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改革范文

2024-05-04

公务改革范文(精选12篇)

公务改革 第1篇

关键词:公务用车,公车改革

0 引言

公务用车, 简称公车, 是指国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用国家公共财政购置的, 用于公务活动的需求、提高办事效率的车辆。主要分为国家各级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专用车和公务人员公务活动业务用车2大类。

我国当前公务用车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供给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其弊端日益突显, 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严重障碍, 成为公共财政的严重包袱。由此引发的效率低下、公车私用、运行成本高等现象, 也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写入“规范公务用车配备管理并积极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内容, 将公车改革列入政府工作年度计划。2013年11月, 《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提出, 改革公务用车实物配给方式, 取消一般公务用车, 保留必要的执法执勤、机要通信、应急和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及按规定配备的其他车辆。普通公务出行由公务人员自主选择, 实行社会化提供。2014年3月5日,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要“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短短10个字, 意味着公车改革势在必行, 为我国的公车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指明了方向, 进一步表明中央对我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决心和力量。以"货币化改革"为主的车改方案更是引起了社会争议, 公车改革何去何从, 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深思。

1 改革的阻力

近几年, 各地公车制度改革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和经验, 但也是举步维艰, 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阻力不可小视。公车作为特殊的公共物品有其特殊性:不同的公车的差别太大;由于使用人级别不同, 公车消费差距也比较大;公车的私人消费和职务消费很难截然区别开。由于这些差别, 公务用车制度在改革中主要存在以下阻力。

(1) 观念上的阻力。落后的“官轿”情结难消解。旧时官有九品轿有九等, 如今公务小汽车也被一些人赋予了官轿的含义, 有车的单位和单位里有车的领导干部, 很容易被视为有职有权有地位的象征, 已经成为官场潜规则的一部分。

(2) 利益上的阻力。公务用车的保险费、养路费、燃修费和驾驶员工资年消耗在10万元以上, 有的甚至接近20万元。也就是说领导干部享用一辆公车的价值, 远远地超过了其全部工资福利的总和, 与十分有限的用车补贴相比, 公车使用者要失去相当可观的经济利益, 既得利益者失去太多难以接受。

(3) 财政阻力。行政经费分配悬殊难以平衡, 越是经费来源渠道多或预算外收费多的部门车辆配备越多、档次也高, 反之则越少而低。本身就是财政预算失控的结果。公务用车的失控和泛滥, 部门单位之间用车条件的显著差异和苦乐不均, 使得他们对公务用车改革的政策预期也大相径庭。

(4) 职级上的阻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应该通过货币化、市场化的途径解决领导干部履行公务活动中必须、合理的用车费用, 领导干部公务活动中过度、奢侈的用车费用和公务活动以外的一切用车费用均应剔除。但庞大、复杂的干部职级等次难以理清, 依这样的原则进行公车改革, 虽然成本最低但却很难实施。如果把领导干部原来享用公车的条件按价值变现给个人, 同时兼顾各个级别、各种类型干部的用车需要, 这无疑于把公务用车补贴按行政级别薪金化、福利化, 又违背改革的初衷。改革的政策设计必须把合法性、合理性与可行性3者统一起来。

(5) 硬件上的阻力。公务用车改革后, 即使经济发达、干部收入水平比较高的地区, 车改之后领导干部也未必人人都买私车。公共交通如何为公务活动提供经济、高效的服务, 政府部门必须从城市公共交通和公务交通上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安排。

车改阻力的存在充分说明, 虽然公车的界定在理论上是清楚的, 准确的, 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着复杂性。这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来争取公车改革的效果。要把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放在整个政府改革中通盘考虑, 并且需要财政预算、收入分配和干部人事等相关领域改革的跟进与配套, 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制定更为明确的宏观政策。

2 存在的弊端

纵观当前公务用车改革, 主要有内部有偿服务、取消公务用车实行交通费补贴和在编制管理、总量控制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渐进式改革等几种做法。但从目前各地情况来看, 存有弊端以下几点弊端。

(1) 公务用车的买卖是否适宜。一方面, 有的人认为公务用车的车改价格较市场价低, 卖给个人后是国有资产的流失, 并且有的地方公务用车的买卖范围仅限于部分领导干部, 这种改革的办法有失公允。另一方面, 买了车的领导干部认为, 现在花一大笔钱买了车, 行驶几年后车辆报废, 个人没有经济支付能力再添置新车时该如何解决。

(2) 交通补贴费的多少。按照目前推行的发放交通补贴的做法, 一方面, 不少人认为, 一些参改的干部每月的交通费补贴比大多数人的工资还高, 和下岗职工的收入相比更是显得偏高了;另一方面, 客观地说, 忙闲不一的同级干部的补贴标准同一个样也显得不尽合理, 并且也不能排除少数领导干部拿了补贴又变相地向下级单位要车的现象发生;再就是, 改革之后尽管拿了一定的交通补贴, 但超出部分却要自己掏钱, 实际上是“明增暗降”, 个人吃亏, 与公务活动用车的实际要求相比, 交通费的补贴是满足不了的。

(3) 公车司勤人员的分流安置的难易。全国各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公务用车都配备有专门的驾驶人员, 长期以来, 这部分人员大多数都专门从事驾驶工作, 普遍存在工作单一、文化素质不高等问题。实行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使这部分人失去了“铁饭碗”。

(4) 交通安全隐患问题的防范。众所周知, 领导干部外出办事、开会、接待等工作繁忙, 大部分时候以车代步。取消专职司勤人员后, 需要领导干部自己驾车上路, 而领导干部并非专业驾驶人员, 个人驾驶技术是否过硬, 事关交通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特别是在路况欠佳、线路不熟的情况下, 存在不少安全隐患。近年来, 全国范围内媒体不断曝出领导干部驾车违章肇事的案件, 已经敲响了领导干部驾驶车辆的警钟。并且此类违章肇事案件的影响不只是经济损失上的, 还有政治上的影响, 的确应当引起充分的重视。

3 结语

公务改革 第2篇

延续多年的公务员薪酬制度即将面临一场深层次改革,而受益最多的,将是绝大多数科级以下公务员。

经济观察报近日获悉,按照国务院安排部署,从去年开始,人社部等方面就加快筹划新一轮公务员薪酬改革。目前,基本的目标方向已经确定,概括起来,就是4句话,24个字——调整工资结构,扩展晋升空间,建立比较机制,实施配套改革。

人社部一位专家表示,所谓调整工资结构,是指要把公务员工资收入中,过高的津贴补贴降下来,提高基本工资的占比;扩展晋升空间,是指打破现在公务员职务决定级别,级别决定工资的局限,使公务员不提升职务也能通过晋升级别来提高工资待遇。

专家表示,从总体上来看,新一轮公务员薪酬改革,是把重心放在“限高”、“提低”上了。“限高”主要是限制灰色收入,更确切地说,是限制公务员工资中名目繁多的津贴补贴;“提低”主要是向基层公务员倾斜,向职务偏低,但业务能力强、承担任务多的公务员倾斜。最终的目的是,缩小公务员上下级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

调整薪酬结构

人社部一位专家告诉记者,去年人社部等方面已经对各省公务员津贴补贴发放情况做了调查摸底。下一步,人社部将制定严格的公务员津贴补贴方案。在大幅降低津贴补贴在公务员工资占比的同时,也使得公务员的津贴补贴由暗转明。

上述专家说,新的公务员津贴补贴方案出台之后,受益最直接的将是绝大部分基层公务员群体,对于中西部、尤其是一些边远地区的公务员,国家将会提高津贴补贴标准,相应地,中西部地区公务员的整体工资收入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涨工资呼声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何香久曾提交了一份建议给公务员涨工资的提案。但何香久的说法很快招致舆论的强烈反驳。

2014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公务员局党组书记兼副局长杨士秋说,“毫不含糊地讲,我认为应该为公务员涨工资”。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称,应该在先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的前提下,再提公务员涨工资。

公务员分类改革启幕 第3篇

而在今年年初,中组部、人社部等方面联合召开公务员管理工作会议,中组部常务副部长陈希重点强调,要把深化公务员分类改革作为整个公务员制度建设的重点,加快建立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公务员选任制度和机制。

针对全国公务员录用、考核、薪酬等方面的改革正在紧密筹划当中。

公务员的分类改革

为什么要强调“完善基层公务员录用制度”,这与当下基层公务员普遍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关。近年来,县以下基层公务员队伍普遍出现了年龄和知识老化、队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一些少数艰苦边远地区,甚至还出现了招人难、留人难的现象。

对于2014年如何推进公务员分类改革,人社部部长、国家公务员局局长尹蔚民曾表示,在建立健全公务员选任制度和机制的同时,要重点完善基层公务员录用制度,在一些艰苦边远地区,要适当降低公务员录用门槛;在县级以下机关,要全面实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职级与待遇挂钩制度,目的是解决基层公务员待遇偏低、晋升空间有限的问题。

2006年实施的《公务员法》第十四条明确规定,“公务员职位类别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从法律层面上来讲,中国已经确立了公务员职位分类的制度。

但在《公务员法》颁布之前,中国公务员管理一直采取的是“大一统”模式,没有什么类别划分。从事综合管理、政策研究等工作的机关人员与在一线执法和辅助服务的政府部门人员混同招录、选拔、培养和使用。如果个人没有犯什么大的错误,只要进入公务员队伍就等于端上了“铁饭碗”。

从2006年8月开始,深圳市就按照分类管理原则,在公安系统率先实施了专业化改革,但当时的动作很小,在全国基本没什么影响。2010年,受国家公务员局批准,深圳全面启动行政机关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而相关配套政策的一系列改革一直持续至今。

作为全国惟一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试点,深圳的基本做法是首先把大部分从事政策执行、一线执法、专业服务的公务员从综合管理类中划分出来,归为行政执法类、专业技术类。三类公务员队伍中,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占比高达69%,共分7个职级,从高至低为一至七级“执法员”;专业技术类公务员人数最少,由高至低设有主任、主管、助理等职级。

按照规定,实施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之后,新进入深圳行政执法类、专业技术类职位的公务员全部实行聘任制,端的是“瓷饭碗”。从表面上看,是没有被划分出来的综合管理类公务员占了便宜,端的还是“铁饭碗”,但实际上,是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的晋升空间和机会更大。

现存的公务员体制有个弊端,由于管理岗位有限,绝大多数普通公务员都是晋升的机遇少,工资待遇也难上调。从深圳公务员分类改革之后来看,综合管理类公务员的待遇是与机构规格挂钩,大多数人都将在科处级以下退休,而行政执法类和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的待遇均不与机构规格挂钩,只要工作业绩平稳,薪酬待遇都相对较高。

据深圳市的一位专家介绍,按照目前深圳的公务员分类制度,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绝大部分人在退休前可以升到二级执法员,大致享受的是综合管理类副处以上的薪酬待遇水平;专业技术类的高级专家更是可以享受到局级以上的薪酬待遇水平。

从2010年全面推行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至今,深圳方面已经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管理制度,据了解,国家公务员局在起草《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暂行办法》、《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管理暂行办法》等过程中,在很多方面,都借鉴了深圳的政策经验。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主张在全国范围内尽快实施公务员分类管理,认为这样的改革应该进一步扩展至享受国家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凡是涉及财政拨款的人员都应纳入此改革”。

不过,叶檀认为深圳公务员改革是把公务员原来“大一统”管理模式划分成综合管理类、行政执法类、专业技术类三档。公务员依然享受体制内的待遇,铁饭碗还是摔不破。按照《公务员法》第三章“职务与级别”,就有“国家实行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规定公务员职位类别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分类算不上根本改革。被广为称道的养老体制并轨改革稍有新意。但政府为公务员缴纳的经费没有下降,增加了一块个人缴纳的8%部分。如果公务员主动离职,账户可以带着走,不必耗到头发花白。真正的改革是聘任制,深圳实行了新进公务员聘任制,但这只是第一步。

薪酬改革倒逼提速

从2013年1月中央出台的《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开始,到“六项禁令”;从反“四风”,再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持续一年的政府部门新“整风运动”,几乎涵盖了从“舌尖”到“车轮”、从土特产到提货券等多个方面。

规定和禁令等多项“紧箍咒”密集出台,让那些平时隐性收入高的公务员的抱怨声四起,甚至发出“为官不易”、“官不好当了”的声音,也频频传出公务员辞职的消息。

关于改革引发的公务员“辞职潮”的说法,虽然被多位专家否认,但也有人认为,公务员因反腐离职晗恰说明该职业回归正常,不管是内部的适当调整,还是外部大环境的“倒逼”,一些媒体评论依然带有乐观态度:“不谈具体机构部门是否该压缩福利,以及压缩的幅度,在总体上,当入职若干年的公务员因为反腐而产生离职行为,恰恰体现了作为一种职业的公务员正在靠近它的正常轨道。”

今年1月,竹立家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后几年,破除“官本位、权本位”将是一种正常现象,届时,“公务员不热”也将成为一种常态。

在这种预期下,涉及公务员的薪酬改革终于有了提速的迹象。

那么,涨多少,怎么涨,一直是个问题。同时,如果仅是因为灰色收入减少了,就要求涨工资,总是透着那么一股子明目张胆将“暗补变明补”的嚣张。毕竟,灰色收入乃不当收入,虽然长期存在却也不应理直气壮,更不应成为公务员辞职的意愿表达以及要求加薪的正当理由。

“公务员原本就是为人民服务的队伍,绝对不允许利用公共资源获得好处和福利,如果仅是因为减少了灰色收入而辞职,那我觉得这是好事,这样的人应该尽快离开公务员队伍。”竹立家强调称,日本、德国等地的公务员工资原本就不是很高,但他们有为国家服务的荣誉感和自我实现感,我们也应该给我们的公务员更多的荣誉,使其成为值得尊重的人。

既想享受体制内的稳定,又想拥有体制外的高收入,这似乎是一个悖论。

“公务员职业之所以被称为‘铁饭碗’,原因在于‘只进不出’。”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沈友军建议,推行公务员聘任制,实行合同管理,这是畅通公务员退出机制的根本解决方案;同时,人员退出必然涉及人员的生存保障问题,只有把养老、医疗、失业等基本保障解决好,才能激活人员的顺畅流动。

新一轮公务员薪酬改革的重心在于提高基层公务员待遇,其中最主要的两个任务就是规范公务员地区附加津贴制度,以及完善职务和职级并行的薪酬制度。

公务卡改革发展对策研究 第4篇

公务卡是指财政预算单位工作人员必须持有和使用的, 主要用于日常公务支出和财务报销业务的一种信用卡。公务卡与传统的银行卡可以进行私人消费, 但它同时又具备了财政财务管理的独特属性。采用公务卡结算是公务业务的一种新型的现代结算方式, 其操作流程可以概况为“银行授信额度, 个人持卡支付, 单位报销还款, 财政实施监控”。

以往, 行政事业单位公务人员的公务消费常常用现金来结算, 事先垫付事后拿着发票报销, 往往存在没发生支出却找票冒领或者少支多领之类的漏洞。公务卡就是发放给公务人员用于公务消费支付和结算的银行卡, 因为实现了电子化, 所以具有“雁过留痕”的优点, 谁和谁发生了交易, 交易的内容是什么, 数额有多大, 什么时间和地点, 都一目了然。公务卡的推行是建立公务开支现代化管理手段的有益尝试, 自推行以来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二、公务卡改革发展现状

目前, 将公务卡这种新型的财政财务管理工具运用在中央财政预算工作中是发达国家所普遍采用的, 如在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 公务卡结算被广泛运用在公务支出中, 而韩国还以立法的形式明确规定政府部门的公务消费必须通过银行卡支付。

中国首张公务卡于2005年在上海问世, 招商银行与中国最大的通讯制造商中兴通讯联手推出了国内首张面向公务需求的公务卡——“中兴通讯-招商银行公务认同卡”, 由此拉开了公务卡事业在中国的发展。2007年5月公务卡的应用与推广工作开始进入了一个全面实施的新阶段。在2007年5月14日召开的全国公务卡应用推广工作会议上, 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共同决定在全国中央和各级地方预算单位广泛推广实施公务卡结算制度。2007年7月, 《中央预算单位公务卡管理暂行办法》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制定下予以发布, 中纪委、中科院和宋庆龄基金会等三家中央预算单位作为首批试点单位开始试行公务卡结算制度。随后, 公务结算制度改革及公务卡推广实施工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目前, 公务卡的发卡数量已达到750多万张, 绝大多数的中央部门及所属基层预算单位、地方省市县级预算单位都已实施了公务卡改革。

财政部在2011年底发布通知, 从2012年1月1日起中央预算单位要全面实施公务卡强制结算, 并且在通知中明确规定了公务接待费、公车运行维护费等16项费用在支付结算时必须使用公务卡。通知中还要求所有基层预算单位在2012年年底前全部实行公务卡支付制度。实施公务卡强制结算, 将进一步推进公务卡制度的改革, 切实减少公务支出中的现金提取和使用, 扩大公务卡的使用范围。

三、公务卡改革完善措施

(一) 切实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公众对公务卡制度的认识

作为一种新型的结算方式, 在行政事业单位公务消费支出管理中实施公务卡制度可以对现行传统的主要以现金支付为结算方式的有效替代、补充和完善, 也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和深化的有力措施。公务卡结算制度将有利于减轻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的工作量, 降低运行成本, 提高工作效率, 还能有效解决所取得的发票的来源合法性及真实性无法确认等问题。通过试点单位的改革实践证明, 在财务工作中实施公务卡结算极大地简化了日常现金财务结算程序, 使本单位的现金管理工作得到了规范, 增加了财务支出透明度, 也使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

(二) 改善用款环境, 完善银行卡网络系统

推行公务卡结算方式是一项综合性改革, 财政部门、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行政事业单位、发卡银行等部门要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密切配合, 加强协作, 以形成工作合力。尤其是银行部门的银行卡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电子支付系统的完善与否将对公务卡结算制度的顺利实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各部门应该明确各自的职责, 银行部门要全面推进银行卡产业发展, 不断完善电子支付系统, 以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能够及时、准确、便捷第调取公务消费信息;财政部门应积极协调有关部门, 加快pos机的布点设置, 创造良好的用卡环境以利于公务卡制度的推行。

(三) 提高服务质量, 改进公务卡使用功能

财政部门及预算单位在制定的范围内选择好适当的公务卡代理银行后, 要与各公务卡代理银行签订服务协议, 各公务卡代理银行要根据协议规定严格履行职责, 积极主动地协调配合预算单位的公务卡结算工作, 以高质量的服务为预算单位及时传递、提供对账、消费、还款等信息。同时还应采取一切切实可行的措施, 提供更加全面的银行卡, 特别是信用卡附加功能, 使公务人员充分认识到公务卡的便捷性, 调动他们的用卡积极性, 减少用卡和报销过程中不必要的麻烦。

(四) 强化财务管理工作, 健全预算单位内部控制,

实施公务卡结算制度的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本单位预算管理和财务内控机制, 规范财务报销和会计核算程序, 并制定本单位公务卡内部结算的财务管理办法和报销管理细则, 对于本单位持卡人所提交的公务卡消费信息认真审核, 及时办理公务卡报销和资金退回等业务。

(五) 严格控制现金提取范围和额度, 加强现金管理

各预算单位要尽量减少现金支付行为, 将现金支出严格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对于因无法刷卡等特殊情况而不得不以现金支付的公务消费款项报销业务, 预算单位财务部门应严格审核后将报销款项直接划入公务卡, 不再使用现金结算;对没有或很少用公务卡消费的预算单位, 财政部门应采取切实措施加大的监管力度;对于没有有效地执行公务卡结算制度的单位要敦促其在限期内改进, 严重者应予以通报。

摘要:全面推进公务卡结算方式改革, 是加强公共财政管理、深化财政改革的必然要求, 也是强化行政成本管理、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手段, 更是预算单位全面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 对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强化行政成本管理具有重要重义。本文结合当前公务卡制度的发展现状, 提出了有助于公务卡结算制度实施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公务卡,发展,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1]倪娟慧.进一步完善公务卡结算制度的几点建议[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9 (09) .[1]倪娟慧.进一步完善公务卡结算制度的几点建议[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9 (09) .

公务改革 第5篇

公务员工资改革方案最新消息:专家称公务员工资改革只是开始 下一步降津贴 来源;江门中公教育

原标题:专家称公务员工资改革只是开始下一步降津贴 岁末年初,公务员工资改革正式启动,迈出实质性步伐。

首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确定了县以下公务员建立“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这将在职务之外开辟非当“长”的公务员的职级晋升通道,这一对公务员制度的完善之举,为进一步改进公务员工资制度提供了人事制度支撑。

接下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工资制度同步推进”思路成为现实,公务员建立养老保险制度,与企业职工处于同一制度框架,实现养老金并轨。配合养老并轨改革,涉及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的基本工资调整方案已经下发到各单位。

尽管这一轮的公务员工资改革,主要聚焦在基本工资调整上。但需要指出的是,基本工资调整绝不是单纯涨工资,它只是公务员工资改革的第一步,即调整工资结构,提高基本工资比重。

还必须看到,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然已经起步,但接下来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并进一步推进公务员工资制度其他方面的改革。

工资高低之辩

根据本轮公务员工资改革,基本工资实现了普遍上调,从绝对数字看,有的媒体报道基本工资上涨60%多,其实,那只是根据网上流传的所谓最高级别的正国级官员基本工资从7020元增至11385元,把新的基本工资标准减去原标准得出的结果。这一

基本工资标准上调,会带来基本工资水平一定幅度的增长,但并不代表实际工资水平的同幅度增长,因为基本工资的增额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津贴补调整过来的。

由于公务员一般都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需通过考试选拔进入政府部门,属于白领,因此人员素质较高。同时,公务员从事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工作,其工作从整体上看要求也较高。

因此,按照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通行做法,公务员工资水平一般均高于社会平均工资,如加上福利待遇等,其全部收入水平处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中等偏上位置。

中国的情况也是这样。从上世纪90年代特别是近十多年来的统计数据看,除2011年、2012年外,公务员工资水平均高于所有企业平均工资和国有企业平均工资,与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相同口径比例关系近似。

更进一步分析,基于2011年、2012年国家公务员平均工资开始低于国有企业平均工资,且全部公务员与全部企业平均工资的差距,也由以往10%以上缩小到只有5%-2.6%这一情况,可以判断当前公务员工资制度内的工资水平是低于中等偏上定位的。再加上2006年后国家一直没有统一安排公务员涨工资,通过改革适当提高公务员工资是有道理的。特别是在今年公务员实行养老金并轨,需要个人缴纳8%的养老保险费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公务员拿到手的工资不缩水,相应增加公务员工资也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公众的认知却似乎与以上实际情况不符。原因在于,近些年有些地方自行安排增加了津补贴,个别机关仍分福利房。因此,不少人认为,公务员收入水平是高于企业人员的。

但应看到,不同地区、部门、层级的公务员,其工资和全部收入很不平衡,相互之间实际差距也较大。

所以,可作出这样的判断,国家规定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安排的水平总体不高,公务员实际收入有高于企业同类人员的,也有许多低于企业同类人员的,特别是基层公务员的收入大多数是偏低的。随着深化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整顿公务员

津补贴,规范公务员福利待遇和工资分配行为,同时抓好相关配套改革,将能够使公务员工资水平处于一个合理的水平。

改革第一步

公务员工资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要调整工资结构,即提高基本工资比重,降低津补贴的比重。这也是本轮公务员基本工资调整方案所要完成的任务。

据统计,全国公务员职务工资、级别工资之和(即基本工资大约只占公务员全部工资的30%左右,其余70%为各种津补贴,这是极不合理的,根本违背工资分配的一般规律。

计划经济时期,中央根据各地区物价、收入水平情况不同,划分出不同地区类别,并据此安排不同地区的工资标准。改革开放后,取消了地区类别,又实行地区财政分灶吃饭,不少地方自行安排津补贴的增长,进而使财政收入高的地区与财政收入低的地区津补贴收入悬殊。

因此,调整工资结构的过程,也是进一步清理整顿津补贴的过程。此次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公务员基本工资调整方案,其主要内容就是上调基本工资的标准,下调津补贴标准,通过这种“此消彼长”,实现调整工资结构的改革目标。同时,下一步需要把各地所有津补贴都纳入整顿监管范围。

但是,这次基本工资调整,并没有完全建立健全与职务职级并行制度相对应的工资待遇制度,特别是没有明确地区附加津贴等制度如何安排。而这些安排对于巩固并促进工资结构调整到位十分重要。

一方面,地区附加津贴制度按照地区居民收入、物价等差异,调整不同地区公务员的收入,保证他们在当地的生活水平,又能够把地区之间的工资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另一

方面,艰苦地区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也有利于保持在较为艰苦环境下或特定工作岗位公务员队伍的稳定。

这说明,接下来仍有许多继续深化改革的工作需要做。完善制度和机制

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就要配合建立职务与职级并行的制度,建立健全相应的工资待遇标准,创造一个当官不当官都能够按有关程序和要求分别晋升职级的双通道制度,让那些虽未当官但承担任务重、个人能力强、所做贡献多的一般公务员,也能够与当官的一样晋升职级,领取与同职级当官者差不多的工资。

比如,如何合理安排与各级职务相对应的职级,同时如何合理安排与职级相匹配的工资标准区间,将是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这项改革已经由中央深改组明确,可以预想,在经过试点后,将被逐步推开。

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的另一任务,就是要建立健全工资运行机制,包括调查比较机制、决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以及宏观调控机制。其中,调查比较机制就是《公务员法》规定的对“企业相当人员”的“工资水平调查比较”,将其“结果作为调整公务员工资水平的依据”的机制。这里,“企业相当人员”应该界定为“企业管理人员”,因为两支队伍的工作性质、特点是基本相同的,具有可比性,国际上也基本是采取与企业管理人员工资水平横向比较的方法。

健全正常调整机制就是要改变目前工资调整无规律的状况,使公务员工资水平随国民经济发展、比照追随企业管理人员工资水平和物价变动等相应及时调整。本轮基本工资调整方案已经明确,建立公务员工资动态调整制度,原则上每年或每两年调整一次。调整的依据为同期物价上涨幅度,以及同期企业在岗职工工资增长率等因素。

在这样的制度之下,准确地进行企业职工的工资统计就显得十分重要。目前,中国的工资调查虽尚不完善,但已在向前推进。由人社部组织的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已经试行了五年,目前正在继续健全完善,使得调查结果逐步与真实情况靠拢。如果未来更加完善,将为今后公务员工资调整提供更可靠的数据支撑。

此外,还需要明确公务员工资的决定机制,也就是公务员工资调整采取何种程序、由谁批准。比如明确目前由全国人大授权国务院依据调查比较结果决策,并研究今后是否应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同时,需要建立健全宏观调控机制,将公务员全部收入纳入国家监管范围,坚决纠正违反国家规定的分配行为。今后,如有省区市超出国家规定自行安排调整公务员工资的,应依法依规接受处罚。

配套改革需推进

正因为公务员工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配套改革的推进,是其顺利实施的保证。作为一项重要的配套改革,公务员社保制度的改革已经开始。

在养老金并轨前,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无需缴纳养老保险费,便可在退休后获得相当于退休前工资80%-90%的养老金,与企业职工养老金近45%的替代率相比,其养老金待遇相当优厚。如果在这时给公务员涨薪,公务员与企业职工养老金之间的差距势必会被进一步拉大,加剧公众的不满情绪。

今年养老金并轨后,公务员工资调整就顺理成章了,并轨使在职公务员工资与退休公务员待遇脱钩,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条件。原来公务员工资与退休金之间的直接联动关系被减弱后,在职公务员的工资改革就少了很多限制。

并轨后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虽然拥有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一样的制度框架,但是二者将分账运行。这应是出于两个考虑,一是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的资金来源不同,前者是来自财政,后者是自行缴费;二是公务员养老金有很多的历史欠账,分账运行可以避免将公务员的养老金缺口压力被转移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上。

公务员养老基金目前压力不大,但由于公务员以往没有交费,未来如做实个人账户,可能会面临很大的资金缺口,如何应对,是否要实行名义个人账户制度,都是接下来需要研究的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多层次的配套改革需要推进。

其中包括:协调处理公务员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分配关系,尤其是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单位工作人员,在国外,这些人员是列入广义公务员范畴的,要统筹研究安排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改革和工资调整问题;理顺机关在职人员工资改革、调工资与离退休人员调待遇的关系,其中尤其要协调处理好机关退休人员待遇调整与企业退休人员待遇调整的关系,防止引发新的矛盾;还要兼顾处理好其他人员收入水平调整关系,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如何建立工资正常调整机制,以及如何进一步保障好城乡贫困居民基本生活问题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公务员福利要结合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等进行清理规范,形成制度规定。再有是建议财政部门主动抓好财政分灶吃饭的配套改革,切实解决目前各地有钱的多发津补贴,无钱的少发津补贴甚至欠发部分工资的乱象;要健全公务员全部收入及其调整全面纳入各级财政预决算方案的程序性制度监管办法,由各级人大审议监督,同时要强化监察、审计、财政、人社等部门的监管,严格查处违规给公务员多发钱的地方、部门和责任人,真正做到在国家规定的制度、政策外,各地不能也不敢再多发一分钱。

另外,各级编制部门要结合转变政府职能,抓紧研究明确各级政府管理流程、机构及其职责、权限如何进一步改革优化,并明确全国、各地区到底应该配置多少公务员,进一步精干公务员队伍;有关主管部门要研究如何真正建立起公务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的机制等等。

美国的公务员制度改革 第6篇

一、美国文官制度的历史

美国的文官制度,从1787年颁布联邦宪法开始建国到现在,总共经历了政党分肥制、年功绩效制和公共服务批发制三个阶段的变化,政党分肥制的文官产生,主要都是通过政党组织的推荐途径。18世纪的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的民主和共和两党形成了南北对峙轮流执政的政治格局,执政党竭力安排本党人士担任政府要职,把党派斗争带到政府内部,导致监督缺乏和腐败高发的问题,而总统的新老换班又带来政府雇员的大换班,导致政府短期行为严重,经验和知识积累不足,影响长期问题的决策。为此1883年国会出台《彭德尔顿法》,开始建立功绩制的文官制度,克服政党分肥制的弊端。功绩制的文官制度,政府雇员按年功序列晋级,终身任职,不受政党轮流执政和总统换班的影响,有利于专业岗位的工作经验和知识积累,但也带来官本位泛滥和腐败高发、政府编制膨胀和行政低效的问题。在政党分肥制和功绩制并行的1880年到1930年,功绩制文官职位从1900年的45.6%,增加到1930年爆发大危机时的79.6%,这段时间成了美国历史上腐败最猖獗的时期。1910年美国实行国会制度改革,解除执政党领袖在国会的发言人地位,禁止政党领袖对政府人事任命的直接干预,开始结束政党分肥的文官制度,实行到1977年,功绩制的文官职位达到了90.9%,只有不足10%的职位留给选举产生的政治任命官员和其他特殊人员。

二、公共服务批发制

但是功绩制也带来官本位泛滥和政府机构膨胀,行政效率低下和财政负担沉重的后果,依靠发行政府债务弥补财政赤字,又带来通货膨胀和国民经济效率低下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国际原油价格高涨,美苏军备竞赛,耗费巨大,二战后幸存的人口,又开始进入退休年龄,西方工业化国家因此普遍陷入经济滞涨的泥潭。面对经济滞涨,美国的解决办法,是大幅度减少政府部门的人力资源消耗,加快非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业全面发展。为此,美国出台了1978年的《文官制度改革法》,把企业的公司化管理措施应用到对政府的管理上,首先是明确联邦政府各部门的职责分工范围和绩效评估标准,把政府履职成绩、公共资源消耗与公众满意度挂起钩来,促使政府积极设法提高效率;其次是增加临时雇员代替终身制雇员,把临时雇员从1985年的4.2万名,增加到1993年的15.7万名;第三是剥离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把联邦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批发给民间的专业中介、企业公司或地方政府,大幅度裁减联邦政府机构。这项改革使得联邦政府的出让合同从1979年13亿美元,猛增到1989年737亿美元,尤其是在环保局、能源部、国家宇宙和空间管理局,几乎所有工作都采取了合同出让的方式。1993年和1994年,国会又先后出台《政府绩效与成果法案》和《政府管理改革法案》,成立了以戈尔为首的《国家绩效评审委员会》,通过财政、人事、信息、领导目标和公共事业的绩效评估,把削减政府编制的任务落实到政府的各个预算单位,成功地把功绩制雇员从1977年的91%减到了2002年的55.5%,联邦政府减少7.8万个管理岗位,裁员42620人,每年节省1000多亿美元的政府预算开支。

三、人事和机构改革

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油价高涨,美国又以高息政策压低油价,欧美国家普遍出现了严重的经济滞涨问题,经济滞涨的背后是严重的政府财政危机和债务危机。世界历史表明,大国的财政危机和政府债务危机,放任发展,最终必然导致国家政权的严重衰弱和灭亡。美国联邦宪法是迄今世界上持续生效时间最长的成文宪法,这个宪法规定政府和每个公民一样,都要服从爱国主义的宪法原则,积极设法解决危及联邦中央政权的各种现实问题。在强化法制的推动下,几届政府不懈努力,推行政府瘦身改革的措施:①设立政府雇员的实习生制度,与奖学金制度配合,或以拨给实习补贴的方式,吸收各类合格大学生,参加政府各个对口职能部门的检查监督、社会调查、法律宣传和行政服务的日常工作,几年后有了政府工作的实践经验,大部分自动分流到社会的各行各业,留下少数经过考核聘为公务员,填补退休空额,以此达到严格控制公务员编额和显著提高公务员专业化职业素质的双重目的。②建立对政府机构的绩效评估制度,把预算成本、业绩贡献和社会效果列为评估标准,对执行不力和绩效差评的机构给予警告和公示,促使更换人事、裁减编制和削减预算。③让州以下陷入严重财政危机的地方政府宣布破产,破产的市政府可能要实行超过50%的减员,其他免于破产的政府也必须严格控制政府编制和行政开支,避免陷入严重的财政危机。④采取只养事业不养人的措施,聘请信誉卓著的民间会计师、律师、高校和民间的知名学者,充当政府的财政经济和法律咨询顾问,提供解决具体问题的对策方案,服务政府决策的需要,取代依靠行政编制设立的各种政府研究机构。经过上述有效的改革,美国政府现在的全部文职雇员(含技术雇员),总数压缩到只有大约350万人,首都华盛顿所在地的哥伦比亚特区,属于联邦中央政府的雇员全部也不超过20万人。

四、前苏联改革失败的对照

20世纪70年代,国际油价从1970年的每桶不足3美元,暴涨到1978年的每桶30美元,苏联依靠出口石油的滚滚美元流入,暂时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财政危机,把美苏冷战推上高潮,军备竞赛曾经一度占据美国上风,国内新生劳动力的就业,基本上都加入到军备生产和军事武装力量的行列,民生的投资和就业因此更加萎缩。为了回答国内舆论对于消费物资长期短缺的不满,1979年政府又悍然发动了侵略阿富汗的战争,用对外的战争胜利转移人民的视线。1978年,美国再次采取大幅度提高利率压低国际油价的政策,一直坚持到1985年苏联新政府上台承诺节制阿富汗战事为止,期间联邦储备银行的存款利率,曾经一度达到了1981年的16.39%。从1986年到1990年,美国仍然维持了超过6.66%利率,直到苏联解体后的1991年,才持续和大幅度调低利率。国际油价回落和从阿富汗撤军后,苏联政府立即面对严重的财政危机、通货膨胀和大批失业人口,不得不回到政府改革的轨道。但是政府改革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自上而下地进行,必须依靠政府司法和行政职能的改进来实现,否则就只有政府解体和推倒重来的结局。苏联的斯大林宪法,从1918年的《被剥削劳动阶级宣言》到1936年的《苏维埃共和国联盟宪法》,都以全盘否定人类2500年的法治文明和实施集体人治为前提,都以革命党推翻政府的阶级斗争理论为依据,无法为政府改革和建立高效政府提供不可缺少的法律框架。1985年苏共中央主席戈尔巴乔夫,曾经设计了援引西方法制文明的改革,设立总统职位和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但是终究没有能够挽救苏共中央政府最后解体的命运。因为长期的人治习惯已经形成,中央政府各个重要的实权部门全都强烈地反对改革,即使军事力量达到世界领先,最终还是难免中央政权解体的命运。

中国的经济发展,现在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规模,但是继续发展,面对经济增长和政府财政收入下行、政府债务沉重和失业严重的问题,必须首先克服公务员制度落后的障碍,依靠法治的进步,从根本上解决政府的腐败和低效问题,让更多的优秀人力资源,从不生产的政府部门,转移到市场经济的生产性部门,扭转经济增长持续下行的不利趋势。为此,美国的经验值得借鉴,苏联的教训也要积极吸取。

(作者单位系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

公务员薪酬体系改革研究 第7篇

关键词:公务员,薪酬体系,改革

原标题:公务员薪酬体系问题现状及改革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12月20日

一、引言

当前, 公务员成为大多数大学生毕业就业选择的最佳目标, 认为公务员收入非常高, 公务员就是一张报纸一杯茶最多一台上网打牌的电脑就过一天, 公务员不加班, 或者加班了也会发加班工资……这些都是很大一部分甚至整个社会都存在这种误解, 但实际上现实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完美, 就工资这一方面来说, 公务员薪酬体系目前还有很大不足, 还需要继续改革。这种不足将影响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 缺乏鼓励机制。本文将重点对公务员薪酬体系存在问题的现状进行研究讨论, 并提出建议方案。

二、文献论述

(一) 国外研究综述。

想要研究公务员薪酬体系及其改革, 就不得不研究薪酬制度产生的理论基础。薪酬制度的产生主要涉及人性假设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20世纪六十年代兴起的人力资本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1843) 首先在《国富论》中提到了“经济人”这一概念。他认为, 人的本性是懒惰的, 必须加以鞭策, 人的行为动机源于经济原因, 必须以计划、组织、激励、控制等建立管理制度, 并以金钱和权力维持员工的效力和服从。

亚伯拉罕·马斯内容型激励理论的代表, 在他的《人的激励理论》 (1943) 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层次理论认为, 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 首先满足迫切需要, 该需要满足后, 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他认为“较低层次的需要从外部获得, 例如通过报酬、工作合同、任职期得到满足”。

维克多·弗隆的期望理论和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是过程型激励理论的两个支撑性理论。期望理论认为, 一种行为倾向的强度取决于个体对可能带来的结果的期望强度以及这种结果对行为者的吸引力, 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解释了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员工产生的积极影响。当一个人做出成绩并取得报酬之后, 他不仅关心所得报酬的绝对量, 还关心报酬的相对量。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 他首次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Thcodore (1961) 明确提出“人力资本是当今时代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 认为“人口质量和知识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未来的前景”。一般来说, 受教育程度越高, 知识水平也就越高, 人力含量也就越高, 工作能力也就越强, 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 边际产品价值也就越大。此外, Joan EPynes (2002) 在《公共和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指出, 为了巩固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就必须要使公务员的薪酬与市场接轨。

(二) 国内研究综述。

国外的公务员制度大多是以我国的科举制度为蓝本, 但是我国规范的公务员制度建设起步较晚,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 公务员制度才逐渐走上正轨。我国公务员薪酬制度研究于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有了比较大的发展, 多采用对比法进行研究。2005年4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公务员法》, 并于2006年1月1日正式实施, 进一步推进了干部人事制度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

杜安国、刘捷 (2003) 在《公务员薪酬制度的比较分析及其政策选择》一文中就比较了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公务员薪酬制度, 从中得出了有关资本主义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的经验和启示。周晓云 (2003) 在《公务员工资调整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文中指出公务员工资状况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周鑫、张竹梅 (2006) 在《试析公务员工资调整的依据及程序》中提出, 公务员的工资水平既涉及公务员个人的生活保障和经济利益, 也是国家各级机构吸引优秀人才、稳定公务员队伍的重要保证, 因此公务员工资的确定及调整不仅要有切实的依据, 也应具有法制化的程序。王瑞 (2009) , 对中国和美国的公务员薪酬制度进行了研究, 提出从“明确薪酬制设计和实施的目的”和“薪酬制度的实施要体现公平性原则”两方面来指导薪酬制改革。

三、公务员工资现状

(一) 公务员工资制度的演变。

从建国初到现在我国公务员薪酬共经历了三次大的工资制度改革。第一次是在1956年实行职务等级工资制度。各种职务由高到低共分30个等级, 最高的国家主席、总理月工资为404.8, 而最低的一般工人为25.5元, 高低相差近16倍。随着时间的发展, 职务等级工资制度出现了管理高度集中、职级不符、劳酬脱节、功能单一、机制僵化的弊端, 导致机关效率低下, 人才流失严重。因此, 在1985年中央决定进行第二次工资改革, 开始实行以职务工资。这次改革基于职务等级工资制度的不足, 标准工资加上了副食补贴及行政费节支奖, 并按工资的不同职能分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工资和奖励工资四个组成部分。基础工资按工作人员本人生活费确定;职务工资按职务高低、责任大小、工作繁简和业务水平确定。每人按担任的实际职务及级别领取职务工资;工龄工资按工作年限每年以0.5元计算;奖励工资用以奖励有显著成绩的公务员, 奖励工资没有拉开差距。以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度较过去单一的等级工资制, 突出了岗位因素, 更好地反映了工资的多种功能, 对于公务员的激励性更强, 并且实现了与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分离,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 第二次改革结构工资的弊端越来越突出, 不再适合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 为此在1993年进行了第三次工资制度改革—实施职级工资制度。这次改革动作比较大。主要内容是实行职级工资制, 按工资不同设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四个部分。并决定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定期考核晋升工资档次;随职务、级别晋升相应增加工资;根据物价波动指数和企业同类人员工资水平增长情况相应调整。这次改革, 工资增长幅度较大, 逐步理顺了一些工资关系, 较好地调动了公务员的积极性。而这一薪酬体系目前仍在运行中。

(二) 工资水平逐年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近十年来, 公务员工资水平有了很大增长。据统计, 1986年机关人均工资收入仅为1, 300元, 到2003年已经达到15, 736元, 增长了11倍之多, 平均每年递增15.8%, 现在公务员一个月的收入比当年一年的收入还多。同时, 也扭转了多年来与企业年人均工资收入倒挂的状况, 公务员工资收入水平与企业逐渐拉开了差距。1990年, 企业年人均工资收入是机关的1.02倍, 绝对额比机关年人均收入水平高41元, 到2003年, 企业年人均收入是机关的86%, 绝对额比机关年人均收入水平低2, 158元。

(三) 部分地区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

对公务员工资制度的弊端进行了一些改革, 主要包括管理方式、福利货币化、工资水平、工资结构等几个方面。如上海市针对公务员工资外收入发放极不规范, 地区、部门间收入不平衡, 不利于调动机关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干部队伍的配备与流动的现状, 自2003年下半年开始规范公务员工资外收入, 实行“阳光账户”。北京市针对工资分配上存在的工资乱发、分配失控、单位间收入差距拉大以及激励不够明显等问题, 对工资外收入的构成及标准也进行了规范, 实行了“3581”工程。浙江省对各单位自行发放的福利也进行了规范, 主要是通过财政部门进行管理。

四、公务员工资存在的问题

(一) 公务员工资水平地域差距过大。

就2003年, 上海市机关平均工资为31, 268元, 为全国最高水平。而当年机关收入水平最低的河南, 公务员年人均工资收入仅为11, 032元, 前后相差近3倍。年收入超出3万元的仅有上海、西藏、北京三个地区。有70%多的省市在全国平均水平线15, 736元以下。说明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比较大。由于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全国统一, 各地区之间执行同一标准, 因此, 各省市之间的水平差距主要体现在地方补贴这一块。广东省补贴水平是贵州省的13.5倍。

(二) 现行公务员薪酬体系缺乏激励作用。

现行公务员薪酬体系运行了这么多年, 已经不适合市场经济发展下的需要。国家规定的工资标准所占工资分配的比重逐步降低, 地方性补贴比重越来越大, 标准工资的职能已被弱化, 公务员工资内外收入倒挂现象严重, 制度内和制度外部分比例严重失调, 国家规定的工资收入仅为公务员全部收入的1/3, 地方政策性补贴和各单位工资外收入所占比例已高达67%, 国家公务员工资制度已形同虚设, 没有任何激励作用可言, 甚至不能维持公务员的基本生活。在制度上, 各职务之间工资差距较小, 工资分配没有拉开档次, 没有完全打破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平均主义”束缚, 工资分配内在的激励和杠杆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 管理不力。

各单位自行确定工资外收入发放标准, 互相攀比。国家没有统一的地区附加津贴补贴实施办法, 对各地自行出台的地区性津贴补贴缺乏有效的约束和调控, 造成地区津贴补贴制度无章可循。公务人员收入多元化和隐性化的状况, 极大地损害了政府执政能力和公务人员的自身形象。

(四) 缺乏正常的增长机制。

公务员工资收入没有建立起与地区经济发展、物价水平、财政收入等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与企业相当人员之间缺乏工资平衡比较机制, 公务员工资收入水平与社会同类人员的市场价位严重脱节, 形成高端人才低于市场价位, 而低端人才又大大高于市场价位的现象。

五、改革措施

针对公务员工资目前存在的问题, 要使工资分配真正发挥杠杆作用, 充分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 需要从多方面下工夫, 进行全方位的系统改革。

(一) 缩小地区间差距。

我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很大。因此, 各地区公务员工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距, 但是这一差距应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各地区公务员的工资收入差距不仅要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水平外, 还要考虑到劳动付出差别这一重要的因素。形成与各地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地区工资关系。

(二) 改革职位等级工资制度。

根据世界薪酬发展结合我国的国情, 我国应对现有的职位等级工资制度进行一次改革。大致如下:调整结构, 归并目前结构中激励功能不强的部分, 主要是将基础工资归并到职务工资中;加大职务工资的比重, 职务工资要占到全部工资收入的55%左右;拉开差距, 将职务的劳动付出与所获取的报酬紧密联系起来;规范工资外收入, 加大工资收入的透明度。

(三) 加强职位分类, 建立工资调查制度。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建立科学的职位分类制度。如美国对联邦公务员分成九类, 每类中又有明确的职位及职位说明书。然后, 按照职位分类进行工资市场调查, 据市场调查结果确定各职位的工资等级和工资水平。结合我国特点, 我国公务员在纵向上可分为高级公务员和一般公务员, 横向上可分为行政类公务员、技术类公务员、服务类公务员等类别。按照这一分类体系, 可对我国公务员职位进行细分, 并在此基础上, 建立起科学的工资调查体系。

(四) 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

发达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 就是有一套与公务员制度相适应的完整的法规体系。很多国家都通过立法的方式, 对公务员的工资增长做出规定, 使公务员工资权利的落实能够有法可依。如美国的《联邦工资比拟法》、德国的《联邦工资法》等。一般都明确规定三方面内容:一是明确公务员工资具体标准, 不得随意扣罚;二是按期晋级提薪;三是禁止不合理的收入。

六、结论

公务员薪酬体系仍存在问题, 体系改革仍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必须与其他配套措施同步进行。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 吸收借鉴国外有关先进经验, 探索出一套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薪酬制度。同时, 公务员薪酬体系的改革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 需要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探索, 调整并使其规范化、法制化, 找到符合客观实际的改革方案。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富论[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3.

[3]聂锐.管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1.

[4]Thcodore: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and Urban Competitivenes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1.

[5]Joan EPynes.公共和非营利性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关于推进公务卡改革的探讨 第8篇

关键词:公务卡,改革,问题和建议

为进一步深化预算制度以及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规范预算单位财政授权支付业务、提高公务支出透明度, 预算单位执行公务卡结算制度已势在必行。推行公务卡改革, 在预算单位公务支出领域引入银行卡管理, 通过制度、机制和管理工具的融合创新, 减少现金使用, 强化财政监督, 是加强财政管理的必然要求。

一、公务卡制度推行中存在的问题

1、对公务卡认识不到位, 使用公务卡的观念有待转变。

一些预算单位对公务卡的重视程度不够, 对公务卡宣传不到位, 持卡人对公务卡产生会产生误解,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务卡的使用。而且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受传统的现金结算模式的影响, 部分工作人员还只习惯用现金结算, 不习惯用卡支付, 在短时间内很难养成持卡消费的观念, 因而对公务卡消费有抵触情绪。

2、公务卡制度执行乏力, 公务卡结算流于形式。

按规定, 凡具备刷卡条件的, 必须使用公务卡, 否则财务不予报销。但实际执行时, 一些预算单位认为无法鉴别持卡人的消费环境是否具备刷卡条件, 而且现金报销更简便, 省去了报账后的一些结算程序, 没有严格要求持卡人必须使用公务卡刷卡消费。实行公务卡制度后, 财政部门并没有对预算单位现金提取额度作进一步限制, 预算单位仍然能提取大量现金。使公务卡结算流于形式。

3、不能完全遏制腐败问题。

持卡消费增强了公务支出的透明度, 解决了以往易发生的凑票报销等违规行为, 但对一些习惯损公肥私的人而言, 照样可以弄虚作假中饱私囊。比如在公务消费时故意多刷卡, 虚开发票, 商家为了增加客源也愿意给刷卡人一定比例的回扣, 在这个环节上公务卡还不能做到完全透明。因此不能依靠用公务卡来完全预防公务腐败的问题。

4、公务卡在用卡环境上急需完善。

许多商品和服务的供应商并不具备P0S刷卡设备, 不支持公务卡消费, 难以满足使用公务卡办理公务支出的业务要求, 这些客观环境直接影响了公务卡的使用和推广。

5、规章制度不健全。

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系统的专门的法律制度, 来约束公务卡使用过程中的违法行为, 同时与公务卡相关的银行卡管理、政府采购, 国库支付等配套制度也不完善。另外, 公务卡结算还要求事业单位在结算方式、公务卡管理、审核报销等方面, 都应建立起完善的内控制度, 但在推行初期, 由于财务人员对公务卡结算相关知识的欠缺, 很难制定出既有利于公务卡使用又有利于单位财务管理的内控制度。

二、全面推行公务卡制度改革的几点建议

1、大力加强宣传培训, 提高公务卡使用率。

财政部门应制定宣传计划, 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宣传公务卡制度改革, 在全社会形成共识, 从而转变对公务卡的传统观念, 这样公务卡结算就不会流于形式。为全面推行公务卡制度改革营造良好的舆论和社会环境, 要使持卡人充分理解公务卡管理的各项要求, 还要加大对预算单位和代理银行工作人员等的培训力度, 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计算机操作水平, 从思想上加强他们对公务卡结算业务的认识, 使预算单位财务人员能够准确理解新政策, 掌握新业务, 确保新制度的顺利实施。

2、加强预算管理, 杜绝腐败行为。

要从根源上杜绝公务行政腐败, 必须加强各级预算单位的预算编制制度、预算审查和监督制度及预算执行以后的审计制度等的建设, 科学编制预算计划, 细化、明确每一个项目、每一笔开支, 增加公务财政支出预算的透明度, 实行“阳光预算”, 接受民主监督和约束。对于那些利用公务卡进行高消费的行为, 以及挥霍浪费国家钱财的豪奢之风, 一经查实, 要通报批评并严格依法惩治。

3、改善公务卡受理环境, 优化信息管理系统。

相关部门要加强政策研究, 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通过税收优惠、减免手续费等措施, 提高商家刷卡交易的积极性, 使各商家愿意安装POS机具, 全面改善公务卡刷卡环境。

4、加强制度建设, 从根本上保证公务卡结算的执行。

建立科学合理, 公平刚性的部门预算制度。要规范公务消费, 必须进一步细化部门预算, 要求将部门所有的开支都纳入预算。同时要针对同一行业, 同一地区建立相对统一的公务支出标准, 才能保证公务消费行为有可供参考的依据, 从而不至于出现对同一消费花钱不同的情况。

5、加强监管力度, 完善配套措施。

为避免出现现金结算和公务卡结算“双轨制”, 凡具备刷卡条件的, 必须使用公务卡, 否则财务不予报销, 这是推行公务卡结算制度的刚性纪律。各级财政部门要会同审计、监察和人民银行等部门对预算单位公务卡结算制度改革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督, 建立定期检查和日常管理相结合的监督机制, 将公务卡使用和管理纳入年度财务审计范围, 督促各预算单位严格实施公务卡结算制度。

6、各部门密切配合, 齐抓共管。

推广应用公务卡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财政、银行、预算单位等多个部门和每一位持卡人员, 并受相关政策、受理环境、用卡观念等诸多因素影响。各有关方面要加强协调配合。只有各部门加强沟通, 密切配合, 才能共同推进公务卡应用推广工作的快速发展。

公务卡制度的推行是我国财政预算制度的一项重大突破。实践证明, 通过推行公务卡, 建立财政部门和金融部门的联动机制。改变对现金提取后使用范围和路径缺乏监控的状况, 实现对财政资金的动态监控, 有利于加强对公务消费行为合规性、真实性的监督管理, 避免通过虚套取现金、私设“小金库”等违法违规行为, 对于保证预算资金安全、预防和控制腐败发挥了积极作用。公务卡的全面推广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 我们相信, 通过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精心组织, 总结公务卡改革的实践, 定能让每一笔公务消费都花在“阳光下”。

参考文献

[1]、杨蕊芬, 张永.初探公务卡制度改革[J] 会计之友, 2009 (8) :51

别“误读”了公务员分类改革 第9篇

报纸想经过观察, 然后给“误读”纠错, 但这样的先入为主只能用欲擒故纵来理解了。在人们还不知如何“分类”, 如何“管理”的懵懂下, 已经有了“一旦实施, 基层公务员即使当不上处级领导, 也有可能享受处级干部的待遇”的“预告”, 若要人们不把这种“改革”理解成“提升待遇”, 除非现在的处级干部待遇, 已经等同于普通老百姓了。

老百姓对改革的认识和理解, 或许还停留在产生了无数下岗工人的年代。因此, 对有关公务员的改革, 必定会“一提到待遇, 很多人就认为, 公务员分类改革是为了优化人员结构、提高管理效能、改进公共服务, 而不是为了借机给公务员增福利、涨工资”;进而有人担心“公务员分类改革会不会走形、变味?会不会异化为公务员自谋福利乃至‘权力自肥’?”而“基层公务员即使当不上处级领导, 也有可能享受处级干部的待遇”, 作为公务员分类改革的“基调”, 对这支“歌”的主旋律, 大致也能哼得出来了。

那么, 究竟是人们误读了公务员分类改革, 还是有关“改革”的种种迹象, 似乎在反复印证人们对借改革自谋福利乃至权力自肥的担忧?

在公务员分类改革中先行一步的深圳, 试点公务员分类改革后的几年内, 4万多名公务员中聘任制超过了3200名, 但无一人被解聘。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说, 如果分类后考核走过场, 那么按照《劳动合同法》, 很多聘任制的公务员就很容易拿到无固定期限合同, 又会变成“铁饭碗”。不仅如此, 这个“铁饭碗”还有望成为享受处级干部待遇的“金饭碗”。

如果说人们对公务员分类改革的“误读”, 是被公务员的“油水”闪花了眼睛, 那么, 对借改革自谋福利乃至权力自肥的担忧, 应该是有现实基础的。这种担忧就如竹立家教授指出的“公务员改革的一些主导者, 他们本身就是既得利益者”, 而事实已经证明, 既得利益集团是改革的最大阻力。在权力寻租都司空见惯的官场腐败下, 权力自肥可能已经算作相对“合法”的官场积弊了。

当然, 从理论上看, 公务员分类改革, 如果按照设计初衷, 必然有其积极意义。但是, 无论深圳3200名聘任制公务员, 几年来无一人被解聘, 还是改革未见端倪, “享受处级干部的待遇”已经煞有介事, 这让人们如何在“误读”中求正解?谁来把这个已经“油水四溅”, 而声称“不肥”的东西解释清楚?

关于加快推进公务卡改革的探索 第10篇

公务卡是指在各级预算单位的在职正式职工持有的, 既可用于日常公务支出与职务报销, 也可用于个人消费支出的, 由银行发行的贷记卡。它不仅具有普通银行信用卡的消费功能, 而且还有财务管理的功能, 是一款兼具信用卡结算方式与财务管理规范于一身的新型财务管理工具。

二、公务卡结算与公务卡制度的概念

公务卡结算是指将行政事业单位的公职人员在单位公务支出中, 使用银行提供的授信额度, 通过POS机进行支付, 并在免息期内, 按照财务报销程序, 经批准审核后, 资金直接打入公务卡的还款结算方式。可支出的范围包括:差旅费、购置办公用品、燃油费等小额资金支出 (总额在5000元人民币以下) 。

公务卡制度是指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 以银行卡为载体的现代财政支付管理制度, 是现代财政国库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 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财务管理方面, 公务卡制度具有管理高效、安全、透明、方便的特点。

三、公务卡使用过程中的优点

在2006年以前, 行政事业单位公务支出的现金使用率较高, 占一半以上, 而发达国家现金结算的比例较低。大量的资金流动造成了众多的人员、财力、交通方面的支出与浪费。现金支付在客观上为偷税漏税、贪污腐败等提供了机会。公务卡制度推行以后, 一人一卡, 支付信息的电子化使所有因公支出都处于动态管理监督范围, 对国库支付过程中的非现金支付, 都能随时进行查阅。

公务卡的使用能够提高财务支出的透明度。在实行公务卡制度后, 财政管理部门对零余额账户的公务卡支出消费明细能够随时掌握, 在动态管理过程中, 能够使公务卡的消费清楚明白, 减少了事业单位公职人员多消费、乱消费等财务支出问题, 从根本上达到预防腐败的目的。

公务卡的使用能够降低财务运营成本与风险。在没有进行公务卡改革之前, 公务支出需提前审批借款, 单位内部财务人员需要从银行提取大量现金, 并在库存中保存一定数量的现金, 以备不时之需。改革以后, 预算单位通过公务卡结算, 单位财务人员不需提取保存大量现金, 公职人员不需携带现款, 整体报销过程通过网上完成, 节省了人力与时间, 减少了保管与携带现金的风险, 提高了财务管理的工作运营成本与风险。

公务卡的使用能够提高行政与财务管理的效率。利用银行信用卡方便、快捷、信用预付的功能, 减少现金结算过程中的各种违规违纪问题, 监控公务支出的资金流向, 使资金在送达最终接收前始终存留在国库中, 从根本上预防了资金流通中的非正常支出, 防范了过去现金支付过程中的违规违纪问题, 并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节省了人员运行, 提高了工作效率。

公务卡的使用能够监控现金流向, 预防腐败现象。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较为单一, 由上级主管部门统一拨付, 国库的资金来源是公众纳税, 公众有权力监督政府拨付的资金使用流向, 以保证财政资金确实用到解决民生的重要方面, 对资金使用的全过程都应有据可查, 有迹可寻。

行使公务卡制度后, 单位财务支出的现金流向受到监管, 对现金结算过程中的虚开发票、假发票等利用财务报销制度漏洞的情况, 受到扼制, 对防治腐败现象的发生, 起到了有效的预防作用, 减少了国家财政资金的流失。

四、公务卡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007年中央颁布了关于公务卡使用的文件:《中央预算单位公务卡管理暂行办法》, 标志着公务卡制度正式确立。经过各地方财政的积极配合, 全国绝大多数省市都已采用公务卡结算制度, 但也有少数县市还没有进行公务卡制度改革。通过查阅相关资料, 发现在公务卡改革过程中, 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下面就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

(一) 缺乏用卡环境

各地方政府与财务管理部门对公务卡的规范使用方式宣传力度不够, POS机的普及程度不够, 部分公务支出商户因安装POS机后的相关费用较高, 增加资金流通成本等原因, 不愿意安装POS机, 使公务卡的正常使用受到影响。有些商家从自身利益出发, 安装了POS机却不愿意使用, 相对于现金交易来说, 资金回笼效率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更愿意引导相关单位, 采用现金支付手段。

(二) 缺乏用卡积极性

公务卡是信用卡的一种, 是由银行发行的, 具有一定授信额度的资金预付卡。与原有现金报销模式不同, 资金的流向受到了动态的监控, 财务管理部门能够随时了解公务卡的使用情况。公务卡报销的手续相对比较繁杂, 而现金支票则相对简单的多。有些地区还不能很快接受公务卡消费、报销、审核、还款的流程, 担心报销资金结算的时间性, 导致还款延迟, 影响个人信用等级。在报销过程中, 必须持有刷卡小票, 经审批后, 财务部门通过刷卡小票上的授权码进行资金的支出。但如果刷卡小票丢失, 则会造成报销时限的延长, 影响个人信誉。各级单位执行公务卡制度的力度不足, 也导致用卡积极性不高。

(三) 公务卡强制使用的力度不够

2011—2012年中央为推进公务卡的使用, 下发了相关的文件《关于实施中央预算单位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的通知》与《关于加快推进公务卡制度改革的通知》, 明确了将差旅费、培训费、会议费等16项公务支出纳入强度结算目录范围。但各省市自治区强制执行的力度不一, 导致公务卡制度落实程度不同, 有的地方虽下发了文件, 但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 使公职人员手中的公务卡成为“可用可不用的”休眠卡。

因此, 对上述在公务卡推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进一步推进改革进程, 达到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目的。

五、加快公务卡改革的措施

(一) 扩大POS机的设置地区与密度

对符合公务支出的消费商户争取做到不分城乡全程覆盖。因为公务消费的范畴不仅限于住宿、餐饮, 还涉及到交通与零售。在一些小的城镇, POS机极少, 导致资金支出不得不采用现金支付, 公务卡的使用完全受限。

加强POS机的分布范围, 特别是在偏远地区, 改善用卡环境, 并降低商户的公务卡刷卡手续费, 对公务卡定点刷卡商户适当给予补贴, 为公务卡的广泛使用创造方便、快捷的用卡环境。行政事业单位在选择商户时, 也优先选择刷卡条件完善的商家进行公务消费, 从而积极引导商户所在行业主动申请安装POS机, 特别是对公务支出较为密集的企业 (如加油、维修、住宿、会议等) 要将提供公务卡消费作为前提必要条件。这样, 才能引导社会消费模式, 让公务卡消费成为公务支出的基本消费方式。

(二) 简化手续, 创造良好用卡氛围

任何改革工作都是从无到有, 从旧到新的更替过程。如何让人们尽快接受新的资金报销模式, 熟悉操作流程, 是公务卡改革的重要前提。公务卡由单位与发卡银行协同办理, 但用卡却是公职人员的自觉行为, 如何提高用卡积极性, 提高公务卡使用频率是公务卡改革的重头戏。

各级单位相关部门做好宣传与培训工作, 将相关管理规定与用卡报销流程明确告知用卡人, 提高公务卡的使用率。发卡银行与中国银联等相关部门做好公务卡的后续保障工作, 对公务卡的使用与维护给予政策方面的优惠, 提升用卡人的积极性。行政事业单位要简化报销手续, 缩短还款审批周期, 保障还款在账单日前及时到账, 避免个人信用损失。

(三) 转变传统模式, 强化用卡制度

2011年与2012年中央相继出台了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与加快推进公务卡制度改革的通知。要求各地方政府严格执行通知的规定。国库集中支付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直接支付, 一种是授信支付。公务卡支付属于授信支付, 转账属于直接支付, 现金支付也属于授信支付。在支付过程中, 会逐步规定授信额度的比例及公务卡支出的比例, 目的是提升公务卡消费的比例, 提高刷卡频率, 减少现金支出比率, 逐步减少现金支出比例, 尽可能杜绝腐败现象的滋生。

按照中央财政关于公务支出的相关规定, 建立强制结算目录, 扩展公务卡消费领域, 严格执行使用公务卡或转账方式进行资金支出的规定。转变传统报销模式, 减少现金消费支出比例, 逐步扩大公务卡支付比例, 从资金流通源头防治腐败。

(四) 建立奖惩机制, 健全监督机制

对改革过程遇到的各种阻力, 都需要各级政府从行政方面建立奖惩机制, 与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相挂钩, 明确符合公务卡支出范围的必须使用公务卡进行结算, 有用卡条件不使用者, 单位财务不予报销。如确因缺乏刷卡条件而未能使用公务卡的支出, 要按规定由经办人进行书面说明, 由单位负责人审批后, 按程序进行报销。在北京等大城市已建立出台了相应的公务卡绩效考核文件, 明确公务支出的强制消费目录, 不按规定执行的单位, 将追究单位与当事人的责任。另外, 纪检监察部门也要针对公务卡使用情况建立相关的监检机制, 对于公务卡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抽查, 并采取问责制度, 达到助推公务卡改革的目的。

资金支出的信息化, 使审计监督工作更加容易操作, 公务卡制度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 使资金的流动受到全方位的监管, 相对于以前现金操作无法追踪的弊端, 公务卡的支出使每一笔支出都能找到出处, 对资金支出异常情况能够通过大数据处理后, 进行分析排查, 对预防职务犯罪, 行贿受贿, 贪污腐败都有一定的震慑作用。完善的监督机制能够将公务卡的使用规范到正常支出范围中来, 对监督国库集中支付资金流向起到警示作用。从根本上, 预防腐败现象的发生。

六、结论

随着公务卡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 公务卡将成为主要的行政事业单位公务支出的主要结算手段。这从根本上提高了公务支出的透明度,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原有现金支付所滋生的腐败。通过公务卡结算能够增加动态监控资金流向的力度, 增加三公消费公开化的透明度, 减少原有现金支付模式过程中存在的漏洞, 减少资金支付的成本, 提升资金流通过程中的安全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重要环节是尽快推进公务卡制度。采取有力措施, 从政策层面与用卡环境方面, 共同推进公务卡改革, 并建立健全相关的监督机制, 使公务卡的使用更加便捷、高效。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公务支出的基本结算手段, 推进公务卡改革对提升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摘要:公务卡结算制度改革已有近十年的历史了, 是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从它一出现, 就受到各种排斥, 导致公务卡改革工作进程缓慢。为了积极推进公务消费的支付方式, 全面落实公务卡管理制度, 实现公务支出的动态监控, 达到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目的。本文就公务卡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分析, 针对当前推广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目的是加快改革进程, 完善管理制度, 预防腐败, 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

关键词:公务卡,改革,对策

参考文献

[1]熊银.浅谈公务卡改革如何全面“生根开花”[J].现代商业, 2013 (29) .

[2]程静.浅谈公务卡制度改革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农经, 2015 (07) .

[3]宣云菲, 周筱红, 张燕, 杨学超.行政事业单位推行公务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 2012 (02) .

[4]史耀斌.统一认识强化执行坚定不移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制度[J].预算管理与会计, 2013 (06) .

[5]唐玉平.公务卡改革与高校党风廉政建设[J].会计之友, 2014 (02) .

如何有效推进公务卡管理制度改革 第11篇

【关键词】公务卡管理;管理制度;改革措施

过去的财政资金管理模式存在着方式老旧、运行混乱以及监管制度有待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着财政资金管理质量的有效提高。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部分单位借助现金付款模式有效地躲避了相关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从而导致国家经济利益受到严重影响。公务卡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有效地避免了这些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腐败问题的产生。然而,公务卡管理制度在推行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一、公务卡管理制度在推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刷卡环境有待改善

诸如差旅费、招待费等都包括在公务卡结算范围,所以,公务卡消费涉及到酒店、交通等多个领域,并且,时常是跨地域。尽管,近年来为了更好地适应公务管理模式,多个银行都在很多公共场所设置了销售点终端(POS)机,这使得人们的消费模式更为便利,并且,还避免了大量的现金支付。然而,在很多中小型商场等地并没有实现这一消费模式的普及,以至于公务卡的使用受到了阻碍。甚至在部分商场,商家以各种利益诱惑人们使用现金,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公务卡消费模式普及。

2.持卡人刷卡缺乏积极性

长期以来,预算单位的持卡人都是采用现金支付模式进行消费,其更加倾向于“即时的钱货两清”公务卡结算推行之后,很多人并没有对公务卡的便捷性很多掌握,其对公务卡的安全性持怀疑态度,以至于在可选的情况下更加愿意现金支付。除此之外,部分单位进行财务报销时,差旅费补助经常是以现金形式结算,这样,财务人员既需要公务卡结算,也要进行现金结算,如此,其工作量显著提高。所以,公务卡消费者和财务结算者对公务卡结算模式都缺乏热情。

3.硬件设备需要加强

预算单位使用公务卡的过程中,要想真正地提高使用质量,还需要有对应的硬件建设对其给予支撑。然而,财政部门对这项工作有所轻视,其仅仅注重强调公务卡的使用。这种情况,多数的预算单位只能通过电话拨号方式同国库集中支付体系连接,以至于支付时间过长,工作人员的业务量猛增。这也是导致财务人员排斥公务卡管理模式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公务卡管理制度改革措施

1.对公务卡的使用环境进一步完善

现今,国内的POS机分布的并不是非常充足,并且,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状况。以至于无法为公务卡持有者提供优质的使用环境。因此,在使用环境改善中,要不断增加中小型消费场所的POS机设置数量,有效减少现金支付数额,进而避免其引发的诸多风险。

2.加大现金监管力度,对结算方式进行改进

预算单位公务卡结算逐步代替现金结算是实施公务卡改革后的大势所趋,但鉴于目前实际情况,用公务卡结算完全代替现金结算只是一种理想目标,现金结算在预算单位仍将长期存在,因此财政部门等相关部门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对预算单位的现金支出加大监管力度。一方面要将公务卡使用、管理纳入预算单位年度财务审计范围。对公务卡制度执行不力,现金提取量大的预算单位,予以通报并要求整改。另一方面要科学核定预算单位的现金提取范围及额度,对超范围、超额度的现金提取必须报财政部门审批。

使用公务卡的初衷就是为了减少预算单位大量使用现金,使无现金结算模式成为可能,除了转账支付外,其余公务消费支出都通过公务卡结算。在现实操作中,最大的障碍就是因无法在公务卡还款系统体现消费记录而不能使用公务卡结算,在此情况下,若非刷卡消费通过财务人员将报账金额直接转到职工的公务卡而非直接提取现金付款,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公务卡推行的最终目的。

3.公务卡结算监管力度增加

现今,国内的财政体制中,无论是资金安排,还是部门的预算编制和经费的管理都存在一定的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些都导致了国内公务消费缺乏规范性。尽管预算单位推出的公务卡结算有助于公务消费合理控管,但是,由于在公务卡结算过程当中无法实现透明化,很多发票“虚开、多开”问题依然存在,由此可见,公务卡并不是解决公务消费问题的万能途径。因此,要有效地解决公务消费问题,不能仅仅借助公务卡改革,还要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对预算编制进行深度细化,并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监控,实现财政的综合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公务卡的改革过程务必要至始至终坚持监管并重,并将公务卡支持监控作为重要的改革以及执行内容。例如,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要设定在线监测制度,以便于更好地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同时通过与单位支付数据的对比分析,查找一些隐性的、深层次的问题和变化,定期提交公务卡支出分析简报,确保公务卡制度到位、执行到位、监督到位。

三、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企事业单位的资金流量逐渐增加,并且,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常常会滋生很多腐败问题的产生。为了有效地遏制这一不利情况发生,公务卡管理制度已经在很多单位得以推广。然而,在公务卡管理模式的推行过程中,由于相关的管理制度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以至于推行的并不是非常顺利,并且,还遇到了一些实际的问题。因此,结合当前公务卡管理现状,不断进行公务卡管理制度的优化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高鹏程.财政预算公务卡制度改革探讨[J].地方财政研究,2012(02)

聊城市公务卡改革现状分析 第12篇

公务卡是指预算单位工作人员持有的,主要用于日常公务支出和财务报销业务的信用卡。公务卡改革,就是在公务消费领域,逐步用银行卡结算取代现金结算,规范小额零星消费支付,进一步加强财政财务监督。2012年,聊城市制定下发 《聊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财政局人行聊城市中心支行 〈关于聊城市预算单位公务卡改革的实施意见〉 的通知》( 聊政办发 【2012】14号) ,标志着该市公务卡改革正式启动。三年来,公务卡结算在提高公务消费支付透明度、降低单位现金管理成本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制约公务卡改革的问题。本文结合聊城市某单位实地调研取样,就实施公务卡制度改革基本情况及取得成果、存在问题及成因、改革的建议与措施进行浅析。

2聊城市公务卡改革基本情况及取得成果

在公共消费领域引进公务卡结算方式,有利于提高公务消费支付透明度,进一步规范财政授权支付管理; 有利于减少现金支付结算,降低单位现金管理成本,提高单位财务管理水平; 有利于加强对公务支出过程的监控,从源头上堵塞漏洞,预防腐败现象,促进公务行为廉洁高效。

根据山东省财政厅、人民银行支行的统一部署,2012年上半年,聊城市市级所有预算单位全面推行公务卡改革; 2012年年底前,所有县( 市、区) 全部实行公务卡改革, 全市公务卡制度改革全面推开; 截至2014年年底,全市公务卡改革单位1362个,共计发卡11572张,公务支出刷卡消费量953万元,比2013年同期增加728万元,增长3. 2倍,已覆盖全部国库支付单位。三年的实践,我市公务卡改革从无到有,从点到面,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发卡量和消费金额快速增长,单位用卡意识逐步提高,在全市基本建立起 “使用方便、操作规范、信息透明、监控有力”的公务卡管理机制。

3聊城市公务卡改革存在问题及成因

聊城市公务卡改革实施三年来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目前情况看,仍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公务卡制度改革进展还不平衡。从各地执行公务卡改革情况看,总体上市直明显好于县( 市、区) ,特别是临清市、冠县、东阿县、高唐县还有较大差距,而乡镇一级受刷卡环境等条件制约,更是改革中最薄弱的一环,应采取得力措施,加大推进力度。

其次,有卡不用现象较为普遍,形成大批 “休眠卡”。 从市财政局数据看,聊城市公务卡改革已经实现国库支付单位全覆盖。但是,据实地调查,部分公务卡实际上被闲置, 造成开卡数量高,而刷卡金额并未增加的现象。这种现象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公务人员传统的消费思想和现金结算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务卡结算的推行。二是公务卡消费环境跟不上,聊城很多商家没有POS机或者为省刷卡手续费而回避使用公务卡等也限制了公务人员使用公务卡的积极性。三是单位财务人员报销程序烦琐,有时无法在银行规定的信用期间内对公务卡进行还款,还款不及时产生高额利息和滞纳金。

再次,问责机制未有效执行。公务卡改革制度设计中, 明确了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弹性过大,造成未对改革不力的单位起到应有的威慑,同时也挫伤改革执行较好单位的积极性。

4聊城市公务卡改革的建议与措施

公务卡结算制度是一项涉及财政部门、人民银行、发卡行、预算单位等很多方面的协调性很高的工作,并受相关的配套政策、法规、用卡观念的改变以及用卡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财政部门应协调好各部门的关系,研究制约公务卡结算制度向纵深方面发展的问题,积极推进公务卡结算制度稳步推进。具体有以下建议与措施。

4. 1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改善用卡环境

财政部门应编印 《财政预算单位公务卡知识手册》,以图文并茂、知识问答的形式,警示阳光消费的重要性,展示刷卡消费的便利性,基本保证公务消费较多的在职职工人手一册。预算单位应认真开展公务卡培训,积极引导公务人员使用公务卡结算,增强持卡人的使用意识和安全防范,让每个职工都会用卡、愿用卡、用好卡。发卡银行应及时向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传输公务卡消费支付信息、公务卡的还款信息; 为持卡人提供增值和特色服务,开展用卡优惠活动; 积极在各商户铺设POS机等,调动持卡人的用卡积极性。

4. 2以点带面,选择单位跟踪引导

为推动改革由点到面,从有到优,公务卡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应选择财政局、人社局等财务管理基础较好的单位,限期刷卡,跟踪引导,与单位财务人员、代理银行一起,逐步展开工作,促成公务刷卡消费规模的不断攀升。

4. 3完善制度,做好问责监督

一是印发 《市级预算单位公务卡强制消费目录》全面实施,明确凡目录规定的公务支出项目,均应按规定使用公务卡结算,原则上不再使用现金结算。二是各级预算单位要进一步强化现金管理,严格按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现金管理暂行条例》 ( 国务院令第12号) 等规定,将现金支出严格控制,应优先选择公务卡支付。市本级预算单位因特殊工作需要支付的其他现金支出,须经市财政局批准。以行政法规对公务消费实行监督和约束,确立对违章违纪行为的问责和监督,让公务卡改革落到实处。

4. 4强化管理,启动预算执行动态监控

印发 《市级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管理暂行办法》,并协调软件公司,同步启动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模块。监控内容的重点,包括预算单位通过零余额账户向本单位其他账户划转资金、单日提取现金超过5万元、年度内累计提取现金超过当年支出预算5% 等支付事项。

聊城市的公务卡改革工作,尽管在制度和技术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已取得明显成效,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将在预算制度改革、加强公共财产管理,打造 “阳光财政”、“阳光政府”和 “廉洁政府”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摘要:通过对聊城市公务卡制度改革三年来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提出推进改革的政策建议,进而对这项具体的财政经费管理制度的实践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公务卡,国库集中支付,公务卡改革,财政改革

参考文献

[1](聊政办发[2012]14号).聊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财政局人行聊城市中心支行《关于聊城市预算单位公务卡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Z].2012.

[2]欧阳美文,李腾飞,屈苹.宜春市公务卡制度改革调研报告[J].财务管理与会计,2014(4).

上一篇:软件工程服务下一篇:安全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