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海洋》范文

2024-05-08

《走向海洋》范文(精选5篇)

《走向海洋》 第1篇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国际海域的战略地位与利用已受到所有国家的关注,以联合国和国际海底管理局为代表的国际社会有关国际海域事务的讨论日趋活跃,国际法律制度和规则的制订受到高度关注,依法争夺国际海域话语权呈加强之势。从发展眼光看,深海大洋必将是未来世界大国关注和竞争的前沿,也应是我国必须高度重视和优先布局的工作领域。

认识和利用深海大洋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深海底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不仅有大量的油气、天然气水合物等能源资源,还有丰富的多金属结核、多金属硫化物、富钴结壳等金属矿产资源以及庞大的生物基因资源。其中,深海油气产量和储量增长近年来占到了全球油气产量和储量增长的约40%;富含铜、镍、钴、锰等金属的深海多金属结核资源储量多达700亿吨;深海底沉积物中含有数亿吨的DNA,是地球上最大的基因储库。

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加大。2011年,我国铜、钴、镍、锰消费量分别占世界总消费的37%、28%、40%、64%,其对外依存度则分别高达57%、78%、95%、59%。20世纪我国即提出了“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战略布局,随着国际陆地矿山增产受限、品位降低,环境保护形势的加剧,长期过分依赖陆地资源的增长已不现实。按现有矿冶技术估算,我国铜、镍、锌、锰等资源储量的保证年限有限,资源紧张将是我国经济发展必须长期直面的严重问题。

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对资源安全来源提出了更高要求,资源安全保障越发重要。要保证新时期国民经济继续高速、稳定、持续发展,必须寻找到新的资源来源,深海底资源无疑是未来最为可能的选择。

着眼深海资源开发能力将提升和跨越发展海洋资源开发的整体能力

真正有效服务国民经济发展对资源的持续需求、增加我国在深海大洋的战略资源储备,除透彻研究国际法律规则、积极研判国际斗争形势外,关键还在于发展和提高我国的深海资源开发能力。深海装备技术代表了海洋技术的最前沿和制高点,是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集中体现和象征,也是国家海洋资源开发整体能力的综合体现。着眼深海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前沿和制高点,发展深海资源开发能力,带动、辐射和提升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也是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2012年6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成功下潜至7062米深度

我国通过二十多年的大洋科学考察,一大批深海调查装备应运而生并得到发展。深海拖网、电视抓斗、深海浅钻、生物和微生物取样器、无人遥控潜水器等先进调查和取样装备的研制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大洋科学考察工作的开展;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和海试的成功,体现了我国在深海技术领域的重大进步。尽管如此,我们与美、俄、法、日等世界海洋强国在深海资源开发整体能力上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提升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特别是深海资源开发能力,我们应坚定不移地按照国家批准的“持续开展深海勘查、大力发展深海技术、适时建立深海产业”的战略方针,在加强船舶基础能力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深海高技术装备的应用与开发,切实提高深海资源勘查能力和深海环境影响评价能力,以深海采矿工程和深海生物基因工程为重点,全面带动深海资源开采与开发能力发展,为未来我国深海装备业、深海采矿业、深海微生物资源产业等深海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991年,中国大洋协会代表中国提出的多金属结核矿区申请获得联合国批准,成为国际海底管理局和国际海洋法法庭筹备委员会登记的第五个先驱投资者

走向深海大洋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然选择

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要走向深海大洋。综观人类发展史,任何一个海洋强国都不只是着眼本国海域。如果不认识利用深海大洋、不具备走向深海大洋的能力,就称不上是“海洋强国”。走向深海大洋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然选择。

经过多年的奋斗和积累,我国深海大洋工作呈现出良好态势。一是战略布局实现新拓展。国际海域工作战略方向已由资源调查评价为主向综合调查拓展;调查区域由太平洋拓展到印度洋和大西洋,立足太平洋、拓展印度洋、挺进大西洋的战略格局初步形成。二是资源调查实现新突破。新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全面展开,进一步增加了国家战略资源储备,深海生物基因资源研究有了良好开端。三是深海科技实现新跨越。深海运载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国产调查装备已成为我国深海调查的主力;深海科学研究取得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成果,对国际海域调查工作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四是参与国际海域事务呈现新局面。参与国际海域事务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在国际海底区域事务中的话语权明显提升。

当前,深海大洋竞争态势依然严峻。一是空间竞争日趋激烈。围绕国际海域影响力和控制力的争夺不断加剧。二是资源争夺日趋加剧。海洋大国对国际海底资源勘查的投入力度和工作强度进一步加大,新一轮“蓝色圈地”进程加快。三是科技竞争日趋凸显。深海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成为海洋科技竞争的新热点,深海科技呈现出多元化、集成化的新趋势,成为继太空技术后的又一国际技术竞争的新领域。四是竞争与合作日趋交融。海洋强国对新兴海洋国家加以限制;各利益集团又在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加强合作。

建设海洋强国,发展深海大洋,机遇和挑战并存。主要机遇有: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为开展深海大洋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与政策指导;综合国力的增强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为国际海域工作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为参与和引导国际海域事务提供了重要支撑。主要挑战有:海洋科学的基础理论支撑能力较弱和深海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国际海底资源调查与开发的基础保障能力明显不足,应对国际海域新态势、新规则的前期研究尚待加强,国际海域工作的统筹协调和应变能力不足,体制、机制性矛盾依然存在。

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第2篇

走 向 海 洋

——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摘要:海洋以其丰富而且潜力巨大的资源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均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必将成为未来国际竞争的焦点。本文将以时间为轴,浅析中国的海洋历史,通过介绍当今世界各国海洋战略,剖析我国的海洋政策,进而从认识海洋价值、开发保护海洋、增强海洋科技创新以及参与国际立法四个方面来警示国民全面树立海洋意识,最终实现海洋强国。

引 言

2007年8月2日,俄罗斯的科考队员乘深海潜水艇,在北极点附近下潜至4000多米深的北冰洋洋底,插上一面高约1米的钛合金制造的俄罗斯国旗。加拿大随即表示将捍卫它在北极地区相关海域的领土主权。美国,丹麦,挪威等濒临北冰洋的国家纷纷采取行动,加入这场北极地区的权益之争。专家评估说,随着全球变暖进程,北极地区可能成为全球四分之一未开采石油能源的储存地。冰层消去之时,也是沉睡在北极冰川下面的丰富资源日益显露之日。谁控制了北冰洋,谁就控制了世界经济的新走廊。冰雪尚未消融,群雄已未雨绸缪。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中国该如何确立自己的海洋战略,又该如何梳理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呢?

一、纵观古今海洋之路,浅析中国海防历程

“我有点金,有点银,有几条海船在海上,有一个漂亮的老婆,我还要什么呢”这是一首西班牙民歌,在西方人看来,他们的财富幸福来源于海上,在他们的寓言中,海神波塞冬是仅次于太阳神宙斯的第二大神灵。而在喜马拉雅山脉东侧,古老的中华民族一直信奉幸福来自脚下的土地,来自辛勤耕耘,“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一直未曾觉醒呢

(一)商周时期

在河南安阳殷墟127甲骨坑发现的龟骨卜词中,我们发现商朝不仅可以造船,而且还有舟兵,据考古发现,商朝的外族夷人曾飘洋过海,到达过南亚大陆。在武王兴周灭纣之后,曾把领土扩至太平洋沿岸,可是黄土地优沃的土壤早已让周王朝脱胎换骨,凝重而浑厚的农耕文化战胜了如飘萍般散漫的海洋文化。从炎黄开始中华文明的初铸到秦始皇中央集权的统一,慢慢绵长的三千余年中,虽然海洋给过我们数不尽的惠赠,但是中国的先民从来都只是把海洋当做底色。高耸的喜马拉雅山和浩荡的太平洋就这样带给了华夏儿女几千年从容不迫的繁衍生息。

(二)秦汉至唐宋元时期

中国海军的最早记录是汉武帝的楼船军。三国时期,吴国造船业很发达,曾有万余人出海航行到达夷州(今台湾)。在白江村海战中,唐朝水军凭借坚船利器,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击溃了十倍于己的日本舰队,确立了大唐在东亚的中心地位。发展到宋代,政府已经拥有当时世界上力量最强的海军。1128年,海外贸易所得已经占据国库收入的20%,发达的海上贸易带动了制造业、加工业、服务业和运输业的兴盛。凭借着无可比拟的科技优势,中国的船长不仅牢牢掌握了印度洋航运的控制权,而且将贸易航线延伸到非洲的东海岸,中国不仅给贸易伙伴带去了丝绸茶叶等商品,也带去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工艺等,为建立在商业经济基础上现代世界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最终,元朝灭掉了在海上流亡了3年的南宋小朝廷,随后,隋唐以来以运河运“漕粮”的方式改为由海运完成。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魏源在《元史新编》中记载到,“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在元朝,通过海洋,世界被连为一体,中国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海洋权利,而公平的自由贸易是第一原则,相比之下,后来崛起的地中海海上霸权,则显得狭隘和局限。

(三)明清时期

在漫长的农业文明全球化过程中,中国与世界沟通的道路有两条,一条在内陆,一条在海上,海上丝绸之路是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航线之一,它形成于秦汉,繁荣于唐宋,然而随着明朝的建立,这条贯通于中西方贸易的纽带却戛然而止。明洪武四年,朱元璋的一纸禁令使得民间航海和自由贸易趋于窒息,原本已浮游于农耕文明之上的海洋气息被彻底剥离,普通百姓被硬生生的阻隔在世界贸易体系之外。当“开国禁海”成为祖宗定制延续下来,成为明朝长期执行的国策时,中华民族也就开始从海洋退缩,变得更加封闭而内敛,而此时欧洲的航海家们却在中国罗盘的指引下一步步逼近富饶的东方世界。公元 1566年,政府迫于压力,虽重新开放海禁,但是此时他们要面对的不仅有西方专业的海上贸易公司,还有专业的海上殖民军队,中国已被排挤到了海洋贸易的边缘。中国海商被迫与海盗连为一体,随着明朝政权的坍塌,这最后的希望之火也随之被扑灭。

不论是明还是清,统治者始终摆脱不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在此影响下,乾隆皇帝将多口贸易改为一口贸易,即只留下广州一个口岸进行对外贸易,这是中国近代海洋政策极其重要的转变。虽然这一政策对西方殖民者对中国的经济掠夺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但是原本可以通过正常贸易解决的矛盾却因此慢慢累积了下来,中国失掉了贸易自主权,从此开始落后于西方世界。

(四)近代时期

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出不了外洋就守不住近海,而失去近海,必将会失去家园。荷兰人走了,中国不会平静,更多有恃无恐的欧洲船只正向东方驶来。从此,中国的近代史成了中华民族最沉重的叹息。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东西方不同文明间的矛盾集中爆发,并且以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即使如此,统治者仍然没有意识到海洋的重要性。直到1874年,近邻日本登陆台湾,企图染 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指中国领土时,清朝统治者才如梦方醒,匆忙筹建海军。在日本将马汉的“海权论”作为发展建设海军的指导思想时,北洋水师却被用来保护封建体制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正是因为缺乏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北洋舰队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彻底沉没。随着仅有的海防力量的瓦解,中国陷入了支离破碎中,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这艘腐朽不堪的大船在欧风美雨的侵蚀下,已经濒临沉没的边缘。

从1840年到1949年这100多年间,中国遭受到世界列强近四百七十九次的入侵,入侵舰船一千八百六十多艘,兵力四十七万多人。中国几乎所有重要的港口、港湾、岛屿几乎屡遭列强蹂躏。如何守卫漫长的海岸线,成为中国现代海军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统览当代海洋局势,促进海洋意识觉醒

2013年3月12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宣布,已成功从日本近海地层蕴藏的甲烷水合物(俗称可燃冰)中分离出甲烷气体,并规划在2018年为可燃冰进入商业化开采确立技术基础,这是全球首次通过在海底分解含大量天然气成分的“可燃冰”取得天然气,标志着日本可燃冰开采商业化进程迈出“关键一步”。据估算,世界上“可燃冰”所含有机碳的总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的2倍。日本周边海域可燃冰的天然气潜在蕴藏量相当于日本100年的天然气消费量。日本先发制人的行动进一步说明了海洋拥有着十分丰富的资源。

(一)丰富的海洋资源

海洋占地球面积的71%,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各类资源,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都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海洋已经成为世界各个沿海国家争相开发的“蓝色疆土”。据有关专家预测,全球海洋上的资源总量要超过陆地上的资源总量。大体可以分成三大部分,一是海洋的物质资源,二是海洋的空间资源,还有一个是海洋能源。

1、海洋物质资源

海洋的物质资源又可以分为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海洋蕴藏着地球上80%的生物资源,其中海洋动植物就有20多万种以上,海洋微生物资源的种类更加难以估计。海洋中的非生物资源,包括油气资源和各类矿产资源。据目前估计,海洋的油气资源占全球石油储存量的45%,最后探明海洋的油气资源总量有可能占全球的70%,57%的海底大陆架都有可能是蕴藏着石油、天然气的沉积盆地,可见海洋蕴藏的油气资源非常丰富。目前全球海洋石油开采量最多的地点是墨西哥湾、巴西近海以及非洲安哥拉和尼日利亚近海。现在预计前景最好的还有两地,一个是北冰洋,还有一个就是在我国南海。海底还蕴藏着各种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金属结核资源总量就超过陆地。

另外海水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通过淡化,可以作为饮用水,以及沿海 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的工业用水和冷却水。并且海水中的各种化学物质也有其利用价值。

2、海洋空间资源

由海底、海洋水体、海洋上空和海岛组成的海洋空间资源对未来人类生存和拓展具有巨大价值。利用海洋空间资源,可以建海底仓库、海底隧道、跨海桥梁和海上机场,甚至建设海上城市。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人类的生活空间可以从大陆向海底延伸。现在已经提出“海底世界”、“海底社会”的概念,指在海里建各种各样的海洋空间站,并在海面建立漂浮辅助平台,依托海底可以建设资源基地。此外,海洋也是重要的国际海运通道,国际贸易多数是通过远洋运输来实现的。我国80%的外贸进出口货物是通过海洋运输来完成的,其中85%是要经过南海和马六甲海峡,可见海洋的重要性。海水的强大浮力可以把几十万吨的船舶托起来,船舶就可以在海上航行,这种借助浮力在海上航行所消耗的能量是最小的。只要对运输速度要求不高,它的运输成本比汽车、火车、飞机低得多。所以海上自由航行和安全对今后的发展也是很重要的。

3、海洋能源

海洋能源是21世纪人类值得重视的替代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等等。海洋能源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可再生性。风不会停,波浪也不会停,太阳是客观存在的能源。二是能源清洁度高。风能、波浪能、潮汐能、太阳能都是清洁能源。水分子中氢和氧分解后,氢也可以作为燃料,也是核能的重要原料。在现今世界能源紧缺之际,世界各国对能源的消费需求依然保持上升趋势,而且,各国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相对于传统能源,海洋能源的环保优势、经济优势及巨大开发潜力不断推动未来海洋能源产业的发展,海洋能源的开发必然会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二)发达国家的海洋策略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陆地面积急剧变小,以及近年来社会发展对资源的过度使用,资源短缺已逐渐成为影响人类发展最为重要的问题。因此各国将目光转向了蕴藏着巨大资源的海洋,期望从海上获益。

世界强国美国一直十分重视海洋经济的开发,从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就把海洋开发作为国家长期发展的战略重点,并在2000年成立了由总统任命的海洋政策委员会,从2001年开始正式全面审议美国海洋政策和法规,将对海洋的开发和管理上升至法律的层面。近年来海洋运输和滨海旅游业已经成为美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两大驱动力,海洋油气业也成为其支柱性产业。然而美国并没有停下开发海洋的脚步,一直着力于发展海洋科技,拥有众多世界著名的海洋科研机构。由于美国对海洋事业的高度重视以及资金投入的逐步加大,使得美国在海洋科技研究的许多领域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

岛国日本也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进行海洋规划,结合其优越的海上区位 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优势,建立起四通八达的海上运输通道以及巨大的海洋资源库。21世纪以来,日本的海洋开发正在向经济社会的各领域全方位推进,已形成近20种海洋产业。日本历来重视科技的发展,在海洋开发中也不例外,其海洋科技涉及海洋环境探测技术、海洋再生能源研究、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工程技术、海水资源利用技术以及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等各个方面。并且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十分注重对海洋的保护,颁布《海防法》防止海洋污染,并且日本民众对海洋有着强烈的保护意识。这种开发与保护并举的做法值得借鉴。俄罗斯的海洋开发也一直快于他国,2007年8月,俄罗斯的科考队员乘深海潜水艇,在北极点附近下潜至4000多米深的北冰洋洋底,插上一面高约1米的钛合金制造的俄罗斯国旗。俄罗斯的这种做法,说明其已经率先看到了北极地区蕴藏的巨大资源,并最先采取了行动。俄罗斯利用其阳光、沙滩、海水、优良的环境以及海边岛屿丰富的历史文化为基础,正在大力发展海洋旅游业。

三、剖析中国海洋政策,寻求崛起之路

(一)海洋深远的战略意义

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对陆地资源的开发竞争日趋白热化,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目光投向海洋,寻找新的突破。在全球范围来看, 这既是海洋开发的世纪, 也是海洋争夺的世纪。这是不可避免的世纪潮流, 我们必须跟上这个潮流。海洋问题对中国的影响将是长期的、全方位的和深层次的。海洋问题表面上是对渔业、油气开发、海上通道等方面的争夺,实际上是国家经济、科技和军事等综合实力的比拼,更是21世纪新一轮国家战略竞争的直接表现。为了确保我国在将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有绝对的优势,中国必须重视海洋战略,国民必须树立海洋意识。

海洋意识是制定海洋政策和海洋战略的前提,海洋政策、海洋战略又是海洋经济发展的保障,海洋经济则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更是未来新的生存空间。由此可见,具有现代性、前瞻性、行动力的海洋意识的树立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为了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中华民族需要强化自身的海洋意识,进而通过有效渠道在全民族树立海洋大国——海洋强国观。

(二)当代中国海洋政策

海洋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维护国家海洋利益和实现海洋事业发展的行动准则和规范, 主要表现在有关海洋事业的战略原则、法令、措施、办法、方法和条例等方面的制定与实行上。海洋政策与海洋事业发展紧密相关,在海洋发展全局中起影响和制约作用。目前在我国,对海洋政策给予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我们将从法律法规、政治外交以及经济建设三个层面分别进行阐述。

1、法律法规层面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涉海事务日益增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陆续出台。1996年3月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一 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次在国家长远发展战略性文件中把海洋提到重要地位;同年5月15日,批准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98年,中国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开创了中国对 200 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海域依照国际法行使主权和管辖权的历史;2003年,国务院印发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在海洋科学技术方面,中国制定了《海洋技术政策(蓝皮书)》、《“九五”(1996—2000年)和2010年全国科技兴海实施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等多项海洋科技发展规划;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中国先后颁布实施了多项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海洋倾废管理条例》等。此外,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前提下,中国政府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和平解决手段,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为自身和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2、政治外交层面

海洋主权一直是各国存在争议的焦点,为了维护我国的领海,中央政府在政治外交方面不断积极努力地与他国进行磋商。2000年12月25日,经过长期艰苦谈判,我国与越南签订了北部湾划界协定,这是我国根据新的海洋法,与邻国划定的第一条海上界线,有着重要的意义和积极的示范作用;2002年,我国与东盟10国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强调共同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以和平方式解决分歧,不采取使争端复杂化的行动;2010年,中国外交白皮书增设新章节,专述边界海洋问题,提出“安全外交”的理念;2012年12月14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代表中国政府向联合国秘书处提交了东海部分海域二百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限划界案;2013年3月15号,为保障我国海洋权益,中国海军第14批护航编队开始在亚丁湾护航。由此可见,近年来我国政府在海洋外交方面,一直给予很高的重视,海洋外交政策也正在逐渐趋于成熟,这对扩展国家管辖海域范围和未来发展空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3、经济建设层面

近年来,为了满足在经济建设中的能源需求,我国的战略手段正在不断的向海洋延伸。2005年3月,我国的中海油与越南、菲律宾的国家石油公司签署了协议,同年8月正式启动了海上作业,为逐步实现南海海域的共同开发创造了一个好的开始;2005年底,我国与朝鲜缔结海上共同开发石油协定,商定在两国毗连海域共同开发石油资源。这是我国与周边海上邻国在争议海域进行油气资源实质性共同开发的第一例。而且近十几年来,我国在海洋上地位和对海洋的投人都有显著的提高。我国海上石油产量, 已经超过全国总产量;造船的吨位,已经多年位居世界第三。深海大洋方面, 从太平洋的资源调查,南北极的科考察,到南海的大洋钻探,我国都已经进行了大量工作,并且已经取得国际瞩目的成果。但是各个项目、各个行业的进展,并没有形成合力,目前我国还没有国家一级的海洋计划。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三)完善海洋战略之建议

1、全面认识海洋价值,树立海洋发展意识

纵观我国的海洋发展史,从商周起步,秦汉至唐宋元发展,宋元时达到了一定规模。但这样的发展趋势并未持续下去,而是随着明清政权的消亡而再度沉寂。近代之前,不管是政府,还是民众,成熟的海洋意识并未真正形成。政府对海洋的重视一直滞后于对农桑的关注,只将海洋作为农耕文化的补充,对其的开发利用没有形成系统的指导思想。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海洋变幻莫测,惟有对其敬畏有加,才可以安稳生存。然而,今时不同往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对海洋的开发已势在必行。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民众,全面认识海洋价值,树立海洋发展意识,是把握今后发展时机的先决条件。要加强对海洋文化的研究,充分挖掘、整理海洋文化历史遗产,提炼、总结海洋文化内涵,弘扬、提升优秀海洋文化。

2、开发与保护并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随着对海洋的开发,关于海洋污染的报道也屡见不鲜,2010年的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就给我们敲响了海洋保护的警钟。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环境污染也随之加剧,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已经令人类为此付出了不菲的代价。海洋开发尚在起步阶段,我们应重视对海洋的保护,不仅要保护海洋环境,更要保护海洋资源,维持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资源枯竭之日也是人类灭亡之时。所以在树立海洋发展意识的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保护海洋的重要性,二者不可偏废其一。政府对海洋的开发方式要坚持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路子,防止把海洋经济发展简单化为“大开发”、“拼资源”,避免急功近利的开发倾向。要强化海洋功能区划和专项规划的控制性管理,既要保障国家和地方重大项目的用海需求,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要素支撑,又要切实防止盲目围填海现象。要建立健全海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运输和消费体系,减少海洋资源消耗。通过发展生产和消费中的替代技术,节约稀缺性资源。依靠技术进步,完善技术标准和规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研究和制定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法律法规,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监督和管理。要改善有利于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市场环境,制定配套的财税、投资、价格和外贸政策,形成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的长效机制。

3、增强科技兴海意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海洋的开发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巨大的人财物投入,所以国家必然是海洋开发的主体。除了提高综合国力之外,政府应制定适当的政策法规来鼓励海洋技术的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增强海洋意识,做好海洋规划,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各项基础工作,从政策和资金上扶持海洋经济发展”。一是要坚持陆海统筹,培育发展一批产业层次高、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海洋产业集群。要大力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推进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矿 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产资源、海洋能源、海洋装备制造等领域的海洋资源研发利用,以此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二是加快推动海洋科技产业化。抓紧建设海洋与水产高科技产业园区,建设一批海洋科研成果中试基地。采用支持和奖励相结合方式,组织开展海洋与渔业科技攻关招标,引导企业成为海洋科技创新主力军。三是加快突破海洋科技重点领域重点技术。

4、积极参与国际海洋立法,正确面对海洋争端

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海上争端必将愈演愈烈,现存的一些海洋公约必然会存在局限性,新的海洋开发规则也将尽快建立。我国应利用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增强在国际海洋立法上的话语权,为我国在海洋开发上争取主动权。此外,我国应该正确面对现存的海洋争端,政府要积极运用国际法赋予的海洋权利,从不同的层面斗争,做到有理、有力、有节。作为普通民众,我们应理性看待海洋争端,用妥当的方式表达诉求,不被一时的愤怒侵扰,以免被居心叵测的人趁机利用。

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是多么重要。面对世界各国日益重视海洋,发展海洋,进行海洋资源的开发,不断警示着我国勿忘“背海而亡、向海而兴”的历史经验,敦促我国建立海陆统筹、和谐发展的现代中国海洋战略,呼吁我国普通民众都能树立起保护我国海洋的意识。深蓝,是中华民族的底色;海洋,必将是中华民族的未来!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好讯网

http:///

古道,从山林走向海洋 第3篇

我们的向导杨志刚是同安莲花镇人,当年他骑着自行车啃着馒头,满同安寻找古道古迹宫庙碑坊的时候,同安的历史渊源还极少被厦门城里人热衷,也少有厦门寻根一说。作为土生土长的同安人,他被一本《同安老地名》启蒙,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有了探知的欲望,进而走街串巷,翻山越岭,从一个线索顺藤摸瓜下去,拎起来就是一段古同安的精彩过往。他说,小时候村子里的马尾松棵棵壮实一个人抱不过来,很多树上都刻着名字,待百年之后这棵树便是这个人的棺木。如今环境变化政策层出,习俗不再,家乡变了一个模样,同安也变了。多年前搜寻到的古道,有些被后来的民房隔断,古道边的商铺、庙宇,也多被毁坏不见踪影。每每听他脱口而出的古迹历史,不论多冷门的亭台石碑都能说上个所以然来,我们都真切地感受到他对家乡的热爱。此行寻访同安古道,由他带路真是再对不过。

古道上葱郁的林木高高护卫两旁,地上阔叶陈腐,轻轻踩上就是千年。杨志刚说,这里是宋代的高速路,路面平坦宽阔,当年此地物品流通频繁,村庄兴盛。古道上有合理的排水设施,一座土地公庙,一处貌似茶寮遗址,还有旧时挑担歇脚木棍杵下的痕迹。后人为了方便行走或适应新的交通工具,将古道旁的山土翻下覆盖,古道也因此得以更好地保存。古驿道上,每经过一个村落,就设有一座土地公庙,以保佑一方水土的平安。拾阶而上,一边听志刚娓娓道来,一边试图用意念穿越千年,无意间俯首拾起一块瓷片,志刚一打眼就说出这是宋元的旧物,寻宝的心情瞬间被点燃。在古道上,我们寻访到一个貌似当年茶寮的遗址,陶瓷碎片零星散落,一行人再也无心纠结历史,投身到挖古董的热潮里去,一心想着找出几片宋元时期同安生产的珠光青瓷来。淘金般的狂热不外如此,一会儿找到一片明朝的古瓷碎片,一会儿又是宋朝的裂釉工艺残片,时不时的尖叫声,惹得山下的蜜蜂越发嗡嗡响起。志刚也从文史向导,摇身一变,成了给古董验明正身的专家。一路我们惊喜连连,抓着一把骨瓷碎片自认为颇有收获,志得意满地往前行,古道尽头便是半岭村了。

杨志刚带我们走的这段宋元茶马古道,南起汀溪镇前格村五里林,北至半岭村,全长2.5公里,是一条从同安县城通往泉州安溪的必经之路,翻过同安和安溪交界的东岭,过龙门岭东北面高山古道到达安溪桂瑶。它承担着同安、泉州之间的地方货物往来,输给内陆粮油、盐、海产和日用杂货,运出木材、竹器、茶叶等,并一路南下至同安上埔、草仔市,从县城小西门进城关,运往五显第一溪桥,再辗转赴泉州刺桐港。

半岭位于同安汀溪镇北部杉际山脚下,与安溪交界,毗邻南安市,距同安城区20公里,正是前文所说野路民宿所在之地。旧时,半岭借着茶马古道的东风日渐繁华,客商多在此休憩,热闹一时。如今,这里还完整地保留着古客栈、古商铺。和前格的五里林相似,为了防止商旅队伍遭山贼抢掠,半岭的村民在古道旁的山顶上建造了山寨堡垒,以供商旅避患。某处山头上,还保留一座距今300多年的古山寨,山寨里还有个地理先生。真是神奇的很。

古道上的远方

同安的古代交通,成熟于清末,先后修通了可达南安、安溪、长泰、集美、刘五店等地的古道8条,支线6条,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四方的交通网络。

同安八条古道,现在留存的多是断断续续的遗迹,路过的村庄也多数变了模样。像半岭这样古道保存较好的村庄,已经是少之又少,需要有志者的努力探索和复原了。宋元茶马古道,是宋元时期同安境内较为重要的一条交通要道,属于同安通往南安县东田古道的分支,而现今同安境内遗迹较为丰富,路过村庄保存较好的,要数同坪古道了。同坪古道也是开辟于宋代,全长40公里,从同安小西门出发,往西北,经古庄、草仔市、云洋村、安乐村、澳内、小坪村,直达安溪大坪村,也是一条运输日用杂货的重要通道。而安溪内陆山区的货品通过古道,汇聚在小西门,同样输送往五显第一溪桥这样的古渡口,而后转向泉州的刺桐港,或者后起的漳州月港和厦门港。

从同安县城驱车前往小坪,一路上追寻着同坪古道的遗迹。车子经停澳溪村,这里有“小武陵”之称的沧江坝,是先贤陈健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捐筑,用于灌溉山田,距今已有400多年,溪水依然惠泽莲花镇的一方农田。古时,这里是同坪古道的关隘地带,村民出入的必经之路,坝边还能寻到古道遗迹和石碑,只是已经杂草丛生,不复当年。我们小心探路,细读碑文,脚下便是淙淙流水,溪水声势极大,声浪在坝上和古道边翻滚,当年定是让古道过客提心吊胆一番。在澳溪边上的中庄村内,据说还有300多年历史的土楼,形如闽西客家围楼和漳州土楼,是郑氏家族(郑成功一脉宗亲)聚居之所。沿路而上,还能看到朱熹当年题词的“安乐村塔”,细数这历史种种,山路越走越远,最终可到海拔600多米的小坪村。

同安境内的古道无论伸展向何处,最终都会汇聚在古城关内,通过当年的古渡口将路途引向海洋及更大的世界。这些古道,无不承载了内陆山民对外面世界的所有努力和想象。行走各方的马帮“骡驴队”,奔赴考场、仕途的文人士子,远嫁他乡的新人,沿途茶寮、客栈里的客商,在长长的古道上,他们所思所想的也许都是远方。

同安古道·航运

宋元茶马古道

泉州内陆货品,通过安溪—半岭大丘田—五里林—御史岭—古坑—上埔—路下—五峰埔—草仔市—县城小西门进城—第一溪桥,运往泉州刺桐港中心的后渚港。

同坪古道

同安目前仍有部分遗迹的古道之一,全程40公里,从城关小西门至安溪大坪:小西门—古庄—田洋—草仔市—庵仔下—潘道亭—花厝—后洋—云洋—云埔—石佛内—安乐村—澳内—道里—庙村—小坪—尾林—大坪。

河运、航运路线

《走向海洋》 第4篇

人们显然曾经对这一技术寄望过高。理论上来讲, 海水温差发电 (OTEC) 在任何年份内, 都能够提供相当于全世界需求4000倍的能量, 而且不会产生污染和温室气体。然而在现实中, 这项技术因为难以实现而久被搁置。

2014年, 全世界出现了很多与之有关的项目, 数量之多令人瞠目, 而且领头者都不是堂吉诃德式的空想家, 而是像航空航天工业巨头洛克希德·马丁那样精明的实用主义者。那么, 究竟是什么发生了变化?

OTEC的想法, 有可能是凡尔纳为了解决尼莫船长的难题而构思出来的。这位凡尔纳笔下深海探险故事的主人公需要电力来驱动他的鹦鹉螺号潜水艇。那部小说是OTEC第一次见诸文字。“将两条电线探入不同深度, 并在之间形成电路, 便有可能利用它们接触到的温度差异获得电能, ”尼莫对他的同船旅伴讲道。该书出版11年后, 法国物理学家雅克-阿尔塞纳·达松瓦尔 (Jacques-Arsène d'Arsonval) 提出了以此为原理的电站的第一种实际设计。他采用的是管道而非电缆, 来开发冰冷深海和温暖洋面之间的温差, 以产生蒸汽能量。

这是个绝妙的主意。海洋是一个巨大而且不断得到补充的太阳能存储介质。这些热量大部分存储在最顶层的100米以内, 而在1000米以下, 来自极地的海水基本上总是保持在4至5℃。

为了从这种热量差异中获得能量, 现代系统将温暖的表层海水泵过装有氨之类低沸点液体的管道。氨沸腾之后, 蒸汽用来驱动涡轮产生电能。之后冰冷的深层海水在管道中流过蒸汽, 使其重新凝结成液体, 准备下一轮循环。基本上, 全世界所有的火力和核能电站都要由蒸汽涡轮驱动, 但是它们产生蒸汽要么靠燃烧污染大气的煤炭, 要么会产生阴魂难散的核废料。OTEC提供蒸汽的方式却是清洁而且理论上无限制的。

电能之洋

那是理想世界里发生的事情。在现实中, 海洋热梯度给予的东西, 都会被设备夺走。主要的问题在于获取深层的冷水:泵送电站运转所需的巨量海水需要1000米长的管道, 而且管道尺寸和强度还要足以承受生产每一千瓦电力所需的每秒数立方米海水的流量。把过程中所有的低效因素考虑在内后, OTEC电站的理论效能跌到了可怜兮兮的4%至6%。

基于这个原因以及其他一些因素, 表层和深层海水的温差至少要达到20度才能够使整个过程运转起来。这样的条件只存在于地球上赤道两旁包括热带和亚热带在内的一条相对狭窄的带状区域里。

尽管受到这些限制, 整个20世纪, 人们还是在不断努力, 力求实现OTEC。其中最有雄心的一次, 是被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激发的。时任美国总统吉米·卡特 (Jimmy Carter) 签署了一项法律, 要在1999年之前采用此项技术生产1万兆瓦的电力。可是后来石油价格又跌了下去, 石油能源的替代方案再次落到了待办事宜列表的末尾。

因此, 当洛克希德·马丁2013年宣布将在中国南部沿海开始建造一座10兆瓦电站时, 这条新闻明显没有提起人们的兴趣。这样的事情大家都见得多了。

不过详查一番便会发现, 该项目也许正标志着OTEC发生了重大变化。借力于其他可再生能源、石油工业, 甚至可能还有气候变化等种种古怪因素, 这项19世纪的技术成为21世纪可再生能源结构一份子的时刻, 大概终于到来了。

很多数字方面的考量正在发生变化。OTEC的效率或许不高, 但由于它使用的是充足而免费的海水, 如果规模足够大, 在经济上仍然是可行的。石油价格不稳定, 气候变化正日益紧迫地推动着替代能源的开发。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断续无常的弱点——就是说只在有阳光或者有风的时候才能产生电力——仍在阻止它们成为主流。而海洋热能公司的特德·约翰逊 (Ted Johnson) 说, OTEC电站能够24小时运转。这家公司计划将这项技术商业化。全天候的电力生产意味着OTEC电站可以简单直接地代替化石燃料电站接入城市电网, 整合产能难料的太阳能和风能时所必需的调整及平衡工作可以省下了。

但是如果设备运行需要的电力比它能提供的还多, 这样的电站又有什么用呢?在这一方面同样有了进步。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采用了建造桥梁和风力涡轮的技术——两者都利用高级玻璃纤维和复合树脂来制造超轻、超强的材料——来设计价格低廉但是强度和灵活性足以承受洋流的压力和张力的管道。更棒的是, 这种管道可以在OTEC电站自己的洋面平台上组装, 并且逐步沉入水下, 避免了运输及施放庞大结构的风险。2003年, 孟加拉湾一项本来挺有前途的OTEC项目不得不告吹, 因为在建造一座1兆瓦电站的过程中, 工程师弄丢了他们的第一根管道及其备件。

此外, 近海油气工业也提供了数不清的教训, 1000多米的深海操作在该行业已经司空见惯。这使得那些仅在20年前才刚刚能够商业采购的设备又要重新开始设计。

美国夏威夷大学自然能源研究所研究OTEC的路易斯·维加 (Luis Vega) 说, 多亏了这些进步, 现在建造一座100兆瓦的电站大约需要7.9亿美元。把OTEC电站的建造和运行成本都计算在内后, 维加估计产出的电力价格大约是每度电18美分。这与美国能源部估算的火力和太阳能发电的价格相去不远, 前者是每度电14美分, 其中涵盖了碳捕捉和存储的费用, 后者是14至26美分。

在这种不同于以往的大环境中, OTEC项目在全世界开始呈雨后春笋之势。2013年, 一座50千瓦的示范性OTEC电站在日本冲绳县的久米岛开始运行。同时在夏威夷, 马凯海洋工程公司正在其位于夏威夷大岛的海洋能源研究中心建造一座100千瓦的电站。2014年,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衍生公司Bluerise计划在加勒比海库拉索岛国际机场附近建造一座500千瓦的OTEC电站。“这些小岛有可能成为第一批市场, 因为它们都苦于对昂贵的进口燃料的依赖。”Bluerise的首席执行官雷米·布洛克 (Remi Blokker) 说。

但它们不会是最后一批。最新的技术进步将有望让OTEC成为主流。

改良OTEC

多个研究团队正在探究将OTEC与太阳能结合的可能性。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的保拉·蓬巴达 (Paola Bombarda) 为一种新型OTEC电站建立了产出模型。这种电站在温暖海水被用于蒸发氨之前, 先利用太阳能提升其温度。她发现就算是廉价的太阳能集热器——利用透镜和管道收集热量的简单设备——也能将电站的日间产出增长到原来的3倍。

类似的技术使那些位置略显偏北的国家的电站全年都能够依靠OTEC运转, 比如韩国。在夏季月份, 韩国周围海域表层与深层水温差异超过了20℃的最小临界值, 但到了冬天就不是这样了。因此, 为了实现全年运转, 固城郡韩国海洋研究院 (KORDI) 的工程师开始改造一座20千瓦的验证电站, 以便在表层海水遇到氨之前, 来自太阳能、风能和废物焚化电站的热量能够先对它加热。

一个更加绝妙的主意是, 将OTEC与另一种全天候能源结合起来。KORDI的金俊贤 (Hyeon-Ju Kim, 音译) 及其同事正寻求在所谓复合型“Ge OTEC”电站中用地热能加热蒸发氨的海水。这样的改进能够使适合建造OTEC电站的“赤道腰带”区域扩展一两倍。

由于这些快速的进步, OTEC的光明前途已经令环保人士忧心于其扩张的前景。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以及其他一些机构已经提出了关切, 当营养丰富而无菌的海水从没有阳光的深层被引向温暖而有阳光的海水中那些饥饿的藻类时, 会不会引起藻类的爆发。不过维加说, 计算机模型显示, 只要冷水被送回60米以下的深度, 藻类爆发的风险微乎其微。

为了消除这已经很微弱的风险, 英国伦敦的能源岛公司为一种OTEC电站的设计申请了专利。在这种电站里, 氨是在深层而非表层凝结成液体。该公司创始人多米尼克·米凯利斯 (Dominic Michaelis) 说, 这意味着营养丰富的海水根本不需要被泵送到表层。

另外一个被人提出的问题, 表达出了其他可再生能源也曾经引发过的关切:OTEC对环境是否会产生当地和全球性影响, 比如改变全球气温?

令人欣慰的是, 研究表明我们能够在不影响海洋的情况下提高OTEC产能。美国夏威夷大学海洋和资源工程系的研究者对迅速扩张的商业规模OTEC发电的影响建立了模型, 其中包括全球温盐循环——在海洋中输送深层海水的缓慢洋流网络。他们发现, OTEC电站能够安全地攫取7太瓦的电力, 相当于全球能源消费量的接近一半, 也不会对海洋温度造成任何值得注意的影响。然而论文作者们也承认, 很难就OTEC对环境的影响拿出强有力的结论。

由于目前的清洁能源技术都可能遭受气候变化不可预知的影响, 显然是时候往能源结构里加入一种新的可再生能源了。2013年7月, 美国能源部发表了一份关于能源行业在气候变化面前弱点的报告, 其中认为高温会降低用于水利发电和聚光太阳能热发电的淡水量, 后者需要用水来为高热的设备降温。

美国科罗拉多州戈尔登市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的研究员罗伯特·思雷舍 (Robert Thresher) 说, 比较而言, OTEC的可爱之处是, 它似乎不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他说:“大部分OTEC资源都分布在赤道附近, 你不必担心那里的海洋表层温度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电出于蓝

事实上, 气候变化甚至还可能扩大OTEC适用区域, 从而提高全球OTEC产量。思雷舍说:“当海洋随着气候变化而变暖, 你可能在离赤道更远的地方发现更加温暖的表层水。”尽管这个想法也被别人提出来过, 他还是急忙补充说, 这是个“直觉见解”, 需要严格的建模来确认。

一个更加难以确定的观点是, 深层海水可能在气候变化过程中吸收大量热量, 缩小了至关重要的表层和深层海水温差。然而, 根据英国雷丁市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玛格达莱纳·巴尔马赛达 (Magdalena Balmaseda) 及其同事2013年发表的一项研究, 热量的去向根本难有定论。巴尔马赛达说:“热量的吸收在空间、深度和时间上并不均匀。”

不管OTEC所依赖的温暖的赤道腰带会不会扩展, 能够享受这项技术的也许很快便不限于赤道国家了。2013年2月, 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敦市的远洋研讨会上, 开发石油勘探及钻井技术的思蓓曼远洋公司披露, 他们正在研发设计用于为远洋油井提供电力的10兆瓦OTEC发电船。建造地点离海岸越远, OTEC电站就会越昂贵, 而建造成本低廉的船舶则不受此约束。OTEC发电船可以在海上四处寻找温度差异最合适的地点, 释放海底电缆将电力送回海岸。

事实上, 这项技术的支持者们相信, “游牧”在天海之间寻找电能的发电船才代表了OTEC技术的未来。为了绕开通过海底电缆向海岸输电的问题, 发出的电能可以在原地将水电解为氢和氧, 然后把氢存储到燃料电池中运往全世界。一艘100兆瓦的OTEC发电船每小时可以生产1.3吨液氢, 维加说, 不过目前成本还是一桶油的3倍。毕竟, 氢能经济还在寻找自己的立足点。

不管怎么说, 似乎过了这么多年之后, 我们发现儒勒·凡尔纳原来真的有一套。不过即便如此, 他的格局也有失狭小。海洋不仅仅能够驱动一艘船而已, 借助成群结队的船, 海洋的能量将可以供养全世界。这可是如假包换的蒸汽朋克。

这些热量大部分存储在最顶层的100米以内, 而在1000米以下, 来自极地的海水基本上总是保持在4至5℃。

论中国海洋战略之未来走向 第5篇

海洋战略缺失一直是中国的短板,这方面后来者不宜苛责于先行者。众所周知,制定海洋战略并付诸实施,既取决于当政者是否具有雄才大略,更取决于国家是否具有经济、科技实力及是否拥有足以保障国家海权的强大战略海军。

半个多世纪以来,共和国初则百废待举,综合国力薄弱,无暇亦无力把注意力从亚洲大陆转移到海上;继则“文革”风暴陡起,欲求国内政治稳定尚是奢望,不可能把目光转移到西太平洋;终则中国综合国力发展迅速,对陆上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却受到局限,自然谋求更便捷地开发海洋资源,为可持续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于是,把建设海洋强国提升到战略高度,孰料遇到外部世界的强力挤压,处于形格势禁的境地。

值此情况下,面对迅速变化的国内外形势,究竟应如何调整乃至制定新的海洋战略,并进行跨部门协调,以有力、顺利地实施呢?笔者认为,就中国未来维护海洋权益的立场及处理争端的原则而言,由邓小平当年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加以强调的12字方针,堪称要言不烦,大体上勾勒出了要旨,也折射出了处理争端的总的精神。

关于中国如何制定海洋战略以及经营和维护海洋利益,不少学者写了洋洋洒洒的多篇雄文。对此,笔者不赘,仅就具体事态的发展发表刍议,希望能起到见微知著的作用。

南海稳操主动权,无须争一日之雄长

中国与若干东南亚国家在南沙群岛主权归属以及与日本在钓鱼岛主权归属上发生的争端,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矛盾尤为突出,已经成为当前中国落实海洋战略、维护海洋利益的重点。这两个矛盾焦点就像拦路虎一般,在起跑线上挡住中国落实海洋战略的征途。在两大难题未获解决的情况下,欲求落实大国海洋战略只能是侈谈。

南海、东海争端,原因不外乎主权归属纷争。然而,就涉及国家安全层面而言,列国所处的战略态势和主动性操在何国手上,却是截然不同的。在国家战略层面,谋划是否精到,盘算是否周全,相关情势的趋向以及演变的最终结果会大相径庭。

总体上,在南沙群岛主权归属争端中,中国无疑稳操主动权。放眼看去,中国无须当下在南海动武,这样会使局部情势复杂化。眼前中国在南沙群岛鏖兵面临下述不利因素:

第一,南海诸多岛礁远在中国海军航空兵作战半径之外,却处于越南、菲律宾诸国空军作战半径之内。在远距中国大陆的海空域作战,没有制空权则没有制海权,没有制海权则没有制交通权和登陆权。此刻中国军队攻占南海若干岛礁自无问题,长期守住这些岛礁却有相当难度。问题在于,在中国航母战斗群形成真正的战斗力之前,夺回被侵占的岛礁以后,即使排除强敌介入的不测因素,下一步怎么办?根据“谋定而后动”的用兵法则,军方在策划军事反制行动的阶段,自然应该将这层因素纳入考量。

第二,南海是重要的海上交通线,东北亚包括日、韩等国80% 以上,以及西方国家40%以上战略物资的海运要通过南海。南海交通线被西方国家称为生命线。在此情形下,美国及其盟国会明里暗里阻遏中国的行动,否则美国及其盟国要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自由调动军事力量,日后随时可能被置于非法地位。

第三,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中国本来有机会在南海大展宏图,却不此之图。越南、马来西亚、文莱等国乃借助西方石油公司的技术和设备,在它们占领的南沙岛礁邻近海域打下了一千余口深海油井,且已同世界所有强国包括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欧盟、日本、印度、韩国、澳大利亚等联手,结成了经济共同体,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既成事实。此时中国需要考虑的因素就远比当年复杂、尖锐多了。

自从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发表声明,强调各国必须以和平手段解决南海争端以后,美国总统、国防部长先后对此给予背书,成为美国对南海争端的既定政策。随后,俄罗斯、欧盟、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在南海问题上以不同形式作出了“选边站”的表态。在这些国家介入南海争端的情势下,既然各国不得诉诸非和平手段,则在近期内南海只有维持现状一途。

有鉴于此,既然过往失去先机,又何必在海军未获重大发展之前,急于诉诸用兵解决呢?况且,对中国来说,南沙群岛地处僻远,主权争端又涉及多个相邻国家。从中国在南沙群岛的战略态势着眼,主岛太平岛由中国台湾军队据守已逾半个世纪,中国大陆则占领、控制了永暑礁、华阳礁、渚碧礁、东门礁、赤瓜礁、南薰礁和美济礁七个礁盘,可谓三分天下有其二矣。不妨拓展一下视野:南沙群岛唯有太平岛适合人群久居,这是越南和任何东盟国家无法取代的。中国台湾驻军太平岛,是嵌入南沙群岛强有力的楔子,成为中国日后对南沙恢复行使主权时,在“文事”和“武备”方面双管齐下的张本。

多位中国学者认为,南海是中国维护海洋权益的试金石,不能掉以轻心。这话说得不错,却仅从常数着眼,未把危机爆发时的变数纳入考量,对此笔者持有异议。无论眼前越南、菲律宾等国如何甚嚣尘上,只要它们拿不下太平岛,历史将会证明:在中国国力再上一个台阶后,当前它们这样那样的行动,只是瞎折腾而已。时间在中国的一边,中国无须急于在南海争一日之雄长。

两岸敌意锐降,日后国势大张

东海包括台海出现的争端,或多或少都与迟迟未予解决的台湾问题有关。东海争端主要涉及台湾前途以及中国与日本在钓鱼岛和东海油气田发生的纷争。此节专谈以台湾为中心的东海事态的演变前景。

由于中国大陆和台湾尚未统一,而且稍早两岸还处于紧张的军事对峙中,在大陆沿海一侧,战时空域的制空权受到威胁,沿海海域的安全亦未有切实的保障。从浙江、福建到广东北端,平日大陸的制空权仅止于台湾海峡中线及其延伸空域,一旦大陆战机逼近中线,台湾战机即升空反制,而在战时台湾战机可深入大陆内地十六个省份的上空。可想而知,在战时大陆沿海省份的领空安全没有完全的保障。这仅指空军作战态势而言。

nlc202309020406

至于中国海军有效的作战范围,由于两岸尚未统一,可能受到更多的限制。如所周知,从北至南,大陆沿海海域都是浅海,潜艇难以隐蔽地进出港口、基地,而水面舰艇进出港口、基地,则无时不被假想敌国布置于天基、空基、海基的各种侦查手段密切窥伺。

美国早年就沿着阿留申群岛、日本列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这条第一岛链,在海底修筑了主要由声纳侦听器组成的反潜网,监视亚洲大陆强国潜艇在西太平洋海域的活动状况,如今又对中国海军水面舰只出入西太平洋的动向予以密切的监控。和平时期,美国及其盟国海、空军仅止于监控而已,中国海军舰艇可自由出入;在战时,其职能就自动转化为封锁了。届时中国海军舰艇可能面对的无奈,恰如古人所说:“奈此乾坤无路何,行不得也哥哥。”

反之,如果两岸实现了统一,则中国的战略态势截然不同了。台湾、海南两大岛互为犄角,中国海、空防务就会向外洋延伸,为拱卫东南经济黄金地带提供有利的条件,并进而为中国的安全边界奠定稳固的基石。况且,无论以岛制陆的第一、第二岛链防务计划,还是第一岛链海底反潜网,在地缘政治上均是以台湾为中心,两岸若实现统一,这些防务计划和战略侦察手段就会被拉开一个大裂口。之后美国、日本再要全方位遏制中国的崛起,就事倍功半了。此外,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制空权可在西太平洋海域从西往东大幅度地延伸。中国战机以台湾机场为作战基地,以台湾东部沿海为基准、以战机作战半径来衡量,制空权就可以从台湾东部沿海往东在西太平洋海域扩展一千公里。而台湾左营、水琏等潜艇基地处于深海山崖边,一旦潜艇出港,就“鱼入深海任逍遥”了,在打击战略上享有相当大的主动权。假如届时中、美两国处于军事上的对峙关系,则第二、第一两条岛链之间广阔的海空域,就是中、美两国海空军对峙和周旋的场所了。

在战略博弈上,如果己方和对方均有远见卓识,则在认知上往往具有共同点。台湾对于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性,一如上述。然则,美、日诸国就台湾问题对其国家安全利益重要性的认知,应当也不出这个范围。既然如此,在不久的未来,美、日诸国在台湾问题上也不会轻易放手。

有一点迹象值得重视。在下述假设前提下,未来美国或许会修正对台湾的政策:一是美国终于接受中国关于缔造新型大国关系的建议,双方均付诸建设性的行动;二是中国面对外部世界的挤压,腾挪移位有方,度过了关键时刻,综合国力又上了一个台阶,以新的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则双方的战略评估又另当别论了。

今后在对台政策上,日本的可塑性可能反而不如美国。这是因为东京高层受到诸多因素的推动,诸如对亚太地区的战略预期值、对海上运输线的执着、中日两国谁执亚洲之牛耳以及美国对亚洲重视程度的减弱,等等。有朝一日,或许日本会取代美国,在阻梗两岸统一的问题上起到更直接的作用。

自2008年国民党东山再起以来,两岸关系改善,敌对意识锐降,这不失为一个吉兆。两岸在和平状态下趋于统一,也不是不可想象的。一旦两岸和平统一,诚如上述,则中国国势必然大张,再也不是昔日的“吴下阿蒙”了。

东海收放由人,树欲静而风不止

再谈中、日两国在东海争端的发展趋势。中、日东海争端除了牵涉台湾前途,主要涉及两国在东海油气田开采和钓鱼岛主权归属两个问题上发生的纷争。

中、日两国东海油气田开采的争端,2005年曾臻于顶点。该年7月14日,小泉内阁批准帝国石油公司对东海“中间线”以东油气的试采权。日方将聘西方石油公司在中国业已开发的东海油气田附近海域作业,扬言由海上、航空自卫队护航。设若如此,则与中国海、空军处于“零距离”接触状况。后来这一盘算胎死腹中,据悉是美国小布什政府警告日本不得造次所致。時至今日,日方声称“仍在进行相关的前期研究和准备之中”,企图没有得逞。

如今美国是老大,老二中国紧逼着赶上来。老三日本同老二发生了争执,会拖住老二的后腿,老大自然乐见这一局面。不过,老大却不希望看到老二、老三之间爆发战争,因为这势必导致东北亚政治稳定毁于一旦。

钓鱼岛争端犹如一把锐利的楔子,嵌入中、日关系,牵制两国关系的平顺发展,久久无法获得突破。值此中、日关系紧绷之际,两国都不时有求于美国给予支持,却不至于爆发战争,美国得以居间调停,获利甚大。此乃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上策。

当今中国跻身世界老二、地区核大国。假如中、日在钓鱼岛爆发冲突,进而升级为战争,而美国居然为了日本声称拥有主权的“几块石头”而陷入同中国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以华府战略决策之老辣,岂会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何况,对钓鱼岛的主权归属,美国反复声称“不持立场”。既然“不持立场”,却为主权不明的“几块石头”同另一个核大国交战,美国民意岂能容许?明乎此,即可探悉美国对中、日两国钓鱼岛爆发冲突所持的立场了。

在钓鱼岛争端中,美国仍然是遏制日本冒险行动的关键性因素。正是美国起到的制约性作用,才能制止日本的躁动和自我膨胀。美国出于下述原因,会制止日本政坛“冒进派”的躁动:

伊朗核问题涉及西方国家的核心利益,是心腹之患,相对而言,钓鱼岛争端仅是癣疥之疾。未来半年内,或战或和,伊核问题终须解决。既然美、欧不能排除在军事上向德黑兰摊牌的可能性,自然不容许在东北亚地区爆发一场军事冲突。此其一。

中、日两国爆发军事冲突,涉及核问题。中国毕竟拥有数量不菲的核导弹,日本作为美国的盟国,同核大国爆发军事冲突,在迅即升级的情况下,美国自然不能绝对排除使用核武器的可能。美国当然不愿意被别国拖入这种高风险的冲突。此其二。

倘若美、日联手在军事上使中国受挫,则日本要走上“正常国家”的地位,势必重估美日安保条约的现实意义,日后未必不可能对美国构成挑战。对美国而言,将来日本会给美国带来的威胁同今日中国对美国构成的挑战并无二致,区别仅在于历史上中国迭次受惠于美国,而日本却在二战中蒙受了美国两次核打击。此其三。

诚然,另一方面,在钓鱼岛争端中,当前是以中国为一方,以美、日为另一方。东海争端是否升级,主动权在美、日手中,收放由人,中国并未握有主动权,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

nlc202309020406

钓岛失利,日本或走上核武之路

安倍内阁为钓鱼岛争端鼓噪不已,背后的动机则是为军国主义情绪推波助澜。究其实质,无非是为“修宪、建军”铺平道路。看来安倍内阁怀着强烈的冲动,希望把日本从“专守防卫”中松绑,并废除日本和平宪法对交战的约束力。

钓鱼岛争端一旦失控,对中国国家安全利益而言,不但面临美、日联手施加的军事压力,而且可能产生更严重的后果。假如日本在军事上受到重挫,或者美国对日本遭遇的挫折坐视不救,很可能成为日本走上核武装道路的触媒。

朝核问题面世以来,二十年矣,迄今美国并无有效的应对办法,更何况国力远较朝鲜强大的日本。一旦日本在军事上受到重创,举国若痴若狂,东京在民意强烈支持的条件下,作出制造核武器的决定,不是不可想象的。以日本的国力、科技和核燃料储量之多,诚如某日本高官所言,一年即可造出数百枚核弹,届时美国亦无从制止。

设若如此,则东北亚政治格局丕变矣,或许成为中国在崛起进程中的惊世巨变。过去提到“乒乓外交”,说是“小球推动了大球”;而若“几块石头”之争,最终引起东北亚乃至全球政治格局丕变,非智者所为。

美国不希望钓鱼岛争端激化并趋于失控,基点之一,就是立足于避免核冲突或者维护核不扩散体制。质言之,中国反躬自问,也应将上述因素纳入考量。该因素的考量是战略性的,而钓鱼岛的考量是战术性的,应从属于战略性的考量。另外,中国如何才能真正崛起,这才是涉及大战略的顶层设计,应该被置于这两层考量之上。或谓如此想法,则此刻无须考虑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了吗?此说似是而非。笔者借箸代谋:日本社会正在整体向右转,这已经没有多少疑问了。中国拟定战略规划时,需要考虑到这个时代背景,因而上策是既不丧失对钓鱼岛拥有的主权,又不添油加柴,以致日本加快重振军国主义情绪。中国的最佳战略,用一个形象化的比喻是“温水煮青蛙”。

具体做法,一是未来中国在对钓鱼岛宣示主权的行动中,一仍旧贯,衡量标准是国际社会认为钓鱼岛主权归属存在着争议,在过渡时期做到维持现状,特点是“各表主权,共享治权”,这就打破了先前日本独享治权的局面,就是中国阶段性的胜利;二是贯彻“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原则,不被轻易激怒,落入彀中,而是埋首加强本国经济和国防建设,钓鱼岛争端留待综合国力再上一个台阶以后再说;三是趁此间隙期加大国内社会的和谐度,这才是固国强本的正路。

如此,中国先熬过五六年,渡过了崛起的关键节点,再谈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届时中国国力空前强大,日本面对中国的压力,则徒呼嗟叹而已,只能接受既成事实,也不会走上核武装的不归路,因为纵使如此做了,也為时已晚,无济于事了。

总之,笑到最后的,才是真正的赢家。

国内和谐,方可目光外移

谈到海洋战略及经营、维护海洋权益,不能脱离本国的经济格局以及战略资源的对外依存度。概言之,如果一国经济和战略资源对外依存度过高,则在本国海空军尚不足以确保国际水道的畅通时,一味强调大而不当的海洋战略及经营、维护海洋权益,说到底无非是奢望侈言而已。

不可否认,大进大出的经济格局对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起到了不容低估的助推作用,否则,中国也不可能在有利的国际氛围中搭上顺风车了。然而,当前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0%,遑论与日俱增的石油对外依存度。今时不同往日矣。

如今最关键的十六条国际水道和海峡全都处于美国海空军控制中。中国沿海地形又是新月形,反封锁的能力还不如残月型地形。在中国海空军远未具有维护本国海外利益的情况下,以如此居高不下的经济和能源对外依存度,一旦中国与国际主流社会闹翻,进出口渠道全被封锁,大进大出的经济格局被打破,则必然承受严重的后果。

对中国决策层来说,真正有可能演变成一场不可收拾的危机的因素,乃来自国内的不稳定。内乱和外患之间的关系,无非内乱招致外患,或者外患催化内乱。可能性大的,还是“内乱招致外患,外患助长内乱”。北京决策层要真正做到有序、有效地经营和维护海洋权益,当务之急还是制定切合时宜的海洋战略,恐怕眼前还不到施展雄才大略的时候。决策层应先着手于大力促进国内和谐度。只有在国内凝聚力大幅度提升以后,方可目光外移,制定前瞻性的海洋战略,集中各项资源,以有序、有效地经营和维护海洋权益。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3年第11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走向海洋》】相关文章:

读走向海洋有感范文06-16

观走向海洋有感范文06-18

走向海洋观后感的08-16

命题走向05-15

走向彼岸05-23

走向集群化05-09

走向共同富裕06-30

姿态走向社会范文06-11

走向远方诗歌范文06-12

走向共同富裕范文06-13

上一篇:病历档案质量下一篇:水损坏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