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说谎现象论文

2024-05-10

幼儿的说谎现象论文(精选8篇)

幼儿的说谎现象论文 第1篇

说谎并非天生形成, 而是在环境和教 育影响下 逐步形成 的。因此,针对幼儿说谎的不同原因,教师和家长应有的放矢地对幼儿做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 帮助幼儿认识到 说谎是一 种不好的 行为,从而让幼儿学会踏实做人,认真做事。

一、幼儿爱说谎的原因

1.逃避不愉快的现实 。这种说谎是为了逃避家长与教师的批评或责罚的 一种自我 保护行为 。比如, 某个幼儿破坏了东西、学习成绩不好或者是偷拿了别的小朋友的东西等,如果说了实话,等待他们的往往是父母与教师的严厉批评甚至是处罚, 因此为了逃避这种不愉快的现实, 他们就会采取说谎的 办法来进 行自我保 护。还有,刚入园的幼儿,由于对幼儿园的环境感到陌生以及对幼儿园生活习惯的不适应, 情绪上会很不稳定。于是总会找各种不想去幼儿园的理由,如,说自己感冒了或者头疼,等等,以此来逃避上幼儿园的现实。再如,还有些幼儿由于不喜欢吃幼儿园的饭菜, 谎称自己肚子不舒服等来逃避吃饭。

2. 怕父母或 教师的打骂 、批评。有些父母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做错了事情, 便不问青红皂白就打骂指责孩子一通。孩子一害怕, 便会用说谎来掩饰自己的过错。教师也一样,发现某个幼儿拿了别人的东西,或者打了、推了别的小朋友, 便不问清缘由就是批评一顿。长此以往,幼儿为了不招惹家长或教师生气, 便用说谎来掩饰自己的有些不良行为, 有些甚至用说谎来博得家长或教师的表扬, 以致说谎变成了幼儿的一种经常性习惯。

3.想得到教师或家 长的赞赏 。幼儿也有虚荣心,也有面子,他们希望自己做的事能得到家长或教师的赞赏和认可。因此,为了得到家长或教师的表扬和鼓励, 他们会在很多事情上说谎。

二、应对策略

1.了解幼儿 ,给予幼儿 适当的奖励,帮助幼儿消除说谎心理。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新时代的父母越来 越注重对 孩子的教 育。因此, 父母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孩子,要知道孩子每天在想什么,孩子愿意做什么, 希望得到或需要什么; 还要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并知道自己该为孩子做什么,不该为孩子做什么等。当孩子遇到困难和问题时, 父母和教师要第一 时间为幼 儿提供帮 助 ,要让幼儿在探索实践中获得成就感,感受成功带来的 喜悦。当然 ,也可以采 取物质刺 激的办法 ,为幼儿给予小小奖励, 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消除幼儿因为胆怯、不高兴、不敢说等原因而产生的说谎动机,鼓励幼儿踏实做事,诚实做人。

2.给予幼儿正 面的暗示 ,帮助幼儿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正面的暗示可以帮助幼儿辨别哪些事情是对的,哪些行为是正确的。比如, 教师让两名幼儿同时去做同一件事情。通过观察发现,一个幼儿能认真 踏实地去 做这件事 ,而另一个幼 儿做事却 是草草了 事。教师在询问时, 一个幼儿能诚实地表述自己做事的过程, 另一个幼儿却给自己找各种理由推脱责任。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对诚实认真的幼儿进行表扬, 给予奖励。对于另一名事情没有做好的幼儿,帮助他找出原因,和他一起想办法把没有完成的任务继续做完。教师同样也要给予他鼓励和适当的奖励, 在这个过程中让幼儿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帮助他走上诚实的轨道。

再如, 当幼儿来报告一件事情的时候,教师或家长要信任他,要用信任的眼光看着他, 不要用反话问他,如 ,不要用“真 的是这样吗? 你可不要骗老师”等的话语。如果教师或父母这样说,幼儿的心灵上 就会有一 个说谎的 影子,心里就会种下怀疑的种子,从而深根发芽。因为幼儿还不具备辨别是非和正反话的能力, 所以父母和教师在与幼儿交流、对话时都必 须运用正 面暗示的 方法让幼儿在家长和教师的语言中去感受, 让幼儿在心里确定这件事是对的。这样, 才能不刺激到幼儿, 才能不给幼儿创造说谎的动机和机会。

幼儿的说谎现象论文 第2篇

一、关于幼儿“说谎”的相关理论

幼儿说谎行为是一种很正常、很普遍的行为,有研究表明,成人在与别人交谈时,10 分钟之内会说3 个不同的谎言,因此,幼儿的这种说谎行为在真实情况中并不能全部称之为“说谎”,与我们成人认为的说谎行为有本质性的区别。关于幼儿说谎的研究由来已久。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洛克的“环境决定论”认为,儿童说谎是一种恶劣的品质,是许多恶德败行的温床和庇护所。他认为正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成人在这种环境下不停的说谎,影响了幼儿的行为,助长了幼儿说谎的心理原因,提供了不良的环境。虽然成人努力掩盖自己说谎的事实,但要想做到让幼儿难以察觉是很困难得,所以成人应该以身作则,严加规范自己的行为,让幼儿在一个良好氛围中成长。所以洛克的观点认为,应该成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找寻导致幼儿说谎行为的真正原因。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道德阶段说”认为,是认知发展水平的原因导致了幼儿说谎行为的产生,皮亚杰把幼儿说谎行为的产生建立在认知结构心理学上,是站在了幼儿思维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角度,将其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他的观点指出,当幼儿正处于前道德阶段时,思维发展水平受限,不能准确辨认出主客观世界的实际差别,这时候就会出现与事实相差别的“谎言”;当幼儿正处于他律阶段时,会服从规则,遵从权威并以自我为中心,会因为自我中心和成人权威强制之间出现分歧而产生说谎的行为;当幼儿处于自律阶段时,幼儿会有欺骗性的谎言行为。

二、幼儿说谎行为的主要原因

皮亚杰的理论指出,当儿童成长到10~11 岁时,才具有能准确判断有意识谎言的能力。所以,对于幼儿说谎行为,可以从两个原因来分析: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

(一)无意说谎

由于在幼儿思维意识中没有察觉到自身的说谎行为,也就不存在要故意说谎的主动动机,所以幼儿的这种行为属于无意说谎。当幼儿说谎时,内心并没有内疚、不安、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幼儿的无意说谎行为产生的原因和表现。

1.认知水平发展不成熟。这个阶段的幼儿由于受到年龄特征的影响,主要处于无意记忆程度,有意记忆还没发展成熟,认知能力正在发展,这是每一个幼儿必须经历的过程。因此幼儿的识记水平存在一定的缺陷,常有心理错觉,这个时期的幼儿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多数时候都站在自己的立场和想法去看待事物,不能换位思考。孩子虽然知道幼儿园的东西不能拿,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悄__悄把幼儿园的玩具拿回了家,并谎说是小朋友借他玩的。孩子并不认为那样做有什么不好,也没有意识到自己违反了什么准则。幼儿道德判断的依据在于主观意图,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不同于成人。

2. 想象与现实混淆。这个阶段的幼儿常常把想象表象和记忆表象相混淆,所以有很多幼儿很希望或者很想去做的事情,经过头脑中反复的想象就会成为“真正的”事情,幼儿会自然地说出来,结果却是与事实相反,这个阶段的思维模式就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例如,5 岁的淘淘在电视上看见小朋友在游乐园里玩得很开心,感觉很羡慕,第二天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告诉老师说自己去游乐园玩了。这种情况就是幼儿心理发展不成熟的表现。

3.时间概念掌握不准确。幼儿对经历过的事物记忆不清晰是幼儿的年龄特点之一,幼儿年纪小对很多经历过的事情都会记忆模糊,常常被成人误解为是故意说谎。例如,幼儿园老师请果果把家里爸爸刚给她买的玩偶“功夫熊猫”带来给小朋友们看看,结果果果回家的时候却跟爸爸说,老师让爸爸今天给她买一个“功夫熊猫”带到有幼儿园,强调说是老师安排的,显然幼儿记错了老师的安排,这种情况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就会不治而愈。

(二)有意说谎

说谎者在与别人交谈时,有不说真话,故意说假话的主动动机,这种行为就是有意说谎。与无意说谎的区别在于说谎者的心理感受,有意说谎者在故意欺骗别人的情况下内心会产生内疚感、不安感和害怕的心理波动。

1.为逃避惩罚而撒谎。哲人罗素曾说过:“孩子不诚实几乎总是恐惧的结果。”造成幼儿这种由恐惧害怕所引起的说谎在生活中很常见。幼儿害怕的主要原因就是来自成人的惩罚,成人会随时用自己的价值标准来衡量幼儿做法,这种行为会让幼儿在潜意识中产生一种自我保护的状态,当自己不小心做错事的时候,就会特别害怕,很怕成人会责备或者体罚,这个时候就会产生说谎的行为。

2.成人不正确的言行。对于幼儿来说老师和家长是他们心中的权威和榜样,所以老师和家长对待说谎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幼儿的想法和行为。如果老师为了哄幼儿,随口答应了一件事,但事后却没有兑现,在幼儿的心目中就会认为是一种欺骗的.行为。如果家长总是在幼儿面前说谎,幼儿就会认为说谎也没有什么不良后果,就不会惧怕说谎行为所带来的不良后果。由于幼儿在这一阶段的模仿和观察能力特别强,判断对错的能力很低,因此对于成人的撒谎行为,幼儿也会学习模仿。

3.自卑感的反常表现。心理学上认为有一种由不正常的心理活动产生的“病态性说谎”对幼儿说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类型的幼儿总是具有软弱、胆子小、总是落单等特点,在集体活动中没有存在感,总是被小伙伴和老师忽略,这种长期的不被重视的感觉导致幼儿有很严重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往往会使他们用说谎的形式来表现自己,即以优越感来代偿自卑感。如幼儿回家跟爸爸妈妈说自己今天在幼儿园得了5 朵小红花,表现非常好,老师总是夸她,而实际上她今天表现非常不好,这种行为就是自卑感的反常表现。

三、解决幼儿说谎的对策

(一)无意识的说谎行为

成人不必过分担忧幼儿无意识的说谎行为,伴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加,认知发展水平会不断发展成熟,这些行为会自然而然地消失,成人不要大惊小怪,小题大做,而是应该用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幼儿,让幼儿把心里真正的想法都说出来,听一听幼儿的心声,成人才能真正理解幼儿。成人真正的责任是要教会幼儿说真话,用准确清晰的语言来表述事情发生的真实情况,而不是一味不分真相地批评幼儿,用自己成人的权威来迫使幼儿服从。伴随着幼儿经验知识的积累,思维程度的提高,语言水平的发展,理想与现实相混淆的情况会逐渐减少,以至最后消失。

(二)有意识的说谎行为

根据幼儿所处的思维发展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在明晰了幼儿的说谎行为原因后,应该对幼儿的有意说谎进行诚实教育。

1.父母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榜样。父母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榜样,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幼儿。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家长有时当着孩子的面说了谎,随着时间的积累,幼儿慢慢也会学着家长的样子说谎。所以,发现孩子说谎话,家长应该先做自我检查。当幼儿第一次说谎时其实内心已经有内疚和不安的感觉,这时候家长一定要理解幼儿,耐心地对待幼儿,以身作则,以避免幼儿不良行为的再次发生。

2.全面认识儿童心理,重视儿童的自尊心。幼儿说谎的动机是有多种原因,但是说谎不都是不良的、恶性的表现,更多的时候是幼儿一种虚荣心的表现,想要自己表现的更好,自我显示的情况。因此当老师和家长在面对幼儿这种说谎问题时,不能用成人一贯的思维模式和道德标准来衡量幼儿的行为,而是要冷静心态,站在幼儿的角度,公平公正,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爱护幼儿,帮助幼儿解决问题,防止再犯。相反如果成人粗暴地对待幼儿,幼儿很可能会继续这种严重的行为。

3.幼儿园和家庭一起教育孩子。幼儿的主要活动场所就是家庭和幼儿园,应该把二者有效结合,及时了解孩子的表现,出现问题时共同商量解决办法和培养目标,对不良行为有效地加以制止。如果孩子具备了清晰的道德意识,明白撒谎将会受到比对于他的过失更严厉的责罚,如果家长改变一下思路,勤于沟通,正确对待,幼儿的说谎行为就会自然消失。

幼儿说谎现象的原因及策略 第3篇

幼儿说谎行为一般是指所说的话与事实不符,用编造的话来骗人的一种行为,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幼儿说谎的原因有很多,但从幼儿自身来说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想象与事实混淆。学前心理学认为,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占主导地位,有意想象才刚刚萌芽。所以,幼儿常常分不清现实与想象,把现实中的与想象中的混淆,从而说出一些与事实不相符合的话。比如,有一天早上,教师带着幼儿在操场进行晨间活动,浩轩就刚到学校拿了玩具就迫不及待的告诉老师:“老师,我们家有洒水车,那种大大的洒水车!”而放学后,从他爸爸那了解,他们家并没有那种洒水车,只是前一天他们在路上看到洒水车,浩轩非常喜欢。幼儿的想象属于初级阶段,往往没有特殊目的。由于非常喜欢某样东西,想得到它,因此他会通过想象把自己希望的拥有的东西变成现实。

(二)、因为幼儿认识是非的能力比较弱,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很少能抵制物质的诱惑,从而选择去说谎。如文文经常趁着老师不注意的时候,把幼儿园的玩具装到自己的口袋里,然后过了一会就会又拿出来说这是自己从家里面带来的,自己家里面也有好多这样的玩具。有一次,雅丽捡到一个好看的扎头发的皮筋,老师举着皮筋问道“这是谁的皮筋?”子涵立即就说是她的皮筋,当老师正要拿给她时,菲菲大声的说道“这不是周子涵的,这个是小雅的”。老师听到这个时,立即就去问小雅,“小雅,这个皮筋是不是你的?”看到皮筋后,小雅点点头。如果幼儿的愿望长期得不到满足的话,当有机会时,她会把一些别人的东西说成是自己的。

二、结论

根据我在幼儿园的实习时对幼儿的观察以及查阅各种文献,把幼儿的说谎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

(一)无意说谎是幼儿时期的一个正常心理现象。

主要是由于幼儿记忆与想象混淆从而说出与事实不相符合的话。根据幼儿这一特点,以下有三个引导策略:

1、正确对待幼儿说谎想象,了解幼儿说谎的原因,适当的满足幼儿的需求。如当幼儿说家里有小猫,但其实家里没有时,家长不应该当场严厉的批评孩子说谎,家长可以先让幼儿描述一下小猫的一些具体特征,根据幼儿描述的特征想一想周围人家的小猫有没有符合的,再告诉幼儿,你说的这个小猫其实是邻居家的,我们家并没有养小猫咪,过一会我带你到邻居家去看看小猫咪。这样既满足了幼儿的需求,又让他认识到自己家里并没有小猫咪。

2、借机发展幼儿的想象力,让其自由发挥。当幼儿说他会游泳时,家长可以询问,你是怎么游的?游泳时都看到了什么?等等,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家长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实际行动去影响幼儿。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幼儿经常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因此家长要做到不对幼儿说谎,不要随便承诺而不去履行诺言,要像古时的曾子一样,说到的事就一定做到,承诺儿子给猪肉吃,就把自己家的猪杀了。

(二)幼儿有的时候是有意说谎。

某些时候,幼儿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故意说谎,像这种情况就需要家长和教师的介入和干预。这说明幼儿在发展中存在着问题,对于说谎,我们应该重视因为它将关系着幼儿今后的发展。其表现有:

1、模仿大人说谎。幼儿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身教胜于言传,给幼儿做出积极的榜样。自己不能在幼儿面前说谎,不能欺骗幼儿,要多与幼儿沟通,了解他们真正想的是什么?感受孩子的心,增进与幼儿的感情。

2、家长和教师要充分的相信幼儿,幼儿可能会因为家长或教师的不信任而去说谎。如果家长或教师能多与幼儿沟通,更加的理解幼儿,用理解的方式对待幼儿,那么就可能避免幼儿最初有意的说谎。家长或教师应该更加信任幼儿,理解幼儿,尊重幼儿,多与幼儿沟通,学会倾听幼儿说话,了解幼儿的想法,知道幼儿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要告诉幼儿“犯错误不要紧,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改正它”。让幼儿知道,就算做错事情,只要改正了依然可以得到别人的原谅,得到别人的信任。

3、对于幼儿的“功与过”,教师与家长的奖惩要适当。教师与家长的奖惩就像是一把双刃剑,他可以使幼儿更加地积极,主动参与某件活动中,但是同样也可以导致幼儿说谎。因为有些幼儿想得到教师或家长的奖励就选择说谎欺骗教师或家长,达到能够被奖励的目的。还有一些幼儿为了能够避免教师或家长的惩罚,因此说谎逃避做错事情后的惩罚。教师的批评也要适度,教师批评幼儿是为了改正其不良的习惯、行为,但如果批评的不适当也会给幼儿心理留下阴影,可能会使其养成说谎的习惯。

因此,应正确引导幼儿,对于幼儿诚实守信的行为要及时肯定。对于幼儿说谎问题,应多与家长沟通、交流,了解幼儿的基本家庭状况、家庭背景,做到家园合作,共同教育幼儿。同时家长也应该多与教师交流,积极主动的了解幼儿在园的一些基本状况及表现。发现幼儿说谎时,要反思是否对幼儿的要求过高过严造成的,如是,则需调整自己的行为,并严肃的告诉幼儿说谎是不对的。此外,还应经常给幼儿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要求他们完成并及时给予表扬,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认真负责的态度。

幼儿时期是幼儿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幼儿的身心各方面迅速发展。要正视幼儿说谎的问题,不能不重视但也不能过于指责幼儿,要对其加以引导,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在充满爱的环境下健康茁壮的成长。

如何看待和解决幼儿的说谎问题 第4篇

幼儿说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性质各不相同, 与社会道德标准和风气, 特别是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 无论家长如何教育孩子, 他们迟早会说谎, 特别是幼儿阶段的孩子。因为谎言可分为无意义说谎和有意说谎两类。无意说谎多发生在3岁以下, 这是由于孩子认知发展水平较低, 逻辑思维欠缺, 加上语言能力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想法, 导致判别不了事实的真伪虚实。但是, 他们的这种撒谎没有明确的目的性, 属于幻想型撒谎。

有的幼儿由于健忘也有可能导致的“无意谎言”。幼儿的注意力不太集中, 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而忘记刚发生的事。还有些宝宝语言表达能力欠佳, 也会造成无意说谎。无意谎言是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过程, 到3~4岁以后, 孩子进入幼儿园等半开放社会, 说谎通常都是有意识的了。造成孩子有意谎言的原因有很多种:

1.父母的原因

(1) 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式造成孩子撒谎

在家庭中, 父母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的心理, 使他们对孩子要求过高, 有时父母会以强迫或者惩罚的方式来强制性的让幼儿完成他的要求。孩子因为父母的强烈要求而产生紧张和恐惧心理, 害怕受到父母的训斥和打骂, 而不知不觉地开始说谎。

(2) 父母的不良行为诱导孩子撒谎

在生活中孩子与父母的接触最多, 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说谎就等于给孩子做了一个示范, 孩子也会学习和模仿父母的行为。

2.孩子自身原因

(1) 自尊心、虚荣心比较强

幼儿的思维方式与成人不同, 他们头脑简单, 遇到事情不会从多角度考虑, 在他们看来孩子就不能做错事, 做错事就不是好孩子了。当孩子做了错事后, 他们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他们宁愿以说谎来维护自己的自尊心。

(2) 希望引起别人注意而说谎

当家长对孩子忽视较多和不关注的时候, 孩子会采用说谎的方式来达到吸引父母关注和注意的。另外, 在孩子间也存在通过夸大事实的方法, 来吸引其他孩子对自己的注意, 来发展和巩固自己在同伴关系中的地位。

(3) 受周围人的暗示而说谎

幼儿有时会因受到周围人的暗示, 而说一些与事实不符的话, 特别是父母采取严厉地二选一式的问话方式。这种强烈的暗示性的提问口气, 使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成人身上, 而忽视问题本身, 在紧张和焦虑中往往按照习惯选择“否定”。所以, 家长应该多使用开放性问题来了解情况。

(4) 期望得到赞赏而说谎

孩子和大人一样, 也都喜欢听到赞赏, 但幼儿和成人略有区别, 出于虚荣心和自卑的较少, 往往只是希望得到表扬, 以满足其成长过程中期望做“好孩子”的心态, 这是每个孩子的必经之路。

(5) 为了逃避某些事情而说谎

孩子为了逃避或不愿意做某些事情, 用说谎来达到目的。比如, 孩子不想吃某种菜的时候, 可能会说“我有点儿肚子疼”。对孩子说的这类话, 与其说谎言, 还不如说是借口更恰当一点。

(6) 为了自己的愿望而说谎

这和孩子的心理活动和思维发展尚不完善有关, 多是压力较大、安全感缺失的孩子容易出现, 他们由于各种原因, 对自己目前的状态不满意, 希望有一种更好的环境和生活。

3.其他原因

幼儿接触社会的其他成员或事情时, 难免会看到或遇到一些不诚实的表现。他们就会去模仿、学习那些不好的行为, 从而给孩子带来不利的影响, 使他们学会说谎。在孩子和其他小伙伴一起玩耍时, 有的孩子可能有说谎的行为, 这样就会在同伴中造成不良的影响。还有在一些公共场合中发生的不诚实的现象, 一些书籍、电视、广播等各种媒体的说谎现象都是造成幼儿说谎的原因。

撒谎是一种恶习, 一个从小不会撒谎的孩子, 长大了很少会撒慌。所以, 对孩子撒谎问题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总而言之, 孩子撒谎的危害很大, 老师和家长要急时在根本上帮助幼儿改掉这种坏习惯。一旦小孩子说了谎, 父母和老师必须先冷静地面对他说谎的事实, 然后客观地处理。因此, 我们在处理孩子的说谎行为时, 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 要善于发现孩子说谎的行为。每个孩子在最初说谎时, 无论处于什么动机, 总是比较紧张的。

其次, 要引导孩子认识说谎的危害。发现孩子撒谎, 不要轻易下断言, 重要的是教育孩子, 帮助他认识说谎的危害, 当孩子明白了危害后, 就会较容易的改掉撒谎的毛病。并且相信孩子会改掉。

再次, 要改变教育方法。有的家长, 在孩子承认错误后, 采取打骂等惩罚, 甚至要孩子写保证书, 这种做法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往往会适得其反。所以, 我们要合理地改变教育方法:

(1) 先找出孩子说谎的原因。

当发现孩子说谎后, 我们要运用奖赏与鼓励的方式, 去诱发孩子说出实话, 避免孩子一错再错或需要用更大的谎言。如果孩子说出实情, 不给予处罚, 反而赞赏他勇于认错的行为, 让孩子明白我们对他的重视。

(2) 深入孩子的内心。

当我们弄清楚孩子撒谎的原因后, 要有针对性的与孩子进行交流, 深入孩子的内心。使他们明白说谎的危害, 知道诚实的可贵。

(3) 多聆听并与孩子沟通。

有些孩子会因为跟父母的接触机会少, 所以用说谎的方法去争取父母的关注。换句话说, 父母平日应加强与孩子沟通, 多了解孩子的想法,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爱与注意。

(4) 给孩子足够的尊重。

一般来说, 凡是受到家人的尊重, 能够随意发泄自己的牢骚的孩子, 一般都比较诚实;相反, 在父母过分严格的管教下的孩子对父母有较少的亲近感, 而有较多的恐惧感, 他们常常为了逃避责骂而说谎欺骗。如果发现孩子有说谎行为, 不要当众揭发他, 可以和他进行单独谈话, 并且告诉其危害。

(5) 作一个好的榜样。

父母应该以身作则, 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好榜样, 不要不经意地在孩子面前说出做不到的承诺, 或骗人的话, 孩子便可从中学习到好的行为。

幼儿对说谎的理解及道德评价 第5篇

[关键词]幼儿;说谎;道德评价

一、问题提出

说谎是不诚实的前奏,对孩子进行诚实教育关系到幼儿的一生发展。同时也是学校德育和终身教育的基础。近十几年来,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也引发了人们对说谎概念及道德评价的关注。对说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说谎的年龄特征与影响其说谎和道德评价的因素两个方面。以往研究表明。3岁甚至更小的儿童只有自发说谎的行为。4岁以后的儿童则不仅能够有策略地说谎而且能够成功地掩饰自己的说谎行为。可见,儿童说谎行为的发展非常迅速。皮亚杰发现,只有10-11岁的儿童在对说谎的道德评价中才开始把说谎者的有意性考虑进去。但后来大多数结果都发现儿童在对说谎的道德评价中。考虑到说话者意图的年龄远远早于这一年龄。虽然影响幼儿对说谎概念的理解及道德判断的因素很多,但将意图、交往对象及社会文化结合在一起的研究很少。

本研究选择了三种说谎情境因素(获得表扬、避免惩罚和学雷锋)、两种交往对象(师生、同伴)。在说谎意图中。影响幼儿说谎的大多是以下两种原因:获得表扬、避免惩罚,而这也是德育中的核心问题。本研究加入了另外一种情境因素即学雷锋,因为E.Sweetser(1987)有关说谎的民俗模式理论指出,与说谎有关的社会习俗会强烈地影响说谎概念及其道德评价的发展,我国文化提倡做了好事不留姓名,即学雷锋行为,这也是我们的传统道德。另一方面,由于幼儿对事物概念的理解及道德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和伙伴的影响。他们在交谈中往往会出现“老师/同学这样说……”的句式。认为教师或伙伴讲的就是正确的,所以本研究在幼儿交往对象中设计了师生与同伴交往两种对象。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湖南科技大学附属幼儿园大班、中班、小班幼儿共65名。其中小班(3岁)16名,平均年龄41个月,男、女生各8名;中班(4岁)20名,平均年龄53个月,男生14名,女生6名;大班29名。平均年龄67个月,男生14名,女生15名。

本研究采用了6个小故事。这些故事有的来自以往的研究,有的直接来自对幼儿的访谈(参加访谈的幼儿不参加正式测试)。故事都是幼儿所熟知的。为了便于幼儿理解,每个故事情境都配有两张彩色图片。6个故事涉及儿童说谎的对象(老师、伙伴)及说谎情境(获得表扬、学雷锋、避免惩罚),每个故事是一种类型。每个幼儿都接受所有故事的测试,给幼儿讲故事的顺序是随机的。六种故事如下:故事1:师生交往下为获得表扬说谎;故事2:师生交往下为学雷锋而说谎;故事3:师生交往下为避免惩罚而说谎;故事4:伙伴交往下为避免惩罚而说谎;故事5:伙伴交往下为获得表扬而说谎;故事6:伙伴交往下为学雷锋而说谎。

三、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对说谎概念的理解

由表1可知,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正确判断说谎的百分比随之增长;卡方检验结果表明除了在师生间为了得到表扬的故事情境之外,幼儿对说谎概念的正确判断都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P<0.01)。

从表2可知。3岁幼儿只在避免惩罚的情境下存在显著差异(P<0.05);4岁幼儿只在得到表扬的情境下才存在差异(P<0.05);另外,3、4岁幼儿只有在师生交往下说谎情境才对说谎概念的理解存在显著影响。说谎情境对5岁幼儿对说谎概念的理解没有影响。

(二)幼儿对说谎的道德评价

1、幼儿对说谎是非观的判断。

从表3可知。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说谎进行正确道德判断的百分比随之增加;除了在同伴间为学雷锋而说谎的故事情境外,幼儿在对说谎做出正确道德判断上存在显著年龄差异(P<0.01)。

由表4可知。3岁幼儿只有在学雷锋的故事情境下。不同交往对象才对幼儿对说谎做出正确的道德评价有显著影响(P<0.05)。4岁幼儿在得到表扬和学雷锋的故事情境下不同交往对象对幼儿对说谎做出正确的道德评价有显著性影响(P<0.05,P<0.01);3岁幼儿只有在伙伴关系下,不同说谎情境才对幼儿对说谎做出正确道德评价存在影响(P<0.05);4岁幼儿只有在师生关系下不同说谎情境才对说谎做出正确判断存在影响(P<0.01)。

2、幼儿对说谎的道德评价。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说谎道德评价的平均值越来越小,评价越来越消极(见图1)。只有在同伴间学雷锋的故事情景下,幼儿对说谎的道德评价才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其他故事情景下,幼儿对说谎的道德评价都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P<0.01)。

进行2(交往对象)×3(说谎情境)多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对3岁幼儿来说,不同说谎情境之间的道德评价差异不显著(F(2,93)=0.219,P>0.05);不同交往对象之间的道德评价差异也不显著(F(1,93)=0.219,P>0.01);而且说谎情境和交往对象之间也不存在交互作用(F(2,93)=0.445,P>0.01)。对4岁幼儿来说,不同的说谎情境(F(2,117)=4.151,P>0.05)和不同的交往对象(F(1,117)=0.805,P>0.05)之间的道德评价不存在显著差异,且说谎情境与交往对象间也不存在显著差异;对5岁幼儿来说,不同说谎情境与不同交往对象间的道德评价也不存在显著差异,方差分析结果分别为F(2,171)=1.999,P>0.01及F(1,171)=3.172,P>0.01;但不同说谎情境和不同说谎对象间存在交互作用(F(2,171)=3.189,P<0.05)。

四、讨论

(一)幼儿对说谎概念的理解

研究结果表明,在对说谎概念的理解上,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3岁幼儿对于说谎的判断似乎处于随机水平。但在师生交往下为获得表扬而说谎的情境下判断说谎的正确率达到一半。这可能与3岁幼儿日常教育与行为习惯有关,也有可能是他们说谎的一种反射行为。总体来说3岁幼儿还不理解说谎的概念。大半以上4岁幼儿及绝大多数5岁幼儿都能够以事实为基础进行正确的判断,说明4岁幼儿能理解说谎概念,5岁幼儿能理解说谎的含义。这可能与幼儿认知上的成熟有关。而其中最重要的可能就是心理理论上的发展。

不同说谎情境及交往对象在一定条件下对3岁、4岁幼儿对说谎概念的理解存在显著影响。3岁幼儿更多地把为了避免老师惩罚的说谎判断为说真话,这可能与他们实际行为相关,即对自己有益的言语就是真话。4岁幼儿更多地把为了得到同学表扬的

行为判断为说谎,这可能由于4岁幼儿更想得到老师的表扬。不同说谎情境及交往对象对5岁幼儿都没有显著影响,这可能是由于5岁幼儿心理理论较成熟,外界因素不会显著影响其对事物的认知,所以5岁幼儿大多根据事实判断主人翁是否说谎。

(二)幼儿对说谎的道德评价

幼儿对说谎的道德评价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大部分3岁幼儿都给予积极的评价(有一点点好);大部分4岁幼儿给予消极评价(有一点点不好);绝大多数5岁幼儿都给予消极评价,并且是非常不好。对做出这些评价的原因,3岁幼儿基本上不回答或者说不知道。可见他们的道德评价还处于模糊状态,这与他们的言语表达能力发展有关;4岁幼儿的回答大多是“他怕打针”“他可以得到小红花”“她看窗外了”“爸妈/老师/同学说说谎不好”等,可见4岁幼儿将言语与行为混淆。注重行为忽视言语。其道德评价也以榜样的道德评价为标准。5岁幼儿的回答大多是“因为他骗人了”“骗人不好”“他讲的不对”“她撒谎”。可以看出5岁幼儿能区分言语与行为,并能对言语做出相应的道德评价,而不以榜样的评价为标准。

不同交往对象及说谎情境在一定条件下对3岁、4岁幼儿对说谎的道德评价存在显著性影响:3岁幼儿更多的认为在同伴间为学雷锋而说谎不好,这可能与其实际行为有关。他们更容易把不利自己的说谎判断为不好;4岁幼儿却更容易将避免惩罚而说谎判断为不好。不过。不管哪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对为了避免惩罚而说谎做出的道德评价最低,为了学雷锋而说谎的道德评价较高。可见,大多幼儿都希望在帮助别人时,可以被别人知道,并能得到表扬。

从年龄差异上看,3到4岁似乎是幼儿对说谎概念理解及道德评价发展的重要时期。这可能与幼儿的心理理论发展水平有关。由于大部分3岁儿童还不具备心理理论,他们的说谎“水平”很低,但仍然会说谎。而4岁儿童基本上具备了心理理论,因而说谎“水平”比较高。

五、教育启示

幼儿说谎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第6篇

一、幼儿说谎类型

幼儿说谎一般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无意说谎是指说谎行为本身不受主体自身控制, 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 表现为幻想与现实混同、认识不足而导致理解错误等表现形式。这类说谎纯粹是无意识和不自觉的行为, 而与道德水平没有任何关系, 不必产生恐慌。有意说谎表现为否认错误, 虚夸成绩和有意欺骗等表现形式, 它是人们为达到某种目的或满足某种欲望而有意做的。这类说谎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 将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二、幼儿说谎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 无意说谎及其原因

1. 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 造成的判断性失误。

人的大脑皮层是逐步发展和完善的, 而幼儿的大脑皮层发展不够完善, 造成其判断思维能力不稳定。

2. 表达能力限制引起的说谎。

由于幼儿词汇量有限, 在用词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 常常词不达意, 被误认为是撒谎。

3. 理解能力的限制引起的说谎。

幼儿由于思维水平的限制, 理解能力差。如果家长和教师提问孩子问题的时候, 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 可能会造成孩子不理解, 被动撒谎。

(二) 有意说谎及其原因

4岁以后的幼儿在说谎时体现了更多的策略性, 说谎的性质也开始有所改变, 5岁左右有意说谎开始萌芽, 并带有相当的目的性。造成有意说谎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 自身因素

(1) 开脱责任, 逃避惩罚。幼儿的这类说谎往往是恐惧心理所致。错误的家庭教育, 容易造成孩子的恐惧心理。由于孩子年龄小, 自控能力差, 做错了事情或有什么过失时, 为了开脱责任, 避免惩罚因而说谎。

(2) 取悦大人, 得到奖励, 得到更多关爱。幼儿有时想取悦与家长或老师, 往往会出现有意说谎现象。幼儿的这类说谎, 多与成人的教育不当有关。作为教师, 应当注意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 交流情况, 家园配合, 正确把握对幼儿的期望, 及时批评和教育。

2. 成人的影响

(1) 家长说谎, 幼儿模仿。有些幼儿说谎, 往往与家长的影响有关。家长是幼儿心目中的权威人物, 如果在孩子面前说了谎, 就会使孩子产生“说谎也没什么”的错觉。

(2) 教师、父母言语上的误导。我们常说, 敢于承认错误的孩子就是好孩子, 孩子认为只要承认错误就能得到表扬。

三、解决幼儿说谎问题的对策研究

对于幼儿的无意说谎一般不必惊慌,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心智水平的提高, 这种现象会逐渐消失;而对于有意说谎则应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 加以正确引导, 使其心理健康发展。

(一) 保护幼儿的自尊心

幼儿说谎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 但说谎并不都是损人利己, 有时可能是一种自我显示的表现。所以家长在处理孩子的说谎问题时一定要公正、实事求是, 保护幼儿的自尊心不受伤害。

(二) 信任孩子, 与孩子地位平等

如果父母能采用理解的方式对待幼儿的说谎, 便可避免幼儿出现最初的有意说谎。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多信任孩子、尊重孩子, 学会倾听孩子说话。成人首先要信任幼儿, 并向其说明“做错事不要紧, 重要的是如何改正”, 让幼儿感到改正说谎的缺点依然能得到成人的信任。

(三) 引导良好社交, 强化诚实行为

同伴的交往对幼儿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化过程起着重要影响, 友好的说话会促进幼儿的社交行为向友好、积极的方向发展。幼儿的主要交往对象是同伴, 因此, 成人要引导幼儿积极地参与社会交往, 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 家长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

幼儿模仿能力特别强, 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自己首先不能说谎, 更不要为了自己的利益错误地引导孩子。对于孩子的一些过错和过激行为, 家长要正面引导孩子改正错误, 以免孩子在做错事情以后对家长产生恐惧心理而说谎。父母应采取民主教育的方式, 多与孩子沟通交流, 感受孩子的心, 促进彼此深厚的感情。

(五) 教师的奖惩要得当

表扬奖励是一把双刃剑, 适当的表扬奖励可以使孩子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 增强自信和上进心。不当的奖励则有碍其优良品质的形成, 甚至还会使孩子形成一些不良的品质。批评惩罚则是为了纠正和防止孩子不良心理行为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 但如果批评惩罚不当, 则会导致孩子产生更为严重的心理行为问题。

(六) 家园合作, 共育幼儿

只有家园合作, 才能共同教育好幼儿。面对儿童说谎的问题, 教师更应该多与家长交流、沟通, 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家庭背景等。同时家长也要多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 只有双方共同了解才能改善孩子的不良行为, 从而达到共育的效果。

幼儿的说谎现象从身心发展来看, 我们不能盲目地给予定论, 而应该分清是有意说谎还是无意说谎, 并采取不同的科学方法来加以解决。家长的教养方式、教师的教育方式对于幼儿的说谎问题起到重要作用。

总之, 我们通过幼儿展现出来的说谎行为, 可以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和内心需要以及我们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让孩子们每天都在愉快、爱意浓浓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文.健健康康快长大.北京蓝天出版社, 2005.

[2]郑雪.幼儿心理教育手册.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0.

幼儿的说谎现象论文 第7篇

关键词:幼儿,说谎行为,影响,管理策略

幼儿说谎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 是幼儿成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行为表现;有研究表明, 幼儿的说谎行为与幼儿特定的反社会行为 (如打架、争吵等) 相关;一般认为, 幼儿说谎是不诚实的前奏, 对幼儿进行诚实教育关系到幼儿一生的发展, 也是学校德育和终身教育的基础。[1]幼儿说谎不是先天的, 而是后天逐渐习得的, 随自身认知水平的发展而越发复杂化, 并受家庭、同伴、教师、情境、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家长及教育工作者应该分析幼儿说谎行为的特点、影响因素, 以便采取有效策略来管理幼儿的说谎行为。

一、幼儿说谎行为的特点

首先, 需要明确什么叫说谎。有研究者认为, 谎言之所以称作谎言, 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 它在事实上的确是假话;第二, 说话的人肯定知道它不是真的;第三, 说的人希望听的人能够认为它是真的。[2]3岁幼儿已能够说谎, 但还不能辨别真话与谎言;4岁时幼儿才能够正确定义说真话行为[3]并开始隐藏说谎意图;6岁幼儿才开始出现假装无知的欺骗;随着幼儿认知能力、心理理论水平的发展, 其说谎的策略也逐渐复杂化;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 其说谎行为可能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 属于幼儿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 比如4岁左右的幼儿对于时间概念还不够清晰, 常常把发生在很久之前的事说是昨天发生的。有这样一个案例:在以动物为主题开展活动的一周, 教师让家长周末带幼儿去动物园。周一教师问幼儿有没有去动物园、在动物园看到了什么时, 有的幼儿即使没去也说去了, 有的幼儿说看到了恐龙。随着年龄的增长, 幼儿开始为了获得教师的赞扬、奖励或为了赢得同伴的欢迎而说谎。对于不同年龄阶段幼儿不同的说谎行为, 成人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育。

幼儿说谎行为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 不仅要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 而且还需要分析影响幼儿说谎行为的因素, 通过控制不良因素、营造积极环境因素等, 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说谎行为进行预防和管理。

二、影响幼儿说谎行为的因素

幼儿说谎行为的影响因素纷繁复杂, 一般分为主体因素和主体外因素, 具体来说包括幼儿本身、同伴关系、家庭和幼儿园等几个方面。

(一) 幼儿自身的身心发展水平

幼儿说谎发生的时间和规律均表明, 说谎受个体身体成熟和心理因素影响。[4]比如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为幼儿说谎提供了生理基础, 心理理论水平的发展为幼儿说谎提供了心理基础。幼儿说谎行为表现出明显的年龄特点, 不同年龄阶段, 幼儿的心理理论水平、言语、认知等方面发展存在差异, 说谎的水平也有所不同。4岁幼儿比3岁幼儿在说谎时更有策略, 说谎的水平更高。研究表明, 心理理论与说谎或说真话的概念理解之间呈现显著相关, 与4岁幼儿相比, 大部分3岁幼儿还不能正确判断什么是说谎或说真话。

幼儿年龄越小, 其自控能力就越差, 也就越缺乏抵制诱惑的能力, 总的来说, 幼儿的抵制诱惑的能力较弱, 因此可能会为了得到家长或教师的奖励或表扬而说谎。

(二) 幼儿园场域因素影响说谎行为

幼儿园是幼儿的重要的生活学习场所, 幼儿园里的同伴关系、同伴言行、教师及其教育方式等对幼儿说谎行为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伴群体是幼儿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背景, 幼儿通过与同伴的交流, 满足自身的情感发展需求、促进自身健康人格的发展及认知能力的发展等。说谎方面的研究表明, 同伴的忠诚度、同伴群体的规模、群体规范及预期压力等也会影响幼儿说谎行为的表现[5];同伴的说谎行为对幼儿起带动作用;同伴通过交流说谎经验及策略能提高幼儿的说谎能力;同伴之间的人际关系也会影响到幼儿说谎行为的表现, 比如, 被拒斥幼儿为了获得同伴的接纳, 炫耀自己不曾拥有的玩具;受欢迎幼儿一般具有较强的自尊心, 为了维持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和形象, 也会表现出与事实不相符合的言行;也有的幼儿为了维护友谊, 掩饰好朋友的过失, 帮助好朋友说谎等。

在幼儿园, 除了同伴关系, 师幼关系也影响着幼儿说谎行为的表现。学前阶段的幼儿处于权威定向阶段[6], 幼儿对权威人士持一种盲目崇拜态度, 行为上表现出模仿倾向;教师作为幼儿心目中的权威, 其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行为方式等不可避免地会对幼儿产生影响;幼儿面对严厉的教师, 为了避免惩罚等也会出现说谎行为。

(三) 家庭场域因素影响说谎行为

家庭是幼儿生活的重要场所, 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家长教育观念、家养方式、父母的言行举止等也会影响到幼儿的说谎行为。众多研究发现, 不完整家庭结构或者家庭氛围紧张、不和谐, 幼儿表现出更多的反社会行为, 比如说谎。对于先理解“说谎”还是先理解“说真话”这一问题, 中西方幼儿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这一差异主要源于父母的教育观念的差异。西方文化下, 父母常采用夸奖和鼓励方式关注幼儿的积极行为, 因此幼儿首先形成对说真话的道德认知;中国父母常以批评教育为主, 特别关注幼儿的错误行为, 一旦出现说谎现象, 就会及时制止不诚实行为, 并采用积极和消极的例子来向他们展示说谎的后果。[7]在幼儿时期, “说谎”不完全是品德问题, 家长如果过分干预, 则会对幼儿“说谎行为”本身形成强化的作用, 不利于达到诚实教育的目的。

教养行为不一致严重影响着幼儿的说谎行为, 比如隔代教养问题, 在电视节目“爸爸回来了”里, 有一对姐妹每次去爷爷家, 爷爷都会偷偷给她们糖吃, 还一起欺骗爸爸, 这在无形中助长了幼儿的说谎行为;幼儿面对诱惑时, 自控能力差, 说谎幼稚简单, 很容易被家长识破, 然而, 有些家长发现后哭笑不得甚至引以为乐, 以为是孩子聪明伶俐的表现而在亲友面前津津乐道。父母的这种态度, 反而强化了幼儿再次说谎的勇气。

(四) 情境压力影响说谎行为的表现

有研究表明, 幼儿时期儿童说谎概念的判断及其道德评价不受行为情境的影响。习俗性特征对说谎概念判断的影响始于9岁。[8]但是, 幼儿说谎行为表现受情境压力的影响, 幼儿的欺骗行为具有情境性[9], 当幼儿感到情境压力变大时, 幼儿的欺骗行为会减少;反之, 则会增多。父母和家长对待说谎行为过于严格, 幼儿面对成人说谎时的不适或负罪感就会增强, 压力情境增大, 阻碍了幼儿的说谎表现。

三、管理幼儿说谎行为的策略

在面对幼儿说谎行为时, 成人要先判断幼儿是否真的存在说谎行为, 说谎的原因是什么, 然后再采取相应的策略。既不能一发现幼儿说话不符合事实, 就跑跳如雷, 威吓斥骂;又不能对天真、幼稚的谎言漠不关心。[10]对幼儿说谎行为应该是以预防为主, 干预为辅, 以积极管理策略为主, 消极管理策略为辅, 认真、妥善地进行适当的诚实教育。

(一) 提高幼儿的自制力

幼儿说谎行为, 首先是受个体认知水平的影响, 因此成人在教导幼儿不要“说谎”的同时, 也应该告知他们“说真话”的含义及积极性;对幼儿道德认知的培养应该从培养幼儿的心理理论能力开始[11];通过游戏等方式帮助幼儿区分“说谎”和“说真话”的含义。

游戏 (家庭中的亲子游戏、幼儿园中的区角游戏等) 是幼儿生活的基本活动, 也是最受幼儿喜爱的活动形式, 在游戏中渗透诚实教育, 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游戏能帮助幼儿选择交往的同伴, 并在角色扮演中提高认知能力;游戏具有内隐和外显的规则性, 通过设置游戏角色和游戏情境, 提高幼儿的坚持性和控制力;针对幼儿爱模仿的特点, 鼓励幼儿在游戏中模仿再现, 切身感受榜样人物在活动中的内心感受和外在表现。如表演列宁打碎花瓶后的诚实行为等。[12]创设游戏情境, 提高幼儿抵御诱惑的能力。

(二) 树立好榜样作用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 个体会模仿周围人的言行, 因此作为与幼儿关系密切的幼儿、家长、教师都可能对幼儿的说谎行为起带动作用。

成人作为幼儿心目中的权威人士, 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则, 时刻保持自己在幼儿心中的良好形象, 以自己的诚实行为带动幼儿的诚实行为。有时, 教师和家长为了纠正幼儿一时的不听话, 口头答应奖励小红花或买玩具或带幼儿去动物园之类, 然而却并不兑现诺言, 这就在无形中给幼儿树立了一个不守信用甚至说谎的“榜样”。成人不能随意地哄骗幼儿, 向幼儿许诺的事一定要及时兑现, 不能言而无信。

教师及家长, 除了要到以身作则, 还应该注意到幼儿同伴的榜样作用。成人应改变传统的只关注幼儿不诚实行为的习惯, 要善用消退和强化原则, 做关注、表扬同伴中积极的诚实的行为, 强化幼儿对诚实、说真话积极后果的认识和体验, 使幼儿同伴之间形成互相学习说真话的氛围, 养成诚实的习惯;对于幼儿说谎行为不可过分地关注和强化, 一旦幼儿表现出积极行为, 成人要及时给予强化, 并以此消退幼儿的消极说谎行为;成人要引导同伴把关注点放在积极行为上, 在幼儿同伴之间形成积极的榜样示范作用。

(三) 加强家园合作

家庭成员之间的教养不一致会影响幼儿的说谎行为, 家庭和幼儿园之间更需要在教育观念和行为管理上达成一致意见, 这就需要家庭与幼儿园加强合作交流。

家庭对幼儿说谎行为的影响是最早的, 也是最深刻的。幼儿园要通过家访、家长会、家园联系手册等方式了解幼儿家庭教养观念及行为方式, 以便幼儿园能够就幼儿的说谎行为与家长展开有效的沟通;家长也需要坦诚与幼儿园进行积极合作, 与幼儿园达成一致。幼儿园和家庭如果缺乏联系就会给幼儿说谎提供可乘之机, 比如, 幼儿园允许幼儿带玩具、图书、零食等, 与同伴分享, 促进幼儿分享、合作意识的形成, 有的幼儿看到自己喜欢的玩具, 想要, 家长不同意时, 他会跟家长说, 是教师让买的。如果家长与幼儿园缺乏沟通, 满足了幼儿的要求, 这一说谎行为的成功就会助长幼儿下一次说谎的勇气。

家长家养方式的不一致可能会加剧幼儿说谎, 比如, 父亲粗暴、母亲袒护, 幼儿长期生活在这种家庭环境下容易因惧怕而经常说谎, 甚至失去对说谎的羞愧感。幼儿园在家园合作中, 在尊重家庭的基础上, 适时适度地对家庭教育给予合理指导, 帮助改善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

(四) 营造良好的情境

社会文化、幼儿所处的情境等对幼儿说谎行为的影响随年龄的增长就越发明显, 家长和教师有责任为幼儿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生活情境, 尤其是要减少压力情境。幼儿在压力情境下, 虽然表现的说谎行为少, 但是并不意味着幼儿不具备说谎能力, 只有减小压力情境, 才能有效地进行引导教育, 突出自觉的诚实谦让行为。

幼儿时期的说谎包括有意说谎和无意说谎。对于无意说谎, 家长要予以引导教育;对于因恐惧、避免惩罚、诱惑而说谎, 成人也需要做到以诱导为主, 慎用惩罚。如果成人对因恐惧、避免惩罚的说谎采取消极批评、呵斥甚至打骂的管理策略, 就为幼儿提供了进一步说谎的情境, 会加剧幼儿的说谎。成人要善于分析幼儿的说谎行为, 改善专制型教养方式, 与幼儿平等沟通, 营造积极的情境氛围。

参考文献

[1]展宁宁, 刘亮.幼儿对说谎的理解及道德评价[J].学前教育研究, 2008 (6) .

[2]刘秀丽, 车文博.西方关于儿童欺骗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科学, 2005 (1) .

[3][7][11]徐芬, 郭筱琳, 张佳.3~4岁幼儿谎言概念理解的特点及心理理论、父母教养方式的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3 (5) .

[4][5][6]董会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与干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8]徐芬, 张晓贤, 章潇怡, 等.在亲/反社会情境下儿童对说谎的理解及其道德评价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 2001 (1) .

[9]史冰, 苏彦捷.儿童面对不同对象的欺骗表现及其相关的社会性特点[J].心理学报, 2007 (1) .

幼儿说谎 寻因纠错少惩罚 第8篇

孩子说谎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

说谎不代表孩子品质差

“没有教过,从哪儿学来的?”这常常是家长第一次发现孩子说谎时产生的疑惑。其实,孩子之所以会说谎,是在生活点滴中学来的。不仅仅是言语的教育,孩子还会模仿大人的行为,还会受小伙伴们的影响,等等。不少孩子都有说谎的经历,但这不一定代表他的品质有问题。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来说,由于他们的认知和记忆会出现偏差,因此有时候他说的与事实不符合,未必是有目的的欺骗,很可能是他不记得或者记错了。

3岁以后的孩子为什么会说谎呢?原因很多,例如做错事情后害怕受到惩罚和责骂而说谎,为了让家长满足自己的某些愿望而说谎,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而说谎,或者是模仿大人说谎……总的来说,孩子大部分的谎言是为了“趋利避害”。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孩子做错事后,父母都会采取打骂甚至更严厉的方法惩罚孩子的话,孩子很可能就会采取说谎的方式来逃避惩罚,尤其是父母平时管教比较严厉或者脾气较为暴躁,就更容易让孩子因恐惧惩罚而说谎。当说谎逃避惩罚这个方法奏效之后,孩子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运用这个“法宝”。

其实,孩子最开始说谎时,在成人面前大都显得很拙劣,家长可以很轻易地判断出孩子是否在说谎。此时,无论孩子出于什么动机,家长都不应该装作不知道,而让孩子产生说谎可以瞒骗过父母的错误认识。但家长也不需要为此大动干戈。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在揭穿孩子的谎言后,鼓励其说真话,了解他说谎的目的,并与其讨论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法,消除孩子说谎的动机,同时帮助孩子认识到说谎的危害。如果孩子承认说谎并表示要改正,家长应该相信并鼓励他。当然,为了照顾孩子的感受,家长在揭穿孩子的谎言时应该注意场合,尽量私下与孩子交流,如果孩子反应剧烈,不肯承认,可以采用冷处理的方法,等孩子冷静了再谈。

由于害怕处理不当,让孩子说谎成为习惯,不少家长往往会采取较为严厉的手段让孩子来“认识”说谎的不良后果。其实,严厉的惩罚未必能很好地解决孩子说谎的问题,反而可能激起他的逆反心理,或导致孩子下次为了避免被家长发现而不断改善说谎的技巧。

纠正错误不能依靠惩罚等手段,而在于家长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确

家长首先要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例如答应了孩子的事情要尽量去完成,免得给孩子留下一个不遵守诺言的印象。一些成年人认为无伤大雅的“善意谎言”,也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说。其次,要掌握好处理谎话的分寸,强迫孩子坦白并不是好办法,如果想引导孩子说真活,家长最好注意自己的说活方式,切记惩罚是对教育引导无建设性作用的方法。还有就是要了解你的孩子,知道他希望得到什么,能做什么,帮助他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消除他说谎的动机。

上一篇:道面管理下一篇:系统设计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