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营养学双语教学

2024-05-11

食品营养学双语教学(精选12篇)

食品营养学双语教学 第1篇

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对营养元素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是资源与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与生物、农学、园艺、资源、环境和生态等学科有关的一门交叉学科[3],是很多涉农专业如资源环境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农学、植物保护植保、园艺、种子科学与工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草业科学等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植物营养学教学中开展双语教学(汉语和英语),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其外语水平,尤其是能增加本学科专业词汇量、学会专业术语的表达方式等;有助于提高学生查阅外文文献和撰写论文的能力,且有利于学生学习和了解该学科在国内及国际上的发展动态,促进学生在植物营养学科领域能熟练地利用外语进行交流与写作,增强学生走向社会的综合竞争能力。然而,在几年的双语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目前的植物营养学双语教学模式存在效果不佳等问题。因此,本文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探讨了植物营养双语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实践经验及未来发展双语教学应做的工作。

一、优化教学过程中英语和汉语使用比例

英语和汉语使用比例包括两方面,一是教材的选择,以往所采用的是原版英语教材,即Konarad Mengel and E.A.Kirkby主编的《Principles of Plant Nutrition》。在教学实践中,英文教材的优点是内容丰富翔实,能使学生阅读标准的专业英语、熟知专业英语词汇,并提高英语阅读水平。但同时我们也发现,由于是全英文教材,专业术语多且生僻词汇量较大,学生理解时存在较大困难,导致大部分学生在阅读完第一个章节后,就失去学习的自信和兴趣。大部分学生在一学期时间过去之后,教材都还是崭新的,有些学生最后甚至只为通过考试,只阅读教师课件中含有的内容。这说明采用全英文教材后的教学效果不佳。在最近两年(2014年和2015年)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采用以英文教材(Horst Marschner主编的《Mineral Nutrition of Higher Plants》)为主,中文教材(陆景陵主编的《植物营养学》)为辅的方式,可以将英文原版教材与中文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在学习和听课过程中遇到不好理解难懂的地方,可从中文教材中查找,以便学生更好理解相关知识,同时还可以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专业术语。二是教师授课课件及讲授过程中的英语和汉语使用比例。若全都采用英语,由于专业术语和专业词汇较多,学生较难听懂,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若只是教材采用英文,而教师讲课均采用中文,则失去了双语教学的意义。因此,正确的英语和汉语使用比例,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也是国内双语教学的最大挑战。在最近两年(2014年和2015年)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采用以英文讲解为主,中文讲解为辅的方式进行,即在备课和讲解过程中,课件以英文为主,但对其课件中所涉及的专业术语和专业词汇用中文进行标注,并在授课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询问学生掌握情况,遇学生还未理解的内容,则用中文进行详细的讲解,保证学生都掌握所授知识点。

二、优化教学内容

不论采用哪本教材,植物营养学都存在一个问题,即要授课的内容较多。植物营养学教学内容包括植物矿质营养生理、肥料性质与合理施用和作物施肥、有益元素的营养功能、矿质营养与植物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关系、植物营养性状的遗传特性、植物对逆境土壤的适应性等。如我们选用的原版英文教材内容包含了植物营养学的基本理论、植物所必需的各种营养元素的营养功能和缺乏症状、各种营养元素在土壤中的特性以及在国际上最新发展状态[4]。而选用的中文教材除上述英文教材中包含内容外,还包括植物所必需各种营养元素所对应的肥料特性、施用方法、施用技术以及各种中国特色的有机肥特性及施用技术、植物营养性状的遗传特性、植物对逆境土壤的适应性等内容。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植物营养学的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生产实践中进行应用。而对于双语教学,以英语授课为主、汉语授课为辅的方式本身就降低了授课效率,大大延长了授课课时,但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要按照计划学时进行授课,形成了较大矛盾。因此,在课时有限的状况下,授课内容必须要有选择性。在最近两年(2014年和2015年)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对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重新修订。重点讲解植物营养学基本理论及其国际最新发展动态、植物必须营养元素功能与缺素症、矿质营养与植物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关系、肥料性质与合理施用等内容。同时,授课过程中,结合地域特点,选择性进行授课内容调整、重点讲解,如根据西北地区土壤、植物特点,重点讲解并增加植物氮、磷营养问题内容减少钾营养元素特性、钾肥特性和施用钾肥方法等内容。此外,对教学内容中不包含的内容,我们鼓励学生以自学的方式学习,如教师给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个与之相关内容的小题目,课后学生通过查阅文献,了解该题目包含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国内、国外的最新研究发展动态等,且在课后安排时间让学生进行自行讨论学习。

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相结合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植物营养学是一门基础课,重理论知识,学生难免出现枯燥、乏味等现象,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办法,如启发式、讨论式、课堂提问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最近两年(2014年和2015年)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每次新授课之前要用英语对上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和提问,并鼓励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此外,我们还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将学生以每7~8个学生为一小组,拟定植物营养学中与实际生产过程密切联系的题目,让学生课后自学、讨论并制作成PPT课件,然后每周抽出10分钟课时让学生采用用英语讲解。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和相互协作的能力,还提高了学生查阅文献、制作PPT、演讲等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技术,如图片和影音资料等,这些辅助材料信息量大且图文并茂,可以将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可以深入浅出地将较难的授课内容传授给学生。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将国内外先进的施肥方法和施肥技术以视频方式展示给学生,给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掌握植物营养理论知识,增强教学效果。此外,选用英文影音视频还可以促进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会专业术语的发音,并提高英语水平。

四、增强学生课后用英文交流的能力

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一批精通专业知识又具有很强外语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学会如何用英语进行交流,尤其是专业领域内的交流,是双语教学致力于达到的目标。提高学生英语交流能力,除了上课期间鼓励学生用英文表达和回答问题之外,最为有效的方法是课后邀请一些与学生专业密切相关的留学研究生(植物营养学、土壤学等)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大多数学生面对中国学生进行英语交流时,会由于羞怯或害怕学生取笑等原因,交流很难以进行。但当面对留学生时,则不会有这种心态,会敞开心怀与留学生进行进行。其次,研究生中的留学生都已经经历过大学本科教育,对本专业领域也较了解,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此外,与不同国籍的学生交流时,由于每个国家的土壤、气候、植物等特点相差较大,交流时将有无穷的新发现,对我国特殊环境也会有更深刻的认识,最为重要的是可以非常有效地提高学生外语水平。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鼓励学生查阅外文文献并阅读,努力提高外语水平。我国互联网接入已非常普及,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校园网、移动网络、家庭宽带等)方便地上网,通过搜索引擎(如Google、百度、Wikipedia等)方便地查找到各种相关资料,还可以利用专业数据库(如SpringerLink、Elsevier、ScienceDirect、Wiley-blackwell等)等下载外文中与植物营养领域相关文献,了解植物营养最新发展动态,并提高对植物营养学的认识。学生利用这些网络资源能够有效提高他们的专业文献阅读能力,更能够使他们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具备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五、改善师资结构

“办学之道,教师为本”。只有教师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掌握双语教学思想和植物营养学领域前沿的研究、技术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才能保证双语教学的顺利进行,才能培养出相应要求的人才。双语授课的教师最好是从国外学成归来的学者,这些学者经过多年国外语言环境的熏陶,口语很流利,能够胜任双语教学工作。教授也应积极参加英语培训并搜集各种媒体资料来提高专业英语水平,这样才能在进行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深入浅出地将专业知识阐述给学生,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提高专业外语水平。

同时,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到校内或国内、国外听取其他优秀教师的双语课程,学习他人的优秀教学经验、教学方法等,并定期邀请同行或知名专家、国外优秀教师听课,对教师双语教学进行点评,相互学习。通过交流和学习,我们不仅对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有了更清醒的认识,而且得以借鉴别国的成功经验,通过改革弥补我们的短处,逐步缩小与别人的差距。比如,到国外去听取国外教师如何教授植物营养学,学习他们如何用全英语讲课,如何提高学生积极性、学习兴趣等,有哪些较好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并应用到将来的授课过程中。

结语:

双语教学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双语教学可以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有助于学生了解国内外学科发展动态,并有利于提高学生外语水平。《植物营养学》课程是一门实践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作为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实施双语教学,对老师和学生提出了较高要求和带来了挑战。因此教师需要从内容、教学方法、提高自身双语教学水平等方面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广泛吸收其他教师或课程先进的教学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革、再实践,我们相信双语教学一定会为国际化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

摘要:植物营养学是资源环境科学、农学、植保、园艺、种子、设施等涉农专业的基础课程,植物营养学的教学效果对学生进行其他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及将来的就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国际间科学技术、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交往的不断增加,双语教学已经成为培养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我国培养学生多语言交流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随着我国学位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及学校学分制的推行,课时数减少和培养高质量农业专业人才的需求使得植物营养学双语课程的讲授面临巨大挑战。本文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探讨了植物营养学双语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实践经验及未来发展双语教学应做的工作。

关键词:植物营养学,双语教学,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王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评审指标体系解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9):89-90.

[2]王琦.高校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示范作用分析[D].西南大学,2010.

[3]刘文菊,彭正萍,廖文华.植物营养学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的初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8):86-87.

《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2篇

【英文译名】: Nutriology of Food 【适用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生物技术 【学 分 数】: 4 【总 学 时】: 72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从食品科学和食品加工的观点出发,深入理解营养与人体需要和健康的关系,掌握基础营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掌握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特点与膳食原则;理解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及营养素在食品加工与贮藏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膳食营养与健康的关系,社区营养;了解食物的体内过程及其代谢,热能来源和不同劳动强度的热能供给量、热能消耗的测定方法,膳食参考摄入量(DRI)相关指标及其制定依据,了解 营养与农业的关系。培养学生具有 从事 食品工业生产管理、营养师、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等工程技术能力,以便在今后的食品生产及相关工作中,能够熟练地应用营养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改善我国居民的营养状况和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服务。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㈠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理论知识方面

(1)了解消化系统的结构、消化生理,营养素在体内的转运及代谢过程; 热能的单位、来源及生理值,不同劳动强度的热能供给量,热能消耗的测定方法;特殊人群、特殊作业环境机体营养代谢的特点和营养需要;膳食参考量(DRI)相关指针及其制定依据。

(2)理解各类食品的营养特点和营养价值及其影响因素,营养价值评价方法,营养素食物来源和参考摄入量;常见膳食营养不平衡与疾病的关系;营养强化食品的种类及生产,食品营养强化的基本原则;平衡膳食的基本要求。

(3)掌握各种营养素的生理功能及营养素的主要缺乏症;不同人群营养生理特点、营养需要特点及合理膳食原则。、技能技巧方面

(1)根据主要缺乏症,能初步判断何种营养素缺乏。

(2)通过居民营养状况调查 和营养监测 方法的学习,能够进行居民营养调查和营养监测。(3)根据各类食品营养价值和人体营养需要,正确编制不同人群食谱。(4)根据营养价值评价方法,基本能对各类食品营养价值进行正确评价。

(二)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下列能力上得到培养:、知识应用能力。能够 进行居民营养调查和营养监测,编制不同人群食谱,对各类食品营养价值进行正确评价。、记忆能力。能够记住基本概念,主要 营养素的代谢特点、生理功能、食物来源,营养素的主要缺乏症。、综合归纳能力。能够根据不同人群生理特点,归纳其营养需要特点; 常见膳食营养不平衡与疾病的关系及膳食营养不平衡的解决措施。4、自学能力。能够举一反三,在学习掌握 各类食品营养价值和人体营养需要的 基础上,自学并理解更多 食品营养价值评定方法和人体营养需要量的确定 方法,膳食参考摄入量(DRI)相关指标及其制定依据。、计算能力。正确计算 人体营养需要量,编制不同人群食谱。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修课程要求,后继课程等)

本实验课程上承有机化学、分析化学、食品化学、食品生物化学,下续肉品工艺学、蛋品工艺学、乳品工艺学、粮油贮藏加工、果蔬贮藏加工、食品安全性等课程。

四、课程内容

第 1 章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营养学的基本概念。

2.理解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要求。

3.了解我国主要的宏观营养工作、居民营养卫生状况及营养科学发展概况。【教学内容】: 1.营养学的基本概念。2.营养科学发展概况。

3.近10 年我国主要的宏观营养工作及居民营养卫生状况。4.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重点】: 营养学的基本概念。【教学难点】: 营养科学发展。

第 2 章 食物的体内过程

【目的要求】:

1.掌握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2.理解营养素的体内转运及代谢过程。4.了解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消化系统生理。【教学内容】: 1.消化与吸收生理。2.营养素的体内运输。3.营养素的体内代谢。4.营养代谢物质的排泄。【教学重点】:

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教学难点】:

营养素的体内转运及代谢过程,消化系统生理。第 3 章 第 1 节 能量

【目的要求】:

1.掌握 能量的有关概念。

2.理解 来源及能值,人体能量消耗的构成。

3.了解人体能量消耗的测定方法,能量代谢失衡,能量的参考摄入量(DRIs)及食物来源。【教学内容】: 1.能量的来源及能值。2.人体能量消耗的构成。3.人体能量消耗的测定方法。4.能量代谢失衡。

5.能量的参考摄入量(DRIs)及食物来源。【教学重点】: 人体能量消耗的构成。【教学难点】:

人体能量消耗的测定方法。第 3 章 第 2 节 碳水化合物

【目的要求】:

1.掌握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存在形式和生理功能,食物碳水化合物的营养学意义,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

2.理解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3.了解 功能性低聚糖的种类及功能。【教学内容】: 1.碳水化合物。

2.可消化利用的碳水化合物。3.膳食纤维。4.功能性低聚糖。【教学重点】:

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存在形式和生理功能,食物碳水化合物的营养学意义,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教学难点】: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第 3 章 第 3 节 脂类

【目的要求】:

1.掌握 脂类的生理功能。

2.理解 脂类营养价值评价和脂肪在膳食能量中的比例和食物来源。【教学内容】: 1.脂类的生理功能。2.脂类营养价值评价。

3.脂肪在膳食能量中的比例和食物来源。【教学重点】: 脂类的生理功能。【教学难点】: 脂类营养价值评价。第 3 章 第 4 节 蛋白质

【目的要求】:

1.掌握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模式、限制性氨基酸、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氮平衡 的概念,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方法。

2.理解 蛋白质—能量缺乏症,蛋白质 DRIs 及食物来源。3.了解 特殊功效的肽与氨基酸的种类及功能。【教学内容】: 1.蛋白质的生理功能。2.必需氨基酸。

3.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4.蛋白质—能量缺乏症。5.蛋白质 DRIs 及食物来源。6.具有特殊功效的肽与氨基酸。【教学重点】: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模式、限制性氨基酸、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氮平衡 的概念。

【教学难点】:

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方法。第 3 章 第 5 节 矿物质和水

【目的要求】:

1.掌握常量矿物质和微量矿物质的种类及主要生理功能、典型缺乏和过量症,水的生理功能。2.理解矿物质食物来源及其影响吸收因素,水的代谢。3.了解体内存在形式、吸收、代谢。【教学内容】: 1.概述 2.钙 3.磷 4.钠与钾 5.镁 6.铁 7.锌 8.硒 9.碘 10 氟

11.其他矿物质 12.水

【教学重点】:

常量矿物质和微量矿物质的种类及主要生理功能、典型缺乏和过量症,水的生理功能。【教学难点】:

矿物质的体内存在形式、吸收、代谢。第 3 章 第 6 节 维生素(辅以自学)

【目的要求】:

• 掌握脂溶性维生素与水溶性维生素的特点,维生素缺乏和不足的常见原因和分类原则,维生素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缺乏与过量症。

• 理解维生素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推荐摄入量与食物来源。• 了解维生素的理化性质、吸收和代谢。【教学内容】: 1.概述。2.维生素 A(视黄醇,抗干眼病维生素)。3.维生素 D(钙化醇,抗佝偻病维生素)。4.维生素 E。

5.维生素 Bl(硫胺素,抗脚气病,抗神经炎因子)。6.维生素 B2(核黄素)。

7.尼克酸(维生素 PP,烟酸,抗癞皮病因子)。8.维生素 B6(吡哆素)。

9.维生素 B12(钴胺素,抗恶性贫血维生素)。10.叶酸。

11.维生素 C(抗坏血酸,抗坏血病维生素)。12.其他维生素。【教学重点】:

维生素的特点,维生素缺乏和不足的常见原因和分类原则,维生素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缺乏与过量症。【教学难点】:

维生素的理化性质、吸收和代谢。

第 3 章 第 7 节 重要功能因子(自学为主)

【目的要求】:

1.理解 重要功能因子生理功能。2.了解 重要功能因子的种类及其代谢。【教学内容】: 1.生物类黄酮。2.左旋肉碱。3.萜类。4.核酸。

5.咖啡碱、茶碱和可可碱。6.活性多糖。7.二十八烷醇。8.辅酶 Q(泛醌)。9.褪黑素。

10.超氧化物歧化酶。11.对氨基苯甲酸。12.其他功能因子。【教学重点】: 重要功能因子生理功能。【教学难点】: 重要功能因子的代谢。第 4 章 第 1 节 孕妇营养

【目的要求】:

1.掌握 孕期营养生理特点,孕期的营养需要。

2.理解 孕妇的合理膳食,孕期营养不良对母体及胎儿的影响。【教学内容】: 1.孕期营养生理特点。2.孕期的营养需要。3.孕妇的合理膳食

4.孕期营养不良对母体及胎儿的影响。【教学重点】:

孕期营养生理特点,孕期的合理膳食。【教学难点】: 孕期的营养需要。

第 4 章 第 2 节 乳母营养 第三节 婴幼儿营养

【目的要求】:

1.掌握 泌乳生理、乳母营养需要、婴幼儿营养特点。2.理解 乳母的合理膳食,婴幼儿常见营养缺乏病。【教学内容】: 1.泌乳生理。2.乳母营养需要。3.乳母的合理膳食。4.婴幼儿营养。

5.婴幼儿常见营养缺乏病。【教学重点】:

泌乳生理、婴幼儿营养特点。【教学难点】:

乳母营养需要、乳母的合理膳食。第 4 章 第 4 节 青春期营养

【目的要求】:

1.掌握青春期生长发育特点及营养需要。2.理解青春期饮食注意事项。【教学内容】:

1.青春期生长发育特点。2.营养需求。

3.青春期饮食注意事项。【教学重点】: 青春期生长发育特点。【教学难点】:

青春期生长发育营养需要。第 4 章 第 5 节 老年营养

【目的要求】:

1.掌握老年人生理代谢特点,老年人的营养需要。2.理解老年人的饮食原则。【教学内容】:

1.老年人生理代谢特点。2.老年人的营养需要。3.老年人的饮食原则。【教学重点】: 老年人生理代谢特点及饮食原则。【教学难点】: 老年人的营养需要。

第 4 章 第 6 节 特殊环境人群营养

【目的要求】:

1.掌握高温环境人群营养、低温环境下人群的营养需要特点。2.理解职业性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人群的营养营养需要特点。【教学内容】: 1.高温环境人群营养。2.低温环境下人群的营养。

3.职业性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人群的营养。4.高原地区的营养要求。【教学重点】: 特殊环境人群生理特点。【教学难点】: 特殊环境人群营养需要。

第 5 章 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自学为主)

【目的要求】:

1.掌握食物营养价值的评价方法

2.理解谷类食品、豆类及坚果类、蔬菜和水果、肉类、水产品、乳和乳制品、蛋类的营养价值 【教学内容】: 1.食物营养价值的评价 2.谷类食品的营养价值 3.豆类及坚果类的营养价值 4.蔬菜和水果的营养价值 5.肉类、水产品的营养价值 6.乳和乳制品的营养价值 7.蛋类的营养价值 【教学重点】:

食物营养价值及营养特点。【教学难点】:

食物营养价值的评价方法。

第 6 章 食品的营养素强化(辅以自学)

【目的要求】:

1.掌握食品营养强化概念、食品营养强化的基本原则。2.理解食品营养强化技术、营养强化食品的种类和生产。【教学内容】: 1.食品营养强化概述。2.食品营养强化的基本原则。3.食品营养强化技术。

4.营养强化食品的种类和生产。【教学重点】: 食品营养强化的基本原则。【教学难点】: 食品营养强化技术。第 7 章 营养与健康

【目的要求】:

理解营养与免疫、肿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的关系及膳食原则。【教学内容】: 1.营养与免疫 2.营养与肿瘤 3.营养与高血压 4.营养与冠心病 5.糖尿病的营养 6.营养与肥胖 【教学重点】:

肿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的膳食原则。【教学难点】:

营养与免疫、肿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的关系。第 8 章 社区营养

【目的要求】:

1.掌握膳食结构、膳食指南、营养调查、营养监测、社区营养的概念。

2.理解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制定与应用、膳食结构与膳食指南、营养调查和营养监测方法、改善社区营养的宏观措施。

【教学内容】:

1.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制定与应用 2.膳食结构与膳食指南 3.营养调查 4.营养监测

5.改善社区营养的宏观措施 【教学重点】:

膳食结构、膳食指南、营养调查、营养监测、社区营养的概念及营养调查和营养监测方法 【教学难点】: 改善社区营养的措施。

五、教学方法建议

多媒体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主要围绕思考题进行课外复习或自学。

六、考核方式

期末用试题库进行闭卷考试,卷面成绩结合平时考核及作业成绩综合评分。

七、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

《食品营养学》.孙远明、余群力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8 2、参考书

(1)《食品营养学》.李凤林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年 3 月第 1 版.(2)《食物成分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年第 1 版

(3)《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中国营养学会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年第 1 版

《食品化学》双语教学探索与实践 第3篇

【关键词】食品化学 双语教学 专业

一、前言

食品化学是食品专业最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食品及其原料的组成、性质、结构、功能以及食品成分在加工、储藏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它是食品添加剂、食品卫生安全、食品加工技术等食品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为此,很多高校都将这门课程作为精品课程来建设,目前,已经有100多所高校都开设了这门课程。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开设有食品化学课程的高校开始了双语教学方面的尝试。像广东海洋大学、江南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淮阴工学院等,对教学方法、授课技巧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都做了相关研究。为了适应人才培养需要和优化课程教学,食品化学课程也要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双语教学。实际上,早在2004年,教育部就规定,本科学校专业教学中,双语教学的课程比例要达到10%以上,这也是高校教育评估达标的一项重要指标,可见双语教学在高校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性。所谓双语教学,其实就是对部分课程采用国外原版的优秀教材,在课堂上采用英语教学的一种授课方式。对于《食品化学》课程而言,进行双语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素养和应用能力,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且在毕业论文撰写时期,也可以帮助学生搜索和阅读大量外文文献搜索,为从事专业研究提供了帮助。因此,探索食品化学双语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英语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提高《食品化学》双语教学效果的措施

1.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

双语教学对师资要求非常高,进行双语教学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而且还要具有自然、流利的英语表达能力。为此,学校要加大对双语教学教师能力的建设。一是严格执行试讲制度,对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英语表达能力进行严格测试,符合条件的才可以上岗。事实证明,口语流利、表达清楚的教师都会受到学生的尊敬,从而也提高了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兴趣。二是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目前从事《食品化学》的教师中,老教师大多是业务骨干,但是英语能力欠缺,难以清楚地用英语表达专业知识。年轻教师英语口语良好,但是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比较欠缺。因此,学校可以将组成老中青相结合的课程组,采取听观摩课、集体备课等方式进行学习和交流。学校还可以组织教师参加双语教学培训班或者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外进行学习深造等途径,来切实提高双语教学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最后,建立双语教学的激励机制。在双语教学中,教师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也导致很多教师并不愿意接受双语教学的课程。为此,学校可以通过提高双语教学的课时费或者设立双语教学的专项费用等方式,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双语教学中来。

2.选用切合实际的外文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食品化学》双语教学中,选到合适的教材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保障。教育部也要求在双语教学中,尽量采用国外具有权威性的、近年来出版的原版教材,采用国外教材可以避免一些翻译上的歧义或者错误,给学生提供原汁原味的英语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国外该领域的最新理论和技术。但是由于国外原版教材一般比较昂贵,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而且有些教材内容和体系与国内高校食品专业教学体系不相容,导致学生阅读起来不习惯,不容易接受。因此,我们可以只给任课教师购买原版教材,然后根据教学大纲,由教研组牵头,编写和完善食品化学双语教学内容的教案及课件。例如我们学校以阚建全教授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食品化学》教材为蓝本,结合参考Owen R. Fennema等人编著的《Food Chemistry》(Forth Edition)和John M. DeMan等人编著的《Principles of food chemistry》(Third Edition)这两本国外比较流行的教材内容,对比国内外食品化学方面的教材,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编适合本专业教学的双语教学教材。这样,既保证了所用教材的原版性,又降低了成本,同时也获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3.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与中文授课相同,在双语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按照教学计划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不同的是,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学存在一定的语言障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多的要解释一些词语或者句子的涵义。双语授课的学生一般是大三的学生,学生英语基础与能力相差很大,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提倡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特别是对《食品化学》中的专业词汇和教学难点进行课前预习,这样才能保证讲师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可以跟上课程的进度。有的教师为学生编制一份比较详细、全面的食品化学专业英语词汇手册,内容除单词的直接解释外,还附上相关的例句,很好地加深了学生对专业英语词汇的记忆、理解和掌握。在授课过程中,因为学生要有一个适应及接受双语情境的过程,因此授课速度较之一般方式肯定要慢下来,然后由慢变快,由短至长,让学生在最初较简单的几次授课中找到自信,找到乐趣,对一些概念性的理论,教师可以多采用高质量的英文Flash进行辅助教学,以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部分简单的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堂讲述,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在课后,教师可以对《食品化学》中的一些非常重要的理论、假说、公式,分别找出英文原始文献,并对一些先进的工艺、技术及前沿理念,积极寻找最新的国内外文献供学生课外阅读,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扩大知识面。

同时由于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有讨论、做活动和独立说课等互动环节,这就要求学生课下需要准备一些材料,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更广泛的下载、学习一些相关英文文献,不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使学生更容易接触和了解食品专业的最新研究动态。

4.构建双语教学的质量考核机制

双语教学是一个新的教学模式,为了准确评价双语教学的效果,就需要建立了一个合理的考核机制。学校应从学生接受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实际出发,建立一套切合自身实际的合理、科学的课程考评机制。从考试内容上,应将考试重点放在对专业理论的实践应用能力上。从考试方式上,可通过英文读书摘要、学期论文、英文试题等考查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增加练习专业词汇的机会,改变“一纸试卷定分数”的局面。考试也可采用半开卷的形式,允许携带字典,避免学生因为一个单词的失误而影响整个答案的正确性。

三、结语

总之,双语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仍处于摸索阶段。作为双语教学的任课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争取培养出具有专业英语水平的高素质人才,达到期望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小春. 双语教学在高校工科类本科教育中的实践与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1).

[2]盧蓉蓉,杨瑞金,张文斌. 食品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7(4).

食品营养学双语教学 第4篇

笔者自2005年开始进行营养及代谢病的双语教学, 通过几年的双语教学实践, 深刻体会到:本校师生整体英语水平仍比较低, 还没有全面普及双语教学, 尤其是在没有前期先导课程的双语教学为基础的情况下, 要实施临床专业课的双语教学, 本身就有很大的困难, 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摸索, 以使大多数学生能够轻松接受双语教学的学习。因而, 针对本院选修本课程学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结合本课程的学科特点和进行双语教学的亲身体验, 笔者认为要进一步推动和提高本课程的双语教学质量, 今后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改进, 边实践边探索, 不断总结提高, 形成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双语教学模式。

1 提高双语教学的师资水平

教师是实施双语教学的主导, 如何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关键。带课教师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对课程的理解, 极大地决定了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和接受能力。我国外语师资条件还很落后, 教师英语表达的自由度和准确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一定限制;因此, 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日常工作中应注重医学英语的学习, 尤其要锻炼“听、说”的能力, 力求发音准确、吐词清晰, 不断提高听力和口语水平。在双语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还需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同时学校应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组织教师进行外语培训。加强教师对英语基本功的训练, 特别在语音方面要规范、纯正。学校也可鼓励教师开展英语竞赛, 定期召开双语示范教学等活动, 给教师建立一个互相观摩、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平台, 如有可能学报应开设译文专栏, 为教师实施双语教学营造宽松的氛围。此外, 学校应努力为教师提供公派出国的进修机会。只有教师的英语水平提高了, 双语教学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在具备良好的外文素质的同时, 还应具有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 有针对性地从网上下载一些精美的图片和动画, 丰富授课内容, 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融为—体,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果。

2 合理选择教材

双语教学课程只有选择原版英文教材, 才能保证让学生领略到原汁原味的东西, 包括专业词汇的使用、专业内容的表达、西方的专业教学思路和对知识的认知程序。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能够与世界主流技术和思想接轨, 对培养学生未来的就业优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 选用的教材要符合营养代谢病的教学规划及要求, 并且要和本专业的前续课程相衔接;同时, 要考虑英文难度和专业难度, 只有英文难度和专业难度同时适用于授课对象, 学生才能体会到双语教学的优越性。另外, 双语教学的教材选择必须反映较新的学科知识和研究成果, 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权威性, 同时采用较通俗的英语表达, 否则学生会感到阅读过于困难, 失去主动学习的兴趣, 造成对内容理解的障碍。在选定原版英文教材以后, 最好再为学生推荐两、三本中文参考教材, 以保证学生不致因语言因素影响对课程的理解。

笔者认为, 还应该先明确所讲授的中文内容, 再参阅多本英文参考书, 从中寻找和中文内容对应的英文原句。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英语水平适当进行一些调整, 编辑出合适的双语教学教材。另外, 可适当给学生留一些简单的课外阅读材料, 让他们及时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3 确定适宜的教学目标

双语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英语教学, 主要区别在于以下几点:1) 语言目标。在学科的教学中, 逐步使英语成为教与学的另一种适用媒体, 使学生逐步掌握各学科的专用术语与语句、独特的语言结构与表达法, 能听懂该学科的英语授课, 读懂该学科的英语教学资料, 进而能用英语就该学科的问题进行口头交流和书面交流。2) 知识目标。努力达到能够以中文和英文两种媒体进行学科的学习、思考和研究。除了中文, 还能够从英文表达角度来认识所学的学科, 从而扩大视野, 加深理解。3) 思维目标。能够培养学生有能力将那些原来用英语表达的信息放置于特定的背景下, 根据英语的思维方式进行学习、思考, 以收到最好的效果。

4 认真组织实施双语课堂教学

4.1 课前准备

教师在上双语课前必须用中、英文认真备好每堂课。大多数教师对英语的熟练程度毕竟不如汉语, 这使得双语教学的教师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备课。首先, 教师需吃透教学内容, 然后使用尽可能地道的英语书写教案。如果有条件, 一些术语的定义和重要的原理还需要翻阅多本原版教材, 经过认真比较后, 选用学生容易理解、含义明确地表达。在备课时将授课内容重点制成Power Point幻灯片, 特别将要点、难点及关键词重点制作。对于本身就难以理解的内容则用图片来加以解释, 并在教学中穿插一些动画或者短小的影片以加深学生印象。教师板书时应该完全使用英语,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原版教材内容的理解, 同时也养成使用英文做学习笔记的习惯。最后用英语布置作业和用英文完成作业是双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既可以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 加强记忆, 又可为用英文考试奠定基础。

课件做好后, 召集课程组的全体人员进行试讲。在教学中, 注意讲课内容不宜过多, 做到重点突出。适当放缓语速, 让学生跟上教师的思路, 适时总结, 便于学生领会课堂的要点和精髓。另外, 还需要注意语调、语气, 教师讲课时只有声音洪亮, 吐字清晰, 语调起伏、顿挫有致, 尽量做到绘声绘色、声情并茂, 方能极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上课前, 任课教师在掌握学生英语基础的前提下, 根据大纲要求, 用英文将讲课的内容书写成提要, 并把学生可能不认识的生词加以收集连同有关资料等提前一周印发给学生, 事先让学生准备, 进行相互讨论, 开展与人、与资料的互动, 了解专业内容和涉及的英文词汇, 在课堂内讲解起来无论是专业内容还是英语的应用都会起到良好的效果。学生如带着问题听课, 注意力会更加集中, 听课效率会更高。

4.2 课中循序渐进的阶段化教学

为使双语教学有效地进行, 根据社会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采用案例教学法[4], 结合教学内容和进度, 精心安排课堂教学。

首次接触双语教学, 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开始时只能采用汉语和英语口语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用英文板书, 中文讲授;较浅显的用英文讲解, 如对于一些重点的、核心的概念、观点、学说尽量引用原文, 并且辅以中文解释, 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和逐渐适应, 再加大英语讲授的比重, 最后过渡到以英文教学为主[5,6,7,8]。这样, 既能在有限的课堂学时内将专业知识的重点内容传授给学生, 又能使授课更加生动有趣, 学生更容易接受。

4.2.1 初级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在课堂中使用英文专业术语, 这是进行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初级阶段, 实用性较强, 学生学习起来基本上没有困难。初始阶段, 应以少量日常英语为主, 辅以一些专业用语;当学生渡过适应期, 应逐步增加英语讲课的比例。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在学英语的同时, 掌握好专业知识。

4.2.2 中级阶段

在该阶段, 教师用简单的英语会话贯穿整堂课。使用一般英语课上教师常用的一般疑问句及特殊疑问句, 不但营造了一定程度的英语氛围, 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英语的听和读的能力, 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这个阶段是达到双语教学更高层次的必要阶段, 也是比较现实的、教学双方容易实现的层次。当然, 如果要想达到提高学生英文水平的目的, 仅停留在这一步还是不够的, 必须向高级阶段发展。笔者所采取的形式是:首先, 用英文通读一遍句子, 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把句子的框架结构搭建起来;第二步, 讲解单词, 就医学英语构词法来说, 派生和合成词较多, 因此除解释重点和难理解单词本身的意义外, 还应解释单词中出现的常用前缀和后缀;第三步, 补充这些词在医学英语领域的其他重要和常用的用法, 还有哪些常用词可表达相同的意思, 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第四步, 通过上述讲解, 学生对句子的意思已有大致了解, 再把整个句子用中文翻译一遍。在此应注意两方面:一方面有些专业术语没有恰如其分的中文词汇与之匹配, 如果生硬地翻译, 反而传达不出原有的意义;另一方面, 不要仅限于简单的字面上的翻译, 应用中文把句子的意思解释透彻, 保证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刻理解。

4.2.3 高级阶段

在高级阶段, 教师和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英语思考问题和进行交流。有了前两个阶段的基础, 学生渐渐适应了双语教学的教法, 然后就可以加大课程中使用英语的分量。如果说前两个阶段基本上是教师单向实行双语教学, 学生被动地接受双语课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 可以促使学生融入英语氛围中, 用英语来思考问题, 锻炼学生英文思维能力。这三个阶段是层层递进的, 如果没有初、中级阶段的训练, 是很难进入高级阶段的。而现在的双语教学大多还停留在前两个阶段。因为高级阶段对教师和学生的英语能力的要求很高, 只有当教师和学生都具备这样的能力时, 才能实现双向英语交流。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 适时调整授课节奏。发现学生有困惑时, 一定要弄清问题所在, 及时重复或用汉语重新讲解。当授课内容进行至某一阶段时, 教师可有意地穿插2~3 min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故事, 如医学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 以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精神暂时放松, 有利于在后面的时间内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或一些针对性强、能反映或概括讲课内容的英语提问, 展开师生对话, 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

除此之外, 教师还应在课间及课后及时和学生沟通、交流, 根据自己的授课情况, 设计调查问卷发放给学生, 了解学习效果, 征求他们对授课的评价和建议, 以便下次授课时参考并改进。

4.3 课后复习

课后开展复习互动, 巩固所学的知识:通过课前、课中以及教材的作用, 学生对专业知识和语言有了初步了解, 要自己表述出来还比较困难, 必须通过转化, 变为自己的。课后笔者组织学生形成学习小组, 就营养代谢病的每个章节开展以“问题为中心”或以“术语为中心”讨论, 教师提出问题或术语, 学生们有准备地或随意地用英语表述自己的观点, 提出一些看法, 彼此交换信息, 由浅入深, 逐步巩固专业课内容, 掌握较多的专业英文词汇, 达到大纲要求, 并阅读或翻译教师指定的英文参考资料。下次上课时, 对于阅读题后的问答题目一般以问答形式进行温习, 然后进入新内容的教学。

5 课堂授课中师生间的互动

在课前、教材、课中和课后采用全方位的互动, 通过常用英语和专业英语有机相结合的方法, 在教学大纲、教材等方面应从学语言的角度转变到学专业上, 使学生不但养成用英语的习惯, 同时还能解决实际问题, 真正达到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的。

6 考核形式

应改变过去以期末考试作为唯一评价指标的做法, 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指标, 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潜能的培养, 不要让双语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期末考试的试卷中英语试题应占一定的比例, 并要求学生使用英文解答, 以锻炼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9]。在评阅作业和试卷时, 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应该占一定比重, 但不宜过多。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阅读原版外文教材和使用外语思考的良好习惯, 同时锻炼他们的科技文章的表达能力。除此之外, 还应该注意平时的成绩。除了考查学生平时的出勤率外, 还可适时地给学生提供一些表现的机会, 每次课前可让学生进行3~5 min的英语发言, 概括上次课堂内容或讲一些与医学相关的内容, 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营养代谢病双语教学虽然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 但作为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国际型人才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势在必行。本校的双语教学在临床课程的应用刚刚起步, 深感任重而道远, 今后要不断解决双语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 确立新目标, 研究新对策, 使兽医临床课的双语教学稳步前进, 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朱河水, 王月影, 王林枫, 等.高等农业教育中双语教学的探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0 (6) :169-170.

[2]翟琨, 向东山.高校专业课实施双语教学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 2009 (1) :233, 235.

[3]刘哲明.浅述双语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 2008 (12) :33-35.

[4]闫宇翔, 郭秀花, 鞠丽荣, 等.临床流行病学双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7, 27 (5) :52-53.

[5]康淑敏.从教学语言运用视角构建高校双语教学模式:以地方高校双语教学实践为例[J].外语界, 2008 (6) :64-70.

[6]赵希岳, 韩国防, 蔡志强, 等.普通高校双语教学问题探讨[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9 (4) :118-120.

[7]于建云, 姜润生, 杨娜, 等.西部医学院校双语课程教学分级模式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12) :89-91.

[8]姜宏德.关于双语教学课程体系建构的几个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 2003 (1) :38-41.

食品营养学双语教学 第5篇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辅修专业培养具备食品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实验技能与应用能力,能适应食品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在农产品和食品的流通、加工、质量检验等领域可从事食品及相关产品的质量检测、质量管理,并在相关领域从事研究、技术开发及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

本辅修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可获得以下几方面知识、能力和素质:

1.基本素质: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和良好的身心素质;具有较强的自信心、进取心、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创新创业精神;

2.知识结构: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食品化学、食品酶学等食品科学的基础理论,了解本学科、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熟悉相近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具有食品生产过程及最终产品的质量检验技术、食品生产标准及食品生产工艺的理论知识;

3.能力结构: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具有从事食品营养管理、食品加工与储藏、食品生产流程管理、食品加工工艺、食品质量检验工作的能力和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

三、课程设置

本辅修专业设置课程包括:食品化学、食品酶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储藏与加工原理、果蔬贮藏与加工、动物性食品工艺学、食品焙烤工艺学、食品高新技术进展、食品感官学、食品卫生学、食品安全检测。

四、课程简介

1、《食品化学》:本课程应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食品及其原料的组成、结构、理化性质、生理功能、体内生化过程、营养价值、安全性质及在加工、贮藏、运销中的变化、变化本质及对食品品质及安全性影响的一门新兴、综合、交叉性学科。为改善食品品质、开发食品新资源、科学调整膳食结构、加强食品质量控制、提高食品原料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促进食品科学深入发展奠定基础。

2、《食品酶学》:本课程从食品加工和保藏的角度学习酶学的基本理论和酶的实际应用。主要内容包括酶作用的机制,酶作用动力学,固定化酶,糖酶,蛋白酶,酯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脂肪氧合酶,葡萄糖氧化酶,酶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3、《食品微生物学》:本课程的内容包括食品微生物学基础、食品微生物检验、微生物食品、微生物与食品保存、食品腐败、食品卫生和食品传播的疾病等四部分,系统讲授食品微生物学理论和微生物检验方法,有选择地讨论微生物食品的最新加工技术和工程设计以及与食品安全、卫生、保存有关的微生物学问题。

4、《食品营养学》:本课程主要介绍食品的消化与吸收、营养与能量平衡、七类营养素、营养与膳食平衡、食品的营养强化及功能性食品,课程注重结合食品专业,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重点论述食品加工对食品营养素的影响。食品营养学课程内容丰富,具有自己专业的针对性与适应性,是培养食品专业学生的重要课程。

5、《食品储藏与加工原理》:本课程内容包括:食品加工的主要原辅材料特性及其保鲜、食品的热处理和杀菌、食品的低温处理与保藏、食品的干燥、浓缩和结晶、食品的腌渍、发酵与烟熏、食品的微波处理、辐射及化学保藏、食品的包装。食品储藏与加工课程内容丰富,培养学生掌握食品加工与保藏的基本原理及方法,了解生产工艺控制的理论,学会分析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食品工艺学的基础课程。

6、《果蔬贮藏与加工》:果蔬产品的加工是农副产品加工的一个方面,也是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主要包括果蔬加工的原料的选择和处理,以及果蔬的罐藏、干制、制汁、糖制、速冻、腌制、果酒和综合利用的方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验操作,使学生可以充分了解果蔬贮藏与加工的基本原理,了解食品相关的工艺原理,特别是能够掌握食品加工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实验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可以掌握简单的果蔬产品的加工技术,能够自己动手加工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果蔬产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

7、《动物性食品工艺学》:本课程内容包括肉品科学与加工技术、蛋品科学与加工技术、乳品科学与加工技术等,学习肉的干制、腌制、熏制操作方法;蛋液制品及蛋品饮料的制作;乳的杀菌消毒,乳饮料及其他乳制品的制作方法。是食品专业的重要课程。

8、《食品焙烤工艺学》:本课程主要学习焙烤食品生产用原辅料、加工工艺与原理、生产中常见质量问题与处理方法、包装与贮藏措施、品质保持技术,并介绍焙烤食品标准和一些焙烤食品的实用配方与加工技术。重点介绍面包、饼干、糕点的加工原理与技术,并熟悉不同焙烤食品的加工原理和生产中出现问题的原因与解决问题的方法。

9、《食品高新技术进展》本课程是该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了解食品加工行业的前沿动态及高新技术,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与视野,能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现代食品工程技术的理论并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在介绍食品加工概念的基础上,着重讲授现代食品工程高新技术的基本原理、涉及的主要装置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如食品粉碎、杀菌新技术、造粒技术,食品分离新技术,食品质构调整技术,食品保鲜新技术、冷冻关联食品加工技术以及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等。

10、《食品感官学》:本课程是专门研究食品的感官品质及其评定方法的一门交叉学科,是现代食品科学中最具特色的一门学科,理论性、实践性及技能性并重,作为现代食品科学技术及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食品相关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对食品感官科学领域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特别是能够掌握食品感官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实验方法,能够具有充分利用感官科学手段去解决食品科学与工程中的实际问题的观念、素质和能力。

11、《食品卫生学》:本课程是有关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一门重要课程。内容包括食品的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食品添加剂、各类食品的卫生、食物中毒、食品卫生的管理和食品安全性评价等。突出食品卫生的预防和食品安全性的实施措施,并通过案例使同学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为培养从事有关食品工业生产管理、食品质量检查等技术人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12、《食品安全检测》:本课程是研究和评定食品品质及其变化的一门课程。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注重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本课程主要讲授样品的采样、制备、处理与保存、营养成分的测定、添加剂和有机氯农药残留量及黄曲霉毒素的检测等内容。开设的实验课内容主要是有代表性的食品检验常规项目,涉及到食品中脂肪,蛋白质,微量元素和有害金属,维生素测定,食品添加剂和酒类样品分析,以及化学性食物中毒快速鉴定。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综合应用多门学科知识的技术,初步具有食品检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并能按照制定的技术标准,对食品原料、辅助材料、半成品的质量进行检验,通过训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学分要求

食品营养学双语教学 第6篇

虚拟培训室在?食品营养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虚拟现实的概念。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是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一门涉及众多学科的高新技术。它集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仿真技术、微电子技术为一体,通过计算机创建一种虚拟环境,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作用,使用户产生和现实中一样的感觉。具体地说,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科技生成逼真的视、听、触觉一体化的特定范围的虚拟环境。用户借助必要的设备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交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产生如同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典型的虚拟现实系统主要是由人、虚拟环境、传感器件、作用器件和虚拟环境发生器组成的。常见的虚拟现实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种:桌面式虚拟现实系统、增强式虚拟现实系统、沉浸式虚拟现实系统、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本文涉及的虚拟培训室是桌面式虚拟现实系统,虽然参与者会受到周围现实环境的干扰而缺乏沉浸感,但其成本较低,易于推广和使用。

针对食品营养学教学难点应用虚拟培训室的意义。食品营养学是一门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客观世界实际问题的学科,相对于本科院校强调的理论研究教学,高职院校在该课程的教学上更注重技能的应用,也就是对真实任务的分析和解决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需要在与客观世界相近的环境下培养。但目前对食品营养学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讲解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教学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这种传统的固定、统一、僵化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不能根据学生水平进行差别化教学。在此模式下的授课内容也主要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要求学生需要具备较好的抽象思维能力将这些理论知识迁移至学习任务中去,而这样无形地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很多学生也反映这种教学方式缺乏吸引力。食品营养学的技能训练需要一定的真实情境作支撑,而原有局限于教室中的技能训练脱离现实,训练效果不佳。

虚拟培训室作为一种利用互联网实施的桌面式虚拟现实系统改变了传统的食品营养学单向授课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此系统是以客观世界为学习环境以真实案例为训练任务建立的,缩短了理论和现实的距离,可以使学生以专业角度解决真实任务同时获得更多的感性知识。利用该系统组织教学可以逐渐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将理论知识融入实际案例,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通过反思和总结得出理论内容。在此系统下,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学习情况选合适难度等级的任务,另外在课堂之外还可利用此系统进行自学。该系统将书本上重要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图标和案例的形式呈现,使那些抽象、枯燥、难懂的学习内容以生动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提高知识的可接受性,使训练更富形象性和趣味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感知水平和学习兴趣。

虚拟培训室的构建及应用

虚拟培训室的构建。该模型是通过多年教学经验积累搜集与食品营养学相关的真实案例为基础,以日常生活场景为背景,尽可能摆脱课堂教学环境而建立起来的。这些真实案例主要来自于社区资料和医院病例。首先对资料内容进行筛选,去掉个人基本信息防止居民个人信息泄露,并将过于专业的医疗词汇进行解释或删除,适当的加入和食品营养学相关的隐性知识以便学生挖掘和研究。策略转换包括环境、方法和交流三方面。环境策略是指该系统设置环境尽可能贴近现实世界,教学中发现学生更喜欢选择医院环境模式,个人角色对应为营养师;方法策略是指在教学中所使用的方法和策略,具体就是使用不同任务引导学生并潜移默化地培养职业素养,根据学生的反馈对任务难度等级进行调整不断提升技能水平,通过角色转换及考核方式改变刺激学生自主学习并学会反思和再学习;交流策略是指学生与教师的沟通模式,虚拟培训室的端口有两种:一个是学生人口,另一个是教师人口,教师端口可以控制学生界面。虚拟培训室中的任务根据难易程度不同分为三个级别,学生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和个人能力选择任务等级,三级任务和真实案例最为接近,信息量最大,同时超脱书本知识的内容也最多。最后,虚拟培训室还可以根据授课情况转移至校外,利用校企合作的途径搜集企业案例,或通过志愿者活动进行社区服务,在真实环境下对课程技能和职业素养进行提升。

虚拟培训室的应用。虚拟培训室中的每一个任务包含了一个子技能,这些子技能通过学生完成任务获取,但使用虚拟培训室并不是让学生获得独立的、片段式的子技能,传统的授课方式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多是片段化的、不连贯的,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更不知道如何使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建立虚拟培训室后教师更应学会如何使用。教师应将学习任务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来对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一种综合协调的方式面对所有的任务,从而提高他们在复杂问题解决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进入虚拟培训室后,分组协作,根据个人兴趣每组选择一个一级任务,如某男性教师的日常饮食及生活安排。在一级任务完成过程中,首先教师需要讲解一些领域性知识,如RDA、DRIs和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等基本概念。之后对此任务进行拆解,说明完成此任务需要的步骤和方法,在每一步骤说明完毕后学生利用框架完成一级任务的子任务,至一级任务完成时一般居民的饮食制定步骤及方法学生就完全掌握了。然后每组根据组内情况选择二级任务,在任务开始前每个学生将收到一份成绩评定表,学生需要明白过程考核的内容包含组内考核、组间考核和教师考核三部分,以此督促其学习过程。对二级任务完成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步骤及方法进行提醒和说明,教师可以以任务实施结构图的形式展示于培训室中以便学生时时查看,观察方案制定过程并进行纠正,对有疑惑的学生进行辅导。在任务完成的后半阶段可以根据学生反馈进行任务升级,如根据一天的食谱制定一周食谱。学生可以先自学讨论在系统上给出答案,之后教师再讲解实物的等价交换,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并加深对复杂理论的认识。在二级任务完成后学生根据个人能力和兴趣选择三级任务,三级任务库中的案例难度提高,在任务解决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一些教师之前并未进行讲解的知识,在培训室中对这一部分内容教师可以给出提示。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后进行汇报,小组间点评,教师提出改进意见,学生通过比较反思对报告进行修正,同时对之前所学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另外,三级任务是学生独立完成,在此过程中如果方案思路出现较大偏差系统将报警,如果继续错误思路,以患者形式出现的案例人物将出现“死亡”提示,这一部分也将计人考核。

虚拟培训室应用效果评价

第一,以虚拟培训室为教学平台结合相应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反馈中普遍感觉良好。课堂气氛不再那么压抑死板,通过多种途径带来的感官刺激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虚拟情境下教学学生可以较好地进入设定角色,通过真实任务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贴近现实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通过不断的试错和反思可以形成发现式的学习风格和策略,培养高层次的思维技能。教师也可以在不打扰学生学习讨论的情况下时时观察学生的任务进程,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问题并及时对学生做出适当的反馈。

第二,虚拟培训室是以情境化教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套系统模型,学生在这种全新的“身临其境”的教学环境中,能够由一个被动的观察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后,创造了一个人性化、个性化的教学环境,供学生选择的教学任务变多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效果。以患者病例形式存在的隐性知识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不断被挖掘,培养了学生的再学习能力,填充和丰满了学生的知识体系。

第三,虚拟培训室在构建时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但在后期更新完善阶段完全可以由教师完成。该系统不仅可以用于课程教学,还可用来进行培训服务。目前国内在营养师资质考试方面仅限于理论,对于实践训练比较欠缺,院校可以利用该系统承接对外培训增加收入。

传统的教学方法使食品营养学的教学内容局限于理论,脱离实际,学生感觉“知识无用”。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技能不能得到训练和应用,高职教育要求的职业能力素养也很难得到培养,这样就偏离了高职院校食品营养学的教学目标。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以虚拟培训室为教学平台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得到了很大的增强,更可贵的是,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再学习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虚拟培训室作为虚拟现实技术的一种,不仅可以用于食品营养学的教学设计,还可以用于其他专业课程的开发,这需要在后续的实践中进一步摸索。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双语教学实践探讨 第7篇

1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

1.1 双语教材的选择

根据辽宁医学院食品专业的具体情况, 选用了符合教学大纲要求、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由谢达平主编的中文教材《食品生物化学》。同时, 选用有较高水平的英文教材作为参考书目配合使用, 如David L N等编写的《Leninger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和Hames B D编著的《Biochemistry》。实践表明, 只有英文教材与中文教材配合使用, 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1.2 师资队伍的建设

辽宁医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食品生物化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1) 吸收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人员, 充实教师队伍。选择具有较强外语能力和深厚专业知识的教师任教, 他们熟悉中国文化氛围和教育体制, 是双语授课最理想的师资人选。2) 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学校有计划地对优秀青年教师进行专门双语培训, 选派部分教师赴国外学习、访问或工作, 加强校际和国际交流, 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1.3 教学手段的更新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具有知识点多、难度大、课时相对有限等特点, 所以在双语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能优化教学信息的传播方式, 能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 学校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 复杂的内容简明化, 通过语言、文字、图像、视频的结合, 多方位、多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 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 如在DNA、RNA和蛋白质的结构、合成及代谢途径的讲授中, 通过动画及Flash短片的演示,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掌握所讲内容, 也使课程内容变得生动、丰富。

1.4 教学模式的优化

基于辽宁医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英语掌握的实际情况, 食品生物化学双语教学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首先, 在学生具有了一定专业知识的前提下, 再进行英语教学。在双语教学初期, 采取渗透式教学, 即以中文讲授为主, 对于重要的名词术语和关键词采用英语讲述。然后, 逐步转换到穿插式教学, 即交替使用中英文两种语言——以中文为主、英文补充, 或以英文为主、辅以汉语解释, 并采用英汉对照课件。最后, 逐步达到部分授课内容用纯英语教学。实践表明, 双语教学的整个过程不能急于求快、求成, 也不能拘泥于汉语、英语所占教学的比重, 要注重培养学生使用英语的意识和习惯, 以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为教学目的。

1.5 考试制度的改革

由于食品生物化学双语教学还处在尝试阶段, 所以课程组采取了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总的原则是考核要能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发掘学生潜力, 笔者尝试了用闭卷考中文、开卷考英文相结合的模式, 即对重要的知识和内容, 依然采用中文闭卷考试, 占总评成绩的70%;另一部分用英语进行开卷考试, 可节选部分优秀的原版英文章节进行翻译, 也可针对某个主题让学生撰写小论文, 作为考试总成绩的一部分。此外, 对于平时授课过程中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并且对问题有较深刻认识、发言踊跃、英语表述清楚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分。这种考核办法的优点是, 既可以兼顾食品生物化学知识掌握的深度、广度, 同时也能提高食品生物化学的专业外语水平。

1.6 教学进度的把握

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教学时数的限制, 每堂课教师都抽出15 min左右的时间给学生提问或讨论, 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对于一些常用的专业术语和重点知识, 教师督促学生课下复习和记忆。此外, 学校还积极加强外语教学和其他课程的双语教学, 从而在整体上提高了双语教学的效果[2,3,4,5,6,7,8,9,10,11]。

2 食品生物化学开展双语教学的思考

2.1 食品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特殊性

首先, 由于专业内容庞杂而且抽象难懂, 教师必须找准切入点。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内容涵盖较多抽象的概念、众多的化学结构式、反应方程式和错综复杂的代谢途径, 这些在双语教学中往往使学生难于理解, 需要教师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整外语教学的比例保证教学质量, 另一方面还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及借助图像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其次, 食品生物化学专业系统性、逻辑性较强, 双语教学教师需要较强的专业意识。食品生物化学课程中物质代谢途径多种多样、错综复杂, 不是独立的、静止的, 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统一的, 最终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状系统, 各种代谢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表现出极强的逻辑性, 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动态观念和整体观念, 并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以便加强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最后, 食品生物化学学科发展迅速, 知识更新快, 教师需要加强专业学习。随着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 食品生物化学的内容、实验技术和研究方法也是日新月异;因此, 要求教师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掌握国外先进的文献资料, 了解专业动态, 获取学科前沿知识, 还要培养学生学习、掌握前沿知识的能力。

2.2 注意因材施教, 合理选用教材

由于学生接受外语的能力有较大差异, 加上生物化学的理论复杂、抽象、深奥, 这些都会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教学实践表明:外语基础好、 自学能力和主动性强的学生能与教师互动, 并能很好掌握教师上课的主要内容;外语基础中等, 主动性强, 有一定自学能力的学生, 经过努力也能够掌握专业知识;英语水平一般, 自学能力缺乏的学生, 在双语课堂上既听不懂英语, 也学不好专业知识, 学习效果较差;因此, 分层次教学、分班级授课不失为开展双语教学的有益尝试, 同时选好教材也是至关重要的。目前, 国内还没有专门的《食品生物化学》的双语教材, 需要专业机构和人员探讨开发。

2.3 教师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 教师的外语水平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 双语教学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而且要有深厚的读、说、听、写等外语功底, 食品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授课教师仍需要不断提高和加强自身修炼, 以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

3 结束语

以人为本是教学的原则, 教师在双语教学活动中需处理好讲课内容、方式与节奏的把握, 做到因人而宜, 因材施教, 才能不断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辽宁医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双语教学才刚刚起步, 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摸索与完善, 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

摘要:食品生物化学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是培养现代食品科学高级技术人才的专业理论基础课。为了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高质量人才, 2010年辽宁医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始对食品生物化学课程进行双语教学尝试, 笔者在食品生物化学双语教学实践的基础上, 从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手段、教学模式、考试制度及教学进度等方面对专业课双语教学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提出了改善专业课双语教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与途径, 并对今后专业课双语教学改革的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食品生物化学,双语教学,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张春梅, 李淑萍, 郭艳, 等.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实践和探索[J].读与写杂志, 2010 (2) :51-52.

[2]付锦艳, 杨安强.五年制医学本科生生物化学双语教学初探[J].吉林医学, 2009 (11) :1053-1054.

[3]朱飞舟, 曾卫民, 唐建华, 等.对医学生开展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探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10, 12 (1) :85-87.

[4]关亚群, 焦谊, 斯坎德尔.白克力, 等.在七年制临床医学生中开展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2) :318-319.

[5]马春燕.生物化学实验实施双语教学的实践与可行性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1) :215-217.

[6]李树伟, 张伟信, 龚明福.生物化学汉英双语教学模式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 2008 (2) :218-320.

[7]王征, 卢向阳, 饶力群.生物化学双语教学方法的探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6) :105-106, 128.

[8]李宝坤, 赵丹玉, 柳春, 等.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7) :184-185.

[9]李鸿彬, 王斐, 张煜星, 等.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陕西教育, 2009 (5) :54.

[10]徐鹰, 范启兰, 罗晓婷.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时珍国医国药, 2008 (3) :774-775.

食品营养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第8篇

关键词:食品营养学,教学改革,措施

食品营养学以“营养学基础—食物营养—合理膳食—社区营养”为主线, 系统阐述食品营养的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的知识与方法[1], 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可为学生将来从事营养食品的生产与加工、新产品开发以及开展营养保健和配餐等奠定工作基础。但受“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思路影响和学校教学条件的制约, 该课程实践教学形式单一, 仅是完成3~4个“验证性”课程实验, 缺乏深度教学, 已成为制约课程建设和发展的瓶颈。

实践教育是任何教育领域都不可缺少的教育过程, 实践是学生认识世界的源泉, 是学生发展智力的基础, 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经之路[2]。课程实践教学, 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能,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是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坏节。近年来, 随着学校教学设施的改善、教师队伍的扩大以及教学观念的更新, 实践教学越来越得到重视。但要完成好这项工作, 仅靠12个学时的工作量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教师、尤其是学生付出更多的课余时间。事实证明, 如果能够激发学习兴趣, 改进教学方式, 使学生从中有所收获, 就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就该教学团队在食品营养学课程实践教学中获得的一些有益经验探析如下。

1 精选课程教材, 改进教学大纲

自2000年以来, 仅以食品营养学命名的教材就有10余个版本, 适用对象主要是农业、轻工和医药学院校的食品类专业本科生。而在大学教育中, 任何一门专业课程的授课学时都是有限的, 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讲授完一整本教材, 专业知识的掌握更多的是靠学生课后的自学及拓展。因此, 选择一本合适的专业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经过任课老师反复讨论, 最终选用了由孙远明主编的《食品营养学》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科学出版社, 2006) 作为课程教材, 并配以以金邦荃主编的《营养学实验与指导》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8) 为实验指导, 供学生参考使用。同时, 修订完善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大纲》, 对课程实验、基本技能训练、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综合性实验设计等环节做出具体要求, 供学生预习、参考。此外, 还需要教师随时补充和完善教材与时代发展滞后的内容。

2 加强技能训练, 确保实验质量

食品营养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随着食品类学科划分的越来越细, 一些有关食物化学成分及营养素分析的实验已逐步发展为独立的课程, 如食品分析等。因此, 在有限的课时内筛选出符合教学要求且不与其他课程相冲突, 同时又能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的实验内容尤为重要。经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充分沟通、酝酿, 教研室决定从营养学实验与指导中选取“人或动物 (家兔、大鼠) 血清中总蛋白、白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葡萄糖、钙、磷、尿素氮”等营养素及其代谢产物中的3~4种成分测定作为课程实验。一方面, 避免了“食物营养成分分析”等传统实验与其他课程出现重复;另一方面, 使学生接触并熟悉动物实验及其操作技能, 为今后从事相关食品营养分析及安全评价等方面的工作奠定实践基础[3]。实验技能培训是实验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该课程一般开设于大学第4学期, 学生已完成了诸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食品微生物学等基础课程, 基本掌握了一般实验技术, 但该实验涉及的“高速离心机、分光光度计、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等仪器的使用, 学生还需进一步熟练操作。此外, 对实验动物如家兔、大鼠等的饲喂、固定、采血也是一项重要的训练内容。只有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技能, 才能确保课程实验的顺利完成。

3 做好角色互换, 完善教学实习

随着非师范类大学生报考教师资格证的人数越来越多, 学生要求进行“教学实习”的热情也愈来愈高。尽管高校中用于一般实践教学 (包括课程实验、实习等) 的课时已达课程总学时的25%以上, 但能够开展学生“教学实习”的课程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如下:一方面, 学生没有多余课时用于教学实习;另一方面, 高校缺少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实习对象”[4]。

在该课程教学计划中, “膳食营养与健康”和“食物中的其他功能成分”是作为学生的自学章节, 属期末考试范围, 但学生普遍反映学习效果不理想。经过和学生的多次沟通, 教研室决定将原本用于课堂讲授的“特殊人群营养”一章与上述2个章节一并作为学生“教学实习”的自学内容, 同时将所有学生分为2~3人一组, 每组承担其中的一小节内容, 以制作PPT课件的形式进行课堂讲解, 各组之间内容不得重复。如此以来, 利用节省的2个课时, 再加2个机动课外学时, 确保每个学生能够于课堂上面对全班师生“讲课”5min, 由此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通过这种形式, 可使学生的分析、判断、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也能够使学生认真听课、勤于思考、勇于讨论, 创造良好的学习风气。

4 积极走出课堂, 投身社会实践

一门课程的学习成效, 除了考试成绩, 同时还要看学生能否将专业融入实践, 学生所需专业能否被社会所承认。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营养与健康。经过认真调研, 教研室决定从以下3个方面完成课程的社会实践。一是与该学院学生社团“食为天”协会合作, 每学年举办一次全校性“营养与健康”知识竞赛, 学生可参与竞赛题目制作;二是每学期在校园内进行一次“大学生营养膳食调查”, 全班同学均可分组参与;三是与学校周围社区合作, 不定期进行居民膳食食谱制定及评价。同时, 与学院团委协商, 对参加社会实践的同学给予综合测评加分。通过这些活动, 不但加强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认知、掌握和兴趣性, 同时还提高了学院在校内外的影响力, 得到社会的认可。

5 关注社会热点, 延伸课堂知识

近年来, 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多数均与“营养因素”有关。寻找违法事件背后的真相, 如2004年安徽阜阳假奶粉案件、2006年河北“红心咸鸭蛋”事件、2009年广东“王老吉”凉茶涉嫌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夏枯草事件、2008年河北三鹿“三聚氰胺奶粉”案等, 均需要食品的相关专业知识。将这些社会问题引入课堂, 引导学生积极展开讨论, 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6 深化知识结构, 开展综合实验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 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 并且实验内容涉及该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该课程相关课程知识[5]。该课程以“个人膳食食谱的制定及其营养评价”为题, 要求每位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并完成实验内容, 最后对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实验要求学生具备食谱制定、营养成分分析及测定等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内容上符合人们对日常食物营养的要求, 同时也可指导家人进行合理膳食, 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

通过以上改革, 食品营养学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收效明显, 得到了学院领导的肯定,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课程实践教学的落实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全体师生工作、学习负担, 如何使每一教师、学生都能接受仍存在不确定因素;用于课程实验的经费开支较大, 对正常安排教学有一定影响;教学计划改动较大, 远期效应有待进一步评价等。因此, 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仍需不断探索、总结, 以期获得更大成效。

参考文献

[1]孙远明.食品营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2]李文钊, 阮关娟, 陈野.对食品工学课程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轻工教育, 2007 (1) :63-64.

[3]杨月欣.我国营养和功能成分应用现状分析[J].中国食品学报, 2011 (1) :1-6.

[4]陈允波, 王倩.我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评价——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J].知识经济, 2010 (20) :140.

食品营养学双语教学 第9篇

关键词:食品营养学,教学改革,高等农业院校

食品营养学作为一门研究食物营养与人群健康的实践性学科, 渗透到食品加工与农业生产各重要环节, 愈来愈多的农业院校将食品营养学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在专业的不断建设与发展中, 本课程始终是食品专业及相关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课程。它在本专业课程设置中起到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有机地将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连接起来, 将营养学知识融入食品科学之中, 体现现代食品工业发展的主流。它是研究食品与人体健康的一门科学, 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营养学基础知识、不同生理状态下和特殊环境下人群的营养和膳食问题、营养与疾病防治、提高居民营养水平的途径、在食品加工贮藏和新食品开发中的营养问题等[1,2]。营养学最初仅作为医学院校学生的专业课, 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开始在农业院校开设。农业院校学生与医学院校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同, 课程基础不同,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农业院校学生的知识体系基础及专业特色, 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我们课程组针对农业院校学生的知识体系基础、食品专业特色及将来就业方向, 对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一一进行分析, 并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进, 现就近年来在教学改革中的体会做一小结。

一、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食品营养学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一) 课时与内容不足

本课程总学时从56学时 (40学时理论课+16学时实验课) 削减到40学时理论课, 再到目前的32学时理论课, 学时大大缩短。在开设食品营养学课程的院校中, 有的将该课程设为选修课程, 并不要求所有学生都学习;有的虽然将其定为必修课程, 但属于考查性质, 课时严重不足, 教师不得不大大缩减课程内容以致影响教学效果。食品营养学在我院食品工程专业为必修课, 而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选修课。同时授课内容多偏重于基础营养学, 与食品专业学生日后所从事的食品加工与安全检测工作相关性不强, 对食品营养强化、功能食品开发及其食品储藏等指导意义差, 学生在进入企业后不能将食品营养学原理指导食品生产。

(二) 学生与食品专业教师缺乏重视

作为食品科学专业的学生, 自然把食品加工、食品化学等课程放在第一位, 主观上仅仅将食品营养学的学习当做一种知识的拓展。因为尚未进入食品企业, 学生还意识不到营养学知识在食品开发与生产中的意义, 所以对食品营养学的学习动力不足, 仅仅满足于通过考试。

食品专业的其他任课教师也未对这门课程予以足够的重视。在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优势学科的带动下, 学生自然认可那些已经成为精品课程的学科, 而不重视暂时处于发展中的食品营养学课程。

(三) 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食品营养学的教学仍然以灌输式教学为主, 教师依靠板书或幻灯片为学生讲授知识, 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听和记。由于缺乏实际的生活经验, 这种学习方式很难使学生牢固掌握营养学的相关知识, 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这种形式的教学很难达到使学生将食品营养学与食品实际加工相结合的效果。而食品营养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 如果没有足够机会到企业中去实践, 没有把该门课程的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 是很难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

二、针对食品专业特色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学时

为弥补农业院校学生缺乏医学背景的不足, 在介绍食品营养学基础知识的同时, 我们增加讲授人体消化生理学基本知识。由于受到课程学时的限制, 人体消化生理学的相关知识安排在基础营养学中各种营养素相关内容进行讲授。同时为体现食品相关专业的营养学特色, 增加了与农业生产及食品加工密切相关的营养学知识, 如食品强化部分的知识, 以及食品贮存过程中营养价值的改变及食品加工工艺对食品营养价值的影响等。在关于营养与健康专题的讲授中, 更加突出天然食品功能成分与健康的关系, 这部分知识有助于激发将来从事功能食品开发的学生的兴趣。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不仅有利于学生建立完善的食品营养学知识体系, 也为将来就业打下了良好的专业基础。

三、倡导建立研究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

广义上讲, 研究性学习不仅指学习方式的改变, 而且是指通过这一改变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给学生提供尽可能的空间和机会使学生的特点得到最大的发挥。从狭义上看, 研究性学习往往是指在教学课程中, 创造和设计出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 通过引导学生从各个领域中收集信息, 了解本专业在社会中的需要与种种联系, 主动地去发现、分析问题, 并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3]。

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 培养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4]。在食品营养学教学中, 定期开展有关的专题报告或讲座, 鼓励学生参与部分社区卫生工作或有关的营养课题研究, 这些都是帮助学生主动去思考和发现新问题的有效途径。同时组织学生参观食品加工厂、医院的营养科或营养食堂, 让他们对今后可能的工作领域有一定的了解。

在营养学中往往需要通过特定的调查方法来收集膳食摄入的信息, 如24小时回顾法、称重法等。指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食物的种类及数量、采用食物模型对膳食摄入进行估重, 并对自己一天的膳食进行评价, 这些都可以提高学生对膳食调查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在膳食调查的设计过程中, 学生的科研思维会得到进一步拓展, 将流行病学、科研设计及卫生经济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与营养学专业相结合。

在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中, 除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外,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食品营养学的研究往往与其他学科相交叉, 如绝经后骨质疏松的营养研究往往还涉及内分泌学、运动医学、骨科学、流行病学及卫生经济学等多个领域。因此, 在食品营养学教学中, 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可使学生通过体验和实践加深对营养学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科研设计的思维和提高实际操作的能力。

四、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保障良好教学质量的两个重要支点, 在保证丰富适用的教学内容后, 教学手段就显得至关重要。据研究表明, 课堂气氛越活跃, 学生参与越积极, 教学效果相应越好[5]。因此我们根据食品营养学的课程特点, 采用问题启发法、学生研讨辩论法、对比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带动学生主动参与, 活跃教学气氛, 使整个教学过程寓教于乐。

(一) 带着问题听课

可以在每次课上布置一些下节课将要讲到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自学, 在下次上课时可以让学生阐述自己所查到的内容, 引导学生就同一问题进行讨论,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并阐述教师的观点。这样,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拓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可以使学生较为牢固地掌握相关知识要点。

(二) 课堂讨论

在理论课基础上, 围绕当前社会上流行的有关食品营养学的热点问题以及一些常见的营养学误区进行课堂讨论, 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 大大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讨论的话题包括如牛奶和豆浆哪个营养价值高、西红柿如何吃才最有营养、吃碳水化合物为什么容易发胖等。

(三) 采用对比法教学

在课堂讲授过程笔者经常采用对比教学的方式。如在讲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时, 笔者将1997版和2007版的膳食指南和宝塔列在同一张幻灯片中, 先让学生们自己分析二者的区别, 然后对它们的不同之处 (主要是新宝塔中食物摄入量的改变以及增加的饮水和运动) 进行详细的讲解, 这样使学生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刻。

以上就是笔者在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些尝试, 通过学生问卷调查、评教及课后互相交流, 同学们普遍感觉这门课程的学习很有兴趣也很有收获。通过课程组多年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探索和总结, 完善了适用于农业院校的食品营养学课程内容, 更丰富了教学手段, 构建了以学生研究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 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但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 例如, 适当增加食品营养学课时, 完善食品营养学实验教学内容, 促进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食品营养学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并驾齐驱。食品营养学是不断发展的学科, 如何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更好地讲授这门课程, 值得长期探讨。

参考文献

[1]邓泽元.食品营养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1.

[2]孙远明.食品营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15-16.

[3]林茜.研究性学习在营养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工程, 2006, (4) .

[4]贾青.营养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尝试[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4, (9) .

食品营养学双语教学 第10篇

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 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案都是由教师在课前准备好, 学生灌输式地接受, 从根本上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放式实验教学在实验时间、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 都由学生自己选择,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 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综合素质。本文就食品营养学实验开放式教学展开几点讨论。

1 食品营养学实验内容的开放

食品营养学实验内容涉及面广, 从营养素的成分分析、营养功能物质的分离提取、不同食品加工方式对营养成分的影响、功能食品抗疲劳功效实验、人体体格测量与营养状况评价到膳食调查、食谱设计等[2], 实验内容千差万别, 需要的设备、材料也各不一样。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大概的实验方向, 让学生自由分组, 组织学生讨论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内容, 由学生在组内讨论, 自己组织好实验方案, 再和教师讨论, 修正和优化实验方案。教师最后将所有的分组进行统计, 将实验内容类似的组安排在同一个实验室, 并由学生自主安排时间准备实验所需材料和设备。

2 实验室设备仪器和实验时间的开放

确定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案之后, 在实验设备仪器和实验时间上, 也由学生自主选择, 根据学生的时间, 和实验室负责教师和指导教师预约后, 确定实验教学时间, 教师可将实验内容类似的组安排到一起完成实验, 教师随堂从旁协助指导, 并注意实验室水电安全。

3 针对开放实验教学, 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

在食品营养学实验开放式教学中, 教学方式也要随之改变。从传统的教师讲授“一言堂”和示范操作转变为注重引导学生查阅文献、和学生分组讨论、协助学生制定实验方案, 和学生的沟通成了重要的教学方式。此外, 对于一些对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实验, 教师可以引入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技术, 把实物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相结合, 如高效液相色谱的实验操作, 可以通过观看Video的方式, 让学生们先对仪器组成和实验步骤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总之, 新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在不断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 提高教学质量。

4 建立合理的食品营养学实验开放式教学考核机制

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学生的努力程度和考核结果正相关, 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相比理论知识, 实验教学更难以量化考核。根据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特色, 可以考虑小组讨论占30%、实验操作占50%、实验报告占20% 相结合的考核方式[3]。教师在参与学生分组讨论的时候注意留心每位同学的表现, 从讨论的过程就能大概判断每位学生的投入, 给出一个合理的评价;实验操作反映了学生独立动手操作的能力, 能够通过学生实验操作规范性来评价;实验报告反映学生对实验结果分析和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归纳总结和讨论的能力, 三者相结合能够科学合理地考核学生的实验水平。

5 小结

将开放式教学引入食品营养学实验教学, 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挖掘学生的科研潜力, 培养学生独立实验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但是仍处于探索阶段, 需要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成向荣.浅谈食品营养学实验教学的若干体会[J].科技创新导报, 2014 (10) :100.

[2]柳春红, 孙远明, 李美英.实践教学的设计[J].价值工程, 2012 (3) .

食品营养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第11篇

每一位食品营养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完成基础的公共英语课程的学习外,还应重视专业英语的学习,这不仅关系到营养专业信息的检索与使用,更关系到其在专业领域的提高和深造。通过专业英语的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并掌握专业知识的英文表述方法,大大提高专业词汇量。本文将针对食品营养专业英语的课程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一、教学方法的研究

1.选择合适的教材

教材的准确选择有利于教学方法的顺利开展。教材内容应时间新、内容权威和题材广泛,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吸取现代英语知识的同时,又了解当代科技前沿的热点问题。

专业英语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基础的词汇和语法上,更应该注重实际应用。因此,相关领域的英文新闻报道与评论、进口食品的英文标签、仪器的英文说明书等,都可以作为教材素材使用。

2.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营养学英语本身比较枯燥,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但是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使很多抽象的东西变得形象、有趣、生动、活泼。教师可在课堂上播放一些与营养学相关的英文视频、短片或电影,使学生在运用视觉与听觉感知信息的同时,捕捉其中与营养或食品相关的专业词汇或专业表述方法。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还能增强教学的科学性。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1.项目教学法的应用

“项目课程”的理念一直是国内高职院校的研究热点。笔者在营养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使用项目教学法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每次上课一周前,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到网上或者超市的进口食品专柜获取英文食品标签图片,再做成幻灯片以便上课时汇报。这样既扩充了专业词汇量,又能得到英文食品标签的规格和描述方式,加深了学生对这类食品专业层面的理解。又如,让每个小组下载一篇自己感兴趣的营养方面的英文文献,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自己的精读研究,加上老师的指导,利用3~4周的时间自学,再结合这篇文献做成幻灯片进行课程汇报。课堂上同学可以随时提问,小组成员进行讲解,教师只在一旁做些提示和点拨。这样既增强了学生查阅和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2.情景教学法的应用

情景教学法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重要方法。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做到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身心,激发出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情景教学的方式是互动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做一些情景模拟的表演,例如举办一次针对社区居民食品营养知识的讲座,或是分组进行营养健康知识的指导等。

三、结语

在食品营养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敢于选择新颖、实用的教辅材料。同时,还要从应用角度出发,注重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互动,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并大胆进行教学方式的革新,不断探索与改进。

参考文献:

[1]葛利云,邓欢欢.环境科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方法浅探[J].考试周刊,2010,(4).

[2]徐静.浅议工科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2,(4).

[3]李晓梅.高职院校涉农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4).

食品营养学双语教学 第12篇

1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双语教学的课程课置和教学模式

鉴于国际与国内食品安全的紧迫形势, 2003年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置食品质量与安全新本科专业, 食品安全学学科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 形成了一个新的学科增长点。由于食品安全与卫生学是一门“从农田到餐桌安全”的实际应用性学科, 涉及内容广泛, 目前所属一级学科达7个方面, 主要围绕以下目的展开:安全而有益地利用各种动物性食品及其他产品;防止疫病特别是人兽共患病的传播、防止有害物质经由动物性食品而危害人类;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现阶段开设的食品安全与卫生学是一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 内容囊括食物微生物与检验、食品安全性评价、食品卫生及其毒理学等方面知识的解析。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 一是立足于通过该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初步让学生理解食品安全、食品卫生与食品质量之间的关系, 三者之间绝不是相互平行, 也绝不是相互交叉;二是采取辅助的实验课和开放性试验2种实践教学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食品安全学与预防兽医学的快速检测建立联系;三是通过查阅资料, 攥写综述的途径独立总结并进一步思考深化问题。这种三步走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对本专业中基本的专业关键词汇进行高频率和多层次的把握, 将教师引导和学生钻研完美结合起来,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 教学效果显著。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共开设30学时, 分为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两部分。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该课程的前沿研究成果, 本课程更适合采用双语教学模式[3]。渐进型双语教学模式, 即教学语言主要是汉语, 课件和板书主要是英语;课程中期使用的是浸入型双语教学, 即主要教学语言是英语, 汉语是次要教学语言。从教学内容上来看, 教学重点还应放在专业课内容的理解上, 让学生在获取学科知识的同时可以提高语言能力, 一方面是以提高语言能力为目的的“语言式双语教学”, 另一方面是以学生获得专业知识为主的“学科式”, 双管齐下, 效果显著。

2 教学影响因素

双语教学作为高等院校一种较为新型的教学方法, 现阶段还处在一个试验性的阶段, 它对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也对教师和学生都产生着不同程度的积极促进作用和影响[4]。从实施过程和结果来看, 效果比较理想, 分析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原因主要如下。

2.1 教材因素

笔者认为, 双语教学课程缺少原著版教材, 适合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校学生的双语言教材本就不多, 所以合理选择和确定原版教材至关重要, 不仅要从内容、知识体系、观点新颖、价格因素等几方面考虑;并且由于原著版教材内容涉及面广, 信息含量较大, 使得在原有课时中要完成教学内容难度增加, 因此应对教材进行改编或删减, 进一步调整教学内容和规划, 使得整门课程张弛有度, 内容全面。

2.2 学生因素

学生外语能力的良莠不齐是目前存在于双语教学中最大的障碍, 致使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看明显, 按规定的进度很难实现教学目标和任务, 尤其是农业院校学生的外语水平更是参差不齐、基础薄弱, 在英语听说能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方面恰恰是双语教学对学生外语方面的最基本要求。从主观意识分析, 学生没有把英语当作一个获取知识的途径和用于交流的工具, 容易造成某些专业课实施双语教学时部分学生接受困难;从客观层面推理, 大部分同学无法听懂上课内容而对双语教学产生心理上的抵触, 从而致使该门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进展和效果都不明显。

2.3 教师因素

教师的因素是制约双语言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 双语教学的讲授关键问题是师资队伍的能力问题。一个合格的双语教学老师应是既懂食品安全与卫生学科, 又能用较为流利、标准的英语比较准确的表达该课内容。目前许多教师的专业英语水平都较高, 参阅外文资料和科研能力也都比较强, 但大部分却是“哑巴英语”培养出来的重语法轻应用的教师。因此, 专业课老师的英语能力不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 是目前普通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的主要影响因素。而一些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 他们的读写听说能力都很强, 但却没有相关的食品安全与卫生学科专业知识。这样在国外有过学习和进修经历的专业课老师, 自然成为承担双语教学任务的最理想人选[5], 但这些教师所占的比例很小, 可谓杯水车薪, 不能从整体上改变目前师资缺乏的现状。

3 对策

3.1 培养良好的英语氛围, 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学外语关键在于有良好的语言环境,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 所以应培养校园整体环境, 营造双语言气氛, 人为地营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的氛围, 目的就是要使学生专心致志地把英语学好, 为双语言专业课学习打下牢固的语言方面的基础。

3.2 发掘完善的双语言教材

针对缺乏教材的现状, 可以采取4种途径结合的渠道来解决该问题, 一是国外引进优质廉价的原著教材;二是购进国内自主出版的参考教材;三是组织人员翻译教材;四是自主撰写教材。就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来讲, 可以采取教师借用外文教材进行翻译, 经改编形成自主教材印发, 这样既能有效降低成本, 减轻学生的压力, 又有效地提高教材质量, 进而可以提升教学效果。

3.3 培训与引进并行, 提高师资水平

双语教学要求教师用2种语言讲授专业课内容, 其落点在于专业课内容, 而并非英语内容。专业课授课目标的达成是双语教学的主要任务, 因此双语言教师不仅专业方面要精通, 英语能力要强, 而且能用英语讲授专业内容、解析专业词汇。在现有情况下, 靠引进外籍教师讲授专业课并不可行, 笔者认为只有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 自主培养双语教学教师。如派选担任专业课的优秀教师到国外进修, 聘请有丰富经验的外籍教师或校内英语教师开展假期强化培训班, 选送担任专业课的优秀教师参加校外培训等[6]。

4 结语

双语教学还属于较为新生的事物, 这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良性效果并不能立竿见影, 在试行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正是指引人们继续研究和探讨的未来方向, 也需要双语言教育者以科学的态度去对待, 刻苦专研和学习, 坚持做到教学探索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研究出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还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 使双语教学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吸引学生, 使双语教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实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 (2001-08-17) [2011-10-10].http://www.cocin.com/p-48068471.html.

[2]余子新.高校双语教学基本问题初探[J].教学研究, 2004, 27 (1) :83-88.

[3]林晗.农科院校双语教学功能与实践的探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7) :86-88.

[4]张维佳.双语教学的性质、条件及相关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2 (4) :20-26.

[5]应若平.农业院校本科专业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 2005 (12) :74-76.

上一篇:修补砂浆下一篇:会计信息化人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