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巴韦林疗效范文

2024-05-07

利巴韦林疗效范文(精选12篇)

利巴韦林疗效 第1篇

关键词:手足口病,利巴韦林喷剂,治疗

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感染性疾病,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均有致死病例报道,其早期防治较为重要。笔者应用利巴韦林喷剂对小儿手足口病患儿进行治疗观察,取得了较好的 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6例患儿均符合《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年版)》[1],其症状有发热,进食困难,手足皮肤疱疹,咽峡部疱疹及溃疡,治疗前均检查心肌酶谱和外周血液分析,心肌酶谱均正常,外周白细胞正常或升高,病程在发病后1~2d;年龄6个月~4岁,平均(2.3±0.27)岁。12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和对照组58例,2组性别、年龄和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组一般资料见表1。

1.2 治疗方法 2组均给予应用葡萄糖和维生素C静脉滴注以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应用利巴韦林喷剂(江苏天际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90803)6mg,每天4次,疗程1周;对照组应用抗病毒口服液(广州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为200905129)3~10ml,每天3次,疗程1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退热时间、主动进食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皮疹消退时间。

1.4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2d内体温恢复正常,饮食好转,咽峡部疱疹缩小,无溃疡形成;有效:4d内体温恢复正常,饮食好转,咽峡部疱疹缩小并逐渐消失,无溃疡形成;无效:治疗5d以上体温不能恢复正常,疱疹不愈,形成溃疡。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症状改善时间

治疗组在退热时间、主动进食时间、溃疡愈合时间明显短于比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疱疹消退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不良反应

2组病例1周后复查,外周白细胞计数均正常,未见骨髓抑制征象出现,未发现其他皮疹出现。

3 讨 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毒感染性疾病,婴幼儿好发,在深圳地区常年均见发病,其临床表现为发热,进食困难或拒食,手足皮肤疱疹,咽峡部疱疹及溃疡,部分严重的患儿并发肺、心、脑部损伤,严重影响患儿的生命安全[2,3,4]。目前,手足口病的治疗主要是抗病毒,对症处理,防治合并感染以及加强护理等措施,以期减轻症状,缩短病程,防止发生严重并发症。利巴韦林喷剂局部应用于小儿咽喉部,具有较好的抗病毒的作用。

利巴韦林是一种广谱的抗病毒药物,在小儿病毒感染性疾病中经常应用。其作用机理是在细胞内被腺苷激酶酸化,形成单磷酸,干扰肌苷酸脱氢酶活性,影响鸟苷酸合成,从而阻断DNA病毒复制。一般是静脉或口服等给药方式全身用药,容易产生胃肠部不适等并发症,或者抑制骨髓白细胞生成等不良反应。有报道应用利巴韦林雾化吸入治疗手足口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5]。本文应用利巴韦林喷剂直接喷雾在患儿咽喉部,局部抗病毒治疗,观察到患儿在退热时间、主动进食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以及皮疹消退时间等均短于对照组,表明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本文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利巴韦林喷剂无色无味,患儿依从性好,无明显不良反应,而且经济实惠,是治疗小儿手足口病较好的药物剂型。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S].2008.

[2]张寿斌,廖花,黄承辉,等.深圳237例手足口病肠道病毒血清型基因及临床特征[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8,10(1):38-41.

[3]谭红玉,潘小英,何秋苑,等.108例儿童手足口病肠道病毒感染状况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9,3(2):36.

[4]蔡栩栩,刘春峰,邢艳玲,等.重症手足口病(附三例报告)[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6,13(6):55.

利巴韦林片说明书 第2篇

【英文名称】RibavirinTablets

【拼音全码】LiBaWeiLinPian(NiuLan)

【主要成份】利巴韦林。

化学名:1-β-D-呋喃核糖基-1H-1,2,4-三氮唑-3-羧酰胺

分子式:C8H12N4O5

分子量:244.21

【性状】利巴韦林片(纽兰)为白色片。

【适应症/功能主治】适用于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肺炎与支气管炎,皮肤疱疹病毒感染。

【规格型号】0.1g*24s

【用法用量】口服1.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成人一次0.15g,一日3次,疗程7天。2.皮肤疱疹病毒感染成人一次0.3g,一日3次,疗程7天。3.小儿每日按体重10mg/kg,分4次服用,疗程7天。

【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贫血、乏力等,停药后即消失。较少见的不良反应有疲倦、头痛、失眠、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轻度腹泻、便秘等,并可致红细胞、白细胞及血红蛋白下降。

【禁忌】对利巴韦林片(纽兰)过敏者、孕妇禁用。

【注意事项】1.有严重贫血、肝功能异常者慎用。2.对诊断的干扰:口服利巴韦林片(纽兰)后引起血胆红素增高者可高达25%。大剂量可引起血红蛋白量下降。3.尽早用药。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病初3日内给药一般有效。利巴韦林片(纽兰)不宜用于未经实验室确诊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患者。4.长期或大剂量服用对肝功能、血象有不良反应。

【儿童用药】6岁以下小儿口服剂量未定。

【老年患者用药】老年人不推荐应用。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1.利巴韦林片(纽兰)有较强的致畸作用,家兔日剂量1mg/kg即引起胚胎损害,故禁用于孕妇和有可能怀孕的妇女(利巴韦林片(纽兰)在体内消除很慢,停药后4周尚不能完全自体内清除)。2.少量药物由乳汁排泄,且对母子二代动物均具毒性,因此哺乳期妇女在用药期间需暂停哺乳,乳汁也应丢弃。由于哺乳期妇女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具自限性,故利巴韦林片(纽兰)不用于此种病例。

【药物相互作用】利巴韦林片(纽兰)与齐多夫定同用时有拮抗作用,因利巴韦林片(纽兰)可抑制齐多夫定转变成活性型的磷酸齐多夫定。

【药物过量】大剂量应用可致心脏损害,对有呼吸道疾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病或哮喘者)可致呼吸困难、胸痛等。

【药理毒理】药理广谱抗病毒药。体外具有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甲肝病毒、腺病毒等多种病毒生长的作用,其机制不全清楚。利巴韦林片(纽兰)并不改变病毒吸附、侵入和脱壳,也不诱导干扰素的产生。药物进入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迅速磷酸化,其产物作为病毒合成酶的竞争性抑制剂,抑制肌苷单磷酸脱氢酶、流感病毒RNA多聚酶和mRNA鸟苷转移酶,从而引起细胞内鸟苷三磷酸的减少,损害病毒RNA和蛋白合成,使病毒的复制与传播受抑。对呼吸道合胞病毒也可能具免疫作用及中和抗体作用。

【药代动力学】口服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约45%,少量可经气溶吸入。口服后1.5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血药峰浓度(Cmax)约1~2mg/L。小儿每日以面罩吸药2.5小时共3天,平均血药峰浓度(Cmax)为0.2mg/L;每日吸药20小时共5天,平均血药峰浓度(Cmax)为1.7mg/L,与血浆蛋白几乎不结合。药物在呼吸道分泌物中的浓度大多高于血药浓度。药物能进入红细胞内,且蓄积量大。长期用药后脑脊液内药物浓度可达同时期血药浓度的67%。利巴韦林片(纽兰)可透过胎盘,也能进入乳汁。在肝内代谢。血消除半衰期(t1/2?)约为0.5~2小时。利巴韦林片(纽兰)主要经肾排泄。72~80小时尿排泄率为30%~55%。72小时粪便排泄率约15%。药物在红细胞内可蓄积数周。

【贮藏】遮光,密封保存。

【包装】24片/盒。

【有效期】24月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9817

【生产企业】湖北纽兰药业有限公司

利巴韦林片(纽兰)的功效与作用利巴韦林片(纽兰)适用于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肺炎与支气管炎,皮肤疱疹病毒感染。

利巴韦林片服用常见问题

问:利巴韦林片有什么不良反应?

利巴韦林疗效 第3篇

【关键词】热毒宁注射液;利巴韦林;小儿手足口病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Reduning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Ribavirin Inj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Methods We chose 128 patients with hand foot mouth disease in our department from October 2011 to October 2014,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64 cases in each group, Were given rehydration, fever and other conventional treatment,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intravenous infusion of Ribavirin Injection, The study group was additionally given Reduning Injection, 5 days later, the clinical effects and adverse reaction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6.88% in the study group and 85.94%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wo groups of patients in each of the 1 cases of adverse reactions, did not do special treatment are improved. Conclusion Reduning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ribavirin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curative effect and adverse reactions did not increase, it is worthy of further promotion.

Keywords Reduning injection; Ribavirin Injection; HFMD

【中圖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014-01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最常见的病毒为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1]。多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临床特征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手、足、口腔黏膜处出现米粒大小疱疹,可伴有流涕、咳嗽、食欲减退等症状,个别患者伴有心肌炎、肺水肿、脑膜炎等[2]。传染源为患者或隐性感染者,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口或空气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过的水源、食物、日常用品等,均可能发病[3]。此次研究采用热毒宁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0月至2014年10月我科诊治的手足口病患儿12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4例,所有入选者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4](2010版),入院时手足处可见疱疹,口腔内有口腔溃疡。研究组中男28例,女36例;年龄10月-5岁,平均年龄为(3.2±0.2)岁;就诊时发病时间0.5-3天。对照组中男25例,女39例;年龄6月-5.8岁,平均年龄为(3.1±0.4)岁;就诊时发病时间0.5-3.5天。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所有入选者均给予退热、补液等对症处理,口腔疼痛不能进食者根据情况给予液体补充能量,伴有感染者给予抗感染治疗。对照组单独使用利巴韦林注射液10mg/k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研究组再此基础上加用热毒宁注射液0.6ml/k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5d后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有无不良反应。

1.3 疗效判定标准[5]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疱疹消退,生命体征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疱疹明显减少。有效:临床症状好转,疱疹较前减少。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疱疹较前增多。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88%,2例无效,因入院时临床症状较重治疗1d后建议转入上级医院治疗。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94%,其中3例转入上级医院治疗。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7,P<0.05)。详情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例数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研究组6443154262(96.88)

对照组64291610955*(85.94)

注:与对照组相对,*P<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在治疗过程中研究组有1例出现恶心,未做特殊处理后好转。对照组中有1例出现食欲减退,未做特殊处理治疗结束后好转。

3 讨论

手足口病又名发疹性水泡性口腔炎,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多发传染病,夏秋季高发,冬季较少,主要致病原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其中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临床以手、足、口出现水疱疹为特征,本病一般预后良好,但是重症病例合并神级系统并发症居多,易引起致命性损伤,因此早期诊断及治疗及其重要。

目前主要使用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利巴韦林是1970年发现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的药物,对多种RNA病毒和DNA病毒有抑制作用。利巴韦林在发挥广泛治疗作用的同时,副作用也日益受到关注。有研究指出该药可导致白细胞减少和贫血,大剂量应用可损害心肌[6-7]。热毒宁注射液是由青蒿、金银花、栀子组成的中药注射剂,具有抗炎、抗病毒、清热解毒的功效。青蒿是清热、解暑、退热、凉血的良药,还具有促进机体细胞的免疫作用。金银花功效主要是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痈疽疔毒等,可增强免疫力。栀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的功效。三药合为一剂,具有解热、抗病毒、抗炎、镇痛及提高免疫等功效。中医用药一般以复方制剂为主,多味中药材配伍使用,可达到增效、减毒,扩大治疗范围的效果[8]。中药复方有效成分复杂,副作用少,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等特点,已在临床上广泛使用。此次研究中采用热毒宁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94%,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中各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未做特殊处理后均好转。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热毒宁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确定,不良反应少,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林海波,王世俊,司徒超,等.小儿手足口病124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3,(2):30-31.

[2] 李硕.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特征及诊治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5):3333-3334.

[3] 林社润.小儿手足口病的传染预防措施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3):142-14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2,19(19):9-11.

[5] 何广吉.中西医结合治疗49例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22(15):80-80.

[6] 劉劲,梁玉华.警惕利巴韦林引起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8, 25(7):678-679.

[7] 段秀芳,唐珺.超剂量应用利巴韦林致小儿急性心肌损害[J].临床误诊误治,2002,15(1):69-69.

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观察 第4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9年4月16日~5月26日来我院门诊治疗的164例手足口病普通型患儿, 均符合手足口病普通型诊断标准, 男85例, 女79例;年龄5个月~4岁。

1.2 方法

采用随机化分组的原则, 把手足口病患儿分为两组, 治疗组以静脉滴注利巴韦林为主, 10~15 mg/ (kg·d) , 1次/d, 共71例;对照组以采用口服利巴韦林治疗为主, 10~15 mg/ (kg·d) , 分3次口服, 共93例, 其他一般处理方法相同, 以观察治疗轻型手足口病的疗程及发展为重症的比例是否相同。治愈标准均为体温正常, 疱疹消退, 无其他不适表现。治疗过程中若出现以下情况视为发展为重症: (1) 持续高热不退; (2) 肌无力、肢体抖动、抽搐等加重, 意识障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脑膜刺激征阳性; (3) 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末梢循环不良、血压异常; (4) 呼吸困难或节律不整、发绀, 肺部湿啰音增多或出现肺实变体征; (5)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15×109/L) 或显著降低 (<2×109/L) ; (6) 血糖明显升高 (>9 mmol/L) ; (7) 胸片异常在短期内明显加重[1]。

2 结果

见表1。

经统计学分析, 两种不同的给药途径治疗手足口病无显著性差异 (χ2=3.7, P>0.05) 。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丙类传染病, 一般全年均有发生, 5~7月为高发期。手足口病 (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 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 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臀部等多个部位的皮疹、溃疡, 个别患者可引起脑膜脑炎、心肌炎、肺水肿等致命性并发症[2]。无合并症患儿预后良好, 一般7~10 d自愈。从近几年流行情况来看, 自1981年起, 在上海、北京、福建等地有少数病例零星报道, 但缺乏病原学支持;1983年天津发生COXA16引起的手足口病爆发流行, 5~10月发生了7 000余例, 经过2年散发流行, 1986年又出现爆发, 两次爆发的发病率分别达2.3%和1.9%;1999年5~9月, 深圳市南山区出现59例临床确诊和7例PCR (+) ;2007年山东省临沂市爆发流行, 后波及山东全省, 共报告39 606例;2008年3月, 安徽省阜阳市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手足口病疫情, 累计报告手足口病4 929例, 其中22例死亡。安徽、广东、山东、浙江、上海等省市都有报告病毒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 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4岁以内占85%~95%[3]。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 或为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大多数患者发病时, 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 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 (疹子周围可发红) , 口腔黏膜出现疱疹和 (或) 溃疡, 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痛等症状, 临床类型以普通型为多。少数患者病情较重, 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 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病原主要是肠道病毒柯萨奇 (COX) 病毒A16, 其次与COX2A427、A9、A10等有关, 亦可由埃可病毒 (ECHO 271) 引起[4]。肠道病毒群属RNA病毒类的小RNA病毒科[5], 病毒寄生于宿主细胞内, 依赖宿主细胞提供营养物质、能量和生物合成场所。在病毒核酸控制下合成病毒核酸和蛋白质, 然后在胞质内装配为成熟的感染性病毒体, 以各种方式自细胞释出而感染其他细胞。抗病毒感染的途径很多, 如直接抑制或杀灭病毒、干扰病毒吸附、阻止病毒穿入细胞、抑制病毒生物合成、抑制病毒释放或增强宿主抗病毒能力等。利巴韦林是抗病毒药物的一种, 对RNA病毒有效。利巴韦林半衰期为0.5~2 h, 每天需静推2次方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 若每天静滴1次抗病毒药物, 血药浓度变化较大, 不能持续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 而口服药物是分次口服, 可以保持较稳定的血药浓度, 但影响口服药物吸收的因素较多, 剂型的崩解及药物的溶解常是限速步骤, 另外, 胃内容物、胃排空速度、胃肠蠕动情况也会影响药物的吸收。普通型者主要是门诊治疗, 对于不同的给药途径对疗程及预后是否也有影响, 笔者观察了164例普通型手足口病患者, 其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为此, 笔者建议, 没有昏迷、抽搐、呕吐的普通型手足口病患者, 尽量采用口服给药, 它方便、经济、安全, 适用于大多数患者, 疗效也不比静脉应用差;缺点在于吸收较慢, 且不规则;手足口病本身为自限性疾病, 抗病毒药物能否影响其疗程及预后, 未做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型的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是否相同。方法:观察2009年4月16日~5月26日我院门诊就诊的手足口病普通型患儿, 分别采用口服利巴韦林和静脉滴注两种途径, 以观察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是否相同。结果:两种不同的给药途径治疗手足口病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不同剂型的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相同。

关键词:手足口病,利巴韦林,给药途径,疗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机构手足口病诊疗技术指南 (试行) [S].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肠道病毒 (EV71) 感染诊疗指南[S].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EV71病毒背景资料[S].2008.

[4]刘辅仁.实用皮肤科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23-224.

汇仁利巴韦林片说明书 第5篇

通用名:利巴韦林片

生产厂家: 江西汇仁药业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538

药品规格:100mg*24片

药品价格:¥7.5元

利巴韦林片说明书

【通用名称】利巴韦林片

【商品名称】利巴韦林片(汇仁)

【英文名称】RibavirinTablets

【拼音全码】LiBaWeiLinPian(HuiRen)

【主要成份】利巴韦林片(汇仁)主要成份为利巴韦林。

化学名:1-b-D-呋喃核糖基-1H-1,2,4-三氮唑-3-羧酰胺

分子式:C8H12N4O5

分子量:244.21

【性状】利巴韦林片(汇仁)为白色片。

【适应症/功能主治】适用于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肺炎与支气管炎,皮肤疱疹病毒感染。

【规格型号】100mg*24s

【用法用量】口服1.用于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成人一次0.15g,一日3次,连用7天。2.用于皮肤疱疹病毒感染:成人一次0.3g,一日3次,连用7天。

【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贫血、乏力等,停药后即消失。较少见的不良反应有疲倦、头痛、失眠、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轻度腹泻、便秘等,并可致红细胞、白细胞及血红蛋白下降。

【禁忌】对利巴韦林片(汇仁)过敏者、孕妇禁用。

【注意事项】1.有严重贫血、肝功能异常者慎用。2.对诊断的干扰:口服利巴韦林片(汇仁)后引起血胆红素增高者可高达25%。大剂量可引起血红蛋白含量下降。3.尽早用药。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病初3日内给药一般有效。利巴韦林片(汇仁)不宜用于未经实验室确诊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患者。4.长期或大剂量服用对肝功能、血象有不良反应。

【儿童用药】尚不明确。

【老年患者用药】老年人不推荐应用。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1.利巴韦林片(汇仁)有较强的致畸作用,家兔日剂量1mg/kg即引起胚胎损害,故禁用于孕妇和有可能怀孕的妇女(利巴韦林片(汇仁)在体内消除很慢,停药后4周尚不能完全自体内清除)。2.少量药物由乳汁排泄,且对母子二代动物均具毒性,因此哺乳期妇女在用药期间需暂停哺乳,乳汁也应丢弃。由于哺乳期妇女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具自限性,故利巴韦林片(汇仁)不用于此种病例。

【药物相互作用】利巴韦林片(汇仁)可一直齐多夫定转变成活性型的磷酸齐多夫定,因此,利巴韦林片(汇仁)与齐多夫定同用时有拮抗作用。

【药物过量】大剂量应用可致心脏损害,对有呼吸道疾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病或哮喘者)可致呼吸困难、胸痛等。

【药理毒理】药理学:广谱抗病毒药。体外具有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甲肝病毒、腺病毒等多种病毒生长的作用,其机制不全清楚。利巴韦林片(汇仁)并不改变病毒吸附、侵入和脱壳,也不诱导干扰素的产生。药物进入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迅速磷酸化,其产物作为病毒合成酶的竞争性抑制剂,抑制肌苷单磷酸脱氢酶、流感病毒RNA多聚酶和mRNA鸟苷转移酶,从而引起细胞内鸟苷三磷酸的减少,损害病毒RNA和蛋白合成,使病毒的复制与传播受抑。对呼吸道合胞病毒也可能具免疫作用及中和抗体作用。毒理学:动物实验发现利巴韦林片(汇仁)可诱发乳房、胰腺、垂体和肾上腺良性肿瘤,但对人体的致癌性并未肯定。药物对仓鼠等动物可引起头颅、腭、眼、颌、骨骼和胃肠道的畸形,子代成活减少,但灵长类动物实验并未发现药物对胎仔的影响。给予小鼠、大鼠和猴口服利巴韦林,剂量分别为30、36和120mg/kg或持续4周以上(相当于人用剂量:给予体重为5kg的儿童4.8、12.3和111.4mg/kg,或者体重为60kg成人2.5、5.1和40mg/kg。以上均按体表面积折算),出现心脏损伤。

【药代动力学】口服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F)约45%,少量可经气溶吸入。口服后1.5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血药峰浓度(Cmax)约1~2mg/L。小儿每日以面罩吸药2.5小时共3天,平均血药峰浓度(Cmax)为0.2mg/L;每日吸药20小时共5天,平均血药峰浓度(Cmax)为1.7mg/L,与血浆蛋白几乎不结合。药物在呼吸道分泌物中的浓度大多高于血药浓度。药物能进入红细胞内,且蓄积量大。长期用药后脑脊液内药物浓度可达同时期血药浓度的67%。利巴韦林片(汇仁)可透过胎盘,也能进入乳汁。在肝内代谢。血药消除半衰期(t1/2)约为0.5~2小时。利巴韦林片(汇仁)主要经肾排泄。72~80小时尿排泄率为30%~55%。72小时粪便排泄率约15%。药物在红细胞内可蓄积数周。

【贮藏】密封保存。

【包装】铝塑板,24片/板×1板/盒。

【有效期】24月

【执行标准】中国药典版二部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33538

【生产企业】江西汇仁药业有限公司

利巴韦林片(汇仁)的功效与作用利巴韦林片(汇仁)适用于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肺炎与支气管炎,皮肤疱疹病毒感染。

利巴韦林片服用常见问题

问:

利巴韦林的副作用

答:

1.大剂量长期使用可引起白细胞减少、贫血、血清转氨酶和胆红素升高。

2.患儿肌肉或静脉注射该药可出现过敏反应,表现为红色丘疹、荨麻疹、支气管哮喘、输液样反应等。改用雾化吸入可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

3.可致畸,故孕妇,尤其是妇女妊娠早期禁用。

4.可引起低血压、视力模糊、头晕、乏力等不良反应,老年人要慎用。

利巴韦林疗效 第6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208-02

[摘要]目的:观察利巴韦林气雾剂联用甘露解热口服液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18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静脉点滴,治疗组给予利巴韦林气雾剂联合甘露解热口服液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发热持续时间,皮疹持续时间,转为符合住院标准的病例比率。结果:治疗组发热持续时间,皮疹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转为符合住院标准的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巴韦林气雾剂联用甘露解热口服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确定,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利巴韦林气雾剂;甘露解热口服液;小儿;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5岁以下儿童常见病,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均有流行,2008年5月国家卫生部将其列入丙类传染病,手足口病属自限性疾病,大多预后良好,无特效治疗,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现将2009年4月-5月本院手足口病隔离区留观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病人总数218例,其中男130例,女88例,年龄6月~7岁,其中<1岁42例,1~3岁120例,3~5岁41例,>5岁15例,体温<37.5℃179例,37.5℃~38.5℃39例,所有病人均符合手足口病病人门诊留观标准:病程48小时内,体温375℃~38.5℃之间;睡眠时间正常;无呕吐,肌阵挛、烦躁、惊厥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可见典型皮疹,精神可,面色正常,呼吸、脉搏在正常范围,心肺听诊正常,脑膜刺激征(-),病理反射(-)(<3岁以内者除外);外周血象WBC<12×109/L;不合并其他感染。

1.2方法:将218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108例,其中男66例,女42例,年龄<1岁20例,1~3岁57例,3~5岁21例,>5岁7例,体温<37.5℃88例,37.5℃~38.5℃20例;治疗组110例,其中男64例,女46例,年龄<1岁22例,1~3岁63例,3~5岁20例,>5岁8例,体温<375℃91例,37.5℃~38.5℃19例,两组发病年龄、体温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10~15mg/kg•d,治疗组给予利巴韦林气雾剂,首次使用1小时内喷4次,一次2-3揿,以后每2小时1次,共4次(下午起喷)或8次(上午起喷),第2天,每2小时1次,共喷10次,第3、4、5天每天4次,每次2-3揿,联用甘露解热口服液,年龄1~3岁10mlq6h,年齡4~6岁20mlq6h,两组同时给予补充维生素C及多饮水,补充液体等对症处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体温,呕吐、多睡、精神差、肌阵挛、烦躁、惊厥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表现;面色苍白、呼吸快,脉博快超过正常范围,心肺听诊无异常;脑膜刺激征阴性,病理反射阴性(3岁以内者除外);外周血象WBC>15×109/L,合并其他感染;有以下项中任何2项者收入住院;病程72小时之内,体温虽不超过38.5℃,但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睡眠时间虽不多,但精神萎靡;外用血WBC在12×109/L-15×109/L之间,呕吐1~2次。

2结果

见表1。

统计学结论:经u检验,治疗组患儿的发热持续时,皮疹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而转为符合住院标准的比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驰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者病情进展快,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呼吸循环衰竭导致死亡。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的某些血清型,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肠道病毒传染性强,可通过空气飞沫、唾液、粪便、污染水和食物等多途径进行传播,在短时间内造成流行。

手足口病发生于夏秋季,好发于学龄前儿童,尤以一两岁小儿多见,年长儿感染症状较轻,除手、足和口腔粘膜疱疹或溃疡外,可伴全身症状,如发热、纳呆、腹痛、大便秘结或不畅等。

症状轻者1周左右皮疹消退,不留瘢痕,无色素沉着而痊愈,中医学认为,手足口病是外感时邪疫毒与肺心脾经内蕴湿热(毒)相搏,“随其虚处而所著”外泄郁结肌表所致。肺主表,人身之华盖,风湿疫邪,首犯肺卫,肺气失宣,邪正交争则发热,脾主肌肉四肢,运化水湿及水谷精微,时疫之邪与脾经内蕴湿热相搏结,外泄于体表,则可见手、足、口红斑或疱疹,咽喉为胃之门户,时疫之邪与内蕴湿毒相搏结,上蒸口腔、咽喉,故口腔粘膜,咽喉见疱疹或溃疡,舌为心之苗,心脾两经湿热与邪毒循经上犯,则见舌面疱疹。湿热病毒和时邪疫毒多从口鼻而入,自鼻而入者,首犯肺卫,肺气失宣,出现肺卫表证;从口而入者,先犯脾胃,出现纳运失调等脾系症状,本病多发于夏秋季,中医学认为,夏季暑邪当令,最易伤人,特别是小儿时期,神怯气弱,气血未充,脏腑未坚,不能抗御暑邪,一旦被暑邪所侵,正不胜邪时可卒然发病[1]。邪毒初犯,肺气失宣,卫阴被遏,脾气失健,胃失和健,则发热咳嗽、流涕、口痛、纳差、恶心、呕吐、泄泻等症,邪毒蕴郁,气化失司,水湿内停,与毒相搏,外透肌表,则发疱疹。感邪轻者,疱疹仅见于手足,肌肤及口咽部,分布稀疏,全身症状轻微,若感邪较重,毒热内盛。则疱疹波及四肢、臀部,且分布稠密,根盘红晕显著,全身症状深重。

利巴韦林疗效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4例均为2007年12月至2009年4月在本院门诊部就诊治疗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 所有患者符合《实用内科学》第12版的标准, 取起病在2d以内、有发热、部分伴有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 查体咽部充血、部分患者双扁桃体肿大但双肺听诊均无音,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白细胞总数不高于12×109/L, 分类淋巴细胞比例增多者。将其随机平均分为2组, 观察组42例, 男性22例, 女性30例;年龄2~70岁, 平均45.2岁;对照组42例, 男性25例, 女性27例;年龄7个月~66岁, 平均42.8岁;2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观察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特点

临床主要症状为发热, 体温37~38℃20例, 38~39℃40例, 39℃以上24例。84例中有不同程度的咽喉肿痛40例, 鼻塞流涕12例, 头痛6例, 呕吐腹痛4例, 大便干燥3例;按常规给84例患者进行血常规和胸部听诊检查, 血中自细胞正常或偏低70例, 白细胞增高者14例, 胸部听诊正常, 符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

1.3 治疗方法

2组均应用阿奇霉素0.5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中每天1次静脉滴注。观察组应用利巴韦林注射液0.5g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静脉滴注, 每天1次, 疗程3~5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喜炎平注射液50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 (30~60滴/min) , 每天1次。疗程同观察组。

1.4 观察指标

(1) 症状及体症变化; (2) 实验室、影像学检查:包括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X线胸片检查: (3) 不良反应:包括发生时间、表现、处理经过和转归。

1.5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治疗5d内, 退热且不再回升, 流涕、咳嗽症状完全缓解等。有效:治疗5d内, 伴温度下降或正常流涕、咳嗽症状明显减轻。无效:治疗5d内, 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甚或加重。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6%,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6.2% (见表1) , 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 2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不良反应

2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肝肾功能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异常。

3 讨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内科最常见疾病, 包括以急性鼻咽炎为主的普通感冒、急性鼻窦炎、中耳炎、扁桃咽炎、喉炎、会厌炎等。且90%为病毒感染所致。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发生, 以溶血性链球菌多见, 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如无并发症, 一般经5~7d痊愈。严重者可并发急性鼻窦炎、中耳炎、气管一支气管炎, 甚至心肌炎等。常规治疗以抗病毒、抗炎对症支持等处理。

利巴韦林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 可被细胞内腺苷激酶磷酸化形成利巴韦林单磷酸和利巴韦林三磷酸, 抑制病毒DNA聚合酶活性, 阻断DNA的病毒复制, 对多种DNA和RNA病毒有效。但利巴韦林对血液系统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利巴韦林对腺苷激酶依赖性强易产生耐药性, 从而使临床应用受到影响。在本组中, 我们将84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着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 分别用炎琥宁和利巴韦林进行了治疗, 对比了2组的疗效。结果表明,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2%。经统计学处理,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说明利巴韦林的疗效显著好于炎琥宁,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冯旰珠, 周锋, 黄茂, 等.热毒宁对流感病毒FM1的抑制作用[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7, 26 (9) :663~667.

[2]李玉光, 张罗献, 王凯, 等.痰热清注射液联合头孢哌酮注射液治疗下呼吸道感染50例[J].中医研究, 2004, 17 (6) :8.

[3]陈淑君, 柳锡永, 朱笑频.更昔洛韦联合西眯替丁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观察[J].儿科药学杂志, 2005, 11 (3) :44~45.

利巴韦林疗效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2年3~11月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288例, 所有患儿均符合卫生部发布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年版) 临床诊断标准[2], 均有发热, 病程<2d。男性162例, 女性126例, 年龄均为5岁以下。按入院先后顺序把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在性别、年龄、入院体温、就诊时间及皮疹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 (济南利民制药, 批号:1112236411) (10~15) mg/ (kg.d) +5%葡萄糖注射液 (青州尧王制药, 批号:3B12022401) (100~250) ml静滴, 1日1次, 常规补充维生素及电解质, 合并细菌感染者均给予头孢噻肟 (山东鲁抗制药, 批号:11120313) , 治疗组加用痰热清 (上海凯宝药业, 批号:1201212) (0.3~0.5) ml/kg.d+5%葡萄糖注射液 (青州尧王制药, 批号:3B12022401) (100~250) ml, 静滴, 1日1次。

1.3 观察方法

观察2组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和治疗效果。

1.4 疗效标准

以用药后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皮疹消退时间评估疗效。显效:1~3d, 退热、退疹;有效:4~5d, 退热退疹;无效:>5d, 仍不退热退疹。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统计软件SPSS13.0,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退热效果见表1

结果显示治疗组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实验数据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组的退热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退疹效果见表2

结果显示治疗组退疹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实验数据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退疹总有效率, 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3 不良反应

在治疗过程中, 2组均未发生皮疹、寒战、发热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一系列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世界多国发生较大规模流行, 我国[3]1981年在上海始发本病。其病 (上接535页) 原以EV71和Cox16最为常见[4]。EV71引起重症较多[5]。手足口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 大多数病例能在1周左右自愈, 预后良好。少数病程进展, 发展成重症者, 可危及生命。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腔及臀部周围斑丘疹、疱疹或溃疡, 部分患儿出现脑炎、肺水肿、心肌炎、循环障碍等严重并发症, 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为主要死因。手足口病主要疗法是抗病毒治疗, 目前临床上主要应用利巴韦林[6]。利巴韦林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 对多种DNA与RNA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理主要是药物进入细胞内, 经过腺苷激酶磷酸化后, 形成单磷酸, 干扰鸟苷酸合成, 进而阻断DNA和RNA病毒复制, 并通过抑制DNA聚合酶活性来抑制蛋白质合成达到抗病毒作用, 文献报道[7], 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有较好疗效。但大剂量应用, 容易使患儿心肺受损以致引起呼吸困难, 且易产生耐药、白细胞减少、骨髓抑制、致畸等毒副作用。

祖国医学[8]认为, 手足口病属于“温病”范畴, 为疫毒时邪, 内伤温热蕴结, 心火炽盛所致。痰热清是2010年卫生部颁发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中中医治疗推荐用药, 由黄芩、山羊角、连翘、熊胆粉与金银花5味提取物组成, 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抑制炎性细胞活性、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9]。有文献[10]报道, 用痰热清治疗手足口病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可有效缩短患儿的退热时间及退疹时间。我们使用痰热清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 治疗组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及疗效上均优于对照组, 说明两者联合有协同作用, 可明显缩短病程, 提高治疗效果, 且痰热清在应用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扈维勇, 郭向东.胸腺肽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疗效观察.中国药师, 2012;15 (1) :99~10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 0 1 0年版) [J].国际呼吸杂志, 2010;30 (24) :1473~1475

[3] 马金海, 刘静, 陆彪.手足口病的诊断与治疗现状.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9;17 (4) :442~444

[4] 刘志慧.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手足口病患儿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中国医药导刊, 2013;15 (9) :1469~1470

[5] Zhu QR, Huang LM, Yang SD, et al.Clinical staging and managing strategy of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J].Chin J Evid Based Pedaitr, 2009;4 (3) :241~248

[6] 付迎新.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儿童手足口病疗效观察.中国临床医生, 2012;40 (6) :49~51

[7] 张宝华.病毒灵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观察[J].中华现代儿科杂志, 2007;4 (3) :254~255

[8] 吴群, 刘小兵, 张义翠, 等.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疗效观察.医学信息, 2011;24 (5) :2578~2579

[9] 文晓飞.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1 2 0例临床观察.内蒙古中医药, 2013;1 (7) :48~49

利巴韦林疗效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病例均有手足口病典型的体征与症状, 诊断符合最新版《实用儿科学》的诊断标准[3]。所选病例为2010年10月—2013年9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共162例, 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 (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组) 82例及对照组 (利巴韦林治疗组) 80例。治疗组男43例, 女39例, 平均年龄 (3.4±0.6) 岁, 病程1~4d, 平均 (2.0±0.5) d;对照组中, 男37例, 女43例, 平均年龄 (3.6±0.4) 岁, 病程1.5~3.5d, 平均 (2.5±0.5) d。所选病例皮肤及手足、口腔等部位黏膜均出现疱疹及斑丘疹样损害, 肘部、膝盖及臀部偶有损害。两组患儿在病程、病情严重程度、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所选病例均行血液分析检查, 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或不高, 淋巴细胞增高, 中性粒细胞正常或偏低, 并排除合并有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者。

1.2 治疗方法

两组病例均行西医基础治疗, 补充维生素B6和水溶性维生素C, 伴发热者, 体温≥38.5℃即予降温退热处理, 两组患儿均予注射用利巴韦林 (杭州民生药业有限公司, 批号:1208162) 10~15mL/ (kg·d) 加入10%或5%葡萄糖注射液100或250mL静脉滴注, 2次/d, 连用7d。治疗组在静脉滴注利巴韦林的基础上加用喜炎平注射液 (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 批号:2012123002) 5~10mg/ (kg·d) (最大剂量为50mg/d) , 连用7d。

1.3 观察项目

用药后皮疹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及平均住院天数。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4]中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患儿无其他并发症, 皮疹消退, 无新皮疹出现, 体温恢复正常;有效:患者无其他并发症, 原有皮疹消退, 但仍有皮疹散发出现, 体温疾病稳定;无效:患儿出现其他并发症, 原有皮疹不消退反而加重, 仍有发热。并发症是指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症状体征。

1.5 统计学方法

统计使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交叉表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用t检验, 不符合正态分布的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结果见表1。

(n)

注: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治疗组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及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两组住院时间及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结果见表2。

(±s, d)

注: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皮疹消失时间和退热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且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 好发于学龄前儿童, 以发生在口腔内、足趾、手掌水疱为特征, 大多数病例临床症状早期表现不典型, 容易被首诊医生忽略, 而其病情进展凶猛, 容易并发循环、呼吸衰竭而在短时间内致患儿死亡, 治疗难度较大[5]。目前对手足口病的治疗多以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尚无特异性疗法。本研究采用利巴韦林作为抗病毒药物治疗该病, 利巴韦林是广谱抗病毒药物, 对多种RNA及DNA病毒均有抑制作用, 其作用机制是直接作用于RNA抑制蛋白的合成, 抑制DNA聚合酶活性, 阻断RNA和DNA病毒复制, 通过药物进入细胞后被腺苷激酶磷酸化成单磷酸, 影响鸟苷酸合成和干扰肌苷单磷酸脱氢酶活性。但该药对病毒腺苷酶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易产生耐药性, 且具有致白细胞减少、骨髓抑制的副作用[6]。因此, 寻求治疗手足口病更安全有效的方法极为重要。

手足口病在祖国医学中属于“温病”、“时疫”范畴, 其病因为感受疫毒, 心火炽盛, 内伤湿热蕴结;病机为肺气失宣, 卫气被遏, 外感时邪疫毒;病位在心、脾、肺三脏;临床主要症状为发热、流涕、咳嗽、呕吐、恶心等, 由于心经火盛, 加之素体湿热内蕴, 内外交争, 脾胃湿热熏蒸于四肢, 心经火邪上蒸口舌, 故发为疱疹[7]。喜炎平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为水溶性穿心莲内酯, 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喜炎平对多种病毒有灭活作用, 能增强机体免疫力, 且能解热抗炎, 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儿科, 疗效确切[8]。

本研究表明, 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能缩短平均住院时间, 减少皮疹消退时间及发热时间, 使患儿快速恢复健康, 且用药安全。因此, 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成松, 赵顺英.手足口病的流行概况和应对策略[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9, 24 (6) :419-421.

[2]孙立梅, 邓爱萍, 康敏, 等.2009-2010年广东省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 2011, 37 (4) :9-13.

[3]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807.

[4]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S].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8:172.

[5]陶建平, 杨思达, 邓力, 等.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9, 24 (6) :423-424.

[6]万瑞香, 隋忠国, 李自普.新编儿科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75.

[7]殷子斐, 苏永华, 胡玉芝.手足口病的中医治疗[J].中医儿科杂志, 2008, 4 (1) :51-55.

利巴韦林疗效 第10篇

关键词:普通干扰素,聚乙二醇α-2a干扰素,利巴韦林,丙型肝炎

慢性丙型肝炎遍及全球且极其严重, 因此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而干扰素目前又被公认为有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药物。本研究观察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和聚乙二醇α-2a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通过治疗前后及过程中分别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及HCV-RNA含量来获得生化学应答和病毒学的情况进行比较两组的近期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5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 男24例, 女26例, 年龄为35~65岁, 平均49.5岁, 均为我院住院患者, 均符合2009年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所有病例病程超过3个月, 治疗前血清ALT正常或高于正常值, 抗HCV阳性, HCV-RNA值高于正常值以上;HBV血清标志物2例阳性;有输血制品史者13例。

1.2 治疗方法普通干扰素组:普通干扰素α-2a 500万U, 皮下注射, 每周3次。对照组:派罗欣180μg, 皮下注射, 每周1次。两组均口服利巴韦林600--1200mg/d。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 两组患者的可比性良好。50例患者均接受超过3个月疗程的治疗。其中普通干扰素 (长海扶康, 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 。除干扰素和利巴韦林外, 所有患者均未接受其他抗病毒药物。在干扰素治疗3个月的过程中, 密切观察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 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3个月中采集患者血清标本, 进行HCV-RNA等项目的检查, 必要时进行腹部彩超等检查, 了解和评价患者的疗效。

1.3 患者血清病毒标志物、HCV-RNA均由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PCR室检测。

1.4 疗效评价标准完全应答:ALT持续正常, HCV-RNA持续阴转;部分应答:ALT持续正常, 但HCV-RNA数值下降>1*102copies/L, 未转阴。无应答:ALT有波动, 未持续正常, 但HCV-RNA无明显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2统计学软件中χ2检验进行分析, P<0.05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见表1。

在对两组治疗3个月末时患者病毒学应答情况的比较中, 两组的近期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P>0.05)

2.1 疗效判定

50例均安全完成治疗, 其中35例中有94.3% (33/35) 、5.7% (2/35) 、0% (0/35) 的患者表现为完全应答、部分应答、无应答;15例中93.3% (14/15) 、6.7% (1/15) 、0% (0/20) 。

3 讨论

众所周知, 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是全球面临的共同难题, 目前全世界约有5亿丙肝感染者, 死亡人数也正以每年100万的人数逐年递增。患者一旦感染丙型肝炎病毒, 很易转变为慢性感染过程, HCV持续感染20年后发生肝硬化率约为10%-15%, 感染30年后HCV相关的HCC发生率为1%~3%[1]。HCV感染治疗的目标是防止HCV感染持续及出现并发症, 最佳的成效是根除感染, 治疗应答常常以HCVRNA的检测结果为标志。目前, 治疗丙肝最有效且一致认同的药物是聚乙二醇a-2a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近期刘元元等[2]研究表明聚乙二醇a-2a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是治疗丙型肝炎的非常有效的方案, 较普通干扰素能明显提高疗效。但据我们研究, 在治疗丙型肝炎时两者早期病毒学应答率无明显差异。早期病毒学应答是指CHC患者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 第12周时HCV RNA低于检测低线或者下降幅度较基线水平有2 log10或以上的下降。本研究对50例接受普通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联合治疗的患者进行了随访观察, 普通干扰素组、派罗欣组中分别有33例 (94.4%) 和14例 (93.3%) 患者在治疗的3个月中HCV-RNA持续转阴, 研究发现两者早期病毒学应答率无明显差异。临床资料表明, 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和聚乙二醇a-2a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近期疗效相当。在我国, 感染丙肝的人数也正在逐年递增, 且相当一部分感染的患者由于经济条件有限而与聚乙二醇干扰素 (Peg-IFN) 无缘, 同时聚乙二醇干扰素 (Peg-IFN) 联合利巴韦林的应用虽使病毒学应答率明显提高, 但是, 其疗程长、有效率低、不良反应大等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3]。而本研究结果提示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肝方案适合我国国情, 部分丙肝患者也可首先该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Hoofnagle JH.Course and outcome of Hepatitis C[J].Hepatology, 2002, 36 (5 Suppl 1) :S21-S29.

[2]刘元元, 朴荣利.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效果评价[J].吉林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0, 3 (36) :563-567.

利巴韦林疗效 第11篇

[关键词] 利巴韦林;气雾剂;手足口病

[中图分类号] R72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3-113-02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最常见的为EV71型和COXA16型,其发病急、传播迅速,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每年3~7月份为发病高峰。由于该病发病率高,重症患儿治疗不及时可造成死亡,已成为近年来威胁儿童身体健康的重要传染病之一。在当前尚无特异性预防手段的情况下,为探讨手足口病防控策略,遏制该病疫情的高发势头,经过对该病近3年的疫情分析,笔者选择许昌县及尚集乡在手足口病高发季节进行利巴韦林气雾剂应急预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尚集乡及所在的许昌县近3年来手足口病疫情资料,分析该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以确定应急预防用药的时间,并根据患者的高发年龄,向上和向下扩大1~2个年龄组为应急预防对象。

1.2 方法

按照国家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及诊断标准,确定为手足口病疫点者,依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根据患者的活动范围确定应急预防范围。在接到疫情报告后,对患者进行采样,确认为手足口病疫情后,开始连续收集当地该病疫情资料,发现疫情快速上升时,对易感人群采取利巴韦林气雾剂(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H10970349)对口、鼻咽腔喷雾,每日4次,即每日上、下午各2次,每次2揿,用药时间10~14 d,每次用药后30 min内不喝水或进食,禁忌证按说明书执行,儿童日平均利巴韦林剂量4 mg。

2 结果

2.1 许昌县和尚集乡2009~2011年手足口病发病情况

许昌县辖16个乡镇,总人口约76万人,尚集乡位于该县的中部,总人口43 800人。通过对前两年手足病疫情统计可见,手足口病集中发生在3~8月份,病例数占该县全年病例数的93.06%;尚集乡为该县的高发乡,其年病例总数占该县的12.94%,疫情发生规律与所属县基本一致(表1、2),根据上述统计,笔者初步确定选取该乡为利巴韦林气雾剂应用观察的备选乡,当疫情发生时进行应急预防。

从疫情分析入手,确定利巴韦林气雾剂应急预防对象。前两年手足口病疫情统计结果表明,该县手足口病发病年龄集中在5岁以下,病例数占98.07%,

尚集乡5岁以下的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97.81%,根据设计,当疫情发生时,应急预防用药对象向上移1个年龄组,即对6岁以下手足口病易感接触儿童应用利巴韦林气雾剂。

2.2 利巴韦林气雾剂应急预防效果

从表1可以看出,许昌县2011年手足口病疫情从3月份快速上升,持续到8月份才下降;尚集乡2011年的手足口病疫情与所在县疫情相同,从3月份开始快速上升,笔者所在单位得到疫情信息后,即进行追踪,并着手进行药物应急预防准备,由于种种原因,4月18日才开始用药,而此时该乡的手足口病例数已经达到了24例,但坚持用药后病例数从5月份下降,直到9月份共发生10名病例(表2),仍显示出应急预防的效果(图1、2)。

由图1可见,尚集乡采取应急性药物预防措施后,手足口病疫情在所属县总体疫情没有下降的情况下,该乡疫情快速下降;通过对尚集乡近3年手足口病疫情发病时间对比(图2)显示,今年4月份采取应急性药物预防措施后,5月份疫情即开始下降,与上一年同期病例数相比[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在手足口病流行高峰季节,使用利巴韦林气雾剂应急预防对于抑制疫情高峰是有效的。

3 讨论

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手足口病患者与隐性感染者的比例为1︰100,而目前对手足口病传染源的控制手段,只是采取对患者医院或居家隔离治疗措施,而对大量隐性感染者无法采取有效的预防办法;因其可经口、呼吸道和接触等途径传播,切断传播途径的有效手段难以实现,也是导致手足口病疫情传播迅速的原因之一。利巴韦林为合成的核苷类抗病毒药, 是一种强单磷酸次黄嘌呤核苷脱单酶抑制剂,能阻碍病毒核酸的合成,抑制多种病毒DNA、RNA 的复制,有广谱抗病毒的作用[2-3]。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手足口病是鉴于患儿口腔黏膜出现疱疹,疱疹为病毒侵袭并繁殖的部位,气雾剂喷入后,口腔黏膜血管丰富,药物吸入快,使局部血药浓度迅速达到高峰,阻止病毒复制,减少排毒量,有效控制临床症状,缩短病程,也降低了呼吸道飞沫传播病毒的可能性。由于利巴韦林吸入后的半衰期仅为2 hrs,且其剂量小,药物的毒性作用小。同时气雾剂的使用可免除因打针引起的疼痛或服药的麻烦,患儿依从性好[4]。

在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中,药物预防不仅可以直接杀伤病原体,减少病原体向外界排出扩散,同时也是保护易感人群的重要措施,并在工作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5]。利巴韦林气雾剂对易感接触者进行应急口腔喷雾干预,抑制病毒的进一步复制和侵入,从而避免发病,减少传播。气雾剂不仅直接作用于病毒入侵门户,作用于病灶,而直接经口腔黏膜吸收,大大减轻肝脏对药物的首过代谢作用,而用量仅为口服制剂的1/33左右[6]。因其具有用药剂量小、使用方便、副作用小的特点,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手足口病早期感染者病毒数量少,且仅在局部黏膜中增殖,及时通过对易感接触人群采取利巴韦林气雾剂口腔喷雾的干预措施,有效抑制手足口病毒在易感人群中的传播[7],降低续发病例的发生,在当前尚无特异性预防手段的情况下,对遏制该病疫情的高发势头,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方积乾,孙振球.卫生统计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3:108-119.

[2] 单宇慧,郝振荣.更昔洛韦与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效果比较[J].交通医学,2008,22 (2):188.

[3] 刘培辉,杨跃萍,邹新英.更昔洛韦治疗婴幼儿手足口病29例疗效观察[J].中国热带医学,2007,7(7):1144-1145.

[4] 丁娴,陈灿华.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婴幼儿手足口病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18(35):43-45.

[5] 连志浩.流行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67-170.

[6] 贾燕.热毒宁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5):55-56.

[7] 陈泽彬,周少明.利巴韦林喷剂治疗手足口病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8):21-22.

利巴韦林疗效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09年1月收治小儿支气管肺炎25例, 其中男13例, 女12例, 年龄9个月~3岁, 均符合小儿支气管肺炎临床诊断标准。随机分为试验组15例和对照组10例。2组性别、年龄及临床表现等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试验组除抗感染、抗病毒综合治疗外, 还加用沐舒坦联合利巴韦林氧气雾化吸入:每次用沐舒坦7.5mg和利巴韦林10mg/kg (最大量100mg) , 生理盐水2~3ml加入氧气雾化罐中, 用管道连接氧气, 打开氧气开关, 以5L/min的氧流量驱动药物喷出, 形成气雾, 将面罩置于患者口鼻腔外, 吸入3~5min, 至无气雾喷出时, 关闭氧气开关, 每天2~3次。对照组采用常规超声雾化吸入, 在综合治疗基础上, α-糜蛋白酶5mg, 庆大霉素4万U, 生理盐水20ml, 超声雾化吸入每次10~20min, 每天2次。

1.3 评价标准

治愈:治疗7d, 咳嗽、喘憋消失, 气促缓解 (呼吸<40次/min) , 心率正常 (<120次/min) , 肺部哮鸣音及湿啰音消失。好转:治疗7d, 咳嗽、喘憋减少, 气促缓解, 心率减慢 (>10%) , 肺部哮鸣音及湿啰音减少。无效:治疗>7d, 症状、体征均无好转或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8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3 讨 论

支气管肺炎因婴幼儿气管、支气管管腔狭窄, 黏液分泌少,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纤毛运动差, 肺弹力组织发育差, 血管丰富, 易于充血, 间质发育旺盛, 肺泡数少, 肺含气量少, 所以婴幼儿时期易发生肺炎, 并且易为黏液所阻塞[2]。沐舒坦活性成分为盐酸氨溴索, 可调节浆液和黏液的分泌, 可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 加强纤毛摆动, 使痰易咯出[3]。沐舒坦具有促进黏液排除作用及溶解分泌物的特性, 它可作用于气道分泌细胞, 调解浆液和黏液分泌, 增加溶胶层厚度, 使纤毛活动空间增加;可增加纤毛摆动的强度和频率, 最终使黏液纤毛装置运动能力提高, 有利于痰液的排出、渗出物减少, 则黏膜水肿症状减轻, 从而改善气道狭窄, 促进肺部啰音及哮鸣音消失, 咳嗽症状减轻;同时沐舒坦可刺激肺泡Ⅱ型上皮细胞, 增加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与分泌, 保持肺泡和气道通畅, 加快缓解喘弊症状[4]。利巴韦林为抗病毒药物, 通过雾化吸入直接作用于肺部增加抗病毒作用。

与常规超声雾化吸入相比, 沐舒坦联合利巴韦林氧气雾化吸入时间短, 更易被患儿接受。沐舒坦联合利巴韦林雾化吸入治疗, 在缓解喘憋、促进哮鸣音消失及缩短咳嗽持续时间上有明显优势, 从而缩短支气管肺炎患儿病程和住院时间, 且在改善肺功能、降低气道阻力方面有显著效果。沐舒坦联合利巴韦林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不良反应小, 疗效确切, 可作为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主要药物, 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5]。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小儿肺炎防治方案[J].中国儿科杂志, 1987, 25 (1) :47.

[2]沈淑瑾.呼吸道感染的免疫应答[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1997, 12 (1) :47.

[3]王慕逊.儿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280.

[4]罗慰慈, 朱元珏.沐舒坦临床疗效验证总结[J].中国新药杂志, 1992, 1 (5) :42.

上一篇:切实做好反思活动下一篇:建设管理体系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