运动员身体的起动速度和位移速度起着决定性作用

跳远助跑与起跳结合的技术是直接决定跳远成绩的重要因素。因为, 跳远是速度与弹跳完整结合的技术项目, 身体的起动速度与位移速度是决定身体向前的水平速度的决定因素。在平时的训练、比赛过程中, 经常能看到有的运动员空中的技术动作比较优美, 但缺乏助跑时的起动速度和身体的位移速度, 这样就导致了成绩不会很理想的结果。

2.2.7、核心力量的加强可预防跳远运动员出现运动损伤

加强跳远运动员核心力量的训练, 可使跳远运动员在进行快速助跑、起跳发力动作时, 强有力的核心肌群能够确保肢体在动作过程中保持在正常的位置, 深层小肌肉群的稳定功能起到关键的保护作用, 可预防急性损伤的发生。如果核心力量弱, 发力不正确, 潜在的运动损伤发生的几率会大大提高, 直接影响到训练的效果、比赛成绩。

3、跳远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3.1、跳远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任务

跳远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任务主要是为上下肢肌肉力量的传递和衔接创造条件和搭建平台。完成该任务的主要途径是提高神经对多块肌肉在时间和空间上募集和协作的控制能力, 这种能力的训练手段应突出协调、平衡以及稳定和不稳定、平衡与不平衡之间的快速、精确地转换为主, 不负重与轻负重的训练是完成这种类型训练任务的必要手段;核心部位是人体肌肉力量的薄弱环节, 参与工作的肌肉相当一部分是位于机体深层的小肌肉群, 这些肌肉不可能承受大的负荷重量。

非稳定支撑是跳远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主要形式, 不稳定支撑条件本身加大了训练的难度, 不仅提高了参与工作肌肉的力量投入, 而且也增加了肌肉损伤的风险, 所以核心力量的训练不宜与采用与发展四肢力量一样的大负重训练方法和手段。

3.2、跳远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原则

核心力量训练是指针对身体核心肌群及其深层小肌肉进行的力量、稳定、平衡等能力的训练。稳定是核心前期训练的主要目的。核心力量训练计划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在运动中使许多的肌肉群协调的做功, 而不是在完成像重力举动作时将某个关节孤立起来做功, 稳定性训练的目的就是要动员躯干深层的小肌群参与运动。

根据跳远运动员专项力量的需要, 根据所构成核心区域肌群的特性, 以及它在系统训练体系中所起的作用出发, 归结以下训练方法与手段。

3.2.1、根据跳远项目的技术特点, 最基础的核心力量练习的手段是徒手的单人练习。

此类练习适用于核心力量练习初始阶段, 目的在于使跳远运动员深刻体会核心肌群的用力和有效的控制身体, 这种类型的练习得到了大多数专家的认可和肯定。方法有:仰卧挺髋、仰桥、腿臂交叉两头起、俯卧两头翘等。

3.2.2、运用单一器械进行的练习。

主要是在平衡球、平衡板和悬吊绳等不固定轨迹的训练器械上进行力量练习, 可有效的动员躯干部深层肌肉参与运动, 并在动作过程中控制躯体始终保持正确的运动姿态。

方法一:双腿置于平衡球上的支撑练习动作方法:将两腿并拢置于瑞士球上, 两手撑地, 手臂与身体成90度夹角;脊柱保持正常位置, 与地面平行;控制身体不改变任何夹角;保持均匀的呼吸, 不要憋气。如果要进一步加强动作难度, 可以采用单手支撑、在瑞士球下放置半球式平衡球等手段。

方法二, 单腿撑于平衡球上的旋髋练习, 动作方法:平躺垫上, 一腿置于瑞士球上, 抬起上体呈一直线, 双臂伸展置于地面上;另一腿绕身体做内收外展的旋髋练习;保持均匀的呼吸。

方法三, 蹲起练习, 徒手站立于平衡球上, 两腿开立比肩稍宽, 做蹲起的动作;或者单脚站立于平衡球上做跳远空中技术模仿练习。此类动作过程中要保持脊柱处于中立位, 不发生扭转或屈髋的动作。

3.2.3、使用综合器械进行的练习。

单、双足站立于平衡球上, 做各种上肢持轻器械举、推、拉, 下蹲, 躯干扭转等多种形式的练习;坐于瑞士球上做各种形式的练习等。这类练习增加了练习的难度, 一般适用于跳远运动员核心肌群能力在中级以上水平的运动员, 他们都经过了初期的徒手或单一器械的训练, 能较好的控制身体, 在动作过程中保持躯干处于正确的身体姿势。这种练习的关键是使身体处于一种不平衡、或者是在不稳定的运动器械上进行训练。这种非平衡性力量训练是通过自身调整不稳定的身体状态, 达到训练神经-肌肉系统的平衡和控制能力以及本体感觉的一种练习方式。使用不稳定的装置进行力量训练不仅可以提高所训练肌群的力量水平和本体感受能力还可以激活核心肌群的参与, 并使其得到发展和提高。

3.2.4、在同伴协助下进行的练习形式。

这种练习形式可以有效提高跳远运动员动态条件下的核心控制能力。例如, 镜子模仿动作, 动作方法:训练者 (双) 单腿站立, 膝屈曲, 髋屈曲, 背部平直, 保持躯干稳定不左右摇摆;训练者模仿做同伴动作的镜面动作。随着躯体控制能力的提高, 可以增加训练难度, 比如站立在平衡球上进行练习, 动作加上上体的转动等。

3.2.5、双人共同进行的练习。

可以使用橡皮筋两个人同时练习, 两人并行仰卧, 将橡皮筋分别套在练习者的左、右 (内侧) 脚的中心, 同时做腿的内收动作;或者是站姿的练习。

以上练习均按照小负荷多次数的训练原则, 静力练习时间每组15-30s, 动力练习每组重复20次以上, 随着运动员能力的提高, 可采用加大难度或提高强度的方法, 以适应训练需要, 比如逐渐延长时间、增加练习次数或加大负荷重量, 由徒手练习更换为有器械负荷的练习, 负重量逐渐加大, 动作形式逐渐复杂等等。在训练中要严格控制身体姿势, 并使呼吸配合动作, 强调神经系统的参与, 一定要运动员体会到每一个动作的要点, 做到“身到心到, 身心融合”。

4、结论

4.1、核心力量训练是跳远运动员体能训练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是提高跳远运动员各项运动素质的重要前提之一。

4.2、对于跳远运动员来讲, 核心力量训练的主要作用在于能够稳定跳远运动员的脊柱、骨盆, 保持正确的身体姿态、提高身体的控制力和平衡能力, 提高运动时由核心向四肢及其他肌群的能量输出, 提高身体的起动速度和位移速度, 提高肢体协调工作效率, 预防运动中的损伤及伤后恢复, 从而有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

4.3、教练员在训练中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应根据运动员的个体特点, 结合各种运动能力具体实践。

参考文献

[1]王卫星, 李海肖.竞技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北京体育大学, 2007.8.

[2]李山.核心稳定性与核心力量训练.西安体育学院, 2009.12.

[3]郑钦凯.初探核心稳定性和核心力量及其作用, 2009.9.

店长的诠释 第5篇

店长是门店运营的核心,一个优秀的店长即是一个有效的总部执行者,又是一个成功门店的经营者,带领团队,对顾客进行满意服务,为公司赢得相应利润,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店长的定义:

①店铺最高管理者,负责对店铺的人、财、货、场的管理; ②团队的领导者,带领团队完成店铺目标(盈利); ③企业文化信息传递的纽带;

④公司销售政策的执行者和具体操作者; ⑤企业产品的代言人。1.2店长角色的定位

店长对自己的角色这样认识,“店就像一个家,店长就是这个家的家长。要操心这个家的一切人员、货品、卫生、陈列„„方方面面的都要照顾到,任何一个小节的细节考虑不到,就有可能给工作不良的影响;准确认识店长所扮演的角色,是演绎好个人职业舞台上所选择的角色的重要性。店长的七大角色:

--沟通者:正面传递信息,组织内部沟通桥梁

--培训者:培训员工(员工能力提高不上来,店长发展受阻)--评核者:观察、评估、回馈、跟进同事表现--激励者:成功的啦啦队长,推动同事达成目标

--领导者:给团队定目标(营销目标、建设目标)为店铺的发展指明方向--执行者:执行公司和老板的意愿--仲裁员:公平、公正处理店铺问题

因此店长需要站在不同的立场上,综合地、科学地分析店铺运营情况,全力贯彻执行公司的经营方针,执行公司的品牌策略,全力发挥店长的职能。1.3店长的工作职责 “作为店长是店铺中的最高管理者,是店铺人、财、物、场的监控负责人,并身体力行地推动公司企业文化和品牌理念,推动员工共同完成公司的销售目标与服务标准,带领员工寻求更好、更为有效的方法并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

1、了解公司企业文化与品牌,依据品牌的特色和文化进行销售推广;

2、遵守公司各项规定,执行上级指示完成公司下达的任务。

3、负责管理日常工作,监督、考核导购员的工作表现,以及反映员工的动态并进行培训;

4、负责店铺内货品补齐货、商品陈列工作,掌握店铺销售动态,及时反馈各方面的信息;

5、负责盘点、电脑系统操作和帐本的制作,保证商品、数据交接的准确无误;

6、协助主管处理与改善店铺运作的问题;

7、协助主管与公司的沟通与协调;

8、了解周围店铺及品牌销售情况,登记并提供每天的客流量资料;

9、激发导购员的工作热情,调节货场购物气氛;

10、处理顾客意见与投诉,并对各种突发的意外事件,如:停电、盗窃、火灾等迅速做出判断和处理;

11、按要求地执行公司下达的各项推广活动。点燃员工的热情之火

美国通用食品公司总裁C.弗朗克说:“你可以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也可以买到一个人指定的工作岗位,还可以买到按时计算的技术操作,但你买不到热情,而你又不得不去争取这些。”唯一让人永无止境追求的是热情,热情是火,可以点燃干柴,也可以融化冰雪

热情,就是一个人保持高度的自觉,就是把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调动起来,完成他内心渴望完成的工作;热情是一种强劲的工作情绪,一种对人、事、物和信仰的强烈情感。

热情是店铺管理必不可少的内容,一名成功的店长必须学会激励员工,点燃员工热情之火。

1、给员工多一点亲情

一张精美的明信片,几句祝福的问候语,在员工生日时奉上,将给员工极大的心灵抚慰。当面赞扬员工工作业绩,员工心里喜洋洋,面子十足,第二天就会以十倍的工作热情回报你。

2、给员工多一点微笑

微笑是冬天里的一盆火,令人愉悦。一位经营小商店的负责人说,他宁愿聘请一位小学未毕业的女职员(前提是她有可爱的笑容)也不雇佣一位面孔冰冷的女哲学博士。同样,店长和老板要获得员工的喜欢,就必须学会微笑;店长和老板要使员工效率高一点,也必须多一点微笑。店长和老板如果表示对员工的喜欢,就证明对员工工作有了肯定。一旦没有微笑,员工就感到紧张,就会感到缺乏向心力,牵引力和凝聚力,工作就很难做出成绩。既便员工出了点差错,店长(老板)也要微笑,因为笑容能使员工恢复自信,更感到店长(老板)的关怀与温暖,会用功绩来祢补差错。

3、给员工多一点倾听

对员工提出的建议,微笑着洗耳恭听,记录在册,即使对员工不成熟的意见,也要耐心倾听下去,并给予解答。员工好的建议与构想,张榜公布,给予奖励。奖励一个人,激励上百人,整个员工队伍的干劲就被调动起来了。

4、多给员工一点奖励

奖励是称赞的升华。高明的店长对员工的劳苦绝不会仅仅停留在空谈上,而总是会给予奖励。及时的奖励如同空中加油机,否则,错失良机的后果远比不加油糟糕。

5、给员工多一点称赞

“人人都喜欢称赞”。美国前总统林肯曾这样说:“人类本质里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人肯定”。美国口才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美国钢铁公司首任总裁夏布曾经说:“促使人将自身能力发展到极限的最好办法,就是赞赏和鼓励。”他同时还指出自身长辈或上司的批评,最容易丧失一个人的志气,我从不批评他人,我相信奖励是使人工作的原动力。称赞是激励员工工作的动力,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赞语,都会使人感到无比温暖。

批评员工要讲究方法

批评员工是推动工作的武器,也是店长(老板)在工作中经常使用的行之有效的一种管理方法。而批评的方法将直接关系到员工的工作情绪,所以,必须要讲究批评的方法。

日本一家机器制造厂的老板发现装配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对一些剩余的小零件总是不太珍惜,常常随手丢弃,他多次提醒也不见效,一天,老板突然走到工厂装配区的厂房中间,将一筒硬币抛向空中,任其洒落在各个角落,然后一言不发地踱回了自己的办公室。工人们见状,莫名其妙,一边纷纷捡拾散落在地上的硬币,一边对老板的古怪行为议论纷纷。

第二天,老板把装配工人召集起来开会,发表了他的观点:“当你们看到有人把钱撒落在地的时候,表示疑惑,认为太浪费,所以一一拾起。但平时你们却习惯把螺帽,螺栓以及其他一些零件丢在地上,从不捡起来。你们是否想过,在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的今天,这些硬币其实是不值钱了,而你们所忽视的零件却一天比一天有价值。”一番入情入理的话语,使大家幡然醒悟,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乱丢零件了。

允许员工犯错 法国一家汽车制造公司的老板准备物色一位职员去完成一项重要的工作,在对众多的应聘者进行面试时,他只问了同一个问题:在以往的工作中你犯过多少次错误?在获悉大多数应聘者都是一贯正确时,他却把这项工作交给了犯过多次错误的一位先生。他说:“我不要20年没有犯过错误的人,我要犯过错误,但能及时改正错误的人”。开始工作时,老板交给这位先生一本错误备忘录,嘱咐道:“你犯过错误,都属于你的工作成绩,但是你要记住,同类错误只能犯一次”。生活中只有无所事事的人才不犯错误。干工作都难免犯错,重要的是错了能改,及时总结经验。

“当员工冒险犯了平常的小错时,不应过多指责;当冒险成功时,务必多加赞赏,给予相应回报”

解决店铺内部纠纷,排解不良情绪

店内的人际关系,无论对店铺的运作,或是在员工的心理需求方面都非常重要。即使是销售上有分工,如果员工之间能互相合作,也将很好的完成自己所负责的销售工作,因此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1、及时发现问题,排解不良情绪:“面对不满的员工,应该要表现出体凉和深切关心的态度,让员工感觉到可以畅所欲言的气氛,通过共同的话题,解决下属的情绪”。

2、善于创造沟通的时机,化解矛盾:面对激愤的员工,双方进行沟通时,一定要非常冷静。如果带情感用事的成分沟通,将防碍谈话的进行。因此,为仰制员工感情的高涨,有时也需要适当的冷却,以待再次寻找合适的沟通时机。

3、加强了解,保持良好关系:了解自己店铺人员的个性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例如生活上的了解、情感上的沟通、亲人的问候等)调整意见与利弊关系的对立,促进相互的理解与宽容。

培养员工的竞争意识

一只狼狗追一只小兔子,狼狗使劲追,小兔子使劲跑,但最终狼狗也没能追上。小兔子回到家对其母兔说:“今天有一只狼狗追我。” 母兔问:“追上了吗?”

小兔子回答:“肯定没有追上,它怎么会追上我呢?那只狼狗只是为了一顿饭在追我,而我却是为了一条命在跑啊”。

很显然,兔子这样生存是提升其能力的重要外在条件,也是推动其发展和进化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在大自然的环境中,还是在商业市场的生态圈中,竞争都是动物和人类、团队和公司获取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法则。在员工竞争意识的培养方面,许多著名的管理者认为,不管是员工,还是公司本身,如果具备了那只兔子的心态,认识到“跑不快就会没命”,那一定能跑得快,公司一定发展的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这个竞争残酷的时代,一切都有瞬息万变的,任何人都不能保证自己能立于不败之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才是高明之举。店长(老板)想快速发展店铺,就必须从思想上有危机意识,并积极培养员工的竞争意识。

适应角色转变,扎实开展团的工作

———共青团铁东区委书记的述职报告

2011年是适应角色转变、思想进一步成熟的一年。这一年,自己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紧紧围绕党的中心,立足本职岗位,较好地完成本线的工作任务。自己政治觉悟、理论水平、思想素质、工作作风等各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总的来说,收获很大,感触颇深。

一、以德为先,进一步提升个人思想素质

过去的一年,我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以一个团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个人的道德修养、党性锻炼、思想素质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一是道德修养进一步提高。作为一个团干部,我的一言一行、我的自身形象将直接影响到团委各成员,甚至更广大的青少年。因此,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每时每刻提醒自己,从小事做起,注重细节问题,做到干净做人、公正做事,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的工作,要求自己在工作中诚实、守信、廉洁、自律,起好表率作用。二是党性锻炼得到不断加强。不断加强自己的党性锻炼,我严格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党员纪律处分条例》来要求和约束自己的行为,牢记党的宗旨,在团的工作中,以广大青少年的权益为出发点,务求时效。三是政治思想素质不断提高。一年来,我继续加强学习,积极参加理论中心组学习,经常自发利用休息时间学习,积极参加团省委组织赴井冈山革命传统与理想信念教育专题培训班、区委区政府组织赴清华大学县域经济培训班,通过“看、听、学、思”,进一步加深了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进一步系统掌握了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对共青团工作的要求。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我通过学习原文、听专家讲课等,开拓了思想新境界,政治思想素质有了新的飞跃。

二、以能为先,进一步加强组织工作能力

在上级领导的信任和支持下,我本人也自加压力,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注重与同事、与兄弟单位团委书记的交流,虚心请教,不耻下问,使各项工作都有序地开展。一是工作的统筹安排能力不断加强。我尽量做到工作提前一步,有计划、有安排、有预见性,保持思路清晰和决策的科学,力求操作有序,顺利开展。二是工作的协调能力不断加强。在工作中,我注重与上级的及时衔接、汇报,同时也注重与基层的交流沟通,听取多方意见和建议,从大局出发,对上做好配合,对下做好团结。三是有创新地开展工作。在工作中,我注重不断创新,使工作保持生机,使管理不断趋向人性化、合理化。

三、以勤为先,进一步提高团的业务水平

担任团委书记以来,认真了解情况、掌握知识,积极向团委领导、向前任书记学习、请教,了解团情、团史,努力掌握团的基本运作方式程序,便于更好地开展工作。加强沟通了解,增加感情,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团组织和团员青年的有关情况,以“活动”来强化自己的知识和水平。一年来,我立足以活动来促使自己尽快适应角色,迎接挑战。今年五四,团区委以全区人居环境整治为依托,以“五四火炬传承九十二载生生不息,铁东青年投入人居环境立志强区”为引领,积极开展了“共青团路,红领巾街”,“铁东青年林”等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深化了理解,使自己对团务工作有了全面的、系统的提高,为今后更好地提高团的业务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以绩为先,进一步完善团的组织建设

把《关于进一步深化“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实施意见》落到实处,把党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团的建设中去,使团的建设纳入党的建设的总体规划。依托党建,从政策层面来解决和落实基层团组织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是基层团干部的待遇问题。积极争取党组织在团干部配备上的重视和支持,基层团干“转业”得到了很好的安排(叶赫的荣威,住建局遇良,卫生局王国宴等);二是解决好基层团组织活动的经费问题。积极争取专项,今年为每个乡镇街道从团省委争取经费三千元,共计三万六千元;三是团的基层组织格局创新工作。按照“1+4+N”模式,通过换届调整选配了大批乡镇(街道)团干部,变原有的“团干部兼职”模式为现在的“兼职团干部”模式,提升了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此次工作得到了团市委的充分认可,2011年四平市组织部班工作会议在我区召开。

以服务青年需求为目的,从单一组织青年开展活动转到生产环节,开展就业培训、创业交流、贫富结对;以服务党政中心为目的,发挥团组织自身优势,引导青年树立市场意识和投资意识,强化科技意识和参与意识,投身知识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文明创建、环境整治、植绿护绿、社会治安等活动,把党政思路实践好。突出做好当前新兴的农村、社区和非公经济组织建团工作,延长团的工作手臂,丰富团的组织形式。先后与农联社、吉林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积极协调,为青年创业就业提供帮扶支持。特别是吉林银行的“吉青时代”小额贷款项目更得到团省委的无偿贴息。

五、以廉为先,进一步保持清正廉明形象

作为新任职的年轻干部、党员干部,我既感受到了组织的信任与关怀,同时也感受到了责任重大。我区在党委和政府的带领下,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越是这种时候,就越需要我们这些干部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深知,作为一级干部,应该努力做到“清正廉洁”。古人说“物必自腐而虫生”,腐败现象表现上看来是经济问题、道德问题,但深层次的原因却是理想信念出了问题。要不断加强实践锻炼,要结合党的历史经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以及自己的工作和思想实际,来刻苦磨炼自己。勇于剖析自己,积极开展自我批评,净化自己的灵魂。不断增强拒腐防变意识。在思想上、在行动上、生活中争作表率。在团区委开展“争做勤廉表率,竭诚服务青年”主题教育,召开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活动动员会,全面启动党风廉政建设宣教活动。按照学习贯彻区委、区纪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精神,强化组织领导,制定工作计划。我们根据2011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评要求,为了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成立了团区委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并由我任组长。按照“一岗双责”的责任要求,明确了单位正职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每年约谈团干部一次,就有关廉洁从政个人“不准”和“禁止”行为适时对所管的团干部进行廉政谈话。

诠释的越位 第6篇

《噪音》2000年在我国出版以来,各类出版的文献或网站很少有对于本书的评论。学者张一兵教授在其近作《无调式的辨证想象》一个附注中有所提及,他对阿达利把复杂的音乐简约化的做法提出了批评。而《天符新论》网站一位署名为赵晓的文章《音乐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对于阿达利的观点则给予充分肯定。那么,《噪音》这本论调格外激进的书到底说了些什么?其立足点到底是什么?

纵观全书,阿达利的一个中心论点就是:音乐的功能不在审美,而在政治、社会中。倾听音乐就是倾听所有噪音,而噪音就是权力的根源,音乐的本质是属于政治的。所谓音乐的政治经济学就是把“音乐视为一系列被噪音换言之,对差异的质疑所侵犯的秩序换言之,差异的继承”。音乐在政治上通过渗透、分裂和排斥,制造和谐,控制社会暴力,消解任何反对意见,以音乐话语构建统治阶级自己的身份,从而造成人的失语。这样,音乐便成了现实的消音器。因此,音乐直接与文化暴力相挂钩,音乐只不过是现实的合法化的文饰。

为什么?阿达利认为:西方知识界观察世界未能明白世界不是给眼睛看的,而是给耳朵倾听的,人不能看得懂,却一定能听得到。那么人们听到的是什么呢?各种噪音,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有组织的噪音:音乐。噪音和社会、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不是色彩和形式,而是声音和对他们的编排塑成了社会。”

据此,阿达利依据政治经济学的生产、消费、分配也就是从音乐的使用价值到交换价值的转化的基本框架详细分析了音乐的历史发展,进而分析了整个音乐史所展现的无不是音乐/权力的关系的历史。

音乐起源于仪式的杀戮,它是形式杀戮的模拟。噪音是暴力,而音乐是噪音的一种导引。它压制其他声音,让人们只能听见一种声音。因此,它是暴力的升华,是社会秩序和政治制度的整合剂。音乐在起源上就充当了政治教化的功能。

在远古向文明发展的过程中,虽然音乐家的地位很低贱,但是古代宗教还是创造出了音乐家/教士的阶级,音乐仍然与权力系统紧密相连。音乐是政治图景的反射。

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宫廷、教会所雇佣的乐师、音乐家在经济上便受到政治、商业机器的控制。音乐家只能靠演奏取悦王公贵族来维持生计。十八世纪开始,仪式化的归属变成再现,音乐家职业化,音乐慢慢的走向了市场取向。这个时期以音乐会为主,音乐会展现的是完美的寂静,使得人们相信整个社会存在着和谐。

阿达利进一部分析了留声机发明以后的音乐制作,由于大量重复的复制,音乐失去了仪式、宗教性,音乐的意韵已不复存在,音乐中存在的空间让位给单一的时间,大量的重复造成意义的缺席,音乐更成了监控的工具。

更为有趣的是阿达利对于音乐畅销排行榜和爵士、摇滚音乐的分析。他指出,畅销排行榜以平等的逻辑扩散了匿名的控制,造成了人的异化。而爵士、摇滚音乐造成了一种群体的同一性,大大加强了对于年轻人的制约机制。因此复制的音乐是造成社会单向度的罪魁祸首。

从阿达利的对于音乐史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福科“系谱学”的深刻印记,福科的系谱学旨在揭示知识/权力的关系,福科反对权力仅仅停留在宏观方面或者在统治阶级那里,并认为权力本质上是压迫的理论,权力无所不在。阿达利则把福科的知识/权力换成了音乐/噪音权力。无疑,在很大程度上,阿达利的音乐政治经济学的分析也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的批评。比如,他认为,在音乐团体制式形成后,管弦乐团的组成及其组织也是工业经济里权力的象征。而统治阶级和指挥家互相认同,这样,音乐变成了统治者的同谋。

阿达利的对于音乐史的分析步阿多诺后尘。阿多诺对于西方音乐发展史曾经有过很深刻的分析,依他之见,一部西方音乐的发展史,也是西方社会历史的深刻表现史。如果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已经有了对自然加以审美控制的冲动,而贝多芬则代表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高阶段。阿达利则把阿多诺的音乐社会学向极端推进了,一言以蔽之,整个一部西方音乐史是一部噪音的发展史,音乐等同于政治驯服的工具。这样,作为整个人类文明史一部分的形式极其复杂的音乐被阿达利送上了断头台。

笔者认为,阿达利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中,音乐失去质而被量化,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被人们当成可以购买的商品的说法颇有见地。事实上,在资本主义商品时代,无一物不成为商品,这是一种非强制化的统一过程。“重复的科技使人们得以使用一个主要的象征以及与权力有关的特权。因为从根本上,在这一个为外在性、匿名以及孤独所掌控的世界中,重复是惟一存留社交的元素,也就是说仪式秩序的元素。不管其形态为何,音乐是权力、社会地位的以及秩序的符号。作品的重复将想象与暴力从一个不时压抑语言的世界一个社会阶级的再现中,引导出来。”音乐在重复阶段变成了“匿名权威”。

阿达利对于商品社会中音乐成为一种商品,从使用价值转化为价值的分析有很强的穿透力,这也是《噪音》一书的长处所在。在前资本主义阶段,音乐是音乐的再现阶段,也就是说,音乐还不是一种商品交换。而在资本主义阶段,音乐已经失去了单纯的再现功能,成为一种和任何其他商品一样的可复制的“物”。任何人,只要你愿意花钱,你就可以买到音乐,音乐被定义在一种单纯的抽象,一般化的交换,音乐等同于金钱。这种理论比对于当前贫乏的大众文化批评要深刻的多。但是,这并非阿达利分析问题的中心之所在,他的主要意图仍然是要从对于经济学的分析中强调音乐的噪音功能,阿达利这里分析的前提本身就是假设的,他首先在方法上预设了音乐与噪音的等同关系,进而说明音乐所含的权力之所在。这就把问题过分简单化了。再者,阿达利过分强调音乐的预言功能,把音乐作了近似于巫术的说明,他走的太过头了。

阿达利在书中的所举的例子只是历史上的两个极端代表而已。当希特勒用喇叭播放瓦格纳的音乐来“激发”德国人的激情时,我们并不能把纳粹本身与瓦格纳的音乐等同起来,瓦格纳的音乐并非培育纳粹的温床。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后,勋伯格创作了《华沙幸存者》,以控诉纳粹对于犹太人的迫害。不错,在历史上确实有着把音乐意识形态化借以加强统治的例子,但这并非音乐本身的过错。如果阿达利说日丹诺夫的宣言是一种政治宣言,那么,萧斯塔科维奇的音乐便是一种来自生命深处的反抗,一种反政治宣言。那真是音乐史上的一个奇迹。再往前追溯,纵然巴赫作为一个家臣的角色,其《平均律钢琴曲》显示了迄今无人知晓的开展和声对位的可能性,但它也无助于政治的发展。

笔者以为,每一个社会形态中所产生的音乐无不打上那个时代的社会烙印。但是,就作为人类艺术形式的一大种类的音乐,教化功能只能是某类音乐的部分功能,而不是全部音乐本身。音乐不同于噪音,音乐不同于政治工具本身。这样,在一种错误的前提下,阿达利推理的结果便可想而知了。

用爱诠释师德 第7篇

师德之爱, 在于爱岗敬业。我们所从事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我们应忠于职守。如果我们不去恭敬地做好它, 也许将来的某一天就会失去生存的基础;虽然每一节课也许只是为学生讲解了一个知识点, 演算了一道习题、解决了一个教学难点, 但也就是在这一个个知识点的学习中, 培养和造就了祖国的栋梁之材, 继承和发展了祖国悠久的文化!我们难道不应该认真地恭恭敬敬地去做好它吗?

从我们选择教师职业的那天起, 我们就选择了奉献。教师就要像那默默奉献的绿叶, 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娇艳。“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是的, 爱的力量是神奇的。“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培养人的工程是最为艰巨和艰难的。难道我们就不该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自己的学生吗?

王萍:缜密构思,倾心诠释 第8篇

参与或设计:

湖南省常德第一人民医院

常德湘雅医院

湖南省人民医院

圣卢西亚精神病医院

……

王萍是怎么进入建筑设计领域的呢?这还得从1979年说起。

那一年, 她参加了“招干”考试, 并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由于对绘画有浓厚的兴趣, 并且有一定的天赋, 1980年, 她考入新疆的一家设计院工作。在新疆工作的这段时间里, 她在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建筑系学习了建筑设计的相关课程。

1989年, 她被调入湖南省建筑设计院从事建筑设计, 这一干就是20多年。

回忆这些年的经历, 虽然遇过困难、有过压力, 但是王萍觉得自己还是很幸运的, 天赋、兴趣和机遇, 共同促使她进入了建筑设计这个自己非常喜欢的行业。

服务一家医院建设10余年

在王萍参与的多个项目中, 有一所医院不得不提——湖南省人民医院。

从1990年开始, 王萍便参与到了该院的建设项目中, 并且一直到今天。可以说, 她参与并且见证了湖南省人民医院近二十年来的医院建设。包括老的门诊综合楼、老的住院楼 (当时是边拆边建, 属于新扩建项目) 、医院综合楼、医疗急救外科大楼以及配套的辅助项目。经过这些年的建设, 该院的规模已经从上世纪90年代的1000床发展到目前的2500床。

这个项目让王萍深刻感受到, 从设计角度来说, 老医院的扩建比新建一个医院的难度要大得多。老医院受场地条件、原有医疗分布条件、设备条件、原有建筑条件、新的设计要求、法规以及医院不停业的医疗条件所限制, 要做好一个医院的设计就更不容易。但同时, 王萍也觉得自己很幸运, 用她的话说, 不是每个设计师都有机会经历一个医院这么漫长的发展过程, 这种机会很难得。

直面问题, 努力寻求最佳方案

在多年的医院建筑设计经历中, 王萍曾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

在设计过程中, 有时候医疗设备还没招标, 故很难提供大型医疗设备的设计条件与预留预埋洞口。王萍和她的同事通常按“同类型偏大”的方式预留, 但是不可避免地会有偏差, 施工后修正还是有所浪费。

还有一些院方对流程设计和细部设计重视不够, 偏好华丽的外表和高档的装修, 导致许多新搬迁的医院没用多久就发现存在严重的缺陷。有些医院有超大的绿植场地, 都集中在建筑外围, 患者和医生所用的环境却看不到绿化, 有的甚至是暗房。由于南方气候的原因, 卫生间的位置也是颇有争论的一个问题, 不同的设计各有利弊, 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

面对种种问题, 王萍和同事们需要做很多的工作。每个设计方案, 她们都要仔细调研分析, 然后结合院方的要求和建议, 以及医院的管理水平和资金投入, 全盘考虑, 努力找到最佳的设计方案。如果院方提出了不同的方案, 她们会结合当地条件和医院实际情况, 详细列出各种方案的利弊, 供院方选择。如果院方的意见不科学, 她们就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反复与院方沟通, 引导院方。

采访后记

和王萍聊天, 你一定会被她乐观的性格所吸引。这种乐观向上在她所谈及的每个项目中都能体现出来, 无论是对工作, 还是对人, 她总是有那么一种无畏的劲头, 我们相信, 她的这种乐观, 会让她一直幸运下去……

印象

“能很好诠释人性化设计理念的人”

在她的医疗建筑作品中, 充分运用了“接触自然是最好的治疗”这一理念, 为患者和医护工作人员创造一个明亮、温馨、轻松、生态的建筑内部环境, 以及在有限的用地环境中创造出更通透、视野更开阔的室外绿色空间。并通过合理的总平面布局设计, 有效组织车流、人流, 尽量减少患者及家属的时间消耗, 减轻其精神压力;充分考虑患者的隐私权, 合理布局各功能科室, 方便患者。在她的作品中, 她一直尽各种方式创造出一个怡人的、适合患者休息的舒适环境, 她是一个能很好诠释人性化设计理念的人。

——湖南省建筑设计院医疗建筑设计研究部冯娇

对话设计师

问:对您影响最大的设计师是谁?

答:建筑大师赖特对我影响很大, 他在20世纪崇尚自然的建筑观和有机的建筑组合, 为我们的建筑发展奠定了基础, 时间证明他是那么的卓越, 我们现在注重的自然生态环境的设计理念正是沿着前辈们的足迹向前发展。

问:您最喜欢的医院建筑设计方面的书刊有哪些?

答:我喜欢《德国医院建筑设计》这本书, 它比较系统, 不仅有公立医院也有私立医院。其中的建筑在医院规划的基础上, 循序渐进地建设, 使医院有序发展, 因而许多医院完整地保留和延续了下来, 有些二战前的医院现在还在使用。

问:您秉承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答:一切以人为本, 建设人性化的生态医院;以人为中心, 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

问:您认为女设计师有哪些风格和特点?

答:女设计师在设计中更细致更有耐心, 尤其对于医院建筑, 功能繁多, 流程复杂, 设计时更需要有耐心来支撑。

问:您对医院基建管理者有哪些建议?

《厚黑学》诠释(二) 第9篇

办事二妙法,一为锯箭法,一箭入体,“外科医生”只锯体外箭肝,入内部分推给内科,一推了之;二是补锅法,“补锅匠”支开主人,故意敲大裂纹以多补几个钉子,把事弄大以为渔利。作者认为,民国初年,是锯箭补锅二法互用,其意盖在揭露官僚政客在政治舞台上左右逢源、常胜不败的秘诀。

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说:“李宗吾的这些书,当时我都读过,学问好,文章写的也好,属于怪才一类。”林语堂先生说:李宗吾其时,“英雄豪杰”满天下,他们出卖灵魂,认贼作父。正义沦亡,是非不辨,厚颜事人,帮凶帮闲,国乱民困,厚黑猖獗。《厚黑学》出,“知己而又知彼,既知病情,又知药力,西洋镜一经拆穿,则牛渚燃犀,百怪毕现,受厚黑之牺牲者必少,实行厚黑者,无便宜可占,大诈大奸,亦无施其技矣!……亚李之《厚黑学》,有益于世道人心,岂浅鲜哉!”

李宗吾怪才,特立独行,玩世不恭,用奇特的思维方式写成奇书,正话反说,讽谕醒世,岂真教人厚黑,推行厚黑之徒哉!若他真信厚黑,自必躬身实践,以获私利。然自李推厚黑学后,反成了天地鬼神临之在上,质之在旁,每想做一事,刚一动念,自己就想道:“像这样做去,别人岂不说我实行厚黑学吗?”重庆关监督是天字第一号肥缺,他不肯干。官产竞卖和清理处总经理,也是发财的机遇,但他要求把200元的月薪减到12元方去就职,弄到机构裁撤时要借50元路费才得回家。他自己解嘲说:“我之不能成为伟人者,根源实在于此。厚黑学呀,你真是把我误了!”实际上正如柏杨所说,李宗吾先生之能够寿终正寝,而未被绳捆索绑到公堂乃是天之眷顾,已属万幸了。

待到抗战时期,作者对厚黑看法有了些改变,认为厚黑行为有利有弊,可褒可贬。对外有利,对内有弊,于公可褒,于己可贬。厚黑用于图一己之私利,是极卑劣之行为,用以图众人之公利,是至高无上之道德。日本是厚黑立国的典型,中国当以厚黑救国,以厚破日之黑,以黑破日之厚。对国人用厚字事事让步,任气可受;对列强用黑字,凡可以破坡帝国主义者,无所不用其极,一点不让步,一点不受气,一切旧帐非算清不可。以牙还牙,意气用事,以暴易暴,以毒攻毒,岂非善策大略哉?!研究深入之际,不禁把自己也绕了进去。

综观李宗吾一生,当其辞世时曾有挽联如下,仍可见其初心。 (1) 教主归冥府,继续阐扬厚黑,使一般孤魂野鬼,早得升官发财门径;先生辞凡尘,不再讽刺社会,让那些污吏劣绅,做出狼心狗肺事情! (2) 寓讽刺于厚黑,仙佛心肠,与五千言先后辉映;致精力于著述,贤哲品学,拟念四史今古齐名。

再者,李宗吾评论古人,也常以偏盖全,强词夺理以称其厚黑之说。以厚黑之祖曹操而言,由于戏剧的演绎,曹操在平常人的心目中,已被铁定为白面奸臣贼子,但这不是历史。罗贯中《三国演义》秉尊刘抑曹之意,不但对曹操的一些污点劣迹大肆演染,即使一些正当谋略也被说成阴谋诡计,把曹操描绘成一个阴险、狡诈、令人发指的白脸奸臣,但这毕竟是小说家言,不足为凭。

因此,近人为曹操翻案者相继而出,予以定评,主要有鲁迅、剪伯赞、郭沫若和毛泽东。鲁迅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然不是曹操一党,但总是非常佩服他。”剪伯赞说过:“曹操的天下,是自己打出来的,不是从姓刘的手里接收过来的。假如曹操痛痛快快披上皇袍,谁能说他不是太祖高皇帝,就因为他把皇袍当作衬衣穿在里面,反而被人抹上一脸白粉。”毛泽东一生酷爱“三国”,有挥不去的“曹操情结”,一生有近百次提及曹操,称赞曹操是“真男子,大手笔”,在所有历史人物中受到的评价最高,肯定最多。

《三国志》作者陈寿对曹操也是持肯定态度的,他对《武帝记》作评说: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览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四,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但我们仔细读来, “鞭挞” (鞭打驱使) 、“矫情任算” (掩饰真情, 运用计谋) 等也并非光明正大的褒义词。

近年,有关曹操的著作甚多,笔者所见即有《睁眼看曹操》、《曹操枭雄人生》、《曹操九九方略》等专著,同时其他史书涉及曹操的也不少。总括而言:曹操是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一个人物,毁誉参半,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李傲在《睁眼看曹操》中说:“似这等的个性英雄,天下恐怕很难找出第二人。如果你哪天抛弃了心中的偏见,静下心来,细品三国,水煮曹操,你就会发现,展现在你面前的将是一个亦阴亦阳、亦明亦暗、亦是亦非、亦奸亦忠的多维人物,他是那个复杂时代的枭雄的典型代表。”

曹操乘乱而起,征讨董卓,镇压黄巾起义中壮大了自己,迎献帝,破袁术、杀吕布、败袁绍统一了北方,兴屯田,修水利,抑兼并。知人善任,唯才是举,三国中曹操网罗人才最多,谋士猛将,相率归向,故使其统治地区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三分天下有其二, 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但曹操思想多由申商权势之学, 挟天子以令诸侯, 横行霸道擅杀后妃, 诛除异己, 杀孔融、假手除去弥衡。专权用势, 逆我者亡, 在清洗拥汉派的活动中, 不仅斩杀了车骑将军董承等, 还逼死了居功至伟、第一谋士荀。控制中央朝庭, 建立国上之国。特别是孙盛《杂记》中提到曹操“宁我负人, 毋人负我”的一句话, 深刻描述了曹操“一代奸雄”的心态。

化学诠释“07·10”信息 第10篇

2007年中国和世界各类“十大”评选结果陆续揭晓, 本文根据2007年“十大”信息编制一组原创题, 供高考备考时参考, 旨在引导中学化学教学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突出化学社会价值取向, 以适应新高考新课标的新要求.

一、世界著名的《科学》杂志评出2007年十大科技突破

新闻背景:与化学相关的有过渡金属氧化物研究.过渡金属氧化物研究上的进展也许预示着下一个材料革命.2007年, 物料物理学研究小组让两种金属氧化物生长在一起, 制造出带有一系列有用的电磁性能潜质的界面结构.

例1 “过渡金属氧化物研究”被《科学》杂志评为2007年世界十大科技突破.下列对于过渡金属氧化物叙述正确的是 ( )

(A) 氧化铜、氧化锌、氧化钡都是过渡金属氧化物

(B) 铝热反应指铝能与所有的金属氧化物发生置换反应

(C) 二氧化锰可以作为氯酸钾、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

(D) 在元素周期表中“分界线”附近寻找过渡金属

解析:氧化钡中钡位于第ⅡA族, 属于主族元素, (A) 错;铝在高温下与过渡金属氧化物发生置换反应, 与氧化钠、氧化镁等氧化物不能发生置换反应, (B) 错; (C) 正确;在元素周期表中“分界线”附近的元素都是主族元素, 没有过渡元素, 可以寻找半导体材料, 如硅等, (D) 错.

答案: (C) .

诠释:过渡金属及其氧化物在中学化学中有重要应用, 也是高考热点. (1) 过渡金属氧化物作催化剂.如合成氨、接触法制硫酸、双氧水分解、氯酸钾分解、有机物与氢气加成等都能用到过渡金属及其氧化物作催化剂; (2) 燃料电池等用铂等金属作电极; (3) 铝热反应冶炼过渡金属.

二、2007年中国“十大”科技成果

与化学联系紧密的成果有:

1.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技术开发及工业性试验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

新闻背景:由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与陕西新兴煤化工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化工程公司合作的“甲醇制取低碳烯烃 (DMTO) 技术开发”工业性试验项目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 在日处理甲醇50 t 的工业化试验装置上实现了近100%甲醇转化率, 乙烯选择性40.1%, 丙烯选择性39.0%, 低碳烯烃 (乙烯、丙烯、丁烯) 选择性达90%以上的结果.试验装置的成功运转, 对我国综合利用能源、拓展低碳烯烃原料的多样化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

例2 “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技术开发及工业性试验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被评为2007年十大国内新成果.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 甲醇与乙烷、硅烷、甲烷的电子数相等

(B) 低级烯烃指分子中碳原子数较少的烯烃, 如乙烯、丙烯、丁烯等

(C) 甲醇转化成乙烯, 只发生消去反应

(D) 甲醇是酒精的主要成分

解析:甲醇分子含18电子, 而甲烷分子含有10个电子, (A) 错;低级含义是烯烃分子中含碳原子数较少, 即常温下呈气态烯烃, (B) 正确;甲醇CH3OH本身不能直接发生消去反应, 所以, 它先发生增链反应, 后发生消去反应, (C) 错;甲醇是工业酒精中杂质之一, 酒精主要成分是乙醇, (D) 错.

答案: (B) .

诠释:甲醇、乙醇、乙烯等都是教材介绍的重要有机物, 也是高考关注热点.本题考查等电子粒子、有机物分类、有机反应类型等.甲醇还可以与乙醚、甲醛、甲酸等联系, 可以通过“水煤气”把无机物与有机物联系起来命题.

2.水体污染的激光诱导荧光非接触监测技术装备系统

新闻背景:水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 我国江河湖库和近海海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且水体污染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采用激光诱导荧光监测技术实现水体污染遥测, 系统集光学遥感技术、光谱学、分析化学、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 利用激光诱导荧光光谱法, 实现对水体多组成分有机物的在线遥测, 发展和提高了我国水体污染在线遥测的技术水平.

例3下列物质排放不会造成水体污染的是 ( )

(A) 含苯酚废水

(B) 硫酸厂废水加石灰处理后排放

(C) 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D) 炼铜厂排放废液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污染物.苯酚、农药、化肥、重金属盐都是水体污染物, 硫酸厂排放废水中含有硫酸, 经石灰处理生成硫酸钙, 降低酸度, 不会造成水体污染.

答案: (B) .

诠释:水体污染一直是高考关注热点, 水体污染途径主要有: (1) 工业“三废”排放; (2) 大量使化肥、农药; (3) 生活污水以及使用含磷洗衣粉等.

3.我国抗糖尿病新药研究取得开创性进展

新闻背景: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科学家2006年在非肽类小分子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相关成果于2007年元月第一周发表在国际权威科学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 (PNAS) 》网络版上.美国科学院院刊编辑部在向媒体的书面新闻发布中指出, 这类口服有效的非肽类小分子激动剂有可能成为糖尿病、肥胖症和其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一种新型疗法.

例4 诊断病人是否患糖尿病, 取其尿液, 加入有关试剂, 微热观察现象.用到的试剂是 ( )

(A) 银氨溶液

(B) 氢氧化钠溶液

(C) 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

(D) 溴水

解析:糖尿病患者排泄的尿液中葡萄糖含量较大, 在葡萄糖中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 加热产生红色沉淀:

银氨溶液、溴水与葡萄糖能发生反应, 但不敏感.医疗上用斐林试剂检验葡萄糖, 其主要成分是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

答案: (C) .

诠释:葡萄糖是糖类代表, 也是人体重要能量来源.葡萄糖分子中含有醛基、羟基, 它可以与钠、羧酸、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 本题考查有机化学反应原理在医疗中应用, 以及样品成分检测, 要求反应灵敏, 现象明显.

4.饮用水质安全风险的末端控制技术与应用

为及时评价水质状况及应对突发事件,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合作开发出适合末端水质监控的生物在线监测与预警技术, 建立并完善生物毒性测试方法, 在分子、细胞水平上形成一套适用于水质评估的技术体系.研究中开发的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共产生发明专利22项, 发表论文61篇, 其中SCI收录论文23篇.

例5 饮用水质量是关系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

(1) 氯气是最早用于饮用水消毒的物质, 多余的氯气可用绿矾吸收,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

(2) 氯气用于自来水消毒除有异味外, 近来发现反应能产生500多种有致癌、致畸作用的有机氯衍生物, 如CHCl3、CCl2Br2等.CH4与Cl2反应生成CHCl3由此可知, 每生成1 mol CHCl3, 消耗Cl2的物质的量__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3 mol.

(3) 高铁酸盐是比高锰酸盐更强的氧化剂, 研究证明它是一种“绿色环保高效”净水剂, 比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含氯饮用水消毒剂 (均为含氯的物质:如漂白粉、氯气和二氧化氯等, 它们具有很好的杀菌效果, 但不能将水中的悬浮杂质除去, 为了除去水中的细微悬浮物, 还需另外添加絮凝剂, 如聚合铝的氯化物.) 的性能更为优良.

下列对Na2FeO4用于饮用水消毒和净化处理的优点分析正确的是 ( )

(A) Na2FeO4在溶液中显强碱性, 能消毒杀菌

(B) Na2FeO4的还原产物是Fe3+, 易水解生成Fe (OH) 3, 可使水中悬浮物凝聚沉降

(C) Na2FeO4的还原产物是Fe2+, 易水解为Fe (OH) 2, 可使水中悬浮物凝聚沉降

(D) Na2FeO4中Fe为+6价, 具有强氧化性, 能消毒杀菌

高铁 (Ⅵ) 酸盐是新一代水处理剂, 其制备方法有次氯酸盐氧化法 (湿法) , 该法是在碱性溶液中, 利用次氯酸盐氧化三价铁盐, 试写出并配平这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

(4) X物质也可用于自来水消毒, 它既能提高消毒效率, 又安全、无异味、无副作用.该物质在自然界中存在, 对地球生物起保护伞作用.X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反应过程中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

解析: (1) 氯水的主要成分为氯气. (2) 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发生连续取代反应, 反应产物不能由反应物量控制, 还会继续产生四氯化碳. (3) 高铁酸钾或高铁酸钠都是绿色净水剂, 它有两个作用:①强氧化剂, 有消毒杀菌作用.②水解生成氢氧化铁胶体具有净水性.制高铁酸盐中次氯酸钠中氯由+1价变成-1价, 因为在碱性条件下氯气不存在.即Fe3++ClΟ-+ΟΗ-FeΟ42-+Cl-+H2O; (4) O3+2KI+H2O=O2+I2+2KOH的KOH中氧的1/2来自O3, KOH只有一半是还原产物.

答案: (1) 2Fe2++Cl2=2Fe3++2Cl-

(2) 大于

(3) (B) (D)

(4) 1 ∶1

诠释:水净化方法是高考考查热点, 常见净水剂有生石灰、明矾、氯气、臭氧、高铁酸钾 (或高铁酸钠) 等, 其中高铁酸盐具有净水和消毒双重性质.

三、2007年中国“十大”新闻

与化学关系密切的新闻有:

1.太湖蓝藻暴发敲响生态警钟

新闻背景:太湖无锡流域大面积蓝藻5月底暴发, 近百万市民家中的自来水无法饮用.这一事件成为促使中国东部地区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标志性事件.

例6 新华社评出2007年国内十大新闻中“太湖蓝藻暴发敲响生态警钟”, 太湖蓝藻产生原因是富含 ( )

(A) 重金属盐 (B) 废酸

(C) 磷 (D) 废碱

解析:大量使用含磷洗涤剂、洗衣粉等, 造成水体富含磷, 磷是植物生长三要素之一.

答案: (C) .

诠释:环境污染直接威胁人类生存, 主要有水体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 其中水质下降对人类影响最大.

2.《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颁布

新闻背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6月4日正式颁布, 全面阐述了2010年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这是中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性文件, 也是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领域的第一部国家方案.

例7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颁布, 被新华社评为2007年国内十大新闻, 是我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性文件, 也是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领域的第一部国家方案.

(1) 该方案主要限制下列气体排放 ( )

(A) 二氧化硫

(B) 氮的氧化物

(C) 氟利昂等氟氯代烃

(D) 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

(2) 下列环境问题对人类负面影响最大的是 ( )

(A) 酸雨 (B) 臭氧空洞

(C) 温室效应 (D) 光化学烟雾

解析:这里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于温室效应引起的, 所以, 要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是全球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是全球性环境问题, 酸雨、光化学烟雾、臭氧空洞等环境问题属于局部影响.

答案: (1) (D) (2) (C)

诠释:气候变化造成全球性影响, 随着工业化水平提高, 排放温室气体不断增多, 加剧气候变化, 各国政府不同程度的开始关注气候变化问题, 并采取了相应措施.气候变化问题将成为2008年高考命题点.

3.首次探月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新闻背景: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10月24日在西昌发射中心成功升空.11月26日, “嫦娥一号”从距离地球38万公里的环月轨道传回第一张月面图片, 标志着中国首次探月工程取得圆满成功.12月12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举行探月工程庆祝大会.探月工程是中国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之后, 航天活动的第三个里程碑.中国因此跨入世界为数不多的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例8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 就在这天与山、山与水的环拥之中, “嫦娥奔月”, 一个流传了千年的神话, 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发射, 在有着“月亮城”之称的高原航天城梦想成真.发射嫦娥一号卫星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一二级常规燃料为液氧和液氢.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 ( )

(A) 液氧和液氢要分装加注到火箭燃料箱中

(B) 氧气比氢气较易液化

(C) 火箭一二级常规燃料燃烧产物对发射环境没有污染

(D) 用液氧和液氢做火箭燃料, 主要是因为氢气燃烧能放出大量的热量

解析: (A) 从安全考虑, 液氧和液氢要分装加注; (B) 氧气的沸点较氢气高 (从分子大小看) ; (C) 由题给信息可知, 火箭一二级常规燃料产物为H2O, 对环境没有污染; (D) 氢气、氧气燃烧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而不是产生大量热能.

答案: (D) .

诠释:书写和理解热化学方程式, 是2008年《考试大纲》重点内容, 本题以新闻材料为背景考查能源及热化学反应.热化学考查新视角主要有: (1)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与转化率、损失率联系; (2) 热化学与化工生产联系; (3) 在综合计算、推断题中涉及热化学知识.

四、2007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新闻背景:与化学相关的科技进展有:

1.北京工业大学主持的“首次发现共价键晶体及非晶结构-维纳米材料的大应变塑性形变”

例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晶体中一定含有共价键

(B) 共价键形成的晶体一定是原子晶体

(C) 纳米材料就是纳米制成的材料

(D) 含金属元素的晶体一定是离子晶体

解析:稀有气体形成的晶体是由单原子分子构成的晶体, 不含化学键, (A) 错;共价键形成的晶体一定是原子晶体, (B) 正确;纳米材料即组成材料的粒子在纳米级范围内, (C) 错;金属晶体、氯化铁、氯化铝等分子晶体都含有金属元素, (D) 错.

答案: (B) .

诠释:晶体类型、化学键都是高考重点内容, 其主要考查视角有: (1) 判断晶体类型; (2) 判断晶体与化学键关系; (3) 晶体结构与阿伏加德罗常数联系等.易混淆晶体中粒子之间作用力与晶体中所含化学键, 其中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中构成晶体的作用力与化学键相同, 但是构成分子晶体的力是分子间作用力 (包括氢键) , 而除稀有气体分子不含化学键外, 分子都是由原子靠共价键结合而成的.

2.厦门大学主持的“二十四面体铂纳米晶体催化剂”

新闻背景:厦大化学化工学院孙世刚教授和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王中林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首次制备出了一种新型的二十四面体铂纳米晶粒催化剂, 它的单位铂表面的催化活性是目前工业用铂纳米催化剂的四倍.这一成果带来的应用前景是:它能提高一些重要化学反应的效率, 这些化学反应包括石油的催化重整, 或是被称为“绿色能源”的直接燃料电池的阳极等.换而言之, 它在能源、催化、材料、化工等领域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例10 下列应用中铂作催化剂的是 ( )

①焰色反应;②燃料电池中铂电极;③氨氧化法制硝酸;④汽车尾气处理装置中铂;⑤铂丝和铂纳米晶体分别投入稀硝酸中

(A) ①②⑤ (B) ③④

(C) ④⑤ (D) ①③

解析:焰色反应中铂丝作承载物;燃料电池中铂作电极;铂与稀硝酸不反应, 铂是反应物.

4ΝΗ3+5Ο2=4ΝΟ+6Η2Ο2ΝΟ+2CΟ=Ν2+2CΟ2

答案: (B) .

诠释:焰色反应、燃料电池、合成氨等都是高考考查热点, 本题通过铂催化剂将有关铂的内容归纳起来, 由点到面, 起到梳理知识作用.

五、2007年国际十大科技新闻

与化学相关的新闻有:

1.仅一个原子厚的最薄材料问世

2007年3月1日, 英德两国科学家宣布, 研制出了只有一个原子厚的世界最薄材料, 这种膜片由碳原子六边形连接而成, 状如蜂巢, 如果层层叠加, 需要20万层才能达到一根头发丝的厚度.

例11 如图1是从世界最薄材料上取下一个片段:碳原子六边形连接的膜片.碳原子数与碳碳键数之比为 ( )

(A) 1 ∶1 (B) 2 ∶3

(C) 3 ∶2 (D) 1 ∶3

解析:取一个正六边形分析, 一个小黑点就是一个碳原子, 一个边就是一个碳碳键, 用分摊法分析其结构:一个碳原子被3个正六边形分摊, 一个边被两个正六边形分摊.所以, 一个正六边形:碳原子个数为6×1/3, 碳碳键数 (边数) 为:6×1/2, 该材料中, 碳原子数与碳碳键数之比为2 ∶3.

答案: (B) .

诠释:中学典型的晶体结构有氯化钠晶体、金刚石 (晶体硅) 、二氧化硅晶体等, 正六边形平面结构类似石墨结构, 分析这类结构时一般用分摊法, 即选取最小单位, 分析原子、化学键均摊情况.例如, 立方体结构, 顶点:1/8、棱点:1/4、面点:1/2、体点:1.

2.发现4个夸克组成的新粒子

一国际研究小组2007年11月9日宣布, 他们发现了一种可能由4个夸克构成的带电荷的新粒子.

例12 目前普遍认为, 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 u 夸克和 d 夸克的两类夸克组成.u 夸克带电量为+23ed夸克带电量-13ee为基元电荷.下列论断可能正确的是 ( )

(A) 质子由1个 u 夸克和1个 d 夸克组成, 中子由1个 u 夸克和2个 d 夸克组成

(B) 质子由2个 u 夸克和1个 d 夸克组成, 中子由1个 u 夸克和2个 d 夸克组成

(C) 质子由1个 u 夸克和2个 d 夸克组成, 中子由2个 u 夸克和1个 d 夸克组成

(D) 质子由2个 u 夸克和1个 d 夸克组成, 中子由1个 u 夸克和1个 d 夸克组成

解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e) , 中子呈电中性 (0) .个性化分析如下:

根据表格数据计算知, 只有 (B) 项符合题意.答案: (B) .

诠释:2008年《考试大纲》要求了解原子组成.本题考查处理新信息能力, 其核心是理解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而中子呈电中性.通过解题, 学生深化对原子结构认识, 即微观粒子研究会随着科技进步, 无限制延续下去, 科学无终点.

生命诠释的忠诚 第11篇

蔡京堂,莱州市地方税务局金城分局局长。他以身患肺癌之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奏响了生命的最强音,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了不平凡的乐章,实践了一名税官对事业、对社会的忠诚。

1982年,20岁的蔡京堂进入税务系统工作,24年来先后干过专管员、副所长、所长、分局长,足迹踏遍了7个乡镇。在多年的从税经历中,为了征税他与纳税人一起卖过货,与工人一起推过矿车,足迹踏遍了辖区的角角落落,在税务系统得了个“拼命三郎”的雅号。

蔡京堂没有想到,自己铁打般的身体会与病魔结缘。2001年底,他感到气管部位不适,时常咳嗽,当时只认为是感冒,为了不耽误工作,他每天坚持上班。直到2002年4月查体时,经检查确诊为肺癌。

得知这个结论,蔡京堂感到了一种人生未有的恐惧。刚刚40岁的他,家庭需要照顾,倾注了感情和心血的工作还没有做完,“我还要活下去!”求生的心理驱使他坚定了治疗的决心。在北京空军总医院成功进行了手术后,身体刚一恢复,蔡京堂就要求回去上班,所有人都反对,让他安心养病。实在忍不住了,他就往单位打电话询问工作进展情况,接电话的同事一听到他虚弱的声音,当时就哭了:“蔡局长,您就安心养病吧,分局的工作有我们大家伙担着呢!”

回到莱州后,蔡京堂开始接受化疗。化疗的副作用很大,他持续不断地恶心,呕吐,吃不进饭,睡不着觉,头发也慢慢掉光了。刚刚休息二十几天,他忍受着化疗带来的种种不适反应,又返回了工作一线。纳税业户们看到他的满脸憔悴,深为感动:“蔡局长,就冲您这拼劲,我们也一定自觉把税交上。”

得益于山海之利,蔡京堂有着莱州人诚实豁达的性格。从生死线上跨了过来,他学会了珍惜生命。不过与众不同的是,别人小心翼翼害怕再生病,他却是有病不敢说,害怕耽误了工作。2002年秋天,蔡京堂因白血球降低患上了痔疮。他悄悄到医院去做了手术,身为教师的妻子专门请了假,在医院陪护。病情稍一稳定,他就偷偷跑回了单位。中午,妻子到医院送饭,到处找不到他,又气又恨,把电话打到他的单位,哭着说:“你病成了这样还在拼命,就是不想想自己,也要想一想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吧!”

2003年3月,局领导出于对他的照顾和关心,调他到税源相对宽裕的柞村分局工作。通过走访得知,对矿山开采业按承包合同定额征收的办法不尽合理。他带着同事们深入走访调查和现场勘探,两个多月走遍了100多个山头和180多个矿山坑口,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他一改过去石材加工行业按设备数量定税办法,探索出了按用电量定税的管理模式,并将这一管理模式延伸推广到石材加工的其他配套行业上。由于征收依据合理、税负相对公平,得到了纳税人的一致认可,先后在烟台地税局、山东省地税局系统进行推广,全国税务系统先后有20多个单位慕名前来学习。2003年,分局当年完成各项税收达1084万元,同比增长38%,收入总量和任务增幅均创历史最高纪录。

在莱州市地税局局长张信亭的眼里,蔡京堂是一个很会想办法的人。不论大事小事,他都能处理得恰当得体,正是在这些平凡的事情上蔡京堂体现出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干了多年的税务工作,蔡京堂最清楚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的唇齿相依。2004年,柞村分局辖区内的三鸣石材工艺有限公司,承揽了内蒙古阿拉山盟阿左旗的体育馆石材安装工程,到了合同约定付款期限,建设单位仍然拖欠工程款400万元,企业为此专门派人多次追要工程款,也没有解决问题。得知这一情况后,蔡京堂和三鸣公司老板一起赶赴内蒙古,通过自己在内蒙古的朋友帮助,几天时间就要回了150万元,并与工程建设方就剩余款项签订了分期付款合同,三鸣公司以及为其配套加工的十几家企业摆脱了财务困境,生产经营恢复了正常。

生命因工作而顽强。2003年,因为工作忙,蔡京堂竟然在没有化疗的情况下安然度过。看到他这样拼命,不少人都很不理解:“身体已经这样,工作还这么拼命,图什么?”只有他自己心里最清楚,得了这种病,复发或转移的概率较高,与其浑浑噩噩地生活,不如振奋精神,能多活一天,就多干一天工作,这是他最大的精神寄托。每次下乡清缴税款,不管有多累,他都坚持和同事一起去。晚上下班回到家,~躺到床上,不用等妻子端上饭来,他已经进入了梦乡。看到爸爸这样辛苦,乖巧懂事的女儿给他买回了一个玉石麒麟吉祥物,保佑爸爸平安。

地域建筑的形态诠释 第12篇

1地域风格

在差异和比较中存在的地域建筑, 又是在不同文明相互交织, 不断对内自省对外比较融合的过程中获得存在地位。

地域建筑的外在风格形式, 长期以来被视为差异前提下提供交流的“建筑语言”和美学上的艺术评价标准。“风格”是艺术评论研究中的重要术语, 一般来说是与特定作者 (个人或团体) 、民族 (文化) 、时代相关的一系列作品呈现的整体形式特征。按照美学家海因里希·沃尔夫林 (Heinrich Wolfflin 1864-1945) 的风格学研究, 艺术作品的风格首先是艺术家个人独特“气质”的自然流露。 同时, 艺术家个人对世界的“观看”方式, 以及 “最普遍的再现形式”, 则来自于民族、时代的潜在影响。以地区、时代风格的划分作为地域建筑的研究基础, 同样是建筑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

2地域建筑的形态诠释

从风格的视角研究地域建筑, 是现代建筑师解释地域建筑, 实践地域建筑的重要方面。然而由于 “风格”概念对特定作者“直觉”的依赖, 以及外在艺术形式美学评价的偏重, 从现代到当代, 更多的建筑师将地域建筑理论与实践拓展研究, 对于基地和场所环境, 地域生态, 建筑类型、城市/聚落结构的形态重塑等方面, 进行了更加广泛、深入、 理性的探索。其中基于地域建筑整体性的结构和类型观念的形态诠释研究, 面对我国当下建筑实践存在的基本矛盾——速度和品质, 传统延续与当代发展——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2.1结构和结构主义

在一般意义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称为结构, 因而结构也是最为复杂的哲学概念之一。自上个世纪中叶以来, 结构概念在建筑领域作为一种解析方法用于认识理解整个建筑、群体、乃至整个城市或区域的某种属性, 比如建造、聚集方式、空间体量、交流模式等等。

建筑学中的结构主义概念最初源自索绪尔 (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 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上个世纪中期以后兴起的松散学术团体Team 10, 将语言交流的结构研究方法广泛移植到建筑领域, 形成结构主义建筑理论, 并进行了广泛的实践。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日本, 同时受到阿基格拉姆 (Archigram) 科技乌托邦和Team 10结构主义的影响, 年轻的一代建筑师成立了新陈代谢学派, 思考新时代的建筑和城市设计问题。巨构形式的“准建筑”和群形式的“集合建筑”, 是该学派的主要成就。尽管这些超常尺度的理念主要停留在概念设计阶段, 然而也在城市层面有积极的意义——比如对当代大都市中日益凸显的大型交通设施、环境工程设施, 以及人工和自然景观的整合方面, 都产生了持续影响。

2.2类型和类型学

在建筑学领域, 类型是一个非常基础的概念, 几乎任何建筑的基本法则都与其存在关联。有关建筑类型的研究一般基于两种方法:一是关于功能和用途的分类, 比如宗教建筑、监狱、银行、机场、 住宅等等。另一种是关于形态的分类, 比如集中的大空间、向心布局、穿插组合、相互分离等等。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阿尔多·罗西, 克里尔兄弟和马赛厄斯·翁格尔斯等建筑师和理论家, 运用 “类型学”的方法, “理性”的重新看待历史和现代发展、建筑和城市之间的一贯联系, 共同汇集成为“新理性主义” (Neo-Rationalism) 的学术流派。这些建筑师的研究和实践包含了从建筑物到城市设计的广泛领域, 其共同的策略是通过空间和形式的几何抽象, 萃取城市建筑的类型本质, 进而通过现实形式的转换, 修复和延续欧洲的古典建筑传统, 以及相对完整的历史城市肌理。

根据1937年的历史地图, 慈城古县城的平面单元类型可以:方格网半路半水街坊, 方格网和城墙之间, 以及二者的复合地带。

5丨笔架山风景区服务区规划和建筑设计, 规划建筑朝向。

与上述建筑师带有的明显历史主义倾向不同, 西班牙建筑师拉斐尔·莫尼欧发展了一种“现实主义”的类型学——关注现实环境、材料建造等具体问题, 同时在形式实现过程中又试图清晰的呈现其一般意义上能够延续的规则。

面对“类型学”的诸多源流和呈现, 安东尼·韦德勒 (Anthony Vidler) 在1977年发表“第三类型学”的论文, 归纳和总结了三种类型学:原型类型学、范型类型学和第三类型学, 分别对应启蒙运动探索自然秩序的渴求、工业革命对效率的崇尚, 和当代城市建筑整体的历史思考。

2.3地域城市建筑形态体系

在当代的建筑理论与实践中, 结构、类型等形态概念和方法, 积极面对日益复杂的人工建成环境现实, 拓展了新的内涵。诸如始于埃森曼的法兰克福莱布斯托克公园 (Rebstock Park) 的当代建筑“地形学” (topography) , 以及斯坦·艾伦的“场域”理论与实践。建筑和城市设计作为独立而有限制的专业, 同其处理的对象一起, 被“景观城市主义”、“室内城市主义”、“基础设施城市主义”等领域取代, 最终迈向“没有建筑的城市主义”的新选择, 迈向更加多元与动态、冲突与包容的地域城市建筑体系。

3基于形态的理性设计策略

地域建筑的结构和类型诠释视角, 分别对应于地域建筑对外的整体性和对内的连续性、多样性。 而将二者联系的结构-类型诠释策略, 是在 “外” 与“内”, 层级与对象, 整体与要素之间, 重建地域建筑复杂现实表象背后的逻辑关联。

本次研究主要涉及三个项目实践:笔架山风景区服务区规划和建筑设计, 慈城古县城东北片 (太湖路、太阳殿路历史街区) 前期研究, 和南京秦淮区教敷营地块的改造建设项目方案设计, 有意识的运用了结构-类型的设计策略, 来联系地域形态重塑目标与作为结果的“形式”。

毋庸讳言, 这种结构-类型诠释策略所涉及结构构型、类型构型是经过目的性选择与组合的。这个过程直接取决于设计者对于设计任务基本问题的判断, 以及问题解决方式的选择。

按照本文研究的形态方法, 三个实践案例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结构-类型选择、组合方式:

1.城市地块:教敷巷地块建筑设计研究, 是直接针对城市有机整体中相对独立局部形成内向的 “点”。结构-类型设计策略选择了城市街区肌理类型和场地斑块结构组合的研究方法。 (图1, 2)

2.城市片区:慈城古县城东北片项目, 是面向小型城镇整个城市片区保护和发展的实践研究。作为建筑设计任务, 尽管研究并未真正展开。但是在准备性的背景研究阶段, 城市形态整体解读与诠释的结构-类型策略, 选择了“线-网”和“斑块” 结构, 与肌理类型组合的研究切入点。 (图3, 4)

3.乡村聚落组群:笔架山风景区服务区规划和建筑设计项目的结构-类型组合方式, 介于“点” 和“面”之间, 呈现出“群”的特性。具体到该项目的设计过程, 选择了自然生态的线-网结构, 和空间、建造类型组合的研究方法。 (图5, 6)

结语

对于设计操作的整体, 地域建筑形态诠释策略和设计策略在本质上是结构-类型思考方法的互逆转换, 同时也是一个循环往复, 渐进发展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实现的基本前提是设计“实践”的价值取向。正是由于结构和类型之间相互依存的多重关联, 建筑形态整体性、连续性得以实现, 当代地域建筑形态重塑的实践所建立的内在形态关联, 同样有可能建立在这种基础之上, 形成结构-类型的设计策略。

参考文献

[1]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美术史的基本概念[M].潘耀昌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14.

[2]Adrian Forty.Words And Building[M].London:Thames&Hudson Ltd., 2000.

[3]Francis Strauven, Aldo van Eyck.Aldo van Eyck:the shape of relativity.Architectura&Natura, 1998.

[4]Kisho Kurokawa, Metabolism in Architecture.London;Studio Vista, 1977;Fumihiko Maki.Fumihiko Maki:Buildings and Projects.New York: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2000.

[5]同2.

[6]Rossi, A.,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 (1966) , trans.D.Ghirardo and J.Ockman, MIT Press, Cambridge, MA, and London, 1982;O.M.Ungers, S.Vieths.The Dialectic City[M].Milan:Skira editore, 1997.

[7]Rafael Moneo.Fragmentation and Compacity in Recent Architecture:End of the Century Paradigms.[C].In:El Croquis:Rafael Moneo 1995-2000 (No.98) .Madrid:El Croquis, 2000.198-203.

[8]Anthony Vidler.The Third Typology[C].In:K.Michael Hays.Oppositions reader:selected readings from a journal for ideas and criticism in architecture, 1973-1984.New York: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1998.p13-17;马清远.类型概念及建筑类型学[J].建筑师, 1990 (12, 总第38期) :14-31.

[9]陈洁萍.地形学议题[J].新建筑, 2007, 04.

上一篇:生物降解聚氨酯研究下一篇:建筑工程质量通病分析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