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初中物理教学

2024-05-09

物理实验初中物理教学(精选12篇)

物理实验初中物理教学 第1篇

一、调动学生热情

由于受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待学习缺乏主动性, 这增加了教育教学的难度, 为此, 教师要争取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如在开学上第一堂课时, 我做了很多小实验, 又提出了许多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问题, 整堂课气氛活跃, 学生兴趣很大。此外, 我在日常教学中还经常开展丰富的、适合学生的活动。如研究家庭电路开关、开展制作竞赛等, 由于活动贴近他们的生活, 有实用性, 从而大大调动了他们完成实验的热情。

二、更新实验教学观念, 确立学生主体

教师首先要强调学生对基本实验技能的掌握, 然后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实验与理论关系的思考和实验探索与设计上, 培养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考和实验探究活动中, 形成物理实验技能。

物理实验功能的体现, 不仅仅在于获得所谓的“正确”实验结果,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经历和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索过程。只有亲身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学生才能对什么是科学和什么是科学实验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才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受到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不重视过程的实验等于把生动活泼的物理现象变成了静止的某个预期的结论, 这个结论学生从教师的示范实验和课本上早已知道, 不会有有发现的快乐, 也感受不到科学的魅力。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 教师要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素质, 能根据教学要求, 联系理论学习确定实验目的, 选择合适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方式;积极研究演示实验, 使演示实验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正确地认识学生分组实验的地位和功能, 进行恰当地组织和引导;能够组织引导学生开展生动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

三、恰当利用信息技术

现在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 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保证学生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就必须认识到认知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地参与过程中, 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 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而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 乃是主体参与的条件和关键。例如, 凸透镜成像的教学中, 凸透镜的焦距由学生给定后, 用鼠标拖动“物体”, 计算机就按照凸透镜成像规律给出物体的像, 其位置、大小、正倒、虚实都由机器正确地呈现出来。这类物理情境虽然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虚拟的, 但是可以丰富学生对于物理情境的感性认识, 深化对于科学规律的理解。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教师的演示实验往往会造成学生的视觉和思维疲劳, 一堂课学生上下来, 只感觉看了几个实验, 做了几个实验, 根本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前, 应该对学生的情况详细了解, 掌握他们的已有知识面,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物理与实验相关的生活与社会背景资料, 激发学生对实验学习的积极性。例如, 教学《惯性》时, 借助多媒体运用抽拉活动片模拟演示小车遇到障碍物阻力而停止运动, 而小车上的木块没有受到障碍物的阻力, 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仍向前运动, 而因木块底部与小车面的摩擦, 使木块底部受到摩擦力作用不能继续向前运动, 只好倒向前方, 利用多媒体图像再用“慢镜头”展示在学生面前, 同时对小车、木块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逐个分析, 由于图像清晰、模拟逼真, 讲解和观察、理解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实验器材的创新

1. 引导学生自制实验器材

农村物理实验室的器材都比较缺乏, 实验时可以使用实验室的器材, 有些情况也可以自制器材, 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矿泉水瓶做大气压实验及物体的浮沉实验, 用输液管和木刻度尺制作U形压强计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 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我们还可以利用课外活动开展“小制作、小发明竞赛”加以拓展, 学生创造性地使用现有物品、废弃物品进行小制作,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还能解决农村学校实验器材不足的问题。

2. 通过改变实验器材进行创新

这种创新情形需改变原有实验的使用器材 (包括测量对象) , 提出了在新的实验器材基础上测量原有的物理量或新的物理量的新实验课题, 一般学生应用原有的实验理论和方法无法解答新的实验课题, 必须重新设计实验方案或实验步骤, 这些都要求学生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法。例如:学生在做完《用单摆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实验后, 我给每个同学一把铁挂锁, 要求每组同学利用它替代小球重新测出重力加速度g, 然后再与用金属小球测出的g值作比较。器材改变了, 如何测量呢?学生经过积极思考, 动手实验, 最终自行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

物理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归纳总结和应用创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我们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我们物理教师要真心实意地重视物理实验教学, 转变实验教学观念, 增强教改意识, 要善于发现问题, 及时采取改进措施, 使物理实验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和有意义。

摘要:物理作为一门科学性比较强的课程, 必定要涉及到实验。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理论知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很好途径。然而当前物理实验教学却存在着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这影响了实验教学作用的发挥, 起到了负面影响。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观念,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德启, 李新乡, 陶洪, 王崇光.《物理实验教学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2].杨宝山.《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分析》.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郭长江.《新课程物理教与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

物理实验初中物理教学 第2篇

一、实验名称:乒乓球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二、实验设计思路: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身边的物体,巧妙的设计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想到了可以把乒乓球运用到我们物理实验中来,为我们物理课堂增光添彩。

三、探究实验:

(一)探究实验一:声音产生的原因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具体做法是利用乒乓球系上一根细线,将乒乓球挂在铁架台上,让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发声的音叉会迅速把乒乓球弹开,但乒乓球在重力作用下又会回落,并再次与音叉接触,发生的音叉又把乒乓球弹开。乒乓球的作用是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学生观察音叉的振动,由此学生就能判断出声音产生的原因是发声体的振动。如果使劲敲音叉音叉发出的声音较大,同时看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也大,便可证明振幅大时响度也大。该实验的特点是能见度高,全班同

学都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的全过程。同时实验的趣味性也比较强,学生感觉新颖、奇特,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实验二: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在一漏斗下放一乒乓球,先用手托着再把手放开,观察到乒乓球由于重力的作用而下落,如果从漏斗口往下不断的向下吹气,可看到乒乓球不落下。这一实验说明了流体流速越快的位置压强越小,乒乓球上部气体的流速快压强小,下部气体的流速慢压强大,乒乓球受到了向上的压强差所以不会落下。我一般将这个实验交给学生来做,学生学习的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另外,还可以将两个乒乓球放在水槽中,然后向两个乒乓球中间用玻璃管吹气,这时两个乒乓球就会靠拢到一起,这也说明了流体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还可以用胶布把乒乓球粘在30厘米长的绳子的一端。拎着绳子的另一端,将乒乓球拿到自来水龙头下,拧开水龙头,让自来水冲在乒乓球上,然后慢慢地把绳子引向一侧,离开自来水。乒乓球会随着绳子离开自来水吗?不,乒乓球不仅没有离开水,反而好像被水“吸引”住了。很快,绳子就与自来水的水柱形成了一个角度。由于水的流动,使得靠近水的一面压强减小,而另一面没有改变,使得两面的压强不等,这样乒乓球就被水“吸”过去了

(三)探究实验三:演示潜水艇的模型。

将乒乓球上打两个小孔,一个小孔用橡皮堵住,再用输液用的针管扎进橡皮,另一端边在注射器上,再把乒乓球用艇形的橡皮泥包

住,放在水中,注射器抽气,艇下沉;压注射器,艇上浮。

(四)探究实验四:学习测量球体直径的方法

利用乒乓球,直尺,两块长方体木块来测量乒乓球的直径。具体方法是:把乒乓球放在两块长方体木块中间,直尺和长方体木块垂直,记下两木块间的距离,并转动乒乓球的不同方向再测量几次,求出平均值,这样测得直径较为准确。这个实验不仅能让学生学会利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还能让学生学会测量其它球形物体直径的方法,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五)探究实验五:浮力产生的原因

将一只塑料可乐瓶剪去底部(瓶颈的截面直径略小于乒乓球的直径)。把一只乒乓球放在瓶内,从上面倒入水,观察到有少量水从乒乓球与瓶颈缝隙中流出,但乒乓球并不上浮,直到水倒满后,乒乓球还沉在水底并没有浮起来,因为乒乓球下部没有水,所以没有受到水对其向上的压力,只有水对乒乓球竖直向下的压力,所以乒乓球始终沉在水底。当用手指堵住瓶颈的出水口,使水慢慢流下并注满玻璃管后,由于乒乓球的下部有了水,所以受到了向上的浮力,由于乒乓球所受浮力大于其自身重力,所以乒乓球上浮。该实验的特点是简单、醒目、趣味性强。

(六)探究实验六:气体的热胀冷缩

在讲到温度计的原理时,需要介入热胀冷缩的知识,尽管有的同学可能知道这一现象,但如果有一现象明显的实验来验证,效果就更好了。方法很简单,将一踩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里,里面的气体由于温度升高,体积膨胀,会使乒乓球复原。证明了气体的热胀冷缩的特点。

(七)探究实验七:物体具有惯性

在讲到惯性时,将乒乓球放在硬纸片上,用力打纸片,纸片飞出,乒乓球留在原处,是因为乒乓球具有惯性,原来是静止的,还要保持原来静止状态,所以还会留在原处。

(八)探究实验八:用乒乓球演示力的作用效果—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用力捏乒乓球时,它就产生形变(乒乓球被压瘪),相同条件下,力越大形变就越大.(九)探究实验九:水平仪

用一较长的内径较大的玻璃管或大量筒,装满水,并把黄色乒乓球放进去封住管口,将玻璃管放在桌面上,当球停留在中间位置时,说明桌面是水平的。

(十)探究实验十:分离密度不同的物质的方法

将乒乓球和玻璃球埋入装有米的大烧杯中,摇晃烧杯,过一段时间,乒乓球从米中“跑”出来。原因就是乒乓球的密度比米小,能上来,此规律能用于分离密度不同的物质。这个实验简单易做,现象明显,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十一)探究实验十一: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在矿泉水瓶中装满水,用乒乓球盖严瓶口,手按住乒乓球把瓶子倒过来,放开手后水不会流出来乒乓球也不会下落。此实验说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直观形象、生动有趣,比用任何语言描述效果都要好。

(十二)探究实验十二:演示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学生对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很容易理解,但对于总是竖直向上的理解有一定困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一个实验:向烧杯中注水会发现沾有细线的乒乓球浮起,此时细线与水平面垂直,说明浮力方向是竖直向上的,当我倾斜烧杯时细线仍然竖直,说明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十三)探究实验十三:机械能的转化

1、把乒乓球系上细线做成单摆,分析运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势能→动能→势能

2、将乒乓球从一定高度自由下落,乒乓球下落与地面撞击又被弹起。整个过程中乒乓球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又转化为弹性势能又转化为动能又转化为重力势能„„观察分析动能与势能之间的转换。

(十四)探究实验十四: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将两个乒乓球用细线悬挂起来,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它们会被吸引,说明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再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同时接触两个乒乓球,使两个乒乓球带上同种电荷,仔细观察它们在同种电荷情况下的运动情况,得出结论。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第3篇

1.边学边实验教学的特点所谓边学边实验

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一边学习一边进行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动眼、动脑、动手、动口(以下简称"四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知识的能力。

1.1 边学边实验教学是一种低容量高密度思维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因材施教,切合初中学生的实际课的容量是指一节课内运用新概念、基本规律、技能、科学方法的多少。高密度思维是指学生在一堂课上有较长的有意注意时间,并能充分地开展思维活动。

边学边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改变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老师做、学生看那种因学生处于消极地位而使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由于学生自己阅读材料,自己做实验,还可以讨论讲述,因此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

边学边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学生可以自定学习步调,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复阅读教材,实验现象观察不清楚时,也可以反复做几次,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问老师。同样,由于可以自定学习步调,优秀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充分展开,自己可以学得深一点,多学一点。

1.2 边学边实验能够起到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的综合作用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

认真做好学生分组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较好手段,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很重要的一环。但是,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都存在一定的弊端。课堂中的演示实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的过程,它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活动,教学中如果把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边学边实验,既能使学生对实验获得更加清晰的印象,学到物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学生分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和测量性实验,一般都安排在新课或一个单元教学之后进行,与课堂教学内容结合不够紧密。加上初中学生实验能力差,学生对实验的注意力常常集中在操作上,教师则往往忙于协助学生排除故障,师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以致往往无法达到获取知識、培养能力的目的。采用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形式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边看、边学、边实验、边思考、边讨论,能较快地掌握物理知识。边学边实验课一般安排在教室里进行。每个桌上都有一套仪器,每位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边学边实验起到了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的综合作用。

1.3 边学边实验是一种效率高负担轻的中学物理教学活动十多年来

我们开展边学边实验所需的仪器,大多是通过发动广大师生因陋就简自制的。纵观初中物理所涉及的全部物理实验,其精确度要求不高,有的只要能表现出一些物理现象和事实就可达到教学目的。可以说所有初中物理实验除配备一定的基本仪器和必要器件外,都可以就地取材,自制仪器来解决。

进行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形式可以根据教材、学生以及器材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它可以安排在新课的开始,作为新课的设疑引学,起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也可以安排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用来建立物理概念或得出物理规律,作为学生辨疑解难的一种手段,起到启发、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解决疑难问题的作用;还可以安排在下课前的几分钟,作为复习巩固之用。在教学时间上,可以用一整节课时,也可以用半节课或几分钟。总之,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可能灵活掌握,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目的。

2.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功能

2.1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提出,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当前物理教学改革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边学边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 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程度,与学习的方式关系很大。一 般来说,学生通过听教师讲授,能够记住10%--20%;学生如能看到实物或现象,能够记住30%;如果学生既能听教师讲,又能看到实物或现象,能记住50%;如果学生看到实物或现象,自己又描述过,便能记往70%;如果学生既动手做过,又描述过,则能记住90%。而边学边实验,既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又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讨论、分析,最后自己归纳出物理概念和规律。

2.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物理实验初中物理教学 第4篇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观察和实验可以发展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学校校本课程中就有小小物理实验家, 每个班均有学生参加。但是受限于实验器材和时间、场地等多方面因素的关系, 学生的参与率不够高, 没有覆盖到每位学生, 不能提升全体学生的实验能力。所以, 有必要开展家庭物理实验, 它材料易得、简便易做、趣味性强, 每位学生都能够完成。

开展家庭物理实验是在教师的指导根据教材的内容相应地增加一些课外实验, 让学生在家庭的条件下进行。它能激发学生的爱好和学好物理的愿望,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能加深理解和巩固把握所学的知识, 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它还能将课内和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 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能提高学生的物理文化素质, 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开展家庭物理实验活动的具体做法

1. 对象:在校八、九年级学生。

2. 开展时间:考虑到住读学生, 建议家庭物理实验活动在周末时间开展。

3. 激发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主动性。

初中学生的特点是实践经验少, 好奇心强, 对什么事情都有感到新鲜、要求得到解答。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直观教具、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总结、归纳得出知识, 通过这些来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爱好和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欲望。

4. 实验的选择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第一、内容必须有意义, 通过实验能观察到什么现象或解决哪些问题。第二、实验方法应比较简单。第三、实验过程必须安全、费时不多。如教材每一章后面都附有一些小实验。比如在学生“物体浮在液面的条件”后可安排家庭实验《鸡蛋的浮沉》, 加深对“浮沉条件”的理解。又在学习“沸腾”后可安排一个《纸盒烧水》的家庭实验。

5. 要求学生以严厉认真的科学态度进行家庭实验。

每一个家庭物理实验都要求学生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 写出简便的实验报告和体会。在实验中要明确观察的目的, 要注重发观引起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要如实记录到现象, 通过分析能得到什么结论。如在“巧找重心”这个实验中教师可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 怎样找出外形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 (2) 根据哪些知识通过什么实验来探险究这个问题?要求学生实验后对上面的两个问题进行解答和写出简单的实验小结。

6. 具体实施:

(1) 由物理老师率领各自所带班级进行实验活动。 (2) 建议根据教学进度, 布置家庭物理实验, 一次1-2个, 必须有计划性和目的性。 (3) 定期检查学生完成家庭物理的情况。检查可分为两方面:一是检查学生完成的实验报告;一是检查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建议实验活动后的星期一, 可适当安排时间来检验完成情况, 对完成得好的进行表扬和奖励, 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探讨解决。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 第5篇

光学中研究光的本性以及光在媒质中传播时各种性质的学科。物理光学过去也称“波动光学”,从光是一种波动出发,能说明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现象。而在赫兹用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关于光是电磁波的假说以后,物理光学也能在这个基础上解释光在传播过程中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时的部分现象,如吸收,散射和色散等,而且获得一定成功。但光的电磁理论不能解释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另一些现象,如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及各种原子和分子发射的特征光谱的规律等;在这些现象中,光表现出它的粒子性。本世纪以来,这方面的研究形成了物理光学的另一部门“量子光学”。

【杨氏干涉实验】杨格于18设法稳定两光源之相位差,首次做出可见光之干涉实验,并由此求出可见光波之波长。其方法是,使太阳光通过一挡板上之小孔使成单一光源,再使此单一光源射到另一挡板上,此板上有两相隔很近的小孔,且各与单光源等距离,则此两同相位之两光源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条纹。因为通过第二挡板上两小孔之光因来自同一光源,故其波长相等,并且维持一定的相位关系(一般均维持同相),因而能在屏幕上形成固定不变的干涉条纹。若X为屏幕上某一明(或暗)条纹与中心点O的距离,D为双孔所在面与屏幕之间的距离,2a为两针孔S1,S2间之距离(通常小于1毫米),λ为S光源及副光源S1、S2所发出的光之波长。

两光源发出的两列光源必然在空间相迭加,在传播中两波各有各的波峰和波谷。当两列波的波峰和波峰或波谷和波谷相重叠之点必为亮点。这些亮点至S1与S2的光程差必为波长λ的整数倍。在两列波的波峰与波谷相重叠之点必为暗点,这些暗点至S1与S2的光程差必为波长λ/2的整数倍。实验结果的干涉条纹,它是以P0点为对称点而明暗相间的条纹。P0点处的中央条纹是明条纹。当用不同的单色光源作实验时,各明暗条纹的间距并不相同。波长较短的单色光如紫光,条纹较密;波长较长的单色光如红光,条纹较稀。另外,如果用白光作实验,在屏幕上只有中央条纹是白色的。在中央白色条纹的两侧,由于各单色光的明暗条纹的位置不同,形成由紫而红的彩色条纹。

初中物理实验操作教学反思 第6篇

一、客观原因

1、基础建设落后,教学仪器严重不足、实验设施极度缺乏。大部分学校的实验仪器还是几年前配发的,近几年来没有添置过一件教学仪器;现有的教学仪器陈旧,设备落后,仪器残缺不全;实验仪器和教材内容相比严重滞后,大部分学校不能完全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的要求开齐开全学生的分组实验。虽然部分学校对物理仪器进行了配备,但易损易耗仪器得不到及时修理或补充,实验教学无法正常开展或很少开展。

2、实验教师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初中物理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实验技巧和设计实验能力不够。物理专业毕业生不愿到农村中学任教,致使初中物理教师缺乏。为使课程的正常开展,只能以专业教师多代课,其它专业教师为补充的教师结构层次。在农村中学由于教师编制紧张,学校没有专职实验教师,大部分学校的实验室由本学科老师兼管,还有的学校的实验课老师仅仅是拿着钥匙的“实验仪器保管员”。

二、主观原因

1、受“应试教育”影响,重分数轻能力的现象普遍存在。虽然国家一度提倡素质教育,各省县积极推广新课程改革,然而考试及评价制度这根无形“指挥棒”却指引着教学内容与方式。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认为做实验很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而考试时又不考实验操作,因而也逐渐形成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思想,习惯于“老师嘴里讲实验、黑板上画实验”,“实验教学习题化”的模式。成绩的高低影响着教师考核和评优,形成了“一俊遮百丑”的歪曲认识。面对着一张试卷,不培养答题能力和应试技巧能行吗?

2、学生实验习惯差、实验技能弱。有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在实验中不遵守规则,不按操作要求做实验,造成仪器损坏,从而影响实验正常开展。另有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实验费时,考试不考动手操作”,没有必要花费这些时间,缺乏主观能动性;个别学生对实验存在畏惧心理,怕实验失败,操作时思想紧张;对一些难度较大的实验,学生不易做成功,不能获得成功的快感,慢慢就会对实验失去兴趣和信心。对探究验证实验的猜想总是离题太远,而过程的设计上又是缺乏科学性。

三、对新课程思想与教学内容的困惑

1、来自我们教师本身的困惑。新课程实施已几年了,我们感到仍不适应,受其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几十年一贯制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式,现在突然改变了,又没有现成的、可借鉴的经验和方法,在教学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并不少见,甚至是新课程老教法,为了考试,只有回归各种教辅书之中,探究被大量的重复的练习所替代,学生活动被超时超量的课时和讲解所取代,使我们的教学感到很茫然和被动。

2、来自教材和课程的困惑。实施新课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课时不够用,新教材将过去内容多、知识面宽的课程压缩,而课时又少,粗不得又细不得,而且有些知识又介绍得非常粗浅,内容面面俱到,而又面面浮浅,知识很难形成体系,当作科普知识了解还行,但作为一门学科知识,要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别说探究了。

3、来自教学方面的困惑。新教材中增加了很多实验,而且每节课都设置了活动探究和交流研讨,加大老师的备课和工作量不说,只是有限的课时里探究和教学任务无法兼顾,更令我们发愁的是,一个班五、六十个学生,探究活动要照顾各个层面上的同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并有所收获,即使老师倾其全部精力和心思,也很难达到探究的目的。

4、来自学生的困惑。新课程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学习兴趣为目的,可现在学生的负担非但没有减下来,而且比以前更重了,现在有些新课程配套练习和教材内容相差甚远,为了考试只能是拓宽内容强化训练,学生仍埋头于练习题之中。一个学生学习十多门课程,除音、体、美以外,每门课均有大量练习,学生苦不堪言,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探究,去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课堂上学生已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惰性较强,依赖性大,让他们探究的问题,要么不吭声、不动手,要么一时兴起,沉浸在孩童式的游戏中,心思不全放在探究知识的奥妙上,课堂“开放”了,学生“自主”了,时间过去了,效率下降了。

5、来自教学资源的困惑。学校的教学设备和条件明显跟不上课程改革的步伐,课程标准及教材上所强调的教学方式,对实验管理人员及老师的需求量较大,对实验设备需求大,可我们老师大部分超工作量、满负荷,每周疲于奔波作业批改,无暇顾及课堂设计等教学前的准备工作。演示实验被口头实验代替,记忆实验习题取代了学生实验。

四、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按新课程要求,物理教师的角色较过去应有转变,过去可以说是“授业者”,而现在应是“研究者、探索者、合作者、服务者”。特别是物理实验教学,应抛弃以往的“口头式”、“黑板式”实验教学,改变以往“教师教的枯燥、学生学的乏味”的现象,真正体现出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正确引导学生能动手、思考,提出问题和质疑,并能解决问题,真正发挥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

物理教材明确将实验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作为教师应该不要拘泥于教材的束缚。敢于创设条件(如让学生制作学具、教师制作教具等),将课堂的演示实验敢于搬到学生实验中来。使学生实验的开出率突破大纲的要求,达到100%以上,通过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真正地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学生物理术语表达能力。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师应具有科学的实验室管理知识。教师不光要会做实验,更重要的是还要会管理好實验室,这样才能为学生实验提供有力的保障。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学生实验“五会”:会管理;会准备实验;会辅导实验;会维修、保养仪器设备;会自制教具。

试析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第7篇

一、初中物理教师教学的趣味性

初中物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中包括教学技术手段、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水准综合表现出来的美的教学魅力更是青少年学生产生崇拜心理的基础。正是这种教学魅力吸引着学生的注意, 从而启发并促进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手段应用中和教师语言表达中的趣味性就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不时地刺激学生的感官, 使其在连续的兴趣中保持比较长久的注意力, 最终为顺利完成初中物理教学任务提供有力的保证。

1. 教学方式手段实施中的趣味性

某教师在物理教学改革中, 通过改变和增加一系列物理实验, 包括和其他物理教师一起为八年级物理入门学生表演物理魔术, 突出加强了实验观察与操作中的趣味性, 充分开发利用青少年好动心理特征的正面效应, 用实验趣味启发学习兴趣, 进而转化成学生的积极求知动力, 以至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2. 教师教学语言表达中的趣味性

物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表达形式上的艺术美是一个很重要的基本教学能力, 其中教师讲课时语言感染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对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初中生, 效果尤其明显。因而语言风趣、讲解生动, 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 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 这是一位初中物理教师应有的一项基本功。

3. 现代教学设施应用中的趣味性

科学技术的飞跃, 尤其是计算机及其网络的日益普及, 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技术的发展, 各种现代化教学技术走进了课堂。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应用普及化, 各类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自制教学课件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工具。这种可延滞再现的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函, 也扩展了教学外延。那么, 有个好的教学软件是运用这一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必备条件。教育辅助软件的趣味性是激发教学对象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二、充分解读和利用好初中物理教材

江苏现行初中物理教材 (苏教版) 很有特色, 比较符合青少年的认知特点,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插图卡通化

Cartoon是青少年十分喜爱的图画表达形式, 与初中生心理特点非常吻合。在初中物理教材的插图中创作和引用卡通形式, 能使得学生第一感官上就能对物理产生高度兴趣, 使初中物理教材能更好地为青少年学习服务。

2. 实验游戏化

“寓教于乐”是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 我们每个人的启蒙教育都是从游戏中开始的。现行初中物理教材 (苏教版) 比以往物理教材增加了许多实验, 其中添了不少探究性实验与小实验。为了使学生在实验操作的乐趣中培养观察能力、得到科学知识、提高基本技能, 我个人认为, 我们可将部分实验精心包装游戏化, 如小魔术、趣味小游戏、小制作等。另外, 可将部分演示实验制作成类似游戏软件, 利用多媒体等电化教学设施的再显性重现实验的基本情况。

3. 物理历史趣闻

科学知识本身是严肃的, 可表达的方式是可以多样化的。初中物理的教学对象, 感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入门的首要动力。因此, 在教材整体可行的情况下, 讲解些物理历史上的趣闻, 再配上前面所说的卡通化插图, 如阿基米德验证黄金王冠的故事。这样, 初中物理教材的“能量”会更足。

4. 物理“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物理“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 学习知识、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 培养各种能力, 并鼓励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 发现新问题, 探究新方法, 培养创新意识。物理“探究活动”不以传授物理知识为主要任务, 而是以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实践, 亲身体验并从实践中感悟、探究为主, 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或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 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加工等, 得出结果。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 第8篇

一、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物理的学科特点决定了物理教学中必须加强演示实验教学

初中学生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其中形象思维仍起重要作用, 抽象思维正在发展。在很大程度上, 学生仍习惯于靠经验材料判断分析事物, 不善于从理论上进行推导。初中生的心理的另一个特点是好奇心强, 喜欢探索自然的奥妙, 兴趣广泛、强烈, 但缺乏深度和稳定性。如果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进行实验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和献身科学的精神。例如:我在《大气压》一节的教学中, 首先演示母子管实验, 在大试管中注入水, 将略小的试管放入大试管水中, 然后提问:若手拿大试管倒置, 小试管如何?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小试管会受重力而掉下。然后实验, 学生惊奇的发现小试管不但没有掉下, 反而在滴下水的同时, 缓缓上升, 感到疑惑不解, 教师及时点拨:是什么使得试管缓缓上升的呢?是大气压。学习了《大气压》这节课我们就可以解释这一现象。一个有趣的实验,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整堂课学生精力旺盛, 注意力集中。

二、演示实验的重要作用

演示实验是连接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的纽带。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离不开表象作基础, 而表象的感性材料的获得,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物理实验。

学生头脑有时积累了一些感性材料、生活经验, 但有些经验是模糊的、动摇的、甚至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生动演示, 突出主要部分, 使模糊的得以鲜明, 对错误的加以改正。例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运动和力有些模糊的认识。在教学中就要做好斜面小车实验, 分析实验, 推出牛顿第一定律, 在这基础上更好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试想如果没有实验, 教学将变得多么困难。

三、本人在实验教学中, 注意并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上课前作好充分准备, 注意实验的细节问题, 以免出现意想不到的失误, 以确保实验成功, 提高课堂效率。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探讨 第9篇

一、切实重视物理实验教学

有些教师迫于升学压力,将学生实验变成了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变成了老师讲实验。实验教学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打了折扣。这些教师忽略了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听一听,不在心;看一看,懂一半;练一练,心智能力都发展”。只有当学生自己动手做、动手练,对知识和技能掌握才牢固。

在有些学校由于实验器材的短缺,有些教师往往容易以此为理由而很少开展实验课。其实,这还是忽视了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因为当教师重视实验教学时,会千方百计想办法,从生活中找器材、找设备,自制实验器具。例如有个老师在讲液体内部压强时,在没有规范的实验器材的情况下,这个老师制作了简单的器材,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理解了“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他的方法是:在一个小一点的薄壁塑料药瓶的瓶盖上开个小孔,然后插一根细玻璃管,再用胶水把瓶盖和玻璃管间的缝隙密封,最后在玻璃管内滴一段红墨水柱。他将这个薄壁塑料药瓶放入液体中,放到深度较大的位置时红墨水柱就升高,放到深度较小处时红墨水柱就降低。这就让学生非常容易归纳出“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的结论。

我国著名物理教育家朱正元教授曾说:“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这说明实验课的开展,并不全是受条件

无限拉近,它必须位于人眼近点之外,此时可以借助放大镜或显微镜将其放大,使像的视角大于人眼的极限分辨角。

在合适的光照度下,一般人的眼睛看前面25厘米处的物体是不费力的,很舒适,这个距离称为明视距离。如图所示,放大镜的放大率为像与物的长度之比(ABA′B′),若放大镜到物体之间的距离a近似等于透镜的焦距(a≈f),而放大镜到像间的距离b近似相当于人眼明视距离(25cm),则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为N=ABA′B′=ba=f25,理论上如果f越小,所成的像就越大,可是受通光孔径、像差等因素的影响,不能把放大镜的焦距做得太小,一般采用的放大镜焦距在1—10cm范围内,因而放大倍数在2.5—25倍之间。进一步提高放大倍数,将会由于透镜焦距缩短和表面曲率过分增大而使形成的像变得模糊不清。

要想看清微小的物体,就要想办法增大其视角,使物体的像尽可能大,同时像又不能离人眼太远,最好是人眼的明视限制和制约的,只要我们切实重视物理实验,就是可以开展好物理实验教学。

二、变教师演示为学生演示,激发学生实验热情

演示实验是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演示,在操作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种物理实验教学方式。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演示实验通常是教师演示给学生看,但是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这不但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同时还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变教师演示为学生演示,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做法为: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提前安排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身边的物品自己设计实验,在课前教师选出优秀的实验,并在课堂上让该同学做演示实验。例如:在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实验中,有些学生用自己的激光灯作为光源,观察激光束进入玻璃或水中的传播路径。由于光在空气中传播的路径很难观察,有些学生就点燃一段香制造烟雾,并用透明的可乐瓶收集烟雾,来演示光在气体中的传播路径。

将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会发现有时学生设计的实验是很有创意的,有些甚至是教师意象不到的。当学生设计出优秀的实验时,会有自豪感,会增加自信,这对他今后的发展都很有好处。

三、组织好分组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不仅能使学生把不易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再现,而且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综合可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和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的能力。学生分组实验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但有的教师忽视分组实验,不做分组实验,即便做了,也往

距离。

四、显微镜的特点

利用放大镜可把微小物体放大,但放大镜的放大率不大,在观察微小结构的生物组织时,还需要借助放大率更高的仪器———显微镜。

如图所示,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投影仪,一般焦距比较小,由凸透镜成像规律表格可知:微小的物体放在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即2f>u>f),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可以成放大倒立的实像,像成在两倍焦距以外(v>2f)。显微镜既能使物体成放大的像,又能使像成在明视距离附近。它的放大率为物镜放大倍数与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普通光学显微镜通过提高和改善透镜的性能,使放大率达到1000—1500倍左右,但一直未超过2000倍。这是由于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放大能力受光的波长的限制。而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

可见,为了观察微小的物体,放大镜不能代替显微镜。

双极膜电渗析回收丙烯酸的数学模拟研究

磊1,2宋玉栋2孙三祥2李志伟1

(1兰州交通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甘肃兰州730070;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水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12)

摘要:采用三隔室型双极膜电渗析装置将丙烯酸钠废水中的丙烯酸盐转化为丙烯酸和氢氧化钠,研究了离子扩散对于整个转换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整个转化过程当中,碱室当中的钠离子向酸室扩散、酸室当中的丙烯酸以分子形式向碱室和料室扩散,以及碱室当中的OH-向料室扩散,这些都会影响电流效率和整个转化过程。

关键词:双极膜电渗析丙烯酸教学模拟

丙烯酸丁酯是现代化工重要的基础原料,常用于有机合成中间体、粘合剂、乳化剂、涂料等的生产,对改进产品性能有重要作用。其聚合物在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树脂,以及鞣革、纺织、造纸等工业上也有着广泛的应用[1]。

丙烯酸及其酯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水。该废水含有丙烯酸、对甲基苯磺酸等高浓度有毒有机物,COD高达60000—80000 mg/L,最高时达100000 mg/L。目前丙烯酸生产废水,多采用焚烧处理工艺进行处理,焚烧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可回用到丙烯酸(酯)的生产工艺。丙烯酸丁酯生产过程中由于采用甲基磺酸、对甲基苯磺酸等作为催化剂,其碱洗工段产生大量高含盐废水,采用处理丙烯酸的焚烧工艺存在严重的结垢和腐蚀问题。目前尚无有效处理措施,仅能做到大量稀往是应付的心态,并没有切实落实好分组实验。下面我就如何做好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 精心设计和准备实验。

对于学生分组实验课的设计,应比其他类型的课要求更高、设计更精、考虑更全,教师既要有思想上的充分准备,又要有实验器材上的绝对保证及具体的应急措施。(1)在备课时要对本次实验有全面、彻底的了解。例如了解各组学生的情况;明确实验小组长的职责;知道实验目的、器材、原理、操作步骤、实验结论、仪器的规格性能;了解课堂上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等。(2)课前教师还应深入实验室,检查仪器设备是否完整、齐全。对个别较难的实验,教师还要亲自动手操作几遍,做到心中有数。

2. 培养实验“尖子”,认真组织实验。

初中学生年纪小,可塑性大,好奇心强,理解力差。他们中有一部分胆大、好动,一听说上实验课就非常兴奋,跃跃欲试。但他们往往是靠好奇心驱使,而对实验目的和如何规范操作等却并不重视。另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女生胆小、害羞,害怕上实验课。针对如何解决这种情况,我请教老教师,并大量查阅资料,终于借鉴到以下方法:依靠骨干、重点辅导、互帮互助、争取动手。同时在自己的实验教学中将这种方法付诸实践,效果不错。这种方法的操作过程如下:(1)培养实验骨干。实验前,把胆大、动手能力强的学生集中到实验室进行培训,让他们基本上掌握本次实验的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上课时,把他们分到各个小组,既当小组长又当“小老师”,指导每个同学顺利完成实验。(2)减少每组实验人数,尽量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3)制定实验纪律,使之成为人人遵守的准则。要求组长和班干部带头,模范遵守,并开展“管好自己,带好他人”的活动。(4)引入“竞争”机制。对胆大好动的同学多多引导,对害羞胆小的同学多多鼓励,让他们能认真做好实验。并且对实验做得好、做得快的同学和小组进行表扬。

3. 客观记录实验结果,尊重实验事实。

有些学生害怕实验结果错误或发现自己的实验结果错误时,常根据课本或其他资料上该实验的结论,自己假造实释后排放入综合污水处理厂进行生化处理[2],一方面浪费了大量的稀释水,另一方面容易对污水处理厂运行产生冲击。

双极膜电渗析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膜分离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有机酸生产[3—6],在环境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如烟气脱硫等方面[7—10]。该技术可以在不引入新组分的条件下,将有机酸盐转化为有机酸并回收利用,可以在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降低化工产品的生产成本,在有机化工高浓度有机酸盐废水的处理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1—15]。但是这种新型的技术也有不足之处,在整个转化过程中,离子和分子的扩散会导致产生的酸和碱有污染。J.S.Jaime-Ferrer,E.Couallier,Ph Viers,G.Durand,M.Rakib等人[16]已经建立数学模型从甲酸钠盐的转化过程中通过实验得出各种离子和分子的扩散系数,但对丙烯酸的研究却未见报道。本研究主要是利用其已经建立的数学模型,求解在丙烯酸生产工艺中不同初始酸浓度下各种离子和分子的扩散系数。

1.实验部分

1.1试剂和仪器

丙烯酸、氢氧化钠均为化学纯;丙烯酸钠为自配有机酸盐溶液;极水:1mol/L的Na OH溶液。

双极膜电渗析器,自制。主要由膜组件、流量计、贮液罐、验数据。这往往掩盖了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错误,同时也没有让学生养成客观记录实验结果,尊重实验事实的习惯。对此,教师要强调在实验中要有求实精神,哪怕实验结果错了,还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分析导致实验结果错误的原因,并在课上或课外重新进行实验,同时教师要强调实验中总会或多或少地存在误差。总之,教师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尊重实验事实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树立牢固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组织好学生分组实验是一个物理教师的必备素质。分组实验搞得好,理论与实践就能有机地结合,学生再也不会纸上谈兵,而是学以致用,能够动手动脑,掌握技能技巧,从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科学素养。

四、鼓励学生课余进行低成本物理实验

低成本物理实验,泛指利用学生身边的低成本物料(学习用具、生活物品、废旧材料、废弃玩物等)开发的实验,具有结构简单、取材方便、操作简易、效果生动、安全可靠、成本低廉等特点,以其描绘物理图像直观形象,“原汁原味”,深受物理学界推崇。例如学生可以在课余进行这样一个低成本物理实验:在脸盆中盛些水,再斜放一个平面镜,使太阳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并反射到白墙上,学生发现在白墙上出现彩色光带,这可以加深学生对光的色散的理解。鼓励学生在课余进行低成本物理实验,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形成实践技能,激发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同时还可以激励学生产生科学情感,形成科学态度,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低成本物理实验对于实现新课程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培养目标,具有不可替代、不可低估的独特价值。这也是低成本实验魅力之所在。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究 第10篇

一、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方的交流、互动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起着指导、引导、组织的重要作用, 对教学效果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因此, 若想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效果, 教师首先应重视自身素质的提升, 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创新教学观念, 改变教学思路,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由传统“授业者”转为“探索者、辅助者、合作者”, 摒弃传统的“黑板式”、“口头式”教学, 使教学不再枯燥、乏味, 而更富趣味性、生动性, 并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使其积极思考, 动手实验, 敢于提问与质疑, 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真正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对于课本教材, 教师应创造性使用, 敢于创新条件, 如:可将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分组实验, 可自制教具, 学生自制学具等,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中, 使其亲身体验与感悟, 加深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 帮助学生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使其以物理语言来描述物理现象。

二、注重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1.引导学生识别与使用实验仪器

在物理实验教学时, 教师首先应培养学生识别与使用仪器的能力, 这是帮助学生完成实验的前提与保证, 是学生今后学习、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如在我们生活中使用各种测量工具时需运用相关物理知识。在物理新知识学习中, 开始的分组实验, 所使用的实验仪器都是学生初次接触的, 如电压表、天平、刻度尺等, 在使用这些实验器材时, 教师应侧重指导其识别实验仪器的性能、规格, 察看说明书等, 以帮助学生了解最小刻度、测量范围、调节方法、使用方法等, 这样才可精确完成实验, 保证仪器与人身安全。

2.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教授学生实验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使其充分动手、动脑, 将知识综合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小到物体质量测量、照明电路安装, 大到生产劳动、交通运输等, 这些都与物理知识密切相关。对于物理实验而言, 其自身就是操作实践过程, 人人都有实践机会。在进行演示实验教学时, 可让部分同学配合老师共同完成实验, 在条件允许时, 把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其次, 教师还应重视课外小实验, 以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例如:教学完 “光的散射”、“透镜”、“机械能与内能”等知识后, 可要求学生课后自己设计相关实验, 自制相关仪器。这样, 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并增强物理教学效果。

3.做好实验准备工作

不管是进行何种实验, 都应做好准备工作。因而,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教师应在课前向学生提供物质准备。

4.把实验探究活动向课外延伸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 因而,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可有针对性、有意识地把某些需长时间研究才可获得结果的物理实验由课堂向课外延伸。例如:教学以阿基米德原理来探究浮力大小的决定因素时, 教师可要求学生于课外进行多种小实验, 如以废旧牙膏皮自制小船、以饮料瓶制作潜水艇模型等。这样, 通过实际探究活动, 学生不但能够获得有关物理知识, 还能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实际中的广泛应用。同时, 在小实验制作过程中, 学生能够对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 获得新发现与新感悟, 然后在课堂上提出新问题, 展现新想法, 真正提高物理教学效果。

三、物理实验教学的注意事项

1.注重“看”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看”实验, 也就是观察与了解, 这是实验的首要环节, 应了解实验器材的选择, 器材的精确度, 器材使用规则与范围等, 如基本测量工具电流表、电能表、电压表、温度计、刻度尺、量筒、弹簧测力计、滑动变阻器的运用等。

2.注意“调”实验

其次, 学会“调”, 即调节或调整, 是实验的准备阶段, 对实验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教学中, 对于一些需 “调”的仪器, 教师应引导学生着重如何正确去调。如使用电压表、电流表、托盘天平、弹簧测力计、杠杆等进行实验时都应认真调整。

3.善于“设”实验

“设”指设计, 即按照实验要求, 根据学生学习心理、知识水平、操作能力及教学条件等, 思考实验原理与方法, 设计出科学、合理的物理实验, 此外, 还应考虑实验的可行性、操作性、安全性。如测浮力、测电阻的实验设计, 探究决定滑动摩擦力因素实验设计等。

4.学会“做”实验

做实验, 就是学生动手操作的参与过程。每一种仪器, 都有它的使用规则和要求, 教师应严格地按照它的规则要求进行操作。特别是在做一些带危险性的或损坏性的实验时, 应先通过教师的检查, 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意外与损坏, 如水沸腾实验、安全用电实验等。

5.重视“记”实验

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第11篇

一、激发学习兴趣

物理作为初中新加的一门学科,学生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困难的。首先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知识大都是直观形象的,而初中物理相对抽象,特别是理论知识大家更是难以理解。

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走向社会。例如,在讲物理的应用时,引用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等。有了这些情景的安排,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及时鼓励了学生,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意识。再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实验”以前通过多媒体播放了物体在水中的几种现象。首先出示了三张图片:(1)一个皮球漂浮于水上;(2)一艘满载货物的轮船(船身有一部分浸在水里);(3)一个沉浸水底的铁球。然后再引入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这样的引入,将生活中的现象和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一下引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注重实验导入

实验导入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被激发,并且通过形象直观的实验极大地引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实验导入的类型很多,同一节内容可以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选择的方法基本上是根据所授内容学生学习情况而定。我通常采用的实验导入方法有趣味奇异现象导入法和故事法等。比如,在讲大气压强时,我采用趣味奇异现象导入法是这样导入的:将带有吸盘的塑料挂钩水平压在玻璃板上,随后将预先准备好的物体挂在挂钩上,并依次增加重量,在其承受的范围内挂钩安然无恙,依然吸在玻璃上。俭省了螺丝钉、吸力胶,但效果照样非常好。又如,为什么高原上要用高压锅煮饭?那是因为高原上空气稀薄,压强相对较低,用高压锅才能达到既定压强,才能将饭煮好。再比如,在讲浮力时,我是用故事导入法引入的;再比如,在讲浮力时,我是用故事导入法引入的,吴国孙权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很是高兴,便叫来手下和小儿子曹冲来参观。大家都没见过大象,一看到大象,大家就都被大象的高大折服了,在大家惊叹之余,曹操不免兴奋地说这么大的大象有多重呢?文武百官这下犯了难,有的说,拿巨大的称来称;有的说,干脆把大象宰了,割成块称……还是小儿子有办法,来到河边借助大船先将大象赶上船,船停稳记下船和水面齐平的位置。再将大象赶下船,往船上装石头,直到船与先前水面相齐的位置,称出石头重量就称出了大象的重量。这样一来,大家就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奥秘,上课便会更加认真听课。

三、进行合作实验

我们现在一般实验课上都会采用教师讲授—演示—学生照做的操作步骤。学生做实验说白了就是在模仿老师的演示实验。没有创意、没有自主性。学生只要完全严格按照老师的步骤做,实验就能顺利完成。这样一来,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就被抹杀了。教师应在实验课上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教师讲解实验的相关注意事项,然后由学生自主做实验。同时,教师可以随时对学生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现场指导。这样一来,不仅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实验也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学生也在亲自动手中培养了探究能力。实验完毕后各个小组进行交流,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展示与讨论,并作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总结。在实验报告单上如实填写,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实验报告单千篇一律的现象发生。

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制教具、学具的活动,为合作实验教学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实验仪器,为物理教学创设了良好的实验条件,学生通过自制教具和学具,增长了才干,提高了动手能力。例如,没有平底试管,可用废旧的平底小药瓶来代替;没有弹簧秤,可发动学生用废钢丝绕制;没有溢水杯,也可以用在玻璃杯上套两个橡皮圈的方法代替等等。

总之,物理实验教学不但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索 第12篇

一、注重科学探究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学改变过去以书本为主、以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认知过程和对科学探究的兴趣,通过让学生对过程和方法的体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科学探究的素材,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思维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现在所倡导的学生探究活动与传统的学生实验是不同的,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所以学生的实践活动并不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师预先设定好的程序进行操作,更注重引导学生思考研究方法、设计研究方案和交流研讨探究的结果。

二、学习方式多样化

新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列为“三维目标”,强调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体验和对科学研究方法的感受。物理教学不能只局限于教材知识内容本身,而应结合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兴趣、能力、水平,开发多种多样的探究实践活动,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一方面应注意保护学生的这种问题意识,同时还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能力水平积极地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专题研究。在专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应自始至终积极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在研究方案的确定、如何查找资料、安全操作措施的制定等方面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三、巧用多媒体激发兴趣

多媒体可将语言、图像、文字等集于一体,使视听一体化,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观看中难以亲自操作的物理实验的图片或录像资料。多媒体还可以提供动态信息服务,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可根据自身需要提取有关实验数据,从被动模仿转变为主动参与,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丰富物理实验教学内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个性化教育,自主性教育,从而深化素质教育的内涵。另外,演示实验中可能会遇到实验现象不明显,能见度低,学生不能看到实验全过程等问题,应积极利用电教设备,增强实验效果,以利于学生理解反应原理和操作要点。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快捷的特点,呈现与研究问题相关的情景,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感性材料,激发兴趣,聚集思维指向,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现阶段的初中学生,特别是农村初中的学生,见识少,经历不够丰富,又刚学物理,可以帮助学习的材料就更少。要让学生对所研究的物理问题产生兴趣,就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

四、发散思维,引导创新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要通过教学物理知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课堂演示实验一定要达到最佳效果,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看得明明白白。教学中还要适当地补充一些演示实验让学生形成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得出结论的一般思路。实验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素质得以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探究兴趣。

五、注重心理素质培养

初中学生对演示实验大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此外,他们还具有较强的操作欲望。

研究表明,初中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其思维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因此物理教师应重视实验的教学,实施分层分组实验,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机会,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上一篇:文化蕴涵下一篇: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