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属因素范文

2024-05-07

家属因素范文(精选8篇)

家属因素 第1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2008年11月—2009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术后ICU患者的家属。纳入标准: (1) 年龄>18岁, 有中文阅读能力, 可独立完成问卷; (2) 是患者的直系亲属 (父母、子女、配偶、兄弟或姐妹) ; (3) 在患者术后入住ICU后24 h~72 h内自愿参加调查。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患者及家属一般情况问卷:患者家属的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与患者的关系、家庭经济情况、是否与患者同住。患者的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医疗支付方式。汉化的危重患者家属需求量表:该表共30个条目, 每个条目按需求程度评为1~4分, 分别为不重要、不太重要、重要及很重要四档, 得分越高, 说明需求程度越高。

1.2.2 调查方法

基于家属自愿的前提下, 调查者在患者入住ICU 24 h~72 h内, 对满足纳入条件的ICU患者家属发放问卷。调查者给予统一指导语, 并说明填表方法后由被调查者独立完成问卷的填写。如有不理解或不清楚的地方, 调查者给予必要的解释。问卷完成时间约20 min~30 min.本次调查发放问卷80份, 回收有效问卷80份, 回收率100%.

2 结果

2.1 术后ICU患者家属一般情况

家属年龄为21岁~65岁, 平均年龄40.6岁, 男53例, 占66.25%, 女27例, 占33.75%;大专以上文化程度37例, 占46.25%, 有职业者62例, 占77.5%, 经济情况良好31例, 占38.75%.

2.2 术后ICU患者家属需求的重要程度排序

见表1

3 讨论

3.1 术后ICU患者家属认为最重要的需求

本调查显示, 术后ICU患者家属认为最重要的需求是保证患者安全的需求, 这与国内外的多数调查结果类似, 即保证的需求总是最重要的[2]。生命安全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 在患者术后病情危重入住ICU时, 家属最基本的希望是保证维持患者的生命。排在前8位的需求中, 有4个需求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需求, 患者入住ICU 24 h~72 h内, 多处于病情不稳定的状态, 病情危重, 家属的焦虑及压力源自患者的疾病发展与转归。实际工作中, 国内多数重症监护病房限制家属探视, 医护人员又大部分时间专注于患者生命的护理, 忙于监测患者身心状况, 维持复杂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 只能利用短暂的探视时间接触患者家属, 很难评估其家属的需求, 当家属面临危机情景时, 很难迅速满足其需求和减轻焦虑情绪。医护人员只有理解和了解家属的优先、重要的需求, 才能更准确地回答和解释患者家属的问题, 更有利于传递权威和负责任的信息, 尤其是对重要的需求可以提供令人信赖的和易于理解的信息。因此, 提示护士最首要的任务是以危重患者为中心, 积极挽救患者生命, 以严谨的工作态度、精湛的技术、精心的照顾赢得家属的信赖。同时, 应及时向家属反馈患者的病情进展、用药情况及可能出现的后果等。满足此需求可以减轻家属的压力和不确定感, 使家属感到患者有好转的希望, 从而获得安全感。

“知道转到其他病房的计划”也是家属认为最重要的需求, 以往的调查研究未见此需求进入前10项需求之中, 分析可能原因为:转入普通病房可满足家属陪护患者的需求。另外ICU的住院费较高, 也是家属重视转科的一个原因。本调查中自费的患者34例, 占42.5%, 昂贵的医疗费给多数家属造成极大的经济负担。

家属在面临危机时迫切需要外界的支持, 家庭仍是个人情感和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 因此“身边有亲友支持”也进入前8项需求。Dood[3]认为, 护士应是患者及家属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 护士不仅要给予信息支持, 还应提供精神支持。

3.2 术后ICU患者家属需求的影响因素

在男女家属的调查问卷中发现, “能有人鼓励我哭泣”, “能跟人谈我的不良情绪, 如愧疚、愤怒”等需求的得分, 女性家属明显高于男性。面对危机时, 女性的心理承受能力较男性差, 焦虑程度显著高于男性, 容易感到无助、恐惧、悲哀、疲乏, 因此, 对某些需求比男性更迫切。ICU护士在为患者家属提供帮助时, 应注意不同性别的人可能在某些需求上会存在显著差异。对某些方面的需求, 对女性家属应更及时地予以满足。

在本调查中, “需要了解有关心理及精神方面的信息:如祈祷服务”是最不重要的需求, 此结果与Molter等[4]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其原因可能与中西方文化对精神信仰的差异有关。

作为ICU护士, 除了积极满足患者家属最重要的需求外, 还应充分认识患者家属所需的其他与自身有关的需求, 设法满足患者家属的这些需求, 如关心患者家属的健康, 为其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 与患者家属交谈并鼓励其诉说心中的苦闷等。从而帮助患者家庭有效地应对患者的健康危机, 以及整个家庭的角色及功能的转换。

结语:术后ICU患者家属在患者入住ICU后会产生多方面的需求, 了解和理解其需求对临床工作具有很大的意义。同时在与患者家属接触和沟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其性别、年龄等因素, 采用恰当的方式, 灵活掌握, 从而真正地提高工作质量, 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家庭需求的满足将为医护工作者带来更多元的工作内容和责任。医院的设备和管理不能只限于患者及员工的满足, 医院的经营、管理者应留意患者家属的问题, 重视家属的需求。如何改善现有的医院环境和设备, 调整管理办法以满足家属的需求, 将是我们面临的迫切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晓静, 郭爱敏, 高凤莉.ICU患者家属心理需求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现代护理, 2002, 12 (18) :936-937.

[2]Wong F.The needs of families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a chinese community[J].Hong Kong Nursing Journal, 1995, 69 (2) :25-29.

[3]Dood MJ, Dibble SL.Predicators of self-care:a test of Orem'model[J].Oncology Nursing Forum, 1993, 20 (6) :895-901.

病人家属心路历程 第2篇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亲人得了病:

他们每分每秒都在为亲人的病情惶恐不安,但是,还要故作轻松不让病人看出来。

他们日日夜夜都在照顾病人,还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他们带着病人四处奔走,不放弃最后一丝治愈的希望。

他们自己跟自己较劲,恨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把亲人的病治好。

他们也会带着挥之不去的无奈,独自在黑夜任眼泪无声地流淌。

哦,看呀,这是多么糟糕的一群人,他们应该如何摆脱困境呢?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1攻击

表现行为:

·得知家人或亲友患病时,攻击提供负面消息的人,报以不信任的态度。

·批评医疗上的处置,与医院一线人员发生冲突与争执。

心理剖析:

这些反应不是家属的本意,是来自于他们对疾病的惶恐、担心与不知所措。

2逃避

表现行为:

·有少数家属完全放弃病人。

·不专门找时间,只在空闲的时候才带病人到医院治疗。

·不支持照顾病人的人。

·对病人的病史等相关信息只字不提。

心理分析:

为了避免受到坏情绪和负面信息的威胁,病人家属往往会做出上面的行为。这些反应虽然会带来罪恶感,却让病人家属在情绪上比较自由。看起来,他们的压力也变小了。而且,暂时避开了受威胁的感觉。

3否以

表现行为:

·不愿揭穿病人的病情真相,虽然他们已基本清楚。

·透露出不知道如何照顾病人的担心与焦虑。

·病人的父母或配偶仍会抓住一些切不实际的治愈希望不放。心理分析:

家属会利用“否认”来躲避受害的感受,躲避病情严重、复原无望的打击。最终使自己所受的冲击小一点。短暂性的否认,可以让家属与病人有较多的缓冲时间。让彼此有心理准备,去接收、整合来自各方的信息,避免在家属与病人之间产生冲突。长期性的否认会使整个家庭适应疾病的过程受阻,呈现出一片详和的表象。

4不实期望

表现行为:

·带着病人每天往医院跑,不停要求进一步的治疗。

·与医师极度合作,积极配合医院的要求。

·四处打听秘方,探访各医院的名医,尝试各种可能的方法。

心理分析:

此时期已进入病人家属愿意陪病人走向康复的过程。心中渴望自己的付出与努力可以换得病人的痊愈,至少不要停留于现况。想与命运讨价还价,期盼自己的辛苦被证明是值得的。事实上,在此阶段,家属与病人都已十分清楚可能的情况,只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希望奇迹能降临。

5沮丧

表现行为:

·懊恼自己对亲人的疾病无能为力。

·照顾病人的热忱消失。

·拒绝与其他病人家属交流。

·不愿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抵制他人的关心,不愿说明所遇到的困难。

·对病人直接表达愤怒的情绪。心理分析:

尝试过各种可能与不可能的方法之后,家属更清楚地知道了病人的实际情形,而且,这种状况可能长期存在。除了沮丧的情绪之外,也常伴随有愤怒的情绪。愤怒的不是病人的情况没有改善,而是自己对疾病的无能为力。家属可能将这种愤怒的情绪转变成罪恶感、被动与退缩,在这些无助的情绪中来回打转。

6悲伤

表现行为:

·哭泣。

心理分析:

这个时期,家属开始认清失去的东西,也放弃了不实的期望。因此常有哭泣的现象。但是,这种现象并不表示沮丧和绝望,反而孕育着一种积极的倾向。擦干了眼泪,可以共同讨论目前的状况和未来的方向,会将各个成员的角色、责任与任务重新分配。

7家庭重建

表现行为:

·平静。

心理分析:

家属因素 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资料收集在患儿住院期间,采取观察和与家属沟通交流等方式收集资料,评估分析家属不良因素,见表1。

1.1.2详细资料见表2。两组患儿家属、患儿性别、年龄、病种病情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针对患儿家属不良影响因素,对照组不予干预,观察组采取如下干预措施。

1.2.1加强护儿知识及基本护理技能培训采取看电视、录像、图片、口头宣教、发放护儿知识手册等方式对患儿家属进行护儿知识及基本护理技能教育和指导,对个别理解能力和护理技术差的家属进行强化培训和多次宣教,直至掌握为止。

1.2.2增加住院费用透明度,使患儿家属主动及时交付医疗费每日将一日费用清单发到患儿家属手中,增加住院费用透明度,对清单有疑问时,及时解疑;对唯恐多支付医疗费用,拒用贵药、做化验、检查的患儿家属,详细讲解病情,说明化验、检查对疾病诊断、治疗的重要性,使患儿家属主动交费。对确实贫困的家庭,尽力帮助其取得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如寻求民政部门或媒体支持等。

1.2.3加强与患儿家属沟通交流,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提高遵医率主动提供有关患儿病情、治疗、护理等方面知识资料,如每天一次与家属沟通交流15 min以上,运用倾听技巧了解家属所关心的问题,鼓励家属表达内心感受,尽可能地满足其心理需求;关心患儿,主动介绍医护人员技术能力及优点;让家属参与患儿护理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等,有效建立护士与家属之间的支持关系[4]。从而提高遵医率。

1.2.4做好患儿家属思想工作,消除性别歧视主动与有性别歧视倾向的家属谈心,耐心做其思想工作,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消除家属传统观念、重男轻女思想,积极配合治疗,避免造成不良后果。

1.2.5为患儿提供一流的技术服务,取得家属信任笔者所在科医护人员加强学习,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熟练掌握三基。医疗诊断正确、治疗措施得当,护理技术操作规范、静脉穿刺成功率高,抢救急危患儿动作迅速、准确、做到忙而不乱、急而不燥,条理分明,态度和蔼、热情,用优质服务取得家属信赖。

1.3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输入计算机,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采用百分比、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对观察组家属采取护理措施后,家属不良影响因素消除,患儿疾病康复时间缩短,治愈率优于对照组。见表3、表4。

3讨论

3.1患儿家属一般护理常识缺乏,直接影响患儿的治疗,甚至会加重病情[2]。小儿生病后,各项生理功能降低,需要家属更体贴入微、耐心细致地照护。缺乏护儿常识的家属常不能根据病情需要护理患儿,如患儿夜间反复哭闹,家属不知仔细查找原因,只知喂奶,结果小儿吃奶过多造成消化不良,导致腹胀、腹泻;患儿高热,体温下降时大量出汗,内衣潮湿需及时更换,家属害怕脱衣时着凉再次感冒不允许更换,反而造成患儿重感或病情加重;新生儿入院,告知喂奶后给予侧卧,而家属为把小儿头睡好看,仍给予仰卧位,结果因溢乳造成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观察组经过护理干预,使家属掌握护儿常识,积极配合治疗护理,无一例病情反复或加重。

3.2不遵医行为是影响患儿治疗的重要原因患儿家属因对医学知识缺乏和对独生子女的溺爱,担心一些检查、治疗会增加患儿痛苦;有的家属认为孩子精神好,饮食正常,否认孩子有病;有的家属不信任年轻的医护人员;有的家属似懂非懂,认为医生给患儿用价格稍高的药,做检查是为增加收入而无理取闹,不能及时交费,家属作为患儿的主要支持系统,对患儿身心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属的不遵医嘱行为拖延了明确诊断时间,丧失了最佳治疗时机。本结果显示,观察组家属经综合护理干预,能遵照医嘱、护嘱积极配合,治愈天数和转归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3.3性别歧视是影响患儿治疗的原因之一有些家属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重男轻女思想特别严重。本组资料提示,男孩住院治疗人数明显多于女孩,有的家属让女孩住院只是走过场,怕舆论道德的谴责,对治疗护理措施不予配合或拒绝执行。观察组有性别歧视倾向的家属经专人进行思想教育、实例开导等综合干预,均转变观念,积极配合,痊愈出院。

3.4干扰医护人员医疗行为是影响患儿治疗的常见原因

小儿疾病有其自身特点,婴儿不会自述症状,症状表现不够明显,症状明显时又到严重阶段,病情变化快[5]。家属是患儿的代言人、守护者和法定监护人,对患儿整个治疗,具有知情同意权,基层医院面向的是农村,大部分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由于家属对医学知识缺乏和客观因素影响,对患儿病情不了解,对发病原因、住院前症状叙述不清,对某些检查、治疗、护理不配合等时有发生,给正确诊断、治疗、护理带来困难,患儿得不到应有的医疗护理,治疗效果缓慢,达不到预期目标,家属意见纷纷,医患关系紧张,亦影响患儿(尤其是学龄期患儿)的情绪,影响患儿身心康复。表3、表4显示,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这与对家属进行护理干预,消除家属不良因素是分不开的。与患者安全和治疗信息密切相关的需求始终是家属关注的核心[6]。医护人员应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用热心、爱心、关心、耐心、同情心感化家属,不断与家属交流信息,及时提供与患儿安全和治疗的相关信息,满足家属的心理需求;善于洞察家属的不利因素,随时指导、启发、纠正,共同促进患儿康复。

总之,随着护理学的发展,护理对象不断拓宽,患者家属的护理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家属进行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也是促进患儿早日康复的重要措施。

摘要:目的 探讨患儿家属不良因素对治疗的影响与应对措施。方法 对234例患儿家属进行观察并与其沟通交流,评估患儿家属影响治疗的不良因素,发现主要有:一般护儿常识缺乏、不及时支付医疗费用、不遵医行为、干扰医护人员医疗行为和性别歧视。将本组234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128例)和对照组(106例),观察组对家属不良因素进行相应综合强化管理措施,对照组未对家属进行干预。结果 观察组患儿治愈天数少于对照组(P<0.01);患儿出院时转归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 家属不良因素影响患儿的治疗,做好家属护理是保证患儿早日康复的重要措施之一。

关键词:患儿家属,不良因素,家属护理,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华晴岚,梅柳蓉.对住院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现状与进展.上海护理,2005,5(2):234-235.

[2]张洪莹,郭丽,张明英,等.儿内科潜在护患矛盾分析及预防探讨.吉林医学,2009,30(14):1527.

[3]徐彬.综合性医院儿科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与分析.现代实用医学,2007,19(5):407-408.

[4]王文茹,高睿,李小妹.急危重病人家属应对的调查.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2):923-925.

[5]朱延力.儿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

家属因素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取便利抽样方法, 抽取2014年1~4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ICU住院患者的家属220名作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1收住ICU时间>24 h的患者家属;2每天照顾患者时间最长或承担主要照顾责任;3年龄>18岁;4有一定的读写能力,沟通无障碍,无精神及神经疾病;5自愿参与并配合完成调查者。排除标准:1精神障碍及调查期间住院治疗的患者家属;2患者照顾者为护理员或领薪照顾者等;3不配合调查者。

1.2 调查工具

1.2.1一般基本资料调查表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内容包括:患者家属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有无配偶、家庭收入、患者入ICU方式、患者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以及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等内容。

1.2.2疾病不确定感家属量表 (PPUS-FM) 是由美国护理专家Mishe编制一种自评式量表。该量表共31个条目,包括不明确性、缺乏澄清、缺乏信息和不可预测性四个维度。量表所有条目均采用Likert 5点计分法, 从“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知道”到“同意”、“非常同意”分别记为1~5分。量表总分31~155分,得分越高,表示疾病不确定感越强。当疾病不确定感的分数大于总分最高分的50%时, 被认为具有较高的疾病不确定感。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91, 各维度Cronbach'sα系数在0.60~0.87[6]。本研究前期抽取20名ICU患者家属进行预实验 ,测得本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1, 各维度Cronbach'sα系数在0.63~0.84。

1.3 调查方法

本研究由研究者 一对一地 对符合纳 入标准的ICU患者家属进行问卷调查。正式调查前 , 研究者先向患者家属说明本研究的目的、研究内容,取得家属同意后再次向家属说明问卷填写方法及注 意事项,然后进行正式调查。若患者家属因某些原因不能自行填写,则由研究者以中性、无暗示的方式逐项向患者家属解读,在其理解后根据家属意见协助其进行填写。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填写,填写完毕后当场回收。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220份 , 回收率为100.0% ; 其中有效问卷203份 , 有效率为92.3%。1.4统计学方法

将调查所得原始资料输入计算机, 经质量检查后,进行整理、编码,采用实时双录入模式,分别由两人将其录入到Epi Data 3.1中, 然后将数据导出到SPSS 17.0软件。ICU患者家属一般人口学资料、疾病不确定感现状采用频数进行描述性分析,ICU患者家属疾病不确定感在一般人口学资料方面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One-Way ANOVA, 组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03 名患者家属的一般资料

结果显示:本组调查对象近60%为男性,且中青年人群比例超过55%,具有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5.9%;近70%家庭月收入不足3000元,44.3%的患者是急诊进入ICU且病情比较危重;此外,只有不到30%的家庭享有城镇居民医保。见表1。

注:APACHEⅡ: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

2.2 患者家属疾病不确定感各维度得分情况

203名患者家属疾病不确定感得分为64~114分 ,平均(95.39±10.61)分,大于总分最高分的50%(77.5分),这表明ICU患者家属有较高的疾病不确定感水平。见表2。

2.3 不同人口学资料的患者家属疾病不确定感各维度得分情况

患者家属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以及患者入ICU方式、患者APACHEⅡ评分、患者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等方面比较,ICU患者家属的疾病不确定感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在性别、年龄、有无配偶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ICU患者家属有较高的疾病不确定感,这一结果高于养老院痴呆患者家属[7], 神经外科ICU患者家属[8]等 ,且患者家属的疾病不确定感主要来源于不明确性维度,可能原因为近半数患者经过急诊紧急进入ICU, 家属面对突发的疾病没有心理准备,加之收住ICU的患者病情危重变化快、生命体征不稳定、治疗和护理过程较复杂、预后难以确定;此外,ICU环境的特殊性和限制探视等因素也使患者家属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易产生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同时,本研究对象大多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疾病相关的知识,部分经急诊进入ICU的患者家属无法及时有效地与管床医生沟通病情,也不能及时了解到患者目前的救治情况,上述原因都促使家属产生了较强的疾病不确定感。

本研究结果显示, 患者家属的文化程度不同,他们的不确定感程度也存在一定差异。这是因为受教育水平决定了个人对疾病知识的接受能力和获取疾病相关信息的能力,文化水平较高的家属能够相对准确地理解来自医护人员的信息,从而降低他们的不确定感,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6]。在家庭收入方面,家庭月收入较高的患者家属存在着较低的疾病不确定感。这可能是由于经济水平通过与家属文化程度、社会支持等的关联性对疾病不确定感起到间接影响作用, 家庭收入高的家属相对来讲文化程度较高,更容易理解来自医护人员的信息,同时主动寻求患者疾病相关信息的意识也强烈。本研究还发现,由急诊和病房直接进入ICU的患者,家属的疾病不确定感水平显著高于术后转入ICU的患者家属。分析原因可能是无论急诊直接进入还是病房紧急转入的患者,病情相对比较凶险且变化未知,对于突发的状况家属一时比较紧张和担心,更容易产生一些不良情绪,而术后进入ICU的患者一般病情相对平稳,术前医务人员与家属进行过充分的沟通, 家属对患者病情比较了解,因此他们的不确定感水平相对较低。APACHEⅡ评分是一类评定各类危重患者尤其是ICU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预测的客观评分系统,评分越高患者病情越重。国外的研究也提示[9,10],患者病情越重 ,病程越长,家属的疾病不确定感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APACHEⅡ评分越高,家属的疾病不确定感水平越高,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11]一致。由此可见,患者病情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患者家属疾病不确定感的重要因素。在患者医疗费用支付方式上,本研究结果显示, 享有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患者家属,其疾病不确定感要显著低于采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方式支付的患者家属,而后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又要低于自费或是其他形式支付的患者家属,这可能还是与患者家属承担的经济压力有关。一般来说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要高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因此家属在患者救治过程中经济方面的顾虑要相对较低,自费的患者家属面对高昂的医疗费用难免顾虑重重,心理压力较大,更容易产生不确定感。

家属是患者的精神和情感支柱,处于危机中的家属同患者一样,也需要医护人员的关注和照顾[12,13]。本研究结果表明,ICU患者家属存在较高水平的疾病不确定感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互动频率最高, 有责任协助家属去面对这种不确定感。因此,当患者或家属面临不确定感时,护理人员应予以关心、重视,并根据患者及其家属的需求,在充分评估家属的文化水平、情绪变化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时机、采用一定的沟通技巧及时给予其个性化、针对性的信息支持[14,15]。同时利用家属探视的机会,主动与家属沟通患者情况,鼓励家属与患者交流,充分发挥出护理人员对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做好规定护理服务项目的基础上,根据患者及其家属的需求,提供全程化、无缝隙护理,促进护理工作更加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16]。在转变服务观念的同时,ICU护理人员还应该加强对患者家属的人文关怀力度。护理人文关怀是护士与患者或家属共同努力, 为增强患者或家属应对疾病和压力的能力,促进其健康而进行的人际活动[17]。在护理实践活动中,护理管理者应注意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重视对护士人文关怀意识的培养和关怀行为的落实,从小事做起,注重护理环节的每一个细节,使人文护理贯彻于每项护理决策和实践中去,让患者家属感受到被关怀、被尊重,最终有效地降低其不确定感。

家属因素 第5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 选取2007年11月至 2009年3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精神病房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属。入选标准: (1) 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级亲属或配偶, 每位患者只选1名; (2) 知情同意, 自愿参加; (3) 入院前与患者共同居住3个月以上, 且为主要照顾者; (4) 家属年龄≥18岁, 文化程度小学以上, 能够理解量表或问卷内容者。根据上述条件, 共调查了116名患者家属。其中男52例, 女64例;年龄为 (45.34±6.51) 岁;职业农民14例, 工人20例, 干部52例, 其他30例;婚姻状况已婚100例, 未婚5例, 离异或丧偶11例;家庭人均月收入1 000元以下33例, 1 000~1 999元27例, 2 000~2 999元38例, 3 000元以上18例。病程小于1年35例, 1~5年40例, 5年以上41例;住院次数1次35例, 2次39例, 3次及以上42例;医疗费用支付方式自费医疗26例, 医疗保险80例, 合作医疗10例。

1.2 方法

(1) 患者和家属的一般资料, 包括患者及家属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和患者的病程、医疗费用支付方式、住院次数。 (2) 精神分裂症疾病知识访谈表 (KASI) 。用来测量家属有关精神分裂症的知识, 其测量者一致性信度为0.66~1.00[1]。访谈内容包括诊断、症状、病因、药物治疗、病程和预后及处理方法6个部分, 根据家属的反应进行评分:1分, 代表负向回答;2分, 代表中性回答;3分, 代表正向回答;4分, 代表正向回答且有足够的知识。 (3) 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2]。量表共90个条目包括9组症状因子, 即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恐怖和精神病性。采用1~5级评分, 统计各因子得分和总均分。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患者家属心理状况和常模的比较采用t检验, 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与常模的比较

患者家属的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各因子得分与中国正常成人常模的比较[3], 患者家属的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和偏执因子评分显著偏高, P<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与常模比较, a P<0.01

2.2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2.2.1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将调查的全部患者和家属的数据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 以所有调查对象的知识得分的均数 (12.03分) 为界, 根据得分分为高于均数组 (高分组) 和低于均数组 (低分组) , 对可能影响心理状况的性别、总病程、住院次数、家庭人均月收入等11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 结果发现, 性别、家庭人均月收入、付费方式、总病程、住院次数、疾病知识水平6个变量中, 不同分组之间的心理状况水平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2.2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根据 SCL-90 测评常模因子分划界标准, 如总分大于160分或阳性项目数多于43项或任一因子分大于2分则考虑筛查阳性[4] (Y=1) , 将性别、家庭人均月收入、付费方式、总病程、住院次数、疾病知识水平6个变量经单因素分析认为可能有意义的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筛出人均月收入、总病程和疾病知识水平3个因素。见表3。

注:括号内为多因素分析的赋值

3 讨 论

3.1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

本调查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存在较为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SCL-90评分中, 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和偏执因子评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由于疾病的复杂性以及传统的观念和偏见, 患者在就学、择业、社交等方面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排斥, 所以家属承受较大的内心压力。冯慧等[3]用SCL-90对326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进行心理健康调查显示, 约40.1%的患者家属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前3位因子是抑郁、焦虑和人际敏感, 结果与本研究基本一致。

3.2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统计结果显示, 患者的病程、家庭人均月收入和疾病知识掌握水平对心理健康状况有影响, 其中家庭人均月收入每下降一个等级, 患者家属产生心理问题的危险性增加1.433倍 (1/0.698) ;病程每上升一个等级, 患者家属产生心理问题的危险性增加1.623倍;低知识水平组较高知识水平组发生心理问题的危险性增加1.855倍 (1/0.539) 。

3.2.1 家庭人均月收入

精神分裂症患者绝大多数都已经丧失劳动能力, 医疗费用很多是由家属承担的, 加之社会上对精神疾病尚存在偏见和歧视, 患者和家属的就业问题受到影响, 其经济问题较为突出。翟金国等[5]研究显示我国精神分裂症患者年人均总花费为16 482元 (2004年) , 高于其他所有的精神障碍, 而2004年中国年人均纯收入只有2 936元人民币。同时因对患者的照顾, 家属的家务负担增加又导致可支配收入的减少。因此, 个体在繁重的经济、家务等负担下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3.2.2 病程

本研究显示, 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与患者的病程有关, 与Leese等[6]报道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与患者的病程有关相一致。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程长和复发率高的疾病, 长期用药及复发问题一直困扰着患者和家属。随着病情的迁延, 家属需要花费较多的精力陪同患者求医, 同时对未来又充满担忧;长期的药物治疗过程中, 药物的副作用也可能出现, 给家属增加了新的担忧。

3.2.3 知识缺乏

研究显示家属的疾病知识水平影响心理状况。多数家属精神卫生知识及相关技能缺乏, 有的家属对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存在疑问, 有的过分估计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损害, 这些都会导致家属焦虑、抑郁症状的出现。加之积极的应对方式不足或消极的应对方式偏多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家属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7]。

综上所述,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有待于改善。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应注意评估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 减轻、甚至消除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心理问题, 最终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家属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峥, ARTHUR D, 王志英.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家属教育干预的效果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7) :481-485.

[2]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1, 10 (特刊) :118-121.

[3]冯慧, 卢山, 张大均, 等.326例精神分裂症家属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7, 26 (7) :707-708.

[4]金华, 吴文源, 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病杂志, 1986, 12 (5) :260-263.

[5]翟金国, 赵靖平, 陈晋东, 等.26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花费及影响因素[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7, 16 (3) :230-232.

[6]LEESE M, SCHENE A, KOETER M, et a1.SF-36 scales, andsimple sums of scales, were reliable quality of life summariesfor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J].J Clin Epidemiol, 2008, 61 (6) :588-596.

家属因素 第6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我科2014年3月—2014年12月976例脑卒中住院病人 (排除病人有认知功能障碍及昏迷者) 的家属作为调查对象, 其中男412例, 女445例;青年 (45岁以下) 372例, 中年 (45岁~59岁) 371例, 老年 (60岁及以上) 114例;文盲65例, 大学以下570例, 大学及以上222例;农村469例, 城镇388例。共发放问卷865份, 收回865份, 其中有效问卷857份, 有效率99.1%。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培训本科室高年资护理人员为调查员, 深入病房采取面对面调查。调查时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后, 让病人家属填写。有视力障碍或文盲不能填写者, 由调查者以读题的方式协助完成。调查采用的“脑卒中住院病人家属对脑卒中危险因素认知现状调查问卷”由本调查团队自行设计, 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对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的知识进行研究, 然后征求有关专家意见, 通过反复修改得出正式问卷。内容主要包括: (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诊断、年龄、性别、学历、居住地; (2)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共6个条目, 每一条目分为是与否2个等级, 是为知晓, 否为不知晓。

1.2.2统计学分析用Excel建立数据库,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年龄对危险因素知晓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饮酒、吸烟、心脏病, 分别为66.98%、45.16%、31.97%、31.97%、30.22%和28.00%。其中高血压、吸烟的知晓率各年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饮酒的知晓率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常见的6种危险因素全部知晓率仅为6.88%, 而全不知晓率为16.57%。见表1。

例 (%)

2.2文化程度不同文化程度家属对各危险因素知晓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总体而言, 文化程度高者知晓率较高。糖尿病、心脏病、吸烟、饮酒等的知晓率普遍偏低, 仅30%左右, 且不同文化程度间有显著性差异。见表2。

例 (%)

2.3居住地不同居住地家属对各危险因素知晓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城镇组与农村组对高血压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知晓虽存在显著差异, 但总体水平较好, 均超过60%。家属对糖尿病、心脏病、吸烟、饮酒等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知晓率普遍较低, 农村组知晓率明显更低。见表3。

例 (%)

3讨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 脑卒中危险因素知晓率与病人家属的年龄、学历、居住地有关。总体而言, 中青年、学历较高、城镇居民对其知晓率相对较高。文化程度越高者对疾病知识懂得越多, 获得疾病信息的来源越多, 越能接受健康知识、理解和遵从医嘱。

不同年龄、不同居住地、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脑卒中病人家属对高血压是卒中危险因素的知晓率较高, 均超过60%, 说明高血压在人群中的健康教育已取得初步的成效。但值得注意的是, 知晓率高并不代表血压控制理想。有研究发现高血压病在脑梗死与脑出血中均为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病病人的比例高达70%以上[3]。因此, 仍需进一步提高病人及家属对高血压的知晓率和治疗的依从性;尤其要加强文化程度较低的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力度, 反复宣传有关高血压的知识, 控制血压, 按时服药, 定期复查等, 以便预防脑卒中发生。

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居住地脑卒中病人家属对糖尿病是卒中危险因素的知晓率偏低, 最高也未达到45%。有研究表明, 糖尿病是卒中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可使总卒中的危险增加1.86倍[4]。病人家属对糖尿病是脑卒中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的知晓率低, 说明大部分人群对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了解少。在我们护理工作中, 经常有家属不理解住院期间监测电脑血糖的重要性。因此, 护士应加大糖尿病知识的健康教育力度, 向病人及家属说明对高危人群定期监测血糖的必要性, 以取得配合, 提高依从性。

本调查还发现, 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居住地病人家属对心脏病、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知晓率虽存在些许差异, 但总体普遍较低。研究表明, 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除年龄、性别、民族、种族、遗传等不可改变的因素外, 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饮酒、抽烟等是可控制的高危因素, 对这些可控危险因素进行预防性干预能显著降低发病率、致死率及致残率, 预防的意义远大于治疗[5,6]。因此, 护理工作者在脑卒中的预防中肩负着重要责任, 应努力加强对各类人群的健康教育工作, 更新脑卒中干预的新理念, 通过各种途径, 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多种形式健康教育。对城镇人群可采取设置宣传栏、广泛免费发放健康教育处方、服务进社区, 定期体检等措施, 积极进行脑卒中预防的护理干预。对农村人群要充分发挥基层医务人员的作用, 要求进修人员将脑卒中危险因素及防治知识带回当地医院, 积极向当地农村人群进行宣教。护理人员在宣教时还应指导病人及家属健康的生活方式, 帮助病人找出自己的不良习惯和生活方式,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如戒烟、限酒、合理膳食、注意劳逸结合, 适量睡眠, 坚持锻炼身体等。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家属, 护理人员可与家属共同讨论, 制定切实可行的健康教育方式, 确保健康教育质量, 以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复发率。

参考文献

[1]吴江, 贾建平, 崔丽英.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3.

[2]陈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8:10-17.

[3]孙慧英, 李涛.脑卒中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2, 19 (6) :167-168.

[4]Goldstein LB, Adams R, Becker K, et al.Primary prevention of ischemic stroke:Astatement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Circulation, 2001, 103 (1) :163-182

[5]Bowler JV.Modern concept of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J].Br Med Bull, 2007, 83:291-305.

家属因素 第7篇

关键词:慢性病,病人家属,疾病不确定感,相关因素,护理对策

疾病不确定感是指缺乏确定与疾病有关的事物的能力[1]。目前在国内疾病不确定感的研究对象仍以病人为主要群体,而对作为主要支持者和护理者的病人家属的研究报道较少。现探讨慢性病病人家属疾病不确定感及其相关因素并提出护理对策,旨在帮助病人家属减少疾病不确定感水平,采取适当的应对方式,提高对病人的护理质量和自身生存质量,从而支持慢性病病人的康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对2009年10月—2009年12月第1次入住延边大学附属医院的慢性病病人中抽取病人家属149名,男50人,女99人;年龄17岁~72岁,平均45.0岁;病人所患疾病:高血压病18例,脑出血7例,脑梗死15例,糖尿病21例,肝硬化12例,恶性肿瘤19例,冠心病16例,其他慢性病41例;家属与病人的关系:配偶42人,子女75人,父母5人,兄弟姐妹11人,其他16人;家属的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45人,高中及以上104人,均具有中文阅读理解能力。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①病人及其家属的社会人口学特征。②中文版Mishel疾病不确定感家属量表[2], 内容包括对疾病的不明确性、复杂性、信息缺乏性、不可预测性4个维度,共31个条目。量表总分31分~155分,分数越高,表明疾病不确定感水平越高。疾病不确定感的分数大于总分50%(77.5分)被认为具有较高的疾病不确定感。③简易应对方式量表[3] ,用于评估个体的应对方式,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2个维度,共20个条目,问卷为自评量表,每条有不采用、偶尔采用、有时采用和经常采用4种选择(评分为0分、1分、2分、3分),由受试者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种作答。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0;积极应对量表与消极应对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9、0.78。

1.2.2 调查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进行问卷调查,征得医院护理部的支持和协助,研究者向病人家属说明研究目的方法,经同意后,对调查对象使用统一指导语,进行一对一的问卷调查。以调查对象自行填写为主,对文化水平低或年长者由调查者逐条询问后帮助其填写。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49份,有效回收率为99.3%。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慢性病病人家属疾病不确定感

本次调查慢性病病人家属疾病不确定感总分为96.75分±13.90分,疾病不确定感水平普遍较高。疾病不确定感4个维度得分由高至低依次为不明确性(38.21分±7.49分)、复杂性(29.58分±4.64分)、信息缺乏性(17.18分±2.91分)、不可预测性(11.78分±2.53分)。

2.2 慢性病病人家属应对方式

本研究结果表明,慢性病病人家属应对方式总分为33.08分±9.19分,其中积极应对方式得分为22.74分±6.93分,消极应对方式得分为10.34分±4.47分。

2.3 不同条件病人家属应对方式得分比较

分析比较病人家属社会人口学特征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结果提示,无职业的家属更习惯于采取消极应对方式;家属的文化层次越高,采用积极应对方式者越多;中年家属的应对方式得分最高。详见表1。

2.4 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分析病人家属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包括:疾病不确定感总分、复杂性维度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复杂性、信息缺乏性维度与消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详见表2。

3 讨论

3.1 慢性病病人家属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疾病不确定感是指个体缺乏确定与疾病有关事物的能力。主要来源于以下4个方面:不明确疾病的症状;不明确复杂的治疗和护理;缺乏与疾病的诊断和严重程度的信息;不可预测疾病过程和预后[2]。本研究显示,病人家属普遍产生较高水平的疾病不确定感。其中不明确性和复杂性维度得分高于其他维度,说明病人家属缺乏家属所患疾病的症状、检查、诊断、治疗、严重程度、身体和心理机能的需求等信息,对病人的照顾和护理深感困惑,从而产生较高水平的疾病不确定感。本次调查的所有病人家属面对病人疾病带来的不确定感都能采取一定的应对方式,且运用积极应对方式者比消极应对者偏多。另外,病人家属中年龄较高者应对方式得分较高;文化程度较高者积极应对方式得分较高;无职业者消极应对方式得分较高(均 P<0.05)。说明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及社会经历等因素直接影响慢性病病人面对疾病不确定感产生时所采取的应对方式。本研究显示,疾病不确定感总分、复杂性维度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提示:疾病不确定感水平越高,尤其是当病人家属不清楚病人病情、治疗以及不理解医护人员的说明时,出于对病人的关爱和亲情通常也能采取积极方式去面对,如不将问题看得太严重、与人交谈、倾诉内心烦恼、寻求建议等。本研究也显示,复杂性、信息缺乏性维度与消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提示:病人家属面对病人疾病复杂的治疗和护理,缺乏与疾病的诊断和严重程度有关的信息时,也很少采用逃避、消极等待等方式面对,而出于亲情仍然对病人疾病的康复及转归充满信心,并希望借助医护人员的帮助有效解决各种问题。

3.2 护理对策

3.2.1 评估疾病不确定感

病人家属是病人最为亲密接触的人,他们的疾病不确定感不仅危害病人家属自身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而且波及病人的情绪并影响病人的治疗和护理。根据疾病不确定感理论,疾病不确定感可以被评估为一种危险、状态或是机会,可以产生不同的后果,而这种评估结果不是静止的,会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4]。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重视对慢性病病人及家属疾病不确定感的评估,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目前国内普遍使用Mishel的疾病不确定感量表中的疾病不确定感家属量表(MUIS-FC) 评估病人家属的疾病不确定感[2]。由于存在国情、民情及文化差异,国内许多病人家属很难理解该问卷的某些条目,需要做好耐心细致的说明和解释工作。在今后评估病人家属的疾病不确定感过程中应不断总结经验,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修订补充使其逐渐适用于我国实际状况,也需要通过跨文化研究,了解和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病人家属的疾病不确定感。

3.2.2 健康教育

疾病不确定感属于认知范畴,其主要变量是指症状、对病症相关事件的熟悉程度和希望与现实的吻合度,具有明确性、相似性和一致性3个特征,当疾病的有关事件具有这3个特征时,疾病不确定感就会降低[5]。健康教育可以从内容、形式和可操作性等方面都能满足与疾病有关事件的3个特征要求,是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善于评估慢性病病人及其家属疾病不确定感水平及其相关因素,根据不同对象的疾病不确定感水平及文化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给病人及其家属提供有效信息,以满足其对疾病的病因、症状、体征、预后及科学生活方式等相关知识的需求。同时注意了解他们既往对疾病的理解误区和现实需求,及时提供病情告知和护理方案,提高整合信息和利用支持的能力,促进他们充分利用获得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支持,缓解心理压力,及时克服和解决各种困难,适应疾病带来的护理和生活变化,减轻疾病不确定感水平。

3.2.3 心理护理

病人家属的疾病不确定感所产生的恐惧、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通过其应对方式体现于自身生活和对病人的护理过程中。作为病人的主要支持者和照顾者,其疾病不确定感对病人的治疗及康复产生重要影响,因其带来的负面情绪干扰自身的心理状态和适应能力,进而影响病人的疾病康复及生存质量[6]。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将心理护理提到议事日程中,正确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通过日常护理、健康教育、技能培训等活动进行沟通,准确找出病人家属负性心理原因,正确调节病人家属心理调节点,以热情的态度、适当的方法进行情感沟通,开展相关心理指导,帮助病人家属不仅采取乐观的态度积极应对疾病,给病人更多的关爱照顾和悉心护理,促进疾病的康复和转归。而且帮助改善病人家属自身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压力,使其获得更多的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及关爱,较快适应护理病人带来的生活和环境变化,从而提高他们自身的生活质量。

慢性病病人家属因对病人疾病知识的缺乏普遍产生较高水平的疾病不确定感。疾病不确定感较高的病人家属倾向于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面对病人的疾病和护理。作为慢性病病人的主要护理和支持者的家属疾病不确定感对病人的治疗及护理产生重要影响,护理管理者应该及时评估慢性病病人家属疾病不确定感水平,针对他们的认知程度及心理特点提供相应的信息支持,通过健康教育、护理技能培训、心理辅导等有效方法帮助慢性病病人家属减少疾病不确定感水平,激励采取积极应对方式,改善其心理状况和精神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温冬兰,马静,何艳红.心肌梗死病人疾病不确定感的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J].宁夏医学杂志,2010,32(8):766-767.

[2]邓露,李乐之.癌症病人疾病不确定感的研究进展及护理对策[J].现代护理,2007,12(2):371-372.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增刊):122-124.

[4]王艳华,阎成美.疾病不确定感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现状[J].护理研究,2006,20(7A):1801-1802.

[5]叶秀琴.健康教育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J].江西医药,2010,45(4):382-383.

家属因素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到该院住院治疗的120例ICU患者的家属作为研究对象, 所选人员均为患者的直系亲属且年龄在18岁以上, 有独立完成问卷能力, 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0例。其中观察组:男28例, 女32例;年龄最小为18周岁, 最大为64岁, 平均年龄为 (32.81±11.02) 岁;文化程度方面:有18例为高中以上, 29例为初中, 13例为小学及以下;职业方面:有12例为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干部, 21例为工人, 19例为农民, 其他8例。对照组:男29例, 女31例;年龄最小为20周岁, 最大为69岁, 平均年龄为 (33.46±12.57) 岁;文化程度方面:有20例为高中以上, 26例为初中, 14例为小学及以下;职业方面:有10例为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干部, 19例为工人, 20例为农民, 其他11例。

1.2 方法

1.2.1 使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及抑郁自评量表 (SDS) 对家属的情绪进行评定

此2个量表各包括20个条目, 由患者家属进行自评, 标准分计算方法为测评所得总分乘以1.25, 总分超过50分为阳性。

1.2.2 评定方法

(1) 选用问卷调查法, 内容主要有患者入院的时间、诊断时间及结果、家属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与患者关系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等一般资料, 在患者入院后的7 d内行第1次测试, 填写时要求患者家属认真对待真实准确填写每1项内容, 对其进行统一的指导, 对于文化程度较低、对问卷内容无法理解的人员要安排专门的负责人协助完成问卷。 (2) 入院后的第2周选择2例医护人员对观察组的患者家属行有针对性的家属需求心理辅导, 以重危患者家属需求量表中所列的51项的内容为依据进行指导, 同时注意结合医院的特点及患者的实际情况, 进行一对一的特别指导, 指导方式注意灵活多样, 可选讲解典型、督促指导、示范观摩、综合激励等各种手段。若患者家属有强烈的需求, 在初步调查10位之前的条目可以给予满足, 如果因条件限制暂时不能满足的就要进行积极的合理解释同时注意积极的创造条件来尽早的满足需求, 语气柔和, 态度诚恳, 请求患者家属的理解, 以最大程度的缓解其心理落差导致的焦虑, 此护理干预时间为患者入院后的第3周末结束。对照组患者的家属则不作家属需求干预, 只是按照一般的ICU医护操作管理规程进行积极的处理[2]。 (3) 在治疗的第3周末采用SAS及SDS对两组患者家属的心理情绪进行再次评定, 以评价经干预后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 比较两组的得分情况。

1.3 统计方法

对收集到的资料使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家属在经干预前后的SAS、SDS标准分比较显示:经干预后观察组的SAS、SDS标准分均明显的较干预前低,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对照组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间比较:在进行干预前2组间的标准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行干预后两组间的SAS、SDS标准分观察组明显的低于对照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ICU为危重症病房, 是需要加重医疗的重症患者治疗室, 患者一般病情复杂且危重多变, 有很多的患者因为突发事件或疾病引起了多方面的系统功能障碍, 随时可能会出现生命危险, 因为患者家属受到突然打击, 其心理必定会出现严重应激反应[3]。

重症监护患者家属一般负面情绪较大, 一方面因为患者在重症监护室接受封闭式的管理, 不允许陪护, 这样就使得危重患者与家属分离开来, 在对患者施救的过程中, 患者家属一般均会被阻隔在病房之外, 无法接触到患者, 这样的做法从医学角度来看, 能够有效的为治疗人员提供安静的患者, 控制了非医疗因素对医务人员的干扰, 集中精力最大限度提高对患者抢救治疗的成功率, 而这个时候不能忽视对患者家属的情绪, 其关心的焦点即为患者的病情进展如何, 一般情况下因为医护人员抢救工作较为繁忙, 而且患者病情又容不得等待, 需分秒必争, 就很少顾及到患者家属的心理需求, 其情绪也得不到充分的认识及重视, 因为无法及时进行有效的沟通, 对患者家属的各种要求也就无法及时的满足, 所以会导致患者家属的烦躁及对医护人员的敌对不满, 进而片面的担心患者得不到最佳的救治[4];另一方面, 因为患者病情极为严重且生死未卜, 治疗费用高昂、亲属主要其正常的生活作息秩序被打乱等等, 都是患者家属精神压力大的重要原因, 患者家属的的紧张、焦虑情绪不同, 但是此种焦虑情绪的存在又会导致其对客观状况及自身问题估计错误而不安, 从而损害家属的心理健康。该研究显示, 两组患者家属在经干预前后的SAS、SDS标准分比较显示:经干预后观察组的SAS、SDS标准分均明显的较干预前低,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对照组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间比较:在进行干预前2组间的标准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行干预后两组间的SAS、SDS标准分观察组明显的低于对照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就有利的说明了行患者家属需求综合干预可以有效的缓解其焦虑、抑郁、恐怖、偏执等负面情绪及不良情绪[5]。

综上, 情绪的稳定与否对于ICU患者有重要的影响, 而家属作为患者最有力的社会支持, 其心理健康状况不良会对ICU医疗护理工作的开展造成不良影响, 影响患者的治疗。因此, 在对重症患者进行治疗时也要充分重视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及需求, 及时把握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 并正确对待其合理需求, 及时进行有效的干预对于患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家属需求综合干预对ICU患者家属情绪的影响。方法 选择于2011年1月—2012年1月到该院住院治疗的120例ICU患者的家属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每组60例。对观察组成员进行家属需求综合干预, 时间为14 d, 对两组间负性情绪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 经干预后观察组的SAS、SDS标准分均明显的较干预前低,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对照组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间比较:在进行干预前两组间的标准分比较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行干预后两组间的SAS、SDS标准分观察组明显的低于对照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ICU患者家属一般均存在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医院对患者的家属需求行综合干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家属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为患者的进一步治疗提供保障。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家属情绪,家属需求综合干预

参考文献

[1]马艾英, 孟庆立, 张福英.家属需求综合干预对ICU患者家属情绪的影响[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2, 21 (6) :488-490.

[2]朱媛媛, 杨小红, 陈霞.浅析护理干预对PICU患儿家属焦虑心理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 17 (2) :104-106.

[3]马艾英, 孟庆立, 张福英.家属需求综合干预对ICU患者家属情绪的影响[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2, 21 (6) :488-490.

[4]万佩君.ICU肿瘤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 33 (10) :1395.

上一篇:先秦社会思想论文下一篇:产品设计中的色彩设计